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9308|回覆: 161

世界文化遺產 (持續更新)

  [複製鏈接]
簽到
496
發表於 2009-10-27 21:2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全界世共有890處世界遺產之多,所以我會先作重點介紹,我建立"索引連結"來方便大家查看。
而此帖現只處於起步階段,為了保持完整性,請各Ching不必回覆此帖,只要你們欣賞,PM給我知就可以了。還請諸位見諒!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世界遺產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戰爭、自然災害、環境災難、工業發展等威脅著分佈在世界各地許多珍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鑑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會議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著名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這是聯合國首度界定世界遺產的定義與範圍,希望藉由國際合作的方式,解決世界重要遺產的保護問題。

世界遺產的分類與內容
  世界遺產委員會於1978年公佈第一批世界遺產名單以來,截至2009年7月止,《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達185國家與地區,共有890處世界遺產地(World Heritage Sites)分佈在148個國家中。依其類型可分為文化遺產690項、自然遺產176項以及兼具兩者特性之複合遺產25項、以及2001年新增的類別「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根據UNESCO200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自2009年起獨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暨文化景觀)
  文化遺產並不只是狹義的建築物,而凡是與人類文化發展相關的事物皆可被認可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依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條約》第一條之定義文化遺產包含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與場所(sites)。紀念物指的是「建築作品、紀念性的雕塑作品與繪畫、具考古特質之元素或結構、碑銘、穴居地以及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觀點來看,具有顯著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物件之組合」。建築群指的是「因為其建築特色、均質性、或者是於景觀中的位置,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觀點來看,具有顯著普世價值之分散的或是連續的一群建築」。場所指的是「存有人造物或者兼有人造物與自然,並且從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具有顯著普世價值之地區」。文化遺產的數量截至2009年共有690項,在四大類世界遺產中是數量最多的,其中又以歐洲佔有絕大多數。

自然遺產
  自然遺產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必須具有以下特徵
( 1 ) 代表生命進化的紀錄、重要且持續的地質發展過程、具有意義的地形學或地文學特色等的地球歷史主要發展階段的顯著例子。
( 2 ) 在陸上、淡水、沿海及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的演化與發展上,代表持續進行中的生態學及生物學過程的顯著例子。
( 3 ) 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與美學重要性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實際的例子來說包括了化石遺址(Fossil Site)、生物圈保存(Biosphere Reserves)、熱帶雨林(Tropical Forest)、與生態地理學地域(Biographical Regions)共174項。

綜合遺產
       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並且同時符合兩者認定的標準的地方,為最稀少的一種遺產,至2008年止全世界只有25處,比如中國的黃山、秘魯的馬丘比丘等等。

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一類別是於2001年新增,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秘書長松浦晃一郎先生將韓國人率先提出的「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觀念納入世界遺產的保存對象。由於世界快速的現代化與同質化,這類遺產比起具實質形體的文化類世界遺產更為不易傳承,因此這些具特殊價值的文化活動,都因傳人漸少而面臨失傳之虞。
  2003年10月,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概念來取代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並設置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此同時,教科文組織持續以兩年一次的進度評選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它們具有特殊價值的文化活動及口頭文化表述形式,包括語言、故事、音樂、遊戲、舞蹈和風俗等,至在2005年11月為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告了90項「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代表作」,例如摩洛哥說書人、樂師及弄蛇人的文化場域、日本能劇、中國崑曲等。

登錄基準
提名的遺產必須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以及至少滿足以下十項基準之一。

1: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2: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3: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4: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5:代表某一個或數個文化的人類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範-特別是因為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而處於消滅危機的場合;
6: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
7:代表生命進化的紀錄、重要且持續的地質發展過程、具有意義的地形學或地文學特色等的地球歷史主要發展階段的顯著例子;
8: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與美學重要性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9:在陸上、淡水、沿海及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的演化與發展上,代表持續進中的生態學及生物學過程的顯著例子;
10:擁有最重要及顯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態棲息地,包含從保育或科學的角度來看,符合普世價值的瀕臨絕種動物種。


世界文化遺產索引(連結)
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歐洲世界遺產列表
非洲世界遺產列表
美洲世界遺產列表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k/%E ... C%E9%81%97%E4%BA%A7


全界世共有890處世界遺產之多,所以我會先作重點介紹,我建立"索引連結"來方便大家查看。
而此帖現只處於起步階段,為了保持完整性,請各Ching不必回覆此帖,只要你們欣賞,PM給我知就可以了。還請諸位見諒!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12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7 21:33:1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7 21:35:1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7 21:37:07 | 顯示全部樓層
非洲世界遺產列表(連結)
  • 阿爾及利亞(7項)
  • 貝寧(1項)
  • 布基納法索(1項)
  • 博茨瓦納(1項)
  • 喀麥隆(1項)
  • 中非(1項)
  • 佛得角(1項)
  • 科特迪瓦(3項)
  • 剛果民主共和國(5項)
  • 埃及(7項)
  • 埃塞俄比亞(8項)
  • 加蓬(1項)
  • 岡比亞(2項)
  • 加納(2項)
  • 幾內亞(1項)
  • 肯尼亞(4項)
  • 利比亞(5項)
  • 馬達加斯加(3項)
  • 馬拉維(2項)
  • 馬里(4項)
  • 毛里塔尼亞(2項)
  • 毛里求斯(2項)
  • 摩洛哥(8項)
  • 莫桑比克(1項)
  • 納米比亞(1項)
  • 尼日爾(2項)
  • 尼日利亞(2項)
  • 塞內加爾(5項)
  • 塞舌爾(2項)
  • 南非(8項)
  • 蘇丹(1項)
  • 多哥(1項)
  • 突尼斯(8項)
  • 烏干達(3項)
  • 坦桑尼亞(7項)
  • 贊比亞(1項)
  • 津巴布韋(5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7 21:38:46 | 顯示全部樓層
美洲世界遺產列表(連結)
  • 阿根廷(8項)
  • 伯利茲(1項)
  • 玻利維亞(6項)
  • 巴西(17項)
  • 加拿大(15項)
  • 智利(5項)
  • 哥倫比亞(6項)
  • 哥斯達黎加(3項)
  • 古巴(9項)
  • 多米尼克(1項)
  • 多米尼加(1項)
  • 厄瓜多爾(4項)
  • 薩爾瓦多(1項)
  • 危地馬拉(3項)
  • 海地(1項)
  • 洪都拉斯(2項)
  • 墨西哥(29項)
  • 尼加拉瓜(1項)
  • 巴拿馬(5項)
  • 巴拉圭(1項)
  • 秘魯(11項)
  • 聖基茨和尼維斯(1項)
  • 聖盧西亞(1項)
  • 蘇里南(2項)
  • 美國(20項)
  • 烏拉圭(1項)
  • 委內瑞拉(3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7 21:58:5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以來,截至2009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共有38項(包括自然遺產7項,文化遺產27項,雙重遺產4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意大利(44項,含跨國項目)和西班牙(41項,含跨國項目)。

現時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


中國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泰山(自文,1987年)(詳見下文)
  • 長城(文,1987年)*
  • 明清皇家宮殿(文-北京故宮(1987年)-瀋陽故宮(2004年)*
  • 敦煌莫高窟(文,1987年)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文,1987年)*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文,1987年)
  • 黃山(自文,1990年)
  •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自,1992年)
  • 黃龍風景名勝區(自,1992年)
  •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自,1992年)
  •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文,1994年)
  •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文,1994年)
  • 武當山古建築群(文,1994年)
  •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文-布達拉宮(1994年-大昭寺(2000年)-羅布林卡(2001年)
  • 廬山國家公園(文,1996年)
  •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自文,1996年)
  • 麗江古城(文,1997年)
  • 平遙古城(文,1997年)
  • 蘇州古典園林(文,網師園、環秀山莊、留園、拙政園(1997年)-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2000年)
  • 頤和園(文,1998年)
  • 天壇(文,1998年)
  • 武夷山風景區(自文,1999年)
  • 大足石刻(文,1999年)
  • 青城山和都江堰(文,2000年)
  •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文,2000年)
  • 龍門石窟(文,2000年)
  • 明清皇家陵寢(文,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2000年)-明孝陵、明十三陵(2003年)-盛京三陵(2004年)雲岡石窟(文,2001年)
  •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自,2003年)
  •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2004年)
  • 澳門歷史城區(文,2005年)
  •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自,2006年)
  • 安陽殷墟(文,2006年)
  • 中國南方喀斯特(自,2007年)
  • 開平碉樓與村落(文,2007年)
  • 福建土樓(文,2008年)
  • 三清山(自,2008年)
  • 五台山(文,2009年)

泰山

泰山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之北。泰山海拔1532.7米,氣勢雄偉磅礴,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
   
泰山日出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每當云霧瀰漫的清晨或傍晚,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看,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裡面,好像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所以被稱為“佛光”或“寶光”。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象,它的出現是有條件的。佛光大多出現在每年6~8月份的半晴半霧的天氣,而且是太陽斜照的時候。
   
泰山還以石刻眾多聞名天下,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親自提寫的,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泰山現存有石刻1696處,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記載泰山歷史的重要資料,又是泰山風景中的精彩去處之一。


文化遺產
悠久的歷史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蹟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乾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
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泰山雲霧
自然遺產   
地層地貌
泰山的形成,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泰山運動形成了巨大的山系,燕山運動奠定了泰山的基礎,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泰山的雄偉和今日泰山的總體輪廓。
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有20億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之一,對研究中國東部太古代地層的劃分、對比,以及太古代歷史的恢復,均具重要意義。泰山西北麓張夏、崮山、炒米店一帶的灰岩和砂頁岩發育典型,已確定為我國寒武系中、上統的標準剖面,是古生物許多種屬的命名地或模式標本原產地。泰山南部在太古界岩層上裂隙泉分佈甚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泉水甘冽透明,“性寒而沉,味甘而潤,有清心明目,止煩潤腸及利二便和輕身延年之功效”,古人稱為“泰山神水”。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炭岩岩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星羅棋布。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岩溶水向北潛流,受地層區輝長岩的堵截,紛紛湧露,使古城濟南成為“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泉城。

    泰山地貌分為衝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像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泰山位於華北大平原的南北通道與黃河中下游的東西通道交叉樞紐之側,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對泰山影響的擴大及其文化的弘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返回中國世界遺產列表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1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7 22: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長城

長城是不同時期的古代中國的為抵禦不同時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


歷代長城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代的規模最大。 《延慶州志》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初唐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五代後唐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蒙元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蒙元類似,滿清也未修長城。現代修長城,除了是對古蹟的維修和保護外,也部分程度上是為了發展旅遊,但在軍事上已經失去意義。


長城構築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 “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 “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後期,持續了兩千餘年。由於各個時代的生產力、技術水平不同,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同,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於各處地理條件的差異,即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有不同。

就不同歷史時期和築城技術的發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長城,以版築夯土為主,北魏時出現了磚石結構的長城,明代長城則廣泛運用了石砌法、磚砌法、磚石混砌法,從橫切面之觀察更含三角學上的應用,特別在徒坡上的鞏固方面起了作用。

就長城沿線各地的地理條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長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則就地取材解決。崔豹《古今注·都邑》說:“秦所築長城,土色皆紫,漢亦然,故云紫塞焉。”在山地,則開山取石壘牆;在黃土地帶,則取土夯築;在沙漠,則用蘆葦或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此外,砌牆所用的磚、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設窯燒製或砍伐外,官府還設有專門部門供應。


文化意義
  八達嶺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最為宏大的工程之一,它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長城的存在,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防禦入侵的精神防線。尤其在近代,中國人更是以長城做為中國的象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號召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抵禦入侵。

長城更成為各種產品、企業廣泛使用的品牌名稱,諸如:長城汽車、長城航空、長城電影、長城牌火腿午餐肉、長城牌電腦、長城牌電扇、長城牌潤滑油、長城牌香煙等等。

房龍在1937年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想:中國的長城是月球上的天文學家唯一能看得見的建築物。關於能否從太空中用肉眼望見長城一直存在爭議。長城和一般高速公路差不多寬,本身並非發光體與反光體,在幾百公里以上不借助儀器用肉眼觀察是不可能的。神舟五號的宇航員楊利偉稱在2003年他的太空之旅中沒有看到長城。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中國世界遺產列表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19:36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7 22:38:29 | 顯示全部樓層
北京及瀋陽的明清皇家宮殿

1987年,北京故宮(紫禁城)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紫禁城是世界最大的皇宮,為明清兩朝24個皇帝所居住、辦公的宮殿。由明成祖朱棣於1406年下旨修建,至1420年基本完成。


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歷史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基本上是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設計師為木匠出身的蒯祥,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


宮殿建築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為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高12米,底濃10米,頂濃6米至7米。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相傳一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大事記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明末清初任職工部40年官員周九依十分之一縮小比例模型,重建紫禁城成功,此後歷時14年放大原比例復建,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遷部分文物約有2/3運往台灣。
1949年2月,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政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4年,瀋陽故宮作為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瀋陽故宮是後金及滿清初期,努爾哈赤及皇太極兩名皇帝的宮殿,同時也是滿清的離宮之一。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位於瀋陽市沈河區。史稱盛京皇宮,始建於1625年,是後金和清初的皇宮,佔地約6萬平方米。
大政殿

歷史
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後金汗努爾哈赤將都城從東京遷移至明瀋陽中衛城,同年開始在瀋陽中衛城中心部位偏東南角的位置修築宮殿,即現存的大政殿和十王亭。這組建築主要是作為理政和朝賀的場所,努爾哈赤居住的寢宮在原瀋陽城的北門——安定門。

1626年,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從1631年起,用5年的時間對盛京城和皇宮進行了改建。他在其原來王府的基礎上修建了新的大內宮殿,並將原沿襲自瀋陽中衛城的十字形街道系統改為井字形街道系統,從而將皇宮置於城池的中央。 1636年,皇太極在此即位稱帝,改國號為清。

清朝入關後,瀋陽故宮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陪都行宮。康熙帝和乾隆帝東巡祭祖期間,曾在此居住。乾隆四十六年,即1780年,增建了西路建築,包括戲台嘉蔭堂和用於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並在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太廟。

1955年,成立瀋陽故宮博物館。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瀋陽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瀋陽故宮博物館改名為瀋陽故宮博物院。 2004年,瀋陽故宮作為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築特色
與北京故宮相比,瀋陽故宮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滿、蒙、藏特色。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築群佈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幄次)的佈局。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於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域,這是來源於滿族人喜居於台崗之上的生活習慣。西路以及中路的東西二宮則是完全的漢式建築。
鳳凰樓



返回中國世界遺產列表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19:3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8 00:05:57 | 顯示全部樓層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稱“麗山”或“酈山”,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0公里臨潼縣的驪山,亦稱驪山園。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現存陵塚高76米,陵園佈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塚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秦始皇陵全景
據目前的考證,已發現的秦始皇兵馬俑被普遍認為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的有機組成部分。


歷史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指出當時修築秦始皇陵的有七十餘萬人。鑿穿了三層地下水,灌注銅水來填補縫隙,又修造宮殿,設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異寶。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頂壁裝有天文圖像,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陵墓中還有許多機關。為了防止洩密,在秦始皇入葬後,秦二世又下令將工匠封閉在地宮內城和外城之間。從科學探測和局部發掘來看,地宮裡存在許多金屬物質,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統。至於地宮究竟有多深,學界爭議很大,從20米到50米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所謂“穿三泉”只是虛指。
地宮模型

秦陵尚未完工,便出現秦末農民暴動,章邯將修陵的七十萬人全部調去抵抗暴動,至此,秦陵的修建中斷。項羽破關後,帶兵三十萬挖掘秦陵。隨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丟失的羊群而失手將秦陵地宮燒掉。但目前尚未發現有力證據,也有學者認為秦始皇陵並未遭到大規模破壞。根據勘查,確實在秦始皇陵周圍發現汞含量異常,學者認為如果地宮打開過,汞會很快揮發。因此初步證實了秦始皇陵內含大量水銀的說法。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開掘之爭
從1976年開始,不斷有學者提出發掘秦陵地宮,理由主要有:
秦陵處於地震帶,需要發掘來保護地下文物。
開發旅游資源
防止盜墓
而反方則認為,中國現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能應對規模巨大的秦陵地宮。在兵馬俑問題上,已經犯下了不少錯誤,如不能保護帶顏色的兵馬俑,致使其彩繪快速脫落。而地宮有怎樣的情況也不清楚,貿然發掘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講秦始皇陵及兵馬俑,點都要提一提個主角"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因為在趙國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權專制社會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評價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徵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於中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一人。他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根據史書記載,夏朝萬國,商朝千國,周朝八百國,西周後期還有二百國左右,春秋時代一百幾十國,戰國形成“七雄”。這些國中之國書不同文、幣不同形、度不同尺、權不同衡、十里尚不同風。而秦始皇則前無古人地在華夏大地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的大一統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秦以後,中國人使用的文字源於秦人,中國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融合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中國在政治體制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無不打有秦始皇的深刻烙印: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建立的文治武功,自此始終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

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譽之者稱其為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謗之者則稱其為專制獨裁的“一代暴君”。



返回中國世界遺產列表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1-22 19:3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8 00:53:01 | 顯示全部樓層
耶路撒冷古城及城牆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累范特地區,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

耶路撒冷歷史悠久,是以色列自1950年以來的首都,該國的總統府、大部分政府機關、最高法院和國會均位於該市。 1980年,以色列國會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數國家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決定。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將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沖突的中心。
從瞭望山觀看

全城分為四大區的耶路撒冷為猶太教、基督教及回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的共同聖地。城內多達220件的遺跡中,最華麗的便是回教徒視為聖地的岩石圓頂清真寺,其建於西元七世紀時,外牆內部均裝飾有美麗的幾何及花紋圖樣且於猶太教的傳說中,這裡亦為亞伯拉罕獻祭之處。位於猶太區之哭牆,為以色列人緬懷過去的神聖遺址,而聖墓大教堂內的耶穌復活圓廳則置有耶穌墳墓。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屬於以色列的市區)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1967年後以色列佔領的爭議區域)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只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西牆和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的處境較特殊,因其沒有統一的政府,而某些國家亦遵從1947年聯合國所提出的分治計畫,認為耶路撒冷不全然屬於以色列或約旦,並承認其為一獨立主體。耶路撒冷為1981年由約旦所申報的世界遺產,當時認為申報的行動應無關於耶路撒冷主權歸屬問題。而後急速的都市發展、觀光公害以及缺乏保護措施等因素,皆危及此地的宗教遺跡,因此於1982年時委員會便決議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中。自1967年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致力於保護耶路撒冷的珍貴遺產,而執行委員會與聯盟大會也多次要求執行國際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呼籲各會員國一同資助耶路撒冷的保存與修復計畫且也得到熱烈的迴響。



1980年,約旦申報耶路撒冷舊城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1981年獲得批准。 1982年,約旦又要求將其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2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8 01:25:05 | 顯示全部樓層
柬埔寨

柬埔寨王國:舊稱高棉,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一個國家,首都金邊。
柬埔寨是東南亞發展較為落後的國家,經濟以農業、加工業和旅遊業為主。 2006年,國外遊客人數超過170萬。 2005年,柬埔寨領海內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商業開發預計於2009年或2010年開始,將對柬埔寨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柬埔寨世界遺產列表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吳哥窟(文,1992年)(詳見下文)
  • 柏威夏寺(文,2008年)

吳哥窟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毘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蹟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802年的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迴廊。
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台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
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寺廟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歷史
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毘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毘濕奴,名之為“毘濕奴神殿”。建造時間歷時30年。

吳哥窟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佛寺,延續至今。


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

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 1866年他發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

吳哥窟1992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同時也將它列入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2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8 07:39:44 | 顯示全部樓層
澳大利亞 - 澳洲

澳大利亞聯邦,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間的澳洲大陸上,澳洲領土還包括塔斯馬尼亞島。 米納基 7,682,300平方公裡。
澳洲人口 2 千萬,澳洲居民多為歐洲移民后裔,澳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澳洲通用英語,信奉基督教。

澳洲世界大不同
因為澳洲身處南半球,所以澳洲四季與北半球相反,澳洲每年的聖誕節正是澳洲夏天的正式開始。但澳洲身為天主教以及基督教國家,這一年一度的澳洲傳統節日還是澳洲人最重要的假期。
澳洲接近聖誕節期間,澳洲人們涌入各個大型商場,搶購聖誕禮物,而在澳洲路邊經常會看到化裝盛裝的聖誕老人頂著烈日,在炎熱的夏天為路過的人群盡力帶出聖誕節的氣氛。
而澳洲也是少數幾個先敲響新年鐘聲的國家之一。
每一年澳洲雪梨新年煙花也成為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慶典活動之一 。
發展簡史
16 世紀之前,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狩獵和采集。16世紀 20年代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開始入侵。19 世紀中葉,整個太平洋地區成為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的殖民地。在指明統治下,大洋洲土著居民日減,成為殖民國家的原料供應地。20世紀初,澳洲,紐西蘭率先獨立,次后西薩摩亞,瑙魯,湯加,斐濟等地相繼獨立。


澳洲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卡卡杜國家公園(自文,1981年,1987年,1992年)
  • 大堡礁(自,1981年)(詳見下文)
  • 威蘭德拉湖區(自文,1981年)
  • 塔斯馬尼亞荒原(自文,1982年,1989年)
  • 豪勳爵群島(自,1982年)
  • 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自,1986年,1994年)
  • 烏魯汝—卡塔楚塔國家公園(自文,1987年,1994年)
  • 昆士蘭的熱帶雨林(自,1988年)
  • 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自,1991年)
  • 芬瑟島(自,1992年)
  •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自,1994年)
  •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自,1997年)
  • 麥覺理島(自,1997年)
  • 大藍山區(自,2000年)
  •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自,2003年)
  • 皇家展覽館和卡爾頓園林(文,2004年)
  • 悉尼歌劇院(文,2007年)

大堡礁


大堡礁連綿延伸昆士蘭州海岸線兩千三百公裡,總面積大約是在三十五萬平方公裡。大堡礁是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使死後的遺體鈣化,然後經過一代一代的沉積,進化超過兩百萬年~一千八百萬年的鈣化過程形成了大堡礁,何況大堡礁的珊瑚礁還是活生生的有機體,由此可見大堡礁的珍貴了。大堡礁中有兩千六百多個大小不一的珊瑚礁環繞著昆士蘭州東海岸,大堡礁的彩色活珊瑚孕育了四百多種海綿生物,300種珊瑚,四千多種軟體動物和一千餘種魚類,因此大堡礁的海底世界可說是色彩繽紛。


海中奇觀
而如果要親身體驗大堡礁和這種美麗的海中奇觀,可以參加出海的遊船,參加各種潛水課程,或浮潛,和色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做一個近距離的接觸。最近大堡礁的城市是凱恩斯,由凱恩斯可參加一日或半日遊船前往大堡礁,不過不要忘記出發前一定要先吃一顆暈船藥,防止暈船。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而言,昆士蘭就是大堡礁。而大堡礁也就是昆士蘭, 而沒有曾身臨其境者,也都不免要感嘆造物主的神奇創意,竟讓這塊土地擁有如 此精美的傑作---大堡礁。難怪澳洲人要自豪地表示,大堡礁是世界八大奇觀之一。

順著昆士蘭的外海往北而去,很快地您的眼光將被地平線上升起的那一片廣大潔淨無瑕的珊瑚礁所攫獲。顏色千變萬化,這些色澤其實取決於珊瑚受損的程度,這兒有四百種活的珊瑚,顏色從一般的藍色、鹿角棕色到錯綜複 雜、難以置信的粉紅及紫海扇,簡直是個五彩斑爛的神奇世界。大堡礁的海洋生物也是千奇百怪,充滿了生命的奧妙,超過一千五百多種的 魚類,其鮮艷、亮麗的顏色,足與珊瑚相媲美,當您沉潛其中望著身旁穿梭的繽 紛魚群,實乃人生一大樂趣。


大堡礁海岸公園
一九七六年澳洲政府成立了 「大堡礁海岸公園」,開始保護這片廣大而又具 有價值的水域,近幾年來政府投下的巨款不僅達到保育目的外,更在一些大島上設立了許多休閒中心,並有便捷的海、空交通運輸工具連繫,使大堡礁逐漸發展成世界馳名的旅遊勝地。如欲一覽大堡礁的瑰麗,只要從昆士蘭的海岸線上的各大城市前往便可,但一般而言,有兩處因距離近、交通便利,是人們較常選擇的方式。
道格拉斯港 (Port Douglas) 此地離凱恩斯約75公里,可搭乘快艇到達珊瑚礁區,當快艇停靠在浮動碼頭上時,乘客便可悠閒在此地浮潛、潛水,或者搭玻璃船觀賞海中的珊瑚與魚群,領略 大堡礁的海洋風情。
凱恩斯 (Cairns) 由此有直昇飛機直接飛往大堡礁區,回程則可改搭快艇回來,享受不同的感覺。


澳洲大堡礁在1981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2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8 08:39:04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本

日本位於亞洲大陸東邊的太平洋上。日本的國土面積是377,873平方公里,整個國土由四個主要島嶼組成,在這四個島嶼的周圍還有約4,000多個小島。
日本的國土面積大致相當於德國和瑞士這兩個國家面積的總和,與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相比要稍微小一點。

日本的地理特徵是海岸線複雜多變、火山眾多和峽谷深邃。
這些都使得在世界上眾多國家中,日本成了人們非得一見不可的國家之一。

目前日本共有14處世界遺產。其中白川鄉與五個山的合掌構造村落、日光的神社與寺、古都奈良的文物、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跡、古都京都的文物、紀伊山地的聖地及朝聖路、姬路城、原彈圓頂屋(廣島和平紀念碑)、嚴島神社、琉球王國遺址及相關遺址已被列入為世界文化遺產。另外,被列入自然遺產的有「白神山地」和「屋久島」等等。


日本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文,1993年)
  • 姬路城(文,1993年)
  • 屋久島(自,1993年)
  • 白神山地(自,1993年)
  • 古京都的歷史遺跡(京都、宇治和大津)(文,1994年) (詳見下文)
  • 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造村落(文,1995年)
  • 廣島和平紀念碑(原子彈爆炸圓頂屋)(文,1996年)
  • 嚴島神社(文,1996年)
  • 古奈良的歷史遺跡(文,1998年)
  • 日光的神社與寺廟(文,1999年)
  • 琉球國的王城遺址及相關遺跡(文,2000年)
  • 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道(文,2004年)
  • 知床半島(自,2005年)
  • 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文,2007年)

古京都的歷史遺跡(京都、宇治和大津)
古京都的歷史遺跡,是指存在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宇治市及滋賀縣大津市的寺院總稱。
仿照中國古城的京都,建於西元794年,自建立之始即為城都直至19世紀中葉止。京都為一處擁有1000年歷史的日本文化中心地,展現日本木構建築的發展歷程,特別是當中的宗教建築以及曾影響世界園藝景觀的日式庭園。區內共有17座城與寺入選世界遺產。


歷史
京都自桓武天皇時期,從長岡京遷到平安京以後開始發展。為了擺脫南都奈良一帶寺院勢力的影響,784年,長岡京的建設者藤原種繼遭到反對勢力的暗殺。京都也是天智係為了擺脫天武係而建設起來的都城(794年)。平安京是按照中國隋唐時代的京都格局設計出來的城市,它四周被山所圍,東臨鴨川,西有桂川逶迤向南流過,內部模仿長安設計成長方形。


作為日本的戰國時代的開端的應仁之亂,使得城市幾乎被燒盡。此後被捲入戰亂中,一時衰弱下來。這時候的京都,分為上京和下京。在這之後,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保護以及“町眾”的支持下,又逐漸復興。特別是豐臣秀吉對都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對散落在各處的寺院進行建設,現在在京都的都市構造中還能看到當時的痕跡。

17世紀政治中心轉移到江戶(今東京),京都人口超過50萬,成為繼江戶、大阪之後的日本第三大經濟都市。明治維新以後設立京都府,將以前的京都分為“上京區”和“下京區”。 1889年,上京區和下京區合併為京都府管轄下的京都市。

聞名遐邇的金閣寺是鹿苑寺的俗稱,是1224年建造的貴族別墅。後來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繼承了該別墅,作為他自己的住所。足利義滿死後,這裡被改建成了寺院。該建築面向池塘而建,由三層組成,是由各不相同的樣式垂直堆積而成的罕見建築。它的外層貼著燦爛耀眼的金箔,映在池中的那種美簡直非筆墨所能形容。1950年,一名年輕的僧侶因它的美麗而困惑,放火,使金閣寺喪身火海。三島由紀夫(1925-1970) 的名作《金閣寺》即以該事件為主題創作而成的小說。
金閣寺

清水寺是京都首屈一指的旅遊勝地之一,建於798年,由當時的軍隊指揮官阪上田村麻呂(758-811)與僧侶延鎮所建。當中「清水的舞台」享負盛名, 由139根柱子支撐,沿著山的斜面伸出。據說從這個舞台跳下去後而絲毫無損存活下來就能實現心願,如果死了就能平安成佛,因此久不久就有人從那裡跳下去。1872年,政府聽到這個消息後就頒布了禁止令。
清水寺

龍安寺是一座以庭園石庭而馳名的寺院。雖然叫做庭園,但是完全沒有池水,而用石頭和沙子來表現山水自然景色。白砂上宛若笤帚描繪出來的線條,以及由15塊大大小小的石頭分成5處放置的質樸造型,可以說是日本造景樣式美的典型代表。另外,它採用充滿遊戲心理的設計,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庭園,15塊石頭中的1塊必定會被其他石頭遮擋起來,使前來遊玩的遊客興致大增。自從伊莉莎白女王到訪並拍手稱讚以來,該庭園開始頻頻在海外宣傳媒體上露面。
龍安寺的禪宗石亭

二條城是一座位於日本京都府中京區二條城町的城堡,建設於江戶時代初期(1603年)。曾經是德川家康的寓所。位於京都市街的一座平城。 1994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中的古京都的歷史遺蹟之一。狹義上,二條城,就是江戶時代築起的城池,但是在廣義上,是指第十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居城、織田信長為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的城池、織田信長在京都,後來獻給皇太子,稱為二條御所,但是本文提及的二條城,是德川家康築城的二條城。二條城內值得參觀的地方眾多,其中被列為國寶的二之丸御殿共有33個房間,800疊的塌塌米大。
二條城 - 唐門

古京都的歷史遺跡(京都、宇治和大津)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26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3:1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是一個位於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她的位置有著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於中東地區(西亞)。她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庫曼、烏茲別克以及塔吉克接壤,東部與中國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區(有爭議)接壤,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西部與伊朗接壤。其中領土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三分之二。人口2900萬,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歷史
古代:
阿富汗通常被稱為中亞的十字路口,它的歷史充滿戰爭和社會動蕩。歷史上,這個如今稱為阿富汗的地區處在各個時期許多主要帝國的邊緣,主要有波斯帝國、孔雀王朝、貴霜王朝、大唐帝國、大清帝國、大英帝國和蘇聯,其他還有包括成吉思汗和亞歷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大帝國。
近代:
今天的阿富汗是從1746年開始在杜蘭尼王朝下建立的,但控制權卻要到1919年阿曼努拉國王同意繼承王位後才從英國手中奪回。在英國干涉阿富汗期間,普什圖族領地被杜蘭線分成兩個部分,結果導致了阿富汗和英屬印度以及後來的巴基斯坦之間關係緊張的原因,被稱為普什圖尼斯坦爭端。

自1900年,11位當權者因非民主事件無法完成任期:1919年(暗殺)、1929年(辭職)、1929年(處決)、1933年(暗殺)、1973年(罷免)、1978年(處決)、1979年(處決)、1979年(處決)、1987年(免職)、1992年(推翻)、1996年(推翻)和2001年(推翻)。

阿富汗最後的穩定時期是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所統治的1933年至1973年期間,但 1973年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的同父兄弟穆罕默德·達烏德·可汗施行了一個殘酷的政變。到1978年,共產主義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施行政變並奪取政權,穆罕默德·達烏德·可汗和整個家庭於該年被謀殺。


阿富汗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賈姆的尖塔和賈姆的考古遺址(文,2002年)
  • 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巴米揚山谷的古遺址(文,2003年)(詳見下文)

巴米楊山谷的文化景觀及考古遺址群


巴米楊山谷的文化景觀及考古遺址群展現了古巴克特里亞王國Bakhtria(大夏古國)的藝術及宗教發展特色。一至十三世紀時它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因而激盪出獨特的佛教藝術形式-犍陀羅派。

巴米揚大佛是阿富汗巴米揚省內的兩尊具珍貴意義的立佛像,在巴米揚谷的一處山崖鑿成,最有可能約於5至6世紀時建成,位於首都喀布爾西北約230公里、海拔約2500米處,是希臘式佛教藝術的一個經典作品。


佛像主體乃自沙岩山崖鑿成,而一些細微部位由泥和乾草的混合物造成,鋪上灰泥表層,表層被繪畫以突顯臉部、雙手及袍的摺疊處,但這一表層實際上在很久前已經被侵蝕掉。佛像手臂下半部由同樣的泥和乾草的混合物造成,並以木架支撐。臉部上半部相信是以巨大木面具造成,在照片中見到的多行洞孔就是那些用以穩定外層灰泥的木栓的空位。

歷史
另一尊巴米揚大佛(被毀前)。巴米揚地處絲綢之路上,是往來歐洲、波斯、中國和印度間的商隊途經之地,當地曾有數所佛教寺院,為一宗教、哲學、希臘式佛教藝術中心,自2世紀起,至9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時,為佛教的一個宗教地點。


那些寺院的僧侶住在鑿於巴米揚的山崖的小山洞內,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有些僧侶在其居住的山洞內加添宗教雕像及精美、色彩鮮艷的壁畫。
壁畫  山洞

兩尊巨大立佛像中的東大佛高37米,西大佛高55米,為世上最大的雕刻立佛像(中國四川的樂山大佛雖然更高,但它是坐佛像),它們是多年來的文化地標,當地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破壞與重建
2001年2月塔利班領導人穆罕默德·烏馬爾下達滅佛令,宣稱要毀掉所有的佛像,包括巴米揚大佛。國際社會不斷對塔利班發出警告和勸說。


一些信奉佛教的國家如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家對塔利班發出了警告。尼泊爾外交部發言人阿查里雅3月2日說:「我們強烈譴責塔利班的罪惡行徑,並呼籲國際社會聯合起來,保護佛教文物。」印度、俄羅斯等國也對塔利班進行了譴責。作為塔利班少數幾個支持者之一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也於3月1日表示不贊同塔利班的做法,呼籲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表現出容忍精神,並在這方面尊重國際感情。信奉伊斯蘭教的埃及政府發言人也表示,塔利班的行為違背了伊斯蘭教的宗旨,「伊斯蘭教尊重其他文化,即使某些文化的禮節與伊斯蘭法有所衝突。」
儘管如此。塔利班在動用大炮、坦克後,最終於3月12日用炸藥將大佛炸毀。


雖然兩尊大佛的外型已幾乎全毀,但其大約輪廓及一些特徵仍可在山崖凹入處被辨識,遊人仍可探索那些僧侶住過的洞穴及連接它們的通道。在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後,國際社會正幫助重修那兩尊大佛。


巴米楊山谷的文化景觀及考古遺址在200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同時,也在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中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2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4:08:21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

印度共和國,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宣稱其領土為328萬7800平方公里。印度面積居世界第七位。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人口11.03億(2005年),僅次於中國。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其中印度斯坦族佔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別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另外,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眾,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來,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佛教的發源地。但是,近代印度陷於長期分裂和經濟落後狀態,被西方列強入侵,1856年,除少部分領土外,全境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獲得獨立,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印度實行議會民主制,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體制國家」。


印度世界遺產列表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阿旖陀石窟(文,1983年)
  • 埃洛拉石窟(文,1983年)
  • 阿格拉古堡(文,1983年)
  • 泰姬陵(文,1983年)(詳見下文)
  • 科納克太陽神廟(文,1984年)
  •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文,1984年)
  • 加濟蘭加國家公園(自,1985年)
  • 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自,1985年)
  • 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自,1985年)
  •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文,1986年)
  • 克久拉霍古蹟群(文,1986年)
  • 亨比古蹟群(文,1986年)
  • 法塔赫布爾西格里(文,1986年)
  • 帕塔達卡爾古蹟群(文,1987年)
  • 象島石窟(文,1987年)
  • 朱羅王朝的神廟(文,1987年,2004年):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1987年)-康凱康達秋里斯瓦拉姆神廟、達拉蘇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廟(2004年)
  • 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自,1987年)
  • 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和花谷國家公園(自,1988年,2005年):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1988年)-花谷國家公園(2005年)
  • 桑吉的佛教古蹟(文,1989年)
  • 德里的胡馬雍陵(文,1993年)
  • 德里的顧特卜塔及其周圍建築(文,1993年)
  • 印度的山地鐵路(文,1999年,2005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1999年)-尼爾吉里山鐵路(2005年)
  •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文,2002年)
  • 比莫貝卡特岩洞(文,2003年)
  •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文,2004年)
  •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文,2004年)
  • 德里紅堡建築群(文,2007年)

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是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建立的陵墓,竣工於1654年。
這是巨大的大理石造陵墓,泰姬陵不僅是莫臥兒王朝最完美的建築,其藝術工藝的成就舉世無雙,在世界遺產中屈指可數的傑作並為世界7大奇景!


泰姬本名亞珠曼德·貝儂·比古姆,原本在市集賣糖果的美少女,1612年與庫拉穆王子結婚,賜予「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的封號。入宮19年,苦於多孕,生有八男六女,1630年姬蔓·芭奴在第14次生產中,不幸感染產褥熱,死於南征的軍營中。臨終前向皇上提出了4個遺願,其中一項便是為她建造一座美麗陵墓。1633年,泰姬陵在印度北部亞穆納河轉彎處的大花園內開始動工興建,當時極負盛名的建築師拉何利,以德里的胡馬雍陵為藍圖,動員2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書法家,融合中亞、波斯、和印度本土風格,花了22年時間,完成了這座偉大的純白大理石藝術建築。泰姬瑪哈建物高250英尺,佔地約17萬平方公尺,南北長580米,寬305米,有前庭、正門、莫臥兒花園、陵墓主體、清真寺。
紅色正門
清真寺
圓柱形高塔
花園中間是一個大理石水池,水池盡頭則是陵墓,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圓柱形高塔一座,每座塔均向外傾斜12度。墓室中央有一塊大理石的紀念碑,上面刻着幾行波斯文:「封號宮中翹楚泰姬瑪哈之墓」。陵前水池中的倒影,看起來好像有兩座泰姬陵。站在陵墓旁邊迴廊中央的石塊上,可以感受到強烈的迴音,令人迷濛不已。


泰姬陵在早中晚所呈現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燦爛的金色,白天的陽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陽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銀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藍色螢光,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有人說,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不在月光下來到泰姬陵,就不算到過泰姬陵。2004年11月27日,泰姬陵有條件的對遊客開放夜遊,門票高達1500盧比,成為世界上惟一一個早中晚遊覽票價不一樣的景點。


1657年他的兒子奧朗則布篡位,沙賈汗被囚禁於阿格拉堡,又稱「紅堡」,城堡四圍有護城河。晚年由最小的女兒照顧飲食,每天透過八角房的小窗,遠眺河裏浮動的泰姬陵倒影,後來視力惡化,僅藉着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七年後抑鬱而終,葬於愛妻身旁。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泰姬陵是「一滴愛的淚珠」,「沙賈汗,你知道,生命和青春,財富和榮耀,都會隨光陰流逝……只有這一顆淚珠,泰姬陵,在歲月長河的流淌裏,光彩奪目,永遠,永遠。」但也有人認為,沙賈汗只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沉溺在性愛與毒品當中,種下印度莫臥兒帝國日後沒落的後果,最後被囚禁於阿格拉堡當中。

1983年泰姬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30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04:5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簡稱印尼,為東南亞國家之一;由上萬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
歷史
早在前2世紀後半期,在印尼出現了最早的國家葉調。公元三至七世紀,印尼境內分佈着很多小王國和部落。

七至十一世紀,大國室利佛逝與中國使者商旅不絕於途。7世紀到14世紀之間,佛教在印尼傳播,13世紀末14世紀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歷史上最強大的滿者伯夷。到了16世紀,歐洲人抵達現印尼,發現了這些小國。一些歐洲強國開始建立殖民地,荷蘭變成了這些歐洲國家裡面佔領最多領土的國家。荷蘭最初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對這些地區實行殖民統治。1799年東印度公司解散後殖民地被荷蘭政府接管,史稱荷屬東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之後,當地人開始爭取自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印尼之後,蘇加諾立即在之後一日發表印尼獨立宣言。之後在短短五日間,印尼全國都宣告脫離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管治,最終東印度公司在1949年宣佈放棄對印尼的管治權,使印尼得以正式獨立,蘇加諾被任為印尼第一任總統。
文化
印尼國內有超過300個種族,每個種族都有其不同文化,已發展了好幾個世紀。這些文化綜括起來包括阿拉伯、中國、馬來及歐洲。 印尼的歷史悠久,有許多古代的文物,像是婆羅浮屠(前世界七大奇景),和普蘭巴那印度廟等,這些都是聯合國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印尼世界遺產列表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婆羅浮屠寺廟群(文,1991年)(詳見下文)
  • 烏戎庫隆國家公園(自,1991年)
  • 科莫多國家公園(自,1991年)
  • 巴蘭班南寺廟群(文,1991年)
  • 桑吉蘭早期人類遺址(文,1996年)
  • 洛倫茨國家公園(自,1999年)
  • 蘇門答臘熱帶雨林(自,2004年)

婆羅浮屠寺廟群

婆羅浮屠為世界上最雄偉的佛寺建築遺址之一。大約於公元842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很可能來自梵語,意思就是「山頂的佛寺」。


第一層基座由五層方梯所組成,按比例依次建造而成為類似金字塔之底座。位於其上的則為三個環形的同心圓平台,並以最主要的窣堵波建築為整體頂部。
藉由階梯能到達這座窣堵波。圍繞方形平台的基座與欄杆均飾以石浮雕。他們分別表徵著靈魂救贖以及佛陀生平事跡。上層的圓形平台裝飾有不少於72座的圓鈴狀窣堵波,每一座都包含一佛像。
以風格而論,婆羅浮屠實為一受印度影響的建築藝術。大約於1000年時,佛塔漸漸荒蕪,掩沒於雜草中,直至19世紀才重現天日。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位於巴宛與門突的佛寺群則為與婆羅浮屠相關聯的更具莊嚴性之遺址,他們也視為婆羅浮屠遺址之一部分列入提名。


歷史
沒有文字記錄誰是婆羅浮屠的建造者,也不知道為何而建。通過比較佛塔隱式地基的浮雕和王室族譜的銘文,人們估計佛塔建造於公元八和九世紀。婆羅浮屠可能於公元800年建成。公元760年-830年是中爪哇夏連特拉王國的鼎盛時期,而夏連特拉王國受到三佛齊帝國的影響。建造過程估計歷時75年,於公元835年竣工,正值三佛齊大君Samaratunga當政。


遺棄
婆羅浮屠曾經在若干世紀中沉睡於層層的火山灰之下和茂密的叢林之中。佛塔的遺棄依然是一個謎團。人們不知從何時起佛教徒不再到這裡朝拜。有一種假設認為爪哇人在公元15世紀轉變為伊斯蘭教徒時遺棄了這座廟宇。另一種理論認為公元1006年前後的一次火山爆發引發飢荒,當地居民只得背井離鄉。

不過這座偉大的佛塔從未被當地人民遺忘。然而關於佛塔的輝煌傳說逐漸被對悲劇和災難的迷信取代。公元18世紀的兩份古爪哇語手稿記錄了一樁和佛塔相關的災難;根據爪哇歷史傳說,佛塔導致公元1709年一位針對馬塔蘭國王的謀反者死亡。在馬塔蘭歷史傳說中,佛塔和日惹蘇丹國一位王子的悲劇被關聯起來。這位王子無視禁忌,帶走了婆羅浮屠一個舍利塔中名為「牢籠中的武士」的雕像。他回到王宮即暴病,一天後身亡。

婆羅浮屠是作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從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剛乘中的一座曼荼羅,同時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靈深處。塔基是一個正方形,邊長大約118米。這座塔共九層,下面的六層是正方形,上面三層是圓形。頂層的中心是一座圓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鐘形舍利塔團團包圍。每座舍利塔裝飾着許多孔,裡面端坐着佛陀的雕像。

婆羅浮屠有大約兩千六百七十塊浮雕,其中一千四百六十塊敘事浮雕、一千兩百一十二塊裝飾浮雕,覆蓋了建築的立面和迴廊。浮雕的總面積達兩千五百平方米,分佈於隱藏的塔基和塔身。


婆羅浮屠寺廟群1991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31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1:46:20 | 顯示全部樓層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簡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歐亞交界、高加索地區的山區小國,也是在蘇聯瓦解之後獨立而出的許多共和國之一,首都為埃里溫。亞美尼亞是一個內陸國家,大部分國民信奉基督教,但因為周圍被伊斯蘭教國家所包圍着,再加上與鄰國之間的國界爭議問題,成為高加索地區動盪不安的火藥庫地帶。

因為小高加索山橫貫、境內地形崎嶇的亞美尼亞,相傳是舊約聖經中諾亞方舟在大洪水退去後着陸抵達之處(傳說中諾亞方舟停靠在亞拉拉特山上,這座山位於今日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邊境,最高峰在土耳其境內),甚至有說法認為亞美尼亞的首都埃里溫就是由諾亞本人建立的城市。傳說的真與否或許不容易查證,但是亞美尼亞的確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列為國教的國家,其歷史可以溯源到四世紀時,並且在之後的一千年間一直以獨立國家的型態存在,並沒因為羅馬人、波斯人與蒙古人的侵略而消失。

1915年至1918年間,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奧斯曼土耳其政府因為害怕亞美尼亞人叛亂,而殺害了大批亞美尼亞人,估計死亡人數高低不等,少則30萬多,高則達150萬。亞美尼亞大屠殺和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侵華日軍的南京大屠殺被稱為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三大屠殺。

1918年5月28日,亞美尼亞從土耳其獨立,但原本的西亞美尼亞又被土耳其奪回。1920年11月29日亞美尼亞建立蘇維埃政權,宣佈成為一個蘇維埃國家,並於1922年12月加入蘇聯。1936年成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亞美尼亞在1991年9月23日從蘇聯獨立而出,再度恢復了獨立國家的身份。並且旋即在12月21日加入獨聯體。


亞美尼亞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哈格帕特修道院與薩那欣修道院(文,1996年,2000年)
  • 埃奇米阿津教堂與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文,2000年)
  • 格加爾德修道院與上阿扎特山谷(文,2000年)(詳見下文)

格加爾德修道院與上阿扎特山谷

格加爾修道院其著名的鑿岩式教堂和陵墓是一保存完整的亞美尼亞中世紀修道院建築及裝飾藝術之典範,當中許多創新的設計對此區其後的建築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格加爾德修道院:擁有非凡的岩洞教堂和墳墓,是中世紀亞美尼亞修道院迄今整體建築和裝飾藝術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代表;其不拘一格,開拓創新的建築風格對此後這一地區的建築形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擁有好幾座教堂和王公寢陵,其中大部分是建鑿在石洞中,是中世紀亞美尼亞建築發展的巔峰之作。這組中世紀建築區群坐落在自然風光旖旎的阿扎特山谷,周圍環繞著高聳的懸崖。


格加爾德修道院位於首都埃里溫東南40公里的峽谷中,在7世紀到10世紀古代記載中,叫做“艾里凡克”,它在亞美尼亞語中的意思是“岩洞教堂”。修道院建築群坐落在13世紀所建的圍牆中,包括一座中心教堂及其門廊、兩個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寢陵。在出口處有依山勢本身的層次修鑿的許多禮拜堂和小密室。圍牆外以西是在岩石中鑿成的禮拜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4年。修道院的中心教堂建於1215年,迄今為止保存完整。門廊建於1225年。一座岩洞教堂建於13世紀30至50年代,在中心教堂門廊西北,另一座建於1283年。寢陵位於第一座岩洞教堂斜上方,有外廊,12米見方,4排列拱坐“井”字型交叉,4個交點為4根粗壯的石柱,中間拱頂上是天窗,極為壯麗。寢陵及其外廊均建於1288年。




格加爾德修道院與上阿扎特山谷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32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1:5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國,簡稱阿塞拜疆,又譯亞塞拜然。為原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獨立,現為獨聯體成員國。國名來自於阿拉伯語,意為「火的國家」。阿塞拜疆位於外高加索東部,東臨裏海,南接伊朗,西邊和亞美尼亞、土耳其及格魯吉亞為鄰,北界俄羅斯。

公元3世紀,阿塞拜疆處於波斯人的統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哈裡發國(阿拉伯帝國)征服,9-16世紀遭受土耳其人、蒙古人和波斯人的入侵,1828年阿塞拜疆一部分歸並於俄羅斯,其餘部分作為波斯的一個省保留了下來。1917年11月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1920年4月28日宣布成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直接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30日宣布獨立,並通過獨立宣言,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國。


阿塞拜疆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文,2000年) (詳見下文)
  • 戈布斯坦岩石藝術文化景觀(文,2007年)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
迎裏海之風的巴庫在波斯語中意味著「風之城」。在地自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巴庫城集中展示了各個民族在當地的文化遺留,包括索羅亞斯德教、薩桑王朝,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俄羅斯人。因此城內遺留著多樣的文化遺跡。原本由內外兩層圍牆所環繞的巴庫古城,現今只殘留著12世紀時所建造的內層牆。城牆內之舊市街擁有一座建於12世紀的「少女塔」,而塔的建築樣式是以西元前7至六世紀的建築為根基。沿著塔內的螺旋梯而上,可從塔頂一覽巴庫市街之風情。舊市街之西有一建於15世紀的希爾凡宮殿,殿內包含圓頂清真寺、集會場及靈廟等遺跡,其勻稱及典雅的外型,實為代表亞塞拜然的建築物。


15世紀時,希爾凡的首都是捨馬哈——不僅是後高加索也是整個近東最大的城市之一。最初這裡是希爾凡沙赫的宮殿,但後來出於一系列的政治考慮,希爾凡沙赫哈利盧拉一世將自己的落腳地選在了巴庫市。在巴庫山丘的頂上準備好了一個平台用於修建宮殿建築群。


建有希爾凡宮的這座山丘,其西面和南面的一部分是陡峭的斜坡。在規劃修建工程時,需要去掉這個斜坡,為此,往山丘西面的斜坡填充了很多土,並且為支撐住大量的填充土還專門修建了一堵高約6米的支撐牆。這樣一來,在宮殿的西面和主要入口前就出現了一座上層宮殿。

在建成以後的幾百年間,希爾凡宮自然而然地成了許多歷史事件的見證者。薩非王朝曾統治過巴庫,1578年,巴庫又被土耳其人佔領,到1723年彼得一世的軍隊攻占巴庫時,宮殿的南面和東面受到破壞。

19世紀20年代,曾到過巴庫的第比利斯國王領事、勳章獲得者甘巴指出,“汗的宮殿看起來像一座廢墟,裡面住著30戶貧窮的韃靼人和波斯人的家庭。”1842年時,喀山大學的教授別列津在進行對近東國家的科學考察時訪問了巴庫。他在自己的行程日記中是這樣記述希爾凡宮的:“這座建築飽受時間的折磨,而忍受得更多的則是人類的懶惰,人們為了省點力,直接從這兒拿走石頭去建糟糕透頂的房子,不知羞恥地破壞著古蹟。屋頂已經不復存在,完全消失了:上面一層的牆也大部分都倒塌了,而下面一層則幾乎完全被填平了。”

宮殿的這種廢墟狀態一直持續到19世紀,1857年,它被轉交到俄羅斯軍事機構手中。軍事機構對宮殿進行了部分修繕,並同時對它進行了徹底重建,使宮殿建築成為了軍事裝備倉庫。這座作為偉大的歷史文物的宮殿的重建工作花去了巨額的資金。

十月革命後,阿塞拜疆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新政府決定成立一個藝術和古蹟文物保護委員會。於是,從1932年開始希爾凡宮開始進行整理修繕工作。

巴庫少女塔坐落在巴庫老城中心,比鄰里海海濱,是12世紀所建的汗王宮殿建築群的一部分。全塔高27米,為8層圓柱狀,每層可容納50餘人,內有一口水井,井水四季清涼甘美。塔土每層窗日都有防禦設施,可傾瀉滾燙的熔鉛,或投下燃燒的石油火把,抵杭外敵的進攻。少女塔經受了1304年大地震,當時許多居民住宅都被夷為平地,它卻安然無恙。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2000年入選世界遺產名單。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3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01:02 | 顯示全部樓層
巴林

巴林王國是一個中東國家,原為英國殖民地,1971年8月15日宣布獨立,首都麥納麥。面積706.5 平方公里,約為香港的十一分之七,人口650,604(2001年人口普查),外籍人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主要居民為阿拉伯人,超過60%,其他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伊朗等國家的僑民。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現國王為哈馬德·本·伊薩·阿勒哈利法,1999年3月6日即位。地理上巴林位於亞洲西南部,為波斯灣西南部的島國,鄰近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之間,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為經濟支柱。

公元前3000年即建有城市。前1000年腓尼基人到此。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巴斯拉省的一部分。在阿拉伯文化影響下,形成現在的穆斯林習慣。1507-1602年被葡萄牙人佔領,後處於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1783年推翻波斯統治,宣布獨立。1820年英國入侵,巴林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57年,英政府聲明巴林是「英國保護下的獨立酋長國」。1971年8月14日,巴林完全獨立。2002年2月14日,巴林酋長國改國名為巴林王國,國家元首埃米兒改稱為國王,並把國旗上的八角變作五角。


巴林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巴林貿易港考古遺址(文,2005年)

巴林貿易港考古遺址


位於巴林島的卡拉特考古遺址是一個典型的台形土墩遺址,由連續許多層人類居住遺跡堆建而成的人工土墩。 300×600米的土堆見證了從大約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16世紀人類一直在此居住的歷史。


遺址中已被挖掘的部分約佔25%,展示了不同類型的房屋結構:包括住宅、公共設施、商業、宗教和軍事設施。這些足以證明數世紀來這裡作為通商口岸的重要性。在12米高的土墩之上是雄偉的葡萄牙堡壘,整個遺跡因此而得名“卡拉特”,意即堡壘。該遺址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迪爾蒙文明的首都。這一文化至今只見於蘇美爾文獻記載中,但這一遺址卻保存了其最豐富的遺跡。卡特拉考古遺址曾是古代迪爾蒙社會的首都,也是迪爾蒙文明最重要的保留地。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考古發掘,將一幅內容為建在古代城市廢墟上的城堡的宏偉畫卷展現於世人的眼前。 這裏總共發現了七層建築,最早的建築竟然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


巴林貿易港考古遺址在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3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9 22:04:37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加拉國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簡稱孟加拉。孟加拉為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之北,東南與緬甸為鄰,其他都與印度連接。孟加拉族是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區曾數次建立過獨立國家,版圖一度包括現印度西孟加拉、比哈爾等邦。

孟加拉在13世紀改信伊斯蘭教,到16世紀時,發展成次大陸上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昌盛的地區。17世紀被莫臥兒帝國征服,18世紀後半葉淪為英國殖民地,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被分割: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歸印度,東部歸巴基斯坦。1971年3月26日東巴宣布獨立,隨後發生大規模動亂和難民潮。印度則開始籌劃以戰爭手段支持孟加拉獨立以肢解巴基斯坦。11月21日,印軍在蘇聯的支持下,大舉入侵東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12月,戰爭擴大到西巴基斯坦,發展成全面戰爭。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決議,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印軍仍持續大舉進攻,於12月16日攻佔達卡,東巴駐軍無條件投降。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巴基斯坦總統佐·阿·布托釋放了被以「叛國罪」逮捕的東巴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後者就任孟加拉第一任總統。


孟加拉國世界遺產列表(有連結)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雙重遺產
  • 巴凱爾哈德的古清真寺之城(文,1985年)
  • 哈爾布爾的佛教寺院遺蹟(文,1985年)(詳見下文)
  • 孫德爾本斯(自,1997年)

巴哈爾布爾的佛教寺院遺蹟

位於孟加拉西北部、巴哈爾布爾村的內的大雄寺,建於八世紀時,為七世紀後大乘佛教興起於孟加拉的重要見證。此佛寺至12世紀止一直為著名的學術中心地,而寺院的建築設計則極適於宗教祭儀之舉行,運用簡單和諧的線條及華麗的雕刻裝飾,展現出其獨特的藝術成就。之後的寺廟建築,甚至遠至柬埔寨,皆受其影響頗深。

該遺址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帶有圍牆的大型磚制寺廟,該廟佔地9公頃。在巴哈爾布爾的佛教毗訶羅遺址的地下發掘出大量精美的雕刻品,這些雕刻大多是從高達20多米的神廟的基座下發現的。據考證,這座名叫“索馬普拉”的寺廟是公元8世紀達馬帕拉國王在位時期修建的。
索馬普拉寺廟建成之後的幾百年內歷經洗劫掠奪,這種糟糕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12世紀印度教徒接管該寺時。在此之后索馬普拉寺逐漸衰落、失修,直到被遺棄。十九世紀初,巴哈爾布爾的佛教毗訶羅遺址被發掘出來,這在當時是世界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整座寺廟位於一個四方形的庭院之中,每邊的邊長大約為900英尺,四周是高高的圍牆,厚度約16英尺,高度介於12英尺至15英尺之間不等。北面是一群精緻的大門建築體,除了北面有45個單人房間之外,其餘三面還有的房間總數是177個。這些呈金字塔、十字形的廟宇,在建築風格上明顯的受到了一些東南亞國家,特別是緬甸和爪哇等國的深刻影響。



巴哈爾布爾的佛教寺院遺蹟198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列表

[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09-12-13 03:3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09: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