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0 10:3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魏武帝曹操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出生在動蕩的戰爭年代,指揮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著名戰役,建立了曹魏政權,他傳奇的一生至今仍為人們傳頌。
一、少年阿瞞
曹操,字孟德,小名叫阿瞞,於公元155年(漢桓帝永壽元年)出生在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一個屬於宦官集團的大官僚家庭裡。他的祖父曹騰,是漢桓帝時很有地位的宦官。從生理上說,宦官是不可能生兒子的,曹騰為了有人能夠繼承自己的官爵,便領養了一個兒子,他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漢靈帝時,政治腐敗不堪,皇帝公開標價出賣官位,曹嵩花一萬文錢買了個太尉的官職,太尉是當時中央政府的三公之一,地位很高,他還擔任過司隸校尉,大司農等官職。此外,曹操的許多叔叔、伯伯們都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
少年時代的曹操任性放蕩,愛好射箭習武,他目無禮教,從不受禮俗約束。不過他機敏過人,能隨機應變。周圍的人都認為他不務正業,看不起他,只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非常器重他。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要大亂,沒有治世之人是不能拯救天下的,能夠安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了!”
橋玄為了使曹操早日出名,將他介紹給當時在品評人物方面最有威望的許劭。許劭看到曹操後,對他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件事情傳到士大夫官僚們的耳中,大家開始對曹操注意起來。
二、步入仕途
公元174年,曹操剛20歲。他被地方官以“孝廉”的身份推舉做郎官,出任“洛陽北部尉”,從此開始了政治生涯。洛陽北部尉的職責是負責洛陽北部的治安。曹操上任後,決定從小官做起,把京城的秩序整頓好。他特製五色大棒十幾根,懸掛在縣衙大門的兩旁,明申禁令,頒布治安條例,凡是有違犯者,無論是豪強權貴,還是平民百姓,一律用五色棒打死。有一次,皇帝所寵愛的小太監蹇碩的叔父,依仗權勢,觸犯夜禁,曹操依令行事,將其捉回縣衙,命人將其處以棒刑。從此,京城之中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不敢違犯禁令,治安狀況大為好轉。
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隨皇甫嵩前往鎮壓潁川的黃巾軍,因作戰勇敢被提升為濟南相(太守)。濟南(今山東歷城東)是侯國,按東漢制度,被分封的王只能享受封國內的賦稅收入,無行政權力,由中央派來的國相處理政事。濟南所屬十幾個縣,縣官多上通外戚宦官,下結地方豪強,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將地方搞得一塌糊塗。曹操上任後,檢舉了十幾個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的縣官,結果有八個被朝廷罷免了官職。從此,濟南的吏治大為好轉。
三、初立資業
【1】討伐董卓,建立兗州根據地
何進掌政時,曹操任典軍校尉,參與何進謀殺宦官的行動。後來董卓帶兵進洛陽,曹操不願與他合作,逃出洛陽到陳留。在陳留,他拿出一部分財產作為訓練軍隊的費用,並在陳留太守張邈和他的好朋友衛茲的幫助下,招兵五千人,組成軍隊,準備討伐董卓。當時起兵討伐董卓的還有冀州牧韓馥、渤海太守袁紹、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等,因為袁紹的聲望最高,被推舉為盟主。
討伐董卓的行動很快就失敗了,曹操感到自己兵力太少,又無固定根據地。要想站穩腳根,必須立即擴充軍隊,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公元192年,青州的黃巾軍攻入兗州,殺死兗州刺史劉岱。曹操趁機進入兗州,被兗州官吏推為兗州牧。接著他又在壽張(今山東東平縣西南)和農民軍激戰,結果農民軍大敗並向濟北方向退走,曹操窮追猛打,青州黃巾軍三十萬人被迫向曹操投降。曹操從中挑選健壯青年,組成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號為“青州兵”。
【2】挾天子以令諸侯
自從董卓被殺後,漢獻帝不久便落在董卓部將李、郭汜的手中,二人為爭奪漢獻帝,在長安發生爭執。李放火燒掉宮殿,將獻帝劫持到軍營之中;而郭汜則扣住公卿大臣作為人質。雙方打得不可開交,後來雙方和解,把獻帝和大臣放了出來。獻帝和大多數將領主張回洛陽,而李、郭汜不願離開老巢,表示反對。皇帝和大臣們最終逃到將領楊奉的軍營中,在楊奉等將領的護送下,逃回殘破的故都洛陽。
曹操聽說獻帝回到洛陽,認為這正是奉迎皇帝的好機會。曹操手下謀士荀勸曹操說:“現在皇帝東奔西逃,人們擔心皇帝的命運,如能在這時奉迎獻帝,正符合人們的願望。用忠於帝室的行動來鎮住割據一方的豪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應該當機立斷,及早行動。”曹操接受荀的建議,親自率軍到洛陽去迎獻帝,把漢獻帝接到許縣,同時把年號改為建安,獻帝任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於是,曹操開始總攬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3】頒布屯田令
因為董卓的燒殺和軍閥的混戰,中原地區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各個地方的軍隊普遍缺乏糧食,曹操看到這種景象,清楚地認識到,地方殘破,州里蕭條,對自己很不利,尤其是軍糧的缺乏對自己的威脅更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接受部下棗祗的建議頒布“屯田令”,實行屯田。
實施屯田令,就是將農民以軍事組織的形式編制起來,組成屯田客來開墾和耕種國家所擁有的土地。屯田的實行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國家要掌握大批公有土地;二是有一定的勞動力和物力。屯田的收入是這樣分配的:屯田客若用自己的耕牛耕種國家土地,就將收入的50%交給國家;若用官家的耕牛耕種,則將收入的60%交給國家。屯田客不再負擔兵役和徭役。屯田的管理機構是:屯田的基層組織是屯,每屯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馬管理,屯田組織不屬於郡縣,自成系統,中央設大司農,總管全國民屯,郡設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相當於郡守;縣設典農都尉,相當於縣令。屯田還有一種形式是讓士兵一面耕種,一面防守,叫做“軍屯”,以營為生產單位,每營有六十個“傭兵”。幾年的時間,屯田地區的穀倉全都堆得滿滿的,在曹操的統治地區,每年可以收穫糧食上千萬斛。屯田使曹操解決了當時最嚴重的農業生產問題、軍糧問題、社會安定問題,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長期的戰爭中,曹操深知糧食的重要性,所以十分重視保護農業生產。有一次曹操正在騎馬前進,忽然馬受驚,頓時將一大片莊稼踩倒。曹操下馬後,對主簿說:“我的馬踩壞了麥苗,違反禁令,請按軍法議罪。”主簿說:“您是一軍的主帥,怎能治罪?”曹操說:“制定法令的人,自己違犯了,如果不治罪,又怎能統率部下呢?”主簿說:“法令是針對一般將士的。按照古書《春秋》定的禮規,對尊貴的人是不施刑的,況且將軍是因戰馬受驚而誤入麥田,我看就不必議罪了。”曹操道:“既然主簿不肯議罪於我,我就自己來執行法令吧。”說完,拔出佩劍,將自己的頭髮割下一綹,算是割發代首。割頭髮在古代也叫一種刑罰,叫髡刑。因為頭髮是父母所給,是不能隨便損壞的,否則就是不孝。曹操作為一軍主帥,當然不能因這點小事而自殺,但他能以身作則,割發代首,不將自己置身法外,這已經非常可貴了。這件事在全軍中傳開,將士們無不肅然起敬,軍隊紀律更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