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黃藥師

開國帝王傳-從夏朝到清朝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34:14 | 顯示全部樓層
武周則天武曌

功過是非 自有後人評說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大唐帝國因為有了她而更加繁榮昌盛,但她殺女弒兒,重用酷吏,排除異己,死後墓碑不刻一字。她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謎……

◆少女入宮,爭奪后位

西元624年,即唐高祖武德七年的正月二十三,武則天出生在唐都城長安。她的父親武士彟雖然也是唐朝貴族,但祖先並不顯要。武則天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武士彟做木材生意,後來因為正趕上隋煬帝大興土木,結果發家致富。他在做生意的過程中,經常和權貴們交往,得到了一個下級軍職。

西元617年,李淵起兵反隋,武士彟以軍需官的身份跟隨效勞。最後李淵攻克長安後,武士彟因功被拜為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列入14名開國功臣行列,從此成為唐朝新權貴。西元620年,武士彟的原配夫人病逝,通過唐高祖做媒娶了隋朝顯貴楊達的女兒,楊氏後來為他生了三個女兒,第二個便是武則天。

武則天的少女時代,是隨做官的父親在四川度過的。西元635年,武士彟死在荊州都督任上,隨後全家回到長安。前妻生下的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和他們的堂兄弟武惟良、武懷運對待楊氏刻薄無禮,武則天孤女寡母四人在長安過了一段很不舒心的生活。武則天十三四歲時,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都奠定了基礎,而且擅長書法,字態卓爾不群。

到了西元636年,即唐太宗貞觀十年,太宗的皇后長孫氏病逝。次年,武則天因美貌出眾被召進宮中做了才人(唐時,皇后以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妃,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共27人為代世婦;寶林,御女、采女各27人,共81人是代禦妻。),當時只有14歲。不過在封建社會,這個年齡的女子基本上要出嫁了。

武則天對宮廷生活充滿著嚮往。進宮之後,太宗賜給她武媚的稱號,所以人們都叫她媚娘。雖然她的確十分嫵媚,但由於她性格倔強,缺少女人該有的溫柔,所以很不受太宗寵愛。這使得武則天進宮12年稱號也沒有提升。十幾年的半幽禁生活儘管使武則天虛度了最好的一段青春,但這畢竟是武則天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步,而且是關鍵的一步。

武則天的機會來自於太宗的兒子李治,即後來的高宗。當太宗還在世的時候,武則天便和李治產生了感情。貞觀二十二年,即西元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照慣例,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們要出家做尼姑,生育過的則要打入冷宮,為死去的皇帝守寡,她們都是皇帝的"東西",即使皇帝死了,其他任何人也不能動。武則天因沒有生育被送到感業寺出家。她在感業寺出家的兩年中,並沒有安心唸佛,而是處心積慮地想出來。李治即位後的第二年,太宗的忌日,高宗李治到感業寺裏進香,武則天緊緊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她使高宗又回憶起了先前的戀情,武則天的美貌加上舊情,促使高宗不再顧忌佛教教規和禮教的約束,將武則天帶回了皇宮。

已經28歲的武則天,重獲入宮的機會,這是她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她下決心要利用與高宗的感情,奪回失去的青春年華。事實上,這次入宮後,已經成熟的武則天就開始在權力之爭中大顯身手了。

武則天這次再入宮也和宮中的鬥爭有關,當時魏國公王后祐的女兒王皇后為了和淑妃蕭良娣爭寵,鼓動高宗接武則天進宮,她還自作主張讓武則天先蓄髮,做好準備再入宮。王皇后沒有想到自己這是在引狼入室。入宮後,武則天很感激王皇后的照顧,她對王皇后非常尊敬,侍奉得也很週到,這使得高宗也很高興。皇帝和皇后都高興了,武則天的嬪妃地位也就升到了昭儀,這是正二品的級別,超過了其他8個嬪妃,是九嬪之首。在她的上面,只有皇后和四妃了。

武則天進宮之後,前後生了四男二女,而高宗總共才有12個子女。後邊的6個都是武則天生的,可見武則天的受寵程度是其他嬪妃無法相比的,這連主張讓她進宮的王皇后也沒有料到,結果自己也吃了大虧。

武則天的性格決定了她不甘於居人之下,她的目標是皇后。隨著在宮中地位的逐漸穩固,她便開始有心計地活動了。她在後宮裏想方設法籠絡太監、宮女,特別是和皇后、蕭淑妃關係不好的人,她總要設法接近拉攏,給予一些小恩小惠,讓她們注意監視皇后和淑妃的行動。由於武則天過人的聰明和超絕的手段,她很快成了比王皇后、蕭淑妃還要受寵的嬪妃。為了登上皇后寶座,武則天利用王皇后和蕭淑妃爭寵,聯合王皇后攻擊蕭淑妃,使之被廢為庶民。之後武則天又將攻擊目標對準了王皇后。

西元654年,武則天第二胎生下一位公主,很討人喜歡。王皇后也禁不住前去看望,逗弄一番後,知道皇帝要來就先走了。武則天趁機殘忍地掐死親生女兒,然後輕輕蓋好被子。一會兒,皇帝來看女兒,武則天面帶歡笑,帶皇帝來到床前,掀開被子,佯裝才發現自己女兒被害,失聲痛哭。皇帝見此情景,十分震驚,趕忙追查是怎麼回事。侍女告訴他,王皇后剛才來過。高宗大怒,武則天又趁機進讒言,使王皇后有口難辯。再加上王皇后久未生育,高宗就此下定廢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決心。

在封建社會,皇后的廢立屬於國家大事,必須由眾大臣們共同商議決定。武則天做皇后的阻力主要來自重臣國舅長孫無忌,宰相褚遂良等大臣也極力反對。朝廷中的大臣們分成了兩派,除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以外,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為了在高宗面前爭功邀寵,就站到了長孫無忌的對立面,支援武則天做皇后。高宗把長孫無忌等反對的人召到一起,商量皇后的廢立問題,武則天則在簾子後面監聽。長孫無忌極力反對,為王皇后辯解,說她出身高貴,忠厚賢惠,沒有什麼大過失,不該廢皇后之位。而武則天卻是出身貧寒,還曾經侍奉過先帝太宗,再立為皇后違背了禮制。

褚遂良也堅決反對,而且還磕頭磕得流血,並提出辭官回家。武則天見了,怒火頓生,大聲喊道:"怎麼不把這種臣僚亂棍打死!"其他人見狀,趕忙替褚遂良求情。褚遂良性命雖然保住了,但被貶官到湖南長沙任都督。

最後,還是開國的功臣李勣給高宗出了個主意,他說皇后的廢立是皇上的家務事,沒有必要和大臣們商量。同時,李義府和許敬宗等人也在朝廷大臣們中間大造輿論,支援武則天。終於,在西元654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詔書廢王皇后,將蕭淑妃貶為庶人。六天后,即十九日,高宗正式立武則天為皇后。後來武則天將王皇后、蕭淑妃二人各責打了一百杖,然後殘忍地砍去雙腳,泡在酒甕裏活活折磨死,並將王皇后改姓為"蟒",蕭淑妃改姓為"梟"。


◆鴆殺太子,終成女皇

武則天做了皇后,為了維護自己的皇后地位,開始干預朝政。她先要清除對她威脅最大、反對自己當皇后的長孫無忌。她指使許敬宗等人,捏造罪名製造朋黨案,然後將長孫無忌牽連進去,把他流放外地。後來許敬宗又逼長孫無忌自盡。長孫無忌集團其他的人也被清除,或殺或流放。

武則天的日益專斷引起了高宗的不滿,他和宰相上官儀商量廢掉武則天的皇后,上官儀答應起草詔書。武則天安插在皇帝身邊的耳目得知後趕忙報告。武則天趕到後,軟硬兼施,說得高宗心軟,改變了主意,高宗還把責任全推到了上官儀的身上。武則天於是讓許敬宗捏造上官儀和已經被廢的太子李忠圖謀反叛,將上官儀處死,賜死廢太子李忠,李忠時年22歲。

作為母親,武則天的心比一般的母親要狠多了。為了自己的權勢和皇位,她對親生兒子都不肯放過。武則天親生的兒子一共有四個,長子李弘、次子李賢、老三是李顯、老四是李旦。西元656年,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立為皇太子。

李弘為人忠厚,處事謙虛忍讓,而且頗具政治才幹,高宗和大臣對他都很滿意。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高宗想把皇位傳給李弘。

但武則天卻不願意讓兒子來侵奪自己已經習慣享受和控制的政治權力,而且兒子一旦即位,自己的權力夢特別是女皇夢就要破滅了。況且,李弘對武則天也不是那麼聽話。於是,在權力和親情之間武則天狠心地選擇了前者。西元675年,即上元二年四月,武則天用毒藥將年僅24歲的兒子李弘毒死。以天子禮葬於恭陵,追號孝敬皇帝。因李弘無子,便以楚王李隆基過繼為子。

李弘死後,高宗由於精神受到刺激,再加上原來的頭疼病,覺得身體狀況已不允許他再操勞國家大事了,就想把皇位讓給武則天。但是,朝中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使武則天沒能如願,但這對於武則天卻是個極大的刺激與鼓勵。

西元675年5月,次子李賢被立為太子。李賢在高宗讓他處理政務的過程中也顯示出過人的能力,加上宰相們的輔佐,武則天又感到權力將要離她而去了。所以,武則天指使人誣告太子貪戀女色,荒廢政事。西元680年8月,李賢被廢掉太子身份,貶為庶人,後來又被迫遷到巴州。到了西元684年的時候,在武則天廢黜中宗李顯後的第三天,她就又派人到巴州將李賢殺死。

在李賢被廢掉太子的第二天,三兒子李顯被立為太子。

李顯即位後就是唐中宗,他尊母親武則天為皇太后。李顯為人非常軟弱,所以他的即位才被母親所接受。

但中宗也沒有將皇帝的寶座坐熱,僅僅兩個月就被武則天趕了下去。中宗即位後,想讓岳父韋玄貞做宰相,但是父親高宗臨死時立的顧命宰相裴炎不同意,中宗便任性地說:"我就是把天下都給了他,又能怎麼樣?"裴炎便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立刻召集大臣們到了乾元殿,將中宗廢為廬陵王,幽禁在深宮之中。幽禁中宗後,武則天把最後一個兒子李旦推上了皇位,即唐睿宗。

武則天雖然讓小兒子繼承了皇位,但不許他處理朝政,一切大事都由自己來決定。逐漸地,武則天做女皇的願望更加強烈了。

武則天首先將東都洛陽改為神都,準備將來做都城用。她還把唐朝文武百官的名稱進行了變動:尚書省改成文昌臺,左右仆射改為左、右丞相,門下省改為鸞臺,侍中改為納言,中書省改為鳳閣,這些名稱明顯地體現了其女性特徵。原來的宰相名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改成了"同鳳閣鸞臺三品"。尚書省下屬的六部也改了名稱:吏部改成天官,戶部成了地官,禮部是春官,兵部是夏官,刑部是秋官,工部是冬官。禦史臺分成了左肅政和右肅政兩台,由左臺負責監察朝廷,右臺負責糾察地方郡縣。

武則天這些為以後做女皇的準備活動,被一些大臣識破,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在西元684年的9月,原來被武則天貶出京城的徐敬業起兵反抗。

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十多天便召集了10萬兵馬。武則天看到徐敬業同黨駱賓王的《討武曌檄》後卻連連嘆賞不已,對如此傑出之士不能為自己所用表示遺憾。尤其是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時,武則天怫然作色,說:"此人才不用,這是宰相的過失。"武則天連忙調動了30萬兵馬迎戰,讓李孝逸領兵平叛。徐敬業不久便連遭失敗,他和駱賓王先後被部將殺死。只有40天的時間,徐敬業的叛亂便被平定了,武則天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次大的政治危機。

在平定徐敬業的叛亂之後,武則天又對宰相班子進行了調整,因為原來的宰相裴炎在這次危機中不但不幫助武則天對付徐敬業,還以此要求武則天還政睿宗,結果被武則天處死。然後,武則天將其他幾個宰相罷免,補韋方質、武承嗣、韋思謙為宰相。以後的兩年內,武則天對宰相班子進行了頻繁的調整,建立了效忠於自己的執政親信。

為了給自己做女皇鋪路,武則天在輿論方面利用迷信等手段來為自己樹立威信。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派人送來一塊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白石頭,謊稱是來自於洛水。武則天十分高興,還改年號為"永昌"。後來武則天總共改過18次年號,有時一年就改三次之多。武則天還接受了睿宗和群臣上的尊號"聖母神皇"。這在歷史上是絕對沒有先例的,原來的皇帝只有在死後才有尊號,武則天卻打破了這個慣例。

武則天為當女皇做的這些準備,遭到了唐高祖李淵第十一子李元嘉的武力反抗,但不久就被武則天平定了。從此,再沒有人對武則天的權勢提出過挑戰。

武則天是一位很不尋常的女性,她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把登基之日選在重陽節這一天,意義就很不一般。同時,武則天也把自己名字的"照",改為"曌",意為武氏王朝將如日月當空一樣,長久永存。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37:49 | 顯示全部樓層
武周則天武曌

◆破門閥世俗,推行《姓氏錄》

門閥觀念,在封建社會中是一條扼殺人才的繩索,是為世族豪門培植私家勢力的重要工具。它重門第、輕才學,以祖宗的功德大小、門第的高低貴賤作為封官授爵的標準。

自從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以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就一直沒有真正被打破過。出身寒門的人為了能進入上流社會,總是呼籲打破門閥觀念,而他們一旦掌握了政權,就又會把自己的家係封為高貴等級,子孫後代,永享官祿,壓制其他等級。

武則天踏上政壇之後,首先進行的一項工作,就是通過唐高宗詔告天下,修訂《姓氏錄》,取消唐太宗時訂立的《氏族志》。這是打破門閥制度、吸納寒門俊傑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

武則天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她本人就是出身於寒門之家,同時,她唸唸不忘長孫無忌當年說她出身貧寒的話。於是,武則天組織許敬宗、李義府訂立《姓氏錄》,取代了唐太宗時訂的《氏族志》。《氏族志》雖然也是以唐朝官爵的高低作為等級排序的,但仍十分注重是否士族,舊的士族觀念還很濃厚。新修的《姓氏錄》是以武氏家族為第一等,下邊按官職高低共分九等,凡是官員達五品以上者,皆可進入等級。無論祖上有無功德,門第是高是低,只要通過科考或軍功升至五品以上的官吏均可升高家族等級。這樣一來,許多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吏,都可以憑政績提高自己的地位。而那些舊門閥的子孫,則被廢除了憑祖宗族望躋身於上流社會的特權。為此,他們紛紛起來反抗,強烈反對《姓氏錄》的規定,被列入書中的舊族官僚也恥於敘錄,紛紛要求退出,企圖使《姓氏錄》成為一紙空文。武則天借用皇權,強行沒收焚燒天下的《氏族志》,堅決推行《姓氏錄》。不管武則天是出於怎樣私利的考慮,《姓氏錄》終究代表著一股衝擊舊門閥觀念的新潮流,對沿用了數百年的門閥舊制是一種徹底的否定,並從此結束了以門第定官職的歷史。

舊門閥制度被打破之後,大批新成長起來的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蜂擁而來,要求進入官場。新登上政治舞臺的武則天,為他們打開了閘門,借此不斷培植擁戴自己的官僚隊伍。據史載,每年吏部接納的選人成千上萬,每年人流數超過1400人次,比正常需要補充的人數高出幾倍。武則天對如此急劇增加的人數不但不加以控制,而且在西元666年泰山行封禪禮之後,又宣佈"文武官員三品以上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使一大批官員通過泛階制度成為五品、三品高官。西元675年,武則天又始設"南選",即在江淮以南,主要是嶺南、黔中一帶選拔人才。

武則天推行《姓氏錄》,打破了門閥世俗,使眾多過去沉溺於下層的普通地主、寒門俊傑,登上了封建社會的政治舞臺。這些人進入官僚隊伍以後,又成為武則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線的得力工具。可以說,武則天正是通過這些人登上大周皇帝寶座的。


◆科舉取士,選拔賢能

發展科舉制,是武則天選拔治世賢能的又一種方法。唐太宗時對科舉制已進行了不少改革,無論在考試的內容、方法上,還是對考生的錄用、授官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規定。但是,唐太宗是個十分精明的君主,他一方面反對以門第取人,主張憑才學任官;另一方面,他又不願使更多的寒士僅通過考試便獲取高官。因此,他在把大批知識分子捲進爭奪進士桂冠的激流中去之後,又設置種種關卡,僅使很少一部分人得到官品。唐太宗執政23年,一般每年才取進士幾名至十幾名。

武則天執掌朝政之後,大開科舉之門。她對科舉制的發展,一是改變考試內容,二是增加錄用人數。

隋朝招考進士科,起初只是策問。唐太宗時又加入讀經史一部,但主要還是策問。而策問大多只是泛泛而論,並不能真正切中時弊。武則天在招考進士時,增加為三個內容:(1)貼經;(2)雜文兩篇,成文、詩賦各一篇;(3)策問。加試雜文制度,對於全面了解考生的知識、文才,以及對時事的分析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唐代文壇空前繁榮,就是這一政策的直接作用。唐玄宗開元盛世年間的名相姚崇、宋璟、張九齡和文壇巨擘陳子昂、劉知幾等,都是這時期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傑出人才。

武則天為了加快培植自己的勢力,放開關卡,大量錄用有才學的考生。在她執政的50多年中,取進士達1000多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要比唐太宗時增加一倍以上。西元690年,武則天在洛成殿親自主持對貢生的考試,以示皇恩。從此,貢生考試都有了殿試。除此之外,武則天還破格用人,放手給人官做。

招官的辦法主要有:

(1)自舉---九品以下官吏以及百姓,皆可自我舉薦,請求做官或陞官;

(2)試官---各地舉薦人才,凡是被舉薦者,一律允許做官,稱為試用之官;

(3)員外官---即編制之外的及第士人,暫無官職,置為員外官,同正官一樣享受俸祿;

(4)武舉---招收天下有武藝的人。此項內容為武則天在西元702年首次開創。

由於武則天放開手腳,廣開仕途,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下層貧民涌進了武氏王朝的官僚隊伍。當然,這一制度在衝破官僚貴族把持政局的同時,也出現了用人過濫的問題。

如何駕馭如此急劇膨脹的官僚隊伍呢?武則天自然有她的辦法。她雖然放開手腳大量招收官吏,給人官做,但一發現不稱職者,輕的革職,重的誅殺。當時投機為官者很多,武則天法綱嚴峻,大量予以誅殺,使很多本想過官癮的淺薄之徒,沒上任幾天便丟了腦袋。

武則天善於在實踐中選拔有真才實學之士,任用官吏不是僅憑考試、推薦或自我吹噓,為官者不能枉受國家俸祿,在位者要勝任其職,造成損失者得拿命補償。她在大量的及第考生中,選拔、任用了不少文武大臣,其人數並不比貞觀時少,如她當時任用的主要宰相魏元忠、狄仁傑、姚崇、張柬之等,都為大唐盛世的出現,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是中國歷史上名揚千古的官吏。


◆治世能臣,北門學士

"二聖"時期,表面上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共同執掌朝政,但由於高宗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實際上是由武則天以皇后的身份來處理大量的、繁重的國事。她非常清楚,自己深居後宮,要想駕馭整個國家機器,還需要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親信力量。當年曾為她爭取皇后地位出過大力的親信們,十多年來,大都被淘汰殆盡了,只剩下李勣、許敬宗兩人,也已是風燭殘年,不久於人世了。因此,武則天準備重新建立一支新的力量,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工具。

西元666年,武則天從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學俱佳的文人學士。這批文人學士被特許從玄武門出入禁中,時人稱之為"北門學士"。

武則天"以修撰為名",把這些文章高手召入禁中之後,編寫了一批署武則天之名的著作,如《列女傳》、《臣軌》、《官僚新誡》、《樂書》、《少陽正範》等。

武則天建立的"北門學士",名義上是修撰著作,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智囊班子,武則天密令他們參決朝政,"以分宰相之權"。這批"北門學士"組成的智囊班子,為武氏造輿論、定主意出了很大的力。在此後的二十餘年中,武則天不僅在皇后的位置上坐得穩穩噹噹,高宗死後她又臨朝稱制,並逐步造成改唐為周的形勢,這些都是與"北門學士"分不開的。因此,武則天也沒有忘記這些功臣,他們多數被擢升為三、四品高官,範履冰、劉祎之還做到宰相,長期受到重用。

"北門學士"不僅幫助武則天分減皇權和相權,而且在有關國家的經濟、軍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為武則天出過不少良策。西元674年,唐高宗稱天帝,武則天升為天后,四個月之後,她就在"北門學士"的協助下,提出了治理國家的一個政治綱領:《建言十二事》。其內容為:(1)勸農桑,薄賦徭;(2)給三輔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費力役;(6)廣言路;(7)杜讒口;(8)王公以降學習《老子》;(9)父在為母服喪三年;(10)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武則天建言勸農桑、薄賦徭、給復三輔地,並禁浮巧、省力役,對於緩解災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門學士"從組織起來,直到武則天登基稱帝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是武則天手中重要的執政工具。武則天正是通過這個由文章高手組成的智囊班子,才一步一步地從皇后、天后,走向皇帝寶座的。稱帝之後,武則天總攬朝綱,廣招天下俊傑,"北門學士"的作用才慢慢衰落下去。

◆無為治農,鞏固統一

武則天在位時,一貫強調建國之本,必在務農。但她的治農,採取的是"無為而治"的方法,任其自由發展。

武則天十分尊崇佛教,但也不排斥道教。如她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勸農桑、薄賦徭"、"給三輔地"的同時,號召"王公以降學習《老子》",這是以老子"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思想來教育王公大臣。武則天十分尊崇老子,對土地管理、農民生產,不過多地干預。當時的均田制已實行了一百多年,封建國家對土地、人口控制很嚴,甚至連種植什麼農作物也作具體規定,十分不利於調動農民積極性。不少農民為了擺脫國家的奴役剝削和渴望新的自由生活,紛紛逃亡,這被稱為"逃戶",即從國家戶籍上脫漏。但這些逃戶脫籍不脫產,一部分逃往荒原僻地去墾荒種地,一部分依附於王公百官富豪之家。

武則天在對待"逃戶"的政策上,採用逃戶還歸,可享受"給二年"的種種優待。以往的逃戶回來後,不論戶等高低,給復二年。有些地區的逃戶,田地由官府貸種託人經營。如果逃戶回來,歸還田地莊稼,課役全免。

武則天對逃戶和廣大農民,採取放任和寬容的政策,減輕了地主官府對農民的盤剝,從而緩和了農民同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不僅使當時的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振興,而且在武則天對統治階級內部大行誅殺之時,全國農民都比較安定,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實際上是"以無為為有為"的治農方略取得的效果。當然,武則天也並非對農業一點也不管理。如她組織"北門學士"編寫的《兆人本業》,就是教育臣民如何進行農業生產的。她還規定,凡州縣"田疇墾辟,家有餘糧",則地方官吏可得升獎,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則地方官要受懲罰。因而在武則天統治時,糧倉豐實,人口比貞觀時還增加了一倍,這一功績是有口皆碑的。

治理邊民是歷代封建統治者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

國盛兵強的帝王,多以武力開疆。唐太宗則恩威並濟,一面訴諸強兵悍將開疆,一面以"德化"治邊,致使貞觀之時,邊疆30年無戰事。到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時,邊疆又開始動亂起來,而武則天在處理這個問題方面,也有自己的手段。

西元670年,原已歸唐的吐蕃舉兵反唐,攻陷了西域十八州城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西元679年,東突厥24州酋長也叛唐復立,邊疆戰事又起。叛軍企圖把戰火引向中原。面對這些突然興起的戰爭,素以武功見長的李氏家族後世子孫,遠沒有其先祖李淵、李世民的勇氣與膽略,他們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是好。武則天面對叛軍,處驚不亂,採取了拉攏、安撫與驅兵鎮壓的兩種手段。

對於東突厥,武則天除了動用軍隊防止其兵進中原之外,又不斷派遣使臣,向突厥酋長陳述利害,以求國家安寧。東突厥的反叛,主要是想收回在鹹享年間被安置在豐、靈、代、朔、勝、夏等六州的突厥降民。武則天得知,立即答應還降戶數千,由其自治。並又給其"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事,鐵四萬斤",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很快,唐同突厥之間的緊張關係緩和下來。突厥默啜可汗還兩次出兵,幫助唐軍襲擊騷擾河北的契丹軍隊,使河北的戰火很快平息下來。武則天又授予默啜"立功報國可汗"的稱號,這表明,突厥民族仍然是大唐帝國的臣民。此後,武則天又不斷地給突厥地區贈送大量的生活資料和農業械具,幫助他們發展生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39:09 | 顯示全部樓層
武周則天武曌

而對於攻佔西域的吐蕃軍隊,武則天從戰略的眼光出發,為維護大唐疆土,堅持不斷地派出大批軍隊,同吐蕃反復交戰,特別是爭奪安西四鎮。安西四鎮是扼守西北、維護東西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武則天在西北邊防大規模地開展屯田運動,增加西北防務。西元692年,大周將領王孝傑終於收復了安西四鎮,並派三萬精兵鎮守。當時,吐蕃請求歸還安西四鎮,武則天拒不同意,聲明置四鎮予以據守,就是為了防止吐蕃東侵。強大的軍事防備,震懾了猖獗一時的吐蕃叛軍。此後,武則天為了安撫吐蕃臣民,不斷派使臣向他們敘述友好,並多次稱讚松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為加強唐蕃之間的親密關係所做出的貢獻,希望唐蕃人民繼續友好下去。在這種強大的政治宣傳面前,好戰的吐蕃首領論欽陵,終於在內訌中自殺。


◆任用酷吏,鎮壓異己

武則天在治理國家方面,除了運用一幫文人學士之外,還組織了一批兇殘狠毒的酷吏隊伍,以嚴刑酷法來懾服群臣,鎮壓反對自己的勢力,維護自己的統治。

武則天在稱帝前後,都實行了一套酷吏政治,但前後有所差別。稱帝之前,武則天主要運用酷吏來清除自己臨朝稱帝的各種阻力。在封建社會,一個女人要登上皇權高位,面臨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西元694年2月,中宗被廢,武則天獨攬朝政,同時開始濫用酷刑。她在朝堂放置銅匭,接受告密文書,並且規定:凡是告密者,其他任何官吏不得過問,一律用驛馬送至京城,按五品官標準供給食宿,失實者不加追究。結果造成"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的恐怖氣氛。武則天任用了來俊臣、周興、李元禮等一批酷吏,專辦告密信件。這些人兇狠成性,滅絕人性,專門編寫了《告密羅織經》,教唆黨徒按經上告,就會使被告無法自辯。他們還製造發明了"定百脈"、"喘不得"、"突地吼"、"失魂魄"、"宿囚"、"驢駒拔橛"、"玉女登梯"、"鳳凰曬翅"、"獼猴鑽火"等駭人聽聞的酷刑,使被告者見之"戰栗流汗,望風自誣"。凡被下獄者,幾乎無一人生還,朝臣人人自危,不知何時也會大難臨頭。不過武則天在這個階段裏,主要把屠刀指向宗室王公,尤其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的皇子們。

武則天通過酷吏,一批又一批地將皇族中的異己殺掉。連續幾年的誅殺,到她改唐為周稱帝時,這三代皇子除了自己生的李顯、李旦外,其餘全部被殺。皇族近支,誅殺殆盡。對於唐室重臣元老,稍有不滿,也大加誅殺。武則天靠著血腥的屠殺,摧毀了同自己爭奪帝位的勁敵李唐宗室,打通了通往皇帝寶座的道路。

武則天稱帝之後,繼續任用酷吏,但主要是為了鞏固帝權,其濫刑主要對象轉移到了朝廷中的反對自己的文武大臣,特別是權傾朝廷的宰相們。朝臣連連被殺,宰相走馬燈般地更換,以至形不成一個反武的核心勢力。朝臣們每次上朝,總是戰戰兢兢地同家人訣別,不知能否還回得來。

武則天動用酷吏,主要是為了鎮壓反對勢力。但酷吏們濫殺無辜,到了群情激憤的時候,她便陸續殺掉酷吏,以平民憤,緩和政局。西元691年,她稱帝後第二年,便殺掉了李元禮,流放了周興,以向天下表示,以往的濫殺罪在二人,不是她自己。西元697年,武則天又誅殺了最大的酷吏來俊臣。由於來俊臣作惡多端,仇家們爭著咬吃來俊臣屍體的肉,挖其眼珠,剝其面皮,剖其心肝。武則天為了收攏人心,立即下詔書,列舉來俊臣的罪惡,並加以滅族罪,說是"以雪蒼生之憤"。其實,來俊臣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承她的旨意辦的。

值得指出的是,武則天在動用酷吏和嚴刑對皇帝貴族和上層官僚大開殺戒的時候,也並非"隨意濫殺"。如她在酷吏殺人最為猖獗的時候,也保護了徐有功、狄仁傑、魏元忠等一批高才直臣。其實,武則天動用酷吏,以刑怖天下,與破格用人的濫選不無關係。她以快速流動的方法,來更換、篩選有用之士,打破僵死的政治機構和門閥世襲的特權,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寒門出身的俊傑們,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施展自己的才能。正是因為武則天不斷地在統治機構中更換新鮮血液,才使得當時的社會沒有被酷吏的血腥氣息所淹沒,歷史還是堅定地向前邁出了步伐。


◆立儲遜位,還國李氏

通過酷吏政治,武則天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和皇位,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她又左右為難。建立周王朝之後,她讓侄子們做了宰相和將軍,掌握朝政大權,其余大臣有了功勞也賜給武姓,而不是李姓。她還免掉了武姓的田賦,把自己的故鄉文水縣改為武興縣,從這些看來,武則天是想把皇位傳給她的侄子。這促使她的侄子武承嗣等人公開地對李旦的皇儲地位提出了挑戰。

西元693年,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舉行了祭典大禮,武則天讓侄子武承嗣為亞獻,武三思為終獻,而正式的皇儲李旦卻被冷落到了一邊。武則天的行為無疑是對侄子們的公開鼓勵。

但是,武則天的意願遭到了宰相狄仁傑等人的激烈反對,這讓武則天非常矛盾。如果把侄子立為皇儲,雖然可以保住大周政權,但以後的即位人絕對不會把她供奉到祖廟裏去的,因為她是武氏家族出嫁的女人,這在封建社會等於是外人了。如果立自己的兒子做皇儲,將來繼承皇位,她可以順理成章地保住皇后的正統地位,和丈夫高宗一起享受兒孫們歷代的供奉。但是,這樣又要回到她已經打破的舊傳統中去。

武則天的矛盾最後還是由聰明的狄仁傑給化解了。一天,已經74歲的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隻大鸚鵡的兩個翅膀折斷了。愛卿看是什麼徵兆啊?"狄仁傑抓住這個絕佳的時機對武則天說:"陛下姓武,那鸚鵡便是陛下了。兩個翅膀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如果陛下再次起用兩位愛子,兩個翅膀就會重新好起來的。"

同時,宰相吉頊也在努力。他對武則天當時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說,你們倆因為受皇帝的寵愛,蔑視群臣,被眾大臣們嫉恨,如果要保住性命,只有現在為立儲君出力,日後才會有可能將功贖罪。你們要利用自己接近皇帝的有利條件,勸說她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張氏兄弟聽了吉頊的話,十分賣力,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

西元698年,武則天將李顯秘密接回了京城洛陽,這讓武承嗣極為氣惱,因為他的繼承權完全被剝奪了,不久武承嗣便氣悶而死。

武則天為了避免在自己死後侄子和兒子們相互殘殺,還處心積慮地把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姓的侄子們召集到了明堂,然後祭告天地,立下了鐵券,把鐵券收藏在史館,以為佐證。

西元704年年末,武則天病倒在床上,幾個月也不召見朝臣,只有張易之兄弟倆侍奉左右,左右朝政大事,這使大臣們六神無主。宰相張柬之發現機會難得,經過周密部署,在西元705年的正月裏發動了兵變,迫使病中的武則天讓位,由中宗復位,重建唐朝。

這年的正月二十五,武則天不情願地離開了她做了15年女皇的宮殿,搬到了洛陽宮城西南的上陽宮。中宗給她上了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但沒有了帝位的武則天心情很壞,沒有了精神支柱,本來就衰老的身體很快垮了下來。西元705年的十一月初二,虛歲82的武則天死於上陽宮的仙居殿。臨終時她異常清醒,立下了遺囑,包括去掉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許為她立碑,不許立傳,這就是武則天無字碑的來歷。西元706年的正月,武則天的靈柩運回了長安。

武則天死後,她的謚號幾經變動,但兒孫們的尊敬態度沒有變。睿宗第二次即位後,改稱為"天后",後來又先後改為"大聖天后",尊為"天后皇帝",改為"聖後"。唐玄宗即位後,改為"則天皇后"。到了西元749年,李隆基最後把武則天的謚號定為"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14歲入宮,從才人、昭儀,到皇后、天后、太后、聖母神皇,一直到龍袍加身、立國稱帝,一生當政50餘年,獨掌朝綱21年,其中有15年是名正言順的大周帝王。

武則天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謎,經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褒貶。她的剛毅、果敢和權欲,不讓鬚眉,登極問鼎,自有她不同凡人之處。她不讓後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刻字,有人說其本意是自己功德無量,書不勝書;也有人說,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己吹噓,還是由後人去評論。各種猜測,不一而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40:21 | 顯示全部樓層
楚武穆王馬殷

楚武穆王馬殷(852年-930年),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王,諡號武穆王。

生平
馬殷早年家貧,操木匠業為生,後投入秦宗權軍中,屬孫儒部下。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秦宗權派其弟秦宗衡為主將,孫儒為副將,將兵三萬,南下渡過淮河,同楊行密爭奪揚州。不久,孫儒殺秦宗衡,自立為帥,號「土團白條軍」。大順二年(891年),馬殷受命率軍擊敗楊行密部將田頵,隨劉建峰鎮守常州,後被調往宣州參與圍攻楊行密。景福元年(892年),孫儒兵敗,戰死軍中,劉建峰和馬殷率殘軍7000人逃走。其後,馬殷作為劉的先鋒,一路攻佔洪州、潭州等城。896年,劉為部將所殺,馬殷被眾將推舉為主。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封馬殷為楚王,開平四年(910年)又加封天策上將軍,開府。後唐滅後梁後,後唐(927年)又冊封為楚王。927年建立楚國,以潭州為都城,改名長沙府,使用後唐年號。

馬殷在位期間,採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的策略即保境安民的政策,自其於897年佔據湖南後,很少主動對外交戰,之後與楊吳的幾次戰爭也是對方先發動進攻的,對於北邊的荊南,也只進行了相當有效的戰爭。馬殷對內採取措施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的賦稅。為此他下令百姓可以用帛代替錢交納賦稅,這樣做一舉兩得,一是減少了官吏加重賦稅的機會,二是促進了湖南的桑蠶業的發展。因而楚國的經濟非常繁榮。但亦有一說認為馬殷貪婪昏庸,仰賴近側謀臣出謀獻計,人稱「酒囊飯袋」。

馬殷去世時,後唐明宗罷朝三天來悼念馬殷這個忠於後唐的臣子,還下詔賜馬殷武穆王諡號。馬殷死後,兒子馬希聲繼掌權,馬希聲遵從父親的遺命,不再稱楚國,而是降低規格,恢復了節度使的稱號,將楚政權延續了二十一年。



馬殷建楚造福於民
亂世起家

馬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他出身很特別,年輕時做木匠謀生,但在戰亂年代,木匠也不好做,他只好和許多人一樣也投軍從戎,到了秦宗權的軍中,成了秦宗權部將孫儒的一員偏將。

不久,馬殷便隨軍南下。當時秦宗權和楊行密正在爭奪淮南地區,秦宗權派弟弟秦宗衡率領孫儒、劉建峰等將領渡過淮河,攻打廣陵(今江蘇揚州)。孫儒由於不滿秦宗衡的指揮,就將他殺死了,然後自己掌握了軍隊,繼續和楊行密交戰。馬殷則跟隨劉建峰奉命到其他地方徵集糧草,供應大部隊。後來,孫儒也陣亡,所部大部分被楊行密收編。馬殷和其他將領便推舉劉建峰為首領,馬殷任先鋒,一起轉戰到江西一帶,佔領了洪州(今江西南昌)、鄂州(今湖北武昌)、潭州(今湖南長沙)等地,佔領了湖南的中心地區。唐僖宗封劉建峰為湖南節度使,馬殷為馬步軍都指揮使。

原來的湖南降將蔣勳向劉建峰要刺史做,被拒絕後便發兵叛亂,馬殷奉命前去鎮壓。在馬殷出征的時候劉建峰又出事了,劉看中了一個士卒的美貌妻子,與她通姦,被士卒發動兵變殺死。將士們商量後決定推舉行軍司馬張佶為帥,張佶說自己沒有帥才,才能比不過馬殷,讓大家以馬殷為帥。眾將同意了,派人到前線去迎回馬殷。


推舉為帥

馬殷當了主帥後,沒有辜負張佶的推舉,也沒有讓將士們失望。上任開始便將發動兵變的士卒處死,以肅軍紀。然後他派兵征討各地的割據勢力,時間不長便將湖南基本上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圍,在湖南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

馬殷佔據了湖南後,又乘勢向外擴張,他將進攻方向定在了廣西。發兵前他派人招撫桂州的劉士政,但使臣被劉士政阻止在全義嶺前,於是馬殷派屬將李瓊領兵出擊。李瓊攻陷了全義嶺,又佔領桂州,俘虜劉士政,桂州也為馬殷所有了。

接著,馬殷又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北面。當時,楊行密派劉存攻打鄂州的杜洪,馬殷派秦彥暉領兵支援,因為鄂州是湖南的一個屏障,鄂州一失,湖南也就受到了楊行密的威脅。杜洪陣亡後,劉存進攻馬殷,馬殷便沿江佈防,埋下伏兵,將劉存殺得大敗,請求講和。秦彥暉反對說:“淮人很狡詐,他們這是想麻痹我們,絕不能聽信!”馬殷便回絕了,率軍水陸夾攻,劉存軍隊大敗,劉存也被殺。此後,嶽州(今湖南岳陽)也被馬殷佔領。

湖南的朗州(今湖南常德)當時被雷彥恭佔據,還沒有統一,雷彥恭趁人之危,在楊行密攻打杜洪,荊南派重兵相救時,他偷襲了荊南的中心荊州,掠奪之後還把城給燒了。得手後,他又和楊行密一起阻斷長江交通,斷絕了嶺南和北方的聯繫。馬殷和荊南的繼承人高季興聯合進攻朗州,幾年後終於平定,雷彥恭也被俘獲。


承認朱溫得楚王

在朱溫稱帝後,馬殷隨即宣佈承認,派人進貢以示臣服。朱溫則投桃報李,封他為楚王。

馬殷四處征討,以及承認中原政權,都是聽從了他的謀士高郁的計謀。最初,馬殷剛在湖南立足時,問高鬱穩定局勢以及以後發展的戰略,高鬱說:“荊南地域狹小,不足為患,南方的劉陟也只是想獨佔嶺南而已。東邊的楊行密是我們的死敵,以財物相送他也不會與我們和好。我們應當尊奉中原王朝,以成就我們的霸業。現在的做法應是恭奉朝廷,以求官爵,然後興農練兵,積蓄力量待機發展。”馬殷採納了高鬱的計策,對中原稱臣,然後借勢對抗周圍的敵對勢力,尋找機會擴大自己的地盤。以後楊行密幾次要他一起對抗朱溫他都堅定地回絕了,連在楊行密身邊任職的馬殷的弟弟被楊送回潭州,以示友好時,馬殷還對勸他的弟弟厲聲說:“楊王不尊敬天子,一旦朝廷發兵討伐,我們就會被連累,你不要再說了,免得招惹禍端。”

做了楚王,馬殷非常高興,因為這和實際的獨立王國沒有什麼區別。他又請求朱溫准許他設立天策府,任命官員。這對朱溫的帝位沒什麼妨礙,所以朱溫也順水推舟,做了個人情,還封他為天冊上將軍。馬殷於是開府設官,將他的楚地系統地管理起來。


保境安民 造福百姓

馬殷在湖南基本上實行的是保境安民的政策,和吳國的幾次戰爭也是對方先發動進攻的。對於北邊的荊南,馬殷也只進行了相當有效的戰爭。有一年,馬殷派大將王環領兵進攻荊南,王環連戰連勝,勢如破竹,幾乎要滅掉荊南了,但荊南高季興派人求和後,王環卻答應了,然後班師回來。馬殷責備王環為什麼不乘勝奪取荊南。王環卻說:“荊南處於中原和吳、楚、蜀之間,是個兵家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我們不能奪取,應該讓他存在,作為我們的屏障。”馬殷聽了,馬上轉怒為喜,對王環的精闢見解非常佩服。

馬殷在湖南也採取措施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的賦稅。為此他下令百姓可以用帛代替錢交納賦稅,這樣做一舉兩得,一是減少了官吏加重賦稅的機會,二是促進了湖南的桑蠶業的發展。

馬殷還根據本地的優勢,將茶葉生產當做重要經濟作物來大量種植,以此加快地方經濟的發展。他採取措施鼓勵百姓種茶樹,制茶賣茶到中原地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他還在洛陽和開封以及襄州(今湖北襄陽)、複州(今湖北天門)等地設置了專門機構經營管理茶葉貿易,不但使百姓受益,楚國也充實了國庫。除了政府管理的貿易外,馬殷還允許百姓在境內自由經營茶葉,從而吸引各地的茶商紛紛到楚國來,然後再從中收稅。有了大量的茶葉,向中原進貢時也就不用珠寶珍玩了,進獻大量茶葉即可,這又節省了巨額錢財。

馬殷的經濟措施也很獨特,為了使本地產品能大量銷售出去,除了茶稅,他免掉了其他的稅收,使大批客商擁入楚地經商。商人來了,馬殷又進一步採取非常聰明的一項貨幣措施:他在楚國製造鐵錢流通,而且規定鐵錢對銅錢的兌換比例為一比十,而在楚國之外,鐵錢很不值錢,這就逼著客商們在楚國賺了錢後不得不換成其他楚國的產品帶走,這從根本上達到了促進本地產品銷售的目的。

楚國的經濟因此非常繁榮,馬殷對百姓也算做了不少好事。

後樑被後唐滅掉後,馬殷反應很快,他又宣佈承認了後唐,派兒子馬希范到洛陽進貢稱臣。馬希范很聰明,在李存勖狡猾地問洞庭湖有多大時,他就機智地說:“如果陛下駕臨此地,湖水也只夠飲馬用了。”以此暗示李存勖的後唐勢力強大。

李存勖聽了很高興,他又撫摸著馬希範的背陰險地說:“朕聽說以後馬家的政權要被高郁奪取,馬殷有你這樣出色的兒子,他高鬱怎麼會得逞呢?”馬希范記住了李存勖的這句話,回來之後便開始對付高鬱。

高郁對馬殷的政權立下了奇功,但他卻很狂妄自大,對馬希範也不怎麼恭敬。馬希范從中原回來後,為絕後患,就對高鬱下了手,也為以後自己繼位掃清道路,免受高鬱這樣的重臣的約束。馬希范先利用自己手中的軍事權力解除了高鬱的軍職,然後又假傳聖旨誣陷高鬱謀反,將他全族都處死了。


長壽七十九歲

馬殷這時年紀已經很大了,在被後唐明宗封為“楚國王”後,就把權力交給了兒子,自己很少處理政務了。但聽說有功的舊臣高郁被兒子殺死後,悲痛不已,捶胸大哭:“我又老又無能,竟然連自己的功臣都沒能保住,事到如今,我也沒多少陽壽啦!”

馬殷在他79歲的時候撒手西去。後唐明宗罷朝三天來悼念馬殷這個忠於後唐的臣子,還下詔說:“馬殷的官爵已經很高了,沒什麼更高的官爵相贈,就贈他個武穆的諡號吧。”在封建社會,這個諡號極少有人能得到,評價是最高的,像嶽飛死後得的就是這個諡號。

馬殷死後,兒子馬希聲、馬希範等相繼掌權,馬希聲遵從父親的遺命,不再稱楚國,而是降低規格,恢復了節度使的稱號,將楚政權延續了二十一年,最後,馬希萼投降了南唐,十國之一的楚國正式滅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42:37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太祖楊行密

簡介

南吳太祖楊行密(852年-905年),原名楊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唐末受封吳王,902年至905年在吳王位,為五代十國中南吳國的實際開國者。

由於其去世時唐朝仍然存在,形式上楊行密仍奉唐正朔,實際上也未建立獨立王國,因此就理論而言,楊行密還只能算是唐朝的封國國君。

楊行密原為廬州牙將,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受唐政府任命為廬州刺史,歸淮南節度使高駢,時高駢年邁昏庸,寵信方士呂用之,呂因此漸掌握權力,專斷獨行,淮南將領畢師鐸恐見害,中和五年(885年)遂反,召宣州觀察使秦彥助戰,高駢後為秦、畢所殺,杨行密命全军将士为高骈穿孝,大慟三日。楊行密擊殺秦、畢二人,入揚州(今江蘇揚州),自稱淮南留後,時城內大饑,以堇泥為餅食之,人相食,杨行密下令用军粮救济百姓。其後楊行密復與秦宗權、孫儒爭奪江淮一帶,先後消滅其他勢力,逐漸占有此地,昭宗景福元年(892年),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

乾寧四年(897年)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大舉南侵,楊行密遣朱瑾、张训擊敗龐師古於清口(今江蘇淮陰),朱瑾放淮河水,汴军死伤无数,庞师古阵亡,葛从周逃回。朱全忠此後即無力南下,此後數十年間,南北遂成分裂之局。天復二年(902年)拜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吳王。 哀帝天佑二年(905年)病死,諡武忠王,武義年間改諡孝武王(見 《十國春秋》),後來楊溥稱帝時又被追尊為武帝,廟號太祖,其子楊渥繼立。

江淮大國——楊吳政權的崛起

從唐末至五代,楊吳政權統治江淮地域近四十年。在唐末的藩鎮混戰中,“高才捷足”的楊行密崛起於淮南民間,轉戰於長江南北,開創楊吳基業。雖然由於傳統的正統觀念的影響,這個雄據於江淮之間的大國被置於歷史上眾多旋起旋滅的小國的地位。但它的存在,與中原王朝幾成南北對峙之勢。使得南方諸政權並存的局勢得以實現。而楊吳政權也在其三十餘年的發展中,在政治上實現了由藩鎮到王國的轉型。並為以後的南唐奠定了堅實的經濟文化基礎。

黃巢起義與淮南局勢的失控

當中國歷史跨入九世紀以來,曾經盛極一時的唐王朝走向了衰弱瓦解。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拒局面分割了帝國的土地,削減了帝國的財富。雖經憲宗朝的一度壓服藩鎮,但由於未能從根本上消除分裂的土壤。自穆宗時,由於朝廷處置失措,致使河北三鎮复叛。唐王朝不可挽回的向著覆滅的命運走去。當時“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而天子只能“熟視不知所為。”

北方幾無唐王朝的立錐之地,惟有淮河以南諸節鎮,主要是東南各藩鎮還與帝國的中樞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以其富饒的物產,豐厚的歲供支撐著唐朝的統治。

中唐以後,由於長期戰爭的破壞,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北方已經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而南方由於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加之比較安定,開發迅速,經濟地位顯著提高。 “江東諸州,業在田畝,每歲一熟,則旁資數道。”當時人這樣議論道:“今國家王畿諸夏,水陸綿地,四面而運輸,明該之大貴根本,實在江淮矣。何者?隴右,黔中,山南以還,澆瘠嗇薄,貨殖所入,力不多矣,嶺南、閩蠻之中,風俗越異,珍好繼至,無不贍也,河南、河北、河東已降,甲兵長積,農原自任,又不及也。”以至於“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故明末大學者王夫之會說:“唐立國於西北而植根本於東南矣。 ”

正是由於江南關乎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因此中央對於東南所採取的基本政策始終是嚴密控制,防止任何割據的可能性。因此當唐中央在全國的統治權威急劇下降的時候。東南藩鎮也依舊保持著對於朝廷的忠誠。唐王朝“每歲賦稅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 “而唐終不傾者,東南為之根本也。 ”

但是這種局面是與唐朝中央政府的穩定所密切相關的,只有保持一個有力的中央,才能有實力控制邊遠的東南。但是不幸的是,黃巢之亂的爆發沉重打擊了本來就已經孱弱的中樞。政府再也無法兼顧遙遠的東南,一場爭奪江淮的戰爭就此展開,而東南割據這個唐王朝的噩夢也最終成為現實。

黃巢、王仙芝起事的中心地帶在黃、淮之間,其北面是擁兵自重,勢力強大的河朔強藩,義軍難以與其爭鋒。相比之下,唐政府在南方的實力較弱,因此義軍轉而向南發展。淮南地方武裝也乘機而起。當時“群盜侵淫,剽略十餘州,至於淮南,多者千餘人,少者數百人。”由於淮南地區是唐朝漕運系統的中樞地帶,能否保證運河沿岸的安全關係到了帝國政府的存亡。於是朝廷緊急“詔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五鎮節度使、監軍亟加追捕及招懷。”同時又“賜宣武、感化節度、泗州防禦使密詔,選精兵數百人於巡內游弋,防衛綱船,五日一具上供錢未平安狀聞奏。”

唐僖宗乾符三年十二月(公元876年),王仙芝率軍攻申、光、廬、壽、舒、通諸州,直逼唐東南重鎮揚州。面對危急的事態唐宰相鄭畋上書道“若使賊陷揚州,則江南亦非國有。”為保衛江南財賦重地,唐政府立刻集結重兵,以防義軍向南發展。期間王仙芝雖然戰死於黃梅。但至乾符五年,其餘部由黃巢率領轉移到浙西。浙西當時轄潤、常、蘇、杭等州,為東南最為富庶之地,是唐王朝中央賦稅所出的大戶。唐政府為保此地安危,急調荊南節度使高駢為鎮海節度使。

高駢為唐末名將,因軍功累遷安南都護、天平軍節度使、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等要職,為唐政府平定党項、安南立下赫赫功勳。號稱“出無不捷”,因此受到皇帝信重。果然高駢一上任便大破黃巢,“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黃巢不得已,只能南下嶺南以圖發展。高駢既立大功,唐政府遂於乾符六年任命其為“淮南節度使,充鹽鐵轉運使。”自此他就成為掌握江淮軍、政、財大權的第一人。

淮南割據的種子已經種下,只待時機成熟就會萌芽生長。黃巢在奪取嶺南之後再次北上,高駢軍再次“擊黃巢屢捷”。唐政府於是再授予高駢“諸道行營兵馬都統”,高駢藉機“傳檄徵天下兵,且廣招募,得土客之兵七萬” ,“威望大振”。長安朝廷的目標是藉助高駢的才幹阻止黃巢東趨的可能。但是高駢大權在握,野心逐漸膨脹起來,準備借黃巢以自重。從而“欲臨藩鎮,吞併江南”。

當時黃巢屢敗,屯兵於信州,又“遇疾疫,卒徒多死”。陷入極端不利的情況之中。黃巢心生一計,“致書請降於高駢,求駢保奏”。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高駢果然中計,“欲誘致之,許為之求節鉞。”當時朝廷集結的諸路大軍雲集,本是可以將黃巢聚殲於此地。但是“駢恐分其功,乃奏賊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朝廷基於對高駢的信任同意了這一要求。黃巢見大軍已散,立刻“告絕於駢。”高駢遣將擊之,卻不復以前神勇,大敗於黃巢。於是“巢勢復振”。

高駢不敗的神話既已打破,其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挫折。部下雖勸言:“朝廷倚公為安危,今賊數十萬乘勝長驅,若涉無人之境,不據險要之地擊之,使逾長淮,不可複制,為中原大患。”但高駢“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諸將嚴備,自保而已。”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高駢雖有文武才具,但一受挫折則一蹶不振,實在不是個成大事的人。

朝廷本對高駢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完成安定東南的重任。這時見高駢不能製敵,致使黃巢度淮河北上,長驅直入唐政府腹地。於是“上下失望,人情大駭。”

廣明元年,黃巢攻入長安,唐僖宗學習他的祖先玄宗,倉皇出逃蜀中。而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高駢正在“大閱軍師,欲兼併兩浙,為孫策三分之計。”這時高駢的野心已經暴露出來,淮南實際上已經成為他的獨立王國。朝廷數度要求其出兵,但他卻置若罔聞。清醒過來的皇帝終於對其失望,下詔削奪其諸道行營都統及諸道鹽鐵轉運使之職。但是這種削奪並不能挽回任何損失。當朝廷違背以前嚴密控制的政策將地方大權交與一人之手的時候,實際上就意味著地方割據的開始。高駢得到朝廷詔書,憤怒怨望,竟然上書詬罵。自此遂不再受命於朝廷,停止向朝廷進獻貢賦。

中和二年,唐王朝終於將黃巢之亂鎮壓下去,但是它只是剩下一個名義上的統一政權的軀殼了。原本已經腐朽不堪的統治機製到這時完全崩潰。各新興藩鎮“自擅兵賦,迭相吞噬,朝廷不能製。”這些新興藩鎮勢力的崛起標誌著唐王朝對於全國統治的土崩瓦解。

高駢的割據江淮扼斷了唐王朝的經濟命脈,為唐王朝敲響了滅亡的喪鐘。但是這喪鐘同時也是為他自己而鳴。他既然這樣對待朝廷,其部將難免不生效尤之念。於是一場大變就醞釀於蕭牆之內,肘腋之間。


起家於唐末起義

楊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愍,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小時候就成了孤兒,因此性格內向,喜歡獨處。成年後的楊行密力氣很大,據說可以輕而易舉地舉起一百斤重的東西,而且日行三百里。唐朝末年,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楊行密為了生存也參加了江淮的起義,後來被抓。一般情況下不是處死就是入獄,但刺史卻被他很有英雄氣的相貌打動了,路上放他了。

後來,楊行密在州里募兵的時候參加了本地的軍隊,由於他力氣大膽子也大,在和秦宗權的戰鬥中經常立功,所以很快就升為隊長,不久又被派到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守邊服役。一年後期滿回來,但他的上司不喜歡他,又讓他到邊疆戍守,軍吏假裝好言勸說,還問他需要什麼,楊行密大聲呵斥道:“就少你的腦袋!”說完,軍吏的人頭應聲落地。楊行密殺了軍吏,然後召集了一百來號人,發動了兵變,自稱為“八營都知兵馬使”,當地的刺史郎幼复嚇得落荒而逃,楊行密就趁勢接收了城內的軍隊,佔領了廬州。唐朝廷承認了既成事實,任命他為廬州刺史。


智取揚州

此後,楊行密參與了江淮地區軍閥之間的鬥爭,當時淮南的中心不是廬州而是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揚州則在唐朝末年名將高駢控制之下。高駢日子一長變得非常昏庸,迷信神鬼,不再專心政治。他的一員屬將畢師鐸不滿他的所作所為,就起兵反叛,聯合另一個地方軍閥來攻打揚州,高駢派人向楊行密求救,未等楊行密趕到,高駢已經被畢師鐸俘虜了。

楊行密領兵和畢師鐸展開了拉鋸戰,在這次交鋒中,楊行密顯露出了過人的智謀。為誘敵出戰,楊行密先命人堆積金帛做成一寨,派一些老弱的軍士去守衛,但在周圍卻埋伏了兩層伏兵。然後,楊行密就自己領兵千人去挑戰,一交手就佯裝不敵,棄營而走,敵兵飢渴難忍,見楊行密領兵敗走,就進了大營搶奪財物,結果中了埋伏,被殺得大敗而歸。畢師鐸一人回到了城中,一氣之下殺了高駢。楊行密得知後,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自己向著城內的方向大哭了三天,士兵們被楊行密哭得怒氣滿胸,然後楊行密下令攻城,哀兵必勝,將士一戰攻下揚州城。畢師鐸奪路而逃。

進城後,慘狀讓人不忍再看,人們餓得將草根都吃完了,有的竟用泥做餅來吃,餓死了一多半。更令人髮指的是,人也被買賣後宰殺出售,父親賣兒子,丈夫賣妻子,屠夫將剛買來的人像殺牲畜一樣殺掉,然後再分割成小塊賣。楊行密下令用軍糧救濟百姓,但也無法滿足百姓的需求。佔領揚州後,楊行密派遣使者到了汴州(今河南開封),向兼任淮南節度使的朱溫遞上了歸降書。朱溫也很狡猾,表面上答應了楊行密的請求,但暗中卻又另派將領去任淮南留後,接管揚州,楊行密發覺了朱溫的陰謀,就派兵把來將趕走了。朱溫無力討伐,只好讓楊行密擔任了淮南留後的職務,但雙方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裂痕。


與孫儒對陣

揚州城一無糧草,二無外援,楊行密就想放棄揚州,到其他地方尋求發展。未及行動,大兵就壓了過來。秦宗權的部下孫儒殺死了投奔他的畢師鐸,吞併了他的軍隊,然後發兵圍攻揚州,想一舉消滅楊行密,將揚州也收歸己有。

由於寡不敵眾,楊行密只好採納謀士袁襲的建議,放棄揚州,先退守廬州,然後再襲擊宣州(今安徽宣城),謀求發展。楊行密依計行事,到廬州後便改變了發展戰略,先將守備空虛的宣州攻克,然後趁勢向東、南、西三個方向發展,佔領了蘇州、常州、楚州(今江蘇淮安)等地,勢力急劇擴大,領地包括了現在的江蘇、浙江和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楊行密的發展,使佔有揚州的孫儒受到三麵包圍,孫儒守不下去了,就殘忍地放火毀城,又將城中老弱病殘的百姓殺了,當做軍糧,然後驅使其他人殺向宣州,軍隊號稱五十萬。

由於敵眾我寡,楊行密的部將幾次戰敗,楊行密又覺得沒有辦法守了,想棄城向西撤退。謀士戴友規出來勸阻說:“孫儒現在士氣旺盛,而且兵多將廣,不過,他們的鋒芒雖然不可擋但可以挫掉,人多勢眾不可戰勝但可以拖垮他們。如果我們真的棄城而走,就很可能被他們追上擒獲。”

屬將劉威也不同意撤退,他主張全力固守,依靠城池修建堅固的營寨抗敵,用持久對抗的方式來消耗孫儒。這樣既能休整部隊,又能瓦解敵人的鬥志,耗盡敵人的糧草。

楊行密聽從了屬將們的建議,不再撤退,就地堅守。時間一長,孫儒果然糧食開始短缺,而且在軍中又發生了嚴重的瘟疫,部隊戰鬥力急劇下降,連孫儒自己也得了病臥床不起。楊行密見時機來臨,就大舉反攻,一戰擊潰孫儒,還將他活捉。孫儒被楊行密當眾斬首,但對於孫儒的部下,楊行密並沒有濫殺,他在孫儒的軍隊中精選了5000名強壯的士兵,組成了自己的親軍,這支親軍的鎧甲都用黑衣包裹,所以又號稱“黑雲都”,待遇優厚,在後來成了楊行密作戰時衝鋒陷陣的主力。

孫儒一滅,楊行密又順利地開進了揚州城。唐朝廷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


佔江淮為吳國奠基

此後,楊行密又出兵擴大地盤,將淮河以南和長江以東的大片領土都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楊行密為後來吳國的疆土基本上定了型。

在和四處的軍閥爭戰中,楊行密勝多敗少,特別是在朱瑾和李承嗣投奔來了以後,戰鬥力更是大增。李承嗣在朱溫攻打朱瑾的時候被李克用派出相救,但被朱溫擊潰,回河東的退路也被朱溫截斷,只好和朱瑾南下投奔了楊行密,李承嗣的騎兵戰鬥力很強,他的到來使楊行密的軍隊實力陡然增加了許多。楊行密於是就四處用兵,擴張勢力。西邊鄂州(今湖北武漢)一帶的杜洪和東邊兩浙一帶的錢鎦都受到了楊行密的壓力,紛紛向朱溫求救。朱溫便派朱友恭率領步騎兵上萬人南征。楊行密命大將瞿章先固守黃州(今湖北黃岡),等到朱友恭到的時候就南撤,再堅守武昌寨(今湖北武漢),以靜制動,消耗敵軍。同時,楊行密另派屬將領精兵五千支援瞿章,但最後卻被朱友恭擊敗,瞿章和三千士兵被俘。不久,朱溫又派名將葛從周和龐師古分別領兵大舉南下。這次楊行密親自領兵迎戰,他先集中自己的精銳主力攻擊東邊的龐師古,掘開了河堤用水大淹龐師古的軍隊,同時命令朱瑾領兵襲擊龐師古,汴軍結果損失慘重,大敗而歸,龐師古死於戰場之上。葛從周得知龐師古陣亡的消息,趕忙領兵撤退,半路上又遭到伏擊,葛從周率領殘兵敗將退了回去。

此後,東邊的錢鎦又派兵攻打楊行密的蘇州,結果楊行密的屬將周本作戰失利,丟失了蘇州。楊行密經過充分準備,又派李神福進攻錢鎦,在臨安(今浙江臨安北)大敗錢鎦軍隊,還活捉了大將顧全武。

經過長期的混戰,楊行密在江淮一帶紮下根來,雖然四處都是敵手,但經過交手,彼此的邊界都基本穩定下來,連朱溫這樣的強敵楊行密都能戰勝,其他人就更不敢輕舉妄動了。

在唐朝末年,皇帝已經沒有控制地方軍閥的力量了,各地的混戰不斷,誰有力量有能力將一個地方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唐朝的皇帝便任命他為當地的軍政長官,藉此安定一方。這樣省力,但這也等於鼓勵其他人發動兵變奪取軍權,因為朝廷極少發兵討伐,而是承認既成事實,發一道詔書任命了事。楊行密在牢固地佔領了江淮地區後,唐朝廷又進封官爵,封他為吳王。楊行密由此名正言順地當起了地方的自在王。在封建社會,對於人名的避諱非常重視,特別是皇帝和官吏的名字,那句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楊行密也不例外,他的名字在江淮一帶也要避諱,當地的“荇(音行)溪”要改稱“菱(音玲)溪”,還有平時人們吃的較多的“蜜”也要改稱“蜂糖”,因為和楊行密的名字同音。在東漢時期因為要避諱劉秀的名字,所以將秀才改稱“茂才”。

朱溫打了敗仗以後,不再南下,而是向東進攻青州(今山東益都)的王師範,王師範急忙向楊行密求救,楊行密便派大將王茂章領兵出征。王茂章將朱溫的軍隊殺得大敗,還將朱溫的兒子朱友寧斬殺於戰場。朱溫異常惱怒,親自率軍討伐,要替兒子報仇,結果又被王茂章擊敗。這一仗,使得朱溫再不敢向江淮輕易用兵。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44:42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太祖楊行密

楊行密崛起的原因

局勢的穩定,為楊行密在江淮地區的治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楊行密因為小時候就了解民間疾苦,所以在治理江淮時非常注意維護百姓的利益。在擊敗孫儒後,他便在淮南召集逃亡的百姓,分給田地,讓他們耕種,收的租賦也很輕,百姓們從此安居樂業,這對江淮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對於屬下的將士,楊行密也很寬容,和屬下的關係非常好。楊行密對於騎射並不擅長,但他很有謀略,而且與將士們能同甘共苦,推心置腹,從而贏得了眾人的愛戴。楊行密平時很節儉,經常將早些時候穿的有補丁的衣服套在裡面,說是不敢忘本。就是賞賜將士時也沒有大手大腳地奢侈浪費。剛到淮南時,他賞賜給將士的東西不過是幾尺布帛,幾百緡錢,不是公宴絕不奏樂,上下一心地經營江淮,最後終於佔有了一塊廣大富庶的領地,同時也為百姓創造了一片安居樂業的地方。

楊行密為了保境安民,與錢鎦通婚,將女兒嫁給了錢鎦的兒子,從此兩方罷兵,和平相處。在這之前,雙方不僅交戰,而且互相攻擊,楊行密讓人用大的繩索做錢貫,稱之為“穿錢眼”。錢鎦也不示弱,每年讓人用斧子砍柳樹,叫做“斫楊頭”,因為楊柳是柳樹的泛稱。

楊行密的度量很大,所以對待將士和身邊的人非常寬容。他經常早出,不知哪個隨從在跟他早出時將兜馬屁股的帶子割斷,偷走了上面鑲嵌的金子,楊行密知而不問,第二天,還像以前那樣早出,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度量。有人反叛,將楊行密的祖墳給毀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奇恥大辱,等叛將被擊敗後,有人就提出將叛將的祖墳也給他毀掉,報先前之仇,楊行密嘆道:“他以此做惡,我怎麼能再和他一樣做這種惡事呢?”楊行密有個非常信賴的親從張洪,楊行密經常讓他背劍隨行,有一次張洪竟用劍行刺,但沒有擊中楊行密,張洪被其他侍從殺死,楊行密又讓和張洪關係極好的陳紹貞背劍隨行,一點也不猜疑他。


武力強大、驍勇善戰

楊行密自廬州起兵以來,經過二十餘年的奮戰,終於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草莽英雄發展成一個可與中原強藩朱溫降對抗的強大力量。一支善戰的軍隊是其立足之本。

楊行密最初掌握的軍事力量是由淮南民間豪強所組成的武裝,他初期的部將皆出自該階層。等到消滅孫儒後,他收攏孫儒殘兵,“選其勇健者五千人,厚其廩賜,以皂衣蒙甲,號`黑雲都'。”其將領則稱為“黑雲長劍。”孫儒舊部多來自蔡州一帶,自唐以來以善戰聞名,“皆以酷烈自矜,時通名蔡賊雲。”黑雲都自此稱為楊行密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使之先登陷陣,四鄰畏之。”

黑雲都的戰鬥力可從壽州之戰中看出。當時汴軍數万人攻壽州,“州兵少,吏民洶懼。延壽命黑雲隊長李厚拒之,厚殊死戰,都押牙柴再用複為之助,延壽悉眾乘之,汴兵敗走。”以橫行中原、壓服河朔的汴軍尚不能戰勝黑雲都,其戰鬥力當不可小覷。

至楊吳順義三年(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3年),其正處後唐實力強盛之時,吳遣使至唐,莊宗欲南征,問起楊吳舊將。使者答云:黑雲長劍都在。李存勗由此不敢貿然南進。

楊行密借重的另外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則是原屬李克用的沙陀騎兵。淮南為水鄉,多水軍而無騎兵,在陸上難以與中原強大的騎兵相對抗。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朱溫攻並兗鄆,一支沙陀騎兵騎兵因歸路被截,遂歸降行密。史載“初,瑾為汴人所敗,求救於河東,河東將史儼、李承嗣將勁騎數千助瑾,瑾敗,因與擁州民俱來。”“我(淮南)兵皆江淮人,輕弱善水戰,不任騎射,至是得河東、兗、鄆兵,而軍聲益振。儼、承嗣故河東驍將,晉王李克用深惜之。”這支騎兵以後成為了楊行密傲視南方群雄的資本。


選賢任能、重視人才

能否招賢納才是決定一個政權興亡的重要條件。楊行密作為一個清醒的統治者明白自己初起事時的“三十六英雄”是一個比較閉塞的集團。要取得更大的發展必須不能僅僅局限於這樣的小圈子,而要招納天下間的英雄以補充新鮮血液,以吐故納新。

楊行密在廬州時就招納了一批人才。其中比較傑出的是文臣中的袁襲、高勗、戴友規等人。他們的表現在楊行密崛起的過程中的表現已經在上文中提到。史稱“袁襲運謀帷幄、舉無遺算,殆良、平之亞邪?以覽濟寬,事非得以,蓋時會有固然爾。高勗志務農桑,仁者之言藹如也。戴友規數言決策,獨探本源,可謂謀臣之傑出矣。”

楊行密對於人才不僅能夠做到人盡其才。而且對於原屬於敵對集團的有才能者也能加以擢用。

在奪得宣州時楊行密又招攬了一批文臣武將。比如原屬秦宗衡部將的安仁義,驍勇善戰,名冠軍中。宣州的另外一名勇將周本,號稱勇冠三軍。被俘後楊行密用其為帳下牙將,每次都能“奮躍先登,攻堅摧鋒。”為楊行密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拉攏原趙鍠謀士李德誠,楊行密將同宗之女嫁之為妻來表示對其的看重。結果趙鍠死心塌地的效忠於他,常從征討,出謀劃策。這批人才都對楊氏的創業起了積極的作用。

楊行密的寬宏氣度也是其能夠換取賢才對其效忠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楊行密舊友寧國節度使田頵發動叛亂的時候,一批田頵的屬吏也捲入了其中。包括善治金谷的宣州長史駱知祥以及文詞優美的觀察牙推沈文昌。尤其是沈文昌曾經撰寫檄文辱罵過楊行密。等到田頵敗死,楊行密對於這兩人不加懲治,反加擢用。用駱知祥為淮南知計官,掌管財政。史稱其“勵精為理,事無流滯。”又用沈文昌為節度牙推,居幕府右職。這兩人之後都對楊吳政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正是楊行密能夠執行正確的人才戰略,才使得這一集團能夠逐步發展壯大。


順應民心、發展生產

楊行密出身孤貧,少時歷經艱苦。因此比較了解民間疾苦。他明白只有順應民心才能夠確保自己的長期統治。

戰火雖然平息,但江淮間長期存在的地方武裝集團依舊活躍,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安定。楊行密及時採取有效政策,以求迅速安定鄉里。 “先是江都多盜,令雖嚴,莫能禁止,及是為簡獲者,必詢其部分姓名所盜之物,盡其面,於是寇竊皆息。”同時又利用當地土豪熟悉情況的優勢,以求整治社會環境。 “行密得淮南,以霍邱地界南北,盜賊交會,難可防限”,於是利用當地人朱景“且伺北鄙之奔突。”“景招合無賴年少,得絕技者百餘人,撫馭之,盡與捕獵,暮分巡警,月餘而材技疆力,無有及景者,以是服從如一,沿淮群盜莫敢犯之。”這些舉措是的人民得以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下生產,從而順應了民心,也有利於經濟的恢復發展。

江淮之間本為富庶之地,但是經過長期混戰,早已經變得瘡痍滿目。 “八州之內,鞠為荒榛,圜幅數百里,人煙斷絕。”楊行密見此情景,立即“招合離散,與民休息,政事寬簡,百姓便之。 ”同時他本人也務行節儉,“賜予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嘗舉樂。”

為解決財政困難和物資短缺的問題,楊行密本想通過以茶鹽換取民間佈帛的方法來充實軍用。這時幕僚高勗建議道:“兵火之餘,十室九空,又漁利以困之,將復離叛。不若盡我所有,以鄰道所無,足以給軍。選賢守令,勸課農桑,數年之間,倉庫自實。 ”楊行密採納了該意見,結果“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复承平之舊。”為楊吳政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楊行密死時只有五十四歲,以後他的兒子楊隆演建立吳國,楊溥稱帝,將楊氏的江淮政權又延續了三十多年,但後嗣子孫是金袋換麻袋——一代不如一代,都十分昏庸,結果先被武將徐溫掌權,最後被徐溫養子徐知誥(後改名李弁)所建立的南唐取代,這是後話了。



智慧故事:楊行密詐瞎誅叛

唐末,楊行密被昭宗封為吳王,任淮南節度使。後來他擁兵自重,建立了以淮南(今江蘇揚州)為中心的割據地盤。手下的諸多小軍閥都能聽話,惟有潤州團結使安仁義、奉國節度使朱延壽不太聽從節制。那朱延壽,仗著楊行密是自己的姐夫,培植勢力,另立中心,有不軌之想。所以,楊行密暗中派入打入他內部去監視。

暗探來報,朱延壽與安仁義來往密切,信使不斷。二人都極力擴充兵馬,積蓄糧草。並且,朱延壽的姐姐、楊行密的夫人常有信使去朱延壽處,傳遞消息。聽到這些,楊行密不能不認真對付。唐末的戰亂局勢是明擺著的,各大節度使都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調遣。看來,爭奪天下的割據戰爭是避免不了的。欲對外作戰,內部必須穩定。趁現在戰爭還未臨到頭上,正是穩定內部的好機會。主意已定,他便設計起計謀來。

欲平定內部,看來必須消滅朱延壽等叛逆勢力。但他們羽毛已豐,只可智取,不可強攻,否則二虎爭鬥,傷了勢力,外部敵人便會乘虛而入的。欲智取朱延壽,先要迷惑他,包括他的姐姐。於是他稱自己患了眼疾,看東西一片模糊。朱延壽派使者來送信,他故意念得顛三倒四,說自己看不清字。後來,乾脆讓別人代念來信。使者將此情況匯報給朱延壽,朱延壽一聽大喜,自己雖存另立之心,但深感楊行密不是好對付的,他帶兵多年,英勇善戰,自己硬拼恐怕不是他的對手。哪知天助人願,如今楊行密患了眼疾,縱有千種本事,沒眼也是白搭。但朱延壽仍不放心,不知楊行密是真瞎了眼呢,還是像司馬懿迷惑曹爽那樣設計賺人。思量再三,朱延壽決定讓姐姐為自己試探一下,若那老匹夫真的瞎了眼,自己馬上帶兵進駐淮南王府,淮南這塊地盤就姓朱了。

朱延壽姐姐接到消息。便著力窺探、觀察。見楊行密幾時回家,都摸索探路,看來確有眼疾。但她仍不放心,伯一旦楊行密有詐,送了她弟弟的性命,於是生出一計來。

這天風和日麗,朱延壽姐姐約丈夫楊行密去湖邊踏青。那湖邊種了很多柳樹,密密排排,很難走。朱延壽姐姐攙著楊行密,故意把他領到一棵柳樹前。楊行密見狀明白了這位夫人的用心,將計就計向柳樹碰去,一下子碰得趴在地上,昏迷了過去。

朱延壽姐姐見丈夫真撞昏了,是眼瞎無疑,趕忙呼救。眾人圍來救了半日方甦醒。楊行密哭著對夫人講:“原想成就一番大業,哪知天不遂人願,卻讓我失了明。幾個兒子都不爭氣,看來這吳王的位子只有交給延壽了。”

朱延壽姐姐聞聽大喜,忙送信給朱延壽。朱延壽以探疾為名來到淮南。楊行密裝作不能出門迎接,傳朱延壽來臥室相見。楊行密早在枕頭下藏了匕首,乘朱延壽俯下身來看眼疾時刺死了他。

朱延壽一死,楊行密休了朱夫人,發兵去潤州擒獲了安仁義,鞏固了內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4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阿保機智勇定北疆

契丹族的再次崛起

阿保機全名是耶律阿保機,也就是遼太祖,小名啜裏只,漢名為億。阿保機對於契丹民族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被視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他以超群的謀略和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完成了中國北方地區的統一,為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契丹族是我國北方很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原來屬於東胡族系,論起源則是源自東胡的一個支系:鮮卑。而鮮卑中又有一個宇文部,契丹就是這個宇文部的分支之一。契丹這個名稱最早在我國史書中出現是在西元四世紀的北魏時期。在當時分佈在遼水流域以北的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與土河(今老哈河)一帶,過著漁獵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以逐水草遊牧為主。在北魏後期,契丹形成了古八部,八部之間互不管轄,也沒有什麼聯繫。各部獨立地和北魏政府保持著朝貢關係。到了隋朝,由於突厥勢力擴張,對各部族征伐不止,契丹各部為防衛突厥,開始互相聯繫,互相支援,後來形成了初期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到了唐初,契丹就形成了以大賀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其體制是在八部酋長中共同選舉一人為首領,或者叫盟主。任期三年,到期改選,但大賀氏的人有世選的特權,這時的首領已經有了管理權力。契丹首領後來率部歸入唐朝,唐太宗授予旗鼓,以表示對首領權威的承認。唐朝又在契丹地區設置了行政機構,即松漠都督府,任命其首領為都督。

唐玄宗時期,大賀氏部落聯盟瓦解之後,重建了遙輦氏部落聯盟,在被回紇統治一段時期後,又趁回紇內亂之機重新歸附唐朝,而唐朝後期的衰落又給契丹的獨立發展提供了良機。

遙輦氏聯盟後期,由於唐朝末年的中原混戰,使得北方漢族人紛紛逃入契丹地區,躲避戰亂。漢族的先進生產及其他技術對契丹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在契丹八部中迭剌部又離中原較近,所以發展最快,勢力超過了其他七部。迭剌部的夷離堇(即部落的酋長或聯盟的軍事首長)一直由耶律氏家族世襲擔任,這個家族從阿保機的八世祖耶律雅裏重新整頓契丹部落聯盟,擔任夷離堇之後,就進入了契丹社會的上層,而且從七世祖開始就掌握了聯盟的軍權,地位僅次於聯盟首領。到了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擔任迭剌部的夷離堇時,本部落已有了發達的牧業和農業,勢力強大,社會的發展也很快,開始由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的國家過渡。

阿保機被稱為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英雄。在他出生時,契丹的貴族階層正在為爭奪聯盟首領之位而打得不可開交。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被殺,父親和叔叔伯伯們也逃離出去,躲了起來。祖母對於這時出生的阿保機非常喜愛,但又擔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將他藏在別處的帳內,不讓他見外人。

少年勇將
阿保機長大成人後,身體魁梧健壯,胸懷大志,而且武功高強,《遼史》上說他“身長九尺,豐上銳下,目光射人,關弓三百斤”,他帶領侍衛親軍曾多次立下戰功,顯露出過人的才幹。

在遙輦氏聯盟後期,阿保機被推為迭剌部的夷離堇時,遙輦氏的最後一個可汗痕德堇也同時成為聯盟的可汗。這時的阿保機只有三十歲,手中掌握了聯盟的軍事大權,專門負責四處征戰。這又為阿保機建立軍功樹立威信和權威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充分利用本部落的實力四處征伐,接連攻破室韋和奚人等部落,同時南下進攻掠奪漢族聚居地區,俘獲一些漢人和大量的牲畜和糧食,使本部落的實力大增。阿保機的伯父被殺後,阿保機繼承了伯父的于越(地位僅次於可汗,史稱“總知軍國事”,高於夷離堇,掌握聯盟的軍事和行政事務,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宰相)的職位,獨掌部落聯盟的軍政大權,地位僅次於可汗。阿保機還進一步向中原地區擴充勢力,和河東的李克用締結盟約。到朱溫滅唐建立後樑的那一年,阿保機也取代了遙輦氏,當上了聯盟的可汗。阿保機還注意重用一些漢人,尤其是漢人中的知識份子幫助他建立了各種政治文化制度,更進一步促進了迭剌部的發展,為阿保機以後稱帝建立遼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阿保機雖然已經是部落聯盟的可汗,但是,按照傳統制度,可汗之位要三年改選一次。由於漢人謀士經常說,中原的帝王從來不改選,這使阿保機不再願意遵從舊的制度,所以從他就任可汗之日起,阿保機就把目標瞄準了在契丹建立帝制。為此,他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內加強權力控制,二是對外進行擴張,進一步增強本部落的實力,樹立更大的權威。

在對內方面,阿保機首先建立了自己的侍衛親軍,即“腹心部”,從武力方面保護自己的權力。並派親信族兄弟耶律曷魯、妻族的蕭敵魯等人任侍衛親軍的首領。其次,為使自己取代遙輦氏做可汗的事實合法化,阿保機讓本族成為第十賬,位於遙輦九可汗族人之後。阿保機還設立了專門管理皇族事務的宗正官,即惕隱,以穩定家族的內部團結。除了重用本族人之外,阿保機還重用妻子述律氏家族的人,因為他們對他的地位穩固起了很大作用。

為取得更多的財富,擴張勢力,樹立權威,阿保機積極地四處征討。他連續出兵,先後征服了吐谷渾、室韋、烏古等部落,而且向南邊的幽州和東邊的遼東進攻。當上可汗的第二年,他率領四十萬軍隊大舉南下,越過長城,掠奪河東等地,攻下九郡,俘獲漢人九萬五千多,還有無數的牛馬牲畜。然後他又出兵討伐女真,俘其三百戶。阿保機還曾領兵七萬與李克用在雲州(今山西大同)會盟,和李克用互換戰袍和戰馬,並互贈馬匹、金繒等物,結為兄弟,約好一同進攻幽州的劉仁恭,隨後,阿保機又在討伐劉仁恭時攻陷數州,盡掠其民而歸。這些通過戰爭掠奪來的財物,被視為阿保機耶律家族的財產,因而其家族的經濟實力大大超過了其他家族。

阿保機掠奪來的這些人中包括一些漢族的知識份子,他們當中的代表如韓延徽、盧文進、韓知古等對於阿保機的政權鞏固,特別是對於他稱帝建立契丹國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他們還幫助阿保機建立了各種政治制度,教他如何利用漢人從事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中原帝王的世襲制度對阿保機吸引力很大,再加上在對外戰爭的過程中,阿保機又升為於越,兼夷離堇,權勢僅次於可汗。到朱溫滅唐的這一年,阿保機終於取代了痕德堇,自己當上了可汗,離他稱帝建國只有一步之遙了。各部落對於痕德堇非常不滿,他平庸無能,治理無方,馬被餓死,領兵出征經常失利,滿足不了貴族們征戰掠奪財富的欲望。而阿保機相比之下,就要強很多了。於是,阿保機利用這個大好時機,遵照合法的傳統制度舉行可汗的改選儀式,終於憑藉自己的威望得到了可汗的寶座。此後,他繼續領兵四處出兵,使契丹的領土擴張到現在中國北方長城以北的大部地區。

嚮往帝位
阿保機的目標是像中原的皇帝一樣建立終身制和世襲制,所以在他任可汗滿三年時不肯交出大權,憑藉他的實力和威望繼續坐在可汗的寶座上,向皇帝的目標努力。這就引起了本家族其他貴族的不滿,因為按照習慣,可汗實行的是家族世選制,即可汗之位轉入耶律氏後,可汗就都要由這個家族成年人擔任,所以阿保機不讓位,其他人便沒有機會當選。為了爭取這個被選舉權,阿保機本家族的兄弟們便首先起來反對他,由此發生了歷史上的“諸弟之亂”。

兄弟們的叛亂一共有三次。第一次在西元911年,這年的五月,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策劃謀反,安端的妻子得知後就報告了阿保機,阿保機不忍心殺掉這些兄弟,就和他們登山殺牲對天盟誓,然後赦免了他們。兄弟們並沒有領情,第二年,又在於越轄底的帶領下,再次反叛。除了原來的幾個人外,新任命的惕隱滑哥也參加了。這年的七月,阿保機征伐術不姑部,讓剌葛領兵攻打平州(今河北盧龍)。到十月時,剌葛攻陷了平州,領兵阻擋阿保機的歸路,想強迫他參加可汗的改選大會。阿保機沒有硬拼,而是領兵南下,按照傳統習慣趕在他們的前面舉行了燒柴告天的儀式,即 “燔柴禮”,再次任可汗。這樣就證明他已經合法地連選連任,使眾兄弟沒有了反叛的根據。阿保機兵不血刃地平息了一場叛亂,體現了他超群的智謀。在第二天,諸兄弟便紛紛派人來向阿保機請罪,阿保機也就不再追究,只下令讓他們悔過自新。但是,可汗寶座的誘惑究竟比兄弟之情要大很多,兄弟們在不到半年之後,於西元913年的三月,又一次反叛。這次發生了較大的武裝衝突。他們先商議好擁立剌葛為新可汗,然後派迭剌和安端假裝去朝見阿保機,想伺機劫持阿保機去參加他們已經準備好的可汗改選大會。除了本部落外,乙室部落的貴族也參加進來。阿保機發覺了他們的陰謀,解決了迭剌和安端,並收編了他們的一千名騎兵,然後親自率領部隊追剿剌葛。剌葛派的另一支部隊在寅底石的率領下直撲阿保機的行宮,焚毀了輜重、廬帳,還奪走了可汗權力的象徵旗鼓和祖先的神帳。阿保機的妻子看守大帳,領兵拼死抵抗,等到援軍來後又派人追趕,但僅追回旗鼓。四月,阿保機領兵北上追擊剌葛,他先派人分別在前面埋伏堵截,前後夾攻。這一次,侍衛親軍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將剌葛打敗,剌葛將奪去的神帳丟在了路上。阿保機沒有立即追擊,而是先休整部隊,因為他知道剌葛的部下不久便會思念家鄉,等到士氣低落無心戀戰時再出兵,就會不戰而勝。到五月,阿保機領兵進擊,終於擒獲剌葛。經過三次平叛,阿保機基本消滅了本家族的反對勢力,但對部落的經濟卻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民間原有馬上萬匹,現在百姓出門都要步行了。

本部落的反對勢力消除後,契丹其他七個部落的反對勢力仍舊存在,他們以恢復舊的可汗選舉制度為旗號,強迫阿保機退讓可汗之位。阿保機只好先交出旗鼓,答應退位,然後以退為進,設下了計謀。他對眾人說:“我在可汗之位九年,下屬有很多漢人,我想自己領一部治理漢城,可以嗎?”眾人都同意了。到了那裏,阿保機率領漢人耕種,當地有鹽鐵,經濟也很發達,阿保機採納了妻子述律后的計策,派人轉告諸部落的首領:“我有鹽池,經常供給各部落,但大家只知道吃鹽方便,卻不知鹽池也有主人,你們應該來犒勞我和部下。”眾人覺得有理,便帶著牛和酒來了,沒想到中了阿保機的詭計。阿保機布下伏兵,等大家喝得爛醉時,將各部落的首領全部殺死。

正式稱帝建契丹國
內外的反對勢力除掉之後,阿保機就在西元916年稱帝,正式建國,國號契丹,建元神冊。契丹的國號有過幾次變動:947年改成遼,983年又改為大契丹,1066年改成大遼,此後不再改號,直到1125年被金所滅。有的書中為避免混亂,就通稱為遼。阿保機稱天皇帝,妻子述律氏稱地皇后,立長子耶律倍為太子。

稱帝之後,阿保機繼續擴張領土,這時漠北的遊牧部落和契丹比起來勢力都很小。東邊的渤海和高麗也已經衰落。南邊的李克用和剛建立後樑的朱溫長年對立交戰。這種形勢對阿保機開疆拓土非常有利,阿保機想建立一個南到黃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國。為此,他首先南下,但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阿保機極想征服黃河以北地區,而這時北方的軍閥們也想利用強大的契丹為自己撈取好處,這為阿保機進兵中原創造了良機。新州(今河北涿鹿)將領盧文進不滿李存勖徵兵本部,用於進攻後樑,舉兵投降契丹。阿保機於是就領兵對中原發動了第一次戰爭,和盧文進一起攻打新州和幽州,最後擊敗周德威,並將幽州城圍攻了將近二百天。後來,晉軍李嗣源的援兵到達,阿保機被迫撤兵,並讓盧文進常守平州,守住契丹南下的一個重要通道。不久,鎮州防禦使張文禮殺死節度使王鎔,向阿保機求救,一同對付李存勖。阿保機第二次南下中原,攻陷涿州後進兵圍困定州,和李存勖在沙河及望都(今河北望都)一帶交戰,這一次阿保機損失慘重,當時正趕上少見的大雪,下了十來天,地上的雪厚達數尺,契丹兵馬糧草奇缺,傷亡很大,阿保機只好撤兵。契丹兵出征都是自己準備糧食和草料,戰時讓隨軍的後勤人員四處掠奪供應,所以,一旦中原兵圍困他們或者打持久戰,契丹兵就很難堅持了。

兩次南下都損兵折將,無功而回,阿保機便及時調整了戰略方向,改向西北和東北。打算先征服北方的遊牧部落,攻下東北的渤海國,消除兩側的威脅之後再向南用兵,奪取河東及河北地區。阿保機召開軍事大會,部署新的作戰計畫。然後親自征討黨項、阻蔔等部落,向北到達了烏孤山(今肯特山),還曾抓獲回鶻都督畢離堇,回鶻烏主可汗只得派使臣納貢謝罪,阿保機的勢力最西到達了今阿爾泰山一帶,國土面積大大擴展了。

為向東發展勢力,阿保機又東征渤海國。渤海是東北地區的一個區域性的民族政權,政治和文化都在北方各民族之上,素有“海東盛國”之稱,但當時的國力已經下降。阿保機集中全部兵力攻下了渤海國的西部重鎮扶餘城(今吉林農安),然後又圍攻首都忽汗城(今黑龍江甯安東京城),國王率領幾百名大臣開城投降,不久統一渤海全境,阿保機將渤海改為東丹國,意即東契丹國。讓皇太子耶律倍任東丹王,管理東丹事務,這樣,阿保機就將勢力擴大到了渤海沿岸。同時,阿保機又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置官府,實施實際管理,從而結束了唐末以來東北地區崐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統一,這對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各族人民的交流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回師途中,阿保機卻病死于扶余城,終年55歲,諡號升天皇帝,廟號遼太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4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後梁太祖朱温

簡介
朱溫(852-912),漢族,唐朝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於碭山午溝里。最初曾參加黃巢起義軍,後來降唐,被唐僖宗賜名全忠,在稱帝建立後梁時,又改名為晃,取如日之光的意思,在位時間:907-912年;諡號:神武元盛孝皇帝。廟號太祖;安葬地:河南伊闕縣。


朱溫幼時,隨母在蕭縣劉崇家當傭工。後參加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隨軍入長安。唐中和二年(882)正月,黃巢以朱溫為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同年九月朱溫叛變,降於唐河中節度使(今山西永濟西)王重榮,僖宗任命朱溫為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全忠。次年,改宣武軍節度使(今河南開封),加東北面都招討使。四年,全忠與李克用等聯兵鎮壓黃巢起義軍。以後十餘年間,同年,宰相崔胤召全忠入關,殺死劫遷昭宗的宦官,送昭宗出城。昭宗還長安後,全忠盡誅宦官,廢神策軍,從此昭宗為全忠全權控制,成為傀儡。天佑元年(904)﹐全忠迫昭宗遷都洛陽﹐隨即遣人殺之,立其子(哀帝)。後又貶殺宰相獨孤損等朝官三十餘人。

四年﹐朱全忠廢李代唐稱帝,改名晃,是為後梁太祖。都開封(後曾一度遷都洛陽),國號梁,史稱後梁。改元開平。也由此掀開了五代十國的篇章。

朱溫在稱帝前,對農業生產就比較重視,曾任張全義為河南尹,以恢復洛陽地區的生產。開平二年(908),令諸州滅蝗以利農桑。三年,他與據有太原的沙陀貴族李克用、李存勗父子連年征戰,損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財物,逐漸喪失軍事上的優勢。他生性殘暴,濫行誅戮。晚年,因皇位繼承人未定,皇室內部矛盾尖銳。乾化二年(912),為次子朱友珪所殺。


唐朝衰落

在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文化最發達的莫過於唐朝了。從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到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前後近三百年時間,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法律等方面都有了最輝煌的時期。但到了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登基之後,唐王朝也走到了轉折時期。前期的唐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唐朝經濟展到了鼎盛時期,大詩人杜甫晚年寫下追憶的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但大唐江山正是從唐玄宗統治後期開始走向了衰落。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此後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更使衰落的唐朝雪上加霜。內憂外患層層疊疊,起義叛亂連綿不斷,輝煌的唐王朝最後走上了一條衰亡之路。

雖然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黃巢起義,但黃巢起義爆發的原因卻綜合了多方面因素,這大概可以總結為三類:藩鎮割據、宦官專政和朋黨之爭,這些原因導致了政治的腐敗與黑暗,腐敗與黑暗又導致民不聊生,人民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不得不為求生存而暴動起義,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官逼民反。水能載舟,又能覆舟,唐太宗認識到的經驗子孫們沒有長期恪守,最終,百姓的滔滔之水就將這個王朝傾覆了。

藩鎮最初並未形成較強的割據勢力,但唐玄宗晚年時重用宦官高力士,日益昏庸,政治的黑暗使藩鎮有了好的發展時機,再加上一些宦官與之內外勾結,割據之勢逐步形成。後來滅唐的朱溫握兵權佔據一方,也是對這種藩鎮割據形式的繼承。可以說,藩鎮割據就是唐朝覆滅的一個政治毒瘤。

至於宦官專政,則是直接導致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在唐玄宗發動政變滅韋皇后,殺太平公主,完全秉政的過程中,宦官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唐玄宗開始重用高力士,但此時宦官還未專權。到安史之亂發生,唐朝皇帝對武將也開始妄加猜疑,宦官則大受寵信,開始內掌軍隊,外監諸將,發展到最後竟視皇帝如掌中之物。同時皇帝只知昏庸享樂,飽食終日,不理政事,聽任江山日益敗損。

宦官仇士良很有代表性,他這樣指點弟子們:“皇帝不能讓他閒著,要經常用美女歌舞和錦衣美食使之沉醉其中,而且要日日變化花樣,這樣他就沒功夫想別的事了,那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事了。同時盡量不讓他讀書,更不能給他接近書生的機會,那樣他會看到前朝的滅亡,心中一旦憂慮國家前途,那我們就要被疏遠遭斥責了。”宦官專政也是導致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後來被朱溫誅殺殆盡,也算是歷史的懲罰。

唐朝滅亡的第三類原因是朋黨之爭。為爭權奪勢不顧國家安危,這是朋黨之爭的一大特點。黨派之爭使得朝政在根本上敗壞,兩黨相爭也使得宦官勢力無法根除,相反,有的卻與宦官勾結打擊對方,即使到了黃巢起義,社稷危亡之際,大臣們依舊爭權奪勢,聽憑唐朝從彌留走向死亡。


黃巢起義

黃巢最初參加了王仙芝起義,後來王仙芝戰死,黃巢便成為起義首領,率領起義軍南征北戰。當時的唐朝皇帝唐僖宗繼位不久,是一個地道的昏君。喜歡聲色犬馬,擅長鬥雞打,特別是打球技藝超群,自以為是球場上的狀元。他昏庸到讓人以打球來賭西川節度使的地步,他還與親王鬥鵝,一隻鵝賭資高達五十萬錢。有一次,在京城地區發生蝗災,地方官報告說:“這些蝗蟲不吃皇家莊稼,都嚇得抱著荊棘自盡了。”而唐僖宗對這些謊言卻深信不疑,對民間疾苦、旱澇災害不聞不問。王仙芝、黃巢起義爆發後,雖知道調兵鎮壓,但是終歸無法阻止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走向覆滅。

黃巢是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世代販鹽為生,喜好擊劍騎射。早年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中舉,王仙芝起義軍攻克曹州時,黃巢聚眾響應。起義軍在中原取得重大勝利後震動了唐朝廷,唐朝廷又重新調兵鎮壓。起義軍則分兵對抗,攻占了今湖北、河南、安徽的一些地區,唐朝廷極為恐慌,害怕江南漕運被起義軍掌握,斷了江南糧食的來源。於是使人招降王仙芝。王仙芝經不起誘惑,竟欲投降,遭到將士反對。黃巢知道後痛斥王仙芝,還將他痛打一頓,破壞了唐朝廷的誘降陰謀。後來,黃巢起義軍打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大敗唐軍,朱溫也就在這一年參加了黃巢起義軍,追隨黃巢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最終成為黃巢手下的一員大將。

黃巢起義給朱溫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嶄露才幹的機會。第二年,起義軍轉入兩浙地區,攻克杭州,後又進軍福建,再克廣州,此後又北伐,最終攻克東都洛陽,然後乘勝破潼關,攻入唐都城長安。在長安建“大齊”政權,這時的朱溫已是東南面行營先鋒使,駐守在東渭橋(今西安東北),並招降了唐夏州節度使諸葛爽。後來又奉命轉戰河南一帶,攻占了鄧州(今河南鄧州),從而阻斷了唐軍由荊襄北攻起義軍的道路,使“大齊”政權東南面局勢穩定下來。朱溫得勝回長安時,黃巢還親自到灞上犒賞三軍。接著,黃巢又調朱溫到長安西面,抗擊糾集起來的唐朝軍隊,朱溫又獲大勝,然後揮師擊敗了唐將李孝昌等軍。不久,朱溫受命任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並攻下了同州,經過短短的五年的南征北戰,三十而立的朱三已經成了“大齊”政權的功臣,成為起義軍中的一員大將,但是順心的朱溫很快又陷入了困境。

叛降唐朝

和朱溫隔河對峙的唐朝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有精兵數万,他投降過起義軍,在唐僖宗逃到蜀地後號召各地將領圍攻起義軍時又重新叛歸唐朝。由於兵少,朱溫幾次戰敗,只得向黃巢求救,但書信總是被負責軍務的孟楷攔阻扣壓,再加上起義軍內部混亂腐敗,朱溫一籌莫展。謀士謝瞳趁機進言獻策道:“黃巢起家於草莽之中,只是趁唐朝衰亂之時才得以佔領長安,並不是憑藉功業才德建立的王業,不值得您和他長期共事。現在唐朝天子在蜀,各路兵馬又逐漸逼近長安,這說明唐朝氣數未盡,還沒被眾人厭棄。將軍您在外苦戰立功,政權內部卻為庸人所製約,這就是先前章邯背叛秦國而歸楚的原因。”

朱溫看謝瞳說的句句在理,正合自己的心意,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前途,便殺掉監軍使嚴實,率部投降了對面的王重榮。唐僖宗在得到朱溫歸降的消息後,不禁大喜,興奮地說:“這真是天賜我也!”他似乎看到了復興祖業的希望之光。但萬萬沒有想到,引進來的卻是一隻真正的“狼”。唐僖宗喜過之後,立即下詔任命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還賜給朱溫一個名字:全忠。但朱溫並沒有完全忠於他,忠於唐朝,就像原來沒有忠於黃巢、忠於大齊一樣,而是完完全全地叛了唐朝、滅了唐朝。

霸業成就

朱溫當初參加黃巢起義,並非為了什麼勞苦大眾的幸福,更沒有什麼替天行道的思想,而僅僅是出於一種圖富貴、出人頭地的私心,為的是以後做官衣錦還鄉,以此“回報”鄰里對他的鄙視與輕蔑。在黃巢軍中無法混下去時,為了生存為了富貴前途,他聽從謀士謝瞳的計策背叛黃巢而投降了唐朝廷,在唐朝廷內朱溫的官職步步高升,最後竟也做起了最高級的富貴夢:稱帝。而且,一步步實施起來。

朱溫投降唐朝廷後,唐朝廷任命朱溫為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宣武軍節度使,但要等收復京城長安後才能去赴任。朱溫便與各路唐軍合圍長安,和昔日並肩作戰的兄弟軍隊兵戎相見。黃巢無法抵擋,只得退出長安,突圍後向南轉移,然後又奔向河南。黃巢在攻打蔡州(今河南汝南)時,唐蔡州節度使秦宗權投降,在黃巢死後,他取而代之,繼續反唐。

這種朝秦暮楚、反复無常的叛變行為不僅唐末存在,五代中也是比比皆是。亂世之中,什麼正義和良心都拋之腦後了,兄弟相殺,朋友反目,成了五代時期最黑暗的一面。朱溫乘勝追擊黃巢軍,一直打到汴州,此後,朱溫便以汴州為他的根據地,汴州最後做了後樑的首都。以後,朱溫又為解陳州(今河南淮陽)之圍,和黃巢軍作戰大小四十餘次,取得全勝。又與唐河東節度使的精銳騎兵合擊黃巢軍於郾城(今河南郾城),再敗黃巢軍於中牟(今河南中牟北)北面的王滿渡,黃巢大將葛從周等歸降朱溫。因為追剿黃巢有功,朱溫被加封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封沛郡侯,後又進封吳興郡王,地位顯赫。所謂使相是一種合稱,使指的是節度使,相指的是宰相,而唐朝沒有宰相這一官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職權就相當於宰相,所以朱溫此時稱為使相。

因為追剿黃巢而立功升官,又因為這個朱溫結下死敵,對立交戰直到他被兒子殺死,這個死敵就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在王滿渡朱溫與李克用聯合擊敗了黃巢軍後,朱溫邀請李克用到汴州休整軍隊。在一次宴會上,年輕氣盛、恃才自傲僅二十八歲的李克用喝了些酒之後,說了一些對大他四歲的朱溫有點不恭敬的話。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朱溫一怒之下就想除掉這個狂徒,那樣也會在將來少一個對手。朱溫在宴席上隱而不露,等李克用回到驛館,便命人放火圍攻。偏巧遇上狂風暴雨,李克用僥倖逃脫,幾百名士兵卻全部陣亡。這場雨大概是場雷陣雨,歷史上常將這些自然現象附會某人,說有神人相助。其實,當時正是夏日多雷雨的季節,朱溫趁烏雲壓城的黑夜動手,卻沒想到烏雲也能帶來雷雨和大風,救了李克用一命。

朱溫成帝業得益於狡詐,但又受害於狡詐。殺李克用不成,反樹立了一個日後最大的也是最近的一個敵人。最後,後梁就是滅在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勗之手,父仇子報,朱溫的兒子敗在了李克用的兒子手下。在黃巢敗亡之後,降將秦宗權繼續反唐,但卻到處騷擾殘害百姓,還妄自稱帝,並攻占了河南的許多地方,成為與朱溫在中原較量的首要對手。朱溫雖然兵少,卻毫不示弱。一面派人到山東募兵壯大隊伍,一面向兗州(今山東兗州)的朱瑾、鄆州(近山東東平西北)的朱宣尋求支援。先後多次戰勝秦宗權的驕縱部將,尤其是在汴州北面孝村一戰取勝之後,秦宗權開始居於下風,並走向衰落,最後滅於朱溫之手。

大敵已破,朱溫又狡詐地對付小敵,甚至對曾經相助的朋友也不放過。因為西面秦宗權的威脅已除,朱溫將目標對準了東邊,他製造藉口,誣陷幫他打敗秦宗權的朱宣誘他的兵士背叛他,在書信中對朱宣橫加指責,朱宣無法忍受他這種恩將仇報的行徑,回信中也毫不相讓。然後朱溫便抓住這些他自己製造的把柄,令朱珍、葛從周襲擊曹州(今山東曹縣),擊敗朱瑾兄弟,兩人僅以身免。

緊接著,朱溫又將矛頭指向了淮南地區。原先的淮南節度使高駢在爭戰中被殺,唐朝廷任命朱溫兼淮南節度使、東南面招討使,遭到了淮南實力派楊行密(即十國之一的吳國的創立者)的反對,也受到佔有徐州(今江蘇徐州)的時溥的抵制,朱溫和他們的矛盾日益激化,但朱溫還是先集中兵力解決了西面的秦宗權。

朱溫被唐僖宗任命為蔡州四面行營都統,負責對秦宗權的圍攻。不久,唐僖宗病逝,其弟弟唐昭宗李嘩繼位。朱溫此時並沒有立即進攻處於劣勢的秦宗權,而是四處擴張自己的勢力。派人北上,拉攏魏博兵變的獲勝者,建立起黃河以北東面的同盟者。又派大將葛從周北上救援被李克用圍攻的張全義,建立黃河以北西面牽制對抗河東勢力的同盟者。

北方之患穩定後,恰好唐昭宗為促使朱溫早日解決秦宗權又加封他為檢校侍中,朱溫便順水推舟,調集大兵強攻蔡州。城破之時,秦宗權被部將拘拿送給朱溫。秦宗權被押到長安處死,朱溫則進封東平郡王,並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秦宗權勢力消滅後,西面之憂解除,朱溫又回師向東,對付時溥和原先逃脫的朱瑾兄弟。朱溫率兵攻克徐州,時溥及其家眷自焚於燕子樓。

第二年,多次取勝的朱溫又與朱瑾兄弟大戰,以火攻取勝,最後擒殺朱宣,朱瑾逃奔楊行密。經過多年的征戰,朱溫掃清了一個個對手,完全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大地,超過李克用成為最大的地方勢力。從25歲參加黃巢起義軍,到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攻太原(今山西太原)、佔榆次(今山西榆次)時47歲,朱溫二十餘年經營之後,羽翼豐滿,野心開始膨脹,下一個目標他瞄上了皇帝寶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4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後梁太祖朱温

幕後賢妻

朱溫的霸業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得益於兩個人,一個是他的軍師敬翔,另一個就是他的妻子張惠。雖然史書上對張惠的記載並不多,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張惠對朱溫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張惠和朱溫是同鄉,都是碭山人,張惠家住在渠亭裡。她家在當地是有名的富裕之戶,父親還做過宋州的刺史。張惠生於富裕之家,既有教養,又懂得軍事與政治謀略,可見從小父親對她的傳教也是很多的。

張惠既有溫柔的一面,又有英武的一面,體貼照顧朱溫的同時常有讓朱溫欽佩的計謀。在這位剛柔相濟、賢惠機智的妻子麵前,朱溫的狡詐反而顯得粗淺,暴躁的朱溫也收斂了許多。不但內事做主,外事包括作戰也常讓朱溫心服口服。凡遇大事不能決斷時就向妻子詢問,而張惠所分析預料的又常常切中要害,讓朱溫茅塞頓開。因此,對張惠越加敬畏欽佩。有時候朱溫已率兵出征,中途卻被張惠派的使者趕上,說是奉張夫人之命,戰局不利,請他速領兵回營,這位就立即下令收兵返回。

朱溫本性狡詐多疑,加上戰爭環境惡劣,諸侯之間你死我活的爭奪,更使朱溫妄加猜疑部下,而且動不動就處死將士。這必然影響到內部的團結和戰鬥力,張惠對此也很明了,就盡最大努力來約束朱溫的行為,使朱溫集團內部盡可能少地內耗,一致對外。朱溫的長子朱友裕奉命攻打朱瑾,但沒有追擊俘獲朱瑾,回來後朱溫非常惱怒,懷疑他私通朱瑾,意欲謀反,嚇得朱友裕逃入深山躲了起來。張惠為讓父子和好,就私下派人將他接了回來,向父親請罪。

朱溫盛怒之下命人綁出去斬首。這時,張惠光著雙腳從內室匆匆跑出來,拉住朱友裕的胳膊對朱溫哭訴道:“他回來向你請罪,這不是表明他沒有謀反嗎?為何還要殺他?”朱溫看著妻子和兒子,心軟了下來,最終赦免了兒子。一波暫平,一波又起。朱瑾戰敗逃走之後,他的妻子卻被朱溫得到,張惠見朱溫動了邪念,便讓人把朱瑾的妻子請來,朱瑾妻趕忙向張惠跪拜行禮,張惠回禮後,對她推心置腹地說:“我們本來是同姓,理應和睦共處。他們兄弟之間為一點小事而兵戎相見,致使姐姐落到這等地步,如果有朝一日汴州失守,那我也會和你今天一樣了。”說完,眼淚流了下來。朱溫在一旁內心也受到觸動,想想自己也愧對朱瑾。當初如果沒有朱瑾的援兵相助,他也不會大敗秦宗權,在河南站穩腳跟。

這次開戰也是自己用了敬翔的計謀,妄加指責朱瑾誘降自己的將士才出兵的。此時已佔領朱瑾領地,目的已經達到,何必再強佔他的妻子呢。況且妻子已經知道內情,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最後,朱溫將朱瑾的妻子送到寺廟裡做了尼姑,但張惠卻始終沒有忘記這個有些不幸的女人,常讓人去送些衣物食品,或許也算為朱溫彌補一點過失。

張惠和朱溫共同生活了二十餘年,在朱溫滅唐建後梁前夕卻染病去世。朱溫得到張惠病重的消息,急忙趕了回來。臨終前,張惠還對朱溫勸道:“既然你有這種建霸業的大志,我也沒法阻止你了。但是上台容易下台難,你還是應該三思而後行。如果真能登基實現大志,我最後還有一言,請你記下。”朱溫忙說:“有什麼儘管說,我一定聽從。”張惠緩緩說道:“你英武超群,別的事我都放心,但有時冤殺部下、貪戀酒色讓人時常擔心。所以'戒殺遠色'這四個字,千萬要記住!如果你答應,那我也就放心去了。”

張惠死後,不僅朱溫難過流淚,就連眾多將士也是悲傷不已。由於朱溫多疑,常濫殺屬下,殺人時沒有人敢出來求情,只有張惠得知後時常來解救,幾句溫柔在理的話就使朱溫暴怒平息,因此許多被被救的將士都對張惠感激不盡,其他將士對張惠這種愛護將士之情也充滿了敬仰。張惠為人和善,對朱溫的兩個妾也是如此,沒有絲毫嫉妒,更不用說加害她們了。朱溫因為張惠的賢惠,也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娶三妻四妾。但是,張惠死後,朱溫卻放縱聲色,忘了妻子臨死時的忠言,後竟然和兒媳亂倫,終於是不聽忠言,慘死刀下,遭了報應。張惠為朱溫生有一子,即梁末帝朱友貞,朱溫被唐朝封為魏王時,張惠也被封為魏國夫人。朱溫稱帝后,一直沒有立皇后,大概是懷念這位賢惠而又有智謀的妻子吧。等到梁末帝繼位時,才將母親追加諡號為“元貞皇后”和“元貞皇太后”。


滅唐建梁

圍攻鳳翔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劉季述等幽禁唐昭宗,立太子李裕為帝。次年初,與朱溫關係密切的宰相崔胤與護駕都頭孫德昭等殺劉季述,昭宗復位,改年號為天復,進封朱溫為東平王。此後,崔胤想藉朱溫之手殺宦官,而韓全誨等宦官則以鳳翔(今屬陝西)李茂貞、邠寧(今彬縣、寧縣)王行瑜等為外援。這年十月,崔胤矯詔令朱溫帶兵赴京師,朱溫乘機率兵7萬由河中攻取同州、華州(今華縣),兵臨長安近郊。韓全誨等劫持昭宗到鳳翔投靠李茂貞。朱溫追到鳳翔城下,要求迎還昭宗。韓全誨矯詔令朱溫返鎮。天復二年,朱溫在一度返回河中之後再次圍攻鳳翔,多次擊敗李茂貞。前來救助李茂貞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也被攔截而歸降朱溫。

控制昭宗

鳳翔被圍日久,城中食盡,凍餓死者不可勝計。李茂貞無奈,於天復三年(903)正月殺韓全誨等20人,與朱溫議和。朱溫挾昭宗回長安,昭宗從此成了他的傀儡。昭宗也深知自己的境遇,他對朱溫說:“宗廟社稷是卿再造,朕與戚屬是卿再生。”因此他對朱溫唯命是從。不久,朱溫殺第五可範等宦官700多人。唐代中期以來長期專權的宦官勢力受到了徹底的打擊。朱溫則被任命為守太尉、兼中書令、宣武等軍節度使、諸道兵馬副元帥,進爵為梁王,並加賜“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榮譽頭銜和御製《楊柳詞》5首。

然而朱溫的目的是要取而代之。在任命他為諸道兵馬副元帥之前商量正元帥的人選時,“崔胤請以輝王祚為之。上曰:'濮王長'。胤承全忠密旨利祚衝幼,固請之。己卯,以祚為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904)正月,朱溫再次表請遷都洛陽(今屬河南),當昭宗“車駕至華州,民夾道呼萬歲。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又對他的侍臣說:“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朱溫把昭宗左右的小黃門、打毬供奉、內園小兒等200餘人全部縊殺而代之以他選來的形貌大小相似的親信。 “昭宗初不能辨,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後皆梁人矣!”

建梁稱帝

遷都洛陽後,朱溫仍擔心38歲的昭宗有朝一日利用李茂貞、李克用等東山再起,就令朱友恭、氏叔琮、蔣玄暉等殺昭宗,借皇后之命立13歲的李柷為帝,是為昭宣帝。為了推卸罪責,他在事前帶兵離開洛陽到河中前線去討伐新附於李茂貞的楊崇本。事後他回到洛陽演了一齣戲:“朱全忠聞朱友恭等弒昭宗,陽驚號哭,自投於地曰:'奴輩負我,令我受惡名於萬代!'癸巳,至東都,伏梓宮慟哭流涕。又見帝自陳非己志。”隨後,他殺朱友恭和氏叔琮以滅口。天祐二年(905)二月,朱溫又殺李裕等昭宗九子於九曲池。六月,殺裴樞、獨孤損等朝臣30餘人,投屍於滑州(今滑縣東)白馬驛附近的黃河,說是要讓這些自詡為“清流”的官員成為“濁流”。

朱溫迫不及待地要廢唐稱帝,令唐宰相柳璨、樞密使蔣玄暉等加緊籌劃。柳、蔣一則認為“魏晉以來,皆先封大國,加九錫殊禮,然後受禪,當次第行之”。再則認為“晉、燕、岐、蜀,皆吾勍敵,王遽受禪,彼心未服,不可不曲盡義理,然後取之”。因而建議朱溫按部就班依例而行。天祐二年十一月,昭宣帝任命朱溫為相國,總百揆,並進封魏王,以宣武等21道為魏國,兼備九錫之命。這本是柳璨等為朱溫正式稱帝鋪設的一塊跳板,可是朱溫認為是柳璨等人有意拖延時日以待變,怒而不受此命,先後殺蔣玄暉、柳璨等人,進一步加快了奪權的步伐。

天祐四年(907)四月,朱溫在表面上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之後,正式稱帝,更名為朱晃,廟號太祖。改元開平,國號大樑,史稱後梁。升汴州為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建為東都,而以唐東都洛陽為西都。廢17歲的昭宣帝為濟陰王,遷往曹州濟陰囚禁。次年二月,將其殺害。


朱溫之死

朱溫的荒淫,行同禽獸,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罕有其匹。朱溫為黃巢同州刺史時,娶碭山富室女張氏為妻。張氏“賢明有禮”,朱溫“深加禮異”, “每軍謀國計,必先延訪。或已出師,中途有所不可,張氏一介請旋,如期而至,其信重如此”。天祐元年張氏病死後,朱溫開始“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

乾化二年,“太祖兵敗蓨縣,道病,還洛,幸全義會節園避暑,留旬日,全義妻女皆迫淫之”。張全義之子憤極要手刃朱溫,為張全義苦苦勸止。至於朱溫的兒子們對朱溫的亂倫,不僅毫無羞恥,竟然利用妻子爭寵,博取歡心,爭奪儲位,真是曠古醜聞!養子“朱友文婦王氏色美,帝(朱溫)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朱溫病重時,打算把朱友文從東都召來洛陽付以後事。其親子“友珪婦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指朱溫)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日矣!'”朱友珪隨即利用他掌握的宮廷宿衛侍從及其親信韓勍所部牙兵發動宮廷政變,“中夜斬關入”,“友珪僕夫馮廷諤刺帝腹,刃出於背。友珪自以敗氈裹之,瘞於寢殿”。這樣,朱溫最後於乾化二年(912)六月被親子友珪所害,終年61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0:14 | 顯示全部樓層
前蜀高祖王建

簡介

前蜀高祖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五代時期前蜀皇帝(907年——918年在位),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

少年時為無賴,以屠牛、盜驢和販私鹽為業,鄉裡稱為「賊王八」,黃巢起義時期投效唐朝軍隊,後投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許昌)。

僖宗為避黃巢起義軍兵鋒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頭率兵入蜀,長安淪陷時他奮不顧身的護駕,被號為「隨駕五都」,後分典神策軍。被唐僖宗封為西川節度使、壁州刺史,歸宦官田令孜指揮,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也收他為養子。僖宗還長安後,升為御林軍宿衛將領。光啟二年(886年),僖宗又逃往興元(今陝西漢中),任命王建為「清道使」,以後他向四方發展勢力。宦官楊復恭掌禁軍,疑王建,出之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組織起800人的隊伍,逐步擴大地盤,佔領成都西、南諸州。

大順二年(891年)以精兵二千奔往成都,為陳敬瑄所阻,王建攻破鹿頭關,取漢州,攻彭州,大敗陳敬瑄五萬兵,不久攻佔成都,陳敬瑄與田令孜開門出降,據西川,旋殺陳敬瑄、田令孜。接著又降黔南節度使王肇,殺東川節度使顧彥暉、武定節度使拓拔思敬。

乾寧四年(897),佔有東川梓(東川節度使治所,今四川三台)、渝(今四川重慶)諸州,遂有有兩川兼三峽之地,佔有東西兩川之地。天復二年(902年)取山南西道(今甘肅)。乾寧三年(903年),唐昭宗又封他為蜀王,遂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割據蜀地的基礎穩固。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唐亡後,後梁開平元年(907),因不服後梁統治自立為皇帝,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建年號「天復」。在位12年。

武成二年(909),王建頒《永昌曆》。

天漢元年(917),改國號為漢。次年,复號為蜀。當時中原戰亂,文士多奔於蜀,王建目不知書而喜與文士談論。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眾得以繼續進行生產。

王建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死後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廟號高祖,葬於成都的永陵(今成都市西延線永陵路)。



生平

從開明到昏庸的王建

少年無賴

王建,許州(今河南舞陽)人,字光圖。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殺牛、偷驢、販賣私鹽,在百姓眼裏是個不務正業的人,大家都很討厭他,正巧他姓王,又排行第八,所以鄉里人給他起了一個不好聽的外號:賊王八。

雖然名聲極壞,但王建的相貌卻很出眾,人也很強壯,在戰亂時期,他也和其他人一樣投軍去了,他先參加了本地的忠武軍,等秦宗權重金招募勇士的時候他又投奔了秦宗權,不久就升為隊長。


護駕立功

黃巢攻佔長安後,唐僖宗被迫出逃,到了蜀地。秦宗權開始讓監軍楊複光率領鹿晏弘等將領一起鎮壓黃巢起義軍,擊潰黃巢後,楊複光將所率八千軍隊分成八都,每都一千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命為都將。楊復光死後,鹿晏弘就率領八都人馬到成都護駕。後來,王建和鹿晏弘發生了矛盾,鹿晏弘就領一部分軍隊向東發展去了,王建比他有點遠見,他和晉暉、韓建等人領兵直接去投靠唐僖宗。正愁無人救駕的皇帝大喜過望,先重賞了他們,然後又將他們率領的軍隊分為五都,賜號“隨軍五都”,讓他們歸最高統帥觀軍容使田令孜指揮,田令孜是個掌握重權的宦官,他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就將王建他們五人全部收為養子。

等長安收復後,唐僖宗又回到了故都,王建等人因為護駕有功,被任命為禁軍的將領,負責宮廷的護衛。當初投奔唐僖宗這一步算是走對了,王建在皇帝身邊積累了很豐富的軍事和政治經驗。

安定的日子並沒有太長,田令孜因為和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奪鹽利,王重榮便聯合河東兵進攻長安,唐僖宗只得再次出逃,先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後又轉到興元(今陝西漢中),王建被任命為清道使,擔負起保護玉璽和唐僖宗的重任。逃亡途中,山中的棧道被火燒得幾乎要斷了,濃煙中路也看不清了,王建就奮不顧身地沖在前面,為唐僖宗開路。休息的時候,唐僖宗累得枕著王建的腿就睡著了,唐僖宗醒來後,見王建為保護他自己也沒有休息,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當即脫下禦衣賜給了他。


佔據西川

到了興元,田令孜心裏害怕唐僖宗懲罰他,因為他覺得這次皇帝的出逃和他有很大的關係,於是就主動提出來去他弟弟西川節度使陳敬宣軍中去任監軍。田令孜走後,宦官楊複恭接任了觀軍榮使的職務,王建被他視為和田令孜一夥的人,於是把他調出京城,到外地去當了一個小刺史。王建的刺史任地是蜀地的壁州(今四川通江),當地是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有個溪洞部落驍勇善戰,王建便將他們收歸自己屬下,擴建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部隊,王建以此為資本,又攻下了附近的兩個州:閬州(今四川閬中)和利州(今四川廣元),這樣他的地盤就逼近了西川的地界。

當時的川蜀分為兩部分,即東川和西川,東川被顧彥朗控制,西川就是王建養父田令孜的弟弟陳敬宣的領地。王建想向四處發展,就勢必和他們發生磨擦。但他和顧彥朗早在長安一帶作戰時就有了一些交情,所以王建暫時無法用兵,只好靜觀事態發展,等待時機。

沒等王建行動,陳敬宣就坐不住了,他非常擔心王建對西川構成的威脅,就和田令孜商量對策,田令孜不慌不忙地說:“王八,是我的兒子,沒什麼可擔心的,他現在做賊也是被迫不得已。只要我寫封書信派人送去,他便自會過來投奔在你手下。”正愁沒機會發展的王建看見養父的書信,非常高興,立刻派人去告訴顧彥朗:“監軍阿父來信招我去,我很想去成都看望阿父,只要能在陳敬宣手下得到一個大郡我就很滿足了。”王建將自己的家屬委託顧彥朗照顧,就領兵三千出發了。

還沒等他到成都,陳敬宣就反悔了,西川的參謀李義提醒陳敬宣:“王建乃是一個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奪取他人的土地,等他來了,公打算怎樣任用?他來了也不會長期安居在公的手下,假如讓他做名將校,恐怕對您極為不利!”陳敬宣聽信了李義的話,下令前方阻擋王建。遠道而來疲憊不堪的王建聽說後,勃然大怒,領兵就攻陷了漢州(今四川廣漢),然後揮師直指成都。到了城下,田令孜上城牆勸慰王建,王建在城下跪下大聲說:“現在已經沒有歸路了,我今天辭別阿父去做賊啦!”

王建又派人請顧彥朗來援助他,東川軍隊到了之後,王建指揮大舉攻城,但成都城牆堅固難攻,苦戰三日也沒能攻進城內,王建沒有戀戰,下令撤兵,以漢州為根據地,向四處發展。後來,王建又一次兵臨成都,但這時的顧彥朗怕王建佔領成都後對自己也構成了威脅,就出了個主意,他對王建說:“我在軍中時,看見用兵的人如果不用天子的名義,大家就不容易團結。現在我們不如向皇帝奏報陳敬宣的罪行,讓朝廷另派大臣來統帥,我們一同輔佐他,那樣或許能有所收穫。”

等宰相韋昭度奉命到達後,陳敬宣又拒絕交出兵權,韋昭度指揮王建和顧彥朗攻成都也沒能成功。王建見韋昭度來也沒能如願,他不願受他管制,於是勸他回去輔佐皇帝辦大事,陳敬宣只是個小問題,由他自己處理就足夠了。韋昭度猶豫不決,王建就使出流氓式的手段:暗中命人將韋昭度的親信屬吏抓住殺死,然後割碎吃了。王建卻對韋昭度說軍士饑餓,要以此為食,嚇得韋昭度把印信交給了王建就啟程回去了。王建又親自送行,還和韋昭度灑淚而別,戲演得很像,五代時期許多稱帝的人都演過哭戲,比如朱溫派人殺死唐皇帝後大哭,以示自己無過。

有了節度使的印信,王建出兵四處征討,打得理直氣壯,在解決了周圍的地區之後,王建又率兵來攻已經是一座孤城的成都。在田令孜的說合下,陳敬宣只得出城投降。王建終於如願進入成都,他沒有饒恕陳敬宣,給他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殺死了,就連他的養父田令孜他也沒有放過,先是告發他私通鳳翔的李茂貞,然後關進牢房將他餓死。

西川已經到手,王建不知足地又打起了東川的主意。但顧彥朗畢竟對自己有恩,況且又幫助他攻打成都,還有,他和顧彥朗有姻親關係,更讓他難以發兵。但不久顧彥朗病故,他的弟弟顧彥暉繼承了他的職位。割據鳳翔的李茂貞這時和顧彥暉結盟,共同對付王建,這給王建提供了出兵的機會,於是他發兵進攻東川,但顧彥暉有李茂貞的支援,王建一時無法取勝,雙方對峙起來。


稱霸兩川

王建一方面發展生產,一方面尋找時機吞併東川,幾年後,時機果然來了。李茂貞和顧彥暉有了隔閡,顧彥暉竟然慌不擇路地向王建求救來了,王建忙不迭地派兵出征,在打敗李茂貞的軍隊後,順便將東川的統治中心梓州(今四川三台)也佔領了,顧彥暉被俘後自殺。

西川和東川都到手了,王建的目的終於達到了。王建的軍隊戰鬥力很強,紀律嚴明,所向無敵,有意思的是他的軍中還有很多隱語,比如劍叫做奪命龍,槍叫做肩二,弩叫百步王,箭叫飛郎,鼓叫聖牛兒,鑼叫響八。

這時的中原地區正是朱溫和李茂貞爭奪控制唐昭宗的時候,朱溫發兵圍困鳳翔,李茂貞挾持唐昭宗在鳳翔城內抵抗。王建也趁機大撈好處,對朱溫他痛斥李茂貞,對李茂貞他又鼓勵他堅守,必要時他王建會出兵相助。事實上他卻趁李茂貞無力他顧的有利時機把李茂貞的許多領地都占去了。等朱溫撤退後,李茂貞也沒法再收回了。

王建向北得了些好處後,又趁人之危佔領了東面荊南的四州。這年荊南節度使死後內部發生戰亂,王建便趁機出兵攻佔了和東川相臨的夔州(今重慶奉節東)、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慶忠縣)和萬州(今重慶萬縣),又大大擴充了領土。第二年,唐朝廷封王建為蜀王,等於承認了他在兩川的地位。

朱溫稱帝的時候,派使者去見王建,想讓他歸附,王建沒有答應,反而四處散發檄文討伐朱溫,其實也是做做樣子,根本沒有出兵。幾個月後,在當年的九月,王建也學著朱溫的樣子在成都稱帝,建國號蜀,後來曾改為漢。為和以後孟知祥建立的後蜀區別,史稱前蜀。


為民做好事

王建在稱帝之後,也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蜀地下詔勸農桑,發展生產,命令官吏不得侵擾百姓,以使他們能安居樂業。政治上的成就來自于王建對文臣的重視和重用。他對於唐朝大臣的後代都予以重用,而且禮遇很重,屬下有人提出這樣有點過分,但王建卻說:“你們這些人見過什麼,當初我在禁軍時,負責宮門守衛,見皇帝對待翰林學士的態度比一般人的朋友關係還要親密,現在我對待文臣只是當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麼說過分呢!”因為禮遇文臣,所以對於他們的意見王建也經常聽從。對於鳳翔的態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屬將們見李茂貞的力量削弱了許多,就極力主張趁機奪取,王建問節度判官馮涓,馮涓說:“用兵要慎重,不能任意地消耗國力,使民遭難。現在梁晉爭雄,假如兩家以後合為一處,發兵攻蜀,即使諸葛亮再生也不能阻擋。而鳳翔是蜀地的屏障,不如與之和親通婚,無事就務農練兵,堅守疆界,有事則靜觀其變,待機而動,這樣可保萬無一失。”王建聽從了馮涓的意見,實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後來馮涓還勸諫王建,罷去了一些重賦。當時其他人不敢說,馮涓就趁一次給王建祝壽的機會獻頌表,表中先頌功德,然後再說百姓疾苦。王建看後讚歎道:“像君這樣忠諫,功業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接著王建便下令減輕了賦稅。

還有一次,王建登上興義樓,有個和尚挖出一隻眼珠獻給王建,王建感動得下令供一萬名僧人飯食相報。翰林學士張格阻止說:“小人無故自殘,赦免他的罪過已經是寬恕了,不應該再這樣重賞飯食,導致不良風俗氾濫。”王建聽了醒悟過來,就收回了成命。

憑藉著內部安定,以及地勢易守難攻,王建才能和後梁對峙,毫不示弱。後梁派使臣到前蜀,官文落款是“大樑入蜀之印”,將前蜀當夷狄等落後的少數民族對待,王建很生氣,後來朱溫被殺,王建派使臣去弔唁,在後梁辦喪事的時候也不忘報當初的一箭之仇,王建的落款是“大蜀入梁之印”。


兒子荒淫 前蜀滅亡

王建死時七十二歲,廟號高祖。他的兒子王宗衍繼位,即前蜀後主。後主不如王建,既奢侈又荒淫,每天和太后、太妃到大臣家裏遊玩,吃喝作樂,太后和太妃又經常賣官取財。後主喜歡豔體詞,還搜集二百首編成《煙花集》。有一次他見一個民女貌美,也不管人家就要出嫁強奪過來霸佔,然後賜給夫家帛一百匹,被奪走心上人的未婚夫氣得慟哭而死。

後唐李嚴出使前蜀,見蜀國衰敗,王宗衍荒淫無度,就回去建議攻打前蜀。結果郭崇韜只用了七十天就滅了前蜀,王宗衍獻城投降,後來也被殺于長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1:27 | 顯示全部樓層
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

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852年-932年)(鏐讀作「留」),字具美(一作巨美),浙江杭州臨安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立人。
唐末跟從石鏡鎮將軍董昌鎮壓黃巢起義軍,任鎮海節度使,乾寧年間,擊敗董昌,佔有兩浙十三州,後梁開平初年被封為吳越王。907年至932年在位期間,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有利於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932年逝世,葬安國縣衣錦鄉茅山。


生平

出身貧寒

錢鏐生於了臨安縣大官山(後稱功臣山)下的錢塢壠。父親錢寬,母親水邱氏,一家以農耕打漁為生。傳說錢鏐出生時突現紅光,且相貌奇醜,父親本欲棄之,但因其祖母憐惜,最後得以保全性命,因此錢鏐小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義)[1]。

錢鏐自幼不喜詩文,偏好習武,在16歲的時候就棄學販鹽。當時私販鹽料是官府嚴厲禁止的,但由於利潤極高,因此錢鏐鋌而走險,在杭州、越州(今紹興)、宣州等地販賣私鹽和糧食。這段販賣私鹽的經歷,練就了錢鏐體魄和膽略,也為他日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經濟基礎。


跟隨董昌

17歲開始,錢鏐苦練硬弓長矛,並讀些《孫子兵法》,史書稱其「善射與槊,稍通圖緯諸書」。到21歲時,他在石鏡鎮充當「義兵」,並將小名「錢婆留」改為大名「錢鏐」(其為金字輩,並取「留」字音,故改「鏐」)。由於錢武藝高強,受到石鏡鎮指揮使董昌重用,經過平定王郢、朱直管、曹師雄、王知新等叛亂之後,逐漸提拔為偏將、副指揮使、兵馬使、鎮海軍右副使等職。

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七月,黃巢起義軍進犯臨安。錢鏐以少敵多,巧妙運用伏擊和虛張聲勢等戰術,阻嚇了黃巢軍的進攻。

880年,唐朝內亂四起,為保護地方安定,董昌、錢鏐聯合各縣民團,建立「八都軍」(臨安縣「石鏡都」、餘杭縣「清平都」、於潛縣「於潛都」、鹽官縣「鹽官都」、新城縣「武安都」、唐山縣「唐山都」、富陽縣「富春都」和龍泉縣「龍泉都」),次年,錢鏐授「都知兵馬使」,並注意團結各都力量和下層頭目,還將其弟錢銶、錢鎰、錢鏵、錢鏢,以及兒子錢元璙、錢元瓘等人安插到部隊中擔任將領,從而將八都軍逐漸培養成堅強的嫡系部隊。


平定兩浙

唐末、五代時期所稱「兩浙十四州」,包括現在浙江全境和江蘇長江以南部分地區。七五八年,江南東道下屬的浙江東道[2]和浙江西道[3]共有十四州,其中除去潤州和常州,再加上福建的福州和臨安縣的安國衣錦軍,共為一軍十三州,號稱「十四州」,便是錢鏐創立的吳越國的大致範圍。


開疆拓土(875年-896年)

自討伐王郢起,錢鏐身經百戰,先後與劉漢宏、董昌等地方主要軍閥作戰,最終平定了兩浙範圍內的敵對勢力,建立了鞏固的地方割據政權。

882年7月起,佔據浙東的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發兵西進,欲并吞浙西。董昌、錢鏐率八都軍在錢塘江邊禦敵。由於出奇制勝,加上利用江上夜霧遮掩,錢鏐突襲敵營,獲得首勝。之後,又在江干、富陽、諸暨、蕭山西陵等地屢敗劉軍。最後,劉漢宏親自督戰,率十萬大軍與錢鏐在蕭山西陵一帶決戰,結果被錢擊潰,劉本人易裝成屠戶逃跑。這一次西陵大捷,是錢鏐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戰果,據說,從此錢鏐將西陵改名為西興至今(現錢江三橋又名「西興大橋」)。

此後,劉漢宏仍不斷騷擾浙西,導致董昌和錢鏐決心徹底平定浙東之患。886年10起,錢鏐僅用了2個月左右的時間,就率軍攻克越州,並將潛逃被捕的劉漢宏斬於會稽街市。此後,錢鏐為杭州刺史,董昌升任浙東觀察使、檢校太尉、隴西郡王等職。

董昌其人昏庸殘暴,野心日增,隨後就即位稱帝,國號大越羅平,改元順天。895年2月,唐朝封錢鏐為浙東招討使,令其討伐董昌。但錢鏐起初感念董昌提攜之恩,猶豫不決,但董昌卻聯合淮南楊行密偷襲蘇州、杭州,最終使得錢鏐下定決心,攻克越州。董昌在被押付杭州途中,心存慚愧,投江自殺。從此,錢鏐基本控制兩浙,並於896年10月,被授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897年8月,鑒於錢鏐招討董昌有功,唐昭宗特賜金書鐵券於他,免其本人九死或子孫三死,這件鐵券後經宋代陸遊、明代劉基等人為其寫跋,還呈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和清高宗等五位帝王御覽,也曾遺落民間,現保存於浙江省博物館。900年,為了表彰錢王的功績,唐王朝派人取錢鏐畫像,懸於凌煙閣[4]。


保衛鞏固(896年-919年)

錢鏐在平定了兩浙內部的敵對勢力後,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征討。但由於三面受敵,仍經歷了多次邊境保衛戰,有時還將戰鬥延伸至江西的信州(今上饒)和虔州(今贛州)等地。其主要對手就是淮南軍閥楊行密和內部的「徐許之亂」。

錢鏐和楊行密的關係時而友好,時而敵對,體現出五代十國亂世的特點。雙方的衝突共持續了三十年,其間錢曾出兵援助楊擒斬孫儒、安仁義等叛逆,並正式通婚,但也因董昌之戰等發生過激烈的戰鬥。最後通過兩次衣錦軍保衛戰和一次浪山江水戰,才結束了雙方的敵對狀態。從此兩浙地區進入休養生息的安定建設階段。

902年,錢鏐剛被封為越王不久,其部下的徐綰和許再思[5]起兵叛變,使錢鏐大傷元氣。最後錢鏐支付了二十萬緡犒軍錢,並派兩個兒子作為人質,才使得叛軍撤兵。這次內亂後,錢鏐吸取了教訓,治國更為謹慎。

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吳越國自此創建。


保境安民(919年-932年)

位於西湖柳浪聞鶯處的錢王祠正門結束了與周邊敵對勢力的戰爭後,錢鏐開始轉向對內的大規模經濟和文化建設。890年,錢鏐開始着手建設杭州城,先後建造了夾城、羅城和子城,城區範圍的四至分別是:南到六和塔;東至侯潮門和艮山門一線;北達武林門;西臨涌金門和清波門一帶。錢鏐在客觀上為杭州成為日後南宋的都城打下了基礎。

錢王還在城內開鑿水井(據說杭州的百井坊巷原有99眼,就開鑿於此時),建設錢塘江堤,為杭州的飲水淡化問題,做出了很大貢獻。此外,錢鏐及其繼承者崇信佛教,前後修建了不少寺院佛塔,使杭州在當時就有「佛國」之稱。其中著名的靈隱寺、淨慈寺、昭慶寺等寺院,以及雷峰塔、六和塔、保俶塔、閘口白塔和臨安功臣塔等都是在吳越國時期興建或擴建的。

錢鏐在內政建設上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修築海塘和疏浚內湖上。910年起,錢鏐上書後梁朝廷,指出「目擊平原沃野,盡成江水汪洋,雖值干戈擾攘之後,即興築塘修堤之舉。」[6],並開始着手修築錢塘江沿岸石塘。由於錢江潮汛,工程進展困難,後錢鏐以竹器填以巨石,才奠定了基礎。當時修築的石塘,從六和塔一直到艮山門,長33萬8593丈。此外,錢鏐還重點抓了疏浚西湖、太湖和鑒湖等工作。當時他設置了7000名撩湖兵,專門從事西湖的開浚工作[7]後代的蘇軾也是在參考了錢鏐治湖的經驗上,才開始大規模疏浚西湖。

由於錢鏐在其晚年堅持保境安民政策,不參與軍閥混戰,而且對內統治相對廉潔清明,使得這一時期杭州的發展超越了中原地區的許多大城市,成為東南地區的經濟中心。


後世評價

後世一般對錢氏評價較高,認為他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保障了民眾安居樂業的局面。主要有:

「時維五紀亂何如?史冊閒觀亦皺眉。是地卻逢錢節度,民間無事看花嬉!」——北宋·趙抃
「錢立國,置營田數千人於松江,闢土而耕,…民老死無他纏累,且完國歸朝,不殺一人,則其功德大矣!」—— 明·朱國楨

目前在西湖南岸,建有錢王祠,供後人瞻仰錢王業績。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2:17 | 顯示全部樓層
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

另一版本

錢鏐,字具美,小字婆留,漢族,杭州臨安人。父錢寬,母水丘氏。生於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卒於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

少年時曾為私鹽販,後投軍,唐乾符年間為石鏡將董昌的部校,後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佔有了兩浙之地。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為越州觀察使(今浙江紹興),自杭州移鎮浙東;唐以錢為杭州刺史,從此獨據一方。景福二年(893),錢鏐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乾寧三年(896)錢鏐滅董昌,得越州。唐以錢鏐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治杭州。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封其為越王。 904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

吳越國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台、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由於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於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鏐忠於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後,他又效忠於後梁,由是亦從後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後唐滅梁以後,錢鏐又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禦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時錢鏐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朝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製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

錢鏐在政治上貫徹“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國策。禮賢下士,廣羅人才;獎勵墾荒,發展農桑。他開拓杭州城郭,營建宮殿,大興土木,悉起臺榭,有“地上天宮”之稱。特別是他在統治區內興修水利,修建錢塘江海堤和沿江的水閘,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隻往來。人稱“海龍王”。又加之戰爭較少,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吳越對江浙地區的開發是有一定貢獻的。

錢鏐奉北方朝廷,居安思危,發展貿易,歲歲豐收,民得安樂,在混戰割據的局勢下,吳越富庶甲於東南,說明錢鏐是有一定歷史功績的。特別是他修築捍海石塘、治理太湖,開鑿灌溉渠道,疏浚西湖,整理鑑湖,建設蘇州、杭州城,開拓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景,奠定了浙江糧倉——杭嘉湖平原的堅實基礎。

錢鏐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卒。終年81歲,葬臨安(今杭州)錢王陵。錢王第33代孫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為牌坊惠贈墨寶“錢武肅王陵”;第34代孫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兩度光臨錢王陵,欣然為“錢王祠”題額。除此之外還接待了一大批中央領導和廣大海內外錢氏後裔前來觀光遊覽。

從朱溫建立梁朝開始的50多年裡,中原地區前後換了五個短暫的王朝——梁、唐、晉、漢、週(為了跟以前相同名稱的王朝區別,歷史上把它們稱做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合起來叫做五代。五代時期,在南方和巴蜀地方,還有許多割據政權,有的稱帝,有的稱王,前後一共建立了九個國(前蜀、吳、閩、吳越、楚、南漢、南平、後蜀、南唐),加上在北方建立的北漢,一共是十國。所以五代時期又叫做“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即位不久,鎮海(治所在今浙江杭州)節度使錢鏐首先派人到汴京祝賀,表示願意稱臣。朱溫十分高興,馬上封他做吳越王。

錢鏐原來出身貧窮,年青時候做過鹽販,後來到浙西鎮將董昌手下當部將。黃巢起義軍攻打浙東的時候,錢鏐用小股兵力保住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唐王朝認為他有功,封他為都指揮使,後來,又提拔為節度使。

錢鏐當上節度使以後,擺起闊綽來。在臨安蓋起豪華的住宅,出門的時候,坐車騎馬,都有兵士護送。他的父親對他這樣做法,很不滿意。每次聽到錢鏐要出門,就有意避開。

錢鏐得知父親迴避他,心裡不安。有一次,他不用車馬,不帶隨從,步行到他父親的家裡,問老人為什麼要迴避他。

老人說:“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靠打魚種莊稼過活的,沒有出過有財有勢的人。現在你掙到這個地位,周圍都是敵對勢力,還要跟人家爭城奪池。我怕我們錢家今後要遭難了。”

錢鏐聽了,表示一定要記住父親的囑咐。打那以後,他小心翼翼,只求保住這塊割據地區。當時,吳越是個小國,北方的吳國比吳越強大,吳越國常常受他們的威脅。

錢鏐長期生活在混亂動蕩的環境裡,養成了一種保持警惕的習慣。他夜裡睡覺,為了不讓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著它休息;如果睡熟了,頭從枕上滑下,人也驚醒過來了。他又在臥室裡放了一個盛著粉的盤子,夜裡想起什麼事,就立刻起來在粉盤上記下來,免得白天忘記。

他不但自己保持警惕,對他的將士要求也挺嚴。每天夜裡在他住所周圍,有兵士值更巡邏。有一天晚上,值更的兵士坐在牆腳邊打起盹來。忽然,隔牆飛來幾顆銅彈子,正好掉在兵士身邊,把兵士驚醒過來。兵士們後來知道這些銅彈子是錢鏐從牆裡打過來的,在值更的時候,就不敢打盹了。

又有一天夜裡,錢鏐穿了便服,打北門進城。城門已經關閉了。錢鏐在城外高喊開門,管門的小吏不理他。錢鏐說:“我是大王派出去辦事的,現在急著要回城。”小吏說:“夜深了,別說是大王派的人,就是大王親自來,也不能開。”

錢鏐在城外繞了半個圈子,打南門進了城。第二天,他把管北門的小吏找來,稱讚他辦事認真,並且給他一筆賞金。錢鏐就是靠他的謹慎小心,一直保持他在吳越的統治地位。吳越國雖然小,但是因為長期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經濟漸漸繁榮起來。

錢鏐鞏固了他的統治,就過起奢侈的生活來。他把臨安城擴大了三十里,大造亭台樓閣,把自己的王府造得像龍宮一樣。這樣做,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錢鏐還徵發民工修築錢塘江的石堤和沿江的水閘,防止海水往裡灌;又叫人鑿平江里的大礁石,方便船隻來往。因為他在興修水利方面做了一點事,所以民間給他起個外號,叫“海龍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閩太祖王審知

閩太祖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詳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堂村)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至925年年間在位。據《十國春秋》記載:王審知是戰國秦朝名將王翦的後代。《十國春秋·閩國·忠懿王廟碑》載:「審之,字詳鄉,姓王氏,本瑯琊人。秦將翦三十四代孫。」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隨王緒渡江南下,進入福建,“竹林兵變”後,奉長兄王潮為帥。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光啟二年(886年),王潮攻下泉州。陳岩表其為泉州刺史。 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派審知率兵攻占福州。王潮為福建觀察使,審知為副。 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乾寧四年(897年),王潮卒,次兄王審邽辭位,審知繼任,後加平章事,封為瑯琊郡王。乾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唐天復元年(901年),於小城外加築城牆,稱為“羅城”。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加授審知中書令、福州大都督府長史,又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諡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生平

閩國偏安建亂世桃園

亂世中的孝子兄弟

王審知,字信通,光州(今河南固始)人,他的五代祖曾做過固始縣令,後來一直到父親王憑都以務農為生。王審知的哥哥王潮在縣裏做小吏,二哥和他在家,在當地兄弟仨以勇武出名。在黃巢起義軍打進長安,各地起義不斷時,壽州人王緒也起兵打進了固始,然後擴充軍隊,發展勢力,聽說王潮兄弟很有名氣,便將他們招進軍中,任命王潮為軍校。

王緒因為兵少勢薄,為了站穩腳跟,他投靠了據守蔡州的秦宗權。秦宗權便任命他為光州刺史,然後讓他配合攻打黃巢起義軍。王緒恨他經常徵收賦稅,而且自己也不願意受他控制,就遲遲不肯發兵。秦宗權便興師問罪,王緒寡不敵眾,只好退出了固始,南下尋找發展機會。他們一直打到了福建境內,軍隊也發展到了數萬人,但這時內部卻發生了變故。

王緒趁亂世起兵,沒有什麼大志,雖然豪爽,但度量極小,加上當時有個術士對他說,他的軍中有暴亂之人,於是他便將長得魁梧的和有些才幹的人借機殺死,最後惹惱了王潮兄弟。

王緒率領軍隊到了漳州(今福建漳浦),藉口路險糧少,命令軍中不得攜帶老弱之人。當時只有王潮兄弟仨扶著老母親隨軍而行,王緒將他們叫去斥責道:“軍中都有法令,沒有無法之軍。你們違抗我的軍令不殺老母是不守軍法。”王潮兄弟齊聲說:“人都有母親,沒有無母之人,你為什麼讓我們捨棄老母!”王緒大怒,命人殺王潮的母親,兄弟三人擋住說:“我們侍奉老母如同侍奉將軍,你既然要殺我們的母親那就等於殺我們,請先殺了我們吧!”眾將士見狀,紛紛為他們求情,王緒只好作罷。

此事過去了,但王潮仍擔心日後被王緒再找藉口加害,於是就先下手了,他對先鋒說:“我們丟棄祖墳和家人來做強盜,原是被王緒所逼,現在他竟妄加猜疑,橫加殺戮,你我不知何時就要被他加害了,每天如此提心吊膽,大家怎麼能成事呢?”先鋒和王潮處境相同,聽後眼淚便流了下來,於是大家商議如何除掉王緒。他們挑選了幾十個心腹勇士,埋伏在竹林裏,等王緒一來,一擁而上將王緒拿獲,王緒不久便自殺了。

王緒一死,眾將一起推選首領,先鋒說王潮有勇有謀,而且殺王緒也是他出的主意,對大家有救命之恩,在先鋒的推舉下,王潮便當了軍隊主將。然後,王潮又整頓了軍隊,和得力的將領結拜,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又整肅軍紀,禁止將士騷擾百姓,搶掠財物。王潮兄弟孝敬母親,為了母親不惜以性命相爭,這就足以令將士們由衷地欽佩,在王潮的大力整頓下,這支軍隊沒有了其他軍隊的搶掠惡習,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因此所到之處大受百姓歡迎,贏得了民心。

王潮原來打算向西進軍,跋涉到蜀地去保護唐朝皇帝,還沒等出兵,便被當地百姓攔住了。當時的泉州刺史廖彥若橫徵暴斂,殘忍無道,百姓將士不堪忍受,但無人敢反抗。在王潮領兵經過泉州轄境時,軍民派張彥魯為代表,找到王潮,請求他帶兵驅逐廖彥若,救泉州軍民於水火之中。泉州的父老鄉親也攔在路中,帶來犒軍的牛和酒,流著眼淚懇求王潮為他們除去一害。

泉州當時是福建的一座大城,而且是個良好的港口,海上貿易發達,當地很富庶,見百姓這樣懇求,王潮便答應了。他順應百姓意願,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號,領兵包圍了泉州城。

泉州城牆堅固,加上廖彥若死守,一時難以攻下,但王潮有泉州百姓的支持,糧草供應充足,天時加上人和,圍困一年之後,王潮終於佔領了泉州,處死了廖彥若。

福建的觀察使陳岩也順應民意,任命王潮為泉州刺史。打下泉州後,王潮收編了泉州守軍,擴充了軍隊。他又減輕原來的賦稅,受到軍民的擁戴。站穩腳跟的王潮等待時機再擴大地盤。

駐守福建中心的陳岩臨死之前想讓王潮代他主持福建軍政,未等發出書信就死了,他的妻弟范暉奪取了政權。王潮不承認範暉主政,讓王審知進兵福州討伐。

福州城比當初的泉州更難攻,王審知圍攻了很長時間也沒奏效,而且傷亡很重。這時吳越援軍又將要逼近,王審知便請求退兵,王潮不准。王審知又請求援兵,讓王潮親自去督戰。王潮回信嚴厲地說:“兵盡添兵,將盡添將,兵將俱盡,吾當自來。”王審知見信,知道了大哥的決心,這也激發了他決一死戰的勇氣,他親臨前線,指揮將士一次次猛攻。消耗加上圍困,一年後,福州城終於拿了下來,因為城內糧草已盡,屬將殺了範暉,開城投降。

王潮將官署搬到了福州,又禮葬了陳岩,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陳岩的兒子,厚待其家屬。王潮的言行又贏得了福州的民心。佔領福州後,王潮已經有了福建的五個州,唐昭宗任命他接替了陳岩福建觀察使的職位,承認了他對福建的控制。

王審知被大哥任命為副使,他沒有一點驕橫之氣,因為他喜歡騎白馬,因此將士們稱他為“白馬三郎”。王審知很有度量,有過錯時被大哥責打斥駡也毫無怨言,這使王潮對這個弟弟異常信任器重。在王潮病倒後,沒有讓四個兒子主政,而是把軍政大權交給了弟弟王審知。

王潮死後,王審知想讓位給二哥,二哥說他沒有三郎功勞大,堅辭不受,王審知只好繼任,不久唐朝廷在福州建威武軍,任命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封他為琅邪郡王。朱溫建後梁之後,封王審知為閩王。一為籠絡他,二是用他牽制楊行密。王審知不管朱溫怎麼想,一直對朱溫稱臣納貢。即使楊行密佔據江淮地區,阻擋了進貢的通道,他也讓人走海上到達山東的登州或萊州,再到開封,沒有間斷。海上風浪很大,每次都有不少船出事,但王審知知恩圖報,不因這些困難而中止。和荊南搶奪他國進貢財物出名的高季興即高賴子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王審知雖有八子,可是兄弟積相猜忌,治兵相攻,在諸多內亂糾紛中,許多王審知後人都被殺害。朱文進篡奪王氏政權時,王審知後人50餘人盡被殺戮。獨有王延政一支後裔,傳世記載比較完整。王延政的後裔非常興旺,到清道光六年(1826年)合族撰修《忠懿王氏族譜》時,已傳到第二十五代,到今天則已傳至三十餘代。所以至今福建、廣東、香港、台灣、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王氏家族,很多自認他們是開閩王氏的後裔,都尊奉王審知為他們之始祖。

此外,王審知也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為當地民間信仰神祇之一。另福州今亦存閩王祠,市區立有閩王塑像。在台灣的福州人氏,常供奉開閩聖王或臨水夫人。

造福福建 亂世桃園

李存勖滅掉了後梁,王審知便向後唐進貢稱臣,後唐也封了他官爵。


王審知事蹟

王審知對福建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當時的亂世,他治理三十年,使福建有了世外桃園之稱。在用人方面,他對士人極其恭敬,大加重用。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和楊涉之弟楊沂都被他招進幕府,參與軍政事務。

王審知“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閉門天子”,實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稱臣納貢,並與南漢、吳越的地方割據勢力締姻結好。

王審知整頓吏治,用人唯賢,重用不受饋贈的賈鬱、重視農業的顏仁鬱及黃滔等人。當時在外地任職的翁承贊、王倓、徐寅等紛紛來歸,審知都予以禮用。

王審知還注意發展當地的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培養福建有才學的人,如在福州大興“四門學”,以教閩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廣設庠序,蒐集整理文獻,使閩中文教事業得到發展。

王審知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墾荒,圍墾造田,擴大耕地面積,又興修水利,擴浚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長樂海堤、連江東湖等,鼓勵農民種茶,每年輸出茶葉五六萬斤,福州鼓山的茶葉還被列為貢品。

王審知重視商業、外貿,開闢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為東南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王審知還撤除關卡,免除苛稅,由是貿易額擴大,財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對安定。

王審知兩度擴大福州城池。

王審知篤信佛教,主政時興建或修復的佛寺達200多座;還鑄造金銅大佛,用金字繕寫四藏經送入開元寺。

王審知又讓他的侄子王延彬治理泉州,使海上貿易發達興旺起來,被人們尊稱為“招寶侍郎”。

王審知的節儉最讓人欽佩,他為屬下做出了表率,一次,他的衣服破了,就拿酒庫中的舊袋子來補,繼續穿在身上。有使者從南方回來,獻給他一個玻璃瓶,王審知玩了一會兒,就把瓶子摔碎了,他說:“喜歡奇異之物,這是奢侈之本,現在我摔了它,免得後代染上壞毛病!”

王審知一直沒有稱帝,有人勸他,他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也不做閉門天子。”百姓很喜歡他,有一次,雷電將海邊劈出一個優良港口,百姓們紛紛說這是王審知的仁政感動了上蒼。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築南北夾城,謂之“南北月城”,面積比舊城擴大七倍多。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卒,諡“忠懿”,葬於福州北郊,後移蓮花山麓。

王審知死後,他繼位的兒子們卻奢侈腐化起來。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在福州的西湖邊建了十幾裏長的樓閣,稱為水晶宮,經常遊玩不歸。王延鈞後來稱帝建立閩國,尊王審知為太祖。他的第二十八子王延羲在位時,達到了荒淫無度的地步,一是喝酒,二是淫樂。

一次,王延羲和群臣喝酒,大家都喝醉被扶走了,只有翰林學士周維岳還在旁邊陪他喝,王延羲問道:“維岳身體很小,怎麼這麼能喝?”左右侍者答道:“他喝酒有別的腸子,身體不用長很大。”王延羲很高興,讓人將周維岳揪到殿下剖腹看看他的別腸,旁邊有人勸道:“殺了維岳以後就沒人再陪陛下喝酒了。”於是又將他弄了回來。

在喝酒時,王延羲也不忘奢侈,他讓人將銀葉打造成酒杯,,賜給大臣飲酒,銀葉柔軟,他們稱之為冬瓜片和醉如泥,酒倒滿後,就沒法放下了,只能喝完後才能放下,群臣不勝酒力,因為喝酒出錯而被殺的人不計其數,

不但和大臣喝酒作樂,王延羲與皇后陳金鳳也經常在後宮裏飲酒淫樂。點上幾百支蠟燭,亮如白晝,喝酒時不擺桌子,讓幾十個宮女端盤子遞酒,喝到最後,他和皇后便裸體嬉逐取樂。他又讓人打造大床,放上長枕頭,攬著皇后和幾個宮女裸臥床上淫亂。他淫亂得不知如何是好,用水晶屏風圍住大床,他和皇后在裏邊淫亂,讓宮女們隔著屏風觀看。王審知為兒子們種了大樹,兒子們卻如此乘涼淫亂,絲毫不知珍惜。

王審知死後,二十年間有五個兒子掌權,但因為荒淫敗政,導致大亂,南唐趁機進兵,王延政無力抵抗,只得投降。閩國最終滅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4:36 | 顯示全部樓層
南漢高祖劉龑

簡介

劉龑(889-942)五代時南漢的建立者。即劉巖。原籍上蔡(今屬河南),一云彭城(今江蘇徐州)。其祖因經商南海,遷居泉州(今屬福建)。其兄劉隱為後梁南海王,割據嶺南地區,逐漸坐大。劉隱還沒來得及稱帝建國,就因病在廣州去世。劉巖接任靜海軍節度使,其後又襲封南海王稱號。劉隱死後六年(917年),劉巖在廣州(時名番禺)稱帝,建國號為「大越」, 改年號為「乾亨」,定都番禺(廣州)。次年,劉巖認為自己是漢朝皇室的後裔,為了表示自己建國是恢復昔日的漢家天下,於是又改國號為「大漢」,史稱南漢。

劉巖於926年為自己改名為「劉龑」,自創一「龑」字,取自《易經》中「飛龍在天」之意。

生平

唐末,嶺南士人云集,有的為避戰亂,有的是被流放嶺南的名臣後裔,也有因戰亂不得北返的任滿地方官。劉隱以這部分人為輔佐。劉岩初掌軍事,平定了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勢力,控制了嶺南,西與楚爭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分地區)。乾化元年(911)劉隱卒。劉巖為權知清海軍留後,後梁授為清海軍節度使,封南平王。先後改名為陟、龔、。

後梁貞明三年(917)稱帝,都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據有今廣東、廣西及雲南一部分。劉龑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10餘人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但劉龑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劉龑造昭陽殿時,以金為頂,以銀鋪地,還耗費了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裝飾。為了課斂重賦並鎮壓人民的反抗,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


私生子的福氣

劉陟,稱帝後改了很多名字,有巖,有龑,還自己造了一個字,上邊是龍,下邊是天,龑音儼同音。劉陟是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原是大食商人的後代,祖父遷到了閩地,後來因為經商又到了嶺南。他的父親劉謙在唐朝末年參加了廣州的軍隊,開始職務很低,後來被當時任南海節度使的唐朝宰相韋宙看中,不但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還在官職上提拔了他,後來,劉謙升任封州(今廣東封開)刺史,勢力逐漸強大,有兵上萬,戰船一百多艘。

劉謙死後,劉陟的哥哥劉隱繼承了父親的封州刺史之職,而且又有了大的發展,後梁封他為南海王,於是劉隱便成了兩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

劉陟是一個私生子,他的母親把他生在了外面,父親的正妻韋氏非常生氣,讓人把劉陟奪去,拿劍就要殺他,但一見劉陟長得很討人喜歡,又馬上改變了主意,把劉陟收為自己的兒子,將劉陟的生母殺死了。


特殊的身材

劉陟長大後身體魁梧高大,而且擅長騎馬射箭,武藝超群。身體也很特殊,像劉備那樣垂手能過膝。在很有成就的哥哥身邊,劉陟也很容易地便得到了要職,劉隱做節度使時,他當了副使,輔佐哥哥統治嶺南一帶。
  
唐朝末年,嶺南地區也是一片大亂,大小軍閥割據,戰爭不止,其混亂程度不亞於中原:

曲顥,割據在交州(今越南河內)。
劉士政,佔據桂州(今廣西桂林)。
葉廣略,佔有邕州(今廣西南寧)。
龐巨昭,割佔容州(今廣西北流)。

此外,盧光稠佔據虔州(今江西贛州),他的弟弟盧光睦佔據潮州(今廣東潮州),他的兒子盧延昌佔據韶州(今廣東韶州)。再加上劉昌魯佔有的高州(今廣東高州),大小70多股勢力各自為政,霸佔一方。作為南海王的劉隱根本不能控制他們。

為統一嶺南地區,平定這些割據勢力,劉隱決定發兵攻擊,他將進攻的首要目標定在了韶州。但劉陟反對哥哥這麼做,他分析道:“韶州被盧延昌佔有,但他是依靠其父親的力量維持其權力,如果先打韶州,虔州肯定會發兵相救,這樣我們就腹背受敵了。因此,韶州不應力戰,而應智取。”


軍事謀略

哥哥沒有聽劉陟的話,領兵去了,結果不出劉陟所料,被打得大敗而歸。吃了虧的劉隱服了這個弟弟,乾脆將兵權交給了他,讓他領兵四處征討。劉陟改變了作戰計劃,將兵鋒先指向了弱敵,從易到難,一邊平定一邊擴充軍隊,最後基本將各個割據勢力平定了。

哥哥死後,劉陟繼承了哥哥南海王的職位。他繼續征服少數沒有平定的割據勢力,同時又向後梁稱臣,以換取中原政權的支持,以此表明自己是當地正統的合法政權。但後來他聽說佔據吳越地區的錢留也被後梁封為吳越王后,非常生氣,對於南海王這個稱號也不滿意了,他惱火地說:“中原地區正是混亂時期,我真不知道究竟誰是中原之主,我佔有南海廣大領土,怎麼甘心到萬里之外的中原去向他們稱臣!”劉陟受朱溫稱帝的啟發,也有了登基的願望。


稱帝建南漢

在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劉陟下令停止向後梁朝貢,在番禺(今廣東廣州)稱帝,建國號大越,第二年,又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稱帝後,劉陟為了穩定邊疆,與北邊的楚和西邊的南詔聯姻,鞏固了雙方的政治關係。他娶了楚王馬殷的女兒,封為越國夫人,後來又冊封為皇后。他把自己的女兒增城公主嫁給南詔王為妻。政治聯姻使南漢有了比較穩定的發展環境。

稱帝之後,劉陟繼承了哥哥的做法,厚待士人。唐朝被流放到這裡的大臣們的後代,以及為躲避戰亂而逃到本地的士人,都受到劉陟的重用。趙光胤被劉陟任命為宰相後,總以為自己是唐朝名門望族之後,在南漢任官是身不由己,因此情緒一直很低落,加上親屬在北方,所以言語之中總流露出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劉陟了解情況後,便讓人仿照他的筆跡寫了封信,然後派人到北方把他在洛陽的家屬都接了過來。趙光胤感激不已,從此全心全意地為劉陟處理政事。對於和他意見不一的人,劉陟也沒有生氣加害,而是想其他辦法解決。在他要稱帝時,王定保極力反對,劉陟便讓他出使荊南,然後進行稱帝,王定保回來見生米做成了熟飯,又發牢騷,又譏諷劉陟,劉陟並不往心裡去,只是有點得意地笑笑。

由於離北方政權較遠,劉陟和中原政權的關係並不密切,稱帝後和後梁一直沒有聯繫。等後唐滅掉了後梁,劉陟聽說其軍隊很強大,擔心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便派人到中原去探聽虛實,書信中自稱“大漢國主”,對後唐則恭敬地稱呼“大唐皇帝”,還說南漢已經派遣了使臣,正在準備大批的貢物,等秋天的時候就能送到了。使者回來後卻告訴劉陟,後唐內部政治混亂,大亂的跡像已很明顯,根本就沒有力量南下。劉陟聽了非常高興,就連本來就沒有派的進貢的使臣也不派了,與後唐的來往也停止了,言談之中還稱後唐皇帝為“洛州刺史”,諷刺後唐的疆域狹小。


做了皇帝不高興

雖然劉陟有點狂妄,諷刺後唐皇帝是洛州刺史,但同時他也總覺得自己做南漢的皇帝非常委曲,因為當地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劉陟的心裡很矛盾,狂妄裡面又夾雜著不少的自卑,所以他覺得做蠻夷之王不光彩,每當有北方人來時,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人家說他的老家在咸陽,他不是當地人。

劉陟做皇帝比中原的皇帝更迷信,他非常喜歡《周易》,也經常算卦,年號的改變,以及名字的變動,原因都是算卦所致。遇到大事就拿出《周易》算一卦卜卜吉凶,他改名為劉龔後,有個僧人說根據讖書所說,叫龔的人會滅掉他的南漢,於是他就根據《周易》裡的“飛龍在天”,自己造了個字,上龍下天,定發音為岩,以此為自己的名字。後來楚王馬殷派兵攻打封州,守將打了敗仗,劉陟也趕忙拿出《周易》算卦,得到“大有”二字,於是把年號改成了大有,還大赦罪犯以求吉利。然後派大將蘇章領兵三千,增援封州,蘇章假裝戰敗誘敵深入,然後用鐵索鎖住了楚的戰船,全殲了楚軍,取得了勝利,劉陟聽到喜報,高興地摸了摸《周易》,對算卦更深信不疑了。

劉陟在位期間,轄境的南部發生了一件大事。在大有十年(公元937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兵變,屬將皎公羨殺死了主管官員,割據一方,另一屬將吳權領兵攻打皎公羨,皎公羨便求救於劉陟,劉陟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然後領兵進攻吳權,結果被吳權打敗,劉洪操陣亡,劉陟只得撤兵。吳權從此佔有了交州,吳權建立的王朝即越南吳朝。所以,吳朝是從南漢分離派生出去的。


奢侈惡習

劉陟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奢侈,在位晚期建造玉堂珠殿,極盡奢華,金銀珠寶,奇異珍玩裝飾其中,令人眼花繚亂。此外,他還非常殘忍,處死人時常用一些酷刑,如炮烙、截舌、灌鼻、刀鋸等,而且在行刑時,劉陟還喜歡觀看,見到殺人場面,看著受刑人痛苦地掙扎他竟高興得手舞足蹈,嘴裡還念念有詞,口水都流了出來,大家都以為是怪物投胎而生。這些酷刑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劉陟死前對自己的兒子們很不滿意,說他的子孫沒什麼才能,南漢就像老鼠進了牛角,國運肯定會走下坡路。劉陟病死時54歲,在位共26年,廟號高祖。


不肖子孫賽阿斗

他的子孫果然像他說的那樣,不是殘忍便是荒淫。南漢中宗劉晟以殘忍出名,為保自己做皇帝,竟先後殺死十三個弟弟,殘忍至極。殺了弟弟後他又將其府第所有男的殺死,然後將女的納入宮中供自己淫樂。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讓人把瓜放在伶人的頭上,試試寶劍是否鋒利,結果瓜劈開了,人也被他殺死了。第二天要那個伶人侍奉,別人說昨天晚上已經死了,他又嘆息不已。

南漢後主劉繼興不但繼承了先輩的奢侈,而且淫亂得無法用語言表達。他的后妃中有一個波斯人,長得光艷絕倫,而且和後主一樣喜歡淫亂,擅長淫亂,後主最寵愛她,大概是因為她臉色比較黑,所以賜名“媚豬”,後主不僅和媚豬淫亂,而且還招來一些不良少年,和宮女們一塊脫掉衣服,成雙配對,然後他和波斯女來回觀看取樂,還取名為“大體雙”。在殘忍方面,後主也不亞於劉陟,他用燒煮剝剔和刀山劍樹等酷刑來折磨犯人取樂。或者讓犯人和猛虎、大象決鬥,看犯人慘死的情景。

最後,南漢被北宋滅掉。後主投降後,趙匡胤沒有殺他。後主經常獻媚趙匡胤,以保性命。他用珠寶做成了“珠龍九五鞍”送給趙匡胤,趙匡胤給了他一百五十萬錢,但卻對左右侍臣們說:“他喜歡做巧工,而且習以成性,假如把這些辛勤的功夫用在治國上,怎麼會亡了國呢!”

後來,宋太宗要北伐時,設宴招待眾臣,後主也去了,極盡討好地說:“大朝的威名遠近聞名,四方的偽朝廷之主,沒多久便會都坐在這裡,臣是最先來的,希望以後做諸國降王的首領。”太宗大笑,重賞了他。比起阿斗來,他更進了一步,阿斗只是說樂不思蜀,他還想當降王的首領,劉陟如果知道了,不知道怎麼斥責這個不肖子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6:25 | 顯示全部樓層
後唐莊宗李存勗

曾經是驍勇善戰的少年將軍

唐王朝自從黃巢起義以來,就已經陷入了土崩瓦解的境地。本來就各有異心的軍閥們,更是趁這個機會開始紛紛獨立,稱帝稱王。其中,勢力最大的,要屬原是黃巢叛將的朱溫和沙陀貴族李克用。朱溫先下手一步,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裡,正好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又覺得這樣不過癮,乾脆殺掉唐朝皇帝,自立為帝,這就是後梁太祖,五代十國由此開端。

李克用也是在鎮壓黃巢起義的時候起家的,他本是沙陀人,後來被唐懿宗賜姓為李。他雖然和朱溫共同鎮壓了黃巢起義,卻在後來鬥成了水火不相容之勢。朱溫篡唐自立,使他找到了“救駕滅賊”的藉口,他不肯稱帝,仍然作唐朝的晉王。可是他雖然善於作戰,在拉攏人心上卻差了朱溫一籌。他曾經幫助劉仁恭奪得幽州之地,但劉仁恭卻在他和朱溫苦戰時作壁上觀,後來又投靠朱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曾和他約為兄弟,共同攻梁,可後來看到後梁勢大,背他而去。這樣,他在和朱溫的拉鋸戰裡,就不免處在了下風。他也為此日夜憂慮,後來終於一病不起。

李克用在彌留之際,他把兒子李存勗喚到床前,取出三支箭對他說:“朱溫是我的世仇;燕王劉仁恭是我給他奪回的地盤,契丹曾和我約為兄弟,但他們卻都背叛了我,投奔朱溫去了。這口氣不出,我死不瞑目。”李存勗滿眼含淚,接過三支箭,表示一定不負父親重托。李克用又向將領們託孤:“我的兒子志向遠大,必定能成就我的事業,你們一定要好好輔佐他。”說完這些話,李克用就去世了,23歲的李存勗,襲承了晉王的王位。

李克用對兒子的信任和希望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虎父無犬子,李存勗在十一歲的時候,就隨著父親出征作戰,戰勝後又隨父親前往長安,覲見唐昭宗。唐昭宗十分欣賞他的才幹,許之為棟樑之材,還對他的父親說:“此子可亞其父”,就是說他將來必定會勝過父親。李存勗也因此而得到了“亞子”這麼個名字。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在軍事上的才能也遠勝于乃父:像父親一樣驍勇善戰,卻在謀略上更勝一籌。李克用由於手下的部將都追隨他多年,所以就對他們十分姑息,經常賞賜,導致這些驕兵悍將時時擾民,李存勗就勸父親要注意整頓軍紀。燕王劉仁恭,靠李克用的力量才奪得了幽州,卻在李克用向他借兵時不理不睬,後來被朱溫圍困,才又厚著臉皮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恨他忘恩負義,打算不管,李存勗就勸他:“現在朱溫的勢力很大,天下能和他抗衡的,也就是我們和幽州了,如果讓他攻下幽州,我們就更加孤立,做大事的人不應該計較小恩怨。”於是李克用聽了他的話,解了幽州之圍,從而阻止了朱溫勢力的發展。後來,李克用在和朱溫的作戰中一再失利,心裡十分悲觀。又是李存勗來勸解他:“朱溫妄圖憑藉武力來攻克四鄰,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的行徑。物不極則不反,他現在已經走到了極點。我們不應該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到他衰落的時候再進軍。”父親死後,李存勗決心消滅仇人,把他父親留給他的三支箭十分鄭重地供奉在他的家廟裡。每次出征的時候,他先派個官員到家廟裡把箭取了出來,放在一個精緻的絲袋裡,帶著上陣去;打了勝仗,再送回家廟。

年輕的晉王一開始的行為就表現出了他的不凡。李克用曾經囑咐弟弟李克寧輔佐李存勗,但李克寧卻懷有異心,於是,李存勗在母親曹太后和父親老臣張承業的幫助下,迅速地平定了李克寧的叛亂。五代時期,收養義子的風氣盛行一時,很多割據的首領都喜歡把手下的猛將收為義子,李克用也不例外,比如那個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當時,有人勸李存勗,為了防止這些人不服造反,不如先把他們殺掉。但李存勗卻不同意,他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勇敢讓那些人對他口服心服。李克用去世,正是在晉軍和梁軍在潞州城交戰的時候。有人認為在居喪期間不宜出兵,但李存勗卻說:“敵人此時會以為我們正在居喪,而且我又年輕,沒有經驗,一定不會出兵。我們正好出其不意,偷襲敵營,一定會取得成功。”果然不出他所料,梁軍毫無防備,被他殺得狼狽逃竄。朱溫得知此事,不禁驚詫萬分,慨嘆道:“生子當如李亞子呀,像我的兒子們,不過是一群豬狗罷了。”

李存勗在取得潞州之戰的勝利後,就回到晉陽,著手整軍,把原來散漫的軍隊變成了一支勁旅。之後,和朱溫展開了對黃河以北地區的爭奪,在柏鄉大敗梁軍。自此,晉王的赫赫威名使得梁軍心驚膽戰。後來甚至一聽到晉軍來了,就紛紛奔逃。朱溫所率領的軍隊,還沒有遇到晉軍的主力,就被打得大敗。朱溫羞怒交加,一病不起,不久就被他的兒子朱友圭殺死了。

此時,在幽州的劉仁恭已經被他的兒子劉守光囚禁起來,劉守光妄自尊大,想當北方盟主,後來甚至登基稱帝。李存勗使用驕兵之計,尊他為“尚父”,後來,乘其南下之際,派兵攻占了幽州,把劉仁恭父子一併擒獲,獻捷於祖廟。處死劉守光後,又把劉仁恭押往代州,在李克用墓前獻祭。這對反复無常的小人可謂惡有惡報。

當李存勗完成了父親第一支箭的願望之後,又開始了滅樑的戰爭,在黃河邊和梁軍展開了拉鋸戰,晉軍雖然取得了很多勝利,但在人員和物資上也受到了不小的損失。由於後續力量的不足,為了積蓄力量,李存勗不得不再等兩三年,雙方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這時,根據地河北發生了叛亂,叛軍聯合了後樑和契丹,準備合擊晉軍。李存勗回師親征,擊敗了契丹軍隊,把阿保機趕到北邊去了。穩固了後方之後,李存勗又一刻不停,揮師南下。

正如朱溫所慨嘆的那樣,他的那些兒子真是豬狗之輩。弒父奪位的朱友圭就不用說了,他奪位之後,他的兄弟都不服氣,特別是嫡子朱友貞,更是打出了討伐逆賊的旗號,興師問罪。後來他殺死了朱友圭,奪得了皇位,是為梁末帝。但朱友貞也十分無能,縱容官吏橫行霸道,後樑的國勢,漸漸衰微下去。而且他還不會用人,選才用將不以才德與戰功為標準,將帥出征也要派近臣監視,主帥無法自己調兵遣將,在戰略上也屢屢出錯。而李存勗則在父親死後,整頓軍紀、收攬民心、鞏固後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他還善於用人,不論是勇猛善戰的大將還是文臣都是如此,在具體的戰略戰術上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兩相對照,後樑的敗亡已成定局。

公元923年4月,李存勗在魏州稱帝,建國號為大唐,史稱為後唐。李存勗即後唐莊宗,定年號為同光,以太原為西京,以魏州為東京,建立興唐府,以鎮州為真定府,建北都。 10月,晉軍攻入汴州,梁末帝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至此,李存勗已經完全完成了父親的三支箭的誓願。在滅梁後,李存勗又派兵奪取了關中與兩川。後唐的疆土領域在五代中位於首位,國勢如日中天,統一大業,也似乎指日可待了。


伶官天子“李天下”

李克用受封為晉王,但李存勗登基後,國號卻沒有依照慣例稱“晉”,而是改成大唐,以表示是延續唐朝李姓的統治。但他本是沙陀族人,這個“李”,是當年唐朝的賜姓。實際血緣上是沒有一點關係的。但是,李存勗卻真有不少地方和唐朝的皇帝相似,如果說,他的驍勇善戰,每出必勝像太宗李世民的話;那麼他愛好戲曲,精於音律就像玄宗李隆基了。那梨園奉供的戲曲之祖“老郎”,到底是他還是唐玄宗,現在還有爭議。由此也可見他對戲曲愛好之深。

李存勗能自己製作曲子。他給自己的部下製作戰歌,率軍出征,就高唱而去;得勝歸來,更是凱歌而還。據說效果不錯,能使“人忘其死”。這些樂曲流傳了很長時間,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伶官傳》裡講,到他生活的時代,汾陽、晉陽的人民還在唱李存勗創作的曲子。可惜現在已經失傳了。除了激昂的戰歌,李存勗也能寫出婉約清麗之作,如《憶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此調為李存勗首創,後人根據其中之“如夢,如夢”,將其改名為《如夢令》。

精通音律的李存勗從小就喜歡看戲演戲。他小的時候就和晉王府的戲班子混得挺熟。後來南征北戰,自是不能在這上面用心太多。等到大仇已報,建立後唐之後,就不免生出了享樂之心,不但看戲,還自己登台表演。他寵愛的劉氏,出身微末,為了爭奪皇后之位,對自己的出身百般避諱。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她戰亂時失散的父親找上門來,趨炎附勢的劉氏哪肯認父,竟讓人在宮門口把父親痛打一頓,趕了出去。李存勗就根據這個編了一出《劉山人認女》,自己穿著破衣,背著褡褳、藥囊,叫兒子李繼岌提著破帽子跟在後面,趁劉氏午睡的時候,徑直走入她的臥房,大聲喊道:“劉山人來探視女兒。”劉氏一下被驚醒,想想自己的負心背義,不覺惱羞成怒,不好拿李存勗怎麼樣,就去拿板子打兒子繼岌,追得他滿宮亂跑,宮裡上上下下都大笑不已。

李存勗不但愛演戲,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由於他是皇帝,又姓李,就把藝名叫做“李天下”來包括這兩個意思。他對自己這個藝名十分得意,有一次在登台演出的時候,不禁大喊了兩聲:“李天下,李天下。”這時,最受他寵愛的伶官敬新磨走上前來,重重地打了他兩巴掌。李存勗一下子給打懵了,愣在那裡,其他的伶官大為緊張,紛紛指責敬新磨居然敢打天子。敬新磨卻不慌不忙地對李存勗說:“理(李)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你喊了兩聲,還有一個是誰呢,難道能有兩個人來治理天下?”這倒也是尊崇皇帝的意思,李存勗覺得大為有理,所以不但不生氣,還給了他不少賞賜。

敬新磨敢打皇帝,自是膽子不小,卻也是仗著皇帝對他的寵愛。李存勗本是沙陀部人,他的左右侍衛也多是西域胡人,在相貌上高鼻深目,和中原人不太一樣。這些人自恃是皇帝侍衛,往往仗勢凌辱百官。敬新磨看不上他們這樣的行為,就經常嘲諷道:“現在天下已定,還要這些只會拉弓射箭的人幹什麼,他們又沒有別的好處,就是比別人鼻孔大眼睛深而已。 ”那些人受到了敬新磨的譏嘲,就紛紛到皇帝面前告狀。李存勗本來以李唐後裔相標榜,現在有人論他出身,自然很不高興,把敬新磨召來,對他說:“我出自蕃部,天下皆知,你不替我避諱,反而罵我的部下,讓他們到我這裡哭著告狀,這算怎麼回事。”敬新磨卻說:“陛下可別叫他們騙了,想來那起人眼窩如此之深,那眼淚就是用水車來抽,都未必得有,怎麼還會哭?”李存勗不覺大笑,卻也有點惱恨他還是語出譏刺,這時大殿上正有不少狗,就叫一條狗去咬敬新磨。敬新磨躲來躲去,最後爬到了柱子上,大聲喊:“陛下,可不要縱容你的兒女咬人呀。”當時中原人往往鄙稱沙陀、契丹等少數民族為“犬羊賤種”。李存勗聽他把惡狗比喻為自己的兒女,當然是心存譏刺了,便勃然大怒,張弓搭箭,準備把他射死。敬新磨就急忙大聲呼道:“陛下千萬不要殺臣!臣雖然下賤,卻與陛下同為一體,休戚相關,殺了臣可是很不吉利的。”李存勗很吃驚,詢問緣故。敬新磨一本正經地說:“陛下登基開國,改年號為‘同光’,天下都稱陛下為同光帝。同就是銅嘛。臣的名字叫敬新磨,這敬也就是鏡。鏡子新磨了,銅才有光亮;如若殺了敬新磨,‘同’就無光了。”李存勗聽了他這一番解釋,倒很欣賞他的機智,於是哈哈大笑,把他放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8:02 | 顯示全部樓層
後唐莊宗李存勗

不過,這個敬新磨雖然仗著皇帝寵愛,“沒大沒小”,卻是個正直的人,很有是非觀念。有一次,李存勗帶一批侍衛到中牟縣去打獵。此時正值秋收,打獵的隊伍呼鷹喚犬,把農民的田地踏得一團糟。中牟縣的縣令看不過去,拉住李存勗的馬韁勸阻。李存勗打獵正在興頭上,看到這麼個小小縣令,居然來敗他的興,很是惱怒,讓左右的人把縣令拉開。這個縣令卻很執拗,仍然勸諫不止,道是做皇帝的人當以國事為重,愛民如子,為了一時娛樂,踐踏了百姓的禾苗,實在不當。李存勗大怒,打算殺掉他。這時,敬新磨便帶了幾十個伶官上前,捉住縣令,厲聲指責道:“你身為一縣之主,難道不知道我家天子喜歡打獵嗎?知道就應該讓百姓把地空閒著,好給天子打獵用。你怎麼能縱容百姓種地,給國家交稅,妨礙天子飛鷹走犬。如今不認罪過,還敢到這兒來嘮嘮叨叨,罪大惡極,理應處死!”說完,轉過身來,對李存勗跪下,拿腔作調地說:“請陛下快快傳令行刑!”十幾個伶人也同聲應和道:“請陛下快快傳令行刑!”李存勗覺得十分有趣,放聲大笑,不過也領會了他的勸諫之意,放過了中牟縣令,傳令部下繞田而行。

如果李存勗只是愛看戲演戲,和伶官們打打鬧鬧,雖不甚莊重,倒也無傷大雅。可是,他由於寵愛伶官,竟然任用他們做官,管起國家大事來,這問題可就大了。在滅梁之後,原先被梁軍俘虜的伶官周匝見到了他,對他說後梁教坊使陳浚、內園栽接使儲德源救過自己,希望能封他們做一郡長官。這時大將郭崇韜勸他:“新朝剛建立,跟陛下一起身經百戰的將士,還沒得到封賞,反倒讓伶人當刺史,只怕大家不服。 ”可李存勗見到周匝,異常歡喜,不聽郭崇韜之言,對周匝保舉的那兩個人連人也不看,立即應允。但是,他寵愛的這些伶官,卻不可能個個都像敬新磨那樣正直。其中,有一個叫景進的,就是一個阿諛奉承之徒。李存勗建都於洛陽,所居宮室為唐朝舊宮,當時嬪御不多,景進就和宦官們說宮內夜間見鬼,怪怕人的,李存勗問如何除鬼,他就說唐時后宮人數眾多,現在人少,怪物就出來活動了,因此需要擴充宮女。李存勗聽了自然高興,就派景進到鄴都採集美女。景進到了那裡,大肆搜刮,連當地軍士的妻女都不放過,搶來的女子馬車不夠裝了,就用牛車。而當地人們害怕被捉充,大量逃亡,有幾千人之多。就這樣惹得天怨人怒,將士離心,李存勗還認為他能幹,授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守御史大夫。有時還派他到地方上去,賦予其特種使命,採訪官場和民間的事情,秘密報告自己。所以當景進進見言事時,在場的人就紛紛退出,以便他們密談。

景進的勢力如此之大,那些不肖的官員自然紛紛依附過來,向他行賄獻媚。貪官孔謙想當租庸使,郭崇韜認為他不負人望,不讓他做。孔謙就拍景進的馬屁,尊他為“八哥”,景進就在李存勗面前保薦他,終於將他提升為租庸使。景進還上讒言陷害無辜的官員,李存勗的弟弟李存義,大將朱友謙都死於他的讒言之下。自此之後,朝中的大臣見了景進,沒有不害怕的。而李存勗縱容伶官胡作非為,日後卻要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


夫唱婦隨的貪財帝后

李存勗在登基之前,為報父仇,南征北戰,後方的穩固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他就統統委託給了父親的老臣張承業。張承業本是唐朝派給晉王李克用的監軍宦官,但他為人忠直,很有才幹,和李克用甚為相得。朱溫篡唐自立,李克用打出為唐復仇的旗號,不肯稱帝,仍做大唐的晉王,使對唐忠心耿耿的張承業更多了一份感激之情,對李克用父子也就更加盡心盡力。李存勗初襲王位,叔父李克寧心懷異志,就是在張承業的幫助下將之誅滅的。因此,李存勗對張承業十分尊敬,稱他為“七哥”。當李存勗外出征戰之時,張承業主持內政事務,徵兵買馬支援前線,招撫流民生產務農,徵集準備糧草充實軍用,將河東的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

張承業清廉正直,公私分明,從來不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私利,對於李存勗親信的不合理要求,也一概拒絕,就是對李存勗本人也是這樣。李存勗在征戰之餘,有時回到太原探望母親,他身邊那些人向他討要賞賜,他就向張承業要錢,但張承業卻不肯多給他。李存勗沒法,就心生一計,在錢庫中設酒宴招待張承業,席間讓兒子李繼岌給張承業表演歌舞。張承業給他玉帶馬匹作為“纏頭”,李存勗就說:“這些值不了多少。七哥還是把錢庫裡的錢多給他點吧。”張承業卻說:“ 郎君為我歌舞,承業已經拿出自己的俸祿錢還報。而這些卻是國庫之物,是要支援三軍作戰用的,不敢用公物當私人禮物隨便送人。”李存勗很不高興,藉著酒勁責罵他,但張承業卻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李存勗也無可奈何。後來李存勗的母親曹太后聽說此事,還親自領著李存勗到張承業府上道歉。這樣有張承業在內打理政事,就使李存勗得到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草的支持,沒有後顧之憂,專心對付後梁。所以後來史書上說:“成是霸業者,承業之忠力也。”

張承業為李氏父子的事業竭忠效力,是存著一份復興唐室的心思。所以,當李存勗登基稱帝,他就十分吃驚,不顧自己生病跑去責問他。李存勗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就支支吾吾地說這都是將士們的意思。張承業傷心之至,不久病死。而李存勗沒了這位老臣看著他,自然也就沒人再管他花錢,他貪財的本性,就大大暴露了。

為了多多搜刮錢財,他重用貪官孔謙為租庸使。孔謙為斂民財供奉他揮霍,便繞過藩鎮將領直接下令到州縣催交賦稅。雖然有的藩鎮上奏彈劾孔謙違反朝廷制度,李存勗卻一方面下詔表示照制度辦事,一方面又對孔謙姑息縱容,致使其橫徵暴斂,民心大失。皇帝縱容孔謙,其他官吏也就紛紛效仿,層層加重剝削,致使百姓流亡他鄉,士兵挨餓受凍。李存勗又聽信宦官的主張,將國家的財賦劃分為內外府庫,州縣供奉的錢財就納入外府庫,充當軍事和政治費用。藩鎮所貢獻的錢財則送入內府庫,供酒宴、遊玩和賞賜伶人所用,最後導致外府庫經常枯竭,經費緊張,而內府庫的錢財卻堆積如山。當遭遇水旱災害,民不聊生之際,有大臣請求廢除地方的苛捐雜稅,以收攬民心,可李存勗依舊奢侈享樂毫不收斂,反而預先徵收河南第二年的賦稅以供自己享用。他大興土木建造富麗堂皇的宮殿,又讓伶人景進等廣求美女進獻,滿足其荒淫的生活。

李存勗如此聚斂貪財,卻還有他妻子劉皇后的推波助瀾。這劉皇后就是那位為了富貴不認親生父親的劉氏。她本是小家女子,在兵亂中被劫,成為了李存勗母親曹太后的侍女,後來曹太后又把她送給李存勗作妾。她姿容出眾,能歌善舞,很受李存勗的寵愛,再加上又給他生了長子李繼岌,李存勗登基後就把她立為皇后。劉氏本來就是貪圖富貴之人,為了做皇后,連親爹也不認。做了皇后,就更是貪婪,反而認了大臣張全義作義父。張全義本是後梁降將,出身豪富,李存勗經常帶劉皇后到他家飲酒作樂。張全義每回也伺候得十分周到,不但滿席山珍海味,美酒佳餚,還經常贈送珠寶玉器。劉皇后就對李存勗表示想認他為義父,李存勗當場同意,張全義更是不肯錯過這個良機,有了劉皇后這個義女撐腰,也就從根本上保住了自己的權勢和富貴。從此每遇節日便命人送貴重禮物入宮給劉皇后,劉皇后便又多了一條生財之路。各處的藩鎮見狀,也紛紛巴結劉皇后,以固結自己的權勢,每次向朝廷進獻財物,都要準備兩份,有一份專門給劉皇后。

李存勗雖然貪財,但這劉皇后比起他來,還是更勝一籌。儘管有了種種生財之路,再加上內府庫搜刮來的大量錢財,也還是不夠她花。為了更多更直接地聚斂錢財,她還派人經商販賣物品,從中漁利,為了多銷商品,竟將乾鮮果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出售,倒很有品牌意識,知道利用名人效應。只是皇后身為一國之母,卻如此孜孜求利,實在是很不成體統的事情。皇后如此貪財,對於李存勗的聚斂行為,自然不會加以勸阻,反而樂得坐享其成,把國家府庫視為己有,不肯出一點以解國家急需。當將士缺乏糧餉怨聲載道的時候,宰相無奈之下乞請發放一些內府庫的錢財賞賜將士,以解燃眉之急,等日後再如數補還。劉皇后一聽臉色大變,回屋拿出日常用的銀盆兩個,又將皇子三人領出來,道是宮中已是一個錢也沒有了,就剩下這些,讓他賣了犒賞將士。如此刁蠻撒潑,宰相只好拜辭而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9:13 | 顯示全部樓層
後唐莊宗李存勗

李存勗和劉皇后的貪財聚斂,倒行逆施終於促使危機最後暴發。士卒們由於缺糧食吃,竟將妻子兒女出賣,或者到山里挖野菜充飢,但常常有在半路餓死的。軍隊中怨聲四起,再加上功臣宿將們橫遭猜忌,接連被冤殺,國家的危急越來越大,而這兩位還在錢眼裡醉生夢死,不知命在旦夕。直到後來兵亂迫在眉睫,李存勗才想起用錢財賞賜將士,讓他們為自己賣命,但士卒們背著錢物,沒一點感激之情,反而大罵:“我們的妻子兒女已經餓死了,要這些幹什麼!”他低三下四求士卒護駕,許諾重賞,士卒們卻說:“陛下賞賜太晚了,我們不感激聖恩!”後來李存勗死於亂軍,劉皇后也不去探視,反而收拾金銀細軟,與李存勗的弟弟李存渥在騎兵保護下逃出宮門,想到晉陽暫時躲避。在路上為求保護,竟和李存渥通姦。到了晉陽城下,卻由於她素來貪婪不愛護將士,守將不肯開城門收留。李存渥後來也被部下殺死,劉皇后走投無路,只好做了尼姑。後來明宗李嗣源得知此事,也沒有放過這個誤國的昔日皇后,派人去讓她自盡了。


窮奢極欲死於伶官之手

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所說,李存勗“知用兵之術,不知為天下之道。”他在戰場上是勇猛無敵,百戰百勝的將軍。可自從登基作了皇帝,卻自以為大仇得報,便日益驕縱,不再為戰胜對手而約束自己,做上了快活天子,與先前判若兩人:一方面寵信伶官,縱容他們胡作非為,擾亂吏治;一方面又大肆搜刮,搞得民窮財盡,將士離心。不但如此,他還對以前的功臣產生了猜忌之心,大加殺戮。郭崇韜被殺,就是一樁大冤案。

郭崇韜是後唐的名將謀臣,為人清廉,做事幹練,而且遇事機警,應對從容。李存勗在繼承王位之後對他十分器重。用他的計策擊敗了契丹,並在與梁作戰中多次取勝。滅樑的關鍵一戰汴州之戰,也是在他的策劃下得以成功的。但郭崇韜為人忠直敢諫,為朝廷獻策,曾奏時務利害25條。就是對於李存勗本人,勸諫起來也毫不留情面。李存勗登基後日漸奢侈,有一年的夏天熱得讓人難以忍受,李存勗到處找避暑的地方,都不如意。宦官就說:“現在大內的樓觀,還不及昔日長安里大臣家蓋得高。以前有大明和興慶兩宮,房屋多達數百,都是雕樑畫棟,高到指雲蔽日,自然涼快,現在陛下的皇宮卻沒什麼遮擋烈日的高樓,所以才會沒地方納涼。”李存勗聽了,很不服氣:“朕現在富有天下,還能建不起一座高樓?”他馬上命人建造,但又怕郭崇韜會勸止,就派人對郭崇韜說:“今年酷熱難忍,朕原來在黃河邊上和敵人對壘,行宮裡也是濕熱,但那時卻感覺不到,竟像乘涼一般,現在安然居於深宮,卻不能忍受,這是為什麼呢?”希望郭崇韜說出讓他修宮殿的話來。但郭崇韜卻說:“陛下昔日在戰場上時,後梁未平,陛下廢寢忘食,心在戰事,所以不管酷暑嚴寒,都不在意。現在天下已定,中原無事,能夠經常吃喝享受,沒什麼牽掛,到了夏季,縱有高樓百尺,宮殿九重,也不能忘掉酷熱。希望陛下常想著當初的艱難創業,那麼現在的暑熱就可以變成涼爽了。”李存勗沒有想到郭崇韜會裝糊塗,給他來這不軟不硬的一手,一下說不出話來,但還是聽憑宦官們去建造高樓。郭崇韜知道了,又奏道:“宮內大興土木,浪費財物,而有的地方卻鬧災害,百姓吃不飽肚子,臣請求皇上停建。”李存勗卻不肯聽他的。於是這麼一來二去的,李存勗對郭崇韜的勸諫感到厭煩起來。郭崇韜也感到不安,為求自保,他聽從屬下的建議,上表請求立劉氏為後,以此來求得宮裡的支持。只是這劉氏乃是趨炎附勢,天性涼薄之人,為了富貴連親爹也不認,哪會在意郭崇韜這點小小的“勸進之功”?恐怕就連郭崇韜也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是死在這位劉皇后手裡。

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勗得知前蜀政治腐敗,兵力空虛,就興起了滅蜀的念頭,任命自己的兒子魏王李繼岌為元帥,郭崇韜為副將伐蜀。李繼岌當時還很年輕,沒有什麼作戰經驗,所以一應戰事,都是由郭崇韜策劃。書檄先行,大軍後進,所至不戰而降,在70天內就滅掉了前蜀。但由於滅蜀基本上是他一個人在謀劃指揮,平定之後所有的政事也是他來管理,舊將的招撫,官吏的設置,軍隊與朝廷的奏報往來都是經他之手,李繼岌就被冷落了。李繼岌倒沒有什麼野心,再加上年輕,所以和郭崇韜也沒什麼衝突。可他身邊的宦官們卻是一幫貪財的小人,見郭崇韜的門前車水馬龍,送禮巴結的人絡繹不絕,自己卻沒有機會撈到一點油水,就千方百計地在他面前挑撥是非,陷害郭崇韜。在他們的挑撥之下,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深。

李存勗的後唐是以興復大唐為標榜的,所以對於大唐的一切典章制度,統統接收,但卻不加揀擇,連宦官監軍這種弊政也學了來。雖說宦官之中也有好人,比如張承業。但李存勗一味地信任宦官,卻導致了朝政的混亂。而郭崇韜秉性剛直,素來對宦官們深惡痛絕。他曾對李繼岌說:“蜀地一平,大王就是太子了,將來登基,一定要選用士族,把那些宦官統統除掉。”這還不夠,他又刻薄了一句:“不但這些閹人不能用,就是連騸馬也不要騎。”宦官自然對他恨得咬牙切齒。這時,宦官向延嗣帶詔書到達蜀地,命郭崇韜班師回朝,但郭崇韜素來看不起宦官,在向延嗣到的時候沒有按照禮節去郊外迎接。向延嗣對此氣憤不已,李繼岌身邊的宦官又對他添油加醋,說郭崇韜大權在握,驕橫跋扈,軍中的將領也全是郭崇韜一黨的,魏王一人沒什麼力量製約自保,萬一命郭崇韜班師,恐怕就會生禍亂了。向延嗣回去之後,又去挑撥劉皇后,而貪財的李存勗也不滿郭崇韜向他進奉的金銀太少,向延嗣趁機說蜀地的珍寶都進了郭崇韜的府內。李存勗不由大怒,馬上命宦官馬彥圭火速趕往蜀地去調查。宦官們又在劉皇后跟前說,禍亂起於瞬息,哪還有時間請求聖上降旨。劉皇后慌了,又去找李存勗,李存勗倒還沒有昏庸透頂,認為沒有了解事情真相,不能下明確的命令。而誤國的劉皇后見李存勗不肯下令,便自己寫了一道教令,讓宦官交給李繼岌,讓他先動手殺掉郭崇韜。李繼岌本來心裡明白,說郭崇韜沒有什麼過錯,不能做負心之事。那些宦官們就故意製造事端使郭崇韜得罪李繼岌,然後再進行挑撥,李繼岌畢竟年輕沒有經驗,不由得就站在了他們一邊。第二天以議事為名,把郭崇韜誘來殺掉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59:54 | 顯示全部樓層
後唐莊宗李存勗

郭崇韜一死,李存勗又聽信伶人景進的讒言,冤殺了功臣朱友謙一家。大將康延壽打著為郭崇韜和朱友謙復仇的旗號造反,四川大亂。康延壽兵敗身亡之後,四川繼續混戰,這使後唐局勢也陷於混亂之中。此時,鎮守瓦橋關的魏博鎮將士戍守期已滿,回鎮途中經過貝州時,李存勗突然下令不准回鄉,就地駐守。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四川戰亂,人心浮動,士兵便發生了譁變,大舉南下攻入魏州。李存勗聞訊忙派人領兵鎮壓,卻一觸即潰。李存勗只得再派素來猜忌的李嗣源率領侍衛軍征討。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也是後唐戰功赫赫的功臣。兵到魏州城下,李嗣源決定第二天攻城,但當天夜裡他率領的軍隊便發生了兵變。將士們進逼李嗣源的大營,李嗣源斥責叛將,兵士們卻說:“皇上對我們士卒絲毫不知體恤,聽說在平定魏州叛亂後,要把我們全部殺死,我們沒有叛心,只不過不想白白送命。我們已經商量好了,和城中軍隊合為一處,擊退各路軍隊後,擁立您和皇上隔河分治,做我們的皇帝。”在譁變將士的脅迫下,李嗣源只好先進了魏州城,後來藉口出城召集各路流散士卒才得以脫身。出了魏州城後,他召集部隊,想回首都向李存勗言明心跡,但手下卻認為無法說明真相:哪裡有在外兵變,軍隊的首領還能毫無干係呢,勸他當機立斷。李嗣源無奈,只好向南進軍。

此時的李存勗可謂是眾叛親離,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最後致自己於死地的,竟然是他最為寵愛的伶官。他身邊親兵“從馬直”的首領郭從謙,原來是伶官,藝名郭門高。平時視郭崇韜為叔父,而且又是李存義的養子,郭崇韜和李存義都被李存勗冤殺後,郭從謙恨恨不平,準備復仇。而從馬直在洛陽由於飢寒交迫,一部分想兵變造反,由於洩密而被鎮壓。李存勗在和郭從謙閒談時,就問他為什麼依靠郭崇韜和李存義,為什麼教唆兵士造反。李存勗本來和伶官們玩笑慣了,說這些話也沒有責問的意思。但郭從謙卻以為李存勗有所察覺,心裡更是異常不安,便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京城陷入混戰。亂軍之中李存勗被流箭射中,不久便氣絕身亡。眾人都逃散了,只有一個伶人善友揀了些丟棄的破爛樂器放在李存勗的身上點火焚屍,寵信伶人的李存勗,最後得到這麼一個下場。

後來,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勗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他以“監國”的身份先掌握了政權,得知魏王李繼岌被害於四川,才接受眾大臣的勸進,繼位稱帝,是為後唐明宗。此時,距李存勗建立後唐,佔領中原只有短短的三年。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02:06 | 顯示全部樓層
荊南武信王高季興

高季興(858~929) ,為中國五代十國時南平的創建者。字貽孫。陝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為富人家僮,後隨其主為朱溫部將。
唐末,朱溫勢力已擴大至荊州。後梁開平元年( 907 ),朱溫即帝位後,派高季興赴任荊南節度使。荊南鎮舊轄10州(一作8州),唐末,為鄰道侵奪殆盡。高季興到鎮時,僅得江陵一城。季興招集亡散軍民,又收用以唐進士梁震為首的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乾化四年(914),後梁封季興為渤海王。後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勗滅後梁,季興入朝洛陽。次年,受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以後,季興得到歸、峽二州。季興還一度控制了夔(今四川奉節東)、忠(今四川忠縣)、萬(今四川萬縣市)三州,但很快又被後唐取回,故南平是十國中最小最弱之國。但因南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政治、經濟關係,高季興得以長期割據一方。他死後,高氏父死子嗣,兄終弟及,直至963年才被宋滅亡。


朱溫的護衛將軍

高季興,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字貽孫,原名季昌,在後唐莊宗繼位後,為了避諱李存勗的祖父李國昌的名字,改名為季興。

高季興從小就離開了父母,到汴州商人李讓李三郎家里當家童,他相貌出眾,而且機智過人。在朱溫佔領汴州後,李三郎主動送去大批財物犒軍,以求得朱溫的庇護。朱溫收他為養子,讓李三郎改名為朱友讓。高季興也有機會見到了朱溫,朱溫見他異常聰明伶俐,長相出眾,非常高興,便讓朱友讓收他為養子,也改姓朱。

憑藉著事實上的養孫關係,高季興進入了朱溫軍隊中任職,不久便升為牙將,經常在朱溫的身邊擔任護衛的重任。

後來朱溫和割據鳳翔的李茂貞爭奪對唐昭宗的控制權,朱溫發兵圍攻鳳翔城,長時間無法攻下。朱溫便想撤兵,眾將攻城很疲憊,也主張先撤兵,以後尋機再戰。這時,高季興卻站出來說:“現在天下的豪傑們關注此事已經一年了,不應倉促撤兵,敵軍和我們一樣疲憊,城破就在旦夕之間。大王擔心的只是敵方總是閉門不出,以消耗我們的給養和士氣。這不難對付,我有辦法可以將敵人引出來。”


機智立功敗李茂貞

正在發愁的朱溫聞聽此言,興致馬上來了,便讓高季興負責此事。高季興早已物色好了人選,高季興帶著馬景去見朱溫,馬景向朱溫說,這次去誘敵,很難活著回來,希望能照顧他的親屬。朱溫答應了他,馬景便來到城門下,向著城頭高喊:“汴軍就要東撤啦!先頭部隊已經出發了。”守城的將官聽了,以為汴軍久攻不下,真的撤退了,打開城門想出城追殲汴軍。馬景見狀,飛快地衝了過去,埋伏在後邊的汴軍也殺出來,一舉攻進城內,殲滅城內守軍九千多人。這一仗大挫李茂貞軍的銳氣,李茂貞無力再守,殺掉一些宦官,和朱溫講和,並將唐昭宗送了出來。

高季興立下大功,朱溫和眾將士從此對他刮目相看,回到長安後,唐昭宗賜給高季興“迎鑾毅勇功臣”的榮譽稱號。

不久高季興又被任命為宋州刺史,做了朱溫老家的地方官員,可見朱溫對他也非常器重。後來他又隨朱溫掃平了青州(今山東益都),因功升任潁州(今安徽阜陽)防禦使,並複姓高氏。


佔據荊南

在朱溫收復荊南後,高季興又被任命為荊南留守,從此高季興便以荊南為根據地,經營起他新的人生。

荊南就是以荊州(今湖北江陵)為中心的湖北南部的一部分地方,因為此地可以西進蜀地,又聯接中原和南方,在軍事上戰略地位極高。朱溫派兵從割據的趙匡明手中收復後,便給了功臣高季興。

高季興上任時,荊南已經成了一片破敗之地。長年的戰火使當地的百姓逃亡得所剩無幾。高季興安定下來後,立即開展工作,他首先建立了完整的軍政機構,管理地方事務,像梁震等人被他招至身邊做了謀士,輔佐他將當地經濟推上了正軌。朱溫聽說了他的政績,下令嘉獎他。

梁震本是四川人,考中進士後因為遇上戰亂流落到荊南避禍。在當地他以智謀出名,高季興聽說後便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治理荊南,開始想讓他做自己屬下的要職判官。但梁震心裡不願意在荊南這個小小的地方政權中做事,但在高季興的面前又不好說出來。他便說不擔任任何職務,只以“白衣”(即做官之前的讀書人)的身份幫高季興處理政務。高季興見他願意幫忙,就答應了,對梁震高季興異常尊敬,稱他為前輩。梁震卻總是以“前進士”自稱,不肯認同於荊南官府。

因為高季興治理成效顯著,朱溫便正式任命他為荊南節度使。朱溫在世時高季興沒有什麼動作,等朱溫一死,後梁走向衰落時,高季興便開始有了獨立一方的計劃。整頓擴充軍隊,加固城池,又大量徵收賦稅,儲備軍需,他還暗中向吳和蜀稱臣,請求他們支持自己。然後高季興便發兵擴充領土,但他的軍隊很不爭氣,兩次出兵都以失敗而告終。

地方沒有到手,高季興卻損兵折將,他一氣之下停止了對後樑的供奉。梁末帝朱友貞沒能力控制他,只能再施加恩惠籠絡,封他為渤海王。

後唐建立後,李存勗下詔給高季興,撫慰他的同時要他表明對新朝的態度。有的大臣主張高季興親自去洛陽拜見後唐莊宗李存勗,以免他猜忌。

梁震堅決反對:“大王本來是樑的舊臣,和河東血戰長達二十年,成了死敵,現在河東人奪梁位,恐怕其餘怒未消。再說他的將領也難免有加害之心,還是小心為好。還有,大王現在手握重兵,佔據要地,一旦入朝,難免不被他扣留。”

高季興聽不進去,一心要去,帶了三百騎兵到了洛陽。李存勗熱情招待他,曾一度聽信大臣的話要將他留下來。郭崇韜阻止說:“天下已經安定,四方的諸侯雖然相繼奉表稱賀,但親自來的只是其子弟和將吏而已,只有季興親自來拜見,可見他是真正尊崇陛下的人,但陛下不以重禮相待,反而要扣留,那怎麼能使更遠的人來稱臣呢?恐怕一扣留他,則天下便解體了。”李存勗聽了,便放了高季興。

李存勗曾經問高季興:“我現在已經滅掉了梁,想再征服吳和蜀,你說先出兵哪里為好呢?”

高季興覺得蜀道險要難攻,就故意說:“吳國地薄民窮,打下也得不到好處,不如先打蜀。蜀地富庶,而且君主無能,百姓怨恨,發兵必勝。蜀地到手,再順流東下,取吳易如反掌。”高季興這個主意是想把後唐軍隊引向易守難攻的蜀地去消耗實力,沒成想蜀地被郭崇韜兩個月就拿下了,高季興聽到這個消息時正在吃飯,刀和筷子一下子就從手中掉了,嘆道:“這是老夫之過啊。”梁震卻安慰他說:“這不足為慮,唐主得到蜀後會更加驕橫,他的滅亡也指日可待了,這對我們來說怎麼不是福呢!”


僥倖逃脫

高季興從洛陽出來後,走到了襄州,還沒出後唐疆界,他心有餘悸地對左右人說:“我此行共有二失,我去朝見是一失,他放我走是一失。現在我方寸很亂,難道朝廷正讓人追殺我!”於是扔下輜重,帶人連夜衝出城去。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李存勗在他走後確實很後悔,密令襄州的守將劉訓尋機將他截留囚禁。但密令送到時高季興已經逃出了後唐邊界。好不容易回到老家,高季興心驚膽戰地對梁震說:“我不聽先輩之言,差一點就回不來了。天子很驕橫,他憑將士百次血戰才得到河南,卻誇耀說自己像手抄《春秋》一樣容易。他還豎起手指說'我於指頭上得天下',輕視功臣,將功勞歸於他一人。還有,他喜歡狩獵,十多天也不回來,怎麼能及時處理大事。看來我可以高枕無憂了。”

李存勗雖然後悔,但為了籠絡高季興,又封他為南平王,有了王的稱號,高季興便安安穩穩地做起了自在王。


亂世苟活做無賴

高季興的荊南地區兵不多,地不廣,但在亂世之中卻能長期生存,這並不是高季興的才幹所致,而是大國以荊南為緩沖地帶,典型的就是楚國。荊南被後唐、吳、楚和蜀夾在當中,比其他地方窮得多,高季興和他的兒子不是勸農發展經濟,而是採取了一個不光彩的做法:搶,而且是政府出兵去搶。南漢和楚向後唐進貢要經過荊南,閩進貢也要經過,因為吳將東邊的路擋住了。在這些國的貢物經過時,高季興和後來他的兒子就派兵奪為己有。等對方抗議或者出兵討伐問罪時,又毫不知恥地將財物退回,臉皮厚得無法丈量。為了得到財物,高季興還向蜀和閩稱臣,討得一點賜品,時間一長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品性,便一致給他和他的兒子起了一個恰當的外號“高賴子”,有時又叫他“高無賴”。

蜀地被郭崇韜平定後,魏王李繼岌將四十萬金帛用船送往洛陽,經過荊南時正好李存勗在兵變中被殺,高季興聽到李存勗被殺的消息,便落井下石,趁人之危,將財物全部搶了過去,還將十多個使者殺死。這和殺人越貨的強盜沒什麼兩樣了。

明宗李嗣源繼位後,高季興又要幾個州歸自己管轄,被明宗拒絕,他不死心,又厚著臉皮要,明宗只好口頭上答應了他,但刺史要由朝廷派遣。高季興則要讓自己的子弟去作刺史,明宗沒有答應。明宗還向他追查那四十萬金帛的下落,高季興竟恬不知恥地說:“舟船順流而下,路途數千里,要知翻船的原因,去問問水神就知道了。”李嗣源聞言大怒,下詔罷去高季興的所有官爵,發兵征討這個賴子,又讓蜀兵和湖南兵聯合夾攻。高賴子知道打不過,就縮回去固守不出,然後又急忙向吳國求援,吳國派水軍支援。由於雨季使糧草接濟困難,將士得病的很多,李嗣源命令撤兵,高季興這才躲過一難。但高季興最後也只剩下了三個州,他拿這三個州歸順了吳國,吳封他為秦王。

秦王沒當一年,高季興便一命歸西了,終年71歲,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陽曆為929年1月28日),高季興病死,其子高從誨繼位,重新向後唐稱臣。後唐明宗沒有和高季興一般見識,還給了他一個諡號--武信。因此後唐始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諡武信(楚武信王),諡號滿含褒義,也算寬容對待了,高賴子地下有知應該悔過自新,在陰間重新做鬼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後蜀高祖孟知祥

後蜀高祖(874-934),名孟知祥,字保胤,邢台縣人,孟昶是他的兒子,五代十國時期均為後蜀皇帝。 934年稱帝,半年後死,時年61歲。


後唐時期,莊宗李存勗授孟知祥為太原尹。明宗李嗣源時期又授孟知祥為成都西川節度使。

後唐皇帝李嗣源橫徵暴斂,專橫成性,於天咸四年,向孟知祥徵助禮線一百萬緡(相當於漢州鹽榷十四年收入),孟知祥無力承擔,僅給了五十萬緡。李嗣源就派夏魯奇等人擔任遂、閬、綿州刺史,準備武力對付孟知祥和董璋(川東守將)。董璋就同孟知祥結成一氣,抗拒後唐。朝廷發兵討伐,以失敗告終。後來,孟知祥又打敗了董璋,兼併了東川,並又先後攻占了秦、鳳、成、階四州,於九三四年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王氏蜀國為前蜀(907-925),孟氏蜀國為後蜀(934-963)。孟知祥初到成都時,蜀中農民因苦於前蜀的暴考試,群起反抗,“蜀中群盜猶未息,知祥擇廉吏使治州、縣,蠲除橫賦,安集流散,下龐大之令,與民更始”(《資治通鑑》),使社會情況逐漸穩定下來,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蜀檮杌》中論及後蜀之富庶時說:“是時蜀中久安,賦役俱省,斗米三錢”。可見稻米之充足。孟知祥還動員市民百姓,在成都遍種芙蓉,美化城市,每當九月花開,全城上下一片錦繡。今成都簡稱蓉城,當自孟知祥植蓉始。


生平

後蜀高祖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後唐太祖李克用侄婿。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建立者、後蜀第一位皇帝(934年在位),在位1年,享年61歲。

孟知祥在後唐滅前蜀的戰爭中立下大功,被後唐政府封為西川節度使。 934年1月,他趁後唐內部皇位爭奪之機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國號“大蜀”,史稱“後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只做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了,廟號高祖。


隨李克用起家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祖父孟察,父親孟道,在郡裡承襲做軍官,伯父孟方立和叔父孟遷都做到節度使,在後樑和河東爭戰的時候,孟遷以自己管轄的澤州(今山西晉城)和潞州(今山西長治)投降了後梁,而父親孟道始終在河東任職。

在有利的家庭環境影響下,孟知祥年輕的時候就被李克用看中,任命他做了左教練使,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他,孟知祥從此有了發展的良好基礎。

等李存勗繼承晉王之位後,對孟知祥也很器重,非常欣賞他的才幹,讓他做權勢很重的中門使,這是李存勗身邊的要職,但孟知祥卻極力推辭,因為以前的中門使幾乎都因為得罪主子而被殺。見孟知祥執意要辭去中門使,李存勗只好答應,但他要孟知祥推舉一個人代替他,孟知祥便舉薦了郭崇韜。孟知祥改任馬步軍都虞侯,是個級別很高的將領。


李存勗的重用

李存勗繼位建後唐滅後梁之後,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將太原定為北京,孟知祥被任命為北京留守,全權負責軍政事務。

後來後唐派郭崇韜領兵滅蜀,臨行時郭崇韜為報當初孟知祥的舉薦之恩,就向李存勗推舉孟知祥為以後蜀地的軍政長官。郭崇韜很快就平定了蜀地,李存勗按照郭崇韜的推薦讓孟知祥到蜀地主持軍政事務,還擺宴為他送行。但這時宦官們也正在誣陷郭崇韜,李存勗也猶豫著是否要殺郭崇韜,孟知祥勸道:“崇韜是國家的功臣,肯定沒有二心,等臣到蜀地調查一下,如果沒有事就讓他回來。”孟知祥走到半路遇上拿著劉皇后教令前去殺郭崇韜的宦官,於是晝夜兼程趕赴成都,但到時郭崇韜已經被殺,他於是安定眾將,又派兵到各地平定盜賊,穩定地方治安。不久,康延壽領兵反叛,佔領並割據漢州(今西川廣漢),孟知祥派兵擊潰並俘獲了康延壽,收降了他的幾千士卒,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割據兩川

同光四年(926)四月,李存勗在兵變中被殺,李繼岌在渭南(今屬陝西)被害,李嗣源繼位為明宗,改元天成。在後唐朝廷發生這一大變動後,孟知祥萌生了據蜀中稱王的念頭。他訓練兵甲,擴大兵力,新增義勝、定遠、驍銳、義寧、飛棹等軍共7萬多人,命李仁罕、趙廷隱、張業等親信分別統率。與此同時,對於來自後唐朝廷的命令開始實行抵制的政策,首先從兩件事情上表現出來。一件是這年冬天,宰相任圜派太僕卿趙季良入蜀要孟知祥送交當初為送李繼岌班師時所徵剩餘的200萬緡犒軍錢,並由趙季良制置兩川徵賦,孟知祥大怒,拒不奉詔。趙季良因是他的故交,才得以留在蜀中任職。另一件事是樞密使安重誨覺察了孟知祥的割據動向,不顧明宗已罷諸道監軍的做法,派宦官李嚴入蜀去做監軍以加強控制。孟知祥先是陳盛兵於邊境,想把李嚴嚇回去。此舉無效後,就在成都的酒宴上以“今諸方鎮已罷監軍,公何得來此”為由,強加給李嚴矯詔赴任的罪名殺之。弄得明宗還不便查問,只好改變策略,把扣留在鳳翔(今屬陝西)的孟知祥的妻兒送到成都以示恩信。從此,雙方維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不久後唐內部出現變故,明宗李嗣源取代了李存勗,然後對以前的軍政人員做了調整。孟知祥對李嗣源不信任,於是就萌生了割據蜀地稱王的念頭。但表面上他還是對明宗很尊敬的,保持著君臣之禮。暗地裡他卻開始準備起來,以他原有軍隊為基礎,大幅度地擴軍,軍事實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兵力擴充了七萬多人。然後加緊訓練士卒,提高戰鬥力。

隨著孟知祥在蜀中地位的鞏固,他自任趙季良為他的節度副使,事無大小,均與之商量決定。後唐朝廷要離間他們的關係,於天成三年任趙季良為果州(今四川南充)團練使,而以何瓚為節度副使。孟知祥將這些人事命令放置一旁,上表請求讓趙季良留任,未獲批准後又派雷廷魯到洛陽(今屬河南)再三論請,後唐明宗不得已只好勉強答應,何瓚後來被改任為行軍司馬。這表明朝廷號令已經大打折扣,而且這種趨勢日益明顯。

李嗣源的重臣安重誨發現了孟知祥的反常舉動,有兩件事讓他警覺起來。一件是朝廷要孟知祥將原來後唐軍入蜀後徵收剩餘的二百萬緡犒軍錢上交,同時又為蜀地定了向朝廷每年上交的租賦,孟知祥因此惱怒,拒絕執行。第二件是安重誨看出了孟知祥的割據跡象,於是在明宗已經廢除向各地派監軍後又向蜀地派去監軍,以加強對孟知祥的約束。孟知祥派兵阻擋要赴任的李嚴,見李嚴不肯回去,就以李嚴假傳詔書的罪名將他殺死。明宗知道安重誨的用意,但被孟知祥抓住把柄殺了李嚴又不好治罪,同時為穩定拉攏孟知祥,明宗還將被扣的孟知祥的妻兒送回成都。當時孟知祥的家屬路過鳳翔,當地官員聽說李嚴被孟知祥殺死後就扣留了她們,明宗將孟知祥的妻子瓊華公主和兒子孟昶送回去,把其他的家屬留下做人質。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雙方依然保持著名義上的君臣關係。

等孟知祥基本安定下來後,明宗就開始採取措施削弱孟知祥的力量。他下詔調孟知祥的心腹謀士趙季良到別的地方任職,然後又派何瓚做西川節度副使,牽制孟知祥的權力。孟知祥心裡早有準備,他將詔書壓下,然後請求留下趙季良,被拒絕後他又派屬將雷廷魯趕赴洛陽力爭,明宗只好讓步。見明宗答應了,他也允許何瓚去成都赴任,但不是節度副使,而是降為行軍司馬。

這一年,後唐軍討伐高季興所據的荊南(鎮江陵府,今湖北荊州市),命孟知祥出兵三峽予以配合,他只派毛重威率3000人屯戍夔州應付場面。不久,高季興病死,其子高從誨聽命於後唐朝廷時,他就要求撤軍。在未獲批准的情況下,他讓毛重威鼓動士兵自動潰散返回。第二年,明宗要在南郊舉行盛大祭祀禮,派李仁矩去向孟知祥要助禮錢100萬緡,他不肯出,拖延到最後以50萬緡應付。

安重誨比明宗心急,見孟知祥割據跡像日益明顯,就先採取措施。一方面把心腹將領安插到蜀地做節度使,分化孟知祥的勢力。另一方面將西川和東川一部分地區分離出來讓自己的親信擔任節度使。

面對安重誨咄咄逼人的攻勢,孟知祥覺得應該採取行動了,但東川的董璋比他更著急,原有的矛盾也放到一邊,董璋急忙派人找到孟知祥,提出聯合對付朝廷,同時請求和孟知祥聯姻,以加強雙方的關係。孟知祥開始不願答應,但在趙季良的反复勸說下終於答應了。雙方馬上就達成了協議,然後聯名上奏明宗,請求收回成命,召回派出的刺史和節度使。

明宗並沒有讓步,而是好言安撫,想以此平息事端,而安重誨卻認為真正想反叛的是孟知祥,至於董璋則是被迫的,絕不會反叛,他還幻想著聯合董璋來對付孟知祥,結果未等他採取措施,董璋卻率先反叛了。

董璋反叛後,馬上攻占了朝廷控制的閬州(今四川閬中),孟知祥也跟著反叛,他比孟知祥智謀還多一點,他召集將士,然後向東北洛陽的方向跪拜,伏地大哭,淚水將衣襟都濕透了,以此表明他是被逼而反的,從而贏得了將士的同情,紛紛表示要追隨他。孟知祥發兵進攻安重誨派人控制的各州,還出兵協助董璋堅守東川。

針對孟知祥日益明顯的割據意圖,安重誨就在東、西兩川境內各州安插自己的親信。以夏魯奇為武信軍節度使駐遂州(今遂寧);任命與東川董璋有矛盾的李仁矩擔任新設的從東川分出來的以閬州為駐地的保寧軍節度使;又讓其表兄武虔裕任綿州刺史。擺出了一付切割兩川分而殲之的架勢。孟知祥與董璋儘管心存芥蒂,為了共同利益也只好採納趙季良的意見,與董璋互通婚姻結為同盟對付後唐朝廷,要求撤回派遣的節度使和刺史。明宗雖未照辦,也不好發作,只好“優詔慰諭之”。

長興元年(930)九月,董璋首先發難,攻破閬州,擒殺了李仁矩。接著,孟知祥也舉兵反唐。明宗以石敬瑭和夏魯奇為正副都招討使前去討伐,孟知祥則派李仁罕、張業、趙廷隱率兵3萬與董璋會攻遂州,襲殺夏魯奇,佔領遂州。石敬瑭部在劍門(今劍閣東北)之戰中先勝後敗被迫撤軍,孟知祥乘機佔領利州(今廣元)和夔州等地,進一步擴大了地盤。


戰勝石敬瑭為後蜀奠基

後唐派石敬瑭來平定叛亂,石敬瑭在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之戰中最終戰敗,只得撤兵,孟知祥於是佔領了利州(今四川廣元)和夔州,擴大了轄境。石敬瑭一撤,兩川便被董璋和孟知祥全部佔據。

後唐軍隊的失敗,主要原因是輜重供應缺乏,明宗於是藉故把專權跋扈的安重誨治罪,先貶官,然後賜死於中途。接著明宗派人到西川,對孟知祥說君臣刀兵相見都是因為安重誨,現在君臣應該和好如初,況且還有姻親關係。還讓使者告訴孟知祥,他的家屬在京城都很好,讓他放心。

孟知祥也不願和朝廷成為死敵,那對自己的家屬也很不利。於是就想和朝廷和解。他派人找到董璋,希望他們一起向朝廷謝罪,以求和解。但董璋和孟知祥的看法不一樣,他還懷疑孟知祥已經出賣了自己,想拿自己去請功,他對孟知祥的使者說:“孟公的家屬都沒事,但我的家屬卻都被殺死了,我去謝什麼罪!”

使者回去告訴了孟知祥,還說董璋對他非常不滿,勸孟知祥早做準備以防不測,沒等孟知祥採取行動,董璋已經先派兵攻占了漢州。孟知祥只好領兵反擊,把董璋殺得大敗,董璋被屬將殺死,孟知祥便將東川也收歸自己所有。

孟知祥要求明宗給他獨自治理兩川的權力,明宗顧及親屬關係,而且又不願兩川真的獨立,喪失大量的租賦收入,就答應了他,蜀地中刺史以下的官員由孟知祥自己派任。後來,明宗又封孟知祥為蜀王,以示恩寵,這也是為了安撫他。但在孟知祥提出要將留在蜀地的後唐幾萬官兵禮送出境時,明宗沒答應他,看來明宗還是想盡量地約束他。

明宗殺安重誨後,把伐蜀的責任推在安重誨身上,派使者前去招諭孟知祥。孟知祥打算與董璋一起入朝,被董璋拒絕,雙方發生戰爭,結果董璋父子被殺,東川也為孟氏所有,勢力大為膨脹。於是更加睥睨後唐朝廷,要求明宗封他為王並按他的意思任趙季良等5人為節度使,蜀中刺史以下等官由他自任。明宗只好答應。於長興四年二月封他為蜀王、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制置等使,允許他總攬蜀中全權。但是當孟知祥要把先前留在蜀中的數万後唐兵及其家屬禮送出境時,明宗下詔不許。這反映了明宗的深層思考,只是由於這年十一月明宗病死,為孟氏稱帝提供了一個機遇。


明宗死後方稱帝

明宗在世時,孟知祥一直沒有稱帝,也是對明宗恩遇的一種回報,等明宗一死,他就听從了趙季良的勸告,在第二年,即後唐應順元年(公元934年)在成都正式稱帝,建國號蜀,史稱後蜀。孟知祥廟號高祖,史稱前主。這時的後唐也處於混亂之中,李從珂起兵爭奪皇位,沒精力顧及蜀地。

在兩川地區,孟知祥也做了一些惠民措施,減輕了百姓的沉重負擔,把一些苛捐雜稅廢除了。對水利設施他也組織進行修繕,以促進農業生產。他還整頓了地方政治,派遣清廉官員上任,收攬民心,鞏固兩川的統治。

後唐應順元年(934)閏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即帝位,國號蜀,史稱後蜀,廟號高祖,史稱前主。當時後唐朝廷正一片混亂,李從珂在鳳翔起兵,李從厚派兵鎮壓大敗,根本無暇顧及西蜀。與蜀地相鄰的山南西道節度使(鎮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張虔釗和武定軍節度使(鎮源州,今洋縣)孫漢韶都以其地歸附於蜀。孟知祥於四月改年號為明德,可是六月在歡迎張虔釗的酒宴上突然發病,七月死去。所以他在帝位僅6個月,終年61歲。其子孟昶繼位,史稱後主,維持了32年的統治,最後被北宋統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