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黃藥師

開國帝王傳-從夏朝到清朝

[複製鏈接]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後晉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生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幹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又名石紹雍,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即後晉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

  石敬瑭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收、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當時正值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後梁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將劉尋急攻清平(今山東清縣),李存勖急往馳援,為劉尋所圍。石敬瑭率十余騎擊敗劉尋,救李存勖于危難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壯之,由此聲威大振,在軍中名噪一時。他還數次解救李嗣源於危急之中,從而得到器重,逐漸成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兒永寧公主嫁給他,並讓他統率“左射軍”的親兵。

  後唐同光四年(西元926年),效節指揮使趙在禮于魏州發生兵變。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隊也發生兵變,與魏州的叛軍合兵一處,擁李嗣源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請罪,石敬瑭則勸他奪取開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無奈,只得接受了這個意見。於是,石敬瑭便自告奮勇,親統驍騎300為前鋒,搶佔開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陽。後唐莊宗李存勖被亂兵所殺,李嗣源入洛陽稱帝,即後唐明宗。由於石敬瑭在這次軍事政變中立功頗大,後唐明宗任他為保義軍節度使,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衛副使。當時,許多官將都不奉公守法,而石敬瑭以廉政聞名,頗受明宗李嗣源褒獎。從此以後,石敬瑭以駙馬兼功臣,逐年升遷,歷任侍衛條軍馬步都指揮使,河東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藩漢馬步軍總管等職,負責抵禦契丹南下,後又賜封為“耀忠匡定保節功臣”。隨職務和勢力的增長,石敬瑭開始擁兵自重,大有取後唐而自立之勢。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死,李從厚繼位,為後唐閔帝。當時鳳翔節度使李從珂(李嗣源的養子)和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都擁兵自重,後唐閔帝對他倆不放心。為削弱他們的勢力,遂下令二人對調。潞王李從珂不服,在鳳翔起兵反叛。閔帝大敗,僅率數騎出逃,路遇石敬瑭,石敬瑭殺其隨從並囚他于衛州。不久,李從珂殺後唐閔帝,改元清泰,自立為皇帝,即後唐末帝。後唐末帝對石敬瑭猜疑頗大,石敬瑭亦疑心重重,二人矛盾日益尖銳。為試探後唐末帝,早有預謀的石敬瑭于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四月,以身體羸弱,乞解兵權,調往他鎮。這正合後唐末帝之意,便順準石敬瑭之請,徙其為天平節度使。群臣得知,相顧失色,均感亂之將至。石敬瑭認為我不興亂,朝廷發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決意謀反。大將劉知遠,掌書記桑維翰也有此意。於是,石敬瑭上表指責後唐末帝是明宗養子,不應承祀,要求讓位於許王(明宗四子)。後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並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將兵三萬築長圍以攻太原。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內部從事策反活動,一面由掌書記桑維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請稱臣,以父事契丹,約事捷之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契丹。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後唐張敬達。

  同年(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於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

  石敬瑭稱帝後,很守“信用”,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燕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以後燕雲十六州成為遼南下掠奪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貽害長達40O年。石敬瑭稱帝伊始,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厚以金帛賄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許石敬瑭鎮河東。契丹主因當時困難重重,欲許趙德鈞之請。石敬瑭聞訊大為驚懼,急令掌書記官桑維翰見契丹主。桑維翰跪于契丹主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棄趙德鈞之請。契丹主從之,並說桑維翰對石敬瑭忠心不二,應該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後晉遷都汴梁,翌年(938年),升汴梁為東京開封府。時後晉新得天下,藩鎮多未服從,兵火甚多,府庫空虛,民間貧窮,但契丹仍貪求無厭。為解決財政危機、鞏固政權,石敬瑭採納了桑維翰的建議,推誠棄怨,以撫藩鎮;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庫;通商賈,以事貨財;卑辭厚禮,以事契丹。

  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帛外,每逢吉兇慶吊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以致贈送玩好奇異的車隊相繼以道。

  石敬瑭雖推誠以撫藩鎮,但藩鎮仍不服,尤恥臣于契丹。大同節度使判官吳巒,閉城不受契丹命。應州指揮使郭崇威,挺身南歸。後普天福二年(937),天雄節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東都巡檢張從賓討伐,但張從賓與之同反。繼而渭州也發生兵變。是年,契丹改國號“遼”。侍衛將軍楊光遠自恃重兵,干預朝政,屢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從之。後晉天福四年(940),楊光遠擅殺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懼楊光遠,以致不敢法問。

  後晉天福六年(942年),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並表示與契丹決一死戰。石敬瑭發兵斬安重榮,並將其頭送與契丹。

  石敬瑭為人辯察,多權術,好自矜大,所聚珍異,窮奢極麗,宮殿悉以金玉珠翠為飾。他對契丹百依百順,但對百姓卻如虎狼一般,兇惡狠毒,用刑十分殘酷。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入,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西元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暗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謚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縱觀石敬瑭之一生,初以驍勇善戰發跡,繼因廉政而聞名。在戰亂頻繁之際,他借重契丹援助得以問鼎、建立後晉王朝。由於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及歲輸布帛30萬給契丹,並甘當百依百順的“兒皇帝”以換取契丹對自己的支援,將北方百姓置於契丹鐵蹄之下,民心盡失。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倫,小字彭奴,中國徐州人(今屬江蘇),五代時期南唐建立者。

自稱乃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後裔,惟至五代時期,家族不復昔日光采,甚至李昪本人已成為孤兒,為當代軍閥楊行密於爭戰中所擄,並以為養子,而楊行密諸子不能容,遂將其給予徐溫(一說為徐溫所擄,並以為養子),並改名徐知誥。

南吳時期,因功累升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徐知誥為政寬仁,又能節儉自處,獎勵農桑,因此府庫充實。當時,徐溫居昇州,並以徐溫長子徐知訓居南吳都城揚州(今江蘇揚州)控制南吳政權,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訓因驕傲荒淫為朱瑾所殺,徐知誥就近自潤州渡長江平變,自是徐溫乃以其代替徐知訓留揚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誥處斷。

徐知誥在揚州,一反徐知訓之作為,恭敬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謙卑對待士大夫,對待部屬寬大,生活十分儉僕,並以宋齊丘為謀士,改革稅制,因此國家遂漸富強,人心歸附。

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溫親子徐知詢爭權,徐知誥趁徐知詢入朝的機會,將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吳政權。天祚元年(935年),進封齊王。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誥。同年,楊溥讓位,南吳亡。徐誥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號昇元。昇元三年(939年),恢復原姓,並改名李昪。

李昪登帝位後,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去世,諡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子李璟繼位。



生平
聰明忠厚的少年

李昪,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字正倫,小名彭奴,其父親本姓潘,名榮,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六歲時李昪的父親就在戰亂中去世了,他隨母親跟著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親也不幸去世,成了孤兒的李昪只好到寺廟裡勉強維生。後來楊行密派兵支援山東的王師範,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時得到了他,見他聰明機靈,長得也很招人喜愛,於是就想將他收為養子,但親生兒子們極力反對,楊行密無奈只好把他給了屬將徐溫,李昪就做了徐溫的養子,改名為徐知誥。

楊行密去世後,徐溫逐漸排除對手掌握了軍政大權,擁立楊隆演建立了吳國,以後又主持為楊溥謀劃稱帝,因而成為吳國的第一大臣。他讓自己的長子徐知訓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自己則坐鎮潤州(今江蘇鎮江),隔江控制朝中大權。

徐知誥長大後,不但相貌出眾,而且膽略過人,他為人厚道,待人誠懇,人緣也很好,威望高過徐溫的其他兒子們。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對他異常忌恨,好幾次想加害於他,但都因為徐知誥人緣好而化險為夷。

勤勉愛民

徐溫讓徐知誥做樓船軍使,率領水軍駐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後隨軍出征立下戰功,被升為升州(今南京)刺史。當時江淮一帶剛剛平定,各地的官員都是一些武將出身的人,他們不知愛民,關心百姓疾苦,只知道橫徵暴斂,搜刮錢財。而徐知誥卻與眾不同,他一上任就改變了武將們的那種做法,勤於政事,做事力求節儉,他還廣交儒生,實施寬仁政治,大大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因而時間不長,徐知誥愛民的名聲就傳遍了吳國,威望也因此大升。

養父聽到後,就親自來查看,不禁暗自讚嘆。徐知誥管轄的升州和過去大變了樣,府庫充實,城牆修得高大堅固,城內也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派太平盛事的景象。徐溫看後非常高興,於是就坐享了這個養子的功績:他讓徐知誥到他坐鎮的潤州去治理,自己則搬到了升州來了,同時又將升州升格為金陵府。

徐知誥開始不願意去,向養父提出要去宣州(今安徽宣州),說了好幾次,徐溫都沒有答應他,徐知誥因而整天悶悶不樂。他的謀士宋齊丘見他這樣,便極力勸說他,說還是去潤州為好:“徐知訓傲慢而又昏庸,難成大事,而且他又對老臣舊將橫加侮辱,我看他將來必定要出事,而且時間不會太長,您如果去了宣州,因為離那裡很遠,有事時無法及時應付,而潤州離揚州只有一水之隔,用不了一個晚上就可以安定大事。您現在反而要捨棄這種有大好處的地方去宣州,到那裡枉度歲月,無聊得很啊!”

徐知誥聽了,恍然大悟,他馬上出發到潤州上任去了。宋齊丘分析得果然非常準確,不久,徐知訓就出了事。他因為對屬下極度欺凌,惹惱了大將朱瑾,朱瑾忍不下這種待遇,就尋機將他殺死了。揚州頓時大亂,徐知誥隔著長江見對岸火光閃爍,馬上召集部下渡江過來,進城之後,很快就平定了朱瑾的叛亂。

施惠政得民心

徐溫得知揚州出事,趕忙領兵過來查看,見徐知誥已經平息了叛亂,穩定了局勢,非常高興,誇獎徐知誥說:“這次幸虧你在潤州,離得近,否則我家大事已去,兄弟當中,你是有大功的!”然後,徐溫便讓徐知誥代替徐知訓治理揚州。

徐知誥執政後,像他在升州時一樣施惠政於民,收攏民心。他完全改變了徐知訓的那種盛氣凌人的狂妄做法,對待吏民都很和藹,他還廢除了一些嚴酷的刑法,實行仁政。為減輕百姓負擔,他又下令免去一些不合理的稅收。此外鼓勵百姓積極生產,為百姓創造良好的條件。奴婢的買賣也被他嚴令禁止,就是百姓家裡有了什麼婚喪之事,他也遍施恩惠,有困難的家庭也能及時得到他的救濟。為了更好地治理當地政務,徐知誥又廣泛收攏有才幹的文人,而且加以重用。為此他還專門建造了一個延賓亭來接待四方的有識之士。像駱知祥、宋齊丘等人就成了他的心腹謀士,此外,他還注意打聽一些流落到他轄境內的士人,把他們請來委以重任,即使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他也給個職務錄用。

徐知誥關心民間疾苦,並不只是做個樣子,而是身體力行。有一次,徐知誥在盛夏酷暑時外出,他不用傘也不拿扇子,隨從們看他熱得直流汗,便要撐開傘蓋,徐知誥婉言拒絕說:“士卒都暴露在驕陽下,我怎麼能用這東西呢?”徐知誥憑著他愛民如子的作為贏得了當地百姓和將士的深深愛戴,雖然當時掌握大權的是徐溫,但大部分的民心已經傾向於徐知誥。

徐溫病死在金陵時,徐知誥馬上行動起來,他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將金陵接管過來,另一方面派兵阻止徐溫親生兒子徐知詢來繼承徐溫之位。徐知誥代替了徐溫的權臣職位,最後將楊溥推上了皇帝的寶座,自己掌握朝中實權。他也效仿原來徐溫的做法,自己到金陵,讓兒子徐景通駐守揚州。楊溥封徐知誥為東海郡王。

嚮往帝位

徐知誥的願望比他的養父徐溫要大得多,他不想總當第一大臣,他想的是皇位。但他又不好明說,就在一次照鏡子時對身邊的心腹周宗說:“我的功業已經完成了,可是我也老了。唉,這該怎麼辦呢?”

周宗早就看出了徐知誥的心思,但主人不說他也不便挑明。見徐知誥這樣說,就明白了。於是,他就去聯合其他人,一起活動起來。大家輪流勸徐知誥繼位稱帝,最後,徐知誥推辭謙讓了一番,終於答應了。

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契丹天顯十二年、後晉天福二年五月,吳齊王徐(知)誥用謀士宋齊丘之計,欲聯合契丹共取中原,遣使節自海路獻美女、珍玩與契丹修好。契丹帝耶律德光亦遣使回報。

吳執政徐知誥早有代吳之意,吳太和五年(公元933年),就曾聽謀主宋齊丘之策欲遷吳王都金陵,為吳王所罷。為謀禪代,徐知誥於太和六年幽吳臨川王楊蒙於和州。至吳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十月,吳加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以升、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十州之地為齊國。幾乎相當於吳國一半的版圖。次年正月,徐知誥即建元帥府,設官職。十一月,吳又詔其置百官。以金陵(今江蘇南京)為西都。天祚三年正月,徐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改金陵府為江寧府,牙城稱宮城,廳堂稱殿,百官多如天子之製,設騎兵八軍,步兵九軍,如國中之國。二月吳正式冊命其為齊國王。三月,徐知誥改名徐誥,以示與養父徐溫諸子相區別。其取吳而代之而步步實現,距正式禪代已為時不遠。

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楊溥被迫讓位,徐知誥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齊,以金陵為都城。稱帝建國後,徐知誥覺得姓徐不太好了,就在兩年之後恢復了李姓,改名為李昪,自稱為唐憲宗李恪的四世孫,所以他又將國號改為唐,為與唐朝和後唐區別,史稱為南唐。大凡皇帝都有一些神靈之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常以民謠的形式傳播。在徐知誥稱帝前後,江南就有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等徐知誥當了皇帝,就有人出來解說這個民謠,東海指的是徐氏的封爵之名,即東海王,鯉魚指李弁,以此證明李弁的稱帝是有神靈啟示的。其實在封建社會,有很多人即使是很有威望的人為了爭取其他人的擁戴,也想藉助這種大家都相信的民謠來為自己製造有利的輿論,特別是小孩子唱的童謠,更是覺得童言無欺,容易讓大家相信,所以就編了朗朗上口的民謠讓兒童傳唱,以後再行動的時候百姓就以為是天意了,接受得也就非常容易了。

保境安民做仁義之君

登上了帝位,徐知誥沒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樣變得昏庸起來,而是繼續施仁政,盡量為百姓謀福利。為了政權的長期穩定,也為了百姓長久地享受太平,徐知誥制定了一個根本的國策長期奉行,這就是保境安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和中原的勢力相比還有差距,所以製定了這個總的治國方針,對外邊的政權他盡力與之和好,萬不得以時才北伐抗擊中原勢力,向南開拓疆土。有一次,因為江淮連年豐收,群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亂之機北伐,恢復唐朝原來的疆土。徐知誥說:“我從小在軍旅中長大,經常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嚴重危害,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還要奢求什麼?”

對於東邊的吳越國,徐知誥繼承了楊行密的做法,與之和平相處。有一年,吳越國發生了特大的火災,宮室和府庫都被燒得異常慘重,兵器鎧甲幾乎被燒盡了。這時,大臣們又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徐知誥不但沒有答應,反而派人到吳越去慰問,此後又送去大量物資救濟,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吳越國在楊行密的時候就和江淮互相敵視,徐知誥見當時天下長期戰亂不止,厭惡用兵擾民,禍亂百姓。因此在稱帝之前就和吳越錢氏政權開始修好,把俘虜的吳越將士全部歸還,而錢氏也以桃報李,將俘虜的吳國的將士禮送回來,兩方面的關係有了根本性的轉折。

徐知誥不喜歡用兵,但他的大臣中卻有不少喜歡談論戰爭的人,尤其是馮延巳,經常發表一些主張用兵的長篇大論,還狂妄地對徐知誥說:“田舍翁怎麼能成大事呢!”但徐知誥也不生氣,一心堅實自己的領地,不再想擴充領土之事。但這樣百姓也得到好處,一是太平,二是賦稅較輕,因為沒有戰爭的巨大消耗與需求。

節儉的好榜樣

徐知誥值得稱讚的要數他的節儉了,稱帝后他也沒有改變這種良好的習慣。穿的鞋是草編的,洗臉用具也是鐵製品,沒有什麼金盆銀盆。暑熱天氣時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帳裡面,左右聽候使喚的只有一些老而醜的宮人,他們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於綾羅綢緞極少見到。徐知誥還很勤於政事,有時日夜連續地批閱奏章,設宴奏樂之類享樂的事也很少做,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但對於為國犧牲的人他毫不吝嗇,一般都給家屬三年的俸祿。對於農田的賦稅也盡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調查記錄各戶農田的肥瘠,然後分出等級納稅,百姓紛紛稱其公允。從此江淮一帶調兵和攤派賦役時就以土地的肥瘠為標準,杜絕了官吏的層層盤剝,從根本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徐知誥之所以採取保境安民的方針,並非只是厭惡用兵禍亂百姓一條原因,他在一次和大臣討論政事時透露了他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當時宋齊丘和馮延巳都說應當出兵吞併楚、吳越和閩國,徐知誥則說:“吳越的錢氏父子總是奉事中原政權,發兵攻打,弄不好要招來中原軍隊。閩國地方山險而地貧瘠,即使發兵攻打也要半年以上才能結束戰爭。就是佔領了恐怕也是得到的少損失的大,而且當地人好作亂不好治理。要出兵只有楚國的馬氏政權可以作為對象,也能輕易奪取,因為他不施仁政,枉法亂國。總之,就像孟子說的那樣,燕人取齊,恐怕驚動四鄰。就算是得到了尺寸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皆知的惡名,我不想落這麼個結果。”

因為有了徐知誥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治理有方,南唐最終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先進的地區,徐知誥也因此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家,他對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整體而言,李昪登帝位後,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去世,諡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子李璟繼位。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38:32 | 顯示全部樓層
後漢高祖劉知遠

劉知遠,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卒于後漢乾佑元年(948年)。他在後晉開運四年(947年)稱帝建立後漢,改名劉暠,廟號高祖。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劉知遠是五代後漢王朝的建立者。

  劉知遠從小為人沉穩莊重,不好嬉戲。到了青少年時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據太原,劉知遠就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即後來的後唐明宗)部下為軍卒。當時,石敬瑭為李嗣源部將,在戰鬥中,劉知遠不顧自己的生死安危,兩次救護石敬瑭脫難。石敬瑭感而愛之,以其護援有功,奏請將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不久升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唐清泰三年(西元936年),石敬瑭得助於劉知遠等人謀劃,在開封稱帝,建立了後晉,是為後晉高祖。從此,劉知遠以其軍政才能和佐命功,歷任檢校司空、侍衛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衛事、許州節度使、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等職,日趨顯貴。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于後晉天福七年(西元942年)死去。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出帝,劉知遠也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

  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契丹軍,累遷太原王、北平王,之後又在朔州陽武谷再破契丹。劉知遠在這段時期的主要意圖是稱霸河東,成就王業,因此對朝廷的詔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調遣,作戰中逗留不進,另一方面也主動出擊一下,好讓朝廷與契丹不致小看自己。劉知遠認為:契丹乃遊牧部族,貪殘且失人心,加上中原人民的不斷反抗,不會久居不退;而石敬瑭對他有知遇之恩,他曾表示“予未忍忘晉”,馬上就與朝廷反目,又顯不“仁”不“義”,還需要等待時機。當契丹入開封時,劉知遠使部將王峻表面以祝賀勝利為名,實際則到開封察看形勢;有些部將主張起兵擊遼,劉知遠則以為用兵有緩有急,現在契丹正得勢,不可輕舉妄動,契丹並無大志,重在搜刮財物,天氣漸暖,勢難久留;而晉藩鎮紛紛降遼,也是暫時的,他們當中有的拒遼投降,有的斬殺遼使,但均無通圖中原的豪強之輩;至於南唐以恢復祖業為口實,也不曾設謀取中原。當待契丹去而出兵取天下,可以萬全。這種算盤雖缺乏進取精神,總還算得是伺機而動,志在恢復。鋻於上述原因,他事先與契丹勾結,奉表稱臣,同時廣募士卒,養精蓄銳,加緊稱帝的準備。

  後晉開運三年(西元946年),耶律德光率契丹軍大舉進兵,攻入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滅亡。劉知遠看準時機,于後晉開運四年(西元947年)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當然,為了掩飾其政治企圖,他不改國號,而是延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947年)。接著,劉知遠下詔禁止為契丹括錢帛;慰勞保衛地方和武裝抗遼的民眾;在諸道的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等。這些措施意在振奮人心,爭取後晉舊臣的投誠歸附,為順利稱帝鋪平道路。契丹在中原人民抗擊下退出後,劉知遠又乘機進入開封並建都,改名字為暠,改天福十三年(948年)為乾佑元年,蠲免賦稅,大赦天下,堂而皇之做起了皇帝。劉知遠果斷採納了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土,果然深得人心,加上用人得當,進軍中派史弘肇為先鋒,方能治軍嚴整,所向無敵。不過劉知遠在位不滿一年,便於乾信元年(948年)去世了,時年54歲。其子劉承佑繼位,是為隱帝。由於朝廷激烈的內爭,鄴都留守郭威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等舉兵攻入開封,隱帝劉承佑被殺,後漢滅亡,後漢共傳二帝,歷時四年,是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劉知遠生逢亂世,在其主要政治和軍事活動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就是對契丹的態度。契丹是鮮卑族的一支,唐後期逐漸成為北方強悍的勢力,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太原舉兵叛唐,在契丹幫助下建立了後晉。為了報答契丹的幫助,不惜將燕雲十六州割讓,並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從此中原門戶大開,無險可守。在這方面,劉知遠比石敬璃要看得遠些,做法上也有所區別。雖然他和石敬瑭同被契丹呼“兒”,但劉知遠則認為:稱臣即可,當兒子則太過分,多送些金帛使遼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許,割地會造成將來後患無窮。可見他對契丹更多的是主張籠絡、利用以圖中原,況且他還曾兩次大破契丹,直至稱帝後也沒有中斷同契丹的戰事。還應提及的是,後晉開運二年(945年)秋,位居鄴都留守的杜重威打了敗仗後,在契丹引誘下遣使送表,屈膝投降。劉知遠稱帝後不惜率軍親征討伐,兵臨城下逼其歸順。對這一反復無常、生性難馴的鄴臺叛帥,劉知遠在臨終前還不時提醒左右“善防重威”,並授意將其誅殺。

  歷代史學家們對劉知遠的評價,多為批評。各種看法不無道理。但要知道五代十國是一個紛擾割裂的時期,是唐朝後期方鎮割據進一步發展的時期,人民不但備受封建軍閥殘暴統治的痛苦,而且還受到契丹進擾的禍害。劉知遠作為這一動蕩時期的封建帝王,在戰亂中利用軍事實力和政治權術獲得了統治地位,自然給中原人民帶來了許多災難,但他努力遏制契丹的南侵,對恢復和發展中原地區的生產起到某種積極的作用。當然,同其他的封建軍閥一樣,處於戰亂之中的爭鬥與割據,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人民。

  今傳,殘存的北宋唱本《劉知遠諸宮調》以及元曲《白兔記》,均以劉知遠早年的傳奇經歷為題材,同時也反映了五代時期的歷史風貌。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39:41 | 顯示全部樓層
後周太祖郭威

郭威英武創大業


少年時怒殺豪強

郭威即後周太祖,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由於他脖子上刺了一隻飛雀,所以人們又叫他郭雀兒。有的書上說他原來姓常,後來母親王氏改嫁郭簡後他就改了姓。郭簡曾經在後晉當過刺史,後來被劉仁恭所殺。郭威在三歲的時候又遷到了太原,不久就成了孤兒,由姨母韓氏撫養。十八歲的時候又到潞州投奔故人常氏。


當時,李繼韜在潞州割據,他是河東大將李嗣昭的兒子,李嗣昭戰死後,他就自稱留後,聯合後樑對抗河東。為擴充軍隊,李繼韜在潞州招募軍士,郭威就應徵入伍了。

郭威人長得很魁梧,勇力過人,李繼韜很欣賞他,有什麼小的過失也經常遷就他。郭威好鬥,喜歡賭博,又好喝酒,但有時也喜歡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閒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後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

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果屠戶一命嗚呼,郭威被抓進了監獄,李繼韜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又將他放了。後來李繼韜被李存勖發兵滅掉,郭威也被收編進了後唐軍隊,入了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


喜兵書 智勇雙全

郭威和別的軍人不同,他並沒有單憑武力發展,他看到了知識的力量,特別是兵書,沒事的時候他總是拿著書看,有些文化的李瓊見他愛學習,就將自己正讀的兵書《閫外春秋》推薦給他看,李瓊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這本書裏就記載了許多存亡治亂、賢愚成敗的事例。”郭威邊看邊讓李瓊教他,看得愛不釋手,李瓊對他的影響很大。

在劉知遠任後晉侍衛親軍都虞侯時,他主動投到他的手下。劉知遠很喜歡這員幹將,視為心腹,不管劉知遠到哪里任職都把他帶在身邊,讓他督率親軍。

郭威臨事很有計謀,劉知遠設法爭取過來的吐谷渾部駐紮在太原,軍隊實力很強,也有不少財物,劉知遠想據為己有,也為了防備以後他們再反叛投奔契丹,就想趕走他們,但又沒有好辦法。郭威就獻出計策,讓劉知遠找個罪名除掉其首領,然後將財物和軍隊收納,不但能除掉這支反復無常的勢力,還能補充軍需。劉知遠照計行事,如願以償,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在契丹滅後晉的時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勸說劉知遠稱帝,因而成為後漢的開國功臣。國家初創,郭威在各方面都為劉知遠出謀劃策,使後漢政權很快穩定下來,作為重臣郭威在劉知遠臨終時被任命為托孤大臣,隱帝繼位後,讓郭威任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

不久後漢就發生了三鎮叛亂,三鎮即河中(今山西永濟西)、鳳翔(今陝西鳳翔)、永興(今陝西西安),朝廷先派了白文珂等人去平叛,但都沒什麼成效。於是郭威就受命出征,他平易近人,廣交將士和文臣,兩軍交鋒時又身先士卒,親冒矢石,能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立功他馬上賞賜,負傷的他也親自去撫慰。不管是誰提的建議他都能虛心接受,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他也不計仇,終於使將士和睦上下一心,提高了士氣和戰鬥力。郭威虛心聽取將領們的建議,博採眾長,制定了先攻河中的策略,然後用圍困打消耗戰的辦法與敵對壘,一年後,在城中糧草已盡,士氣喪失的時候一舉攻陷,李守貞和妻子自焚而死。其他兩鎮也先後平定。


不要高官求威望

郭威又為後漢的穩定立下了大功,但他並沒有借此要高官厚祿,而是借機提高自己的威望:當隱帝要賞他時他說破賊不是他一人的功勞,朝中的將相安定朝廷供給軍需也有功,於是要隱帝賞賜史弘肇等人,他又說大臣們也有功,蘇逢吉等人也因此加官進爵,郭威又說各地駐軍將領和州縣官吏也有功勞,讓隱帝嘉獎他們。郭威不貪功,但卻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一般人相比,他的謀略要遠大得多。

郭威平定三鎮之後,隱帝又將北方的鄴都也就是魏州駐守防禦契丹的重任交給了他。在他赴任前,朝中為他是否帶樞密使之職離京發生了爭執,兩派大臣矛盾激化,雖然史弘肇堅持要隱帝同意讓郭威帶樞密使赴任,但郭威對朝中之事很不放心,臨行時懇切地對隱帝說:“蘇逢吉、史弘肇都是先皇的舊臣,都很盡忠為國,希望陛下推心任用,必當無事。邊疆之事臣一定盡忠報效,不負陛下重托。”隱帝也有點不願郭威出京,他對郭威說:“朕夜裏夢見你變成了驢,馱著我升了天,等我下來後,你又變成了龍,離開我向南去了。”郭威聽了撫掌大笑。大概隱帝這時已經擔心郭威對他皇位構成的威脅了,所以在郭威不在的時候才誅殺史弘肇等人,然後又派人去殺他。

郭威到任後,積極備戰防禦契丹,但他出來不久朝中就發生了大事,隱帝沒有聽他的話,而是相反,聽從了舅舅李業的挑撥,誘殺了史弘肇等人,聽到郭威起兵的消息連他的家屬也全部殺死。然後命另一個舅舅李洪義到鄴都去殺郭威等人。

李洪義和李業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就將消息告訴了他。郭威聽從了親信魏仁浦的計策,倒過來用自己的官印假造詔書,說是讓郭威殺眾將,以此來激怒他們,眾將果然聽命于郭威,以誅殺奸臣清君側為名殺向了京城。


平亂稱帝

隱帝不聽母親讓人下詔與郭威和好的勸告,領兵出征,結果被亂兵殺死,蘇逢吉也自盡了。郭威不費什麼力就進了開封。聰明的郭威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讓李太后先主持大事,以安人心。他又嚴禁士兵掠奪騷擾京城,恢復了京城的治安秩序。郭威派人迎接劉崇的兒子來繼位,以此穩定宗室。

等一切穩定之後,郭威就將他的稱帝計謀實施了:讓手下將領發了假情報,說契丹要南下進犯了。然後就奉太后之命領兵出城,到了澶州,數千將士發生兵變,擁立郭威為帝,歷史書上經常說他是被迫稱帝的,其實都是事先的預謀,郭威的大將北宋建立者趙匡胤估計就是學習郭威的做法發動陳橋兵變的,因為這兩次幾乎如出一轍。

郭威稱帝建的國號是周,因為他說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後代,歷史上稱為後周,以便和周朝區分開。郭威仍然以開封為後周的首都。稱帝之前,郭威又派王峻殺死了在半路上的劉崇的兒子。劉崇因此和後周結下死仇,聯合契丹來攻打後周,但在高平大戰中被郭威的兒子周世宗打敗。

當了皇帝之後,郭威就馬上著手治理國家,進行改革來增強國力。他從小經歷了很多苦難,對民間疾苦也有親身體會,所以首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這方面郭威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罷除不合理的牛租,二是撤銷營田務。在早年朱溫征伐淮南時,朱溫將繳獲的上萬頭耕牛給百姓使用,然後向百姓收牛租,幾十年之後,到後周時仍然在收,當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下令廢除這項既過時又累民的稅收。至於營田務,是唐末以後在中原地區設置的由戶部直接管理的農業生產機構,所屬的農民負擔很重。郭威廢除營田務後,將原來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農具都賜給他們永久使用。這項措施加上牛租的廢除,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其間,有人建議將一些好的營田賣掉,就能得到數十萬緡錢來充實國庫,郭威卻說:“讓百姓得利,就像國家得利一樣,朕要這些錢幹什麼?”


開通又愛民的好皇帝

繼位沒多久他便下詔,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藉口來加收百姓賦稅,原來普遍存在的正稅以外的雜稅一律廢除。郭威又下詔減輕了後漢殘酷的法律,比如,後漢規定,盜竊一文錢的也要處死,不是重罪的人又經常株連親族,後周則規定,不是反叛和殺害親屬之類大逆不道的重罪不再株連親屬。後漢時,酒和酒麴(造酒的原料)實行國家壟斷專賣,凡是民間有人私自買賣的不論多少一律處死,後周則大大減輕了處罰,而且做了具體的規定:一兩至一斤的杖刑八十,一斤以上到五斤的判徒刑三年,五斤以上的則處死。此外,在後漢時禁止民間收藏買賣牛皮,私自買賣一寸的就要處死,後周規定,有田四十頃的才收取一張牛皮的實物稅,其餘的民間可以隨意買賣。郭威瞭解民間用牛皮的地方很多,所以為百姓生活著想,才有此規定。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節儉,儘量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生活異常儉樸,衣食住行都很節儉,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及地方土特產品,珍寶就更不用說了。他對大臣們說:“朕出身微寒,嘗盡人間疾苦,也經歷了國與家的災難,現在當了皇帝,怎麼能養尊處優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僅不讓進奉寶物入宮,還讓人將宮中的珠寶玉器、金銀裝飾的豪華床凳、金銀做的飲食用具一共幾十件,當眾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經常對侍臣說:“那些帝王,怎麼能用這種東西!”

在治理國家方面,雖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謙遜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動來改變從後樑以來軍人政權的醜惡形象,他對這些有才德的大臣們說:“朕生長於軍旅之中,不懂得學問,也不精通治國安邦的大計,文武官員有利國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書言事,千萬不要只寫一些粉飾太平的無用話。”

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後周在很短的時間裏就顯露出國富民強的跡象,為周世宗繼續他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威臨死前還不忘節儉,他鄭重地留下了遺言:“你們一定要為我薄葬,不要強征民工,也不要宮人為我長年守陵,陵寢不用石柱,枉費人力,用磚瓦代替就行,用瓦棺紙衣下葬。不要石人石獸,只須立一塊碑,刻上這些字:‘大周天子臨晏駕時和要繼位的皇帝有約,只因平生喜歡儉樸,所以只讓用瓦棺紙衣下葬。’如果違背此言,陰靈也不相助。”郭威這樣做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為漢文帝的節儉而感動,他又見唐朝皇帝們的陵墓由於造得都很豪華,不但費盡錢物和人力,還遭到盜墓者的破壞,而漢文帝的霸陵卻至今完好無損。

郭威也很開通,說每年的寒食節不忙時適當派人到他陵上祭奠一下就行了,如果沒有人去,只須遙祭即可。最後說:“千萬千萬,莫忘朕言。”

郭威一共在皇位上坐了三年,從正月裏稱帝,正好又在正月裏病逝。終年僅五十一歲。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40:30 | 顯示全部樓層
北漢世祖劉崇

北漢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個國家之一,劉崇便是這個國家的開國皇帝,在位約三年多的時間。

  劉崇(西元895至西元954年),原名崇彥,後改為崇,後漢并州晉陽人,即帝位後改名旻,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家世貧寒,不學無術,是一個市井無賴。他嗜酒嗜賭如命,窮愁潦倒,無以生計,遂投軍為兵卒。天福六年(西元941),其兄劉知遠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時,遂推薦他做了河東步軍都指揮。天福十二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後赴開封建都,以劉崇為北京(太原)留守,加同平章事。

  乾佑元年(948年),劉知遠突然去世,隱帝劉承佑即位,後漢大權落入樞密使郭威之手。劉崇與郭威一向不和,便問判官鄭珙怎麼辦?鄭珙獻計說:“朝廷肯定要出事,晉陽兵強馬壯,地形險固,十州賦稅,足以自給。你是宗室,現在不作準備,將來一定會受制于郭威。”至此,劉崇停止上交賦稅,蒐羅人才,招兵買馬,圖謀待舉。

  乾佑三年(西元950年),郭威率兵突襲後漢都城開封,城破之日,隱帝被弒。以郭威之意,此舉便要奪位稱帝。但是,他很快發現隱帝雖死,後漢大臣們並沒有立即擁戴自己的意思。他害怕劉崇出兵晉陽討伐自己,遂假意與太后商量,立劉崇的兒子劉承(上斌下貝)為帝,並立即派宰相馮道迎接劉崇之子于徐州。時人對郭威的伎倆都看得非常清楚,這不過是穩住劉崇不要起兵的緩兵之計,絕非郭威本意。然而,無知昏憒利令智昏的劉崇,卻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今後還怕什麼?遂停止出兵,並派人前往開封。郭威見到劉崇的使者,得知劉崇果然中計沒有出兵,便欺騙劉崇的使者說:“我出身低賤,脖子上還黥了飛雀,自古那有雕青天子,請你家將軍不要懷疑我。”這番沒人相信的鬼話,劉崇聽後非常相信,高興異常。太原少尹李驤勸諫說道:“郭威出兵弒帝,決不會甘心屈居人下,甘為人臣,更不會立劉氏後代當皇帝。”並誠告劉崇:“我們現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律,陳兵于汴,觀時局變化。這樣或許公子尚能坐得帝位,到那時再罷兵也不為晚。”’李驤之計,可謂萬全之策。那知糊塗的劉崇竟不知就理,大罵李驤道:“你這腐儒,竟敢離間我父子。”遂命令左右把李驤拉出去殺掉,並派人把此事告訴郭威,以示坦誠。豈知未過數月,郭威即殺掉劉崇子,稱帝開封,建立後周,劉崇至此方大夢初醒,深海沒有聽信李驤之言,然而,良機已失,兒子已死,悔又何用?遂據晉陽為都,稱帝太原,建立北漢,並諂媚于契丹,自稱侄皇帝,丟盡劉氏之顏面。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卒,柴榮即位,史稱周世宗。劉崇以為報仇時機已到,乞得契丹騎兵一萬,自帶漢兵輕騎三萬,攻伐潞州向後周宣戰。初戰之時尚獲小勝,兵臨潞州城下。三個月之後,戰況急轉直下,前鋒勇將張元徽兵敗被殺,漢軍頓時大亂。劉崇慌不擇路率十余騎進歸太原。周世宗則乘勝追擊,直趨晉陽城下。後來周兵雖撤走,但是裹脅遷走北漢臣民十余萬于河南,使北漢政權的兵源和糧源發生很大的困難。第二年十一月,劉崇憂病而死,時年60。

  北漢開國皇帝劉崇,剛愎自用,昏憒無能,既無率兵之能力,更無稱帝之德才。而且,乞求契丹為援,大損國人顏面。他的垮臺是必然的,他所建立的北漢,亦是偏于晉中一隅,終究難與兵廣將強,人才濟濟的後周匹敵。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42:26 | 顯示全部樓層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趙匡胤稱帝後,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

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2]。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得年49歲。關於趙匡胤的死,《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

據說趙匡胤武藝高強,太祖長拳就是他傳下來的。

北宋除趙匡胤外,其他皇帝為其弟趙匡義(宋太宗)的後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為趙匡胤之後代。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的後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後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

[編輯] 誓碑遺訓
相傳太祖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分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軍打敗宋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着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43:59 | 顯示全部樓層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生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五月二十一日,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母親韋氏是一個地位較低的嬪妃,並不受徽宗的寵愛。趙構本與皇位無緣,然而,靖康之變中,趙宋宗室多被金兵擄去,惟獨趙構成了漏網之魚,「中興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屬,曾被封為「康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

靖康二年,時年21歲的趙構登基,重建趙宋政權。欽宗弟,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因不思收復北方故土,寵信奸臣秦檜和下令處死岳飛父子而背負惡名,為人詬病。北宋滅亡後,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宋高宗在位36年,被迫讓位後病死,終年80歲,葬於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

但是,高宗這個“中興之主”實在是有名無實,父兄被擄的奇恥大辱,都無法激起他對金人的仇恨,他的“恐金症”不可救藥。高宗在位期間,無論抗金戰場上的勝負如何,他都是一味地投降求和,在金人面前極盡卑躬屈膝、搖尾乞憐的醜態。歷史安排了一個談“金”色變的君主來承擔抗金禦侮的使命,無論如何是難有成就的。

趙構先後被封為廣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於金兵大舉南侵時,奉欽宗之命,與王雲一起出使金國求和。經過磁州(今河北省磁縣)時,州官宗澤勸阻他說:“金朝要你去議和,這是騙人的把戲,他們已經兵臨城下了,求和還有什麼用,你此去豈不是自投羅網!”百姓也攔住了他的馬,不讓他北去。趙構害怕自己被金國扣留,便駐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陽縣),稱河北兵馬大元帥。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為“建炎”。

流離朝廷:“泥馬渡康王”的傳說

大凡開國帝王,都會有不同於常人的傳奇,人們由此對他們“真命天子”的身份確信不疑,趙構也不例外。南宋民間流傳著“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趙構。故事情節十分簡單,但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一說北宋末年,時為康王的趙構赴金營為人質,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趙構脫逃,逃至磁州時,夜宿崔府君廟,夢神人告知金兵將至,趙構驚醒,見廟外已備有馬匹,遂乘馬狂奔。這匹馬居然載著趙構渡過黃河,過河後即化為泥塑之馬。

趙構赴金營為人質,歷史上確有其事。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經攻至開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親王、宰相為人質,方可退兵。欽宗命康王趙構前往金營。接下來的事情就與傳說的內容完全不一樣了。在金營被軟禁了20余天後,幸運降臨到了趙構的頭上。金人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懷疑趙構不是親王,將其遣返,而不是像故事中那樣,押著趙構北上,所以趙構根本無須逃跑。欽宗只好命肅王趙樞代替趙構,赴金營為人質。在欽宗答應割地、賠款等要求後,金人暫時撤軍,肅王卻沒有被放還,而是被擄北去,當了趙構的替死鬼。

另一說為南宋初年,趙構已經即位,朝廷遷到揚州,金兵大舉南下,前鋒即將攻到揚州城下,趙構事先沒有得到戰報,此時聞訊,連夜倉皇出逃。他怕追兵趕上,藏匿在江邊神祠內,月光下忽然發現祠中泥塑馬動了起來,於是乘騎此馬渡過長江,逃到了杭州。

和前一個版本相比,後一個版本的真實成分似乎更大一些,除了緊扣故事主題的“泥馬渡江情”節外,其他情節都有據可查。靖康二年五月一日,趙構在應天府登基,建立了南宋政權,是為宋高宗。金人得知趙構重建趙氏政權,馬上開始了新一輪的南侵,目的是要趁趙構立足未穩,將其一舉消滅。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金朝分兵攻宋。高宗內心惟恐重蹈靖康之變的覆轍,不顧主戰派大臣和將領們的反對,於十月將朝廷遷至揚州。建炎三年二月,宗翰派兵奔襲揚州,攻陷天長,前鋒距離揚州城僅有數十里。高宗此時正在后宮尋歡作樂,乍聞戰報,慌忙帶領少數隨從乘馬出城,急馳至瓜洲渡江逃跑。這次突如其來的驚嚇也給趙構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他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其實,這兩個版本的內容大同小異,只是在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時間上出現了分歧,前者在北,後者在南;前者為即位前,後者為即位後。傳說固然都是些杜撰附會,甚至是無稽之談,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歷史的真實。 “泥馬渡江”故事的地域和時間跨度,正顯示出趙構在北宋末南宋初的這段時期內從北到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即位前,在河北的逃跑途中,趙構和大臣在寒冷的曠野中燒柴溫飯,一起在茅舍下就食。即位不久,又發生兵變。扈從保駕的御營司將領苗傅、劉正彥等人因不滿宦官的胡作非為,包圍行宮,誅殺宦官,脅迫高宗讓位於年僅三歲的皇子趙旉,由哲宗孟皇后垂簾聽政,改元明受。兵變歷時兩月,後由韓世忠起兵平叛,高宗復辟。僅僅過了半年,金兵突破了長江防線,直撲宋廷所在地杭州而來。高宗退無可退,只得入海避敵,在溫州沿海漂泊了4個月之久。前有惡浪,後有追兵,衣食物資也無法及時得到供給,南宋君臣的窘迫之狀可想而知。一次,高宗飢餓難耐,命令停船靠岸,自己步行到一所寺院索食,僧人不及準備,只好以5枚炊餅進獻,趙構居然連吃了三枚半,原本養尊處優的他方才真切地體味到飢寒交迫的感受。

但是這一切似乎並未磨礪出趙構堅韌的意志,也沒有激發起他的鬥志;恰恰相反,曾經在金營作人質的經歷,讓趙構親眼目睹了金兵的強悍和兇殘,每當想起,他還心有餘悸。他拋棄了父兄被擄、國土淪陷的國仇家恨和中原浴血奮戰的軍民,寧可忍受道路風霜,只為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在逃跑途中,高宗還時時不忘向金人乞和,他一再派出使者前往金營,在國書中竟然自稱“康王”,說自己未得金朝允許黃天蕩之役就登基稱帝,實為大錯,現在甘願放棄帝位,向金朝稱臣。卑躬屈膝、搖尾乞憐之態躍然紙上。高宗的哀求根本阻擋不了金兵繼續南下,倒是南宋廣大軍民的奮起抵抗,使金兵屢遭挫敗,加上江南氣候潮濕,河道密布,不利於金朝騎兵作戰,金軍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金兵北撤途中,遭到南宋軍民的不斷攻擊。撤至鎮江時,宋將韓世忠率水師截斷了金兵的歸路,將其逼入建康東北70里處的黃天蕩,宋軍以8000人的兵力包圍10萬金兵。雙方相持48天,金兵屢次突圍均告失敗,最後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兀術大軍剛逃出了韓世忠的包圍,抵達建康,又遭遇岳飛所部阻擊,又被打敗,岳飛收復建康。金軍此後再也不敢渡江。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在海上獲悉金兵北撤,才從溫州經明州回到越州。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運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員、軍隊集中此地,物資供應無法得到保證。相比之下,高宗對逃難時曾經停留過的臨安(杭州)念念不忘。那裡交通方便,江河湖泊交錯,金人的騎兵無法馳騁,大大增加了高宗的安全感;又地處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基本可以滿足南宋朝廷的需要;而且自唐、五代以來,杭州經過了長期的開發建設,已經一躍成為繁華秀麗的“東南第一州”,它對於剛剛飽經流離之苦、熱切渴望安逸生活的高宗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紹興二年(1132),高宗遷都杭州,南宋朝廷終於獲得了喘息之機,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

趙構即位後,在金兵追擊下不斷南逃,據說,趙構有一次在黃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單身匹馬,後有忠臣之子李馬舍生忘死地背著他逃至河邊,又駕船過河,才倖免於難。事後,趙構為了標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他擔心李馬會揭穿真相,便將李馬藥啞,不久殺死了李馬。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戰派李綱為相,以宗澤為東京留守,發動軍民抗金。不久,他罷免了李綱,啟用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把宋軍防線由黃河一線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線,從而使抗戰形勢逆轉。使得金兵分兵三路輕易即渡過黃河,並在不到三個月之內即佔領了西自秦州、東至青州一線之廣大地區。

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八年(1138年)的十餘年間,高宗一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躲避金軍。他否定了張浚“權都建康,漸圖恢復”的建議,南逃至臨安(今杭州市)定都。東京留守宗澤欲渡河北伐,力勸高宗回汴京坐鎮,高宗置之不理,沉迷於偏安一隅。

在他逃抵臨安後,又為形勢所逼,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金,後卻又任用投降派秦檜為宰相,對金以求和為主,一味地屈膝妥協。紹興十年(1140年),金軍大舉入侵,宋軍在反擊金軍的南下中,取得了順昌、郾城等役的勝利,岳飛軍收復西京(即洛陽),前鋒直抵朱仙鎮,離汴京僅45里之遙。然而宋高宗卻惟恐有礙對金的和議,他與秦檜迫令張俊、楊沂中、岳飛等撤軍,完顏宗弼(金兀術)則乘機率重兵進軍淮南,形成大軍壓境之勢。為了徹底求和,高宗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入朝,明昇官職,實解兵權。同時還撤銷了專為對金作戰而設置的三個宣撫司。不久,更誣陷、冤殺了岳飛,以割地、納貢、稱臣的屈辱條件,與金朝訂立了“紹興和議”。

高宗對內還全力鎮壓了洞庭湖地區的鐘相、楊麼農民起義。紹興和議後則全力排斥打擊抗戰派,朝政完全被議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戰派官員被貶謫被迫害。高宗還嚴禁對議和不滿的呼聲,太學生張伯麟在壁上題詞:“夫差,你忘記越王殺害你的父親嗎?”結果被打幾十大板刺配吉陽充軍。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廢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大舉南侵。在採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為虞允文統帥的宋軍所擊敗,使南宋再次轉危為安。不過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了軍民的強烈反對。而使他的統治難以繼續維持,高宗和宰相陳康伯等商議後,以年老厭煩政務和想以“淡泊為心,頤神養志”為藉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禪位於太子趙慎,自稱太上皇,退居德奪宮。  

趙構退位後,自稱不再問朝政,其實也乾預些政事。有一天,他去靈隱寺冷泉亭喝茶,有個行者對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說:“我看你的樣子不像個行者。”行者哭著訴說道:“我本是一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降罪,罰為庶人。為了糊口,得來此處投親,幹此賤活。”趙構當即說:“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說明。”回宮後果真對皇帝講了,要復他的職。幾天后他再去冷泉亭,見行者還在,他回宮後在宴飲時便怒容滿面。孝宗小心翼翼地問趙構為何生氣,趙構說:“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我幾天前就同你講了,為何不辦理?”孝宗回答說:“我昨日已向宰相講起,宰相一查,說此人是貪贓枉法,免他一死已經寬大,再要復職實在不行。”趙構卻不顧這些,說:“那叫我今後怎麼再見人,我已經答應他向你求情。”孝宗無奈,只得去對宰相說:“太上皇大發脾氣了,那人即使犯了謀殺罪,你也得給他復職。”宰相只得照辦。

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同其父宋徽宗一樣,也是傑出的書法家;自言「……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仿,未始一日舍筆墨」,初學黃庭堅,後改學米芾,至終以追摹魏晉法度和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流傳有《真草嵇康養生論書卷》。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入神韻,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末書壇,後人多效法其書跡。 元朝書法大家趙孟頫早年即以宋高宗書法為榜樣。

趙構少即醉心書道,陸游曾說:“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他曾自謂:“餘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捨,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他整理收集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畫,身體力行地提倡大眾研習書法。他認為:“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學《蘭亭序》,便贈之與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讓宋孝宗學書。一時間,以高宗為中心,南宋幾乎掀起了一個學書高潮。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說:“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這種以權貴的好惡而人為左右書體盛衰,影響了南宋書法的發展,但宋高宗對南宋書壇的貢獻還是不能抹殺的。著有《翰墨志》一卷,傳世墨蹟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傳本《顧愷之女史箴圖題字》、《褚遂良倪寬贊》等亦有指為構所書者。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趙構病死於臨安宮中的德壽殿。死後的廟號為高宗。

評價

當時詩人林升在宿新住宿徐公店,在牆上提詩〈題臨安邸〉諷刺當朝的統治者曰: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的遊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趙若舟:趙構是個好皇帝

宋高宗趙構,南宋的開國之君。他和秦檜一起殺了民族英雄岳飛。但是,自有宋一朝,對大臣十分優厚的宋太祖曾立下“誓碑”,規定“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子孫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而殺這樣一位有赫赫戰功的功臣,在宋朝僅此一例。

趙構殺忠臣,留下千古罵名。但仔細對比歷史。我認為我們把歷史想的太簡單了。首先,我們要看趙構的基本國策對嗎?趙構是基本國策是“和”,大多數歷史對趙構的評論是賣國。可是孝宗北伐,為何也無功而返。難道是僅僅少岳飛這樣一員名將嗎?

趙構的“和”對不對,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的崇禎。宋明兩朝有十分相似的情況,都把理學做為國家信仰,是儒家思想科舉取士的。高度的君主集權和文官制度,而且都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而最後,又被北方游牧民族滅亡的。

趙構之時,面對的是和崇禎相同的敵人。即女真人建立的金。面對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崇禎是主戰的。為了對付來自後金的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徵了遼餉,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徵了練餉。最後,只能是惡性循環。公元1644年,由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崇禎梅山自縊而死。

然而,北宋末年,社會已顯衰退。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著名的有宋江,方臘起義等。而就在金入侵宋時,南方還發生了鐘相、楊么起義,聚眾二十多萬,這一起義便是岳飛一手剿滅的。趙構如不和金人講和,回复山河是要打仗的,打仗是要錢的。這錢從哪裡來,還不是從老百姓身上來,面對土地兼併嚴重,貧富不均如此懸殊的南宋初年,一意主戰最後只能和崇禎的下場一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失去統一政權,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

一個民族,在由原始社會進放奴隸社會時,戰鬥力是最強的。原始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日日有死,所以打仗常有亡命之徒的精神。羅馬人打不過日爾曼人,漢人也不會打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戰胜北方游牧民族的時期是極少的。漢武帝打匈奴是一個特例,但是漢武帝並沒有解決邊患問題,而且連年對匈做戰,民不聊生。最後不得不下罪已詔,於民生息。漢朝才得以轉危為安。而文景之治積累的社會財富蕩然無存。甚至有人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比。

對匈奴和親政策變成戰爭政策後,漢人和匈奴人一樣都成了戰爭的受害者,由於戰爭軍費問題,漢武帝橫徵暴斂,漢人苦不堪言。而匈奴人更慘,“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正是匈奴人兵敗後的結果。事實一再說明,民族問題是不能通過戰爭來解決的。而漢武帝之前,僅以公主下嫁為條件,就可以換來漢匈兩個民族的安定的生活。孰是孰非不是很清楚嗎?僅僅為了勝利者的尊嚴,漢武帝給他的臣民帶來是無窮的災難。看來趙構選擇“和”並沒有錯。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44:41 | 顯示全部樓層
宋高宗趙構

趙構的“和”換來了南宋156年半壁河山,那麼如果選擇戰會怎麼樣呢?有人說歷史不能假如,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只有假如中我們才能斷判歷史選擇的對錯。

縱觀歷史,有兩種國家戰鬥力是十分強大的,分別是奴隸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初期。因為這兩種社會經濟和軍事為一體,奴隸社會是依靠奴隸來生產,而奴隸是戰爭掠奪而來,而且這兩種社會宗教的教化作用都比較弱,在主流意識形體中,都推崇弱肉強食。因此,他們不僅不以掠奪為恥,而且把善良當作懦弱。

最典型的例子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人,由於社會生產的物質匱乏,生活所需主要靠掠奪,而每一次掠奪都意味著豐厚的戰利品,所以成吉思汗領導下的蒙古人喜歡打仗,並且十分勇敢,戰無不勝。他們也狼作為他們的圖騰。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的女真人也是一樣,皇太極打明朝時,八旗的軍隊是在妻兒的歡送下出征的。由於奴隸社會國家的戰爭是掠奪,所以越打越有錢,而封建社會的戰爭是要用錢,所以越打越窮。士兵也沒有戰利品的誘惑,戰鬥力自然不如奴隸社會的國家。

而金就處於這樣的一個歷史時期,因此,金的戰鬥力是不能低估的。何以知道,我們看看金和遼的戰爭,我們就知道。金太祖阿骨打2500人反遼,連續打敗了遼軍戰領寧江、佔賓、祥、咸諸州,兵力達到萬人。遼祚帝糾集70萬大軍,進入女真居住地,被金打敗。能打羸如此懸殊的戰爭,除阿骨打指揮有方外,在對財富掠奪的慾望的驅使下,金軍隊的戰鬥力是十分強大的。可以稱之為一幫亡命之徒。

岳飛等抗金將領,在對金做戰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這些勝利有很多和以偽齊軍隊為主力,金的軍隊人數不多的混合軍隊作戰進取得了。所以,如果選擇戰,以最樂觀的估計,南宋收復了失地。但想進一步消滅金的主力就會進入今天東北地區。在這樣的地區根本無法找到金的主力,而極易遭埋伏,遼天祚帝70萬大軍全軍覆滅。宋的情況又會好到哪裡。金的主力不消滅,金就會不斷南下侵優,因為他們不掠奪,以當時金的生產力根本無法生存下去。崇禎遇到的正是這樣的情況。

仗如果這樣打,巨大軍費開支,農民的巨大負擔,我們能不能保證國內的農民不起義?答案是根本不可能,因為既使沒有打這麼大的仗,鐘相、楊么已經有40萬的起義隊伍。如果打了,宋朝肯定會出一個李自成的。
  
宋金和議後,宋每年向金朝貢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有人說這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我認為是不妥的。我們看一看南宋的財政收入,一年8000萬貫,既使2貫折銀一兩,25萬兩白銀和25萬匹絹佔不到南宋政府財政收入的1%。這裡需要說另一件事,還是明朝,蒙古弄飢荒,明朝卻捨不得救濟蒙古,最後,後金在糧食很困難的情況下救濟了蒙古,在軍事和賑災,軟硬兩手政治手腕下,皇太極終於把蒙古納入他的八旗之下。強大起來的後金成了明朝巨大的威脅。

從這個角度來講,化錢買和平,宋朝的老百姓仍然是歡迎的。同時,北方游牧民族,軍事力量強,而生產能力弱。一旦沒有糧食就南下掠奪,其實他們也沒有辦法,這就和農民起義一樣,不掠奪就會餓死。農耕文明用什麼阻擋北方草原的“餓狼”呢?只能用糧食。和平時期他們通過馬市換取糧食,戰爭年代他就是掠奪。讓他的通過市場換糧食好呢,還是讓他們掠奪好呢?答案不言而諭。

宋和遼的澶淵之盟同樣以極小的代價換來了長達百年多的和平,這種和平對宋遼兩國人民而言都是一種幸福。同樣,宋金的紹興和議,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後期的和平局面。而這種局面,趙構功不可沒。

宋朝歷史上這兩次和約是明智的,可以講,在哪個時代和今天一樣,選擇和平要比選擇戰爭更會受到人民的歡迎。但同時,宋朝的兩次戰爭卻是愚蠢的。一次是北宋和金一起滅遼,結果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領土。一次是南宋和元一起打金。最後導致滅亡。宋朝的君臣,只知家仇國恨,卻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僅為收復一小塊失地,卻最終失去了更多。

歷史已經過去,今天我們可以輕鬆的去談論那個時代血雨腥風的戰爭,去讚揚那叱吒風雲的英雄。去很少能看到在戰爭受苦受難的人民。有一位憤青對我說,“如果中國收復台灣,我願意拿出一個月的工資。”我對他說,“像你這樣喜歡打仗的,因該上戰場。”和平的努力不到最後一刻,我們是不應奢談戰爭的,要知道,戰爭是要死人的。

看看歷史,有多少問題,是通過戰爭解決了的。發動戰爭者,都認為自已一定可以打羸,而最後往往是沒有羸家。在宋金兩國,力量相當的情況,趙構選擇了和,避免了把兩國人民捲入戰爭泥潭,是英明的政治選擇。而不是軟弱。

趙構為什麼殺岳飛,當然這和岳飛的主戰有關,但僅以此殺一位戰功卓越的功臣,仍然是一柱冤案。有關趙構殺岳飛,有這麼幾種說法。

其一,怕岳飛迎回二帝,自已的皇帝當不成。
其二,岳飛在軍中威望太高,怕其兵變。
其三,殺岳飛是和金暗中的講和的殺件。
其四,秦檜是金放回來的奸細,誣陷岳飛。
其五,岳飛干涉立太子,並居功自傲。

不管什麼原因,趙構殺岳飛是冤案這是定論。但我想僅以趙構這一行為而全盤否定一個開國之君的功績是不成立的。皇帝殺功臣的事,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太多了。我們不說哪些公認的暴君、昏君。只說一些開明的君主。越王勾踐殺了文種;秦昭王殺白起;漢景帝逼死周亞夫,冤殺晁錯。漢武帝手上的冤案就更多了,殺竇嬰、逼死李廣,殺了大多數宰相。朱元璋、朱棣殺的大臣數都數不過來,而且很多還用了酷刑、株連和滅族的手段。崇禎殺熊廷弼、袁崇煥都是大冤案。就連康熙殺螯拜,也有冤案的嫌疑。

就是到了現代,斯大林在大清洗中5個元帥殺了3個,7名治局委員中,除斯大林本人外,其餘六人全部被槍決或謀殺。也可謂冤獄累累。在中國的文革中,劉少奇成了最大的冤案。

如果就是因為冤案,我們把以上的政治家的全部功績都否定了顯然也是不合適的。同樣,如果因為趙構冤殺了岳飛一人而否定趙構的全部功績也是錯誤的。

還是宋史對趙構的評價好:“昔夏后氏傳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復立而祀夏;周傳九世而厲王死於彘,宣王復立而繼周;漢傳十有一世而新莽竊位,光武復立而興漢;晉傳四世有懷、愍之禍,元帝正位於建鄴;唐傳六世有安、史之難,肅宗即位於靈武;宋傳九世而徽、欽陷於金,高宗纘圖於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夏經羿、浞,週曆共和,漢間新室、更始,晉、唐、宋則歲月相續者也。蕭王、瑯琊皆出疏屬,少康、宣王、肅宗、高宗則父子相承者也。至於克復舊物,則晉元與宋高宗視四君者有餘責焉。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況時危勢逼,兵弱財匱,而事之難處又有甚於數君者乎?君子於此,蓋亦有憫高宗之心,而重傷其所遭之不幸也。然當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師,內相李綱,外任宗澤,天下之事宜無不可為者。顧乃播遷窮僻,重以苗、劉群盜之亂,權宜立國,確虖艱哉。其始惑於汪、黃,其終制於姦檜,恬墮猥懦,坐失事機。甚而趙鼎、張浚相繼竄斥,岳飛父子竟死於大功垂成之秋。一時有誌之士,為之扼腕切齒。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把趙構和劉秀相提並論,定為中興守成之明君。奠定了南宋156年基業,美玉豈可以一瑕而遮其光。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45:44 | 顯示全部樓層
西夏景宗李元昊

西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1048年)是西夏開國皇帝(1038年——1048年在位),黨項族人,原為拓跋氏,李姓為唐所賜。李繼遷孫,李德明長子,生母衛慕氏。景宗少年時身型魁梧,而且勤奮好學,手不釋卷,尤好法律和兵書。通漢、蕃語言,精繪畫,多才多藝。其父在位時,已經不斷對外出戰,擴大勢力。1032年以太子身份繼位,仍稱藩與宋,後來為表獨立,廢唐宋分別賜李、趙姓,改姓嵬名,並以嚴酷手段徹底翦除守舊派。大慶三年(1038年)自立為帝,脫離宋朝,國號「大夏」,亦稱西夏,定都興慶府。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西夏文,大力發展西夏的文化。

建國後推動教育,創蕃學,啟西夏文教之風。開鑿「李王渠」,以便西夏國民耕種。三次分別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東)及定川砦(今甘肅固原西北)等戰中大敗北宋,並於遼夏第一次賀蘭山之戰,大勝遼國,奠定西夏在遼、宋兩國的地位。本來有意奪取關中之地,攻佔長安,但因宋軍頑強抵抗,夏軍戰敗,直搗關中之美夢就此破滅。但由於戰事繁多,西夏經濟破損,遂於1044年與北宋簽訂慶曆和議,向宋稱臣,被封為夏國王。為西夏建樹良多,堪稱一代英豪。

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他本人也有不足之處。在位16年(1032年起計),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反而導致日後母黨專權;另外,晚年沉湎酒色(見李燾《續資治長編》),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據說他下令民伕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塚,其後竟把那批民伕統統殺掉。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林格,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移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延祚十一年(1048年)其子寧林格趁元昊酒醉時,割其鼻子,元昊最後因失血過多而死,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寧林格後來因弒父之罪被處死。

生平

夏景宗名曰李元昊(1003年—1048年),乃西夏開國皇帝(1038年——1048年在位),黨項族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李姓為唐所賜,趙姓為宋所賜。李繼遷孫,李德明長子,生母衛慕氏。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冑,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華社: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納林河鄉排子灣村發現一處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幾方十分珍貴的墓誌。墓誌銘用了大段文字記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經過,並明確表示其家族為“本鄉客之大族,後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後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後代”,這又一次把党項拓跋部和鮮卑拓跋聯繫在了一起。

元昊出世的幾個月前,他的祖父李繼遷,一生戎馬征戰,彪悍勇武的蓋世英雄,卻因箭創發作,傷勢日重,臥床不起了。子德明戰功卓著,繼承父親遺業。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於識時審務,利用時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為元昊建立西夏王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

元昊出生的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與北方的遼朝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遼軍南侵,宋真宗被迫親征而獲勝,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對於“國危子弱”的党項政權,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進行招撫,貫徹其“姑務羈縻,以緩爭戰”的既定方針。

在這種有利的和平形勢下,李德明為了恢復戰後秩序,鞏固新挑起的西平政權重擔,巧妙地利用宋、遼矛盾,求得生存發展。同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貿易,促進了党項族的經濟發展,一時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禾黍雲合。甲胄塵委,養生葬死,各終天年”;“自與通好,略無猜情,門市不譏,商販如織”。這些就是德明時期和平景象的寫照。

尚在髫齡的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對誡父親說:“吾戎人本從事鞍馬,今以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從而殺之,則人誰肯為我用乎?”德明見年僅10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

少年時代的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野戰歌》、《太乙金鑑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造就了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在宋朝邊將中,對元昊的外貌、器度、見識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邊帥曹瑋駐守陝西沿邊,早想一睹元昊風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踪。聽說元昊常到沿邊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能見到。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圖影,曹見其狀貌不由驚嘆:“真英物也!”並且預見到他後日必為宋朝邊患。這種預見不是沒有道理的。

元昊逐漸長大成人,對父親的和宋政策,特別是向宋稱臣日益不滿,多次規勸父親不再臣服宋朝。他對德明說:“吾部落實繁,財用不足。苟失眾,何以守邦?不若以所得俸賜,招養蕃族,習練弓矢。小則四行征討,大則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於計為得。”德明對元昊的意見,何嘗覺得沒有道理呢。只是時機還未成熟,年輕氣盛的元昊還不太懂得“識時審務”的重要。德明不正面作答,只以言相激:“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年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元昊反駁父親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英雄之生,當王霸耳”活畫出青年元昊的英雄氣概!

德明內行保境息民、發展生產的政策,增強了實力;外結遼、宋,為的是利用兩國矛盾,從雙方得到好處。而兩國對德明的討好籠絡、封爵賞賜,又都大大地助長了德明建國稱帝的慾望。大中祥符三年(1010)九月,李德明被遼封為夏國王以後,即動用數万民夫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宮室,綿亙20餘里,極其豪華壯麗。有一次他從夏州出巡到敖子山行宮時,“大輦方輿鹵薄儀衛”(即儀仗隊),儼然和宋朝皇帝相仿。大中祥符九年(1016)李德明“僭帝制”,追諡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第二年夏天,有人向德明報告說,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北的溫泉山上看見了龍,李德明以為祥瑞之兆,派官員去懷遠祭祀,其實是作遷都懷遠的打算。他借別人之口向他提出遷都的理由:“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不若懷遠,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利便,洵萬世之業也。況屢現休徵,神人允協,急宜卜築新都,以承天命。”遷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合理的,又加上天命所歸,就沒有人敢反對。於是李德明派大臣賀承珍到懷遠負責興建都城事宜。改懷遠鎮為興州,正式定都。

  李元昊嶄露頭角是公元1028年進攻甘洲(今甘肅張掖)回鶻政權的戰爭,這年元昊二十四歲。以甘州為中心的回鶻政權和佔據西涼的吐蕃都是宋朝得以聯絡而挾制党項的盟友,元昊之父李德明為了使西夏政權得以鞏固和發展,首先採取攻佔河西走廊的戰略,並由其子元昊擔當西攻的重任。元昊接受了西攻回鶻的重任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戰術,使回鶻可汗來不及調集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此後,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相繼降夏。元昊由於這一顯赫戰功而被李德明冊封太子。接著元昊又按其父意圖,在率軍回師途中,採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乘勢突破西涼,一舉成功。突襲甘、涼的成功,不僅使党項的勢力擴展到河西走廊,也使年輕的李元昊贏德了榮譽。同年,天聖六年(1028)五月,元昊24歲。德明派他取得了對河西回鶻作戰的決定性勝利後,立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衛慕氏為后。第二年,德明又向遼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同時宋也封德明夏王,“車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來抵銷遼同德明建立的姻戚關係。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在完成了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工作之後病逝,李德明雖然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他卻為元昊的稱帝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元昊在興州(今寧夏銀川)乙太子的合法身份和自己的軍事才幹以及顯赫的戰功,取得了党項政權的最高統治權。此時,西夏所控制的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方二萬餘里”,事實上已形成了與宋、遼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党項政權轄地和後來建立的夏國版圖內,南部與宋相鄰的涇、渭二水上游河谷地,河西走廊中心地帶的涼州,湟水流域、洮河流域的熙、河二州地區,以及岷江流域以西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居住著吐蕃居民。党項族的興起與發展,與這些地區的吐蕃部族發生了密切的關係。

在河西走廊中心地帶的涼州(今甘肅武威)居住著吐蕃的六谷部。他的首領潘羅支,就是當年於靈州之郊一箭射中李繼遷的那個人。李德明嗣立伊始,為報殺父之仇,即派兵並策動潘羅支內部的党項迷般囑、日逋吉羅丹等族,裡應外合,襲殺當時擔任宋朔方節度使的潘羅支,乘勝將潘羅支弟弟廝鐸督佔領的涼州收回。六谷部所屬一部分吐蕃部族退居青海的湟水流域,依附於另一個吐蕃部族角廝囉。

角廝囉,吐蕃語“佛子”的意思,為吐蕃贊普之後。宋初,由於角廝囉的聲譽,被宗哥城(今青海西寧市以東大小峽之間)僧人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樂都)大首領溫逋奇擁立,在現今青海西寧一帶,建立了一個統一轄洮、湟流域廣大地區,擁有數十萬居民的地方封建政權,大中祥符八年(1015)九月,角廝囉曾聚集了數十萬兵馬、向宋表示“請平夏人以自效”,但宋對其採取防範的態度。後來角廝囉同李立遵不和,同溫逋奇徙居邈川,深感党項政權對他的威協,即歸附宋朝,謀求對他的授助。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46:35 | 顯示全部樓層
西夏景宗李元昊

明道元年(1032),元昊繼位之後,宋想利用角廝囉的勢力牽制元昊,於是授角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授溫逋奇為歸化將軍。第二年又進封角廝囉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元昊初立,積極準備稱帝建國,為了鞏固後方,也為了懲罰角廝囉歸附宋朝,便發動了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

這一年七月間,元昊派大將蘇奴兒帶兵2.5萬進攻貓牛城(今青海西寧東北,大通河東南),被葉蕃兵擊敗,蘇奴兒被俘。元昊聽到消息後,於九月間親自帶兵南征,又一次圍攻貓牛城,攻城一月餘,城堅不克。於是元昊派人向吐蕃守將詐稱約和,暗以兵士藏躡於後,城門剛啟,元昊士兵奪門蜂擁而入,迅速攻占城池,對城內居民殘酷屠殺擄掠。

景祐二年,元昊立稱廣遠元年(1035),角廝囉內部發生叛亂,論逋(國相)溫逋哥囚禁角廝囉,角廝囉逃出邈川,集兵殺死溫逋哥,並徙居青唐城。元昊乘角廝囉發生內亂的時機,出兵進攻宗哥帶星岑諸城寨,進圍青唐城。角廝囉派部將安子羅領兵10萬,陰絕元昊退路。元昊還兵與安子羅軍作戰,戰鬥十分激烈。經過了延續200余天的艱苦戰鬥,安子羅兵漸漸不能支持;元昊軍隊也因糧草不繼,士兵飢餓而死者越來越多。元昊只好撤軍,大軍流宗哥河,船方半渡河中,安子羅暗使人決水淹元昊軍,士卒漂沒不計其數,倖存者大潰而逃。

宗哥河之敗使元昊十分惱怒。同年十二月,又親率大軍進至河湟。角廝囉自知寡不敵眾,屯兵於鄯州(今青海西寧境),不出戰。元昊主動進攻,在渡一條河時,在河水淺的地方插標識為記,作為返軍渡河之處。角廝囉派細作前去偵探,得其虛實,暗中使人把渡河標識移植到河水險之處。角廝囉派細作前去偵探,得其虛實,暗中使人把渡河標識移植到河水深險處。元昊對角廝囉的進攻被擊敗,士兵狼狽爭相逃命,到達河邊,尋找標識搶先涉水而過,不斷誤入深水,險浪撲擊,士兵溺水而死者十有八九,失去輜重無數,僅留得殘兵剩卒保護元昊逃回。元昊又一次敗於角廝囉,再不敢輕易涉足其境。

第二年,當元昊擊敗河西回鶻,完全佔領河西走廊,又想窺視隴、蜀之地時,他深恐宋利用吐蕃諸部族去抄自己的後路,於是帶領大軍循阿乾河,攻破蘭州羌族部落,進軍馬銜山(今甘肅臨洮縣北),在瓦川會地主修築城寨,留兵鎮守,以斷絕吐蕃和宋的通路。

這時角廝囉發生內亂,角廝囉妻妾爭寵,李氏子摩氈角同母黨李巴全策劃攜帶其母逃奔宗哥城,集眾形成一支獨立勢力,不受角廝囉制約。元昊乘機以重賂行間,並誘使摩氈角的謀主、首領郢城俞龍歸附。郢城俞龍帶領萬餘人投降元昊。後來又把女兒嫁給元昊的兒子寧令(號梁王)為妻。從此,角廝囉常懷禍發肘腋之憂,意衰志怯,勢力越來越衰弱,遂同三妻喬氏往西遷到厲精城居住。

元昊正式建國後,宋還想利用角廝囉的勢力去牽制元昊,但由於夏的強盛,使角廝囉“終不能有大功”。
在黃河以西,祁連山與北山山脈之間,有一條寬百公里或僅數公里的天然長廊,蜿蜒1000多公里,稱作河西走廊。它是古代中西交通必經大道—“絲綢之路”的東段大道,也是古代中原王朝西北邊防的重地。河西走廊地區,由於有祁連山雪水的滋潤,水草肥美,可耕可牧,是歷史上各族勞動人民賴以生養蕃息的一塊寶地。

党項族未佔領河西走廊之前,是甘州回鶻(河西回鶻)居住的地方。早在公元9世紀中葉,漠北迴鶻汗國滅亡後,一部分回鶻人遷人河西地區,同原來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回鶻部族建立了回鶻政權,成為河西走廊一股重要的統治勢力。夏州党項政權興起,特別是李繼遷都西平之後,党項政權即處於甘州回鶻、吐蕃和宋、遼之間。河西走廊地逼西平,直接威脅著党項政權後方的安全。李繼遷要進攻宋朝,就必須解除後顧之憂。河西走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也成為党項政權發展的必爭之地。

甘州回鶻的“牙賬”設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從大中祥符元年(1008)到天聖四年(1026),李德明同回鶻進行了六次爭奪甘州的戰爭,每次都遭到失敗。德明因此同回鶻結成世仇。天聖六年,元昊已長大成人,德明經過了充分的準備,首次派元昊帶兵去攻打甘州,一戰告捷,攻破甘州,甘州回鶻可汗夜落隔通順王倉猝出逃,留在城中的后妃子女家屬都被元昊擄獲。甘州首戰成功,深得德明歡心,元昊被立為太子。

党項同回鶻爭奪河西涼州的時間持續最久。李繼遷時,西涼為吐蕃首領潘羅支佔據,並結回鶻為援共同對付党項。咸平六年(1003),李繼遷帶兵越過黃河和賀蘭山攻打西涼。在攻占西涼後的凱旋路上,李繼遷中了潘羅支致命的一箭。 4年之後,李德明又一次奪取西涼,不久又被回鶻奪回。元昊攻取甘州之後,固守西涼的回鶻人就失去了大本營。元昊又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吸引宋兵到環慶一帶,使回鶻失去戒備,然後出奇兵突襲西涼,回鶻人棄城去投奔吐蕃角廝囉。

元昊佔領甘、涼二州之後,使河西走廊西部的肅州和瓜、沙二州失去了屏蔽。當甘州城危之時,隸屬於甘州回鶻的沙州回鶻分部瓜州王曹賢順,帶兵來援,兵至甘州,城已為元昊佔領,曹賢順見元昊軍勢盛,表示願率部歸附。在德明同意接受投降後,曹又重返瓜州。元昊繼位之後,忙於同吐蕃角廝囉作戰,直到景元昊大慶元年,公元1036年,才從同角廝囉部將安子羅曠日持久的作戰中脫身出來,率軍西攻回鶻瓜州(今甘肅安西),直抵沙州(今甘肅敦煌),又回師佔領肅州(今甘肅酒泉)。這樣,元昊便安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結束了甘州回鶻的統治。

宋咸平初年,河西戰事開端。當時歸曹氏統治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發生了一次奪權鬥爭。擔任節度使的曹延祿被其族子曹宗壽殺害,瓜、沙歸義軍政權開始了曹宗壽當權時期(1002-1014)。曹宗壽就是瓜州王曹賢順的父親。曹宗壽一上台,面臨河西戰亂局勢,為防不測,開始動手做一些備戰工作。其中之一是把所屬瓜、沙二州各處佛教寺院中收藏的佛教經典,佛家度諜,寺院契約、賬目,善男信女施主朝拜佛事的狀、疏、發願文、寫經、佛畫、檔案文書,以及各類書籍統統收集起來(約四五萬件),運送到莫高窟,找了一個可容納這些文書的不大不小的洞窟(今編號17窟)封存起來。後來在曹氏失去這個地方之前,又在封閉的洞口牆壁上繪製了壁畫。從此這個被封閉的洞窟便不為世人所知。從元昊佔領瓜州,西夏佔領瓜、沙190餘年,下至元、明、清歷900餘年,到清末的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被一個顢頇無知的小道士無意中發現了,埋藏在洞窟中近千年的數万件珍貴文書才重見天日。這就是震動世界學壇的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在中國以至全世界的文化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元昊繼位後,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增強党項族內部的團結,爭取貴族上層和廣大党項部落人民的支援,首先拋棄了唐、宋王朝賜封給其祖的李姓、趙姓,改姓嵬名,稱“吾祖”。“吾祖”為党項語,意為“青天子”。元昊自以為祖宗為鮮卑拓拔,為了懷念祖先,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剃光頭,並穿耳戴重環飾,以示區別。同時強令党項部族人一律“禿髮”,且限期三日,有不服從者,任何人都可以處死他。一時間,党項民眾爭相禿髮。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47:35 | 顯示全部樓層
西夏景宗李元昊

1034年,李元昊改年號為廣運,後知此為晉朝年號,遂又改為大慶。同年五月,又升首都興州為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在城內大興土木,擴建宮城,廣營殿宇。興慶府的佈局,倣照唐都長安、宋都東京。李元昊還依照中原王朝的禮儀,設立文武百官,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機構為: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司、磨勘司、文思院、蕃字院、漢字院等。地方分別設州、縣。對文武百官的服飾和官民服飾分別做了嚴格的規定。這些措施,進一步推進党項社會內部日益增長的封建關係,同時也適應廣大新佔領漢族地區的人民的需要。

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元昊深知他佔有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廣大地區後,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及嚴格的兵制,對內統治和對外防禦都將失去保證。為此,在原有軍事組織的基礎上,隨著党項國家的形成和疆域的擴大,元昊進而將十二個部落武裝改變為十二個軍事行政區,分別在各駐地置十二監軍司,諸軍兵總計五十萬。每一監軍司設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各一員,由貴戚豪右充任;下設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伺禁官等數十員,党項人,漢人都可以充任。除步兵外,常備軍性質的還有騎兵、炮兵、“擒生軍”、侍衛軍等。炮兵使用一種類似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旋風炮發射石塊的兵器。“擒生軍”是 擔任後勤或警衛部隊的總稱,由十萬人組成。又有二萬五千精兵駐紮在首都近畿擔任衛戍,給他們配備服役的副兵達七萬人。還有從出身豪族而擅長弓馬技術的士兵中挑選出來的五千侍衛親軍,由元昊親自掌握。近畿衛戍或宮廷值宿一般都佩戴由國家保衛部門頒發的“防守侍命”或“內宿侍命”西夏文銅牌作為標誌。

元昊大慶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這一天,在興慶府的南郊,祭壇高築。元昊在親信大臣野利仁榮、揚守素等人的擁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稱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是年元昊三十四歲。 

李元昊建國稱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物質基礎,而西夏社會經濟之所以取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在短時間裏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轉化,有是和李元昊致力於加強同中原地區的經濟聯繫,吸收中原先進的經濟體制,改變西夏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分不開的。夏國的中心地帶,處於黃河上游兩岸富庶的銀川平原。“天下黃河富寧夏”是歷史上對這個地區的榮稱。元昊建國後,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礎上,又修築了由青銅峽至今平羅縣境長達200余裏的水利工程,後人稱之為“昊王渠”或“李王渠”,溝渠遺跡,至今仍存。“昊王渠”等的修築,使首都興慶府周圍成為夏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元昊還在國家機構中設置“農田司”以管理農業。党項族歷來以畜牧業為其經濟基礎,在元昊攻佔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涼地區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基礎更為雄厚。著名的“党項馬”及其他牲畜和畜產品是党項族與漢族地區進行貿易交換的主要商品。頻繁的戰爭,大量消耗和損失牲畜,沒有畜牧業的發展也難以維持。正因為畜牧業在党項族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李元昊十分重視,為了使本民族的傳統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建國後設立了專官全國畜牧業的群牧司。 

元昊不僅是一個十分有頭腦的政治家,還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作戰時,多針對客觀情況指定戰術,,為了爭取作戰的勝利,元昊不惜採用種種手段,調動各種力量,用謀略取勝。每戰或誘降,或詐降,或行間,或偷襲,或設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1040年)正月,元昊派牙校賀真等率部向宋金明寨部都監李士彬詐降,又令將士與士彬相遇時不戰而退,稱士彬為“鐵壁相公”,說“我等聞鐵壁相公名,莫不墜膽”,以次使李士彬越加驕傲,鬆懈防務。然後李元昊用突襲戰術圍攻金明寨,原來詐降的党項士卒為之內應,一夜之間就攻破寨城,俘虜李士彬。接著元昊進圍延州(今陜西延安)宋朝駐延州的長官范雍十分驚慌,立即牒令駐守慶州(今甘肅慶陽)的劉平和石元孫率軍赴援。劉、石二人帶領人馬趕到延川、宜川、洛水三河的匯合處三川口時,已經人困馬乏。西夏兵按照元昊的部署,在此設伏以待,從山地四齣合擊,將宋軍萬餘人消滅殆盡,劉平和石元孫被俘。三川口之戰是西夏建國後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充分顯示了元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西夏軍事力量的強大。 

宋軍三川口失利後,元昊針對宋軍的進剿計劃,指揮夏軍誘敵深入,又一次重創宋軍,這就是有名的好水川戰役。好水川,在今寧夏隆德縣城北十五里,兩邊山谷環抱,只有一徑可通,正是兵家設伏之處。天授禮法延祚四年(1041年)二月,元昊又一次向宋發動進攻。元昊了解宋軍將領任福求勝心切,設下引蛇出洞之計。先派小股部隊入寇,遇任福大軍後既佯裝敗北,倉皇撤退。任福不知是計,即拋掉淄重,率數千輕騎追擊,沿途夏軍遺棄了不少馬匹、駱駝,宋軍見狀更是群追不捨。進入好水川口後,宋軍發現路上擺著不少封閉的泥盒子,用手一拍,裏面有躍動之聲。任福命令士卒將盒砸開,裝在裏面的鴿子受驚騰起,直飛谷頂,這正是宋軍進入埋伏的信號。夏軍得到信號,十萬人馬一起從山頭出擊,將宋軍壓在谷地。李元昊在山頭以二丈多長的鮑老旗作為指揮的標誌。宋軍向西旗指向西,宋軍向東旗指向東,任宋軍左衝右突,終不得脫險,此戰宋軍死傷慘重,損失將校十余員,任福亦身亡。  

元昊建國後形成的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使當時的局勢複雜化,出現了三國角逐的形勢。元昊時期的對外政策,即不同於繼遷時期的一貫聯遼抗宋,又不同於得明時期的與宋、遼和平相處,而是根據實際利益,隨機應變。抗衡宋、遼、視二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這是十分靈活的外交政策。元昊繼位後,同遼聯姻,受遼封號。一旦兩國因党項叛附問題發生糾紛,並引起戰爭,元昊在給遼以重創之後又立即以勝求和,恢復兩國友好。對待宋朝,結盟于遼,有恃無恐,悍然發動攻掠戰爭。當元昊看到遼以出賣夏國利益從中漁利,便立即決定同宋媾和,在一向堅持的名分問題上向宋做出了讓步。這一步不僅使元昊擺脫了早想結束的由長期戰爭造成的困境,而且避免了遼為從宋得到經濟實惠,有可能犧牲夏國,夏國將遭到兩面受敵的危險;對宋妥協,兩國議和,還可以從宋得到經濟實惠,可謂一舉三得。

元昊在建國的過程中,很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收羅。西夏建國初,因忙於戰爭,教育事業並不發達,所以元昊特別注重吸收漢族的知識分子為自己服務。《宋史,夏國傳》記載元昊的“智囊團”有嵬名守全、張陟、張絳、揚廊、徐敏宗、張文顯,除了嵬名守全是党項人,其餘皆漢人。重用張元、吳昊,更說明瞭元昊對漢族人才的重視。張、吳二人為宋華州(今陜西華縣)人,他們“累舉進士不第”,而又自以為有王佐之才,不甘寂寞,便寫詩明志:“好著金籠收拾取,莫教飛去別人家”。明白表示宋朝庭棄人才而不用,他們將為異國效力。宋朝的邊師未能重視,於是他們進入西夏。為了引起西夏王國統治者的注意,他們到酒店裏狂喝豪飲,又在墻壁上書寫“張元、吳昊飲此”。張、吳二人的所作所為被西夏巡邏兵發現,遂將二人帶入宮中。當元昊問他們為什麼不避諱自己的名諱時,他們毅然答到:“姓都不管了,誰還理會名呢?”明目張膽地對元昊接受趙宋賜姓進行諷刺。元昊聽後,不但不生氣,反而認為他們有膽識,有奇才。立即予以重用。並在數月之內派人潛入宋境將二人的家眷接來,使之團聚,從而安心為西夏服務。張元曾當過西夏的中書令,和元昊一起指揮了好水川戰役。張吳二人幫助元昊成就了一番事業,充分顯示了漢族知識分子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軍事的作用,也說明宋朝不重視知識分子人才的失策。 

元昊對夏國文化建設的最大貢獻就是主持創制了西夏文字。元昊規定西夏國內所有藝文誥牒,一律都用新制夏字書寫。由於元昊的大力提倡和推行,西夏字上自官方文書,下至民間日常生活,廣泛使用並迅速流行,這不僅對於元昊加強統一,鞏固統治起了巨大作用,也是元昊加強民族意識建設的又一突出貢獻。元昊繼位後,對党項民族實行受唐宋影響的禮樂制度十分不滿。他按照“忠實為先,戰鬥為務”的標準,認為唐宋以來的中原禮樂過於繁縟,不適合於党項民族的習慣,於是“裁禮之九拜為三拜,革樂之五音為一音”,簡化了禮樂制度。  

但是,元昊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統治者一樣,也有自身固有的和難以克服的缺憾和不足。他認為,皇權已經很穩固,陶醉於自己的赫赫戰功,後期不理朝政,經常在賀蘭山離宮和諸妃嬉戲、縱情聲色。他給兒子寧令哥取妻沒移氏,見其貌美,就奪為己有,並立為“新皇后”。寧令哥難以忍受奪愛之恨,加上野心家沒藏訛龐挑唆,於是持戈進宮刺傷元昊。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驚嚇,又急腦不過,鼻創發作,于夏天受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夏國的開國皇帝党項族的一代英主,就這樣中道而殂了。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48:40 | 顯示全部樓層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公元1068年—公元1123年),又名完顏旻,金朝的創建者。遼天慶三年(1113年),接替兄長烏雅束為都勃烈極(部落聯盟長)開始“力農積穀,練兵牧馬,擴充軍隊,增強女真的軍事實力。後逐步統一鄰近部落,勢力漸盛。1114年阿骨打率部揭竿而起,開始反遼民族戰爭。天慶五年(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稱帝,國號大金。阿骨打一生馳騁疆場,完成建國與滅遼兩件大事,為女真的統一與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金朝的建立

早期女真族分為幾十個不相統屬的部落,完顏氏在女真諸部中地位並不突出。至烏古乃任完顏部長時,完顏氏發展成為強大的部落,並征服和聯合十幾個部族組成部落聯盟。烏古乃成為部落聯盟長,並被遼授予節度使稱號。烏古乃利用遼朝的支持,加緊進行統一女真各部的活動。烏古乃死後,其子劾裡缽繼任聯盟長。劾裡缽與其弟盈歌又戰勝活刺渾水的紇石烈部,鞏固了部落聯盟,這時的部落聯盟已擴大到包括30個部落了。而且內部的階級分化日趨明顯,一個奴隸制國家的雛型已開始形成。

從天祚帝即位以後,契丹貴族對於生女真各部落的壓榨勒索越來越重。生女真地區的土產,如人參、貂皮、名馬、北珠、俊鷹、蜜蠟、麻布等等,除依照定期定量向遼朝進貢而外,遼朝東北邊境的官吏和奸商在朝廷的縱容下,還經常到榷場中用“低值”去強購,稱為“打女真”,這早就在女真人民心裡種下仇恨了。

1113年10月,劾裡缽次子阿骨打繼任聯盟長,稱都勃極烈。阿骨打曾為鞏固完顏部聯盟,多次作戰得勝,接受遼朝惕隱的官稱,是完顏部中掌握軍事實力的重要人物。阿骨打繼任時,女真各部落的聯盟已經鞏固。有足夠的力量起來反抗遼的壓。

1114年6月,遼天祚帝派使臣授予阿骨打節度使的稱號。阿骨打派習古迺等去遼朝,索要逃奔在遼朝的星顯水紇石烈部長阿疏,藉以探聽遼朝內部的虛實。習古迺回報遼天祚帝統治驕肆廢弛。阿骨打建城堡、修器械,準備南侵遼朝。

遼天祚帝命統軍蕭撻不野領契丹、渤海兵八百人進駐寧江州防備。阿骨打調集各部落軍兵,決意攻遼。九月間,向寧江州進軍。各部落兵在來流水會合,共有二千五百人。阿骨打率領兵士祭告天地,執挺誓師,說:“你們同心盡力,有功者奴婢可以作平民,平民可以作官。原先有官職的,可以按功勞大小進升。倘若違反誓言,身死梃下,家屬也不能赦免。”次日,到達遼界,與渤海軍相遇。阿骨打射死遼將耶律謝十。遼兵潰敗,死者十之七八。十月,女真兵乘勝攻克寧江州城。阿骨打又派人招降遼朝統治下的鐵驪部渤海人和系遼籍女真人(編入遼籍的曷蘇館女真)。阿骨打俘獲大量馬匹和財物,勝利回師。

11月,遼朝都統蕭嗣先、副都統蕭兀納率領諸路大軍進攻女真,集中於鴨子河北。阿骨打領兵三千七百抵敵。遼兵正準備渡河,女真軍迎頭擊退,乘勢渡河登岸。兩軍在出河店相遇。會大風起,塵埃蔽天,女真軍乘勢進擊,大敗遼兵,擄獲大批車馬及兵甲、武器。阿骨打把俘擄的遼兵收編入女真軍。女真軍發展到一萬人。出河店之戰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女真軍順利取勝,勢不可當了。

女真軍乘勝分路進兵。勃堇斡魯古斬遼節度使撻不野,攻占賓州。吾睹補、蒲察敗遼將赤狗兒、蕭乙薛軍於祥州東。遼斡忽、急塞兩路軍投降。斡魯古又敗遼軍於咸州西,與完顏婁室一起攻占了咸州。女真部落聯盟逐步統治了周鄰的各部落,並在阿骨打時,進而攻占了遼朝統治下的寧江州、賓州、咸州等廣闊地區。

女真奴隸制的發展和對外擄掠的擴大,越來越把氏族部落的舊制度推到了歷史的盡頭。建立一個階級壓迫的機關——國家的條件成熟了。 1113年,阿骨打出兵得勝,射死遼將耶律謝十後,國相撒改就派他的長子完顏宗翰和歡都子完顏希尹等(烏雅束時,歡都已病死)向阿骨打建言立國稱帝。 1114年,女真軍連續攻下賓州、咸州後,阿骨打弟吳乞買和撒改、辭不失等擁戴阿骨打建國。 1115年夏曆正月元旦,阿骨打即皇帝位,建立起奴隸主的國家,國號大金,立年號收國。

金朝的國家是在對遼作戰的過程中建立的。它還不可能立即形成完整的國家製度。但在阿骨打(金太祖)在位的幾年間,作為階級壓迫機關的軍事、政治制度,已經初步地建立起來。主要的有以下幾項:


皇權的統冶

金國建立後,廢除原來部落聯盟長的製度,阿骨打自稱皇帝,確立了皇權的統治。阿骨打沒有像阿保機建立遼國時那樣,模仿漢制立太子,皇位的繼承仍然暫時保留著推選的痕跡,但實際上已完全掌握在阿骨打家族手中。

勃極烈制度

在金國的中央,廢除部落聯盟時的“國相”制,設立勃極烈四人,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統治機構。吳乞買為諳班(大)勃極烈,原國相撒改為國論(國)忽魯(諸部統帥)勃極烈,辭不失為國論阿買(第一)勃極烈,阿骨打弟杲(斜也。)為國論昃(第二)勃極烈,後又增阿離合懣(阿骨打叔)為國論乙室勃極烈,管理對外事務。女真部落制時代,部落長老在山野環坐,指畫灰土議事。烏雅束時,有事仍要聚集商議。勃極烈的設置,保留有古老議事制的一些痕跡,但它實際上已是輔佐皇帝的統治機構,是全國最高的行政管理的中樞。

軍事制度

金國的軍兵,仍由猛安、謀克統領。但已經打破了古老的部落、氏族組織,而成為由女真大小奴隸主統帥的軍事編制。佔領遼東地區後,在遼東設置南路,咸州地區設咸州路,各路設都統或軍帥,統領當地軍兵,統治各族人民。南路系遼籍女真和東京州縣(主要是渤海人),仍按照女真制度,設置猛安謀克。隨著對外作戰的發展,女真兵在不斷增加。金太祖是金軍的最高統帥。遇有戰爭,皇帝直接任命國論忽魯勃極烈,統帥軍隊作戰。

刑法

《金史·刑志》說:金初法制是“刑、贖並行”。犯罪應沒為奴隸者,可以用財物贖免。犯重罪也可以自贖,但要被削去鼻子或耳朵,以示不同於平民。掘地深、廣各數丈作為監獄,以囚禁罪人。

金太祖沒有製定完整的法律,但在建國前後,陸續頒發了幾項法令:(一)貧民負債不能償還,多賣妻子為奴。金太祖建國前,曾下令三年內不准催督債務,三年以後再議。這個法令,顯然旨在保護平民的利益,以減少反抗。 (二)一一一六年二月,下令:由平民淪為奴隸者,可用兩人(兩個奴隸)贖一人作平民。原來約定用一人贖者,仍用一人贖。這個法令的用意仍在保護平民,鞏固奴隸制的統治。 (三)同年五月,又下令:在東京州縣渤海人和南路系遼籍女真人中,“陳遼法,省稅賦”,即廢除遼朝的某些封建剝削制度,改用女真的製度。


造文字

隨著國家的建立,文字成為必需的了。金太祖命歡都子完顏希尹創造女真字,在一一一九年八月正式頒行。在此以前,女真無文字,與鄰族交往,都藉用契丹字。完顏希尹依據由漢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寫女真語言,製成女真字。女真字的創制,是漢族、契丹族和女真族文化交流的一個明顯的事例。女真字頒行後,從此成為金國官方通用的文字。

金國的建立,是奴隸制發展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而當金朝奴隸主國家建立後,政治的和軍事的統治得到加強,又必然要反轉來鞏固和發展奴隸制度。


滅遼三大經典戰役

完顏阿骨打是金朝的開國者,他居住在皇帝寨時,滅掉了曾在北中國不可一世的大遼國。當年阿骨打開始伐遼時僅有2500人女真兵。他率領這些女真兵多次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出河店大捷:女真3700人vs遼國10萬人

阿骨打起兵後,經過寧江州戰役後,女真兵由2500人增加到3700人。 1114年,在出河店(今吉林前郭旗八郎鄉塔虎城),遼國集結10萬人準備消滅女真兵,當時兩軍的比例是1比27人。

阿骨打麵對強敵並沒有退避,而是決定在敵人還沒有完全集結之前,出其不意發起進攻。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天寒地凍。阿骨打用女真人最相信的薩滿教夢卜之說來穩定和鼓舞軍心。阿骨打說:“我剛躺下,就有人搖我的頭,如此一連三次,於是我得到了神的暗示,他說我們連夜出兵,必能大獲全勝,否則定有滅頂之災!”聽了他的話,士兵士氣頓長,三千多鐵騎乘風踏雪,直扑出河店。第二天拂曉,趕到出河店近旁的鴨子河北岸,並派精兵猛打正在破壞冰面的遼兵。遼兵沒有料到阿骨打軍隊來得如此之快,措手不及,紛紛潰敗。此役女真俘獲的遼兵和車馬、糧草不可勝數。

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出河店大捷之後,各路女真兵紛紛歸來,女真兵力已經超萬。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黃龍府之戰:“圍點打援”攻陷黃龍府
  
黃龍府是遼朝重要的國庫之所在,也是遼國的經濟命脈。阿骨打建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佔據黃龍府。但是黃龍府外城防禦完善,內城守備堅固,若要強攻硬取,一旦遼兵增援就會腹背受敵。經商議,阿骨打采取常勝將軍完顏婁室的意見,“圍點打援”,圍住黃龍府,掃清其外圍,殲滅救援軍隊。

黃龍府外圍被掃平後,阿骨打率兵直搗黃龍府。當時的黃龍府被圍困數月,守將耶律寧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惶惶不可終日。阿骨打一聲令下,金軍如潮水般推著各類攻城器械湧至城下,人人奮勇殺敵。遼兵一觸即潰,耶律寧見大勢已去,棄城而逃。此役表現了女真人勇奪智取的特質與鋒芒。


護步答岡之戰:金軍2萬人vs遼軍70萬人

得知黃龍府失守的消息,遼天祚帝率70萬大軍,幾乎傾其全部兵力,企圖一舉消滅新生的金政權。當時金太祖只有2萬人,兩軍比例是1比35,這是人類戰爭史上不可思議的對抗戰。

阿骨打認為,雖然遼兵數十倍於我,又來勢洶洶,但卻是烏合之眾,庸將怯兵,不足為懼。若是主動出擊,成功有望。他為鼓舞軍心,在眾將士面前仰天大哭,說:“當初,我領你們起兵,是為了咱們不再受遼欺壓,讓女真人有個屬於自己的國家。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親自來征討。我們現在只有兩條路,一是拼以死戰,轉危為安;另一條是你們抓我一個,獻給天祚帝,殺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許能轉禍為福。”將士們聽罷無不泣下,決定與遼軍決一死戰。

兩軍交戰後,金軍將士個個衝鋒在前,殺出一條條血路,遼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漲潮。正當兩軍打得正酣時,遼朝內部出現政治紛爭,另立政權,天祚帝放棄這消滅金軍千載良機,回軍自救,阿骨打抓住良機,緊追猛打,終於在護步答岡追上遼軍,與遼軍短兵相接,左右包抄,遼軍大敗。

此役顯示出阿骨打超常的膽略和傑出的軍事才能,也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此戰之後,曾在北中國不可一世200多年的大遼國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宋金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宋金為夾攻遼國所訂立的盟約。

重和元年(1118年),北宋統治者已看到金強遼弱的形勢,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此後,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因雙方使臣由渤海往來洽談,故稱“海上之盟”。宋金結盟後,金軍連克遼中京、西京。而北宋卻遲遲按兵不動,見遼敗亡之勢已定,才出兵攻遼南京。但幾次進攻均被遼軍擊敗。最後,南京被金軍攻破。結果宋以增加歲幣的代價,換取到被金兵搶掠後的南京空城。


滅遼

收國元年(1115年)正月,金太祖在建立金國後,立即向遼朝的黃龍府進攻。金太祖親自領兵進逼達魯古城,大敗遼軍,擄掠而回。八月間,又乘遼軍不備,向黃龍府進兵。九月,攻占了黃龍府城。黃龍府是遼朝北邊的重鎮。遼天祚帝得知黃龍府失守,統領契丹、漢軍十多萬人,大舉伐金。金太祖領兵二萬迎敵。金、遼兩軍在護步答岡相遇,遼軍大敗,死者相屬,天祚帝逃跑。金軍擄掠到大批兵器、財物、牛馬。經此一戰,遼軍主力敗潰,難以立國了。

收國二年(1116年)閏正月,渤海人高永昌據東京反遼。天祚帝先後派張琳、耶律淳募兵鎮壓。高永昌向金求援。金太祖乘機命斡魯(撒改弟)統領內外諸軍,攻討高永昌。五月,高永昌兵敗被殺。東京州縣,全為金朝所佔據。金太祖加號大聖皇帝,改明年年號為天輔。

1117年,國論昃勃極烈斜也領金兵一萬攻取泰州。斡魯古等攻占顯州。乾、懿、豪、徽、成、川、惠等州相繼投降。遼國滅亡之勢已定。宋朝派使臣到金營,約夾攻遼朝。遼朝派使臣來議和。遼使幾次往返。一一一九年六月,遼太傅習泥烈奉冊璽來,封金太祖為“東懷國皇帝”,金太祖不允,對群臣說:“遼人屢敗,遣使求和,只飾虛辭,作為緩兵之計,當議進討。”一一二○年四月,金兵向遼上京進發,命遼使習泥烈、宋使趙良嗣隨行。金兵抵上京城下,金太祖親自督戰。早晨發動進攻,不到中午,即攻下上京城。遼上京留守撻不野投降。天祚帝逃往西京。金兵勝利班師。遼朝疆土已被金兵佔領過半。一一二一年,遼都統耶律餘睹來降。金太祖從而進一步得知遼國內部空虛,決定再度發兵。金太祖以忽魯勃極烈完顏杲(斜也)為內外諸軍都統。以完顏昱(音玉y)。劾者弟、劾孫之子)、宗翰(撒改長子)、宗幹(太祖長子)、宗望(太祖次子)為副,統領大兵進攻。金太祖下詔說:“遼政不綱,人神共棄。今欲中外一統,故命汝率大軍以行討伐。”明確把奪取遼朝領土,作為這次作戰的目標。

1122年,金完顏杲攻下遼中京,進據澤州。遼天祚帝逃往鴛鴦泊。完顏杲和宗翰分道向鴛鴦泊進擊。天祚帝又逃往西京。金兵攻占西京,進而招降天德、雲內、寧邊、東勝等州。擒獲逃奔遼朝的紇石烈部長阿疏。天祚帝逃入夾山。金兵大勝,完顏杲命宗望向金太祖報捷,朝中設宴慶賀。

六月間,金太祖親自領兵自上京出發,追擊遼天祚帝,直到大魚泊。完顏昱和宗望部追及天祚帝,大敗遼兵,天祚帝又逃走。歸化、奉聖二州相繼投降。金太祖率軍到奉聖州。蔚州遼臣也來降附。十二月,金太祖統率宗望、婁室等部向遼燕京進發。這時,宋軍自燕京南路配合攻遼。燕京的遼朝小朝廷中,耶律淳已死,蕭德妃出逃。左企弓、虞仲文等漢臣開城門降金。金太祖入燕京城,接受官員們的朝賀。金兵獲得大勝利。

1123年,金兵將燕京的工匠和財寶等擄掠一空。按照和宋朝約定的條件,金朝將燕京六州之地分給宋朝。斡魯、宗望等繼續追擊天祚帝。金太祖領兵回師。

同年八月,金太祖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金太祖阿骨打,作為女真族的總首領,完成了建國、破遼兩件大事。女真族的歷史從而開始了一個新時期。


評說

中國有句俗語為“蓋棺論定”,大概意思是只有人死掉了,才能對其一生的是非功過評出一個結論。可惜的是,對於秦皇漢武等中國歷代的帝王,“完美”一詞卻很少有史學家用在他們的身上。而金史專家關伯陽卻意外的用地“完美”這個詞,來評價大金的創立者———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阿骨打富韜略,善用兵。在滅遼戰爭中,結交西夏,聯合北宋,集兵攻遼;審時度勢,速戰速決,出奇制勝;注重爭取人心,安撫降服;每戰先聽將士的建策,臨敵應變,見機而行,故可以屢戰屢勝。

《金史·太祖本紀》對於阿骨打的評贊:太祖英謨睿略,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太祖數年之間算無遺策,兵無留行,底定大業,傳之子孫。

《金史》為元朝脫脫等人所撰。元之先祖———成吉思汗的祖先曾有多人被塔塔兒部送到金處死。從這方面來說,元蒙古人與金女真人有著世仇。然而,在金太祖的本紀裡竟然通篇溢詞,使人疑為這是女真人所撰的頌詞。這在中國古代帝王傳中,亦屬鳳毛麟角,後世演義家們也為之擱筆嘆息,因為編排不出像熙宗酗酒濫殺、像完顏亮淫亂宮廷的故事來。阿骨打成為古代歷史上幾近完美的傳奇英雄。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1:37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

成吉思汗(蒙古語:,Činggis Qaγan,Чингис Хаан,1162年-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國奠基者、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奇渥溫姓,乞顏(起延)部人。而按照蒙古起名傳統,鐵木真全名應為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諡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在他眾子中,最為著名的四位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臺為國主,欽定窩闊臺為繼承人。成吉思汗死後,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選拔、擁護自己的三哥。征服金朝後,拖雷去世。

統一蒙古橫掃中亞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於蒙古大漠,建立起地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他率領蒙古帝國的鐵騎,征西夏、攻金朝、橫掃中亞強國,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寫下了驚心動魄的篇章……  

◆奮勇圖強統一蒙古

12世紀的蒙古大草原上,分佈著大約一百多個大小不等的部落。他們之間為了爭奪牧地和牲畜,獲得蒙古草原的霸主地位,相互之間展開了長期的血腥屠殺。

在這眾多的部落中,有一個蒙古族部落。在蒙古族部落中,又分為若干部,其中有一個叫孛兒只斤部,部中有兩個強大的氏族---乞顏氏族和泰赤烏氏族。成吉思汗就是乞顏氏族首領也速該的兒子。

西元1162年1月1日,成吉思汗出生於迭裏溫孛勒答合(今蒙古國肯特省達達勒縣境內)。成吉思汗出生那天,他的父親也速該正好生擒了兩名塔塔爾部人,其中一將領名鐵木真,遂以其為成吉思汗命名,藉以紀念這一勝利。其父也速該作為一氏之長,經常帶領氏族成員四處征戰,搶奪其他部落的財物。有一次,也速該誤入了仇人塔塔爾的部落,吃下了有毒的食物,被毒死了。當時鐵木真才9歲。

也速該死後,他手下的一些部屬,紛紛脫離了其統治。其他一些部落也想趁機吞併乞顏氏族,特別是泰赤烏氏族,搶走他們的全部牲畜,拉走他們的奴僕,不斷欺壓他們,鐵木真的家境完全破敗了。母親訶額侖只好帶著一群未成年的子女,移居到鄂嫩河上游的肯特山旁,靠打野獸、拾果子、挖野菜度日。

在艱苦的生活中長大的鐵木真,擁有一副強壯的身體。而且艱險重重的生活,使他有一種堅強不屈的性格和一個遇事機敏的頭腦。泰赤烏氏族的首領擔心乞顏氏族會重新興盛起來,威脅自己的地位,視鐵木真為後患。他們抓獲了鐵木真,將他帶上木枷,送到泰赤烏部的老營,逐營巡走示眾,使鐵木真受盡了侮辱。可是在夜晚,鐵木真用木枷擊倒看守,機敏地逃跑了。

長大後的鐵木真,為了恢復乞顏氏族高貴的地位,他開始謀劃、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他認識到,要對付泰赤烏氏族的壓迫,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聯合一些強大的勢力作為庇護。於是,鐵木真前往弘吉刺部落迎娶童年時訂婚的妻子孛兒帖,從而加強了與弘吉刺部落的聯繫。弘吉刺部落贈送了鐵木真不少的禮物,其中有一件非常珍貴的黑貂裘。鐵木真又把這件黑貂裘作為禮物,前往土兀刺河黑林的地方,去拜見克烈部的首領脫斡裏勒。克烈部落是漠北草原足以和塔塔爾部、泰赤烏部相抗衡的強大部落。首領脫翰裏勒是鐵木真父親的"義兄弟",鐵木真尊奉脫斡裏勒為父。經過一番寒暄,鐵木真終於博得脫斡裏勒的歡心。在脫翰裏勒的蔭庇下,鐵木真開始積聚力量,他先後收下了折裏表,後又有很多自由的騎士、勇敢善戰的勇士接踵而來。

一次,篾爾乞人突然襲擊了鐵木真的部落,鐵木真倉促逃跑。而他的妻子孛兒帖不幸被篾爾乞人俘虜去了,他不得不去求脫斡裏勒和扎管刺部的扎木合的幫助。扎木合是鐵木真兒時的夥伴,他們很快擊潰了篾爾乞人,奪回了妻子和被掠的家人。西元1185年鐵木真率兵消滅了篾爾乞部落,因此聲名大振,不少當時乞顏氏族的舊屬民,又紛紛重新投靠於他,連一些原先有名望的貴族也向鐵木真靠攏。鐵木真的力量逐漸強大起來。

西元1189年,28歲的鐵木真被乞顏部落的貴族推舉為首領,成立了部落聯盟。鐵木真清醒地意識到,參加聯盟的各部貴族,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聯合到一起的,沒有統一的制度,難以形成一個強大的勢力。被推舉為首領後,鐵木真就立即建立起一套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制度。首先,成立了專門保衛他的侍衛隊,然後設立了帶弓箭的、管牧羊的、管修造車輛的、管人的、帶刀的、掌馭馬的、管牧馬群的、負責守護部落的機構。這些機構的負責人,都出身於奴隸或屬民,是鐵木真的心腹,在關鍵時刻可以為鐵木真獻出生命。鐵木真也非常注意用思想統治部落,他在部落中運用各種機會,大力讚揚將士們征戰、殺掠的行為,使全部落都把這些行為看成是最受人尊敬的美德。通過這些措施,鐵木真造就了一支最精銳的快速鐵騎,擁有一批英勇善戰的將帥和指揮官。

鐵木真的勢力逐漸強大,使原先的好友扎木合感受到了危險,他不能容忍這個新出現的強大勢力,伺機要剷除鐵木真這個可怕的對手。恰好扎木合的弟弟岱察爾因為劫掠鐵木真部下的馬群而被射死,於是扎木合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十三翼之戰。扎木合糾集了泰赤烏氏族等13個部落共3萬人,向鐵木真發起進攻。鐵木真也將自己部落的3萬人組成13個翼迎戰。雙方在答蘭巴勒主惕擺開陣勢,展開了激戰,史稱"十三翼之戰"。結果鐵木真大敗,被迫退到鄂嫩河上游的狹地中去了。

但是,扎木合在勝利後顯得過於殘忍,他命令用70口大鍋烹煮戰俘。這種野蠻的暴行激起了同盟者的不滿,加上他不善治軍,內部各部落首領不合,不少人反而前去投奔鐵木真。鐵木真雖然失敗了,可並沒傷元氣,他在失敗後更加注意收攏民心。在一次圍獵中,他故意將快要到手的野獸驅入泰赤烏部屬照烈氏的獵場,讓他們多獲。照烈氏首領本來就不滿意泰赤烏貴族的欺淩,見鐵木真如此仁義,便率部投奔了鐵木真。沒有多長時間,鐵木真的力量又壯大起來了。

十三翼戰役之後不久,金朝接連發動了對塔塔爾部落的戰爭。塔塔爾部落原先依附於金朝攻打別的部落,但是在金兵進攻呼倫貝爾地區時,塔塔爾人趁機攔奪金兵的羊馬,因而同金朝發生衝突。西元1196年,金朝派兵攻打塔塔爾部,鐵木真為報世仇,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立即出兵幫助金朝攻打塔塔爾部。結果塔塔爾部大敗而逃,鐵木真借機捕殺其首領,掠走其車馬糧餉,並聲稱是"為父祖報仇"。這次戰爭使塔塔爾部從此一蹶不振。鐵木真不僅獲取了大量的物資,贏得了好名聲,更重要的是同金朝結成了聯盟,並接受金朝皇帝授予的"諸部統領"的官職。金朝的封賞大大提高了鐵木真的政治權力,從此,他就利用朝廷命官的身份,號令蒙古部落和統轄其他貴族了。

鐵木真的不斷壯大,使他的敵人聯合起來一起對抗他。西元1201年,塔塔爾、泰赤烏、合營斤等11個部落聯合起來,共推扎木合為王,立誓要消滅鐵木真。鐵木真得知消息後,同克烈部首領、父親的"義兄弟"脫斡裏勒聯合起來,共同迎擊強敵。最後鐵木真終於打敗了扎木合,隨之又橫掃了塔塔爾部落,佔據了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從此,鐵木真的部落同蒙古草原中部的克烈部、西部的乃蠻部,成為鼎足而立的三股力量。

隨著共同敵人的不斷消滅,鐵木真與脫斡裏勒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西元1203年,克烈部企圖吞掉鐵木真的勢力,剷除鐵木真對自己的威脅。克烈部首領脫斡裏勒本是鐵木真尊奉的"罕父",但為了爭奪霸主地位,他們終於反目成仇。先是脫斡裏勒假意宴請鐵木真,想借機殺掉他,不料走漏消息,雙方在合蘭真沙陀進行了一場血戰。由於脫斡裏勒得到扎木合的支援,鐵木真全軍潰敗。

不久,鐵木真又收攏殘部,假意同克烈部求和,並願意歸順脫斡裏勒。脫斡裏勒信以為真,沒有提防,誰知鐵木真在夜間突然襲擊了克烈部。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鐵木真終於擊敗了克烈部,脫斡裏勒逃入乃蠻部界內,被乃蠻部所殺。從此,整個漠北草原,只有乃蠻部落可以同鐵木真相抗衡。

乃蠻部是蒙古草原西部的霸主,實力非常強大。克烈部的覆滅震驚了乃蠻統治者,自恃強大的乃蠻部首領太陽罕決定出兵討伐鐵木真。然而,乃蠻部落內部並不團結,兄弟各據一方,軍紀鬆弛,部將各有各的打算。西元1204年4月,鐵木真重整軍隊,率軍迎戰太陽罕。雙方在納忽山展開激戰,結果太陽罕受了重傷,率部突圍時大部分將士從山崖上掉下摔死,剩餘部下人馬相踏,死傷慘重,太陽罕也因傷重不治而死去。鐵木真乘機征服了乃蠻的部眾。

鐵木真經過一系列的謀劃、征戰,於西元1205年終於剷除了草原上最後一個霸主,使西起阿爾泰山、東至興安嶺的整個漠北草原上的各部落,幾乎全都成了鐵木真家族的部屬。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2:54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

◆建立帝國制定政策

西元1206年的春天,45歲的鐵木真在斡難(今蒙古鄂嫩河)河源頭,召集全體將領、貴族和其他部落的首領莊嚴宣佈建立"大蒙古國",鐵木真被推選為成吉思汗,"成吉思"的意思是"海洋",象徵著鐵木真具有像海洋那樣廣闊無比的權力。由於蒙古尚"九"尚"白",便以九遊白旗作為大蒙古國的標誌。

建立帝國之後,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統治機構,這套機構具有草原遊牧民族的特點。

成吉思汗在他統治的領域內推行千戶、百戶、十戶的制度。他把全蒙古的百姓劃分為95個千戶,分封各個開國功臣做千戶那顏,分別進行統治。那顏都有指定的地盤,供他們遊牧、生活。千戶之下又設百戶,百戶之下又設十戶,都有相應的官吏統治。由下至上,層層隸屬。千戶那顏和百戶那顏都有權力在自己管轄的地區內徵派徭役,凡15歲至70歲的男子都要服兵役,要隨時聽候調遣,戰時自備馬匹、兵器,由各自千戶那顏、百戶那顏率領出征。為了防止百姓逃跑或千戶之間為爭牧地而發生爭執,成吉思汗規定,每個千戶的領地都不得隨意擴大,相互之間必須嚴格遵守界限,違者嚴懲。各個千戶的百姓,也不許離開自己所屬的千戶、百戶或十戶,否則,要受到嚴厲懲罰。成吉思汗這樣做,是為了做好戶籍管理,抑制草原牧民遊散的特性,便於治理。

千戶之上還有萬戶。成吉思汗任命親信大臣木華黎為左軍萬戶,管轄蒙古東部直到大興安嶺廣大地區的各個千戶。博爾術為右軍萬戶,管轄蒙古西部直到阿爾泰山地區的各個千戶。納牙阿為中軍萬戶,統領全部護衛軍。萬戶、千戶、百戶等各個等級之長,都是世襲的,但如果不稱職或不忠於成吉思汗,將會被撤銷職務並受到嚴厲懲罰。他們是大蒙古國帝王的臣仆,同時又是高踞於普通牧民頭上的統治階級。成吉思汗就是通過這一套機構,使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的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族。

為確保至高無上的汗權,成吉思汗建立了一支強大的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備護衛軍,總人數為1萬名。其主要責任是保護大汗的金帳和分管大汗委派的各種事務,同時也是大汗親自統領的作戰部隊。護衛軍的成員大都在貴族子弟中挑選,如萬戶那顏、千戶那顏、百戶那顏的兒子;也有一小部分來自"白身人"。這些人都身體強健,軍事技術高超,所需費用在原來的千戶內徵取。

每一萬名護衛軍被分為三部分:宿衛1000人,箭筒士1000人,散班8000人。散班和箭筒士負責白天的護衛,分四班,三日一輪換。宿衛負責夜裏的護衛。護衛軍的責任重大,地位非常高,享有一定的特權。成吉思汗規定:"我的護衛地位高於在外的千戶,我的護衛的伴當,高於在外的百戶那顏、十戶那顏。在外的千戶那顏和我的護衛相互鬥毆,罪罰千戶那顏!"護衛軍成員即使已經離開原籍,但對本戶仍舊享有繼承權。這些護衛軍平時守衛,戰時隨成吉思汗出征打仗。成吉思汗把護衛軍當成整個大蒙古國軍事力量的核心,是自己對外征戰時最精銳、最可靠的中軍。由於這些兵士又都是各百戶、千戶、萬戶長的子孫,成吉思汗把他們控制在自己身邊,同時也是為防止各戶官長的不軌行為。

在行政方面,成吉思汗設置總斷事官,即相當於中原的丞相,負責分配人口戶數、審理盜賊、詐偽之事。大蒙古國建立以後,總斷事官把成吉思汗的命令、規定編製成習慣法,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法律條文。

"別乞"與蒙古文是成吉思汗對廣大牧民進行精神、思想方面統治的主要手段。蒙古人當時普遍信仰一種原始巫教---薩滿教,他們相信巫師能夠和上天通話交談,傳達上天的意旨。大蒙古國建立以後,為了能使自己的統治思想通過"長生的天"的名義去制服天下各部首領和人民,成吉思汗在建國大會上,又任命兀孫老人為"別乞",主管薩滿教事務。他規定:擔任別乞的人,穿白袍、騎白馬,坐在眾人的上面,選擇吉日良辰,發表具有重大意義的議論,全體臣民都應該尊敬他,他的話具有天的威力。

蒙古人原來沒有文字,調發兵馬時靠結草為記或刻木記事。西元1204年,成吉思汗消滅乃蠻部落時,俘虜了為乃蠻可汗掌管印章的畏吾兒人塔塔統阿,成吉思汗問他掌管的印章有什麼用處,塔塔統阿告訴他:"凡是出納錢谷、委任官長,一切號令的發佈,都要用它作為憑據。"乃蠻可汗的印章是用古畏吾兒字刻的,成吉思汗就命令塔塔統阿用畏吾兒文的字母來拼寫蒙古語,創造了蒙古文。全蒙古貴族的子弟都要向他學習蒙古文。蒙古文創造出來之後,成吉思汗就用它來發佈命令、登記戶口、記錄所辦的案件和編集法令。在他的護衛軍中,專門設有書記一職,掌管文書,這就進一步加強了國家機器的職能。

千戶制、護衛軍、總斷事官和別乞、蒙古文的使用,構成了大蒙古國國家機器的基本內容。在蒙古國這些政權機構的建設過程中,成吉思汗表現出非凡的組織才能和政治謀略。這套國家機器的創立,標誌著蒙古高原的諸部落從野蠻的、分散的社會,進入了文明的、統一的遊牧封建社會,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不同語言、種族、文化、風俗習慣的諸部落,開始結合為一個共同體。一個以蒙古為名稱的、強大的、新的民族,在成吉思汗所建立的政權和領導下,開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並從此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重大影響。


◆征服西夏,逼和金朝

蒙古國成立之後,征服鄰國成了成吉思汗的主要目標。在這種慾望的驅使下,他差不多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接連不斷的對外征服的戰爭中。蒙古國的疆界跟在他強勁的鐵騎後邊,不斷地向外擴展著。

當時蒙古國的主要兩大鄰國是西夏和金朝,它們成為成吉思汗首要征服的對象。

西夏是由党項族建立的政權。西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稱帝,建國號為夏,以興慶府為國都。到成吉思汗建國時,西夏已有200年的歷史。西夏的主要領地在今天的寧夏、甘肅和陜西的西北部一帶,那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金朝和西夏同在蒙古國的南邊。金朝當時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要比西夏強大得多,而且西夏還在向金朝納貢稱臣。如果先攻取金朝,西夏很可能在金朝的指使下,從西側攻擊蒙古軍,對成吉思汗造成掎角之勢的威脅。從蒙軍自身來說,他們最擅長於在開闊的原野山地乘馬鏖戰,如果先攻金朝,蒙軍進入人口稠密的農耕定居地區,攻擊設防堅固的城堡壁壘,取勝的把握不大。因此,成吉思汗經過再三考慮,決定還是先易後難,首征西夏。

西元1207年秋天,成吉思汗藉口西夏不願向其納貢稱臣,率兵直取西夏。蒙古軍很快佔領了兀刺海城,駐營以後,縱兵四齣,劫掠大批人口和駱駝、羊馬,然後固守營地,沒有輕易向深處推進。五個月之後,成吉思汗又率兵撤回蒙古高原。這麼做的目的,是為大規模的攻夏戰爭收集情報,熟悉地理環境。經過兩年的籌劃,西元1209年春天,成吉思汗才真正開始對西夏發動大規模進攻,首取目標仍是兀刺海城。佔領兀刺海城後,蒙古軍又長驅直入河西地區,直搗夏都中興府。西夏帝李安全忙命嵬名令公率兵5萬迎戰。嵬名令公在賀蘭山險隘克夷門設防,試圖扼制蒙古軍的進攻。成吉思汗用計引誘嵬名令公進入伏擊圈,將他擒住,遂破克夷門,圍逼中興府。

蒙古軍兵臨都城,西夏皇帝李安全親督全城將士誓死守城。在堅固的城防面前,蒙古軍久攻而未能成功。無奈之下,成吉思汗下令挖河築堤,引黃河水灌城,中興府四週一片汪洋。而李安全則派使臣突圍出城,向金朝求援,金朝皇帝竟拒絕救援。一直到12月,河堤突然潰裂,洪水倒淹蒙古軍大營,西夏才轉危為安。

這時,成吉思汗看到自己消耗太大,遂採取緩兵之計。他派西夏降將進城勸降。李安全答應蒙古的條件,將公主嫁給成吉思汗,並向蒙古納貢稱臣,成吉思汗這才帶兵返回蒙古草原。這次戰爭雖然沒有攻取西夏,但大大削弱了西夏的力量,特別是加深了西夏與金朝之間的矛盾,分裂了金夏聯盟,使他可以放手進攻金朝。

金朝是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西元1115年建立的,都城會寧府。後來金朝勢力逐漸壯大,西元1125年滅遼,兩年後又滅掉北宋王朝,宋徽宗第九子趙構逃往杭州,建立南宋王朝。金朝遂在中原立國。金朝的強大,成吉思汗是早就知道的。當年,成吉思汗幫助金朝攻打塔塔爾部時,曾以金朝授予自己的官職為榮。但現在,金朝已度過了自己的鼎盛時期,國勢日漸衰落,朝政混亂,君臣之間各懷疑慮,朝臣勾心鬥角,軍隊長期不耕不戰,士氣低落且欺淩百姓,國內各種矛盾異常尖銳。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之後,開始了對金朝的攻取。

金朝長期以來為了防止北部蒙古各部強盛起來,曾實行"減丁"政策,即每隔三年派兵北上剿殺人口,並挑撥蒙古各部之間的關係,使之互相殘殺。所以,成吉思汗攻打金朝,帶有反抗民族壓迫的正義性。西元1211年春天,他在親率大軍進攻金朝時,舉眾誓師,對天祈禱道:"長生的蒼天啊,金朝皇帝辱殺了我們的祖先和人民。現在我們要去復仇,請你助我一臂之力,並讓已經死去的先祖來幫助我吧!"為祖先報仇雪恨,大大激發了蒙古鐵騎將士攻打金朝的鬥志。2月,蒙古軍越過大漠。3月,抵汪古部地域,暫先休養兵馬,偵探軍情。7月,蒙古軍隊以閃電戰術突破金朝用來防禦草原遊牧民進攻的邊墻,在野狐嶺大敗金兵,金兵死傷無數。成吉思汗率軍乘勝追擊,大殺潰兵,金朝的精銳部隊,大約一半喪生於這次戰鬥。成吉思汗率軍又追至金朝中都(今北京),金兵利用城防堅守,蒙古軍久攻不下。

西元1212年,成吉思汗移軍進攻金朝西京(今山西大同)。成吉思汗在指揮攻城時不幸被流矢擊中,只好率兵退向陰山一帶休整。

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又集結軍隊,再次由野狐嶺入長城,在懷來與金兵決戰,結果金兵大敗。這一仗,金朝精銳部隊幾乎全被蒙軍消滅。隨即,蒙軍直逼軍事要衝居庸關。

居庸關素為兵家必爭之地,金兵在居庸關外布鐵蒺藜百餘裏,用鐵水澆灌凝固住居庸關大門,置重兵把守,真可謂"固若金湯"。而成吉思汗避實就虛,留部將與金兵對壘,自帶輕騎,夜循小道偷襲紫荊關,一舉成功。然後分兵三路,攻取金朝山西、山東、河北和遼東的許多州縣。西元1214年春,蒙軍的三路大軍集結於中都附近。成吉思汗深知中都城墻堅實,不易攻取,便有意以強兵作威懾,逼金求和。這時的金朝,剛剛發生過權臣胡沙虎弒君另立的宮廷政變,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嚇得不知所措,金宣宗只好獻出公主,加上大批金帛、童男童女、駿馬等物,向蒙古軍求和,由丞相恭送成吉思汗出關。

西元1214年5月,金宣宗不顧眾朝臣的反對,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西元1215年5月,成吉思汗率兵南下,包圍中都,經過一番激戰,救援的金軍被擊潰,金軍主帥棄城而逃,城中軍民投降,蒙古軍終於佔領了這座華北平原上的名城。


◆鐵騎遠征橫掃中亞

西元1217年,成吉思汗準備集中力量西征,繼續擴大領土,便把對金朝戰爭的指揮權全權交給左軍萬戶木華黎,封他為太師國王,並明確告訴他軍事、行政可以自己酌情處理。隨後,他整頓軍隊,準備全力西征。

在蒙古國的西邊,還存在著一個古老的民族---畏吾兒,它的西邊還有西遼王朝。西遼王朝統治著河中一帶,首都是虎思斡爾多,它曾一度是中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畏吾兒也在它的控制之內。成吉思汗看重畏吾兒的文化,便採取拉攏、收買的辦法,佔領了畏吾兒地區,打開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成吉思汗通過畏吾兒人,進一步了解了西方的情況。隨之,在西元1218年,成吉思汗親率數萬精銳鐵騎,一舉攻滅了西遼王朝。從此蒙古版圖開始同中亞另一個更強大的國家---花剌子模接壤。

花剌子模是位於阿姆河下游、威海南岸的一個文明古國,當時正處於鼎盛時期。成吉思汗征服金國時,西元1215年底,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為了探聽蒙古國虛實,便派以巴哈丁刺只為首的使團帶著錦緞、布匹,來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熱情地接待了使團,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成吉思汗用高價買下使團帶來的禮物,同時又派出一隊蒙古使團,回訪花剌子模,並帶了很多珍貴的禮品。不料蒙古使團行至訛答刺城,被花剌子模駐守將領劫獲,經國王同意,沒收全部禮品,除留一個人跑回蒙古送信外,其他使團成員全部被殺。成吉思汗聞訊大怒,三天三夜滴水未進,哭著對天起誓,必報此仇。西元1219年,成吉思汗集結了十多萬精銳軍隊,開始向花剌子模大舉進攻。

花剌子模國力雖然強大,但遇到驍勇善戰的成吉思汗和他率領的部隊便不知所措。為了試探敵軍,成吉思汗或派遊騎四齣,或登高瞭望,或搜捕居民了解情況。在掌握了地勢、道路、糧草的情況之後,蒙軍再駐營扎壘。交戰時,他先派騎兵衝擊敵陣,敵方鬆動後則長驅直入;如前隊衝擊不利,則中隊、後隊接踵而來,輪番連續衝擊,直到把敵軍衝垮為止。然後成吉思汗又指揮蒙軍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殲滅敵人。有時蒙軍進攻時用牛馬攪敵,弓箭手開路,退兵時用土撒、拖木,使塵土沖天,阻止敵人追擊。攻城時常用火炮發射、挖掘地道、或用引水灌城等戰術。在強大無比的蒙古軍面前,花剌子模的軍事重鎮撒馬耳幹、不花刺、玉龍傑赤等城池接連丟失,國王最後被迫逃到黑海的一個小島上,不久病死。花剌子模國王的兒子札蘭丁繼續組織殘餘力量抵抗,並屯兵於八魯灣。成吉思汗派兵圍剿,最後,蒙軍在中河邊大敗札蘭丁,札蘭丁逃入印度境內。從西元1219年到西元1222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在中亞、波斯的廣大地區到處馳騁,給花剌子模國王以毀滅性的打擊。西元1222年,蒙軍佔領整個花剌子模和中亞。在進攻花剌子模的同時,成吉思汗又派哲別、速不臺等北越太多和嶺(高加索嶺),進入東歐翰羅思(俄羅斯境內),西元1223年殲滅南俄聯軍8萬人於迦勒迦河(喀爾科河)畔(烏克蘭境內)。不久,成吉思汗班師東歸。

成吉思汗的西征,同時也打開了東西方交通的道路。從這時候起,中國各族人民不斷進入中亞、波斯等地,中亞、波斯、欽察、阿拉伯以至歐洲的人民,也不斷來到中國,這樣,東方人和西方人在蒙軍鐵騎的後面相互溝通,彼此加強了聯繫。


◆分封領地安定邊疆

為了鞏固統治,成吉思汗把佔領地區作為"兀魯思"(汗國封建領地),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

成吉思汗將欽察、花剌子模及康裏國故地封給長子術赤,今鹹海以西、裏海以北之地皆屬之。術赤比成吉思汗早死,這一封地歸於其子拔都。

將西遼及畏吾兒故地封給次子察合臺,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後來稱為察合臺汗國。

將乃蠻故地封給三子窩闊臺,今鄂畢河上游以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一帶均屬之,後來被稱為窩闊臺汗國。

依照蒙古慣例,在成吉思汗死後,幼子拖雷獲得其父的直接領地,即斡難河及客魯連河流域一帶蒙古本部地方。

西元1234年蒙古軍隊與南宋軍隊圍攻金,金末代皇帝完顏守緒自殺,金國滅亡。西元1235年窩闊臺在和林召開忽裏勒臺(大會議),決議遠征歐洲。當時成吉思汗除了在經濟上希圖掠奪外,也希望通過西征來緩和內部權力之爭的矛盾。第二次西征的統帥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術赤之子拔都。

在西元1236年至西元1241年間,拔都統帥蒙古軍渡過札牙黑河(烏拉爾河),在亦的勒河(伏爾加河)中游擊潰不裏阿耳部(保加利亞)。然後蒙古軍隊繼續西進,佔領了欽察以及從寬田吉思海、亞速海直到斡羅思東南的廣大領土,又分兵進入孛烈兒(波蘭)和馬扎兒(匈牙利)等地。在今捷克一帶遇到頑強的抵抗,拔都西進受阻。

西元1242年4月,窩闊臺汗去世,蒙古大軍便乘機回師。拔都則領本部留在欽察草原,建立了欽察汗國。《俄羅斯編年史》稱欽察汗國為金帳汗國,這個名稱在文獻裏一直沿用下來。

西元1246年春,窩闊臺之子貴由繼汗位。拔都與貴由不合,另舉拖雷之子蒙哥為大汗。貴由在遠征拔都途中病死,蒙哥即位。蒙哥決定由四弟忽必烈總管漠南,另外又派遣其六弟旭烈兀向西方進軍。從西元1252年至西元1259年間的第三次西征,其目的是征服波斯(伊朗)。

西元1256年,旭烈兀滅亡了木刺夷國,接著,又攻下阿拔斯哈裏發的報達國(巴格達)。西元1259年,旭烈兀進軍苫國(敘利亞)京城大馬司(大馬士革),算端(今譯蘇丹,回教國君主)納昔兒棄城逃走。但在密昔兒(埃及)援軍的反攻下,蒙古軍又退出苫國境。旭烈兀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國。

由成吉思汗一手建立起的蒙古國家,經過成吉思汗及其後人的三次西征,在兀魯思的基礎上,形成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四大汗國的汗是中央分封出去的四個最高軍政首領,與中央保持有藩屬關係,直接向大汗負責。

成吉思汗去世以後,蒙古各統治集團為爭奪大汗權位,彼此間矛盾激化,加上各汗國間缺乏必要和有力的經濟聯繫,因而使大蒙古國這個複雜的政治混合體日趨瓦解。其中,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走上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而窩闊臺汗國由於窩闊臺(太宗)和他兒子貴由(定宗)相繼被選為大汗,其領地一直歸中央管轄,實際上沒有形成單獨的汗國。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3:35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

◆病死征途,臨終授策

西元1226年,成吉思汗藉口西夏接納仇人亦刺合·桑昆、不送質子和拒絕徵調,興兵攻打西夏。

然而不幸的是成吉思汗在射獵野馬時再次落馬負傷,蒙古軍被迫駐營休息。年邁的成吉思汗忍著傷痛沒有採納皇子、大臣們暫時後撤的建議,決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責問其不派兵隨從西征且出言不遜之罪。接著,蒙古軍攻西涼府,西夏主將力屈投降,蒙古軍遂進至河曲,取應裏等縣。這時,夏獻宗得旺憂懼而死,夏眾臣立其侄南平王為主。11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進攻靈州,西夏王派遣嵬名令公統率10萬軍隊來援。蒙古軍渡河進擊,消滅西夏軍,殺死無數,屍橫遍野。隨後,成吉思汗到鹽州川駐軍。

由於西夏軍主力已基本被殲滅,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成吉思汗只留一部分軍隊攻打中興,並派察罕入城招降,他自己則率軍南下,進入金境,攻陷臨洮府和洮河、叮嚀、德順等州,另遣一軍攻入寧境擄掠。西元1227年4月,成吉思汗駐軍於六盤山;6月,繼續向南進兵,至秦州清水縣。同年6月,西夏王請降被蒙古軍處死,西夏滅亡。

同年7月,成吉思汗身患重病,臥床不起。他自知壽命將盡,便招其三子窩闊臺、四子拖雷於近前,叮囑兄弟之間要親密相處,並面授征服金國的策略。

安排完軍國大事,這位"一代天驕"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終年66歲。

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他的屍體被送回蒙古故土,埋葬在斡難河、客魯漣河、土拉河三河發源的聖山不兒罕山上。陵墓向北深埋,以萬馬踏平。

成吉思汗死後,其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西元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追謚成吉思汗為"聖武皇帝";西元1309年,加謚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成吉思汗從建立蒙古國開始,銳意進取,實行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改革,從而大大鞏固了已經建立的蒙古政權和各部統一的局面,也大大推動了蒙古社會的發展。同時,他創制蒙古族文字,一改立國前無文字的落後局面。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但有力地加強了成吉思汗的統治,而且加速了蒙古汗國封建制度的形成,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並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除其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外,還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成吉思汗將草原上落後、分裂的蒙古部落融為一體,並成功地建立了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大帝國,重開了"絲綢之路",推進了東西方以及阿拉伯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他的巨大貢獻令世人矚目。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4:56 | 顯示全部樓層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開天闢地,統一全國

元世祖忽必烈結束了中國數百年來南北對峙的政治局面,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其版圖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他革故鼎新,實行漢法,勸課農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文治武功,搶先登位

忽必烈生於西元1215年9月2日,是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孫子,拖雷之子,蒙哥之弟。

成吉思汗去世後,其四子拖雷曾臨時擔任監國,後由拖雷之兄窩闊臺繼汗位,即太宗。太宗死後,將汗位轉給拖雷之子蒙哥,即憲宗。忽必烈則為藩王。

在太宗擔任汗位時,忽必烈就已顯露出與其他皇室子弟的不同之處,他經常同中原漢族士大夫、有識之士聚會聯繫,虛心向他們請教治國方略。在忽必烈的周圍漸漸形成了一個漢儒幕僚集團,使得他的治國思想朝著不同於同輩皇子的方向發展。

漢儒劉秉忠曾對忽必烈提出了"以馬上得到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大問題,並以歷代封建統治的經驗,分析其中的利害。他還進一步論述舊制度造成的弊害,主張建朝省、立法度、定官職、飭賦稅,採用漢法,這對忽必烈思想意識的轉變具有極大的影響。

通過這些漢儒幕僚的幫助,忽必烈對中國前代王朝的治亂興衰有了充分的了解。忽必烈不僅自己努力接受、學習漢文化,還要其他蒙古貴族跟著學。他的兒子真金太子從小就跟姚樞、竇默學習《孝經》;當上中書左丞的闊闊,原為忽必烈在"潛邸"時的近侍,忽必烈讓他拜王鶚為師,學習"治道"。

西元1251年6月,忽必烈之兄蒙哥繼承汗位。為了把權力確保在拖雷係家族手中,蒙哥即位之後即將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全部委託給忽必烈掌管。

但是,由於蒙古軍進入中原之初,進行了赤裸裸的直接搶掠,忽必烈所面臨的漠南地區只是一片荒涼之地。到蒙哥繼位前夕,漢地不治的情況就已經很嚴重,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為了逃避債務催逼,人們紛紛逃亡,使土地大量荒蕪。

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革新措施:一方面進一步拉攏漢族人士,一方面為積聚雄厚的物資、軍事基礎,斷然採取了招撫流亡、禁止妄殺、屯田積糧、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措施,並任用熟悉漢族法令的宋金官僚、知識分子進行統治,大大扭轉了這種局面。

漠南漢地,由於當時典章未備,法制不立,蒙古貴族、官吏隨便殺人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安定民心,忽必烈屢次禁止諸將亂殺無辜,軍士有違令的,斬首示眾,大大改善了擾民侵民的狀況。

忽必烈封地內的邢臺,金朝時人口眾多、經濟繁榮。在蒙古軍入侵之後,忽必烈受封之初,當地居民已急劇下降。忽必烈決定以邢臺為試點,派張耕、李簡等人去邢臺。他們到邢臺後,齊心協力革除貪暴、積極安民,不到數月,人口便增加了幾十倍。忽必烈從邢臺的治理效果中大有感觸,更加器重文人,逐步委以重任。他又派遣楊惟中、史天澤、趙壁等治理河南,使河南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另外,為了籌備進攻南宋的軍糧、軍費,忽必烈還十分注意屯田;以鹽換糧,供應軍餉;並在京兆設立交鈔提舉司,印發紙鈔。這樣,忽必烈逐漸控制了當時蒙古政權在中原漢地的相當部分的財權。

忽必烈採用漢法治理漢地,損壞了那些蒙古遊牧貴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但他在中原威望的日增,在治理陜西、河南過程中大量財力、物力的積聚,客觀上又形成了對蒙哥汗權的威脅。

忽必烈的日益壯大,引起了哥哥蒙哥的疑慮。西元1257年,蒙哥藉口忽必烈剛打完仗,又患有腳疾,讓他留在家中休息,而以塔察兒為左翼軍統帥,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不久,蒙哥又突然決定親征南宋。忽必烈處境十分不利!當時,忽必烈雖身為藩王,調動軍馬及糧餉的權力卻都在大汗手裏,因而斷難與蒙哥一決雄雌。不得已,忽必烈聽從了姚樞的建議,將妻子、兒女送去作人質,表示自己並無異志。隨後,忽必烈又親自謁見蒙哥,兄弟相見之下,蒙哥尷尬萬分,終於消除疑慮。忽必烈又撤消了設在邢州、陜西、河南的機構,調回了自己派出的官員。這樣,忽必烈以謙恭忍讓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場不測之禍。但是,忽必烈並沒有放棄控制中原漢地的雄心。西元1259年春天,蒙哥分兵三路,南下滅宋,命忽必烈重率左路軍徵宋。

蒙哥則親率一隊主力進入四川。8月,蒙哥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遭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雙方激戰多日,蒙軍受到重創,蒙哥被宋軍炮石射中,死於軍中。

這時,忽必烈正率領軍隊,越過淮河,準備強渡長江。不久,忽必烈接到異母弟弟末哥的急信,說蒙哥在合州死於軍中,請他速速北返。

忽必烈思索再三,決定繼續率兵強渡長江,把宋軍守城鄂州團團圍住。但由於城內宋軍的拼命抵抗,蒙軍久攻不下,雙方對峙到12月。這時,忽必烈又接到妻子來信,告訴他其弟阿裏不哥正在加緊策劃,準備繼承王位,請他務必北返。忽必烈這才接受謀臣郝徑的建議,放棄攻宋,整頓內亂,以防腹背受敵。此時,正好南宋賈似道派使講和,忽必烈當即同意,同宋軍議和,以江、淮一帶為中立地帶,將大軍留守在江北,自己率親軍開始向北回撤。

1260年3月1日,忽必烈到達開平。4月,在眾將領和部分蒙古貴族的幫助下,忽必烈自稱奉蒙哥遺詔,搶先宣佈登上了王位。

◆鞏固汗位,統一全國

根據蒙古國的習俗,繼承汗位必須在蒙古人的發祥地進行,必須有各係宗王參加,才算合法。而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後稱上都)繼承汗位,是有違蒙古人的傳統習慣的。因此,他的行為引起了不少貴族諸王的不滿。

特別是早在忽必烈南征未回時,其皇弟阿里不哥就已經拉攏一些人在策劃奪取王位。當阿里不哥聽到忽必烈自立為王以後,也於西元1260年5月在阿爾泰山的駐守之所,宣佈繼承王位,與忽必烈相對抗,從而引起了長達4年多的內亂。

當時,阿里不哥佔有明顯的優勢。當時蒙哥南征,阿里不哥奉命駐守和林,有控制著蒙古本土的便利。另外皇后忽都臺及蒙哥諸子都擁護阿里不哥,這就增強了阿里不哥政治上的優勢。在蒙哥死後,他一面以監國身份,為蒙哥舉哀發喪,一邊調將布兵,以防止忽必烈可能的反抗。他先命脫裏赤為斷事官,佔據燕京,號令四方;又命玉木忽兒率領東路大軍,出和林、越漠北,謀取開平;再命阿蘭答兒率領西路軍,下河西走廊,企圖與屯守在六盤山的渾都海部會合,以形成對忽必烈的包圍形勢。蒙哥死後,他所帶領的伐宋主力,退回到六盤山屯守,與原來的駐守部隊渾都海部會合。阿里不哥在即位前就任劉太平、霍魯懷到陜西任職,企圖控制陜川。這兩個人都是忽必烈的死敵,如果駐守在六盤山的這支勁旅悍然進攻京兆,秦、隴、陜、蜀之地將盡為阿里不哥所有,對忽必烈構成致命的威脅。

因此,忽必烈在即王位之後,首先採取的軍事措施,就是先派廉希憲、商挺為京兆等路宜撫使,安撫關中。當他們得知劉太平、霍魯懷前來聯繫六盤山駐軍,圖謀作亂時,便採取斷然措施,將此二人殺死。忽必烈遂令陜西、四川宜撫使八椿節制諸軍,又令總帥汪惟良徵集秦隴、平涼等地部隊,加強關中防務,嚴密監視六盤山部隊。值得忽必烈慶倖的是六盤山駐軍不但沒有乘勢直搗京兆,反而因久駐思歸,竟沿河西走廊北撤,這就大大緩和了關中的局勢,使廉希憲有機會調部隊加緊佈防。北撤大軍到甘州後,碰上阿里不哥派遣的阿蘭答兒部,兩軍會合後,除一部分繼續北撤外,大部分又折回南進。到達甘肅山丹縣後,阿里不哥的部隊正好同八椿、汪惟良部相遇,雙方展開激戰。結果阿里不哥所屬的軍隊大敗,阿蘭答兒、渾都海先後被殺。忽必烈得知情況後,立即帶領部隊親徵阿里不哥的駐地和林,阿里不哥聞訊逃亡謙州,忽必烈在第一階段的交鋒中終於佔據了優勢。

西元1261年9月,阿里不哥經過一番休整,假意歸順忽必烈,帶領部隊前往和林。等到達和林後,他採取襲擊戰的方式,擊敗忽必烈所屬的也先哥部,隨之佔領和林,接著又揮師南下。忽必烈趕忙命令張柔、嚴忠嗣、張宏等七部漢軍,與阿里不哥軍大戰於昔木土腦兒之地。雙方激戰數日,難分勝負。至冬,阿里不哥率部北撤,忽必烈部南返。第二年春天,阿里不哥帶部隊進駐阿力麻裏地區。

由於阿里不哥治軍不嚴,縱兵燒殺搶掠,內部將領互不團結,鬧得軍隊日衰。西元1264年春天,阿里不哥部又鬧起饑荒,民怨沸騰,兵士四處逃散。阿里不哥被迫無奈,於當年7月歸降忽必烈,不久後因病死去。

雖然阿里不哥被打敗了,但對忽必烈的威脅,不僅僅來自於蒙古族內部阿里不哥的對抗,還有中原漢族軍閥李璟的叛亂。李璟原是成吉思汗南侵時,農民起義將領李全之子。李全後來率起義軍投降了蒙古,在攻南宋時戰死。其子李璟承襲益都(今山東益都)行省職,成為山東軍閥,臣服蒙古。忽必烈繼王位後,李璟暗中招兵買馬,囤積軍糧,趕制兵器,準備謀反。當時,忽必烈正同阿里不哥打得難解難分,無力兼顧,便採取重金收買的方式,穩住李璟,並授以高爵,以換取後方的暫時安定。

儘管忽必烈對李璟採取拉攏收買的辦法,可李璟見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打得正緊,於西元1262年2月3日,公開舉行叛亂。他將漣、海等州獻於南宋,遣使請求南宋支援。忽必烈立即命諸王合必赤總督諸路軍馬,討伐李璟。來自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蒙漢部隊圍攻李璟,將李璟困於濟南城中。李璟向四處求救,希望得到山東、河北等地軍閥的響應,但是響應者無幾。數月之後,城中糧盡,李璟無計可施,便投大明湖自盡,由於水淺未能淹死,被蒙軍抓獲,隨被斬殺。李璟的叛亂被平息了。



忽必烈在平定了內亂之後,又開始進行了對南宋的戰爭,決心統一全國。

這時,偏安在江南的南宋朝廷,已徹底腐敗。宋理宗趙昀不理政事,閻妃受寵亂政,與宦官董宋臣狼狽為奸。他的後繼者宋度宗趙基、恭宗趙显,更是昏庸無能,橫徵暴斂,使江南老百姓受盡了苦難。

西元1267年,忽必烈以南宋當局扣留信使為藉口,命阿術為主帥,舉兵大規模進攻南宋。他採取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江、漢之間的軍事重鎮襄、樊兩城。西元1271年5月,又令四川等地軍隊,水陸並進,包圍襄、樊。宋軍多次向臨安求援,但賈似道隱匿軍情,不派援軍。襄、樊兩城軍民奮勇抵抗,堅守城池。忽必烈久攻不下,便採取張弘範之計,先切斷襄、樊兩城水上聯繫,又集中力量先攻陷樊城,襄城守將荊湖都統呂文煥見大勢已去,便投降了忽必烈。

襄、樊是通向江南的大門,佔據了襄、樊後,忽必烈兵分兩路,一路從兩淮方向進攻,牽制宋兵;一路從襄陽沿漢水而下,進入長江,直指南宋都城臨安。到西元1276年正月,在強大的蒙軍面前,謝太后、宋恭帝趙顯只好投降了忽必烈,南宋隨之滅亡。

忽必烈統一全國,不僅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時表明了他有一套經略中原的政治策略。西元1271年11月,他就公開宣佈廢除大蒙古國號,取《易經》中"乾元"之義,定國號為"大元",完全採取了中原歷代帝王統治中國的組織形式,從而保證了統一全國戰爭的最後勝利。隨著南宋的滅亡,一個規模空前、全國一統的封建王朝,出現在世界的東方,中原數百年的混亂從此結束。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5:40 | 顯示全部樓層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革故鼎新,推行漢法

從西元1260年忽必烈登上汗位時起,對於國家內政的治理,基本指導思想是推行"漢法"。

忽必烈明確宣佈要革故鼎新。革故,就是要革除蒙古遊牧民族那些舊的、不適應中原大國的措施和辦法;鼎新,就是要實行一套新的政治路線,以適應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的需要。

忽必烈從小在戰爭中長大,他親眼看到蒙古貴族入主中原以後,肆意掠奪農田、放荒牧馬,嚴重地破壞了中原地區的先進經濟和千年文明。而且蒙古貴族的這種做法,引起了中原地區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反抗。當時的西北、華北地區農民起義不斷,如不改變這種狀況,蒙古族的統治就很難維持長久。忽必烈在即位之初,就吸收"漢法"力圖改變這一狀況。

所謂"漢法"是指中原歷朝各代帝王實行的統治制度。這一套統治制度經過一千多年的長期發展,已逐漸完備起來。忽必烈從鞏固皇權統治的需要出發,斷然決定使用漢法治國。

要推行漢法,必須有一套政治工具。因此,忽必烈首先倣照漢制,制定出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

中央的一級行政機構,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總管全部政務,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設尚書、侍郎。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以下有左、右丞相即實際的宰相。設樞密院以掌兵權,其官長為樞密使。樞密院不僅掌管軍機,而且負責宮廷禁衛及軍官選任及調遷事宜。因此,此部官長多由皇太子兼任。設置禦史臺以掌司法,官長為禦史大夫,下設禦史中丞、侍禦史、治書禦史。禦史臺所轄機構有殿中司及察院。殿中司設置殿中侍郎史二員,掌管朝儀、殿中紀律及在京百官到任、告假等事宜。察院置監察禦史32員,專掌檢舉百官之事。

另外,還設大司農,掌農桑水利;設翰林兼國史院,掌制誥文字,纂修國史;設集賢院,掌提調學校、徵集人才;設宜政院,掌宗教及吐蕃事務;設宜微院,掌諸王供應;設太史院,掌天文、歷數;設通政院,掌管驛傳;設操作院,掌工匠;如此等等,組成了元朝中央政府複雜的統治機構。

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有行省、廉訪司等。行省全稱為行中書省。各行省的組織均倣中書省,皆設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處理一省的政務,掌管全省民政、財政、經濟和軍事。元朝的行省制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更加嚴緊,對以後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影響很大。元朝以後,行省的名稱一直沿用下去。我們現在所設的"省",也是從那時沿用下來的。在行中書省下,又設轄路、府、州、縣四級,它們的關係一般是路轄州、州轄縣,府有的隸屬於路,也有的不隸屬於路,而直接受制於中央,即所謂直隸府。

在行省與路之間,還有"道"的設置,道分兩種。一種是分道設置宣慰使司,掌管軍民之政,有宣慰使、同知、副使等官。這種道不普遍,共有11道,多在行省邊陲地方。另一種是分道設置肅政廉訪使司,掌管稽查司法,有肅政廉訪使、副使、僉事等官。這種道遍佈全國,共有22道,分受中央的禦史臺、江南行禦史臺和陜西行禦史臺的領導,完全是監察機構。

在採取漢制、設官分職的同時,忽必烈對於如何從人員上控制和監察這些官府,以保證其民族特權統治,也作了精心安排。如在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軍事系統中,都設有蒙古人擔任的"達魯花赤"一職,以加強民族防範,這些人在重大問題上都有最後的裁決權。

在軍隊的設置上,忽必烈將軍隊分為禁衛軍和鎮戍軍。禁衛軍又分為怯薜軍和五衛親軍。怯薜軍即成吉思汗遺留下來的親衛軍,由皇家貴族子弟充當。五衛親軍是忽必烈專門建立起來的,他接受姚樞等人的建議,仿傚唐、宋內重外輕的辦法,抽調精銳,用以負責京城護衛。這些軍隊由漢人充當,共分有左、右、前、後、中五衛,每衛約一萬人,隸屬於樞密院。另外,為了防範漢軍,忽必烈又從色目人中選拔壯勇者組成親軍,而以其族屬之名為名,如有觀察衛、康裏衛、阿速衛等親軍,這些由色目人組成的親軍比五衛親軍更加得寵。

鎮戍軍駐防全國各地,也統屬於樞密院。兵種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在佈防上,以蒙古軍駐防河南、山東、河北等腹地,探馬赤軍、漢軍及新附軍則多駐守在江淮以南,並有一部分蒙古軍參與駐防。此外,還有各地的一些鄉軍,如遼東的女真軍、高麗軍,雲南的才白軍等,這些軍隊不離本土,負責本地區的防務。

所有軍隊隸屬於樞密院或行樞密院,而樞密院或行樞密院直接聽候忽必烈的命令,沒有忽必烈的命令,一律不得擅自調動部隊。

忽必烈雖然採用漢法,但並非絕對漢化,而是在有些方面漢制與蒙古制度並行,因族而分,因地而治。

在統治制度上,他一方面沿用了歷代帝王創立的制度,另一方面,又有意地保留了一些蒙古舊制,以保護本民族的貴族特權。在草原和內地兩種不同社會環境的地區,忽必烈基本上是奉行一條以蒙古舊制治草原牧民,以漢制治內地漢民的政策。在一些其他民族居住集中的地區,又採用當地居民的傳統方法治理,即在中央控制下的民族自治。

除此之外,忽必烈還實行了一條蒙古族至上的民族壓迫政策。他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蒙古人,指原來蒙古族的各個部落;第二等,色目人,指西域地區的各國人,如中亞、波斯等到中國來的人;第三等,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契丹、高麗、女真人等;第四等,南人,指原來南宋統治下的漢族和其他民族。忽必烈把人劃分四等,是有意製造民族矛盾和差別,以達到統治全國的目的。如他把漢族分為漢人和南人,就是為了分裂瓦解漢人,削弱漢人的力量。這四個等級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蒙古人、色目人受到優待,漢人、南人受到歧視。如蒙古律典規定,蒙古人、色目人毆打漢人、南人,漢人、南人不得還報,漢人、南人殺人者處死,而蒙古人因鬥毆致死人命者,只交一點銀錢即可免罪。這種極不平等的民族壓迫政策,是忽必烈遊牧民族保守、狹隘思想的突出表現。

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後,能夠改變先祖踐踏、毀壞中原文化、經濟的野蠻劣性,注意吸收中原歷代帝王治國思想中有用的東西,同時又保留了一些大蒙古國傳統的統治方法,兩者並舉,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進行治理,從而鞏固了他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勸課農桑,富民興國

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從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開始,他們靠著鐵騎利刃征服了中原、歐亞大部分地區。一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歷代汗王所考慮的主要是軍事征伐問題,而對於政治上的長治久安之計,還無暇顧及。他們在攻城掠地過程中,大都採取屠殺、掠奪、毀壞的政策。蒙古貴族還大肆佔取民田,把大片良田變成牧地。再加上貪官污吏橫徵暴斂,使農夫不得安於田裏,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的農業生產。

忽必烈在即位以後,面對遍地荒蕪、民存無幾的殘局,在改革政治制度的同時,又開始調整生產關係。忽必烈主要沿用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耕種政策,保護農力、勸導農桑、鼓勵生產、興修水利,注意屯墾,大力發展農業經濟。針對蒙古貴族在攻城掠地中,採取大肆屠殺降兵、降民的政策,忽必烈從保護農業勞動力的需要出發,多次下詔,命令各級將領,嚴禁屠殺無辜百姓,違者重罰。

農業是封建社會的根本,而農田則是發展農業經濟的根本。忽必烈多次頒布法令,禁止蒙古軍隊和蒙古貴族踐踏農田,侵佔農田作為牧場。在嚴令之下,不少蒙古貴族也逐漸改變了以良田牧馬的方式,改為將農田租給農民,收取租稅的剝削方式。

忽必烈在即位之初,在"首詔天下"時就指出,"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要"崇本抑末",勸課農桑。並且以"戶遷增、田野辟、詞訟簡、盜賊息、賦役平"五項作為考核各級官吏的標準。西元1270年,忽必烈又將勸農司改為司農司,後又改為"大司農司",專管"勸課農桑"之事。在忽必烈"勸農桑以富民"政策的推動下,全國上下,各級官吏,都把發展農業生產作為一項重要的政務來抓。大司農司每年農忙季節,派出大批勸農大臣,到全國各地巡察、督導,如有官吏敢不重農事、耽誤農時者,立報中央,革職查問。

當時,有不少蒙古人移居中原後,靠官府放糧,從不參加農耕。針對這種情況,忽必烈對有馬、牛、羊之家,官府停止供應糧食,分給耕地,讓他們自己耕種。這就使一大批遊手好閒的一等民族,回到農田裏進行耕作。

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業,忽必烈還注意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了農民"村社"。在此之前,北方民間就有"鋤社"的農民互助組織,一般是10家為一組,先幫一家鋤田,由其提供飲食,然後依次鋤田。忽必烈發現這是一種較好的組織形式,於1270年,下令在北方漢地成立"村社",規定50家為一社,選年長通曉農事者為社長。社長的職責是組織農民,督促農民及時耕作、開耕荒地、修治河道、經營副業等。凡種田者,必須將一塊木牌立在田地旁邊,上邊寫著"某社某人",以便社長隨時稽查。這種村社制度以後又被推廣到全國各地,在組織和鼓勵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忽必烈還非常重視總結農業知識,普及農業技術。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忽必烈積極提倡改進農業技術,總結農業知識,指導農民耕作。他命大司農司蒐集天下古今所有的農桑之書,編輯成《農桑輯要》一書。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齊民要術》中的精華,又結合了當時農業生產的實際經驗。1273年,忽必烈將此書頒布天下,命令全國各地官員大力推廣和宣傳。這項政策對發展農業生產和積累農業知識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忽必烈採取的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政策和措施,使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的遊牧民族,較快地接受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使全國各民族融合在一起,推動了農業生產向前發展。

西元1294年,80歲的忽必烈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在元大都病逝,葬於起輦谷,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忽必烈在位35年,經他之手,創建了一個具有空前規模的東方大帝國。忽必烈結束了中國數百年來南北對峙的局面,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其版圖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它北抵北海,西至中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南到南洋群島,東臨大海。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7:09 | 顯示全部樓層
明太祖朱元璋

少年多難,亂世崛起
  元天歷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太平鄉一個貧苦農民家裏。朱元璋原籍江蘇沛縣,後來遷居泗州,再遷濠州。濠州即風陽。朱元璋一家顛沛流離,因為生計所迫,不能不到處謀生。朱元璋父母多子女,兄弟姐妹共8個,夭折2個,存活6個,4男2女。朱元璋最幼,小名重八,連正式名字都沒有,直到加入郭子興義軍後,才取名元璋,字國瑞。
  幼年的朱元璋常和小夥伴們去村旁皇覺寺玩耍。這寺內的長老見他聰明伶俐,討人喜愛,便抽空教他識文斷字。元璋聰明過人,過目不忘,入耳便曉,天長日久,便也粗曉些古今文字了。轉眼間,幾年過去了,迫於生計,少年朱元璋也不得不獨立謀生,到村中地主劉大秀家放牛。

  元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在苦難的風雨中長成了17歲英俊青年。可這一年他的淮西家鄉,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蟲橫飛,瘟疫橫行。太平鄉里不太平。幾個月的功夫,太平鄉就死去了幾百口子人。

  災難也降到了朱元璋家。父母先後染病身亡。難以謀生的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父母曾在皇覺寺許過願,長大捨身當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無路可走,還不如投入皇覺寺中,剃度為僧,有碗淡飯填飽肚子,總比餓死強。

  寺廟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們的施捨度日的。朱元璋投靠時寺裏已有幾十個和尚,幾十張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無米下鍋了。沒奈何,高彬長老只好將徒弟一個個打發去雲遊四方,自謀生路。因此進寺剛剛幾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頭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魚,一手托瓦缽,告別皇覺寺,穿城越村,加入了化緣討飯僧的隊伍中。

  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在飽嘗了仰食他人,朝不及夕的化緣生活的艱辛後,又兩手捧著木魚和瓦缽回到皇覺寺,聊度人生。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統治者剝削和壓迫的中國農民,終於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由農民領袖劉福通在潁州首舉義旗。農民大起義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身居清凈之門的朱元璋,耳聞不斷傳來的戰事,心情早難以平靜了。幾天后,朱元璋終於投入了農民起義的洪流。

  朱元璋入伍後,打仗非常勇敢,無論遇到何等強敵,他總是奮不顧身,爭先陷陣。加之他又識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元帥郭子興的器重,遇有戰事,總讓朱元璋伴隨左右。時間不長,他就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

  後來朱元璋又成了元帥郭子興的女婿,身價頓升百倍,兵士亦另眼看待。

   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天,朱元璋徵得郭子興的應允,回到了闊別的家鄉,豎起紅巾軍大旗,募集兵馬。十幾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隊伍。這些人,後來一直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衝鋒陷陣,成了起義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其中的徐達等24人,能文能武,成為後來的開國元勳。

  數日後,朱元璋眾攬英才,率兵而歸。郭子興見狀喜出望外,遂擢升他為鎮撫總管,令所募700人歸他統率。朱元璋手握兵權,再也不願跼踀濠州,經與徐達密議,徵得郭子興的應允,即帶著徐達、湯和等一班英雄豪傑南下定遠,開闢新天地。定遠之役是朱元璋統帥自己的隊伍,為實現自己宏圖大略的第一戰。

  朱元璋佔據定遠後,愛民練兵,威聲大振,四方歸附。文人儒士的韜晦方略使朱元璋堅定了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加快了他橫掃群雄,統一天下的步伐。

  元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興這位起義領袖亡故了。劉福通農民起義軍建立的宋政權,任命朱元璋為這支義軍的副元帥。不久,在兩位副帥先後戰死後,朱元璋又被提升為大元帥。至此,郭子興親手締造的這支起義軍隊伍全部歸為朱元璋調動指揮了。

  元至正十六年(1356)仲春,朱元璋親督水陸諸將,按既定戰略攻取金陵。

  攻佔金陵之後,朱元璋改金陵為應天府。朱元璋充分利用有利形勢,以應天府為中心,先後迅速攻克鎮江、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池州(今安徽貴池)、徽州(今安徽歙縣)、婺州(今浙江金華)、揚州、衢州等地。

  這時候的朱元璋,經過7年槍林彈雨的洗禮,已由一個只為求食謀生的和尚,成長為一名馳騁沙場的義軍將領;由一個小小的步卒成長為稱雄一方的霸主。元至正十九年(1359),元末農民起義軍名義上的首領,建立了宋政權的小明王韓林兒,又任命他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左丞相。

治國平天下的三句話

  元至正十七年(1357)在攻佔徽州之後,朱元璋曾親自來到了石門山拜訪老儒朱升,討教治國平天下之策。朱升高瞻遠矚送了他三句話:“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就是說,要擴充兵力,鞏固後方;發展生產,儲備糧食;不圖虛名,暫不稱王,以減小受攻擊目標。朱元璋聽後連連點頭。朱升的話雖不多,以後確實成了指導朱元璋奪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動綱領。

  朱元璋按照朱升的策略,首先抓緊軍隊建設,注意軍事訓練,提高義軍將士作戰的本領。同時,在戰事頻繁的空隙中,抓緊糧食生產。在義軍中第一次設置了營田司,任命康茂才為營田使,專門負責興修水利和屯田等項農業生產的事宜。並且還抽出一些將士,利用戰爭的空閒時間開荒種田。幾年的時間不僅解決了軍隊戰時糧食困難的問題,而且還有了大量的剩餘,改變了歷來打仗的軍隊靠吃軍糧的習規。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自己勢力範圍內農民的負擔,軍民皆大歡喜,起義軍得到百姓的擁護。

  為了避免樹大招風,較早地暴露自己,在力量脆弱時被吃掉,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用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紅巾軍的紅色戰旗,就是鬥爭的口號也與宋政權一致不二。

  朱元璋經過數年積蓄力量,開拓疆土,鞏固的根據地終於建立起來了,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崛起為一支足以與元末其他義軍和元軍匹敵的強大的義軍隊伍。

  戰爭的形勢瞬息萬變。當朱元璋佔據應天府周圍地區的時候,雄踞東方的張士誠佔據了以平江(今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長江三角洲的廣大富庶地區。獨霸西方的徐壽輝以武昌為中心,控制了湖廣、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昔日還是左右逢源的朱元璋此時卻處於兩面夾擊之中,局勢相當嚴峻。同時,隨著朱元璋軍事勢力的日益增強,他與各個義軍割據政權的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至此群雄逐鹿,決戰天下的時刻來到了。

  元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徐壽輝的部將陳友諒以派人祝賀勝利的名義,在江州(今九江)殺死徐壽輝,並宣佈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漢。陳友諒立國稱帝後,馬上就同張士誠合謀共同舉兵,進攻應天,企圖順江而下一舉消滅朱元璋的隊伍。

  這場戰役持續了36個日日夜夜,朱元璋終於取得了鄱陽湖決戰的重大勝利。

  鄱陽湖之役後,朱元璋的領土已擴大到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地廣兵多,局面打開了。這樣,朱元璋稱王稱霸的慾望也就隨著膨脹起來了。在部下的再三勸說下,朱元璋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4)正月,在應天自稱吳王,設置百官,建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丞相,徐達為左丞相。是年二月,朱元璋乘勝親徵武昌,陳理舉國請降,漢政權滅亡,湖廣遂劃入朱元璋統治的版圖。

  朱元璋滅亡了漢政權後,又開始向新的目標揮師進軍———消滅雄踞東方的張士誠。

  朱元璋攻佔了張士誠盤踞的長江下游大片地區後,又制服了浙東的方國珍,平定了福建的陳友定,並乘勝南進,攻克廣東、廣西。在實現了除四川、雲南外的整個南部中國統一後,朱元璋不失時機地調集精銳部隊實施北伐,同元朝封建政權展開最後的大決戰。

  這時的元朝政權在紅巾軍連續的沉重打擊下,加之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搖搖欲墜,日趨瓦解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師北伐,到次年四月間,北伐軍包圍大都的戰略目標已告完成。

  在北伐軍橫掃中原,直逼大都的時候,元軍卻在因皇位的爭奪而忙於內戰。待潼關失守,元順帝才慌忙調集正內戰不休的擴廓貼木兒(王保保)、李思齊的隊伍,南下迎戰。但腐敗的元軍哪還有戰鬥力,逢戰必潰。元順帝眼見大勢已去,深夜帶著后妃太子狼狽逃往上都(今內蒙多倫)。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徐達統領大軍攻進大都,統治中國達99年的元朝政權宣告敗亡。

  接著,徐達、常遇春乘勝揮兵四進,攻佔了北方諸省。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又遣水陸兩軍,平定了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了雲南。洪武二十年(1387)元朝丞相納哈出降遼東。至此,除漠北新疆外,統一全國的大業已基本實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正當北伐軍勝利攻克山東的時候,40歲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歡呼聲中,於應天正式登上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立馬氏為皇后,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仍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就這樣,一個牧童和窮和尚出身,經過艱苦奮鬥,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繼劉邦之後,又一位出身布衣的開國君主。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2:58:11 | 顯示全部樓層
明太祖朱元璋

手段最狠的反貪皇帝

  還是在大明王朝建立的前夕,朱元璋將文武百官請到自己的身邊,給大家出了個題目:元朝為什麼會迅速土崩瓦解?不久將誕生的新王朝當務之急是什麼?請大家各抒己見。

  高參劉基首先進言:“宋元以來,寬縱日久,當使紀綱整肅,然後才能實施新政。”

  朱元璋感到言之有理,也深感大明朝的當務之急,應是制定法律,以法治國。根據朱元璋的命令,法律的制定工作加緊進行,到洪武三十年(1397)正式頒布了幾經修改的《大明律》。《大明律》簡於《唐律》,嚴於《宋律》。

  《大明律》規定“謀反”、“謀大逆”者,不管主、從犯,一律淩遲,祖父、子、孫、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年滿16歲的都要處斬。

  對官吏貪污,處罰也特別重。犯有貪贓罪的官吏,一經查清,一律發配到北方荒漠中充軍。官員若貪污贓銀60兩以上,將被處梟首示眾、剝皮實草之刑。命在各府州縣衙門左側設皮場廟,就是剝皮的刑場,貪官被押到這裡,砍下頭顱,挂到竿子上示眾,再剝下人皮,塞上稻草,擺到衙門公堂旁邊,用以警告繼任的官員。

  朱元璋對自己制定的法律,帶頭實行,而且執法是相當嚴厲,這在中國古代封建皇帝中是少有的。他的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憑著自己是馬皇后親生女兒安慶公主的丈夫,不顧朝廷的禁令,向陜西販運私茶。後來河橋巡檢司的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發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賜死歐陽倫,同時他還發了通敕令,表揚那位小吏不畏權貴的鬥爭精神。

  朱元璋惟一的親侄,開國功臣朱文正,亦違法亂紀他毫不留情廢了他的官職。開國功臣湯和的姑夫,自以為有硬邦邦的靠山親戚,就隱瞞常州的土地,不納稅糧,朱元璋也將他依法處死。

  朱元璋當皇帝的30年中,還公開鎮壓了幾起大貪污案,其中最大的是郭桓案。郭桓案發時為戶部侍郎。洪武十八年(1385),禦史餘敏等告發北京承宣佈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或、趙全德等人,夥同郭桓等人貪污舞弊,吞盜官糧。朱元璋抓住線索,命令司法部門依法嚴加追查。這個案子後來又牽連到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傑、工部侍郎麥志德等高級官員和許多布政使司的官員。貪污盜竊的錢折成糧食達2400多萬石。案件查清後,朱元璋下令將趙瑁、王惠迪等人棄屍街頭;郭桓等六部侍郎及各地方布政使司以下的官員有上萬人被處死;有牽連的官吏幾萬人被逮捕入獄,嚴加治罪。各地捲入這個案件的下級官吏、富豪,被抄家處死的不計其數。

特務政治監察官吏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又正式把自己身邊負責警衛事務的親軍都尉府(前身是拱衛司)改為錦衣衛,其職責是秘密偵察大小官吏的活動,隨時向朱元璋報告社會上不公不法之事。同時,還授予錦衣衛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的一切大權。在錦衣衛內設立了特殊的法庭和監獄,將錦衣衛變成了正式的特務機構。

  朱元璋在位的30多年間,特務多如牛毛,遍佈街巷路途,嚴密監視著朝野內外、文武官員的活動。吏部尚書吳琳已告老回鄉,但朱元璋對他仍不放心,便派特務到吳琳家鄉去偵察其活動。特務來到稻田,只見一個農民模樣的老人從小凳上站起來,便上前問道:“這裡有個吳尚書吧?”老人回答:“敝人便是。”朱元璋聽了特務的這一報告後非常高興。

  大學士宋濂一次在家設宴招待客人,第二天朱元璋問他:“昨天請客,喝酒了嗎?做的什麼菜?”宋濂如實做了回答。朱元璋笑道:“說得對,沒騙我。”

  國子監祭酒宋訥一天在家暗生悶氣,偷偷監視他的特務竟把他這時的樣子畫了下來,上報皇上。朱元璋見了宋訥問道:“昨天你在家生什麼悶氣呀?”宋訥照實作了回答。他吃驚地問朱元璋如何知道此事?朱元璋將畫像遞給他,他展圖一看,方才醒司,慌忙磕頭謝罪。還有一大臣一日無事,在家與妻妾玩麻將,無意中丟了一張二萬,怎麼找也找不著。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這個大臣昨天在家幹什麼,該大臣如實說是在家與妻妾玩牌,請皇帝恕罪。朱元璋聽後說:“卿不欺我,朕不怪也。”說完從袖中摸出一張二萬扔給了他。

  朱元璋害怕受廷臣蒙蔽,常常和侍從易服微訪,對臣僚進行私察。不巧,這天羅復仁和他的妻子正在家粉刷破舊的墻壁,他一見皇帝駕到,急忙叫妻子搬過小凳,請皇上坐。朱元璋環視了羅家的房舍傢具,一見家貧如洗,十分感動,說:“賢士怎麼能住這樣破的房子呢!”馬上下令賜給他一座城中的大宅第。

  在體制變革中集中皇權

  剷除功臣弊亂



  大明政權建立以後,朱元璋借鑒歷史上成敗治亂的經驗教訓,大刀闊斧地開始了以改革舊制,建立高度中央集權為目標的政治活動。

  朱元璋的體制改革是首先從地方機構開始的。元朝地方設置的行中書省,是從中央的中書省分設出來的。職官的設置同中央中書省一樣,掌管著一個省的軍政、民政、財政和司法等大權,地位顯赫,權力很大。實際上一個行中書省,就是一個小獨立王國。想當年,朱元璋也做了幾年行中書省的丞相,所以他對元代設置行中書省的弊端看得最深切。

  在一番準備之後,朱元璋於洪武九年(1376),下令廢除了地方上的行中書省,改設承宣佈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布政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其權力範圍也只限於民政和財政,按照皇上的意志管理地方政事。當時全國共設13個布政司。同時,地方上還設置了管理軍事的都指揮使司和管理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3個機構彼此既各自獨立,又相互牽制,同時直接聽命於朝廷的指揮。

  實現了對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之後,朱元璋又開始集中精力改革中央政府機構。首先是對總攬天下政事的中書省實行改革。本來中書省在中央的各個權力機構當中,位置最高。其行政長官左、右丞相,又負有統率百官之責。這樣君權與相權,皇帝與丞相的矛盾最易激化。明初的第一任左、右丞相分別是李善長和徐達。李善長為人處事,向來以小心謹慎著稱;徐達則較多時間是帶兵征戰在外。他們都沒有與皇上朱元璋形成大的矛盾衝突,但相位傳給胡惟庸之後,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胡惟庸是開國第一號功臣李善長的女婿。他依仗著李善長這個後臺當上了左丞相,在朝中大權獨攬,獨斷專行,官員升降、生殺大事,都自作主張,不向朱元璋請示;朝野內外的報告,凡對自己不利的全扣下來;想做官、陞官的人,失意的功臣、武將,都奔走他的門下;收受金銀、絹帛、名馬、玩物不計其數。他四處網羅自己的黨羽,培植自己的親信,組織自己的小集團,打擊異己力量,稱霸天下。

  胡惟庸如此胡作非為,不僅危及明王朝的安定,而且和權力欲極強的朱元璋,也必然會發生尖銳的衝突。朱元璋下決心尋找機會要除掉這個心腹大患,以鞏固皇權。一天,胡惟庸的兒子乘馬車在南京城裏招搖過市,不小心從車上跌下摔死了,胡惟庸判車夫抵命。朱元璋知道後,十分氣憤,他非要胡惟庸償命不可,胡惟庸請求,向車夫家人賠償金帛以了此事。朱元璋堅決不準。胡惟庸聽了十分緊張,遂堅定了起事政變的決心。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入奏,詭稱其住宅中井出醴泉,請朱元璋去觀看。朱元璋好大喜功,信以為真,也就匆匆駕車出西華門。他正行進中,突然內使雲奇衝上蹕道,攔住車馬,慌忙中一時幾不成聲。朱元璋以為不敬,即令左右侍衛棍錘亂下。頓時,雲奇右臂被砸斷,生命垂危。但他仍用左手直指胡惟庸的宅第搖晃。朱元璋猛悟,急忙返駕登城,遠遠望見胡惟庸宅第中繞有兵氣,以此定胡惟庸謀逆,立即發禦林軍逮捕胡惟庸,將其抄家滅族。同時宣佈撤銷中書省,罷除丞相,提高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上負責。並且規定,後代皇帝不得再立丞相,大臣中如果有奏請再立者,處以重刑。

  胡惟庸被誅後,朱元璋順藤摸瓜,借題發揮,將那些行為跋扈的、心懷不滿的、危及皇家統治的,統統羅織為胡黨罪犯,處死抄家。胡惟庸案株連蔓引,先後持續了數年,前後共殺掉了官員3萬多人,連位居“勳臣第一”,年邁退休在家,已77歲的李善長,及全家70多口人也一齊被殺。

  朱元璋繼廢中書、罷丞相之後,又對中央監察、審判機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原先,中央的監察機關稱禦史臺。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改為都察院,下設13道,110名監察禦史。其職權是糾劾百官,辨明冤枉。凡是大臣姦邪,小人構黨,擅作威福,擾亂朝政的;或是貪污舞弊,心術不正,變亂祖制的都要檢舉彈劾。

  這些監察禦史本來只是七品官,但在朝可監察一切官僚機構,出使到地方則是代表皇帝,小事立斷,大事可直接報告皇上裁決。

  經過這樣一番改革整頓,朱元璋的皇權確實是強化了。但皇帝的政務也隨著繁重起來了。過去政務有丞相協助,現在朱元璋一人獨攬大權。事無巨細,從清早至深夜,他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處理政務和批閱文件上,就是吃飯他也在想著政務,每想到一事,就順手寫在紙上,別在衣服上。有時事情記得多了,紙挂得滿身都是,待上朝時就一一把它處理了當。

  政務的紛繁使朱元璋喘不過氣來,長此下去,不是皇帝身體要累垮,就是延誤軍國大事。為此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設置了華蓋殿、文化殿、武英殿、文淵殿、東閣等殿閣大學士,由品級比較低的編修、檢討、講讀等官來充任,以幫助朱元璋閱讀奏章,處理起草文書,以備顧問。這樣,昔日的忙亂現象逐漸改觀。

  朱元璋發跡於紅巾軍,稱帝後自然特別重視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原統領全國軍隊的是大都督府,朱元璋任命自己的親侄兒朱文正為大都督,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後來朱元璋覺得大都督府權力太大,便於洪武十三年(1380),在廢中書省的時候,把大都督府也一分為五。設立了左、右、中、前、後五軍都督府,分統全國軍隊。各都督府只管軍籍、軍政,沒有指揮和統帥軍隊的權力。兵部有頒發軍令、銓選軍官之權,也不能直接指揮和統率軍隊。發生戰事需要指揮調動軍隊時,由皇帝親自任命軍事統帥,兵部頒布調兵命令。戰事結束後,軍歸衛所,主帥還印。

  經過這樣一番改革,避免了悍將跋扈、驕兵叛亂的弊端,更重要的是軍權集中到皇帝手中了。不過朱元璋對將領們還是不放心。後來他又採取分封藩王的制度,把他的兒子分別封到各重要城鎮去做親王,用以監視控制各地的軍事將領。這些分封的藩王按規定都配有護衛兵,少者有3000多人,多的可達1.9萬多人。他們還有指揮當地衛所守鎮兵的大權。遇有突發事件,封地裏的衛所守鎮兵,在接到蓋有皇帝禦寶文書的同時,將領們還必須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調動。

  隨著朱家王朝的建立和鞏固,昔日與朱元璋槍林彈雨、風雨同舟的將領,現在成了新王朝的顯貴。他們官封公侯,爵顯祿厚,在個個彈冠相慶之餘,有的漸漸驕橫放縱起來。

  開國大將藍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將領。他麾下驍將十數人,威望都很高。藍玉作戰非常勇敢,立有赫赫戰功,官封涼國公。他自恃功勞大,便驕傲起來,恃勢橫暴。他家裏私蓄奴婢假子有數千人之多,到處敲詐勒索,霸佔民田,百姓向禦史告狀。禦史官依法提審,藍玉竟一頓亂棍把他打走。政府明令禁販私鹽,他卻令家人進行走私活動。他北征歸來夜過喜峰關,守關將士因為沒有及時開關迎接,他竟縱兵毀關而入。

  這些勳臣宿將們的腐化墮落,不僅嚴重地妨礙了朱元璋統治效能的提高,而且功高震主。為了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開始對藍玉這些功臣展開了無情的鎮壓。

  洪武二十六年(1393),錦衣衛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得此信即命錦衣衛發兵掩捕。藍玉被砍頭,並抄斬三族。凡與藍玉有接觸的朝臣,列侯均坐黨夷滅。藍玉案先後誅殺1.5萬人,把軍隊中功高位顯的元勳宿將,幾乎一網打盡。

  除胡惟庸、藍玉兩案外,所剩無幾的功臣也先後被以各種罪名賜死、鞭死或砍頭。徐達是被朱元璋列為開國功臣第一,他生背疽,這病最忌吃蒸鵝。朱元璋在他病重時偏偏賜蒸鵝給他吃。徐達知道皇帝是在要自己的命,只好含著淚水,當著使臣的面吃下了蒸鵝。沒有幾天,徐達就辛酸地離開了人世。功臣馮勝、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等也因失寵,先後被處死。

  這樣,功臣宿將能夠善終的寥寥無幾。只有湯和這個和朱元璋同村長大的放牛娃,知道老夥伴現在對老臣宿將不放心。他就主動交還兵權,告老還鄉,絕口不談國事,才保住了終身。

  朱元璋這種殺功臣立威,以猛治國的策略,自己雖然沒有公開懺悔過,但在他行將告別人世的時候,曾下令後人不準學習他這種做法。他說,這套辦法只是權宜之計,他希望在他之後,大明朝儘快步入封建法制的軌道,儘快出現一個繁榮安定的局面。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19 22: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