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4467|回覆: 107

開國帝王傳-從夏朝到清朝

[複製鏈接]
簽到
0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發表於 2009-9-10 10:06: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貼

夏姒啟

啟,史稱夏啟,生卒年不詳,夏禹子。禹病死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製”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縣西池下村里)。

簡介

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78歲駕崩。

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自己的副手皋陶,皋陶早亡,就決定傳給伯益。禹死後伯益按照堯舜禪讓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讓啟作國王。結果卻是諸侯也離開伯益的根據地到啟的根據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啟,所以啟即位。據此有人認為禹在世的時候已暗中幫助啟培植勢力。按《竹書紀年》,伯益實際有即位,啟殺死伯益奪位,《竹書紀年》載:「益干啟位啟殺之」。

啟在位時因有扈氏不服,在甘戰勝有扈氏。開戰前啟在六卿之前發表「甘誓」,這個「甘誓」雖然收錄於《尚書》中,學者對於它是否為啟所作卻存疑,據說有扈氏支持伯益。啟戰勝後大會各部落首領,最終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王位世襲制(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由此確立。史稱:「禹傳子,家天下」,直至清朝滅亡。




子繼父位家天下

舜晚年的時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業,於是他帶著妻子,到外地出游去了。他讓禹在他走後接替他的職位。那時有個習慣,老首領讓賢以後,為了讓新首領行使權力,早日樹立威信,使民眾的心逐步轉移到新首領身上,老首領要離開都城,去過普通人的日子。

帝舜雖然讓位了,但人民因為他的政德,仍然惦念他。在他一百歲的時候,到南方巡遊,突然患病,死在了蒼梧山(今湖南寧遠縣南)噩耗傳來,國中臣民無不悲哀。

大禹聽到此訊,也是悲痛欲絕,親自率領眾大臣,以隆重的禮儀,為舜建造了陵墓,並在蒼梧山修廟祭祖,這就是至今猶存的零陵和舜廟(今湖南寧遠縣)。

大禹殯葬了虞舜,帶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當船過湘水時,竟雙雙投江而死。人們不忍說她們死了,而說她們變成了湘水神,因此稱作湘妃。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萬民的擁護。舜去世後,大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這就是夏朝的開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

大禹當上夏朝的國君後,沒有忘記肩負的重任,沒有忘記天下的長治久安,雖然身居高位,卻不貪圖享樂。為了治理天下,他還經常外出巡遊,了解民情。

大禹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並不把他這個領袖放在眼裡。他便下令各部落把所有的銅貢獻出來,用這些銅鑄成了九個大鼎,象徵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理出產、珍禽異獸,然後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緻禮。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徵。同時,鑄鼎的故事告訴我們,禹時手工業和冶煉技術已得到了發展。

夏禹開始在部落聯盟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九鼎的鑄成,使他有機會把這權力強化和神聖化,使它更加鞏固,以便把各部落統一在一起。

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紹興)召集各部落首領,想藉商議大事之名再顯示一下威風,鞏固他對各部落的控制。說來也巧,這次大會剛開始,就給了禹王一個樹立權威的機會。原來是離茅山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部落,叫防風氏。這防風氏對禹王的權力並不尊重,因此開會時,故意很晚才來。禹王見此情況大怒,下令處死了防風氏。各部落的首領見禹王是這樣威嚴,個個俯首貼耳,唯禹王之命是從。

禹王去世前幾年,想效仿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舉在帝舜時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沒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後來經過商議,又一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

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發明過一種鑿井的新方法。他擅長畜牧和狩獵,曾教會人們用火燒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於大禹的一位英雄。

隨著王位的鞏固,夏禹越來越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王權應該由自己的兒子來接管,而不能讓別的什麼人來繼承。可是伯益功勞卓著,威望極高,首領會議上推舉他做自己的繼承人。禹王感到眾怒難犯,只好順水推舟,答應下來。為了這件事,禹王越發煩躁,寢食難安。後來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順利的繼承舜位,一是當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二是舜選定自己做繼承人之後,就讓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權。如果我也效法當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權讓兒子去執行,而只給伯益一個繼承人的名義呢?"於是禹王讓啟參與治理國事。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啟由於把國事處理得很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來,而伯益做為繼承人,卻沒有新的政績,他過去辦的好事,人們也漸漸淡忘了。禹王死後,他的兒子夏啟就真地行使起王權來了。而多數部族的首領,也都表示效忠於啟,他們說:"啟是禹的兒子,我們願意效忠於他。"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這個樣子,大怒。他本是東夷人,他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而啟早有防備,經過一場大戰,打敗了伯益的軍隊。夏啟為了慶祝勝利,在鈞台(今河南禹州)舉行了大規模宴會,公開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國君。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制度。


[ 本帖最後由 黃藥師 於 2009-9-10 13:08 編輯 ]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姒啟

夏啟的誕生

古人有指事為名的習慣,夏啟王名喚“啟”,顯然明言為啟生,正如春秋初期鄭莊公名喚“寤生”一樣。 “啟”的涵義是“開啟、打開”,啟生也就意味著是開啟而生,現代醫學知識告訴我們,這無疑就是剖腹產術。

設想一下,遠古的人們面對難產時,百招用盡依然不見絲毫成效,產婦已然昏死,是坐待母子俱亡,還是拼命一搏剖腹取子?我想會有人考慮後一選擇的。更為關鍵的是,遠古人們敢作敢為,遠遠沒有後代子孫中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剖腹取子的情形,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除此之外,還有幾種可能性同樣導致剖腹產術的發生:一、產婦劇痛難忍,自己要求剖腹。類似的例子,就是在今天,因疼痛難忍只求速死的傷病者俯拾皆是。二、產婦劇痛之後,失去痛覺,或者在劇烈產痛中反而感覺不到切膚之痛,猶如含黃連吃苦瓜反覺瓜甜一般。三、遠古時期巫教盛行,為解難產之難,巫樂巫舞、巫歌巫頌環繞四周,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下,產婦意識被引導他向,如魂離體,從而不覺剖腹之痛。類似的情況,常見報導稱某人修煉氣功走火入魔而自殘其體。四、遠古時期生活維艱,古人的生命力遠比物質優裕條件下生活的人們頑強,忍耐力亦強,剖腹雖痛,也能忍耐。五、遠古崇尚生殖,難產之婦自求剖腹產子,會被視作為宗族昌盛獻身,享有無上崇譽。六、人性中最偉大的是母性,將為人母的產婦為保兒女性命,舍生赴死,義無反顧,在所不辭。

傳說大禹母親臨產時背痛如裂,以至昏死過去,大禹的父親鯀無奈之下,親手剖開禹母背部取出嬰兒,再用布帛裹束產婦胸背,最終救得母子平安。無需分辯這個傳說荒誕不荒誕,至少這個故事與傳說中鯀的性格和才能極其相符。傳說鯀剛愎自用,這是一種貶義說法,同樣個性的褒義說法則是“堅毅自信”,這是鯀能下手剖妻取子的性格基礎。禹剖背而生,啟剖腹而生,故事的核心內容相似,一脈相承,而且發生在同一個家族中,怕是很難用偶然性就能解釋清楚的。由於夏啟王的名字自述性地表達了許多信息,使得神話背後的事實真相可信度大大提高,因此,筆者斗膽斷言,夏啟王是剖腹產術誕生的第一人。

考古學者研究發現,新石器時期人類已經掌握開顱術。我國學者在青海、山東等地發現數十個新石器時期人為開孔的人頭顱骨,而且實驗證明,開孔邊緣有明顯的骨板生長癒合跡象,說明開顱發生在受術人存活期間。這一考古發現證明,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王朝建立的前夜,大禹之子——啟由剖腹產術接生是完全可能的。


“夏啟”身份新說--許風申

一、從對“夏啟”評價的分歧說起

夏啟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無論是從歷史文獻記載還是從學者研究的角度來看,啟為禹之子似乎已成定論。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歷史評價卻褒貶不一。

《孟子·萬章上》說:“丹朱(堯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與不肖,皆天地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孟子·萬章上》還提到,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 ”《呂氏春秋·先己篇》中也說,夏后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複之,夏后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上述啟賢的說法,經過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固定下來,在大多數人看來,啟禀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啟無疑是歷史一個重德修賢的聖明君主。

即使在神話傳述中,啟也是一個神通廣大,能與天帝交通的聖賢之神。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楚辭補注》對此解釋說:“九辨九歌,禹樂也。言禹能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啟能承先志,贊敘其業,育養品族,故九州之物皆可辨數,九故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

但我們同樣注意到歷史文獻與傳說中對啟的評價卻有截然相反的一面。 《戰國策·燕策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 《墨子·非樂上》說:“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 《淮南子·齊俗篇》中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注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總之,夏啟似乎又成了一個不足以任天下的德薄之人,他破壞了原有的禪讓製度,將天下變成私有,繼位後又淫逸無度,黨同伐異,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無恥之徒。

為什麼歷史上的啟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除了古史辨學者顧頡剛先生所指出的先秦諸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思想而“競奇鬥巧”的因素外,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呢?


二、“杜宇、鱉靈”神話的啟示

古代蜀地,同樣流傳著一個“鱉靈”治水的故事。

《太平御覽》卷八八八引漢時揚雄所著《蜀王本紀》說: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有一男子名日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地井中出,為杜宇妻。宇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復出。 .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鰲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至蜀復生,蜀王以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鰲靈決玉山,民得陸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帝自以薄德,不如鱉靈,委國授鱉靈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關於這則神話,早有學者懷疑它和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等傳說之間的關係。童書業先生認為這段故事顯然就是雜採中原神話編造而成,所謂杜宇就是禹,而鱉靈就是鯀。近來又有學者懷疑鯀、禹、啟就是該神話中的鱉靈,並判定鯀、禹治水和鱉靈治水的神話是同一神話分化的結果。

探討兩則神話間的相互影響關係,顯然已超出了本文的範圍。真正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此則神話中提到的杜宇、鱉靈禪讓的原因:鱉靈治水,望帝卻乘機與其妻私通,自以為薄德,於是委國授鱉靈而去。其它歷史文獻上也有相大致相同的記載,《說文解字·四上》說:“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慚亡去,為子巂(規)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雲望帝。”《華陽國志·蜀志》也說:“望帝使鱉冷(靈)治水,而淫其妻。冷還,帝慚……。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

杜宇與鱉靈作為蜀人的祖先,同為後世人們所敬重。至今在郫縣西南一里多路,還可見到望業地祠的遺跡。有望帝陵和業帝陵,兩陵相對,以前人們在這裡祭祀望帝(杜宇)和業帝(鱉靈),祀典極為隆崇。但兩人關係實在曖昧難辨,上所引《蜀王本紀》說:“望帝去時,子歸鳴,故蜀人悲子歸鳴而思望帝”。 《說郛合刊》卷六十輯《寰宇記》說:“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晝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帝魂也'。”後人多疑杜鵑有冤,恐怕杜宇、鱉靈禪讓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所謂杜宇和鱉靈妻私通的說法,難道是承繼杜宇的鱉靈或其開明王朝為貶低杜宇而偽造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事?古史渺遠,我們不得而知。但無疑,禪讓傳說並非像我們以前想像的那麼簡單。

再回到我們先前的話題,結合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堯舜禹禪讓傳說來看,如果說《蜀王本紀》中所記載的鱉靈就是禹的原型,那麼故事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杜宇又會是誰呢?我們不妨假定他就是舜,看看接下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姒啟

三、舜禹“禪讓”傳說的推原

舜在承繼堯的帝位以後,首先借治水無功、不用帝命的名義除掉了意欲造反的鯀,將其殛之於羽山。這也就是《書·洪範》所說的,“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敘。”鯀則殛死,禹乃嗣興。關於禹興的原因,《淮南子·原道篇》說:“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之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由此可見,禹通過思父之非,修德保民,又重新獲得了民眾的擁戴。這使舜又重新感受到了來自禹復興對自己權勢所帶來的嚴重威脅,為了根絕後患,舜於是精心策劃了一場“借雞生蛋”的好戲。

舜命禹繼續治水,《書·皋陶謨》大禹曾這樣說:“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關於其中“辛壬癸甲”四字,孔安國解釋為:“辛日娶妻,至於甲四日,復往治水。”後來學者多從此論。表面看來,似乎是大禹為了完成治水任務,新婚三天便捨棄婚妻子,急急忙忙踏上治水的征程。而後,啟十月而生。世上難道竟然有這樣的巧合?

我們推測,實際上可能是禹難違帝命,間不容髮。 《史記·夏本紀》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舜借治水之故,將禹支開,乘此機會機與禹的妻子塗山氏私通,生下了後來的啟。原來所謂的“啟”竟然是舜帝之子!

重新明確了啟的身份,那麼以後的諸多迷團也就迎刃而解了。 《楚辭·天問》洪興祖補注引《淮南子》說:“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清代學者馬驌《繹史》卷十二引《隨巢子》也說:“禹娶塗山,治鴻水,通轅轘轅山,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實際上,這則母死子出的神話核心並不是啟的出生,而在於禹妻的化石而死。塗山氏見到自己的夫君,羞愧于自己的行徑,觸山而死,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舜帝因為其子商均不肖,又以禹治水功高,且能平定三苗之亂,所以便作個順水人情,“薦禹於天,為嗣。”這樣既滿足了禹的要求,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舜帝這一看似完美的計劃不幸被禹的同姓諸侯有扈氏所知,所以他極力反對禹傳位於啟。這時的禹進退兩難,雖然懷疑啟的出身,但遠古時代不像現在可以有條件作個親子鑑定,況且自己只有啟這一個名義上兒子,只得盡力平息這一謠傳。所以《莊子·人間世》說:“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至於啟是否真為自己所生,只能憑由天命了,如上引《戰國策·燕策一》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啟由於得雙方的共同支持,所以“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於是,夏啟作為“兩君之子”便順利地繼承了王位。

可是那個有扈氏仍然不知好歹,繼續散佈啟為舜的所謂“謠言”。這是夏啟絕不能容忍的,這也就是《書·甘誓》所說的有扈氏不服,啟伐之。 (啟)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事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故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故於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淮南子·齊俗篇》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注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其實有扈氏也有自己的打算,無非是想藉此證明自己才是禹的真正後代,從而獲得對整個部族的控制權,但由於實力不濟,最終被夏啟所滅。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可以明白,歷史上夏朝初期“太康失國”以後,為什麼少康最終借助舜的後代姚姓有虞氏國的力量來實現復國的願望,其中的原因恐怕也得追溯到他的曾祖啟的特殊身份上罷了。

必須聲明,啟為舜之子只不過是我們根據古史傳說材料所提出的一個假說,雖然有擺弄古史材料之嫌,但這樣的一個假說對於我們理解傳說時代的歷史是不是毫無意義呢?


四、“夏啟”身份假說的意義

舜是神話中的帝嚳和殷民族祭典中的高祖俊,這一點已被郭沫若等學者通過甲骨文研究所證實,大多數學者認為舜就是東夷殷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鯀禹是西羌夏民族傳說中的祖先,也被許多學者通過禹的出生地與巴蜀關係所證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個民族的交合融匯以及相互勢力的此消彼長無疑是“禪讓”制度源起的重要因素,治理水患與共同對付南方三苗集團則是他們聯合的基礎。我個人認為,所謂“禪讓”制無非是兩個民族輪流執掌權力的形式。

其實,這一看似“和平”的禪讓形式背後隱藏著卻是雙方民族勢力的對比。即使堯舜禪讓的傳說,也並不是像先前儒家所宣傳的那樣充滿道德化的色彩。史載堯帝統治時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蹟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堯帝實在沒有辦法來安定天下,只得讓位於舜。而舜也決非一般平民,《史記·夏本紀》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根據《史記·正義》引周禮郊野法雲“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如果我們按一夫一家四口來計算,舜儼然是一個擁有萬人之眾的部落首領,這在當時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新興勢力集團,所以《尸子》上說:“舜一徙成邑,再徙察國。堯聞其賢,徵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親信。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 ”堯舜之間正是通過聯姻這種方式順利地實現了權力的轉接與過渡,至於後來的舜逼堯之說,可能只是出於堯邦頑固分子的一種藉口罷了。

而在東夷民族首領舜即將執掌權力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夏民族的首領鯀企圖憑藉自己的實力打破這種平衡局面,如《呂氏春秋·行論》所言:“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下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 “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羽山,副之以吳刀。”舜帝在平息鯀的叛亂之後,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成功地自己的親生兒子嫁接到夏禹民族之中,最後通過禪位與禹的方式,從而確立了啟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夷夏兩個民族皆歌“吾君之子”,共同生活在一個貌似合理的統一體系之中,進一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腳步。同時,也順利地實現了從“禪讓”到“世襲”的轉變,為中國早期第一個國家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至於,我們前面提到的關於啟的不同評價,現在也許有了一比較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後來夷夏民族對早期歷史的不同陳述。在理解古史傳說方面,不同的民族背景是不是我們應該可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呢?

要之,正是舜帝的不光采行徑完成了夷夏兩個民族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融合。從長遠角度來看,有點“小眚不掩大德”的意味,畢竟這種所謂的“和平”演變比血腥的民族爭鬥和互相屠戮更為可取一些。本文所謂“夏啟”身份新說雖然難免紕漏,但對於我們理解古史中“禪讓製”向“世襲”的轉變以及早期的民族融合進程,無疑提供了一條可能藉鑑與重新思考的途徑。

儘管啟打敗了伯益,但許多部族對他改變禪讓傳統的做法表示強烈的反對。有一個部族首領叫做有扈氏,站出來反對夏啟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會議的決定,還位於伯益。於是,夏啟就和有扈氏在甘澤地方(今陝西戶縣一帶)發生了戰鬥。兩軍對壘,大戰開始前,夏啟激勵將士們說:"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扈氏對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來消滅他!因此你們要服從我的命令,奮力出擊,不可懈怠!"夏啟訓話完畢,六軍兵士就揮舞刀槍,吶喊著沖向有扈氏的隊伍。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有扈氏被打敗了,有扈部落的成員被罰做奴隸。從此,夏啟的王位終於坐穩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正式開始了。

夏啟實行王位世襲的故事,說明那時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經徹底瓦解,天下為公氏族部落會議制度已經轉化,開始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奴隸社會天下為家到來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進步。因為在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人們的生活極其艱苦。到了奴隸社會,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分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所以說這是歷史的向前發展。

生平

啟,母塗山氏。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台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後就死了。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了禪讓製,自行襲位,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有的史學家認為禹是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啟奪位後,攻殺禹選定的繼承人伯益,開創了世襲的由父傳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啟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陝西省戶縣)不服,啟發兵攻伐,被有扈氏打敗。為了贏得民心,啟便嚴於律已,過著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還尊老愛幼,任用賢能,然後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滅了有扈氏,鞏固了王位。這以後,他又一反以往的作風,生活變得腐化起來,整日飲酒作樂,歌舞遊獵。傳說他曾創作了名為《九韶》的大型樂舞。

啟的年紀老了,他的幾個兒子激烈地爭奪著繼承權。小兒子武觀(一說為幼弟)因為爭得最兇,啟就將他放逐到黃河西岸(今陝西義帶)。武觀聚眾反叛,啟派大將彭伯壽帶兵將他打敗,並押來見啟。武觀只好認罪服輸。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太武王子履

商湯(生卒年不詳)商朝的創建者(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部落首領,13年為中國國王。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啺(音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族部落首領,子姓。與有莘氏通婚後,運用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為前進據點,積極治國,準備滅夏。

當時夏桀王在位,夏朝國勢漸衰,矛盾異常尖銳,湯乘機起兵,首先攻滅葛(今河南寧陵北)及十多小國和部落。接著又克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河南範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部)等小國。經過11次戰爭,無敵於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緡氏的反叛,起兵打敗夏桀王於鳴條之野,一舉滅夏。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歷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稱“商湯革命”。湯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徵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


伐夏的起因

《易·革·彖辭》中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名言。這裡所說的“湯”,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治王朝的開基者——商湯子天乙。他曾經領導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爭的暴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他的所作所為,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符合人民的願望,因此得到後人的肯定和讚揚。在這場革故鼎新的變革中,鳴條之戰是其關鍵的一著。

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逐漸強盛起來,由夏的屬國演變為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商湯即位並遷徙部族統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後,即積極籌措攻夏立國的大計。當時,夏朝的統治者是桀。他驕侈淫逸,寵用嬖臣,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民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易喪,予偕女皆亡”。這表明夏的統治風雨飄搖,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商湯的滅夏戰略方針,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制定的。他首先在政治上採取了爭取民眾和與國的政策,開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勢,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在軍事戰略上,他在賢臣伊尹、仲虺的有力輔佐下,巧妙謀劃,“先為不可勝”,逐一剪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後一舉攻克夏邑。


鳴條之戰的策劃

具體地說,他實施了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創造性開展“用間”活動。為了徹底察明夏桀的內部情況,商湯大膽派遣伊尹數次打入夏桀內部,充當間諜,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混亂狀況。做到知彼知己,然後有針對性實施自己的戰略方針。

第二,先弱後強,由近及遠,剪除夏桀羽翼,完成對其戰略包圍。當時夏王朝總體力量仍然大於商部族。在這種情況下,商湯不馬上正面進攻夏王朝,而採取先弱後強、絕其羽翼的正確方針,為最後決戰創造條件。他把第一個打擊目標指向夏的屬國葛,以替童子復仇的名義起兵滅葛。這不僅剪除了夏桀的一個羽翼,也還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繼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滅亡了韋、顧,並攻滅夏桀最後一個支柱,即實力較強的昆吾。這樣商湯就完成了對夏桀的戰略包圍,打通了最後滅桀的道路。

第三,正確選擇和把握決戰時機。在完成對夏桀的戰略包圍後,商湯對最後決戰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幾經試探和權衡方才作出決定。俗話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鳴條之戰誓師

大約在公元前1766年,商湯正式興兵伐夏。在戰前他隆重舉行了誓師活動,一一歷舉夏桀破壞生產,殘酷盤剝壓迫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民於水火之中。商湯還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這番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士氣。

商湯激奮地說:“來吧,諸位,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不是我小子大膽發動戰爭,是因為夏王犯了許多罪行,所以,上天才命令我上前討伐它!”

“現在,你們大家常說:我們的國王不太體貼我們了,把我們種莊稼的事兒都捨棄了。犯了這樣大的錯誤,怎麼可能糾正別人呢?我聽到你們說的這些話,知道夏桀犯了許多罪行。我怕上帝發怒,不敢不討伐夏國!”

“現在你們將要向我說:夏桀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呢?夏桀一直要人民負擔沉重的勞役,人民的力量都用完了,他還在殘酷地剝削壓迫人民,人民對夏桀的統治非常不滿,大家都怠於奉上,對國君的態度很不友好,甚至要與夏桀一起去死!夏國的統治已經壞到這種程度,現在我下決心要去討伐它!”

“你們只要輔助我,奉行上天的命令討伐夏國,我就要加倍地賞賜你們。你們不要不相信,我是決不會失信的!假若你們不聽從我的話,我就要懲罰你們,讓你們當奴隸,決不寬恕!”


鳴條之戰的戰爭過程

戰前誓師後,商湯簡選良車70乘,“必死”6000人,聯合各方國的軍隊,採取戰略大迂迴,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隊在鳴條(今河南洛陽附近)一帶展開戰略決戰。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朡(今山東定陶東一帶)。商湯發揚速戰速決、連續作戰的作風,乘勝追擊,攻滅了三朡。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壽縣南),不久病死在那裡,夏王朝宣告滅亡。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偃師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就這樣,在夏王朝的廢墟之上,一個新的強盛的統治王朝——商建立了起來。

商滅夏后,成為黃河流域的主要統治者,勢力發展很快。尤其是前期政治狀況較好,社會也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標誌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當成熟和青銅冶煉技術的相當進步。歷時600餘年後商朝滅亡,時間約在公元前11世紀。

立國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臨滅亡之時,但仍具有相當的實力。當商湯停止向夏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時,夏桀即調動九夷之師,準備討伐商湯。商湯視情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穩住夏桀,繼續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不久傳來了夏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消息。商湯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貢奉。這次,夏桀的指揮棒完全失靈了,九夷之師不起,有緡氏公開反抗。只有到此時,商湯方才認為伐桀的時機完全成熟,於是果斷下令起兵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太武王子履

補充

1.湯,姓子,原名履,又稱武湯、成湯、商湯、天乙、天乙湯,甲骨卜辭中稱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稱作成唐。湯是契的十四代孫。生卒年不詳,商部落首領,滅夏而建商。在位13年,病死。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毫(今河南商丘北面)。

湯,據說是帝嚳後代契的子孫,為商部落首領。商族興起在黃河下游,相當於現在的河南、山東一帶。商部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這個部落的始祖叫契。傳說契的母親簡狄洗澡,忽然發現燕子下了個蛋,吃了以後便懷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

夏朝末年,商族逐漸強大,眼見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湯決心滅夏。桀擔心湯勢力壯大而威脅自己,便將湯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又送桀以重金,並賄賂桀的親信,使湯獲釋歸商。

湯的妻子有個陪嫁奴隸,名叫伊尹,湯差使他在廚房乾活。伊尹很有才能,為了讓湯發現自己,故意有時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時卻或咸或淡。有一次,湯就此事責問他,他就趁機向湯談論了自己對治理國政的見解。湯大為驚奇,知道他是一個賢才,就免除他奴隸的身份,任為右相。自此,在伊尹的謀劃下,湯積極準備滅夏。

湯以仁厚收攬人心,爭取人民的支持,有一次,他外出遊玩,看見一人在樹上掛起一張網,然後喃喃自語說:“不論天上來的,還是地面來的,凡是從四面八方來的鳥,都飛進網裡來。”湯對他說:“你太過分了吧,怎麼可以這樣網盡殺絕呢!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的網就可以了。”農民依言照辦。湯祝告道:“鳥兒啊,你們願意往左的就往左,往右的就往右,只有不聽我話的鳥兒,才飛進網裡來。”湯網開三面,恩及禽獸的事傳開後,人民都稱讚他對待百姓寬厚仁慈,紛紛擁護,湯的勢力進一步壯大。

湯歷數夏桀的暴虐無道,號召夏的附屬小國背棄桀,歸附商。對不聽他勸告者,就先後出兵攻滅。如葛、韋、顧等夏朝屬國,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湯越戰越強,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夏桀陷於孤立的境地。湯還遷都於毫,以此為前進的據點,準備最後攻滅夏朝。

湯還採納伊尹的建議,停止朝貢夏朝以試夏桀的實力。桀命令九夷族發兵征討商,這說明桀還能調動九夷族的兵力,湯和伊尹就馬上請罪,恢復向夏桀的進貢。

一年後,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殘暴統治,紛紛叛離,使桀的力量大為減弱,湯和伊尹見時機成熟,就由湯召集部眾,出兵伐夏,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舉攻滅了夏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定都亳。

湯建立商朝後,減輕徵賦,鼓勵生產,安撫民心,使商的勢力擴展至黃河上游,成為又一個強大的奴隸制王朝。

湯為部落首領17年,建商後稱王13年,病死。

2.商成湯

商的開國君主。契之後,名履。初居亳,為夏方伯,專主征伐;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放桀於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783~前1754)崩。


成湯代夏的歷史意義

《易·革·彖辭》“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商湯開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使中華帝國以後的歷史變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他領導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爭的暴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他的所作所為,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合符人民的願望,因此得到後人的肯定和讚揚。

商湯“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項進步之舉,鳴條之戰則是我國軍事歷史上一篇輝煌的傑作。它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於後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築,都產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




[ 本帖最後由 黃藥師 於 2009-9-10 10:13 編輯 ]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武王姬發

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次子。中國西周第一代帝王。他繼承父親遺志,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週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豳。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

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週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週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

周武王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

周朝經歷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武王伐紂

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週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

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牧野之戰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太公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又二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決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向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像大兇。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決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向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向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決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建國措施

周武王建週後,進行大規模的分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姬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餘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首先,採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里)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干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其次,採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決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武王為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其弟周公旦討論過在當時被認為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營建東都,以便於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劃,在滅商後不久逝世。

據說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齊禮閆村。閆氏是其後人。


人物評價

周武王有著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著果斷地處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無道,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伐紂的過程中,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歌,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同時周武王有著很傑出的個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是他獲得人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平王姬宜臼


周平王(約前781-前720),姓姬,名宜臼,中國東周第一代王。他是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幽王的正室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兒。

簡介

周平王(約前781-前720),中國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西周末年,幽王被犬戎殺死,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經犬戎侵襲,十分殘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許、魯等諸侯擁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是為平王。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依仗晉、鄭、虢等諸侯的力量,勉強支持殘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各國之間的兼併越來越有發展,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平王死後,因其太子洩父早死,立平王之孫林為太子,是為周桓王。

生平

平王姬宜臼,週幽王在位時,原被立為太子。幽王寵愛褒姒後,廢黜了宜臼,改立伯服為太子。有一天,宜臼在花園裡玩耍,幽王將籠子裡的猛虎放出,打算讓猛虎將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膽量,當猛虎向他撲來時,他非但不驚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聲,嚇得老虎吃了一驚,後退幾步,伏在地上觀察動靜。宜臼便從容離去。他知道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與母親申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犬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幽王以後退走了。申、魯、許等諸侯國就擁立宜臼為王,於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即位。不久,因為鎬京已遭戰爭破壞,宜臼在秦國護送下,東遷至洛邑,在晉、鄭等諸侯國夾輔下,勉強支撐殘局。東遷後的周朝,史稱東周。

東周開始的這一年,就是春秋時期的開端。在宜臼即位的同時,諸侯虢公翰擁立幽王的另一個兒子餘臣為天子,稱攜王,出現了兩週並列的局面。十餘年後,支持宜臼的晉文侯攻殺了攜王,周王朝又重新統一。宜臼東遷時,因為秦襄公護送有功,就提升他為諸侯,並答應說:“戎人攻占了鎬京和岐山地區(今陝西鳳翔縣一帶),你去攻擊他們吧,打到哪裡,那裡就歸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區為秦所攻占,秦國從此開始發展起來。由於大片故土喪失,東周王朝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餘里,地窄人寡,與方圓數千里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於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動盪時期。宜臼在位期間,因外祖父申侯擁立自己有功,便賜予申侯以封地,並派自己畿內的百姓去戍守。這使百姓離鄉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一度委任鄭莊公寤生為朝廷卿士。由於鄭國實力雄厚,姬宜臼對鄭莊公懷有戒心,不願朝政為鄭莊公所操縱,又乘鄭國多事,鄭莊公沒有來上任的機會,想撤掉他卿士的職務。鄭莊公聞知,馬上趕到洛陽,對姬宜臼施加壓力。姬宜臼再三賠禮,鄭莊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讓太子姬狐去鄭國作人質。不過這太有損天子的體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換人質的辦法,讓鄭莊公的兒子忽也來洛邑作人質,而周太子去鄭國則用學習的名義。史稱“周鄭交質”。從這一史實可知;姬宜臼東遷後,周王室已勢力衰微,周王名為天子,實際上要看大諸侯的臉色行事。公元前720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後的廟號為平王。平王死後,因其太子洩父早死,立平王之孫林為太子,是為周桓王。


評價

周平王於周幽王去世後,在東都雒邑建立東周,為一復國君主。但由於周平王即位時,有許多諸侯反對他,當時傳聞他和母親申后因被其父周幽王廢掉後一直懷恨在心,故意聯合諸侯國繒和外族犬戎入宮殺害幽王和褒姒,然後即位為天子。故此,所有諸侯都不再聽從天子,而造成春秋時代的開始。

周平王時,周的國力已衰,軍力不振,經濟困難,大片土地已分封給諸侯國,尤其是宗周一帶的故土都給了秦國,周王直接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了。周王室的土地僅僅方圓幾百里,東至滎陽,西至潼關,南至汝水,北至沁水南岸。相反,諸侯國的地盤卻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他們之間互相兼併,掠奪土地,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諸侯爭霸的混亂局面。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卻一去不復返了。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秦始皇嬴政

千古一帝 彪炳史冊

橫掃六國,始稱皇帝,加強君主權力;三公九卿,郡縣之制,強化中央集權;車同軌,書同文,萬世不廢;長城馳道,焚書坑儒,功過是非,任人評說……

◆童年遭難少年成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經三皇五帝至禹啟而家天下。夏朝當立,但夏桀殘暴,湯起滅夏;商得以存世,至紂無道,武王遂滅商,建立西周。由於周武王實行"封諸侯、建藩衛"的政治制度,數百年之後,諸侯紛爭,群雄割據,霸主迭興,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又經過兩百多年的兼併,剩下了為數不多的諸侯國,其中以秦、齊、楚、魏、韓、趙、燕最為強大,號稱"七雄"。七雄並立,混戰不休,史稱這個時期為"戰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逐鹿中原。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古代嬴姓部落的一支,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便將他們封在秦。西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陜西省,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因為它地處偏僻,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期它是一個很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西元前356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西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西元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

秦始皇西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的邯鄲。在他出生之前,正值曾祖父秦昭王在位。秦昭王採取"遠交近攻"的兼併策略,大舉進攻韓、魏兩國,而與趙國聯盟。秦趙結盟之後,秦國派子楚到趙國,作為人質。

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安國君並不寵愛他的母親夏姬,子楚又不是長子,所以被作為人質送到趙國邯鄲。流落異國他鄉的子楚鬱鬱寡歡,但是呂不韋改變了他的命運。

衛國商人呂不韋靠做投機生意成為富商。一次,他在邯鄲見到子楚,並了解到他的身世,認為此人不同凡俗。呂不韋知道子楚不得志,同時安國君寵愛的華陽夫人又無子。於是,呂不韋便打定主意,想讓華陽夫人過繼子楚為子,如果太子安國君即位,子楚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太子了,屆時自己就能夠利用這些特殊的政治資本賺盡天下的財富。

很快,子楚在呂不韋的大力資助下,廣交賓客,獲得了不少謀士的輔助。呂不韋帶著奇珍異寶,拜訪了華陽夫人的姐姐,讚揚子楚的賢德和聰明,說他是一個胸懷遠大抱負的人;又說子楚日夜思念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常常到深夜還在流淚,不能成眠等。華陽夫人的姐姐把子楚的厚禮和問候轉呈給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聽了之後,對子楚就有了好感。

呂不韋接著建議華陽夫人,如果她把敬重華陽夫人、德才兼備的子楚作為自己的兒子立為儲君,即使以後秦昭王死了也能保住她的地位。這正中華陽夫人下懷,從此,華陽夫人見到安國君便為子楚說好話。不久,安國君與華陽夫人刻符為信,約定立子楚為儲君。

安國君和華陽夫人送給子楚大批錢財,並任命呂不韋為老師扶助子楚。從此,子楚名聲日盛,譽滿諸侯。呂不韋也常常住在邯鄲,和子楚一起廣交天下政客。

為了使子楚更加信任自己,呂不韋特地送給子楚一位擅長歌舞的美女,歷史上稱她為趙姬。西元前259年,趙姬在趙都邯鄲生下一個兒子,因出生地為趙國,故以趙為姓,起名趙正---因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

趙正出生當年,秦國和趙國因長平的歸屬問題由盟友變成了仇敵。第二年,趙國在長平遭秦國圍攻時想殺死子楚,結果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重金賄賂守城門的官員,逃出了邯鄲。趙正和母親在外祖母家的掩護下,逃過了此難。

西元前250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即秦孝文王。華陽夫人被尊為王后,子楚為太子。此時秦、趙已經修好,趙國把趙姬母子送回秦國。

10歲之前,趙正的美好童年都在趙國度過,之後,他來到秦國。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便去世。子楚繼承王位,號莊襄王。莊襄王即位後,便以呂不韋為相國,封為文信侯,賞賜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但莊襄王在位時間僅三年便死去了。西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由於年幼,政事由呂不韋和趙太后執掌。


◆剷除政敵掌握王權


嬴政繼承秦國王位後,相國呂不韋的權勢隨之進一步擴大,並且取得作為國君長者的"仲父"尊號,家仆上萬,財力雄厚,成為秦國首屈一指的大富翁和權臣。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呂不韋召集門客三千,讓他們著書,最後編寫成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內容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目的是為了壓倒諸子百家之說。

趙太后在嫁給子楚之前與呂不韋就有一段不可告人的情緣,現在雖然地位尊貴,但子楚已死,所以兩人便舊情復發,時常私通。此時,嬴政已經長大,漸知人事。呂不韋因害怕隱私暴露,引來殺身之禍,就為自己找了替身嫪毐假充宦官,進入太后宮中,侍奉太后,深得太后寵愛,朝中政務悉由其決斷。嫪毐擁有門客1000餘人,家仆上千人。另外,他與朝中官員互相結交,把不少重要官員網羅其下,成為秦國僅次於呂不韋的又一股政治勢力。這樣,嬴政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嫪毐。少年嬴政雖然年幼,但聰穎過人,對呂黨、後黨的所作所為也有耳聞,但他頗有城府,喜怒不形於色。表面上看來,嬴政對呂黨、後黨置若罔聞,其實時刻在關注他們的活動並伺機剷除他們。

西元前238年,嬴政年滿21歲。按秦國制度,國君滿22歲就要加冠親政。可呂不韋、嫪毐兩人分別向嬴政弄權示威。嚴峻的考驗第一次擺在了嬴政面前。面對呂黨和後黨兩大集團的囂張氣焰,胸懷大志的嬴政在挑釁面前不動聲色,在加強對呂黨、後黨監視的同時積極準備應對異常事件。成竹在胸的嬴政佯裝若無其事地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然而嫪毐早已蓄謀暴亂,要殺掉嬴政,結果被早有防備的嬴政活捉,處以車裂酷刑,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20多人,牽連的多達4000多家。趙太后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后被軟禁。後來,經過齊人茅焦的勸說,嬴政才親自把母親趙太后接回咸陽。


同時,嬴政早已深感呂氏集團對秦國君權的巨大威脅,打算乘嫪毐案件誅殺呂不韋,一併清除呂氏集團。但是呂不韋輔佐先王繼位的卓著功勳眾所周知,並在秦國已經培養了一股強硬的勢力,如果操之過急,可能壞事,因而秦王暫時沒有動呂不韋。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嬴政就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將其趕出咸陽。呂不韋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後,嬴政為了避免呂不韋和其他六國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曰:"汝對秦有何之功,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汝與秦有何親緣,卻得到仲父之稱?汝快滾至西蜀!"呂不韋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乾脆服毒自盡了。

在剷除呂黨、後黨之後,嬴政在繼承王位的第八年,即西元前238年開始親政。

在徹底剷除對自己權力的威脅之後,嬴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事業。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文臣有謀士李斯和尉繚,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軍力較強。到嬴政繼承王位時,秦國無論在經濟力量上,軍事力量上還是地理形勢上,都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為了加快統一步伐,他在清除國內敵對勢力的同時,發揚先王雄風,禮賢下士,網羅人才,重新收納文武骨幹20餘人。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在戰略上,他繼續奉行先王"遠交近攻"的戰略,同時又採用了新的策略,即間諜活動。嬴政採納李斯等人的策略,重金收買關東六國權臣,離間其君臣關係。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籠絡燕齊;二是穩住楚魏;三是先消滅韓趙,再統一全國。在這種戰略方針的指導下,一場統一戰爭開始了。

西元前236年,秦王嬴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雖然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仍然一時無力滅亡趙國。於是秦國轉攻南韓,西元前231年,攻下南韓南陽,次年,秦內史滕率軍北上,攻佔南韓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南韓滅亡。

西元前229年,秦王嬴政起兵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出井陘(今河北井陘縣),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趙國派大將李牧迎戰,雙方屢有勝負,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後來,秦軍使用反間計,讓多疑的趙王撤換了統帥李牧。由於臨陣易將,趙軍士氣受挫,失去了相持能力。西元前228年,王翦向趙國發起總攻,秦軍很快攻佔了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

在攻趙的同時,秦兵臨燕境。燕國無力抵抗,太子丹企圖以刺殺秦王的辦法挽回敗局。西元前227年,燕丹派荊軻以進獻燕國地圖為名,謀刺秦王嬴政,結果陰謀暴露,被秦國處死。秦王嬴政以此為藉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今河北易縣境內)大敗燕軍。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國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到遼東(今遼寧遼陽市),茍延殘喘,燕國名存實亡。

秦王嬴政的大軍滅掉韓趙、重創燕國以後,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為秦有,只有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援。西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率軍出關中,東進攻魏,迅速包圍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秦軍引黃河、鴻溝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在秦軍攻取燕都之後,秦國就把進攻目標轉向楚國。西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問諸將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將王翦認為楚國地廣兵強,必須有60萬軍隊才能伐楚,而李信則說只用20萬軍隊就能攻下楚國。秦王以為王翦因年老怯戰,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派李信和蒙武率軍20萬攻打楚國。西元前225年秦軍南下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開始進軍順利,在平輿(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和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擊敗楚軍,進兵到城父(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率軍反擊,大敗秦軍李信部,李信敗逃回國。西元前224年,秦王嬴政親自向王翦賠禮,命他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雙方在陳(今河南淮陽縣)相遇。王翦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與交戰,項燕只好率兵東歸。王翦趁楚軍退兵之機,揮師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市)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次年,秦軍乘勝進兵,俘虜楚王負芻,攻佔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設置郢郡,楚國滅亡。

五國滅亡後,只剩下東方的齊國和燕、趙的一些殘餘勢力。西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殲滅了遼東燕軍,俘虜燕王喜,回師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縣)俘獲趙國餘部,然後由燕地乘虛直逼齊國。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準備抵抗。西元前221年,秦軍避開兩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至此,秦王嬴政用了10年時間消滅了戰國六雄,從此華夏重歸一統。

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在戰爭中的戰略、戰術運用得恰到好處。在戰略方面,秦王嬴政在位時期,繼承歷代秦王發展農業和軍隊的政策,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後從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秦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則是避實就虛,出奇制勝。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19:52 | 顯示全部樓層
秦始皇嬴政

◆君權神授始稱皇帝


雖然秦王嬴政已經統一六國,但是,長期割據所形成的各地差異依然存在。秦王嬴政以鞏固統一為核心,以秦國現有制度為藍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行全面改革,創立空前龐大的、統一的封建帝國。

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正式宣佈統一六國,並且在輿論與思想上確立了秦王朝的正統地位。

古代,人們認為一個朝代的建立有沒有存在的理由,是關係到這個朝代能否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一朝代的統治者總是千方百計尋找種種理由,為自己的存在尋找合理的依據。商湯滅夏,稱"桀不務德",商湯就是上天派下來接替夏王朝的。商人還宣稱,他們的祖先是娥氏之女簡狄,吞玄鳥之卵而降生的。《詩經》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周人宣稱:帝嚳妃姜氏,因踩了"巨人"腳印生下一個男孩,名棄,棄即為周人的祖先,周朝取代商朝亦是上天的旨意。那麼,秦王朝的建立是不是上天決定的?它是否有存在的理由?秦王嬴政深知這一輿論的重要性。

戰國末年,陰陽五行學家鄒衍創立了"五德始終說",即運用金、木、水、火、土來解釋社會歷史的變化更替。他認為:每一個朝代各佔一"德",五德相生相剋,反復迴圈。堯舜時代是土德,夏朝為木德,商朝為金德,周朝為火德。由此類推,若秦朝是一個正統的朝代,它的存在也必然是上天的安排,那就必須具有水德。

傳說,秦文公在打獵時曾獲得一條黑龍,此為上天把水德轉托給秦人的證據。秦滅周,就是水克火,這是上天的安排,因此,秦王嬴政建立的秦王朝完全是合乎天意的。

根據五行學說,水為黑色,主北方,北為陰寒,所以,秦王嬴政以水德立國也必須處處體現這些特性。例如旌旗、禮服用黑色,處理政事講究"嚴刑"、"峻法"、"剛毅"。為了進一步神化其政權,秦始皇特地在泰山腳下舉行封禪典禮,以此來證明他的帝位是天神授予的。秦王朝的正統地位,就是在這樣的輿論宣傳中,逐漸被確立起來的。

就在秦朝統一之初,嬴政就召集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在上朝時開始了"議帝號"之事。嬴政在滅六國之前,被稱為"秦王"。"王"起初是周天子的稱號,後來,各國諸侯爭奪天下,都相繼稱王。現在嬴政滅掉六國,遠遠不只是一國之王,他統治的區域遠遠大於秦國,那麼,這位居於七國之尊的嬴政,究竟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尊號"?應該具有多大的權力?

眾所周知,古有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泰皇為最高、最尊、最貴,所以大臣們建議嬴政稱"泰皇"。但是也有人認為:古有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而嬴政的功績為"五帝所不及"。嬴政本人也認為他"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最後,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為"皇帝"。嬴政是第一個皇帝,所以稱始皇帝。並規定其後世,按子孫世系排列,為"二世、三世……傳之無窮"。並且規定"制"、"詔"、"朕"作為皇帝專用術語,其他人都不能使用。整個帝國都是屬於皇帝的,其地位和權力至高無上,朝廷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玉璽是皇帝行使權力的憑證,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稱為璽,只有璽才能使用玉料。玉璽與朕、制、詔一樣,都是皇帝的專有之物,任何百姓都禁止使用。

皇帝名號和權位確定以後,皇帝的親屬尊號也相繼確定,父親曰"太上皇",秦始皇確定帝號的當年就追莊襄王為太上皇,母親曰"皇太后",正妻曰"皇后"。秦始皇還下令博士官參照六國禮儀,從而制定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廷禮儀。皇帝在萬人之上,群臣聽傳令官之令趨步入殿見皇帝;群臣上書奏事,一律要求採用"臣某昧死言"的格式。

君權神授,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都必須由皇帝任免,要嚴格按照皇帝的命令辦事。軍權也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沒有皇帝的符節,任何人不得調動軍隊。為了保證皇權行使的暢達和中央集權制度的有力實施,文武百官晝夜不停地起草制度文件,最終制定出了中央行政組織和地方行政組織制度,由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

為了讓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得到充分發揮,秦始皇不分晝夜地操勞,白天斷獄,夜批公文。即使這樣拼命,但是他還不滿足,他還給自己規定了更高的目標,不批完一石公文,絕不休息。


◆統一制度加強集權


秦始皇憑藉武力征服六國,國家雖然統一了,但是還存在著許多阻礙國家發展的因素,所以秦始皇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強有力的改革措施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首先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改革後的中央行政機構以皇帝為首,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制度規定中央行政機構的首長是丞相,丞相統領百官,並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務。國家行政事務由丞相總領朝廷大臣集議和上奏。秦朝規定有左、右丞相,以右為尊。

太尉是中央軍事機構的最高軍事首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事。如果需要發兵、調兵,必須得到皇帝的虎符,才能有權指揮軍隊。

禦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皇帝的命令、國家的法令,由他轉交丞相頒布。管理全國的書籍、律令和文書等事項,監察各級官吏也由禦史大夫掌管。

三公之下還設九卿,九卿是具體掌管全國各領域事務的官吏,九卿分別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奉常具體掌管宗廟祭祀禮儀,兼任皇帝侍從,其屬官有太樂、太宰、太祝、太史、太卜、太醫等;郎中令具體掌管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其屬官有大夫、郎中、謁者;衛尉具體掌管宮門的警衛,是宮殿的警衛隊長;太仆具體負責皇帝使用的車馬,是皇帝仆從的最高長官;廷尉具體負責司法,是全國的最高司法長官;典客具體負責接待賓客的禮儀和少數民族事務;宗正具體負責皇室宗族名籍;治粟內史具體負責全國財稅收入和財政支出,是全國最高財務長官;少府具體負責山海池澤的稅收以及皇帝的生活供應,兼管宮廷手工製造業。

三公九卿,各自設有自己的一套機構,處理日常工作。大事總匯於丞相,最後上報皇帝裁決。

地方實行郡縣制。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秦國得到了徹底地改變。丞相李斯強烈反對分封制,他認為周朝就是因為實行分封制,將王分到各地當諸侯王,他們的權力才進一步擴大,逐漸與中央疏遠,皇帝越來越難管這些諸侯王,最後導致周朝分崩離析。他認為秦朝應汲取周朝的失敗教訓,要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秦國的安定也就牢牢抓在皇帝手中。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了36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一是縣長。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裏、什、伍,這是一種準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老百姓們以5家為一個基層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10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為了使國家更快、更穩地發展,秦朝首先嚴格管理官吏,秦始皇制定了一套嚴明的法令,專門治理官吏。法令極其嚴厲,使得所有官員都遵紀守法,辦事效率極高。同時,秦朝也給這些官吏很高的權力、地位,"以束為師"。

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設置的這套帝制機構,好像一張龐大的權力之網,從中央到地方,從郡到縣,到鄉、亭、裏、什、伍,層層控制,整個權力集中到中央,再通過中央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有的大臣和郡縣長官,都由皇帝一人任免。秦朝的這套政治制度,在我國古代政治制度中是空前專制的。在中國秦朝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基本上都沿用了這一套制度。這一制度對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繁榮,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秦朝剛剛建立,各方面的發展都還不夠完善。國家要統一,經濟要繁榮,民族要團結,除了有一套帝制機構之外,還必須建立各種統一的制度。長達幾百年的封建割據使得全國混亂不堪,要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在制定完整而統一的規章制度之前,秦朝政局非常混亂。為此,秦朝首先是頒行統一的法律。商鞅變法時,採用魏國李悝所著的《法經》作為秦國新法律的藍本。李悝的《法經》共分六篇:"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商鞅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什"、"伍"連坐法,又把"法"改變為"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秦律頒布全國執行,結束了戰國時代各國法律條文不一致的狀況。秦律具有苛刻嚴明的特徵,對"治吏"尤為重視,大量律條是針對官吏制定,官吏犯過,刑罰必加,絕不寬恕。李斯當時向秦始皇建議:"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在此之前的各國法律制度,都有很大不同。秦始皇就把秦的法律頒布全國,令全國各個郡縣統一執行。所以,秦朝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貪污受賄,也不敢玩忽職守,辦事效率極高。

秦朝統一之初,各國貨幣形制基本上都不相同,而且計量單位也不統一。為了統一貨幣制,秦始皇立即下令廢除六國舊貨幣,制定新的統一貨幣。新制定的貨幣分為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新的貨幣制的制定,給當時秦朝的商品交換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度量衡制度也是秦朝需要改革、統一的一項制度。原來各國的度量衡制度不僅大小、長短、輕重不同,單位、進制也不同。以量來說,秦國以升、鬥、斛為單位,魏國以半斗、鬥、鐘為單位,齊國以鉚、釜、鐘為單位。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全國頒行新的、統一的度量衡制度,規定度為寸、尺、丈、引;量為斛、鬥、升、合、侖;衡為銖、兩、斤、鈞、石。

車軌大小、交通要道的寬窄也需要統一。秦始皇下令,全國統一車軌,大車的兩輪之間皆寬六尺,所有不符合這些規定的車輛一律禁止使用,史稱"車同軌"。這一措施對交通運輸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語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交流工具。由於秦朝統一之前,各國各自為政,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說文解字·敘》中記載:"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這種文字不統一的局面嚴重影響了秦朝的發展。為此,秦始皇命丞相主持文字改革工作,下令須"書同文字"。李斯廢除了各國的異體字,統一了偏旁的形態,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規定了字體的筆數,全國一律使用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易於讀認的"小篆",又叫"秦篆",就這樣第一次規範了漢字。

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寫了《倉頡篇》,趙高寫了《爰歷篇》,胡毋敬寫了《博學篇》,都用小篆字體,共有3300個字,作為範本,向全國推行。

秦始皇開創的帝制機構和建立的各種統一制度,使得中國在兩千多年前成為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發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此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科學、文化迅速發展,並居於世界前列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20:46 | 顯示全部樓層
秦始皇嬴政

◆北築長城南戍五嶺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戰國時期,北方居住著少數民族匈奴人。匈奴已經進入了奴隸制社會,他們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匈奴人常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

秦朝統一以後,匈奴人仍然南下侵擾。為了保證中原地區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鎮守北疆。經過幾次英勇戰鬥,蒙恬終於攻取了河南地(今內蒙古馬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區)、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到蘭山口)、陽山(今內蒙古馬加河以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內蒙古馬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等地,還在這裡設置了34個縣,分別築有縣城。西元前211年,秦始皇從中原地區遷徙3萬多戶人家到這裡落戶。接著,秦始皇便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再修築了一部分,修築後的長城西起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長達1萬餘裏,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古代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晶。它的建成,對於北防匈奴,保衛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華夏兒女的驕傲。

秦朝初年,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兩廣地區,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越族。當時,他們還處於氏族社會時期,各個部落和部落聯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時人稱為百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北擊匈奴的同時,又派大將屠雎率50萬部隊對百越地區採取了重大的軍事行動。秦很快征服了閩越,但在進攻南越和西越時,秦軍遭到了頑強抵抗,加之嶺南地區交通不便,軍需供應困難,戰爭相持不下。為了支援戰爭,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徵發兵馬,一面命令監禦史祿率兵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挖靈渠,把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間的交通貫通起來,靈渠建成後大大方便了軍需供應和兵員運輸。經過八年征戰,終於平定了百越,統一了嶺南地區,並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戰爭期間和戰爭之後,先後有50萬中原人,"戍五嶺,與越雜處",他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客觀上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從此,越族人民就永遠成為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百越地區也從此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全國統一之後,領土驟然擴大,在當時交通設施簡陋的情況下,一旦有戰事發生,局面很難迅速得到控制。為了調發士卒和轉運糧草方便,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第二年,開始在國內修築馳道。

馳道以咸陽為中心,東到燕、齊,南至吳、楚,北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西到甘肅東部,南北東西,四面貫通,全長達數千公里。馳道寬達50步,路面用錘夯打,平坦堅實,道路兩旁每隔3丈植樹1棵。此外,在今四川、雲南、貴州等偏僻地區的崇山峻嶺之中,又修築"五尺道",以適應這些地區戰爭的需要。

馳道的修築,對於秦王朝有效地控制全國,鎮守邊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馳道戰時便於調兵、運糧,平時便於驛傳。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的11年中,曾5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民情,察看防務,平均每兩年1次。所到之處,都要刻立石碑、申張秦法、歌頌統一,宣揚皇帝的威德,以鞏固國家的統一。秦始皇的每次巡遊,基本上都是沿馳道進行的。

秦始皇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橫掃六國,一霸天下。六國雖然被消滅了,但還有大量六國的舊貴族、官吏、士人,隱名埋姓,潛藏在各地;他們甚至還掌握著大量的兵器,另外秦國在與六國的交戰過程中有許多兵器流散於民間,這是一種不可低估的潛在的危險因素。因為這些兵器很可能會被六國的舊貴族們利用起來,進行反秦的軍事活動,構成對秦政權的嚴重威脅。於是,秦始皇下令,全國各地,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藏兵器,違者嚴懲。各郡、縣官吏必須採取強制手段,收繳流散於民間和舊貴族手中的兵器。最後,這些收繳的兵器集中在咸陽加以銷毀,改鑄成12個大銅人,各重24萬斤。秦始皇這種兵器不藏於民間的做法,為以後歷代封建帝王所效倣。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原有六國的軍事設施如城郭、險塞等,被各國貴族用來作為反秦的據點或屏障,秦始皇命令各地,"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消除各種軍事上的隱患,同時也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設。


◆焚書坑儒禁辦私學


為了控制全國的輿論與宣傳,秦始皇實行了文化專制,以穩定政權。他採取了李斯的建議,實施"焚書坑儒"政策來鞏固皇權。

西元前221年,六國的遺老遺少和貴族大肆引經據典談論朝廷政事,雖然朝廷法令嚴酷,但時間一長,他們也就膽大妄為了。特別是那些儒生們,他們借用興辦私學名義,借古諷今,惑亂百姓,給朝廷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大量的輿論宣傳直指新政權,秦始皇深感問題的嚴重性,他要尋找解決這種局面的有力措施。

西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召集群臣舉行宴會慶賀自己北築長城、南伐百越的功績。博士仆射周青臣首頌秦始皇"神靈聖明"。他說:"陛下統一海內,滅亡諸侯,改設郡縣,無戰爭之患,百姓人人感到幸福快樂,這是前所未有的盛事。這樣的帝王之業,可以傳至萬世。"然而舊勢力的代表人物淳於越卻提出:"商、周的王位能夠傳一千多年,是因為分封制的實施。現在陛下設郡縣、去分封,假如有的人突然起來篡權,沒有輔佐怎能相救呢?"並借機攻擊道:"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群臣一片譁然。秦始皇也讓眾臣放開思想,各抒己見。但是,丞相李斯卻力排眾議,對以淳於越為代表的反對派論調進行了嚴厲駁斥。他說,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治國方法各異。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一,百姓積極而努力生產,儒生們本應學習法令,為國效力,相反,以淳於越為代表的"愚儒"們卻"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這些人"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他又提出,這些以淳於越為代表的"愚儒"們是秦朝政權和國家順利發展的絆腳石,應當及早除掉。之後,他又提出了焚書的建議:史書除《秦記》之外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的藏書都限期集中到郡,由郡守、郡尉監督燒掉;醫藥、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列;有敢相互談論《詩》、《書》的,判處"棄市"的死刑;"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秦始皇聽後覺得李斯的話很有道理,立即採納了這項建議。於是,全國各地青煙滾滾,大批古代文獻、典籍毀於大火之中。

在焚書之後的第二年,又實施了坑儒。由於大量焚書,引起不少儒生和方士的不滿,他們繼續大造輿論,謾罵、攻擊秦始皇,說他"專任獄吏"、"樂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等。秦始皇對這些敢於反抗、繼續散佈"妖言"、"以亂黔首"的儒生採取了堅決鎮壓的手段,先後逮捕了1160多個儒生和方士,把他們全部活埋於咸陽。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進諫說:"天下初定,遠方百姓還未安定,諸位先生都誦法孔子,陛下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三思。"秦始皇非但不採納,還把他趕出咸陽,讓他到北邊的上郡去執行監軍任務。

不僅士人,百姓也極端痛恨秦始皇。楚地流行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歌謠,詛咒秦王朝滅亡。西元前211年,東郡落下一塊隕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知道後,派遣禦史追查刻字人,由於無人承認,便把隕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殺死,然後銷毀隕石。如此,百姓的怨恨更深了。

焚書坑儒,儘管對於鞏固國家統一、消除割據意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秦始皇採取這種野蠻的、殘酷的手段,無疑是對中國古代文化一次極為嚴重的摧殘。

在焚書坑儒之後,禁辦私學是秦始皇進行輿論控制的又一種手段。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倣照齊、魯等國的制度,設置了博士官職。但充當博士官的這些人都是當時各個學派的知名人士,沒有行政實權,可以議論政治,有保藏圖書、教授詩書等責,他們可以舉辦私學,招收弟子,傳授學問,有的博士官的弟子多到100多人。因此,在秦王朝都城---咸陽的孔孟一派的儒生隊伍不斷擴大,成為當時文教機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鑒於此種情況,李斯指出:不少儒生大多是通過"私學"來進行反動輿論宣傳的。焚書之後,書籍沒有了,但這些儒生人還在,思想還在,如果讓他們繼續舉辦私學,那麼他們就會繼續以古非今,偽言誹謗,大造反動輿論。因此,必須把教育大權收上來,嚴禁私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辦教育。教育只能由官方舉辦。

李斯在焚書的建議中表明,禁止傳授《詩》、《書》等百家思想,所有的官辦學校必須"以吏為師",以法令為教材,不得隨意講授其他內容。

秦始皇禁辦私學,規定官辦教育,對於控制輿論、宣傳統一思想,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文化專制,更多的是對中國古代教育的一種破壞。


◆橫徵暴斂嚴刑峻法


秦始皇在兼併六國時,每滅一國,就命人把該國宮殿繪製圖樣,在咸陽倣造。他到處建造離宮別院,僅首都咸陽四周200公里內就有宮殿270座,關中有行宮300座,關外有400多座。

在秦始皇修建的眾多宮殿中,規模最大的當數阿房宮。"法天則地"是秦人進行城市規劃的重要原則,阿房宮也同樣是這一原則下的大手筆。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謂,屬之咸陽。"唐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項羽火燒阿房宮時,"火三月不滅"。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

封建帝王生前都要為自己"百年"之後的歸宿做規劃,秦始皇也不例外。秦始皇在13歲剛即位時,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造墳墓。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營建工程大規模進行,前後經營38年之久,直到秦始皇死時,工程尚未完全竣工。秦始皇的驪山陵墓依驪山而建,高50米,周長2公里,像座山陵一樣,故稱驪山陵墓。

最近探測資料表明,秦始皇在驪山陵修建的地宮呈長方形,南北長約460米,東西寬約400米,面積比現在封土面積大得多。地宮由厚約4米的宮墻圍護,宮墻由細繩紋青磚砌成。陵墓的東、西、北三面都有通向地宮的通道,用黑爐土、棕色土、黃土等混合成的五色土回填夯實。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貴,徒藏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即使秦始皇死後的陪葬兵馬俑也堪稱世界奇觀,1974年至今發掘的一號、二號、三號兵馬俑坑規模很大,僅一號坑就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約埋有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

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宏大工程,用去了精壯勞力140餘萬人,加上北築長城、南戍五嶺、修馳道、造離宮,以及其他兵役雜役,常年動用民力多達300餘萬,丁男全被發征服役,部分丁女也裹入服役隊伍。沉重的兵役、徭役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同時,人民還要將收穫物的2/3繳作賦稅。秦王朝的橫徵暴斂使得海內虛耗,民窮財盡。

秦自孝公以來奉行法家學說,法家尚刑。秦始皇推崇法家,用刑殘酷,殺人如麻,使秦國的殘暴統治達到高峰。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為了防止六國遺民叛亂,他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運到都城咸陽,令工匠銷毀。秦始皇還採納李斯建議,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一起處死,叫作"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作"連坐"。人民隨時都會被指控犯法,被罰做苦役,或者斬腳、割鼻、處死。百姓動不動就被官吏判為犯法,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大批無辜者被判為刑徒去服苦役,路上行人半數都是囚犯,長城腳下、阿房宮中、驪山墓旁以及五嶺路上,處處如此。秦國已經不是昔日的秦國,它已經是一座巨大的人間地獄,百姓終日生活在恐怖之中。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引起了社會的普遍不滿。一直對秦恨之入骨的六國貴族首當其衝,他們多次派人入宮暗殺秦始皇。士人得不到任用,紛紛指責秦的統治政策。廣大百姓剛剛脫離戰爭之苦,但秦的暴政又引起了他們對故國的懷念,紛紛詛咒秦始皇早死,秦朝速亡。


◆向東求仙壽終歸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不僅希望皇位能萬世萬代地傳下去,而且他還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於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藥。他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至東海中求神仙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秦始皇還好大喜功,先後5次大規模巡遊,沿途刻石頌德,以昭示自己的不朽之功。但秦始皇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在出巡迴來的路上。

皇帝駕崩後,為了防止皇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丞相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屍首放在車裏繼續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屍體開始腐爛,散發出臭氣。為了掩蓋真相,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屍體的腐臭。

趙高為了自己專權,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二人一起篡改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假造聖旨讓扶蘇自盡。胡亥即位後稱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50丈,按照規定,皇帝的墓可以建9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

秦始皇的驪山墓室建得非常豪華。由於墓室很深,會有泉水滲進,為防止墓室遭泉水的長年浸泡,便用銅汁澆鑄墓室。墓頂則用無數珠寶鑲嵌,形成日月星辰的模樣,底部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墓室裏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倣照秦始皇在世時的樣子設置。據說,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設有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射。

秦二世即位後,統治更加殘暴,僅僅三年,秦二世便被趙高所殺。暴亂中的秦王朝已經名存實亡。

秦始皇13歲即位,22歲親政,接著掃滅六國,一統天下,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但是,秦王朝的命運是短暫的,它僅存15年,就被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推翻了。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漢高祖劉邦


郡國並行 重農抑商

出身布衣,卻在群雄逐鹿中獨佔鰲頭,使一代梟雄西楚霸王自刎江邊;與民休養,輕徭薄賦,開創西漢王朝兩百年基業;一個精明的政治領袖,一個富於神秘色彩的帝王……

◆無賴少年玉汝於成


西元前209年,由於秦始皇的殘暴統治,民怨沸騰,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秦農民起義。與此同時,社會上各種政治勢力也借機蜂起,逐鹿中原,全國各地燃起了反秦的烈火。

劉邦(西元前256~西元前195年),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豐縣)人,字季,小名劉季,兄弟四人中排行第四,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劉邦所處的時代,是從諸侯混戰走向統一,又從統一走向分裂的時代。他目睹了諸侯混戰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也曾經為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四海而歡呼過。

劉邦生性豪爽,自幼不太喜歡讀書,喜做大,好吹牛,但對人樂善好施。由於他不喜歡從事勞動,不如哥哥會經營,所以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劉邦30歲時,做了泗水的亭長,因重感情,講義氣,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劉邦的夫人是單父呂公的女兒,他們倆還是呂公撮合的。有一天,縣裏的官吏來拜賀呂公,當時蕭何負責收受賀禮,他向來客宣佈:"凡賀禮不滿一千錢,都坐在堂下。"劉邦也是賀客之一,他根本沒帶錢,卻和蕭何開玩笑說:"我賀錢一萬。"

有人去告訴呂公,呂公聽說了,急急忙忙趕出來親自迎接他。一見劉邦氣宇軒昂,與眾不同,非常喜歡,馬上請其上席就座,交談甚歡,非常投緣。酒後,呂公還盛情將他留下,並且提出想將女兒嫁給他為妻。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劉邦喜出望外,回家徵得父母同意之後,他便和呂氏結了婚,這就是後來的呂后。他們生了漢惠帝和魯元公主。

一天,有一個過路的老人向劉邦的妻子呂氏要水喝,呂氏滿足了他的要求並給他盛了碗飯。老人吃喝完了討好地說她是一副貴人相。等老人走後,她把剛才老人說的話告訴了劉邦,劉邦一聽異常興奮,他趕緊又追上了老人,讓他也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又討好地說他的夫人和女兒是貴人相,而劉邦的面相更是貴不可言。

不久,秦始皇修驪山墓,動用了大批勞力,劉邦也受命押送刑徒到驪山。在押送的路上,刑徒們陸續逃亡。劉邦也很無奈,走到豐邑縣的大澤休息時,他喝了些酒,然後悄悄鬆開了刑徒們身上的繩子,讓他們自己逃命去。刑徒們發現劉邦在這種生死攸關的時刻救了他們一命,非常感激。他們不願意丟下他一個人走,都表示願意跟著他,劉邦便帶領大家逃亡。傳說劉邦他們沒走多遠,前面負責開路的人就回來告訴他前邊有條大蛇攔路,沒法通行。劉邦訓斥說:"我們這些勇士行路,沒什麼好害怕的!"他扒開眾人,自己到了前邊,果然見一條蛇橫在路中間,他便拔出寶劍將蛇一劍攔腰斬斷。又走了一段路後,後邊的人趕了上來,對他說:在路旁看見一個老太太哭,問她為什麼哭,老太太說有人把她的兒子殺了。又問為什麼被殺,她說她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剛才變成蛇,卻在路邊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所以才如此難過。大家當時都認為是老太太說謊,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見了。劉邦聽說後,心中暗喜,以後便常常借此來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劉邦殺了那條蛇,又聽說了那種神異之事,就開始懷疑自己可能是赤帝的兒子轉世,他預感會有什麼事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劉邦帶著那些願意跟從他的刑徒逃亡到芒碭山區,藏了起來。據呂氏說,呂氏和其他人去尋找劉邦,卻常常能夠很快找到。劉邦覺得很奇怪,問她原因,呂氏說:"你藏身的地方,天空上經常有五彩祥雲,所以我很快就能找到。"劉邦異常興奮,把此事向人們悄悄宣傳。借助這些傳說,劉邦在當時的威信不斷提高,跟隨他的人也就多了起來,他被當地人稱為沛中豪傑。

秦朝的殘暴統治已經走到了盡頭。西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起義軍攻佔了陳縣以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很多百姓都把縣令殺了投靠陳勝。沛縣的縣令害怕了,就想主動投誠。蕭何、曹參擔心縣衙裏其他人不同意,就建議縣令到社會上召集幾百人挾持其他官員。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妹夫樊噲去把劉邦找回來。此時,劉邦已經聚集了幾百人馬,便帶人趕回沛縣。但是縣令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自己不好控制局面,危及自己在沛縣的地位,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於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閉,還準備捉拿推薦劉邦的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這時已經聚集了好幾百人,他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捍衛自己的家鄉。因為眾多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非常不滿,於是,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劉邦順從民意,設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劉邦在攻打胡陵、方與後,即回來駐守豐邑。


◆約法三章關中稱王


在劉邦起兵的同時,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羽和叔叔項梁,他們在吳中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同時,其他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貴族後裔們也紛紛起兵,加入了滅秦的行列。

西元前208年,陳勝手下大將周章率軍攻打戲水。燕、趙、齊、魏各國都自立為王。

但秦朝泗川郡監名叫平的率兵包圍了豐邑。兩天之後,劉邦率眾出城與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劉邦命雍齒守衛豐邑,自己率領部隊到薛縣去。泗川郡守壯在薛縣被打敗,逃到戚縣,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抓獲泗川郡守壯並殺了他。劉邦把軍隊撤到亢父,一直到方與,沒有發生戰鬥。陳王勝派魏國人周市來奪取土地。周市派人告訴雍齒說:"豐邑是過去魏國國都遷來的地方,現在魏地已經平定的有幾十座城,你如果歸降魏國,魏國就封你為侯駐守豐邑。如果不歸降,我就要屠戮豐邑。"雍齒本來就不願意歸屬於劉邦,等到魏國來招降了,立刻就反叛了劉邦,為魏國守衛豐邑。劉邦帶兵攻打豐邑,沒有攻下,後因生病退兵回到沛縣。聽說東陽縣的寧君、秦嘉立景駒做了代理王,駐守在留縣,於是劉邦前去投奔他,想向他借兵去攻打豐邑。這時候秦朝將領章邯正在追擊陳勝的軍隊,章邯的別將司馬帶兵向北平定楚地,屠戮了相縣,到了碭縣。東陽寧君、劉邦領兵向西,和章邯的別將司馬在蕭縣西交戰,戰勢不利,就退回來收集兵卒聚集在留縣,然後帶兵攻打碭縣,三天就攻下此城。於是劉邦聚集碭縣的兵卒共五六千人攻下下邑,後退兵駐紮在豐邑。聽說項梁在薛縣,劉邦就帶著一百多隨從騎兵前去見項梁。項梁又給劉邦增加了5000兵士和五大夫級的將領10人。劉邦回來後,又帶兵去攻打豐邑。

劉邦跟從項梁一個多月,項羽已經攻下襄城回來了。項梁把各路將領全部召到薛縣,聽說陳勝被車夫莊賈所殺,因而立楚國後代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建都盱臺,項梁號稱武信君。駐守幾個月後,項梁向北攻打亢父,援救東阿,擊敗了秦軍。另外,項梁派劉邦、項羽攻下咸陽。項梁的軍隊駐紮在濮陽縣東邊和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

戰敗的秦軍重振旗鼓,在濮陽城周圍引水堅守。楚軍久攻不下,撤兵去攻定陶,沒有攻下。劉邦和項羽向西奪取土地,到了雍丘城下,和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李由。又返回攻打外黃,沒有攻下。

項梁兩次打敗秦軍,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進諫,項梁不聽。秦朝給章邯增派了軍隊,趁著黑夜襲擊項梁軍隊。為了避免打草驚蛇,章邯讓士兵口裏都銜著一根橫木棍,結果在定陶打敗了項梁的軍隊,項梁戰死。這時,劉邦和項羽正在攻打陳留,聽說項梁已死,就帶兵和呂臣一起向東進軍。呂臣的軍隊駐紮在彭城的東面,項羽的軍隊駐紮在彭城的西面,劉邦的軍隊駐紮在碭縣。章邯打敗了項梁的軍隊之後,就以為楚地的軍隊不值得擔憂,於是渡過黃河,向北進攻趙國,大敗趙軍。正當這個時候,趙歇立為趙王,秦將王離在巨鹿城包圍了趙歇的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西元前207年,楚懷王把都城從盱臺遷到彭城,把呂臣、項羽的軍隊合在一起由他親自率領。他任命劉邦為碭郡太守,封為武安侯,統率碭郡的部隊,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稱魯公;呂臣擔任司徒,他的父親呂青擔任令君。

這時,因趙國幾次請求援救,懷王就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向北進兵救趙,然後向西取咸陽。命令劉邦進軍關中。楚懷王和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做王。

西元前206年8月,劉邦攻入武關,向咸陽逼近。秦相趙高殺死秦二世,派人向劉邦求和,被劉邦拒絕。同年9月,秦王子嬰即位,他誅滅趙高,派兵在崤關抵擋劉邦。劉邦率軍繞過崤關向秦國進攻,在藍田之南打敗秦軍,接著到藍田又大破秦軍。10月,劉邦即進抵咸陽東郊灞上。秦王子嬰被迫乘坐素車白馬,用帶子係著頸,捧著璽印向劉邦投降。秦王朝滅亡。

10月,劉邦攻入咸陽後,以"關中王"自居,準備好好享受一番。樊噲提醒劉邦安於享樂將重蹈秦的覆轍,他不以為然。張良再一次進諫說:"秦王朝的統治殘暴無道,所以你才能進入關中。你若想為天下除去殘暴,自己首先就必須以樸素為資。現在剛剛入秦,卻安於享樂,這並非大丈夫所為,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樊噲講的話雖不合你意,但為了坐穩天下,希望你還是聽從他的勸告。"於是,劉邦聽從了張良、樊噲等人的建議,"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灞上"。劉邦到達灞上之後,便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條規定順乎民心。


◆暗渡陳倉擊殺霸王


項羽在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後,也率軍向關中進發。西元前206年12月,聽說劉邦已平定關中,劉邦的屬下曹無傷對劉邦很不滿,他暗地裏派人向項羽挑撥說:"沛公劉邦想在關中做王,讓子嬰做宰相,自己將秦的財物都納入私囊。"項羽大怒,當即命當陽君英布攻破函谷關。範增也勸項羽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10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40萬精兵。大難臨頭之際,劉邦卻迎來了一位救星。

這個救星恰恰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劉邦的謀臣張良曾經救過項伯一命。項伯聽說項羽馬上就要進攻劉邦,就潛入劉邦軍中,想把好友張良帶走。張良卻說:"沛公有難,我不能走,除非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張良將事情的嚴重性告訴了劉邦,劉邦要張良趕快考慮對策。張良說:"你現在應親自對項伯說明,你不敢背叛項王。"劉邦為感激項伯便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然後說:"我入關之後,秋毫不犯,登記吏民,封存府庫,以待將軍。之所以遣將守關,是為防備盜賊和其他意外。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能替我向將軍解釋這個情況。"並表示次日即向項羽賠禮。項伯即連夜返回,把劉邦的話回明項羽,並勸告說:"是劉邦先破關中,你才有機會進入關中,劉邦立了大功,應該好好待他。"項羽遂同意取消進攻計劃。

第二天早上,劉邦率張良、樊噲和100多個騎兵來到項羽的駐地鴻門,向項羽賠禮。項羽宴請劉邦,席上明爭暗鬥,劍拔弩張,演出了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項羽要借此時機殺了劉邦,卻被劉邦藉故脫身躲過。"鴻門宴"後,項羽即率兵西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擄掠財物、婦女,然後東歸。因楚懷王堅持誓言---"先入關者王",逆了項羽的心思,西元前206年5月,項羽以最高統帥的身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立諸將為王、侯,諸侯王共分封了18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管轄梁、楚九郡,都彭城,立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41縣,居地南鄭(今陜西南鄭)。

4月,項羽遣諸侯各自就國,劉邦也只好前往南鄭。項羽當時只給了他3萬士兵,加上自願隨從的幾萬人,也不到10萬人。為了防備其他諸侯的襲擊,同時,也為了向項羽表示不再東出爭奪天下,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把通往漢中的棧道燒了。這樣,從陳勝開始反秦到秦滅亡,長達3年的戰亂暫時平息。

劉邦身居南鄭並不滿足漢王的封號,只是鑒於勢單力薄,暫時沒有反對項羽。而到了南鄭之後,一方面劉邦所率士卒不服水土,思念東歸,他必須立即決斷;另外,由於分封不均,齊國田榮起兵反叛,陳餘打敗張耳立歇為趙王,諸王反叛項羽也為他提供了東進的機會。劉邦決定出關與項羽一決雌雄,恰好丞相蕭何又向他推薦將才韓信,認為"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他便任命韓信為大將。劉邦讓他全權部署作戰計劃。西元前206年5月,劉邦以蕭何為丞相,留守巴蜀,安撫後方,自己則和韓信率領大軍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東),很快佔領了整個關中,楚漢戰爭正式爆發。

西元前205年,正當項羽與齊、趙激戰時,劉邦率兵出關向中原進軍。漢軍聲勢浩大,共56萬人,東向伐楚,次年4月,攻下了彭城。

項羽聽說劉邦已經佔領彭城,便率領精兵3萬,急返彭城。結果,項羽大破漢軍,漢軍沿谷、泗二水退逃,被殺死十幾萬人。又在靈璧(今安徽省東北)東濉水上被項羽追上,十幾萬漢軍被殺死,"濉水為之不流"。劉邦僅與數十騎逃脫,項羽還從沛縣擄來劉邦的父親、妻子做人質。各路諸侯看到劉邦大敗,紛紛叛離。

劉邦退到滎陽之後,蕭何從關中派來部隊增援,韓信也收攏散餘軍隊來會合。漢軍重振旗鼓,在滎陽南邊打敗了項羽,兩軍在滎陽一帶開始對峙。後來,劉邦策反了項羽的大將英布,分化了項羽的兵力。但是後來項羽派兵侵擾漢軍的運糧通道,最終將滎陽的漢軍圍困起來。劉邦只好向項羽求和,提出以滎陽為分界線,滎陽以西為漢。項羽想答應劉邦,但範增卻不同意,說現在正是消滅漢軍的好時機,錯過這個機會,放虎歸山,就後患無窮了,項羽於是又開始攻打滎陽。劉邦認為範增是項羽的重要謀臣,必須除掉他,才能擊敗項羽。劉邦就採用了陳平的離間計,待項羽派使者來勸劉邦投降時,劉邦就讓人先擺出盛情款待的樣子,送去精美的食品,及見了使者,又故意驚奇地說:"我們聽說是亞父的使者來了,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啊。"接著就將精美的食品撤了下去。結果使者非常生氣,回去便告訴了項羽。項羽信以為真,從此不再聽範增的意見了,懷疑他背叛自己,私下和劉邦交往。

範增得知內情,勃然大怒,對項羽說:"大王您自己多保重,我還是回老家做一個平民百姓吧!"範增負氣離開了項羽,但沒能到達彭城,就病死在半途中。

範增走後,項羽加緊進攻滎陽,劉邦只好設法從滎陽突圍。大將紀信自告奮勇,替劉邦向項羽假投降,讓劉邦趁機逃脫。紀信乘坐著劉邦的車出東門假降,劉邦則從西門出城突圍。紀信將項羽的大部分軍隊吸引住,使得劉邦脫身,結果項羽一氣之下將紀信燒死。

拿下滎陽之後,項羽又佔領了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後來劉邦集中兵力將成皋收回,然後圍困滎陽。項羽回師救援,和劉邦在滎陽東北部的廣武山一帶對峙,時間長達幾個月之久。項羽急於和劉邦決戰,因為劉邦的糧草供應順暢,而他的糧草供應卻常遭到彭越的襲擊。為了儘早結束戰鬥,同時迫使劉邦投降,項羽就把原先俘獲的劉邦的父親押到了兩軍陣前,他對劉邦說:"你如果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親煮了!"

劉邦心中憤怒,卻表現得不以為然,笑瞇瞇地對項羽說:"我和你曾經'約為兄弟',所以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了。如果你一定要煮了我的父親,那就請便吧。不過,別忘了給我也留一碗肉湯。"項羽氣得七竅生煙,當場就下令要將劉邦的父親殺死。項伯急忙上前勸道:"將軍,現在天下歸誰,我們無法預料,何況爭天下的人都是不顧家人生死安危的,殺了他的親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相反會增加雙方的仇恨。"項羽只好命人將劉邦的父親帶回去。

知道殺劉邦的父親不靈,項羽又要與劉邦單獨決鬥。劉邦沒有上他的當,卻說:"我和你只鬥智,不鬥勇。"接著罵項羽有十大罪狀,"第一,你負前約,沒有讓我稱王天下,而是稱王蜀漢;第二,你殺死上將軍宋義,取而代之;第三,你救趙之後,本該息兵,卻進軍關中;第四,火燒阿房宮,中飽私囊;第五,你殺死秦王子嬰;第六,你坑殺秦的投降士卒20萬;第七,對諸侯王分封不公;第八,將義帝趕出彭城,自己佔為都城;第九,你暗害義帝;第十,不但以臣殺主,政事也不公平。我現在率領眾將領來誅殺你這殘忍的逆賊,何必非要和你單獨決鬥呢!"項羽聽了,氣得拉弓射了劉邦一箭,雖正中劉邦的胸部,但卻被劉邦逃過死劫。

劉邦和項羽在對陣了10個多月之後,劉邦有幸得到關中和蜀地的支援,逐漸佔了上風。而項羽則兵源缺乏,糧草不足,難以和漢軍抗衡。在侯公的撮合下,項羽和劉邦定下了停戰協定:楚漢以鴻溝(今河南滎陽中牟、開封一帶)為界,東西分治。協定達成之後,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送還。項羽領兵東返,劉邦也打算領兵回關中。張良和陳平則極力勸說劉邦趁機滅掉項羽,因為這時項羽兵不精、糧不足,讓項羽回到彭城,等於是放虎歸山。劉邦立即命令追擊,同時派人命韓信和彭越合擊項羽。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24:29 | 顯示全部樓層
漢高祖劉邦

西元前202年10月,劉邦的軍隊在固陵(今河南太康西)追上了項羽,然而,韓信和彭越的軍隊還沒有到達。項羽向漢軍猛烈反擊,將漢軍擊潰。劉邦只得堅守不出,問謀士張良有何良策。張良說大王如果能封給韓信齊地(今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封給彭越梁地(今河南商丘等地),那他們兩個肯定會火速進兵。劉邦按張良的主意給韓信和彭越許諾,在擊敗項羽後立即封他們為齊王和梁王,這正合倆人心意,所以,韓信和彭越也很快有了回音---立即進兵。同時,楚的大司馬周殷也被劉邦派人勸降,淮南王英布也領兵趕來會師。漢軍會合各路援軍共30萬,和項羽決戰垓下。夜裏,圍困項羽的漢軍唱起了楚國蒼涼的歌,使項羽以為漢軍已佔有全部楚地,走投無路的項羽在帳營中和心愛的虞姬飲酒,乘著酒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放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含淚自刎,項羽率領800騎兵趁夜突圍。第二天早晨,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而去,劉邦命令灌嬰率騎兵火速追擊。項羽在渡過淮河後,身邊只剩下了100人,到達陰陵時,因為迷路走入大澤之中。從大澤出來後,項羽向東撤退,在東城被灌嬰的騎兵追上。項羽的隨從只有28人了,和漢軍激戰三次,殺傷幾百漢軍後,項羽最後橫劍自刎。至此,楚漢戰爭以項羽的失敗而結束

◆稱帝建漢遷都長安


西元前202年正月,劉邦按照與韓信、彭越的約定,立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說:"雖然大王出身不富裕,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大家一致要求我當皇帝,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同年的二月初三,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同時,封夫人呂氏為皇后,兒子劉盈為太子;定都洛陽。

同年5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有說有笑,與眾人分析楚漢戰爭雙方勝敗的經驗教訓。高起和王陵說,陛下之所以能戰勝項羽,是因為陛下能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而項羽卻自私自利。劉邦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沒有說到最重要之處。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範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劉邦的總結非常準確,戰爭的勝敗,人是決定性因素。


◆鞏固皇權漢承秦制


西元前200年,劉邦採納齊人婁敬(即劉敬)的建議,遷都長安。婁敬認為劉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樣,所以不應該像周朝那樣以洛陽為都城,應該定都關中。張良等人也建議遷都關中,因關中為形勝之地,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這樣有利於在秦地鎮守險地,國家才能興旺。婁敬因建議劉邦遷都有功,賜姓劉,拜郎中號"奉春君",後為關內侯。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對秦亡的教訓極為重視。他命士人陸賈總結包括秦朝在內的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供他借鑒。陸賈認為:秦始皇並不是不想把國家治理好,而是制定的措施太殘暴,用刑太殘酷,所以秦國就滅亡了。陛下得了天下,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就應文武並用,這才是"長久之術"。劉邦對此非常贊同。劉邦認為,秦王朝的滅亡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始皇採取的政策太苛刻、太急切,特別是在取消"分封制"的問題上,分封制已有近千年的影響,若要廢除,老百姓不能立即接受,對立情緒太大。劉邦認為實行分封制,對於消除對立情緒,穩定群臣名將,依然是一個重要手段。同時,劉邦也並不希望再出現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分割局面,而秦始皇所創立的郡縣制,確是克服這一弊端的有效措施,因此,劉邦採取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辦法,人們稱之為"郡國並行"制。

吸取了秦亡的經驗教訓之後,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的制度,與秦朝的殘酷刑法和嚴厲的治國思想不同,漢朝採取清凈無為的黃老思想為治國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經濟方面就是減輕百姓賦稅。

漢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也是秦朝的延續,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縣制。不過,在漢朝的鄉一級地方機構中和秦朝有一點不同,即在各鄉的三老中,又選出一個作為縣的三老,負責和縣級的官吏聯繫,溝通上下的關係。

在漢朝,除了郡縣制外,還實行了封國制,即分封諸侯王到地方建立諸侯國和王國。最初,分封的是異姓王,如韓信等人,主要是為了團結眾將取得戰爭的勝利。漢初,先是分封了7個異姓王,後來除了長沙王吳芮,其餘都被陸續消滅。但在削平異姓王的過程中,高祖又分封了9個同姓王,他們都是高祖的子侄兄弟。漢高祖規定:諸侯王國的政治地位等同於郡,中央政府派相國輔佐各諸侯王,相國是中央的官吏,不準與各諸侯王勾結對抗中央,否則就要以"阿黨附益"的重罪處罰。同時,還有侯國,地位和縣等同,主要是封給建國功臣們。這樣,諸侯國和郡縣並立,因王國和諸侯國有自己獨立的司法審判權,造成後來的地方政治機制混亂不堪。

為了維護尊卑等級,高祖還沿用了秦的20級爵位制度。在秦朝法律的基礎上,高祖也改制了新的法律,就是漢代著名的《九章律》。在制定法律的同時,高祖又仿傚秦朝建立起一套禮儀制度。歸結起來,漢承秦制集中體現在禮法制度方面。漢高祖劉邦的統治政策與秦王朝有許多不同之處,這種不同之處,正是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而總結、制定、推行的。總之,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大帝國又重新建立起來。

由於長達8年的戰亂,使得建國之初的漢朝人口銳減,經濟凋敝。為了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漢高祖下令釋放囚犯、流民返鄉、軍人復員、解放奴婢、鼓勵生育。同時,他又調整土地政策,發展農業經濟。

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秦的賦稅制度的基礎上,高祖採取了輕徭薄賦政策。除了輕徭薄賦,高祖還通過"賜爵"、"復爵"等手段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不僅重點發展農業生產,漢高祖也對工商業的政策作了調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寬對私人工商業的限制,結果不僅振興了工商業,也促進了農業生產。

能否解決好與匈奴的關係,決定著漢朝的興衰。劉邦對於匈奴的屢屢犯境非常憤怒,西元前200年他親率大軍進攻匈奴,雙方在白登山展開激戰,漢軍大敗,劉邦被困七天七夜,幾乎被俘,後以重金收買匈奴首領,才得以突圍。正因為這樣,劉邦不得已採用婁敬的"和親"策略,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送給匈奴大批財物,與其約為兄弟。匈奴對中原的騷擾大為減少,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暫時出現了和平,從而給中原人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環境。

由於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漢初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到惠帝、呂后統治時期,已經是"衣食滋殖"。到文帝、景帝時,更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景象。


◆剪除諸王中央集權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沒有敢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在享受的同時他也積極採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

他日夜放心不下的首先就是各地的異姓王。這些異姓王手裏都有兵將,有的與劉邦不是一條心。其次就是其他將領,他們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鬥不休,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還有原先六國的後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中央,丞相的權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成了威脅。

正是因為劉邦的政權依然存在威脅,所以他要著手殺掉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人物。劉邦最先動手的對像是韓信。西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朝中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當時半信半疑,他問諸將如何是好,諸將說:"趕快發兵殺了他。"陳平卻認為,楚國兵精,韓信又善於用兵,如果發兵攻之,無異於自己挑起戰端,不如假裝巡遊雲夢,通知各個異姓王到陳縣會面,韓信必定也會前來謁見,到那時,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抓起來。高祖按計實行。韓信一到陳縣,立即被高祖逮捕。韓信大喊冤枉,他感慨道:"果然像人們說的那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安定,將領已經沒用了,本來就該給烹了。"高祖見狀便說:"有人告你謀反。"說完就命令隨從把韓信捆綁起來,押上囚車。可到了洛陽,因查無實據,高祖又赦免了韓信,將其降為淮陰侯。經過這件事,韓信對劉邦的戒備心理更強了,也更加懷恨劉邦了。

西元前200年,韓信密謀讓劉侯陳欷在外地起兵造反,引得高祖親自率兵平叛,自己則在都城發兵襲擊呂后和太子。不料被人告密,呂后採用蕭何的計策,把他騙入宮中逮捕,然後斬首於長樂宮的鐘室。

劉邦的同鄉燕王盧綰,自劉邦浪跡沛縣市井之時,就與劉邦結為患難與共的朋友。盧綰一直是劉邦的親信和心腹,但最後也被劉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謀反企圖。

趙王張耳本是劉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貶為宣平侯。

韓信被殺不到三個月,劉邦滅了陳欷,回到洛陽,又有彭越的手下人告發彭越謀反。劉邦聽到這個消息,派人把彭越逮住,下了監獄。後來因為沒有查到彭越謀反的真憑實據,就把他貶為平民,遣送到蜀中。

彭越在去蜀中的路上,苦苦央告呂后在劉邦面前替他說句好話,讓他回自己的老家。呂后一口答應,她把彭越帶回洛陽。呂后對劉邦說:"彭越是個壯士,把他送到蜀中,這不是放虎歸山,自找麻煩嗎?"於是,劉邦殺了彭越,並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嘗,以示威脅與警告。功臣們因此更加膽戰心驚。

彭越事件後,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倖免,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他鼓舞部下說:"皇上已經老了,自己一定不能來。大將中只有韓信、彭越最有能耐,但他們都已經死了,別的將軍不是我的對手,沒什麼可怕的。"

英布一齣兵,果然打了幾個勝仗,把荊楚一帶土地都佔領了。劉邦只好親自發兵去對敵。

劉邦在陣前罵英布說:"我已經封你為王,你何苦造反?"

英布直言不諱地說:"想做皇帝啰!"

劉邦大怒,指揮大軍猛擊英布。英布手下兵士弓箭齊發,漢高祖當胸中了一箭,幸虧箭傷不太重,他忍住創痛,繼續進攻。英布大敗逃走,在半路上被人殺了。

這樣,在漢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內,劉邦就利用各種藉口,將除偏守南方而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吳芮以外的所有異姓諸侯王相繼剷除。

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的政策,在當時的條件下,對鞏固新生的政權,維護中國的大一統,在客觀上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

漢高祖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也不忘妥當地解決安置中小將領的問題。西元前201年,他分封蕭何等大功臣20多人後,由於中小將領很多人都爭功不絕,暫時沒有行封。有一次,高祖在洛陽南宮望見很多將領坐在沙地上竊竊私語,就問張良:"他們都在議論什麼呢?"張良說:"陛下,他們是在謀反。"高祖百思不得其解地說:"天下已經安定,為什麼還要謀反?"張良解釋說:"他們是怕你不能盡封,還怕你記仇殺掉他們。"高祖問怎麼辦,張良則問他平生最恨而又人所共知的人是誰。高祖便說是雍齒,並說曾想把他殺掉,但是他功勞大。張良便說:"現在應趕快封雍齒為侯,大家看到雍齒都能先受封,自然人人安心,不會憂慮了。"不久,高祖大擺宴席,封雍齒為什方侯,並催促丞相、禦史趕快"定功行封"。這一招果然很靈驗,酒後眾多將領高興地說:"雍齒還能封侯,我們肯定也都能封侯了。"這樣,眾將領才稍安定。

對於六國的殘餘貴族,漢高祖也同樣沒有忘記要消除他們。

西元前198年,他接受婁敬的建議,並命令婁敬把六國的殘餘貴族和各地的一些名門豪族十幾萬人都遷到了關中。這樣一來,表面上是對他們的恩寵關懷,實際上是便於高祖對他們進行控制,也使他們喪失了當地的社會基礎。

為了更加穩固統治,高祖即位後還極力強化皇權。這是因為,儘管當時封建專制已經建立,但不少人仍然保持著戰國以來那種"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觀念。故此,高祖認為必須從禮儀規制和道德觀念上加以引導、整肅。他採取了一些方法。

一是尊父親為太上皇。高祖為了表示孝順,每隔5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太公習以為常,可是他的屬官卻認為這不符合禮法,就對太公說:"天無二日,地無二王。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是他的地位在萬人之上;雖然您是他父親,可事實改變不了你是臣子。怎麼能讓皇帝拜見臣子呢?這樣,皇帝的威信都沒有了。"於是高祖再來拜見太公時,太公就手持掃帚出門迎著退行,不再讓高祖拜見。高祖看到大驚,趕快下車去扶著父親。太公說:"你是皇帝,怎麼能為我亂了天下禮法!"高祖知道是太公的屬官所勸後,對屬官能夠明白自己的心意很欣賞,就賜給他們黃金500兩,然後下詔尊太公為太上皇。以後,他既可以名正言順地拜見太上皇,又借機宣揚了皇帝的至高無上。

二是對季布、丁公的不同處理。季布和丁公兩人是異父同母的兄弟。楚漢戰爭時,他們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曾率兵幾次把高祖打得很狼狽,一點不留情。丁公也曾率兵追擊過高祖,但最後還是把他放走了。高祖稱帝後,想起季布給自己的難堪,就下令捉拿季布。但他考慮到自己正需要忠臣來鞏固統治,於是就改變初衷,抓住後又下令赦免季布,並拜季布為郎中。丁公聽說季布都能赦免拜官,想到自己曾對高祖有恩,如果去見高祖肯定更會受到重賞,於是他就去謁見高祖。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高祖卻把他抓了起來,對群臣說:"丁公作為項王的臣子不忠,以致項王失去了天下。"接著就把他殺了,在軍中示威,並對群臣說:"請諸位都不要像丁公那樣!"

除了引導、整肅,劉邦也採取鐵腕手段打擊權臣,鞏固皇權。劉邦感到相權太重,對皇權已構成威脅。西元前195年,劉邦的少年朋友蕭何代表老百姓對他建議說:"長安地方狹小,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已經廢棄。希望陛下能下令允許百姓進去耕作,不要把它變成了養獸的場所。"劉邦聽了大怒,認為對蕭何下手的機會來了,於是,他說蕭何是受了商賈的賄賂,才來為他們請求開放上林苑的,便不顧多年交情,下令把蕭何逮捕,關進監獄。過了幾天有人問他相國犯了什麼大罪。劉邦解釋說:"我聽說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國,有功都歸於秦始皇,有壞事都算在自己頭上,現在相國不僅接受商賈的許多賄賂,還請求開放我的上林苑,討好百姓,所以我把他關進監獄治罪。"通過整治蕭何,劉邦打擊了相權,進一步提高了皇帝的權威。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25:35 | 顯示全部樓層
漢高祖劉邦


◆輕徭薄賦重農抑商


劉邦即位之初,由於秦王朝嚴重的賦稅、暴政,加上3年農民起義和5年楚漢戰爭,給社會帶來了嚴重創傷。人口散亡,經濟凋敝,物價上漲,民不聊生。米至1萬錢1石,馬100金1匹,"人相食,死者過半"。連劉邦所乘坐的馬車,也配不齊4匹一樣顏色的馬,將相們只能坐著牛車上朝,整個社會呈現一片殘破淒涼的景象。

大臣陸賈曾對劉邦說:"過去騎馬打天下,現在不能騎馬治天下了,只有用文和武兩手,才能得到長治久安。我認為對農民應該採取寬鬆的政策,讓大家有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因此,劉邦就採用了"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如下。

1.增加勞動力

戰亂造成勞動力不足,是當時農業生產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為了儘快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劉邦採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兵卒復員,"兵皆罷歸家"。劉邦對很多當年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兵卒,根據他們的不同戰功,賜給他們爵位和土地,動員他們復員回鄉,進行農業生產,以充實農村勞動力。

招還流散人口。劉邦登基當年的5月,頒布了一道"復故爵田宅"令,號召各地流散人口返回原籍,原來有爵位的恢復他們的爵位,原先有田地、房屋的,還給他們田地和房屋。而且命令地方官吏對這些返鄉人員好好安置,不得歧視、刁難和侮辱。

釋放奴婢。作為奴婢,有相當一部分是不直接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即使參加一些勞動,積極性也不高。劉邦在詔令中規定:"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奴婢們獲得自由後,可以參加個體生產勞動,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

釋放非死刑的犯人。這是劉邦挖掘人口潛力的又一個措施。他在消滅項羽之後,就立即向全國下了一道大赦令:"今天下之事已畢,當赦天下殊死以下。"把死刑以外的犯人統統釋放,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鼓勵生育。為了刺激人口迅速增長,劉邦從長計議,鼓勵人民多生多育。"民產子,復勿事二歲",即是說,生了兒子,可以免除徭役二年。

2.調整土地政策

要發展農業經濟,除了勞動力,還必須有土地。劉邦早在楚漢戰爭中,就注意到了土地問題。他把過去秦朝圍禁的"苑囿園池",分給農民耕種,暫時解決了部分貧苦農民的需要。

要解決土地問題,就要大規模地調整土地政策。西漢實行土地私有制,劉邦除了給流亡回鄉的流民、"諸侯子弟及從軍歸者"分配土地之外,還規定:凡有軍功、爵位的人,也要分到相當的土地,"有功勞,行田宅"。大小官吏及有軍功者,很快有一部分成了軍功地主。不少從軍者原先都是下層人民,個別地主官吏不願給他們較多的土地,為此,劉邦一再訓斥地方官吏,讓任何人不得拖延怠慢,違者以重罪論處。

土地的多少,與分土地者的爵位高低是密切相關的。漢王二年,劉邦就在自己管轄的地區之內,普遍"賜民爵"一級,使一般人民的社會身份普遍提高了一級。漢高祖五年,劉邦又規定給那些逃亡回鄉的人,原先有爵位的,一律"復故爵"。對於那些軍吏士卒因犯了罪而被赦免的,或者無罪而失去爵位的,以及爵位不到大夫一級的,一律賜給大夫的爵位。原來就有大夫爵位以上的,再另增一級爵位。爵位成了社會身份的標誌。許多人社會地位高了,分得土地多了,勞動生產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

3.輕徭薄賦

自秦朝以來,廣大百姓最痛恨的就是重徭厚賦制度。為了使人民能夠有時間、有條件進行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劉邦採取了輕徭薄賦的政策。

早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就規定:關中從軍者免除其全家徭役1年。他稱帝之後,又規定:諸侯子弟留在關中的,免除徭役12年,回原籍的免除6年,軍吏士卒爵位在6級以上的,免除本人和全家的徭役。後又規定:吏卒從軍到達平城以及守衛城邑的,都免除終身徭役。漢高祖十一年又規定:士卒隨從進入蜀、漢、關中的,都免除終身徭役。漢高祖十二年又規定:二千石官吏進入蜀、漢、平定三秦的,世世代代免除徭役。據說,有一次劉邦到長安,看到宮殿建設非常宏大,很生氣,責備蕭何"治宮室過度",會加重徭役,妨礙農業生產。其實,漢初的徭役制度並不算太重,男子從23歲到56歲是服役年齡,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1個月,稱為更卒。每人一生中到京師服役1年,稱為正卒。到邊疆戍守1年,稱為屯戍。儘管這樣,劉邦還是儘量減輕群眾的徭役。

薄收賦稅,是劉邦採取的又一種措施。他讓中央財政有關官吏,根據政府的各項開支,制定徵收賦稅的總額,額度不能超過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當時的賦稅規定主要有如下幾種:

田租:原先為十稅一,劉邦減為"十五稅一"。

人口稅: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人頭稅,從15歲到56歲的男女,每人每年向政府交納一百二十錢,叫一算,故叫算賦。口賦是兒童稅,從7歲到14歲的兒童,每人每年交納二十錢。

更賦:是一種代役稅。西漢規定,男子23歲至56歲之間,每人要到京師和邊疆服兵役2年,每人每年要到本郡服役1個月,如有不願去的,可出錢兩千,叫踐更。

這樣的賦稅,比起秦朝來說,減輕了許多。除此之外,遇到天災歉收或遭受戰亂破壞比較嚴重的地方,劉邦還臨時豁免租稅。這種輕徭薄賦制度,在漢初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除此之外,劉邦還採取了抑商的辦法,主要內容有:

商賈及其子孫,一律不準從政,不準做官為吏;

商賈一律不得擁有私有土地;

商賈不得穿錦、繡、、等名貴的絲、葛、毛織品,不得乘車、騎馬、攜帶兵器;

商賈不得購買饑民作為奴婢;

商賈要比常人加倍交納算賦,即丁稅。

這種辦法對商人從政治身份、生活待遇以及經濟方面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但比起秦始皇對商人的懲治來說,相對地輕多了。因此,漢初的私營工商業仍然非常活躍。


◆箭傷致死英明長留


西元前196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時被流矢射中,在回長安的路上箭傷開始發作,回到長安後病情已經很嚴重。呂后找來太醫,劉邦問他自己的病情如何,太醫說能治。劉邦聽了太醫的口氣,知道自己不會活得太久了,就對太醫說:"我出身百姓,手提三尺劍得到天下,此乃天命。現在天要我死,就是神醫扁鵲來了也沒有用!"說完賞賜太醫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劉邦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便開始為自己安排後事。為了確保漢朝萬世的江山,劉邦召集群臣特意宰白馬,與群臣歃血為盟:"從今以後,非劉姓者不能稱王,誰若違背此約,天下可共起而擊之!"

呂后看著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說曹參。呂后問曹參之後又由誰接替,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為國立功的肯定是他,讓他做太尉吧。"呂后又追問多年之後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以後的事你也無法知道。"

晚年,劉邦寵幸愛姬戚姬而疏遠了呂后。

呂后作為劉邦的皇后,平時遇事總是自作主張,總要參與國家大事,劉邦對她很不放心。呂后的兒子劉盈卻生性軟弱,他被立為太子,劉邦又擔心他將來做不了大事。

戚姬的兒子叫如意,言談舉止都有劉邦的風範,劉邦對他十分鍾愛,加上戚姬的枕邊進言,劉邦曾經有廢掉劉盈的太子頭銜,另立劉如意來繼承帝位的打算。隨著事態的不斷發展,呂后整天膽戰心驚,眼看戚姬先是奪走丈夫的愛,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一個是情仇,一個是政敵,她必須反擊,但也必須小心翼翼。

漢代定鼎以來,劉邦千方百計想要羅致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來為治理國家出謀劃策,但"商山四皓"始終不肯答應。所謂"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隱士:東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裏。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後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商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林壑幽美,雲蒸霞蔚,地勢險峻,是一個隱居的好地方。

為了鞏固兒子的太子地位,呂后求計於張良。經過張良的穿針引線,劉邦都沒有請動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和呂后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山,作太子的賓客。經過這四位長者的教導及潛移默化,劉盈的修養和見識大有長進。

一天,宮中大擺筵席,四位鬚髮皆白的長者,肅立在太子劉盈身後,等到劉邦得知他們就是"商山四皓"時,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廢。他知道,連自己都請不動的"商山四皓"都已成為太子的賓客,看來太子羽翼已成。當劉邦回到後宮把這一消息告訴戚姬時,戚姬立即淚流滿面。戚姬為排遣心中的悲痛和不安,悲歌一曲,希望能在今後的生活中得到保證。劉邦無言以對,也只能用一曲悲歌訴說無奈。

這次呂后在張良的幫助下,取得意外的勝利,連雄才大略的劉邦也一籌莫展。

鞏固了太子的地位,呂后接著就是要樹立自己的威望。呂后在樹立自己威望的過程中,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在蕭何的協助下殺了韓信,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韓信的人頭之上,使群臣懾服。

漢初三傑之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在漢朝建立後就過上半隱居生活,已不構成威脅;撫百姓,致稼穡使國富民強的蕭何不是那種爭天下的人。只有領兵多多益善,攻城奪隘,出奇制勝的韓信,始終是劉邦放心不下的,更何況韓信當年在楚漢之爭中,在劉邦最危急的時刻,要挾過劉邦要封他為王。

劉邦登上皇帝寶座之後,與他的功臣們在一起時,仍然舉止粗豪,不顧禮法,甚至醉後拔劍起舞,砍倒殿柱,鬧得不成體統。直到經過叔孫通制定朝儀,朝廷之上才算有了規矩。據說漢高祖劉邦當時由衷地說道: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滋味。但一班自視功高蓋世的將帥仍有不臣之心。厲行打擊,首當其衝的便是令劉邦心裏不安的韓信。劉邦首先把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又由楚王貶為淮陰侯,又用陳平的計謀捉住韓信,廢為平民,但漢高祖劉邦一直沒有殺韓信,因為高祖曾與韓信有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呂后就偏偏把劉邦都不忍殺的韓信,用布兜起來,用竹籤刺死,殺他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器。《史記》記載劉邦聽到韓信被呂后殺後的心情是:"且喜且哀之",這話道出了多少背後的故事,自己不忍心殺戮的功臣,卻被自己的妻子果斷地殺了,使劉邦感慨萬千。

呂后這招使得朝中大臣看到她的野心,不免都對她畏懼幾分。

淮南王英布反叛的消息傳到長安時,劉邦正在病中,原本他是要派遣太子劉盈率兵討伐,卻硬是被呂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逼上了戰場,說什麼"英布是天下猛將,很不容易對付,太子去豈不是羊入虎口?諸將又多是太子的叔伯輩,只怕難以心甘情願地俯首聽命。"說來說去還是心疼親生兒子。

劉邦扶病出征,雖然很快就平定了叛亂,但也不幸身中流矢,傷口潰爛,拖了3個月而駕崩,只活了63歲。

劉邦死於西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4月25日。葬於長陵,謚號為高皇帝,廟號是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盈為帝,即孝惠帝。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27:20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光武帝劉秀

柔術治國 中興漢朝



倥傯十載,草莽皇帝完成了"江山重歸漢,天下再姓劉"的中興大業,更是一位恢廓謙和、以柔克剛的治世明君……

◆王莽改制民怨沸騰



曾有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傳說:劉邦當年起義時,有白蟒蛇拒不讓路,並說:"你斬我的頭,我就鬧你的頭;你斬我的尾,我就鬧你的尾。"劉邦大怒,舉劍將白蟒蛇攔腰斬斷。這條蟒蛇後來轉世來到人間,就是王莽。"莽"和"蟒"同音。王莽果然鬧了漢朝的中間,建立了一個15年的新朝---王莽新朝,使400多年的漢朝分為兩段---西漢和東漢。

西元8年,王莽廢掉西漢皇帝劉嬰,登基稱帝,改漢為新,史稱新朝。

西元9年,王莽實行"王田私屬"制。他宣佈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稱"王田",不允許買賣。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稱私屬,也不許買賣。並規定一家男丁不滿8口得到的農田不能超過800畝,如有多餘土地應分給本族或鄉鄰。原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朝廷會分給土地,分地的標準按一夫一婦受田百畝計算。王莽本想解決西漢日益尖銳的土地兼併和奴婢問題,結果卻遭到了貴族、官僚、地主的強烈反對,他們千方百計破壞新法實行。無地農民因遲遲得不到土地也滿腹牢騷,民怨沸騰。西元12年,王莽不得不改變這個詔令,宣佈王田可以買賣,販賣奴婢也不處治。直到西元22年,王莽政權崩潰前夕,詔令才正式宣告廢止。

西元10年12月,王莽又開始實行"五均六筦"的經濟措施。"五均"指在長安以及洛陽、邯鄲、臨淄、成都等大城市設立五均司市場,負責管理市場,調節物價,收稅和貸款;所謂"六筦"指朝廷統一管理鹽、鐵、酒、鑄錢、賒、貸等6種業務。王莽本想通過此法打擊商人和高利貸者,使他們不能隨意操縱市場,盤剝人民,但實行的結果卻是商人和官吏相互勾結起來,狼狽為奸,使下層勞動人民遭受的盤剝更加嚴重。

另外,王莽還多次進行幣制改革。幣制改革造成了全國金融混亂。他先後下令使用金、銀、龜、貝、銅五物,28種貨幣,稱為"寶貨"。由於多次改幣,品種雜亂,比值也極不合理,而且每次改幣都是以劣充優,雖然幣面價值不變,但實際價值降低。通過改革幣制使王莽集團借機搜刮到了一大批不法財富,王莽死時,他家藏的有60萬斤黃金和無數驚人的珠寶。

王莽改制的不合理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混亂和政局動蕩,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貧苦農民一旦觸犯了"新法",就要被罰為官奴公婢。因犯禁被捕,被押解到長安去服役的人一次竟達10萬之多。據《後漢書》記載,當時新朝全國有近1/2的人口在殘酷的剝削下死去。老百姓忍無可忍,新朝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為了轉移人民的視線,樹立"國威",王莽又狂妄地挑起了對東北及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本來老百姓已經無法生存了,再加上戰爭,人們陷入更加悲慘的境地。同時,王莽用搜刮來的民財任意揮霍,大興土木,修建廟宇。沉重的徭役、殘暴的刑罰,終於導致了反莽起義的爆發。

西元23年,綠林軍直搗長安。王莽狼狽避入漸臺,被商人杜吳殺死。維持了15年的新莽王朝,從此覆滅了。

王莽的改革不根據社會現實,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以至造成社會更加混亂,最終導致反莽起義的爆發,新朝走向末日。


◆揭竿而起奠定大業


新朝末期全國一片混亂,反莽起義無處不在。西元17年,以銅馬、綠林、赤眉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在全國爆發。起義過程中,地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和豪強列霸,也乘機聚兵起事,攻城掠地,大鬧天下,全國又處於一片互相殘殺的混亂之中。

國破家亡,各民族之間互相殘殺。處在這種災難之中的人民,他們日夜思念給他們帶來幸福的當年高祖劉邦的西漢王朝。就在這時,南陽大地主劉、劉秀兄弟打出"復高祖之業"的旗幟,組織了一支七八千人的舂陵軍舉兵反莽。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劉秀自幼喪父,孤兒寡母在叔叔劉良的照顧下生活,直到他長大。年輕時的劉秀,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他為人講究誠信,處世謹慎,性情溫和善良。他在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的基礎上,依靠地主階級的"功臣"、"良將"們,抗擊群雄。

各地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起義軍將領們都主張擁立一個劉姓的皇帝,以此統一號令,順應人心。他們認為劉玄懦弱,容易左右,因而於西元23年在宛城南面的淯水擁立劉玄為皇帝。劉玄是舂陵侯劉仁的曾孫,在平林軍中,號稱更始將軍。劉玄當皇帝後,改元為更始元年,並封了一大批官,封劉為大司徒,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南陽一帶的起義軍嚴重威脅著王莽,王莽很快集結了43萬人馬,號稱百萬,命司空王邑與司徒王尋討伐起義軍。西元17年6月,王莽軍隊首先與劉秀相遇,劉秀的將領見敵多勢盛,不敢作戰,都跑回昆陽(今河南葉縣)城中。他們懷念家人,都想各自回本土自保。劉秀向將領們分析了當前形勢,口吻嚴厲:"我們的糧草不多,敵強我弱。若我們齊心協力抗擊敵人,還有戰勝的希望;若我們人心渙散,必然被消滅。我們現在要把宛城攻下,這樣我們才會得到後方的援助。現在怎麼離心背德,只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和財物呢?"將領們受不了這些話,紛紛怒喝道:"劉將軍怎麼竟敢如此講話!"恰好這時傳來消息---王邑、王尋的大軍已到城北,隊列綿延幾百里。將領們雖平常不看重劉秀,但如今事情緊急,又想不出辦法,只好勉強說:"還是再請劉將軍拿主意吧!"劉秀就向大家講了他的主張和具體要求,結果將領們一致同意。

當時王莽軍隊十餘萬人圍困昆陽,昆陽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劉秀要王鳳、王常守城,自己和李軼等13人騎馬乘夜闖出城南門,召集在外的軍隊。劉秀到郾縣、定陵一帶,集合那裏的全部軍隊救援昆陽。將領們捨不得財物,要求留一部分兵力看守。劉秀說:"現在要是打敗敵人,我們就會得到更多的財物,甚至可以奪得天下,要是被敵人打敗了,腦袋都保不住,要財物還有什麼用?"於是劉秀把全部軍隊都帶到了昆陽。劉秀親率步兵、騎兵千餘人當先鋒。這時,昆陽城被圍得鐵桶一般。劉秀到離敵軍四五里外停下來,敵軍數千人迎戰。劉秀率軍衝殺一陣,殺敵十來人,首戰小勝,士氣稍振。將領們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見了小敵就害怕,如今見了大敵卻如此勇敢,真是奇怪。有你在,我們一定會打敗敵方。"劉秀繼續前進,殺敵近千人,敵軍敗退,劉軍士氣大振。劉秀緊接著率領3000敢死隊,從城西直衝敵軍的中軍地帶。王邑、王尋十分輕敵,下令軍隊各守營地,不得移動,只率領1萬餘人迎敵,結果大敗,落荒而逃。

昆陽一戰,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王莽坐立不安,憂懣不食。同時,海內豪傑蜂擁而起,殺掉州郡官吏自稱將軍,接受更始帝年號,等待詔命。王莽的一些心腹,策劃殺掉王莽投降漢朝,保全宗族。正當這時,新市、平林起義軍的將領們看到劉、劉秀兄弟的威名日益擴大,心中不安,勸劉玄除掉他們,甚至連本來與劉兄弟關係密切的李軼也轉而諂事新貴。而劉手下的人對劉玄當皇帝之事一開始就不服,有人說:"本來起兵圖大事的是伯升(劉字伯升)兄弟,現在的皇帝是幹什麼的?"公開拒絕劉玄的任命。於是,劉玄就借封劉部將劉稷為抗威將軍而不受之故,把劉稷及為他說情的劉殺掉了。對此,劉秀深感不安,趕緊跑到宛城請罪。劉部下去迎接他,慰問他,他只是在公開場合下寒暄幾句,表示過錯在自己,但他不與這些人私下交流,不講昆陽的戰功,不為哥哥服喪,飲食言笑與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劉玄見劉秀沒有反對他的意思,感到有些慚愧,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而劉秀每當獨居,總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託哀傷,他只能得到後來的光武皇后陰麗華的安慰。

西元23年9月,劉玄的軍隊相繼攻下了長安和洛陽。劉玄打算以洛陽為皇都,便命劉秀先行前往整飭吏制。劉秀到任,安排僚屬,下達文書,從工作秩序到官吏的裝束服飾,全恢復漢朝舊制。當時,關中一帶的官員趕來迎接皇帝劉玄去長安,他們見到劉玄的將領們頭上隨便包一塊布,沒有武冠,有的甚至穿著女人衣裳,滑稽可笑,沒有莊重威嚴的樣子,但他們見到劉秀的僚屬肅然起敬。一些老官員流著淚說:"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漢朝官員的威儀!"他們紛紛對劉秀產生了敬佩嚮往的心理。

劉玄到了洛陽,需要派一員親近大將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帶,宣示朝廷旨意,要那裏的郡國遵守朝廷的命令。朝廷經過一番爭議,最終又選定了劉秀。這給劉秀提供了避開矛盾漩渦、自由施展才幹的機會。劉秀在河北,每到一處都認真考察官吏,按其能力的高低分配財富的多少;平反冤獄,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的官銜。官民歡喜,競相持酒慰勞,劉秀一律婉言相拒。在河北期間,劉秀還粉碎了一起假冒漢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王郎就參與其中。劉秀在清理繳獲的文書檔案時,發現官吏與王郎勾結一起譭謗劉秀的材料有幾千份。要是按這些材料提供的線索加以追究,必然會使一大批人惶恐不安。劉秀一律不看,他把王郎的部屬召集起來,當著他們的面一把大火將這些材料燒掉。他解釋說,這樣做是"令心懷不安的人放心"。

更始帝見劉秀的影響越來越大,便派使節趕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並命令劉秀停止一切軍政活動,與有功的將領一起到長安去。這表明劉玄已經對劉秀不放心,要削弱他的力量,奪回他的權力。劉秀自然明白這一意圖,他便以"河北未平"為理由,拒絕應詔去長安。劉秀與劉玄的裂痕從此開始清晰起來。

西元24年秋天,劉秀調集各郡兵力,先後在館陶等地擊敗並收編了銅馬、高湖、重連等地的農民起義軍,大大加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河北一帶大致平定。以樊崇、逢安、徐宣等人為首活動在今河南東部的赤眉軍,正在迅猛地向長安進兵;赤眉一旦攻下長安,劉玄敗逃,就會出現一個奪取關中的良好時機。劉秀感到爭奪天下的時機即將到來,爭奪天下的架勢應當拉開了。他便一邊派將軍鄧禹率精兵兩萬向關中一帶進發,相機行事;一邊選定北據太行山、南臨黃河、地勢險要、財物富實的河內郡作為進取中原的立足點。他先用文武兼備的良將寇恂任河內太守,冠以"行大將軍事"的禦號。他向寇恂交代任務說:"從前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把蕭何留在關中,我現在把河內交給你。你的任務,是像蕭何那樣保證糧草供給,訓練士兵和戰馬;阻擋其他軍隊到這塊地盤上來,特別是不讓黃河以南劉玄的軍隊過來。"後來寇恂果然不負重托。劉秀又在孟津部署重兵,窺視洛陽。

安排妥當以後,劉秀帶領一支軍隊回到冀中、冀北一帶。一路上,將領們紛紛給劉秀建議,要他稱皇帝。劉秀故作拒絕,有時還驚訝地說:"你們怎敢說這種話?當心招來殺身之禍!"到了南平棘,將領們又一再勸說,劉秀還是拒絕。乘身邊無人的時候,將軍耿純說:"人們拋開親人和家鄉,跟從大王出生入死,為的就是想攀龍附鳳,實現封官拜爵的願望。現在大王不願稱帝,違背了眾兄弟的願望,我擔心他們會感到失望,產生離你而去的想法,況且,人心是不容易收攏的。"劉秀仔細思考之後,明白了將領們要他當皇帝是出於個人利益,並非虛讓,於是表示說:"我會考慮這個問題。"

到高縣,劉秀把將軍馮異從洛陽前線召回,向他詢問天下形勢。馮異是當時劉秀最親密的人,自從劉秀任司隸校尉以來,他一直跟在劉秀身邊,陪同劉秀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他經常勸劉秀做爭奪天下的思想準備。他不爭功名,每次論功行賞他總是跑得遠遠的,不參與其中。他對劉秀忠心耿耿,他擔任洛陽前線的軍事首領,了解戰爭的形勢,分析的情況非常可靠,故此劉秀才召他來詢問。馮異對劉秀說:"更始皇帝的敗局已定,宗廟社稷的問題就在大王你了。你應當聽從眾人的主張。"

於是,劉秀在鄗城(今河北省柏鄉縣北)築起壇臺,於西元25年六月初六登臺祭告天地眾神,當了皇帝,改元建武。


[ 本帖最後由 黃藥師 於 2009-9-10 10:28 編輯 ]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28:11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光武帝劉秀

◆掃平群雄一統天下


劉秀即帝位之初,天下依然四分五裂,"帝王滿天下"。除了農民起義軍綠林、赤眉軍之外,還有更始皇帝劉玄、東方皇帝劉永、蜀中皇帝公孫述、舒城皇帝李憲、匈奴立的皇帝盧芳、燕王彭寵、齊王張步、海西王董憲、楚黎王秦豐等。這些人各據一方,自立為王,互相攻城掠地,戰爭頻繁,廣大人民飽受著分裂、戰亂之苦。漢光武帝即位之後,利用"人心思漢"的社會心理,打出"劉氏宗室"的旗號,蒐羅人才,爭取民心。利用招降和用兵兩種手段,經過長達10年之久的艱苦戰鬥,終於一一掃除盤踞各地的帝王,使中國又一次走向了統一。

更始皇帝劉玄,本是沒落貴族,並無本事。只是當時的綠林起義軍為了招集民眾,同王莽新政鬥爭,急需一個劉氏宗室子弟作為皇帝,便策立劉玄為"更始皇帝"。據說,劉玄在舉行登基儀式時,嚇得戰戰兢兢,冷汗直流。

劉玄當了更始皇帝,大赦天下,連封數王,連宮裏的廚師、火伕都封了爵位。當時長安的老百姓編了一首歌謠:"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這樣的皇帝僅僅是個木偶,很多綠林軍的將領和各郡縣的官吏根本不聽他的命令。當時劉秀、劉弟兄倆的軍隊實力很強,但卻被封了個很低的官職。各路起義軍心中雖有自己的算盤,但在反對王莽新政問題上目標是一致的。

王莽死了之後,劉玄每日不理朝政,只知尋歡作樂,重用無能之輩。不少人見劉秀日益強勝,多次勸劉玄殺掉劉秀,劉玄卻遲遲下不了決心,最後派劉秀出使河北,行大司馬職。可劉秀到河北後,鎮撫州部,巡察地方,上自郡守,下至平民,不收受百姓敬獻的牛肉與美酒,廣施恩惠,終於控制了河北並登基稱帝。然後,劉秀又舉兵攻佔邯鄲、河內、溫邑等地。這時,由於劉玄無能,赤眉軍又立一個叫劉盆子的牛倌作為皇帝,也舉兵攻打長安。劉玄左右受到攻擊,最後投降了劉盆子,被改封為長沙王。

劉秀得知更始皇帝下臺,便一鼓作氣,命吳漢、馮異等11位將軍攻打洛陽。這時的洛陽由更始皇帝的驍將朱鮪把守。由於朱鮪拼命固守,劉秀部隊連攻數月,一直沒有攻下。後來劉秀聽說部將岑彭當年曾是朱鮪的校尉,便派他去勸降。朱鮪對岑彭說:"大司徒(指劉)被害,我參與籌劃,更始帝派劉秀去河北,我又阻攔過,並進諫剷除蕭王,這些罪過,我想蕭王是不會原諒的,因此不敢投降。"漢光武帝得知此事,便托岑彭向朱鮪說:"要乾大事的人,不能計較小過。朱鮪如降,官爵不動,我可以對黃河水發誓,絕不失信!"朱鮪聽後,叫人用繩子把自己捆起來,到達河北漢光武帝營帳聽候發落。光武帝見到朱鮪急忙下座,親自解開繩索,向他表示慰問,並拜其為平狄將軍,封扶溝侯。

至此,以更始皇帝劉玄為代表的一派勢力,在赤眉和劉秀的攻擊下被平息了。

在群雄並立的大地上,赤眉軍也是一支強大的農民武裝力量,嚴重威脅著劉秀新建的東漢王朝。

赤眉軍是一支樸實的農民武裝,在推翻更始皇帝的鬥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於缺乏領導,紀律性差,攻入長安後,又燒又搶,令老百姓紛紛逃散。號稱百萬之眾的赤眉大軍,在長安城中得不到軍餉,開始向秦嶺終南山一帶轉移。赤眉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大雪,凍死、餓死了許多士兵,因此,只好又退回長安。漢光武帝派大將鄧禹乘機攻擊赤眉,結果遭到赤眉軍的伏擊。鄧軍大敗,死傷3000多人,鄧禹只帶了20多名騎兵逃了回來。

漢光武帝分析了一下赤眉軍的情況,了解到赤眉軍打仗個個英勇,但由於兵馬太多,糧食缺乏,他們不會久居長安,因此,只有採取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步步圍堵、不斷分化的方法。於是他派馮異率兵前去執行這一任務。臨行前,漢光武帝送給馮異一輛馬車,一口寶劍,囑咐他說:"長安一帶遭兵災,老百姓窮困到了極點。此次出征,如長安敵軍肯降,你只要把他們的頭子送到京城來就行了,士兵可以讓他們回家種地、養蠶,絕不要殺害。再多帶些糧食,到時一定能用得上。"

果然不出漢光武帝所料,長安城已到了餓死人的地步,一斤黃金只能換五升豆子。赤眉軍只好東撤,到了澠池,同馮異軍隊相遇。馮異用計,把自己的一部分軍隊也偽裝成赤眉軍,擾亂赤眉軍陣營,結果赤眉軍大敗,有8萬多人因饑餓投降了漢軍,還有十幾萬衝出了重圍。逃出來的赤眉軍懷著悲愴的心情,扶老攜幼,繼續向東行進。光武帝劉秀這次親自帶兵堵截,在宜陽與赤眉軍相遇。赤眉軍見漢軍壁壘森嚴,軍威雄壯,他們又饑又餓,無心作戰,只好派劉氏宗室劉恭代表赤眉軍,向劉秀乞降。劉秀接受赤眉軍投降後,立即命令宜陽的縣令,把全縣的廚師集中起來,給十幾萬赤眉軍做菜、做飯,讓他們飽餐一頓。饑餓疲乏到極點的赤眉軍,受到這樣的待遇,對光武帝感激不盡。第二天,劉秀在漢水邊布陣,讓赤眉軍將領觀看,並對赤眉軍降將樊崇等人說:"你們投降了,後悔不後悔?如果後悔,朕可以讓你們回營,重新集合軍隊,再行決戰,朕絕不強求你們投降。"樊崇嚇得頭也不敢抬,徐宣則連連叩頭,說:"歸順皇上,早有此心,今日如願,如同嬰兒見了慈母一樣,只有喜歡,沒有後悔的。"光武帝聽後哈哈大笑。

劉秀擊敗主要對手之後,目標又開始轉向東邊的劉永。劉永原來被更始皇帝劉玄立為梁王,後來自稱皇帝,以睢陽作為京城,佔據著青州、徐州一帶28個城,封山東的張步、蘇北的董憲、廬江的李憲等人為大將軍。

劉秀於西元26年夏,命蓋延率軍征討。經過整整一年的殘酷戰爭,劉永大敗,後被手下將領所殺。

北方的漁陽太守彭寵,原係劉秀部下,後反叛,自立為燕王。佔據著薊城、右北平的上谷等縣,北邊聯絡匈奴,南邊聯絡張步,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漢光武帝決定親自征討,後經勸說,方派朱祜、耿龕等率兵北進,於西元29年平息了彭寵的叛亂,北方局勢安定下來。

接著,張步、董憲、李憲、匈奴立的皇帝盧芳等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們也相繼被滅,國內大部分地區開始穩定。

但是,還有三大勢力,這就是蜀中皇帝公孫述、五郡大將軍竇融、西州大將軍隗囂。他們勢力強大,有同光武帝平分天下之勢。光武帝決定採取逐個擊破,分而治之的策略,剷除這三大勢力。

公孫述佔據著益州(今四川、貴州、雲南等),資源豐富,地勢險惡;加上公孫述經營多年,勢力比其他兩個都大;而且,公孫述在蜀中已自稱皇帝。為了孤立公孫述,光武帝決定拉攏竇融、隗囂。他先派人去聯絡隗囂,可隗囂打算自己做皇帝,隗囂不僅沒有聽從劉秀的勸說,而且還派人去聯絡竇融,勸竇融自立為王,他們同公孫述聯合起來,建成三個國家,共同對付洛陽的皇帝劉秀。劉秀得知後,立即派人給竇融送了一封信,信中說:"將軍日前的地位舉足輕重,有人主張分割天下,像戰國時期那樣,各自為王,要知道,中國的土地即使可以分的話,中國的老百姓也是不能分的。將軍如果能從大局出發,上為國家出力,下為百姓著想,我將非常感激!"劉秀的語言情真意切,使竇融和他手下的將士都認為光武帝英明。不久,竇融率部投降,劉秀隨即派兵征伐隗囂。隗囂大敗,於西元31年春病餓而死。漢軍乘機收復了隴右(今甘肅六盤山以西)地區。劉秀收復隴右地區以後,集中優勢兵力,全力以赴進攻蜀中皇帝公孫述。劉秀親自帶兵征討,大將軍岑彭指揮軍隊,連連擊敗公孫述的軍隊,奪下不少城池,公孫述很快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劉秀又命廣平侯吳漢進攻成都,結果公孫述慘敗,受重傷而死。其手下將領見漢軍來勢兇猛,便紛紛投降。這樣,蜀中皇帝的全部勢力被掃除乾淨。

劉秀從28歲起兵,到滅掉蜀中皇帝那一年,已經43歲了。15年極為艱苦又殘酷的戎馬征戰,芟夷群雄,掃平大大小小的"土皇帝",終於結束了豪強割據的局面,使中國又一次走向了統一。


◆柔術治國中興漢朝


劉秀雖然出身於皇族,但由於他長期生活在平民中間,使他深深體會到人民的疾苦。他分析從秦始皇以來中國的動亂原因,懂得要想把國家治理好,要用柔順、緩靜的統治手段,以便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漢室統治。他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後又說:"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茍非其時,不如息人。"在"柔弱勝剛強"的思想指導下,他廢掉王莽時代的苛而繁的律令,學習劉邦的做法,寬簡天下,即所謂"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並由此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為東漢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東漢初年,在大規模的戰爭結束之後,劉秀開始建立一套能加強中央集權的領導班子,"退功臣而進文吏"就是其中一條重要手段。

劉秀通過多年浴血奮戰才取得政權,在他的手下,有一大批立過不少戰功的將領。這些人擅長打仗,但並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不少人還往往自恃功高,不聽命令,不遵法紀,為所欲為,如果繼續受到重用,他們身居高位,對東漢政權是一大威脅。因此,劉秀決定採取穩妥方式,一方面給他們加官晉爵,另一方面剝奪他們的實際權力。為了達到目的,劉秀開始大封功臣,他讓郎中馮勤專管此事。馮勤精明能幹,他規定按照功臣功勞的大小,決定其封地大小、遠近和土質肥瘠,並且制定了一個周密的方案。劉秀根據這個方案,一次就封了360多人為列侯,給予他們崇高的地位。這些列侯的食封數量,最大的有四個縣,小的只有數百戶,比西漢時少得多。除了大將李通、鄧禹、賈復三人參與議論軍國大事之外,其他大多數列侯成為閒員。經過削權封侯,漢光武帝有效地控制了這些將領的軍事力量。

封完功臣之後,劉秀又特地下了一道詔書說:希望大家"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敬之戒之!傳爾子孫,長為漢藩"。就是說,希望大家不要恃寵而驕,對自己要求要嚴謹,節制自己的行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並能把爵位傳給子孫。光武帝就這樣連哄帶嚇地威懾眾臣。

退功臣的同時重用大批文吏。光武帝認為文吏們熟悉封建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且情操高尚。建武六年、七年,劉秀連續兩次下詔,命令各地官吏推舉賢良,到京城參加選官考試。實行"徵辟"制度,即下詔特"徵"用某人為官,公卿和各地郡守也可自行"辟"用他人做幕僚。在詔書中,劉秀嚴格規定了選官的條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識,是通經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種法令,能熟練地依法辦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幹,遇事不惑,能獨當一面。各地官吏在選擇人才時,必須嚴格按照這四條標準,如有違者,必將依法治罪。

光武帝為了得到一批有高度文化修養的文吏,多次親自訪求名賢。在劉秀的同學中,有一位叫嚴光的人,此人很有才學。劉秀做皇帝後,他隱姓埋名,隱居山林。光武帝非常希望能和這位才德高尚的同學共謀國事,於是他叫人畫了嚴光的畫像,到嚴光的家鄉去尋找,找到之後,劉秀立即將他接到京城。不料嚴光不願做官,劉秀幾次光顧他的住所,有時談得晚了,倆人就睡在一張床上。據說,嚴光睡覺不老實,還曾把兩隻腳放在劉秀的肚子上,劉秀也任他如此,並不挪開。還有一個南陽宛城人卓茂,是當時著名的儒生,精通《詩》、《書》、《曆法》等,待人寬厚,深受眾人敬仰。劉秀即帝位不久,就派人訪求這位大名鼎鼎的名士,並且任命七十多歲的卓茂作為太傅,封褒德侯。幾年之後,卓茂老死,光武帝駕車素服,親自送葬。光武帝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確實網羅了一大批品行端正、廉潔奉公的有用人才。如陳留人董宣,為官清正,執法嚴明,不畏權貴。有一次,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劉黃的家奴仗勢殺人,董宣帶領士兵,當著湖陽公主的面將這個家奴打死。湖陽公主氣得渾身發抖,向劉秀哭訴。劉秀要殺董宣,董宣說:"陛下聖德,中興漢朝,而現在竟縱容親屬家奴殺害平民百姓,如此何以治天下?臣不需鞭殺,請讓我自殺!"說著把頭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被剛正不阿的董宣感動,於是不再治其罪。但為了給姐姐一個下臺的面子,劉秀讓人扶董宣給湖陽公主叩頭謝罪。董宣硬是不從,劉秀命人按董宣的頭,董宣兩手按地,就是不肯俯首。劉秀非常感動,任命他為"強項令",賜錢30萬。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光武帝在政治制度上採取了"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的統治措施。

光武帝採取了西漢時加強尚書檯權力的措施。東漢初年,中央的最高官職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稱的,管民政,權力比丞相小得多;司空是由禦史大夫改稱的,不再管監察,而是管重大水土工程;太尉管軍事。三公職位雖高,卻徒有虛名,並無實權。劉秀為了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設置了尚書檯機構,並加強尚書的職權,擴大機構,增設官吏。尚書檯設尚書令一人,尚書仆射一人,尚書六人,合稱"八座"。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分掌全國政事。尚書的官位不高,尚書令每年的俸祿只有一千石,副職尚書仆射和六名尚書,每年的俸祿也只有六百石,他們的地位和待遇遠不能同每年俸祿為萬石的三公相比,但實際權力遠在三公之上。尚書檯是最重要的行政決策機構。

光武帝除了通過尚書檯獨攬大權外,還在宮廷內設置中常侍、黃門侍郎、小黃門、中黃門等宦官職務,由他們負責傳達皇帝的旨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光武帝認為這些宦官們地位更低,他們不可能取得傾國大權,就更保證了他的集權統治。

劉秀以柔術治國,寬民眾,而對官吏極嚴。東漢初年,他恢復了西漢時曾設置過的三套監察機構,還進一步予以加強。這三套監察機構是:(1)禦史臺---有侍禦史15人,負責察舉官吏違法事件,接受公卿、郡史奏事和解釋法律條文。(2)司隸校尉---有從事史12人,主管察舉中央百官犯法者和各部各郡違法官吏。他們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監察權力很大,"無所不糾,唯三公不察"。(3)州刺史---全國分12州,每州設刺史一人,他們遵照皇帝命令,代表中央,乘坐驛車,巡行全國各地。他們每年八月出巡,調查各地有無冤獄,同時考察各郡縣官吏政績,並根據政績好壞,決定升遷罷免。他們在年底或翌年初回到京城,向中央彙報。劉秀對巡察制度非常重視,授予他們很大的權力。

朝中無論官員職位高低,一律嚴格按照法律辦事。若有不遵守法律者,必會如實量刑定罪。曾任汝南太守的歐陽歙,世授《尚書》,八世皆為博士,德高望重,劉秀十分器重他,但在他度田不實、貪贓枉法的罪行被查出來之後,他立即被捕入獄。當時朝廷有上千名儒生守候在大殿門口,請求寬赦他,甚至有人情願替他犧牲,但劉秀堅決對其繩之以法,予以處死。

由於劉秀加強了監察制度,對違法官吏要求甚嚴,從而保證了皇帝的權力和意志能夠得以實現,這對中央集權制的鞏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30:26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光武帝劉秀

◆解放奴婢發展生產


當時,王莽改制就是因為土地問題(高度集中,兼併問題嚴重)和奴婢問題(奴隸化嚴重),這些西漢末年困擾統治者的問題,同樣危及東漢政權的穩固。劉秀為此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的就是解放奴婢、精兵簡政和解決土地問題。

要解決農業問題,勞動力是核心因素。解決奴婢問題,理所當然是重之又重。西漢中後期,由於地主、官吏無限制地兼併土地,使大量農民喪失了自己的土地,他們本人也被賣給官僚、貴族、商人家為奴。奴婢在主人家過著非人的生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主人的毒打,甚至被當成牛馬在市場上公開出售。奴婢問題,影響國家的安危和發展,漢哀帝和王莽新政都想解決,但都沒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光武帝即位後,把解放奴婢作為一項大事來抓。

從西元26年到西元38年光武帝先後多次下詔令解放奴婢,並且嚴禁虐殺奴婢。西元26年5月的詔令宣佈:民有出賣妻子,其妻子想歸父母者,從其便,如主人刁難,按律令論處。建武六年詔令:王莽時吏民被當成奴婢而不符合西漢法律的,一律免為平民。西元31年的詔令:吏民因饑餓戰亂淪為奴婢、妻妾的,留去自便,強制不讓走的,以賣人罪處置。建武十年詔令:取消奴婢因射傷人處死的法律。西元35年2月詔令:天地之間人為貴,殺奴婢者罪在不赦。同年6月詔令:炙灼處罰奴婢的,按律治罪,被傷害者免為平民。西元36年詔令:隴、蜀的人民被劫為奴的,如要離去,一律免為平民。西元38年詔令:益、涼二州奴婢八年來向官府上訟者,一律免為平民,也不必償還賣身錢。

光武帝在12年內,連續不斷地發佈解放奴婢的詔令,使大批奴婢獲得了自由,農業勞動力的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

精兵簡政,是光武帝為發展生產而採取的措施之一。西元30年6月,光武帝下令說:"設官置吏,是為了奉行皇帝法令,為天下百姓謀福利,如今百姓遭難,戶口減少,而縣官吏職還這樣繁多。茲令各郡、國、縣削減吏員。縣級機構不夠設置長吏的,可以撤減合併。"這一年,裁並了四百多個縣,合併了十個郡、國,裁減大小官吏數萬人。在封建社會,能夠這樣大量地精簡官吏,確是少有之舉。

西元31年,光武帝又大量地裁減軍隊。建武七年,他下詔令說:"軍士中都是年輕力壯之人,應當立即罷除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和相關的軍吏,讓他們回去種田。"大批的士兵得以還鄉,從事農耕。這樣,既減少了軍費開支,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勞動力。

勞動力問題解決之後,還有一項就是土地問題。東漢初期,土地兼併嚴重,很多農民沒有地種。光武帝於西元39年6月,下令各州、郡清查田地的數目和人口實數,稱為"度田"。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核查田賦收入,防止大地主隱瞞田產,逃避納稅;二是可以從大土地佔有者手中沒收一些多餘土地,分給無地的貧民。當時,許多大地主擁有武裝,號稱"大姓"、"兵長"。他們隱瞞田地數量,謊報人口,反對清查。地方官吏也懼怕他們,有的還貪於賄賂,與他們勾結,任憑他們謊報。

劉秀得知此事,以"度田不實"罪誅殺了十餘個郡太守,並加緊"度田"。於是大姓、兵長們就武裝反抗。許多農民由於分不到土地,或分到的土地實際數量比政府應允的數量要少,也開始反對度田,參加武裝反抗。"群盜處處並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這就是史稱的"度田事件"。劉秀大怒,一再發兵鎮壓。但這些"群盜"等官兵一到,立刻解散,官兵一走,"群盜"又聚集起來。為了平息暴亂,光武帝採取了分化與鎮壓相結合的手段。宣佈:群盜們相互揭發,均可免罪,並可分到土地。原來因不敢追捕"群盜"而治罪的官吏,現在只要能夠使亂民遣散,政府就可以不再治罪。光武帝不愧為一個有經驗的統治者,他這種軟硬兼施的手段,很快就把反抗平息下去了。但是"度田"卻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

光武帝還把田租的十稅一恢復到三十稅一。並下令,各郡國凡有餘糧的,要賑濟老年人和鰥寡孤獨以及無依無靠的窮人,各級官吏要親自負責此事,不允許失職。這些被稱為"德政"的小恩小惠,在廣大農民中樹立了東漢王朝的良好形象,穩定了人心。

漢光武帝劉秀,在兩漢之間激烈的動亂年代,順應歷史的潮流,採用軍事手段,平息群雄,使分崩離析的中華民族再度走向統一。統一之後,採取柔術治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推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到了建國40年時,全國已出現了"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盛景。這也是東漢王朝最富庶和最安定的時期,史稱"東漢盛世"。


◆明君風範瑕不掩瑜


劉秀作為一代明君,從不恣意放縱,豪華奢侈。他不喜歡飲美酒,也不喜歡聽音樂,從不把珠玉當作珍寶。他曾令太官不要接受郡中奉獻的珍饈美味,還把遠方異國進貢的名馬寶劍賜給騎士。漢朝自武帝以後,後宮嬪妃達到3000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級的就分婕妤、容華、充衣等14個等級。劉秀即位後,只有皇后、貴人有爵秩,貴人的待遇只有谷數十斛。此外有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均無爵秩和規定的待遇。劉秀在世時要建陵墓,名曰壽陵,特意叮囑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墳,低窪處只要做到不積水就可以了,將來要像漢文帝那樣,不隨葬金寶珠玉。

劉秀常常顯示出一種寬宏大度、平易謙和的氣概。西元28年,割據隴右的隗囂正徘徊於公孫述和劉秀之間,到底歸服哪方,猶豫未決。他就派他的將軍馬援先後去成都和洛陽觀察時政。馬援自幼就聰明過人,人們都認為他是神童,在西州很有名氣,很受隗囂敬重。劉秀接見馬援這樣一個關係重大的使者,卻沒有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連帽子都沒帶,他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面,讓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他一見到馬援就微笑著說:"貴客敢往來於兩個皇帝之間,見多識廣。今天有幸見到貴客,真是深感榮幸。"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使馬援立刻感到了一種明君的魅力。於是,馬援叩頭說:"當今的局勢,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主。"接著就說起公孫述接見他時戒備森嚴的情況,並說:"我現在從遠方來,陛下接見我連警衛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間諜刺客嗎?"劉秀又笑著說:"我知道你不是刺客,你只不過是個說客罷了。"這次會見,讓馬援目睹了劉秀的寬宏氣量。劉秀與當年的劉邦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不愧是東漢的真正帝王之材。後來馬援勸隗囂歸服劉秀,隗囂不聽,他就脫身自己歸服了。

劉秀寬宏大度的氣概,還表現在他對待"逸民"、"隱士"、不馴的人物的態度上。太原郡當時還留有大量的晉國公族的後裔,他們對新的統治者常常保持一種對立情緒,或者尋機報仇,或者隱居不仕,王侯面前不肯稱臣。至漢初,太原郡(在今太原市以南)被稱為"難化"之地。劉秀時,太原郡廣武縣有個叫周黨的,在地方上很有名望,朝廷幾次徵他去做官他都不願意,後來不得已,就穿著短布單衣,用樹皮包著頭去見朝廷大員,劉秀卻親自召見了他。按禮節,士人被尊貴者召見,必須自報姓名,否則便是不尊重對方。周黨見了劉秀,不通報姓名,只說自己的志趣就是不願做官,劉秀也沒有強迫他。博士範升上書,說周黨在皇帝面前驕悍無禮,卻獲得了清高的名聲,應治"大不敬"罪。劉秀把範升的上書拿給公卿們傳閱,並下詔書說:"自古明王聖主都有不願為他做臣的人,伯夷、叔齊就不食周粟。太原那個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這也是各自的志願,賜給他40匹綢子。"

劉秀對於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常能持一種清醒的、有時甚至是厭惡的態度。他更願意多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在他的詔書中,經常說自己"德薄",要上書者不要稱他聖明。各郡縣經常報告一些所謂"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將這些"嘉瑞"記載撰寫成書,以傳後世,劉秀一律不許。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深夜方歸,要從洛陽城的東北門進城,掌管這個門的官吏郅惲拒不開門。劉秀讓人點起火把,並告訴說皇帝回來了,郅惲說:"火光閃爍,又遠遠的,看不清楚。"就是不開。劉秀沒法,只好轉到東城門進了城。第二天,郅惲上書批評了劉秀一頓,說他遊獵山林,夜以繼日,帶領出一種不良風氣,危害國家。劉秀不但沒有治罪於他,反而賞了郅惲100匹布,把掌管東城門的官吏貶為登封縣尉。

劉秀對官吏要求嚴格,以致以粗暴方式對待,對貪贓枉法的行為更是嚴厲懲罰。他在執政初期,內外群官,多由他自己選任;如幹不完他交辦的事,尚書一類的近臣常被拉到面前棍打鞭抽,以致"群臣莫敢正言"。

劉秀對貴戚的過分行為一般能夠理智對待。司隸校尉鮑永、都事從官鮑恢性格剛直,不避豪強,敢於彈劾貴戚的恣縱行為。他們曾彈劾劉秀的叔父趙王劉良仗勢呵斥京官為"大不敬",劉秀借此告誡貴戚們應當約束自己,"以避二鮑"。劉良臨死時,劉秀去看他,問他還有什麼要說的話。劉良說他沒有別的話了,只有一件事,他的朋友李子春犯了罪,縣令趙熹要判李子春死刑,他希望能保住李子春的命。劉秀說:"官吏公正執法,我不能徇情枉法。另說別的願望吧。"

劉秀的明君風範,使劉氏漢家天下走向繁榮,實現了"光武中興"。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3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魏武帝曹操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出生在動蕩的戰爭年代,指揮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著名戰役,建立了曹魏政權,他傳奇的一生至今仍為人們傳頌。

一、少年阿瞞

曹操,字孟德,小名叫阿瞞,於公元155年(漢桓帝永壽元年)出生在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一個屬於宦官集團的大官僚家庭裡。他的祖父曹騰,是漢桓帝時很有地位的宦官。從生理上說,宦官是不可能生兒子的,曹騰為了有人能夠繼承自己的官爵,便領養了一個兒子,他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漢靈帝時,政治腐敗不堪,皇帝公開標價出賣官位,曹嵩花一萬文錢買了個太尉的官職,太尉是當時中央政府的三公之一,地位很高,他還擔任過司隸校尉,大司農等官職。此外,曹操的許多叔叔、伯伯們都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

少年時代的曹操任性放蕩,愛好射箭習武,他目無禮教,從不受禮俗約束。不過他機敏過人,能隨機應變。周圍的人都認為他不務正業,看不起他,只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非常器重他。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要大亂,沒有治世之人是不能拯救天下的,能夠安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了!”

橋玄為了使曹操早日出名,將他介紹給當時在品評人物方面最有威望的許劭。許劭看到曹操後,對他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件事情傳到士大夫官僚們的耳中,大家開始對曹操注意起來。

二、步入仕途

公元174年,曹操剛20歲。他被地方官以“孝廉”的身份推舉做郎官,出任“洛陽北部尉”,從此開始了政治生涯。洛陽北部尉的職責是負責洛陽北部的治安。曹操上任後,決定從小官做起,把京城的秩序整頓好。他特製五色大棒十幾根,懸掛在縣衙大門的兩旁,明申禁令,頒布治安條例,凡是有違犯者,無論是豪強權貴,還是平民百姓,一律用五色棒打死。有一次,皇帝所寵愛的小太監蹇碩的叔父,依仗權勢,觸犯夜禁,曹操依令行事,將其捉回縣衙,命人將其處以棒刑。從此,京城之中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不敢違犯禁令,治安狀況大為好轉。

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隨皇甫嵩前往鎮壓潁川的黃巾軍,因作戰勇敢被提升為濟南相(太守)。濟南(今山東歷城東)是侯國,按東漢制度,被分封的王只能享受封國內的賦稅收入,無行政權力,由中央派來的國相處理政事。濟南所屬十幾個縣,縣官多上通外戚宦官,下結地方豪強,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將地方搞得一塌糊塗。曹操上任後,檢舉了十幾個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的縣官,結果有八個被朝廷罷免了官職。從此,濟南的吏治大為好轉。


三、初立資業

【1】討伐董卓,建立兗州根據地

何進掌政時,曹操任典軍校尉,參與何進謀殺宦官的行動。後來董卓帶兵進洛陽,曹操不願與他合作,逃出洛陽到陳留。在陳留,他拿出一部分財產作為訓練軍隊的費用,並在陳留太守張邈和他的好朋友衛茲的幫助下,招兵五千人,組成軍隊,準備討伐董卓。當時起兵討伐董卓的還有冀州牧韓馥、渤海太守袁紹、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等,因為袁紹的聲望最高,被推舉為盟主。

討伐董卓的行動很快就失敗了,曹操感到自己兵力太少,又無固定根據地。要想站穩腳根,必須立即擴充軍隊,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公元192年,青州的黃巾軍攻入兗州,殺死兗州刺史劉岱。曹操趁機進入兗州,被兗州官吏推為兗州牧。接著他又在壽張(今山東東平縣西南)和農民軍激戰,結果農民軍大敗並向濟北方向退走,曹操窮追猛打,青州黃巾軍三十萬人被迫向曹操投降。曹操從中挑選健壯青年,組成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號為“青州兵”。

【2】挾天子以令諸侯

自從董卓被殺後,漢獻帝不久便落在董卓部將李、郭汜的手中,二人為爭奪漢獻帝,在長安發生爭執。李放火燒掉宮殿,將獻帝劫持到軍營之中;而郭汜則扣住公卿大臣作為人質。雙方打得不可開交,後來雙方和解,把獻帝和大臣放了出來。獻帝和大多數將領主張回洛陽,而李、郭汜不願離開老巢,表示反對。皇帝和大臣們最終逃到將領楊奉的軍營中,在楊奉等將領的護送下,逃回殘破的故都洛陽。

曹操聽說獻帝回到洛陽,認為這正是奉迎皇帝的好機會。曹操手下謀士荀勸曹操說:“現在皇帝東奔西逃,人們擔心皇帝的命運,如能在這時奉迎獻帝,正符合人們的願望。用忠於帝室的行動來鎮住割據一方的豪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應該當機立斷,及早行動。”曹操接受荀的建議,親自率軍到洛陽去迎獻帝,把漢獻帝接到許縣,同時把年號改為建安,獻帝任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於是,曹操開始總攬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3】頒布屯田令

因為董卓的燒殺和軍閥的混戰,中原地區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各個地方的軍隊普遍缺乏糧食,曹操看到這種景象,清楚地認識到,地方殘破,州里蕭條,對自己很不利,尤其是軍糧的缺乏對自己的威脅更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接受部下棗祗的建議頒布“屯田令”,實行屯田。

實施屯田令,就是將農民以軍事組織的形式編制起來,組成屯田客來開墾和耕種國家所擁有的土地。屯田的實行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國家要掌握大批公有土地;二是有一定的勞動力和物力。屯田的收入是這樣分配的:屯田客若用自己的耕牛耕種國家土地,就將收入的50%交給國家;若用官家的耕牛耕種,則將收入的60%交給國家。屯田客不再負擔兵役和徭役。屯田的管理機構是:屯田的基層組織是屯,每屯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馬管理,屯田組織不屬於郡縣,自成系統,中央設大司農,總管全國民屯,郡設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相當於郡守;縣設典農都尉,相當於縣令。屯田還有一種形式是讓士兵一面耕種,一面防守,叫做“軍屯”,以營為生產單位,每營有六十個“傭兵”。幾年的時間,屯田地區的穀倉全都堆得滿滿的,在曹操的統治地區,每年可以收穫糧食上千萬斛。屯田使曹操解決了當時最嚴重的農業生產問題、軍糧問題、社會安定問題,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長期的戰爭中,曹操深知糧食的重要性,所以十分重視保護農業生產。有一次曹操正在騎馬前進,忽然馬受驚,頓時將一大片莊稼踩倒。曹操下馬後,對主簿說:“我的馬踩壞了麥苗,違反禁令,請按軍法議罪。”主簿說:“您是一軍的主帥,怎能治罪?”曹操說:“制定法令的人,自己違犯了,如果不治罪,又怎能統率部下呢?”主簿說:“法令是針對一般將士的。按照古書《春秋》定的禮規,對尊貴的人是不施刑的,況且將軍是因戰馬受驚而誤入麥田,我看就不必議罪了。”曹操道:“既然主簿不肯議罪於我,我就自己來執行法令吧。”說完,拔出佩劍,將自己的頭髮割下一綹,算是割發代首。割頭髮在古代也叫一種刑罰,叫髡刑。因為頭髮是父母所給,是不能隨便損壞的,否則就是不孝。曹操作為一軍主帥,當然不能因這點小事而自殺,但他能以身作則,割發代首,不將自己置身法外,這已經非常可貴了。這件事在全軍中傳開,將士們無不肅然起敬,軍隊紀律更好了。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33:02 | 顯示全部樓層
魏武帝曹操


四、官渡之戰

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動權;在經濟上實行了屯田,有了堅強的後盾,於是他開始實行統一中國的行動。此時,他的四面都有強大敵,東有呂布佔據徐州;南邊是袁術,佔據淮南揚州;西邊是張繡,佔據荊州南陽;北邊是袁紹,佔據著青、冀、並、幽四州地盤。曹操決定採用北和袁紹、先弱後強、由近及遠、分化拉攏、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他首先對韓遂、馬騰採取安撫政策,讓他們不致輕舉妄動;關中地區,他把自己大將軍的頭銜讓出來,封給袁紹,以此穩住袁紹。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妥當後,曹操開始首先攻打張繡,以此作為他統一中原的第一戰。

公元197年,曹操的大軍攻到南陽郡的宛縣,張繡率軍投降。後來張繡對曹操的行為不滿,一天夜晚,趁曹軍不防,發動突襲,曹軍損失慘重。曹操只好逃到舞陰休整。公元199年,曹操再次進攻張繡,張繡在謀士賈詡勸說下,第二次投降,曹操不計前仇,封張繡為揚武將軍,並讓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結成兒女親家。

張繡降服,曹操實力大增,已有足夠的力量對付袁術。公元197年,曹操正準備“挾天子以令諸侯”時,袁術急忙稱帝,並定都壽春。他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和對抗曹操,設法拉攏佔據徐州的呂布,表示願意與呂布結為兒女親家。曹操聞聽此事後,以獻帝名義下詔書表揚呂布殺董卓之功,藉以籠絡呂布。呂布便後悔將女兒許給袁術之子,連忙將已上路的女兒截回,並殺死袁術派來的使者。

呂布的做法激怒了袁術,袁術派幾萬騎兵攻打呂布,由於呂布勇猛,袁術一敗塗地。當呂布使袁術力量大大削弱,再也無力與曹操相對抗時,曹操便派大軍進攻袁術,袁術嚇得趕緊退縮淮南,從此勢力逐漸削弱,不久病死於壽春。然後曹操下令圍攻呂布,兩個月後,呂布糧草斷絕,只好投降。曹操認為呂布作戰勇猛,很想收在麾下,但呂布反复無常的性格讓他不寒而栗,最後呂布被殺。

公元200年,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爆發。當時袁紹佔據著黃河以北,曹操佔據著黃河以南及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

實際上,袁紹兵多將廣,有數十萬人,還佔據著青、冀、幽、並四州,不但軍糧充足,而且軍事力量也遠勝曹操。

公元200年春,袁紹派十万精兵來同曹操決戰。他的大軍開進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安營扎寨,並派大將郭圖、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當時,曹操的部下劉延駐守白馬,堅守不出。曹操雖親率大軍駐紮在官渡(今河南中年縣),但是兵力也很少,只有三四萬人,沒有辦法分兵來救。曹操很是著急。謀士荀攸向曹操獻計說:“我軍兵少,面臨強敵,正面交鋒恐怕不易得手,應該分散袁紹的兵力。曹公您領兵向延津(今河南延津北)推進,擺出要渡黃河進攻袁紹後方的陣勢,袁紹一定分兵向西,然後我們用輕騎突襲白馬,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擒獲顏良。”曹操認為荀攸說得很有道理,便按他說的去做,進軍延津。袁紹知道後,十分驚慌,急忙命令黎陽的袁軍星夜趕到延津渡口,截住曹軍,不讓他們過河。曹操見袁紹中計,便立即率領輕騎直撲白馬。當時圍攻白馬的是袁紹的大將顏良、郭圖,他們自恃兵多將廣,又有黎陽作後盾,麻痺輕敵。曹軍到白馬後立即發動襲擊,顏良、郭圖毫無防備,被殺得大敗。

袁紹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孤注一擲,全軍渡河,追擊曹軍。

沮授一再勸告袁紹,但袁紹向來剛愎自用,不聽勸告,率大軍渡過黃河朝延津以南而來,並派大將文丑率精兵追擊曹軍。曹操見袁紹軍追來,下令以後軍為前軍,繞道西進;令徐晃率六百多名精銳騎兵在樹叢中埋伏起來。文丑率大軍追到,見路上扔滿車輛物資,士兵們紛紛跳下馬搶東西。這時曹軍突然殺出,袁軍倉促應戰,大敗而逃。文丑被徐晃一刀砍死,袁軍士兵逃降的不計其數。

袁紹一再戰敗,一心想跟曹操決一死戰。沮授經仔細分析,認為袁軍新敗不宜決戰,曹操雖勝,但兵少糧缺,只要與曹長期對峙,曹操必敗。袁紹驕傲成性,無人能勸,親率大軍直逼官渡。官渡離許昌不到二百里地,是許昌的屏障,也是南北咽喉要道。一旦官渡失守,許昌危在旦夕。這時曹操只有死守官渡。曹軍作戰勇猛,又佔有地利,袁紹攻了好幾次,都無功而返,兩軍處於相持狀態。

糧草缺乏的曹軍被困官渡已一個多月,再也堅持不下去,曹操決定退守許都。荀正在許都留守,知道後便給他來信,讓他再堅持一下,事情可能會有轉機。在袁紹那裡,許攸一眼看破曹操困境,認為曹操兵少,此時又去集中力量與袁軍對抗,許都一定空虛;如果派一支精銳輕騎去偷襲許都,一定能攻下,也能把獻帝控制在手中,再來討伐曹操,曹操必被擒。即使許都攻不下,也會造成曹操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曹操必敗。但袁紹不聽從他的建議。

許攸見袁紹驕橫頑固,必敗無疑,便星夜離開袁營,投奔曹操而去。曹操聽說許攸來投靠,連鞋都顧不及穿上,就跑出去迎接,拍手大笑。許攸見曹操這麼重視人才,認為他是位明主,便獻計說,烏巢是袁紹存放輜重糧草的地方,如果派精兵偷襲,不出三天,袁紹必敗。曹操驚喜萬分,便依計行事。

十月的一天晚上,曹操留下曹洪、荀攸留守大營,自己親自率兵直搗烏巢。為了蒙混過關,他們都換上袁軍的旗號、服裝。當袁軍盤問時,他們便欺騙他們說是袁紹派來加強防備的,就這樣輕易地到了袁紹屯糧的地方,趕緊用火把將糧囤點燃。袁軍見糧囤突然著了火,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曹操就率領部下奮勇衝殺過來,倉促之間,袁軍毫無防備,四散而逃,淳于瓊被當場殺死。

烏巢被燒,袁紹決定偷襲曹操大營,切斷他的歸路,而不派兵去烏巢。張、高覽被袁紹派去攻打曹軍大營。張深知,如果糧草被燒,袁軍將無法支持,必敗無疑,他便去勸袁紹,但沒有效果。張只好硬著頭,同高覽領著幾萬大軍攻打官渡曹軍大營。他們剛到達官渡,就遇到曹軍的頑強抵抗,背後又受到從烏巢得勝回來的曹操的猛攻。張見袁紹成不了大事,便與高覽率軍投降了曹操。

袁紹經此打擊,實力大大削弱,袁紹的士兵不攻自亂,曹操率軍奮力衝殺,袁軍大敗。袁軍七萬多人被殺死,袁紹慌忙帶著兒子袁譚和八百騎兵,向北逃竄。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繼續向袁紹的地區進兵。公元202年,袁紹病死。公元205年,曹操對袁譚發動進攻,袁譚兵敗被殺,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熙和袁尚逃往烏桓。公元206年,曹操攻下了冀、青、幽、並四州,北方統一。

  

五、平定烏桓

烏桓,也叫烏丸,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是東胡的一支。在群雄忙於逐鹿中原時,三郡烏桓的騎兵攻破了幽州,掠走漢民十幾萬戶。袁紹平定河北四州之地,封烏桓首領為單于,並把養女賜婚單于,用和親的策略安撫他們,於是烏桓便依附於袁紹。曹操攻破鄴城,殺了袁譚,袁熙和袁尚戰敗後便投奔烏桓去了。為了北方邊境的安全和消滅袁氏的殘餘勢力,曹操準備征討三郡烏桓。

曹操深知,遠征烏桓並非易事,須在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他動用大批民工開鑿兩條水渠,一條是平虜渠,一條是泉州渠,解決軍糧運輸問題。經過一番準備,曹操統領大軍出發,他採納了郭嘉的建議,留下了大量輜重,輕裝疾進。曹操本來計劃從無終沿渤海灣,取道山海關一線前進。但過無終後,連日大雨不止,濱海地區地勢低窪,爛泥淤積,給行軍造成了很大困難。而烏桓兵得知曹軍進擊的消息,在險要處一一設防扼守,曹軍沿途不斷地遭到阻擊。這樣一來,曹軍幾乎陷入了寸步難行的境地。

幸好這時曹操請到了田疇做嚮導,從薊縣出發,經過盧龍塞,穿越五百里高山絕谷,自白檀、平岡、鮮卑庭到了柳城。此時袁尚、袁熙和烏桓的蹋頓單于才知道曹軍已到,集結數万騎兵。八月,在距離柳城數百里之遙的白狼山,兩軍突然相遇,曹操登高觀察,見烏桓騎兵分散開來四面出擊,便命令張遼為先鋒,集結兵力迅速猛攻右翼。烏桓騎兵被這種凌厲的攻勢所震懾,很快便驚散崩潰,蹋頓單于等皆被殺死,袁尚、袁熙逃奔遼東,歸降者達到二十餘萬人。

後來,袁熙、袁尚也先後被消滅。曹操大軍開進了柳城,三郡烏桓被徹底征服了。曹操凱旋的時候,把從前被烏桓擄去和逃往塞外的漢族人民十多萬戶全部帶了回來。從此,北方混亂的局面結束了,社會經濟得到了正常發展。

曹操為了紀念這次出征,寫下了《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這首千古名詩,其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年,曹操已經53歲了。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34:17 | 顯示全部樓層
魏武帝曹操

六、赤壁之戰

曹操平定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後,完全控制了幽、冀、青、並、兗、豫、徐和司隸一共八州的地方,形成了獨占中原的局面。

當中原大地群雄爭霸、混戰不已的時候,長江以南的江東地區也有一股勢力正在不斷壯大,那就是孫氏父子。

孫權父親孫堅始據江東,後傳權於其兄孫策,勢力相當穩固。公元200年,孫策被人用毒箭射傷,救治無效,英年早逝。臨死前,將大業交給年僅19歲的弟弟孫權。孫權採納魯肅的建議,把“坐江東,觀成敗”作為原則,進一步穩定在江東地區的統治。公元208年,孫權在部下周瑜、魯肅的幫助下消滅了黃祖,成為江東霸主。

當曹操忙著統一北方,孫權忙著征服江東時,還有一股軍事力量正在醞釀、發展之中,那就是劉備。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據說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小時家裡很窮,靠販鞋為生,好結交朋友,與同郡張飛、河東關羽結成生死之交。他在中山(今河北定縣)商人的資助下,組織起地方武裝。黃巾起義爆發後,劉備起兵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但因勢力太小,所以在征戰中常常失敗。

袁紹失敗後,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劉表給他一部分兵馬,讓他屯駐新野(今河南新野)。劉備到荊州後,充分認識到要想建大業,必須有一批有才智的人來支持自己,便開始搜羅人才。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人稱“臥龍”的諸葛亮,劉備聽到後相當高興,帶著關羽、張飛前去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由於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很快便形成一支不容輕視的力量,加入軍閥割據戰爭。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直指荊州。當曹操的軍隊還沒有到達時,劉表就病死了。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劉琦、次子劉琮向來就不和睦,在劉表臨終前幾個月,劉琦出任江夏太守;劉琮被部下擁戴,繼任荊州牧。劉琮是個貪生怕死的人,聽說曹操來攻荊州,暗地派人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地佔領了襄陽,當時劉備和諸葛亮正在與襄陽一水之隔的樊城(今湖北襄樊)操練兵馬,他還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大軍逼近時,單憑自己的力量抵抗曹操已不可能,便與諸葛亮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劉備在荊州很有影響,當他撤退時,有十多萬百姓紛紛隨他南下,輜重數千輛,男女老幼互相攙扶,所以每天走得很慢。曹操看出劉備想退守江陵的意圖,親自率五千騎兵,晝夜急行三百多里,直奔江陵。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劉備,大敗劉備。曹操順利佔據江陵,而劉備卻逃到劉琦駐守的夏口。此時劉備的軍隊除關羽的一萬水軍和劉琦的一萬多步兵外,其餘損失殆盡。

曹操席捲荊州的消息傳到江東,孫權部下的文武官員都異常震動,有些人主張投降,孫權猶豫不決。在曹操進兵荊州以前,孫權就曾派魯肅到荊州去探聽虛實,魯肅在當陽勸劉備把軍隊移駐到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以便和東吳互通聲氣。劉備乘機派諸葛亮和魯肅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去見孫權,商議聯合抗曹的策略。這時候,孫權接到曹操的恐嚇信,聲稱孫權若不投降,他將率八十萬大軍直搗江東。曹操的威勢使一些人嚇破了膽,長史張昭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只有投降才是上策。針對這種觀點,周瑜批駁說:“曹操揮師南下,後邊有關西馬超、韓遂的威脅,後方一定不穩定。再說曹軍習於陸戰,不習水戰,他們與我們較量是捨長就短。另外,現在是寒冬十月,曹操軍馬糧草不足,北方士兵遠涉江湖之間,水土不服,必生疾病。這些都是曹操致命的弱點。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據我觀察,曹操帶來的軍隊不過十五六萬,已疲憊不堪;從劉表那裡所得軍隊,最多不過七八萬,且人心不穩。這二十二三萬軍隊人數雖多,但不堪一擊。將軍只要給我五万精兵,就足以打敗曹操,請將軍放心。”一番話說得孫權非常激動,他拔出寶劍,砍掉奏案的一角,厲聲說道:“諸將吏誰再敢說投降二字,就和這奏案一樣!”

於是,孫權以周瑜為左督(總指揮),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參謀長),率精兵三萬,與劉備大軍一齊進駐長江南岸的赤壁(今湖北嘉魚),與江北曹操的軍隊隔江對峙。曹軍因水土不服,不少人染上了疾病。北方人不習慣乘船,在船上站立不穩,眩暈嘔吐,別說作戰,就連正常行走都困難。為了解決暈船的問題,曹操下令將戰船用鐵鍊互相連接起來,以減輕船身的搖晃。這樣一來,士兵在船上有如履平地之感,精神又都振作起來。周瑜的部將黃蓋發現這一情況,便向周瑜建議使用火攻。為了麻痺曹操,以便於在展開火攻時盡量接近曹營,周瑜決定讓黃蓋詐降。曹操接到黃蓋的投降信,以為是自己的威勢使江東將領害怕了,遂相信了黃蓋的投降,並約定好投降的時間和信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天,黃蓋帶領十艘大船,船上裝滿乾柴,浸上油液,外面用帷幕蓋好,插上約定的旗號,又在每艘大船後邊拴上小船;大船在前,小船在後,直奔曹營。在接近曹營水寨時,黃蓋命士兵舉火,並齊聲高喊:“黃蓋來投降了!”曹軍信以為真,絲毫不加防備,還紛紛走出船艙來伸長脖子觀望。兩軍相距不過二里地時,黃蓋命令解開快艇,同時在各船點起火來。曹軍這才發覺上當,但要避讓已經來不及了。

風猛火烈,船駛如飛,轉眼間曹軍水寨頓時淹沒在一片煙山火海中。周瑜和劉備率領精銳跟在黃蓋後面,乘勢猛攻。曹軍士兵,頓時陷入一片混亂,被燒死、淹死和殺死的人不計其數。

曹操敗走華容道。劉備、周瑜水陸並進,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南郡。曹操在戰鬥中損兵折將。恰在這時,又傳來孫權圍攻合肥的消息,必須派兵馳援。曹操只得留下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自己率領其餘的隊伍踏上北歸的路途。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再也無力南下,統一全國的願望化成了泡影。孫權穩定江東,並且向嶺南地區發展。劉備佔據荊州,向益州發展。


七、降服鮮卑

當曹操征服三郡烏桓後,烏桓族的勢力大大削弱,但在烏桓西面的鮮卑族又逐漸強大起來。公元218年,代(今山西陽高縣)、上谷(今河北懷來縣)二郡塞外的三個單于,聯合近塞的鮮卑族部落酋長軻比能,侵擾河北邊境。

公元218年,曹操派三子曹彰領兵征討鮮卑。當曹彰到達涿郡邊界時,烏桓、鮮卑的聯合騎兵突然來襲。這時曹彰手下只有步兵一千人,戰馬數百匹。曹彰採納田豫的建議,利用地勢布成圓形的陣勢,命令步兵在外,弓駑手暗藏在內,敵軍來時,一齊發射,結果烏桓、鮮卑的聯軍無法前進,便退散了。曹彰親率士兵追殺,一直追了二百多里,到達桑乾(今河北蔚縣東北),距離代郡也只有二百多里路了。曹彰部下的將官認為新到遠地,人馬勞乏,曹操又有不准越過代郡的命令,勸曹彰不要輕敵冒進。曹彰說:“領兵出征,只要對我們有利就要前進,怎麼能事先規定一個限度呢?況且趁敵人去得不遠,繼續追擊,一定可以獲得大勝;如果放任敵人逃走,又算得上良將呢?”說完,他立刻上馬,命令士兵說:“後出者斬!”結果只用一天一夜的時間,就趕上了敵人,打死打傷和活捉烏桓和鮮卑聯軍好幾千人。這時,鮮卑軻比能知道無法獲勝,便帶兵退走塞外,並向曹操表示降服,北方邊境重新恢復了安定。

  

八、建安風骨

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從公元196年至公元220年。這個時代,東漢王朝在政治上分崩瓦解。與此相反,文學史上的“建安”時間,則以充滿新文學的生氣而著稱。這種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建安文學”,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

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被稱作“三曹”,是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圍的建安文人,首推“建安七子”。他們中雖然有些出身卑微,但都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如王粲,從京都跑到荊州,流離奔波,卻得不到劉表的重用,後來歸附曹操,就一再被加官重用。陳琳,字孔璋,曾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痛罵曹操;後來袁紹失敗,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因愛惜其才,不但未加以處罰,反而重用他。除了他們兩個,還有魯國的孔融,字文舉;北海的徐幹,字偉長;陳留的阮,字元瑜;汝南的應錫,字德璉;東平的劉楨,字公幹。這七個文人被後世稱為“建安七子”或“鄴下七子”。另外,東漢著名的女文學家蔡琰(字文姬),在軍閥混戰時被匈奴擄去,後來曹操派人用金幣把她贖了回來。

曹操不僅是建安文學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也是建安文學隊伍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曹操所寫的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二十多首。他在嘆息征討董卓無功時,曾經以悲傷的心情寫出了題為《蒿里行》的一首詩,生動具體地刻畫了漢末社會的殘破景象:“……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還寫了一首詩來表達他對遠征戰士的同情,其中有幾句是:“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

  

九、曹操之死

公元217年冬季,劉備發動了對曹操的西方戰略要地漢中的進攻,曹操不得不在同年九月親自率領援軍趕到長安,就近指揮漢中的戰事。公元219年年初,曹操的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劉備殺死,同時又傳言劉備的部將關羽出兵江陵,進攻襄陽、樊城,曹操只好退回長安。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由於長期鞍馬勞頓,得不到休息,病情加重,不久就死去了,終年66歲。從曹操起兵陳留到病死洛陽,共經曆三十多年。其間,曹操先後消滅了長江以北的陶謙、呂布、袁術、劉表、張繡等地方豪強勢力,結束了北方軍閥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北方,發展了北方經濟,為廣大中原地區的人民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活環境,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曹操死後不久,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即為魏文帝,曹操被追尊為太祖武皇帝。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821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黃老邪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10:35:25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昭烈帝劉備

漢昭烈帝即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建立者。

生平

早年生涯

相傳劉備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據三國志記載,其父劉弘為東郡范令,但在劉備少時已逝。劉備便與母親賣草鞋、草蓆為生。175年(15歲),其母便叫他外出求學,與同宗劉德然加入東漢末大儒盧植門下求學,與公孫瓚同門、並與其結為好友。劉德然父劉元起常資助劉備。劉元起妻罵:「各是一家,怎可時常幫助他呢!」元起答:「我們宗族中有此孩兒,不是普通人啊。」但劉備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穿着華美服飾,成天嬉犬遊馬、酣歌醉曲為樂。平日沈默寡言,常以謙虛恭敬待人,只是情感很少表露於外。由於喜歡和豪傑遊俠交往,許多年少者都趨附在他身邊。

184年(24歲),黃巾之亂爆發,各州郡皆有人民組織義軍討伐。劉備受到中山縣富商張世平、蘇雙等人的資助,也組織起義軍,跟隨鄒靖討伐黃巾軍,立下戰功,被任為安喜尉。後來,漢室有令:如因軍功而成為長吏的人,都要被選精汰穢,督郵到安喜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消息後,到督郵入住的驛站休息房舍求見,督郵稱疾不肯見劉備,劉備十分痛恨,綑綁督郵鞭打兩百後,棄官逃亡。後來,大將軍何進派毌丘毅到丹楊募兵,劉備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時與盜賊力戰立功,任為下密縣丞,不久又辭官。

191年(31歲),投奔公孫瓚,公孫瓚 隨即上表,保奏劉備為別部司馬,任為高唐縣尉、縣令,先加入了討伐董卓的戰爭。後捲入公孫瓚與袁紹間的鬥爭,被袁紹與曹操軍打敗,轉與田楷一同防衛,數次立下戰功,被封為平原縣令、平原相。劉備平原外禦賊寇,在內則屯糧分發給百姓,士以下的人,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會有所揀擇。據說郡民劉平不服從劉備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殺。劉備毫不知情,還對刺客十分禮遇,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便坦露實情離去。《三國志》以「如此深獲眾人的信望」稱讚劉備。


入主徐州

黃巾餘黨管亥率眾軍攻打北海,北海相孔融被大軍所圍,情勢危急,便派太史慈突圍向劉備求救。太史慈對劉備說:「在下太史慈,只是東萊的一個鄙殘之人,北海相孔融與我非親族骨肉,也非鄉族朋友,只是以名聲、志向相識,有分災共患的義理。現今管亥製造暴動,北海被圍,孤窮而無援助,危在旦夕。以您的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雖然小小的北海,仍然延頸恃仰,派慈冒着利刃,突破重圍,從萬死之中託附於您,只有您可以救存北海啊。」劉備驚訝的答道:「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劉備!」便立即派三千精兵隨太史慈去北海救援。黃巾軍聞知援軍至,都四散而逃,孔融逐得以解圍。後袁紹攻公孫瓚,劉備與田楷東屯齊。

193年(33歲),曹操征討徐州,徐州牧陶謙節節敗退,曹操在徐州進行大屠殺。陶謙向田楷求救,劉備協同田楷一起前往相救。劉備軍中攙雜的千餘幽州烏桓、異族騎兵,又有饑民數千人投靠,與陶謙]將領曹豹屯在郯東,被曹操擊敗。後曹操因後方生事而撤退,陶謙特意送四千丹楊兵給劉備,劉備便依附陶謙,屯於小沛防備曹軍,並被表為豫州刺史。

194年(34歲),陶謙病死,死前曾對別駕從事麋竺說:「如非劉備不可能安定這州。」麋竺便率人迎劉備入主徐州,但劉備卻推辭,陳登對劉備游說:「現今漢室漸趨衰敗,海內傾覆,能立功業、立職掌,就在於今日。我們州中殷實富足,戶口百萬,希望能屈就使君掌管州中之事。」劉備回說:「袁公路就近在壽春,此人為四世五公,海內民心都歸向他,你可以將州給他管理。」陳登答:「袁術驕縱橫暴,不是能夠治理亂局的人才。現在希望給您步兵騎兵合計十萬,對上可以榮耀朝廷,施恩惠給百姓,並建立君王的功業;對下則可以守住土地,在竹帛上記載自己的功績。若是您不答許,在下也不敢聽從於您。」而北海相孔融仍對劉備說:「袁公路豈是因憂慮國事而忘家的人?只是墳墓中的枯骨,不足以在意。今日的事,是百姓讓與賢能,天意讓與你而不取,難免有不可追的悔恨。」最後劉備也答允,並領徐州州牧。


轉戰呂布

195年(35歲),呂布被曹操打敗來投靠,劉備善待禮遇他。呂布見劉備,極為尊敬,說:「我與你是站在同一邊的人。我見關東軍起兵,想要誅殺董卓。後來我殺了董卓向東走,關東諸將卻沒有一個安置我,更加要殺死我啊。」請劉備於帳中坐,並令妻子行禮,酌酒飲宴,又稱呼劉備為其弟。劉備見呂布胡言亂語,外表上雖不當一回事而心裡卻對其有所戒備。最後劉備仍讓呂布屯於小沛。

建安元年(196年,36歲),袁術進攻徐州,獲得曹操任命為鎮東將軍的劉備出兵迎擊,與袁術大戰,互有勝負,於盱眙、淮陰擋着袁軍。曹操為拉攏劉備並對抗袁術,向漢獻帝上表劉備之功,朝廷拜為鎮東將軍、宜城亭侯。相持經一個月,呂布乘機偷襲攻佔下邳,下邳守將曹豹趁機倒戈,將守將張飛趕走,佔據下邳,擄獲劉備的妻子,迎接呂布入主徐州。劉備只好轉戰海西,途中遇上楊奉、韓暹等賊軍在徐、揚二州之間作惡,劉備便與其決戰,一舉大破,楊奉、韓暹其盡為劉備所斬。

後來劉備與呂布議和,呂布歸還他的妻子,准他在小沛屯兵。劉備返回小沛後,立即收編失散的兵馬萬餘人,私下招兵的行徑令呂布十分嫌惡,呂布遂出兵攻打小沛,劉備兵敗後投靠曹操,日後獲得其協助,反而消滅了呂布。劉備與曹操一同返回許都後,被任命為左將軍,受到曹操優渥的禮遇。劉備來投奔前,曹操的參謀程昱就曾經提出「劉備並非長久寄居他人之下的人」的警告,勸曹操趁早解決後患,但曹操認為劉備是英傑,反而對其禮遇有嘉,出則同車,坐則同席。

198年(38歲)春天,呂布派人攜金到河內買馬,但被劉備兵所掠取。呂布於是派高順、張遼等攻劉備,雖然曹操曾派夏侯惇前往解救,但仍敗陣,劉備妻子又被呂布所擄。十月,曹操親自東征呂布,劉備在梁國國界中與曹操相遇,便聯合起來,成功消滅呂布,奪回劉備妻子。


對抗曹操

漢獻帝因曹操濫權,發出血詔令其岳父董承要誅殺曹操,劉備未加入。一日,曹操宴請劉備,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唯獨你我是當今的英雄,袁紹根本稱不上!)」劉備聽心中一震,筷子從手中掉落。此時剛好打雷,劉備便對曹操說:「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有聖人曾說『突發的雷聲、強烈的大風都很突然』真是說得好。一聲雷鳴,可以令我變成這樣!)」《華陽國志》記載當時碰巧雷聲大作,劉備便把自己的失態歸咎於雷鳴,而此事後,劉備便加入了董承。不久,在南方失利的袁術想北投袁紹,劉備便向曹操借兵出擊袁術,趁機擺脫曹操的控制。曹操便派他督朱靈、路招攻擊袁術,但軍未到,袁術已病死。

199年(39歲),劉備遣朱靈、路招佔據下邳。後來,劉備殺死徐州刺史車冑,留關羽守下邳,自己回守小沛,另一方面派遣孫乾與袁紹連合,打出對抗曹操的名目。曹操曾派劉岱、王忠領軍攻打劉備,但反被劉備大敗而回。同時,東海昌霸反叛,郡縣多投靠劉備,劉備軍再次聚起數萬人,並連同多個地方勢力一起反曹。200年(40歲),反曹事件敗露,董承被殺。曹操決定親自東征劉備,雖然曹軍中將領多認為袁紹才是大敵,但曹操卻覺得劉備是英傑,必要先行討伐,郭嘉亦贊同曹操。

最後劉備大敗,小沛被佔,曹操虜獲劉備妻子及生擒關羽、夏侯博。劉備逃至青州,青州刺史袁譚親自迎接,並報知其父袁紹,袁紹出鄴城200里迎接。待了一個多月後,以前的部下又重新聚會。不久,曹操與袁紹於官渡交戰,汝南黃巾餘軍劉辟等響應袁紹叛曹,袁紹便派劉備率軍與劉辟會合。曹操派曹仁攻打汝南,劉備惟有再次還軍袁紹。當時劉備想離開袁紹,便說服袁紹應南連劉表,袁紹再次派劉備到汝南與龔都會合。曹操另派蔡陽攻擊劉備,為劉備所殺。

201年(41歲),於官渡之戰大敗袁紹的曹操南攻汝南,劉備敗走棄城,並派麋竺、孫乾與劉表會面,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待以上賓之禮,准他屯於新野。劉表表面雖禮待劉備,但內心對其有所顧忌。因此,當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的建議時,劉表沒有採納。202年(42歲),曹將夏侯惇、於禁等南侵至博望,雙方對峙,劉備火燒己營偽退,夏侯惇等追殺,為劉備伏兵所破。
黃藥師武功自成一派,論到功力之深湛,技藝之奧秘,實不在號稱天下武學泰斗的全真教與威震天南的段氏之下。

論劍之地在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19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