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黃藥師

中國歷史里程碑-五千年歷史(整理中)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4:50 | 顯示全部樓層
80 捻軍起義


                            中國人的英勇頑強之精神

    捻軍起義是爆發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
    捻軍是19世紀初開始活動於皖、魯、豫一帶的農民秘密組織。所謂「捻」,即農村
迎神賽會時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們活動分散,每一股稱為一捻,少則幾人、幾
十人;多者不過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數越多,「居者為民,出者為捻」,多是一些
生路艱難的農民群眾。清政府雖然一直嚴禁結捻,但是由於捻黨是分散零星的武裝活動,
所以還沒有把它視為大患。
    1853年太平軍北伐時,淮河兩岸的捻黨紛紛響應。可惜太平軍沒有很好地發動和組
織他們,捻黨仍然是半農半兵、各自活動的戰鬥力量。1855年黃河大決口(開封以東銅
瓦廂),下游改道北流,入大清河。魯西南以及皖北、蘇北災害十分嚴重,農民更加饑
寒交迫。同年,捻黨首領們在安徽雉河集(渦陽)會盟,推舉張洛行(張樂行)為盟主,
號「大漢盟主」,有幾十萬捻黨承認他是領袖。從此,張洛行統一指揮下的捻軍,成為
太平天國在北方的友軍。捻軍的活動使清朝十分憂慮,因為他們的活動地區不是太平軍
的長江沿岸,更不是天地會的南方各省,而是活躍在淮河南北,直至山東、河南,迫近
清朝心臟地區。因此清朝常把捻軍和太平軍並列,稱之為「發捻」。但捻軍在各方面的
水平都遠不如太平軍:第一,仍然分散,各自為戰,很難統一指揮;第二,以騎兵為主,
流動作戰,很少和清軍打硬仗、大仗;第三,缺乏明確的奮鬥目標和綱領,連曾國藩都
說:「捻匪之人多志大遠不如粵匪」;
    第四,領導成份複雜。儘管這樣,太平軍以捻軍為友軍,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戰績。
1862年,太平天國封張洛行為沃王、征北主將。1863年,張洛行犧牲,他的侄子張宗禹
收復雉河集,繼續鬥爭。
    1866年秋,捻軍在河南許州(許昌)分成兩支:東捻和西捻。東捻軍由賴文光、任
化邦領導,轉戰於中原地區;西捻軍由張宗禹領導,進軍陝西,同東捻軍呼應。
    曾國藩和後來的李鴻章看出了捻軍的弱點,改變了尾隨追打的方法,改為「畫河圈
地」的新戰術,即利用河流等自然地形,緊縮防線,將農民軍擠堵到難以馳騁的狹窄區
域,使之發揮不出流動奔襲的特長。東捻軍就是這樣被逼到山東半島登州(蓬萊)、萊
州(掖縣)一帶狹小的地區。此時的捻軍已是孤軍作戰;捻軍的敵人又是中外反動派的
聯合勢力。1867年底,東捻軍戰敗,在轉向蘇州時,任化邦先被部將(潘貴升)殺害;
賴文光又在揚州被俘(1868年1月)犧牲。
    西捻軍的主要對手是左宗棠。他們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圍,回援東捻軍,進入山西,
打到直隸,兵鋒直指北京。清廷震動,下令京師戒嚴。西捻軍這時(1868年2月)更是
孤軍作戰。他們在冀、魯、豫三省平原的作戰,削弱了力量。他們的敵人又是李鴻章、
左宗棠以及英法侵略者的聯軍,力量對比懸殊。1868年8月,西捻軍被圍困在黃河、運
河、徒駭河之間,結果全軍覆沒,張宗禹投徒駭河而死。
    捻軍的鬥爭自1853年開始,堅持了16年的英勇鬥爭,在北方大地沉重打擊了清朝腐
朽統治,體現了中國人民英勇戰鬥的革命精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81 辛酉政變



                          近代中國從此走向屈辱的淵藪

    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是發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1860年9月英法聯軍逼近北京,京城震動。咸豐皇帝急忙帶著他的寵妃那拉氏(就
是後來的慈禧太后)和一班親信,逃亡到熱河去,由恭親王奕□(咸豐的弟弟)留下來
向侵略者求和。奕□對侵略者有求必應,最後簽訂了屈辱的《北京條約》,因此得到侵
略者的歡心。當時清政府的實權並不掌握在奕□手裡,而是掌握在跟隨咸豐逃往熱河的
載垣、端華、肅順等一班人手裡,這些人對侵略者還有顧忌,因此被侵略者看作討厭的
障礙。
    1861年8月咸豐在熱河病死,由他6歲的兒子載淳即位。遺命端華、載垣、肅順等8
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載淳的母親那位氏,這時才26歲,
被尊為慈禧太后。慈禧是個陰險、貪權的女人。她很快就和留在北京的奕□勾結起來,
並得到了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企圖趁兒子年幼,篡奪最高統治權。
    慈禧先讓人建議,由她「垂簾聽政」,實際上是由她掌握實權。但是載垣等一班老
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的理由加以反對,使她的陰謀未能得逞。10月,奕□和
英國侵略者密謀後,借「奔喪」的名義趕到熱河,和慈禧商議回北京去發動政變。奕□
回到北京後,籠絡駐紮在京、津一帶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作好了政變的準備。
    在從承德回北京時,慈禧讓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走大路;
    她和載垣、端華由小路提前4天到北京。11月1日剛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就發動了政
變,宣佈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並派人去路上逮捕肅順。不
久(8日),慈禧發佈上諭,否認咸豐遺詔,下令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
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八大臣的第一個重要罪狀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
於各國」,也等於向侵略者表示,她是「盡心和議」的賣國賊。接著(11日)宣佈廢除
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明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表示東、西二太后共同治
理朝政。慈禧之號也是從這時開始使用的。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稱「辛酉政變」。
而發生此事的地點又在北京,故又稱「北京政變」。
    從此,慈禧作為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產物和他們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國進行了
47年的罪惡統治。她上台的第一樁罪行,就是「借師助剿」,和外國侵略者共同血腥鎮
壓了著名的太平天國革命。中國歷史上許多不平等條約如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新
約》、中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都是在她統治時期與外國簽
訂的。她的篡政和統治,使近代中國蒙受了無窮無盡的屈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82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過程,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過程

    洋務運動舊稱「同光新政」。1860年後,在中外反動派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
程中,清朝封建集團中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買辦性的官僚軍閥。他們在與外國資本主義
打交道的過程中,不但認為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調解和妥協,「借洋助剿」,
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而且還可以採用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技術,以達到維護搖搖欲墜的
封建統治的目的。這部分人就是當時清政府內當權的洋務派,他們從19世紀60年代至90
年代所從事的洋務,史稱洋務運動。
    所謂「洋務」,是指諸如外事交涉、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以及有按
照「洋法」操練軍隊、學習外洋科學、使用機器、開礦辦廠等對外關係與外洋往來的事
物有關的一切事情。
    主持和提倡辦洋務的洋務派,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在外國侵略者扶植
下發展起來的清朝統治集團中的一個派別。起初人數不多,但他們的勢力與日俱增。在
朝廷裡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實權的大官僚曾國
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
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影響較大。
    洋務運動的內容很龐雜,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而以「自強」為名,興
辦軍事工業並圍繞軍事工業開辦其他企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是其主要內容。
從60年代開始開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其中,江
南製造局是中國第一個較大的官辦軍事工廠,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全廠約2000
餘人,主要製造槍炮、彈藥、水雷等軍用品,同時還製造輪船,1867年後開始製造船艦。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創辦的規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創辦,全廠
約1700餘人,以製造大小戰艦為主。安慶內軍械所是清政府最早開辦的近代兵工廠,
1861年12月由曾國藩在安慶創建,廠子規模不大,主要製造子彈、火藥、炮彈等武器。
除創辦上述一類工廠外,還派遣留學生學習技術。但是,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
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困難。
    於是,洋務派在「富國」的口號下,從70年代起採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
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佈局、
蘭州織呢局等民用企業。與此同時,洋務派還開始籌劃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
北洋和福建海軍。在洋務派控制了海軍衙門以後,又進一步擴建北洋艦隊,修建旅順船
塢和威海衛軍港。
    洋務派經營的近代工業企業,是以不改變封建生產關係為前提的。所辦企業,具有
很強的對外依賴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壟斷性。因此,洋務派要在中國興辦近代工業
企業和籌辦海防,都不得不在工業技術、資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國主義的左右和牽制。因
而也就加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控制,洋務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買辦
化。這樣的企業不僅無法避免自身遭到破產的命運,而且嚴重地阻礙和壓制了中國近代
民族工業的發展。辦「洋務」30年間,中國被迫開闢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個增
加到1894年的34個,外國的進口額,也由1864年的5100余萬兩,激增為1894年的1億6千
余萬兩。進口貨物中,80年代前鴉片占首位,80年代後棉織品躍居第一,鴉片退居第二,
但絕對數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貨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絲,80年代後棉花和大豆逐步
增長。中國被迫加速捲入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成為它們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廉價原料產
地。因此,洋務運動的過程,就是中外反動派進一步結合,中國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
過程,也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雖然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在洋務運動同一
個過程中艱難地成長起來的,這主要是受中國近代經濟規律制約的結果,對洋務派來說
是事與願違的。但是,洋務運動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隨著近代工業的興
建,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生產技術,一批近代產業工人在中國社會出現了,
在洋務派創辦的新式學堂裡,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學的知識分子和工程技術人員。
同時,企業的利潤,還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資於近代工業,客觀上對中國資
本主義發展起了刺激作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83 邊疆危機


                               19世紀中葉的警鐘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日本和
德國的崛起,擴大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隊伍。日本經過1868年的「明治維新」,迅速走上
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德國於1870—1871年的對法戰爭獲勝,國內也實現了統一。日、
德兩國很快就扮演著與英、法、俄、美並駕齊驅的資本主義強國的角色。在此期間,資
本主義列強為了擴大市場、傾銷商品和爭奪原料產地,加緊對外侵略擴張,開始了在全
球範圍內掀起奪取殖民地高潮,分割世界領土的鬥爭愈演愈烈,達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
    遠東地區是資本主義列強角逐的焦點。中國及其鄰國是西方列強攫取的主要對象。
西方列強在繕續對外侵略擴張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周邊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它們在
把中國周圍的鄰國逐個攫取為殖民地或保護國之後,便明目張膽地向中國邊疆地區大舉
進犯。日、美出兵侵略台灣,俄、英爭奪新疆,英國窺視雲南、西藏,造成了中國邊疆
地區的新危機,使中國的邊疆烽火連天,危機四伏。
    這次邊疆危機,首先燃起報警烽火的是東南海疆,來犯者則是東鄰日本。
    隨著日本向外侵略擴張野心的表面化,中國東南海疆的危機也日漸逼近,首當其衝
的是我國的寶島台灣。而要實現侵佔台灣,又必須吞併琉球。1872年9月,日本便迫使
早與中國有「宗藩」關係的琉球國王接受「藩王」的封號。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英、美等國的侵略分子都曾妄圖侵佔台灣。1847年和
1849年,美國海軍曾兩次派艦艇駛往台灣,勘察礦藏。1867年,美國政府借口它的失事
船隻「羅佛」號的7名水手在台灣遇害,公然派出海軍上將培爾率領的軍艦兩艘、陸戰
隊181人,在台灣島南部琅礄(今恆春)登陸,向當地的高山族人民進攻;美國駐廈門
領事李仙得又以與高山族領袖談判為名,親赴台灣進行刺探情報,他先後對台灣島的海
岸、港口以及島內政治、經濟情況等搜集了大量資料。由於遭到台灣人民的有力抗擊,
美艦才不得不中止對台灣的侵略,李仙得也離開了台灣。
    從19世紀70年代起,日本成了侵略台灣的最危險的敵人。它當時有強烈的向外侵略
擴張的要求,目標是朝鮮和中國的台灣。日本在強迫琉球國王接受其「藩王」封號後,
便於1873年3月利用1871年琉球船民幾十人因船失事漂流到台灣琅礄地方遇難一事,派
外務卿副島種臣到北京,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交涉。1874年初,日本決定向台灣進兵。
4月,日本設立「台灣藩地事務局」,任命大隈重信為局長,在長崎設立侵台的軍事基
地;又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藩地事務都督」,負責指揮侵台軍事。1875年,日
本出動陸、海軍3000餘人,在西鄉從道率領下,悍然進攻台灣。5月,日軍在琅礄登陸。
    日本的這一軍事行動,是得到美國支持的。1872年,美國駐日公使德隆就曾慫恿日
本侵略台灣,並推薦曾擔任過美國駐廈門領事,1867年美國侵犯台灣時參與其事的李仙
得充當日本外務省顧問,成為日本侵台的有力謀士。美國支持日本侵台,目的是企圖從
中漁利。
    日本侵略軍於1875年5月在琅礄登陸後,遭到當地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抗擊,並先後
打死打傷日軍五六百人,迫使日軍退踞龜山。
    清政府得知日軍侵台的消息後,一面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
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要他帶領輪船、兵弁,以巡閱為
名,前往台灣察看,又命福建布政使潘霨幫同辦理。
    在高山族人民的堅決抗擊下,侵台日軍傷亡不斷增多,日軍已經吃不消了。現在清
軍增援部隊又開到台灣,日本要以武力霸佔台灣更難以得逞。於是,日本便進行外交訛
詐。日本政府在發動侵台戰爭後不久,便派柳原前光為駐華公使,隨後又任命大久保利
通為特使,來華交涉。英、美駐華公使也乘機出面「調停」,一起壓迫中國。清政府主
持外交事務的李鴻章也力主與日本議和。10月,清政府由奕□、李鴻章等為代表,與日
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在北京舉行談判。10月31日,中日訂立《台事專約》(又稱《北京專
約》)3款,規定中國給日本「撫恤」、「償銀」50萬兩,作為日本從台灣撤軍的條件;
    專約還承認台灣高山族人民「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日軍侵台是「保民義
舉」。後來,日本以此為依據,硬說中國已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國,乃於1879年正式吞
並琉球,廢除其國王,將琉球改為沖繩縣。
    正當日本在中國東南沿海點燃侵略台灣的戰火時,英國又在中國的西南邊疆挑起了
釁端。1876年,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借口「馬嘉理事件」對清政府大肆訛詐。
    馬嘉理事件發生於1875年初的雲南邊境上,它有多年的歷史背景,而根源在於英、
法都想從邊境外搶先侵入中國雲南。1868年,英國第一次派出所謂「探險隊」從緬甸的
八莫出發,闖入中國邊境,妄圖從騰越(今騰沖)進入大理,由於遭到控制這一地區的
杜文秀回民起義軍的阻擋,未能達到目的。法國不甘落後,1866年組成探測隊,從越南
的西貢出發,探測從湄公河(瀾滄江下游)通往中國的可能性,結果發現該河上游不能
通航,於是把注意力移到北越,想從這裡取得進入雲南的通路。
    1874年,英國又成立一支由193人組成的武裝「探路隊」,由上校軍官柏郎率領,
從緬甸的曼德勒出發,北上探測滇緬陸路交通。英國駐華使館向清政府謊稱這是少數人
的「探路隊」,是來華「遊歷」的,還特地選派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的翻譯官馬嘉理前往
雲南接應。1875年2月,馬嘉理帶柏郎的武裝「探路隊」擅自越境,闖入雲南的蠻允附
近。2月21日,馬嘉理被當地人民盤問,他態度蠻橫,並開槍行兇,憤怒的群眾把他打
死。柏郎被迫退回緬甸。
    馬嘉理事件的是非曲直,明明白白,它是英國蓄謀侵犯中國邊境引起的。英國駐華
公使威妥瑪卻向清政府提出以斷絕外交關係,增派軍艦來華相威脅。1876年2月,英國
派出4艘軍艦,由印度來華,為威妥瑪的外交訛詐助威。在英國的多方威脅下,9月23日
李鴻章與威妥瑪在煙台訂立了中英《煙台條約》16款,規定中國賠償白銀20萬兩,派專
使赴英賠禮道歉。另外,還議定了英國人入藏「探路」專條,規定英國可派「探路隊」
從北京出發,經甘肅、青海,或者由四川進入西藏,轉赴印度;也可派員由印度進入西
藏。英國侵略者通過中英《煙台條約》和「另議專條」,除攫取更大的通商、領事裁判
權外,著重注視著中國的西南邊疆,尤其是對西藏更是虎視耽耽。
    在西北邊疆,野心勃勃的沙俄把魔爪伸入中國新疆。1864年10月,沙俄強迫清政府
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西部44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此後,沙俄妄
圖鯨吞整個新疆,進而南下與英國爭霸南亞地區。
    1864年,新疆回民在陝甘回民反清鬥爭的影響下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清舉事。這些武
裝暴動一開始就被反動封建主竊取了領導權,他們實行封建割據,有的甚至進行通敵叛
國的罪惡活動。喀什噶爾的封建主金相印為了攻下漢城,竟向浩罕汗國乞師。浩罕的統
治者派部將阿古柏於1865年乘機自中亞進入南疆,1867年阿古柏宣佈成立「哲德沙爾國」
(意即七城國),自立為汗。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南疆全部和北疆的一部分。阿古柏
雖力圖同時勾結英國和沙皇俄國。但俄國為了防止阿古柏勢力的進一步擴張,並乘機侵
略中國,竟借口「安定邊境秩序」,於1871年7月悍然出兵強佔中國新疆的伊犁地區,
美其名曰代為收復,實際上卻設官分治,佔地墾植,對當地中國居民徵收重稅,把伊犁
地區置於阿拉木圖的沙俄行政長官管轄之下。
    英國見沙俄侵入新疆,也不甘落後,夢想以印度為基地,侵佔西藏,插足新疆,以
排擠沙俄侵略勢力。1874年,英國同阿古柏簽訂正式條約,承認阿古柏政權,並以提供
槍支彈藥為條件,取得了在阿古柏統治區通商、駐使、設領事館等特權。所以,中國西
北邊疆的危機,歸根結蒂是英、俄兩個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擴張活動及其相互矛盾所造
成的。
    由於資本主義列強的加緊侵略擴張,對中國的邊境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中國的
邊疆地區普遍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壓力,危機幾乎同時出現,標誌著中國邊疆普遍
危機的開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6:05 | 顯示全部樓層
84 《馬關條約》的簽訂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一步加深

    《馬關條約》是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關於結束中日甲午戰爭的不平等條約。這次
戰爭發生在1894年7月(清光緒二十年六月)到1895年3月(二十一年二月),歷時8個
月。1894年是農曆甲午年,所以稱為甲午戰爭。
    掌握朝廷大權的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其實從戰爭一開始就不打算使戰爭繼續下去,但
他們找不到辦法使日本同意停戰。
    在戰爭進行了兩個月的時候,慈禧太后重新起用她在10年前罷免了的恭親王奕□主
持總理衙門,以代替慶親王奕□。當時有些朝廷大臣因為感到奕□貪庸無能,所以堅決
主張起用奕□。這個富有「洋務」經驗的親王,一上台後,立即同李鴻章一起分別向英
國和俄國的駐華公使聯絡,希望他們再來進行「調停」。英國、俄國各有自己的打算,
並不急於使日本停戰。英國這時曾向美、俄、法、德提出由各國共同進行調解的建議。
這個建議特別受到美國的反對,英國也就罷手了。
    美國之所以反對這建議,因為它的政策就是讓日本得到充分的勝利後,由它來獨家
經理中日間的和議。
    恭親王看出了美國同日本關係最為密切,在10月初就經過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呼籲美
國政府來調停。田貝和美國駐日本公使譚恩根據美國政府訓令開始在中日間做了一些聯
系傳話的活動。由於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擔任天津稅
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和議的條件。為了使這個德國人有正式的身
份,還給了他以頭品頂戴。正在日本軍隊攻下旅順口的時候,這個德國人攜帶了李鴻章
求和的親筆信來到日本,日本政府拒絕同他談判,但同時又通過美國人要清朝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
    戰爭經過了8個月,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認識到如果戰爭再延續下去,對自己是不
利的。第一,日軍已深入中國內地,中國人民自發的反抗鬥爭風起雲湧,將來很可能陷
自己於不拔的境地;第二,日本「國內的海陸軍備不僅幾成空虛」,而且「人員、軍需
等均告疲勞缺乏」;第三,日本向中國內地進軍,業已引起其他列強的強烈反響。正如
陸奧宗光所顧慮的:外交上「已經逐漸露出不穩定的情景」,日本盡量不使第三國干涉
的方針。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日本政府經伊籐博文的極力堅持,放棄了進攻山海關以內
的計劃,決定接受和談。2月17日,即在接到清政府通知的頭一天,就把一份包括賠款、
割地等條件的媾和大綱通知了清政府。至此,中日雙方都作出了進行談判的決定。
    1895年1月底,清政府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並聘請前
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但是日本抱定要消滅北洋海軍,迫使清政府接受
它的全部侵略要求的狂妄野心,正在集中力量進攻威海衛,因此借口張、邵二人「全權
不足」,拒絕談判,並以強迫手段把中國政府的代表驅逐出境。與此同時,日本又私下
指名要恭親王奕□或李鴻章,來擔當議和使臣。
    3月中旬,日軍已擊敗了清軍在東北戰場上的主力,佔領遼東半島和威海衛,清政
府被迫按日本侵略者的旨意,改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赴日本求和。3月14日,李鴻
章由他兒子李經方和美國顧問科士達等人隨同,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議和。談判過
程中,李鴻章乞求為清朝「稍留體面」,而伊籐博文和陸奧宗光則動輒以戰爭再起相要
挾,肆意勒索。
    24日,暴徒小山豐太郎還以李鴻章為他們勒索的重要障礙,竟槍擊李鴻章於回旅館
途中,傷其左眼下角。按照國際慣例,日本當局對作為外交代表的李鴻章受到傷害,負
有嚴重責任。
    一些國家紛紛譴責日本政府。日本統治者很擔心由此橫生枝節,而使日本對中國的
勒索「將陷於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陸奧宗光:《蹇蹇錄》,第137—139頁。)然
而,李鴻章等人卻依舊卑躬屈節。據陸奧宗光回憶,當他來到李鴻章病榻前探望時,看
到李鴻章儘管包紮傷口的紗布幪住了一隻眼睛,還瞇起另一隻眼睛,流露出十分高興的
神情與他攀談,一再感謝日本方面的「厚待」,乞求盡早舉行條約談判。
    4月1日起,談判繼續進行。截止4月17日,談判的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
階段是從4月1日到10日。日本妄圖先以漫天要價的手段迫使李鴻章就範,故在提出的媾
*和草案中,所列舉的內容遠比日本的實際要求要多得多。不僅如此,伊籐等對李鴻章

父子還百般恫嚇,態度極為蠻橫。而李鴻章父子只是低頭哈腰地還價,不敢據理力爭,
故會談一直未解決任何問題。4月10日,日本代表才提出了實價,即所謂的「盡頭條
款」,談判遂進入第二階段。當時伊籐通知李鴻章說:「此次日本國家索款實為盡頭一
著,所宜復者,惟有允否二字耳。」(引自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二卷,
第291頁)擺出了一副戰勝者的架子,盛氣凌人,絲毫不允許修改。李鴻章雖然在某些
問題上也同日本代表進行過爭辯,但也僅僅是低聲下氣地哀求。他此時的主要注意力,
與其說是放在了對付日本代表上,還不如說是用來對付清政府。因為他既看到日本要堅
決割地,又擔心清政府不允許,故在同總理衙門的往返電報中,常常用日本的恫嚇之詞
來恫嚇清政府。4月13日他致電總理衙門說:「伊籐謂廣島已派運兵船三十餘艘出口,
赴大連灣,小松親王等明日督隊繼進。」(《李文忠公全書》電稿卷20,第38—39頁)
雖然李鴻章明明知道這全是謊言,但仍然不加解釋地轉告清政府,顯然是為了迫使清政
府讓步。李鴻章的目的達到了。15日他再次奉旨:「如竟無可商議,即遵前旨與之定
約。」(《李文忠公全書》電稿卷20,第39頁)。17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於馬
關春帆樓正式簽字。
    《馬關條約》正約十一款,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
    其主要內容有:(1)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實質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
制);(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3)賠償日
本軍費兩萬萬兩,分8次在7年內交清。在交清第一次賠款後,餘款按年加每百抽五的利
息;(4)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沒內河駛入上述各口搭
客裝貨,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任意設立工廠,其產品得免征各項雜稅,日本貨物均可設
棧寄存。
    《馬關條約》是帝國主義壓迫中國,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過程中的一個嚴
重步驟。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日本控制朝鮮,使日本終於實現了二十多年夢寐以求的擴
張目標,並把朝鮮變成入侵中國的橋頭堡。條約規定了巨額戰爭賠款,加上後來「贖還」
遼東半島的款項,總共2億3千萬兩,相當於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進
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債,而列強通過附有苛刻政治條件的貸款,進一步加強了
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條約允許日本在華直接設廠,西方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權,
同樣享有這項權利。甲午戰爭後,列強便爭先恐後地到中國開設工礦企業或修築鐵路,
直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沉重打擊了尚未成長的中國民族工商業,阻礙中國生產
力的發展。四個新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航行特權的攫取,使各國得以深入長江流域廣
闊地區,直接掠奪那裡豐富的資源和傾銷商品,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條約的
割地規定,不但使中國失去大片戰略要地,而且使中國數百萬台灣同胞,長期處於日本
殖民統治的深重災難之中。在帝國主義正在形成的19世紀末,這件大事成了中國被列強
瓜分的危險信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85 戊戌變法

                它像一塊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死水塘中

    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是發生在1898年(農曆戊戌年)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
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首的維
新派,代表著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開明紳士的政治要求走上歷史舞台,主張在不動搖封
建階級統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臻於
富強。
    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合全國18省在京
舉人,聚集達智橋松筠庵,討論上書請願。會後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絕《馬關
條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建議,聯絡1300多舉人簽名,呈遞都察院,都察院拒
絕代呈。
    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此後,康有為接連向光緒
帝上書,陳述受法主張。
    從1895年夏到1898年春,維新派積極組織學會、創辦報紙、開辦學堂,為維新運動
製造輿論、培養人才。1895年8月,在康有為、梁啟超奔走推動下,由翰林院侍讀學士
文廷式出面組織了強學會,這是維新派創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該學會每10天集會一次,
每次都有人演講「中國自強之學」。11月,上海成立強學分會,但強學會遭到封建頑固
派的攻擊、誹謗,不久被查封。1896年8月,黃遵憲、汪康年在上海創辦《時務報》,
邀請梁啟超擔任主筆。1897年10月,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兩報熱情宣傳西方資
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抨擊封建專制統治,提倡民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有力地推動
了維新運動的發展。1897年至1898年,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梁啟超等彙集湖南,
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出版《湘學報》(初名《湘學新報》)、《湘報》,創辦
時務學堂,組織南學會,使湖南維新運動得到了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895年至
1897年全國共有學會、學堂、報館等共300余個,出版30多種報刊,表明維新運動具有
一定的群眾性。
    1897年冬,德國強佔膠州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變法聲浪日高。康有為迅速從廣
東趕到北京上書,提出速行變法的具體建議。1898年1月,康有為應詔上《統籌全局
折》,建議倣傚日本,全面變法。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在京創立以「保國保種保教」
為宗旨的保國會。同時,保滇會、保川會、保浙會等也先後成立。士大夫經常集會,討
論時政,變法空氣日濃。康有為乘時鼓動帝黨官員上書,敦促變法。6月11日,光緒帝
接受變法建議,發佈《明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在此後到慈禧太后於9月21日發
動政變的103天中,光緒帝發佈了一系列除舊布新變法詔令,罷黜一批頑固大臣,擢拔
了一批維新分子,一時「歡聲雷動」,維新運動達到高潮,史稱「百日維新」。當時光
緒帝發佈的這些詔令,屬於政治方面的主要有:廣開言路,提倡官民上書,不許任何人
阻撓;撤除閒散衙門和重疊機構,裁減冗員;准許旗人自謀生計。屬於經濟方面的主要
有:設立農工商局,提倡實業,獎勵發明;
    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務;裁減驛站,設立郵政局;創辦國家銀行,
編製國家預決算。屬於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有: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將各省書院和
過多的祠廟改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堂,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
學和西學;允許自由創辦學會、報館;設立譯書局,編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遊歷、留
學。屬於軍事方面的主要有:裁減綠營,淘汰冗兵,採用新法練兵,添設海軍,實行保
甲。
    變法運動一開始就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抵制和反對,隨著運動的開展,維新派與頑固
派的矛盾和鬥爭迅速加劇。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派發動政變,慈禧
重新「訓政」,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等6位維新志士慘遭殺害(這6位志士為譚嗣同、
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亡
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變法運動徹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進步意義的救亡運動,也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它
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6:54 | 顯示全部樓層
86 義和團運動


                        是中國農民用鮮血寫成的反帝宣言

    義和團運動是1900年發生在中國北方的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
    19世紀未,各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近國家,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的危
機。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佔「租借地」
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在文化上他們通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
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終於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首先爆發於山東。1899年,朱紅燈率領義和拳在山東西部和西北部進行
反洋教鬥爭,附近各縣紛紛響應。
    義和團的反帝烈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燒起來的。「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
地紅」,後迅速發展到直隸(今河北)、河南、山西、內蒙、東三省等地。尤以京津一
帶聲勢浩大。義和團是由分佈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梅花拳和大刀會等發展起來的,
1899年下半年後逐漸形成統一的名稱。義和團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組織和統一的領導機構,
參加者以青少年為多,但他們紀律性強,「傳單一出,千人立聚」。有很強的戰鬥力。
    義和團的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最初,他們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屢
遭清政府的鎮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義和團把鬥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
「扶清滅洋」的口號。
    1900年6月,義和團在得到慈禧太后的招撫和默許後,大量湧入北京。他們在北京
習拳練武,趕製武器,燒燬教堂,懲罰貪官污吏,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滅洋、反帝」活
動。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共2000餘人,從天津向北京
進犯。侵略軍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以及愛國官兵的阻擊,於26日敗退回天津「租界」。
但是,另一批侵略軍卻在6月17日攻佔了大沽炮台,然後大舉進犯天津。義和團在天津
與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戰鬥,部分清軍也在義和團影響下參加了天津保衛戰。7月14日,
天津失陷。但是,義和團殲滅侵略者1000多名,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
    8月4日,八國聯軍2萬人再次向北京進攻,8月14日攻陷北京。到年底,八國聯軍出
動十幾萬兵力,侵佔了保定、正定、井陘,最後侵佔了東三省。侵略軍所到之處,焚殺
淫掠,無惡不作。尤其是沙俄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大慘案。海蘭泡
位於璦琿縣對岸,7月16日,3000多中國人被沙俄侵略軍殺害在這裡。江東六十四屯位
於黑龍江東岸精奇裡江(即結雅河)以南。7月17日,7000余名中國人被沙俄侵略軍殺
害。
    在義和團運動的強大壓力和八國聯軍的炮火威逼下,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為
了躲開義和團運動打擊鋒芒,被迫採取假宣戰,真投降的欺騙手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
對內鎮壓義和團運動,使義和團處於內外夾攻的境地。
    但是,1900年8月以後,撤退至京、津郊區和廣大直隸農村的義和團戰士,堅持反
帝鬥爭,仍以各種形式不斷襲擊侵略者,表現了中國人民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
概。
    這時,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者,抱著只要帝國主義願意維持清朝統治,任何苛
刻條件都可以接受的賣國方針,一再令奕□、李鴻章不惜一切代價求和,不能拖延時間,
以免危及清朝統治。12月底,帝國主義方面拋出了所謂「議和大綱」12條,西太后忙下
令「應即照允」。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
荷11國的代表,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因這一年是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
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簽訂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是空前辱國的賣國條約。從此,清朝統治
者完全投入了帝國主義懷抱,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人民的忠實走狗,中國完全陷入了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深淵。
    義和團運動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
遭到了失敗。但是,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繼續擴大侵略的過程中,義和團始終堅持戰鬥,
高舉「掃清滅洋」的旗幟,繼續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朝統治者進行鬥爭直到1902年。
    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無比巨大的革命力量,沉重地打擊了清朝
統治者,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推動了革命的發展,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潰。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87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洋槍洋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進一步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拚命掠奪
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激起了中國人民的不斷反抗,終於在1900
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這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的愛國
武裝鬥爭運動,它首先從山東興起,很快就發展到直隸(今河北)、天津、北京、山西、
東北以及全國許多地方。義和團英雄們高舉反帝鬥爭大旗,手持大刀長矛,到處焚毀教
堂,驅逐侵略者。
    帝國主義各國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一方面感到驚恐不安,一方面卻認為這是入侵中
國的極好機會。於是,西方列強紛紛製造出兵鎮壓義和團和瓜分中國的輿論。為了鎮壓
中國人民的這場反帝鬥爭,德、日、俄、法、英、美、意、奧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
侵華聯軍,直接進行武裝干涉。
    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四國駐華公使聯合發出通牒,以出兵「平亂」脅迫
清政府,限令在兩個月內「剿除」義和團,不然就派出水陸各軍代為「剿平」。為了進
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法等八國於5月28日一致決定,以「保護使館」為名,派
兵進入北京。西方列強還分別照會清政府,「不論中國政府的態度如何,各外國公使已
決定調兵來北京」。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慈禧太后竟下諭同意洋兵進京。
    第一批侵華聯軍440餘人於5月31日和6月2日分乘清政府提供的火車從天津開進北京。
各國軍艦也紛紛開到大沽口外示威。
    6月9日,帝國主義各國駐華公使又開會決定調遣大隊侵略軍進京。10日,由英國海
軍司令西摩爾率領聯軍2000多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由於受到京津鐵路沿線義和
團和清軍愛國官兵的有力阻擊,這支侵略軍不得不從廊坊折回天津,還付出了死傷近
400人的代價。西摩爾也承認,如果義和團使用的是西式槍炮,那麼,我所統率的聯軍
則必將全軍覆滅。
    當西摩爾率聯軍向北京進犯時,各國軍艦20艘也已雲集大沽口外,準備進攻大沽炮
台。6月15日,各國海軍司令密謀奪取大沽炮台,以控制津沽通道,並於當晚派日軍300
人登陸。6月16日下午,英、德等國的小分隊也相繼登陸,配合先期登陸的日軍,完成
了佔領塘沽車站和包抄、進攻大沽炮台的準備。16日傍晚,俄軍中尉巴赫麥季耶夫把八
國聯軍的最後通牒送交天津鎮總兵、大沽炮台守將羅榮光,以「暫借」炮台為名,限定
17日凌晨2時以前交出炮台,否則即開炮轟擊,用武力奪取。羅榮光義正辭嚴地拒絕了
八國聯軍的侵略要求,並下令各炮台將士嚴陣以待,痛擊來犯之敵。17日凌晨,在俄國
海軍中將基利傑勃蘭特的指揮下,八國聯軍的兵艦10余艘悍然從海面和炮台後側同時向
大沽炮台發起猛烈攻擊。羅榮光率領守衛炮台的官兵奮勇抵抗,開炮還擊。
    雙方激戰了6小時,斃傷侵略軍130多人,擊傷敵艦6艘。但因後無援兵,彈藥用盡,
大沽炮台終於陷入八國聯軍手中。
    大沽炮台失陷後,八國聯軍紛紛從大沽登陸,並向天津進犯。
    天津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帝國主義侵略華北的一大基地。帝國主義國
家在天津舊城東南的紫竹林一帶建立了租界,海河兩岸有他們的教堂、洋行、銀行、碼
頭和工廠。這裡住著外國的領事、商人、傳教士和形形色色的冒險家。
    6月17日晚,八國聯軍從大沽乘火車開到天津,進入紫竹林租界。
    6月23日,俄、英兩國侵略軍600餘人分別從軍糧城和紫竹林租界進攻清軍的軍工廠
東局子,沒有成功。27日,八國聯軍2800多人再次從三面圍攻東局子,經過激戰,最後
佔領了東局子。
    7月9日,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受到聶士成軍的有力抗擊。最後因力量
相差懸殊,聶士成英勇殉國,愛國官兵也損失很大,八國聯軍終於佔領了八里台。
    7月12日,八國聯軍的各路增兵均已到達天津,約1.4萬人。沙俄遠東軍司令官阿
列克謝耶夫也在這時抵達天津,他自任總理聯軍軍務之責,召集各國侵略軍司令官開會,
研究並制定了總攻天津城垣計劃。八國聯軍經過一番緊張的準備,於13日凌晨分兩路向
天津舊城發動總攻。一路由俄、德為主的5000人進攻東城和東北角三岔河陣地;一路以
日、美、英、法等國為主的5000人進攻南門。其餘兵力駐紮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龍頭火車
站,作為後援。八國聯軍進攻天津,雖然遭到義和團和一部分清軍愛國官兵的英勇抵抗,
還是在14日攻佔了天津。
    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後,立即分區佔領,實行殖民統治。聯軍在天津成立了殖民統治
機構——都統衙門,由俄、英、日三國軍官充當頭子,統治天津、靜海和寧河等廣大地
區。
    八國聯軍攻佔了天津,各國繼續增兵向天津集結,準備大舉進攻北京。
    8月2日,八國聯軍拼湊了4萬兵力,正式成立了聯軍司令部,經過一番爭奪,最後
決定由德國元帥瓦德西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
    8月3日,八國聯軍各首領開會,決定進攻北京。4日,八國聯軍出動1.8萬多人從
天津沿北運河向北京進發。5日,聯軍攻佔北倉,6日攻佔楊村,9日攻佔河西務,13日
攻佔通州。八國聯軍在佔領通州後,原來商定先休息一天,然後再研究如何進攻北京城。
但俄國侵略軍為了搶攻佔北京的「首功」,背約在14日凌晨首先進攻東便門。經過激戰,
於凌晨2時攻佔了東便門。接著,俄軍又進攻建國門。日軍見到俄軍已發起攻城,也於
14日進攻齊化門(今朝陽門)。美、英各軍也相繼開始攻城,並先後攻入城內。
    8月15日晨,八國聯軍進攻皇城東華門。慈禧太后急忙帶著光緒皇帝、皇后和一批
王公大臣倉皇從西華門至德勝門,轉經西直門逃出北京城。八國聯軍終於佔領了北京。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後,公開搶劫3天。頤和園的文物古玩,侵略者括其所有;安
放在大殿前面的那些存水防火用的鎏金大銅缸,因過於笨重,搬不走,洋兵們就用刺刀
把表面的金子刮走。侵略者把頤和園的珍寶、文物,用駱駝運往天津。
    9月中旬,八國聯軍達10萬人。瓦德西分兵四出攻掠,東占山海關,南犯保定,北
侵張家日,西擾娘子關。八國聯軍所到之處,姦淫燒殺,京津一帶的許多地方變成了瓦
礫場。
    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的途中,於8月24日頒布上諭,催促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立即
從上海趕回北京,會同慶親王奕□迅速辦理「和局」。9月7日,慈禧太后又頒布「剿匪」
上諭,正式宣佈「痛剿」義和團。9月25日,又宣佈懲處放任義和團的載漪、載勳、剛
毅和趙舒翹等親貴重臣,並且加派親英、日的劉坤一、張之洞參與和談。至此,在各國
列強的槍炮與清政府腐敗退讓下,中國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場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88 《辛丑條約》的簽訂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辛丑條約》即《辛丑議定書》或《辛丑各國和約》。
    1901年9月7日(清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
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奧11國公使,在最後議定書上簽字。1901年是
夏歷辛丑年,所以最後議定書又稱為《辛丑條約》。
    早在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以前,慈禧太后為了勾結帝國主義以對付義
和團,便任命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從廣東進京與列強談判。8月24日發佈上諭,允
准李鴻章便宜行事,會同慶親王奕□迅速辦理「和局」。慈禧太后為求得帝國主義列強
對她的「寬恕」,9月7日發佈「剿匪」上諭,正式「痛剿」義和團。9月25日又宣佈懲
處放任義和團的載漪、載勳、剛毅、趙舒翹等親貴重臣,並加派親英國和日本的劉坤一、
張之洞,參與談判。12月24日,11個國家(除武裝入侵的八國外,還有比利時、西班牙、
荷蘭)聯合提出《議和大綱》12條。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見「大綱」並未把自己當
作「禍首」懲辦,喜出望外,馬上表示:
    「所有十二條大綱,應即照允。」慈禧太后這一系列作為,就是向帝國主義列強表
示「悔過」,帝國主義各國終於決定,仍然讓她繼續維持這個「懦弱」的政府。
    實際上,議和談判活動不是在奕□、李鴻章等與列強代表之間,而是在帝國主義列
強之間進行。在「懲兇」、賠款等問題上,他們爭吵為時近一年,直到基本上滿足了各
自利益要求之後,1901年9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和李鴻章才代
表清政府,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荷等11國的代表,在最後議
定協定書上簽字。
    《辛丑條約》,共有12款19個附件,是一個性質空前的奴役性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1)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共達9
億8千多萬兩,還有各省地方賠款2000多萬兩,總數超過了10億兩。
    (2)各國在北京東交民巷單獨設立使館區,可在使館區內駐兵,中國人不准在此
區域內居住。
    (3)將大沽炮台和從大沽到北京的沿線炮台「一律削平」。在天津周圍10公里內,
不准駐紮中國軍隊;准許各國派兵駐紮在京榆鐵路沿線的山海關、秦皇島、昌黎、灤州、
唐山、蘆台、塘沽、軍糧城、天津、楊村、廊坊、黃村等12個戰略要地。禁止軍火和制
造軍火的原料運入中國,為期2年,還可延長禁運期。
    (4)清政府懲辦「首禍諸臣將」;在外國「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鎮,停止文武各等
考試五年」。今後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違者皆斬」。清政府
地方官吏所屬境內「如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或再有違約之行,必須立時彈壓懲辦」,
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5)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辦理對外事宜。又規定「變通諸
國欽差大臣覲見禮節」。
    (6)德國公使克林德、日本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擊斃。條約
規定為克林德建立牌坊,對杉山彬「用優榮之典」,並派王大臣赴德、日「謝罪」。
    從上述條款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用反革命暴力強加在中
國人民身上的沉重的的殖民枷鎖,也是維繫中外反動派勾結的清王朝的空前的賣身契。
通過這個條約,列強得以大大加強其在華的統治勢力,進行野蠻的軍事監督、政治奴役
和經濟掠奪,使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首先,清政府為了「結與國之歡心」,出賣國家民族主權,成了列強共同監督的
「守土長官」。
    列強在北京強行劃定的「使館區」,是一個「國中之國」,在所劃地界內,強拆民
宅,大面積霸佔公私地畝,厚築高牆,又設炮位,建築了俄、美、法、德、英、日、意
等7國兵營,牆外各辟空地,作為操場,並樹立了「保衛界內、禁止穿行」的木牌。以
武力為後盾的公使團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嚴重地侵犯和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是對中
華民族的莫大侮辱。
    平毀大沽炮台,在京榆鐵路沿線駐紮外國軍隊,解除了京畿戰略要地的警備,使北
京的大門洞開,讓帝國主義強盜自由進出,中國無權過問。在2年內(或更長一些時間)
不准中國輸入軍火或生產軍火的材料,這是要把本來就極為落後的中國軍事裝備和軍火
生產能力,削弱到更低的水平,使之有國無防,任從列強宰割欺凌。
    清政府按照條約的規定,派親王、重臣赴德、日兩國賠禮認罪,為克林德樹立牌坊,
為被毀墳塋建立碑碣,一批批地公佈懲兇名單,這些做法,嚴重損害了中國國家民族的
尊嚴,打擊了反帝愛國群眾運動的正氣,等於承認帝國主義侵華活動有理、合法,助長
了帝國主義者、外國傳教士、不法教民的反動氣焰,使他們有恃無恐,更加去肆虐橫行。
在義和團活動過的地區停止5年文武考試,目的是為了警告那些日後有可能成為官吏的
各類知識分子,一切仇恨和反對帝國主義的行動,都將受到懲罰。嚴禁組織或加入反帝
結社,違者處斬,以及對一切鎮壓人民反帝鬥爭不力的各級地方官員嚴懲不貸,是把中
國人民當作不容反抗的奴隸,各級官吏則是受列強支配的奴隸總管(西太后集團)的鷹
犬。在帝國主義看來,總理衙門辦事不力,為了便於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強令清政府將
它改為外務部,使之成為能在公使團指揮下迅速貫徹各國旨意的賣國機構。至於改革使
臣的覲見禮節,則是為了消除中外反動派之間的隔閡,便於列強對清朝最高統治集團施
加壓力和影響。條約的政治實質,即在於此。
    再者,帝國主義貪婪的勒索,使中國的經濟陷於崩潰狀態。
    《辛丑條約》規定的賠款(稱為「大賠款」或「庚子賠款」),按當時全國人口計
算,是每人1兩。這種對中國人民的勒索,確是「曠古罕聞」的。但是實際支付的數目
還不止此。賠款是從1902年起開付,中國應支付賠款自19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的利息
900萬兩;這筆利息從1902年起,3年內清還,4厘息,又需支付利息100萬海關兩。條約
規定賠款用銀支付,即以海關銀兩市價易成金款支付,均具全國貨幣比值;但帝國主義
蠻不講理,提出所謂鎊虧,即賠款補充債款問題。當時金價日漲,銀價日落,各國強令
中國承認將賠款改作以金計算,大大超過原賠款的金額。
    按照條約,中國將海關的絕大部分稅收(約7C10)都用以償還借款本息。當時海關
稅收每年約2000多萬兩,為清朝政府主要的一項財政收入。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
中國財政,並保證對中國資本輸出的安全。更為重要的是,控制海關可以壟斷中國進出
口貿易,保證帝國主義以低稅率輸入商品和輸出原料,從根本上取消了中國實行關稅保
護制度的可能性。
    對於這樣一個空前屈辱的條約,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卻全盤接受了。她在《罪
己詔》中竟厚顏無恥地宣稱:「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
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還保證今後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
心」。這是願意做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忠實奴才的表白,從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后隨帶行李車3000輛,離開西安,回返京城,沿途修路設宮,
遠近徵調,勒索供應。1902年1月7日,回到紫禁城。後來又大修頤和園,日費萬金。從
此,帝國主義與清政府完全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共同奴役中國人民。
    《辛丑條約》記錄的是近代中國一段屈辱的歷史,它激起了中華民族的舊恨新仇,
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實踐中,進一步覺醒起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8:00 | 顯示全部樓層
89 清末新政



                              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端倪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在人
民革命鬥爭面前,外國侵略者要求清政府不僅要成為俯首貼耳的奴僕,而且要成為統治
中國人民的有力工具。於是,帝國主義列強對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它改變當時的無能
狀態。而清朝統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已發生動搖,國家機器——政府和軍隊已不
能完全應付當時的局勢,財政也成千瘡百孔之勢。因此,修補國家機器已成為清王朝本
身生存的重要課題。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慈禧太后不得不從1901年起宣佈實行「新
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
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
王奕□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
崑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後又增加袁世凱)為參予政
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
    從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連續頒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諭,主要內容有:
    第一,籌餉練兵。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清政府對此投
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力氣。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
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
工作在全國舖開。
    為了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計劃,清政府於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
王奕□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練兵處的實權為袁世凱
所掌握。清政府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1904年9月,
練兵處、兵部奏准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頒布了《陸軍學堂辦法》。1906年11月7
日,清政府改兵部為陸軍部,將練兵處並入其中,鐵良為尚書,統一指揮全國「新軍」。
1907年8月,陸軍部制定了全國編練「新軍」36鎮的龐大計劃,擬於2—5年內,除近畿4
鎮、四川3鎮外,其他各省各編練1—2鎮。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編成14鎮和18個混成協
又4標及禁衛軍1鎮,約16萬人。
    清政府推行「新政」,編練「新軍」。而練兵需要巨額款項,因而籌餉就成為清末
統治者的又一「要政」。
    為了籌餉,清政府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從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徵收印花稅,
在湖廣徵收房捐、舖捐;1903年在吉林徵收燒窯捐、車輛捐;在其他地方徵收牛捐、馬
捐、鹽商捐、紳富捐,還有戶口稅、丁稅等。同時,還亂提稅率,有由戶部決定在全國
公開加收的,也有由各地任意增加稅率的,並允許地方官自籌稅收。如此「籌餉」,使
財稅紊亂,貪污橫行,給廣大勞動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第二,振興商務,獎勵實業。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
企業。接著,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
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註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這些
章程規定,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
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第三,廢科舉,育才興學。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
堂,派留學。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
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布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
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佈推廣學堂辦法。8月
15日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頒布《重訂學堂章程》,詳細規定了各
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國推行。與普通學堂並行的還有專業教育,
包括師範學堂及各類實業學堂,在學制上自成系統,一套完整的學校制度隨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緒皇帝詔准袁世凱、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興辦學堂的折子,下
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使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最終廢除,科
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的脫鉤。12月6日,清廷下諭設立學部,為專管全國學堂
事務的機構。清政府在推行「新政」過程中,把「獎遊學」與「改學堂,停科舉」並提,

要求各省籌集經費選派學生出洋學習,講求專門學業。對畢業留學生,分別賞給進士、
舉人等出身。對自備旅費出洋留學的,與派出學生同等對待。為統一管理留學生工作,
清政府分別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總監督赴東洋和歐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頓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
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1901年7月24日,
清政府撤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設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2年2月24日裁河東河道總督,其事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
司。1903年9月7日設商部。1904年12月12日裁雲南、湖北兩省巡撫,由雲貴總督、湖廣
總督兼管。1905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撫兼管;裁奉天府丞,改為東三省學政。10
月8日設巡警部。12月6日設學部,裁國子監。
    除裁併增設行政機構外,清政府還下令「停捐納」、「裁陋規」、「定公費」。
1901年9月19日,清政府宣佈停止報捐實官。1905年7月18日宣佈停止捐納武職。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緩和國內矛盾,維持和鞏固其封建統治,適應帝國主義
的侵略要求,拉攏上層資產階級分子。但實行的結果卻適得其反。首先,由於舉辦「新
政」,清政府允許地方自行籌款,每年要向各省攤派2300萬兩,這些都以捐稅的名目直
接或間接轉嫁到廣大人民群眾身上,人民不勝負擔,自發鬥爭更為廣泛。有的地方由
「抗洋捐」、「反賠款」發展到武裝起義,使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其次,「新政」雖然
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門,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現了新舊機構重迭,如軍機處
和督辦政務處、戶部和財政處並存等。1905年7月的上諭也承認,實施新政「數年以來,
規模雖俱,而實效未彰」。(《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364頁)再次,由於「新政」
的目的與施行後出現的新生力量的發展要求背道而馳,引起了新舊勢力之間以及舊勢力
內部對待新勢力不同態度的派系之間的種種紛爭。這就加劇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
間的矛盲、激化了統治階級內部各政治派別之間的鬥爭。在「新政」推行期間,袁世凱
抓住「練兵」、「籌餉」兩項要政,奏請撥款100萬兩,編成北洋六鎮。同時,還擔任
參預政務、督辦關內鐵路等要職,羽翼遍佈朝廷內外,死黨分據要津,成為聲勢顯赫,
左右朝政,繼曾國藩、李鴻章而起的又一權臣。
    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設了一些適應近代化的機構,修改了《大清刑律》,廢
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原則;在經濟上,允許和獎勵私人資本主
義的自由發展,承擔保護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責任,提高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社會地位;
在文化教育上,給西學以合法地位,允許學習和傳播資本主義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的
社會政治學說;在軍事上,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建軍理論和原則,使古老的封建專制制度
發生了一些變革,促進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
    總的來看,清末「新政」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當時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經到來,
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觀上有利於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如興學堂),或
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資本的發展(如獎勵工商),因而也有利於辛亥革命的到來,加速了
清王朝的最終覆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8:19 | 顯示全部樓層
90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亞洲的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

    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簡稱同盟會。由孫中山倡導,以興中會和
華興會為基礎,聯絡光復會及中國留日學生,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
    1904年,華興會、光復會策劃長沙起義敗露,迫使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他們
深感各革命團體的分散活動不利於革命運動的展開。1905年7月,孫中山從歐洲來到日
本,受到各革命團體、革命留學生和愛國華僑的熱烈歡迎。在孫中山以及黃興的倡導下,
決定將興中會與華興會聯合。又在光復會、科學補習所中多數人的贊同下,召開了籌組
革命政黨的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接受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革命宗旨。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有國內17省的代表100多人
出席。大會通過了同盟會章程,會議以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黃興擔任執行部庶務,協
助總理主持本部工作。同盟會總部設在東京,下設國內上海、重慶、香港、煙台、漢口
五個支部,海外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四個支部。同盟會的會員主要來自於農、工、
商各界,以中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居多。同盟會成立後發展很快,不到一年會員便擴
展到一萬人以上。正如孫中山所說:「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里,其進度之速,有出人意
表者矣!」
    同年11月,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在東京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詞中對「驅除韃
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作了進一步闡述,提出了「民族、民權、
民生」三大主義的完整綱領,鮮明地揭起了三民主義的旗幟,體現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
派進行的鬥爭是一場爭取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革命。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稱讚孫中山的
思想是「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
    此後,同盟會以《民報》為陣地,與君主立憲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就要不要革命,
要不要民主共和制度,要不要改革土地制度等問題駁倒了立憲派,宣傳了革命主張,使
許多知識分子擺脫了改良主義的影響,站到了革命立場上來。
    同時,還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武裝起義。如1906年的萍鄉、瀏陽、醴陵的礦工、
會黨和士兵大起義;1907年到1910年的潮州黃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欽州防城之役、
鎮南關之役、欽廉上思之役、雲南河口之役以及廣州新軍之役等。
    1911年4月27日,更爆發了英勇壯烈的黃花崗之役。這些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在政
治上和精神上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革命人民以動員和鼓舞,為顛覆清朝統治創造了
條件。
    由於同盟會實際上是一個鬆懈的反滿聯盟,所以參加同盟會的組織和個人,並不都
完全同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平均地權」則更表現出較大分歧。政治上、思想
上的分歧最終導致了組織上的渙散和分裂。先是出現章炳麟等對孫中山進行的莫須有的
人身攻擊,後來在1908年,陶成章公然在南洋恢復光復會的名義,與同盟會相對立。但
他們的分裂活動激起了有正義感的黨人的義憤。黃興、劉揆一等人起來支持孫中山的領
袖地位,維護了革命團結。
    1911年夏天,為反對清政府把川漢、粵漢鐵路出賣給帝國主義,四川等省人民掀起
了保路運動。同盟會員龍鳴劍等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了以同盟會員吳玉章、王天傑為首
的榮縣軍政府。這是在武昌起交之前建立起來的第一個地方革命政權。
    10月10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敲響了清政府的喪鐘。武昌起義是由文學
社、共進會領導的。文學社是受到孫中山和同盟會革命思想影響的革命團體,他們中的
一些人是同盟會員,而且在武昌起義後,文學社全體加入了同盟會。而共進會,則是同
盟會中一部分和會黨有密切聯繫的會員組織起來的。11月,總部由日本東京移至上海。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同盟會總部由上海移至南京。在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
內閣9名閣員中,雖然只有3人是同盟會員(陸軍總長兼參謀長黃興、司法總長王寵惠、
教育部長蔡元培),但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和各部次長都是同盟會員。所以,當時
中央政府的實權是掌握在同盟會手中的。
    但是,新生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成立後便遇到了危機:
    帝國主義拒不承認革命政府,他們曾一度企圖進行武裝干涉。
    後來,當他們看到清政府已無力回天時,便選擇了新的走狗袁世凱。袁世凱乘機迫
使清政府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取得了軍政實權。他一方面與帝國主義合謀,另一方
面利用混入革命陣營的舊官僚和君主立憲派,迫使革命政權與他談判。
    由於各方面的壓力,孫中山最後不得不同意對袁妥協。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務,袁世凱竊據了總統職務。孫中山在辭去大
總統後,就不大過問同盟會的活動,而同盟會的實際負責人宋教仁醉心於「政黨政治」,
為了爭取國會中的多數,未徵得孫中山的同意,拉攏一些小黨派與同盟會合併組成國民
黨,於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召開了成立大會。國民黨把同盟會綱領中的革命精神放棄
殆盡,倒退成一個具有濃厚改良主義色彩的政治團體。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8:41 | 顯示全部樓層
91 保路運動


                               辛亥革命的前奏曲

    20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逐漸增長,收
回鐵路主權的呼聲日益高漲。
    早在1903年9月,清政府為了推行「新政」,允誰招商局集商股成立鐵路、礦務、
工藝、農務等項公司。此後,各省的鐵路公司陸續成立,商辦鐵路開始興建。1903年,
新任四川總督錫良,在四川人民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奏請自辦川漢鐵路,並於次年成
立了「川漢鐵路公司」。隨著各省鐵路公司的成立,收回路權的鬥爭也開展起來了。
    湖南、湖北、廣東3省紳商要求收回粵漢鐵路主權的鬥爭,是全國收回路權鬥爭的
發端。粵漢鐵路收回以後,又展開了一場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是由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路權和清政府賣國求榮而引起的。帝國主義為了擴
大對中國的侵略,十分注意奪取鐵路修築權。因為一旦竊取了鐵路,不僅可以利用它調
運軍隊,鎮壓人民的反抗,而且可以直接控制鐵路沿線的城鎮鄉村和礦產資源。清政府
本來就是靠帝國主義的刺刀來維持的反動政權,當然不敢得罪帝國主義。
    1911年春,清王朝搬弄立憲騙局,成立所謂「責任內閣」。這個皇族內閣一出場,
就在5月9日頒發「上諭」,實行所謂「鐵路國有」政策,宣佈各省原已准交商辦的鐵路
幹線,一律「收歸國有」,準備以「國有」為名,出賣全國鐵路主權。5月18日,清政
府任命滿族貴族端方為「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要他去強行接收湖南、湖北、廣
東、四川4省的商辦鐵路公司。5月20日,皇族內閣的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同英、美、德、
法四國銀行團簽訂600萬英鎊的《湖北湖南兩省境內粵漢鐵路、湖北境內川漢鐵路借款
合同》,把湖北、湖南、廣東3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路權運動中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贖回
的粵漢鐵路和川漢鐵路的修築權,又重新出賣給帝國主義。它不僅侵害了廣大人民、特
別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且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因此,清政府的這種賣國政策,
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慨。與粵漢、川漢兩幹線相關的湖南、湖北、廣東、四川4省大
舉展開了保路鬥爭。
    湖南的保路運動發起早、行動快。早在1908年冬,湖南全省就掀起了「拒債」、
「集股」為中心的保路熱潮。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公佈後,湖南全省人民奔走呼號,
抗議清政府出賣國家主權。1911年5月13日,湖南紳、商、學界各團體發出傳單,抨擊
清政府的賣國行徑。14日,長沙舉行了各階層人士參加的萬人大會,決議拒外債、保路
權。16日,長沙、株洲1萬多鐵路工人遊行示威,倡議商人罷市,學生罷課,人民抗租
稅。18日,湖南各界人士聚集在巡撫衙門前,抗議賣國的「鐵路國有」政策。
    在湖北,清政府宣佈「鐵路國有」政策後,各界人士奮起爭路。宜昌到萬縣的鐵路
本已動工修築,清政府迫令停工,築路工人和商人立即聚集起來與之抗爭。清政府調兵
前來鎮壓,數千築路工人掄起鐵錘,揮動棍棒,同前來鎮壓的清軍展開激烈搏鬥,當場
打死清軍20多人。
    在廣東,6月10日,廣東粵漢鐵路股東召開萬人大會,一致抗議清政府的「鐵路國
有」政策,提出「萬眾一心,保持商辦之局」,並致電湖南、湖北、四川各省,謂「鐵
路國有,失信天下。粵路於十日議決,一致反對」。
    在很短的時間內,湖南、湖北、廣東的保路風潮連成一片,聲勢浩大。全國各地以
及海外僑胞、留學生,也紛紛集會,並通電、寫信予以聲援。
    在兩湖和廣東的保路鬥爭迅速發展時,四川的保路鬥爭也在廣泛持久深入的進行。
6月17日,川漢鐵路公司在成都召開鐵路股東代表大會,會場群情激昂,大罵盛宣懷賣
路賣國,決心為爭回路權奮鬥到底。會上宣佈成立「保路同志會」,推舉咨議局議長蒲
殿俊為會長,副議長羅綸為副會長。
    大會還發表宣言,確定了「破約保路」宗旨,並通電全國,痛斥清政府的賣國政策。
會後還派人到全省各地進行廣泛宣傳,通知各州縣成立分會。
    四川省人民對「鐵路國有」的賣路賣國的實質是很清楚而深惡痛絕的。所以,當時
全川142個州縣的工人、農民、學生和市民紛紛投身於保路運動之中,保路同志會的會
員不到10天就發展到10萬人。
    反動媚外的清政府對保路運動採取嚴厲的高壓政策,責令各省官吏對參加保路運動
的人「嚴行懲辦」;各省派到北京請願的代表,也被「押解回籍」。清政府的高壓政策,
加劇了人民對它的仇恨,而且從和平保路轉向了武裝鬥爭。
    這時,四川同盟會會員龍鳴劍與王天傑等認為革命時機已到。8月4日,他們邀請哥
老會首領秦載賡、羅梓舟、胡重義、孫澤沛和張達三等在資州(今資中)羅泉井召開秘
密會議,決定武裝起義。他們把「保路同志會」改稱為「保路同志軍」,在新津和華陰
設立總部,並推定秦載賡和張達三分別負責川東南與川西北的起義工作。
    這樣,四川的保路運動比之兩湖和廣東更為激烈,群眾基礎更為廣泛。在四川的農
民群眾中,哥老會有相當大的勢力。在同盟會會員的宣傳、組織下,使這場保路運動轉
向反清的武裝鬥爭,而且形勢銳不可擋。
    9月7日,新任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咨議局正、副議長蒲殿俊、羅綸以及保路同志會
和川路股東會的負責人。消息傳開,數萬群眾前來請願,要求放人。趙爾豐竟下令軍警
向手無寸鐵的群眾開槍,當場打死30多人,造成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當晚,曹篤
和朱國琛等人裁截木板數百塊,上寫「趙爾豐先捕蒲羅,後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
自救」字樣,然後將木板塗上桐油,投入江中,順流而下,這些被人稱為「水電報」的
木板把消息傳遍川南、川東各地,更進一步掀起了各地群眾揭竿而起的革命形勢。
    9月8日,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附近州縣群起響應,紛紛成立保路同志軍,數日之
內,隊伍發展到20多萬人,形成了群眾大起義的局面。同志軍圍攻成都十幾天,由於缺
乏統一的組織指揮和作戰經驗,武器裝備又不足,沒能攻下成都,他們就分散進入地方
各州縣。
    在四川的各州縣中,榮縣的群眾基礎較好,同盟會會員王天傑就在這裡從事革命的
聯絡和組織工作,並組織民團1000餘人。9月25日,同盟會員吳玉章、王天傑等宣佈榮
縣獨立,這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最先建立的革命政權,成為成都東南反清武裝鬥爭
的中心。
    繼川西的同志軍起義後,川東地區的群眾也紛起響應,佔領大足縣城。這時,西昌
地區的彝族和川西北的藏族與羌族群眾,也都加入同志軍的行列,同清軍作戰。到10月
上旬,同志軍起義的烽火已燃遍了四川全省。
    清政府獲知成都被圍和四川各地同志軍起義的消息後,嚇得手忙腳亂,在不到半個
月的時間裡先後調派端方從湖北帶新軍日夜兼程入川(端方帶兵到四川資州時被新軍斬
首),並命令曾擔任四川總督的岑春渲前往四川,會同趙爾豐辦理剿撫事宜,還從湖南、
廣東、陝西、甘肅、貴州、雲南等省派兵前往四川增援。但是,湖北新軍被調入川,卻
造成了武漢空虛,給武漢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聲勢浩大、規模壯闊的保路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王朝在中國的
統治,極大地鼓舞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鬥志,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92 辛亥革命


                      這場大革命把中國推向一個全新的社會

    1911年10月10日,在中國大地爆發了一次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
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沖垮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起資產階
級共和國。由於這一年按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是「辛亥」年,歷史上就把這次震驚中外
的革命運動稱為「辛亥革命」。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敗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
對內橫征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眾奮起反抗,鬥爭風起雲湧。但是這些
鬥爭都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領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理論,組
織革命政黨,先後發動過10次武裝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失敗,但每次起義都起到了宣
傳革命、振奮人心的作用,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推動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鼓舞
了各地群眾運動蓬勃高漲。
    湖北位居長江腹地,武漢素稱「九省通衢」,是水陸交通中心。帝國主義各國早就
根據不平等條約在這裡辟租界,開商埠,辦工廠,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把侵略的魔爪
伸向城鄉各個角落。這就阻礙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促使農村經濟破產,人民被迫走上
革命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現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陸續成立
了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等秘密革命組織。湖北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在士
兵中發展革命組織,進行長期艱苦的工作,逐漸控制了新軍的領導權,到武昌起義前夕,
新軍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軍。1911年4月,廣
州黃花崗起義失改後,同盟會領導人決定把革命的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在同盟會總部
的推動下,實現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同年夏天爆發了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
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統治者在武漢的武力減弱,武昌起義的
條件已經成熟。
    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共同組織了起義的領導機
構——臨時總司令部,設在武昌小朝街85號,推文學社領袖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共進
會領袖孫武為參謀長,制訂了起義計劃。原定10月6日(舊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起
義,後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10天(即10月16日)。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
寶善裡革命總機關趕製炸彈時不慎爆炸。俄國巡捕循聲而至,搜去旗幟、符號、印信、
文告等物,並轉交清政府,機關暴露。
    蔣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這命令還沒有傳達到基
層,清政府已將起義總部及其他機關破壞,起義領導人大批被捕、個別逃走。當晚,湖
廣總督瑞澂殺害了被捕的起義領袖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3人,同時下令緊閉城門,
按名冊繼續搜捕革命黨人,形勢十分嚴重。
    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動聯絡,決心奮起反抗,死裡求生。10日晚7
時過後,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的總代表、後隊正目(相當班長)熊秉坤領導
該營首先發難,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他率領10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
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順利地佔領了楚望台。各處聞聲響應的起義士兵一齊擁
向楚望台,當即決定進攻督署,捕殺瑞激。但這時起義規模不斷擴大,熊秉坤指揮不了,
於是找了工程營左隊隊長(相當連長)吳兆麟擔任臨時總指揮。在吳兆麟的指揮下,當
天夜裡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督署守兵1000餘人
雖然以強大的火力阻擊各路大軍的進攻,但均未得手。午夜時分,革命軍發起了第二次
進攻,瑞澂聽見炮聲嚇得驚魂喪膽,從督署後牆打開一個洞逃跑。11日晨2時,革命軍
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並於當天攻佔武昌全城,武昌起義勝利了。
    10月11日晚到12日凌晨,革命軍先後佔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復。這是以
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勝利。消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
都為之震動。
    武昌起義勝利後,湖北軍政府即於10月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於革命黨人公認的
領袖孫中山尚在美國,黃興又在香港,這次起義前推舉的領導人或被捕、被殺、受傷,
或逃匿,群龍無首;加上革命黨人沒有認識到掌握領導權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只有社會

上有「名望」的人才能號召組織政府。於是,由吳兆麟等提議,把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
統(相當旅長)黎元洪找來當湖北軍政府都督,把原來湖北咨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
化龍找來當總參議。黎元洪料想革命不會成功,便推托不肯上任。革命黨人只好組織謀
略處,擔負起軍政府的領導責任。5天後,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了,他見清王朝大勢已
去,才宣誓就職。他上台後,謀略處即被撤銷,軍政府被改組,立憲派公子及反動官紳
紛紛擠進軍政府。革命黨人雖然與之進行反覆鬥爭,終究未能扭轉以黎元洪為首的舊官
僚、立憲黨人控制湖北軍政府的局面。
    湖北軍政府成立後,立即宣佈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公
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規定主權屬於人民,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在中國第一次
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此外,湖北軍政府發佈各種文告,號召各省起義,促進了革命的
繼續發展。在外交政策方面,湖北軍政府宣佈所有清政府與各國締結的條約繼續有效,
賠款、外債照舊按期償付,各國在華既得利益「一體保護」,表示革命「並無絲毫排外
性質」,這是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的表現。
    武昌起義的勝利,引起了帝國主義和清王朝的極大震驚和恐慌。帝國主義各國迫於
革命形勢,不得不宣佈「嚴守中立」,同時又派軍艦集結在武漢江面,作武裝干涉的准
備。清政府則於10月12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兩鎮南下進攻革命軍,14日再度起
用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委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袁世凱想趁機攫取更大更
高的權位,以「足疾未癒」為理由假意拒絕出任,直到清政府委他為欽差大臣,給他統
率水陸各軍的大權,他才從河南彰德老家「出山」南下。10月17日,清軍不斷向劉家廟
增兵,於是爆發了陽(漢陽)夏(夏口,今漢口)戰爭。湖北革命軍奮起保衛武漢,群
眾踴躍參軍,幾天之內,軍政府擴軍達4萬人。
    新兵奮勇投入戰鬥,工農群眾手持刀矛助戰。10月19日,革命軍大敗清軍於劉家廟,
首戰告捷,漢口全市張燈結彩慶祝。
    10月27日,袁世凱命第一軍馮國璋部反攻,劉家廟復陷敵手。28日,革命軍又退大
智門。清軍縱火劫市,大火延燒3晝夜,漢口繁華之區化為焦土。11月2日漢口失陷。3
日,由上海趕來武昌不久的同盟會領袖黃興受命為戰時總司令。16日,黃興率部偷渡漢
水,反攻漢口,未克,17日退守漢陽。21日,清軍進攻漢陽,黃興率革命軍英勇抵抗,
終因寡不敵眾,27日漢陽又告陷落。歷時40天的陽夏戰爭結束。革命軍維持住與清軍隔
長江對峙的局面。
    武漢地區的軍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義造成的革命形勢是反動力量無法扭轉的。武
昌起義後,短短1個多月,全國24個省中就有14個先後宣告獨立,成立了軍政府。革命
風暴席捲神州大地,最後終於推倒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
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震驚中外的一次偉大的政治事件,它在中國的土地上第一次樹起民主共
和國的旗幟,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的創舉,也是整個東方文明史上的創舉,在中國
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同時,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
迫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的爆發立即在亞洲和世界激起巨大反響,它迎來了20世紀世
界各國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93 中華民國成立


                       中國歷史上資產階級革命政權的誕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從10月10日到11月27日的1個多
月裡,先後有湖北、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安徽、廣西、
福建、廣東、四川等14個省和上海、重慶兩市宣佈獨立,占當時全國24個省的半數以上。
    武昌起義的勝利和14個省的相繼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政權就成為革命的首要任務。
1911年11月,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和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為代表的
上海集團,同時展開了爭奪籌組中央政府的活動。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
的名義,向獨立各省發出通電,要求速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商組中央政府事宜。這一通
電遭到上海、江蘇、浙江軍政府和上海資產階級的抵制,他們要求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
總機關,並提出有兩省以上代表到會,即行開議。11月11日,江蘇、浙江、上海的3個
都督電邀各省派代表到上海開會。11月15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代表在上海
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但武昌集團不肯退讓,仍堅持會議要移到武昌召開。因為武
昌是首義之區,多數省的代表已抵達武漢,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也在武漢。
最後,上海方面讓步,議決各省代表赴武漢商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但每省仍須留1人
以上在上海,為通信聯絡機關。11月27日,漢陽失守,武昌城處於清軍的炮火之中。11
月30日,各省代表不得不在漢口英租界舉行會議,討論建立全國統一的中央政權。會議
除制定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外,還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
    12月2日,革命軍江浙聯軍攻下南京。黃興、宋教仁也從武昌到了上海,使上海成
為革命黨人活動的中心。12月4日,宋教仁、陳其美等出於維護同盟會革命領導權的目
的,組織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開會,以投票的方式選舉黃興為革命軍政府大元帥,黎元
洪為副元帥,並由大元帥主持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此,黃興一再推辭,黎元洪卻不甘
居於黃興之下而反對。14日,武漢、上海兩地的代表齊集南京開會,決定根據《臨時政
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15日,會議獲悉袁世凱的議和代表
唐紹儀已抵漢口,袁世凱有贊成共和之意,立即決定暫緩選舉總統,虛位待袁。
    而由大元帥暫行大總統的職權,並選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當時黎元
洪在武昌,由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這時,黃興接到孫中山即將
回國的確切消息,留在上海等候孫中山的歸來。
    12月25日,長期在國外領導反清革命的革命黨人公認的領袖孫中山從美國經英國倫
敦、法國馬賽回到上海。全國各界一致要求選舉孫中山為總統。由於他的崇高威望,12
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從上海乘專列到南京赴任,下午抵達南京,一時歡呼聲
震天,軍樂齊奏,長江江面的軍艦鳴禮炮21響。傍晚,孫中山到達總統府(設在過去的
兩江總督衙門,即太平天國時的天王府)。晚上11時,孫中山宣誓就職,宣佈中華民國
成立,孫中山在誓詞中說:「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
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
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孫中山全
集》第2卷第1頁)同時發佈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和《告全國同胞書》,規
定對內方針是實現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政統一、財政統一、「合漢滿蒙
回藏諸地為一國」、「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奠定中華民國的牢固基礎;對外方
針是洗清政府「辱國之舉措」。1月2日,孫中山通告各省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年,
1912年即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會議又選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並通過了
孫中山提出的臨時政府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陸軍總長黃興,
次長蔣作賓;海軍總長黃鐘瑛,次長湯薌銘;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司法總長
伍廷芳,次長呂志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
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君武;交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
任。以胡漢民為總統府秘書長。1月28日,改各省代表會議為臨時參議院,由各省代表
會議的代表充任參議員,推林森為議長。具有歷史意義的南京臨時政府經過曲折的鬥爭
終於誕生了。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
頒布了許多有利於發展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在政治方面,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效力相當於憲法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宗
明義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它
仿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規定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統
治權,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它根據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
由平等博愛的原則,宣佈中華民國公民一律平等,公民享有人身、家宅、保有財產、言
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請願、陳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
利,有納稅、服兵役等義務。通令保護華僑,禁止買賣華工,禁止買賣人口,廢除奴婢
買賣契約和一切主奴身份,承認受歧視的「蛋戶」(即水上居民)等所謂「賤民」在政
治上和其他人民享有同等的權利。為了保護人民權利,命令官廳焚毀刑具,禁止刑訊、
體罰,整頓警察,維持治安,並整頓吏治,嚴禁違法亂紀。臨時政府還改革了一些封建
的陳規陋習,限期剪除辮子,禁止纏足,禁止種植、吸食和販賣鴉片,禁止蓄娼,反對
封建迷信。
    在經濟方面,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些保護和獎勵工商業的法令,鼓勵人民興辦實
業,從事農墾,廢除清代的一些苛捐雜稅,歡迎華僑在國內投資,並協助維持了一些有
實際困難的企業繼續開辦下去。2月5日,實業部通知各省迅速成立實業司,立即開辦實
業。財政部統一管理外國借款和在國內發行的公債。
    在文化教育方面,南京臨時政府提出了一些進步的主張和採取了一些革命措施。如
提倡以自由平等博愛為主要內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提倡男女同校,獎勵女校;規定各級
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監督、堂長改稱校長;廢止讀經、禁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新編
教科書必須合於「共和民國宗旨」;新辦了一些工業科技學校、女子師範學校和蒙回藏
師範學校。
    在對外政策方面,南京臨時政府主張關稅自主,廢除領事裁判權。但為了換取各國
對中華民國的承認,避免列強乾涉,又繼續承認清政府與各國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承擔償還清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債和賠款。
    中華民國成立後,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帝國主義各國在外交上拒絕承
認,在經濟上實行封鎖扼殺,在軍事上進行威脅恫嚇。反動勢力頭子袁世凱在帝國主義
支持下,採取軟硬兼施的反革命兩手,篡奪革命果實。孫中山在內外壓力之下,被迫妥
協,於4月1日正式解職,讓位於袁世凱。其他一些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也相繼下野,新
生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僅僅存在3個月即被扼殺。政權落到袁世凱手裡,開始了北洋軍
閥的獨裁統治,中華民國只是一塊招牌,中國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夭折了,但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的成立,標誌著統治中國
260多年的清王朝的滅亡和在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歷史上
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從此,共和政體深得人心,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主覺悟。
任何違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國恢復帝制和建立獨裁統治都不能不遭到人民的反對而歸
於失敗。無論是袁世凱自己想當皇帝,還是張勳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帝制,都遭到人民的
唾棄,很快就垮台了。
    歷史也證明,中國資產階級是一個軟弱的階級,它既不能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
來徹底進行民主革命,又不敢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決裂,所以它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
革命的任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19:47 | 顯示全部樓層
94 清帝遜位


                         兩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最後一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打破了北京紫禁城往日的寧靜。為了對付武昌起
義,在武漢三鎮被起義軍攻佔的第二天,清政府即命令陸軍大臣蔭昌率領由部分北洋新
軍組成的第一軍,日夜兼程地南下鎮壓武昌起義;另一部分北洋新軍組成第二軍,在軍
咨府正使馮國璋統領下,作為預備隊,聽候調遣。這些北洋新軍都是袁世凱一手編練的,
當然不會聽從蔭昌的指揮,所以軍隊的行動非常遲緩。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和協理大臣那

桐、徐世昌感到形勢的嚴重,一再上奏清廷,要求再起用袁世凱。帝國主義列強也竭力
催促清政府重用袁世凱。在這內外一片「非袁莫屬」的叫嚷聲中,攝政王載灃不得不在
10月14日頒布諭旨,授予袁世凱湖廣總督,兼督辦「剿撫」事宜,負責指揮湖北全省的
軍隊和各路援軍。老奸巨猾的袁世凱認為湖廣總督的職權太小,便以「足疾未癒,難肩
重任」為借口,拒絕了清政府的這一任命。
    袁世凱不出山,北洋新軍當然不肯賣力。起義軍的不斷進攻和北洋新軍的潰退,給
袁世凱抓到與清政府討價的好機會。清朝的達官貴人,川流不息地進出河南彰德洹上村
袁府。
    蔭昌由於指揮不動馮國璋等人統率的北洋新軍,也特地跑到袁府去「促駕」。馮國
璋專程去彰德晉見老上司,袁世凱要他慢慢走,等等看,不宜立即採取軍事行動。10月
20日,皇族內閣的協理大臣徐世昌奉命到袁府探聽價碼,袁世凱提出六條要求,其中最
重要的就是組織責任內閣、授予他指揮水陸各軍及軍隊編製的全權和供給充足的軍費。
袁世凱還讓徐世昌轉告清廷當權者,當年說我袁某人有「足疾」,把我趕下台。
    現在,不答應這些條件,就別想我袁某的「足疾」會好起來。
    袁世凱穩坐釣魚台漫天要價,帝國主義列強連忙幫腔,它們抱怨清政府不該只給袁
世凱一個總督職位,而應讓他出來組織內閣。在內外的壓力下,清政府於10月27日發出
「上諭」,授予袁世凱欽差大臣,節制前線水、陸各軍的權力。
    袁世凱本想要足了價錢再出山,但由於革命形勢發展迅速,使他也不安起來了。於
是,他表示接受欽差大臣的任命。
    10月30日,他從彰德老家趕到信陽,立即指令馮國璋加速進攻。11月2日,北洋軍
攻下漢口,革命軍被迫退守漢陽。
    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改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要求袁盡快回京
籌組所謂「責任內閣」。袁世凱於11月13日到達北京,16日組織了新內閣。不久,袁世
凱又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下,迫令攝政王載灃辭職,退居藩邸。
    就這樣,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全部落到了袁世凱手中。
    袁世凱在同清政府討價的同時,又積極拉攏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提議雙方停戰,
「和平了結」。11月2日,清軍攻佔漢口後,袁世凱又提出立即進行和談。頭兩次談判,
因袁世凱一方堅持君主立憲而破裂。11月27日,清軍攻陷漢陽,威脅武昌。在英國駐華
公使朱爾典的調停下,南北雙方同意和議。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紹儀從12月18
日到31日在上海舉行了五次會談。主要問題是實行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在這個問題
上,袁世凱本無成見,他的目的只是竅取政權。所以,當他12月27日接到在上海的談判
代表唐紹儀關於「不承認共和,即無法開議」的電報時,喜出望外,當天就要求清廷召
集宗室王公,對國體問題表態。在28日的御前會議上,清廷被迫同意召開國會討論國體
問題。31日,南北雙方決定1912年1月8日在上海召開國民會議。至此,議和談判似乎即
將告成,袁世凱深表滿意,準備爬上臨時大總統的寶座了。
    就在這時,南方各省代表決定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使
袁世凱受到猛烈的一擊。在「南北議和」的策略受挫後,袁世凱又使出了「搶奪臨時大
總統」的策略。帝國主義列強也對革命黨人施加壓力。
    面對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戰爭叫囂和鼓噪,孫中山無法頂住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也
無力衝破革命陣營內部妥協勢力的包圍,被迫於1912年1月15日致電和談代表伍廷芳,
要他轉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
布解職」。
    野心勃勃的袁世凱見大總統的寶座可以搶到手,便馬上轉手利用革命的威勢向清廷
「逼宮」。1月16日,袁世凱率全體閣員上奏,要求皇太后和皇上召集皇族密開會議,
統籌全局,速定方針。隆裕太后接到奏折後,即於17日和18日連開皇族御前會議討論。
在會上,只有奕劻和溥倫等少數人贊成共和,良弼、鐵良、載灃等多數人極力反對,爭

吵不休。袁世凱得此消息,一面上奏折進行威嚇和引誘,說革命軍勢力很大,如長此拖
延,皇室指日可滅;如不趕快贊成共和,則優待皇室的條件就不一定有保證了;一面派
趙秉鈞、胡惟德和梁士詒為代表,列席隆裕太后19日召開的第三次御前會議,在會上進
行威逼和誘騙。趙秉鈞秉承袁世凱的意旨,提出了一個方案,主張同時取消南京臨時政
府和北京君主政府,在天津另組一個統一政府。袁世凱本想以這種方法達到既迫清帝退
位,又推倒南京臨時政府的目的,由他獨掌大權。袁世凱這個一箭雙鵰的把戲,結果弄
巧成絀,清朝的王公貴族幾乎一致反對,連溥倫也站到了反對共和的王公貴族一邊。良
弼等「宗社黨」分子在會後積極活動,準備組織新內閣,取代袁世凱。
    南京臨時政府也反對袁世凱一夥提出的在天津組閣的方案,立即打電報給袁世凱,
提出四項條件:一、清帝退位,放棄一切主權;二、清帝不得干預臨時政府組織事宜;
三、臨時政府地點須在南京;四、孫總統須俟列國承認臨時政府,國內改革成功,和平
確立,方行辭職;袁世凱在孫總統解職以前,不得干預臨時政府一切之事。1月22日,
孫中山又發表聲明:「文前此所云於清帝退位時,即辭臨時大總統之職者,以袁世凱斷
絕清政府一切關係,而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斯時乃可舉袁為總統也。」並且把南北議和
的真相公諸全國。貴族少壯派看到孫中山的聲明後,對袁世凱更加憤恨,指責袁世凱欺
負孤(指宣統皇帝)寡(指隆裕太后),甘當王莽後裔。
    陰險狡詐的袁世凱沒想到竟兩面受挫,十分狼狽。他為擺脫窘境,立即在暗中加緊,
「逼宮」的步伐。在袁世凱的授意下,不少省督和駐外官員紛紛電奏,要求清廷實行共
和。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又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更使王公貴族惶惶不安。1月
29日和30日,清廷連開御前會議,決定「遜位」以取得優待條件。隆裕太后在無可奈何
的情況下,於2月3日授予袁世凱全權,要他同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袁世凱於當
天打電報催伍廷芳將優待清室條例速定下來。
    2月5日,南京參議院通過優待條例和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
    經過南北雙方的多次磋商,於2月9日確定了「優待條件」八項,規定清帝退位後,
其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退位後的清帝費用每年400萬元,
由中華民國撥給;清帝暫住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員照常留用;其宗廟陵寢,
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由中華民國支付;
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負責保護等。隆裕太后接受了這些「優待條件」,於2月12
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頒發《清帝退位詔書》,宣佈清帝遜位。
    清帝遜位,宣告了在中國大地實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但由於帝國主義
列強的支持和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退讓,使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
凱的篡權活動得到初步實現。2月14日,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
職(4月1日正式解職)。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執掌了全國大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並沒
有改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20:07 | 顯示全部樓層
95 二次革命



                             「誅奸討逆再造共和」

    二次革命是1913年孫中山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體制的鬥爭。因為這次
戰爭發生在1913年,舊歷癸丑年,而主要地區又在江西和南京,故亦稱癸丑贛寧之役。
    袁世凱篡奪國家政權初期,南方還有七八個省和十幾萬軍隊仍在革命黨人手中。同
時革命黨人在袁世凱竊取國家權力後,也想了種種辦法來限制他們的權力。1912年3月,
孫中山公佈《臨時約法》,革命黨人還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幾個會黨組成了國民黨,
開展議會鬥爭。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驚醒了革命黨人。這一年的年初,國會選舉結果,國
民黨在參、眾兩院取得多數席位。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國民黨將以多數黨的地位組織責任內閣,代理理
事長宋教仁準備出任內閣總理。因而宋成為袁世凱專權的最大政敵。是年3月20日晚,
宋教仁在上海車站遇刺,傷重致死。後來,大量證據證明此案的主使人是袁世凱。宋案
真相大白,袁氏遂遭到全國輿論譴責。孫中山首先覺悟,力主武力討袁。他在日本得悉
宋教仁被刺的噩耗後,立即於3月26日返回上海,當晚便在黃興寓所召開緊急會議,商
討對策。孫中山在會上堅決主張武力解決,先發制人,推翻袁世凱的反動統治,並反覆
說服黃興等人放棄「法律解決」的錯誤主張。
    宋案發生後,引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6月26日,宋教仁公葬於上海,送葬者達
萬人之多。各地報刊抨擊袁世凱為「全國人民之公敵」,呼籲國民奮起「誅奸討逆」,
發動「二次革命」。
    革命形勢的不斷高漲,大大增強了孫中山等人的信心,於是毅然重新舉起民主革命
旗幟,發動武力討袁。而袁世凱則加緊反革命部署,積極準備內戰。帝國主義為了扶植
袁世凱,五國銀行團同袁世凱政府簽訂《善後借款合同》,借款2500萬英鎊,作為袁世
凱發動內戰的經費。4月7日,袁世凱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電會山東北洋軍進行軍事動
員,開始部署對南方的用兵。5月1日,任命陸軍總長段祺瑞兼代國務總理。
    確立「戰時內閣」體制。5月6日,袁世凱召開軍事秘密會議,制定對湘、贛、皖、
蘇四省用兵的軍事部署:一路主攻江西,一路主攻上海、南京,一路控制湖南,一路為
預備隊,決心發動全面內戰。5月中旬,北洋軍大舉南下。5月21日,袁世凱對國民黨人
發出最後通牒。6月9日,袁世凱罷免李烈鈞江西都督職;14日,罷免胡漢民廣東都督職;
30日,罷免柏文蔚安徽都督職,悍然剝奪國民黨所掌握的幾省軍政大權。
    國民黨在強兵壓境的情況下,只好起而倉卒應戰。7月12日,李烈鈞接受孫中山的
指令,從上海回到江西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佈江西獨立,發表
討袁檄文。檄文歷數袁世凱「乘機竊柄,帝制自為,暗殺元勳,弁髦約法,擅值巨款」
等罪行,宣佈這次起兵的目的是「保衛共和,驅除民賊」。7月15日,黃興在南京組織
江蘇討袁軍。
    宣佈江蘇獨立。黃興正式宣告:「法律解決,既經無效,仍不得不訴之武力,作最
後之解決」,表示要「努力馳驅,不除袁賊,誓不生還」。以後,安徽、廣東、福建、
湖南、四川等省先後宣佈獨立。但是,由於袁軍實力超過國民黨,獨立各省之間在軍事
上又缺乏統一指揮,不及兩月,各地討袁軍相繼失敗,長江各省被袁控制。江西方面,
在北洋軍水陸夾攻下,7月25日湖口失陷。8月18日南昌陷落,江西討袁軍瓦解,李烈鈞
敗走雲南。江蘇方面,黃興因軍事失利於7月28日出走。9月1日,張勳辮子軍攻佔南京,
江蘇討袁軍失敗。其他各省更是孤軍難支,相繼取消獨立。至此,「二次革命」失敗。
    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先後逃亡日本。袁世凱通過殘酷的暴力鎮壓,終於完成反
革命的武力「統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20:34 | 顯示全部樓層
96 袁世凱復辟帝制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倒行逆施者必自食其果

    袁世凱復辟帝制是1915年12月12日發生,結束於1916年2月25日的一場鬧劇。
    袁世凱(1859——1916年),字慰亭,別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是淮系軍閥袁甲三
的侄孫,是個胯胯子弟,曾兩次參加鄉試都落榜,1882年(清光緒八年),隨吳長慶督
兵赴朝鮮。
    1885年(光緒十一年),經李鴻章保薦繼任駐朝鮮商務委員,後以道員升調,留駐
朝鮮全權交涉通商事宜。甲午中日戰爭前夕,其見局勢嚴重,便請調回國。戰後,袁以
浙江溫處道留京聽候差委。他命幕友譯撰《兵法》12卷,因緣層遞榮祿,受到賞識。甲
午戰後,清政府以湘淮軍不足恃,有意改練新軍,袁遂受到慈禧太后親信榮祿的推薦,
於1895年12月被派到天津小站接管「定武軍」十營。袁以此為基礎,並增募人員,編練
「新建陸軍」7000餘人。1897年,清廷以袁練兵有功,提升為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
事宜。1898年9月,維新變法運動在光緒帝支持下達到高潮。慈禧太后、榮祿為首的頑
固派密謀發動政變進行鎮壓。維新派鑒於袁參加過強學會,懂外交,掌握軍隊,清光緒
帝於9月16日召見他,特賞兵部侍郎,專辦練兵事務。當局勢危急之際,維新派要他
「殺榮祿、除舊黨」以助新政,他滿口答應。但他回天津後,竟立即向榮祿告密,出賣
維新派,從而把維新派投入血泊之中。為此,袁深得慈禧太后的信賴,並從此官運亨通,
飛黃騰達。1899年6月,袁被提升為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東巡撫,率軍在山東殘酷
鎮壓義和團。1901年11月,賣國賊李鴻章病死,袁署理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實
授)。1902年初,袁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練兵大臣,並在保定創立北洋軍政司
(後改北洋督練公所),自兼督辦,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且抓住了清
朝京畿的警權。此後他又兼任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等職。1905年,袁拼
湊成北洋軍六鎮,實額共6萬多人,除第一鎮外,其餘五鎮全是他的嫡系。至此,以袁
氏為首的北洋軍閥反動集團的基本武力大體建成,成為清廷鎮壓人民的主要工具。袁的
權勢急劇膨脹引起了滿清貴族的猜忌,終於在1907年被清廷以明升暗降的辦法調任為軍
機大臣兼外務部大臣,剝奪了他對北洋軍的直接指揮權。1908年11月,光緒帝、慈禧太
後相繼死去,宣統帝繼位,由攝政王載灃監國,借口袁有「足疾」將其趕回老家「養
病」,從他手中奪回了大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1912年2
月,袁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採用軍事威脅和談判相結合的反革命兩手,竊取了中華民國
臨時大總統職務。1913年3月,袁派人在上海暗殺宋教仁,又向帝國主義乞求借款,發
動反革命內戰,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袁在鎮壓
「二次革命」後,一方面竭力破壞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加緊專制獨裁統治的建立;另
一方面大肆出賣國家的主權,極力尋求帝國主義的支持,為復辟帝制積極作準備。袁世
凱強迫國會改變先訂憲法、後選總統的立法程序,1913年10月6日先進行正式大總統的
選舉。當天,被袁世凱所收買的便衣軍警、地痞流氓數千人,打著「公民團」的旗幟包
圍了國會,高喊「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你們就休想出院」,在會場外面搗亂。
議員們從早上8時到晚上10時,忍饑挨餓,連選三次,最後屈服於袁世凱的武力,將袁
世凱捧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11月4日,袁世凱過河拆橋,下令解散國民黨,收繳438名
國民黨議員的證書、證章,使國會不足法定人數無法開會而名存實亡。1914年1月10日,
正式下令解散了國會。2月,袁世凱授意成立的「約法會議」,草草炮製出一個「字字
皆袁氏手定」的所謂《中華民國約法》,於5月1日公佈施行,以取代《臨時約法》。新
《約法》規定,「大總統總攬統治權」,凡一切內政、外交、軍事、制定憲法和官制、
任免大權,統由袁世凱獨攬。12月,「約法會議」通過《總統選舉法》修正案,規定大
總統無限期連任,大總統的繼承人由大總統推薦。這樣,袁世凱不僅可以終身獨攬統治
權,而且還可以傳之子孫。袁世凱的頭上除了剩下一塊「中華民國」的空招牌以外,其
他一切已和專制皇帝沒有區別。為了去掉「民國」這一牌號,袁世凱對外積極投靠帝國
主義,大肆出賣國家主權。據不完全統計,在袁世凱當權的幾年裡,和帝國主義侵略者

先後簽訂過100多個不平等的合同、協定和條約。
    特別嚴重的是1915年5月9日接受了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經過長期準備,
袁世凱認為條件已經成熟,遂即著手帝制復辟活動。1915年8月,首先由袁世凱的外國
顧問古德諾(美)和有賀長雄(日)出面,先後發表《新約法論》、《共和與君主論》
等,鼓吹「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公開叫嚷讓袁世凱當皇帝。袁世凱又指
使楊度(袁死後轉變,參加革命,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糾合立憲黨人和革命派的叛徒
在北京成立「籌安會」,公開策劃復辟活動。為了盜用「民意」,袁世凱又授意梁士詒
等於9月19日成立「全國請願聯合會」,兩次請願盡快決定國體。10月到11月,在袁世
凱的統一指揮下,在各省長官監督下,各省選出國民代表1993人,進行國體投票,結果
全部擁護君主制,並於2月11日一致上「推戴書」:「謹以國民公意,恭戴今大總統袁
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裝腔作勢表示推讓,當天下午再上「推戴書」,袁世凱
遂於12月12日發表接受帝位申令,高唱「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濫調,正式接受推戴。
13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封黎元洪等128人爵位,成立「帝制大典籌備處」,下令
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並在元旦登極。經過3年的精心策劃,袁世凱終於拋掉「民
國」的招牌,把封建皇帝的皇冠戴到了自己的頭上。
    袁世凱賣國稱帝的罪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公憤。12月25日雲南首先宣佈獨立,接
著,貴州、廣西也響應,組成「護國軍」進行討袁戰爭。北洋軍閥內部也發生了分化,
袁世凱手下的兩員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對帝制都抱消極態度,馮國璋甚至暗中和護國
軍聯絡。
    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不得不在1916年2月25日下令緩辦帝制,撤銷大典籌備處,3
月22日又宣佈取消帝制,廢除「洪憲」年號,仍以「大總統」的名義發佈命令。袁世凱
從稱帝到取消帝制,總共經歷了83天。
    可是,護國軍仍不肯罷休,堅持要袁世凱下台;孫中山也繼續發動武裝反袁鬥爭;
全國各地紛紛發表宣言、通電,要求懲辦袁世凱。馮國璋接連發電報,催促袁世凱退位。
袁世凱在南方的爪牙,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相繼宣佈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夾攻的情
況下,感到焦頭爛額,頭暈目眩,從此一病不起。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萬人唾罵聲
中狼狽地死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20:55 | 顯示全部樓層
97 護國運動



                              剷除帝制,恢復共和

    1915年,袁世凱倒行逆施,大做「皇帝夢」,加緊推行帝制復辟活動,激起了全國
人民的堅決反對。一場反帝制、反覆辟、反賣國的運動席捲全國。
    孫中山自「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高舉反袁鬥爭大旗。1914年7月在日本東
京組織中華革命黨,自任總理,號召革命黨人「協力同心,共圖三次革命」,決心推翻
袁世凱的專制統治,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黃興和一部分未參加中華革命黨而另組歐洲研究會的革命黨人,自袁世凱帝制活動
公開化以後,也放棄「停止革命」的錯誤主張,重新舉起反袁旗幟。
    原進步黨領袖梁啟超和他的學生蔡鍔在飽嘗自己釀造的袁世凱專制統治的苦酒之後,
為了不致落為「牛後」,也反戈一擊,走上了反袁道路。
    1915年8月24日,蔡鍔從北京趕到天津,與梁啟超密商重返雲南,起兵討袁計劃。
梁啟超提出由他作篇文章,表明反對帝制的態度;但蔡鍔需要偽裝擁護帝制,麻痺袁世
凱,以便逃出北京。此後,師生兩人依計而行。梁啟超寫成《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
文,駁斥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楊度等籌安會的種種謬論,指出袁世凱不宜
稱帝,希望不要逼到非動干戈不可。梁啟超不顧袁世凱的利誘和威脅,毅然於9月3日將
洋洋萬言的文章在京津各大報發表,對袁世凱及其洋顧問古德諾進行揭露和諷刺。梁啟
超的這篇文章,給袁世凱的帝制自為當頭一棒,揭開了護國運動的序幕。
    蔡鍔從天津回到北京不久,即邀集袁世凱的心腹孫武、唐在禮等軍界要人在自己家
裡舉行贊成帝制的簽名活動。他親書「主張中國國體宜用君主制者簽名於後」題款一行,
並率先簽了名。之後,又故意與京中名妓筱鳳仙打得火熱,佯裝不問政治。但暗地裡一
面密電雲南將軍唐繼堯、貴州護軍使劉顯世等速作反袁準備;一面派專人送信給黃興,
報告準備回雲南發難,請黃興予以協助。與此同時,蔡鍔去天津與梁啟超、湯覺頓以及
剛從貴州來的戴戡、王伯群等人最後議定:
    袁世凱一旦下令稱帝,雲南立即宣佈獨立,貴州越一月後響應,廣西越兩月後響應;
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三四個月後,會師湖北,底定中原。會後,
王伯群帶著蔡鍔的密信奔赴雲南,梁啟超在天津準備起義文告,蔡鍔回京打發家眷南歸,
作好出走準備。
    11月17日,蔡鍔以治病為名,微服出京,再住天津同仁醫院。19日凌晨,他到梁啟
超家與老師告別。兩人互相約定:
    成功,什麼地位也不要,回頭繼續作自己的學問;失敗,寧可死也不跑租界,不跑
外國,反映了蔡鍔為爭國格、人格、維護進步的共和制而發動反袁起義的真誠動機。天
色微明,蔡鍔身著日本和服,由梁啟超密派周善培和殷承瓛陪同,登上日本商船山東丸,
經上海東渡日本。在瞞住袁世凱以後,巧妙躲過密探的監視,從日本橫濱經香港、河內,
於12月19日回到昆明,同唐繼堯以及早兩天到達這裡的李烈鈞等勝利會合。
    當時的雲南猶如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早在蔡鍔入滇之前,雲南人民反對帝制就已
不是什麼秘密了。報紙公開發表社論,號召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滇軍中下級軍官日以
促唐繼堯起兵討袁為事。在雲南人民和滇軍中下級軍官的推動下,唐繼堯對討袁軍事也
有所部署。蔡鍔回到昆明,大大加快了起義步伐。
    12月22日,唐繼堯召開軍事會議,蔡鍔主張立即興師討袁,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贊
同。23日,以唐繼堯、任可澄名義向袁世凱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取消帝制,懲辦元兇,
並限於25日上午10時以前答覆。
    12月25日,袁世凱對唐繼堯等的要求拒不答覆。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通電全國,
宣佈雲南獨立。同時,發佈討袁檄文,歷數袁世凱19條罪狀,並宣佈成立護國軍政府和
護國軍。按照中華民國元年舊制恢復都督制,推唐繼堯為都督。護國軍編成三個軍,第
一軍主力由蔡鍔率領,羅佩金任參謀長,下設三梯團六個支隊,出四川,得手後進取武
漢;第二軍為偏師,李烈鈞率領,下設兩梯團三個支隊,出兩廣,相機進取湖南、江西,
得手後與第一軍在武漢會師;第三軍由唐繼堯率領,下設五梯團十一個支隊,負責補給
和警衛後方。
    另有挺進軍司令黃毓成、第一縱隊司令楊傑、第二縱隊司令葉成林所率部隊相機接
應。又委熊克武為四川義勇隊總司令,程潛為湖南招討使,開闢敵後戰場。
    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當時非常懸殊,護國軍總兵力兩師一混成旅,共2.1萬多人,
入川部隊有六七千人。袁世凱總兵力13個師,17個混成旅,總計38萬多人,在前線的是
4個師3萬多人。
    護國戰爭的主要戰場在川南。12月27日,護國軍第一軍先頭部隊劉雲峰第一梯團首
先出發,次年1月21日攻克敘州(今四川宜賓市)。1916年1月16日,蔡鍔親率護國軍第
一軍主力趙又新第二梯團、顧品珍第三梯團揮戈繼進,直指川南重鎮滬州。2月6日攻佔
滬州。2月中旬,護國軍在納溪一帶屢挫曹錕、張敬堯的氣焰。3月17日,護國軍重創張
敬堯的第七師,使北洋軍不敢再進攻護國軍。
    護國軍還在湘西和滇東南兩個戰場上同時給北洋軍以沉重打擊。
    2月21日,李烈鈞率護國軍第二軍向廣西前進,迎擊奉袁世凱之命進犯雲南的粵軍
龍覲光部。3月中旬,李烈鈞部張開儒支隊與挺進軍黃毓成部,護國軍第三軍趙鐘奇支
隊、桂軍馬濟部圍攻百色,龍覲光繳械投降,通電贊成共和。3月15日,陸榮廷乘機在
柳州宣佈廣西獨立,粉碎了袁世凱從後路進攻護國軍的陰謀。李烈鈞進軍廣東,護國戰
爭進入高潮。
    袁世凱見大勢已去,被迫於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命四川將軍陳宦與蔡鍔談判議
和,妄圖退保總統地位。但護國軍沒有受騙,堅持袁世凱不退位,就無調停可言。蔡鍔
同意自3月31日起停戰一週(以後又兩次各延長一月),目的在於爭取時間,籌劃軍備,
以圖大舉。陸榮廷一面北攻湖南,威脅袁世凱的心腹湯薌銘;一面配合李烈鈞進攻廣東,
迫使龍濟光於4月6日宣佈獨立。
    5月8日,獨立各省在廣東肇慶成立以唐繼堯為撫軍長,岑春渲為副撫軍長,梁啟超
為政務委員長,蔡鍔、李烈鈞、龍濟光等為撫軍的軍務院,宣佈指揮全國軍政,與袁世
凱政權相對立。
    與此同時,孫中山也發表宣言,表示「袁氏未去,當與國民共任討賊之事;袁氏既
去,當與國民共荷監督之責,決不肯使謀危民國者復生於國內。」(《孫中山選集》第
114頁)並命令各地中華革命軍務必與討袁各派協同作戰。
    在護國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鬥爭下,袁世凱集團內部分崩離析。浙江、陝西、
四川、湖南等省紛紛宣佈獨立。袁世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6月6日,他憂憤交加,
一命嗚呼,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6月29日,繼任大總統黎元洪宣佈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參加護國運動的各派
政治力量以為大功告成。7月14日,唐繼堯宣佈撤銷軍務院。接著,中華革命黨也宣佈
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護國戰爭至此結束。
    反袁的護國運動,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取得了粉碎袁世凱
復辟帝制的勝利。蔡鍔主動發難,善於聯合各派反袁力量,功不可沒。
    護國運動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達到了剷除帝制,恢復共和制的目的。因
此,護國運動仍然具有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性質。但它打倒的僅僅是一個袁世凱,代
之而起的段祺瑞,仍是帝國主義壓迫下的封建軍閥專制獨裁。從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
命整個過程來看,護國運動仍然沒有取得成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21:14 | 顯示全部樓層
98 護法運動


                       「吾國之大患,莫過於武人之爭權」

    護法運動是1917年孫中山發動和領導的反對段祺瑞獨裁統治的鬥爭。
    1917年7月張勳復辟失敗後,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段祺瑞任總理,重新掌握北京政
府實權。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毀滅約法和武力統一作為施政重點,公開宣佈「一不要約法,
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力求專制統一。孫中山號召擁護《臨時約法》,恢復國
會,得到了西南軍閥某種程度的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除了對付革命派以外,
也直接危及到西南軍閥的地盤,因此他們想借助孫中山的聲望,以對抗段祺瑞的武力統
一和擴大自己的實力。海軍總長程璧光反對段祺瑞蹂躪約法、破壞民國,率第一艦隊脫
離北洋政府,擁護孫中山的護法主張。1917年7月17日,孫中山率領兩艘軍艦到達廣州,
正式揭起護法旗幟。在到達廣州的當日晚,他就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
假共和,建設新共和,並呼籲各界奮起為護法而鬥爭。22日,程壁光率第一艦隊從上海
到廣州,壯大了護法的聲勢。多數國會議員不滿於段祺瑞的毀法專擅,紛紛南下。8月
中旬,南下議員已達150多人,由於不足法定人數,不能召開正式會議,便根據孫中山
的提議決定召開非常國會。8月25日,非常國會開幕,決定組織護法軍政府。9月1日,
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雲南督軍唐繼堯、兩廣巡閱使陸榮廷為元帥,護
法軍政府成立。9月10日,孫中山宣督就職,宣佈段祺瑞等為叛逆,並出師北伐。護法
戰爭正式開始。當時兩廣和雲南、貴州相繼脫離北洋政府,西南四川連成一片,成為護
法中心。
    在孫中山的號召下,國會議員紛紛南下參加護法。護法戰爭先在湖南開始。還在護
法軍成立前,段祺瑞為實現武力統一計劃,即派其心腹傅良佐為湖南督軍,並源源不斷
地將北洋軍開入湖南,引起湖南各界強烈不滿。9月18日,零陵鎮守使劉建藩與駐衡陽
的湘軍旅長林修梅聯銜通電,宣告湖南自主。10月6日,組成護法軍湘軍指揮部,推舉
程潛為總司令。同日,湘南護法軍與北洋軍在湘潭西倪舖接戰,護法戰爭正式爆發。此
後,湘南護法軍和兩廣護法聯軍與北洋軍在衡山、寶山一帶相持近一月,戰況十分激烈。
11月,南軍開始取得優勢,接連攻克寶慶、永豐、湘鄉、衡山、湘潭等地。18日,湘南
護法軍佔領長沙。此時,各省護法勢力也紛紛起來響應。12月初,滇、黔、川護法聯軍
趕走了段祺瑞派到四川的查辦使吳光新,攻佔了重慶。同月黎天才等人在襄陽通電宣告
自主,組成「湖北靖國軍」;郭堅等人在鳳翔宣告獨立,組成「陝西護法軍」。此外,
河南、山東等省也有靖國軍相繼起事。總之,護法軍一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在湖南這
個主要戰場上,護法軍連戰連捷,迫使北洋軍多次易帥。其他如四川、福建、湖北等戰
場,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在短短的三四個月內,護法運動就遍及到十幾個省份。北洋
政府內部直系和皖系各自從本系的利益出發,在對西南用兵問題上採取了不同的態度。
直系為了牽制皖系的力量,增強與皖系爭權的實力,所以高喊「和平統一」,竭力要求
保持西南各省的勢力。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暫佔上風,段祺瑞於11月16日被迫辭職。馮
國璋勸說西南軍閥放棄武力,「和平解決」。西南軍閥本來就不是真心護法,現在自己
的地盤和實力得到了鞏固,於是就與直系軍閥勾結,反過來破壞護法運動。12月,陸榮
廷、唐繼堯未經孫中山同意,自行在湖南、四川兩條戰線宣佈單方面停戰。1918年1月,
西南軍閥於軍政府之外另組「中華民國護法各省聯合會」,以岑春渲為議和總代表,加
緊謀求與北洋軍閥妥協。孫中山堅決反對妥協。為了把孫中山排擠出護法運動,西南軍
閥又進一步收買了非常國會。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組織北洋軍大舉南攻,護法軍在
湖南佔領的地盤很快大部丟失。4月10日,非常國會秉承西南軍閥的意旨,通過《中華
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決定改組軍政府,將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孫中山
堅決反對這一荒謬決定。次日,他即向國會指出擅行改組軍政府是非法的,並堅決表示:
「即於改組後有欲以為總裁者,亦決不就之。」
    5月4日,孫中山憤而向非常國會提出辭職,通電揭露西南軍閥破壞護法運動的種種
罪行,向國民沉痛宣告:「吾國之大患,莫大於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5
月20日,非常國會不顧孫中山的警告,改組軍政府,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

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渲等7人為總裁,以岑春渲為主席總裁,廢除大元帥制。
至此,護法軍政府完全被西南軍閥所控制。5月21日,孫中山在絕望之餘,離開廣州,
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失敗。
    護法運動的失敗表明,有帝國主義作後台的中國軍閥勢力,比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
力量強大得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本身的軟弱性和妥協,無力擔當領導中國革命的
責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6:21:35 | 顯示全部樓層
99 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的堅實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文化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在進行帝制復辟活動的同時,還大力提倡尊孔讀經。他剛登上
總統寶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親自發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學博大」。
1914年又發佈《祭聖告令》,通告全國舉行「祀孔典禮」。為支持袁世凱帝制復辟活動,
中外反動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逆流,1912年起,他們在全國各地先後成立了「孔教
會」、「尊孔會」、「孔道會」等,出版《不忍雜誌》和《孔教會雜誌》等。康有為還
要求定孔教為「國教」,宣揚「有孔教乃有中國,散孔教勢無中國矣」。面對這股反動
逆流,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的和封建勢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許
多人則感到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但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
者卻發動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大張旗鼓地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
復古思想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這個運動是從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開
始的。陳獨秀任主編,李大釗是主要撰稿人並參與編輯工作。陳獨秀是一名激進民主主
義者,他仇視當時的封建軍閥統治,要求實現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會制度和倫
理思想,認為要實現民主制度,必須消滅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規範。李大釗則反對復古
尊孔,要求思想自由,號召青年不要留戀將死的社會,要努力創造青春的中國。該雜誌
於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時,遷往北京並改名為《新青年》。進步知識分子團結
在《新青年》周圍,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從政治觀點、學術思想、倫理道德、文
學藝術等方面向封建復古勢力進行猛烈的衝擊。他們集中打擊作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思
想基礎的孔子學說,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們還主張男女平等,個性解放。
1917年起他們又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
對舊文學。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青年》實際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導中心。
1916年初,袁世凱稱帝,在此之前,美國人古德諾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楊度發表
了《君憲救國論》等文章,散佈中國宜於實行君主制,沒有君主便要「滅亡」的謬論。
《新青年》針對這種情況,發表了陳獨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後之覺悟》,李大
釗的《民彝與政治》、《青春》等主要論文,揭露了君主專制的危害。《新青年》從
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改用白話文,採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一些新詩,這對
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文學創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魯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對舊禮教舊道德進行了無情的鞭撻,指出隱藏在封建仁義道德後面的全
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國2000多年封建統治
的歷史就是這吃人的歷史,宣告「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篇小說奠定了
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一些進步刊物改用白話文。這又影響到全
國用文言文的報紙,開始出現用白話文的副刊,隨後短評、通迅、社論也都採用白話文
和新式標點。所有這些文學改革,使全國報紙面貌為之一新。
    1917年爆發了偉大的俄國十月社公主義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國革命的
道路。《新青年》應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發表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
和社會主義理論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發表了李大釗同志寫的《庶民的勝利》、
《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著名論文,熱烈歡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
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宣傳了西方的進步文化。以後,又傳播了社會主
義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階級的要求,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這一運動的深入發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
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鬥爭作好了思想準備。
    這次運動的主要缺點是其領導人沒有把運動普及到群眾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識分子
圈子裡,他們除了一般的政治口號外,沒有提出實現民主政治的具體辦法。同時他們形
式主義地看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中國文化遺產。但這個運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了封
建主義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為五四運動
奠定了思想基礎。當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列主義的時候,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
化,由一個資產階級文化革命運動轉變為一個廣泛宣傳馬列主義的運動,《新青年》也
逐漸變成宣傳馬列主義的刊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1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