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黃藥師

中國歷史里程碑-五千年歷史(整理中)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20 「絲綢之路」的開闢



              其「起點在2000年前的漢代,終點卻在無限遙遠的將來」

    絲綢之路指漢代從中國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
故稱絲綢之路。在古代世界上,只有中國是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各地
考古資料已充分證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錦繡的生產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
平。那時中國絲綢已經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輾轉販到中亞、印度。漢初,河西走廊曾
先後為烏孫、月氏、匈奴所佔,西域綠洲諸小國亦為匈奴所控制,漢與西方的道路難以
直達。元光二年(前133年)以後,漢武帝連年派大軍進攻匈奴,鞏固西北諸郡邊塞,
又陸續設立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隔絕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繫,得以溝通西域。
又從敦煌到鹽澤(今羅布泊)築造了很多烽燧亭障,以防匈奴南侵。公元前77年漢兵攻
克當道的樓蘭國,更其國名曰鄯善,將其國都遷至以南扦泥城。公元前60年漢置西域都
護,屯田於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張騫西使烏孫結盟後,漢使
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絲綢之路益加暢通,大量絲帛錦繡沿此路不斷西運,同時西
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輸入了中國。此後,王莽當政時和後漢期間,西域雖然幾度因
政局波動暫與漢廷短時中斷關係,但商業往來並未受很大影響。通過這條絲綢之路,漢
與歐、亞、非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達300年,影響十分深遠。
    這條道路雖然主要是商路,但中國和亞歐各國的政治往來、文化交流也都依賴這條
通道。通過它,中亞和南亞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算、醫
藥等科技知識,佛教、襖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先後傳來中國,並在中國產生了很大
的影響。中國的紡織、造紙以及一些工藝技術(如製作金銀器、繪畫等)也傳到西方。
    唐代以後,海運逐漸發達,西北地區民族政權興衰變化急劇,這條陸上通道的重要
性與安全保障逐漸降低而趨於衰落。在元代,由於驛路暢通,又曾繁榮一時。
    一般認為「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至地中海以達歐洲。
    它由東向西可分為3段。
    東段自長安至玉門關或陽關。其中在黃河以東的道路,與現在的幾條公路幹線和鐵
路線大體相當,線路較多,可稱隴西道。在黃河以西則是循今武威、張掖、酒泉以至敦
煌的「河西走廊」線,只有一條幹道,可稱河西道。在這條主要道路的南面和西面還有
一條線路,即自今成都西北通過今松潘,循積石山北麓到青海,沿柴達木北緣,越阿爾
金山進入新疆。
    這條線路是南北朝時南方通往西域的道路,它當時穿過黃河,經吐谷渾境內,所以
稱為「吐谷渾道」或「河南道」。
    中段是從玉門或陽關到達蔥嶺(今帕米爾)。由於有廣闊乾旱的沙磧和高峻寒冷的
雪山阻礙,它是線路上的咽喉地段。
    在漢代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指崑崙山北麓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沿之間的東西通道。
其間主要交通點有今若羌、且末、和闐、莎車。從塔克什庫爾干越過帕米爾,可南下至
印度,或西行至西亞各國。北道指天山南麓與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沿之間的通道。經過
的主要交通點有樓蘭和今焉耆、庫車、阿克蘇。由此或西南經喀什西越阿賴山脈進入中
亞;或西北越過天山進入中亞。東漢明帝以後,北匈奴被迫西遷,漢朝開闢了另一條道
路,稱為新北道,即由敦煌轉北經伊吾(今新疆哈密西)西至柳中、高昌壁,至焉耆與
原北道合。在隋唐時期,又開闢了從瓜州以北的玉門關經伊州、北庭、輪台(今新疆烏
魯木齊北)、越伊犁河至碎葉進入中亞的道路。
    西段指蔥嶺以西。也有幾條主要通道:一條從帕米爾經瓦罕山谷進入今阿富汗境,
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山,東南至巴基斯坦和印度;一條越帕米爾,經費爾干納盆地,西行
至河中地區,轉入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至地中海沿岸,進入歐洲或非洲;一條由中亞
西北行,經鹹海、裡海、黑海以北草原,進入歐洲其他地區。
    近年來一些國外學者(主要是日本學者)擴大了「絲綢之路」的概念,認為上述道
路只是通過沙漠綠洲的道路,因而稱之為:「綠洲道」。又將通過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地
區的道路稱為「草原道」。中國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或稱「南
海道」)。這些提法雖對研究東西交通及其貿易有意義,但已非指一般所謂的「絲路」
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19:09 | 顯示全部樓層
21 鹽鐵之議

  

                     這是漢昭帝給當時社會注入的一劑強心針

    鹽鐵之議是漢昭帝時,中央政府召開的一次由鹽鐵官營問題所引起的有關國家政策
的辯論。
    漢武帝在元狩年間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經濟政策,如統一幣制,
鹽鐵和酒類官營,實行均輸平准、算緡告緡等,這雖然充裕了封建國家的財政,為漢武
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經濟基礎,但是,伴隨農業生產的發展,土地兼併的現象日益尖銳,
廣大農民的負擔愈來愈重。鹽鐵官營等政策的弊端,如鐵器苦惡,價格不平,主管官吏
廢公法、謀私利,強征農民冶鐵煮鹽等等,也直接貽害農民,加劇了農民與封建國家之
間的矛盾,致使農民的反抗鬥爭日益頻繁。
    而且依靠鹽鐵官營等政策所聚斂的財貨,無法維持戰爭的長期消耗。因此,至武帝
晚年時,已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另一方面,經過漢王朝的連年出擊,匈奴力量
大為削弱,邊患有所緩和。這些客觀情況,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發生重大改變。征和四
年(前89年)武帝在詔令中指出,此後務在禁絕苛暴,不得擅興賦役,應致力農耕。從
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漢初的「與民休息」政策。
    漢武帝在政策上的轉變,對於穩定漢王朝的統治是必要的,但統治集團內部意見並
不一致。武帝死後,繼位的昭帝年幼,大權掌握在霍光手裡。為了保證「與民休息」政
策的實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下詔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國
所舉賢良、文學,詢問民間疾苦所在。
    賢良、文學與桑弘羊意見不一,他們就漢王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辯論。這就是有名
的鹽鐵之議。
    在鹽鐵會議上,雙方辯論的主要內容有:(1)民間疾苦的原因。賢良、文學認為
民間疾苦的根源在於國家經營鹽鐵等經濟事業,提出廢除鹽鐵,設酒榷,均輸官。桑弘
羊反對這一主張,認為興鹽鐵,酒榷,置均輸,擴大了財源,是抗擊匈奴,消除邊患的
經費來源。而且,這些政策便於堵塞豪強大家的兼併之路,有益於農民。因此,他堅持
推行鹽鐵官營等事業。(2)對匈奴的政策。賢良、文學主張偃兵休士,厚幣和親,企
圖依靠德政的感化維持和親局面。桑弘羊則認為匈奴反覆無信,不能採用德政感化,只
有通過戰爭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擾,保證漢王朝的安全。他強調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當
世之務,後世之利」。(3)關於施政方針和治國的理論思想。賢良、文學信奉儒家的
仁義學說,主張德治,認為行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他們一再引證歷史教訓,批判嚴
刑峻法,指為亡國之道,把嚴刑峻法看作是秦王朝滅亡的原因。
    桑弘羊以法家學說作為指導思想。反對德治,主張法治,認為令是教育百姓的,法
是督察奸邪的,有了嚴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謹慎,奸邪自然止息。他所堅持的經濟政策
和治國方法都與法家思想相聯繫。此外。這次會議上的辯論還涉及農業的基本政策,對
社會現狀的估計和倫理道德觀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與今的關係問題。西漢桓寬編
撰的《鹽鐵論》詳細記載了鹽鐵之議的情況。
    賢良、文學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比較體察社會實況。他們在霍光
的支持下與桑弘羊展開的辯論,反映了統治階級內部對漢武帝晚年以後經濟和政治形勢
的不同認識。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不同的治國政策。經過這次辯論,儘管沒有廢止鹽鐵官
營和平准均輸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賢良、文學活躍一時。根據賢良、
文學的意見停止了酒類專賣。「與民休息」的政策進一步得到肯定,對昭帝、宣帝時期
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22 王莽改制

   

                 因改革而斷送自己命運的王朝,在歷史上極為鮮見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
措施。
    西漢自宣帝以後,元、成、哀、平四個皇帝都極端荒淫腐朽。朝廷大權落到外戚手
裡。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幾個兄弟,王鳳、王商,王音、王根4人以及侄王莽,先後擔
任大司馬的職務。大司馬在當時是掌握政務軍事重權的高官。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和刺史
郡守,也都出於王氏門下。王氏集團從上到下形成了一股勢力。
    漢哀帝死後,漢平帝繼位。他是一個9歲的小孩,完全受大司馬王莽的擺佈。王莽
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拉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結交官僚貴族。當他認為準備妥當之
後,就毒死平帝,立孺子嬰為皇帝,由他輔政,稱「攝皇帝」。這樣,他還不滿足,公
元8年,乾脆踢開孺子嬰,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把國號改為「新」,篡奪了漢朝的政
權。次年改元為「始建國」。
    王莽當政後,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他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持「新」朝的統治,
打出《周禮》的旗號,宣佈實行改制。公元9年,王莽宣佈全國土地改稱「王田」,不
許買賣。仿照古代井田制,規定一家男口不滿8口而田過一半(900畝),多餘的土地分
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的人,一夫一婦可以受田百畝。同時,他還把私家奴婢改稱
「私屬」,也不許買賣。王莽要推行的所謂「井田聖法」,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土地問題,
相反又把農民禁錮在「王田」裡當牛做馬;不僅沒有解放奴婢,而且把佔有奴婢作為制
度固定下來。實質上是復古倒退的改革。
    王莽實行了多次幣制改革,使用了金、銀、龜、貝、錢、布五物六類,28種貨幣,
稱為「寶貨」。不僅名目繁多,而且將早已失去貨幣性能的原始貨幣,如龜殼、貝殼等
拿來使用,造成了嚴重的金融混亂,貨幣貶值,而每改革一次,就是王莽集團對人民的
一次大搜刮。大量的黃金、白銀流到他們的腰包。
    王莽還實行了「五均六管」,即在全國幾大城市裡設「五均司市」負責管理市場,
平衡物價,收稅和貸款;實行鹽、酒、鐵器官賣;錢由政府統一鑄造;收山林、池沼和
農商、手工業稅,表面好似有益於民,實際是王莽集團的又一次變相搜刮。王莽所用
「五均六管」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張長叔等人,都有家資數千數萬。這些人
有了特權,便乘機收賤賣貴,投機倒把,大發橫財,幣制改革已給商業帶來嚴重的創傷,
百姓更是一貧如洗。貧苦農民無處謀生,就連上山打獵、放牧,以及捕鳥、捕魚、養家
畜、養蠶、紡織,甚至縫補、算卦都要上稅。
    除此之外,王莽還多次改動官名和縣名。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少府
為共工,改郡太守為大尹,縣令長為宰。先據《堯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後又據《禹貢》
改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後又恢復舊稱,他頒行五等爵,濫加封賞,卻把受
封的人留在長安食祿,有的人因為俸祿無著不得不傭作為生,更多的官吏則競為奸利,
受賄賂以自給。這些改革不僅不能解決社會矛盾,反而使社會矛盾加劇。貧苦農民一旦
觸犯了「新法」,就要被罰為官奴婢。因犯禁被捕,押解長安去服勞役的人一次竟達10
萬之多。在王莽當政期間,還挑起了對東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大量征發徭役和物
資,使人民更陷入悲慘境地。王莽卻用搜刮來的民財肆意揮霍,大興土木,修建廟宇。
他還託言古時皇帝納120女致神仙,將民間女子大批選入宮中,供其淫樂。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
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新朝遂告滅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19:54 | 顯示全部樓層
23 赤眉綠林起義

  

                 推翻新莽政權,是赤眉綠林起義對歷史的巨大貢獻

    赤眉綠林起義是爆發於西漢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有的成為地主豪強的佃農,更
多的則完全被排擠出生產領域,成為輾轉溝壑的流民,甚至淪為奴婢。
    由於封建統治動盪不安,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認為漢祚已盡,王莽藉機篡權。王莽
為緩和社會危機,實行托古改制。
    由於托古改制措施損害了貴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會經濟的大混亂。加
之王莽法禁煩苛,濫用刑罰,又對邊境少數民族無理用兵,結果民怨沸騰,社會危機進
一步加深。
    農民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最後醞釀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公元18年,山東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今山東莒縣東北)集合饑民
百餘人起義,佔據泰山,附近農民紛紛響應。不久樊崇的同鄉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
等都率領群眾參加,起義隊伍猛增至數萬人。他們以泰山為中心,轉戰山東,到處捕殺
官軍,沒收地主財物,嚴懲惡霸地主。
    樊崇領導的起義隊伍,都是純樸農民。他們沒有文書,沒有號令,也沒有旗幟和標
識,領袖和普通老百姓平等相處。其中職位最高的人被稱作「三老」,其次是「從事」,
再次是「卒史」。這些都是原來對鄉閭小吏的稱呼。他們互相之間以「巨人」相稱,表
示地位平等。他們約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作為起義隊伍的紀律。
    這支起義軍屢敗王莽的地方軍。王莽派太師王匡,率大軍前往鎮壓,被打得落花流
水。為了和王莽軍隊區別開來,他們把眉毛塗上紅色,因此被稱為「赤眉軍」。赤眉軍
紀律良好,當時流傳的歌謠說:「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起義武裝
和王莽官軍的愛憎。此後赤盾軍活動於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諸省交界的廣大地區,
聲勢越來越大。
    在赤盾軍起義的同時,全國農民起義軍還有銅馬、大肜、五校、高湖、檀鄉、五樓、
富平、獲索等二十餘支。其中力量最強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與王莽
太師同名)、王鳳領導的隊伍。他們以綠林山為基地,因此被稱作「綠林軍」。
    公元22年,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帶發生了傳染病。
    綠林軍決定分散轉移,由王匡、王鳳領一支人馬,向北攻佔南陽(今河南南陽),
號稱「新市兵」;由王常,成丹領一支人馬,向西攻佔南郡(今湖北江陵),號稱「下
江兵」。不久,平林(今湖北隨縣北)人陳牧也聚集一支隊伍響應,號稱「平林兵」。
    正當綠林軍不斷發展擴大的時候,一些地主階級分子也乘機混入。如漢朝皇族、破
落地主劉玄參加「平林兵」;南陽大地主劉秀率家兵響應,號「春陵兵」。綠林軍組織
成分複雜了,領導權逐漸被地主階級分子所篡奪。
    公元23年五月,綠林軍已發展到10萬人。他們推選劉玄為皇帝,建元更始,王匡為
定國上公,設置三公九卿,建立了革命政權。接著,王鳳指揮八、九千農民軍,英勇殺
敵,裡外夾攻,打敗了王莽圍攻昆陽(今河南葉縣)的42萬大軍。
    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9月,綠林軍攻入長安。長安城內百
姓乘機暴動,打進皇宮,處死王莽。有人把他的舌頭割下,因為他說盡了騙人的謊話。
「新」朝的罪惡統治結束了。
    劉玄政權建立不久遷都洛陽。第二年又遷至長安。在劉玄遷都洛陽時,赤眉軍領袖
樊崇親率起義軍首領20多人去洛陽,表示對更始政權的信賴和支持。就在這時,劉玄這
個沒落貴族的地主階級本性也開始暴露出來。他日夜在後宮飲宴,先後將農民將領申屠
建、陳牧、成丹等人用計騙進宮中殺害。
    樊崇為了團聚部眾,離開洛陽。劉玄又派軍隊攻打王匡、張卬等及綠林軍一些農民
出身的領導人。農民軍和劉玄集團矛盾尖銳起來。
    與此同時,混入綠林軍的另一地主階級分子劉秀,到河北發展自己的勢力,於公元
25年六月建立了東漢政權。
    赤眉軍在樊崇等率領下,分兵兩路向西進發,所過之處,給封建統治勢力再一次掃
蕩和打擊。公元25年正月,進軍弘農(今河南靈寶南)。這時,義軍已擴大到30萬人,
樊崇把起義隊伍進行了整頓,分萬人為1營,共30營。這年六月,赤眉軍進至華陰(今
陝西華陰東南)。這時由更始政權中逃出來的一個地主階級分子,向樊崇勸說立宗室。
農民軍由於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樊崇從隊伍中找出來姓劉的70多人,最後以抽籤的辦
法,選出15歲的牧牛娃劉盆子為皇帝,年號「建世」,國號「漢」。皇帝有了,下一步
當然要設立文武百官。
    按地位和作用,樊崇是赤眉軍領袖,威信最高,因此丞相一職應由樊崇擔任。但樊
崇不識字,不能看、批公文,只好由初識幾個字,能讀懂《易經》的徐宣作了丞相,樊
崇作御史大夫,逄安、謝綠分別做了左右大司馬。
    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北),革命政權就這樣組成了。9月,赤盾軍開進長安,更始
帝劉玄投降,被農民軍處死。
    赤眉軍進長安後,經過整頓,紀律嚴明,各營閉門自守,長安附近治安良好。以前
因避王莽之禍或躲更始政權騷擾的長安市民紛紛回來,「市裡且滿」。但赤眉軍不知道
怎樣管理奪到手的政權。長安的地主階級看到赤眉軍政權不同於更始政權,不代表他們
的利益,都把糧食隱藏起來。赤眉軍在長安1年多,糧食斷絕,不得已撤離長安,向西
北就食。當時車甲兵馬「眾號百萬」,所過無敵。他們走到隴縣西北的番須山谷中,正
遇上天寒大雪,戰士衣薄,很多人凍餓死去,只得退回長安,準備東歸。這時赤眉軍人
人想家,軍心渙散,出長安時只有20萬人,一路上又散去不少。公元27年初,赤眉軍在
崤底、宜陽一帶,被劉秀用重兵包圍,被迫投降劉秀。
    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義,旋即被鎮壓。
    赤眉綠林起義推翻了新莽政權,給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使得西漢後期嚴重的社
會危機得到暫時的緩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統治者所佈下的陷阱裡,這一轟轟烈烈的農
民大起義終於失敗了。劉秀竊取農民戰爭的勝利果實,經過10年時間,先後削平地主割
據勢力,重建了統一的東漢封建王朝。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0:17 | 顯示全部樓層
24 白虎觀會議



                         儒學經典與讖緯迷信的欽定結合

    白虎觀會議是漢章帝時(79年)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討論
儒經的異同的一次會議,會後,章帝命班固把討論結果編成《白虎通義》作為官方典籍
公佈,影響深遠。
    自西漢初年叔孫通制禮作樂以來,儒家思想漸漸開始得到重視,漢武帝時期,採納
經學大師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崇儒術,經義為漢治法,攻讀儒經成了經師們榮顯
的專門行道。但漢武帝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對當時有名的儒家學派,皆為其在大學設
一講座,謂之學官。充學官者,並不只是《詩》、《書》、《易》、《禮》、《春秋》
五經。然而,自此以後,儒家學說經政府的倡導,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越傳越多,越傳
越繁瑣。《漢書﹒儒林傳贊》稱:「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
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支葉藩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
人,蓋利祿之路然也。」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鑒於當時諸經分派分支太多,對
經義的解釋也各有差異的狀況,宣帝乃「詔諸儒講五經同異,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
臨制決」史稱石渠閣(未央殿北藏秘書的地方)奏議,這成了封建政權第一套完整的法
典。西漢末年,哀、平之際,儒家哲學內部發生經今,古文派之爭,劉歆於皇家圖書館
秘室中發現的古字體《春秋左氏傳》、《毛詩》、《易禮》等在王莽時代被立為學官。
自此以後,經今、古文二派鬥爭激烈,你消我長。
    東漢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佈圖讖於天下,進一步把儒家經義與讖緯圖書等迷
信東西結合起來,完成了東漢國教的形式,所謂讖是當作神靈啟示人們的一種預言。讖
與緯連稱,是一種長期的發展結果。讖緯即總集過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質的預言,而用
以解釋一般性質的儒家經典,使那些預言與儒家經典相交織,使聖人的教條與神靈的啟
示合二為一。這樣,聖經變成了天書,孔子就變成了神人。到了漢章帝建初四年(79
年),把西漢宣帝、東漢光武的法典和國教更加系統化,這就是所謂的「白虎觀會議」。
    章帝建初四年詔引光武中元元年詔書云:五經章句繁多,議欲省減。至永平元年,
長水校尉倏樊奏以,先帝大業當以施行。於是,章帝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
諸儒集會白虎觀,講義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於恭奏,章帝親臨
現場,裁定對錯,決定取捨。這樣一連數月,問題才得以解決,這就是白虎觀奏議。欽
定的奏議,賦予了光武以來儒家經典與讖緯迷信相結合的神學性與國教化性質。
    作為這次歷史性會議結果的集中體現者,是《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
《白虎通》等。《舊唐書﹒經籍志》說它是漢章帝撰,《新唐書﹒藝文志》說它是班固
撰。實則是班固作為史臣對當時的白虎奏議加以系統整理的結果。
    《白虎通義》實際就是這次會議的記錄。全書共分4卷,書中除徵引六經傳記外,
雜以讖緯,將今文經學與讖緯糅合一起,體現出東漢統治思想的特點。
    從《白虎通義》所引的經傳來看,它是盡其雜糅混合之能事,將《易》、《詩》、
《書》、《春秋》(包括各家的《序傳》)、《禮》、《樂》、《論語》、《孝經》以
及各種逸文,和圖書讖緯混合在一起。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25 東漢外戚宦官專政

  

                             在腐朽的政風中走向滅亡

    外戚宦官專政,是東漢後期特殊政治事件,對當時的朝野震動頗大。大凡每個封建
王朝後期,政治腐敗,經濟崩壞,皇帝昏庸無能,這就為外戚、宦官操縱朝政提供了絕
好的條件,東漢末年的外戚宦官專政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典型說明。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建立政權後,為防大權旁落,對外戚的防範極嚴。所以,劉漢政
權機制運轉還屬正常。章帝死後,其子繼位為和帝時,年僅11歲,難以視政,只好由其
母親竇太后臨朝聽政。母后聽政,必然要倚重其娘家親屬以為輔助,其兄弟竇憲等掌握
實權,由此開始了外戚專政的局面。但是漸漸年長的和帝開始對其舅父竇憲等不滿起來,
於是,宦官鄭眾等趁機為和帝謀劃,將竇憲黨羽一舉收捕,奪回政權,鄭眾等宦官因此
得以封侯陞官,宦官開始得勢,這也是宦官與外戚的第一次交鋒。此後,東漢政權就在
外戚與宦官的爭奪打鬥中搖來晃去,皇帝就似任人擺弄的布娃娃,完全成了傀儡。
    和帝死,出生僅百多天的殤帝立,不到數月死。於是,鄧太后與其兄弟鄧騭迎立年
僅13歲的和帝之侄為安帝,鄧太后掌握大權,引用外戚,但她汲取竇太后的覆滅的教訓,
盡量恭謹守法,禮待宦官鄭眾、蔡倫等人,尚保平安無事,鄧太后死,安帝親政,鄧氏
一門立遭貶黜,鄧騭等兄弟子侄7人被迫自殺。鄧氏被滅,宦官並未得勢,安帝又引其
母家耿氏,妻家閻氏等外戚掌權,但更加驕橫無度,政治也愈加腐敗。安帝死,閻氏掌
大權,迎立年幼的北鄉侯為少帝,不久少帝病死。對外戚獨攬朝政,宦官早心懷不滿,
意圖奪權,這時見時機一到,宦官孫程等19人共謀,發動宮廷政變,殺掉閻顯及其同黨,
擁立濟陰王為順帝,宦官聲望陡然升高,他們既被封侯,又被破例恩準可以收養子以傳
襲爵位。
    順帝時,以皇后父梁商為大將軍執政。梁商死,順帝又任命梁商子梁冀為大將軍執
政,東漢的外戚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敗時期。梁冀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向來橫行不
法。順帝死,年僅2歲的沖帝立,梁太后聽政,其兄梁冀掌握大權。
    一年後沖帝死,立僅8歲的質帝。質帝幼而聰明,即指斥梁冀為「跋扈將軍」。梁
冀聽了既恨又怕,覺得這小皇帝不好胡弄,於是支使人暗中毒死質帝。又立15歲的蠡武
侯為桓帝。
    桓帝即位後,娶梁冀之妹為皇后,梁氏更加飛揚跋扈,權震朝野。
    梁冀身為大將軍執政,又有皇太后、皇后兩個妹妹鎮守宮中,許多宦官也是他安插
的親信,皇帝已處於他監控之下,甚至生命安全也為其掌握。桓帝為了討好外戚,既增
加梁冀封邑,又增加梁冀所領大將軍府的官屬,倍於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兒子皆為
萬戶侯。梁冀的封戶前後共3萬戶。梁冀掌政,其妻孫壽也大獲封賞,被封為襄城君子,
兼食陽翟租稅。又加賜赤紱,和長公主相同待遇。梁冀囂張的氣焰使人望而生畏,不但
不敢得罪,而且還必須順從拍隨,凡朝廷百官陞遷,都要先到梁家求見謝恩,然後才敢
去政府部門報到任職,太尉李固、杜喬等耿直之士不肯依附他,都被他誣陷處死。文武
百官,順之者生,逆之者死。他還不惜用誣蔑、下毒、強取豪奪等手段,威嚇眾人。桓
帝曾大會公卿,共議如何特殊禮遇梁冀之事。有司奏請准許梁冀入朝不趨,帶劍上殿,
謁贊時不稱名,其禮儀比於西漢開國功臣蕭何。以定陶、陽成余戶、增其封地為4縣,
其勢比東漢開國功臣鄧禹。
    賞賜金錢、奴婢、彩帛、車馬、衣服、甲第,比於西漢中興功臣霍光。群臣朝會時,
為其獨辟席位,凌駕於三公之上。對於這樣優厚的待遇,梁冀心裡還不高興,覺得有司
所奏禮薄。
    從此,專擅威柄,兇恣日積,政事無論大小,莫不由他諮決之。
    梁冀在政治上無法無天,生活上更是驕奢淫佚。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梁氏為了炫
耀其灼天氣焰,大肆修建豪華宅地、園林,皇宮般富麗堂皇,他在首都附近辟獵場,逶
迤千里。設兔苑養兔,綿延數十里,征發吏民費數年工時才得以完成。曾令各地上交活
兔,不得有任何損傷,違者死罪。曾有一西域商人不知禁令,誤殺一兔,結果因此處死
者竟達10多人。他還將數千良民掠為奴婢,又稱之為「自賣人」,視東漢禁令為廢紙。
各地貢獻給皇帝的珍品,上等者皆選送梁府,剩下者才交皇宮。據統計,梁氏一門前後
有7人封侯,女子7人被封君(相當於侯),2人為大將軍,3人為皇后,6人為貴人。娶
公主為妻者3人,文武大臣57人,掌權20餘年,擁立三位皇帝,是東漢外戚中無有比擬
的權臣。
    外戚灼天氣焰引起宦官不滿,鬥爭時明時暗。桓帝為外戚所制,也想擺脫梁冀控制,
多得些自由,所以當梁太后、梁皇后死後,即與宦官唐衡、單超等人策劃剷除梁冀。延
熹二年(159年),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5人發動政變,將梁氏一門無
分老少長幼,盡皆斬盡殺絕,梁冀慌恐自殺,其他公卿將校處死的數十人,免官300多
人,朝廷的高官幾乎被罷黜一空。被沒收的梁冀家財,拍賣後得錢30多億,朝廷因此而
減當年天下租稅之半。
    梁氏外戚是被鏟滅了,但是,政權實際上並未回到桓帝的手中,而是為宦官們所掌
握,單超、徐璜等5人因誅外戚有功,同日封侯,世稱之為五侯。又小黃門劉普、趙忠
等8人也被封為鄉侯。宦官執政,情況比外戚執政並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加腐敗混亂。
他們把宗族親戚派到地方上擔任刺史、太守,貪贓枉法,搾取民財,形同盜賊。單超弟
單安為河東太守、弟子匡為濟陰太守,徐璜弟徐盛為河內太守,左悺弟左敏為陳留太守,

具瑗兄具恭為沛相,都是為害當地的貪官。徐璜兄子徐宣為下邳令,因求汝南太守女不
得,竟然發吏將其女捕到衙署,用箭射死,埋屍縣衙。宦官侯覽的哥哥為蓋州刺史,將
轄區內富足人家以誣陷手段抓來殺掉,沒收其財產裝入腰包,前後累計達億萬數。侯覽
自己霸佔他人住宅多達381所,良田萬畝,還新建府第16座,並仿皇宮模樣,賓客僕從
在地方為非作歹,侵擾百姓,劫掠旅客,地方官稍加干涉,即被罷官,是非完全顛倒。
宦官單超早死,皇帝除追封為車騎將軍外,又賜東園秘器,棺中玉具,贈侯將軍印綬,
並賜國葬。後又派五營騎士、將軍、侍御史護葬。由其死可想見其生。此後,四侯驕橫,
天下為之語曰:「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
    宦官的貪污無恥和強取豪奪,使老百姓受盡其苦,無法忍受,於是紛紛「起而為
盜」,組織反抗。延熹八年(165年)桓帝立貴人竇氏為皇后。桓帝死,無子。竇皇后
與其父竇武迎立12歲的靈帝,竇太后臨朝聽政,以竇武為大將軍執政。竇武與太傅陳蕃
等謀劃誅鋤宦官,先控制政府中樞和部分近衛軍,又掌握首都及附近地方政府機構,准
備將宦官逐步剪除。但宦官曹節、王甫等先發制人,劫持靈帝和竇太后,假傳聖旨收捕
竇武等。竇武拒不受詔,聚兵數千準備抵抗,但最後還是被困自殺。事後,竇太后被軟
禁於雲台,靈帝完全為宦官所控。本來佔盡優勢的外戚居然被宦官的突然發難搞垮,可
知宦官的勢力在當時是多麼之大。
    曹節、王甫誅殺竇武、陳蕃等人後,自相封賞,加官進爵,父兄子弟皆為公卿列校
牧令守長,佈滿天下。王甫、曹節等死後,宦官趙忠、張讓等12人都任職中常侍,封侯
貴寵,世人稱之「十常侍」。靈帝甚至宣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待是我母」。宦官
得到了空前的恩寵,他們愈發肆無忌憚,胡作非為,東漢的政治也愈加混亂。
    東漢後期的政治,一言以蔽之,可謂是外戚宦官政治。這種政治使皇權旁落到外戚
和宦官之手,而皇帝則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形同擺設,他們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
為非作歹。惑亂朝綱,為害地方。不管是外戚掌握也好,還是宦官掌權也好,都是為了
滿足其自己的貪慾慾望,於政治無補,於社會無益。相反,只會導致政治更加腐敗,經
濟更加糟亂,人民生活更加痛苦。東漢王朝就是在外戚與宦官的打來斗去,皇帝像走馬
燈似的換來換去的過程中走向滅亡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26 東漢黨錮之禍

  
                              
                         士大夫政治抗爭的第二次大慘劇

    東漢黨錮之禍,是東漢桓、靈時的兩次打擊士人和太學生的事件,影響深遠。東漢
末年,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虛設。他們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強敢
豪奪;同時又把持官吏選拔大權,濫用親朋,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
行,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的仕途。當時民間流傳著嘲諷官吏選拔制度的打油詩:「舉秀才,
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
下選拔出來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會的動盪,國家命運和個人前
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識分子對時政提出議論和尖銳的批評,貶抑篡權竊國的
外戚宦官,褒揚不畏權勢憂國憂民的清官廉吏,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清議」,這種清議
發展到後來,便釀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外戚宦官主持朝政,有氣節的士大夫必然退歸田裡,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規律,
早在順帝時,士大夫就曾毀裂冠帶,避禍深山。到桓帝時,政治更加黑暗,更多的知識
分子逃入鄉下或山林,或躬自耕稼,自食其力;或隱居講學,苦身修節。表面看起來是
與世無爭,而透過其表象則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對外戚宦官當朝的強烈不滿。所以,當
朝廷安車玄纁,到深山谷中征請他們入朝為官,替宦官政治歌功頌德時,他們寧死也不
肯與宦官為伍,不但不應徵,而且進而指斥時政。《後漢書﹒黨錮列傳》稱桓帝、靈帝
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
名聲,互相題拂,品敷公卿,裁量執政,鯁直之風,於斯行矣。」
    與避居深山或山野的耆年淵德者相對應的,是居於太學年青氣盛的青年學生。東漢
桓帝年間,太學生已達3萬多人,他們有感於自己家世的零落和政治前途的暗淡。也對
宦官當政感到怨恨。於是,以郭泰、賈彪等為首的一批學生領袖一方面在太學中進行反
宦官政治的組織和宣傳;另一方面,又吸收社會上有識有才能者入太學,以擴充自己陣
容。因此,太學也成為當時又一政治活動中心,中國的年輕知識分子第一次出現在政治
鬥爭的前線上。桓帝永興元年(153年)朱穆任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刺吏,懲除貪官
污吏和權貴。他又以宦官趙忠葬父僭越規制為由,挖墳剖棺查實並逮捕其家屬治罪。桓
帝聞訊大怒,反將朱穆判作苦役。因此,引發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學生請願運動。
太學生劉陶等數千人到宮廷向桓帝上書請願,為朱穆喊冤。他們指責「中官近習,竊持
國柄,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顛倒是非,濫用職權。朱穆忠心憂國,深謀遠慮。是難
得的賢臣。如非要判刑,則我願代他受刑服苦役。桓帝只好赦免了朱穆。第一次請願算
是結束了。桓帝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規平羌有功,因宦官徐璜,左悺向其敲搾貨

賂不遂,誣陷其侵沒軍餉,判其服刑苦役。於是,太學生張鳳等300餘人又發起第二次
請願運動,詣宮廷上書為皇甫規鳴冤,皇甫規又因而得以赦免。
    處士的橫議與太學生的抗憤,給一批中下級正直官吏在精神上和輿論上以極大鼓舞,
他們也剛正執法,制裁宦官及其親朋。河東太守劉祜的屬縣令長大半為宦官子弟,百姓
患之。劉祜到任,黜其強權,平理冤獄。苑康為太山太守時,郡內豪姓多不法,苑康奮
威怒,施嚴令,再無敢犯者。南陽太守成□與功曹岑晊誅殺與宦官勾結的商人地主張訊。
山陽太守翟超與督郵張儉籍沒宦官侯覽老家財產。太原太守劉鑕誅殺貪橫放恣的小黃門
趙津。東海相黃浮逮捕射殺太守李暠之女的下邳令徐宣一門老幼,並將徐宣棄市示眾。

    在野處士,在朝中下級官吏和太學生三股力量平行發展,交相呼應,遂形成了反宦
官鬥爭的政治高潮。而這場鬥爭的首領人物就是出身中下的官吏後官至太尉的陳蕃,司
隸校尉李膺等。桓帝初,李膺為司隸校尉,宦官張讓的弟弟在其屬下任縣令,貪殘暴虐,
為躲懲治,逃到張讓家裡藏起來。李膺不畏宦官權勢,親自率吏卒到張讓家將其搜捕治
法。張讓訴冤桓帝,李膺據理駁斥,桓帝只好判李膺無罪。此後宦官一度收斂,李膺聲
望更高。當時人們若受到他的接待,則榮稱作「登龍門」。
    然而,宦官並沒有在那裡坐視對手宰割,他們總在伺機反撲。正好發生的張成事件,
成為他們發動第一次黨錮事件的借口。史載河內豪強張成善觀天文星相,占卜吉兇。他

結交宦官,連桓帝也曾向他請過教。他算準近期將要大赦,乃指使兒子殺人。李膺收捕
其子欲治極刑,卻正逢大赦當免。李膺愈懷憤疾,竟不顧大赦令而案殺之。於是懷恨已
久的宦官侯覽指使張成的弟子上書,誣告李膺等「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
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庭,疑亂風俗。」桓帝聞聽大怒,即下詔逮捕黨人,並向全國公
布罪行,以求天下同聲討。其時為延熹九年(166年)。結果,李膺、范游等200多人被
捕,「有逃遁不獲者,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於道。」太尉陳蕃力諫桓帝,指出
這種作法「杜塞天下之口,聾盲一世之人,與秦焚書坑儒何異?」桓帝聽了更生氣,竟
找借口連陳蕃也罷免了。李膺等在獄中受審時,故意牽扯部分宦官子弟,使宦官懼怕牽
連。竇皇后的父親竇武不滿宦官專權,同情太學生反宦官運動,太學生乃求助於竇武。
竇武乃上疏切諫桓帝,赦免黨人不要治罪,否則,將天下寒心,海內失望。於是,永康
元年(167年)赦免黨人200餘人。將其全部罷官歸家,並書名三府,終身禁錮不得為官。
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黨人雖然被罷官歸田,禁錮而不得為官,但他們卻得到了比當官更為榮寵的社會敬
仰。范滂出獄歸鄉,家鄉人迎接他的車多達數千輛。名將皇甫規乃西部豪傑,也覺得自
己未能列名黨人是一種恥辱。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
    他們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
次曰八廚。」以竇武、陳蕃等為三君,「君」指受世人共同崇敬。以李膺、王暢等為八
俊,「俊」指人中英雄。以郭泰、范滂等為八顧,「顧」指品德高尚而及於人。以張儉、
劉表等為八及,「及」指能引導人追行受崇者。
    以度尚、張邈等為八廚,「廚」指能以財富救助他人。這種相互的激勵,使與朝廷
權宦們的對立情緒更為強烈,不但沒能使黨人屈服,反而更激發了他們的鬥志。
    桓帝死後,靈帝立,宦官的權勢更大,也愈加腐朽荒淫。
    侯覽、曹節、王甫等人與靈帝乳母及諸女尚書,相互奸姘,穢亂宮廷,操弄國柄。
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乃謀誅殺宦官,不幸事洩,反被誅殺。由此開始,宦官們有恃無
恐,開始對黨人大打出手,演出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建寧二年(169年)宦官侯覽指使
人誣告山陽郡東部督郵張儉結黨,圖危社稷。曹節趁機示意有關治獄部門將上次的黨錮
者也牽扯進去。靈帝昏庸,遂准其奏,於是,李膺、范滂等百餘人被逮捕死於獄中,張
儉外逃出境才得以倖免。但他外逃途中,曾得到過許多人的冒死掩護,官府沿途追查,
因此成百人受牽累而家破人亡。這時候,仇人間也藉機陷害對方,誣指與黨人無關者。
    宦官又將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皆指為黨人,其死、徙、廢、禁者,又六、七百
人。事情至此並未結束,熹平五年(176年)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黨人訟冤,認為黨人
者,或耆擁淵德,或衣冠英賢,皆宜股肱王室。今乃被禁錮,辱在塗泥,所以災異屢見,
水旱並至。應該解除禁錮,以慰天命。曹鸞的上書本是好意,哪知皇上龍顏大怒,不但
不聽勸諫,反將曹鸞拘死於獄。又下詔州郡,更考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全
部免官禁錮,波及五屬。這就是第二次黨錮事件。這次事件打擊面更寬,懲治也更殘酷。
自此以後,士人忌口,萬馬齊喑,有氣節的知識分子幾無遺類,社會陷入一片黑暗和混
亂之中。
    東漢的黨錮之禍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次黨錮事件。它不同於秦始皇的焚書坑
儒只坑殺儒生,禁錮百家思想而獨崇法家,也不同於後來的文字獄。它是擅政宦官假借
皇帝名義而對朝野反對士人及年輕學生的全面打擊。但這種倒行逆施,並不能挽救其行
將滅亡的統治,當士人、學生的「文爭」被鎮壓下去以後,接下來的,就是平民百姓們
不堪壓迫起而進行的「武鬥」了,黨錮不久的黃巾大起義,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使漢靈帝意識到如不解決黨錮問題,黨人與起義軍結合則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中平元
年(184年)
    宣佈大赦黨人,流放者准許返回故里。至此,黨錮問題才算最後解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27 黃巾起義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里程碑

    黃巾起義是爆發於東漢後期的一次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幟,史稱黃巾起義。
    東漢後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豪強地主勢力迅速膨脹。
    他們「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擁有成千上萬的奴婢和徒附。廣大農民喪
失土地之後,多數淪為豪強地主的依附農民。他們除了交納高額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
也受到地主的支配,如充當家兵等,甚至跟隨主人遷徙。農民與地主階級處於尖銳對立
地位。
    由於社會危機日益加重,廣大農民紛紛起來反抗。據統計,從公元107年到184年,
農民武裝暴動就有近百次。當時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
割復鳴;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輕。」農民群眾就是以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前仆後繼,
堅持著鬥爭。
    在封建統治階級層層控制下,發動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這
要進行長期的秘密準備工作。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就是由張角利用「太平道」,經過
10多年的努力,才發動起來的。
    張角是河北巨鹿(今河北平鄉)人。他創立了「太平道」,以行醫為掩護,秘密傳
道,組織群眾,向貧苦的農民宣傳「人無貴賤,皆天之所生」的平等思想,提出要建立
一個財產公有的「太平」世界。因此,廣大貧苦群眾擁護他,尊敬地稱他為「大賢良
師」。10餘年間,徒眾達10萬。
    為了更廣泛地發動群眾,張角和他的8個弟子,分別活動在青、徐、幽、冀、兗、
豫、荊、揚等八州,吸收了幾十萬人加入了「太平道」。張角把他們編成36方。大方1
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都設「渠帥」為首領,統一在他領導下。176年,司徒楊
賜曾上書靈帝,請求誅殺太平道的渠帥,以免釀成後患,可見太平道已引起統治階級的
嚴重注意。
    張角在組織工作就緒後,又親自到京師洛陽觀察政局,並不斷地派人秘密搜集情報,
尋找最有利的起義時機。最後,他選定了「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為全國各地
同時發動起義的日期。張角又讓部下在群眾中廣泛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
子,天下大吉」的口號。他還特別派人在京師洛陽的寺廟,以及各州郡官府的門上,用
白土寫上「甲子」兩個大字,作為起義的信號和打擊的目標。
    184年二月,張角弟子唐周向東漢政府告密,叛變了農民革命。接著,義軍首領馬
元義被捕慘遭車裂,洛陽的1000多名道徒也慘遭殺害。張角與宮廷的秘密聯繫斷絕了。
東漢政府隨即下令搜捕張角。在這萬分緊急的形勢下,起義提前爆發了,「旬日之間,
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他的弟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他
們分別指揮著農民起義軍。這支隊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每個戰士頭上裹著黃色的頭
巾為標誌,因此被人們稱為「黃巾軍」。
    黃巾軍鬥爭矛頭直指東漢王朝和地主階級。他們所到之處,焚燒官府,捕殺官吏,
奪回被地主豪強霸佔的土地,釋放被囚的群眾,開倉賑濟饑民。在這支起義隊伍中,也
有不少勞動婦女參加,她們和男子一樣殺上戰場,給東漢官軍以沉重的打擊。農民軍的
革命風暴席捲長江南北和黃河兩岸。在黃巾起義勝利的鼓舞下,各地少數民族也紛紛起
來,進行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
    黃巾起義軍在對敵戰爭中,逐漸形成了三支主力部隊:一支是張角親自領導的隊伍,
活躍在河北一帶;一支是由張曼成領導的,戰鬥在南陽地區;另一支則由波才領導的,
像一把尖刀直插東漢王朝的心臟穎川附近。他們互相配合,從四面八方包圍了東漢王朝
的首都洛陽。這時,漢靈帝慌了手腳,驚呼:「萬人一心,其害甚矣!」他急忙召集群
臣商量對策,拼湊了幾十萬人的隊伍,派皇甫嵩、朱雋、董卓率領,向起義軍猛撲過來。
各地方的大小官僚和地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也聯合向農民軍施加壓力,其中著名的
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
    黃巾軍面對野蠻兇暴的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搏鬥,連續打了許多勝仗。四月,波才
領導的穎川黃巾軍,在圍攻京師洛陽的戰鬥中,擊敗了皇甫嵩和朱雋的4萬多東漢主力
軍。6月,南陽黃巾軍攻擊了宛城(今河南南陽市),趕走了新任太守秦頡。張角兄弟
親自領導的河北黃巾軍攻佔了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南),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等地。
八月,東漢政府被迫發出最後一張王牌,把皇甫嵩調到河北前線來,兩軍在廣宗相持。
    在這緊要關頭,張角不幸病死。黃巾軍由他的弟弟張寶、張梁率領,繼續與敵人作
戰。農民軍打得皇甫嵩不敢出營應戰。後來,由於他們驕傲輕敵,放鬆了戒備,遭到了
敵人突然襲擊。十一月,張梁與3萬勇士戰死,5萬多黃巾軍將士捨身投河,壯烈犧牲,
許多隨軍家屬遭到敵人慘殺。與此同時,張寶指揮的10萬大軍,與皇甫嵩在下曲陽決戰,
全部犧牲。
    張角被剖棺戮屍。其他幾路黃巾主力軍也被敵人孤立包圍,分別鎮壓。
    黃巾軍主力被鎮壓後,黃巾余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堅持鬥爭,給封建割據勢力
和豪強地主以沉重的打擊。黃巾農民大起義以及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共持續了20
多年,像這樣有組織、有計劃、有綱領、有準備的起義,在中國古代農民史上是空前的。
它公開宣佈要推翻東漢王朝,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比以前的農民起義有顯著的進步。
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它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沉重地打擊了極端腐朽
的封建地主階級,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
    在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2:14 | 顯示全部樓層
28 三國鼎立



                   三國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魏、蜀、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
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起義的必然結果,也是東漢末年割據戰
爭的繼續發展和社會大破壞的自然產物。因為東漢政府在鎮壓農民起義時,給予了各地
軍閥和州郡長官以可乘之機,他們紛紛組織武裝,修建塢堡,擴大地盤,成為大大小小
的割據勢力。公元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之亂,帶兵進京(今
河南洛陽),廢除少帝劉辯,另立劉協為獻帝,自任相國,獨攬朝廷大權。這時在京師
為官的袁紹、袁術和曹操等人不願與董卓為伍,遂逃亡地方,號召州郡共同討卓。關東
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滿董卓專權,紛紛舉兵聲討,並推袁紹為各地聯軍的盟主。當聯軍
進至洛陽以東時,董卓自知打不過聯軍,於是在公元190年,挾持獻帝西遷長安。關東
聯軍就自動解散了。
    董卓之亂以後,各地軍閥趁機割據稱雄,各霸一方,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達
數十個之多,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的袁紹、揚州(今淮河以南)
的袁術、徐州(今湖北、湖南)的劉表、涼州(今甘肅)的馬騰和韓遂、幽州(今河北
北部)的公孫瓚、江東(今長江以南東部)的孫堅和孫策、遼東的公孫度以及兗、豫二
州(今山東西南部、河南)的曹操等。當時劉備的勢力還不大,只得到處投靠,沒有固
定地盤。這些割據勢力,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殘害人民,使社會遭到嚴重破壞,出現
了「各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人民
群眾迫切期望重新出現安定的局面。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公元155年生於一個大官僚家庭。歷
任東漢洛陽北部都尉、頓丘令、議郎、濟南國相、東郡太守等職。他是在鎮壓黃巾起義
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自己的武裝的,在所有割據勢力中,實力最強大,是一位比較傑出
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把漢獻帝迎往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重視發展生
產,實行屯田,解決了軍隊糧食問題。又善於帶兵作戰,軍紀嚴明。建安五年(200
年),佔據了兗、豫二州的曹操,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與佔有幽、冀、青、並四州(今
河北、山西、山東東部)的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進行了一場大的兼併戰爭。
    結果,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進而全部佔有了青、翼、幽、並四州,大體上
統一了我國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妄圖乘勝統一南方。又揮軍南下,攻打荊州。這時,
佔據荊州的劉表剛剛死去,他的次子劉琮不戰而降。原來投靠劉表的劉備,則與劉表的
長子劉琦一道,率領2萬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今漢水入江處)。
    曹操率領20多萬軍隊(號稱80萬大軍),自江陵(今屬湖北省)沿江東下,直逼夏
口。劉備危急萬分,立即派諸葛亮去江東聯合孫權,共同抗曹(這時,孫策已經病死,
其弟孫權繼位)。
    孫權深知,如荊州為曹所有,江東也難保全,同意派周瑜、程普、魯肅等大將率領
3萬軍隊,與劉軍共同作戰。
    曹操的軍隊和孫、劉聯軍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相遇,因曹軍遠來疲
憊,瘟疫流行,不習水戰,初次交鋒失利,退駐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與孫、
劉聯軍隔江對峙。十一月,周瑜派黃蓋向曹操詐降,用戰船10艘裝滿柴草,灌油放火,
順風猛衝曹軍水寨,延及岸上營壘。隨後,周瑜和劉備的軍隊水陸並進,大敗曹軍,曹
操不敢再戰,率殘部逃回北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後,全國的政治局勢發生了一個新的變化:曹操回到北方,不敢再輕易南
下,勢力只能局限在北部中國。他一方面在洛陽、弘農、穎川、睢陽等20余處郡國,廣
泛推行屯田,儲備軍糧,加緊訓練水軍;另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對北方的統治,建安十六
年(211年)平定了關中(今陝西中部)
    馬超、韓遂的作亂,迫使馬、韓逃亡涼州。215年,曹軍又自陳倉(今陝西寶雞市
東)出散關,打敗張勇,佔領了漢中(今陝西南部)。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
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歷史上又稱曹魏。
    劉備則乘勝攻佔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荊州大部分地方,取得了立足之地。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又向西發展,經過3年的時間,奪取了劉璋的益州,劉璋被
迫投降。218年,劉備又率兵進攻曹操佔領的漢中,兩軍經過幾次激烈的戰鬥。第二年,
劉軍攻下了漢中,公元221年,即曹丕稱帝的次年,劉備也自立為皇帝。國號漢,改元
章武,建都成都,史稱蜀漢,簡稱蜀,又稱季漢。
    江東的孫權,通過赤壁之戰,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統治勢力進一步得到鞏固,比以
前更加強大。這時,被劉備的大將關羽領導的荊州,位於長江的上游,直接關係孫權統
治的安危,對荊州勢在必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當關羽攻佔了曹操的襄陽(今
湖北襄樊),進而圍攻樊城時,孫權的勢力受到了嚴重威脅。於是,他採納司馬懿等人
的建議,襲擊關羽的公安、江陵等地,俘虜了關羽的家屬,關羽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
東),被孫軍擒殺,從而孫權攻佔了荊州全部。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改元黃龍,遷
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國號吳,歷史上也叫孫吳、東吳。
    從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魏國佔有今淮河兩岸以北的中原地區
和秦嶺以北的關中、隴右、河南之地,西包新疆,東抵朝鮮半島西北部,公元265年,
司馬炎代魏稱晉,魏亡。歷五帝,共46年;蜀國佔有今四川、雲南的大部分,貴州全部、
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流域的一部分土地。公元263年為魏國所滅,歷二帝,共43年;
吳國據有今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等地,公元280年為晉所
滅,歷四帝,共59年。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
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
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
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
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
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
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29 三分歸晉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通過混戰兼併,最後形成魏、蜀(漢)、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司馬懿是魏國最有才能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足智多謀,通過對吳、蜀的戰爭,他逐漸掌
握了魏國的軍事大權。然而遭到曹爽的疑嫉,遷為太傅,剝奪了軍權。嘉平元年(249
年)他發動政變,翦除曹氏勢力,於是魏國軍政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他死後,其
子師、昭相繼執政。魏國在司馬懿父子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司馬昭為了取代曹魏,計
謀先滅蜀,後滅吳,統一全國,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因此,景元四年(263年)秋。便
調動大軍滅蜀。
    蜀(漢)國小兵寡,後主劉禪又是有名的昏庸之主。自諸葛亮、蔣琬、費禕相繼死
後,大權逐漸落入宦官黃皓之手。
    因此,朝政日非,內部矛盾日趨尖銳。景曜五年(262年),大將軍姜維欲誅皓而
未能,為了逃避其迫害,率軍屯駐沓中(今白龍江上游,甘肅舟曲、迭部二縣境),不
敢回成都。次年,姜維聞鐘會治兵關中,準備進攻蜀,表請派左將軍張翼、右將軍廖化
督諸軍分守陽安關口(即今陝西勉縣老城)、陰平橋頭(今甘肅文縣南門外的白龍江
上),以防未然。黃皓收到表奏後,詢問鬼巫。鬼巫謂敵終不自致。皓啟奏後主,遂寢
其事。這就給了司馬昭一個滅蜀的良機。
    司馬昭估計蜀國的總兵力不過9萬,其中駐守成都及其他各郡者不下4萬,姜維所領
不超過5萬人。只要採取以一路大軍絆姜維於沓水,使其不得東顧;另發一路大軍由駱
谷乘虛襲取漢中,風馳電閃,交經劍閣直取成都,蜀國就必亡。
    於是這年秋,發兵18萬,使征西將軍鄧艾統軍3萬,自狄道(今甘肅臨洮縣)絆姜
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統軍3萬,自祁山(今甘肅禮縣20公里祁山鎮)軍於武街橋
頭(今甘肅文縣面門外白水江上),斷維東歸之路;鎮西將軍鐘會統軍12萬,帥前將軍
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進攻漢中。八月,蜀廷聞魏軍且至,始遣廖化將兵往沓中為姜維
援軍,張翼、董厥率兵向陽安關口為漢中諸城外援,敕漢中諸圍軍不要出戰,退保漢城
(即淝陽縣城,在今陝西勉縣城東)、樂城(即成固縣城,在今陝西固縣城東)。
    九月,鐘會分兵三路,由斜谷、駱谷、子午谷進入漢中。
    漢中蜀軍少,很快就被鐘會大軍佔領。鄧艾亦分兵三路:使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
營,隴西太守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攻甘松(今迭部縣中部白龍江沿岸),邀維之後。
維聞鐘會大軍已入漢中,急引軍東還。時諸葛緒軍已佔領橋頭,不能過,姜維乃以輕軍
從孔函谷入北道,佯出緒後;緒探知,率軍入北道堵截。維迅速領軍過橋頭,緒返追之,
時隔一日,已不及。維還至陰平(今甘肅文縣東部白龍江與白水江江合流處附近),集
合將士,欲赴關城(今陝西寧強縣西北陽平關),聽說已破,乃退往白水(今四川青川
縣東北白水鎮)。與廖化、張翼、董厥等相會,遂合兵守劍閣以拒鐘會大軍。
    鄧艾統軍追姜維至陰平,欲與諸葛緒合軍經江油(今四川平武縣東南60公里涪江西
岸的南壩),逕取成都;緒不從,引兵經白水與鐘會軍合,會密奏緒畏懦不進,檻車歸,
還軍悉屬會。姜維守劍閣,鐘會攻之不下,糧道險遠,糧草缺乏,欲退軍。鄧艾上書說:
如以奇兵由陰平、江油間道到成都,劍閣蜀軍必然還救,鐘會大軍就會平安抵成都。他
自陰平鑿山開道,攀木緣崖,經350公里無人地區。至江油。守將馬邈迎降。艾破諸葛
瞻前軍於涪;贍退守婂竹,敗死;艾遂至成都。劉禪投降,別敕姜降鐘會,蜀亡。
    鐘會自以其軍未能先至成都,乃密奏鄧艾有反狀。及至檻車收艾,會復謀王蜀,後
為魏軍所殺。鄧艾為本營軍士放還,也被衛瓘襲斬於婂竹西。這次魏軍損失很大,因此
沒有接著出兵滅吳。
    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以滅蜀功進爵為晉王。次年,正準備迫使魏帝讓位,
突然於八月死去。其子司馬炎襲位,繼承父志,這年十二月,取代曹魏,是為晉武帝。
    晉武帝的威望、能力不如其父,禪代以後,又有不少人反對。為了安定內部,遲遲
不敢滅吳。一直過了14年,即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在王濬、杜預等人的催促下,
他才發兵。
    吳主孫皓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間(264—280年),「肆行殘暴,忠諫
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國內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都很
尖銳。只是由於晉國內部局勢不穩,吳國名將丁奉、陸抗等尚在,才勉強地維持了十六
七年。建衡三年(271年)丁奉死,鳳凰三年(274年),陸抗卒,防禦力量衰落,朝政
更加黑暗,人心渙散,已呈土崩瓦解之勢。
    咸寧五年(279年),晉武帝在群臣的一再催促下,才下決心滅吳。這年十一月,
他命令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由統軍出塗中(今江蘇、安徽間之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
渾出江西(今安徽)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將軍杜預出江陵,
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軍浮江東下,東西諸軍共20萬。以太尉賈充為大
都督,行軍將軍楊濟為副,率中軍駐襄陽,為諸軍節度。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攻吳鎮戍,均所向克捷。二
月,杜預克江陵,胡奮克江安(今湖北公安縣),王濬、唐彬浮江東下,先後克西陵
(今湖北宜昌市南)、夷道(今宜都縣)、巴丘(今湖南嶽陽市),復與胡奮、王戎軍
共平夏口、武昌,順流而下,直向吳都建業(今南京市)。吳人曾於江磧要之處,置鐵
鎖橫攔江中;又作鐵錐,長几米,暗置江中,逆拒晉艦。王濬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
於前開道。鐵錐遇筏,輒著筏而去。濬又作大炬,長几米,大數十圍,灌以麻油,也放
在大艦前。遇鐵鎖,燃炬燒之;鐵鎖很快融化斷掉,王濬艦隊因此得以通行。
    孫皓聞王渾軍南下,令丞相張悌督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精兵
三萬江渡拒戰。結果大敗於版板,全軍覆沒,吳人大震。三月,王濬艦隊浩浩蕩蕩由武
昌東下,臨近建業,皓派游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拒戰;象軍望旗而降。吳司徒何植、
建威將軍孫晏等也紛紛投降。濬軍共8萬人,艦隊長百里,鼓噪抵石頭城(在今南京市
清涼山)。孫皓見大勢已去,只得面縛出降。吳亡。至此,中國又重歸於一統。
    在漢末長達84年的分裂時期,戰爭不息,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無窮無盡
的苦難,比之西漢,人口大為減少,生產出現了大倒退。西晉統一之後,社會比前安定,
政府又採取一系列措施,如移吳、蜀稠密的人口於地廣人稀的北方,勸課農桑,輕徭薄
賦等,因此,農業生產在全國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復。總之,西晉的統一,是有重大
的歷史意義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30 八王之亂


                              禍起蕭牆,自我毀滅

    西晉惠帝時(291—306年),在統治集團內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
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等八個諸侯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最高
權力,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歷時16年之久,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這場惡鬥,雖然爆發在惠帝統治時期,可是禍根子卻在其父晉武帝司馬炎實行的分
封制。晉朝的建立者司馬炎認為,自己能夠從曹魏手中奪得政權,當上皇帝,是因為曹
氏不分封同姓為諸侯王,皇室孤立無援,缺乏屏藩的緣故。於是,他便在公元256年,
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27人為王,並允許諸王自選本王國內的大小文武官吏。
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國置軍的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轄民戶2萬者為大
國,可置上、中、下三軍5000人;轄民戶1萬者為次國,可置上、下二軍3000人;民戶
5000以下者為小國,置軍1500人。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又大封異姓士族為公、侯、
伯、子、男等爵位,他們不僅領有封地,還可以和小王國一樣置軍。不少諸侯王還兼領
中央或地方的軍政大權。他們都是些貪婪殘暴的野心家,趁機網羅黨羽,擴充軍隊,各
自拉攏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傾軋,妄圖奪取帝位。這樣,諸侯王國就成為晉朝內部
的強大割據勢力,最後演出了「八王之亂」的丑劇。
    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
    惠帝是個白癡,除了享樂以外,什麼事也不懂。時值天下荒亂,百姓多餓死,他得
知後竟說:「為什麼不吃肉粥?」這樣糊塗的皇帝,自然無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
楊駿輔政,獨攬了晉王朝中央大權。惠帝的皇后賈南鳳,是一個有政治野心和陰險毒辣
的女人,她不滿意中央大權落入楊氏手中。公元291年,賈後與宮中侍從官陰謀策劃,
秘召都督荊州的楚王司馬瑋帶兵進京(今河南洛陽),挾惠帝下詔殺死楊駿、楊珧、楊
濟兄弟3人,其親族和黨羽被株連而死者達幾千人。賈後又廢黜楊太后為庶人,迫使她
絕食而死。晉朝內部大亂就從這次宮廷政變開始了。
    楊氏集團被消滅後,晉廷推舉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共執朝政,楚王司馬瑋因協
助賈後政變有功,乃封為衛將軍兼領北軍(守衛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
權,亮、瑋之間因而經常發生矛盾。賈後認為亮瑋2人皆妨礙了自己專權,便又施展手
段,先要惠帝下手詔給司馬瑋,令其率領北軍,殺死南王亮和衛瓘,然後又否認惠帝下
過這道詔書,反而以司馬瑋擅殺大臣的罪名,殺了楚王瑋。這樣賈後就完全掌握了晉王
朝的大權。
    賈後掌權後,大樹自己的黨羽,除了依靠族兄賈模、內侄賈謐,母舅郭彰這些親黨
外,還起用當時的名士張華為司空,世族裴頠為尚書僕射,裴楷為中書令,王戎為司徒,
令他們4人共管京城機要。由於這幾個人都具有一定的統治經驗,又和賈模等人能「同
心輔政」,所以從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年間,賈後還能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公元299年,賈後與太子司馬遹的矛盾又爆發了。惠帝只有一個兒子,即太子司馬
遹,是後宮謝玫後生,他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賈後一夥的擅權漸露不滿之意,引起了賈
後的關注,賈氏的親黨賈謐等人,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後,也像賈後殺楊駿、逼死楊太后
一樣來對付自己,所以竭力勸賈後廢太子。於是賈後誣諂太子有殺害惠帝和她的企圖,
廢太子為庶人,接著又把太子殺了。太子無罪被害,引起了諸王和一部分擁護太子的朝
臣不滿。就在太子遹死後一個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師洛陽任車騎將軍的趙王司
馬倫,借為太子報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衛禁兵,入宮殺掉了賈後和張華、裴頠等黨羽,
並重用嬖人孫秀,殺害異己。次年正月,司馬倫又遷惠帝為太上皇,自立為皇帝,從此
宮廷政變又轉變為皇族爭奪皇位的鬥爭。
    趙王倫篡奪了帝位,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諸王的反對,出鎮許昌(今河南許昌市東)
的齊王司馬冏首先起兵討倫,並得到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冏等的響應。三王聯軍

與倫兵在洛陽附近戰鬥了兩個多月。結果,趙王倫兵敗被殺。同時,司馬倫的親信將領
王輿也在京城內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司馬冏入京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

    司馬冏自輔政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久專朝廷大權,把本來可以立為皇太弟的

司馬穎和長沙王司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馬遐之子,年僅8歲的司馬覃為皇太子。這
一招,不但導致司馬穎與司馬冏關係的破裂,而且也引起司馬乂的不滿。公元302年十
二月,司馬卹聯合西鎮關中的河間王司馬冏反對司馬顒。司馬顒出兵進攻洛陽,軍抵新
安(今河南澠池縣東)。在洛陽的司馬乂也舉兵討冏,雙方軍隊在京城內展開激戰。一

時間,飛矢如雨,火光沖天,混戰了3天3夜,冏敗,為乂所殺。長沙王乂掌握了政權。
    公元303年八月,司馬顒又派大將張方率領精兵7萬聯合成都王司馬穎的20多萬大軍,
借口司馬乂「論功不平」對京城發動進攻。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洛陽城危在旦夕。這時
城內的統治集團開始分裂。公元304年正月,東海王司馬越勾結部分禁軍。拘禁司馬乂,
向外兵求和,並把司馬乂交給張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馬穎進入洛陽,雖然當了丞相,
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據地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遙執朝政,廢太子覃而自兼皇
太弟,一時政治中心由洛陽移到鄴城。
    成都王司馬穎在鄴城遙執朝政期間,政治腐敗,比以前司馬冏,司馬乂執政時還要
壞,大失人心。因此,東海王司馬越統率洛陽禁軍,擁戴惠帝討伐司馬穎,結果在湯陰
(今河南湯陰縣西南)戰敗,惠帝被俘至鄴城。司馬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縣
北)。河間王司馬顒命部將張方率兵佔領了洛陽,不久,幽州刺史王浚與并州都督司馬
騰聯兵攻破鄴城,戰爭進一步擴大。司馬穎挾惠帝出奔洛陽,皆落入張方之手,又被迫
前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305年七月,司馬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次年攻入長安。司馬顒
和司馬穎敗走,相繼被殺。越迎惠帝還洛陽,隨後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
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晉朝大權最後落入司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亂」才告結
束。
    「八王之亂」是西晉世族勢力惡性發展的產物,也是封建統治階級兇惡、殘忍、毒
辣、腐朽等本性的一次大暴露。這場大惡鬥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生產遭到破壞,
數十萬人民喪失了生命,許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毀。在洛陽13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
城內米價貴到一石萬錢,不少人饑餓而死。人民又重新陷於苦難的深淵,掀起了大規模
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諸王利用少數民族的貴族參加這場混戰,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如
成都王穎引匈奴劉淵為外援,讓其長驅入鄴;東瀛公司馬騰引烏桓羯人襲擊司馬穎,讓
其乘機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遼西鮮卑攻鄴,鮮卑則大掠婦女,被沉入易水者就有8000
人。從此,大河南北就成為匈奴和鮮卑貴族統治的世界,加深了民族矛盾。因此,八王
之亂不久就爆發了各族人民大起義,西晉王朝也就很快走向滅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3:16 | 顯示全部樓層
31 五胡十六國的分裂


                           兄弟鬩牆,歷史在這裡拐彎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
至蔥嶺,東至海,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分裂
割據政權。即西晉永興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後建立的前趙(匈
奴)、後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
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
涼(漢)、夏(匈奴)、北燕(漢)。此外,還有冉魏(漢)、西燕,但沒有包括在內。
漢和前趙算一國,史稱十六國時期。而入主中原的五個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鮮卑、氐、
羌,史稱五胡。習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時,秦、雍、並三州膏腴之地已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雜胡居涇水及
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兩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則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
河上游。西晉政府的民族歧視及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引起他們的反抗。公元294年匈奴郝
散反,攻上黨,不久被殺,公元296年郝度元聯合羌、胡反,殺北地太守,又擊敗馮翊
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響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大疫、大旱、饑饉,
使起義聲勢日大,歷時4年才被鎮壓下去。漢民大量流亡梁、益、荊、豫等州求食。由
於官吏的迫害,益州流民推舉巴氐豪酋李特父子為首,先後擊敗益州刺史趙廞、羅尚。
公元304年李雄據成都稱王,公元306年稱帝,國號大成,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民多富實。
公元347年滅於東晉。
    西晉門閥士族獨佔政權,排斥寒門士族和少數民族貴族,引起後者強烈不滿,八王
之亂,王室兵戈相殘,給各族人民帶來極大災難。西晉政府殘忍腐朽暴露無遺,統治機
構分崩離析,統治力量急劇削弱。這時匈奴諸部貴族密議「興邦復業,此其時矣。」共
推劉淵於公元304年舉兵反晉,稱漢王,建庭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東北)。劉淵字元
海,幼習儒學,又久居洛陽,接觸諸王,宰輔、名士。他聲稱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
三祖五宗神主祀之。王彌、石勒等亦領兵附之。公元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陽(今山西
臨汾市西南)。兩次派兵攻洛陽,皆不克。公元310年劉聰繼位。公元311年遣劉曜、王
彌、石勒等攻陷洛陽,俘晉懷帝。公元316年又遣劉曜攻陷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俘晉愍帝,滅亡西晉。公元319年劉曜即帝位於長安,改國號為趙,改祭匈奴冒毒單于
及劉淵,史稱前趙。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肅固原縣)南至略陽(今甘肅天水市),西至
抱罕(今甘肅臨夏縣東北),東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與後趙為界。公元329年滅
於後趙石勒。
    石勒,上黨武鄉羯族小帥,因饑寒曾被掠賣為奴,後聚18騎為盜,又召集亡命隨汲
桑破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後奔附劉淵,屢立戰功。公元311年攻滅王衍所率
司馬越軍10余萬,又與劉曜、王彌攻陷洛陽。隨即火並王彌,南攻江、漢。納謀士張賓
計,以襄國(今河北邢台市)為據點,取幽冀二州。公元319年稱趙王,史稱後趙。公
元329年滅前趙,迫前涼稱藩,統一了北方。疆域東至海,西至抱罕,北至陰山、漁陽
(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陽、合肥與東晉為界。
    石勒以羯族為國人。立太學,培養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質。實行九品官人制,
招納人士。「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戶籍,勸課農桑」,「均百姓田租之半。」恢復和發
展了生產。石虎繼位後,徙都鄴,公元350年為冉魏所滅。冉閔建立魏國,都鄴,史稱
冉魏。公元352年為前燕所滅。此後,中原為前燕和前秦所統治,涼州則一直為前涼割
據。
    公元301年張軌任涼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守境安民。曾
多次派軍去保衛洛陽、長安。西晉亡後,仍奉西晉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難於此。史稱前
涼。其孫張駿曾派楊宣領兵越流沙,伐龜茲、鄯善,於是,西域皆降。疆域東至黃河,
西至蔥嶺,北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南至南山(今甘肅祁連山)。公元
376年為前秦所滅。
    鮮卑慕容部經濟文化較落後,原居遼河流域,在漢族封建生產方式影響下,逐漸封
建化,先後徙居大棘城(今遼寧義縣)、龍城(今遼寧朝陽市)、薊(今北京市西南)。
公元352年滅冉魏,自稱燕皇帝,徙都鄴。史稱前燕。疆域東至海,西至今山西離石、
河南洛陽、南陽與前秦為界,北至今山西代縣,南於淮河與東晉為界。東北至今鴨綠江
下游以北。公元370年滅於前秦。此後,前秦統一了北方。
    氐族豪苻洪原居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縣)。後趙時,東徙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
淇門渡),為流民都督。後趙亡,其子苻建率眾西歸關中,稱王,都長安,國號秦。史
稱前秦。公元357年,苻堅即帝位,重用寒門士人王猛,改革政治,鎮壓豪強,發展生
產,「田疇修癖,帑藏充實,典章法物靡不悉備。」他先後滅前燕、前涼、代國(鮮卑
拓跋部),征服西域,統一了北方。又取東晉梁、益二州。疆域西至蔥嶺,東至海,西
南至今四川攀枝花市,東北至今鴨綠江下游以北,北至陰山,南至淮河與東晉為界。公
元383年苻堅大舉南伐東晉,敗於淝水,於是鮮卑慕容部、羌、雜胡及各地紛紛叛亂、
割據。
    在西燕的猛烈攻擊下,公元385年為後秦所滅。此後,中原為後燕,後秦所割據,
涼州則為後涼割據。
    西燕,公元384年鮮卑慕容沖建,都阿城(今陝西長安市西北),沖死,慕容永徙
都長子(今山西長子縣西南),公元394年為後燕所滅。
    後燕,公元384年鮮卑慕容垂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公元397年北魏攻佔中山,
慕容寶徙都龍城。公元407年慕容熙為馮跋所殺,國亡,馮跋立高雲為帝,史稱北燕。
公元409年馮跋繼位,「省徭薄賦。」公元436年為北魏所滅。南燕,公元398年鮮卑慕
容德建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為北魏所逼,乃率眾東取青州諸郡,都廣固(今山
東青州市西北)。公元410年滅於東晉。
    後秦,公元384年羌酋姚萇叛苻堅建,都長安,公元394年姚興繼位。公元417年為
東晉所滅。
    夏,公元407年匈奴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公元417
年東晉滅後秦。勃勃擊敗晉兵,取長安。公元431年赫連定滅西秦之後,為吐谷渾所襲,
國亡。
    西秦,公元385年隴西鮮卑乞氏建,都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公元431年為夏所
滅。
    後涼,公元386年前秦大將氐人呂光自西域回師據涼州所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
市)。疆域東起黃河,西至蔥嶺,南至祁連山,北至居延澤。公元403年滅於後秦。其
西部為西涼,公元400年李嵩建,初都敦煌,後徙都酒泉(今甘肅酒泉市)。公元420年
滅於北涼;其東部一為南涼,公元397年河西鮮卑禿髮氏建,都樂都(今青海樂都縣)。
公元414年滅於西秦。另一為北涼,公元397年臨松盧水胡沮渠蒙遜建,都張掖(今甘肅
張掖市西北),後徙都姑臧。公元439年滅於北魏。
    十六國時期雖處於分裂時期,但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它開創了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僅由雇農陳勝、亭長劉邦實現了,
這時亦為劉淵、劉聰、石勒、苻堅等實現了,漢族門閥士族統治的獨佔被突破了。而代
之以少數族與漢族寒門士族的聯合統治,他們中多數受過儒學薰陶,重用寒門士族,恢
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使百姓得到喘息之機,北方獲得短時的安定。和同時的東晉比較,
並不遜色。這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其次少數民族由被統治民族變為統
治民族,其統治者(以及漢族謀士)如何正確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這是歷史提出
的新課題。有的一開始就解決得不好,有的開始還解決得好,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後來
就不行了,其統治很快就崩潰,北方又陷入分裂狀態。但他們的經驗教訓對中國歷史影
響也是很大的。所以到北魏出現了孝文帝的改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3:39 | 顯示全部樓層
32 北魏統一北方



                          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最主要條件

    北魏是公元385年鮮卑拓跋部所建。鮮卑拓跋部是經濟文化落後的遊牧部落,魏晉
時遊牧於幽、並塞外,已取得世襲權的部落聯盟酋長力微居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縣西部土城子)。因大敗漢國劉粲進封為代王。公元338年在後趙都城鄴當質子的什翼
犍被迎回,即代王位,都繁畤(今山西渾源縣西南)北。他以燕鳳為右長史,許謙為郎
中令,始置百官,分掌眾職。初置左右近侍之職,始製法律六條。確立了國家機構。公
元340年徙都盛樂,有了農業生產,封建因素有了很大增長。公元376年為前秦所滅,其
國被分為二部。
    前秦亡後,公元385年一月拓跋珪復國,於牛川(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境內塔布河,
或稱錫拉木林河),即代王位。二月定都盛樂,四月稱魏王。史稱北魏。拓跋珪以張袞
為左長史,許謙為右司馬,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在後燕軍的
支援下擊敗窟咄於高柳(今山西陽高縣西北)。又破劉顯於彌澤(今山西朔縣南)。從
而安定了拓跋部,接著征討諸部,公元388年,北破庫莫奚部於弱落水(今內蒙古西拉
木倫河),破解如部於女水(今河北灤河)。公元389年又破叱突鄰部於女水。公元390
年與後燕軍討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大破之,於是紇奚部,紇突鄰部皆舉部內屬。
    公元391年10月大破柔然於大磧南林山下(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賽爾烏蘇西南),平
望川(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雅台南方)、涿邪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泰山東麓),將
柔然各部降眾徙於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十一月大破劉衛辰子直力隄於鐵岐
山(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自金津(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渡河,滅劉衛辰。黃
河以南(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悉歸附。於是東起濡源(今河北沽源縣、內蒙古太僕
寺旗境),西至陰山,復歸統一。
    以後,北魏開始與後燕交鋒。公元395年後燕慕容垂派太子寶及慕容農、慕容麟率
兵8萬進攻北魏。張袞建議,「宜羸師卷甲,以侈其心。」拓跋珪從其計,避兵於河西,
燕軍追至臨河(今內蒙古臨河縣東北烏加河南)。因有謠傳慕容垂死,太子慕容寶與麟
相猜忌,軍心亂,遂退兵,至參合陂(今山西大同市東南),魏大軍掩至,燕軍不備,
大敗,慕容寶單騎逃走。燕軍降卒數萬皆為魏軍所坑。燕軍元氣大喪。公元396年慕容
垂親征,取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至平城西,垂病,折返,卒於上谷(今河北懷
來縣南)。於是北魏攻取燕廣寧(今河北涿鹿縣西)、上谷。八月拓跋珪遂稱帝,年號
皇始,大舉伐後燕,分兵攻圍中山(今河北定縣)、信都(今河北冀縣)、鄴三城。公
元397年取信都。還軍至鉅鹿之柏肆塢(今河北蒿城縣北15公里),遭慕容寶夜襲,先
敗後勝,寶奔還中山。燕國王室內訌,寶出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十月,拓跋珪遂取
中山。公元398年一月取鄴。於是今河北山西除西南一隅之地盡為北魏所有。
    公元398年六月拓跋珪定國號為魏。七月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營宮室,
建宗廟,立社稷,正封畿,立官制,制禮儀,定律令。十二月即帝位,史稱道武帝,確
定了封建制。
    為了使諸部落封建化,拓跋珪「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大人皆同編
戶。」又制定京邑,東至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及善無(今山西右玉縣東南),南極
陰館(山西朔縣東南夏館城),北盡參合(今內蒙古涼城縣東北),為畿內田;其外四
方四維置八部帥以監之,「勸課農耕,量校收入,以為殿最,又躬耕籍田,率先百姓。」
地方上除設州郡縣外,還設宗主督護由各塢堡主擔任。此後拓跋珪又致力於發展生產,
完善封建國家機構,發展文化。
    公元409年拓跋嗣即位,史稱明元帝。他以長孫嵩、安同、崔宏等8大臣共聽朝政。
又使燕鳳、封懿等共議政事。時關中為夏赫連勃勃所統治,黃河以南為東晉,後為南朝
宋所統治。遼西為北燕所統治。涼州為北涼、西秦所統治。漠北為蠕蠕所統治,其鐵騎
經常侵擾北魏邊境。當時黃河南岸的碻璈城(今山東茌平縣西南)、滑台(今河南滑縣
東南八里城關)、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市東)、虎牢(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
地居沖要,為雙方爭奪的重要軍事據點。公元422年,北魏大舉渡河攻滑台、虎牢、洛
陽(金墉城)、碻璈。
    十一月,宋東郡太守王景度棄滑台走,以元苟兒為兗州刺史鎮滑台。十二月,叔孫

建等自平原東渡,東入青州取泰山、高平、金鄉等郡,娥清軍碻璈城。公元423年於粟
磾克金墉城,為豫州刺史鎮之。奚斤南取豫州諸郡縣,克許昌,又還助攻虎牢,取之。
北魏稱虎牢等四城為河南四鎮。於是司州及兗、豫二州大部郡縣皆屬北魏。
    公元424年拓跋燾繼位,史稱太武帝。公元426年,夏赫連勃勃死,諸子相攻,關中
亂。北魏趁機大舉伐夏,拓跋燾命奚斤襲蒲板(今山西永濟),周幾襲陝城(今河南三
門峽市西老城),東攻長安;又率主力自君子津(今內蒙古准格爾旗黃河上),渡河進
襲夏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的白城子),夏主赫連昌倉皇應戰,敗退入城。魏軍
大掠而去。而奚斤已西入長安,秦、雍氐羌皆歸降。公元427年五月,拓跋燾又領大軍
自君子津渡河攻統萬城,赫連昌戰敗,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北魏軍遂攻統萬城。
公元428年北魏軍取上邽,又與赫連昌戰於安定,擒昌。奚斤追赫連定於平涼馬髦嶺
(今寧夏固原縣西南)兵敗,為赫連定所擒。赫連定反攻,取長安。公元430年,拓跋
燾親攻平涼,遣古弼率軍趨安定,阻赫連定援軍,又遣高車軍夾擊,赫連定敗走上邽。
於是平涼、長安諸城皆降北魏軍。關中屬北魏。公元431年赫連定滅西秦,欲襲沮渠蒙
遜,渡河時,為吐谷渾所襲,被擒。
    夏滅。公元432年拓跋燾伐北燕,圍攻北燕都城和龍,不克,分兵四出,攻取郡縣。
公元436年滅北燕。公元439年魏軍二道討伐北涼。圍北涼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
沮渠牧犍降。北涼亡,涼州屬北魏。於是北魏統一了北方。
    北魏統一北方其影響是很大的。鮮卑拓跋部在魏晉時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經濟文
化落後,在漢族封建生產方式強烈影響下,在部落氏族守舊勢力頑抗下逐步封建化,從
部落聯盟酋長力微到北魏國君拓跋邽經歷了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過程。最後
封建勢力戰勝了氏族守舊勢力從而為建立北魏國家,為北魏統一北方創造了條件。北魏
統治者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依靠漢族士族,虛心吸取漢族優秀的封建政治、經濟、文
化來管理國家獲得成功。與南朝宋、齊比較並不遜色。這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北方的重新統一,創造了一個較安定的社會環境,農業生產、畜牧業生產、手工業
生產以及商業都得到發展,文化藝術也有新的發展。為各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創造了有
利條件。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3:54 | 顯示全部樓層
3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征服者總是為被征服者的較高文明和文化所征服

    北魏統一北方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仍然尖銳,北魏統治集團與各族人民的階級
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青、齊、洛、豫、冀、秦、雍、徐、兗等州相繼發生起義,北方
邊鎮一帶反抗逃亡頻繁。北魏統治集團與漢族地方豪強的矛盾、北魏統治集團內部,封
建中央集權與舊部落顯貴的矛盾也十分尖銳。要解決這些矛盾必須進行政治、經濟、文
化全面地深入地改革。孝文帝就承擔並且實施了這樣的改革。
    第一,班俸制代替斷祿制。北魏官吏原無俸祿,中央官吏按等級得到戰爭中獲得的
財物、隸戶。地方官吏只要上繳額定的租調,就可以任意搜括、貪污,舊制戶調:帛二
匹、絮二斤、絲一斤、谷二十石。有的州縣只產麻布,因此,又令每戶出帛一匹二丈,
存放州庫,作為官府委託商人調換布帛之用。有的商人籍此漁利。公元484年魏孝文帝
下詔:「始班俸祿,罷諸商人,以簡民事,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鬥,以為官司之祿。
均預調為二匹之賦,即兼商用。……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
中規定:「諸宰民之官,各隨地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
令、郡丞六頃。更代相付。賣者坐如律。」使開國以來形成的貪污之風有所收斂。
    第二,以三長制代替宗主督護制。西晉末由於北方長期戰亂,基層行政機構瓦解,
出現以宗法關係為紐帶,集軍事、政治、經濟為一體的塢堡。塢堡主管轄著前來依附的
中小地主,眾多的農民,部曲佃客。北魏初實行塢堡主任宗主督護制,所以民多隱冒,
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公元486年開始實行三長制,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
五里立一黨長。負責督察戶口,催督租賦,征發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令,從而健全了
縣以下基層行政機構。使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行政體制得以完善。
    第三,實行均田制。北魏時由於豪強地主佔有大量土地,而很多農民又得不到土地,
農民或轉入私門,成為豪強地主的隱戶,或亡聚山澤起義反抗。隱戶增多,使國家稅、
賦減少。農民的反抗,動搖著國家的統治,為了緩和這一社會矛盾,公元485年孝文帝
頒布了均田令:「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
受田三十畝。
    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還受之盈縮……」
    均田令是北魏初期在舊都平城實行的計口授田、畿內課田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在全
國範圍內推廣。均田令並沒有觸動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實質是在保障鮮卑貴族和漢
族地主階級利益的前提下,束縛農民於土地,強迫他們墾種土地,以增加封建國家的租
調收入和徭役來源。均田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自耕農民對所耕土地的佔有,一些無地或
少地的農民也多少得到了一些荒田。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北魏在實行三長制的同時,還頒了新的租調製,規定一夫一婦每年出帛一匹,粟二
石;15歲以上未婚的男女14人,從事耕織的奴婢8人,耕牛20頭,其租調與一夫一婦數
量相同。由於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主的營私舞弊,一般農
戶的負擔略有減輕。流散的農民被強制定居,許多蔭戶戶口脫離了宗主豪強。國家納稅
戶口及租調收入增加了。
    公元495年孝文武遷都洛陽。他向任城王元澄講了遷都的理由:「今日之行,誠知
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元澄回答:「伊
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為了遷都洛
陽,孝文帝於公元439年十月「幸金墉城。詔徵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
始洛京。已卯,幸河南城。……乙未解嚴,設壇於滑台城東,告行廟以遷都之意。」
    遷都之後,又進行了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一系列移風移俗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僅緩和了當時緊張的階級矛盾,也使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亦有
所緩和。更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北魏的社會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的發展。對中
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5:53 | 顯示全部樓層
34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義


                          各族人民共同創造歷史的讚歌

    魏孝文帝於499年死後,他的後繼者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日益黑暗,階級矛盾尖
銳化,終於引發了各族人民大起義,主要有六鎮起義、河北起義以及山東起義和關隴起
義。
    六鎮起義。六鎮是沿長城一線的六個軍鎮,自西而東為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懷朔(今固陽東北)、武川(今武川西土鎮)、撫冥(今四子王鎮東南)、柔玄(今興
和台基廟東北)、懷荒(今河北張北縣境)。是北魏為防禦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設立的。
鎮將和鎮兵都是鮮卑族人。另有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以及內地因犯罪而發配北邊的人
等。
    這裡的生活條件本來就很苦,鎮兵和鎮民又受鎮將和各族豪酋的殘酷剝削和奴役,
生活更加痛苦。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柔然南侵,懷荒鎮兵民缺少食糧,請求鎮
將開倉發糧,以便抵禦柔然。鎮將拒絕開倉,兵民異常憤怒,隨即聚眾捕殺鎮將舉行起
義。次年春,沃野鎮鎮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聚眾殺鎮將起義,其他各族的兵、民紛起
響應,一時北邊都處於各族人民大起義的形勢之下。
    北魏朝廷屢派軍隊前往鎮壓,都遭到失敗。525年春,北魏統治者勾結柔然主阿那
□,聯合鎮壓起義軍。阿那□以10萬進攻破六韓拔陵,破六韓拔陵戰鬥不利,率眾渡過
黃河南移,當時尚有眾20萬餘人。不幸為北魏軍所截擊,起義軍大敗,破六韓拔陵被殺,
起義失敗。
    河北起義。在破六韓拔陵失敗後,他的20萬兵民都成為北魏官府的俘虜,被官府分
散安置到定(今河北定縣)、冀(今河北冀縣)、瀛(今河北河間縣)三州就食。當時
的河北連年遭受水旱之災,人民四處逃散,這些被俘的兵民前來,更增加了這一地區的
困難。於是,這年八月,柔玄鎮兵杜洛周率領被俘兵民在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大古城)
起義,北魏安州(今河北隆化)一帶的戎兵2萬多和漢族人民群起響應。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大敗北魏都督元譚於軍都(今北京昌平西北)。四月,
大敗魏軍於薊城(今北京市)之北,殺都督李據。十一月攻破幽州(今北京市),捕獲
了北魏幽州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聲威大振。
    526年初,懷朔鎮兵在鮮於修禮率領下,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起義,
六鎮餘眾和漢族農民亦群起響應。
    北魏政府派大都督長孫稚和河間王元琛率兵鎮壓,起義軍在五鹿(今河南濮陽南)
大敗長孫稚軍,聲勢日盛。八月,叛徒元洪業殺害了鮮於修禮,部將葛榮又殺死元洪業,
率領部眾繼續戰鬥。九月,葛榮在博野(今河北蠡縣)大敗北魏軍,殺章武王元融。葛
榮自稱天子,國號齊。這時,杜洛周和葛榮兩支起義軍所向披靡,攻克了許多州郡,北
魏將軍、刺史、守令等被逮被殺很多。河北的廣大的地區都在起義軍的控制之下。
    武泰元年二月(528年),懷朔鎮將出身的葛榮懷著個人野心殺害了杜洛周,吞併
了杜的部眾,造成了起義軍內部的嚴重不團結,削弱了起義軍的戰鬥力。八月,葛榮率
軍圍攻相州(今河北臨漳西南),失敗被俘,在洛陽就義。他的余部在韓樓的率領下,
佔據幽州(今北京市)。529年2月,韓樓戰敗被殺,河北起義至此失敗。
    山東起義,在河北大起義期間,河北地區約有20多萬漢族流民逃到了青州(今山東
益都)一帶,他們生活無著,飽受當地的官僚、地主的欺凌。孝莊帝建義元年六月
(528年),邢杲領導河北流民在北海(今山東濰坊西南)起義,山東的貧苦農民紛紛
響應,部眾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邢杲自稱漢王。邢杲是河間(今河北獻縣)大地主,
曾任北魏幽州北平府主簿。在河北時,曾率部抗拒杜洛周、葛榮等部起義軍,後隨流民
到青州。他起義後,曾攻佔光州(今山東掖縣)等地。
    次年,為北魏上黨王、大將軍元天穆所敗,邢杲投降,在洛陽被殺。起義失敗。
    關隴起義。六鎮起義不久,關隴地區也發生了各族人民大起義。這裡的起義軍主要
有兩支,一由高平鎮(今寧夏固原)敕勒族酋長胡琛率領,一由原秦州城兵、羌人莫折
大提率領。
    胡琛是響應破六韓拔陵起兵的,自稱高平王,遣軍進攻豳(今甘肅寧縣)、夏(今
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北華(今陝西黃陵縣西南)三州。他死後,部眾由萬俟丑奴
率領。
    丑奴為鮮卑族人(亦說匈奴別部)。他攻佔魏的東秦州(今甘肅天水),復圍攻岐
州(今陝西鳳翔),自稱天子。這時,葛榮部起義軍已為爾朱榮擊潰。爾朱榮命其從子

爾朱天光率軍到關隴。孝莊帝永安三年(530年),丑奴為天光擊敗被俘,在洛陽就義。
    莫折大提起兵後,自稱秦王。他派兵攻破高平鎮,殺鎮將赫連略和行台高元榮,不
久病死。其子莫折念生繼續率眾戰鬥。念生自稱天子,國號秦。在攻佔岐州時,殺北魏
都督元志和岐州刺史裴芬之等。527年正月,又攻下涇(今甘肅涇川北)、涼(今甘肅
武威)等州,一度攻佔潼關,威脅洛陽。
    這年九月,念生為叛徒杜粲所殺,杜粲又為他的部下駱超所殺,所部並入萬俟丑奴
的領導下。又繼續戰鬥了3年,最後失敗。
    北魏末年各地各族人民大起義是被剝削被壓迫的鮮卑、漢族、匈奴、高車、氐、羌
各族兵、民反對北魏鮮卑貴族和漢族大地主階級的鬥爭。在這次起義的打擊下,北魏政
權分崩離析,各族豪酋和漢族地主也受到沉重打擊。各族人民在共同的起義過程中,加
速了各民族的融合過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6:15 | 顯示全部樓層
35 周武帝滅佛


                         「溫情脈脈」的教派與王權的鬥爭

    自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後,我國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
這些少數民族統治者在鎮壓漢人等各族勞動人民的同時,他們都極力利用佛教和道教,
來麻痺人民的反抗意識。因此,佛、道二教在中國北部廣泛地傳播開來。據《魏書﹒釋
老志》記載,北魏末年,僅京城洛陽(今洛陽市東北12公里)就有寺院500多座。神龜
元年(518年)時,「寺奪民居,三分且一」。武泰元年(528年)河陰之變,王公朝士
多死,「其家多捨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捨,略為寺矣。」至東魏末年,略而計之,全

境有寺三萬有餘,僧尼達二百萬。道教在北魏、東魏時也很受朝廷的重視,並有很大的
發展,然而道觀、道士之教遠不及佛寺、僧尼。
    北齊時,首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20公里漳水上),也是佛教的中心。據《歷
代三寶記》記載:城內有寺院4000所,僧尼共8萬人。全境寺院、僧尼之數不減東魏末
年。由於佛教受到最高統治者的敬仰和提供各種優越條件,東魏、北齊時出現的許多名
僧,如慧光,在東魏時任都統,北齊時為國統,是地論學派南派(鄴都)的開創者,也
是四分律宗的祖師。慧文,是天台宗之祖。慧可,他繼承和發展菩提達摩的禪學思想,
被尊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禪宗的第二祖師。至隋唐,慧光、慧文、慧可的佛學思想,
便最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教派——華嚴宗、天台宗、禪宗。
    但是佛教、道教勢力的擴張,不僅損害了政府的稅收與徭役、兵役,也妨礙了世俗
地主經濟勢力的擴展。佛教「捐六親,捨禮義」,以及佛、道的虛幻想說等,都成了儒
生的攻擊目標。他們從維護中國正統文化的立場出發,極力攻擊和貶低佛、道。劉晝稱
「佛是疫胎之鬼。」章仇子□謂佛教是「胡妖亂華。」樊遜又更進一步。《北齊書﹒樊
遜傳》:天保五年(554年)文宣帝詢問對佛教道教的意見時,遜答道:道教之「玉簡
金書,神經秘錄,三尺九轉之奇,絳雪玄霜之異,淮南成道,犬吠雲中,子喬得仙,劍
飛天上,皆是憑虛之說,海棗之談,求之如系風,學之如捕影。……末葉已來,大存佛
教,寫經西土,畫像南宮。昆池地黑,以為劫燒之灰;春秋夜明,謂是降神之日。法王
自在,變化無窮,置世界於微塵,納須彌於黍米。蓋理本虛無,示諸方便。……寧有改
形易貌,有異生人,恣情放縱,還同俗物?」他稱僧、尼、道為「左道怪民,亦何疑於
沙汰。」只是由於最高統治者的袒護,佛、道二教在北齊的發展才沒有受到影響。
    在西魏、北周,佛教也很盛行。宇文泰就信奉佛教。他的繼承人、北周的孝閔帝宇
文覺、明帝宇文毓信佛更加虔誠,故佛教在其境內長盛不衰。道教也在這時迅速發展壯
大。其時「緇衣(指僧尼)之眾,參半於平俗;黃服(指道士)之徒,數過於正戶。」
雖然佛教、道教都是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但是,這麼多的不向政府納稅服役而占
有大量土地的僧、尼、道士,對於國小民寡的北周來說,實在是一個嚴重的損失。寺院、
道觀地主不但在經濟上與官府、世俗地主發生矛盾,而且思想上也與恪守儒家學說的土
大夫發生矛盾,佛、道之間也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位而發生衝突。
    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儒術,勵精圖治。在位期間,在政治、
經濟、軍事方面都進行過一系列的改革。據《廣弘明集》卷7《敘列代王臣滯惑解》載
言:天和二年(567年)蜀郡公衛元嵩上書說:「國治不在浮圖,唐、虞無佛圖而國安,
齊、梁有寺捨而祚失。大周啟運,遠慕唐、虞之化,宜遺齊、梁之末法。」他的意見深
受周武帝的讚賞。
    這時道士張賓也上書請求廢除佛教。於是,周武帝召集群臣及名僧、道士,討論三
教的優劣。意在壓低佛教的地位,定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可是,當時執掌朝
政大權的是篤信佛教的大塚宰宇文護,不表同意,加上道安、鄄鸞等上書詆毀道教,因
此,雖經多次討論,三教未能定位。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誅宇文護,始掌朝政大
權。次年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名僧進行辯論,始定出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
佛教為後的位次。由於名僧僧面、僧猛、靜藹、道積等奮起抗爭,極力詆毀、排斥道教,

又使這次的位次未能付諸實現。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再次召集大臣、名僧、
道士進行辯論。在會上,佛、道兩家鬥爭非常激烈。據《續高僧傳﹒智炫傳》記載,智
炫在辯論時力挫道士張賓,周武帝為道教護短,斥佛教不淨,智炫答道:「道教之不淨
尤甚!」
    武帝這次原來只想罷斥佛教,由於道教的迷信方術和教義的虛妄,經道安、甄彎、
智炫等人的揭發,已經徹底暴露,因此,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即
僧尼)道士,並令還民。」詔令發佈之後,立即實施。「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
剎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這年六月,武帝又下詔立通道觀。使「聖哲微言,先賢典訓,金科玉篆,秘蹟玄文,
所以濟養黎元,扶成教義者,並宜弘闡,一以貫之。」通道觀的學士共120人,都是儒、
道、佛的名流。他們的任務是研究三教的哲理,探討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極」,
並達到彌合三教的分歧,使「爭驅靡息」的目的。
    建德六年(577年)滅北齊後,周武帝在鄴城新殿多次召請名僧,解釋尊儒佛的原
因與意義,與會的500僧人都沉默不語,只有慧遠明確表示反對,並且以阿鼻地獄相威
脅。佛教徒任道林也上書反對毀佛,以因果報應進行恐嚇。周武帝表示自己不是五胡,
無心信佛。他權衡得失後,最終決定在原齊國境內滅佛,寺院等「還准毀之」於是,整
個中國北部的佛教都被禁絕了。
    周武帝這次滅佛比較徹底。據《房錄》卷11記載:其時「毀破前代關山西東數百年
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
    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共40千,盡賜王公,充為宅第。三方釋子減
300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
    周武帝滅佛,目的雖然和魏太武帝滅佛一樣,都是為了擴大財源,鞏固政權,但是
在方式方法上不同:第一,這次滅佛,是經過多次辯論之後作出的,各方面都有思想准
備。第二,這次沒有採取坑殺僧、尼、道士和搗毀寺、觀的作法,而是將寺、觀賜給王
公,讓僧尼等還為編戶。對於那些知名的高僧、道士,或以政府官員的身份送到通道觀
進行研究工作,或者量才任以官職,如以曇為光祿大夫,法智為洋川太守,普曠為岐山
郡從事,等等。總之,方式方法比較溫和。
    這次滅佛,北周政府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寺觀財富,而且獲得了近300萬的編民,遂
使生產日益發展,「租、調年增,兵師日盛。」從而,為後來隋朝的統一和對突厥的斗
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而通道觀的建立,促成了儒、道、佛三
教的交流與互相滲透,為建立以儒家為治國之本,輔以道、佛的三教結合的新的封建統
治服務思想體系,奠定了基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6:48 | 顯示全部樓層
36 南朝「神不滅」與「神滅論」大論戰


                           公元5世紀的形、神理論風波

    南北朝時期,南北對立,戰爭不斷;南朝內部賦稅、徭役、兵役的加重,官吏的貪
污腐化,自然災害的不斷發生,使得人民與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南朝統治者
為了消滅人民的反抗意識,進一步依靠宗教迷信作為麻醉人民的鴉片煙。佛教給人們虛
構了一個來生的世界,宣稱人死靈魂不滅,根據在生的善、惡,或入天堂極樂世界,或
入地獄受各種痛苦;它要求人民放棄一切反抗,忍受現實生活中的一切苦難,而把希望
寄托於所謂「來世」。這正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他們也從佛教教義中得到了安慰,只
要信佛,並且做些「功德」,來世就可以繼續享受富貴榮華。因此,他們極力提倡佛教,
到處興建佛寺,鑄雕塑佛像。佛教在南朝很盛行。在南朝,僅在首都建康城(今南京市)
就有480寺;全境的寺院成千上萬,僧眾以百萬計。
    佛教的神不滅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遭到了當時以神滅論為代表的唯物主義者的反對。
其中最著名唯物主義代表是范縝(450——515年)。《梁書﹒范縝傳》:縝祖籍南鄉舞
陽(今河南泌陽縣西北),祖琢之,官至中書郎;父蒙,曾為奉朝請,早卒。縝少孤貧,
弱冠,拜當時的名儒劉瓛為師。他卓越不群,勤奮好學,深受劉瓛賞識。「既長,博通
經術,尤精《三禮》。」由於「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朝廷所重,一直懷才不遇,
窮困潦倒,25歲就白了頭。35歲始起家齊朝寧蠻主薄,累遷至尚書殿中郎。大概就在他
入仕前後,憤世黑暗與佛教的欺騙,於是研究漢魏以來,特別是楊泉、何承天等人的無
神論和神滅論思想,對佛教唯心主義進行堅決鬥爭。永明七年(489年),篤信佛教的
竟陵王蕭子良大宴賓客,范縝在座上發言反對佛教的神不滅與因果報應。子良問:「君、
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貧賤?」縝答道:「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墜,自有拂簾幌墜
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范於糞溷之中。附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他的意思是:人們的富貴貧賤並不是前生注定或因果
報應的結果,而是由不同的客觀條件造成的。
    「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
    為了進一步展開論戰,范縝乃以問答形式,著《神滅論》,論述其理。他指出: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就是說,身體和精神是對
立的統一體,精神(靈魂)從屬於身體,身體存在就有精神(靈魂),人死了,精神
(靈魂)也就隨之消滅。又說,形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互為依存而不能分割的。
    他又舉例說:精神就像鋒利,形體就像是刀刃。離開了鋒利就無所謂刀刃,離開了
刀刃就談不上鋒利。沒有聽說刀沒有了而鋒利還存在的,豈有形體亡了精神還在的道理?
從而,他作出了形與神關係的正確論斷。
    形神關係問題,是當時哲學上的一個關鍵性的理論問題,也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的分水嶺。范縝關於「形神相即」和形質神用的一元論體系,是我國古代哲學發展史上
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當時論敵提出:木與人既都是質,但是「木之質無知也,人之質有知也。人既有如
木之質,而有異木之知,豈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邪?活人和死人都有形骸,豈不是死
人與活人都有知?」也就是說精神可以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范縝解釋說:人與木、生
人與死人雖然都是質體,但是兩者的本質屬性不同,覺是人生的屬性,無知是木和死人
的屬性屬,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論敵又提出:既然生人之形有知。那麼,「死者之形骸,非生者之形骸邪?」如此,
死人也應有知,有靈魂。范縝辯解說:「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區已革矣,安
有生人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骼哉?」有如「榮木變枯木,枯木之質,寧是榮木之體?」
即是說,由生人變死人,榮木變枯木,是一種質變,不能等同。「若枯即是榮,榮即是
枯,應榮時凋零,枯時結實也。又榮木不應變為枯木,以榮即枯,無所復變也,榮枯是
一,何不先枯後榮?要先榮後枯,何也?」「生滅之體,要有其次故也。夫欻而生者必
欻而滅,漸而生者必漸而滅。欻而生者,飄驟是也;漸而生者,動植是也。有欻有漸,
物之理也。」就是說,人由生到死,樹由榮變枯,是自然一定變化的規律,生與死,榮
與枯,兩者既不同質,也不能反變和循環。這些有關物質的屬性和事物發展規律的解釋,
進一步發展了當時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在「知」(感性)與「慮」,(理性)認識上,論敵們問道:
    「形即是神者,手等亦是神邪?」范答:「皆是神之分也。」又問:「若皆是神之
分,神既慮,手等亦應慮也?」范答:「手等亦應能有痛癢之知,而無是非之慮。」
「淺則為知,深則為慮。」
    即是說,認識分為知、慮兩個階段,手等只有痛癢之知,而無是非之慮。他認為:
「是非之慮,心器所主,」而「五臟各有所司,無有能慮者。」論敵們又問:「慮體無
本」(即思維活動不必依賴一定的生理器官)。范答:「苟無本於我形,而可編寄於異
地,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然乎哉?不然也。」由此可見,
他發展了認識論。只是由於當時的科學不發達,他把人類思維的器官錯誤的以為是心。
    范縝在《神滅論》最後指責「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由於
迷信佛教,「惑以茫昧之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欣以兜率之樂」之故,
「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致使兵挫於行間,吏空於官府,粟馨於隋游,貨殫於
泥木。……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無限。」
    《南史﹒范縝傳》載言:此論一出,朝野震動,肖子良急忙召集名僧和名士王琰等
詁難之。但是,都無法難倒范縝。於是子良心生一計,以中書郎為誘餌,派王融去勸說
范縝放棄神滅論,縝大笑道:「使范縝賣論取官,已至令僕矣,何但中書郎邪?!」這
體現了他堅持真理的高尚品德。
    梁武帝是一個狂熱的佛教徒,他對范縝的神滅論感到極度不安。取代蕭齊後不久,
即發動和組織對范縝的圍剿。他在《敕答臣下神滅論》中,指責縝「違經背親,言語可
息。」
    並對縝挑釁說:「欲談無佛,應設賓主,標其宗旨,辯其短長。」
    據《弘明集》記載:天監六年(507年),他親自組織朝貴64人,先後寫出75篇文
章,圍攻范縝的《神滅論》。其中有尚書令沈約的《形神論》、《神不滅論》,東宮捨
人曹思文的《難〈神滅論〉》、《重難〈神滅論〉》等,光祿大夫蕭琛的《難〈神滅
論〉》等,這些文章都拿不出駁倒《神滅論》的有力論據;
    而輔國將軍韋睿等人的文章更出其右,他們只是按梁武帝的旨意,用「異端」、
「外道」、「妨政」等大帽子去企圖壓服范縝,這當然也毫無用處,曹思文後來在上奏
中也承認:「思文情識愚淺,無以折其鋒銳。」梁武帝無奈,最後只得以范縝「滅聖」、
「乖理」等欽定罪名,來結束這場辯論。
    范縝的《神滅論》為我國古代的唯物主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也存在著一些
缺點:首先,他是站在儒家立場上反對佛教的,因而對儒家經典中提到的鬼神觀不敢公
開反對;其次,他沒有揭露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剝削本質;最後,他還把形體分為「聖
人之神」和「凡人之神」。這些,都是受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的結果。因此,他還
不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7:14 | 顯示全部樓層
37 隋文帝統一南北


                    300年的分裂至此結束,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隋文帝統一南北是發生在隋朝初年的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
    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起,我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在南方,陸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歷史上稱南朝;在北方,先是北魏,
後又分裂為東、西魏,接著東、西魏又為北齊、北周所代替,最後北周又滅掉北齊,這
幾個王朝歷史上稱北朝。南北朝就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稱。
    南北朝時期,南北一直處於對峙的狀態。到了6世紀中葉以後,南北統一的條件成
熟了。幾百年中間,北方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已經逐漸融合在一起了。在北方各族之間,
在南北之間,已經不存在嚴重的民族矛盾。原來在經濟上比較落後的江南地區,由於北
方人口大量南遷,農業和手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隨著南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聯繫的
加強,人民迫切要求結束南北對峙狀態,實現全國的統一。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楊堅奪取了周靜帝的皇位,建立隋朝。他就是歷史上的隋
文帝。隋文帝上台以後,決計滅掉南方的陳朝。
    他首先製造輿論,說自己揮師南下是為了除暴安良。他對僕射高穎說:「我為百姓
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公元588年三月,隋文帝下伐陳詔,歷數陳後主罪惡,並抄寫30萬份,散發江南各
地。10月,命楊廣率軍50余萬,分別從六合(今屬江蘇)、襄陽(今屬湖北)、永安
(今四川奉節東)、江陵、蘄春(今屬湖北)、廬江(今安徽合肥)、廣陵(今江蘇揚
州)、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數路出兵。隋軍在「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
橫亙數千里」的長江沿線對陳發起全面進攻。這一戰略進攻的目的在於使散佈在長江中
下游的陳朝水陸軍隊首尾不能相顧,並且使上流陳軍無法東下增援建康,同時便於對陳
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589年正月,隋軍發起突然襲擊,賀若弼、韓擒虎兩軍渡過長
江,分別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和採石(今安徽當塗縣境)向建康合圍。
    行將覆滅的陳氏王朝,政治軍事一團糟。當許多官員要求採取緊急措施時,陳後主
卻說:「王氣在此。齊軍三來,周師再來,無不摧敗。彼何為者邪!」大臣孔范隨聲附
和道:
    「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今日虜軍豈能飛渡邪!」於是他們醉生夢死,依然
故我,連沿江告急文書都不屑過目。等隋軍逼近建康,陳後主先是日夜啼哭,束手待斃,
後又出城決戰,指望僥倖取勝,結果大敗,都城陷落,他藏至景陽殿的井裡,最後連同
張貴妃、孔貴妃一起被隋軍俘獲。二月,全境皆平,隋得州30,縣400,戶50萬,人口
200萬。
    之後,隋文帝還平定了地方豪族的叛亂。陳亡之後,江南士族高門雖大都北遷,但
梁陳時正在擴大勢力的地方豪強以及所謂「溪洞豪帥」卻仍然保有實力。隋朝派到江南
的官吏都是北方人,不尊重地方豪強的特權。豪強們認為統一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開皇
十年(590年)冬,遍至陳朝舊境的反隋暴動爆發。當時謠傳隋朝要把所有江南人全部
遷入關中,豪強們因此得以糾集民眾,大股數萬人,小股數千人。隋朝派遣楊素為行軍
總管,領兵鎮壓。統一是大勢所趨,分裂割據不可能真正獲得江南人民的支持。豪強們
各踞一方力量也分散。隋軍將其各個擊破,大約次年即告平定。士族高門的北遷和這次
鎮壓,沉重打擊了江南的割據勢力。
    西晉末年以來,南北長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尖銳的民族矛盾。北朝後期,鮮卑貴族
的門閥化,尤其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漢族楊氏
代周以後,象徵民族矛盾的鮮卑政權亦告消亡,南北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當時,隋的
經濟、政治及軍事力量都比陳強。於是,結束近300年分裂狀態的歷史任務便由隋來完
成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又重新建立起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7:30 | 顯示全部樓層
38 隋文帝改革


                這次改革,為後世的當政者們豎立了富國安民的樣板

    隋文帝改革即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為加強中央集權而採取的一系列強化措施。
    隋文帝楊堅,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父親楊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他
15歲時因父親的功勳被授官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周武帝時
進位大將軍,襲爵隋國公,長女為太子妃。公元580年五月,入宮輔政。581年二月,他
逼迫周靜帝讓位,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取年號為開皇。589年,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統
一,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延續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從開皇元年(581年)開始,隋文帝即著手一系列的改革。
    他首先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利於加強中央
集權。三省,就是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這三省的正副長官,即尚書省的令、僕射,
門下省的納言,內史省的監、令,都是宰相。三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
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下設吏、禮、兵、刑、戶、工等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
此外,有御史台和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等九卿。
在地方,簡化行政機構,廢除郡一級地方官,實行州、縣兩級制。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
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
    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
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其次,隋文帝下令制定對後世法律影響深遠的《開皇律》,為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確
立法律根據。《開皇律》分為12篇。判刑的名目有五種:一是死刑,二是流刑,三是徒
刑,四是杖刑,五是笞刑。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修訂《開皇律》時,廢除了一些酷刑,
如梟刑——斬首懸於木桿上;轘刑——車裂;宮刑——破壞生殖器。也一概不用滅族刑。
同時,減省一些刑律,減去死罪81條,流罪154條,徒、杖等罪千餘條,總共保留500條。
    這個新的封建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明文規定貴族官僚享有法律特權。凡
是在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即所謂「八議」範圍內的人
和七品以上官吏,犯罪都可以減罪一等。九品以上官吏犯罪,可以用錢來贖罪。
    第三,隋文帝採取了許多經濟措施以鞏固其統治。他頒布了關於均田和租調的新令;
下令將百姓成丁年齡由18歲推遲到21歲,丁男服役期限由1個月減為20天;戶調絹由1匹
(4丈)減為2丈;丁男年滿50,免役改庸等。這些規定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農民有更
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他還整頓了府兵制,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權。西魏、北周建立的府兵制,士兵另
立戶籍,完全脫離生產,實際上是地方豪族的武裝,統兵權不歸中央。隋文帝改變了這
種情況,規定軍人戶籍屬州縣管理,平時參加生產,兵農合一化。使府兵制和均田制結
合起來,既保證國家的兵源,又加強了對農民的奴役和控制。中央政府設立十二衛,各
衛設大將軍,為府兵最高將領,歸皇帝統管,加強了封建國家對軍事機構的直接控制權。
    此外,建立科舉制,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
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
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到隋煬帝時,定十科舉人,開設進士科,以考試詩賦為主,
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而不重
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對後代影響很大。
    隋文帝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
作用。隋文帝統治的後期,國家富足強盛,編戶大增,倉儲的豐實為歷史所罕見;全國
安寧,南北民眾得以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隋文帝所創隋制,為唐朝以後各朝
所遵循,在歷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 15:27:47 | 顯示全部樓層
39 大運河的開鑿


                            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人工河

    大運河的開鑿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據
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徵調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
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這就是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兩漢至南北朝
時期,相繼修建了一些渠道。這些渠道雖然斷斷續續,卻使大運河的開鑿,在江南和中
原地區初具規模了。
    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尤其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生活中越來越占重要地位,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
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統一中國後,人民得到安定的社會條件從事生產,社會經濟逐漸恢復。隋文帝於
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重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
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規模的修造,還是在隋煬帝楊廣上台以後。公元605年,隋煬帝征發百萬
士兵和伕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
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還在兩岸築起御道,種上楊柳樹。
    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此外,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
或貯糧之所。
    隋代開鑿的一系列運河,西到京師大興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溝通了海河、黃
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並把京師、東都、涿郡(幽州)、浚儀(汴州)、
梁郡(寧州)、山陽(楚州)、江都(揚州)、吳郡(蘇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
邑聯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間的聯繫。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
它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
用。
    唐朝時,對運河作過一些修整。如於公元742年在三門峽以東,人們在巖石中曾開
鑿一條渠道,為「天寶河」。
    後來的各個朝代,從維護統治階級切身利益出發,都繼續使用和修築了大運河。元
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移到這裡。因而,需要一條直通南北的
運輸線。
    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開鑿會通河。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今山東
境內)的安山。又從北京到通縣間開了一條通惠河,與原有的舊河道溝通。這樣一來,
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繞道洛陽,直接到達。而隋朝開掘的部分河道由於年久淤塞,
未加清理,逐漸廢棄了。現在的大運河,基本上是元朝的河道。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它北起北京,南到杭
州,貫通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全長為1794公里,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
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10: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