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599|回覆: 70

二十四氣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24 14:3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3:23 編輯

節氣的由來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農耕的民族之一。先民在漫長的採集、漁獵、畜牧和農耕的生產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天氣的變化和季節更替的規律,其中尤以農耕生產最為"靠天吃飯":年復一年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促使古人制定曆法,以更有序地安排一年的生活作息。據文獻記載,我國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開始制定以歲紀年的"夏曆"(又稱為"農曆"、"舊曆"和"陰曆"),商代和周代也各有紀年的方法,其後經過不斷的完善而沿用陰陽合曆。中國先民根據天象的變化,將時令劃分為年、月、日、時,並以天干、地支相配合制定曆法。他們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包括3個月,並將命名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在此基礎上又按物候變化創設了二十四節氣,這樣就大大的便利了一年的農事安排了,這可見於民間流行的農業諺語:"立春三日,百草發芽"、"雨水節,接柑橘"、"秋分有雨來年豐"和"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麥"等等。
儘管中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各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各不相同,農作物栽種、收割的時間以及適合的作物種類等,彼此都有差異,但是都不能違反時序的規律,這同樣可以從各地的農業諺語中得到證明:"莊稼不用問,隨著節令種"、"春分春分,好點花生"、"立夏小滿家家忙,男女下田去插秧"等等,這就是說,古代農民四時耕作及其形成的歲時節俗,它是隨著適應農事安排的曆法的產生而逐漸形成的,給人們提供了適時便利而可依循的規律。耕作不能違反歲時,這是中國世代農民極其寶貴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古代農民可能記不準日期和時間,卻往往對二十四節氣瞭如指掌,這是因為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廣大中國農民所熟悉。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在外國的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而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即如立春、立秋等。
從古人對節氣最早的命名,如《尚書》記載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 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一年轉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即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
每個節氣的專名,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
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節氣口訣
 春雨驚春清榖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十二個月的農作物
 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
 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二十四節令歌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瀝皮乾;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大寒又一年。

十二月節氣歌
正月(寅)立春雨水節;
二月(卯)驚蟄及春分;
三月(辰)清明並穀雨;
四月(巳)立夏小滿方;
五月(午)芒種及夏至;
六月(未)小暑大暑當;
七月(申)立秋還處暑;
八月(酉)白露秋分忙;
九月(戌)寒露又霜降;
十月(亥)立冬小雪張;
子月(十一)大雪冬至節;
丑月(十二)小寒大寒昌。

七十二候
每氣節又分三侯,共七十二候,可以見到黃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立春: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魚陟負冰)。
雨水: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
驚蟄:驚鷙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使電。
清明: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穀雨:榖雨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
立夏: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滿: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麥秋生)。
芒種: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鷹乃學習(鷹始摯)。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為蠲,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
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處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
大寒:大寒之日雞使乳,又五日鷲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

春季
        立春           正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4/5日,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蘇。
        雨水          正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9/20日,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驚蟄          二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6日,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春分          二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1日,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三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5日,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掃墳墓。
        穀雨          三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20/21日,天氣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夏季
        立夏          四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6日,夏天開始,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小滿          四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1/22日, 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          五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6日,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如晚穀、黍、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連綿陰雨。
        夏至          五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小暑          六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後,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          六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後,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秋季
        立秋          七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8日,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開始移栽。
        處暑          七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3/24日,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
        白露          八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8日,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          八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3/24日,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種。
        寒露          九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霜降          九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冬季
        立冬          十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
        小雪                十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          十一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7/8日,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萬里冰封。
        冬至                十一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2日,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小寒                十二月節 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6日,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                十二月中 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gif
二十四節氣表之春季.jpg
二十四節氣表之春季.jpg
二十四節氣表之秋季.jpg
二十四節氣表之冬季.jpg
 樓主| 發表於 2012-5-24 14:35: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2:58 編輯

立春

立春是24節氣之首,所以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於現代的"春節",陽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1913年(民國二年)7月,袁世凱擬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一直相沿至今。故屬相應當從立春開始計算。,確定屬相也是以立春為準,而不是以正月初一為界。

每年的公曆2月4日左右為立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315度,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表示春季開始,萬物有了勃勃生機,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我國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經到來,然而冬天的寒冷還未消失殆盡,它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凍才能使萬物復甦,才能有萬物生長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說法十分準確地把立春這個階段的特徵和預兆形像地表現出來。
  俗語說:“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立春後,隨著氣溫的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將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立春習俗】

  立春”不僅是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並有吃春餅、鞭春牛等趣味習俗。
    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像地反映了立春時節的自然景象。時至立春,人們會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趨於上升或增多。
    立春這天,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捲。吃春餅和春捲,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蔔。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蘿蔔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間還有“打春”習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製時,往往要在肚子裡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現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有意思的是,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除了“吃春餅”和“鞭春牛”習俗之外,我國民間百姓在立春之日還有喝春酒、貼春帖、迎春、報春、踏青等習俗。

   【立春養生】

  立春節氣至,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此時節公眾在生活起居上要防“病”保“健”,飲食調理上宜少“酸”多“甜”。
  立春期間是由冬寒向春暖過渡的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有時早晨還是旭日東昇、春風送暖,傍晚卻可能寒流突至、冷氣逼人。同時,人的機體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免疫力和抗病力均有明顯的下降,再加上立春時節,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因此,在立春時節,公眾在生活起居上要格外注意防“病”保“健”。
  有資料表明,春季是流感、腦炎、呼吸道疾病、肺結核等病症的多發季節,而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染病後是否發病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理。
  為了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立春時節的養生保健要注意搞好居室內的環境衛生,經常開窗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減少病菌孳生的條件;堅持晨練,起床後散步、慢跑、打拳、做操對身體健康均大有益處,能提高機體適應氣候變化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注意口鼻衛生保健,阻斷溫邪上升,斷其犯肺之路。
  立春時節乍暖還涼,多風乾燥。在這個時候,公眾在飲食上要合理地調整,有目的地選擇食物,根據時令變化和自身需求,進行合理的調配和養護,以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傳統中醫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肝氣最旺,如果再吃酸性食物,就容易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肝旺則容易損傷脾胃,引起脾胃虛弱病症。
  立春時節,應當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中草藥和食品,中草藥可選用枸杞、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等,多吃些升發陽氣的韭菜、菠菜、薺菜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達到很好的養生保健效果。此外,護肝養脾還可選擇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食用。
  除了飲食調理之外,公眾還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恬靜的心態。平時應積極參與戶外活動,活動時動作宜舒展、緩慢,還可進行郊遊、踏青,以暢達胸懷、陶冶性情、活動筋骨。
1.立春圖.jpg
1.立春.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4 14:37: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2:59 編輯

雨水

每年公曆2月18日前後為雨水,它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而且表示雨量開始增多。《曆書》中說:“鬥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說明雨水節氣中,水獺開始捕魚了;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草木在綿綿春雨中悄悄吐出嫩芽。從此,氣溫回升,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杜甫有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雨水”養生】

    雨水時節,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天氣變化無常,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寧,影響身心健康。此時節,公眾要學會調控和駕馭好自己的情緒,科學應對來自生活及工作方面的壓力,保持心情愉快舒暢,情緒穩定,並註意避免過度精神疲勞。
  
雨水時節,空氣濕潤,又不燥熱,是養生的好時機。此時節,早晚較冷,常見口乾舌燥現象,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在飲食調理上,建議公眾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薺菜、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蜂蜜、大棗等。另外,春季為萬物生髮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辛辣、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洩而傷肝損脾。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俗話說的“倒春寒”現象仍經常發生,而這種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除了對已經萌動和返青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長產生影響外,對人體的健康危害也很大。
   
雨水時節,人體皮膚腠理已經變得相對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易感風寒而致病,所以此時穿衣著裝要注意“春捂”。當然,“春捂”指的是不要突然減衣的意思,而是要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嬰幼兒、老人、孕產婦尤其如此。“捂”要適宜,否則太過,對身體也是有害的。如果“捂”得過度,會使人體體溫調節紊亂,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
   
春季里人體的下部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易受風寒侵襲,因此,“春捂”的重點是下身,要加強下身的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當然,要使身體能夠適應早春的氣候變化,減少感冒等疾病的發生,“春捂”只是一個方面,公眾還應注意加強鍛煉身體,增強自身抵抗力。
2.雨水.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4 15:03: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3:09 編輯

驚蟄

每年公曆3月5日左右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驚蟄時節,氣溫和地溫都逐漸升高,土壤開始解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意思是說桃花已紅,如霞似錦;黃鸝鳥開始鳴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鷹的踪跡,只能聽見斑鳩在鳴叫。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冬日景像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經升到0℃以上。

  驚蟄時節,天氣漸暖,春雷乍響,此時節肝氣旺盛,人易動怒。隨著驚蟄的到來,溫暖的氣候將會使人的活動量不斷增加,新陳代謝日漸旺盛。人體的血液循環加快,而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也隨之增多,以適應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需要。血液循環的加快主要在於血量的調節,營養供給的增加則重在消化、吸收。這些生理功能的變化在中醫看來,均與肝臟有密切的聯繫。因此,驚蟄時節養生的重點要放在對肝臟的保養上,使肝臟機能正常,以適應驚蟄氣候的變化,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首先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態。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情緒神誌的調攝,心情愉快,不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升騰太快,易患眩暈,中風之病。

  飲食上,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建議公眾可多食鴨血、菠菜、韭菜、綠豆芽、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動物入冬後,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或「蟄伏」,每年農曆三月五日、六日或七日,預計是春天第一次打雷的日子,雷聲會驚醒所有蟄伏中的動物,故稱為「驚蟄」。雷聲驚醒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四出走動,這好比小人亦將會有種種作為,故在香港和廣東有「打小人」的習俗。白虎是中國神話或星相學所說的凶神,於驚蟄日開始出來覓食,為害人間,故於此日民間亦有祭白虎的習俗。打小人與祭白虎本來是兩回事,但後來被人聯想到利用白虎來鎮壓或吃掉小人。

   驚蟄打小人

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珠三角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藉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打小人的習俗早在盛唐時期已經流行,稱為「厭詛」或「厭勝」,是一種具詛咒作用的巫術,但現時純粹是一種民間習俗,用以宣洩內心的不滿。
「打小人」被香港民政事務局初步列為6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驚蟄打小人詳細解讀
3.驚蟄.jpg
3.驚蟄打小人圖.jpg
3.驚蟄打小人.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4 15:05: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3:10 編輯

春分

春分在每年陽曆的3月20日或21日。從這一天開始,太陽直射的位置逐漸向北方移動,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夜長晝短。春分節氣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氣溫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是莊稼生長的好時節。

  “春分”是反映季節和氣候的一個節氣。“春分”一是表示晝夜平分的意思,二是表示春天一半的意思。按二十四節氣講,立春為春季的開始,穀雨為春季的結束,春分恰為其半。

    春分時氣溫升高,北方的天氣已經變暖,在全國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中,“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指的就是春分。古人認為這個時節,“地氣已貫通”,也就是凍土層已完全融化,土壤透氣性良好,是適合播種的時節,在民間還流傳著“驚蟄到春分,下種莫放鬆”“春分種子普遍搶,有田種在春分前”“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等類似的諺語。

    另外,現在的農業研究也證明,農作物適合在日平均氣溫0攝氏度以上的日子種植,並且它們需要在10攝氏度以上的氣溫下才能積極生長。春分時節,除了高寒的特殊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普遍穩定在0攝氏度以上,所以這個時節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備耕。

    “春困”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分期間,春光明媚,氣候回暖,人們容易感到困倦、疲乏,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民間稱之為“春困”。保證充足睡眠,作息規律和多食含維生素B族食物可驅“春困”。

  “春困”不是病。冬季氣溫低,人體血液循環慢,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供應相對增多,而春季則正好相反,氣溫回升,血液循環加快,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供應相對減少,因而人們就會產生懶洋洋的感覺,無精打采,昏昏欲睡。

  另外,春季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耗氧量增多,而植物在此時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很少,也是導致人困倦的因素之一。此外,缺乏維生素B族與飲食過量也是誘發“春困”的重要原因。

  “春困”雖然不是病,但也會影響人們日常的學習和工作,因此,李艷玲提示說,“春困”不能單純依靠多睡覺來解決,過度睡眠反而會使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從而“越睡越困”。要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促進或改善機體血液循環,舒展肢體,使淤積在體內的物質循行,陽氣生髮。在飲食調理上要多吃含有維生素B族的食品,如大豆、花生、火腿、黑米、雞肝、堅果類、菠菜、奶酪等,同時,飯量不宜過飽。

    乍暖還寒“春分”日

    春分,春回大地,草長鶯飛,一派生機盎然。此時節,雖然春意漸濃,但冷暖空氣活動依然頻繁,乍暖還寒,我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塵天氣,公眾出行要注意保暖和防沙。

    每年公曆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不論南北方,春分節氣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

    春分時節,天氣雖然已日漸暖和,但晝夜溫差較大,而且仍不時有寒流侵襲,不僅帶來大風降溫,而且雨水較多,甚至陰雨連綿。

    從氣象學意義上來說,春分節氣內,蒙古到東北地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要做好防沙塵工作,妥善安置易受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遮蓋建築物資,做好精密儀器的密封工作。同時,提醒行人要戴口罩、紗巾等防塵用品,呼吸道疾病患者、對風沙較敏感人員不要到室外活動。

    春分“豎蛋”

  “春分至,蛋兒俏”。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豎蛋比賽,用以慶祝這個節氣的到來。

  “春分豎蛋”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習俗。據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於4000年前的中國。

  根據有關資料表述,春分這一天雞蛋之所以容易豎起來,除了技巧問題外,其中有很多科學道理。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並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那麼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

  此外,最好選擇生下後4至5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於雞蛋的豎立。

  “春分豎蛋”這一傳統習俗既讓公眾在實踐中了解了相關科學知識,也增加了生活情趣,有興趣的公眾不妨在春分這一天試著“豎蛋”,看自己能立起來幾個。

  據了解,除了豎蛋這一習俗外,我國民間還有吃春菜、送春牛、拜神、春祭等趣味迎春習俗。

  春分養生

  對健康養生而言,春分的重要性僅次於夏至和冬至。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

  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劇烈,忽冷忽熱,這種氣候變化易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體弱者容易生病,有舊病的人容易復發,諸如高血壓、月經失調、失眠、痔瘡等。因此,在註意保暖的同時,還要多喝水勤鍛煉。

  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在吃寒性食物時應佐以溫熱之品,服益陽之品時則應配以滋陰之物,以保持陰陽平衡。

  春分這段時間還宜食用具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利尿功效的春筍、芝麻、花生、萵筍、蘋果、橘子等食物。
4.春分圖.jpg
4.春分.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4 15:06: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3:17 編輯

清明

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開始。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據《淮南子·天文訓》載:“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因此時正是萬物滋長,天氣晴朗,故稱“清明”。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在陽曆中的日期並不固定在某一天。民間有“四五清明”的說法,公眾千萬不要因此就認為清明節就固定在4月5日這一天。事實上,與其他23個節氣一樣,清明在陽曆中的日期會在幾個日子中變動。

  清明時節,天氣雖然已日漸暖和,但晝夜溫差較大,晴雨多變。這種天氣變化容易使人受涼感冒,患上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這時,還是各種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公眾要注意防寒保暖,少出入公共場所,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防止“病從口入”。此外,清明時節,也是多種慢性疾病,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病症易復發的時候,有這些病史的人要忌食“發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講就是指易生痰、發毒助火助邪的食品,如海魚、海蝦、鹹菜、羊肉等。

    在此節氣的飲食調攝方面,要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肥胖者要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老年高血壓患者應特別注意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量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

    清明這段時間還應多吃柔肝養肺的食品,如益肝中和的薺菜、利臟通血的菠菜、健脾補肺的山藥等。

  【習俗】

清明除了講究禁火寒食、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奠祖先,為先人掃墓。據了解,掃墓習俗起源於周代,當時並無固定的祭期。到戰國時代,祭墓已普遍。但到秦漢時代,才有祭墓的禮俗。當時提倡孝道,為祖先掃墓成為傳統習俗。到了唐代,掃墓日期固定在清明節,從此,清明掃墓便成為一種風俗傳統。

    清明也是郊遊踏青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一直有著清明踏青的習俗,古詩“踏青結伴過南塘,二月春風夾路香。蜂蝶緊隨衣袖舞,田野十里菜花黃。”描述的就是清明節親近自然、踏青春遊的民俗風情。

    在清明節期間,還有放風箏、盪鞦韆、打球、拔河、吃春餅等習俗活動。民俗專家認為,清明節時,桃李初綻,鳥語花香,人們在祭奠已逝先人,表達哀思之外,也會走向郊野,參與一系列的民俗活動,使清明節不只是哀思之日,也成為一個富於生活情趣,裨益身心健康的良好節日。

  清明放風箏是中國古代普遍流行的習俗。我國是最早發明風箏的國家。風箏別稱紙鳶,也稱風禽、紙鷂等,據古籍記載,放風箏一開始就和原始的宗教有關,因當時生產力低下,科技水平極不發達,人們還沒有能力抵抗疾病和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因此產生了崇拜神靈、祈求天賜好運的心理,在風箏上予以寄託便是一例。古人認為,清明節放飛風箏可以消除災難、放飛晦氣。因此,古人在放飛風箏時,通常會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風箏線,任憑清風把它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一年平安吉祥。這種習俗,在我國民間又叫“放斷鷂”。所以,別人放走的風箏,是不能撿拾的,否則會沾上霉運,給自己帶來晦氣。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民俗專家表示,清明放風箏可消災難、除晦氣的習俗到今天已經淡化,放風箏成為今人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體育、娛樂活動。醫學科學研究表明,春日里放風箏,沐浴著春天的陽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奔走仰望,不僅令人心曠神怡,而且對治療抑鬱症、神經衰弱、視力減退、腰椎病、頸椎病等都有療效。

  清明插柳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而用柳驅鬼的習俗,則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有“插柳戶上,百鬼不入”之說。這是因為,柳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具有驅邪功能的吉祥物。清明節祭祖掃墓,事涉鬼魂,為了防止鬼魂邪氣侵擾,必須禳災、驅邪,辦法就是插柳於戶,戴柳於首,因此,清明節又稱“插柳節”。據史料記載,五代時,清明節家家門楣上插柳之風已興。宋時,插柳避鬼之俗已十分盛行。到了明、清時代,插柳之風依然盛行,並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如以插柳來佔年成好壞、預測當年豐歉,插柳還可明目等。除了 ​​插柳習俗外,清明時節還有戴柳的習俗。所謂戴柳就是將柳枝編成環戴在頭上,或者將嫩柳枝結成花朵插在頭上。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災、祈福迎祥之用外,還有紀年華之義。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之說。這是因為青青春柳,有像徵青春之意,特別是婦女戴柳,有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5.清明.jpg
5.清明掃墓.jpg
5.清明掃墓圖.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4 15:23:5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3:21 編輯

穀雨

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穀雨時節,南方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南方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華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華南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帶業以進入夏季。

    我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嗚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任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穀雨節氣,東亞高空西風急流會再一次發生明顯減弱和北移,華南暖濕氣團比較活躍,西風帶自西向東環流波動比較頻繁,低氣壓和江淮氣旋活動逐漸增多。受其影響,江淮地區會出現連續陰雨或大風暴雨。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約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但是華南其餘地區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採取灌溉措施,減輕乾旱影響。西北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降水量一般僅5至20毫米。華南穀雨前後的降雨,常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因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現機會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清”,這種夜雨晝晴天氣,對大春作物生長和小春作物收穫是頗為適宜的。

    穀雨節的天氣諺語大部分圍繞有雨無雨這個中心,如“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穀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干土”等等。還有穀雨節氣如氣溫偏高,陰雨頻繁,會使三麥病蟲害發生和流行。廣大農村要根據天氣變化,搞好三麥病蟲害防治。

 穀雨的傳說

    民間流傳著“穀雨過三天,園裡看牡丹”和“芍藥打頭,牡丹修腳”的說法,還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隨開無停滯”的諺語,形容這一節氣百花盛開的人間春色。民諺之中,有著一個淒婉的傳說:傳說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叫穀雨的年輕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發大水,他憑藉著這個本領救出了村民,還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一顆牡丹花,並拜託一位花匠師傅好好地栽養。幾年後,穀雨的母親得了重病,穀雨一邊要照顧母親,一邊要做事,很是辛苦,這時有位美麗的女子出現在他​​的家裡,並每天都來照看他的母親,穀雨與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穀雨想提出與這位姑娘成親的時候,卻得知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幾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牡丹仙女約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禿鷹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為其釀造花蕊丹酒醫病。牡丹姐妹不願取自己身上的血,釀下丹酒供惡賊飲用,卻被禿鷹抓走關押。穀雨歷盡艱險,在自己生日那天,終於闖入魔洞戰勝禿鷹,救出了眾花仙。當大家準備回家時,尚未嚥氣的禿鷹一支暗劍刺中了穀雨。牡丹修女惱怒萬分,拿起穀雨的板斧,將垂死掙扎的禿鷹砍成了肉泥!迴轉身來,抱起穀雨的屍體,泣不成聲。穀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這些花朵們的生命。從此,在穀雨死的那一天,天空就會下起雨,所有的牡丹都會開放,以此來紀念穀雨。

  穀雨節氣的習俗

祭海習俗

  對於漁家而言,穀雨節流行祭海習俗。穀雨時節正是春海水暖之時,百魚行至淺海地帶,是下海捕魚的好日子。俗話說“騎著穀雨上網場”。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穀雨這天漁民要舉行海祭,祈禱海神保佑。因此,穀雨節也叫做漁民出海捕魚的“壯行節”。這一習俗在今天膠東榮成一帶仍然流行。過去,漁家由漁行統一管理,海祭活動一般由漁行組織。祭品為去毛烙皮的肥豬一頭,用腔血抹紅,白面大餑餑十個,另外,還準備鞭炮、香紙等。漁民合夥組織的海祭沒有整豬的,則用豬頭或蒸製的豬形餑餑代替。舊時村村都有海神廟或娘娘廟,祭祀時刻一到,漁民便抬著供品到海神廟、娘娘廟前擺供祭祀,有的則將供品抬至海邊,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場面十分隆重。

禁蠍咒符

  舊時,山西臨汾一帶穀雨日畫張天師符貼在門上,名曰“禁蠍”。陝西風翔一帶的禁蠍咒符,以木刻印製,可見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穀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風。神雞叼一嘴,毒蟲化為水……”畫面中央雄雞銜蟲,爪下還有一隻大蝎子。畫上印有咒符。雄雞治蠍的說法早在民間流傳。神魔小說《西遊記》第五十五回,孫悟空豬八戒敵不過蝎子精,觀音也自知近他不得。只好讓孫悟空去請昴日星官,結果馬到成功。昴日星官本是一隻雙冠子大公雞。書中描寫,昴日星官現出本相--大公雞,大公雞對著蝎子精叫一聲,蝎子精即時現了原形,是個琵琶大小的蝎子。大公雞再叫一聲,蝎子精渾身酥軟,死在山坡。山東民俗也禁蠍。清幹隆六年《夏津縣志》記:"穀雨,硃砂書符禁蠍。""禁蠍"的民俗反應了人們驅除害蟲及渴望豐收平安的心情。

  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來。

穀雨摘茶習俗

  南方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北方穀雨食香椿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陝西白水縣穀雨祭祀文祖倉頡習俗,“穀雨祭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

  穀雨的河水也非常珍貴。在西北地區,舊時,人們將穀雨的河水稱為“桃花水”,傳說以​​它洗浴,可消災避禍。穀雨節人們以“桃花水”洗浴,舉行射獵、跳舞等活動慶祝。

  穀雨節流行禁殺五毒的習俗。穀雨以後氣溫升高,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為了減輕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農家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進行驅兇納吉的祈禱。這一習俗在山東、山西、陝西一帶十分流行。穀雨貼,屬於年畫的一種,上面刻繪神雞捉蠍、天師除五毒形像或道教神符,有的還附有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穀雨三月中,蛇蠍永不生”、“穀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遲七星劍,單斬蝎子精”等文字說明。山東的穀雨貼,一般採用黃表紙製作,以硃砂畫出禁蠍符,貼於牆壁或蠍穴處,寄託人們查殺害蟲、盼望豐收、安寧的心理。

  穀雨前後也是牡丹花開的重要時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稱為“穀雨花”。“穀雨三朝看牡丹”,賞牡丹成為人們閒暇重要的娛樂活動。至今,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四川彭州多於穀雨時節舉行牡丹花會,供人們遊樂聚會。

  穀雨過後暮春飲食注意

    春天由於天氣多變,因此在飲食和養生方面很講究,穀雨到時,已是暮春,我們該如何健康飲食、吃適合這一季節的食物呢?

    【晨起喝杯水】

暮春氣候複雜,不過絕大多數地區都多大風天氣,此時人體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會隨之下降,容易誘發、加重感冒與很多慢性病。這個時候,"補"水就顯得特別重要。一夜春眠之後,人體內水分消耗較多,晨起喝水不僅可補充因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洗滌已排空的腸胃,還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喝水量以250毫升為宜。



  【少吃燥熱物】

春季應選擇吃些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比如新鮮蔬菜,包括薺菜、菠菜、馬蘭頭、香椿頭、蒲公英等,這些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的作用。春夏要少食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暮春時節,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誘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飲食應“五低”】

暮春飲食,應注意考慮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和低刺激等5個方面。低鹽就是少食鈉鹽,因為鈉鹽太多會誘發高血壓病,因此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低脂也就是少食油脂,油脂每天攝取總量不超過膳食總量的30%;低糖也就是少吃游離糖,食糖過量也會影響人體的健康;低膽固醇是少吃含膽固醇高的動物食品,因為膽固醇過高會導致動脈硬化和心臟及腦血管等多種疾病,每天食肉類食品不能超過300克;低刺激即少吃辛辣食品。

  穀雨蔬菜養生菠菜豆芽最給力

    穀雨時節,氣溫升高,雨量增多,人體更為困乏,但人體的消化功能卻正處於旺盛時期,是身體補益的大好時機。針對氣候特點進行食療蔬菜養生,可謂事半功倍。

    【椿芽金魚】做法:香椿100克,雞蛋2個,麵粉適量。先將雞蛋打入碗內調勻,再將香椿洗淨,去硬梗,撕成小杈,放入碗內,加些麵粉調拌上蛋粉糊;油鍋燒熱後,將拌好的香椿投入炸成金黃色撈出碼入盤內,撒上花椒鹽即可。

    【食菠菜最養肝】怎樣吃菠菜不影響鈣吸收?過了穀雨便意味著春季快過去了,按照中醫“春養肝”的觀點,要抓緊時機調理肝血。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不能上註於目而視物不清,或肝氣鬱結化熱,上擾頭目則頭暈目眩。此時的食療要點重在養肝清肝、滋養明目。而在眾多的蔬菜之中,最適宜養肝的是菠菜。

    中醫認為,菠菜性甘涼,入腸、胃經。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清理腸胃熱毒的功效,對肝氣不舒並發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對春季裡因為肝陰不足引起的高血壓、頭痛目眩和貧血等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菠菜含草酸較多,有礙肌體對鈣的吸收,故吃菠菜時宜先用沸水燙軟,撈出再炒。菠菜不宜與豆腐等含鈣量較多的食品混合做菜,如菠菜煮豆腐等,因為草酸與鈣反應生成草酸鈣,草酸鈣會影響人的腎功能,且可形成結晶物瀦留於泌尿道,引起結石。

    【黃豆芽補維生素】黃豆芽是延年益壽頭號食物。春天,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2和維生素C,一些人會發生口唇糜爛、口角發炎的病症,俗稱“爛嘴角”。針對這一症狀,宜多吃些黃豆芽。黃豆含有胰蛋白酶抑製劑和較多的植酸,影響了營養成分的吸收與利用。黃豆在發芽的過程中,胰蛋白酶抑製劑大部分被破壞,同時,大豆含有的蛋白質還被分解為可溶性的肽與氨基酸,不但增加了豆芽的鮮度,而且使豆芽中蛋白質的利用率比黃豆至少提高了10%。黃豆芽中還含有一種干擾素誘生劑,能誘生干擾素,干擾素能干擾病毒代謝。人在春天較易發生病毒性感冒等雜症,因此,春天吃黃豆芽還能增強人體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

    【美白瘦身肉絲黃豆芽湯】材料:黃豆芽(500克)、瘦豬肉(30克)、姜(3片)、清雞 ​​湯(2碗)。調料:油(3湯匙)、醬油(1/2湯匙)、香醋(1湯匙)、鹽(1/6湯匙)、白糖(1/3湯匙)、香油(1湯匙)、生粉(1湯匙)

    【吃鮮香椿最好先用開水燙】穀雨前後的一段時間正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一般分為紫椿芽、綠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鮮椿芽中含豐富的糖、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和大量的維生素C,香椿營養及藥用價值十分可觀,其葉、芽、根、皮和果實均可入藥,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應提醒注意的是,因鮮香椿中硝酸鹽含量較高,在製作食用前應用沸水焯一下後再食用。

    香椿作為佳蔬有多種吃法,除香椿拌豆腐、香椿煎雞蛋外,還可以用切成段的嫩芽、攤成薄皮的雞蛋相拌卷或將整棵椿芽與雞蛋麵粉攪勻炸成似“香椿魚”服食,香酥、鮮嫩,別具風味。香椿除鮮食外,還可用鹽醃食,即將香椿加鹽入壇封好口,待半個月後可食用,吃時切成小段以蒜泥拌食之,鮮香椿也可洗淨切段入保鮮膜存冰箱冷凍。

  穀雨節氣的三種膳食調養食譜

    穀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現列舉常用藥膳幾款:

    【參蒸鱔段】配料:鱔魚1000克,黨參10克,當歸5克,熟火腿150克,食鹽、紹酒、胡椒粉、生薑、大蔥、味精各適量,清雞湯500克。做法:黨參、當歸洗淨浸潤後切片備用;鱔魚剖後除去內臟,清水洗淨再用開水稍燙一下撈出,刮去粘液,剁去頭尾,再把肉剁成6厘米長的段;熟火腿切成大片,姜、蔥洗淨切片、段備用。鍋內入清水,下入一半的薑、蔥、紹酒燒沸後,把鱔魚段倒入鍋內燙一下撈出,裝入湯缽內,將火腿、黨參、當歸、放於面上,加入蔥、姜、紹酒、胡椒粉、食鹽,再灌入雞湯,用綿紙濕浸封口,上蒸籠蒸約1小時至蒸熟為止,取出啟封挑出姜、蔥加入味精,調味即成。功效:溫補氣血,強健筋骨,活血通絡。多用於風寒濕痺引發的腰膝酸痛。

    【菊花鱔魚】配料:粗活鱔魚1斤(兩條),白糖2兩,番茄醬1兩,干淀粉1兩,黃酒、白醋、食鹽、蔥、姜、濕澱粉、麻油、蒜泥各適量,花生油2斤。做法:鱔魚宰殺、剖腹去內臟,去骨去皮,切成2寸5分長片塊,用刀頂頭斜批成兩片(末端不批短),再直切成條狀(一頭不切斷)加黃酒、鹽、蔥、姜浸漬起來,然後再逐個排上乾澱粉;將番茄醬、白糖、白醋、濕澱粉一起放入碗內,加適量水調成芡汁。燒鍋置旺火上燒熱,鍋內倒油1斤,燒至八成熱,將鱔魚抖散入鍋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鍋內留少餘油,投入蒜泥煸炒出香味,倒入調好的芡汁燒沸後淋入麻油,起鍋澆在菊花魚上即成。功效: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對體虛乏力,風寒濕痺,痔瘡等患者尤為適宜。

    【三色湯】配料:黃豆芽2兩,薑絲20克,紅大椒1個,植物油、白醋、濕澱粉、雞湯、食鹽、麻油、味精各適量。做法:將油鍋燒熱,下黃豆芽煸炒幾下,放入白醋炒至八分熟,出鍋備用;將鍋內放入雞湯,薑絲,燒開後把紅大椒入鍋再次滾開後,將黃豆芽、鹽、入鍋,再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鍋即成。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對筋骨拘攣,腰膝疼痛者更為適宜。

  注意:風寒濕痺之人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熱痺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薑、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之品。
穀雨時節南方櫻桃紅熟.jpg
穀雨節流行祭海習俗.jpg
禁蠍咒符.jpg
穀雨摘茶習俗.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1:49: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1:53 編輯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祇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製。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干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立夏的習俗

    中國古代很重視立夏節氣,傳統風俗眾多,有些保留至今。

    在周朝,立夏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並指定官員到全國各地勉勵農民耕作。《禮記·月令》中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逐行,無不歡悅。 ”

    漢代沿承此俗,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明代始有“嚐新風俗”。清代還有饋贈禮品的說法。關於這種說法在清代《帝京歲時紀勝》就有記載,書中說“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可以看出古人們把立夏看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立夏這天有些傳統習俗仍然保留至今。

    立夏當天,我國南方很多地方的人們會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吃過“立夏飯”,還有“稱人”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就有病災纏身。

    為迎接立夏,我國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在江浙等地有轉蛋、碰蛋、繪蛋等立夏民俗遊戲;在我國安徽一帶立夏這天忌坐門檻,俗信說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麵,即購買海蝦摻入麵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天的祝愿。

    立夏的養生

  【晚睡早起增加午睡】我國自古以來以立夏作為夏季的開始。進入夏季,起居作息更要有規律,一般是晚上10時至11時就寢,早上5時30分至6時30分起床。立夏之後人們應增加短時午睡,保證充足的睡眠,可提高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但不宜過長,一般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此外,午睡時不要伏案“趴著睡”,或枕著沙發“靠著睡”,這會導致頭部血壓不足,吸入氧氣不夠,頭部血流量減少而出現“腦貧血”。另外,午飯後不要立即午睡,這是因為午飯剛過,消化系統還處於工作狀態,此時午睡會降低消化機能,應於飯後10~30分鐘再睡。需要注意的是,午睡醒後不要立即起床去工作或學習,因為這時腦部供血量不足,會出現短暫的腦功能性紊亂,使人感到頭昏腦,因此,午睡醒後最好靜躺10分鐘後再起床。此外,炎熱的夏季,還應為每天安排一定的休閒時間,聽聽音樂,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園、廣場、街頭散步,以放鬆身心。

  【天氣乾燥排“毒”去“火”】春夏季節交替之時,天氣漸熱,氣候乾燥,風邪 ​​尚有餘威,要注意排“毒”去“火”。夏季氣溫高,人體丟失的水分多,必須及時補充,除了多喝水外,多吃富水蔬菜是不錯的選擇。如冬瓜、黃瓜、佛手瓜、絲瓜和南瓜。瓜類蔬菜中所富含的水俱有多種營養成分,是經過多層生物膜過濾的天然、潔淨、營養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一個人如果每天吃500克的瓜菜,等於喝了450毫升高質量的水,且瓜類蔬菜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此外,按照傳統中醫理論,瓜類屬冷涼性食物,能除暑濕,利二便,解毒涼血,疏通人體的“排毒管道”,包括消化道、泌尿道、汗腺等,使體內的毒素隨同尿液、汗液等排出體外。入夏后,天氣炎熱,氣候乾燥,不少人會出現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小便發黃、口腔潰瘍、皮膚乾燥的症狀,老百姓俗稱“上火”了。為防止“上火”,首先要生活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良好情緒;飲食宜清淡,忌食油膩或辛辣之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可以多喝點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這樣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養心強心的目的;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以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的供給,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少飲冰水,多飲溫水,以促進體內致熱物質從尿、汗中排出,達到清熱排毒的目的。
7.立夏.jpg
7.立夏圖.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1:55:08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滿

小滿是收穫的前奏,也標誌炎熱夏季的正式開始。每年陽曆的5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小滿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八個節氣,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其含義是從小滿開始,北方大麥、冬小麥等夏熟作物籽粒已經結果,漸飽滿,但尚未成熟,開鐮收穫還需等一段時間,所以叫小滿。民諺說:“大落大滿、小落小滿。”“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豐沛,將來愈是大豐收。 小滿天熱多雨防“熱”祛“濕”  

    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可以覓食了,接著是喜陰的一些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然後麥子開始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滿以後,天氣漸熱,我國大多數地方平均氣溫高於22℃,農業生產的夏收、夏種、夏管工作從此時展開,農事活動進入繁忙季節。如夏收作物的成熟收割、處於生長旺盛期的春播作物的管理以及秋收作物的播種等。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引起胸悶、氣短、出汗過多等不適,也很容易中暑。

   小滿時節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溫度適宜,對小麥灌漿有利。但人們不能只是簡單地等待著收穫。在北方地區,此時宜抓緊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乾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而南方宜抓緊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蘗,抓緊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

    公眾可採用八種方法防暑:中午前後儘量減少戶外活動,多喝水注意防暑降溫;白天出門最好打傘、戴墨鏡和遮陽帽;要充分飲用涼開水、綠豆湯、飲料,並加少量鹽,以補充體內鹽分;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室內要有良好的通風;積極治療各種原發病,增加抵抗力,減少中暑誘發的因素;可隨身備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注意多食果蔬和含鉀食物,如海帶、豆製品、紫菜、土豆、西瓜、香蕉等。

  小滿養生

  小滿後氣溫雖然明顯升高,但早晚仍會較涼,氣溫日差仍較大,尤其是降雨過後氣溫下降更明顯,因此要注意適時增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受風而患感冒。

  此時節,在養生保健方面,公眾要注意“防熱防濕”,由於“小滿”後氣溫不斷升高,當人們生活無規律,經常熬夜加班,飲食不定時,或過食辛辣油膩之時,就會產生內熱。這樣,外熱、內熱一起來,就會出現一系列熱病。如:精神緊張、熬夜加班所致心火過旺的失眠,口舌生瘡;飲食不當、過食辛辣所致胃腸積熱的便秘、口腔潰瘍。

  預防“熱病”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多飲水,且以溫開水為好,以促進新陳代謝、內熱的排出,最好不要用飲料代替溫開水;二是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絲瓜、水芹、藕、蘿蔔、西紅柿、西瓜、梨和香蕉等,這些果蔬都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還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蛋白質等;三是要生活規律、多運動,盡量不要加班加點,運動以每天早、晚天氣較涼快時為好,這樣既可以緩解精神壓力,又可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止內熱的產生。

  有些人在夏季容易胃口不好,並將其歸為天氣太熱的緣故,其實“熱”並非主要原因,“濕”才是罪魁禍首。中醫認為,小滿時節天氣開始悶熱潮濕,這樣的天氣特點最易傷害脾胃功能,進而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在防濕病方面,公眾的日常飲食應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要經常吃點具有清熱、健脾、利濕功效的食物,如紅小豆、薏米、綠豆、西瓜、西紅柿等,少吃羊肉、辣椒等。此外,要注意不要被雨淋,要盡量避開潮濕的環境,以免外感濕邪。另外,穿著衣物應選擇透氣性好、純棉質地的淺色衣服為最好,既可防止吸熱過多,又可避免濕氣鬱積。

    小滿飲食

  小滿時節,在飲食調養方面,公眾要以清淡的素食為主,盡量多吃些苦味食物,同時,忌食生冷食物。

  現代醫學認為,夏季由於炎熱的刺激,神經中樞處於緊張狀態,內分泌腺的活動水平也有改變,引起消化能力降低、胃口不開、食慾不振。如果吃含脂肪多的食物,如花生、核桃、芝麻以及各種植物油、奶油和油炸的食物,易使胃液分泌減少,胃排空減慢。因此,小滿時節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

    進入小滿後,氣溫不斷升高,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均氣溫在22℃以上,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則開始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這樣的天氣裡,人們往往喜愛用冷飲消暑降溫,但此時進食生冷飲食易引起胃腸不適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由於小孩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健全,老人臟腑機能逐漸消退,所以小孩和老人更易出現此種情況。因此,飲食方面要注意避免過量進食生冷食物。

  天氣漸熱,人們出汗自然就較多,此時的飲食調養宜以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冬瓜、黃瓜、黑木耳、黃花菜、胡蘿蔔、西紅柿、西瓜、山藥、鯽魚、草魚、鴨肉等,也可配合藥膳進行調理,還可以常飲些生脈飲以益氣生津。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小滿時節,各種水果開始陸續上市。熱體質人群可以適當多吃一些寒性的水果。但是寒性水果不宜多吃,否則對身體有害。適合夏日吃的寒涼水果有香瓜、西瓜、梨、香蕉、芒果、甜瓜等。

  此時節,公眾還應多吃些苦味食物,如絲瓜、芹菜和各種苦野菜,這些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增進食慾、消除疲勞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但要適量,否則傷胃。
8.小滿.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02:25 | 顯示全部樓層
芒種

每年的芒種節氣在6月6日或7日,這時太陽到達黃徑75°。從字面上說,“芒”是指麥類等有芒作物收穫;“種”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對於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時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忙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芒種是我國農業生產最繁忙的季節,夏熟作物要收穫,秋收作物要播種,春種作物要管理,可謂“芒種芒種,樣樣都忙”。

    對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芒種一到,夏熟作物要收穫,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種的莊稼要管理,收、種、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長江流域“栽秧割麥兩頭忙”,華北地區“收麥種豆不讓晌”,真是“芒種芒種,樣樣都忙”小麥成熟期短,收穫的時間性強,天氣的變化對小麥最終產量的影響極大。這時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後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使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而導致麥株倒伏、落粒、穗上發芽霉變及“爛麥場”等,使眼看到手的莊稼毀於一旦。“收麥如救火,龍口把糧奪”的農諺正形像地說明了麥收季節的緊張氣氛,必須抓緊一切有利時機,搶割、搶運、搶脫粒。“春爭日,夏爭時”,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種期以麥收後越早越好,以保證到秋前有足夠的生長期。大量的試驗和生產實際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藷等作物的產量均隨播(栽)期的推遲而明顯降低,播(栽)過遲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種豆不怕早,麥後有雨趕快搞”。麥收以後應抓緊搶種搶栽,時間就是產量,即使遇上乾旱,也要積極抗旱造墒播種,切不可消極等雨,錯過時機。“芒種忙,下晚秧”,南方的雙季晚稻育秧要抓緊進行,要特別注意稻薊馬等病蟲的防治工作。東北、西北地區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麥要適時澆水追肥,做好生長後期的管理工作。大部分茶區的夏茶採製已經開始,由於氣溫高,芽頭長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時採摘,加工細制,提高品質。

   芒種時節飲食

   芒種後,我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宋人范成大的《芒種後積雨驟冷》詩:“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播秧寒。”繪出了陰雨連綿不止,河滿溝平,農夫冒著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畫面。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會受到干旱的威脅。但若梅雨過早,雨日過多,長期陰雨寡照,對農業生產也有不良影響,尤其是雨量過於集中或暴雨還會造成洪澇災害。“圩田好作,五月(農曆)難過”的農諺體現了在抗災能力極低的舊社會農民對梅雨成災的憂慮。在“樣樣都忙”的芒種之時,防汛抗災工作千萬不可放鬆。

營養專家說,此時節,天氣炎熱易導致食慾不振,公眾飲食宜“清補”,少食甜和鹹。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指出,芒種時節天氣炎熱,出汗多,飲水多,胃酸易被沖淡,消化液相對減少,消化功能減弱,導致食慾不振。因此,此時節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消化為主,如大棗、雞肉、牛肉、蕎麥、豆類等,這些食物既能清熱、防暑、斂汗,還能增進食慾。

李艷玲解釋說,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芒種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必須的醣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

瓜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在細胞間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形成,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李艷玲說,在飲食“清補”的同時,不要過多食用過鹹過甜的食物。飲食過鹹,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至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過多的碳水化合物轉化成脂​​​​肪在體內堆積,容易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
9.芒種.jpg
9.芒種圖.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04:55 | 顯示全部樓層
夏至

在每年陽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日。《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14個小時左右。

  有關專家表示,夏至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將隨即到來。值此時節,公眾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到40℃左右。

  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進入盛夏了。有關專家表示,此時節,公眾的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中午氣溫高,可用午睡補充夜裡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腦溢血和冠心病的發生率。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夜間不宜一直開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此時節,人們還要節欲守神,善於滿足,以保持樂觀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同時要注意戒怒,努力培養自己處事不驚、遇事不亂的心態。

  夏至是我國重要節日

    夏至是農曆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稱為“夏至節”,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麵條、食粽子、吃餛飩等眾多習俗,並有“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

    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據稱,夏至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不僅是節氣還是節日古時曾放假一天。

    舊時,古人十分重視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還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和炸醬麵。“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嚐新的意思。”

    夏至這天,除食麵食外,我國有的地方要食涼粉、涼皮,有些地區還要喝涼茶,吃荔枝、喫茶葉蛋,一些地方還有食狗肉的習慣。>>

  夏至要多吃“苦”

   農曆夏至節氣。烈日炎炎,暑熱難耐。營養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公眾要多吃苦味食物和酸性食物,這些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慾。

  天一年四季均應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而夏季尤為適宜,尤其是夏至過後,盛夏來臨之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

  蓮子等苦味食品中,均有一定的可可鹼和咖啡因,食用後可醒腦,有舒適輕鬆的感覺,可使人們從夏日熱煩的心理狀態中鬆弛下來,從而恢復精力。

  苦味蔬菜也是一味藥食同源的蔬菜,如苦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等多種成分,具有清涼解毒、消毒排膿、去淤止痛、防治胃腸炎等功能,對大腸桿菌及白血病細胞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如芹菜,性味甘苦,微寒,具有清熱利濕、平肝涼血的作用。經常食用,對咳嗽多痰、牙痛、眼腫者俱有較好的輔助療效。此外,芹菜還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作用。

  盛夏,人們往往食慾不振,而苦瓜能刺激人體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慾大增,清熱防暑。用鮮苦瓜搗汁或煎湯,對肝火赤目、胃熱煩渴、濕熱痢疾,都是輔助食療佳品。苦瓜炮製的涼茶,飲後還可消暑怡神。

  除以上這幾種苦味蔬菜外,蒲公英、苦筍、雞毛菜、仙人掌、野蒜、枸杞苗等苦味蔬菜也應該多吃。

  專家還提醒說,盛夏時節,人們出汗多而易丟失津液,除了要吃苦味食物外,還應適當多吃些酸性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不僅能斂汗止瀉祛濕,還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
10.夏至.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小暑前後,除東北與西北地區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農業生產上主要是忙著田間管理了。早稻處於灌漿後期,早熟品種大暑前就要成熟收穫,要保持田間幹乾濕濕。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應根據長勢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單季晚稻正在分蘗,應及早施好分蘗肥。雙晚秧苗要防治病蟲,於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區的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在重施花鈴肥的同時,要及時整枝、打杈、去老葉,以協調植株體內養分分配,增強通風透光,改善群體小氣候,減少蕾鈴脫落。盛夏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的季節,適時防治病蟲是田間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環節。”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農諺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這時出現的雷雨,熱帶風暴或颱風帶來的降水雖對水稻等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給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響。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注意事項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易發生中暑。為了預防中暑,小暑時節,中午前後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白天出門最好打傘、戴帽子;要充分飲用涼開水、飲料,並加少量鹽,以補充體內鹽分;要少吃脂肪類厚膩葷腥食物和辛辣之品,應以清淡素食為主;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室內要有良好的通風;積極治療各種原發病,增加抵抗力,減少中暑誘發的因素;可隨身備有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注意多食含鉀食物,如海帶、豆製品、紫菜、土豆、西瓜、香蕉等;也可採用刮痧的方法,即用刮痧板或酒精消毒過的紗布,上下刮背脊兩側、肋骨兩側或額頭,出現暗紫色即可,也可塗上清涼油刮。

    飲食

    營養專家提醒說,盛夏時節,要多吃苦味和酸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慾。

  一年四季均應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而夏季尤為適宜,尤其是盛夏來臨之際。

  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因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是夏季天然養生品。

  含有苦味的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萵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蔔葉、苔菜等。在乾鮮果品中,有杏仁、桃仁、黑棗、茶葉、薄荷葉等。另外,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飲料也屬於苦味食物範疇。盛夏時節,烈日炎炎,吃苦味食物,不但能清除人內心的煩惱、提神醒腦,而且可以增進食慾、健脾利胃。但要適量,否則傷胃。

  盛夏時節,人們出汗多而易丟失津液,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酸味水果,能斂汗止瀉祛濕,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炎炎夏季,人們喜食生冷,若在菜餚中加點醋,醋酸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

  起居  

  起居要定時,露宿不可取,衣著勿赤膊。專家認為,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作一些相應的調整,適當地減緩生活節奏,平靜地、有計劃地進行工作,有利於減少焦慮的情緒。

  夏季起居作息要有規律,一般是晚上10點至11點就寢,早上5點半至6點半起床,一旦養成了定時就寢的習慣,比較容易排除氣候對睡眠的干擾,上床不久即可入睡,並很快轉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此外,三餐及鍛煉、用腦、休閒的時間均應明確。這種“定時”在夏季,尤其是盛夏時節尤其重要。盛夏時節,為了保證充足的體力和精力,午飯後半小時最好作短暫午睡。人的體能需要午睡,不是“懶睡”“貪睡”“浪費時間”,是不花錢的“自然保健法”。夏季晝長夜短,夜間睡眠時間少,午睡是對晚上睡眠的補充。實驗表明,每天午睡30分鐘,可使冠心病的發病率減少三成。很多人喜歡在室外露宿,這種習慣不好。因為當人睡著以後,身上的汗腺仍不斷向外分泌汗液,整個肌體處於放鬆狀態,抵抗力下降,而夜間氣溫下降,氣溫與體溫之差逐漸增大,很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不適,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瀉。有些人喜歡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時,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盛夏時節最好不要光著上身。”
11.小暑.jpg
11.小暑圖.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12:01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暑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我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一年中最緊張、最艱苦、頂烈日戰高溫的“雙搶”戰鬥已拉開了序幕。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穫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最遲不能遲過立秋。 “大暑天,三天不下乾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佔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農諺說:“大豆開花,溝裡摸蝦”,出現旱象應及時澆灌。

    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裡熱了笑,人在屋裡熱了跳。”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全國聞名的長江沿岸三大火爐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平均每年炎熱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其顯得重要。另外,夏季多種作物害蟲活躍,在高溫下施藥防治更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各地時令民俗

    大暑。民俗專家表示,大暑節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儘管天氣炎熱,但各地的時令民俗卻依然會及時上演。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於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嚐。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於是,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

    溫湯羊肉是莆田獨特的風味小吃和高級菜餚之一。把羊宰後,去毛卸臟,整隻放進滾湯的鍋裡翻燙,撈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鍋內的滾湯注入,泡浸一定時間後取出上市。吃時,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鮮可口。

    米糟——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說的是可以“大補元氣”。在大暑到來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大暑期間,我國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種種趣味盎然的大暑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給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大暑養生

    大暑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於虧耗,尤其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容易患上中暑等病。

  為預防中暑,此時節應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如果發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暈、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噁心等症狀,多為中暑先兆。一旦發現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適當地給些淡鹽開水、綠豆湯、西瓜汁或酸梅湯,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12.大暑.jpg
12.大暑圖.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裡,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藷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裡,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捲葉蟆、稻飛蝨、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13.立秋.jpg
13.立秋圖.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18:27 | 顯示全部樓層
處暑

“處暑”,標誌炎熱的暑天行將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炎熱情況將出現轉折,氣溫開始逐漸下降。此時節早晚溫差大,人們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以免著涼感冒。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曆書》曰:“鬥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意思是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了,因為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

    各地都有“暑去寒來”的諺語,處暑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處暑後,綿綿秋雨有時會提前到來,因此,諺語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

    這一時節,白天氣溫雖然仍會很高,但早晚溫度低,溫差大,公眾要預防感冒的發生。秋天氣候多變,經過炎熱的夏季後,人體內耗較大,導致免疫力下降。隨著氣溫逐漸降低,病毒乘虛而入,借助呼吸道疾病侵入人體,特別是初秋時節,氣溫差異明顯,午後的對流天氣及大範圍的冷空氣活動,都會造成氣溫驟降。因此,處暑時節,人們要注意增減衣服,小心受涼感冒。

    穿衣起居

    處暑,天氣開始轉涼,公眾在衣著和起居上應該有所講究,穿衣要“酌情增減”,起居宜“早睡早起”。

  處暑時節,暑氣逐漸散去,涼意漸生,這時候穿衣保暖就成了一個重要話題,民間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之說。

  “春捂秋凍”是古人根據春秋兩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著方面的養生原則,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凍得適度才行。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便使機體逐漸適應涼爽的氣候,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

  “秋凍”不僅局限於未寒不忙添衣服,還可引申為秋季的其他養生保健方面,如睡覺不要蓋得太多,以免導致出汗傷陰耗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凍”的有效方法,應長期堅持。

  “秋凍”還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添衣與否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來決定。初秋時節,天氣變化無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脫勤換”,因此,應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李艷玲提醒說,此時節,公眾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為宜,中午時分應注意午休,有利於保養精氣。

  為了確保睡眠質量,可將臥室整理得較為溫馨舒適;床頭可放些散發著清香味的水果,這樣有利於入睡。此外,睡覺前做些適度運動,如散步、快走等都有利於改善睡眠質量。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貪涼,最好把窗戶關上,以防寒濕之邪侵入人體。

    處暑飲食

    公眾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煉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食清淡食品。

  處暑時節,由於氣候漸乾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髮乾,皮膚乾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發現的以乾燥為特徵的病變,分溫燥和涼燥兩種。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病症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乾咳少痰、咽乾不適、手腳心熱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同,這種具有明顯季節性的不適,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秋燥”並不可怕,一般都比較輕,治療也比較容易,但家庭護理和調養十分重要,否則可能會纏綿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飲食不當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因此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即養陰清燥,潤肺生津。

  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飲食上下工夫。在初秋時節應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潤為主。鮮藕、生梨、荸薺以及胡蘿蔔、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湯、菜湯、豆漿、牛奶等,而生蔥、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應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等。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14.處暑.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19:57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為白露節氣。顧名思意,白露是氣溫漸涼,夜來草木​​上可見到白色露水的意思。據我國古籍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從氣候規律說,白露時節,涼爽的秋風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成都、貴陽以西日平均氣溫也降到22℃以下,開始了金色的秋季。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我國大部分地區天高氣爽,雲淡風輕。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經歷風風雨雨,送走了高溫酷暑,迎來了氣候宜人的收穫季節,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雲,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白露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富饒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穫穀子、大豆和高粱,華北地區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進入全面分批採收的季節。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開始播種,華北的秋種也即將開始,應抓緊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蟲等準備工作。黃淮地區、江淮及以南地區的單季晚稻已揚花灌漿,雙季雙晚稻即將抽穗,都要抓緊目前氣溫還較高的有利時機淺水勤灌。待灌漿完成後,排水落幹,促進早熟。如遇低溫陰雨,還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秋茶正在採製,同時要注意防治葉蟬的危害。白露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華北地區9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8月份的1/4到1/3,黃淮海流域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會出現夏秋連旱,對冬小麥的適時播種是最主要的威脅。華南和西南地區白露後卻常常秋雨綿綿,平均每2—3天就有一個雨日,四川盆地這時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時節。過多的秋雨對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穫也十分不利。

    【白露習俗】

    相較於“兩至”“兩分”,白露節氣在民間的地位並不算高,但其民俗活動卻是異常的豐富多彩。

    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

    在浙江溫州等地也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是10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白露時節還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台戲,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一種祈盼和嚮往。

    除以上民俗活動外,在我國其他一些地區還有吃番薯、飲白露茶、喝白露酒等趣味習俗。
15.白露.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分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在每年的公曆9月23日前後,此時太陽黃經為180度。按農曆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稱秋分。

    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於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

    秋分過後,一遇冷空氣活動,氣溫便下降得特別快,並且幅度也很大,這就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過冬,為來年奠定下豐產的基礎。

    “秋分不露頭,割了餵老牛。”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早來低溫陰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氣,是“雙晚”開花結實的主要威脅,必須認真做好預報和防禦工作。

    【秋分習俗】

    秋分時節,在我國民間有豎蛋、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等趣味習俗。

    在秋分時節,我國很多地區都要舉行“豎蛋”的民俗活動,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豎蛋”活動寄寓了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如今這項源於中國的古老遊戲,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在中國農曆秋分時節都會有這樣的活動。

    很多地方在秋分時節要吃一種叫做“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採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與魚片“滾湯”,燉出來的湯叫做“秋湯”。有順口溜這樣說:“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到來之際,在一些地方,還有挨家挨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稱“秋官”。這種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還有煮湯圓吃的習俗,除了自己食用外,還要煮二三十個不用包心的湯圓,插上細竹籤放在田邊地頭,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讓雀子不要來破壞莊稼。

    種種趣味盎然的秋分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五穀豐登的美好情感,也給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16.秋分.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我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貴州局部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

    乾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海南和西南地區這時一般仍然是秋雨連綿,少數年份江淮和江南也會出現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一定的影響。“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緊採收棉花,遇降溫早的年份,還可以趁氣溫不算太低時把棉花收回來。江淮及江南的單季晚稻即將成熟,雙季晚稻正在灌漿,要注意間歇灌溉,保持田間濕潤。南方稻區還要注意防禦“寒露風”的危害。華北地區要抓緊播種小麥,這時,若遇乾旱少雨的天氣應設法造墒搶墒播種,保證在霜降前後播完,切不可被動等雨導致早茬種晚麥。寒露前後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品種安排上應先播甘蘭型品種,後播白菜型品種。淮河以南的綠肥播種要抓緊掃尾,已出苗的要清溝瀝水,防止澇漬。華北平原的甘藷薯塊膨大逐漸停止,這時清晨的氣溫在10℃以下或更低的機率逐漸增大,應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收穫,爭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則在地裡經受低溫時間過長,會因受凍而導致薯塊“硬心”,降低食用、飼用和工業用價值,也不能貯藏或作種用。

    寒露:健身防秋病

    寒露,天氣由涼轉冷,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感冒等疾病易發生,因此,公眾要注意保暖,當心著涼,加強鍛煉,預防感冒和秋愁、秋悲。

    寒露以後,氣溫下降,晝夜溫差變化增大,此時最容易引發感冒。這時要適時添加衣服,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此外,此時天氣寒冷,人們出去運動的機會相對較少,在居室中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在這時還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使身體長期處於一個良好的環境之中。

   另外,寒露時節,氣候漸冷,日照時間相對減少,並且秋季特有的肅殺之氣容易使人們傷感,即秋愁。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也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可結伴外出遊玩,登高遠眺,總之適當地調節心情很重要。

    寒露: 常食蜂蜜少食辣

    寒露時節天氣轉冷,已是深秋時節,公眾要注意預防秋躁,少食辛辣燒烤食品。

    秋天,尤其是寒露前後開始,空氣中的水分逐漸減少,空氣趨於乾燥,人體同樣缺少水分。但是,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躁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國古代就有對付秋躁的飲食良方,即:“朝朝飲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躁而引起的便秘。

    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於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躁對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從而使人健康長壽。

    秋躁時節,還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將少量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並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為防秋躁還要多吃些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蔬菜則可多食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等以及豆類及豆製品,還有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等。瓜果蔬菜中含有的豐富水分、維生素、纖維等,對預防寒露時節出現的口鼻目幹、皮膚粗糙、大便秘結等現像很有好處。
17.寒露.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2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霜降

霜降節氣在每年公曆10月23日前後。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可見霜降是開始見霜的意思。但是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國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東部、青海南部、祁連山區、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爾泰山區、北疆西部山區、東北及內蒙東部等地年霜日都超過100天,淮河、漢水以南、青藏高原東坡以東的廣大地區均在50天以下,北緯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兩廣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雙版納、海南和台灣南部及南海諸島則是沒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現表明地面最低溫度已達0℃以下,對農作物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為初霜,初霜愈早對作物危害愈大。我國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嚮平原逐漸推遲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區外,最早見霜的是大興安嶺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見霜;東北大部、內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現在瀋陽、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薩一線;11月初山東半島、鄭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見霜;我國東部北緯30°左右、漢水、雲南省北緯2°左右的地區要到12月初才開始見霜;而廈門、廣州到百色、思茅一帶見霜時已是新年過後的1月上旬了。霜降時節,涼爽的秋風已吹到花城廣州。東北北部、內蒙東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土壤凍結,冬作物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華北大豆收穫,尚未下地的晚麥宜選用春性品種趕快搶種,已出苗的要查苗補種。長江流域正值冬麥播種的黃金季節。油菜一般已進入二葉期,應及時間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蟲。災​​區受洪水影響尚未種下去的遲油菜,可先用濕灰糞拌種,在室內催芽後播種,以加快出苗。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晚稻成熟後抓緊收穫,以防雀害和落粒。華北地區大白菜即將收穫,要加強後期管理。霜降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乾季,要高度重視護林防火工作。

    民俗專家介紹說,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此期間,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賞菊等習俗。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民間的說法是,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易感冒、流鼻涕。據介紹,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其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專家提醒說,柿子含有大量鞣酸和果膠,不宜空腹食用。此外,柿子性寒,也不要和螃蟹等海鮮一起食用。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霜降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的美好情感,同時,也給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18.霜降.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25 12:29: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layboy18 於 2012-5-25 12:30 編輯

立冬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立冬的習俗

    立冬,我國有“迎冬”“補冬”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皇帝有出郊迎冬的儀式,並賜群臣冬衣,撫恤孤寡。立冬前三日,掌管曆法祭祀的官員會告訴皇帝立冬日期,皇帝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當天,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後還要大加賞賜,以安社稷。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在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之日,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農曆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則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合家幸福的美好情感,也給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19.立冬.jpg
19.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民間藝人賈現英展示自己“立冬”趕製虎頭棉鞋.jpg.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3 06: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