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黃藥師

開國帝王傳-從夏朝到清朝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3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昭烈帝劉備

南下之危

207年(47歲),劉備三顧草盧請諸葛亮加入,得出隆中對的戰略方針。208年(48歲),曹操南下,劉備屯於樊城相抗。八月劉表病卒,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遣使曹操舉州投降。起初劉備並不知,當曹軍到達宛時才得知,連忙棄新野南撤。當經過襄陽時,諸葛亮曾游說劉備直接進攻劉琮,佔有荊州。但劉備卻不忍心,便停馬呼喚劉琮,劉琮懼怕不敢起來回答。許多劉琮的部下及荊州人歸附劉備,當經過劉表墓時,劉備只好涕泣而離去。

到達當陽時,隨軍人數已有十餘萬人,輜重數千輛,一日只能走十餘里。惟有另派關羽乘數百艘船,直到江陵。有人向劉備進言:「應該速行而保江陵,現今隨行者雖然很多,但士兵很少,若曹操軍追至,怎樣抵抗他呢?」劉備答道:「做大事都要以人為本,現今人眾歸附於我,我又怎忍心離棄他們!」

曹操深怕劉備先佔領江陵,拋棄輜重,以輕軍急行到襄陽。曹操聽聞劉備軍已離開襄陽,派曹純等領五千精騎先行急追,一日一夜疾行三百餘里。奔至當陽的長阪,兩軍遇上,曹軍突襲劉備軍,大舉擒獲其人員輜重。劉備惟有棄妻兒,向漢津逃亡,剛好遇上關羽船隊會合,又在濟沔遇上劉表長子劉琦的萬餘人,遂一起逃到夏口。當時孫權派魯肅來打探消息,劉備便派諸葛亮出使孫權,與孫權結盟。劉備與孫權將領周瑜、程普的部隊在烏林大破曹軍,更追至南郡,最後曹操只好北還(詳見赤壁之戰)。


佔荊奪蜀

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征荊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雷緒也率部曲數萬人投效。後劉琦病死,諸將推舉劉備為荊州牧,治於公安。而孫權為與劉備建立更鞏固的關係,遂提出將其妹嫁予劉備,史稱孫夫人。劉備到京口見孫權,關係表現親密、寬度。

以後,孫權曾派使希望與劉備一起取蜀,劉備本想答應,因吳不可能越荊而有蜀,蜀地就可據為己有。但荊州主簿殷觀卻反對:「若果我們為吳開路,前進未必能攻克蜀地,後退可能為吳乘機攻擊,那時大勢而去了。現今但可以贊同他伐蜀,不過推卻說剛佔領荊南諸郡,未能起兵,吳必定不敢越過我境而單獨取蜀。依照這進退得宜的計謀,便可以收吳、蜀兩地之利。」劉備依從其計,孫權果然不再提出。遂升殷觀為別駕從事。

211年(51歲),益州牧劉璋唯恐曹操進攻巴蜀,劉璋的別駕從事張松便建言:「若能迎接劉備入蜀,必可討伐漢中的張魯。」劉璋遂派法正帶四千人及巨款送給劉備,劉備與龐統一同進入益州[1],留諸葛亮、關羽等人據守荊州。然而劉備要知道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多少,及多個要害之地的遠近,便向二人請教,張松、法正都一一詳述,更畫出地圖指示山川所在,所以劉備知道益州的內部。

到達涪城,劉璋親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法正及龐統都提議劉備可乘機殺了劉璋,當時龐統主張趁此機會,擒住劉璋。劉備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未採納龐統的建言。劉璋推薦劉備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劉備又推薦劉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劉璋配給劉備士兵,及督白水軍,令他攻擊張魯。劉備當時總計有三萬多人,車甲、器械、資貨甚多。但劉備卻到葭萌時,未出兵,而是樹立恩德,收買民心。

212年(52歲),曹操出兵征討孫權,孫權遣使向劉備告急,劉備請求劉璋撥出兵士萬人與軍事物資。但劉璋只允諾給予四千兵馬,其它物資僅提供一點兒。劉備受此激怒,忿忿說道:「我為了益州征討強敵,軍隊勤瘁,無暇休息;現今劉璋積存起財富而不用於賞功,卻希望士大夫能為他出力死戰,這又怎可能!」當時張松不知劉備用意,寫信質問:「眼看就要大事底定,為何拋下一切離去?」結果被其兄張肅據此告密,張松遭到處死,導致劉備與劉璋關係惡化。

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另外又派黃忠、卓膺率軍攻劉璋,一路佔領至涪城。劉璋連忙派出劉璝、泠苞、張任、鄧賢等與對抗劉備,但被攻克。退至綿竹關,守將李嚴投降。劉備軍勢強,分軍平定各縣,同時諸葛亮、張飛、趙雲也從荊州率兵入蜀。但劉備軍卻被雒城守將劉循阻擋攻勢,戰事長達一年。214年夏天(54歲),雒城終被攻破,乘勢進圍成都數十日,劉備派簡雍為說,最後劉璋出降。蜀中繁盛、安樂,劉備設宴大慰勞士卒,又取蜀城中的金銀、穀帛賜給將士,有志之士都紛紛來投。
漢中之爭

215年(55歲),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立即率兵五萬到公安,又令關羽進軍益陽,與孫軍對峙。正值當時,曹操佔領漢中。劉備知道後,立即與孫權議和,分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給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則為劉軍所有,回軍江州。又遺黃權率兵迎向敗北於曹操的張魯,但當時張魯已降曹操。曹操派夏侯淵、張郃屯兵漢中,多次侵犯邊界。劉備遂令張飛進兵宕渠,與張等於瓦口發生戰爭,張郃被大敗,劉備也還軍成都。

218年(58歲),劉備經法正勸諫率軍進攻漢中。但先頭部隊卻被打敗,劉備遂進兵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等相峙。終於在219年春天(59歲),於定軍山派大將黃忠斬殺夏侯淵及趙顒等。曹操只好立刻從長安率兵南征,劉備在險處死守,不與曹軍交戰,數月後曹操只好退兵,劉備最後擁有漢中。而另一方面,又遣劉封、孟達、李嚴等進攻上庸的申耽。

同年秋天,群臣向漢獻帝上表,希望劉備進位為王。劉備遂於沔陽設置祭壇,與群臣、士兵出列,宣讀奏訖,成為漢中王。後還治成都,升任魏延為都督,坐鎮漢中。又從成都至白水關建設館舍,築起亭障四百餘區。但於同年冬天,關羽北上打曹樊城時,被孫權大將呂蒙偷襲荊州,並殺死關羽,雙方正式決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38:19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昭烈帝劉備

遺恨夷陵

220年(60歲),曹操逝世,劉備本想贈書弔唁及贈禮,但不成功。同年十二月,曹操之子曹丕篡漢建魏,當時有謠言指漢獻帝劉協已被加害,劉備便穿喪服發喪,追諡劉協為孝愍皇帝[2]。第二年(61歲),諸葛亮、許靖、黃權等人上書勸劉備即帝位,劉備便於成都武擔的南面登基,以續東漢大統,國號仍為「漢」,史稱蜀漢。四月,大赦天下,並改元章武。任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設置百官,建立宗廟祭祀漢高祖等。五月,立皇后吳氏,太子劉禪。 六月,立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

七月,劉備不採納趙雲等人的勸告[3],執意發兵東吳,聲稱為關羽報仇,不接受東吳提出的和議。起初,蜀軍氣勢如虹,不過吳將陸遜以逸待勞,於222年(62歲)大敗蜀軍(詳見夷陵之戰)。最後撤退到魚腹縣,並將其改為永安。後轉往白帝城,孫權知道後十分懼怕,遣使請和,劉備仍答應,派宗瑋出使。同時,黃元造反。

223年二月(63歲),諸葛亮由成都到達永安。三月,黃元出兵攻打臨邛縣。劉備遣陳曶前往討伐,黃元大敗,本想順流下江,但為親兵所縛拿,押至成都斬首。後劉備病危,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與李嚴。四月廿四(6月10日)駕崩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臨終前,與劉永說:「我死了後,你們數兄弟以父親般侍奉丞相(諸葛亮),你們與丞相只是共事而已。」諸葛亮上表讚揚劉備。五月,將遺體由永安運返成都,諡為昭烈皇帝。八月葬於惠陵。


特徵

劉備身高七尺五寸(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約173公分),垂手下膝,有一對招風大耳,不需攬鏡自照,眼睛的餘光也可以看到耳朵。由於沒有鬍鬚,因此曾被劉璋時官吏張裕取笑。為人不愛多說話,喜怒不形於色,不甚愛讀書,喜玩賞評犬馬、音樂、美衣等當時士人才子間風行的雅樂之事、常幫助、善待地位低下、受困苦的人。好與豪俠義士交結相識,善待百姓,曾因其仁德而感動了一位刺客,放棄殺死劉備。

小時候,家中有株大桑樹,遙望見如同車蓋,劉備與宗中小兒於樹下玩耍時說過:「我一定會坐有羽飾華蓋的車。」叔父劉子敬聽到後,當下斥責他:「不許胡說,你想招來滅門之禍嗎?」[4]在荊州時,曾建議劉表北伐曹操,劉表不接受。一次與劉表飲酒時,到厠所時見大腿變粗,與劉表感嘆自己年輕曾親身征戰四處,戎馬生涯時身不離鞍,更未見贅肉。現在不再征戰,在荊州安逸數年,而逐見大腿贅肉漸生,在荊州無所為用,爭戰半生理想仍未成、國家仍未平,為之嘆息、感殤落淚。


評價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諸葛亮:「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干:「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劉備世之梟雄。」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松:「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劉備),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鍾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諸葛亮上表劉禪:「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咷,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參考文獻
1. ^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九州春秋》: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2. ^ 事實上漢獻帝並沒有被加害而死,他在退位後被曹魏封為山陽公,後來於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去世。

3. ^ 《三國志•趙雲傳》引《雲別傳》: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聽,遂東征。

4. ^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39:36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大帝孫權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四月),字仲謀,三國時代的開國君主之一。他於222年稱吳王,229年稱帝,建立吳國,即東吳。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權文武雙全,年少時經已有將帥之才,統率大軍之能力,十八歲掌權而成為一方諸侯,故與之為敵的曹操也誇讚「生子當如孫仲謀」。



【少年大志,十五而立】

孫權是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字仲謀,父親孫堅曾被封為烏程侯、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也被曹操上奏封為討逆將軍和吳侯。孫權在小時候便跟著父親和哥哥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孫策很高興,在設宴招待賓客的時候,總是對弟弟孫權說:“你看,現在眼前的文臣武將,以後都會成為你的屬下,輔佐你成就大業的。”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

【臨危受命,穩固江東】

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被刺殺致死,臨終時,孫策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然後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徵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孫策死的時候也很年輕,年僅二十六歲,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

【龍圖霸業,縱橫捭闔】

輔佐孫權的大臣們中,除了張昭和周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肅。他對於孫權就好像諸葛亮對與劉備一樣,他也曾經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那樣為孫權分析過天下大勢,名為榻上策:“現在的漢朝已經無法恢復元氣了,但是曹操也很難短期內將他清除。現在將軍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後方,以便對抗曹操。穩固自己的領地之後,再等待有利時機,四處征討,最終將長江兩岸廣闊的領地據為己有。到那時便可以稱帝號令天下了。這其實就是當年漢高祖曾經創立的功業。”

【剿、撫山越人】

孫權聽從了魯肅的謀略,開始穩固江東,適時地出擊,擴充領地。首先他解決了山越人騷擾的問題。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百越就是古時候生活在現在江南和華南,以及西南的廣西和雲南的少數民族,現在的“越南”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權政權交納租稅。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範、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逐漸將山越人的領袖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滅黃祖,佔夏口】

解決山越人之後,孫權開始進攻割據在長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黃祖。 208年,黃祖部將甘寧因不受黃祖賞識,而投奔孫權。孫權知人善任,待他如同舊臣,甘寧於是提出劃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戰略目標。此時江東已大體穩固,兵強馬壯,糧草充足。這一計劃的提出更堅定了孫權出兵的信心。黃祖匆忙備戰,他先將兩艘大船橫著排在江面上,船上有上千將士,準備用弓箭擊退孫權的戰船。同時,又用大繩拴上巨石沉到江里,以此來固定大船。這樣,兩艘大船如同水上的城牆一樣橫斷了長江。

孫權的江東水軍並沒有畏懼,將軍董襲率領敢死隊,每人身上穿雙層甲胄,猛衝到了黃祖的大船邊,董襲用刀砍斷了兩根拴巨石的大繩。面對江東水軍的強大攻勢,黃祖趕忙派將迎戰,結果被殺。黃祖只好敗退,最後還是被追殺喪命。戰勝了黃祖後,孫權將夏口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赤壁大戰,三分天下】

赤壁之戰示意圖在孫權躊躇滿志地想繼續進兵荊州時,曹操卻領兵南下,在他之前進入荊州地界。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當時的荊州牧(即荊州的行政長官)劉表剛病死,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不合,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去勸說他們與江東合作,同時盡力聯合暫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然後再尋機奪取荊州,奠定帝王大業。以后孫權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的計策施行的。

魯肅在歷盡艱辛見到劉備之後,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設想不謀而合。後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戰江東佔據上風。孫權聽了很興奮,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恰好這時曹操送來了書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曹操的恐嚇使張昭等文臣提出暫時投降曹操。孫權很不高興,後來藉口去廁所暫時躲出來,魯肅追上他又進行勸說,說別人投降都可以,惟獨他孫權不能,否則性命難保。魯肅又提議孫權將周瑜請來商議。周瑜回來之後力主抗曹,這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劉備和江東終於聯合起來做抗曹的準備。

周瑜領兵出擊,在赤壁和曹操的軍隊遭遇,周瑜採納了大將黃蓋的計策,用苦肉計取得曹操的信任,說要投降曹操。然後用十艘戰船裝滿柴草、油脂,用火攻燒掉了曹操大營。曹操敗走華容道,狼狽北撤,損兵折將,死傷過半。赤壁一戰,曹操大傷元氣,三國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這一年,孫權僅僅二十七歲。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作用有些誇大,對周瑜的描寫也比較多,但忽視了孫權的作用,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畢竟有些出入。

【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讓人傳為佳話。但是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出自孫權的。在赤壁打敗曹操之後,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區。孫權又任命步騭為交州(現在的廣州一帶)刺史,步騭領兵南下,將東吳的勢力擴展到了交州一帶。

後來曹操又南下和孫權在長江兩岸激戰,地點就在現在南京附近,當時的南京叫建業,是江東的都城。原來的都城在京口,即現在江蘇省的鎮江,後來孫權遷到了建業,並修築了石頭城。

在和曹操激戰的時候,孫權親自乘船觀測敵情。曹操手下大將以為是來挑戰的,就想出擊,曹操則認為是孫權來觀察軍情的,不准出擊,只是增加了防備。孫權觀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營,還命人奏樂助威。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過人的膽略,江東的戰船井然有序,很是驚嘆:“以後生兒子就要生個像孫權這樣的,如果都像劉表那樣的兒子,連豬狗都不如。”

一次,孫權又乘船到曹操軍營前來刺探軍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孫權所乘大船的一邊因為滿是羽箭,船開始傾斜,孫權立即命令將船掉頭,這樣另一邊也很快射滿了箭,船又平衡了,孫權這才下令回營。

【沙場歷險】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在別處用兵大舉進攻合肥,這次經歷了一次凶險。合肥守將張遼、李典等都是勇將,雖然兵力對比懸殊,但挑選的敢死隊卻使孫權無法取勝。孫權圍攻十多天見無法拿下合肥,便下令撤兵。張遼在後邊緊追不捨,孫權撤到河邊時,橋上的木板已經被張遼事先拆掉了一丈多長,根本無法過河。最後還是大將谷利猛抽孫權的馬,使馬騰空一越過了斷橋,化險為夷。

【分割荊州】

到後來,孫權為了集中精力和劉備爭奪荊州,便和曹操講和了。曹操見無法取勝,也順水推舟表示同意。荊州原是為了聯合劉備抗曹暫時藉給劉備的,後來孫權想和劉備聯合奪取巴蜀即現在四川一帶,但劉備想以後自己獨占,攔截孫權的軍隊不讓通過。劉備後來真的得到了益州,孫權氣憤不已。

孫權屢次索要荊州,劉備都藉口不還,使雙方的矛盾激化。最後因為曹操進軍關中,威脅了劉備後方,劉備提出講和,孫權也因為兵力不足,結果雙方商議將荊州地區分割,南郡、武陵和零陵由劉備管轄,而長沙、江夏和桂陽劃歸江東。其實孫權並不滿足於此,他想以後藉機再奪取整個荊州。魯肅也常勸說孫權要和荊州的守將關羽和好,以便共同抗曹。孫權於是提出和關羽結成兒女親家,但關羽卻將求親的孫權使者大罵一頓,說自己的女兒絕不會嫁給孫權那窩囊廢一樣的兒子。這使孫權非常生氣,於是下決心奪回全部荊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40:47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大帝孫權


【智勝關羽,謀奪荊州】

開始,孫權怕自己的軍隊無法打敗關羽的守軍,一時沒有什麼良策。這時大將呂蒙獻出一計:“現在關羽正在圍攻襄樊,但他卻在荊州也保留了重兵把守,沒將軍隊全部調往襄樊,主要是為了防備我們偷襲。現在我先假裝有病請假回都城休養,關羽對此不會有懷疑的,因為他知道我平時就有病,回來時我再帶走一部分軍隊迷惑他。這樣,關羽必然會放鬆荊州的警惕性,然後肯定會將大部分軍隊調往襄樊去的。那我們便可以在夜間偷偷進軍,偷襲荊州必然成功,到那時荊州就會落入我們手中,關羽也能斬殺。”

呂蒙和孫權依照計策行事,等呂蒙回來後,孫權便派了一個無名的儒將陸遜去接替呂蒙的職位。這個陸遜也並非等閒之輩,以後就是他火燒了替關羽報仇、發兵來攻的劉備八百里連營,最後使劉備連病帶氣死在了白帝城。陸遜到任之後,馬上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極力地吹捧關羽,說他神勇無敵,自己仰慕已久,請以後有機會多多指教。關羽見信後便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就像呂蒙他們預料的那樣,將荊州的兵力大部分都調到襄樊助攻去了。

孫權得到信息之後馬上發兵,他讓呂蒙為先鋒沿江前進,趁黑夜俘虜了江邊的守軍,然後向荊州其他地區進軍,到了南郡時守城的糜芳很吃驚,沒想到江東的軍隊會來。因為原來就和驕橫的關羽有矛盾,加上兵力無法守城,糜芳便開城門投降了。呂蒙對關羽部下很照顧,沒有妄加殺戮。

【彝陵之戰,力挽狂瀾】

關羽知道南郡失守後,連忙撤兵南下,然後派使者到南郡探聽消息。呂蒙熱情迎接,盛情款待使者,還讓他和關羽將領的家屬們見面。呂蒙這一手軟的措施非常奏效:使者回去後,將領們聽說自己的家屬照顧得比原來還好,便沒有了收復南郡的士氣了。關羽見將士們毫無鬥志,只好到麥城(即現在湖北當陽東南)固守,孫權派人去勸降,關羽假裝投降,將旗幟和假人樹立在城牆上,自己趁夜突圍。將士們都各自逃命去了,跟隨他僅有十幾個親信。孫權最後還是將關羽父子抓獲,開始不想殺關羽,但眾人一致勸說,最後將關羽父子斬首,荊州到此全部奪回。後來人們便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成就,而用“敗走麥城”形容一個人的失敗和挫折。 (“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為虛構)

在孫權收回荊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次子曹丕建立了魏朝。孫權為了防備劉備報仇奪取荊州,便和魏朝講和,還派使者代表他前去祝賀。

公元222年,孫權被封為吳王,定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曹丕為了增強對江東的遙控,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都城做人質。孫權始終不肯,總是找藉口推辭,最後曹丕以此為藉口,說孫權心不誠,於是發兵攻打江東。孫權為了對抗曹丕,又派人向劉備請求和好,劉備此時也無法收回荊州,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後方,也同意了。

江東和魏國斷交,和劉備重新修好,這使曹丕很是惱火,親自率領軍隊討伐東吳。孫權採納了徐盛的計策,一夜之間在長江南岸用木樁和蘆葦造了無數的假城樓,連綿數百里遠。第二天,曹丕以為江東早有防備,只得喪氣地退兵而去。

黃武八年(公元229年),孫權趁魏明帝年輕(時年26歲)、吳國與蜀漢關係較好的時機,稱帝建立了吳朝,改元黃龍。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

【晚年昏庸,濫殺無辜】

到了晚年,孫權卻像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如隋文帝楊堅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壞法制,結果在隋煬帝的繼續“努力”下隋朝終於滅亡了。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後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麼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乾脆,讓家人從裡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孫權比其他時期的一些皇帝畢竟還是寬厚了許多,和大臣鬥氣也很有風度,不是任意殺戮,而是採用堵家門的方式來洩憤,一來出了氣,二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麼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後他醉酒之後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准殺。

這次,孫權果然上了公孫淵的當,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者,又歸降了曹魏一方,孫權大怒:“我活了六十歲,還沒有被這樣的人所騙,要不殺掉這個鼠輩,我還有什麼臉面在皇帝位置上坐著!我一定要親自去殺了這個小人,以解我心頭之恨。”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下,孫權終於沒有發動這次沒有結果的戰爭。

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孫權也沒能逃脫這個規律。他為了監視文武大臣,專門設置了兩個官職:校事和察戰。這使很多的大臣無辜受到陷害,但孫權卻還大加重用這些校事官。孫權晚年的這些錯誤也大大地傷了大臣們的心。

公元251年的冬天,陰曆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知道自己時間不長了,急忙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託後事。第二年的四月,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所以後來便稱他為東吳大帝孫權。


對江南的開發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約在建安七八年個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佈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万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較先進。

黃武五年(公元226年),陸遜以所在少谷,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一拓開屯田只孫權回報說:“甚善,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於黃龍二年(公元230年)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又於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作堂邑塗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梁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盡除荊州民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下令說:“軍興日久上民離農畔,父子夫婦只不能相卹,孤甚愍之人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其後,於黃龍三年(公元231年)正月下詔:“兵久不輟,民困於役,歲或不登。”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並不要再徵租賦,又於赤烏三年(公元240年)正月下令禁止“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以保證春耕正常進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41:51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大帝孫權

對東南亞的經略和認識

孫權為擴大勢力,曾於黃龍二年(公元230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吳軍勢力達到了夷州(即台灣島),揭開了大陸與台灣交往的歷史序幕,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

對台灣的經略和認識

根據可靠記載,到了三國時代,台灣明確稱為夷洲。三國時的吳國立國於江南,領域包有會稽及東南濱海地帶,和海外的關係極為密切,造船事業與海上交通的發達都超過了前代,所以孫吳政權對於海上經營頗為註意。據《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230年)春正月,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去求夷洲及洲。由於洲絕遠,沒法到達,只到了夷洲,並俘數千人而還。此役是大陸王朝開始經略台灣的一件大事。又《三國志·吳志)全琮傳記載,此役歷時“經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由於上萬甲士到達夷洲,而且停留將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吳人對夷洲的知識。

夷洲所以能確定為台灣,有賴於吳國丹陽太守沈瑩所作《臨海水士志》(見《太平御覽》卷780所引)關於夷洲的記述。 《臨海水土志》記載說:“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吳國臨海郡的地域,大約北起今浙江寧海、天台,南迄福建閩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帶,所謂夷洲“去郡二千里”,這與台灣的方位正相符合。至於夷洲的氣候、地形、山夷等,也皆與台灣相同。 《臨海水土志》又記述夷洲物產及山夷居住、飲食、嫁娶、穿耳、鑿齒、獵首等習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時人關於台灣的著述裡找到對證。只是《臨海水土志》說到山頂有越王射的之白石,在明清時代的台灣已無跡可尋,大概是由於時代久遠不存了。又說到山夷處於石器時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頭、刀斧等,這種情形在明清時代的台灣也不見了,這是由於台灣番族已脫離了石器時代。

沈瑩於吳主孫皓在位期間(164—280年)撰成《臨海水土志》,記載夷洲具體翔實,有如親歷目睹,學者們推測沈瑩可能參與黃龍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應是接觸過夷洲之役歸來將士。由於《臨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記述,絕大多數學者都以為夷洲確是台灣,今日已成為定論。

經略遼東的歷史意義

孫權通遼東一事,歷來為史家所詬病。裴松之認為“此役也,非惟暗塞,實為無道”,表現了孫權的“愎諫”和“昏虐”。後世學者也往往以“剛愎自用”評論此事。近年來肯定孫權歷史功績的文章多起來了,但對於此事亦多避而不論。但是,如欲更全面地評價孫權,這樁歷史公案似不能迴避。

孫權對遼東的經略,使當時東吳政權蒙受到一些損失,付出了代價,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時也曾蒙受損失一樣,但是,它對於歷史的發展,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首先,是開闢了江左直通東北地區的海上交通。在孫吳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線已經分段開通,先秦秦漢時期已先後開通了由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東半島的航道。但是,由於東漢時期江左地區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後,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會,因此這條航道的來往並不頻繁,而且還沒有開通從江左直達遼東半島的航路。孫吳立國江左後,這裡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經濟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以建業為代表的大都會,因此有了進一步開通北部航海運輸的需求。孫權頻繁通使遼東,使江左與遼東地區的直通航線得以開通。這條航道,如胡三省所說:“自建康出大江至於海,轉料角至登州大洋;東北行過大謝島、龜歆島、淤島、烏湖島三百里,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里鎮”(《通鑑》卷96)。具體來說這條航線是:從建康(今南京)沿長江東下,在長江口北端海門附近之料角轉向北行駛,傍黃海海岸北行,繞過山東半島東端的成山角,再進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煙台北部海域,再沿廟島列島北上,經大謝島(即長島)、烏湖島、(即北城隍島)等,渡渤海海峽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都里鎮。都里鎮即馬石津,亦即三國時期的沓津(或稱沓、沓渚),即今遼寧旅順附近。沓津在三國時期已發展為孫吳與遼東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孫吳出使遼東的船隊即停泊於此,在這裡進行互市。再由此處上岸由陸路至公孫淵首府襄平(今遼寧朝陽)。

這條海道的開通,大大便利了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史稱“吳雖在遠,水道通利,舉帆便至,無所隔限”(《魏志·公孫度傳》注引《魏書》)。此後,歷東晉南朝,這條航道便日益繁忙起來,成為六朝時期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交通的重要線路。出現了“乘舶泛海,使驛常通”(《南齊書·東夷高句麗傳》)的情景。有了這條海道,東晉南朝時期,得以越過北方的胡族政權,與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朝鮮半島諸國建立了交往,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第二,孫權對遼東的經略,加速了江左與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通過這種交往,孫權除了從東北地區得到馬匹以外,雙方又各以“方土所出”進行互市。孫權“比年已來,复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 “浮舟百艘,沈滯津岸,貿迂有無”(《魏志·公孫度傳》注引《魏略》)。雙方還互贈特產,遼東方面向孫權“獻貂馬”(《吳志·孫權傳》)。孫權也以“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公孫)淵”(同上)。高句麗也曾向孫權“貢貂皮千枚,雞皮十具”,孫權則向高句麗“賜衣物珍寶”(《吳志·孫權傳》注引《吳書》)。這種交往,對於兩地的物產文化交流產生了積極的意義,晉人孫楚在遺孫皓書中說:“昔公孫氏承藉父兄,世居東裔……不供職貢,內傲帝命,外通南國,乘桴滄海,交酬貨賄,葛越佈於朔土,貂馬延於吳會”(《晉書·孫楚傳》)。江左以紡織品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東北,東北以貂馬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江南。這對於加快兩地人民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後來,江左的蠶桑也是通過這條海道傳至遼東地區的。 “先是,遼川無桑,及(慕容)廆通於晉,求種江南,平州之桑,悉由吳來”(《太平御覽》卷955引《十六國春秋》)。

孫權對遼東的經略,與其浮海求夷洲一樣,對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其歷史作用是應該肯定的。


歷史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山陽公載記》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 《吳歷》

◆裴松之:①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 ②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衤復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實為無道。 《三國志注》

◆諸葛亮:①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②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並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

◆周瑜: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魯肅:①將軍神武命世。 ②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陸遜: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程昱:權有謀。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劉曄:權有雄才。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

◆賈詡:東吳孫權,能識虛實。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鄧芝:大王命世之英。 ——《三國志•蜀書•鄧芝傳》

◆趙諮: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馮熙:吳王體量聰明,善於任使。賦政施役,每事必諮。教養賓旅,親賢愛士。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吳書》

◆劉基: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 ——《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恒,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陸機: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濬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託,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遊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凌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咸得肆力,洪規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務未遑。 ——《辯亡論》

◆孫盛:①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 ②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凌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 ——《三國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 ——《江表傳》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然。 ——《徐夤詩集•吳》

◆蘇軾:①親射虎,看孫郎。 ——《江城子•密州出獵》②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魏武帝論》

◆蘇轍:任人莫難於托國。漢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後,虐用其民,厚自奉養,征伐四夷,幾喪天下。逮其晚歲,托國於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罷均輸榷酤,與民休息,而天下復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稱賢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舉國而付之諸葛孔明。孔明又發李嚴、楊儀,援蔣琬、費禕而授之。雖後主之不明,而守國三十餘年,君臣相安,蜀人免於塗炭之患,過於魏、吳遠甚。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後事。闥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 ——《欒城後集•孫仲謀》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胡三省:當方面者,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 ——《資治通鑑注》

◆羅貫中: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三國演義》

◆王夫之: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

◆王夫之: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 ——《讀通鑑論》

◆趙翼:①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 ②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廿二史札記》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義門讀書記》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越縵堂讀書筆記》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厚黑學》

◆毛澤東:①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 ②當今惜無孫仲謀。 ——《毛澤東讀古書實錄》


歷史遺跡

據《三國志》記載,東吳大皇帝孫權死後葬於蔣陵。孫權因避祖父孫鐘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神風元年(公元252年),孫權死後葬於鍾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墳”,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 “孫陵崗”上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潘氏以及宣明太子孫登等人。上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梅花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45:08 | 顯示全部樓層
晉武帝司馬炎

一統全國 太康盛世

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勵精圖治,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分裂局面。統一全國,經濟繁榮,開創太康盛世……

◆三代侍曹皇賜九錫


東漢末年,朝廷昏庸腐敗,在統治階級內部,宦官集團和官僚集團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日益激烈。西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即位,史稱少帝。這時,中軍校尉袁紹乘機起兵,一舉誅殺大小宦官兩千餘人,從而結束了為時數十年宦官專權的局面。然而,由此也引起了天下大亂,各郡、州、縣出現了失控的局面。經過幾十年的兼併戰爭,最後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魏武帝曹操,霸主中原;昭烈帝劉備,稱雄西南;吳大帝孫權,割據江東。三國之間連年混戰,廣大百姓飽受禍害,有的流徙,有的死亡,村落破敗,戶口大減。《魏書·張繡傳》中記載說:"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有的地方的人口甚至只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大量百姓死亡和流徙,全國連綿數百里的土地,完全荒蕪,無人耕種。連昔日富庶繁榮的京城洛陽附近,也變得蒿草叢生,百里不見人煙。曹操在一首詩裏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這種荒涼景象的真實寫照。

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河內郡溫縣人,祖上許多人做過西漢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後來當上了曹操丞相府主管一切事務的主簿。司馬懿老謀深算,智慧過人。曹操死後,司馬懿歷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兩代總管朝政的重臣,主管軍事,統率魏軍,同東吳、蜀漢對峙。蜀漢的諸葛亮智謀驚人,遇到司馬懿也不免有些顧忌。東吳的孫權對他顧忌更大,曾對人說:"司馬懿善用兵,可謂變化如神,所向無敵。"

西元239年,魏明帝死,8歲的曹芳即位,由司馬懿和曹爽共輔幼主。曹爽知道司馬懿實力比自己強百倍,對自己的威脅太大,所以,決定除掉司馬懿。司馬懿見勢不妙,便在曹爽輔政後的第8年,聲稱自己年老多病,力不從心,回鄉養病,但在暗地裏等待時機,伺機而動。曹爽認為司馬懿突然稱病肯定另有陰謀。曹爽的內線彙報說,司馬懿已經不能吃東西了,話也不能說了,頭腦也不清楚了。曹爽從此放鬆了對司馬懿的提防。

西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陽城南90里的高平陵去祭祀。佯稱重病的司馬懿利用這一時機,假借皇太后的懿旨,精神抖擻地在城內突然舉行政變,其長子司馬師指揮早已蓄養的3000名敢死隊,關上洛陽城所有的城門,佔據武器倉庫,接管了守衛皇宮的禁軍。然後,又派主力衝出宣陽門,來到洛水浮橋邊上,殺氣騰騰地逼向祭祀人群。最後,魏帝終於迫於司馬懿的威逼,誅殺了曹爽。曹魏的軍政大權又重新轉移到司馬懿手中。

西元251年,司馬懿得病去世,他的長子司馬師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繼續輔政。西元254年,魏齊王曹芳已經成年,他不滿司馬師專權,與幾位大臣密謀除掉司馬師。由於走漏風聲,司馬師首先動手,誅殺參與密謀的大臣,曹芳也遭廢黜,另立年僅14歲的曹髦為帝。不久,司馬師死,他的弟弟司馬昭接任其職,朝廷裏的要事都必須經過司馬昭之手。隨著曹髦長大,成熟,他已經懂得朝政,感到魏朝天下岌岌可危,心中十分憤慨。

西元260年5月7日,曹髦命令宮中宿衛士兵,捕殺司馬昭。司馬昭派大將賈充率兵將曹髦殺死,然後脅迫皇太后出來說話,以掩蓋自己的弒君之罪。太后下詔說:"曹髦越大越不像話,竟用箭射向宮中要殺我,有的箭還掉到我的腳旁,他還狠心地用毒藥來害我,這種不孝不敬的人,早該死了!"這樣,司馬昭殺掉無德不孝之君的行為就成為合法的了。

曹魏皇帝連續被廢被殺,改朝換代的氣氛一年比一年濃厚,司馬昭實際上已經掌握了皇權。但社會上還有相當一批人對這一局面很不滿意。司馬昭一邊收羅文人學士,為自己登基製造輿論,一邊積極準備征討三國之中力量較弱的蜀漢。

西元263年,司馬昭派大將鐘會、鄧艾、諸葛緒率兵18萬,進軍蜀漢。捷報頻頻傳來,魏帝曹奐下詔將司馬昭封為晉公,拜為相國,並賜"九錫",即:最華貴的車馬、王袍似的衣服、樂器、朱紅色的門戶、有屋檐的臺階、300名衛兵、先斬後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這九錫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受九錫,再行帝位禪讓之禮。西元263年,蜀漢滅亡,司馬昭因功又封為晉王。


◆爭當太子"無為"治國


司馬昭基本上掌握了魏國的大權,魏國皇帝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司馬炎是晉王司馬昭的長子,按照封建時代立嫡以長的制度,司馬炎本該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但其父司馬昭把小兒子司馬攸過繼給自己的哥哥司馬師為子,並打算立之為世子。司馬昭每次見到司馬攸,便拍著晉王的寶座對他說:"這屬於桃符(桃符是司馬攸的小名)的寶座。"寵愛之情溢於言表。正是在這種複雜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馬炎開始了他爭奪王位的活動。

齊王司馬攸為人溫文爾雅、親賢好施,喜愛古代典籍,並且多才多藝,是一位有著濃厚的藝術氣質的儒雅之士。而司馬炎卻似乎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氣質上幾乎完全秉承了父輩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勢的謀略,同時也有著一副寬厚仁慈的外表。總之,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觀上的優勢,使得他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游刃有餘。到晚年,司馬昭不得不以強大的政治理智克服個人情感,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立司馬炎為世子。

西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了相國晉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同年12月,經過精心準備之後,仿傚曹丕代漢的故事,為自己登基做準備。在司馬炎接任相國後,就有一些人受司馬炎指使勸說魏帝曹奐早點讓位。不久,曹奐下詔書說:"晉王,你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勳高過上天,四海蒙受司馬家族的恩澤,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司馬炎卻假意多次推讓。司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衛將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司馬炎多次推讓後,才接受魏帝曹奐禪讓,封曹奐為陳留王。司馬炎於西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晉,史稱為西晉,晉王司馬炎成了晉武帝。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魏王朝從曹丕讓漢帝禪位稱帝,傳了45年,到此結束。司馬昭也同樣讓魏帝以禪讓的手段獲取了帝位,魏國遂亡。但這時的司馬炎心裏並不輕鬆,他很清楚,雖然他登上王位寶座,但危機仍然存在。

從內部看,他的祖父、父親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帝位鋪平道路,曾經對曹操以後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這件事所造成的陰影至今仍然橫亙在人們的心中。從外部看,蜀漢雖平,孫吳仍在,雖說此時的東吳已不足以與晉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內憂外患告訴司馬炎,要想鞏固政權,進而完成吞併東吳、統一中國的大業,就首先要強固統治集團本身的凝聚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採取懷柔政策。為此,司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詔讓已成為陳留王的魏帝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同時又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這不但緩和了朝廷內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為司馬氏家族統治對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為贏得吳人的好感,為吞併東吳取得了主動權。

為了儘早地使國家從動亂不安的環境中擺脫出來,為統一奠定牢固的基礎,無為與寬鬆政策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精神。這種立國精神在國家的各種領域中充分地體現出來。西元268年,司馬炎詔書中明確指出:"為永葆我大晉的江山,現以無為之法作為統領萬國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國頒下5條詔書: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當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繼東漢的動亂政治之後,為了安定人心,恢複國力,曾實行了比較寬鬆開放、節儉求實的治國方略。但到了曹丕,政治漸趨嚴厲,社會風氣亦腐敗,曹操當年的風範已不復存在。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斷把強大的物質重負轉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長期的戰亂更使百姓在慘澹的生計之外,還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種恐懼與疲憊之感。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無為而治的強國方略是最適合不過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4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晉武帝司馬炎

◆擊滅東吳統一全國


西晉成立之初,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大封功臣,許多大家族都被封為公侯。短短幾年時間,晉武帝共封了57個王,500多個公侯。蜀漢滅亡不久,晉武帝為了穩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漢供職的官吏為朝官。晉武帝沒有採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用手法,而是採取拉攏、收買人心的辦法,穩定各級官吏,以確保社會穩定地過渡。因為晉武帝還看到,蜀漢雖亡,東吳未滅,全國還未統一。於是他開始運籌帷幄,準備擊滅東吳,結束全國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國鼎立之時,魏的勢力已超過蜀、吳,如以人口計,魏約佔全國人口4/7,蜀、吳合佔3/7。西元263年,魏滅蜀之後,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魏的力量更加強大。晉武帝代魏之後,雄心勃勃,"密有滅吳之計",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

西晉全國正處於一種積極的態勢之中,然而吳國卻是在走下坡路。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吳國喪失了重整旗鼓的機會。孫皓命令大臣的女兒要先經過他的挑選,漂亮的入後宮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談婚論嫁,這使他喪失了大臣們的支援,自毀根本,最終成了孤家寡人。對他勸諫的中書令賀邵不但沒有受到他的表揚,反而被他用燒紅的鋸條殘忍地鋸下了舌頭,其殘暴程度與商紂王沒有任何區別。孫皓殺人的方法很多,很殘忍,像挖眼、剝臉皮和砍掉雙腳等。孫皓的殘暴註定了他要滅亡。由於孫皓的殘暴使手下的將領們也對他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西晉的大臣們見吳國國力下降,政局不穩,也紛紛勸說司馬炎趁機滅掉吳國。

但是,晉武帝受到了乙太尉錄尚書事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水戰,北人難以取勝。且近幾年來西鮮卑舉兵反晉,此時對吳作戰,並"非其時"。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則認為:吳帝孫皓腐化透頂,他不但對廣大人民殘酷剝削、鎮壓,而且在統治集團內部也排除異己,用刑殘酷。孫吳目前是"上下離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戰而勝"。如果錯過機會,"吳人更立令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

兩派意見,針鋒相對。這樣,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就擺在了晉武帝面前:是否出兵滅吳,統一全國?晉武帝意識到,自秦漢以來,統一已成為人類歷史的主流,廣大平民百姓要求統一,渴望和平。因此,晉武帝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晉武帝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西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今湖北鐘祥縣)相距最近,晉軍採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於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連飯也吃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將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而且還親自為其松綁,把鄧送了回去。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內。正是由於這樣的"厚"愛,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西元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5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併發。第6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20萬晉軍直撲東吳。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個鋒利無比的、長十餘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根數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

在第6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分散、吸引守衛建業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佔了建業。

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併入晉國版圖。

西元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發展經濟太康繁榮


全國統一後,西晉政治上趨於安定,但由於多年戰爭的創傷,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艱苦。特別是皇室和權貴們無限制地霸佔土地,更加重了農民的苦難。據說,長安東南的藍田縣,有一個很不起眼的"雜牌將軍"龐宗,就佔良田幾百頃,其他達官貴人就更不必說了。農民沒有土地,豪門世族利用佔據的田地肆意盤剝農民。西晉初年,晉武帝把解決土地問題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他制定了"戶調式"的經濟制度。

戶調式共有三項內容,即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

佔田制是把佔田制和賦稅制結合在一起的一條法令。晉武帝時,對人口年齡進行了分組:男女年1660為正丁;1513,6165為次丁;12以下為小,66以上為老。佔田制規定:丁男一人佔田70畝,丁女佔田30畝。同時又規定:每個丁男要繳給國家50畝稅,計四斛;丁女繳20畝稅;次丁男繳25畝稅,次丁女免稅。

這一規定,使得每個農民都可以合法地去佔有應得的田地。不少豪門世家的佃戶,也都紛紛脫離主人,去領取屬於自己的一份土地。佔田制發佈以後,不少農民開墾了大片荒地,這對農業經濟的好轉起到一定的作用。

戶調製即徵收戶稅的制度。戶調不分貧富,以戶為單位徵收租稅。這一制度規定:"丁男之戶,歲輸絹三匹,綿三斤;女及次丁男為戶者半輸。"對邊郡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戶調也作了具體的規定:邊郡與內地同等之戶,近的納稅額的三分之二,遠的納三分之一。少數民族,近的納布一匹,遠的納布一丈。

品官佔田蔭客制是一種保障貴族、官僚們經濟特權的制度,同時也有為貴族、官僚們佔田和奴役人口的數量立一個"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無限制地兼併和隱瞞戶口的情況出現。此制度規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佔田。第一品佔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每低一品,少五頃。"對於庇蔭戶,"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應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無過十五戶,第三品十戶,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戶,第六品三戶,第七品二戶,第八品第九品一戶。"庇蔭戶的佃客,為私家人口,歸主人役使,不再負擔國家徭役。

實行戶調製的詔書發佈之後,遭到了豪門世族的抵制。他們或是隱田不報,或是反對農民佔有耕地。

儘管晉武帝的戶調式遭到了種種阻礙,但這一制度從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將大量的流動、閒散人口安置到土地從事生產,這對於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晉武帝很注意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如在汲郡開荒五千多頃,郡內的糧食很快富裕起來,又修整舊陂渠和新開陂渠,對於灌溉和運輸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晉武帝在強調發展生產的同時,反對奢侈,厲行節儉。有一次,太醫院的醫官程據獻給晉武帝司馬炎一件色彩奪目、滿飾野雉頭毛的"雉頭裘",這是一件極為罕見的華貴服飾。晉武帝把這件"雉頭裘"帶到朝堂,讓滿朝文武官員欣賞,朝臣見了這件稀世珍寶,個個驚嘆不已。不料,晉武帝卻一把火把這件"雉頭裘"燒成了灰燼。他認為,這種奇裝異服觸犯了他不準奢侈浪費的禁令,因此要當眾焚燬。他還下詔說,今後誰如敢再違犯這個規定,必須判罪。

由於數十年的戰亂,中原地區經濟遭到極為慘重的破壞,人口也大減。晉武帝的故鄉河內郡溫縣,人口也只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為此,晉武帝決定採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區的人口。他下令,17歲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則由官府代找婆家。滅蜀之後,招募蜀人到中原,應召者由國家供給口糧兩年,免除徭役20年。滅吳後,又規定吳國將吏北來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西元268年,晉武帝還設立了"常平倉",豐年按適當價格拋售布帛,收購糧食;荒年則按適當價格出售糧食,穩定糧價,維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晉武帝一再責令郡縣官吏,要"省徭務本",打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

由於晉武帝採取了這樣一系列有力的經濟措施,使農業生產逐年上升,國家賦稅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僅平吳之後不到三年時間,全國人口就增加了130多萬戶,出現了"太康繁榮"的景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47:39 | 顯示全部樓層
晉武帝司馬炎

◆弘揚文化洛陽紙貴


太康年間,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生活有了好轉。與此同時,晉武帝還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弘揚民族文化,為中華民族古代燦爛的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當時,盛行著一種被後人稱頌的"太康文學",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陸(陸機、陸雲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張(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西元282年,洛陽的人們紛紛購買紙張,原來有一個名叫左思的文人,寫了著名的《三都賦》,人們紛紛傳抄,引起了紙張奇缺,紙價飛漲,"洛陽紙貴"從此便流傳開去。"賦"是一種文體,兼有詩歌及散文的性質,極講究文采與韻律。據說,最早的賦是戰國時荀況的《賦篇》,一般賦都寫得比較短。而左思的《三都賦》不僅辭藻優美,鏗鏘有聲,而且長達一萬多字,成為舉世僅有。左思門第不高,母親死得早,他又是個結巴子,小時學過書法、音樂和兵法,但都沒什麼成就。他的父親曾對人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現在還遠遠不及我年輕的時候。"這句話深深地刺激了左思,他從此刻苦攻讀,奮力筆耕,用了一年時間寫出了《齊都賦》,受到人們好評。西元272年,他決心寫出《三都賦》。"三都",即鄴、成都、建業,分別是三國鼎立時魏、蜀、吳的都城。他感到自己資料缺乏,便向朝廷提出,要求當一名管理圖書和著作事務的秘書郎。晉武帝隨即同意了,並告訴他,凡是朝廷裏收藏的有關這三個都城的圖籍和資料,他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閱讀和查證。

在晉武帝的關照下,左思這個出身寒門之人,用了十幾年時間,終於寫出《三都賦》。這是由《蜀都賦》、《魏都賦》、《吳都賦》三篇獨立又相聯結的賦組成的。賦中有三個假設人物:東吳王孫,西蜀公子,魏國先生。通過他們相互之間的傾訴,寫出三個名都的概況、歷史、物產、風土人物和各自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面貌。《三都賦》一問世,立即轟動整個洛陽城,它不僅在中國歷史和文學史上有著一定的地位,而且對於考證、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狀況,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左思的詩也寫得非常好。著名的《嬌女詩》語言樸素,感情真摯,把對小女兒的疼愛之情躍然紙上,後來的大詩人陶淵明的《責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隱的《驕兒詩》等,都受到它的影響。

在西晉的文壇中,最負盛名的要算陸機,被後人稱為"太康之英"。他的詩歌意新詞秀,講求形式的華美,以其深厚的筆力,優美的辭藻,純熟的技巧,表現了一種華貴之美。這種藝術追求,極大地影響了太康文學的藝術傾向。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系統的創作論,對後世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君子行》中"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的詩句,被不少後來的人所引用,以反映人們對政治環境和人生禍福無常的體會。《赴洛道中作》,是陸機五言詩的傑作,其中"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眠","頓轡倚嵩岩,側聽悲風響。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等,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陸機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所寫的章草《平復帖》流傳至今,是書法中的珍品。另外,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陸機還有畫論。

西晉初年,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在文學藝術方面,除了左思、陸機等一批文學家外,在其他領域還出現了不少傑出人物,他們對中國古代文明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有的這些文明與晉武帝司馬炎開明的文化政策和人才保護措施是分不開的。

地理學家裴秀,是晉朝的尚書令。裴秀的舊交郝詡給他人寫了一封信,說:"尚書令裴秀是我的老相識,你如有什麼事要他幫助關照,我給你去說說,這點面子他總會給的。"於是,有人將信作為罪證告到晉武帝面前,說裴秀假公濟私。晉武帝為裴秀辯解說:"別人求裴秀辦事,是別人的事,裴秀怎能預先防止呢?況且假公濟私還沒有成為事實,裴秀有什麼罪呢?"不久,司隸校尉李熹又告發說:"劉尚替裴秀強佔官田,裴秀有罪,應該關押!"晉武帝又給他開脫說:"強佔田地罪在劉尚,為何要關押裴秀?"晉武帝的公正無私,不信讒言,使裴秀在地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早在魏末,裴秀曾隨司馬昭出軍討伐諸葛誕,跑了不少地方,由於地圖有誤,吃了不少苦頭。明明地圖上似乎很近的地方,但跑了幾天也看不見影子,明明地圖上沒有山也沒有水的標記,但真到了那兒,卻冒出連綿的山岡或洶湧的河流來。尤其是宮廷珍藏的那份地圖,是幾十匹綢子製成的,使用起來十分不便。裴秀髮奮鑽研,改革地圖,修正錯誤。他首先運用了簡縮的技術,用"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的比例尺,把那幅用幾十匹綢子做的巨圖縮畫成了《地形方丈圖》。裴秀還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個基本要點,即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線的實際距離、地勢起伏、地物形狀和傾斜緩急等。這些都是世界地圖學史上劃時代的創新,除了經緯度和等高線外,已經包括了現代化製圖的基本要素。這在自然科學不發達的一千多年之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貢獻。

大醫學家皇甫謐,也是生活在西晉太康年間。他42歲得了風濕病,半身癱瘓,長期臥床,但他博覽群書,很有才華。晉武帝得知後,多次下詔要他出來做官,但他推說有病,婉言謝絕。他在病床上開始摸索針灸,一邊攻讀醫書,一邊在自己身上做試驗。經過7年苦心鑽研,他不僅治好了自己癱瘓多年的疾病,而且針灸技術越來越高,發現了不少針灸穴位,創立了自己的針灸理論,寫出了《針灸甲乙經》。此書不僅在我國醫學史上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而且還流傳到國外,從西元6世紀開始,北韓、日本的醫生都把它奉為必讀的書籍。

◆倡導奢侈之風為孫子立癡子

晉武帝創立了西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國家逐步走上了繁榮之路。看著自己的功績,從內憂外患進入太平盛世的晉武帝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與陶醉。他開始變得昏庸,日子不長,他就完全成了一個被物欲、色慾所主宰的帝王。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晉武帝開始大規模修建祖先的陵廟,12根巨大的銅柱皆鍍以黃金、飾以明珠,所用石料都是從遙遠的地方運到洛陽的,耗費的民力令人驚嘆。司馬炎為了滿足自己的色慾,在滅吳後,又收留了孫皓宮中5000多名宮女,以至後宮人數超過1萬,因為人太多,他只能成天駕著羊車去觀看后妃。一些想接近皇帝、一睹天顏的后妃,便在門前插上竹葉,並撒上鹽巴,以使貪吃的羊走過自己門前時能夠停下。

面對司馬炎荒淫昏庸的行為,朝中有人感到不滿。有一次,司馬炎率群臣到洛陽南郊祭祀,禮畢,他問司錄校尉劉毅:"我能和漢代的哪一個皇帝相比?"他當時以為劉毅一定會說出一個響亮的名字,誰知得到的回答是:"可以和桓帝、靈帝相比。"人人都知道桓靈之世乃是東漢王朝最黑暗的時候,司馬炎不能不感到吃驚,因此問道:"怎麼會是如此地步?"劉毅毫不掩飾地說道:"桓帝之世雖賣官售爵,但把錢留給官府。陛下如今賣官售爵,卻中飽私囊。"面對這個耿直的臣下,司馬炎只得自嘲說:"桓靈之世聽不到你這樣大膽的言論,而現在我身邊卻有你這樣的直臣,可見我比桓靈二帝賢明。"

本來自魏武帝後,社會風氣就趨於奢侈,現在司馬炎又推波助瀾,於是,上行下效,西晉朝野頓時掀起了一股奢侈之風。朝中的權貴自不必說。太尉何曾即以奢侈著名,他的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雖然在飲食上日費萬錢,猶言無處下箸。而尚書任愷的奢侈更超過何曾,每頓飯就要花去萬錢。有一次司馬炎到女婿王濟家做客,侍宴的100多個婢女都穿著綾羅綢緞。菜肴中有一道乳豬,味道鮮美異常,司馬炎向王濟打聽烹調的方法,王濟悄悄對他說:"這是用人乳餵養,又用人乳烹制的。"

在這種情形下,人人以誇富為榮,個個以鬥富為樂。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有時這種豪奢還和殘忍結合在一起。石崇是當時有名的富豪,他宴請客人時總讓美女敬酒,如果客人飲酒不盡,便將美女斬首。

司馬炎已經不是當年的司馬炎,他荒淫無度,很快就體虛力虧,朝不保夕了。在這種局勢下,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成了朝野矚目的大事,各種政治力量為不同的目的,再次展開了角逐。按照封建時代立嫡以長的遺規,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衷在9歲時就被立為太子,但他天生就是一個白癡,還鬧了不少笑話。立一個白癡兒子做太子,司馬炎不是沒有顧慮。就在伐吳的同時,司馬炎即已考慮這個問題。有一次他問中書令張華:"我的後事可以託付給誰?"張華毫不猶豫地回答:"要論才華和親屬關係,當然是齊王司馬攸。"張華的回答當然不會使司馬炎滿意。司馬攸和司馬炎是兄弟,司馬炎和司馬攸那場爭奪王位的鬥爭就足以使他把司馬攸排除在外。作為皇帝,他只會在自己的後代中作出選擇。司馬炎終於發現了一個亮點。有一次,宮中失火,司馬炎站在城樓上觀望,這時,太子司馬衷5歲的兒子司馬橘擋著武帝說:"夜間危險,不應讓光亮照到皇帝的身上。"司馬炎感到很驚奇,本來近乎絕望的心中燃起一股希望,於是他把全部的賭注押在了這個尚處在孩提時代的皇孫身上,於是最終還是選擇了司馬衷這個白癡做皇位繼承人。西元290年3月,司馬炎病逝。4月,這位風發一時的開國皇帝便與世長辭了,終年55歲,葬於峻陽陵,廟號"世祖",被謚為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20多年。他曾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受時代的影響,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漢代以來的分封制,嚴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權的鞏固。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開賣官,宮中姬妾近萬人,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不理政事,鬥富成風,奢侈之風盛行,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晉武帝去世不久,西晉王朝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這場戰亂長達16年,加上天災不斷,瘟疫流行,廣大勞動人民又開始大批死亡或流離失所,"太康繁榮"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它作為一段短暫的歷史,記入了中華民族歷史的畫卷。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49:13 | 顯示全部樓層
晉元帝司馬睿

晉元帝司馬睿,為中國東晉開國皇帝,廟號中宗,諡號元皇帝。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關於他的出生,還有一段趣聞。

據傳司馬懿有一次在讖書《玄石圖》上看到“牛繼馬後”的話,他很擔心司馬天下有朝一日會被牛氏奪走。於是他絞盡腦汁,殘害了許多認為可能成為後患的牛姓主人。不想司馬覲之妃夏侯氏浪蕩成性,竟與一個牛氏小吏私通懷孕,生下了司馬睿,使“牛繼馬後”的話恰巧應驗。

三國鼎立時期,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瑯琊山因此而得名。

司馬睿於15歲嗣瑯琊王位。八王之亂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307)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淡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

建興四年(316)漢劉曜陷長安,俘愍帝。西晉亡。次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司馬睿於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興,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誰來執掌危局,誰來力挽狂瀾,就成為極為迫切的問題。 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世襲琅邪王,結交了琅邪郡大族王導。從此,馬與王被推到歷史的前台。

西晉末,司馬睿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並接受王導建議,移鎮建康。初到建康,江南世族很瞧不起這位外來的王爺,魏晉是靠大士族支撐的王朝,大士族根基深厚,傲視王侯,若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很難在江南立足。

在王導的謀劃下,三月三禊節這天,司馬睿盛裝去觀看官民過節,王導、王敦兄弟簇擁著司馬睿的轎子。江南頭等名門望族顧榮、賀循等人見王氏兄弟對司馬睿如此擁戴,也趕快到路邊拜見司馬睿,司馬睿趁機招他們做官。一時江南世族紛紛歸附,從此司馬睿在江南站穩了腳跟。

在南北士族的擁立下,司馬睿偏安江南建立東晉,拜王導為丞相。與那些清談誤國的前輩高官不同,王導雖善清談,但更重務實。他一方面讓司馬睿廣納賢才,另一方面積極為國家復興做準備。他看到連年征戰,國庫空虛,便以身作則,在清明春遊之日,丞相布衣簡行,轟動江左,有效扼制了西晉以來的奢靡之風。

王導在政治生涯中面臨的最大一次挑戰就是其兄王敦的叛亂,正是王導的從容應對,使東晉渡過了第一次危機。

《世說新語》上有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雖然王導始終也沒有北伐,但他在穩定江南人心方面,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東晉建立之初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北方的異族,而是南渡的僑姓士族和當地的吳姓士族之間的矛盾,王敦叛亂就是這種矛盾的第一次集中大爆發。王導很敏銳地看到這一點,可以說,他後半生都在為維護南北士族的團結而努力。年老之時,他對上奏的折子看也不看就批准,並且意味深長地說:“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正是這樣,東晉渡過了建立之初的艱難,慢慢走上正軌。

史載,司馬睿登基之日,竟要拉王導同坐御床接受百官朝拜,王導堅決推辭,言道:“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以仰照!”因此,時人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王不能離開馬,離開馬,王將失去權勢;同樣馬也不能離開王,離開王,馬將無法立足。兩人配合默契,穩定了西晉末混亂的局面。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次“馬王配”已經過去將近1700年。王導以他的深謀遠慮和遠見卓識,終成為一代名相;而那次成功的“馬王配”,也至今為史家所稱道。

東晉初年政治上由王導主持,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晉元帝對大權旁落不滿,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企圖排斥王氏權勢。王敦於永昌元年(322)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直撲石頭城(即建康)。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等,劉隗投奔石勒。同年閏十一月,晉元帝憂憤病逝。


簡介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生於西元276年。正當八王混戰、匈奴、羯起兵反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時候,長江流域則是比較安定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眾開始渡江避亂。 307年,晉懷帝任命瑯琊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康。北方士族爭相來奔。司馬睿先稱晉王,西晉滅亡後,於318年3月,正式稱帝。司馬睿為元皇帝又稱元帝,在位五年病逝。由於司馬睿是江左開國的第一個皇帝,歷史上便稱之為東晉。

司馬睿向來缺少才智,又是晉室疏屬,之所以能重建晉室,主要得益於北方士族王導的全力扶持。王導(276—339年),是中原著名的高級士族,東晉朝的實際創立者,自比為春秋時的名相管仲有雄才大略,時人都稱他具“將相之才”。從司馬睿到江南創立基業開始,王導、王敦等王氏家族就竭盡全力,輔佐司馬睿。起初多數南渡人物對晉室心存疑慮,甚至失望悲觀。例如,有一次諸名士在江邊一個亭上飲宴,週嘆氣說,風景殊好,而山河殊異。名士們都哭起來,王導正色道,大家正應該出力輔佐王室,恢復中原,何至於窮困喪氣到相對哭泣!名士們聽了都停止哭泣。這批流亡士族在王導的率領下逐漸趨於穩定。司馬睿深知晉室復興,倚賴於王導。他稱王導為“仲父”,還將他比作輔佐劉邦建立漢朝的蕭何。司馬睿在即位稱帝時,姿態非常謙恭,他三四次請王導禦床同坐受賀。王導再三推辭說:“如果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司馬睿這才坐到了皇帝的寶座上。

王導雖然推辭了與皇帝同坐御床,但司馬睿此舉卻震動了滿朝文武。從此,王導在東晉政權中就有著特殊的地位:王導位至宰輔,掌握著中央的行政大權,從兄王敦手握重兵,鎮守荊州,直接在地方上指揮軍隊,負責徵討叛賊逆匪。整個王氏家族,都擔任要職。當時,人們習慣把司馬氏家族稱為“馬氏”,把王氏家族稱為“王氏”,王家和司馬氏幾乎達到了“平起平坐”的地步,於是民間就流傳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實際上是司馬氏勢力不抵王氏勢力。作為一個開國之君,竟要請一個大臣同坐受賀,可以想見司馬氏的微弱。此後東晉政權的存在,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力量,而是因為幾個大姓間常常保持勢力的均衡,共同推戴司馬氏作為象徵來維持這種平衡而已。

“王馬共天下”顯示了東晉政權的政治特點,終東晉一朝,士族權臣幾經更易,但“主弱臣強”依舊。在瑯琊王氏以後又出現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等權臣,呈現庾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司馬睿只想做個偏安皇帝,王導也只是想建立一個以王氏為主導的小朝廷,他們的目光專注於江東內部的權利分配上,不做北伐的準備,甚至還反對北伐。誰主張北伐,誰就遭排斥。大臣週嵩曾上書勸晉元帝要整軍備武,收復失地,險些喪命。士族熊遠要求朝廷改正過失,說不能遣軍北伐是一失;朝廷中人忘記國恥,耽於遊戲酒食是二失,結果丟了京官外放為地方官。至於堅決主張北伐的祖逖,下場也好不到哪去。由於元帝擔心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威望,威脅自己的統治,從不給予支援。因此只給祖逖一千人糧餉,三千匹布,任豫州刺史,讓他自募兵員,自造武器。祖逖軍紀嚴明,深得廣大民眾的擁護,屢次大敗石勒軍,收復了黃河以南全部失地。正當祖逖準備渡河,收復失地時,晉元帝卻派戴淵為征西將軍,以致收復的失地又盡數丟掉。而此時朝廷中權臣王敦與晉元帝公開對抗,內亂勢必爆發。 321年,祖逖感到前途無望,憂憤而死。

東晉建立不久,南渡士族內部出現了尖銳矛盾。 322年,終於爆發了王敦之亂。王敦(266—324年),字處仲,是王導的從父兄,晉武帝之女襄城公主的丈夫。王敦性情很殘忍。當年權臣王愷、石崇以豪侈相尚,王愷曾經設宴會,讓女伎吹笛。女伎吹得稍微不合聲韻,就被王愷打死了。當時王導、王敦都在座,諸客大驚失色,只有王敦神色自若。司馬睿稱帝後,王敦官任徵東大將軍、侍中、大將軍、江州牧等職。他鎮守荊州,手握重兵,威權顯赫。司馬睿擔心王氏權勢太重,威脅他的統治,想削弱王氏勢力,就任用北方大族劉隗、刁協等為心腹大臣,暗中做軍事部署,以平衡王導的權勢。王導被疏遠,對此,王敦大為不滿,他上書元帝為王導申訴說:“當初陛下說過:'我與王敦和王導是管仲、鮑叔之交',這話至今銘記在心,我想這話不會一朝而盡吧?”王敦言辭咄咄逼人,王導覺得不妥,就將奏書密封後退還了王敦。王敦卻很不識趣,再次上奏。

御史中丞劉隗看到王敦威權太盛,無法控制,就勸元帝派心腹鎮守重要州郡,以防王敦為患。王敦得知此事後十分氣憤,致書劉隗恐嚇說:“只有天下安泰,帝業才能興隆。否則,天下就沒希望了。”劉隗答書說:“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我的志向是竭盡全力效忠王室。”王敦由此嫉恨在心。另外,尚書令刁協因不肯與當時門閥世族相沉浮,不滿他們凡事崇上抑下,而且對優遊無事、貪污腐化、朋黨比姦、趨炎附勢的風氣深惡痛絕。所以也遭王氏嫉恨。

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藉口,陰謀篡權。祖逖死後,王敦更無忌憚。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假借“清君側” 的名義,在武昌舉兵,上表討伐劉隗、刁協等。由於建康沒有較強軍事力量的支援,手握重兵的王敦輕而易舉地進入了石頭城,兵臨建康城下,放縱兵士劫掠。

被圍困的皇宮大殿中,宿衛早已四處逃散,只有兩位侍中還在元帝身邊。元帝脫下戎裝,穿上朝服,無可奈何地感嘆:“王敦想要我的王位,只管及早表明,我自還瑯琊,何至於如此擾亂百姓呢?”最後,元帝派人告知王敦:“你如果不忘本朝,就此息兵,那麼天下還可以共安。如果不肯罷手,我當返歸瑯邪,自避賢路。”簡直要把帝位拱手讓給王敦了。當年十一月,晉元帝司馬睿憂憤而死。他的陵墓建在建平陵(今江蘇江寧縣雞籠山)。

另外,《世說新語》“夙慧篇”的「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所載:晉明帝只有幾歲的時候,坐在元帝膝蓋上。有個從長安來的人,元帝就向他詢問洛陽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淚。明帝問元帝因為什麼哭泣,元帝便把東遷的原委詳細地告訴了他。於是問明帝說:“你認為長安與太陽相比,哪個更遠?”明帝回答說: “太陽遠。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這顯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詫異。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舉行宴會,把明帝所說的意思告訴了大家。然後又重新問明帝,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大驚失色,問:“你為什麼與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因為抬頭就能看見太陽,但是總是看不見長安。”

這個故事除了說明晉元帝(司馬睿)的兒子聰明外,沒有明寫晉元帝流淚原因。但根據歷史知識我們知道:晉朝的都城原來在洛陽,匈奴兵攻占洛陽後又於公元316年攻占長安滅掉西晉。 317年晉朝皇族司馬睿不得不逃到江南的建康(今南京)重建晉朝,史稱東晉。現在有人從長安來,晉元帝自然會向了解長安特別是故都洛陽的情況。但這時洛陽已在異族統治下而且破壞不堪,想到這裡,晉元帝自然會"潸然流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5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宋武帝劉裕

劉裕:從“寄奴”到皇帝的秘密

  除了貧窮,他幾乎一無所有。他的成功比較離奇,聽起來像個神話。這個離奇過程以及其中的秘密,是絕對值得思考和總結的。

  同是窮人,劉裕的膽量與眾不同

  他的小名兒叫寄奴,曾是個地道的窮人。《資治通鑒》說他,“生而母死,家貧,將棄之”,嬸娘“走往救之”,並用奶水把他養大。也許就是這個緣故,他的小名兒才叫得那麼可憐,飽含寄人籬下的苦澀。讓人料想不到的是,這樣一條窮命、一個賤人,竟能咸魚翻身,多年後堂而皇之地入主宮廷,成了南朝宋的第一任帝王。

  他的大名叫劉裕,生于公元363年,祖籍彭城(今徐州),後遷居京口,早年以賣鞋為生,家貧好賭,因付不起賭資,曾被人綁在拴馬樁上示眾。應召入伍後,他的命運才有了轉機,很快就火得不行,官兒也從小變大,由將軍太守刺史,一路當到宋王。公元420年,他推翻了東晉政權,自立為帝,創建了劉宋王朝,兩年後因病去世,終年60歲。

  他生于貧賤,險遭遺棄,曾經活得不人不鬼;他沒受過教育,沒有社會家族背景,缺少向上流動的必要資源;他一無所長,毫無尊嚴,不具備立身揚名的基本條件。除了貧窮,他幾乎一無所有。他的成功比較離奇,聽起來像個神話。這個離奇過程以及其中的秘密,是絕對值得思考和總結的。

  膽量是成功的要件之一,如果路徑選擇正確,膽量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窮人不缺膽量,也有改變命運的強烈衝動,但是,貧窮是條枷鎖,束縛著人的潛能和想象,所以,窮人的膽量常常顯得不夠理智,缺少方向,大都會用錯地方。

  同是窮人,劉裕卻與此不同。劉裕的膽量是超常的、睿智的,像萬丈高樓一樣立體開放,看著讓人眼暈。因為膽量,他才能踏遍荊棘,打敗對手,創建了自己的政權。

  他入伍初期,江南地面上盤踞著三股勢力,即東晉的主流政權、桓玄的地方割據勢力、孫恩的農民武裝。執政的東晉安帝堪稱史上最劣的皇帝,生來就是白癡,生活不能自理,朝政實際上由會稽王把持;占據荊州的楚王桓玄,名義上雖是晉臣,對中央政府卻具有實質性威脅;孫恩帶領一撥兒農民兄弟活躍在會稽一帶,聲勢浩大。劉裕離開了集市和賭場之後,以東晉軍人的身份加入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混戰。關于他的超人膽量和果敢風格,有許多精彩片斷,現在讀起來還讓人心悸不已。

  片斷一,劉裕跟隨劉牢之討伐孫恩,某日,奉命偵察敵情,與敵人不期而遇。在同伙全部戰死的情況下,他孤身一人,追殺數千敵人,讓前來救助者目瞪口呆。場面如此離奇,讓人費解,沒人能說明白,數千名拿著武器的壯漢,為什麼被一個人追得抱頭鼠竄,狼狽不堪。

  片斷二,楚王桓玄廢了東晉安帝,自己坐了天下。劉裕秘密聯絡了27個人,相約舉事,意欲推翻桓玄。27個人就敢與一個王朝叫板,普通人哪有這等膽量!很快,雙方正面交火,劉裕被重重包圍,然而,他“進戰彌歷,倚樹大戰”,最後還是老戲重演,擊潰了強敵。劉裕乘勝前進,剛到首都,桓玄就惶惶而逃,亡命天下。這個片斷仍然離奇,不合邏輯。以桓玄的實力,連同其老謀深算,滅掉劉裕不是沒有可能。沒人能說清楚,為什麼桓玄敢篡位稱帝,卻不敢和劉裕當面過招。

  片斷三,南渡以來,東晉君臣偏安江南,無心北伐。劉裕擊敗桓玄後,立刻把手伸向北方,目標鎖定了南燕。這是一次超乎尋常的戰略構想,行動本身曾備受質疑。有人擔心糧草沒有保障,有人害怕南燕和北魏聯手,還有人憂慮孫恩乘機鬧事,凡此種種,都沒讓劉裕膽怯退縮。他率部千里奔襲,沒費多大力氣就吃掉了南燕。對質疑者而言,勝利太過意外,沒有人知道,劉裕怎麼就這麼順!

  同是窮人,他見識超群,總能發現並捕捉到機會

  窮人最大的弱點是缺少見識,看不到也抓不住機會。很多人哪怕耗盡畢生精力,也難以改變命運。劉裕卻不一樣,雖然出身微賤,見識卻比同類高出老大一截。老對手孫恩曾送他一份禮物,名叫益智草,譏刺他不過是個賣鞋的,需要長點兒智識。他還之以續命湯,暗示對方短命,好日子快到頭兒了。數十年里,劉裕遇到的對手,大大小小十多個,哪個都不白給,誰都不好惹,但最終都被他一一擊敗。劉裕憑什麼?不是運氣,也不是巧合,而是過人的見識。

  劉裕的成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他打敗了孫恩領導的農民武裝,為自己贏得了身份和地位。在劉裕看來,這支起義隊伍盡管勢力強大,但組織松散、缺乏軍事技能,其領導者孫恩性情多疑,缺少決斷。只要操作得當,就可能戰而勝之。于是,劉裕處處施以狠手,多次逼其敗退海島。因為有功,他當上了下邳太守、建武將軍。對于貧賤的賣鞋人,這個結果可謂一步登天,然而,他並沒有罷手。他看出了打仗的門道,也滋長了更大的野心。

  第二階段,他打敗了桓玄,確立了自己獨特的政治地位。公元403年,桓玄篡位稱帝。因為手段不夠正當,稱帝後的桓玄有些心虛,竭力拉攏劉裕,封其為彭城內史,還“每游集,必接引殷勤,贈賜甚厚”。劉裕虛以委蛇,玩兒了不少心眼兒。有人曾就桓玄稱帝一事,私下征求意見,劉裕表面上百般贊同,私下里卻秘密串聯,准備反擊。以實力論,這種反擊並無勝算,但劉裕卻另有判斷。在他看來,桓氏固然強大,但人心不附,外強中幹,反擊絕對有理。後來的事實証明,劉裕看得很透,整得也挺明白,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徹底打掉了桓氏團隊,讓自己成了南朝的頂尖人物。

  第三階段,他大肆進行領土擴張,為自己稱帝鋪平了道路。消滅桓玄後,按普通邏輯,劉裕似可專心經營,隨便找個借口廢了皇帝,自己就能夠登台唱戲了。但是,他沒這樣做。他知道自己的地位還不牢靠,再加上出身低賤,沒讀過詩書,不買賬者大有人在。他明白,只有玩點兒絕活兒,把事業做大,才能讓天下人徹底服氣。于是,他開始了大規模的領土擴張,410年滅了南燕;次年打掉了盧循;413年攻取成都,殺了焦縱;417年擊潰後秦,占領了洛陽和長安。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尤如一篇大文章,一氣呵成,完美無比。下面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劉裕如願以償,順利登基稱帝,各方面完全臣服,沒人敢說三道四。

  英雄不問出處,只求為我所用

  成大事者皆能用人,劉裕也不例外。劉裕和劉邦、劉備本是同宗,在用人問題上,他不如劉邦,卻強于劉備。劉邦是高手,籠絡人才多,開闢的疆域也大;劉備顯然遜色許多,手下能幹的沒有幾個,地盤也僅限于巴蜀。劉裕介于兩位先輩之間,手里的人才基本夠用,也頗為得力。劉裕用人不講門第出身,有本事就行,大本事就大用,且用而不疑。劉穆之出身貧苦,有點好吃懶做,被劉裕啟用為主簿。該人的確有才,能“目覽詞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劉裕外出打仗,喜歡留他看家護院。他也不負重托,“內總朝政,外供軍旅”,安排得當,井井有條。有人詆毀劉穆之,劉裕根本不聽,一直信任有加。朱齡石本是個小官,被劉裕破格提拔,並委任為伐蜀元帥,大家都認為朱將軍資歷太淺,說不定會誤事。劉裕力排眾議,堅持重用。朱齡石也很爭氣,一舉攻克成都。徐羨之“起自布衣,又無學術”,但有見識,能辦事,劉裕堅決予以重用。按照這個路數,劉裕啟用了劉敬宣、王鎮惡、檀道濟、朱超石等一大批能臣武士。這些人為他出生入死,南征北討,打下了大片江山。劉裕用人也有原則和底線,那就是不講關系,不照顧面子。他的親弟弟劉道憐“性愚鄙而貪縱”,蕭太妃親自出面說情,想讓劉道憐當揚州刺史,被他堅決回絕。有些人出身高貴特想當官,劉裕大都不予安排。

  當然,劉裕用人,也並非盡善盡美。他有時不夠厚道,缺乏心胸和氣度。衛將軍劉毅自恃有文化也立有大功,對劉裕不太服氣。對這種人,似乎可以不開殺戒,但劉裕還是把他殺了。劉裕沒有文化,不懂詩書,特別厭惡有人賣弄文化。也許就是這個原故,盡管他手下人才濟濟,但特別出色的卻不是很多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5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齊高帝蕭道成

齊高帝蕭道成(公元427年~公元482年),南朝齊創立者,漢族。字紹伯,小名鬥將。在位四年。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嶧城鎮東)。《南齊書·武帝本紀》載:高祖蕭整於東晉初過江,寓晉陵武進(今江蘇丹陽),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故蕭氏遂為南蘭陵人。少從名儒雷次宗受業,治《禮》及《左氏春秋》。
仕宋,初為左軍中兵參軍,後領偏軍徵仇池,進軍距長安八十里,以兵少,又聞宋文帝卒,乃還。

宋明帝時為右軍將軍,先後鎮會稽(今浙江紹興)、淮陰(今江蘇清江西),以軍功累官至南兗州刺史。明帝卒,他與尚書令袁粲等共掌朝政,並領石頭戍軍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平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的反叛,進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了禁衛軍,督五州軍事。與袁粲、褚淵、劉秉號稱“四貴”。宋皇室成員爭權,自相殘殺,朝廷實權漸集於道成。昇明元年(公元477年)七月,道成殺後廢帝劉昱,立劉準(宋順帝)。蕭道成封齊王,兼總軍國,次第誅滅忠於宋室的袁粲、荊州刺史沈攸之、黃回等。三年四月受宋禪即皇帝位,國號齊,改元建元,史稱南齊。道成懲宋之亡,務從儉約,減免百姓逋租宿債,寬簡刑罰,但對宋之宗室王侯,無少長皆幽死。次年下令擴大清理戶籍,按虞玩之的建議,設立校籍官,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版籍為準整理戶籍。但校籍工作弊端百出,貧苦人民常被巫為戶籍詐偽而“卻籍”(即從戶籍中剔除出來),同時也侵犯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因而,在其死後不久,即因反對校籍而引發了唐寓之暴動。


隨父出征

東晉初年,一戶蕭姓人家自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市嶧城鎮東)南遷至晉陵武進縣(今江蘇常州)定居下來。此後蕭姓人不斷繁衍生息,逐漸形成龐大的蕭氏家族。東晉帝王因蕭氏家族的龐大在此僑置蘭陵郡,人們便將蕭氏稱為南蘭陵人。至公元440年(元嘉十七年),蕭氏後人蕭承之(蕭道成的父親)官至漢中太守。一天,宋文帝劉義隆與彭城(今徐州)大將軍劉義康兄弟二人因朝務發生激烈衝突,宋文帝一怒之下將劉義康貶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派蕭承之率軍前去防範監護劉義康。

此時,正在朝中跟隨著名儒士雷士宗先生研習《禮》及《左氏春秋》的十四歲的蕭道成被人喚出。蕭道成大步流星回到家中,看到正在門廳裡背著雙手跺著步父親,朗聲問道:“不知父親喚孩兒回來何事?”

父親轉過臉來輕拍了一下著蕭道成的肩膀:“成兒,你且坐下,聽父親說。”於是蕭承之便把皇帝發配劉義康讓他舉家前去監護的事說了。蕭道成看著父親,說道:“敢問父親,聽說這劉義康是個大人物,皇帝為何派父親前去監護?”

蕭承之笑道:“成兒還小,長大就知道了。”

蕭道成說:“父親,孩兒不小了,一直在讀史書,孩兒想知道當朝大事,將來做個有用之人。”

蕭承之沉吟片刻,說到:“好吧,父親就告訴你這內裡的原因。我們蕭姓先祖為西漢的蕭何,你乃蕭何的二十四代孫,先皇宋武帝劉裕的繼母為我蕭家人氏,父親我也算劉宋皇朝的外親疏屬,現在皇帝派老父我前去監護劉義康,是對我們的信任……”

蕭道成目光明亮地望著父親,不住地點頭:“原來如此。”從此,蕭道成跟隨父親南征北戰,以其機智勇敢屢立戰功,成長為將帥之才。


平叛建首功

公元465年,宋明帝繼前廢帝劉子業被弒後登基,朝廷內部發生了權力爭鬥。一支是以晉安王劉子勳等孝武帝系諸王為首,另一支則以明帝為首的文帝系諸王。四方州郡大多舉兵響應晉安王劉子勳,可謂天下同叛。

官至右將軍的蕭道成審時度勢,他說:“皇上(明帝)雖勢單力薄,形勢危機,乃為一國之君,亦有諸王鼎力相助。若我為皇上效力,可助皇上平定天下,定能功成名就;若追隨叛軍,雖有成功之可能,但將來各路反將之間難免傾軋,劉子勳未必重用我們。”

他的手下都讚成他不隨波逐流,站在宋明帝一邊。當日,蕭道成上朝向明帝表明自己的看法,得到明帝嘉許。不日,他便被提升為輔國大將軍,隨即宋明帝派遣他和張永等將領帶大軍前去討伐東境叛軍。

蕭道成帶領大隊人馬浩浩蕩盪奔東境而來,至晉陵安營扎寨,次日率大軍與叛軍展開廝殺。但由於敵方人多勢眾,且蓄兵以待,雙方惡戰多日,一直相持不下。正在蕭道成苦於無破敵良計之時,忽然從義興(今江蘇宜興)傳來將領吳喜等率部打敗叛軍正北上的消息。蕭道成異常興奮,將士們也磨拳擦掌,齊聲高呼: “打敗叛軍,戰之必勝!”

次日一早,蕭道成率領眾將士,一馬當先,殺向敵營。他身先士卒,叛軍死傷無數。他們一日攻破敵軍十二個營壘,佔領了晉陵。隨後蕭道成率領大軍攻克了義興。晉陵、義興兩大戰役勝利,為東境戰場胜利奠定基礎。不日,蕭道成率大軍進軍浙東,生俘會稽太守劉子房。至此,東境戰事全面勝利。

回到軍營,蕭道成剛剛休息片刻,便有人報:“徐州刺史薛安都受叛軍蠱惑,在彭城起兵造反。薛安都派其從子薛索兒帶人馬南下,並已渡過了淮河,正在向朝廷逼近。”於是,蕭道成率大軍即刻起程,蕭道成深知薛索兒驍勇善戰,且來勢洶洶,絕不可倉促應敵,他一路思索著禦敵之策。

蕭道成很快來到了薛索兒進攻京師的必經之道,他號令三軍安營扎寨並對手下將領說:“敵來之甚猛,我等不可莽撞,需先穩住陣腳,再與之搏鬥。 ”叛軍很快到來。蕭道成率領人馬先與其迂迴廝殺,以避其鋒芒。相持幾日後,蕭道成決定出一路騎兵攻敵西部,然後又派另一路從敵後合擊。這一戰術果然奏效,薛索兒大隊人馬倉皇之下大敗而退。

一天夜裡,蕭道成與眾將士商議完禦敵之策,剛剛躺下休息,忽聽得軍營中喊殺聲震天,他立刻意識到敵人來偷襲了。手下很快來報:“薛索兒手下千餘騎兵前來偷營。”此時,軍中將士有些慌亂。蕭道成不慌不忙,傳令:“沒有我的命令,一律不得輕舉妄動。”眾將士見蕭道成鎮定自若,便穩定下來。擾營騎兵見蕭道成營地秩序井然,安之若泰,覺得無隙可乘,急忙退兵。幾次交鋒之後,薛索兒無法突破蕭道成的防線,且損兵折將,只得兵敗北退。

不久,叛軍全部被平定,宋明帝大喜,自是對平定叛軍的功臣悉數提拔重用。公元467年,蕭道成被委任南兗州刺史,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


留守邊境

此後三年間,宋明帝強化暴政統治,在剷除諸多異己勢力的同時,還大肆殺戮他認為不放心的大臣。

一日,蕭道成率一幫將士在林中打獵,忽然接到手下來報,說聖旨到。蕭道成急忙趕回營地。原來是皇上宣他進京任黃門侍郎、越騎校尉之職。驚訝之下,蕭道成心中惶惑,朝中局勢他心知肚明,當初征討有功的一些重臣相繼被明帝殺害。以明帝多疑的性格,知他蕭道成久在軍中掌握重權,如有人在明帝面前散佈一些謠言,明帝豈有不擔心他謀反之理?

當晚,蕭道成寢食難安,不由思忖:如若遵命返朝,可能會大禍臨頭,若不返,明帝更加猜忌,進退兩難的蕭道成焦慮不安。次日一早,參軍荀伯玉走進來,他看到蕭道成愁眉不展,便問道:“蕭將軍為何事發愁?”

蕭道成嘆了口氣,欲言又止。荀伯玉說:“是不是為了皇上的聖旨?”蕭道成點頭。荀伯玉說:“你我共事多年,明帝的作為不能不防啊!倒不知蕭將軍可想好了去留?”蕭道成便把自己的顧慮說了出來。荀伯玉說:“我倒有一法,可讓將軍留在軍中。”蕭道成立刻說道:“荀參軍,不妨說說。”荀伯玉說:“將軍可以以與北魏邊境戰事吃緊為由留在軍中。”蕭道成抬起頭來,看著他。荀伯玉繼續說:“將軍可派幾十坐騎進入北魏境內游動,引起北魏注意。這樣北魏就會派兵進駐邊境……”蕭道成覺得此計可行,便立刻派了一隊人馬在邊境游動,沒過一日,魏在邊境果然增援兵力,並派遣了大批的騎兵在邊境巡邏。蕭道成立刻將這一消息報告給了明帝。明帝聞聽邊境不穩,就恢復了蕭道成的職務,命他繼續留任軍中。

公元471年,過了一年安穩日子的蕭道成接到手下來報,說皇帝派當年征討叛軍的近臣吳喜率軍前來。蕭道成聽後心中一驚,想這回非上回可比,看來是在劫難逃了。

蕭道成已知悉明帝近日病情加重,他害怕幾個在世的皇兄對皇太子的繼位構成威脅,就找藉口將他們殺了,而朝中的幾個重臣他也放心不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際,手下來報:“吳喜到!”蕭道成忙問:“吳喜可曾帶來將士?”手下說:“未曾帶。”蕭道成輕輕地“啊”了一聲,正驚疑不定,吳喜闖了進來。蕭道成看到吳喜雙手捧著鋥亮的銀壺,只覺眼前一陣發黑。吳喜說道:“蕭將軍,此乃皇帝御賜的好酒。”此時,蕭道成的身體發抖,本能地後退了一步。

吳喜和蕭道成都是征討叛軍的重臣,他不忍心再看蕭道成受此驚嚇,便說:“蕭將軍莫怕,此乃皇帝試探之意。”聽完吳喜的敘說,蕭道成長出一口氣,遂安下心來。蕭道成設宴款待吳喜。席間二人推杯換盞,蕭道成端起酒杯意味深長地說道:“吳將軍此來,蕭某也了卻了一塊心病,還望將軍回京後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

吳喜也很豪爽,端起一碗水酒咕咚咕咚飲了下去,把碗放到桌上說道:“蕭將軍儘管放心,我一定奏明皇上,說你是衷心輔佐朝政的。”

過了不久,從朝中忽然傳來吳喜被殺的消息,而恰在此時,皇上又給蕭道成下了一道聖旨:命他速速進京!部下聞言聚集大帳,力勸蕭道成不要進京,以免被皇帝殺害。此時,蕭道成卻冷靜下來。對於朝中的局勢他自有看法,他說:“諸位尚不明白這內裡的奧妙,明帝殺其諸位兄弟保護太子的目的已經完成,而與我們這些外姓他族沒有關係,我應速速出發進京,事緩必被懷疑。——現在皇上實行暴政,天下將亂,我蕭某還請諸位多多努力,以備將來。”

蕭道成不帶一兵一卒,獨自一人進京了。明帝見蕭道成孤身一人來京城,就打消了對他的顧慮。蕭道成一直安然無恙,直至明帝去世。公元473年太子即位,蕭道成受遺詔參與朝內機要事務。


新亭大戰

公元474年5月12日,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範起兵謀反,並率大軍兩萬、輕騎五百自潯陽出發,晝夜兼程,向京師逼近。

蕭道成應召來到朝廷議事。滿朝大臣個個愁眉不展。蕭道成沉思一會,說:“昔日於長江上游謀反的,皆因為其行動遲緩導致失敗。劉休範把持重兵多年,理應深知這個道理。他必定趁我不備,輕兵直下。我認為現在最好的退敵之策應是大軍集新亭(江蘇南京南)、白下(今江蘇南京今川門外),以有利地勢拒敵,而不急於與其應戰。劉休范長途跋涉,必定糧草供給不上,等其求戰不能,自然瓦解。因此,我請求囤兵新亭,擋住其進攻鋒芒;征北將軍張永守白下,如是,就請諸位安坐大殿之內等待我軍擊破叛軍的佳音吧。”

這時,中書舍人孫千齡提出異議,說:“我看此戰事應該依照過去慣例,派遣大軍據守梁山。”

蕭道成聞言,立刻正色道:“現今叛軍離京都已近,我軍去梁山幹什麼?新亭乃兵家犯沖之地,我願意在新亭以死報國。平日對你等可以遷就,但此刻關係朝廷生死存亡,決不可聽從你的建議!”原來這中書舍人和叛軍首領劉休範有同謀之犯,才有此說。所議戰術報於皇帝,蕭道成當即被加為平南將軍,即刻率領大軍向新亭進發。時間緊迫,來不及授甲,朝廷就命令打開南北的兩個武器倉庫,任由將士自己去拿兵器。

蕭道成率大軍來到新亭,立即下令全體將士修築工事城壘。還沒修好,劉休範的先頭人馬已經趕到。為安定軍心,蕭道成在大帳榻上解衣高臥,僅派二千人馬前去與敵兵交戰。敵先頭隊伍不支,遂敗退。不幾日,劉休範率叛軍趕到,並立刻向官兵發起進攻。蕭道成號令將士全力搏殺,但是敵軍人多勢眾,攻擊非常猛烈,許多將士面露恐慌之色。蕭道成見狀,立刻大聲呼籲:“眾將士莫擔心,敵兵雖多,但他們陣腳很亂,士氣不高,我們一定可以擊敗他們!”此時,張敬兒策馬來到蕭道成身邊,說道:“蕭將軍,我有一計可破敵。”

蕭道成說道:“快請講。”

張敬兒說:“敵兵勢頭甚猛,我等處於劣勢,若我與黃回前去敵軍詐降,必會讓其信服。若詐降成功,可伺機斬下劉休範首級,那樣敵兵會即刻潰敗。”

蕭道成遠遠看到劉休範其時正率幾十個手下在城南的臨倉觀戰,不由點頭稱讚:“此計甚好!”

當下,蕭道成和張敬兒密謀了一番,張敬兒、黃回就率一隊人馬出了城南,做倉皇狀向劉休範處逃奔,並謊稱受到官軍排擠,前來投降。

劉休範大喜,將二人召到所乘的肩輿旁邊,黃迴向劉休範說了一些官軍中的所謂秘密,然後說道:“劉將軍,駐守新亭的蕭道成將軍也有歸降之意,不知劉將軍是否允許?”

劉休範聞言道:“甚好!”

接著,對此深信不疑的劉休範又對張敬兒、黃回說:“此事還請蕭道成將軍放心,我劉休範一定會器重蕭將軍,決不食言。”

張敬兒說:“劉將軍與蕭將軍交往不深,只是如何讓蕭將軍相信呢?”

劉休範說道:“這個好辦,為表我誠心,可派我的兩個兒子到蕭將軍處作為人質。”說畢,即派人將兩個兒子劉德宣、劉德嗣送到了蕭道成的大帳之中。剛一送到,即被蕭道成下令斬首。

當晚劉休範便讓人備了酒宴招待張敬兒、黃回。酒過三巡,劉休範就醉了。張敬兒藉著倒酒之機,從劉休範腰間快速抽出戰刀,閃電般將其斬首,取下頭顱,疾馳而去。

兩個人帶著劉休範的首級趕回了大營,蕭道成大喜。立刻派首領張靈寶將劉休範的首級送往台城。張靈寶馬上起程,行至半道,突然殺出劉休範的大隊人馬,張靈寶慌亂之下將劉休範的首級扔進了路邊的水溝,倉皇逃向台城。

到達台城的張靈寶向眾人報告,說劉休範已被斬首,但無憑無據無人相信,而劉休範的大軍也不清楚主帥已經身亡,仍在城外作殊死的搏殺。而叛軍又到處散佈其首領劉休範現在新亭,許多士民惶惑,一時間約有千人制了名刺(即名片)前來新亭求見劉休範。

蕭道成把手下收到的所有名刺,當眾燒毀,登上城牆對下面的士民大聲說:“叛軍首領劉休範已於昨日被我將士誅殺!屍體現在南崗,那個活著的人是我蕭平南,請大家仔細辨認,萬勿上當!現在那些求見劉休範的名刺已全部被燒毀,我大軍必定將叛軍打敗,請大家放心,切勿驚慌害怕!”

聞言,城內外的士民安定下來。

隨後蕭道成派陳顯達、張敬兒率領將士向敵營發起進攻。

陳顯達隨即引領大軍出戰,一鼓作氣攻破叛軍杜黑騾營壘,張敬兒率部隨後攻破杜黑騾把持的宣陽門,大敗敵軍,並將叛軍首領杜黑騾和丁文豪團團包圍捉拿後斬首。他們乘勝追擊又攻克了東府,平定了所有叛軍餘黨。

蕭道成率領大軍凱旋而歸,百姓沿道聚觀歡呼,他們指著端坐戰馬上的蕭道成,贊不絕口地說:“平定叛軍,保全國家,全仰仗這位蕭大將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5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齊高帝蕭道成

入朝執政

回朝後的蕭道成因立下戰功威望大增,被皇帝委任為中領軍、南兗州刺史,留京戍衛建康。皇帝又將蕭道成與同樣具有威望的袁粲、褚淵、劉秉四人同時授以輔政高官,輪留入值,商議決定朝中重要事務。他們被人稱為朝中的“四貴”。自此,蕭道成以中軍領的身份逐漸掌握了朝政。

這年夏季的一天,蕭道成正地躺在床上熟睡,袒胸露腹,小皇帝劉昱閒來無事帶人闖入領軍府,他看到赤裸上身的蕭道成肚臍孔很大,不由讚歎道:“好一個箭靶子!”說畢叫人把蕭道成喚醒,並要他直立著,說道:“朕想用你的肚腹當箭靶,臍孔當靶心,練習箭法。”

蕭道成驚慌失色,急忙護住腹部連叫:“老臣無罪!老臣無罪啊!”

這時與蕭道成有交情的衛護隊長王天恩在一旁勸說道:“蕭將軍腹部碩大,實在是一個好靶子,但是,今天一箭將他射死,日後就沒有這麼好的靶子了。不如用假箭練習,免得損傷靶子。”

劉昱這才改用假箭射了蕭道成一番。蕭道成知道小皇帝劉昱生性殘忍,一天不殺人就不自在,自己在朝中功高權重,遭其忌恨,有好幾次差點被他殺害。蕭道成憂心忡忡,思謀道:我若不除掉這個亂殺無辜的小皇帝,自己不知哪一天就會遭枉而死。

一天,蕭道成因事和袁粲、褚淵單獨相聚,談完正事,蕭道成道出了小皇帝劉昱欲殺害自己的擔心,然後說道:“皇上現今才十幾歲,年幼無知,且殺性貪婪,不足以擔當我朝大任,我等可將其廢黜另立皇子。”

袁粲聽後反對說:“主上年幼,微過易改;廢立之事不易輕舉。縱使成功,身為人臣亦終無全地。”

褚淵見袁粲反對後默不作聲。

此後一日,蕭道成的心腹部下紀僧真說:“今朝廷猖狂,人不自保;天下之望不在袁、褚,明公豈能坐受夷滅!存亡之機,敬望熟思。”

蕭道成聽了,不住點頭。暗中抓緊獨自運作此事的準備。又一日,蕭道成在自己的府邸和心腹密謀此事時,心腹說:“我等可以到廣陵興兵舉義,然後使蕭將軍之子蕭賾將郢州兵東下於京口會合,最後合力直搗京師。”

蕭道成倒背雙手走來走去,過了良久,說道:“這樣倒是可以試一試。”過了一會又搖搖頭,說:“如此,並無把握。”

隨後蕭道成派密使前去告知心腹部下行青、冀二州刺史的劉善明和東海太守垣榮祖,要他們在初秋時驚動北魏,若邊境有事,吸引進朝廷注意,他這里便好下手。

劉、垣二人商議後回复說:“宋氏的江山現在看來行將敗亡,以小皇帝的所作所為及朝中人人惶恐的局勢,宋滅不久即來,此乃人人共知,應當靜以待之,不宜遠離京師。至於驚動北魏,不但無助於事,反會招致禍患。”

蕭道成的族弟蕭順之、次子蕭嶷也認為乘劉昱離宮出遊之機舉事易於成功。經反复考慮,蕭道成最後決定穩居京師,待機行事。

當其時,對劉昱殘暴統治不滿的人逐漸投靠到蕭道成的門下,忠心於蕭道成的越騎校尉王敬則來到蕭道成府邸,說:“為蕭將軍成其大業,我願去打探小皇帝劉昱的行踪,每日向蕭公禀報。”

隨後王敬則不畏辛勞,每晚出行,身穿黑衣伏於皇帝出行的路邊查看劉昱的舉動,探聽他的言行。凡有重要情況必詳細說給蕭道成聽。蕭道成對王敬讚賞有加,特命他暗中拉攏劉昱左右,王敬則依計行事,很快將劉昱身邊的楊玉夫、楊萬年、陳奉伯等十五人串通,保持與其聯絡,對皇帝伺機行事。

公元477年7月6日這天晚上,員外郎桓康前來蕭道成在領軍府內,神色緊張,坐下後對蕭道成說:“蕭將軍,臣剛才見皇上微服帶領左右隨從從領軍門前路過,聽得他身邊的人說'滿府皆已眠,何不從牆而入'。皇帝說'朕今晚有一去處,這兒等明晚吧'。”

蕭道成頓時緊張起來,說道:“明晚!小皇帝莫非對我下手嗎?”

次日晚上,蕭道成不敢入睡,心中惶惑不安,盤算著如何應對小皇帝的偷襲,忽聽得大門被人撞得砰砰作響,府內頓時顯得有些驚慌,蕭道成不敢讓人開門。門外有一個聲音壓低了嗓子喊:“我是敬則!”

身邊的人聽出了是王敬則的聲音,忙問:“何事?”

王敬則說:“皇帝劉昱剛才已被他的左右殺死,快請蕭將軍入宮主事。”

此時蕭道成仍然驚疑不定,忽而擔心莫不是皇帝設計騙他開門,而後殺死他。蕭道成遲疑著並不開門,此時,從外面拋進來一個東西,重重地落到地上。眾人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顆血淋淋的人頭,蕭道成急忙叫人用清水沖洗乾淨。看到正是小皇帝劉昱的人頭!

時年15歲的小皇帝劉昱就這樣死於非命。

蕭道成立刻讓人開了大門,自己換上了一身戎裝,眾人也裝束齊整攜帶武器,便騎馬直奔皇宮。來到承明門,蕭道成讓人急呼開門,並喊:“皇上回宮。”

城門打開,眾人蜂湧而入。因平時回宮,守門衛士擔心不知哪兒不對惹了皇帝劉昱,橫遭個殺身之禍,均不敢抬頭,不敢仰視,個個垂手低頭,立在一旁。蕭道成因此順利進宮,無人懷疑。全副武裝的眾人闖入大殿,殿內人不知發生了什麼大事,個個惶惑。蕭道成站在大殿之內大聲地說:皇帝劉昱已被殺死!看慣了小皇帝殺人如捻死一隻螞蟻的宮內各色人等,頓時歡呼雀躍,高呼萬歲。

次日天明,蕭道成即以太后的口諭下令召袁粲、褚淵、劉秉入宮。大殿內蕭道成向眾人通報皇帝劉昱已被殺,三人不及發話,蕭道成把目光轉向生性懦弱無能的劉秉,問:“君是國家重臣,今日之事,將如何處理?”

劉秉側目蕭道成,見他鬚髯盡張,目光如電,不由移開目光,囁嚅著說:尚書眾事宜交我處理,軍旅處分,一委領軍。

蕭道成轉過目光面對袁粲說道:“請將軍拿個主意。”

袁粲不以為然地說:“不敢當。”

一旁的王敬則立刻站了起來,從腰間拔出一把戰刀,舞動著,寒光閃過眾人的臉,並大聲吼叫:“今天主事皆應給蕭公,敢有異議者,血染敬則的刀!”

王敬則說著取來一頂白色的紗帽戴在蕭道成的頭上,嚷道:“任何人不得反對……做事須趁熱打鐵!今日定要立蕭公為天子!”袁粲張嘴剛要說話,王敬則立刻呵斥:“住口!”蕭道成一聽要立他為帝,自知尚有異己,需暫緩行事,便假裝惱怒地對王敬則呵斥道: “天子豈是我輩所當做的?你懂什麼!”王敬則隨即閉口不言。

褚淵看了一眼蕭道成,說道:“非蕭公無以了此事。”並走向前來,躬身將所領事權的印綬交給蕭道成。

蕭道成立刻發話:“按法入東府迎安成王入宮即位!”

袁粲、劉秉面露不悅,未及表示,只聽“喀嚓”一聲,幾把長刀架在了脖子上,二人面色蒼白,倉皇出門而去。當日,蕭道成又以太后的名義,歷數劉昱種種罪行,將其追廢為蒼梧王,詔立安成王、10歲的劉準即位。隨後蕭道成出鎮東府,任司空、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至此,蕭道成軍國大事一手包攬,隨之在朝內安插親信,控制大小軍政要職,而劉秉、袁粲則被放置虛位,不得預政。朝野內外人人皆知劉宋政權大勢已去,蕭道成有不臣之志。一場新的矛盾已在醞釀之中。


剷除異己

公元477年十二月,荊州刺史沈攸之,向眾人宣稱:太后手諭,“社稷之事,一以委公”,隨後勒馬派兵東下。後又書信給蕭道成:蕭公不與諸公商議,不向太后請示,結交少帝左右,親行逆弒;且在朝內移易舊臣,佈置親黨,專擅朝政,有亡宋之心。

蕭道成看完信大怒:想當初我與你沈攸之一向關係甚密,我長女嫁於你三子為妻,交往頗好,此等親家關係,你居然不念舊好,不服我所為? !

蕭道成有意問信使:你可知道沈刺史為何如此?要如實講來!

那信使膽怯地說道:沈刺史自認當年名望比蕭將軍高,現今蕭將軍專理朝政,沈刺史不服……

不日,蕭道成聞說沈攸之已舉兵謀反,隨之便調兵遣將,佈置討伐事宜。後一日,親自來到石頭城,面見袁粲,意在商討出兵之事。

當下,袁粲的手下回复說:“袁將軍身體欠安,不能見客。”

蕭道成無奈只好回了朝廷,心想:袁粲真乃不識時務。隨即又召褚淵進入台城,授予防範事務,褚淵凡事皆聽從蕭道成安排。

袁粲知悉蕭道成有謀反篡位之心,已與劉秉秘密結交湘州刺史王蘊和將帥黃回、任候伯、王宜興、卜伯興等,欲共同除掉蕭道成。通直朗原達聞知袁粲不肯見蕭道成,便說:袁公,如此表示,怕是蕭道成生疑。

袁粲說:“我見了蕭道成,若他以主上年幼要我協助料理為由劫我入台城,我如何拒絕?若一朝和他共事,豈不受他挾制。”

不久,袁粲聽說入台城後的褚淵唯蕭道成的命令是聽,從不敢提出反對意見。而謀劃剷除蕭道成的事準備停當好,袁粲欲考慮將此事告訴褚淵,眾人聽了都表示:“褚淵與蕭道成關係甚密,不可。”

袁粲說:“褚淵受制蕭道成,雖表面服從,其內心未必不響應我等。”袁粲於是擇日將此事告知了褚淵。

褚淵聞聽此事,內心頗為驚懼,不敢怠慢,當下就告知了蕭道成。一臉惶恐的褚淵看到蕭道成並無驚慌之色,頗有些不解。蕭道成沉吟了一會,說道:“我已有耳聞,褚公的言辭,更證實了此種說法已可信。”

蕭道成當下便派一心腹大將以協助袁粲為名駐守石頭城,又派遣王敬與卜伯興共同執掌禁衛兵,意為監督防守袁粲與卜伯興。

一日早晨,袁粲召集眾人在其府內密謀:“假以太后令,遣領軍將軍褚淵與卜伯興領宿衛兵於朝堂攻殺蕭道成,黃回率軍從新亭接應,劉秉、任候伯等援助石頭城。諸事安排妥當,等夜間行動。”

當日密謀完走出堂外的劉秉,一直惶懼不安,剛至午後三點,便忙著打點行裝。將要行走,覺得口渴,便叫人端來湯碗喝下,誰知兩手不停發抖,湯水灑了一前襟。天色已暗,劉秉急命人用車載著家眷妻小上路,後面跟著幾百名部下,招招搖搖從大街上走過,奔石頭城而來。

袁粲見劉秉如此這般,驚問道:“為何這麼早便匆忙而來?!”當下又疑慮重重地說:“怕是今日必敗了!”

劉秉擦拭臉上的汗水,氣喘吁籲地說:“得見公,萬死何恨!”

袁粲見事已至此,只得引劉秉到府內。而此時,蕭道成安插的眼線已飛速趕到他的駐處,得知這一消息的蕭道成派人秘密給王敬則送信。王敬則帶兵火速趕到劉秉和卜伯興的住處,殺了兩人一個措手不及。

蕭道成帶大兵趕到石頭城和袁粲的大軍展開廝殺,蕭軍兵強將勇,袁兵不敵,大敗,蕭道成很快攻占城池,劉秉攜帶兩個兒子出城逃跑,後面殺聲陣陣,追兵沖向前來,手起刀落,劉秉父子腦袋落地。

袁粲走下城牆,進屋內燃著蠟燭,滿面悲傷聲音哽咽地對兒子說:“我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廈將傾,但為顧全大義理應如此啊。”

蕭將戴僧靜越牆進入房間,持刀逼向袁粲,刀起的剎那袁粲之子袁最閃身護住父親,被刀砍傷,鮮血噴濺,袁粲急忙抱住兒子,自豪而悲壯地說:“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說畢,父子均被殺死。

在場的士兵皆為此情此景流下了眼淚。事後建康城(今南京)傳誦著這樣一首民謠:“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黃回此時正在大帳中整軍待發,按預定計謀從御道直攻台城,忽然手下來報,起事泄密,只得按兵不動。蕭道成已知其原委,故不露聲色,後繼續對黃回安撫使用。

一個叫莫嗣祖的人曾為袁粲、劉秉的手下,一起參與過密謀造反,蕭道成聽說後派人把他帶到面前,故意質問:“袁粲謀反,為何知情不報?”

莫嗣祖答道:“小人沒有見識,只知知恩圖報,怎敢洩露其大事。現在袁公已死,為忠義,只求一死。”

蕭道成哈哈一笑:“知你對主忠心,我不怪罪,你且去吧。”

除主要謀反者外,蕭道成對其餘脅從者也皆不問罪。此前,西線謀反的沈攸之率大軍從江陵出發,朝廷將領柳世隆率領所部與其廝殺。而此時蕭道成帶兵移屯閱武堂,全力對付西線,派黃回為平西將軍,並將心腹隨之前往。沈攸之大隊人馬和朝廷大軍惡戰三十多日沒分勝負,漸漸地,許多士兵喪失鬥志,紛紛逃跑。沈攸之只得丟棄了江陵城,率領一部人馬過江,進至魯山,部下將士人心渙散,爭相逃走。隨後,他率殘部退回江陵,發現江陵已被蕭道成手下的人馬占領,手下人探得:此乃雍州刺史張敬兒的人馬。士兵見狀,立刻四下逃散,沈攸之見已無路可走,與兒子一同來到櫟林中,自縊身亡。

平定叛亂後的一日,蕭道成在府邸內靜坐,想到黃回,覺得有一塊陰影揮之不去,來回走動,思忖道:黃回終是不宜信任的,不除此人,將會給我帶來禍亂。倘若派人前去殺他,其手下有數千人兵士,一但不成功,會有更大的麻煩。此事放在了心裡,等日後處置。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5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齊高帝蕭道成

公元478年四月,蕭道成以為時機成熟,黃回放鬆了對他的警惕,便找了一個藉口,派人召回黃回說商量軍務。黃回趕來入了東府。蕭道成不去見他,派了手下桓康帶數十人,列數黃回的罪狀,進入府內,當下將黃回抓了,向其控訴完罪行,將黃回殺死。

至此,蕭道成已完全排除了主要異己。無人能動搖他的地位,高高在上的權利,刺激了他內心更強烈的慾望,那就是——代宋稱帝。


謀劃稱帝

這年九月,秋夜微涼,蕭道成心情格外舒暢,他緩步走出堂皇的府邸,在花園裡轉了一圈,聽不遠傳來女子的說話的聲音,像是宮女,抬頭向外望去,見是小皇帝在那遊玩,左右盡心地伺候著,蕭道成不覺有些莫明的傷感,想這朝廷上下,只要他跺跺腳,就會讓人有地動山搖之感,雖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仍然感到有些空落。

此刻,他潛在內心的火苗突突外冒:而今萬事具備,只待我做些工作,籠絡一批朝臣將來為我所用,這名存實亡的宋氏江山就是我蕭氏的了。

他喊了隨從,說道:“即刻喚朝臣謝東之子謝胐來府中議事。”不多久,蕭道成在府邸召見了驃騎長史謝胐。此時已是晚上,房間內金碧輝煌,蕭道成和謝胐相對而坐對,兩個小童秉燭侍立,其餘人被屏退出去。

蕭道成談興甚濃,從自己的戎馬生涯談到政權的變遷,從歷經的戰役,談自己的出生入死,到現在的赫赫戰功,又從朝內的大臣的沉浮談到朝外將士的忠心與謀反。

這謝胐只凝神傾聽,一言不發。蕭道成這才忽然覺得謝胐雖然詩歌寫得好,但不是治國之才。面對這謝莊之子、名門之後,他有點摸不准這個頗有才幹的人,到底想些什麼。

蕭道成顯得頗有耐心,他清楚代宋稱帝,成就大業,必須廣泛網羅有識之士和社會上影響重大的人。前時,他曾將大臣王僧綽之子王儉聯絡到身邊。這王儉雖只有二十多歲,卻好學博聞,神采淵曠,少有宰相之志,頗被時論所推崇,蕭道成便委任他為太尉右長史,太尉府中大小諸事均由他辦理。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和智囊。還有出身名門望族的王僧虔、王延之等。江南舉足輕重的人物,除了琅邪王就是這世族高門的謝氏。但這謝胐,他如此攻心誘導,他怎麼一句話不說。蕭道成忽然思謀到:是不是身邊有兩個小童的原因?

想到此,蕭道成屏退二人,親自掌燭,可是謝胐還是一言不發。蕭道成無奈,只好又叫來周圍侍者,要送客。

起身站起來了,王儉這時突然說話了:“以蕭公今日之地位,怎麼能終生北面稱臣呢?”

蕭道成立刻感到王儉早已洞悉他的內心,臉上立刻正色起來,“卿怎能如此說!”

王儉從蕭道成的臉上發現了真實的想法,仍然繼續說道:“我承蒙蕭公特殊待遇,所以才敢吐露這難吐之言。宋氏失德,非蕭公無以濟世。但現今人情較薄,要永保現狀恐不能長久,蕭公若稍有推遷,則眾望就會離去。不光是大業永遠淪喪,就是七尺之軀也難以保全啊!”

蕭道成點頭說道:“卿所言不無道理。”

王儉繼續說:“按蕭公今日的名位,是立有大功的首輔宰相,自應高出群臣,應先表示一點變革。這事應先讓諸公知道,請讓我前去告知。”

蕭道成說:“我自會前去的。”

幾日之後,蕭道成首先去了褚淵府上拜訪,二人寒暄過後,蕭道成坐下來便談起朝中的一些近況,聊了一些閒事,後來轉入正題,便委婉地說道:“我做了一個夢,夢到我要升官……”

褚淵卻說道:“蕭公剛剛升了太尉、都督,恐怕一二年間不容移官,況且,吉夢也未必應在旦夕。”

蕭道成無以言對,話不投機,只得告辭。

回到府內,蕭道成有些悶悶不樂,便叫人召來王儉,說了事情的經過。王儉沉吟了一會,微笑著說:“這褚淵還是未明白其中的道理。”

蕭道成抬頭看著王儉,王儉又說:“我有一個想法,蕭公可以加升太傅,假黃鉞,讓人作詔。”

蕭道成隨即找來親信任暇,說了此事。任暇說:“按事理,此事應報告給朝中諸公。”

蕭道成說:“若諸公不從,又該如何?”

任暇拍拍胸脯,說到:“那幾個老臣,只知道護全身家性命,保佑妻兒老小,沒有什麼奇才異節,我來辦成此事。”

任暇去了不久,沒過幾天來蕭道成府邸,說道:“蕭公,此事已經辦妥。”

公元479年3月,名存實亡的宋氏江山,由蕭道成獨攬大權,他說服幾個重臣,脅迫小皇帝進其為相國,又封為齊公,加九錫。蕭道成隨後又立為齊王。

公元479年4月辛卯日蕭道成準備逼小皇帝劉準退位。這一天,蕭道成要劉準到殿堂舉行禪位儀式。劉準害怕遇害,躲到佛蓋下面不去。蕭道成的部下王敬則帶兵抬著板輿進殿,左尋右找才找到了他,把他抬走。蕭道成降封劉準為汝陰王,遷居丹陽,派兵監管。 5月己末日,監視劉準的兵土忽聽得門外馬蹄聲雜亂,以為發生了變亂,就一刀將劉準砍死。

此時,司空兼太保的褚淵等人奉皇帝璽綬,率領百官來到蕭道成的齊宮,而蕭道成辭讓不受。百官又再三懇請,還有人進符命,說:東漢歷經196年禪讓於魏,魏歷經46年禪讓於晉,晉歷156年而禪讓於宋,宋自永初元年到聲明三年,共60年。 “六”是亢位。歷代都是六終六受,這就是天命。因此,他們請蕭道成順應天時,膺符瑞稱帝。群臣一再懇求,蕭道成做勉強狀答應。


建立齊朝

經朝臣們商議,選定黃道吉日,蕭道成舉行了隆重的即位大典。回到宮中,蕭道成改元為建元,大赦天下。至此,齊朝正式建立。

蕭道成在群臣的擁戴下,登上皇帝的寶座。群臣三呼萬歲,一片俯拜之景,耳邊盡是歌功頌德之音。蕭道成可謂心滿意足,躊躇滿志。

一日,蕭道成端坐在朝堂之上,打開一張上表,展開觀看,不覺吃了一驚,越往下看,不由怒氣上升。

此為一叫裴頎的下官在上奏的表中悉數列舉了他廢宋稱帝的一系列罪狀。於是蕭道成怒火中燒地問道:“這個大膽的裴頎現在何處?!”

他的左右說:“他摘下烏紗帽離開了。”

蕭道成更加生氣,思忖道:這個裴頎竟敢如此放肆,根本沒把我蕭道成放在眼裡,居然公開向我示威,不殺他我怎能服眾。而我新朝又怎能樹起威望!於是傳令下去:“立殺裴頎!”

沒過兩天,太子上朝奏說:“陛下,孩兒啟奏,謝胐連日來藐視新朝,影響甚壞,是否將其斬首示眾?”

蕭道成沉吟片刻,說:“不可,此事再議。”

蕭道成回到寢宮之後,憶起前事,對太子說:“我稱帝前數次邀請謝胐為自己服務,他拒不聽我言,冥頑不化,後來雖有些鬆動,但其內心始終不服我。我曾置酒款待他,席間談到魏晉故事,說起魏朝末年,司馬昭執掌政權,一個叫石苞大臣並未勸他稱帝,司馬昭死後,石苞卻從揚州趕來奔喪,還慟哭說:基業如此昌盛,而你卻已人臣而終!但是與此相反的是,到了西漢末,一個叫馮異的大臣卻竭力勸劉秀稱帝,結果他成就了劉秀的一番大事業。”

太子問道:“他如何反應?”

蕭道成搖搖頭,繼續說:“我已近明說了,我說石苞不早勸司馬昭,待到死後再哭,為時已晚。與西漢的馮異相比,他是不了解時機啊。可是謝胐不但不為所動,卻說:司馬昭以臣事魏朝江山,也必將終身北面稱臣。假使魏朝皇室要依唐、虞的故事,也應當三讓天下,如此方顯出司馬昭節行之高了。我聽了之後很不受用。”

太子說:“現在宋皇帝禪位於我齊,謝胐身為侍中,本應解璽綬以受我齊朝,可他卻不理不睬,最後竟然當著眾人,身著朝服登車歸家,這讓我皇盡失顏面啊。”

蕭道成說:“是啊,我早已想除掉他,可是,我朝大業剛起,基礎不穩,暗中反對我們的人還很多,謝胐名重望高,殺了他,一是影響不好,二是謝胐反因此成名;而我們不處置他,倒正應了容之於度外的說法。”

過了一段時間,蕭道成找了一個藉口,捏了謝胐的一個錯處,免了他的官職,流放他回了老家。

為了穩固基業,蕭道成廣開言路,請群臣上朝廣泛商議朝政,許多大臣紛紛進言,有說廢除宋朝時的苛政細制的,有說停止討伐交州的,有說減免宋朝時的苛捐雜稅,限制貴族富民封略山湖侵漁百姓的……百官熱烈進言。

蕭道成對進言的官吏予以獎賞,隨後下詔:二宮諸王,都不得營立屯邸,封略山湖……又下令減免百姓逋租宿債,減免市稅。

針對宋朝流傳下來的奢侈浪費之風,蕭道成特別強調節儉。一天,他去主衣庫發現庫中有玉導,便叫手下人予以擊碎。又全面翻撿主衣庫,查看是否有其它異物,並將那些能助長豪華奢侈之風的東西全部銷毀。後來蕭道成又要求后宮器物欄杆不得用銅來裝飾而改用鐵,內殿設黃紗帳,宮人穿紫色的皮履,華蓋除掉金花爪,用鐵回釘……

他經常對群臣說:“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

公元480年,蕭道成下令擴大清理戶籍,按大臣虞玩之的建議,設立校籍官,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版籍為準整理戶籍。規範了當時的人口管理混亂的局面。

蕭道成戎馬生涯,卻飽讀經書,對於書法也勤學苦練,且水平頗高。他經常寫一些字賜給臣下,一些人看了誇他寫得好,都說:“陛下的字天下無雙。”因熱愛書法,蕭道成倡導經常舉行書法比賽。

一天,他聽說有個叫王僧虔的人是個大書法家,於是下詔讓其到宮裡來進行了一場書法比賽。王僧虔,官至侍中,為“書聖”王羲之的四世族孫,既繼承了祖法,又有創新,在當時被譽為“天下第一”。

王僧虔滿口答應。這下急壞了他的夫人,夫人說:“你好糊塗,怎好答應與陛下比賽?若你要贏了,就會大禍臨頭——倒不如尋個藉口不去了吧。”王僧虔搖搖頭:“既已領旨了,一定得去。夫人想了想說:“那就故意寫得差些,認輸算了。 ”王僧虔又搖搖頭: “既是比賽,就應該全力投入,若是弄虛作假巴結主上,不是有喪人格了嗎?夫人憂心忡忡,他自己反倒很輕鬆:“不必擔心,我自有辦法應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56:57 | 顯示全部樓層
齊高帝蕭道成

皇宮裡,文臣武將都到齊了,金鑾殿正中的案上,已擺好了文房四寶。比賽開始,蕭道成先出場,他趨步案前,右手提筆,左手挽起袍袖,屏息凝神揮灑起來。剛擱下筆,群臣叩拜於地,山呼萬歲,齊聲叫好。

蕭道成面露得意之色,目視王僧虔:“王愛卿,請吧。”

“臣領旨。”王僧虔說完,飽蘸濃墨,欣然落筆,龍飛蛇走,一氣呵成。圍觀的大臣,又發出陣陣讚歎,礙著蕭道成的面子,聲音低了許多。

蕭道成端坐龍椅,向群臣發問:“眾卿來評一評,是朕寫得好,還是王愛卿寫得好?”有人附和說:“陛下寫得好,陛下第一。”蕭道成看了王僧虔一眼:“王愛卿,你說說誰第一?”

王僧虔卻回答說:“臣書第一。”

此言一出,許多大臣有些擔心,暗自嘀咕:王僧虔,你怕是要惹惱皇上了。

蕭道成臉色有些掛不住,面露溫怒,正待質問,王僧虔又說:“不過陛下也是第一。”

蕭道成疑惑地問:“此話怎講,怎麼會兩個第一?”

王僧虔答道:“自古君有君紀,臣有臣綱,君臣怎可相提並論。臣的書法,在文武大臣中可稱第一。陛下寫的字,自古以來沒有哪個帝王可以勝過,所以陛下的書法,是皇帝中的第一。”

蕭道成呵呵笑道:“歷代帝王怕是沒有一個比朕寫得好的,朕就當仁不讓了。 ”

不過蕭道成自己心裡明白,他的書法是不如王僧虔的好。

性格深沉為人寬厚的蕭道成,常與手下大臣下圍棋,直閣將軍周覆、給事中褚思莊都曾和蕭道成下過棋,而且一下就是很多局,並不覺得疲倦。一天,蕭道成與週覆下棋,下到中途,忽然發覺不妙,想撤回走了棋子,這時周覆卻用手按住了蕭道成的手。蕭道成笑笑,作罷。

棋桌兩面坐著的人,地位雖然差別很大。但因為兩人的中間是一個棋盤,地位就變得平等了,這是圍棋的奇蹟,“無貴無賤,無長無幼”,棋之所在,平等之所在也。圍棋的性質是需要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不能下好一盤棋,棋盤兩面的力量如果不平等,就要想辦法讓它平等。蕭道成通過這種方式聯絡了和大臣之間的感情,凝聚了朝臣團結他的力量。

蕭道成有一布衣之交,此人叫虞景豫,蕭道成剛踏仕宦,家中並不富有,虞景豫常送東西給他。蕭道成心中感激,二人遂成至交。

一日,蕭道成去豫章見到時任為豫章內史的虞景豫。虞景豫很喜歡飲食美味,精通眾多美饌佳餚的製作。蕭道成說:朕想品嚐你近製作的菜餚。

當下虞景豫便親自下廚,做了一桌子好菜。蕭道成拿起筷子一邊品嚐,一邊讚歎說:“這些菜餚真是美妙!那御廚製作的菜餚太沒味了。”

蕭道成知道虞景豫有許多烹飪妙方,卻從不傳授給別人,故意說:“卿可否將烹飪妙方授予御廚?”

虞景豫仲搖頭說:“陛下,這些美味你都品嚐過了後,我可以請你品嚐新的菜餚,不必讓御廚做那些嚐過了的菜。”

蕭道成心中不悅,便喝起悶酒來,當晚喝醉了。虞仲便召來御廚講授了醒酒的烹製方法。御廚依法而烹,獻給蕭道成。蕭道成食後神清氣爽,問明是吃了虞景豫獻的醒酒方,沒有責怪虞景豫,很是感激,後來更為器重他。

公元483年,蕭道成上過早朝,眾臣退下,唯有一名叫荀伯玉不肯走。見狀,蕭道成問道:“愛卿,可有事?”

荀伯玉叩拜道:“老臣有一事……”

蕭道成見他猶疑,說道:“但講無妨。”

荀伯玉道:“是關於太子殿下的,不知聖上可曾知曉東宮所為?”

蕭道成說:“朕不知,請愛卿明說。”

荀伯玉說:“太子殿下以為隨聖上同創大業,平日里甚是驕傲,諸多事專行,太子左右張景真等人驕橫跋扈,私自用刑,傷及他人,亦有很多不法之事,下人敢怒不敢言,且東宮了很多用物違反聖上的定制。朝臣中多人知道,且都不敢言,今老臣斗膽畏死而言,況且,此事我不說,只怕沒人敢說,今日太子出行永安、泰安,老臣才有機會秉報,請聖上明查。”

蕭道成聞言,一臉怒氣:“愛卿只管放心,朕定會處理好此事。”

蕭道成走下殿來,扶起荀伯玉,賜座,和荀伯玉對面做下,語重心長地說道:“朕有十九個兒子,早夭六個,餘下十三個,確有幾個勇猛過人,幾個年長的為我創下了大業,太子即是其中之一。我為他們驕傲,但我不能因為他們為我成就了大業就任由他們的胡作非為!”隨後,蕭道成派人校檢東宮。查證屬實。

當日,蕭道成次子豫章王蕭嶷乘快馬趕往泰安,見到太子蕭賾,說了蕭道成校檢東宮並發怒的事。蕭賾見天色已晚本欲停靠了船隻住一日,聽說此事立刻乘快馬,當夜直奔建康而來。

次日,蕭道成派兩個孫子蕭長懋、蕭子良宣敕責備太子蕭賾,並拿出張景真的種種證據,並嘲諷地讓他以太子令去殺張景真。太子知道,父皇已非常盛怒,又驚又怕,開始裝病不上朝。

過了一個多月,蕭道成餘怒未消,這天他在府邸內籌劃廢黜太子另立他子的事,想了一陣有些煩躁,便悶悶不樂來到太陽殿,躺著休息。

這時,看見王敬則一個人走了進來,來到跟前叩頭,說道:“聖上,臣慮天下日淺,太子無事被責,人情恐懼。臣願奉陛下去東宮把事情說明白。”

蕭道成聽了,心下不由一動,但仍不動聲色。王敬則見蕭道成不語,立刻大聲向左右宣布:“速伺侯聖上往東宮!太官備酒饌,左右伺侯車輿!”

蕭道成臥著,仍然不肯動彈。王敬則拿了他了衣帽,給他穿戴整齊,又拉著蕭道成上了車。

來到東宮,太子見了急忙下跪,蕭道成也不理會。王敬則又召來諸位王子,命人設宴席。

席上,蕭道成的諸子長沙王蕭晃手執華蓋;臨川王蕭映手執雉尾扇,次孫蕭子良持酒壺,長孫蕭長懋行酒,太子蕭賾、豫章王蕭嶷則自捧酒饌,眾人眾星捧月一樣,侍奉蕭道成,此刻蕭道成臉上的表情溫和了許多,他開始發話,請大家飲酒吃菜,眼看兒孫其樂融融,太子和次子低聲交談,蕭嶷向他投來期許的一瞥。蕭道成看到次子蕭嶷並無取代太子的意思,他欲將其立為太子的想法也頃刻間被打消。

這一次酒宴,眾人都非常盡興,一直持續到天黑,大家酒醉而歸。

回府邸的路上,蕭道成想起了當政之初,他曾問謀士劉獻:“我該如何治政?”

劉獻說:“政在《孝經》。同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者,皆出於此。陛下如能鑑前車之矢,加之以寬厚,雖危可安;若循其覆轍,雖安亦必危。”

蕭道成不由感慨地說道:“儒者之言,可為萬世之寶!”

公元482年初,蕭道成重病,他命人召來太子,病榻前語重心長地說:“吾兒,汝不日即位,當銘記骨肉不可相殘;宋氏親族如不是骨肉相圖,豈能被他族乘其衰弊而取代之,汝深戒之!”太子深感父皇所言,深深叩頭。

這年三月,蕭道成,這位戎馬一生的南齊開國皇帝,在其成功地統治了四年之後,病重而逝。其被後人稱為齊高帝,廟號“太祖”,死後被厚葬於武進縣泰安陵。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58:21 | 顯示全部樓層
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464—549),名蕭衍,字叔達,漢族。南蘭陵中都裡(今江蘇丹陽)人。蕭衍是中國第一個信佛的皇帝,他是漢代名相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梁武帝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可以說是堪稱翹楚,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
史書稱他:“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少年英才
  
在血緣上來看,蕭衍和齊關係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並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七個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包括歷史上有名的沈約、謝眺、范雲等。沈約後來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眺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八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卻是其他七個人無法相比的。
在隋朝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度之前,中國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襲加推薦兩種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注重門第觀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難的。蕭衍因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剛做官時就是在衛將軍王儉手下,升官的機會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儉見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很出眾,於是就提拔他做了戶曹屬官。因為他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係融洽,不久又提升為隨王的參軍。後來因為父親去世,他回去守喪三年,然後復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在封建時期,官吏遇到父親去世,必須回家奔喪守孝三年,否則要受到法律處罰。當時的法律制度和倫理道德是結合在一起的,叫做“禮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禮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職有和父親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報告有關部門,進行調整。做官的當地的地名也不能觸犯父親的名諱。


謀略出眾
  
公元493年,齊武帝病重時,當時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後立自己喜歡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權。後來事情敗露,王融被入獄賜死。對於王融的如意算盤和悲慘結局,蕭衍原來就已經推算出來了,他的好友范雲由此對他異常敬佩。齊武帝去世後,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樂,根本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掌權的大臣蕭鸞很生氣,打算把他廢掉,另立皇帝。

在和蕭衍他們商議時,蕭衍表示反對,他說:“廢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輕率從事,現在廢立難免會遭到眾王爺的反對。”蕭鸞則說:“現在的眾王爺沒什麼才能,只有隨王蕭子隆文武兼備,而且佔據荊州。如果把他召回來,就萬事大吉了。但怎麼才能讓他回來呢?”蕭衍說:“這個隨王其實徒有虛名,並無甚麼真才幹。他的屬下也沒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賴武陵太守卞白龍和另外一個,這兩個也是無能之輩,貪圖金錢富貴,到時候只要一封書信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把他們輕易地召回來。沒有了左膀右臂,那個隨王到時候也會跟著回來的。”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於是照他們商議的執行。先是廢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三個月之後,這個蕭鸞又乾脆自己做了皇帝,這就是齊明帝。蕭鸞做皇帝之後,沒有忘記蕭衍的謀劃之功,把他提拔為中書侍郎,後來又升為黃門侍郎。蕭衍的地位開始顯赫起來。


勇退北魏
  
在蕭衍輔佐蕭鸞做皇帝的第二年,北魏的孝文帝率領三十萬軍隊親自征討南朝的齊,沿淮河向東攻打鍾離。齊明帝蕭鸞先派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領兵迎戰。聽到北魏軍隊分兵攻打義陽後,又派遣蕭衍和平北將軍王廣之領兵救援。

王廣之領兵進到離義陽百里之外時,聽說北魏軍隊人強馬壯,於是畏縮不前。蕭衍則請求充當先鋒,和北魏軍隊交戰。王廣之於是派部分軍隊歸蕭衍指揮,進兵義陽。

蕭衍帶領軍隊連夜抄小路趕到了距離北魏軍只有幾里地的賢首山,然後命令士兵將旗幟插滿了山上山下。等到天一亮,義陽城中的齊軍看到後,以為重兵已經趕到給他們解圍來了,於是士氣大增,馬上集合軍隊出城攻擊北魏軍,同時順風放火。這邊的蕭衍也趁機夾攻北魏軍,蕭衍親自上陣,搖旗擂鼓助威,齊軍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北魏軍在齊軍前後夾擊下,潰不成軍,只好退卻。齊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蕭衍也因戰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雍州戰敗

公元487年的秋天,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和南陽,前鋒直逼雍州,即現在的湖北襄樊市。齊明帝蕭鸞趕忙派蕭衍、左軍司馬張稷、度支尚書崔慧景領兵增援雍州。

第二年的三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與北魏軍作戰,在雍州西北的鄧城被北魏的幾萬鐵騎兵包圍。蕭衍知道城中糧草和槍械缺乏,就對崔慧景說:"我們遠道征戰,本來就很疲憊,需要休整,現在又遇到強敵圍困。如果軍中知道糧草缺乏的實情,肯定會發生兵變。為防萬一,我們還是趁敵人立足未穩,鼓舞士氣殺出重圍為上策。"

崔慧景雖然心中憂慮膽怯,但表面上卻假裝鎮靜:"北方軍隊都喜歡游動作戰,他們不會夜裡攻城的,不久自然回退兵的。"沒想到魏軍越來越多,沒有退卻的跡象。原來還表現得很鎮靜的崔慧景這時露出了膽怯的原形,沒有和蕭衍商議,就私自帶著自己的部曲逃走了。其他各部見統帥溜了,也紛紛逃散。蕭衍無法控制局面,只好邊戰邊退。過一道溝時,軍隊自相踐踏,再加上北魏軍在後邊射箭攻擊,齊兵死傷慘重。

最後,蕭衍退到了樊城,才得以站穩腳跟。這次戰敗後,齊明帝沒有責怪蕭衍,而是讓他主持雍州的防務,任雍州刺史。從此蕭衍就有了一塊固定的根據地,這為他勢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他日後爭奪齊政權的資本。


反東昏侯

齊明帝蕭鸞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兒子蕭寶卷即位,這就是無能的東昏侯。治國無術,卻很殘忍,做皇帝后殺掉了很多大臣,對於一些功臣也不知道愛護,妄加殺戮。蕭衍逐漸和他對立起來。

在東昏侯冤殺軍功大臣蕭懿之後,蕭衍召集部下商議廢掉東昏侯。眾人非常贊同,蕭衍於是大力招兵,準備和東昏侯決戰,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馬上千匹,戰船三千艘。

為了增加號召力,蕭衍聯合了南康王寶融,後來南康王在江陵即位,這就是和帝。他們共同和東昏侯爭奪齊的政權。最後,蕭衍領兵到達了建康城下,和守軍激戰,攻下了外城,將齊宮城團團圍住。

在國難之際,齊內部仍有奸臣進讒言,說事到如此完全是文武大臣的過錯,慫恿東昏侯大開殺戒。這使徵虜將軍王珍國異常憤恨,暗中派心腹給蕭衍送去一個明鏡,表示心跡。王珍國其他大臣,帶兵夜入皇宮,殺死在國難當頭還在醉生夢死、歌舞不斷的東昏侯。然後將他的頭顱送出,獻給蕭衍。

蕭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後,派兵四處征討,各地的官員紛紛投降歸順。這次蕭衍擁戴和帝,消滅了東昏侯,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也因此升任大司馬,掌管中外軍國大事,還享有帶劍上殿的特權,也不用向皇帝行叩拜大禮。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59:20 | 顯示全部樓層
梁武帝蕭衍

建梁滅齊

蕭衍雖然大權在握,也想廢和帝自己做皇帝,但他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靜待時機。原來的好友沈約知道他的心事,於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次事,第一次時蕭衍裝糊塗,推辭過去了。第二次提起時,蕭衍猶豫片刻,說了句"讓我想想再說吧"。後來就答應了。

沈約又告知了范雲,兩人都同意擁立蕭衍做皇帝,蕭衍知道後,很高興。在他們謀劃的過程中,蕭衍竟然貪戀起原來宮中的兩個美女來,把頭等大事忘到了腦後。范雲知道後很著急,又找到蕭衍,說明利害,這才使蕭衍下決心滅掉齊,免得夜長夢多。

范雲和沈約寫信給和帝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和帝禪讓帝位給蕭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等和帝的禪讓詔書送到後,蕭衍又假裝謙讓。於是,范雲帶領眾臣117人,再次上書稱臣,請求蕭衍早日登極稱帝。太史令也陳述天文符讖,證明他稱帝合乎天意,蕭衍這才裝著勉強接受眾人的請求,在公元502年的農曆四月,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壇接受百官跪拜朝賀。

然後,蕭衍派人給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盡。和帝死後,蕭衍說他暴病而死,追認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將他葬在安陵。


顯著政績

蕭衍做皇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而且不分冬夏春秋,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為了廣泛地納諫,聽取眾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未能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沒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裡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裡投書。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以皇帝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了。

蕭衍很重視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為國為民之道,清正廉明。為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詔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里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執行起來後,樑的官治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猜疑心重

和很多的皇帝一樣,蕭衍也是猜疑心很重,害怕開國功臣們要奪他的皇位。在功臣當中,應該是范雲和沈約的功勞最大,謀劃、輔佐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但蕭衍並沒有重用他們。建國開始時范雲就病逝了,蕭衍也沒有重用沈約,而是讓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過來,蕭衍還經常斥責沈約,後來,沈約也病死了。

蕭衍對功臣吝嗇,但是對於自己的皇室親屬卻是另外照顧,照顧得有些徇私護短。但他的照顧沒有給他帶來好處,反而讓他備受刺激,這是他以後當和尚的主要原因。

一個是他的六弟蕭宏,一個是他的次子蕭綜。

蕭宏在窩藏殺人兇手時,蕭衍也不加懲罰反而加封官職,妄加縱容。蕭宏也不知恩,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最後,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通姦,兩個人還謀劃著要篡奪蕭衍的皇位,結果派人刺殺蕭衍時,事情敗露,刺客被抓,最後處死。蕭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沒臉再見父親,於是自盡。蕭宏也因為極度恐懼,得病而死。

蕭綜是蕭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東昏侯的妃子,跟了蕭衍後,僅七個月就生下了蕭綜,可能是東昏侯的兒子。蕭綜並沒有受歧視,蕭衍封他為王,還做將軍。但吳淑媛自己失寵之後,由於對蕭衍的怨恨,就把七個月生蕭綜的事告訴了蕭綜。從此,蕭綜就覺得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和蕭衍疏遠了。

後來,樑和北魏在邊境發生衝突,蕭衍讓蕭綜領兵,督率各軍作戰。但蕭綜卻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興,授予高官厚祿。蕭綜還改名為蕭纘(音鑽),並表示為東昏侯服喪服(即斬衰,一種生麻布做成的簡單衣服)三年。蕭衍聽說後,非常生氣,不但撤消了給他的封號,還把吳淑媛廢成庶人。後來,蕭衍聽說蕭綜有回來的意思,就讓吳淑媛給他送去小時候的衣服。但蕭綜卻不願意回來。不久,吳淑媛病逝,蕭衍又起了惻隱之心,又下詔恢復蕭綜的封號,給吳淑媛加了諡號為" 敬"。

這兩次打擊對於蕭衍來說是很大的。建國開始的時候,蕭衍重視儒家思想,還自己親自寫《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直接倡導了好的學習風氣。但老年後,特別是上邊這兩個事後,蕭衍看破了紅塵,從儒家轉向了佛家,還幾次入寺廟做了和尚,當住持,講解經書。


和尚皇帝
  
在公元527年,蕭衍親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還下令改年號為大通。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准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總是和年輕時、壯年時不一樣。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後來,蕭衍又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勸諫,導致後期的政績下降。


侯景之亂

侯景原來是被鮮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歡(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齊)關係很好,在懷朔六鎮起義失敗後,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後來有投奔了高歡,高歡很欣賞他,委以重任。

侯景為人首鼠兩端,在高歡死後,他和高歡的兒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奪他的兵權。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對他有戒心,於是侯景又請求蕭衍接受他歸順。蕭衍很高興,封王,封大將軍,派軍隊接應。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為人,一句話成了讖語:"亂事就要來了。"

後來,歸順的侯景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异為藉口,發動叛亂,最後,圍困都城,本來侯景已經元氣大傷,但守城的將領也沒了鬥志,開城把侯景放了進來。侯景帶著五百甲士去見蕭衍,發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對話:

蕭衍見侯景來,不慌不忙地問道:"你是哪裡的人,竟敢作亂,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侯景這時害怕得汗流滿面,竟不知道怎麼回答。旁邊的部下替他說:"臣景的妻子和兒女都被高氏殺了,現在只有一人歸順陛下。"蕭衍問道:"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道:"千人。"蕭衍問:"攻城時多少?"" 十萬。""現在呢?""率土之內,莫非己有。"最後,蕭衍安慰他說:"你有忠心於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侯景答應了。

見過蕭衍後,侯景對身邊的親信王僧貴說:"我多年征戰疆場,從沒有膽怯過。這次見蕭衍竟然有點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嗎?"其實,侯景一是作亂心虛,二是蕭衍本來也是戰場勇將,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當時迷信思想嚴重,認為天子都是神靈下凡。還有蕭衍信佛後,看清權勢,也看輕權勢,他的鎮靜無疑更讓侯景心虛。

但是,這個侯景畢竟是作亂打進都城的,他的軍隊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權,他的衛兵進出皇宮很隨便,還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什麼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也很生氣,於是派人監視蕭衍,限制他的供應。結果蕭衍很快病了,後來不能起床,最後連餓帶病加生氣,閉眼西去。終年85歲。他的諡號是武帝,廟號是高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00:09 | 顯示全部樓層
梁武帝蕭衍

文學貢獻

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製成吉、兇、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他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484——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眺、沈約、任眆、范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后,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梁武帝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 )梁武帝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佔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樂府是古代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周代便設有樂官,稱為大司樂,以樂府為音樂官署的名稱,則始於秦。到了漢代,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職。漢武帝時,樂府的性質和規模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時,樂府除製作樂章、訓練樂工之外,還廣泛採集民間歌謠配樂演唱。凡由樂府機構製作和採集的歌辭,以及文人以樂府題寫作的詩,後世皆稱為“樂府詩”或“樂府”。其中,民歌是樂府詩中最有生氣的部分。

魏晉時,樂府停止了採集民歌的工作,當時的樂府詩也出現了日趨雅化的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異風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通過樂府機構的採集、演唱,對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於江南民歌言情的題材、內容,及其纖弱綺麗的風格特點,適應了當時統治階級對聲色的愛好,因而被廣泛模擬創作。

蕭衍任雍州刺史駐居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他的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南朝樂府民歌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部分。前者產生於建康周圍,此地相襲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後者產生於江、漢流域的荊、郢、樊、鄧幾個主要地區,是南朝西部軍事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 (《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豔可愛”。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0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陳武帝陳霸先

陳武帝陳霸先(503-559),字興國,漢族,南朝陳吳興下若裡(今浙江省長興縣)人。初仕梁,曾輔佐王僧辯討平侯景之亂。天成元年(公元555),殺僧辯,立敬帝,自為相國,封陳王。敗北齊,排僧辯馀黨,受百姓所擁戴,後受禪稱帝,國號陳,都建康,在位三年,諡武皇帝,廟號高祖。


陳霸先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開國皇帝,志度弘遠,恭儉勤勞。中國眾多的封建皇帝,賢明君主不多,陳霸先卻屬於其中的一代英主。


家世淵源

陳霸先的遠祖是東漢晚期太丘縣的縣令陳寔,世居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陳霸先的十世祖名叫陳達,西晉永嘉年間,陳達避亂,隨西晉王室渡江南遷。陳達出任為長城(長興古縣名)令,就在當地定居下來。陳達選擇長興作為定居地時,曾有過預言:“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焉,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到陳達之後的第十代,果然出了個陳霸先。

陳霸先青少年時打魚練武,興趣廣泛。古代正史對他青少年時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志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又稱陳霸先 “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到陳霸先時,陳達在長興的子孫經過十世繁衍,已蔚然成為人數眾多的大家族,但南北朝門閥制度盛行,長興的陳家,仍屬寒門。


生平事略

陳霸先因出身寒門,起先擔任過裡司、油庫庫吏,不久,擔任了新喻侯蕭映(梁武帝侄子)侯府的傳令吏。由於受到蕭映器重,蕭映任廣州刺史,授陳霸先為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梁大同十年(544年),廣州爆發兵亂,蕭映被圍。陳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戰解圍,受到梁武帝矚目。

梁大同十一年,陳霸先受任為交州司馬,兼武平(在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前往交州討伐地方分離勢力。交州平定,已是梁太清二年(548)。梁朝首都被侯景圍困,梁武帝餓死,蕭綱被扶為傀儡皇帝。

陳霸先得知都城被圍,立即準備赴援,但從廣州到建康,大大小小的地方藩鎮勢力或勾結侯景,或擁兵自重,層層設阻,處處為難。陳霸先以國家大局為重,與這些藩鎮勢力展開了頑強的鬥爭。太清三年底,陳霸先遣使往江陵,投到湘東王蕭繹(508~554)門下,取得了北伐的合法權。在戰勝各種地方割據勢力後,陳霸先大軍於大寶二年(551)六月發兵南康,沿贛江北下。

大寶二年十月,侯景殘殺梁簡文帝蕭綱,十一月自立為皇帝。大寶三年正月,陳霸先南路征討大軍從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發,這時已有甲士三萬人。陳霸先與西路都督王僧辯會師後,三月,在建康與侯景展開了大決戰,終於徹底摧毀了侯景勢力。蕭繹就在江陵稱帝,即歷史上的梁元帝。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

梁承聖三年(554)九月,西魏發兵突襲江陵,王僧辯未及時救援,梁元帝被殺。陳霸先與王僧辯反复商議,迎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543~558)至建康,準備稱帝。

承聖四年,北齊乘梁國多次遭遇兵禍之機,派兵南向,護送貞陽侯蕭淵明來登梁國帝位,企圖培植傀儡皇帝。王僧辯屈從北齊壓力,於七月迎蕭淵明到建康稱帝。

陳霸先出於國家民族利益,九月,在京口舉兵,除去王僧辯,把蕭淵明趕下台,蕭方智登基稱帝。陳霸先任大都督,總攝梁朝軍國大事,分別於紹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先後擊潰北齊兩支武裝力量的大規模進犯。

陳霸先有志於祖國統一大業,平定侯景之亂後,曾親自領兵三下廣陵,以圖收復失地。陳霸先於太平二年(557)禪梁稱帝,實際上受命於危難之際,既是民情所需,也是時局所迫。陳霸先生逢亂世,儘管身經百戰,收拾的卻是百廢待興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賢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漸趨穩定。公元559年6 月,陳霸先病逝。


從村官到皇帝

雄姿英發的陳霸先

這是載於史冊中的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陳霸先。他以及他所在的六朝中最後一朝——陳朝,因為只有33年的歷史和半壁江山的版圖,讓世人一直誤解甚至是無知,人們更多記得的是他的後代——陳後主以及荒唐的胭脂井。這無疑也加深了人們對陳朝國家積貧積弱、皇帝荒淫無用的印象。不過,現已83歲高齡的中國當代著名史學家、“六朝史研究會”奠基人、南京大學教授卞孝萱卻是有著不同看法的:“陳霸先是南朝難得的英主。他從一個村官成長為將軍,又由將軍黃袍加身,承擔下了一片支離破碎的江山。可以說他和他所建立起來的陳朝雖然短暫卻非常重要,而陳霸先本人堪稱南朝的第一英主。”卞孝萱這樣認為。陳霸先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長興縣。根據史料記載,陳氏雖是當地的大戶,但是在門第之見很深的南朝,陳家也只能算作寒門而已。但正是這樣的寒門內,卻出了個未來的英主陳霸先。 《陳書》中稱陳霸先“讀兵書,多武藝”,而《南史》中更是記載他:“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 ”在當時,能夠讀史籍、兵書,又多武藝的人可稱得上是文武全才了。 “從村官到皇帝”這就是卞孝萱對陳霸先政治道路的評價。最初,陳霸先只是鄉間小吏。而後,懷著滿腔報國之志的他,來到樑都建康(今南京)做一個看守油庫的小吏,在得到梁朝貴族的賞識後,平步青雲,並因在廣東一帶平叛有功而聲名鵲起。最終,成就陳霸先帝業的是那場著名的“侯景之亂”。通過平定“侯景之亂”,功高一世的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並於太平二年(557年)廢梁稱帝。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03:09 | 顯示全部樓層
陳武帝陳霸先

難挽狂瀾的陳朝

其實陳霸先並不是在四方平定、八面頌歌的時候改朝稱帝的,當時整個南方政權都身處危難之中。梁朝幾代皇帝都無善終:梁武帝是餓死的,簡文帝是被土壤壓在頭上悶死的,元帝在投降後受盡侮辱被土壤悶死,還有蕭正德、蕭棟、蕭紀、蕭淵明等,都貴為王侯,下場卻都很悲慘。但是這絕不是死了幾個人的事,王朝的興廢、政局的動盪讓曾經富庶的江南生靈塗炭。而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皇帝,那自東晉以來的南方漢族文化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於是,歷史選擇了陳霸先,他受命於危難之際,攘臂於無望之時。陳朝立國,正值侯景之亂不久,連續數年的戰亂對南方的經濟、文化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陳朝的幾位君主一邊平定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一邊醫治戰爭創傷,南方的經濟、文化逐漸得到了恢復。本文開頭部分,就是發生在公元550-557年間,陳霸先平定大小內亂、抵禦外辱的某一個戰役。陳霸先打下基礎後,繼承人陳文帝勵精圖治,國勢逐漸強盛起來;陳宣帝為了實現陳霸先的統一遺願,興兵北伐,戰敗北齊,擁有了淮南之地,這是陳朝鼎盛時期。後因陳後主溺於文酒,不圖進取,江山最後讓給了隋朝。

赫赫戰功

陳霸先出生在梁武帝登基的第二年,即梁天監二年,那時候,中國正處在分裂時期,南北對峙,內外戰亂不斷,頻繁的戰亂對社會經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嚴重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百姓十分貧困。梁武帝登基後,國內基本無大的戰事,但幾次北伐失利,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梁武帝雖然勤政好學,才藝超群,算得上一個大學者,在政治上卻犯下了一些致命的失誤:首先是“特佞佛”,光京城建康就建有佛寺五百多所,供養僧尼十多萬人],底層百姓不堪重負,一個是斧正人間的皇帝身份,一個是普度眾生的教主角色,梁武帝兼而有之,首鼠兩端,優柔寡斷,政治上漸漸走向下坡路;其次是優容官吏,弛刑寬政,對魚肉百姓的官僚階層持放縱的態度,動搖了治國根本;第三是庇護子弟,子弟中哪怕行為荒唐乖張到極點,梁武帝仍不忍誅戮,結果在身邊伏下了隱患。

這三大失誤擋住了梁武帝的視野,即忽視了國計民生。陳霸先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陳霸先從庫吏改任蕭映侯府傳教後,終於有機會接觸到社會的上層人物了。蕭映是梁武帝侄子,歷任吳興太守、北徐州(州治在安徽鳳陽東)刺史、給事黃門侍郎、衛尉卿等職,陳霸先應一直在蕭映府中任幕僚。大約在梁大同六年(540),蕭映到廣州任刺史,陳霸先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又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第二年,交州(治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北約三十公里處)土豪李賁發起叛亂,趕跑了交州刺史蕭諮。大同八年春,梁武帝遣將討伐,林邑國(今越南南越)國王也從腹背襲擊李賁。大同九年四月,李賁部將範修在九德(今越南榮市)大破林邑王,梁征討諸軍也不知所終。李賁控制了整個北越,就在梁大同十年正月仿梁朝制度,設置百官,自稱越帝。梁武帝又命新州(治在今廣東新興)刺史盧子雄、高州(治在今廣東陽江旁)刺史孫冏火速出兵,並受坐鎮廣州的蕭映和蕭諮節制。當時南方正是春暖草長、瘴癘肆虐的季節,盧、孫二將請求待秋涼後發兵,但二蕭不允,催命出征。盧、孫二將只好領著將士匆匆上路。才行到合浦,果然疫氣發作,死者達六七成,趁機溜掉的也不少,一支征討大軍不戰而潰。梁武帝接到蕭諮密報,誤以為盧、孫二將交通李賁,故意逗留不進,敕令在廣州賜死。這事激起了盧子雄部下舊將周文育、杜僧明等人的不平,於當年五月發動譁變,叛兵包圍了廣州城,準備捉住二蕭,血祭盧、孫二將,然後赴京請罪。一天功夫,廣州城外雲集叛兵數万,廣州告急。陳霸先在高要聞報,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一戰而解重圍,周文育、杜僧明等叛將被擒。陳霸先牛刀小試,已顯露出英武雄奇的將略之才,這事驚動了朝廷,梁武帝還特派畫師前往廣州,畫下陳霸先像,以示表彰。梁大同十年(544)冬,蕭映在廣州病亡。新年剛過,陳霸先護送蕭映靈柩回建康,行至大庾嶺,正遇上樑武帝詔命下達,任陳霸先為交州司馬,領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隨新任交州刺史楊日票前往交州討伐李賁。陳霸先又返回廣州,召聚將士,備辦軍資。陳霸先與楊日票等征討大軍於大同十一年(545)十二月抵達交州。在惡劣的環境中,經過三年苦戰,終於除掉了以李賁為首的地方分離勢力,收復了交、愛、德、利、明等數州(約今北越全境)。整個交州平叛過程,楊日票雖然"領銜主演",真正的核心人物卻是陳霸先,他所統領的軍隊,實際上是交州平叛的中堅力量。但由於當時社會極講究家世出身,功勳卓著的陳霸先仍未受到朝廷重用,交州平定後,依然被任命為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連一個刺史都未升上,只添了一個督七郡諸軍事的軍職。陳霸先領著本部將士返回高要復職時已是梁太清二年(548)。

陳霸先回高要不久,正遇上侯景之亂。侯景,原是東魏丞相高歡手下大將,爵封河南王,職任東南道大行台、都督十三州諸軍事,高歡死後,不服高歡之子高澄的統治,舉兵反叛,並於梁太清元年(547)二月投靠梁朝,梁武帝派侄子蕭淵明領兵與東魏開戰,接應侯景,但蕭淵明與侯景都被打敗,淵明被俘,侯景逃到了壽陽(今安徽壽縣)。侯景是一個政界無賴,就以壽陽為據點,於梁太清二年八月舉兵反梁,以誅鋤奸佞為藉口來號令百姓,十月渡江包圍了台城。梁國各路援軍雲集,但互相勾心鬥角,成了隔岸救火。第二年三月,侯景攻破宮城,梁武帝病餓而亡,太子蕭綱(503~551)被侯景扶為傀儡皇帝。陳霸先得到台城被圍的消息,立即準備赴援。但陳霸先當時的頂頭上司是廣州刺史元景仲,元景仲本是北魏降將,受侯景誘惑,準備舉兵響應侯景。面對這樣一位企圖背叛國家的上司,陳霸先沒有順從,而是當機立斷,舉兵對抗,元景仲走投無路,自縊身亡。陳霸先就迎梁宗室曲江侯蕭勃鎮守廣州,又奉蕭勃之命平定了始興(今廣東韶關旁)等十郡叛亂,大軍移鎮始興。太清三年十一月,陳霸先遣將進駐大庾嶺,招聚始興地方將士,準備繼續推進。但蕭勃心胸狹隘,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軟硬兼施,只希望陳霸先能幫他看守門戶。面對蕭勃的利誘威逼,陳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東王蕭繹(508~554)名下,受蕭繹節制。

大寶元年(550)正月,陳霸先大軍從始興出發,抵達大庾嶺,擊敗奉蕭勃之命在南野(今江西南康以南約十五公里處)攔截的蔡路養,乘勝進駐南康。陳霸先被蕭繹授為明威將軍、交州刺史。此後近一年半時間,陳霸先與響應侯景的高州刺史李遷仕在南康一帶展開了拉鋸戰,終於擒斬李遷仕,於大寶二年六月發兵南康,沿贛江北下。八月,陳霸先準備與蕭繹部下都督王僧辯會師。由於陳霸先足智多謀,倜儻大度,名聲在王僧辯之上,故王僧辯心存畏忌。當時,王僧辯等西路各軍正好缺糧,情勢不妙,而陳霸先已貯有軍糧五十萬石,在這緊要關頭,陳霸先以大局為重,迅速饋送三十萬石給西軍,這打消了王僧辯的顧忌,也在西路各軍中贏得了威信。陳霸先發兵南康時,梁國戰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蕭繹部下大將王僧辯、胡僧佑、陸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嶽陽)、郢州(今湖北武漢)一帶擊敗侯景主力,賊帥任約、宋子仙被擒,侯景從攻勢轉為守勢。大寶二年十月,侯景殘殺梁簡文帝蕭綱,十一月自立為皇帝。大寶三年正月,陳霸先南路征討大軍從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發,這時已有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艘,水陸俱下,另有前軍五千由驍將杜僧明統領,已抵達湓口(鄱陽湖入長江口)。二月,王僧辯等西路大軍又從尋陽起行,在白茅灣(今安徽懷寧以東)與陳霸先會師。王僧辯與陳霸先登壇設誓,締結了盟約。征討大軍沿路攻剋蕪湖、姑熟(今安徽當塗),三月在建康與侯景展開了大決戰,終於徹底摧毀了侯景暴亂勢力,侯景被殺。經王僧辯、陳霸先等各路將士勸進,蕭繹在江陵稱帝,即歷史上的梁元帝。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梁元帝崇尚玄虛,暴戾凶狠,心胸狹隘,又剛愎自用,既是學界巨人,又是政界侏儒。梁承聖三年(554)九月,西魏發兵突襲江陵,王僧辯未及時救援,梁元帝被殺,朝臣與百姓中強壯者都被掠走,陳霸先的兒子陳昌、侄子陳頊本在梁元帝宮中值事,這次也被擄至長安。江陵幾乎成了一堆廢墟。
陳霸先發兵南康時,梁國戰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蕭繹部下大將王僧辯、胡僧佑、陸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嶽陽)、郢州(今湖北武漢)一帶擊敗侯景主力,賊帥任約、宋子仙被擒,侯景從攻勢轉為守勢。大寶二年十月,侯景殘殺梁簡文帝蕭綱,十一月自立為皇帝。大寶三年正月,陳霸先南路征討大軍從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發,這時已有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艘,水陸俱下,另有前軍五千由驍將杜僧明統領,已抵達湓口(鄱陽湖入長江口)。二月,王僧辯等西路大軍又從尋陽起行,在白茅灣(今安徽懷寧以東)與陳霸先會師。王僧辯與陳霸先登壇設誓,締結了盟約。征討大軍沿路攻剋蕪湖、姑熟(今安徽當塗),三月在建康與侯景展開了大決戰,終於徹底摧毀了侯景暴亂勢力,侯景被殺。經王僧辯、陳霸先等各路將士勸進,蕭繹在江陵稱帝,即歷史上的梁元帝。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

梁元帝崇尚玄虛,暴戾凶狠,心胸狹隘,又剛愎自用,既是學界巨人,又是政界侏儒。梁承聖三年(554)九月,西魏發兵突襲江陵,王僧辯未及時救援,梁元帝被殺,朝臣與百姓中強壯者都被掠走,陳霸先的兒子陳昌、侄子陳頊本在梁元帝宮中值事,這次也被擄至長安。江陵幾乎成了一堆廢墟。梁元帝之侄、故昭明太子之子蕭詧在西魏駐軍監視下,被扶為傀儡皇帝,建立了一個地方不過三百里的"後梁"小王國。江陵陷落後,王僧辯與陳霸先書信往來不斷,經反复商議,於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543~558)至建康,準備稱帝。

蕭方智到建康不久,北齊(東魏已被北齊禪代)文宣帝高洋不甘心西魏勢力南擴,也想趁梁國破敗,前來瓜分,派其弟上黨王高渙領兵南向,護送原被東魏俘虜的貞陽侯蕭淵明來登梁國帝位。王僧辯起先拒不允應。承聖四年三月,齊軍兵至東關(今安徽巢湖市東南),王僧辯遣徐州刺史裴之橫領兵攔擊,裴之橫戰敗被殺,王僧辯在驚懼之中親自領兵出屯姑熟。其間,王僧辯一方面與北齊、另一方面與陳霸先書信往來不斷。陳霸先堅持不納蕭淵明,但王僧辯隨著裴之橫敗亡,漸漸軟弱下來,屈從於北齊壓力,於七月迎蕭淵明到建康稱帝。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1: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陳武帝陳霸先

梁元帝之侄、故昭明太子之子蕭詧在西魏駐軍監視下,被扶為傀儡皇帝,建立了一個地方不過三百里的"後梁"小王國。江陵陷落後,王僧辯與陳霸先書信往來不斷,經反复商議,於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543~558)至建康,準備稱帝。蕭方智到建康不久,北齊(東魏已被北齊禪代)文宣帝高洋不甘心西魏勢力南擴,也想趁梁國破敗,前來瓜分,派其弟上黨王高渙領兵南向,護送原被東魏俘虜的貞陽侯蕭淵明來登梁國帝位。王僧辯起先拒不允應。承聖四年三月,齊軍兵至東關(今安徽巢湖市東南),王僧辯遣徐州刺史裴之橫領兵攔擊,裴之橫戰敗被殺,王僧辯在驚懼之中親自領兵出屯姑熟。其間,王僧辯一方面與北齊、另一方面與陳霸先書信往來不斷。陳霸先堅持不納蕭淵明,但王僧辯隨著裴之橫敗亡,漸漸軟弱下來,屈從於北齊壓力,於七月迎蕭淵明到建康稱帝。陳霸先苦爭無效,恨王僧辯單方做主,擅自廢立,九月,在京口舉兵,突襲石頭城,殺死王僧辯,把蕭淵明趕下台,蕭方智登基稱帝。陳霸先任大都督,總攝梁朝軍國大事。梁國經過侯景之亂,到這個時候,實際上已四分五裂,淮南被東魏侵占,四川被西魏攻取,長江中游除江陵一個“後梁”小朝廷外,湘州(州治在今長沙市)還有一個王琳。王琳本來也是梁元帝手下大將,元帝被西魏殺害後,王琳被中游諸將推為盟主,擁兵自重。後來,還擁立一個十來歲的孩童蕭莊(梁元帝之孫)為帝,借助北齊力量,在郢州集結軍隊,企圖一舉征服建康。陳霸先輔佐梁敬帝蕭方智時,國內除王琳外,還有許多大小藩鎮沒有歸順,如在吳興的震州刺史杜龕,在義興(今江蘇宜興)的太守韋載,在會稽(今浙江紹興)的東揚州刺史張彪,在蘇州的王僧辯之弟王僧智,還有嶺南的蕭勃等。東魏與西魏兩個國家這時已分別被北齊、北周禪代,北周在江陵扶持了一個後梁小王朝,虎踞漢水與長江中游,北齊則接納了梁朝降將陸法和、徐嗣徽、任約等勢力,並派遣翟子崇、柳達摩與蕭軌、東方老等,分別於紹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兩次大規模侵犯建康。

陳霸先與建康保衛戰

陳霸先率建康軍民英勇奮戰,以弱制強,擊潰了這兩次進犯。陳霸先於太平二年(557)禪梁稱帝,並不是在四方平定、八面頌歌的時候,而是身處危難之中。

公元554年,也就是南朝梁承聖三年十月初九,西魏柱國於謹、宇文護,大將軍楊忠領兵五萬,進兵江陵。次年正月初二,江陵陷落。梁元帝旋即被殺,年四十七歲。

江陵朝廷覆滅之後,二月,年僅十三歲的晉安王蕭方智在建康被王僧辯和陳霸先立為梁王。梁朝的危亡重任,落在了王、陳二人的肩上。

此時北齊趁虛而入,文宣帝把寒山之役俘獲的梁貞陽侯蕭淵明立為梁朝“皇帝”,派上黨王高渙送他南還,並寫信要求王僧辯迎接。對這樣無理的要求,王僧辯自然是拒絕了。見勸說無效,高渙便猛攻東關,大破梁軍,殺梁大將裴之橫。王僧辯為北齊軍勢所懾,不得已答應接受蕭淵明。五月,蕭淵明入建康,即皇帝位,改元天成,立梁王為太子。

這個局面如果穩定了,那麼梁無異於北朝的傀儡,南朝的歷史也就結束了。陳霸先在苦勸無效之後,決定誅殺王僧辯。九月,徐度、侯安都與陳霸先水陸並進,突襲石頭城。王僧辯猝不及防,很快就被俘,馬上被絞殺。面對這樣的形勢,蕭淵明只得退位。十月,梁王即皇帝位,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陳霸先自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

這年冬天,吳興太守杜龕、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王僧辯之弟)起兵抗命。這三郡聲勢相連,幾乎包括了京口東南的整個江南地區。陳霸先親自東征,兵伐義興。他剛一走,譙、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和南豫州刺史任約突然投降北齊,偷襲建康,佔據了石頭城,與留守台城的侯安都形成相持局面。

東征總算順利,但是建康的局面就不大好收拾。北齊公然南侵,不斷增援叛軍。從紹泰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徐、任襲據石頭城起,到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十六日解嚴為止,前後二百二十多天,建康經歷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紹泰元年十一月,齊軍五千人佔領姑孰,與石頭城徐、任相互呼應。陳霸先命令徐度在冶城立柵,加強防衛。這時候韋載向陳霸先獻策,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在秦淮河南岸趕築城壘,保障與東部聯繫的運輸線,同時截斷敵軍的補給線,必然穩操勝券。陳霸先依計行事,命侯安都夜襲北岸屯糧之地胡墅,燒毀了一千多條船;命周鐵虎攻擊敵軍運輸線,俘獲敵將張領州;又命韋載在大航的侯景舊營築城,使杜稜防守。齊軍也在石頭倉城們和秦淮河南岸分別立柵,與梁軍對抗。

徐、任仗著有北岸齊軍為後盾,出兵猛撲冶城,陳霸先親率精兵迎擊,大破之。徐、任二人於是留齊將柳達摩守石頭城,親往採石迎接北齊援軍。十二月中,梁軍連勝,侯安都在北岸深入徐嗣徽本營,使徐嗣徽大為震動;陳霸先大敗柳達摩,燒毀齊軍所立兩柵;徐、任領齊軍一萬欲回石頭城,為侯安都水軍所敗。於是陳霸先開始猛攻石頭城,想憑著連勝的銳氣一戰而勝。柳達摩膽寒,要求講和,但是要求陳霸先侄子陳曇朗作為人質。

建康朝臣急欲講和,陳霸先無奈只得同意。但是他認為齊軍不會守信,以為梁朝微弱,定會發兵重來。十二月中旬,雙方議和。柳達摩北還,因枉自損失失兵損將而一無所獲,被齊文宣帝所殺。

陳霸先的估計完全正確。兩個月後,徐、任襲擊採石,抓去了一個防守的將領。三月下旬,齊大都督蕭軌與徐、任合兵十萬,進軍當塗南岸東梁山。陳霸先在梁山本已設防,使侯安都、周鐵虎在此駐軍,這時候又增加兵力,親自去視察,慰勞軍隊。

然而齊軍在梁山不過是虛張聲勢,相持到五月,齊軍突然通知梁朝,只要交還蕭淵明就退兵。陳霸先滿口答應,但是沒過兩天蕭淵明就“疽發背”死了(明擺著是被故意搞死的)。得知這一消息後,蕭軌大怒,次日兵發蕪湖,走旱路向建康推進(可見蕭軌對侯安都的水軍仍然十分忌憚),把周文育、侯安都拋在後面。陳霸先立即召還梁山各軍,在建康擺開防守陣勢。

二十九日,齊軍進到台城以東的倪塘,台城外郊開始出現零零散散的騎兵。從這天起,空前激烈的建康保衛戰打響了。

二十九日當天,陳霸先趁齊軍先鋒立足未穩,領軍出建康,在白城與徐嗣徽激戰半日。周文育、侯安都勇不可當,親率騎兵突擊,生擒齊將乞伏無勞(看這個名字就是個衰鬼)。就在此時,大將沈泰奉陳霸先之命領三千精兵暗渡長江,偷襲瓜步,繳獲一百多條船和一萬軍糧,令急欲增援南岸的齊軍援兵大為受挫。這一天的戰鬥可謂是精彩之極,以劣勢兵力兩面出擊仍然大獲全勝,陳霸先對戰局的判斷和掌握證明了他是足以依靠的領袖人物。

第二天,齊軍主力終於趕到,進軍至城東北的鐘山;初四,進至城北的幕府山;初九,到了玄武湖西北。齊軍主力既到,兵力對梁軍保持了絕對優勢,進展相當順利。陳霸先看出敵軍士氣正高,決定暫避其鋒芒,且戰且退,逐處應戰,以戰術上的優勢彌補戰略上的劣勢,同時不斷用遊騎騷擾齊軍的補給線。

但是陳霸先很快發現自己到了退無可退的境地,南、北、東三面都出現了敵軍,建康被包圍了。其時建康的對外聯絡已經被切斷,糧運不至,救兵未來,戶口離散,徵求無所。

儘管這樣,齊軍卻也陷入了困境。江南的梅雨季節終於發飆了,連日的大雨使城內外積水過膝。城內的守軍還可以輪流到室內休息,城外的齊軍可就慘了,一來露天無法燒火做飯,士兵只能吃生的食物;二來建康死守,陳霸先又不時偷襲,齊軍無法休息,士兵日夜站在爛泥中,腳趾都爛了,精神更是疲憊不堪。

綜合所有的情況,在召開了幾次軍事會議以後,陳霸先決定孤注一擲,冒險反攻。十一日,天氣轉好,陳霸先開始動員士兵,鼓舞士氣。然而士兵個個飢餓不堪,根本無法出戰。就在陳霸先一籌莫展的時候,陳蒨奇蹟般的送來了三千斛米、一千隻鴨。至於怎麼弄到的這些東西,史書上沒有說,我只能稱之為奇蹟。陳霸先自然是大喜過望,立即命令煮熟,發給每個人一包用荷葉裹的飯,中間夾著幾塊鴨肉。士兵們填飽了肚子,振作精神,準備拼死一搏。

公元556年、梁太平元年六月十二日的這場戰鬥,勢必在歷史上留下了幾個耀眼的名字。下面我就結合史料,加上我的個人想像,描述一下這一天的激戰。

十二日的拂曉,梁軍的騎兵主力靜悄悄的出了建康北門。先鋒大將仍舊是侯安都,他的任務是為陳霸先的大部隊沖亂敵軍的陣地。侯安都回頭看了看身後的的梁朝皇族猛將蕭摩訶,道:“將軍驍勇有名,安都久仰,但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事……”蕭摩訶朗聲道: “今日使明公一見!”侯安都道:“好!今日全賴將軍神威。”

梁軍在幕府山上擺開了陣勢,而此時的齊軍卻一無所知。天光一放亮,侯安都立刻下令全軍突擊,向齊軍本營發起進攻。藉著幕府山的地勢,士氣高昂的梁軍騎兵猶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撲齊軍陣地。驚慌失措的齊軍倉促應戰,不少士兵還沒來得及拿起武器就已經身首異處。侯安都和蕭摩訶更是一馬當先,槍挑馬踏,令齊軍心驚膽戰。但是齊軍很快從慌亂中回過神來,大批趕到的援軍將侯安都部團團圍住。侯安都坐騎被射中,落馬倒地,十幾個齊兵一擁而上就要抓人。當此時,蕭摩訶大喝一聲,匹馬殺到,嚇得齊兵四下逃竄。侯安都趁機大槍一揮,挑落一個敵軍騎兵,奪過馬再戰,威猛無比。

這時候陳霸先親率大部隊趕到了,吳明徹、沈泰等軍大舉進攻,齊軍又是一陣大亂。侯安都看到援軍既到,便向蕭摩訶大喝道:“蕭將軍!隨我殺將過去!”便帶著所部騎兵繞到齊軍背後,再次發起猛攻。這時候齊軍腹背受敵,又弄不清敵人究竟有多少兵馬,士兵無心戀戰,大敗潰散,互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

齊軍大敗,徐嗣徽和他的兄弟徐嗣宗也在亂軍中被俘虜。士兵把二人押解回營,陳霸先冷笑一聲,下令斬首,號令三軍,梁軍軍威更壯。吳明徹、沈泰、周文育、徐度等各軍紛紛告捷,齊軍完全被擊潰了,沒有任何一隻部隊在抵抗,大家想的都是如何逃命。北齊南征的軍事總指揮,大都督蕭軌也被俘虜,其他齊軍大將被俘的有四十五名之多,只有任約等不多幾個人逃得性命。其餘齊軍將士逃到江邊,卻發現戰船早已被侯安都的水軍燒毀大半。船少人多,齊軍為了爭相上船而自相殘殺,慘不忍睹,渡江溺死的也是不計其數。

十三日,梁軍燒毀江邊齊軍遺留的戰船,戰事完全結束。十五日,建康宣布解嚴。至此,建康保衛戰結束。陳霸先勝利了,但是充當人質的陳曇朗卻被北齊殺害了。

陳霸先之所以願走這一著險棋,與梁朝幾代皇帝都無善終,民心對蕭家已極度失望有關:梁武帝是餓死的,梁簡文帝是被土囊壓在頭上悶死的,梁元帝在投降後受盡侮辱,也是被土囊悶死的,還有蕭正德、蕭棟、蕭紀、蕭淵明等,都稱過帝,下場都很悲慘。這不是死了幾個人的事,而是隨著他們的失敗,他們的子女妃妾,部下隨從,成千上萬的百姓連帶著受屠戮的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10: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