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黃藥師

開國帝王傳-從夏朝到清朝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9:40 | 顯示全部樓層
明太祖朱元璋

為子孫“削棘”的苦心

   朱元璋認為太子柔弱,難以駕馭桀驁不馴的功臣,因此他要在死前為子孫剷除。太子老師宋濂,早年追隨朱元璋襄讚軍事,立有大功,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朱元璋藉故殺他,太子見老師問斬,流著眼淚替老師求情。朱元璋為了開導太子,就拿來一根滿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就教訓說:“有棘刺的木杖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麼樣?”太子十分聰明,明白朱元璋之意,但並不以為然,委婉地勸諫父皇朱元璋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言外,為君不能殘暴。朱元璋十分惱怒,隨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這故事說明朱元璋坐上龍椅之後,把功臣視為棘刺。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馬背上,守天下要在馬下。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一統,用不著武臣,朱元璋為了子孫的安全,就要向他們開刀。雖用文臣治天下,朱元璋仍不死心,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強皇權,他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成為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

卓有成效的農業政策

  朱元璋在政治上實行大刀闊斧、卓有成效的改革的同時,在大明王朝遼闊的版圖上全面展開了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工作。

  經過十幾年的浴血征戰,朱元璋雙手接過的是一個經濟全面崩潰、生產大倒退的爛攤子。

  面對這種殘破衰敗的局面,出身貧賤的朱元璋理解百姓的苦難,即位不久,就召見各地來朝的府州縣官,對他們說,天下剛剛平定,百姓的財力非常困難,就像剛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才種下的樹不可搖它一樣,現在必須讓老百姓“安養生息”。

  要發展農業生產,就必須保證農業第一線有足夠的勞力資源。但在元代,蓄奴風氣非常盛行,有些權貴勳戚家的奴僕多達數千人。元末農民起義,雖然有不少奴隸得到解放,但仍有相當一些農民在戰亂中淪為豪民地主的奴隸。為此,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通令全國,普通地主不得蓄養奴婢,違者杖刑100,所養奴婢一律放為良民。凡因饑荒而典賣為奴的男女,由政府代為贖身。

  同時,朱元璋還嚴格控制寺院的發展,明令各府州只能有一個大寺觀,而且禁止40歲以下的婦女當尼姑,並嚴禁寺院收兒童為僧。20歲以上的青年願意出家,須經其父母申請,官方批准,出家3年後還得赴京考試,不合格的遣發為民。這些政策的逐步實施,使社會上增加了一支龐大的勞動力大軍。

  朱元璋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是獎勵墾荒和實行屯田。元末農民起義,由於地主逃亡,人口減少,留下了大量荒地。明朝建立後,為儘快開墾這些荒地,朱元璋採取了計民授田、獎勵墾荒的措施。建國的頭一年,朱元璋就頒詔書天下:凡是戰爭中拋荒的土地,被別人開墾的就成為墾種者的田產,如果原田主回來,由官府撥給同等量的荒地作為補償。對無主荒地,獎勵農民盡力開墾,並承認其所有權,而且免征3年的田賦,個別的永不收稅。這樣一來,許多農民由奴隸變成了自耕農,社會地位和家庭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明初的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向上的景象。

  朱元璋獎勵屯墾的政策,收到了顯著的成果。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國墾田面積達380多萬頃,比洪武元年(1368)增加了一倍以上。政府稅糧的收入也隨之大幅度增加。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國稅糧達3000多萬石,是元朝一年稅糧收入的3倍。同時人口也增加了700多萬。社會經濟開始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為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朱元璋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在朱元璋即位的當年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必須及時奏報。後來他還專門批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止旱澇的,都需要根據地勢加以修治。各種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明代以前,棉花是十分珍貴的。普通百姓穿的布衣都是由麻布製作的。到了明代中葉,人不論貴賤,地不分南北,棉布已成了人民衣著的原料。這是朱元璋在明初全面推行重視經濟作物,獎勸桑棉政策的結果。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就下令,農民凡有田地5畝到10畝,必須栽種桑、麻、棉各半畝;有40畝以上的,種植桑棉面積要按比例遞增。後來,朱元璋還指示戶部,明令全國百姓要多種桑、棗、柿和棉花,違令者全家充軍。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後栽種的全部免除賦稅。

  雖然明初的經濟得到明顯發展,人民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出身布衣的朱元璋依然不忘百姓的疾苦,生活的艱辛。他常對朝臣們說,“步急則躓,弦急則絕,民急則亂”。他常常想方設法減輕農民的負擔,盡力做到:“取之有制,用之有節“。

  明初制定的賦役法,規定民田一般畝徵稅糧5升3合5勺。按當時畝產最低1石為計算,為三十稅一。徭役一般是,有田1頃出丁夫1人,每年在農閒時節赴州縣服役30天。這些都比元代賦役減輕了許多。

  朱元璋還曾命人帶著太子朱標到農村視察,親眼看看農民的艱苦生活。太子回來後,他還嚴肅地教育說:“凡居處食用,一定要想到農民的勞苦,取之有制,用之有節,使他們不苦於饑寒。”凡是因地鬧災荒歉收的,都要下令蠲免租稅;災情特別嚴重的,還要叫地方官員為災民貸米,或賑濟米、布、鈔等。

一代帝範,節儉成風

  由於朱元璋出身貧苦農家,不僅深深體諒農民生活的艱辛、物力的艱難,而且他還身體力行,帶頭倡導節儉。明朝建立後,按計劃要在南京營建宮室。負責工程的人將圖樣送給他審定,他當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工程竣工後,他叫人在墻壁上畫了許多怵目驚心的歷史故事作裝飾,讓自己時刻不忘歷史教訓。有個官員想用好看的石頭鋪設宮殿地面,被他當場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朱元璋用的車輿器具服用等物,按慣例該用金飾的,但他下令以銅代替。主管這事的官員說,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說,“朕富有四海,豈吝惜這點黃金。但是,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開始,都是由小到大的。”他睡的禦床與中產人家的睡床沒有多大區別,每天早膳,只有蔬菜就餐。

  在朱元璋的影響下,宮中的后妃也十分注意節儉。她們從不喬裝打扮,穿的衣裳也是洗過幾次的。有個內侍穿著雙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他發現了,氣得他痛罵了一頓。一個散騎舍人穿了件十分華麗的新衣服,朱元璋問他:“這衣服用了多少錢?”舍人回道:“五百貫。”朱元璋痛心地說:“五百貫是數口之家的農夫一年的費用,而你卻用來做一件衣服。如此驕奢,實在是太糟蹋東西了。”

  朱元璋不喜歡喝酒,他多次發佈限制釀酒的命令。他不愛奢華,講究實際。他命令太監在皇宮墻邊種菜,不要建造樓臺亭閣。為了讓兒子們得到鍛鍊,他命令太監織造麻鞋、竹籤自用,規定諸王子出城稍遠,要騎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由於他出身貧寒,從小沒有讀書的機會,從軍後,到稱帝晚年一直保持勤奮好學的作風。作戰之餘,理政之後,他常常請儒生講述經史。經過幾十年的刻苦自學,他不但能寫手扎、軍令,還能寫詩作賦。他終生嚴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腐化。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71歲的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結束了他創業的一生。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南京鍾山孝陵。

中國落後於西方與朱元璋的關係

   朱元璋是一位古代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一生勵精圖治,勤奮好學,從一個貧苦的小牧童,成長為明王朝的開國大帝。其文功武略,堪稱一代天驕。

  朱元璋作為一個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其偉大歷史功績是和其他農民領袖一道推翻了元朝的腐朽統治,解放了生產力。他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採取了一些進步措施。朱元璋取得政權稱帝後,在位31年(1368—1398),勵精圖治,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響深遠,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並奠定了明朝276年的統治基礎。但他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的阻礙作用,也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轉入後期的歷史特色。

  朱元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末陳勝首先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戰鬥口號,激勵著歷代多少豪傑逐鹿中原。但是成功者寥寥,雖有布衣劉邦為帝的先例,但像朱元璋那樣年幼時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苦境卻無先例,朱元璋備受磨難是第一人,集中表現為和尚稱帝。安徽省鳳陽縣龍興寺有一副對聯:“生於沛學於泗長於濠鳳郡昔鐘天子氣,始為僧繼為王終為帝龍興今仰聖人容”,巧妙地概括了朱元璋一生的經歷。

  朱元璋生性好強,從小志氣不凡。他迫於生活,出家為僧,進寺剛15天就去做遊方僧人。他在雲遊四方中接觸當時秘密結社的白蓮教,知道了天下大勢,人心思亂,元朝的氣數將盡。朱元璋曾口占一詩云:“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腿,恐把山河一腳穿。”這首詩是朱元璋抒發壯志,野心勃勃登基及位的心理寫照。後來他終於成功了,無尺寸之封靠個人奮鬥而開創近300年的大明江山。因此民間流傳著他許多奇聞軼事,就是對他個人聰明才智一種崇敬的演義。

  任何一個人成功的奮鬥,不是坐等恩賜,而是把握命運之弦不斷索取。朱元璋一無權勢,二無文化,他是靠借郭子興一旅之眾打天下。他的成功,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其一,不露聲色緩稱王;其二,待時機而避敵鋒芒;其三,把握天時蠶食江南。

  大凡開國之君都在戰爭中習練了不凡的武功。也可以說,戰爭考驗了偉人的智勇和識力。朱元璋制定的北伐戰略,把他的高人一籌的聰明才智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將徐達、常遇春建議立即以大軍直搗元朝的大都,朱元璋認為不可。他指出:元軍還有數十萬眾,不能輕敵。況元都城池堅固,若孤軍深入,屯於堅城之下,北伐軍將陷入重圍,元兵四方來援,豈不傾覆?孤軍深入,實為兵家之忌。審時度勢,朱元璋制定了謀慎而必勝的戰略:“先取山東,撤其遮罩;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這一傑出的戰略分析與部署,完全按預料的發展,北伐一舉成功。“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朱元璋之右耳。”這是後世對朱元璋武略和軍事才幹的極度推崇和充分肯定。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1376)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市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洪武十三年(1380)在中央取消中書宰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控制臣民。朱元璋還大興文字獄和製造大規模株連的冤案為子孫削棘。由於朱元璋嗜殺、好殺,後世史家皆曰:“翻開明朝的史書,一股血腥氣味撲面而來。”

  朱元璋在晚年還頒布《皇明祖訓》條例,要求子孫及臣工遵守“祖宗之法”,規定後代有改祖制者“殺無赦”。朱元璋把閉關也列為“祖訓”,顯然這是消極守成的“祖訓”,給明王朝政治帶來深遠影響。如果明朝不為清朝所滅,按明朝堅守長城的閉關政策,中國能否保有現代疆域,卻是一個問號。

  朱元璋為大明萬世江山苦心安排,為子孫削棘,頒示“祖訓”,但事與願違,朱元璋死後墳土未幹,叔侄爭權,他的“祖訓”就被第四子朱棣所破壞。朱棣就是明成祖,他搶了帝位,遷都北京。

  朱元璋誅殺功臣,以致內戰爆發,無人可使獨當一面,自己選定的繼承人長孫朱允炆死於兵火。他立鐵榜嚴禁宦官干政,而明成祖擴大宦官為二十四衙門,宦官掌管特務機關,明朝成了宦官為禍最劇烈的朝代。朱元璋置重兵於遼東,囑子孫固守北疆,明王朝恰為關外少數民族所顛覆。凡事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歷史證明,一切雄主、暴君美夢都不會長久,因為雄主和暴君個人主觀慾望最強烈,距離客觀也就更遠。

  中國之落後於西方,開始於明代。造成這種落後有多種原因,而其中墨守朱元璋專制統治的成法,尤其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權政治下的權力經濟、束縛經濟發展的關津制、海禁制、匠戶制、濫發通貨等等是主要原因。此外,明朝束縛人們思想的八股取士和文化專制主義,也是構成中國社會停滯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對歷史的功與過,都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而登上天子大位,雖然是時代的造就,而他個人的奮發與天資是少有的。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朱元璋的雄韜偉略影響歷史進程,也為後世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樹立了楷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3: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原姓不明。努爾哈赤執政時期發明滿文,之後自稱姓愛新覺羅。

成長

努爾哈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改稱興京,今中國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祖父覺昌安(明代譯作叫場)、父塔克世(明代譯作他失)為建州左衛指揮,母為顯祖宣皇后。

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以控制局勢。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於萬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誅殺。王杲的兒子阿台章京得以逃脫,回到古勒寨(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阿台之妻是覺昌安的孫女,所以阿台既是努爾哈赤的舅舅,也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夫。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覺昌安、塔克世進城去探望,因戰事緊急被圍在寨內。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在李成梁的指揮下誘阿太開城,攻破古勒寨之後屠城,覺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倖免。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在敗軍之中,因儀錶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1]

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有十三副盔甲作為裝備。他回到建州之後,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麼殺害其祖、父。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2]

稱帝

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尼堪外蘭逃走到鵝爾渾。1587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同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後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採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1601年努爾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貢。

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因為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葉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緣故,憤然頒佈「七大恨」,起兵反明。

和明朝的戰鬥

1619年年三月,明徵集十四萬軍隊討伐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掌握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在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殲滅明軍約六萬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寧市),熊廷弼兵敗被斬,王化貞下獄論死。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

死亡

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製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瀋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七,大漸,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逝於靉(à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沈陽市於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3],終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在寧遠受到炮擊重傷而死[4]。但事實上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之後8個月才死去,中間還遠征了蒙古。根據支持袁說法的學者考證,努爾哈赤的死因應是抑鬱症[5]。馳騁疆場的沙場老將竟敗於進士出身袁崇煥之手,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創傷;再者鞍馬勞累,積勞成疾,對於傳位大事,萌含着家庭之變,也是深懷隱憂。至於他當時有無受傷,此為滿人所忌,今日已經無法考證。努爾哈赤死亡的時的年齡已經超過當時普通人的平均壽命。

努爾哈赤葬於瀋陽福陵(今瀋陽東陵),廟號「太祖」。


^ 《清史稿·太祖本紀》「太祖及弟舒爾哈齊沒於兵間,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
^ 蔣良騏《東華錄》
^ 《明熹宗實錄》,卷71,19頁,載努爾哈赤死訊為8月10日
^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中記載,紅衣大炮打死敵人不計其數,還擊中了「黃龍幕」,傷一「裨王」。
^ 李鴻彬《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  



男兒靡礪成英雄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建州左衛女真貴族塔克世家中降生了一個男孩。他長得龍顏鳳目,偉軀大耳,聲若洪鐘。加之他又是塔克世家中的第一個男孩,父母對他非常鍾愛,這個男孩子就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所屬的女真族是我國東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西元1127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建立金朝,統治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長達百餘年,直到1234年被南宋與蒙古的聯軍所滅,才又重新返歸東北故土,散居在白山黑水之間。

  松花江下游的依蘭地區,是努爾哈赤的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元朝統治時期,在這裡設了3個萬戶府。努爾哈赤的祖先充任斡朵裏萬戶府的萬戶。這是一個可以世襲的官職,從這時開始,努爾哈赤的先人便世代為官。

  同所有貴族一樣,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也把眾多的妻子視為其尊貴身份的一個象徵,他先後娶了3個妻子。努爾哈赤的生母姓喜塔喇氏,是建州衛首領王杲的女兒。喜塔喇氏生了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和雅爾哈齊3個兒子及一個女兒。作為長子,努爾哈赤倍受父母寵愛,從小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在他10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喜塔喇氏突然與世長辭。這個重大的變故從根本上改變了努爾哈赤的生活,他告別了昔日驕子的優越地位,開始在繼母製造的陰影中度日。由於生活所迫,少年時代的努爾哈赤就開始用自己的雙手謀生,他常常翻山越嶺,出入於莽莽林海,挖人參,採松子,揀榛子,拾蘑菇,然後把這些山貨帶到集市上換錢,用以維持自己的生活。

  努爾哈赤常去的是生意興隆的撫順馬市,除了進行貿易之外,他更感興趣的是通過貿易同漢人廣泛接觸和交往,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天長日久,他學會了說漢語,識漢字。在撫順馬市這所學校裏,聰明好學、胸懷大志的努爾哈赤廣採博收,學習了知識,增長了才幹,開闊了視野。

  15歲那年,無情的生活之鞭迫使努爾哈赤帶著10歲的弟弟舒爾哈齊離家出走,投奔到外祖父王杲門下。

  王杲是個漢化較深的女真人,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在動亂的年代中發跡,成為建州女真中的著名首領。明中朝後,他自以為力量雄厚,便無視朝廷邊將的政令,常常擾邊作亂。萬曆三年(1574年)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率軍攻破王杲屯寨,王杲及親屬全部被殺。此時正在王杲家中的努爾哈赤兄弟也雙雙做了俘虜,聰明、機敏的努爾哈赤當即跪在李成梁馬前,痛哭流涕,用漢語請賜一死。李成梁見他聰明伶俐、乖敏可憐,不僅赦免了他,而且把他留布帳下做了書童,專門伺候自己。努爾哈赤從七八歲就開始練習騎射,到這時十六七歲,已是弓馬嫺熟、武藝高強。因而在李成梁帳下,每逢征戰,他總是勇猛衝殺,屢立戰功。李成梁對他非常賞識,讓他作了自己的隨從和侍衛。兩人形影不離,關係密切,情同父子。

  然而,努爾哈赤對李成梁的恭順和效忠,僅僅限於表面。他對外祖父的被殺始終懷恨在心,只是當時懾於李成梁的威名,不敢輕舉妄動。私下裏他早早已另有打算,只待有朝一日時機成熟再採取行動。

  在李成梁帳下生活了3年左右,努爾哈赤以父親捎信讓他回家成親為由,借機離開李成梁,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遵照父命,19歲的努爾哈赤與佟佳氏結了婚。

  獨立生活後,他經常到長白山一帶採集、狩獵,往來於撫順馬市和女真地區,換取生產和生活用品。有時他又輾轉各地,為人傭工。有時則聽明廷的徵調,從徵參戰,經過幾年的闖蕩,努爾哈赤有了更豐富的閱歷。他對各民族的語言風俗、中原地區的形勢以及宮廷、官場、官軍等各方面的情況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十三副遺甲起兵,初顯王者霸氣

  努爾哈赤25歲時,女真部族之間和部族內部,為了爭雄稱霸,常常互相攻伐,互相殘殺。建州女真有兩個堅固城寨:一個是古勒城,城主是阿臺;另一個是沙濟城,城主是阿亥。阿臺是努爾哈赤外祖父王杲的兒子,阿臺的妻子是努爾哈赤伯父禮敦的女兒。王杲被殺後,阿臺發誓要為父報仇,他憑藉古勒城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依山築城,設置壕塹,並屢犯明邊,縱兵飽掠。這可激怒了明朝總兵李成梁,他決意發兵攻殺阿臺。

  建州女真還有個圖倫城,城主叫尼堪外蘭。他的兵馬不多,卻野心勃勃,總想吞併周圍部族,稱雄建州女真。為此他便極力討好明朝邊吏,並挑撥阿臺、阿亥與明的關係。他向李成梁表示,自己願意為明朝征服古勒和沙濟兩城作嚮導。李成梁決定立即出兵,攻伐古勒、沙濟兩城,並許諾尼堪外蘭城下之日,便是他榮升建州部首領之時。

  李成梁的大隊人馬分兩路殺來,破城後大肆殺戮,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也於混亂中被殺。

  噩耗傳來,努爾哈赤悲痛欲絕。他憤然來到了遼東都司,義正辭嚴地質問明廷邊吏,為何殺他一向忠順於朝廷的祖父和父親。明朝邊吏自覺理虧,一再解釋這是誤殺,後又賜予努爾哈赤敕書30道,戰馬10匹,讓他襲任祖父之職,當了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努爾哈赤表面上接受了明朝撫慰,但內心發誓要報殺父之仇。

  為了報仇,努爾哈赤決定先舉兵攻打尼堪外蘭。他整點出父祖的十三副遺甲,率領不足百人的部眾,向尼堪外蘭居住的圖倫城進發。幾經惡戰,終於除掉了仇敵。

  當時女真各部林立,建州女真也不例外。努爾哈赤在以13副遺甲起兵的兩年內,就相繼大敗了建州女真界凡、薩爾滸、董佳、巴爾達四城聯軍和漠河、章佳、巴爾達、薩爾滸、界凡五城聯軍,並攻破了安圖瓜爾佳、克貝歡和托漠河城。在斬殺了尼堪外蘭之後,又乘勝平定了哲陳部、攻取了完顏部。在努爾哈赤日益強大的攻勢面前,蘇完部和董鄂部自動前來歸附。到萬曆十六年(1588),除長白山諸部外,建州女真各部基本上被努爾哈赤統一了。5年之後,他又先後攻取了長白山訥殷、朱舍裏和鴨綠江三部,整個建州女真統一在努爾哈赤的麾下。

  為了擴展勢力,興立基業,在統一建州女真過程中,努爾哈赤於萬曆十五年(1587)在煙筒山下建赫圖阿拉城稱王。為顯示為王的尊嚴,他制定出一套初具規模的禮儀。每當他出入柵城,樂隊便恭立在城門兩側吹打奏樂。赫圖阿拉城遂成為當時建州女真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中心,後來又成為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基地。

  到萬曆末年,所有女真部落都努爾哈赤被統一了。

創國之舉

  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是努爾哈赤建國稱汗的日子。赫圖阿拉城熱鬧非凡。努爾哈赤在此宣告建立“大金國”,年號為天命。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後金”。

  儀式結束後,眾大臣舉杯暢飲,舉城一片歡騰。然而,此時此刻努爾哈赤並沒有被歡樂所陶醉,他若有所思的神情中略帶幾分疲倦之意。自25歲起兵,到如今登基稱汗已經58歲了。他於花甲之年登上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汗位,30多年來為建立女真國所進行的浴血奮戰和苦心經營,此刻都歷歷在目,縈繞在他的心上。努爾哈赤深知要建立國家必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他著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在農業方面,努爾哈赤採取的主要措施是組織屯田和擴大農耕範圍。建州的谷地平原都被開墾,就連難以耕種的山地也有許多地方種上了莊稼。每攻取一地,努爾哈赤便根據當地條件安排耕種、放牧或屯種。攻取哈達後,他在這裡大力提倡耕墾土地,放牧馬牛。滅掉輝發後,他又在當地安置了千餘戶居民進行屯種。

  建州地區的手工業本來很落後,鐵制農具和布匹、絲綢等大量生活用品都要依賴從漢族地區輸入。努爾哈赤力圖改變這個局面。他很重視工匠,認為他們遠比金銀珠寶貴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由於他的倡導,建州地區的手工業很快初具規模,能煉鐵、採礦並製造精良的軍械。赫圖阿拉城就有連接數裏的作坊,專門製造各式各樣的兵器。

  努爾哈赤一方面積極發展建州地區的經濟,一方面致力於發展與漢族地區的貿易,以此來彌補建州經濟上的欠缺。他用當地出產的人參、貂皮、東珠、馬匹等特產換回所需要的物品。為了解決濕人參容易腐爛的問題,努爾哈赤還創造了煮曬法,即把人參煮熟曬乾,然後保存起來待價而沽。由此漢商故意拖延時間以便壓價收買的企圖便無法得逞了。由此一項,僅在撫順一市,努爾哈赤每年就獲利高達幾萬兩。

  創建八旗制度,也是努爾哈赤的一大功績。八旗制度的雛形是女真族公社末期的狩獵組織。那時,每逢出師行獵,氏族成員便每人出一支箭,以10人為一單位,稱“牛錄”,是漢語箭或大箭的意思。10人中立一總領,稱“牛錄顏真”。牛錄顏真即大箭主。在女真社會生產不斷發展的同時,牛錄組織也日益擴大,並衍變成奴隸主貴族發動掠奪戰爭和進行軍事防禦的工具,但它的突出特點是具有顯著的臨時性。努爾哈赤把它改造成常設的社會組織形式。1601年,他把每個牛錄擴充到300人,分別以黃白紅藍四色旗作為標誌。由於兵力不斷增加,1615年努爾哈赤又在牛錄之上設立甲喇和固山,以5牛錄為1甲喇,5甲喇為1固山。甲喇設甲喇額真統領,固山由固山額真統轄。這樣,原來的4大牛錄遂擴大為4個固山,仍以四色旗為標誌,又稱四旗。後來又增編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與前面四旗合稱八旗。八旗制度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的民兵一體、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八旗兵丁平時耕墾狩獵。戰時則披甲出征。八旗旗主都由努爾哈赤的子孫擔任,他們集軍事統帥和政治首領的身份於一身。努爾哈赤則是八旗的家長和最高統帥,他為八旗軍隊制定了嚴密的紀律。八旗制度的實行,提高了女真的軍事戰鬥力,也促進了滿族社會的發展。

  創制和頒行滿文,是努爾哈赤在滿族文化發展史上建立的一個里程碑,努爾哈赤興起後,建州與明朝和北韓時常有公文來往,但因沒有女真文字,只能由漢人用漢文書寫。每逢向女真人發佈政領,則先用漢文起草,然後再譯成蒙古文。女真人講的是女真語,書寫卻用蒙古語,這種語言與文字的矛盾,促使努爾哈赤決意創制記錄滿族語言的符號———滿文。滿文的創制和頒行,加強了滿族人民內部和滿漢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也加速了滿族社會的封建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3:01:54 | 顯示全部樓層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七大恨”誓詞,對明宣戰

  建國稱汗後,努爾哈赤花了很大精力整頓內部。與此同時,他將兵鋒公然指向了明朝。而明朝當時的政治腐敗與軍備廢弛,又是導致努爾哈赤實行戰略轉變的催化劑。

  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春天,一切準備停當,努爾哈赤率領眾臣眾兵,祭祖告天,宣讀了“七大恨”伐明誓詞。誓詞說:“我的父祖未曾損害明的一草一木,明卻無端起釁將我的父祖殺害,恨一也;明雖挑起事端,但我仍想與明修好,劃界立碑,共立誓詞,互不侵擾,但明軍踐踏盟約,越我邊界,出兵互助葉赫,恨二也;清河兩岸明人,年年入我境內劫奪,我遵照兩國盟約,捕殺越界漢人,明朝卻誣我擅殺,扣我使臣剛古裏等11人為人質,逼我殺10人換取,恨三也;葉赫之女本來已經許配於我,但因得到明朝支援,葉赫又將已聘之女改嫁給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等三地,歷代屬我部所統,明卻不讓三地民眾取田收割,發兵驅逐,恨五也;我奉天意征討葉赫,明卻偏聽葉赫之言,遣使對我謾罵淩辱,恨六也;明朝逼我把所俘哈達之人退還,結果被葉赫所掠取,恨七也。明朝欺人太甚,情理難容。因這七大恨之故,誓師伐明!”

  第二天,努爾哈赤率領著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向撫順進發。瀕臨渾河的撫順城是明朝設防的要塞,又是明與建州互市的重要場所。青年時代的努爾哈赤經常出入這裡進行貿易,因而對撫順的山川形勢和各方情況瞭如指掌。他決定以計智取,輔以力攻。他先派一人到撫順,聲言明日有3000女真人要來做生意。第二天,扮作商人的後金先遣部隊就來到撫順城內,誘使當地商人和軍民與之貿易。撫順守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後金兵士已遍佈集市,後金主力又接踵而至,乘機突入城內,與先遣部隊裏應外合,一舉攻取了撫順城。撫順守將李永芳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束手就擒。遼東總兵張承胤聞訊率兵萬人倉促來援,這時努爾哈赤已經撤出撫順,在中途設下埋伏,全殲了張承胤的援軍,繳獲了大批武器輜重滿載而歸。

  努爾哈赤起兵伐明,初戰便大獲全勝,興奮不已,但他並未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深知明朝現在雖然江河日下,但畢竟還是一個龐然大物,還有相當的實力,不能貿然大舉進犯。因此,他對明朝,不斷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攻陷撫順城3個月後,他又用計智取了清河城,殺死守將及兵民萬餘人。隨著接連不斷的勝利,努爾哈赤的膽子也愈來愈壯。明朝派來使者求和,努爾哈赤借機向明朝提出一系列要求。經濟上,他要求給他和眾貝勒、大臣加緞3000匹、金300兩、銀3000兩。政治上,他要求明朝尊他為王,承認他的所作所為是合法的,撤回明朝派駐葉赫的官兵。他聲言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方可罷兵談和。顯然,堂堂“天朝”是不會接受這樣的要求的。於是,雙方的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即薩爾滸之戰一觸即發了。

  在這次著名的薩爾滸大戰中,努爾哈赤僅用5天時間,就大敗明朝十幾萬大軍,稱得上是他軍事指揮藝術的一次精湛表演。他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為原則,以鐵騎馳突、速戰速決為法寶,以誘敵深入、以靜制動為手段,以親臨戰陣、身先士卒為表率,終於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薩爾滸大戰之後,明朝在東北的統治日趨崩潰,而已經立住腳跟的努爾哈赤,則開始由防禦轉入進攻。

  天命六年(1621)春,努爾哈赤髮動了遼沈之戰。攻佔瀋陽不久,努爾哈赤又做出向遼陽進軍的重大軍事決定。幾經奮戰之後,後金終於佔領了遼陽。接著,努爾哈赤將後金的國都遷到了遼陽。以後努爾哈赤率軍幾經征戰又攻佔了整個遼西地區,兵鋒直指山海關下。

為什麼努爾哈赤打不過袁崇煥

  遼西地區失陷後,明政府深感形勢嚴重,又一次徵調全國各地的軍隊會集山海關,全力固守,並將積極主張抗擊後金的大學士孫承宗、兵部主事袁崇煥派往關外考察軍務。

  袁崇煥來到邊關果然不負深望,很有作為,他首先向孫承宗提出要固守山海關必須先守寧遠的建議,要求重新修建寧遠城。寧遠(今遼興城)地處遼西走廊中段,它依山傍海,形勢險要,是由瀋陽通往山海關的咽喉要塞。孫承宗採納了袁崇煥的建議,加意修築寧遠。按照袁崇煥的設計,寧遠城新建的城墻高3.2丈,底寬3丈,頂寬2.4丈,寧遠遂成為關外的軍事重鎮,孫承宗又修繕了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的城池,遣兵分守。一條以寧遠和錦州為中心的防線迅速建成了,遼西的局勢重新穩定下來。

  努爾哈赤此時正忙於遷都,探知孫承宗在遼西嚴陣以待,他一直沒有貿然進攻。但不久明朝內部的黨爭再起,孫承宗儘管滿腹韜略,守邊有方,卻因秉性忠直遭到魏忠賢一夥的忌恨和排擠。繼任孫承宗的是魏忠賢的同黨高第,他精於投機鑽營,對打仗卻是一竅不通。他對後金怕的要死,認為關外必不可守,只想躲在山海關內茍全性命。因此,他不顧袁崇煥等人的強烈反對,盡撤錦州等地的防務,將各城兵力強行調入山海關。孫承宗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就這樣被破壞了。只有袁崇煥堅決不撤,他斬釘截鐵地說:“我在寧遠做官,就要在這裡死守,決不撤退!”

  努爾哈赤遷都完成後,一直在尋找征伐明朝的時機,得知明軍更換主帥全線撤防的消息,他喜出望外,決定立即出兵。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爾哈赤親率10餘萬八旗大軍向遼西殺來。

  一路上,後金軍隊長驅直入,不費吹灰之力就佔據了錦州、松山等大小城池,只剩下寧遠這座孤城還由袁崇煥固守著。努爾哈赤認為,後金大軍壓境,寧遠一座孤城已是唾手可取,便派人給袁崇煥送去招降書,用高官厚祿引誘他獻城投降。袁崇煥毅然拒絕了後金的招降,全力準備迎戰,與寧遠共存亡。

  當時,袁崇煥的兵馬還不到3萬,要戰勝努爾哈赤的13萬軍隊,談何容易!他將城外的所有明兵調入城內,將武器兵力集中起來。又將城外的百姓動員進城,把城郊一定範圍內的房屋糧食全部燒燬,使後金兵在寧遠城外一無所獲,袁崇煥用佩刀刺破手指寫下血書,表示要誓死守住寧遠。寧遠軍民為他的愛國熱情所感動,全城同仇敵愾,決心同後金軍隊決一死戰。

  努爾哈赤指揮後金軍隊整整攻了三天三夜,部下死傷無數,他自己也負了傷,但寧遠城依然固若金湯,巍然屹立。努爾哈赤不得不承認自己無計可施。在凜冽的寒風中,他帶著殘存的兵力撤回瀋陽。

  努爾哈赤大概到底沒有搞清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袁崇煥指揮有方,固然是戰勝後金的重要因素,而寧遠百姓不堪後金的暴虐統治,在袁崇煥的號召下,一呼百應,毀家相從,與寧遠守軍結成了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更決定後金此次戰敗的命運。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使努爾哈赤頭腦發熱,難以進行冷靜的思考,他本想在寧遠重演當年輕下遼沈的一幕,並未進行認真的準備,便大舉進兵,終於在眾志成城的明朝軍民面前敗下陣來。

  寧遠戰敗給努爾哈赤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傷,為此努爾哈赤的心情一直憂鬱不安,加上已近七旬高齡,又連續多日征戰,這些都嚴重損傷了他的身體健康。

  天命十一年(1626,明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終因癰疽突發離開人世,享年68歲。

清太祖殺弟之謎

  談起清王朝的建立,人們首先想起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是他奠定了大清王朝300年的江山基業。其實,在努爾哈赤的背後,還有一位對大清天下居功至偉的人物,那就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舒爾哈齊,只是因為特殊的原因在史書中缺少記載,而他的子孫在清王朝中一直擔任顯要的位置,備受重視。清末咸豐皇帝在熱河避暑山莊去世後,遺詔讓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尚書肅順等八人輔政,號稱“讚襄政務王大臣”。這端華、肅順係同胞兄弟,時人稱“端三肅六”,他們是舒爾哈齊的八世孫。

  努爾哈赤有弟兄5人,但稱得上同胞手足的只有三弟舒爾啥齊和四弟雅爾哈齊。1583年,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被明軍誤殺,努爾哈赤繼承了父祖的職位,統領建州左衛都指揮,還受封敕書、馬匹,當時遼東鎮帥李成梁對他也未加留意。當時的努爾哈赤25歲,舒爾哈齊20歲,不但令周圍女真各酋刮目相看,就連明朝和北韓也都知道這兄弟二人多智習兵,志向不小。當時北韓政府得到情報說,努爾哈赤自稱為王,其弟自稱船將,立志要“報仇中原”。明朝當政對兄弟二人採取羈縻的政策,高官厚饋,努爾哈赤晉陞都督,加龍虎將軍勳銜,舒爾哈齊也被明廷授予都督崇階,故在建州內部人稱舒爾哈齊為“二都督”。當時,凡軍機大事,努爾哈赤兄弟登高密議,決定之後,雷厲風行,竟無一人了解內幕。但是到了1611年(萬曆三十九年)建州女真統一內部,還滅掉了海西女真哈達、輝光二部,有精兵勁卒數萬,虎視遼東,窺探中原,有帝王之勢的時候,舒爾哈齊卻突然去世了,《清實錄》所記,1611年8月19日舒爾哈齊“薨,年四十八歲。”在日後清代的官修史書中,舒爾哈齊對清王朝的豐功偉績無從追尋,實在耐人尋味。

  舒爾哈齊是怎麼死的呢?史實中對他何以致死,喪禮如何,全不做交代。當時明朝方面的記載則是“奴酋忌其弟速兒哈赤兵強,計殺之。”(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奴兒哈赤殺其弟速兒哈赤,並其兵。”(沈國元:《皇明從信錄》)明代黃道周更詳細描述了這場骨肉相殘的悲劇:“酋疑弟二心,佯營壯第一區,落成置酒,招弟飲會,入於寢室,鋃鐺之,注鐵鍵其戶,僅容二穴,通飲食,出便溺。弟有兩名裨將以勇聞,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斬之。”(《博物典匯》)在清代的老檔案《滿文老檔》中記載,1609年(萬曆三十七年)三月間,努爾哈赤以舒爾哈齊圖謀自立為理由,殺舒爾哈齊一子及一僚屬,削奪了他所屬的軍民,兩年後,舒爾哈齊死去。如果當時的舒爾哈齊自有軍隊,當然不可能束手就擒。所以努爾哈赤用計囚禁,殺其親信,是不可避免的。看來,明人說努爾哈赤殺害胞弟,多半不是誣傳。

  如果說努爾哈赤殺了自己的同胞兄弟,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最為親厚的兄弟二人同室操戈,骨肉相殘?其中當然是權力之爭的緣故。和努爾哈赤一樣,舒爾哈齊也是明朝廷任命的管理建州女真的官員,又有自己屬下的兵馬,如果他能聽從兄長的指揮,自然和努爾哈赤相安無事,但舒爾哈齊偏偏又是桀驁難制的人,處處要和兄長分庭抗禮,兄弟之間難免矛盾重重。雖然不及其兄兵強馬壯,舒爾哈齊還是決心離開兄長。對努爾哈赤來說,舒爾哈齊的獨立完全是在自己身邊又立一敵國,由此努爾哈赤起了殺心。關於這場內部的殘殺,有人指出不單是權力的爭奪,而是一場“叛明”和“擁明”的鬥爭,明朝政府很注意扶持舒爾哈齊來削弱努爾哈赤的獨立勢力,於是重建了建州右衛。新設右衛的治所黑扯木位於遼寧鐵嶺的東南。看來,清太祖殺弟的疑案牽扯的問題還涉及到很多方面,一時難以完全澄清。

  不過舒爾哈齊為其兄有意誅除的史實基本已經被公認了,不管權力之爭也罷,政見之爭也罷,二者互相交織也罷。舒爾哈齊生前有大功於清室,身後卻寂寥無聞,但又不敢明言其死因。龍興之初的諸王冤案後來有不少得到清帝的平反,惟沒有給舒爾哈齊昭雪,這一方面是因為努爾哈赤的子孫們不願承認其祖有殺弟的惡名,另一方面,在清人看來,努爾哈赤殺弟也是出於維護帝業的目的,因此不能推翻太祖首定的鐵案。舒爾哈齊之子濟爾哈朗後以功得封鄭親王,終清之世,王爵世襲罔替,即俗稱“鐵帽子王”也。在一定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皇室對舒爾哈齊開創之功的酬答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3:02:32 | 顯示全部樓層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對努爾哈赤崛起的分析

  在明王朝日益衰落腐敗的形勢下,努爾哈赤在遼闊的東北大地,躍馬揚刀,率領八旗子弟兵,縱橫馳騁,創建了驚人的業績,成為清王朝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大明王朝後期政治腐敗,勢必影響國力。邊備的廢弛,使邊境的一些少數民族得到了發展的機會。當初,明成祖朱棣在黑龍江流域,曾經建立過強大的邊防。到明神宗萬曆年間,這種優勢喪失殆盡。於是,明朝的邊防守將只得採用分而治之的辦法,儘量挑起當地女真族之間的矛盾,企圖用女真的內亂削弱他們的力量。但是,明朝的將軍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不斷的內部爭鬥中,最終會有一支女真人征服其他各部,成為邊防的最大危險。歷史就是沿著這個趨勢在發展。

  明王朝曾經把女真分為三部,其中生產比較發達、最接近漢人的,是建州女真,另外兩支,是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在建州女真的貴族的家裏,終於誕生了一位統一女真的領袖,他就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從圖倫城之戰開始,努爾哈赤走上了統一女真,反抗明朝的道路。但是在表面上,他依舊歸順明朝,年年向遼東總兵納貢。他用了10年的時間,採取“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策略,用招降和消滅的兩手,統一了整個建州女真。他的統轄範圍,已經達到東至鴨綠江,西至撫順,南接清河,北達開原的廣大地區。

  這時候,努爾哈赤又用10年的時間,利用聯姻的辦法拉攏海西女真中比較強大的部族,利用逐步削弱葉赫勢力的辦法併吞地盤,終於在萬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也就是萬曆帝去世前一年,徵滅了葉赫族,統一了海西女真。

  這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成為各女真部族唯一的最強大的首領。他開始向更遠的地方擴展自己的勢力,他先後征服了東海之濱極北諸部,又基本上統一了大漠以南的蒙古族,把在自己控制下的各族統一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促進和加速了女真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這就是以後入主中原的滿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也就是滿族形成的過程。從此,滿族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她為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譜寫了輝煌的新篇章。努爾哈赤對本民族所做的巨大貢獻,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

  努爾哈赤是傑出的政治家。他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立了一套與女真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政治、經濟制度。他組織的八旗制度是個創造,把整個社會的成員組織成一個整體,集軍事、生產與政治於一個組織之內,並且凝聚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和物質力量。

  努爾哈赤在創建後金的過程中,用改革的精神,不斷提出新方針、新措施,表現出政治家的氣魄和才幹。

  努爾哈赤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在努爾哈赤所從事的軍事活動中,雖然始終處在戰略的劣勢,但是,他總是能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努爾哈赤一生所經歷的戰鬥,勝利居多,失敗極少,是當之無愧的“常勝將軍”。但是,努爾哈赤畢竟是個歷史人物。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

  在戰爭中,努爾哈赤放任和提倡軍隊去掠奪財產,屠殺百姓。進入遼沈地區以後努爾哈赤推行民族壓迫政策,強令漢民剃髮等,給遼東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這些局限並不妨礙歷史給予他的肯定和讚揚。努爾哈赤經常對族人和子弟說:“努爾哈赤”的意思是野豬皮,雖然不好聽,但我非常喜歡。因為野豬皮堅韌、耐磨,我就像野豬皮一樣,用這份堅韌來建立我的大業。經過幾十年的奮戰,努爾哈赤死時大清基業基本上奠定了,為以後滿清入主中原鋪平了道路。可以想像,在努爾哈赤的立國征戰過程中是多麼艱辛和不容易,努爾哈赤正是靠著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堅”、“韌”、“忍”的恒心一步步地向著勝利邁進。不論功敗與否,也值得欽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3: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太宗(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皇太極(亦作皇太子、洪太極、黃台吉),軍事家、政治家。滿洲族,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



生平

皇太極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廿五出生。尊稱後金天聰帝愛新覺羅皇太極,也稱清太宗崇德(文)皇帝皇太極。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攻而未克,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軍最慘痛的一敗。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毒疽發作而死,皇太極繼承汗位。

1627年,皇太極親率大軍發起寧錦之戰,再次大敗。他決定繞過關寧錦防線在明朝北方開闢第二戰線。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南侵。在第一次南侵中,他誘使明思宗處死袁崇煥,又仿製紅衣大炮,並建立現代化炮兵部隊——重軍。皇太極在世時期,將都城瀋陽改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控制漠南蒙古後改國號為「大清」,改名元崇德,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史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馬不停蹄,晝夜兼行五百餘里。在松山大敗明軍,生俘洪承疇,《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此役為後來清朝滅明徵服天下立下基礎。《清史稿·太宗本紀》評價:「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皇太極腦中風病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年五十二歲。後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孝莊文皇后的七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

英資少年的政治天賦

  明萬曆二十年(1592),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出生。清代官書上講,太極音同臺吉,並習慣於在臺吉前面加上黃、紅等顏色名稱。漢族人則把皇位繼承人叫做皇太子,也同皇太極音相似。總之,皇太極是個十分顯貴的名字。

  皇太極的確是得到了父親的喜愛。皇太極的生母葉赫納喇氏在努爾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爾哈赤的恩寵。子以母貴,她所生的兒子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疼愛,努爾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專門教師,皇太極從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天資聰慧,凡是接觸過的事物過目不忘。在他長大成人投身行伍的時候,努爾哈赤軍中眾多的戰將幾乎都是不識字的文盲,只有皇太極夠得上一個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於連年烽煙不息,父兄經常出征作戰,少年時期的皇太極便主持家務。努爾哈赤擁有眾多的妻妾、子女、奴僕,財產,而且當時家事與國事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兩者常相互混雜。處理這樣繁雜的家政,對皇太極來說是副不輕的擔子,也是個極好的鍛鍊機會。而少年皇太極幹得頗為出色。據史書記載,在他7歲以後,努爾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給了他,皇太極根本無須父親多加指點,就能把繁雜的事務幹得井然有序。

  不過,皇太極並非命運的寵兒。12歲那年,他遭到了喪母的不幸。而政務纏身,不斷征戰的父親此時又無法給予他太多的照顧和體貼。這樣,少年皇太極不得不早早開始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在生活的激流中自立圖強。

從父學習“伐樹”策略

  明萬曆四十年(1612)秋,年方21歲的皇太極第一次跟隨父兄出征作戰,參加了對烏拉部的征伐。但努爾哈赤只是命令部下四處焚燬敵人糧草,卻不發動進攻。血氣方剛的皇太極急於陷陣衝鋒。努爾哈赤耐心開導他說,在砍伐大樹的時候,必須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才能漸漸把樹砍斷。對付烏拉部這樣的強敵,怎能試圖一舉將它殲滅?只有將其所屬城郭一一攻取,最後才能滅亡它。經過對烏拉部連續不斷的征伐削弱,到第二年,努爾哈赤終於滅掉了強大的烏拉部。努爾哈赤的教誨也深深地印在了皇太極的腦海。後來他在繼承汗位後,仍遵循這個“伐樹”的策略,對明朝長期征伐,從不斷削弱它的旁枝開始,最後斷其主幹。皇太極出色的政治軍事才幹,就是在和父兄一起征戰的戎馬生涯中逐漸增長提高的。

  皇太極的長兄褚英,是一員疆場驍將。努爾哈赤晚年也曾有意培養他作為自己的繼位人。但褚英心胸狹窄,擁權自重,對自己的兄弟和群臣百般欺淩。皇太極等人忍受不過,稟報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大為憤怒,下令監禁了褚英,後來又因有人告他有篡位行為而將其處死。

  褚英失勢後,年輕的皇太極作為父親的得力助手不斷受到重用。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稱汗後,在10多個兒子中,選定皇太極與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為四大貝勒,佐理國家政務。4個人按月輪流值班,國中一切機要事務都由他們負責處理。皇太極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積極參與政務、軍事的謀劃和決策。萬曆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公開向明朝宣戰,進兵攻打撫順。皇太極巧獻妙計,預先派軍卒扮作販馬商人混進城內,然後大軍憑藉夜幕的掩護兵臨城下,發炮為號,裏應外合。結果一舉拿下了撫順。

  皇太極不僅在戰場上驍勇非常,在處理政事時,更是頭腦冷靜,果斷機敏,頗有全局觀念。在努爾哈赤慮事不周之時,皇太極時常提出建議,把事情處置得更妥貼。

雄才大略三件事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68歲的努爾哈赤去世。經過諸兄弟子侄的共同協商,公推35歲的皇太極即汗位。皇太極推讓再三後接受了眾議,於九月一日登上了後金汗位,並決定從次年起改元天聰。

  皇太極登極汗王位後,就以一個政治家的膽略,對國家的制度規章、政策法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建、調整和改革。

  第一件事,就是緩和當時緊張的民族矛盾。

  皇太極登位時,形勢並不樂觀。連年的對外戰爭、繁重的兵役負擔,使得國內的下層民眾人心厭戰,怨言四起。後金上層統治集團內部也不穩定,充滿勾心鬥角的矛盾鬥爭。尤其嚴重的是,後金國內的滿、漢民族矛盾相當尖銳。努爾哈赤一生戎馬倥傯,艱難創業,為後金大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晚年在取得輝煌軍事勝利的同時,也犯下了嚴重錯誤。在向遼沈地區推進的過程中,他堅持“誅戮漢人,撫養滿洲”的政策,大肆屠殺和奴役漢族百姓,將俘獲的大量漢人分給滿族官兵做阿哈———奴隸。奴隸們被強迫在主人的莊園和家族中從事各種繁重的勞動,連年苦累不堪。雖然後來努爾哈赤在建國後實行了“計丁授田”、“編莊授田”等封建化措施,緩和了一些,但仍不徹底。悲慘的生活迫使遼東地區的漢族人民奮起反抗,他們舉行暴動,暗殺女真人,使得女真統治者恐慌不安,歲無寧日。努爾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出門不得單人行走,必須10人以上結伴同行,否則要罰銀。由此可見當時民族關係的緊張程度。

  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皇太極繼位後處亂不驚,胸有成竹。他大膽地衝破祖宗法度和傳統習慣的約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中實行全面改革和調整。

  皇太極首先著手解決尖銳的民族矛盾問題。他一上臺就強調,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安撫民眾,並且有針對性地把安民的重點放在安撫漢人上。他上臺不久就改女真族為滿洲族,以改變歷史上女真人與漢族的對立仇恨。接著又頒布法令宣佈,對滿人、漢人一律公平對待,兩者享有同樣的政治、經濟權利。

  在努爾哈赤統治時期,遼沈地區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奴隸制莊園———拖克索。皇太極對莊園中農奴的人數進行了裁減,規定每個莊園只能擁有8個農奴,其餘的漢人則從莊園移居出去,編為民戶。這樣就使大批漢人農奴獲得自由。崇德三年(1638),他又下令解放農奴,使他們成為獨立生產的個體農民。這對後金的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又正式頒布了《離主條例》,規定貴族的奴婢可以通過告發主人的罪行獲得自由。以往,因不堪忍受民族歧視和壓迫,漢人紛紛逃亡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努爾哈赤對逃跑的漢人實行了嚴厲的懲治措施。不管是逃跑被逮還是謀劃逃跑而被逮,一律都要處死。皇太極變換了策略,他規定:以前有私逃的,或是與明朝暗中來往的,一概不予追究。今後只將在逃而被捕獲的人處死;雖然想逃,但未採取行動的,即便被人揭發出來也不論罪。皇太極的新規定受到了漢人的極大擁護。後來,皇太極又進一步放寬了“逃人法”,允放漢人逃走,即使抓住也不治罪,但逃到明朝統治地區便不許再返回來。他實行了寬鬆的措施,使大量漢民擺脫了農奴身份,取得自由民的地位。這不但緩和了滿漢矛盾,更解放了生產力,對後金的經濟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另外他還改變努爾哈赤時期對待漢族知識分子及漢官的政策,對他們量才錄用,對範文程、鮑承先、寧完我、高鴻中等富有政治經驗和統治才能的更是授予高官。對漢族自動歸降的降將有的不惜封王,這大大擴充了其統治基礎,也穩定了遼東漢族人心。

  皇太極聽取了漢官的建議,在天聰三年(1629),第一次,也是女真族建國以來第一次開科取士。這是完完全全從中原歷代王朝照搬過來的網羅人才的手段。參試的有滿、蒙、漢各族的讀書人。而取士的對象,竟有當年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屠殺儒生中僥倖脫逃、被編為莊丁與滿人為奴的300名漢族生員。此後,每隔四五年,繼續開科,吸收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而且在政治上贏得了他們和很多漢族百姓的支援和擁護。可見,父子兩代的政策及效果差異是何等的大。

  第二件事是發展經濟軍事實力。

  皇太極登極後,把發展農業放在了恢復經濟的首位。針對滿族貴族慣於征戰掠奪、輕視務農的做法,皇太極多次訓誡他們應改變觀念,要認清耕織生產的重要性,不要只看重綢緞錦帛之類。他告誡綢緞錦帛都是些粉飾之物,即使沒有它們也不會有多少妨害。他一再重申“我們出兵征伐,目的在於掌握土地、人口,作為立國的根本。並非只為了貪圖財利。使生活充裕的途徑,全在於抓緊農業生產。”漢官曾批評努爾哈赤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百姓深受困擾,皇太極吸取了此中教訓,特別注意珍惜民力,保證農民足夠的時間。皇太極雖然身為一國之君,但對於農業生產的具體環節關心入微。

  從保護農業生產的角度出發,皇太極製訂了一系列法令。他宣佈對大牲畜實行保護政策。禁止濫殺牛、馬、騾、驢,禁止牲畜踐踏農田,牲畜闖入農田損壞了莊稼,必須追罰牲畜主人的銀兩,並由牲畜主人賠償損壞的莊稼。為了加強護農法令的貫徹,皇太極以身作則,親為表率。每當他行軍出獵的時候,即便是在嚴寒時節,他也總是吩咐把自己的住處安排在野外,從不肯輕易闖入屯堡,唯恐掠擾了其中的百姓。

  皇太極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首先是民族矛盾得到了極大緩和,再有是後金的農業生產較快地擺脫了不景氣局面,糧食生產逐漸達到了可以自給的程度。到1639年時,後金一年在釀酒方面的用糧就達數10萬石之多。

  在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前,後金的手工業尚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規模有限,水準不高。所生產的布匹、鐵器、船隻等項都遠遠無法滿足需要,大量的物資必須從明朝、北韓等地運進來。即汗位後的皇太極力圖儘早扭轉這種窘境,為此他採取了種種措施。他大力提倡種植棉花,在後金境內四處推廣紡紗織布,並經常獎賞技藝出眾的紡織工匠。到了1633年,後金的紡織技術已有很大提高,各種精細布匹都能夠織造出來,已能滿足後金境內的需求。在礦冶業方面,皇太極積極支援開礦冶煉,創辦了不少冶煉場。冶煉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兵器生產。從天聰五年(1631)開始,後金已能夠成批生產極有威力的“紅衣大炮”。“紅衣大炮”在皇太極對明朝、北韓的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此外,在皇太極的積極倡導下,後金造船、陶瓷等業也有長足的進步。

  隨著農業、手工業的恢復、發展,內外商業貿易也出現了比較興旺的局面。

  經過皇太極10多年的勵精圖治,後金逐漸擺脫了經濟凋敝的陰影,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增強了國力,從而為進一步向外擴張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物質基礎。

  對外擴張作戰不僅需要堅實的經濟後盾,而且離不開強悍善戰的軍事隊伍。皇太極積極擴編八旗,嚴飭軍備,就是要保持雄厚的軍事實力,確保對外戰爭勝利。

  努爾哈赤在軍事上取得了輝煌戰績,與他擁有一支八旗勁旅有密切關係。但滿族人口不多,兵源有限,在戰爭中滿族八旗不斷減員,而對外戰爭仍是相當頻繁,並且戰爭的規模也日趨擴大,如何才能保持和發展一支強大的軍事隊伍,以立足於不敗之地呢?

  皇太極充分利用了蒙、漢歸附和被掠人口這個優裕的兵源。在滿族八旗之外,他正式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為了改變漢人心目中八旗軍燒殺搶掠的形象,在每次出征前,皇太極總要詳細申明軍紀。比如不得殺害降民,不得離散降民父子、夫婦,不得姦淫婦女,不許踐踏禾苗,不許酗酒等等。若士兵違犯了軍紀,不僅本人受罰,領兵的將官也要受到牽連。每當戰事結束後,皇太極都要進行認真的總結,讓部下舉報各種違紀行為,嚴肅處理。

  第三件事就是初創國家體制和制度,並徐圖集權。

  他即位不久,就在汗王手下破天荒地開設了一個文館。文館的職能,一是翻譯漢文典籍,一是記注本朝政事,並處理所有往來書信及臣下奏章,還參與議政。這又是後金國的第一次創舉。文館表面上是辦事機構,實際上是皇太極進行改革的諮詢機關,更重要的是,隨著皇太極推行的調整與改革的深入,它越來越具備內閣的功能,成為國家內閣的錐形。引人注目的是,文館裏當職的大臣有很多漢官,範文程、寧完我、鮑承先、高鴻中是其中最有名的。

  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依照明制,設立史、戶、禮、兵、刑、工六部,由一名貝勒總理部務,六部與汗王之間,以文館為樞紐。各負其責,紛繁雜亂的國家事務也就漸漸理順了。此後,貝勒們與皇太極由原來的平列關係逐步轉化為封建的君臣隸屬關係。

  比較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政權,汗王之下,只有5個議政大臣、10個理事官,幾乎談不上什麼國家機構,實在是很簡陋很原始的。

  此後,隨著後金的不斷發展強大,國家機構也隨著膨脹。5年後,文館改為內一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設大學士和學士等官;又停了貝勒掌六部,把貝勒等皇親貴族置於國家機構之外,皇太極獨主政務;最後,管監察的都察院和管內處蒙古事務的理藩院成立,完成了三院八衙門這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

  可以看到,皇太極的改革調整是有限度的。他沒有從根本上除舊立新,而是對舊制度加以限制,再另立新制度與之平行,分享其權力。如八旗制度與八衙門並存、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之外又設內三院。這是由當時的客觀條件造成的。在強敵環伺而國勢不穩的情況下,滿族社會能夠承受這種漸進式的改革而沒有發生大的分裂和內戰,應該說是皇太極的極大成功,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遠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3:05:22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不過,滿族社會想要進一步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就必須更快地脫離氏族奴隸制社會的束縛,儘快地完成封建化的過程。表現在國家政權方面,就是必須放棄努爾哈赤晚年所制定的八旗旗主聯合共同主政、社會財富也由他們平均分配的體制。事實上,這种氏族社會軍事民主合議制,已經嚴重地阻礙著後金的前進。這是明擺著的:事權不一,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沒有集中統一的領導,那麼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外交上都會陷於被動和停滯,甚至倒退。

  皇太極謹慎地、但又是堅決地開始了集權的努力。

  努爾哈赤死後,後金出現了“八王共治”的局面。擁有極大權力的八旗主貝勒們操縱著國家決策機構———議政會議。軍政大事都由集體定奪,汗王不能違備旗主們的意願獨斷專行。若汗王平庸無能,旗主們還有權將其更換。

  皇太極雖然登上汗位,但從登基那天開始,便一直實行著四大貝勒並坐大政殿同受群臣朝賀的形式,而且還按月分值,加一切政務,都由值月貝勒掌管,成了輪流執政。三大貝勒以汗兄自居,擁功自傲,在皇太極繼位後,都或多或少地有謀逆及藐視汗王的表現。在皇太極極力推行改革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重大阻礙,即他手中缺乏足夠的權力。無論對國家還是對汗王本人,這都是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雄心勃勃的皇太極不能長期容忍這種局面,所以從即汗位之日起,他就開始積極籌劃,著力加強君主集權,削弱權貴們的勢力。

  皇太極極力籠絡優待四小貝勒、尤其是擁有兩白旗的多爾袞、多鐸兄弟,以增強與三大貝勒抗衡的力量;

  皇太極長期保持著對三位兄長的謙恭和禮敬,長期維持與三位兄長並坐受朝賀的禦殿之禮,但是,在他即位後的第二個月,便向每旗派設了一名掌管旗務大臣,有參與國政的權力,有稽查旗內一切事務的權力,直接向汗王負責;

  不久,又擴大了議政會議的範圍,所有貝勒都參與議政,另外每旗還增派3名議政大臣,八旗旗主對國政的控制權被打破了。

  天聰三年(1629),他又以政事繁雜,不應使兄長過於勞累為理由,免去三大貝勒按月分掌國事的舊例,而以諸小貝勒代理值月當班的事務。

  兄弟並坐南面受朝賀的形式,竟維持了差不多6年!

  這對雄心勃勃、胸懷大志的皇太極來說,實在是一種痛苦的磨礪,意志的考驗。

  皇太極就是皇太極,不是別人,他沉著冷靜,聰睿而又堅韌,他善於隱忍不發,等待時機。一旦時機出現,他就會毫不猶豫地緊緊抓住不放,並極力使這時機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一點兒也不浪費。

  第一個時機出現在天聰四年(1630),第一個撞上網來的倒楣鬼,是二大貝勒阿敏。

  阿敏是舒爾哈齊的二子、努爾哈赤的親侄、皇太極的堂兄。當初舒爾哈齊企圖擁兵自立,移加黑扯木時,阿敏也是慫恿者和追隨者。努爾哈赤一怒之下殺掉舒爾哈齊的長子和三子、囚禁舒爾哈齊之後,還要殺阿敏,由於代善和皇太極諸兄弟極力求情才得活命。在後來的統一女真的戰爭中,阿敏英勇作戰,竭力表現,終於獲得努爾哈赤的諒解。也出於對舒爾哈齊之死的歉疚,在後金立國的時候,努爾哈赤任命阿敏為四大貝勒中之二貝勒,獲得很大權勢。

  但阿敏內心深處,對皇太極父子積怨已久,尤其皇太極繼位以後,不時有所流露。

  就在皇太極繼位之際,阿敏就曾以“出居外藩”作為擁立條件,被皇太極否定。

  天聰元年,阿敏受命入侵北韓,北韓國王已經遣使請和,達到了皇太極的戰略意圖,阿敏卻執意進兵,被同行的岳托和阿敏之弟濟爾哈朗阻止。他又提出:自己早就羨慕明朝皇帝及北韓國王的城郭宮殿,想要在這裡屯田耕種長駐,並拉攏與舒爾哈齊一樣獲罪而死的褚英之子杜度一起留下。這顯然是想組成與皇太極父子對立的聯盟,實現自立王國、“出居外藩”的打算。只因為岳托、濟爾哈朗、杜度這些一直堅決擁戴皇太極的年輕貝勒們的激烈反對,才使阿敏的企圖再次落空。

  阿敏經常違背皇太極的旨意,在駐防地域、家庭婚嫁、甚至與蒙古結盟這樣重大的事情上與皇太極唱反調;還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口出怨言,含沙射影地攻擊皇太極;並借說夢,宣傳自己有黃蛇護身,顯然是在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對皇太極來說,實在是居心叵測了。

  天聰四年(1630)三月,阿敏受命替換濟爾哈朗守永平,以大貝勒的身份,統轄京東四鎮的後金兵馬。不到三個月,四鎮盡失,阿敏不僅在失地前就大肆殺降,撤退時,又將永平、遷安的官民屠盡。六月,失地屠民的阿敏回到瀋陽。憤怒的皇太極不準阿敏及敗歸的諸將入城,嚴厲斥責指揮失誤,敗壞大局,並因屠民而留下無窮後患。到這時候,妄自尊大的阿敏也不得不服罪了。

  阿敏被議得十六項大罪,當處死。皇太極從寬免死,只革去大貝勒和旗主貝勒之稱,終身幽禁。所屬人口財產均給其弟濟爾哈朗,並使他繼為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感恩戴德,對皇太極的忠誠至死不渝。這樣,原來有離心傾向的鑲藍旗就牢牢掌握在汗王手中,汗權得到加強。這個機會應該說明阿敏自己送上來的,因為他堅持分裂、堅持野蠻的屠殺政策,實在是罪有應得。

  很快,第二個機會來了,是在天聰五年(西元1631年),這一次輪到莽古爾泰。

  莽古爾泰英勇善戰,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立有不少功勞。不過他為人兇暴、蠻橫又不免粗鄙,在諸兄弟之中並無很高威望,他與諸兄弟的關係也都不融洽。大貝勒的權勢地位,更助長了莽古爾泰性格中暴躁粗魯的那一面,使他很容易動怒,一動怒就不計後果,口出狂言。在這一年八月後金圍攻大淩河的戰場上,莽古爾泰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為了各旗兵馬差遣調動是否公平,莽古爾泰與皇太極發生口角。皇太極指責莽古爾泰每每違誤命令,莽古爾泰抗辯並反指皇太極差遣不公,一來二去,使爭吵升溫,莽古爾泰竟惱羞成怒,說:“你怎麼專跟我為難?我不過看在你是汗王的面上,處處順著你,你還不嫌不夠,非得殺了我不可嗎?”暴怒中的莽古爾泰,猛地把佩刀從身後轉到前面,手按刀柄怒視皇太極。

  一旁的德格類大喝一聲:“你這舉動大悖,誰能容得!”說著揮拳毆打莽古爾泰,就手把他推開。

  莽古爾泰竟不聽勸阻,遷怒於德格類,大罵:“你這蠢貨竟敢打我!”嘩啦一聲,抽刀出鞘五寸多長。德格類知道利害,不顧一切地把他這位同母兄推走了。

  莽古爾泰太過分了,以至目睹全部過程的大貝勒代善也氣憤地說:“如此悖亂,簡直不如去死!”

  努爾哈赤去世時,莽古爾泰的實力與威望都不能與皇太極抗衡,所以他採取的是既不爭位也不擁戴的落落寡合的態度。但這並不等於他對皇太極即位就口服心服。他的不服,此刻表現得淋漓盡致。

  莽古爾泰的行為太愚蠢,不久就被議為“酒醉後禦前露刃”罪,革去大貝勒名號,降為一般貝勒,奪去五牛錄屬員(佔全旗屬員的五分之一),罰銀1萬兩。正藍旗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

  究竟不像阿敏那樣罪情重大,不能一擼到底,更不能論死罪或囚禁,從代善及諸貝勒議莽古爾泰之罪時強調“酒醉”來看,他們心裏對莽古爾泰還是有維護之情的,皇太極懂得不能違眾道理,也需要保存自己敬兄愛弟的名聲。但即使是樣的處理,也給皇太極帶來意外的收穫。

  天聰六年(1632)正月朝賀之際,禮部參政提出;莽古爾泰已因悖逆之罪革除大貝勒的名號了,不應仍與汗王並坐受賀。莽古爾泰自然不能反對,代善在諸多壓力和暗示之下,也不得不主動表示:既擁戴皇上為君,又與皇上並坐,已是非禮了,從今以後,皇上南面中坐,他和莽古爾泰侍坐兩側。

  皇太極欣然接受了大貝勒代善的好意。這樣,從西元1626年登上汗位,到此時已是6年後,他才真正南面稱尊。這不止是一種形式上的改變,更是實力上、名義上和人們觀念上的一次突破。汗王獨尊的地位、汗王集權的努力開始得到承認。

  應該說,這是皇太極善於審時度勢、抓住機會的兩次十分成功的例證。但他的成功遠不止此。在後來對大貝勒代善及諸貝勒的恩威並舉而使之降服的過程中,在將八旗軍由單一的滿八旗擴充為包括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在內的二十四旗軍事力量的行動中,在處理後金與北韓、蒙古、明朝的複雜關係中,他都因有極高的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的能力,所以能適時地採取最恰當的對策和手段,取得盡可能大盡可能多的勝利,把他的宏圖大志,一步步推上高峰。

  這是領袖和政治家的素質,皇太極有這樣的素質,歷史又給了這樣的機遇,所以,他成功了。天聰九年(1635),在群臣的一致推舉下,皇太極於第二年的四月十一日正式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清。他由後金的天聰汗一舉登上了“真龍天子”的寶座。

“伐樹”大戰略的極致運用

  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時候,後金仍沒有擺脫四面受敵的局面。皇太極曾對當時面臨的形勢進行了分析:後金東鄰北韓,北接蒙古,西面則是明朝。後金的擴張活動對明朝、蒙古和北韓都構成了直接威脅,使得它們對後金抱有很深的敵意。在與後金相抗這一點上,它們有著共同的利益。

  為擺脫險惡的處境,首先要確立在分化破敵中擴張的策略。經過反復權衡與思考,皇太極決定對主要敵人明朝採取議和的策略,先爭取時間,再圖大舉;蒙古和北韓則是內顧之憂,必須先加以解決。

  長期以來,北韓一直是明朝的忠實盟友。明朝方面打算利用北韓對後金實行牽制,明軍毛文龍部就駐紮在北韓境內,得到北韓的物質資助,經常對後金出擊騷擾。為了征服北韓,天聰元年(1627)一月,皇太極乘北韓發生內亂之機,派遣阿敏統率3萬軍隊出征北韓。皇太極對北韓的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將北韓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後金西北的是蒙古。當時,蒙古部落眾多,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中,漠南蒙古地處明朝與金之間,位置尤為重要,成為明與後金爭奪的重點。明朝每年拿出大量錢財,羈縻漠南蒙古各部,要他們抵禦後金。皇太極則採取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積極爭取蒙古各部歸屬自己。對于歸順後金的各部首領,皇太極一律予以優厚的待遇。

  漠南蒙古各部中最強大的是察哈爾部。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恃強自傲,依仗明朝在政治、經濟上的支援堅決與後金為敵。林丹汗對屬下各部的統治也十分殘暴,他到處出兵攻掠,濫施淫威,經常向各部索取各種財物,挑起爭端。林丹汗的暴虐統治激起土默特等部聯合起兵反抗,但結果損失慘重,不得不向後金求援。皇太極借此機會,對林丹汗發起戰爭。至天聰八年(1634),敗逃的林丹汗在青海大草灘出天花而死,部眾紛紛逃散。從此,漠南蒙古完全被皇太極所控制,明朝在蒙古一線面臨嚴重的威脅。

  黑龍江地區是皇太極先人的故鄉。努爾哈赤在世之日,後金已經統一了黑龍江下游地區,但黑龍江中、上游地區仍在其控制範圍之外。皇太極繼承了父親的遺願,不斷向黑龍江中上游地區發展勢力。他繼續推行努爾哈赤招撫與軍事征服相結合的策略,但不偏重於武力。他指示北征的將領要對當地的民眾講明:我們的祖先都是一家人,這在典籍上記載得明明白白。要用同宗同語的觀念感化當地民眾,與他們同甘共苦,籠絡人心。在他的招撫政策下,眾多的部落紛紛歸附了皇太極,向皇太極納貢稱臣。到崇德七年(1642)時,東自鄂霍次克海濱,西至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都被納入了清的版圖。皇太極將當地民眾都編入了旗籍,設官員管理當地事務,徵收賦稅。這樣,皇太極完全肅清了自己後方和側翼的異已力量,他可以騰出手來,全力砍伐明朝這棵大樹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3:06:1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8年,明天啟帝死,崇禎皇帝上臺,這時皇太極已完全征服北韓,蒙古的大部也已歸服,因此,皇太極認為攻擊削弱明王朝的時機來到,立即率領大軍繞過了明軍防禦堅強的寧錦防線,取道蒙古南下。大軍從喜峰口越過了長城,攻陷了遵化等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明朝崇敬禎皇帝慌了手腳,急令袁崇煥率領邊軍回援。袁軍與清軍展開了激戰,互有傷亡。皇太極在激戰中施展反間計,讓手下人給一個被俘的太監假露風聲說,袁崇煥與皇太極訂有密約,要共成大事。然後又故意放跑了這個太監。多疑的崇禎帝得到報告,心中頓生猜忌,袁崇煥被下獄問罪,第二年竟被淩遲處死。皇太極不費舉手之勞,就借崇禎帝之手除掉了一個勁敵。接著,他又率軍擊潰了滿桂等人率領的明朝各路兵馬,接連攻克了永平、遵化、遷安、灤州等城。隨徵的將領們紛紛要求皇太極一舉攻下北京城,此時冷靜的皇太極表示,北京城是可以集中力量攻下來的,但明朝國力尚未傾頹,滅亡明朝不能做一朝一夕的打算。不如加緊整頓軍隊,等待時機。他安排了永平、遷安等4城的防守,然後率軍返回了瀋陽。

  為逐步消耗明王朝,最終取而代之,皇太極自此一面假意求和,一面不斷向明進攻。從1634年,皇太極又先後4次出兵進入明朝內地。由於明朝統治的腐敗,後金兵在歷次征戰中往來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比如在崇德元年(1636),阿濟格率軍入塞,大小52戰全部告捷,攻陷城池60餘外,劫得人口、牲畜共18萬。崇德三年(1683),多爾袞和岳托等人又率領清軍打進了明朝內地,在內地轉戰了半年之久,接連拿下了70餘處城池,俘虜人畜46萬有餘,皇太極反復進兵征伐,震撼了明王朝的統治,同時也給內地人民帶了深重災難。比如在天聰八年(1634),濟南又遭到了清軍的洗劫,許多無辜百姓都死在了清軍的屠刀之下,城內外留下的屍體達13萬具之多,景象悲慘之極。雖然皇太極曾多次申明軍紀,但他發動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掠奪損毀明朝的財物人口,最終達到極力削弱明王朝的目的。

  在對明朝邊打邊談的過程中,情況逐漸有了變化。到1636年皇太極稱帝前後,後金政權的肌體已經變得強健起來,來自北韓、蒙古的威脅也被解除。在變化了的形勢面前,皇太極因勢利導,最終拋棄了對明朝議和的幌子而轉為力主征伐。他在給崇禎皇帝的信中也一反過去謙恭的態度,咄咄逼人地宣稱:“自古以來,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固定佔有的。天道的變化迴圈往復,不知有多少人登上了帝王的寶座,那能有帝王的後代長久充當帝王的事情!”明王朝也不甘心坐以待斃,一場醞釀已久的雙方決戰———松錦大戰在崇德四年(1639)爆發了。

  錦州位於遼西,是關外明軍防禦體系中的堅強堡壘。明朝在這裡駐有大批兵力。在錦州的周圍,則分佈著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對錦州起著拱衛作用。崇德四年(1639),下定決心的皇太極發動了攻打錦州的戰爭,首先對松山發動了強攻。經過反復爭奪,清軍曾一度戰略失利,關鍵時刻,皇太極常兵親臨戰場指揮,化險為夷掃轉戰局。在最後的決戰中,短短的10天之裏,明朝13萬大軍損失殆盡,只剩下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萬多殘兵敗將困守在松山城。崇德七年(1642),松山城中的明朝副將夏承德降清,松山城失陷,洪承疇被俘。經過皇太極一番耐心的勸降,洪承疇最終叩首歸降了清。接著,錦州守將祖大壽見大勢已去,也獻城出降。隨後塔山、杏山相繼落入清軍手中。歷時兩年多的松錦戰役,皇太極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明朝的精兵良將已經所剩無幾,皇太極完全控制了關外的局勢。

柔情依依 溘然長逝

  松錦決戰的勝利給皇太極帶來了巨大的歡欣,但在決戰過程中他的宸妃卻突然與世長辭了,這在他的私生活中激起了深深的波瀾。

  提到皇太極的私生活,不能不談到他的后妃。皇太極身處帝王之位,擁有眾多的后妃,僅為他生育過兒女的后妃就達15人之多。

  在皇太極身邊的后妃中,地位最為尊崇的是清寧宮皇后、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和永福宮莊妃。有點奇怪的是,這5位婦人無一是滿族人,全部都是蒙古族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皇太極的婚姻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後金統治集團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權基礎,極力謀求同蒙古族結盟,以便攜起手來共同對付明朝。他們採取的行動之一就是與蒙古各部聯姻。皇太極後來的皇后也是在努爾哈赤執政時期從科爾沁部迎娶的。

  但她11年裏未曾生養兒女,這使得她本人和科爾沁部的王公們都有些不安。天命十年(1625),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女兒布木布泰又被皇太極納為妃,她就是後來的永福宮莊妃。莊妃在五宮后妃中年紀最小,正當妙齡,並且容貌出眾,嫵媚動人。據傳,明將洪承疇在松錦決戰中被清軍生擒後,堅決不肯降清。是莊妃的美貌和規勸使他歸降了清朝。莊妃為皇太極生了3個女兒、1個兒子,這個兒子便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福臨。莊妃一生歷經天聰、順治、康熙三朝,對清初興國大業多有貢獻。在皇太極離世之後,多爾袞和豪格為登上皇帝的寶座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兩人劍拔弩張,互不相讓,並且各自得到了一班貴族的支援。莊妃這時從中施展了巧妙的政治手腕,取得多爾袞的支援,將自己的兒子,5歲的福臨立為皇帝。福臨的兒子玄燁(後來的康熙皇帝)在即位之初也得到了莊妃的多方指點。莊妃一直活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享年75歲,死後被追謚為孝莊文皇后。

  但是,在眾多的妃子中,最得皇太極歡心的乃是關雎宮的宸妃。宸妃海蘭珠是永福宮莊妃的姐姐,晚於妹妹9年入宮。為什麼會出現博爾濟吉特氏姑侄3人入宮侍奉一君的情況呢?原來,在宸妃入宮以前,孝端皇后、莊妃都未曾生養男孩,科爾沁部的貝勒卻是非常希望將來由本部落妃子的兒子繼承大位,以保證本部落的尊崇地位,於是便有了再選佳人入宮的打算。而皇太極則久聞海蘭珠生得是天姿國色、月貌花容,且稟性賢淑文靜,不可多得,也很願意將海蘭珠納入宮中。天聰七年(1633),哲哲皇后的母親科爾沁大妃偕同次妃(宸妃、莊妃生母)來到瀋陽朝見皇太極,皇太極招待得極為熱情。雙方在盛宴言歡之際,定下了皇太極與海蘭珠的親事。婚後,海蘭珠倍受皇太極的恩寵,兩人是情投意合,相親相愛。皇太極將一腔柔情都賦予了海蘭珠,在崇德元年(1636)冊封后妃時,海蘭珠被封為關瞧宮宸妃,地位僅次於清寧宮皇后。

  崇德二年(1637)七月,宸妃生下了一個男孩,這是皇太極的第8個兒子。皇太極異常高興,馬上宣佈將皇八子定為皇儲,並破天荒地頒布了大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在金鑾殿、清寧宮等處大宴賓客,盛況空前。誰料想,皇八子出生僅半年就突然夭折了。宸妃受不了這個沉重的打擊,從此鬱鬱寡歡,不思茶飯,身體漸漸虛弱不去。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極正在松錦戰場上指揮大軍對明軍展開攻擊,忽然傳來了宸妃病重的消息。皇太極吃了一驚,將軍務託付給將領們,自己啟駕奔向瀋陽。皇太極的車駕剛進瀋陽城門,就聽到了宸妃病逝的噩耗。皇太極的心幾乎碎了,來到宸妃的靈柩跟前,他痛悼離去了的心上人,禁不住掩面大哭起來。他下令:對宸妃的喪殮一切都要從厚發送。

  宸妃去世後的第二年(1642),松錦決戰結束了,清朝逐鹿中原、定鼎九州已成水到渠成之勢。可是皇太極卻無法完成這一大業了。多年操勞政務和四處征戰,已經耗盡了他的精力,宸妃的去世又給他精神上以重大創傷,終於在崇德八年(1643)八月的一個夜晚,在清寧宮內的禦榻上離開了人世。

父子二人的比較評說

  皇太極作為後金政權的第二位統治者,使滿清政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努爾哈赤是馬背上的君主,他的一生是在不斷的戰爭中度過的。他不重視農業生產,部隊的軍需給養全靠掠奪所得,這就造成了一批專靠掠奪“戰利品”和賞賜致富的軍人,造成了後金政權經濟的匱乏。皇太極登大汗位時,瀋陽倉庫裏只有1000匹布,全年能得到的賦稅也少得可憐。

  皇太極登位後,改變了這種局面,國力得到了增強。

  努爾哈赤是因為反對民族壓迫而起兵的,但是他執行的,同樣是民族壓迫的政策。皇太極為了糾正努爾哈赤的錯誤,堅決糾正了對漢人的政策。他宣佈“滿漢之人均屬一體”。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

  為了形成新的統治集團,皇太極在原有的滿族八旗基礎上,把混編在八旗中的蒙族、漢族軍隊分割出來,組成蒙族八旗和漢族八旗,與滿族八旗並列,形成以滿族八旗為核心的二十四旗聯盟制度。這一新的軍政合一的制度,成為今後滿清政權統治全國的基本方式。

  皇太極又建立了完整的國家機構。

  由於這些改革和創舉,一個帶有農奴制色彩的割據政權,終於脫胎換骨,成為封建強國。

  大清建國之後,把疆域擴展到黑龍江以北,阻止了沙皇俄國的東進南下步伐。一個沒有後顧之憂的強大的滿清,正等待時機,完成它統一中國的任務了。

  清太宗皇太極死後第二年,攝政王多爾袞便率大軍攻入北京城,實現了改朝換代。皇太極雖然沒有親眼看到滿清入主中原,問鼎華夏的那一天,但他奠定了大清國的基礎,為以後滿清一統天下準備了充足的客觀條件。他的所作所為在清朝諸帝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0 14:59:39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了两天终于看完了……
多谢黄药师师兄的编排和无私的分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10: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