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黃藥師

中國歷史里程碑-五千年歷史(整理中)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6:38 | 顯示全部樓層
60 岳飛抗金


              人們從此認識了「盡忠報國」,為追求正義而獻身的精神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當時宋朝嫡
親宗室中只有在河北組織兵馬的康王趙構和哲宗的廢後孟氏倖免於難。五月,趙構在南
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個重建的小朝廷,後來被稱為南宋,趙構
就是宋高宗。
    趙構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同乃父乃兄一樣懼怕與金朝打仗。趙構所信用的
汪伯彥、黃潛善二人,也都是些主張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為了籠絡人心,他曾一度起
用因組織開封保衛戰而聲望很高的李綱擔任宰相。不久就因李綱堅決主戰,不符合他的
苟安議和的意願,只讓李綱擔任了75天的宰相,就罷了李綱的官。建炎元年九月,趙構
聽說金朝以傀儡張邦昌被廢為借口,再次南侵已抵達河陽,也不問消息是否確實,立即
準備南逃。十月初從南京(今河南商丘)出發,月底逃到揚州。十二月金朝分兵三路南
下。完顏宗輔率東路金軍自滄州渡河,進攻山東,完顏宗翰率中路金軍自河陽渡河,直
攻河南,西路金軍由完顏宗望所派的婁室率領,進攻陝西。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
軍奔襲揚州,宋高宗倉皇出逃,經鎮江府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趙構又率臣僚南
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至明州(今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漂泊
海上,直到建炎四年夏,金軍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到臨安府,後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
都城。
    這年九月,金冊立劉豫為「大齊皇帝」,建立傀儡政權,統治河南、陝西大部地區,
與南宋對峙。
    面對金朝的入侵,雖然南宋最高統治者奉行屈膝投降的政策,但是宋朝各地人民紛
紛奮起抗擊金軍的殘暴虜掠,而宋廷內部的主戰將士亦活躍在抗金的最前線。民族英雄
岳飛,就是南宋初期抗金的一面旗幟。
    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河北西路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農家,
曾當佃客。北宋末年從軍參加征遼戰爭。南宋初他曾作為河北招撫司的下級將校,隨王
彥渡過黃河在河北一帶抗金。離開王彥後,又投到東京留守宗澤的麾下參加開封保衛戰,
為宗澤所賞識。其後轉戰於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等地,建炎四年,金兀術率軍自臨安
府沿運河北撤,岳飛率軍襲擊常州,克復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金軍退至江北。這時
的岳飛,已經經歷了大小200余戰,因英勇善戰,聲譽日高,很快就升任獨當一面的將
領。當紹興二年(1132年)他剛30歲的時候,已經成了守衛長江中游的主帥。
    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奉命揮師北伐,自鄂州(今湖北武昌)趨襄陽(今湖北襄
樊),向偽齊政權的守軍發起猛烈進攻,僅用二三個月的時間就按照預定計劃收復襄陽、
郢州(今湖北鐘祥)、隨州(今湖北隨縣)、鄧州(今河南鄧縣)、唐州(今河南唐
河)、信陽軍(今河南信陽)等六州軍之地。這是南宋建立政權以來第一次收復大片失
地。因此年僅32歲的岳飛被封為節度使,成為南宋大將中最年輕有為的一員。他所率領
的「岳家軍」因紀律嚴明,戰功顯赫,深受人民愛戴,成了南宋抗金鬥爭的一個中流砥
柱。
    由於南宋軍民的英勇鬥爭,到建炎四年(1130年)時,宋金雙方力量對比開始發生
巨大的變化,先是韓世忠在黃天蕩(今江蘇南京東北)一帶大敗金兀術;在陝西戰場吳
玠、吳璘兄弟亦給金兀術以沉重打擊,並迫使他放棄由陝進入四川的打算;在荊湖一線
岳飛重創偽齊收復襄陽六州軍,使西北戰場的防線同兩淮戰線的聯繫保持暢通,南宋的
防禦力量得到加強。紹興四年九月金兀術率軍夥同偽齊軍大舉渡淮南侵,又遭到岳飛、
韓世忠所率宋軍及兩淮許多水寨義兵的英勇抗擊,很快以失敗告終。這一切說明宋金戰
場的形勢,已經向有利於南宋方面轉化,金兵的軍事逐漸在消失,就連金人自己也認識
到「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因此,金廷內部掌握實權的撻懶一派主張將偽齊管轄
的河南、陝西劃歸南宋,以此換取南宋的臣服,決定同南宋議和。這個消息傳到宋廷,
宋高宗喜出望外,認為多年盼望的「和議」又有了希望。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
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
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於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
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為此,南宋小朝廷還大事慶祝,文武官員紛紛上表慶
賀。
    宋高宗、秦檜的投降求和,激起宋廷抗戰派將士的強烈反對,岳飛不僅沒有按慣例
向宋高宗敬獻賀表,反而上表對宋高宗說「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
終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稱藩」,從根本上否定了這次求和協議。岳飛
這種堅決反對「和議」的態度。使宋高宗甚為惱怒,更為秦檜所切齒,從此被宋高宗和
秦檜視為眼中釘。紹興九年七八月間,金廷內部發生內訌,原主張同宋朝議和的撻懶,
被金廷以謀反罪處死,對宋戰爭的急先鋒金兀術掌握了軍權。他立即撕毀與南宋訂立的
「和議」,並於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分兵兩路向陝西和河南大舉進攻,在很快奪
回了河南、陝西之後,又率大軍向淮南大舉進攻。這時宋高宗又慌了手腳,急忙下詔讓
已經辭職在家守母喪的岳飛從襄陽出擊,牽制向淮南及陝西進攻的金兵,並「圖復京師
(開封)」。但是進攻淮南的金兵卻在順昌(今安徽阜陽)遭到劉祐所率原「八字軍」
的沉重打擊,金兀術不得不撤回開封。金兵對淮南的威脅很快就解除了。宋高宗也馬上
改變主意,立即向岳飛下了「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命令。岳飛卻認為機不可失,
大舉北上,向中原進軍,分別攻佔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等地區,並派遣梁
興等深入黃河以北,襲擾金軍後方。金兀術乘岳家軍兵力分散之機,親率精銳騎兵
15000人向岳家軍指揮中心——郾城(今屬河南)發動進攻。
    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初八日,金兀術率部在既城與岳家軍對陣,岳飛令其子岳
雲率輕騎攻入敵陣,往來衝殺。金軍出動重甲騎兵「鐵浮圖」作正面進攻,另以騎兵為
左右翼,號稱「拐子馬」配合作戰。岳飛遣背嵬親軍和游奕軍迎戰,並派步兵持麻扎刀、
大斧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足,殺傷大量金兵,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岳家軍中的
勇將楊再興,突入敵陣,打算活捉金兀術,殺金兵數百人。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金
軍大敗。郾城之戰是宋金雙方精銳部隊之間的一次大決戰,宋軍以少勝多,給金軍以沉
重打擊。接著岳家軍又在穎昌府打得金兀術狼狽逃竄,並一直追擊到距開封僅22.5公
裡的朱仙鎮。這時黃河南北許多堅持鬥爭的義兵,都打著岳家軍的旗號響應岳飛的北伐,
其他各路宋兵也轉入局部反擊。抗金鬥爭呈現一派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金軍驚呼「撼
山易,撼岳家軍難」,金兀術曾準備撤離開封,到河北以避岳家軍的兵鋒。
    岳飛根據中原戰場的大好形勢,向高宗上書提出宋軍全線進攻的要求,然而宋高宗
所求的只是抵擋住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成為金的屬國就已心滿意足了。
所以不僅不同意岳飛的要求,反而急忙下令各路宋軍班師,使岳家軍處於孤軍無援的狀
況,接著又連發金牌,強令岳飛退兵,岳飛悲憤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然後無
可奈何地下令班師,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
    宋高宗、秦檜強令岳飛班師後,為了掃清向金人議和的障礙,先後解除了岳飛、韓
世忠等大將的兵權。而這時金兀術攻打淮西又連敗於宋軍,終於使他認識到對宋戰爭已
不可能用武力取勝,也表示願意與南宋議和,於是雙方開始了緊張的和議活動。宋高宗
和秦檜見和議可成,像岳飛這樣的良將不僅不再需要,還有礙於投降活動,加之金兀術
害怕岳飛反對和議,也派人授意秦檜害死岳飛。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
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此後宋金雙方終於在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
向金朝稱臣,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並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劃歸金
朝。這個和議因是在紹興年間簽訂,故被稱作「紹興和議」。紹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
秉承宋高宗的旨意,加緊了迫害岳飛的活動。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終以「莫須有」
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當時岳飛年僅39歲、岳雲年僅23歲,岳飛臨刑前在獄案上揮筆
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表示了對投降派的最後抗議。
    發生於12世紀的宋金戰爭,是我國歷史上範圍最廣、持續很久的民族戰爭。在岳飛
生前,酷烈的戰禍遍及宋朝疆土,對經濟造成很嚴重的破壞,而宋金南北對峙分裂的局
面,又嚴重地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給各族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難。因此,以岳飛為代表
的抗金鬥爭,不僅服務於趙宋政權,而且實質上體現了各族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是反對
分裂、爭取進步、反對倒退的正義鬥爭。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6:57 | 顯示全部樓層
61 鐘相、楊麼起義

                                洞庭湖畔的讚歌

    鐘相、楊麼起義是發生在南宋初洞庭湖地區的一次農民起義。
    北宋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鐘相在家鄉利用宗教活動組織群眾,凡加入他
的組織——鄉社的農民要交一點錢糧,社內實行互相共濟,因此都能「田蠶興旺,生理
豐富」。他宣稱:「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這代表
了農民要求財富上平均、社會地位平等而提出的政治主張,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貧富」
的思想又進了一步。鐘相因此深受群眾擁護,被稱為「老爺」或「天大聖」。周圍的貧
苦農民加入鄉社的不計其數。20餘年,其影響擴大到洞庭湖周圍各縣。
    靖康二年(1127年)初,金人入侵,鐘相組織民兵300人,命長子鐘子昂率領北上
「勤王」。這支隊伍未與金兵接觸,就被剛即位的宋高宗趙構命令遣返。鐘相便以這支
隊伍為基礎,籌劃起義。金兵渡江南犯,所過殘破,官兵和潰兵到處燒殺搶劫,南宋統
治者橫征暴斂,「政煩賦重」,南方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在江西、福建、荊湖各路
先後爆發了農民起義。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鐘相在金人屠潭州(今湖南長沙),
孔彥舟匪軍犯澧州(今湖南澧縣)、鼎州危急之時,率眾起義,保衛家鄉。建國號楚,
年號為天載(一作天戰),鐘相稱楚王,立長子鐘子昂為太子,設立官屬。起義軍「焚
官府、城市、寺觀、神廟及豪右之家,殺官吏,儒生、僧道、巫醫、卜祝及有仇隙之
人,」並佔據地主的土地,歸為己有。
    他們把殺官吏等稱為「行法」,把平分這些人的財產稱為「均平」,斥宋朝國法為
「邪法」,對於「執耒之夫」,和「漁樵之人」,則加以保護。凡是參加起義軍的,一
律免除賦稅差科,不受官司法令的束縛。這些主張和行動受到人民的熱烈擁護,認為是
「天理當然」。起義軍攻佔了鼎、澧、荊南(今湖北江陵)、潭、峽(今湖北宜昌附
近)、岳(今湖南嶽陽)、辰(今湖南沅陵)等州的19縣。
    農民起義軍的革命行動和浩大聲勢,使地主豪紳十分恐懼,他們勾結孔彥舟匪軍進
駐鼎州,鎮壓農民起義。孔彥舟屢遭失敗之後,派奸細混入起義軍作內應,於三月末偷
襲攻破鐘相營寨,鐘相及子鐘子昂被俘遇害。
    鐘相犧牲後,部眾在楊麼等領導下,仍繼續堅持鬥爭。楊麼在諸首領中最年輕,楚
語稱幼為麼,故稱他為「麼郎」或「楊麼」,逐漸成為起義軍共同擁護的領袖。
    楊麼在洞庭湖周圍建水寨、造戰船,實行兵家相兼,「陸耕水戰」的戰略方針,使
起義軍得到迅速發展。他們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則登舟作戰。從武陵、龍陽到沅江縣的
沅水西側建立水寨二三十所,尤以上沚江(沅水支流,在今漢壽縣內)的夏誠、劉衡二
寨最為險要。他們充分利用河港交錯的地形和自己善於操舟的特長,採用水陸兩棲的戰
術與官軍周旋。紹興元年(1131年)俘獲南宋官軍車船和工匠後,大造車船。車船是大
型戰船,用腳踏動車輪,即可擊水前進,其行如飛,四周裝有打擊敵船的拍竿。楊麼水
軍更加強大,水戰中一直保持優勢。1133年四月,起義軍重建楚政權,立鐘子儀為太子,
稱楊麼為大聖天王。這時起義軍控制了北達公安,西及鼎、澧,東至岳陽,南抵長沙之
界的廣大地區。
    紹興三年以來,南宋多次派遣軍隊前往鎮壓,都大敗而歸。是年冬,禁軍將領王燮
又率兵前往鎮壓。他從上游的鼎州水陸並進,對沅水沿岸的起義軍水寨發動攻擊,並在
下游埋伏大量水軍,企圖一舉消滅起義軍。楊麼早將上游的主力及家屬轉移,使敵人撲
空。楊麼又發車船數只,偃旗息鼓,交橫順流而下。埋伏在下游的崔增、吳全水軍以為
是起義軍敗下的空船,全隊爭先入湖,大小數百隻舟船都被起義軍的車船撞沉,崔、吳
二人也葬身湖底。一日之內,起義軍殲滅南宋水軍上萬人。起義軍還多次挫敗南宋朝廷
「招安」的陰謀。
    紹興五年春,宋高宗調岳飛前往鎮壓起義軍,又派宰相張浚親臨督戰。他們在湖區
各要道屯駐重兵,縮小包圍圈,加緊經濟封鎖,並在夏季進兵,蹂踐禾稼,造成起義地
區嚴重的經濟困難;同時大力開展政治誘降活動。黃佐、楊欽首先叛變投敵,起義軍內
部分化瓦解,楊麼力戰不屈,被俘犧牲。
    楊麼死後,黃誠、周倫等力屈投降,夏誠繼續抵抗,小寨亦被攻破。澧州的起義軍
則在雷德進、雷德通兄弟率領下,固守小寨,又堅持了一年多才最後失敗。這次起義前
後共持續六年半之久。它以洞庭湖地區為根據地,堅持鬥爭,為後來的農民起義提供了
豐富的經驗。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7:13 | 顯示全部樓層
62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蒙古的崛起,使中國歷史寫下了新的篇章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頁。
    蒙古族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遊牧民族。12世紀時,在蒙古高原上散居著蒙古族的大大
小小上百個部落。他們有的以打獵為生,有的以放牧為生,也有的開始經營農業。後來,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氏族制「沒有主子,不分尊卑好壞和上下」的情況改變了,形成階
級對立的社會。
    當時,金朝對蒙古族野蠻地統治著。金世宗每3年派兵向北大殺一陣,給蒙古人民
造成深重的災難。蒙古族的統一和安定成為客觀要求。
    成吉思汗,原名欽木真,是蒙古部落集團內孛兒只斤部的貴族,生於1162年。他從
小習武,成年時已是一個能征善戰的貴族青年了。他率眾打敗前來侵襲的部落,壯大了
自己的勢力,不少蒙古貴族投奔他。鐵木真被推戴為「合罕」。他先是爭取到札答刺部
首領札木合和克烈部首領王罕的支持,打敗了塔塔兒、蔑兒乞等部;又與王罕合兵擊敗
札木合。接著,他與王罕決裂,在1203年攻滅了克烈部。1204年征服了乃蠻部。1206年,
蒙古各部實現了統一,在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大沙漠,北達貝加爾湖的廣
大地區,建立起蒙古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奴隸制國家,鐵木真被各部落首領推舉為全蒙古
的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強大」的意思)。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家。他把護衛軍擴充到1萬人,成為一支主力部隊。他實行
了領戶分封制度,把居民按十戶、百戶、千戶和萬戶劃分,按等級賜給開國功臣,分別
做萬戶那顏、千戶那顏、百戶那顏、十戶那顏。形成行政與軍事合一的統治機構。他成
立了司法部門,頒行了法典「大札撒」,即《蒙古習慣法》。他又命令留居乃蠻部的維
吾爾人塔塔統阿用維吾爾字母拼成蒙古國書,從此蒙古有了通行的文字。蒙古國家制度
也完善起來。
    13世紀的蒙古貴族,發動了連續不斷的征服戰爭。在歐亞大陸先後形成四大汗國,
就是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
    在中國境內,成吉思汗在1205至1209年,發動三次對西夏的進攻,掃除了對金朝作
戰的牽制力量。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向金朝進攻。他的騎兵從紫荊關、居庸關兩路突進
華北地區,會師於中部(北京)城外。前軍伸入黃河北岸,一路焚掠90余城。1214年,
金朝統治者以獻金帛、童男童女和馬匹為條件,向蒙古貴族求和。蒙古軍隊退出居庸關。
    第二年,成吉思汗以金朝首都由燕京遷到汴京(開封)是缺乏和議誠意為借口,又
發兵南下,蒙古軍隊很快攻佔中都和華北其他地區。
    1218年至1223年間,進行了第一次西征,佔領了中亞細亞和南俄羅斯草原,建立了
一個以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西南)為中心,橫跨歐、亞的大汗國。
    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西夏政權前夕,病死於寧夏六盤山下的清水縣行宮。
    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台即汗位。他率蒙古軍隊從南宋的統治區內通過,
繞過金朝的軍事重鎮潼關,一舉攻佔了汴京。1234年,南宋和蒙古聯軍攻破蔡州,金朝
滅亡。蒙古貴族佔領了黃河流域,金滅亡後,蒙宋戰爭揭開了序幕。1251年,窩闊台汗
死,他的侄子蒙哥繼承汗位。後來,蒙哥汗在釣魚城戰役中流矢而死。1260年,忽必烈
取得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1279年,南宋滅亡。忽必烈統治了中國,史
稱元世祖。
    成吉思汗所領導的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結束了草原上長期分裂混戰的局面,使復
雜、眾多的部落聯合成統一的蒙古民族。他建立了蒙古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規定
了它的一套制度。這些,對於蒙古民族的發展,蒙古社會經濟的進步,都有極其重要的
意義。對金朝的戰爭,也具有反抗民族壓迫的正義性質。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
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貢獻的著名帝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7:25 | 顯示全部樓層
63 紅巾軍起義


                       一塊紅色的頭巾,竟能挑動天下人造反

    紅巾軍起義是爆發於元末的一次農民戰爭。
    元朝後期,以蒙古貴族為主的統治階級,對各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掠奪和奴役十分
殘酷。他們瘋狂地兼併土地,把廣闊的良田變為牧場,如大臣伯彥得賞賜土地就達2萬
頃。大地主「廣占土地,驅役佃戶」,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官府橫征暴斂,苛捐雜
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20倍。
    元朝統治者揮霍無度,到處搜羅民間美女,天天供佛煉丹。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濫
發貨幣,禍國殃民。加上黃河連年失修,多次決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現了「餓死已滿
路,生者與鬼鄰」的悲慘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會上流傳著「一日三遍
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謠。
    在這種情況下,劉福通遂利用白蓮教和彌勒教暗暗串通窮人。1351年,元朝政府強
征農民15萬人挖黃河河道。監督挖河的官吏乘機剋扣河工「食錢」。河工挨餓受凍,群
情激憤。
    劉福通派了幾百名教徒作民伕,在工地活動,傳佈「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的歌謠,暗中鑿了個一隻眼睛的石頭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後,反抗的烈火頓時燃起。
    劉福通是穎州(今安徽阜陽)人。他與白蓮教另一首領、河北永年人韓山童一直在
北方地區秘密傳教,宣傳「明王出世」、「彌勒佛下生」,以吸引群眾。石人挖出,時
機成熟。在韓山童、劉福通領導下,3000人在穎州穎上縣白鹿莊準備起義,因事前洩密,
遭到敵人包圍,韓山童犧牲。劉福通突圍後把起義群眾組織起來。起義者以紅巾裹頭,
一鼓作氣佔領穎(今安徽阜陽)、羅山(今河南羅山縣)、上蔡(今河南上蔡縣)、真
陽(今河南正陽縣)、確山(今河南確山縣)等地。
    「眾至十餘萬,元兵不能御。」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首詩:
    「天遣魔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不平人殺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反映
了元朝統治下的階級對立和民族壓迫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被壓迫的廣大農民的政治理想。
因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又因其燒香聚眾,亦稱「香軍」。紅巾軍所到之
處,開倉散米,賑濟貧農,深得人民擁護。群眾紛紛加入紅巾軍,隊伍迅速擴大到幾十
萬人。在紅巾軍的影響下,全國各地農民紛起響應。人數較多的有蘄水(今湖北浠水)
的徐壽輝部、蕭縣(今安徽蕭縣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陽的布王三部、荊樊的孟海馬部、
濠州(今安徽風陽東)的郭子興部等。
    為推翻元朝的反動統治,起義軍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義軍;「暗」
指元朝統治)的口號,鼓舞群眾向封建官府作鬥爭。1355年,劉福通率軍攻下亳州(今
安徽亳縣),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建立了農民革命
政權。
    1357年,劉福通分兵三路北伐。東路由毛貴率領,經山東、河北攻入大都;中路由
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攻向山西、河北一帶,經大同直搗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
北),放火燒燬「富誇塞北」的蒙古皇宮,繼續轉戰遼東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
李喜喜率領,直趨關中,攻下興元(今陝西南鄭縣)、鳳翔(今陝西鳳翔縣),轉戰四
川、甘肅、寧夏各地。農民起義軍節節勝利,出現「官府四散躲」,「紅軍府上坐」的
大好形勢。
    三路大軍轉戰各地的同時,劉福通率部於1358年五月又攻克汴梁,定為國都。在紅
巾軍沉重的打擊下,元王朝危在旦夕。這時,紅巾軍的勢力已「東逾齊魯,西出函秦,
南過閩廣,北抵幽燕」,達到了極盛時期。
    元朝統治者如熱鍋裡的螞蟻,驚慌失措,先派遣的回軍、漢軍潰敗後,又派御史大
夫也先帖木耳帶兵鎮壓,結果又大敗而歸,軍資兵器幾乎丟光。元朝統治者搜羅一切反
動力量,孤注一擲,從各處向紅巾軍撲來。
    紅巾軍英勇抗擊官兵和地主武裝的進逼。由於兵力分散,三路大軍流動作戰,沒有
鞏固的根據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戰計劃,往往使所佔之地得而復失。正當紅巾軍與元朝
軍隊進行殊死鬥爭的關鍵時刻,義軍領袖劉福通遇難,中原地區的紅巾軍被地主武裝鎮
壓下去。1363年,紅巾軍建立的韓宋政權結束了。而在南方,朱元璋的起義軍發展迅速。
朱元璋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原是郭子興紅巾軍部左副元帥,後獨樹旗幟,背叛農民軍,
成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元王
朝在各地農民軍打擊下終於滅亡了。
    元末紅巾軍雖然失敗了,但農民軍堅持鬥爭13年,歷經「大小數百戰」,波及大半
個中國,對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7:41 | 顯示全部樓層
64 張居正改革


                「一條鞭法」,把似乎停滯了的歷史狠狠抽了一鞭子

    張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葉,貴族大地主兼併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萬頃。
在朝廷,大學士徐階一家就占田24萬畝。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占,
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的進一步加
劇,激起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化,接二連三地發生了鄧茂七、劉通、藍廷瑞以及劉六、劉
七等農民起義。明王朝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
    怎樣才能將封建統治維持下去呢?地主階級一些當權人物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
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湖北江陵人。
    在明神宗萬歷年間,連續10年擔任內閣首輔(宰相)。他採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內政方面,他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張居正創製了「考成法」,嚴格
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
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
組織準備。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
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在經濟方面,張居正的成績最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學家潘季馴督修黃河,使
黃河不再南流入淮,於是「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達北
京。
    「一條鞭法」則是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
的重大變革。
    明朝初年的賦稅制度十分繁雜。當時的賦稅以糧為主,銀絹為輔,分夏秋兩季徵收。
此外,還規定農民要服各種徭役,並交納特殊的土貢等等。「一條鞭法」的內容是:
「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就是把各州縣的田
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
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實行這種辦法,使沒有土地的農民可以解除勞役負擔,有田
的農民能夠用較多的時間耕種土地,對於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同時,把徭役改
為徵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比較容易離開土地,這就給城市手工業提供
了更多的勞動力來源。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這對工商業的發展也有積極
作用。
    「一條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歲入有了顯著的增加,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
善。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
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張居正在軍事上也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派戚繼光守薊門,李志梁鎮遼東,又在
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台」3000余座。他還與韃靼俺達汗之間進
行茶馬市貿易,採取和平政策。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
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經過上述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
「言之必效」,國家的經濟狀況有了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國防上增強了反侵略
的能力。當然,張居正倡導改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而是為了鞏固明朝
的封建統治。因而,他的變法不可能觸動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補補的
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總趨勢。儘管如此,張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對派重新麋集,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他
們攻擊張居正改革「務為煩碎」,清丈土地是「增稅害民」,實行「一條鞭法」是亂了
「祖制」。他們下令撤銷了張居正死時特加的官爵和封號,進而查抄家產。
    張居正的長子被逼自殺,其他家屬也慘遭迫害。代表大地主、大貴族勢力的封建頑
固派又掌了權,勞動群眾生活更為痛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8:05 | 顯示全部樓層
65 鄭和下西洋


                            人類征服海洋的空前壯舉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家鄭和出使「西洋」(今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印尼、婆羅
洲等地)的壯舉。
    中國的造船業和海上航行,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唐代,許多外國商人從海道來中國
經商,大都搭乘比較安全的中國海船。到宋代,中國的航海人員開始把羅盤針使用到航
海上,這就給遠洋航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3世紀初,中國已使用十檣十帆的大海船。
明朝初年,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國內得到相對的安定,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迅速發
展起來。為了發展對外關係,擴大貿易往來,明政府先後七次派鄭和統帥巨大的船隊到
「西洋」各國,在中外關係史上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鄭和本姓馬,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人,回族,自幼入宮,改姓鄭,為宮內太監。
因為他既有能力,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明成祖選中,負責遠航。從1405年到1433年,他
率船隊七次出海,進行大規模的遠洋航行,總共到過南洋、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南到爪哇,西北到波斯灣和紅海,最西到非洲東海岸,是歷史上的空前壯舉,可謂世
界航海家的先導。
    1405年六月,鄭和率領由62艘大海船2.9萬餘人組成的遠洋艦隊,由蘇州劉家河出
發,第一次出使南洋。最大的船,長100多米,寬幾十米,可容納1000人,船上有航海
圖、羅盤針。當時使用的羅盤針分許多方位,劃分若干度數,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度數航
行,就可以測出航行的遠近。這種羅盤針夜間還兼看星辰,能觀星定向,充分顯示了中
國造船業和航海業的先進技術和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此次航行於1407年九月滿載而歸。
之後,他又分別於1407年九月至1409年七月、1409年十月至1411年七月、1413年至1415
年、1417年五月至1419年八月、1421年正月至1422年八月、1430年六月至1433年七月率
船隊遠航,擴大了中國的聲威,加強了中國同各國的貿易往來。
    鄭和船隊給所經過的國家帶去大量的中國瓷器、銅器、鐵器、金銀和各種精美的絲
綢、羅紗、錦綺、紵絲等絲織品,同時也換回了亞非各國的許多特產,如胡椒、象牙、
寶石、染料、藥材、硫黃,香料、椰子以及長頸鹿、獅子、駝鳥、金錢豹等稀貴動物。
廣泛地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交流。
    鄭和船隊每到一地,都以友好的態度,交流所帶貨物,從事平等貿易。同時還瞭解
當地的風俗習慣,尊重當地人民。如在古裡,依照當地習慣,交易時在眾人面前拍掌為
定,「或貴或賤,再不悔改。」給那裡人民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三次出使到斯裡蘭卡時,
還把大批金銀供器、彩妝、織錦寶幡等,施捨給島上的寺院,並建立石碑留念。所到之
處,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如婆羅洲人民,「凡見中國人去其國,甚為愛敬,有醉者則
扶歸家寢宿,以禮待之,如故舊。」直到今天,索馬裡、坦桑尼亞等國,還把當地出土
的明代瓷器,作為同中國人民傳統友誼的象徵。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如印度尼西亞的爪
哇有地名叫三寶壟、三寶廟;泰國有三寶廟和三寶塔(因鄭和叫三寶太監而得名),印
度的古裡和柯枝都建有紀念碑。
    這些都是中國與亞非國家友好關係的歷史見證。
    在鄭和航海的過程中,每經過一處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記錄,這就是有名的
《鄭和航海圖》。在這部地圖中,關於航行的方向、航程的遠近、停泊的處所以及暗礁
險灘,都有詳細的記載。此外,在航行過程中,還積累了對於海上風向、氣候和潮汐等
自然變化的知識。從鄭和船隊往返的日期中可以看出,他們利用季候風進行海上航行。
每次出洋總是在冬季或初春時刻,因為這時風向大都是從大陸向海洋方向吹去;而歸國
則是在夏季或初秋,因為這時風向大都是從海上吹向大陸。這說明中國人民在那時就已
經掌握了航海方面的一些自然規律。
    隨同鄭和出使的馬歡、費信、鞏珍等人,都各自把他們的海外見聞整理成著作。馬
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搓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載了所到各國的
情況,增進了中國人民對亞非許多國家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以及生產等各方面的瞭解,
豐富了中國人民的世界知識。
    鄭和下「西洋」之後,所經諸國都紛紛派遣使節前來中國修好通商。像渤泥(加裡
曼丹)、菲律賓、馬來亞等國的國王還親自到中國來進行友好訪問,促進了中國與亞非
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鄭和下西洋,前後歷經30年,其時間之早,規模之大,都是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
所不能相比的。它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下
西洋後,大大加強了中國與南洋的聯繫,航路暢通,貿易發展,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
極其光輝的一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8:25 | 顯示全部樓層
66 戚繼光抗倭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國侵略者的鬥爭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
國內形勢的變化,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
擊倭寇的鬥爭。
    倭寇之患從明初以來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日本正處於封建割據的
南北朝時代。早在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進京都的足利尊氏廢黜了後醍醐天皇,
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將軍,設幕府於京都。後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稱南
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稱為北朝。後醍醐天皇為了恢復王權,推翻幕府,派他的兒子在九
州設征西府。除了南、北兩個朝廷外,還有許多割據勢力——守護大名。他們掠奪財富,
除互相爭戰之外,還常常支持和勾結海盜商人騷擾和擄掠中國沿海地區,形成了元末明
初的倭患。
    朱元璋即位後,連續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復兩國關係,更重要的是為了消彌倭患。
但由於日本處於分裂對抗狀態,幾次派使都毫無結果,倭寇侵擾日漸繁複。北起山東,
南到福建,到處受到劫掠。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
托,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造成洪武
末年日漸熾盛的倭患。
    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想肅清南朝的殘餘勢力,打擊海上盜
賊,同時也想發展與明朝的貿易,獲取豐厚的利益。於是,兩國恢復了關係。明成祖時,
雙方建立了勘合貿易關係,明朝給予足利幕府貿易憑證,即勘合,日本方面憑勘合來中
國進貢,進行貿易。明朝發展與日本的關係,主要是為了消除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
擾,足利幕府也積極剿捕倭寇。在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改變政策,雙方勘合貿
易中斷,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義滿時期稍有收斂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國沿海一帶蔓
延開來。
    其後,在足利義教時期,中日勘合貿易又得以恢復。成化三年,即日本應仁元年
(1467年),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貿易制度遭到破壞,一些守護
大名為了爭得與明朝貿易的權力,搶奪勘合,沒有貿易勘合的大名便進行海盜活動,明
嘉靖中葉以後,中日勘合貿易完全斷絕,倭寇侵擾日益嚴重。
    明初,由於國家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正統以後,隨著明
朝政治腐敗,海防鬆弛,倭寇氣焰便日益囂張。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侵擾浙江台
州的桃渚村,殺人放火,掘墳挖墓,甚至把嬰兒束在竿上,用開水澆,看著嬰心啼哭,
拍手笑樂。倭寇的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
    至嘉靖時期,隨著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發展,官僚豪富下海經商的人日益增多,
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如汪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組成武裝劫奪集團。一些明朝官僚也與
這些寇盜建立了聯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胯巡撫浙江,兼提督福建軍
務,朱胯到任後,封鎖海面,擊殺了通倭的李光頭等96人。朱胯的海禁觸犯了通倭的官
僚、豪富的利益,他們指使在朝的官僚攻擊朱胯擅殺,結果朱胯被迫自殺。從此,罷巡
視大臣不設,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來。
    東南沿海人民在抗倭鬥爭中起了重大作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入侵南
匯縣,閔電等募集千人抗擊。同年倭寇進犯松江,營州商人孫鏜捐資助軍餉,還派人回
家鄉動員子侄前來參加抗倭鬥爭。當時有「吳中倚鏜若長城」的說法。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由苗、漢、壯、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朝愛國將領的領導下,
於王江涇(嘉興北)大破倭寇,斬敵2000人,這是嘉靖年間抗倭鬥爭中的一次巨大勝利,
被稱為「自有倭患以來,此為戰功第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進犯定海,
城中居民誓死抵抗,倭寇轉攻長樂,城牆崩壞幾十米,居民數千人列柵拒戰,拚死防守。
同年,倭寇襲擊揚州,各地來揚州經商的商人數百人參加守城作戰,郜姓商人射死倭寇
首領,揚州城得以保全。
    抗倭鬥爭中湧現出了戚繼光為代表的愛國將領,他們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鬥爭
中屢建戰功,終於取得了抗倭鬥爭的勝利。
    戚繼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東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揮僉事,在山
東備倭。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表達自己消除倭患的決心和志向。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從山東調到浙江抗倭,他看到衛所官軍毫無作戰能力,
而人民卻英勇抗戰,於是召募義烏等地的農民和礦工3000人加以訓練,組成戚家軍。戚
家軍紀律嚴明,戰鬥力旺盛。戚繼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長槍、重矢等武器的特點,創
造了新的陣法鴛鴦陣,使長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在抗倭戰鬥中,屢建
奇功,戚家軍名聞天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幾千人襲擊浙江台州、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部
隊在人民群眾的配合支持下,先後九戰九捷,殲滅大量倭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盧
鏜、牛天錫也在寧波、溫州大敗倭寇。浙東的倭寇被全部掃除。
    第二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從溫州來的倭寇與福寧、連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壽寧、
政和、寧德,自廣東南澳來的倭寇與福清、長樂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鐘所,並延及龍延、
松溪、大田、古田、莆田。倭寇在距寧德5公里的橫嶼,憑險固守,官軍與倭寇相持一
年多。新來的倭寇又在牛田,興化築營固守,互為聲援,使福建頻頻告急。戚繼光又率
軍進入福建剿寇。戚繼光攻下橫嶼,斬首2600。又乘勝攻下牛田,搗毀倭寇巢穴。
    倭寇逃向興化,戚繼光乘勝追擊,連夜作戰,連克60營,斬首無數。戚家軍進入興
化城,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戚繼光回師福清,又殲滅登陸的倭寇200人。同時明朝
將領劉灦也屢敗倭寇,盤踞在福建境內的倭寇幾乎被全部消滅。

    戚繼光返回浙江後,大量倭寇又進擾福建,並包圍興化城。明朝命俞大猷為福建總
兵官,戚繼光為副。倭寇攻佔了興化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軍再次進入福
建。明朝軍隊在平海與倭寇戰鬥,戚繼光率軍隊率先登城,俞大猷、劉灦相繼,殺敵

2200人,並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戚繼光因戰功而升為總兵官。
    第二年,倭寇又糾集餘黨萬餘,圍攻仙游,戚繼光先敗之於城下,繼而又追擊余寇,
殲滅大量倭寇。其後戚繼光又在福寧大敗倭寇,並與俞大猷一起最後掃清了福建境內的
倭寇。
    俞大猷也是一位抗倭英雄。在福建境內的倭寇被平定後,廣東倭患嚴重。廣東的倭
寇主要是由俞大猷平定的。他在任廣東總兵前,就招收過漳州農民武裝6000人,到廣東
之後,先後調汀、漳等地軍隊1.4萬人到廣東,其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福建招收的那支隊
伍,到廣東後,俞大猷又招募和組織農民武裝力量,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獲得很大成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海豐附近的戰鬥中,農民武裝花腰蜂等英勇殺敵,取得了
勝利。俞大猷領導廣東軍民殲滅了廣東境內的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後平定,
這是愛國軍民共同奮戰的結果。戚繼光是抗倭鬥爭中湧現出來的民族英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8:50 | 顯示全部樓層
67 鄭成功收復台灣


                           這是17世紀震撼全球的壯舉

    鄭成功收復台灣是發生在清代的一件震撼全球的壯舉。
    台灣是中國第一大島嶼。島上物產豐富,土地肥沃。自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在
島上生活。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開發和建設這美麗的寶島。到了三國時,吳國曾派人到達
台灣。
    以後,又有很多漢人遷入,和當地人民一道開發台灣。宋、元時,曾在台灣建立行
政機構。1624年,荷蘭殖民民主義者侵入台灣,對島上居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和野蠻的殖
民統治,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鄭成功收復台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出生在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那一年。他在
少年時代,親眼看到荷蘭侵略者對沿海人民進行掠奪和燒殺,對侵略者十分憎恨。
    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統治。滿族統治者和漢族地主官僚相勾結,
篡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建立清朝政權。1646年,清軍佔領福建。這時,鄭成功組
織福建、廣東的群眾在南澳起義,進行了長期的抗清鬥爭。
    1659年,鄭成功從返回大陸的愛國通事何廷斌那裡瞭解到荷蘭殖民者在台灣的苛政
和暴行,便決心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的神聖領土。
    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將士2.5萬人,分乘戰船350多艘,由金門
出發,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門登陸。鹿耳門地勢十分險要,外圍
有幾十里的淺沙灘。荷蘭殖民者在這裡沿水邊設置許多炮台。鄭成功不顧地形險峻和敵
人的嚴密防守,親率船隊迂迴前進,直趨台灣北港。他的隊伍在距赤嵌城北約5公里的
地方,迅速登陸。台灣人民爭先恐後前來迎接,提水擔飯,協助運輸。鄭成功部隊在台
灣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氣更為高漲。荷蘭海軍司令官彼特爾倚仗著精良的火器負隅頑抗,
妄想阻止鄭成功的部隊。鄭成功部隊冒著敵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荷蘭殖民者棄械而
逃。
    鄭成功登陸後,立即通令荷蘭侵略軍投降。但荷蘭殖民者表示願意獻出10萬兩銀子
犒賞鄭成功的軍隊,請求退兵。
    面對這種卑鄙的收買引誘,鄭成功嚴辭拒絕。接著,鄭成功連續打敗敵人多次反撲。
五月初攻下赤嵌城,迅速控制台灣全境,迫使荷蘭殖民者退守熱蘭遮城。
    但是,龜縮在熱蘭遮城的荷蘭侵台總督科業特,倚仗糧草充足,妄想固守該城,等
待海外援助。荷蘭艦隊也屢次從海上進行反撲。鄭成功率領英勇的水師,在台灣人民的
密切配合下,同荷蘭侵略軍展開激烈的海戰。荷蘭艦隊在淺水外行動笨拙,而鄭成功的
小型戰船卻轉動靈活。鄭成功軍隊在海戰中,給了荷蘭侵略軍以毀滅性的打擊。1662年
2月,荷蘭殖民者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荷蘭在台灣的所謂「總督」科業特和他的殘
兵敗將狼狽地從台灣撤走。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台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侵略者修築的赤嵌城改名為安平城,赤嵌樓改名為承天府,
並建立了同祖國大陸一樣的郡縣制度,建立行政機構;招徠大陸移民。為了發展農業生
產,鄭成功實行了「屯田法」。士兵一面生產,一面練兵。幾年後,做到了「野無曠土,
軍有餘糧」。當時,台灣的高山族人民,在荷蘭殖民者奴役下,生活十分貧困,生產極
端落後。鄭成功在那裡推廣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將大陸上漢族地區的先進生產方法
介紹給台灣人民。從此,高山族也同大陸一樣,使用牛耕和鐵犁種田。還鑄造了「永歷
通寶」錢幣,促進了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穩定了市場,安定了人民生活。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子孫統治台灣20多年。1683年,清軍進入
台灣,在那兒設立了台灣府,加強了那裡的邊防。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壯舉將永垂史冊,而他作為一個
民族英雄,也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39:05 | 顯示全部樓層
68 明末農民起義



                   這次起義,掀起了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最高潮

    明末農民起義是爆發於明末的一場農民戰爭。
    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兒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
連年發生災荒,終於引起農民起義的爆發。
    1627年,陝北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張斗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
的序幕。
    陝北巡撫得報後,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聞,起義隊伍乘機迅速擴大。1628年,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紛紛起兵響應。李自成、張獻忠約在1630年前後也
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
    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陝西米脂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當時正是明朝末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天災人禍不斷發生。
    連續多年鬧災荒,土地都被皇親貴族、地主豪紳霸佔了。千百萬農民身上無衣,口
中無食,受著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李自成從小就因欠債被迫給姓艾的地主牧羊。
21歲那年,他打傷了地主,逃到銀川當一名驛卒。當時,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
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
在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1635年,明朝派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出
山東,兩面夾攻起義軍。鬥爭的實踐教育了起義軍,他們深深感到,只有聯合作戰才有
力量。1635年,各路起義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共13家,72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
    傑出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提出聯合作戰、分兵出擊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高迎祥是明末農民戰爭早期的一位傑出領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義。起
義軍把「闖王」這個英雄稱號推讓給屢建戰功、聲望很高的李自成。從此,李自成作了
「闖王」。李自成領導著起義軍繼續和明朝作戰,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農民革命
領袖。
    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英勇善戰,南征北討,聲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統治階級聞風
喪膽。他們每到一處,都是砸官府,開糧倉,對官僚、地主堅決鎮壓,把糧食和財物分
給勞動人民。他常向群眾宣傳:「我們殺掉欺壓窮人的貴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們的心
頭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眾歡迎。當時在民間廣泛流傳這樣的歌謠:「盼闖王,
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迎闖王,
管叫大小都歡悅」。
    「闖王」領導的起義軍,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1637年,李自成起義中了敵人埋
伏,隊伍被打散。李自成、劉宗敏等十幾個人被迫隱伏在商洛山中。但他並不灰心,同
將士們白天耕田練武,晚上讀書思考,吸取歷史上各次農民起義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
研究鬥爭策略,總結自己的鬥爭經驗。
    1639年,他率眾出山,又受挫折,被困於巴西魚腹山中。後來,李自成只率50騎人
馬突圍,闖入河南。這時,河南大旱,斛谷萬錢,饑民爭相參加起義軍者數萬人,一個
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現了。起義軍獲得迅速發展,人數達到50萬以上。
    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的革命綱領。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給農民;免糧
就是取消封建的賦稅剝削,把農民從封建壓迫下解放出來。
    李自成還特別注意農民軍的自身紀律約束。他規定:戰士不准收藏白金;繳獲物品
歸公;行軍不住民房,自帶帳篷宿營;損壞莊稼,嚴厲處罰;「公平交易」,「平買平
賣」,不濫殺人,不姦淫婦女。他提出:「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婦如淫我母」的口號。
    李自成本人作風民主,上下平等,大的決策都和部下討論決定。平日生活簡樸,粗
茶淡飯,食無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與戰士同甘苦,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這
些正符合被剝削、被壓迫勞苦大眾的願望,對部下是極大的鼓舞。
    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擁護下做了「新順王」,在襄陽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權。改
襄陽為襄京。這年10月,攻下西北陝、甘、寧地區為根據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權中
心遷到西安,「闖王」改稱「大順王」,年號「永昌」,還頒布了新的歷書,鑄造「永
昌」錢幣,平抑物價,招撫流亡,鎮壓地主豪紳,廢除「八股文」,選拔官員接管地方
政權。這時,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是雄兵百萬了,開始向明王朝發動了總攻擊。
    起義軍取得了節節勝利,消滅了大量的明朝官軍,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
庸關、昌平。1644年3月17日,起義軍包圍了明朝統治集團的老巢——北京。19日,李
自成軍隊勝利地開進了北京。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地主老爺,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風,一
個個狼狽逃竄。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樹下。統治中國276年之久的明
王朝,終於被李自成領導的偉大農民革命推翻了。
    農民軍進了北京城,內部發生很大變化。許多將領犯了嚴重錯誤。有的將領被勝利
衝昏頭腦,產生驕傲自滿、麻痺輕敵的思想,忽視了地主階級猖狂反撲的危險。有的進
城後開始蛻化,不能抵制金錢酒色的侵蝕,逐漸消失原來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
為革命已到盡頭,盼望回家務農。特別是混進革命隊伍的地主階級分子牛金星乘機破壞,
勝利果實被滿族貴族和漢族地主官僚篡奪了。1644年5月,原明朝三海關守將吳三桂引
清兵佔領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繼續在河南、山西、陝西一帶戰鬥。1645年4月,李
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地方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裝襲擊壯烈犧牲,年僅39歲。以後農
民軍又繼續戰鬥了十幾年。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革命失敗了,但他的偉大歷史功績是永垂史冊的。它沉重地打擊
了地主階級;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發展,使得農民對地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松
弛;起義中提出的「均田」口號,是唐宋以來農民戰爭的一個新發展,它直接觸及了封
建土地所有制,這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是第一次,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戰爭已經
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明末農民起義,為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69 南明政權的抗清鬥爭


                             其事雖敗,但其義深遠

    南明政權的抗清鬥爭是發生在清初(1644—1662年)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
    滿族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族發展來的。明朝初年,他們分散居住在黑
龍江兩岸和松花江、牡丹江、綏芬河流域。16世紀80年代起,女真族的傑出首領努爾哈
赤用了30多年的時間,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後金國(後來改國號為
清),他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清太宗)逐步統一
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屢次侵入長城以南地區。
    1644年3月,正當清軍要打進山海關時,李自成攻進北京。不久,明將吳三桂勾引
清軍入關。清軍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的起義軍以後,乘勝向北京進軍。1644年5月,清
軍進佔北京。
    那時候,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
在這年5月,他們擁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權。
    福王政權一建立,就想聯合清朝,鎮壓農民起義。但是,清政府是決不允許南明弘
光小朝廷存在的。它要消滅農民軍,也要消滅弘光小朝廷,統一全中國。1645年春,在
陝西方面取得勝利的清軍移師南下。這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駐守武
昌的左良玉部隊於3月順江東下,要「清君側」,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
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到揚州督師後,根本不能指揮那些驕兵悍將,
因此也無法做出抗清的有效佈置。4月,清軍抵達揚州城下。史可法進行了頑強抵抗。
25日,城陷被俘,史不屈遇害。5月,清軍攻入南京,弘光政權覆滅了。福王本人在城
陷前出奔,不久亦被俘,次年被處死於北京。
    南京失陷後,又有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
都打起抗清的旗號。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發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發的抗清鬥爭,清
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
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
時,先後被攻滅了。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唐王則被
清軍俘殺。
    這年11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稱帝於廣州,改元
紹武;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歷。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
相攻伐。
    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桂王也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余部出現在抗清
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他的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
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
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
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余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
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
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
時間,永歷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
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歷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
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
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
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
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1652年,走投無路的南明永歷小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
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民軍。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
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
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歷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1656年李定國擁
桂王至雲南,次年又大敗孫可望,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

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緬甸。李定國率全軍
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洩密失敗。1661年,吳三桂率軍入
緬,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將其處死。7月,李定國在□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
而死。
    這次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它對於明代舊有的生產關係和封建秩序進行了種種衝擊與破壞,為清朝前期社會經
濟的繼續發展開闢了道路。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70 平定三藩之亂


                    在統一國家裡叛亂,終究是個人的一廂情願

    平定三藩之亂是發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吳三掛、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勢力的
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
為了對付義軍及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使之充當前驅,從事招
撫工作及武力鎮壓。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4人替清朝出
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武力,在入關後替清
朝效盡犬馬之勞。經過20年的鬥爭之後,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
垮了台。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
就暫讓給吳桂三等去鎮奪。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
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蕃之外,還有孔有德的勢力存在。孔有德同農民軍李定國作
戰,自殺於桂林,其子也為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孫延齡,清
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也最為跋扈。其藩兵定製有53個佐領,一佐領有甲
士200,系五丁出一甲,計有壯丁5萬餘,此外又有綠旗兵1.2萬人。這些軍隊都是其私
屬,將領皆其死黨。其軍事實力是極其雄厚的,兵數總計不下10余萬。因此,清廷對之
頗存顧忌,一切不敢過問,假以專制雲、貴二省的一切大權。當時清廷所給雲、貴二省
督撫的敕書,都要寫入「聽王節制」四字。吳三桂可以隨意題補官吏,號曰「西選」。
凡朝廷所選文武官到雲南,吳三桂即派人加以收買,使之賣身藩下,以為己用。吳三桂
在經濟上也有很大的勢力。他佔據明代世鎮雲南的沐氏莊田700頃作為藩莊,又和西藏
的達賴喇嘛在北勝州互市,以茶換取蒙古的馬匹。又派許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販運遼東
人參及四川的黃連、附子,以牟取利潤。他曾大量地貸錢給商人使用,謂之藩本。他強
征關市之稅,開礦鼓鑄。吳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雲南,所以從各方面培植自己
的勢力,以求達到這個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吳三桂一樣,其藩下兵各有15佐領,
又綠旗兵各有六七千,並且也是經商括財,強征市稅,遍置私人,坐地稱霸。
    三藩各據一方,形成獨立王國,其勢力已尾大不掉,嚴重威脅著清政權;三藩的存
在,每年要消耗兵餉2000余萬兩,在經濟上也成為清廷沉重的負擔。因此,清廷不能不
考慮撤藩的問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機會來了。這時尚可喜首請歸老遼東,而欲使其
子尚之信繼續留鎮廣東。康熙帝抓住這個機會,即命其父子率屬下兵丁家小同撤。吳三
桂、耿精忠聞之,也奏請撤藩,目的在於試探清廷的態度。當時朝中大臣畏懼吳三桂的
武力,多數人都不敢主張應允。而康熙帝則毅然作出決定,吳、耿二藩也一齊全撤。
    撤藩之令既下,吳三桂首先於這年十一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反,自稱天下都招討兵
馬大元帥,蓄髮,易衣冠,發佈檄文,倡言「興明討虜」,呼清皇帝為滿酋。吳三桂想
以恢復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為早已昭昭於人耳目,所以恢復
明朝的旗幟並不能騙人,不但得不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連明朝尚存的遺
老也無人出來理睬他。不過,吳三桂的發難,也鼓動起一個很大的反清浪潮。吳三桂軍
以破竹之勢,由雲、貴直衝湖南,長驅至岳州,湖南全省盡為佔有。吳三桂又分軍犯四
川,四川提督鄭蛟麟、巡撫羅森、總兵譚宏及吳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於是,雲南、
貴州、湖南、四川四省盡入吳三桂之手。吳三桂兵鋒甚銳,一時響應者四起,在福建有
靖南王耿精忠,在廣東有總兵劉進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廣西有將軍孫延齡,在陝西有
提督王輔臣,在湖北襄陽有總兵楊來嘉,在河南彰德有總兵蔡祿。這樣一來,中國西南
全部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中原、西北一帶,都騷動起來,戰火瀰漫十數省。
    但是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陣營是虛弱的,內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經不起持久的
軍事攻擊與政治瓦解。而且吳三桂一開始即在戰略上犯了保守主義的錯誤,以致陷於被
動地位。
    當他以銳不可當之勢佔領湖南全省時,卻立即收住了攻勢,不再渡江前進,擴大占
領地區,乃轉而在湖南採取守勢,沿江佈置防禦工事,與清軍對峙,結果不能出湖南一

步。因為吳三桂騷動的目標,即趨向在西北陝甘和東南閩浙,遂遣兵一由長沙犯江西,
企圖與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陝西,企圖與王輔臣會合。這樣一種打法,就給予康熙帝
以調兵遣將、從容佈置應付的機會。
    相反,康熙帝在應付這一事變中卻表現出他的雄才大略。
    他看出主要的叛變者是吳三桂,所以所採取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
可以進行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只要肯降,不咎既往,
以此來分化敵人,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
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兵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
湖南,又命岳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漢將漢兵來應付
作戰,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的王輔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投降清朝。次年,廣東
的尚之信也投降於清。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樂之軍已由江西
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已起兵6載,年已67歲,
為排除胸中苦悶,乃於這年三月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但這是
吳三桂窮蹙絕望的表現,未幾即憂憤成疾,這年八月病死。吳三桂一死,其勢即土崩瓦
解。清軍得到吳三桂水師將領林興珠的獻策,乃擊敗吳應麟,攻下岳州。以後佔據四川,
進攻雲貴,主要也是依賴漢將趙良棟、王進室、蔡毓榮、董衛國等的力量。康熙二十年
(1681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三桂之孫吳世藩自殺。歷時8年,波及十數省的
三藩之亂,終於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關內完成了統一,穩定了統治權,從此之後,才建夠開始
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後致力於解決邊疆問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71 康熙帝抗擊沙俄

                              中國東北版圖的奠定

    康熙(1654—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是清王朝第二個皇帝,自1662年到1722年
君臨天下61年。歷史上所說的康熙——乾隆「升平盛世」是這時開創的,有清260多年
的統治也是在這期間奠定的。康熙與法蘭西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61—1715年)和俄
國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大帝(1682—1725年)正是同時,同樣引起人們的重視。
    康熙帝當政61年,在國內和對外鬥爭中都為中國歷史留下了值得重視的篇章。在國
內,康熙帝統治期間,中國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相當強大統一的封建國家;
封建的經濟、文化在這個條件下,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頂點,中國的版圖進一步統一和穩
定。
    清王朝從它建立了全國的統治時候起,就遇到了複雜而棘手的和西方國家的矛盾,
面臨著中國歷代王朝從未經歷過的險惡的國際形勢。特別是沙皇俄國武裝入侵中國東北
地區,在黑龍江流域長期進行劫掠騷擾,侵犯了中國的領土完整,破壞了中國邊疆各族
居民的和平生活,也威脅到了清朝政府的統治。中國各族人民和清政府不得不增強防禦,
對沙俄侵略勢力進行自衛反擊。
    17世紀中葉,沙俄殖民主義者開始窺視中國領土。1643年,雅庫次克督軍戈洛文派
出以文書官瓦西裡﹒波雅科夫為首的一支遠征軍,共133人,攜帶槍支彈藥向黑龍江竄
犯。這伙侵略者到處燒殺搶劫,無惡不作。他們的殘暴行徑,遭到當地達斡爾族人民的
英勇抗擊。到1646年春返回雅庫次克時,全隊133人只有53人生還。
    1650年一月,葉羅菲﹒哈巴羅夫率領70名哥薩克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
域,竄到雅克薩以西。但他看到中國人民已有準備,自己又力量單薄,決定回雅庫次克
求援。1651年初,他帶領137人再次竄到黑龍江上,並武力攻佔了雅克薩城。由於中國
東北各族人民的英勇抗擊,終於把這伙侵略者趕出黑龍江流域。
    1665年夏,俄國西伯利亞流放犯切爾尼果夫斯基聚眾殺死了俄國伊利姆斯克的督軍,
然後夥同84人竄到黑龍江流域,重佔了雅克薩。他們的侵略行為受到沙皇的讚許,任命
切爾尼果夫斯基為阿爾巴津(即雅克薩)總管,發給餉金2000盧布。這樣一來,這伙殺
人搶劫的強盜,一變成為沙俄的正式官兵。他們得到沙皇政府支持後,更加有恃無恐,
不僅在尼布楚和雅克薩建築寨堡,設置工事,勒索貢稅,綁架人質,建立殖民農莊,奴
役和鎮壓當地中國各族居民,而且還不斷向黑龍江中下游進行騷擾、擴張。
    面對沙俄的瘋狂侵略,康熙帝在加強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之後,為了保衛邊疆不受
外來侵犯,決定採取堅決的自衛措施,出兵反擊,徹底清除這伙沙俄侵略者。
    康熙帝奉行的方針是軍事鬥爭、外交談判和充實邊防三者並舉。他總結了中國軍民
30多年來和俄國侵略者進行鬥爭的經驗,制訂了周密的計劃,進行了細緻的準備工作。
1682年4月,康熙帝到盛京(今瀋陽)謁陵後,由撫順、興京、哈達城(今西豐),出
柳條邊,5月到船廠(今吉林市),航行於松花江上,親身視察邊防情況。9月,康熙帝
派副都統郎談、一等公彭春率煩幾百人,以捕鹿為名,到雅克薩附近偵察地理形勢和水
陸交通。1683年1月,郎談等回到北京報告,認為要攻取俄羅斯並不難,只要發兵3000
人就足夠了,並建議立即行動。康熙帝沒有同意這種單純從軍事上考慮的意見,認為必
須作更充分的準備,先在黑龍江(今愛輝)和呼瑪爾兩地建城駐兵,儲存糧食,修造船
只,籌劃屯田,開闢驛路,以求戰而能勝,勝而能守。
    1683年夏天,康熙帝下令設立黑龍江將軍,由副都統薩布素擔任,駐守璦琿(今愛
輝),並先後3次調兵3000人進駐,保衛黑龍江流域,準備剿滅入侵的沙俄侵略者。
    清軍在做好軍事進攻的同時,為了爭取和平解決雅克薩問題,曾多次派人送信給盤
踞在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者,要他們撤離中國領土,回到俄國境內,不要擾害中國居民,
否則大軍進剿,將全部殲滅。但侵略成性的沙俄侵略者,對中國的警告置若罔聞,反而
招募新兵,增強雅克薩的兵力,並任命有作戰經驗的軍役貴族托爾布金為阿爾巴津督軍,
來到雅克薩指揮作戰。
    康熙帝在對沙俄侵略軍多次警告和勸說無效之後,決定出兵剿滅這伙匪幫。1685年
6月,康熙帝派遣都統彭春率兵進抵雅克薩。彭春到達雅克薩後,先派人送去康熙帝致
沙皇的信和他本人給雅克薩俄軍的咨文,要求俄軍撤離中國,對侵略者發出最後警告。

6月23日,清軍統帥部移至雅克薩城下和俄方對話,俄方頑固,且出言不遜。6月24日,
清軍列陣,包圍雅克薩。25日,有一隊俄軍從黑龍江順流而下,企圖衝進雅克薩,被清
軍攔截,在江上展開激戰,斃傷俄軍40多人。接著,清軍架起大炮,向雅克薩猛烈轟擊,
俄軍傷亡嚴重,心膽俱裂,走投無路。在清軍的勸降下,俄軍頭目托爾布金豎起了降旗。
清軍接受了俄軍的投降,並對他們採取寬大態度,准許700多名俄國人撤出雅克薩,經
額爾古納河,返回俄國,另有巴什裡等45名俄兵不願回國,要求留在中國。
    隨清軍回到璦琿。
    托爾布金從雅克薩退到尼布楚,但侵略中國的野心不死,仍想捲土重來。這時,由
彼頓率領的600名援軍到達尼布楚,俄軍的力量增加了。同時,他們打聽到,清軍戰勝
後已全部撤回璦琿,並沒有在雅克薩留兵駐守。因此,托爾布金和彼頓立即率軍重新占
據雅克薩,並全力構築城堡工事,籌集糧草,妄圖負隅頑抗。
    俄軍再佔雅克薩,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兵。1686年3月,康熙帝下令:今俄軍復回
雅克薩築城盤踞,若不速行撲剿,勢必積糧堅守,圖之不易。令將軍薩布素等,率所部
2000人,攻取雅克薩城。7月,薩布素奉命率所部2000餘人及福建籐牌兵400人進抵雅克
薩,隨即圍城進攻。經過兩個多月的攻城和圍困,俄軍損失慘重。9月底,俄國頭目托
爾布金被擊斃,城中俄軍大多戰死或病死,800多俄軍最後只剩66人,糧食彈藥也消耗
殆盡,困守雅克薩的俄軍只有坐以待斃。
    康熙帝為了徹底解決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的問題,以求得邊界上穩定的和平,多次
寫信給沙皇,譴責俄國對中國的侵略,建議他撤回侵略軍,派使議界。1686年9月,清
政府又委託從北京回國的荷蘭使臣賓顯巴志帶信給俄國沙皇,建議兩國休兵,舉行談判,
共同議定邊界。
    1686年11月,正當雅克薩圍城旦夕可下的時候,一批俄國信使,由文紐科夫和法沃
羅夫率領,從莫斯科來到了北京,遞交沙皇要求解除雅克薩的包圍和派使臣戈洛文來華
議定邊界的信件。康熙帝同意了俄國沙皇的請求,下令停止戰鬥,解除對雅克薩的包圍,
並實現單方面撤軍。11月底,清軍停止進攻。1687年5月,清軍撤離雅克薩返回璦琿,
等待俄國使團的到來。進行兩年多的雅克薩戰爭至此結束。
    這場戰爭,是中國人民和清政府反擊沙俄侵略,驅逐入侵者,收復被侵佔領土而進
行的一次自衛的正義戰爭。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72 《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這是近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平等條約之一

    1686年冬,雅克薩停戰後,中俄兩國立即準備派使談判,劃分中俄東段邊界。
    當時,沙俄由於在西方同波蘭爭奪烏克蘭,進行了多年戰爭,和土耳其、瑞典的關
系也很緊張;國內人民不斷起義,兵疲財乏,困難重重,沒有力量再派兵到遠離歐洲的
黑龍江流域大規模作戰。沙俄政府為了緩和遠東方面的緊張局勢,確定了暫時避免同中
國發生武裝衝突,設法同中國建立貿易關係,謀取商業利益。所以,當它在雅克薩一帶
受到沉重打擊後,一批俄國信使由文紐科夫和法沃羅夫率領,從莫斯科星夜奔馳,1686
年11月來到北京,遞送沙皇給康熙帝的書信,要求清政府停止攻打雅克薩,等待戈洛文
使團到達,進行談判。
    這時的清政府也不願大量用兵對外作戰,不主張單純用武力解決俄國入侵黑龍江流
域的問題。因為清政府在和俄國長期交涉的過程中逐漸地懂得,沒有強大的武裝,不建
立鞏固的邊防,不經過激烈的戰爭,不可能勸說俄國放棄侵略,撤出中國領土;同時,
清政府也懂得,中俄兩國都是封建大國,不可能用軍事力量彼此壓服,只能通過和平談
判,商定兩國都可以接受的邊界線,才能有邊境上的安定,才能保持長期的和平。鑒於
這一認識,就是在雅克薩戰爭期間,清政府也沒有放棄和平解決同沙俄入侵的爭端問題。
康熙帝就曾多次寫信給沙皇,一面譴責俄國對中國的侵略,一面建議他們撤軍談判。因
此,一經沙皇要求停戰談判,清政府就立即下令停止對雅克薩的進攻,並於1687年單方
面撤離雅克薩,等待俄國使團到來。
    沙俄雖然提出談判解決黑龍江流域問題,但並不想輕易放棄侵佔這一地區。1686年
1月,沙皇決定派御前大臣費奧多爾﹒戈洛文出使中國,談判邊界問題。在發給戈洛文
的訓令中指出:一、俄中兩國應力爭以黑龍江為界;如果中方不同意,則爭取以牛滿河
(今俄羅斯聯邦境內布列亞河)、精奇裡江(今俄羅斯聯邦境內結雅河)及其以西的黑
龍江為界;如中方再不同意,則爭取以雅克薩為界,俄國人得在黑龍江、牛滿河、精奇
裡江漁獵。二、如中方不接受上述劃界方案,則俄國使臣應爭取締結臨時停戰協定,然
後做好準備,進行戰爭。同時又指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大使應不惜贈送任何禮物,
向中國使臣行賄。這一訓令表明,當時俄國政府的基本方針是企圖通過外交談判取得黑
龍江以北的全部或一部分中國領土;如果在會議桌上達不到目的,就準備再次訴諸武力,
以求一逞。
    清政府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觀念極為明確。1688年,清朝康熙帝任命侍衛內大臣索
額圖為全權大臣,與俄使議界。康熙帝指出,俄羅斯佔據的尼布楚是中國茂明安部遊牧
的地方,雅克薩是中國達斡爾族居住的土地。因此,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和通
此江的一河一溪,全是中國的領土,不可少棄之於俄羅斯。如果俄國同意這些,就和它
劃定疆界,准許它通使貿易。否則,你等即還,不便與它議和。這個方針的基本點,就
是要求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佔的中國領土,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議定中俄邊
界,並建立正常的外交和通商關係。
    中俄兩國經準備後,商定於1688年在色楞格斯克進行談判。這年5月30日,中國使
團從北京啟程去色楞格斯克,7月下旬行抵克魯倫河附近,因准噶爾部進犯喀爾喀蒙古,
道路阻隔,無法通行,索額圖使團不得不折回北京。又和俄國代表商定,會談改為1689
年在尼布楚進行。
    在此期間,俄國政府考慮了當時的形勢,感到堅持吞併黑龍江流域,必然遭到中國
政府的拒絕。為了避免衝突,並爭取同中國達成貿易協定,打算在中國堅持收復黑龍江
時,暫時放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沙皇於1689年初訓令戈洛文,讓他在中國堅持要俄
國交出雅克薩時,毀掉那裡的城防,撤退俄國居民。但為了給俄國以後侵佔黑龍江流域
留有餘地,讓戈洛文要求中國也不要在雅克薩設防。
    清政府為了能夠早日和平解決黑龍江流域問題,也打算做出更大的讓步。1689年6
月,中國使臣索額圖去尼布楚會談前,上奏康熙帝,準備按原議,以尼布楚為界。康熙
帝認為,以尼布楚為界,俄羅斯派使貿易都沒有棲托的地方,勢難相通。他指出,初議
可以提出以尼布楚為界,如果俄使懇切要求尼布楚時,可以額爾古納河為界。這樣,中
俄兩國的主張逐步接近,為尼布楚會談達成協議奠定了基礎。
    1689年6月13日,清朝索額圖使團自北京啟程,出古北口北行,7月31日到達尼布楚,
在石勒喀河南岸紮營。使團成員有: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都統一等公佟國綱、都統郎
談、都統班達爾善、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護軍統領瑪喇、理藩院侍郎溫達,翻譯是耶穌
會士法國人張誠(法國名字弗朗索瓦﹒熱拉皮翁)、葡萄牙人徐日昇(原名托馬斯﹒佩
雷拉)。
    俄國戈洛文使團1686年2月從莫斯科出發,1687年9月到達貝加爾湖東岸,在那裡停
留了兩年之久,1689年8月19日才到達尼布楚。使團成員有: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托
木斯克總督符拉索夫、秘書科爾尼茨基。
    雙方經過一段時間準備,於8月22日開始正式會談。會議一開始,俄方代表就提出
兩國以黑龍江至海為界,左岸屬俄國,右岸屬中國,妄圖在談判桌上取得它用武力未能
得到的黑龍江以北大片領土。這一蠻橫無理的領土要求,當即被中方代表嚴詞拒絕。索
額圖明確闡述了中國領有黑龍江的情況,提出兩國應以鄂嫩河、尼布楚一帶劃界。雙方
辯論一天,沒有任何結果。
    8月23日,中俄雙方使臣舉行第二次會議。俄方開始仍堅持原方案,中方堅決拒絕。
雙方堅持不讓,談判呈破裂危機。戈洛文見第一方案不能實現,便稍微降低要價,企圖
以牛滿河或精奇裡江為界。索額圖抱著早日締約劃界的願望,一方面明確表示不同意俄
方的第二方案,另一方面則主動做出讓步,表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俄方對中方的
這一讓步仍不滿足。
    由於兩國意見相距甚遠,兩次會談都沒有結果。後來就停止會談,由兩國使團翻譯
往來交涉,交換意見。這時,俄國代表看到中方翻譯是外國人,認為有機可乘,就讓他
的翻譯別洛鮑茨基找耶穌會士秘密商談,允許給予重賞,企圖背著中方代表,暗中搗鬼。
8月25日,俄方翻譯送來條約的俄文本,告訴耶穌會士說,文本中已經寫有在雅克薩地
方中國不得修築房舍,請他在中國的交換文本中照樣寫上,不必通知中方代表,因為中
國使臣不會知道文本中用拉丁文寫了些什麼。由於耶穌會士感到這件事關係重大,不敢
貿然行事,使俄方代表企圖用賄買辦法,把他們的主張強加給中國的陰謀沒有得逞。
    從8月24日開始到9月6日的半個月中,兩國使臣一直沒有會談,但雙方通過譯員繼
續進行商談。在多次協商過程中,中方代表據理駁斥了俄國代表的無理要求,並做了一
定的讓步。俄國代表在中國代表的堅持下,也表示不再堅持佔據黑龍江,雙方意見漸趨
一致。自8月22日兩國全權使臣舉行首次會議以來,雙方往返交涉達16天之久,終於在
一切重大問題上全面地達成協議。
    9月7日(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兩國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
《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共六款,明確規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即斯塔諾
夫山脈)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凡嶺南一帶土地和流入黑龍江的河川,
全屬中國;以北一帶土地及河流,全屬俄國。
    烏第河流域劃為待議地區,留待以後再議。俄國事實上承認侵略中國黑龍江地區為
非法,同意把侵入這一地區的沙俄軍隊撤回本國。沙俄通過《尼布楚條約》把中國方面
讓予的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地方納入它的版圖,並獲得重大的通商利益。條約的全
部條款及交涉過程都清楚地表明,這個條約是經過平等談判、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結果。
    中俄兩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裡江流域的廣
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遏止了沙俄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
武裝入侵,使東北邊疆獲得了比較長久的安寧。在條約簽訂後的150多年間,兩國按照
這一條約管理邊界,使黑龍江流域在此期間沒有發生重大的邊界衝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2:07 | 顯示全部樓層
73 平定准噶爾叛亂

                           統一,才能使中國變得強大

    准噶爾部是中國厄魯特蒙古族的一支。明末清初,准噶爾部貴族兼併了厄魯特蒙古
各部,逐步控制了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
吹河、塔拉斯河的中國西部邊疆地區,建立了准噶爾貴族的封建統治。
    准噶爾貴族統治厄魯特蒙古各部後,與清政府仍保持著地方與中央的隸屬關係。准
噶爾首領巴圖爾琿台吉、僧格等,每兩年都要向清政府遣使「朝貢」。清政府也賜予大
量財物給准噶爾,並經常遣使通報情況。
    但是,在准噶爾貴族內部,也有一部分人堅持分裂主義立場。1670年僧格死後,他
的異母弟噶爾丹殺害了他的子嗣,奪得了准噶爾的統治權。噶爾丹是個野心勃勃的陰謀
家和賣國賊,在他自任為準噶爾汗以後,1677年用計襲殺了和清政府關係最密切的厄魯
特「丘爾干」(蒙語,即盟會)首領車臣汗鄂齊爾圖,強佔了河套和碩特部,並在該部
強徵兵丁,準備侵犯青海地區。1678年,噶爾丹出兵南疆,佔領天山南北廣大地區,把
廣大維吾爾族人民置於其統治之下。
    噶爾丹取得准噶爾的統治權後,一反其父兄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主權的立場,
而逐漸走上與沙俄相勾結的道路。
    噶爾丹在沙俄的挑唆和指使下,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東方,把矛頭指向喀爾喀蒙古地
區。
    1688年,正當蒙古族人民英勇抗擊戈洛文率領的沙俄侵略軍,打得俄軍丟盔卸甲、
抱頭鼠竄之時,噶爾丹竟喪心病狂地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從背後
向喀爾喀蒙古軍民施放暗箭,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以為有俄
國的支持,有恃無恐,以追擊喀爾喀為名,又向漠南喀爾喀蒙古進攻,俘掠人口,搶劫
牲畜。他還公然向康熙帝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的分裂主義要求,妄圖把中國
北部置於他的農奴制統治之下。
    清政府為了保衛邊疆的安寧,反抗沙俄的侵略,對準噶爾部封建主噶爾丹進行了堅
決的鬥爭。
    清政府在外交上與沙俄侵略者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同時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也作了
一系列準備。康熙帝認為,若聽任噶爾丹荼毒塞外,將勢成毒癰。要使邊境得以安定,
國家得以長治久安,不能貪圖一時苟安之計,而必須順其民心,消滅噶爾丹叛亂分子,
才能保障國內安定。因此,康熙帝決計親征。
    1690年7月2日,康熙帝組成以和碩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和以和碩恭親王常寧為
安北大將軍的左右兩路大軍,分別出古北口和喜峰日。7月14日,康熙帝也從北京啟程,
24日進駐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縣),節制諸軍,統籌全局,開始了康熙帝的第一次親
征。
    8月1日,清軍全線出擊,大戰於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清軍大敗
噶爾丹軍於烏蘭布通峰下,噶爾丹乘夜色昏暗偷渡西拉木倫河,向北潰逃。逃回科布多
時,2萬軍隊僅剩數千人。
    噶爾丹自烏蘭布通戰敗後,仍盤踞科布多地區,集合殘部,休養生息,以期東山再
起。他一面派人去沙俄活動,企圖獲取更多的軍事支持;一面煽動內蒙古科爾沁等部作
亂,並殺害清政府官員,不斷騷擾邊地安寧。
    針對噶爾丹的騷擾滋事,清政府除加強軍備外,主要是展開政治攻勢,以期政治解
決。
    1695年5月,在沙俄的慫恿和支持下,噶爾丹率騎兵3萬向東進犯,到達巴顏烏蘭一
帶,又點燃起叛亂的戰火。
    1696年2月,康熙帝發兵10萬,分三路大舉出擊:東路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東三
省軍隊越興安嶺出克魯倫河進剿;西路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率陝西、甘肅兵勇由寧夏北
越沙漠沿翁金河北上,以斷敵軍歸路;中路為主力,由康熙帝親率出獨石口,直奔克魯
倫河,與東西兩路協同夾擊。
    噶爾丹得知康熙皇帝親自統率大軍進抵克魯倫河時,不敢迎戰,盡棄廬帳、器械,
乘夜西竄。清軍進抵巴顏烏蘭時,撲了個空。康熙帝為了捕捉噶爾丹叛軍主力,一面命
總兵岳昇龍、馬進、白斌等率精兵輕騎窮追噶爾丹叛軍;一面密諭西路軍統帥費揚古堵
截噶爾丹叛軍脫逃之路。5月13日,西路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
與噶爾丹叛軍相遇,雙方展開了激烈鏖戰。在清軍浴血奮戰下,自午至暮,大敗噶爾丹
軍,殺死叛軍3000餘人。噶爾丹的妻子阿奴也被炮彈擊斃。昭莫多一戰,基本上殲滅了
噶爾丹的叛軍力量,清軍取得平叛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噶爾丹戰敗後,率殘部流竄於塔米爾河流域,成為一股走投無路、日暮途窮的流匪。
但他頑固到底,拒不接受清政府的招撫,繼續堅持分裂祖國的叛亂,作最後的垂死掙扎。
    為了徹底消滅噶爾丹勢力,康熙帝認為必須乘其新敗之後,搗其巢穴,以其「萬年
之計」。1697年2月,康熙帝舉行第三次平叛的軍事行動,命費揚古、馬恩哈分別統率
兩路大軍,共6000人,由寧夏出發,進剿噶爾丹殘部。4月,康熙帝親赴寧夏,指揮這
次軍事行動。
    正當清軍進發之時,噶爾丹集團內部分崩離析,眾叛親離,軍隊只剩下五六百人,
噶爾丹成了孤家寡人。在清軍征剿下,噶爾丹走投無路,遂「飲藥自盡」。至此,沙俄
支持下的噶爾丹的民族分裂叛亂被清政府平定下去。
    噶爾丹敗死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續任准噶爾部台吉,准噶爾部又逐漸強大
起來,和清政府發生矛盾衝突。
    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又發動叛亂,率兵2000人竄入哈密北境,侵
掠五寨。後見哈密戒備森嚴,無法佔據,又改為竄擾西藏。
    清政府得知策妄阿拉布坦派兵往西藏,即令出兵圍剿。
    1718年,康熙帝命皇十四子允題為撫遠大將軍,統帥大軍,駐節西寧,指揮進藏平
叛的各路清軍。1720年,清軍兩路從青海和四川出發,進軍西藏,大敗准噶爾軍,大策
凌敦多布狼狽而逃,率殘部逃回伊犁。
    康熙帝沒有能徹底平定准噶爾貴族的叛亂就於1722年死了。他所制定的政策,由他
的兒子雍正帝、孫子乾隆帝繼續推行並得到貫徹。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為準噶爾領袖。他的內外政策基本上
遵循其父的路線,對東邊也沒有放棄向喀爾喀擴展的意圖。1729年,雍正帝決定發兵征
討,命侍衛內大臣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屯阿爾奉,出師北路;命川陝總督岳鐘琪為寧
遠大將軍,屯巴裡坤,出師西路,分進合擊。噶爾丹策零聞訊驚恐,忙遣使要求清廷緩
兵一年。雍正帝恩准。在緩兵期間,准噶爾出兵2萬突襲西路清軍大營,清軍損失很大,
清政府與准噶爾貴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破裂。
    1731年,噶爾丹策零又用詐騙計伏擊傅爾丹北路軍於和通泊,使清軍損失十分慘重。
1732年6月,噶爾丹策零又派兵進犯喀爾喀,在光顯寺戰役中慘敗,只得求和。清政府
與准噶爾部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暫時得到緩和,維持了將近20年的和局。
    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去,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繼位。
    1750年,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被殺,其兄喇嘛達爾扎篡位。不久,喇嘛達爾扎的堂
兄弟達瓦齊聯合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殺死喇嘛達爾扎,自立為汗。接著,達瓦齊又與
阿睦爾撒納互相攻戰。1754年,阿睦爾撒納被達瓦齊打敗,率領2萬餘人投奔清朝。清
政府認為統一西北地區的條件已經成熟,決定命將出師,消滅准噶爾貴族割據政權。
    1754年,清政府決定分兵兩路遠征伊犁,平定達瓦齊割據勢力。北路以班第為定北
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西路以陝甘總督永常為定西將軍,薩拉爾為定邊右
副將軍。1755年春,清軍5萬人分西、北兩路向伊犁進軍。在准噶爾人民支持下,清軍
沒有遇到抵抗,不到100天就到達伊犁。達瓦齊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
新疆昭蘇縣境內),清軍以25人夜襲達瓦齊大營,達瓦齊軍驚潰,不戰自降。達瓦齊僅
帶少數人倉皇南逃,為烏什城的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獻清軍。
    在清軍捉獲達瓦齊、獲得初步平叛勝利的時候,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又叛變了。
    阿睦爾撒納因敗於達瓦齊才歸附了清政府,欲借清政府的軍事力量消滅達瓦齊,以
達到他謀取汗位的目的。1754年,清政府任命他為定邊左副將軍,率北路先鋒部隊出征
達瓦齊。
    1755年,他在進軍途中,廣納黨羽,收納降人,佔據地盤,企圖恢復和擴大自己的
勢力。乾隆帝識破了他的詭計,密諭西路軍定邊右副將軍薩拉爾留心防範,並指示定北
將軍班第,凡事宜會同商辦,切勿令其先行獨辦。阿睦爾撒納在進駐伊犁之後,便公開
要求清政府封他為厄魯特四部總台吉。清政府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阿睦爾撒納就在蒙
古各部進行煽動,並與沙俄暗中勾結,公開發動叛亂。
    1756年,清政府得知阿睦爾撒納率眾叛亂時,當機立斷,命策楞為定西將軍,玉保、
富德、達勒當阿為參贊大臣,從巴裡坤出兵進討。但策楞和玉保中了阿睦爾撒納的緩兵
之計,沒有窮追,讓其逃入哈薩克。
    1757年初,清政府開始新的軍事行動,命成袞扎布為定邊將軍,兆惠為定邊右副將
軍,率清軍7000人分兩路推進。
    准噶爾叛軍在清軍的追剿下,全線潰敗。阿睦爾撒納乘夜帶隨身侍從8人投奔沙俄,
不久因患天花病死異域。
    1759年8月,清軍抵達喀什噶爾,平定了支持阿睦爾撒納作亂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
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亂。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結束了西北地區長期以來的
分裂局面。
    清政府平定准噶爾貴族叛亂,消除了西部邊疆的分裂割據狀況,加強了對西部邊疆
地區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全國的統一。平叛之後,廢除了准噶爾遊牧封建貴族所實行
的農奴制統治,促進了西部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政府平定准噶爾貴族叛亂的勝
利,對侵略成性的沙俄也是一個沉重打擊,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積
極作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2:24 | 顯示全部樓層
74 清代各族人民起義


                             清王朝統治的強烈震盪

    在清朝,各族人民的起義從乾隆中葉開始已經陸續不斷地發生,如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有山東王倫的起義,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及四十八年(1783年)先後有
甘肅蘇四十三和田五領導的回族、撒拉族人民的起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台灣
林爽文的起義,但這些起義都很快地被鎮壓了。
    在這以後,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則爆發了規模較大的波及湖南、貴州、四川
三省的苗民起義。這次起義發生,是由於苗族地區在「改土歸流」之後,漢族官僚地主
及商人即所謂「客民」,不斷侵佔苗族人民的土地,將「苗地」化為「民地」。如湖南
永綏廳(今花垣縣)「環城外寸地皆苗,不數十年,盡佔為民地」。又由於清朝所派官
吏對苗族人民「盜行魚肉,以致苗民不堪」。因此,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松桃苗民石
柳鄧被迫首先發動起義,湖南永綏苗民石三保及乾城苗民吳八月也相繼起而響應。起義
的苗民領袖提出了「逐客民,復故地」的口號,得到苗族人民的普遍支持。這次起義繼
續了12年之久,直到嘉慶十一年(1806年),才在清兵的鎮壓下失敗。
    在苗民起義的同時,湖北又發生白蓮教起義。白蓮教是民間的秘密結社組織,農民
經常假借它號召起義。白蓮教的教義,長期以來宣傳彌勒佛降生,人民可以得救。這時
又提出「教中人先納稅若干,將來按稅授田」。農民嚮往得到土地,因而紛紛入教。
    這次農民發難,以「官逼民反」為號召。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襄陽姚之富和
女英雄王聰兒等舉起起義大旗,即以襄陽為中心,不到兩月,便有眾數萬人。同時,四
川達州徐天德和王三槐、冷天祿等也相繼而起。第二年,嘉慶二年(1797年),湖北的
起義軍由姚之富、王聰兒率領分路進攻河南,又由河南發展到陝西。嘉慶三年(1798
年),王聰兒率眾指向西安,作戰失利轉移湖北,在鄖西被地主武裝鄉勇所扼,清軍圍
攻,王聰兒、姚之富一同犧牲。此後四川的徐天德、王三槐、羅其清、冉文儔等仍繼續
鬥爭。清軍利用鄉勇羅思舉及號稱清官的四川知縣劉清,施展狡猾的手段瓦解農民軍,
羅思舉假冒王三槐的旗號騙殺農民軍,劉清更誑騙王三槐至清營,結果王三槐被擒。這
次起義到嘉慶九年(1804年)被鎮壓下去,首尾歷時9年,席捲湖北、四川、河南、陝
西、甘肅5省,消耗清朝軍費1億之多,給予清朝以極大打擊。
    嘉慶十八年(1813年),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天理教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又名
八卦教。當時信徒很多,遍佈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河南滑縣李文成和北京林
清是主要教首,他們宣傳入教者先輸納「種福錢」,又稱「根基錢」,事成之後,「凡
輸百錢者,得地一項」。農民渴望土地,因此紛紛入教。李文成和林清預定嘉慶十八年
九月十五日同時發動起義,但因李文成行動暴露,被滑縣知縣逮捕入獄,群眾遂提前舉
義,救出李文成,佔據滑縣城,號召四方。而林清則按期行事,在京南黃村組織武裝,
以200人潛入城內,在入教太監的導引下,分由東西華門攻進清宮,與清兵戰於隆宗門
外,但因寡不敵眾,攻打清宮失敗,最後林清在黃村被捕犧牲。李文成在滑縣聲勢很大,
旗幟上大書「大明天順李真主」七字。後來清兵包圍了滑縣,李文成出走輝縣山中。結
果被清軍追逼自焚而死。最後滑縣被攻破,李文成妻張氏決不逃避,揮刀巷戰,擊殺數
十人,闔門自縊。
    這次天理教起義,特別是林清攻打清宮的行動,使清廷大為震驚,嘉慶皇帝哀歎說:
「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上述農民起義雖然都失敗了,卻大大消耗和削弱了清朝的實力,給了清朝沉重的打
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75 禁煙運動與虎門銷煙


                         近代中國反對外國侵略的第一頁

    19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在與外國的貿易中始終處於出超地位。以中英貿易為例,
1827年以前,英國輸入中國的主要是棉毛織品和金屬製品(如刀和鐘表),由中國輸往
英國的則以茶葉為大宗,其次是生絲、土布、陶瓷、糖、樟腦、大黃、水銀等。由於中
國社會經濟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
來的商品有一種頑強的抵抗力,所以英國的紡織品在中國不能暢銷。而英國卻必須購買
中國著名的茶葉、生絲和陶瓷。這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
優勢。為了扭轉這種局面,英國資產階級出於其掠奪本性,竟用鴉片來衝擊中國的貿易
市場,獲取一本萬利的不義之財。
    英國資產階級先把紡織品輸往印度,然後再把印度的鴉片輸往中國,再從中國把茶
葉、生絲等輸往英國,英國人在這種三角貿易中大獲其利。除了英國大量向中國輸入鴉
片外,美國也從土耳其向中國輸入鴉片,俄國則從中亞向中國北方輸入鴉片。
    由於鴉片輸入的急劇增加,使中英兩國的貿易地位完全改變。英國由原來的入超變
為出超,中國卻相反,造成白銀大量外流。據統計,1820—1840年間,中國外流白銀約
在1億兩左右,相當於銀幣流通量的1C5。由鴉片大量輸入而引起的白銀不斷外流,已開
始擾亂清王朝的國庫和貨幣的流通,使清朝的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
    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氾濫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發展下去,必將
使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
    鴉片氾濫,受害最深的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廣大勞動人民。
    因此,他們對鴉片走私極為憤慨,要求禁煙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有愛國心的士大
夫也要求禁煙。從1836年起,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一場禁煙與弛禁的激烈爭論。
    弛禁派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和大學士、直隸總督琦善為代表,他們竭力反對禁煙。
弛禁派的吹鼓手、太常寺卿許乃濟甚至在1836年6月10日上奏道光皇帝,鼓吹鴉片無害
論,說如果要禁也只須禁「文武員弁士子兵丁」,民間販賣、吸食可以「一概勿論」。
在清廷官員中,首先上書駁斥許乃濟弛禁論的,是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朱嶟和兵科給事
中許球,他們主張對販賣和吸食鴉片者要嚴刑。
    1838年6月2日,力倡禁煙的鴻臚寺卿黃爵滋向道光皇帝上疏,提出一個「重治吸食」
的嚴禁方案,主張吸鴉片的人,必須在1年內戒絕,過期不戒者,普通百姓則處以死刑,
官吏則罪加一等,本人處死,其子孫不准參加科舉考試。湖廣總督林則徐、兩江總督陶
澍等支持黃爵滋的主張。林則徐從1838年7月至9月,3次復奏道光皇帝,贊成黃爵滋的
主張。他尖銳地指出,如果不切實禁煙,長此下去,幾十年後,軍隊就會衰弱,國庫就
會空虛,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國家無可以充餉之銀。
    兵和餉是清朝統治集團的命根子。林則徐的話擊中了要害。道光皇帝從維護封建統
治階級的利益出發,從以前的不置可否暫時傾向於禁煙,決定採納黃爵滋、林則徐嚴禁
鴉片的主張,於1838年10月25日頒布諭旨,要各省「同心合意,不分畛域,上緊查拿,
毋得稍行松勁」。同一天,道光皇帝將抽鴉片的莊親王革去王爵,輔國公革去爵位,各
罰應得養贍錢糧2年。過了3天,又將兩年前提出弛禁論的許乃濟降職懲儆。接著,召林
則徐進京,商討禁煙事宜。
    1838年12月29日,林則徐奉旨從湖廣總督任上來到北京。道光皇帝在8天之中連續
召見林則徐八次,聽取他對禁煙的具體意見和措施,並賞賜林則徐在紫禁城內騎馬、乘
肩輿,還授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加兵部尚書銜,節制廣東水師,前往廣東厲行禁煙。
    林則徐於1839年1月8日在北風呼嘯的嚴冬離開京城,踏上南下征途。3月10日到達
禁煙鬥爭的最前哨廣州。
    林則徐到達廣州後,立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合作,一面加緊暗訪密查,嚴拿煙販;
一面同外國鴉片販子展開堅決鬥爭。3月18日,即林則徐到達廣州後的第八天,就毅然
發出收繳外商鴉片的命令。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和廣東巡撫怡良,在欽差行轅越
華書院傳訊十三行洋商,當眾表示:
    「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並將繳
煙諭帖交行商總頭目伍紹榮轉給外國煙販,限3天之內將其躉船上所有鴉片全部交出,
到期不繳,則封艙封港。還要他們出具甘結(保證書),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
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廣州的廣大人民群眾看到林則徐有禁煙的決心和魄力,都積極行動起來,支持林則
徐的繳煙命令。在商館外面,晝夜都有群眾巡視;漁民們也主動協助水師官兵,監視零
丁洋上的鴉片躉船。
    英國鴉片販子不願交出鴉片。他們操縱在廣州的外商商會,破壞禁煙。3月22日,
林則徐下令逮捕英國大鴉片販子顛地。這一斷然決定,震動了躲在澳門的英國政府代表、
駐華商務監督義律。24日,義律乘快船從澳門趕到廣州,到商館親自指揮抗拒繳煙,並
在珠江口外佈置一艘軍艦,進行戰爭恫嚇。這天晚上,義律又指使顛地化裝逃走,被商
館內的中國工人截回。
    為了敦促洋商交出鴉片,林則徐下令停止中英貿易,並派兵嚴守商館,斷絕商館與
澳門的交通,撤退中國在商館中的僱員,終於迫使義律同意繳煙。
    林則徐、鄧廷楨率領文武官員,勒令停泊在零丁洋的洋躉船上的英、美煙販繳煙,
從4月12日到5月21日,收繳了2萬多箱鴉片(其中1540箱屬於美國煙販),共計237.6
萬多斤。這在清代禁煙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這一勝利,像驚雷般地轟擊了珠江口外
零丁洋上的敵船,那些販運鴉片的敵船紛紛逃竄。
    1839年6月3日,這是值得中國人民紀念的日子。虎門搭起了一座禮台,掛起麒麟帳,
舖著紅色的氈毯。禮台前面,掛著一面黃綾長幡,上書「欽差大臣奉旨查辦廣東海口事
務大臣節制水陸各營總督部堂林」,威武雄壯,迎風飄揚。這一天,雨後天晴,驕陽高
掛,從四面八方來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午後2時,留吉長髯、神情剛毅的林則徐,
在廣東巡撫怡良等人的陪同下登上禮台。林則徐遙望南天,心潮澎湃,在人聲鼎沸的虎
門,他莊嚴下令銷煙。頓時,隆隆的禮炮聲威震海空,站在兩個銷煙池(每個15丈見方,
池底用石條舖平,四邊欄樁釘板,前面設一涵洞,後面通一水溝)旁的綠營兵丁們忙碌
起來了。先是從後面水溝裡把水引入銷煙池內,撒入食鹽,使池水成為鹽鹵,然後把一
箱箱的鴉片運到池邊,打開箱蓋,將鴉片切開搗碎,投入池中,浸泡了一些時候,再撒
下石灰。頃刻間,鹽鹵沸騰起來,濃煙滾滾,升入天際。兵丁們站在跳板上,手拿鐵鋤、
木耙來回翻攪,使鴉片完全銷溶,等到海水退潮時,打開銷煙池前面的涵洞,使銷溶後
的鴉片隨著浪花衝入大海。在涵洞上還裝著網篩,防止未銷溶的大塊鴉片流出。全部鴉
片銷溶後,還用清水刷滌池底,不留涓滴煙灰。看到這一揚眉吐氣的情景,人群中爆發
出雷鳴般的歡呼聲。屹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門銷煙」
的情景,人們瞻仰這一雄偉場面,不能不想起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偉大的
愛國主義者林則徐。
    為了讓外國人「共見共聞」,6月13日,林則徐發出告示,准許外國人到銷煙現場
參觀。一些外國商人和傳教士參觀後,驚歎銷煙工作的「細心和忠實的程度」,遠出乎
他們的「臆想」。從6月3日到25日,除留下8箱作為樣品送往京城外,200多萬斤鴉片全
部銷毀了。
    林則徐主持下的震驚世界的虎門銷煙壯舉,像海水沖刷煙膏那樣,洗去了腐敗無能
的清政府強加給中華民族的恥辱,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決心禁煙和反抗外國侵略的
堅強意志,譜寫了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光輝篇章的第一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3:05 | 顯示全部樓層
76 三元裡抗英鬥爭



                         近代中國人民第一次反侵略鬥爭

    鴉片戰爭期間,廣州城郊人民自發的武裝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1841年5月下旬
(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與英國侵略者訂立屈辱的《廣州和約》。廣州人民
目睹英國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統治者的腐敗和賣國,自發地起來抗擊侵略,保衛國土。
    三元裡位於廣州城北2.5公里,貼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個有幾百戶居民的村落。
1841年5月27日,義律和陸軍司令臥烏古縱容英國侵略軍,帶著武器在這一帶行兇作惡。
他們到處姦淫虜掠,殺人放火,又搶糧食,又宰豬牛,甚至盜掘墳墓,從棺材裡劫取殉
葬品。當地人民深受其害。其中泥城、西村、三元裡、蕭岡一帶村落受害最深。於是各
鄉紳民便利用舊有的社學形式自動組織起來,「集眾公盟」,聯合保衛身家田園,開展
打擊英軍騷擾的正義鬥爭。
    鴉片戰爭前,廣州附近原有不少「社學」。社學起源於明初,它原是封建士大夫的
教育、集合場所,清朝中葉以後逐漸演變為由地主士紳所控制,由當地農民為鄉勇的武
裝機構。
    它的職能是維護地方封建秩序,對封建政府的軍隊起著某種輔助作用。但它不是官
辦的,而是民間的機構。在廣州城北一帶,就存在著十幾個這樣的社學,其範圍包括了
80余鄉。
    英軍的侵略暴行,不但使勞動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也給地主士紳帶來損害,因
此,廣大人民群眾和愛國士紳對英國侵略者同仇敵愾,鬱積了強烈義憤。
    5月29日,一小股英軍又竄到三元裡村搶劫姦淫,村民奮起搏鬥,打死英兵數名。
為了堅決打擊敵人日後的報復騷擾,群眾決心聯合起來,立即行動。蕭岡鄉「舉人何玉
成,即柬傳東北南海、番禺、增城、連路諸村,各備丁壯出護。」
    (《夷氛聞記》第3卷第75頁)何玉成「柬傳」各鄉的聯繫渠道,就是舊有的社學。
由於各鄉已有了「集眾公盟」的基礎,所以附近103鄉的農民、漁民、手工工人等聞風
而到,迅速集結。城郊東北6個社學的客家群眾及打石工人,也在監生王韶光帶領下趕
來參加戰鬥。這樣,一支浩浩蕩蕩的人民抗英武裝迅速形成。有人提議「吹螺殼打鼓進
兵,打鑼收兵」;並決定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到三元裡以北丘陵起伏的牛欄岡進行伏
擊戰。
    5月30日清晨,三元裡及各鄉群眾數千人,手持鋤頭、鐵鍬、木棍、刀矛、石錘、
鳥槍,向英軍盤踞的四方炮台挺進佯攻。英軍司令臥烏古率領侵略軍負隅頑抗。在戰鬥
中,敵軍少校畢霞緊張恐懼過度,加以天氣炎熱,昏倒在地,「幾分鐘內死去了」。敵
軍亂放槍炮、火箭,群眾按原訂計劃且戰且退。據參與此次戰役的英軍記載說:「我們
(英軍自稱)的火箭炮繼續對著他們的隊伍一行一行的推過去,他們仍然沒有什麼畏懼
的表現」,搖動著旗幟和盾牌,挑引我們向前進」。臥烏古氣急敗壞,命令英軍追擊。
農民群眾牽著驕橫愚蠢的敵軍的鼻子到達牛欄岡附近,忽然螺殼、戰鼓齊響,埋伏四周
的七八千武裝農民猛衝出來,將敵人團團圍困。此時施旗蔽野,殺聲震天,婦女兒童也
上陣助威,為各鄉的農民戰士送飯,以林福樣為首的水勇500余名也聞聲趕來,參加戰
鬥。各鄉群眾愈來愈多,「不轉眼間,來會者眾數萬」。英軍急忙開槍射擊,但擋不住
武裝群眾的洪流。臥烏古指揮部下分兩路突圍,武裝群眾當即從兩翼包圍英軍後隊,並
趁他們渡河和單列行進的有利時機,衝上前去肉搏。
    下午一時,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而下。三元裡人民精神抖擻,愈戰愈勇。
侵略軍因火藥受潮而槍炮失靈,士氣低落,膽戰心驚。田間小路又被暴雨淹沒,稻田一
片汪洋。穿著皮靴的侵略軍,在泥濘中寸步難行。三元裡人民以長矛猛烈刺殺英軍,英
軍妄圖以刺刀抵擋,然而他們不能不哀歎:「刺刀之於中國人的長矛,只不過是一種可
憐的防禦物罷了。」這時,沒有上陣的婦女,自動把飯做好,送上前方。
    將近下午4時,臥烏古才把自己的部下重新集結起來。他發現37團第三連「失蹤」
了,只得調兩連水兵再到戰地搜索。
    天黑雨大,一直折騰到晚上9時,水兵們才和找到的第三連共同返回四方炮台。原
來,第三連在撤退時和來復槍聯隊失散,被三元裡人民截住了。為了逃命,他們一個挨
一個結成方陣,一步步向後撤退。但他們仍然受到三元裡人民的懲罰,有一名士兵被打
死,一名軍官和14名士兵受重傷。
    三元裡一仗,打死打傷英軍近50名,繳獲大量戰利品。
    人們熱情讚頌:「自從航海屢交鋒,數萬官軍無此績」。
    戰鬥仍在繕續。5月31日上午10時,廣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縣等縣
400余鄉義勇數萬人,趕來與三元裡人民在一起,將四方炮台層層包圍。旌旗招展,刀
矛如林,殺聲震天。英軍則龜縮在炮台裡,等待援救。正在緊張時刻,8000多名全副武
裝的清軍,僵旗息鼓,從城裡撤向《廣州和約》規定的金山地區。他們經過四方炮台時,
臥烏古又添一番虛驚,是否「意中有詐」?但清軍卻對這裡發生的火熱鬥爭熟視無睹。
這一天,義律趕來後也被包圍。他們立即派奸細混出重圍,帶信給廣州知府余保純說,
義勇必須立即散開,否則英軍將解除和約,繼續攻城,燒掉附近每個村鎮。
    奕山嚇壞了,馬上派余保純帶領南海、番禺縣令,出城為英軍解圍。
    余保純打躬作揖,央求群眾撤圍。可是群眾恨透了他,罵他「通夷賣國」。余保純
無所施其伎,就威脅地主、士紳們說,「如果鄉民不退,將來萬一有事,要由你們負
責」。士紳們害怕了,經不起余保純的一嚇一壓,有的丟下群眾溜走,有的幫助「勸散」
群眾。鬥爭被賣國的清朝官員和動搖的地主士紳破壞了。余保純在人民的嘩笑聲中,護
著義律和侵略軍狼狽撤走。
    英國侵略軍遭此沉重打擊,事後義律竟無恥地貼出告示說:「百姓此次刁抗,蒙大
英官憲寬容,後毋示犯。」人民群眾馬上貼出《廣東義民告英人說帖》、《三元裡等鄉
痛詈鬼子詞》(即《三元裡等鄉衿耆說帖》)等文告,揭露英國的侵略,痛駁義律的謬
論:「其時我們義民,約齊數百鄉村,同時奮勇,滅盡爾等畜類。爾如果有能,就不該
轉求廣府,苦勸我們義民使之罷戰。今各鄉義民既饒爾等之命,爾又妄自尊大,出此不
通告示。……爾妄言寬容,試思誰寬容誰?」並明確表示:
    「我等義民……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
之恨也!」(《鴉片戰爭》第4冊第20頁)
    三元裡人民的抗英鬥爭,是近代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鬥爭。它對英國侵
略者的沉重打擊,有力地證明了人民群眾是反侵略的主力軍。三元裡人民反英鬥爭具有
廣泛的群眾基礎,因而能夠在鬥爭中顯示出巨大的威力。
    三元裡抗英鬥爭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敢於同西方資本主義強
盜拚搏的鬥爭勇氣。它像一面鮮艷的戰旗,激勵著英雄的中國人民再接再厲,把反侵略
鬥爭進行到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77 《南京條約》的簽訂



                          「炮口威逼下而訂立的」條約

    《南京條約》即中英《江寧條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侵
略者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19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
代表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臻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漢華麗」號
(又譯作「臬華麗」或「康華麗」)上簽訂。
    它宣告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馬克思指出:這個條約「是在炮口的威逼下訂立
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00頁)。《南京條約》簽訂後,由於英國的要
求,中英雙方在廣州和香港繼續商談,1843年7月22日(清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和10月8日(八月十五日)又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附海關稅則)》和《五口通商附
粘善後條款》(又被稱為《虎門條約》,《五口通商章程》也被視為虎門條約中的一部
分)作為對南京條約的補充,這二者的內容大部分是關於通商口岸貿易的具體章程。這
些章程中涉及的事項本來應該是中國作為主權國家自己決定的,現在卻都按照侵略者的
利益而作出了規定。這兩個條約包含著一些在南京條約沒有的重要內容。
    通過《南京條約》及其補充條約,英國侵略者從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主要內容有:
    一、強佔香港。英國早就想在中國沿海佔領島嶼一處。鴉片戰爭爆發前,查頓向帕
麥斯頓獻策,認為可以占香港。香港擁有非常安全、廣闊的停泊港,給水充足,並且易
於防守。
    《穿鼻草約》訂立不久,英國即已霸佔香港。《南京條約》規定,清政府將香港割
讓英國,「任便立法治理。」從此,香港建立起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侵略中國的重要
基地。
    二、勒索巨款。中國賠償英國鴉片煙價600萬元、商欠300萬元、軍費1200萬元,共
2100萬元(廣州「贖城費」600萬元不包括在內),分4年付清。這筆巨款,相當於那時
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約1C3。
    三、五口通商。《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
岸。英國在五口有權駐領事等官員,商人可以自由通商,不受只准清政府指定的「行商」
進行貿易的限制。從此,中國東南沿海各省門戶大開,資本主義商品洶湧而來。《虎門
條約》還准許英國人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之後,外國侵略者利用這一點,恣意
引伸,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劃出一部分土地,作為直接管理的租界,並以租界為據點,在
政治上、經濟上加強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
    四、控制關稅。所謂協定關稅,規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
公議定則例」。從此,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只要英國不同意,中國就不能增減海關
稅率。
    《五口通商章程》更規定「值百抽五」的低稅率,摧毀了關稅壁壘應起的保護作用,
從而大大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原料掠奪。
    五、領事裁判權。《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凡是英國人與中國人發生「交涉詞訟」,
或在中國領土上犯罪,其如何定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即領事官)
照辦」,中國官員無權依據中國法律進行判處。這種「領事裁判權」制度,嚴重破壞了
中國司法主權,開創了外國人在中國犯罪而不受中國法律管束的惡例。
    六、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應該是締約國雙方的對等權利。但在中英不平等
條約裡,卻只規定了締約外國能夠片面享受最惠國待遇。《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
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就是說,以後不管中國給予其他國家任
何特權,英國都應該同樣享受。後來,中美、中法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也都有同樣規
定。這樣,各國侵略者利害相關,結成了共同侵華的夥伴關係。
    鴉片問題在條約上雖然隻字未提,但實際上達成了允許免稅大量輸入的默契。對於
曾經為英國鴉片貿易和軍事侵略效勞的一小撮民族敗類,《南京條約》規定,中國政府
必須「謄錄天下,恩准全然免罪」,如被監禁,也必須「加恩釋放」。這樣做,不但粗
暴地干涉了中國內政,而且保護和豢養了一批賣國求榮的外國代理人。
    《南京條約》為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打開了大門,從此各國侵略者接踵而至。
    美國在鴉片戰爭中和英國狼狽為奸。鴉片戰爭一結束,又趁火打劫,撈取許多侵略
利益。1839年林則徐收繳的兩萬多箱鴉片中,有1540箱就屬於美國鴉片販子的。5月間
義律不准英商具結,禁止英船進黃埔貿易時,又是美國人為英國人把貨物運進運出,甚
至在英國船上插美國旗,運貨進口銷售。
    鴉片戰爭期間,美國又在「中立」的偽裝下,派軍艦到中國領海,為英國侵略軍助
威壯膽,充當幫兇。英、美是鴉片戰爭前從海道入侵中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儘管它
們之間有利害衝突,但在掠奪中國這一點上,又有共同利益。
    中英《南京條約》的訂立的消息傳到美國後,美國迅速派遣大鴉片販子家族出身的
顧盛為專使,率艦隊於1844年2月到達澳門。盛既以「面見皇帝」相要挾,又以武力相
威嚇,脅迫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於7月3日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了《中美望
廈條約》。在這個條約中,美國不僅獲得了英國在《南京條約》中搜取的一切特權,而
且擴大了領事裁判權的範圍,進一步剝奪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由英國的所謂「秉公議
定」到須經美國領事官「議允」,規定美國兵船可以任意闖入中國沿海各港口「巡查貿
易」,以及允許美國在五口建立教堂、醫院等。條約的最末一款,還規定12年後修約,
為日後向中國勒索新的侵略特權,預埋了伏筆。《望廈條約》的這些條款,是對《南京
條約》的擴展,因而也就更加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獨立。《望廈條約》訂立後,顧盛趾
高氣揚地報告美國政府,認為美國和其他國家必須感謝英國,因為它訂立了《南京條
約》,開放了中國門戶。現在,英國和其他國家也必須感謝美國,因為它把這門戶開放
得更寬闊了。
    《望廈條約》訂立後,法國也派艦隊到東方來,強迫清政府於1844年10月簽訂《黃
埔條約》,除取得中英、中美各約的全部特權外,又特別規定了天主教的傳教特權,中
國不能「觸犯毀壞」教堂等條款。不久,又強迫清政府取消100多年以來的天主教禁令。
    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如葡萄牙、比利時、瑞典、挪威、荷蘭、西班牙、普魯士、丹
麥等,也紛至沓來,要求「共同分享」侵略權益。清政府抱定「一視同仁」的政策,統
統給予滿足。1849年,葡萄牙趕走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戰前,中國是
一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戰後,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
立地位。
    戰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戰後,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
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日益解體,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正如毛
澤東所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
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
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此後,帝國主義
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社會的階級鬥爭,
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反帝反封建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78 火燒圓明園



                              近代中國的最大災難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
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
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但
事實並非如此,據有關資料記載,1850年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比1844年還少了75萬英鎊。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頑強抵制著外國商品的侵入;二是
英國增加鴉片貿易與發展合法貿易存在著矛盾。由於鴉片戰爭後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大量
對華輸入鴉片,中國的白銀繼續外流,使中國出口茶葉、生絲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無
力再多購買英國的工業品,這當然對英國是很不利的。英國資產階級是既要維護給它帶
來巨大利益的鴉片貿易,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開放
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
給其新的侵略權益。185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
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
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廣州海珠炮台附近碼頭的1艘「亞羅」號划艇正作啟航
準備。這時,有1艘清軍的巡邏船急駛而來,廣東水師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14名水手
挨個盤問身份,並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邏船上,帶回廣州。
    「亞羅」號原是中國人蘇亞成的一艘載重100噸的划艇,後來被海盜搶走,輾轉屬
於中國方亞明所有,成了走私船。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當局領過執照,但已過期
失效。中國水師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國水手,純屬中國內政。但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
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註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他還無中生有的捏造說,中國水
師上船後曾扯下船上的英國旗,侮辱了英國。因此,他向兩廣總督葉名琛發出強硬照會,
無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還要向英國道歉和賠償。
    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將西馬糜各裡率領英國軍艦突入省河,向廣州進攻,挑起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大敵當前,兩廣總督葉名琛一味妥協,下令不許還擊。10月29日,英軍攻入廣州城,
葉名琛慌忙逃命。
    1857年春,「亞羅」號事件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大資產階級掀起戰爭叫囂,英國
議會通過了擴大侵華戰爭的提案。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
率領一支陸海軍來中國;同時向法、美、俄等國發出照會,提議聯合出兵,迫使清政府
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0月,法國拿破侖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羅為全權公使,率領一支侵略軍,打著為「保衛聖教而戰」
的幌子,繼英軍之後開到中國。美國和俄國也同意英國的提議,積極支持英、法發動新
的侵華戰爭。這樣,四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於共同的利益,暫時結成了聯合侵華陣
線,進一步擴大由英國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0月,額爾金和葛羅先後率領艦隊到達香港。美國全權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
雅廷紛紛趕到香港,與英、法合謀,研究侵華策略。
    12月,英、法組成聯軍,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別向兩廣總督葉名
琛發出照會,要求進入廣州城談判「修約」、「賠償損失」,並限10天內答覆,不然,
則向廣州進攻。
    葉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會,也不作任何戰守準備。
    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城,葉名琛逃跑,廣州將軍穆克德納和廣東巡撫柏貴
無恥投降。30日,廣州又一次被英法聯軍佔領。
    佔領廣州並不是侵略者的最終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國軍艦陸續北
上來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時,英法聯軍照會清政府,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
台。清政府不予理會。兩小時後,英法聯軍悍然以數十隻小汽輪和舢板闖進大沽口,向
大沽炮台發動猛烈攻擊。守炮台的愛國官兵奮起反抗,給侵略者以迎頭痛擊。但終因防
御薄弱,力量相差懸殊,大沽當天被佔。26日,英法聯軍到達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於
29日派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紗納到天津,與英、法等國代表談判,並於6月26日和
27日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英、法等國得寸進尺,又以到北京換約為名,準備擴大侵華戰爭。1860年春,英、
法軍艦陸續開到中國,並於7月底再次集結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聯軍攻佔北塘,14
日攻佔塘沽,21日又攻佔大沽,24日進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恆福到天津求和。
但侵略者存心要攻佔北京,在談判中漫天要價,不斷節外生枝,使談判失敗,英法聯軍
逼近北京。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橋。咸豐皇帝嚇破了
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議。22日清晨,咸豐皇帝帶著
后妃、皇子、親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1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
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並將圓明園洗劫一空,
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建於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禎(後
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
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佈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
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彙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
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
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
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
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搶劫。
    首先闖入圓明園的是法國侵略軍,他們見物就搶,每個法國士兵口袋裡裝進的珍品,
價值三四萬法郎。他們空手而進,滿載而歸。在法國軍營裡,堆積著珍奇的鐘表、五光
十色的綾羅綢緞,以及珍貴的藝術品,價值達3000萬法郎。
    英國侵略軍雖然來遲了一步,但金銀財寶也裝滿口袋。更可惡的是,對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琺琅瓶,他們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軍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消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
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竟下令燒燬圓明園。大規模的焚燒共兩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燒圓明園,大火連燒3晝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這
場浩劫,正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
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勝利原來可以成為強盜。
    10月13日,英法侵略軍攻佔了安定門,控制了北京城。
    10月18日和19日,這伙強盜搶劫了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幾處屬園中所藏的珍貴
文物,並進行第二次大焚燒,燒燬了上述幾處屬園的殿閣建築。
    這時,逃到熱河的咸豐皇帝竟下諭「只可委曲將就,以期保全大局」。奕□秉承此
旨意,全盤接受英、法提出的條件,於10月24日和25日分別與額爾金和葛羅在禮部大堂
交換了《天津條約》,並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1月14日又同俄國簽訂了中
俄《北京條約》。這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也
使中國人民的災難更為深重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4:27 | 顯示全部樓層
79 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

    太平天國革命是19世紀中葉爆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偉大的農民戰爭。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戰時軍費7千萬元和對外賠款2千多萬元,
全部都加到了廣大農民和其他生產者身上。又由於各級官吏的層層盤剝和地主階級轉嫁
攤派,農民的實際負擔數倍於明文規定的提稅。再加上銀價上漲及連年水旱災害,大批
人民衣食無著,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因之農民的反抗風起雲湧,遍及全國,其中尤以
兩廣和湖南鬥爭最為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爆發了。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領2萬多名群眾在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
國」,軍隊稱作「太平軍」,洪秀全被擁立為「天王」。9月,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
山縣),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
開為翼王,確定了紀律,整頓了隊伍,改陰歷為天歷,初步建立了革命政府。
    金田起義一爆發,清政府立即派來軍隊鎮壓,清軍包圍了永安。太平軍在永安待了
半年,就突圍而出,於1852年4月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當時湖南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太
平軍發佈了《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諭救一切天生天養》
等文告,明確提出了推翻清王朝的戰鬥號召,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擁護,投營報效者
「日以千計」,太平軍兵力大增。9月攻長沙,81天未下,主動撤圍北上。在益陽、岳
州一帶,獲得了大批船隻炮械,建立了水師。大軍沿長沙水陸並進,勢如破竹。1853年
1月克武昌,3月佔領南京,把南京改為「天京」,作為都城。為了鞏固天京,又發兵攻
佔了附近的鎮江、揚州和浦口。太平軍建都後,即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
的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還實行了男女平等的政策,禁止買賣婦女和女婢。對外
則堅持獨立自主的政策,否認不平等條約,禁止販賣鴉片,反對外來侵略。這些措施,
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鬥志。
    隨後,從1853年5月開始,太平軍進行了北伐和西征,各地天地會和捻黨也先後發
動武裝起義與之相呼應。但北伐由於偏師北進,孤軍深入,援師不繼而失敗。西征則先
遇小挫,後由石達開指揮,大敗曾國藩湘軍。在天京附近,太平軍又大破清軍江北、江
南兩大營。到1856年夏,上至武漢,下至鎮江連成一片,盡在太平軍控制下,是為太平
天國軍事上全盛時期。但就在這大好形勢下,卻發生了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9月2
日,楊秀清被暗殺,楊秀清的部下也有5000餘人中計被殺害,後洪秀全又下令詔書,由
石達開回京輔政。次年5月,石達開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銳氣減半的局面。
「天京事變」給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而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
「北京政變」後,公然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共同鎮壓人民革命,使得太平軍從此進
入了十分困難的戰略防禦階段。
    洪秀全為了克服危機,提拔了陳玉成、李秀成以及洪仁□等一批將領,重新組建了
領導核心。1858年8月,李秀成約集各路將領大會於樅陽,陳玉成也趕來參加。會上大
家「各誓一心,訂約會戰」。會後,陳、李聯合作戰。九月,攻破清軍重建的江北大營,
10月,大戰三河鎮,全殲湘軍主力李續賓部。1859年,頒布了洪仁□的《資政新篇》。
1860年5月,攻破清軍重建的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的圍困,並乘勝東進佔領蘇、杭,
開闢了蘇浙根據地,革命一度出現了重新振興的局面。西北戰場則在陳玉成的指揮下進
行了英勇的安慶保衛戰。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1861年9月安慶失守,天京危急。李秀
成率軍回援天京,與湘軍大戰40余天,未能破圍。值得一提的是,在後來險惡的情況下,
1862年,太平軍還在上海、寧波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
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失敗。
    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由於農民群眾分散的落後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的散漫性、狹隘性、保守性以及
私有觀念、政治淺見等缺陷。他們面對的卻是滿洲貴族、漢族地主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
來的強大兇惡的敵人,因此,失敗就很難避免了。
    太平天國革命發生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的初期,它既是單純的農民戰爭,又帶有舊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頒布的
《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發展到了頂峰。從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統治還
延續了近半個世紀,但在這半個世紀中,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和鼓舞,一直
沒有停止過對封建王朝的鬥爭,半個世紀後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
    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從1851年起共堅持了14年,勢力
擴展到17省,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
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光輝燦爛的一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