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庹宗康

[鳥] 世界鸚鵡圖鑑(122種)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47:54 | 顯示全部樓層
81紅額鸚鵡 (Red-fronted Kakariki)
紅額鸚鵡在市面上的價格較中等,也有一些變種,除了合理的價位,安靜與容易繁殖也是牠們的優點,可惜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死亡,幼鳥也有此情形;牠們不太怕人,很快的就能信任主人,約有8種亞種,可惜2種已經絕種 ,市面上已有多種變種-黃化、派落等。
體長:依亞種不同約26-32cm(10.25-12.5吋)
分佈:紐西蘭的南島與北島及周圍的一些小島
整體概述:
牠們的鳴叫聲聽起來很像羊的叫聲,在紐西蘭,牠們的數量已不多,紐西蘭周圍海島的數量比紐西蘭本島多,主要棲息在本島的森林及周圍小島內的開闊灌木叢與草地上,偏好在森林邊緣地帶與開闊的地區活動,繁殖期外的時間常常成對或一小群在樹上或灌木叢中活動,經常在地上或靠近地上的地方覓食,有時群集在有泉水或水塘旁飲水洗浴;繁殖季節主要在10 至12月,但全年均可繁殖,築巢於樹洞中,在樹木較稀少的紐西蘭鄰近島嶼的族群在樹洞不足的情況下會築巢在岩石裂縫與地洞內,一窩約產5顆卵;在歐洲移民還未到達紐西蘭時,牠的數量很多,現在有些亞種的數量只剩數千隻甚至數百隻,而如今世界上的數量可能超過一萬五千隻,但常與黃額鸚鵡(Yellow-fronted Kakariki)混種,所以有部分不是純種的紅額鸚鵡,並不確定是否為華盛頓公約附錄I 一級保育種類,有些資料是有註明為一級保育,有些沒有。
飼養摘要:
紅額鸚鵡飼養難度不高,價位合理,並有著安靜穩定的性格,是不錯的寵物鳥選擇,也是成對飼養繁殖的不錯鳥種,建議非繁殖期可提供較寬敞的籠捨來供其活動,餵食上與一般澳洲長尾鸚鵡相去不遠,日常的混合種子餵食與定期蔬果提供。
繁殖:繁殖成功率很高,約5個月即有生殖能力,但建議在完全成熟時(約1歲大時)再讓牠們繁殖,一對成熟的成鳥通常繁殖的慾望很高,全年都可繁殖,一年可生好幾窩,一窩可產4-9顆蛋,通常為5顆,孵化期19-20天,羽毛長成約35天,在幼鳥尚未離巢時,母鳥可能繼續生第2窩甚至第3窩,不建議連續不停的繁殖,如果發生最好將幼鳥抓出巢手養 ,以減輕親鳥的負擔。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82黃額鸚鵡 (Yellow-fronted Kakariki)
除了頭部黃色的羽毛外,與紅額鸚鵡並無外表上的差別,有些分佈地區與紅額鸚鵡重疊,體型則較小,共有2種亞種,在野外有時會與紅額鸚鵡雜交,其後代的頭部顏色會呈橘黃色。
體長: 23-25cm(9-10吋)
分佈: 分佈在紐西蘭本島的南島和北島上,及其附近鄰近的島嶼上。
整體概述:
在紐西蘭本島上主要棲息在山地的茂密森林內,一般來說,棲息地的海拔均較紅額鸚鵡高,也比較喜愛在灌木叢中活動,較少出現在紅額鸚鵡喜愛的開闊地區,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不像紅額鸚鵡喜歡在地上覓食、活動,牠們則是較愛待在樹上,天然食物包含了嫩芽、漿果、花瓣、種子、昆蟲等,牠們似乎比紅額鸚鵡更需要食用昆蟲,繁殖行為同於紅額鸚鵡,10-12月時繁殖,一窩5-9顆蛋 。
飼養摘要:
人工飼養的黃額鸚鵡不會吵雜,很快的就能適應環境及主人,啃咬力小,不過有可能發生原因不明的突然性死亡,提供混合種子、小米、榖物、蔬果等食物,也可使用礦物質與維他命的添加劑,在春天和秋天時維他命C 的提供需增加,盡量不要讓牠們過早繁殖,安靜溫和的個性與適中的體型適合當居家寵物。
繁殖:
與紅額鸚鵡一樣,容易繁殖,繁殖慾望很高,4個月即成熟,但在一歲前不要讓牠們繁殖,整年皆可繁殖,一窩可多至4-12顆卵,通常只有5、6顆,孵化期19-20天,羽毛長成約35天,在幼鳥獨立時,母鳥即開準備下一窩,不要讓母鳥過度繁殖,幼鳥應不宜太晚移出巢外,否則親鳥有可能攻擊幼鳥。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83啄羊鸚鵡 (Kea)   
啄羊鸚鵡是紐西蘭多種特別鸚鵡中的一員,也是世上唯一真正生長於高山雪地中的鸚鵡,其名稱由來是會發出"keee-aaa"ㄉ叫聲所以得其名,而稱為啄羊鸚鵡是因為部分人們認為他們會攻擊羊群甚至導致其死亡而得之;啄羊鸚鵡也是最不怕人、最活潑、最具好奇心、最具破壞力、最頑皮、最大膽的鸚鵡,在觀光滑雪登山客漸增的紐西蘭高山中他們不懼人、喜愛破壞人類物品的頑皮個性猶如山中小丑一樣,受到不少注目;而在人為飼養上,啄羊鸚鵡價位相當高昂,數量也很少,國際市場流通上相當罕見;體色以褐色與綠色為主,外型類似尖嘴鳳頭鸚鵡,體型則與大型葵花鳳頭鸚鵡相仿,公鳥的嘴喙比母鳥大,且彎度較彎曲,其它則無明顯。
體長:約48cm ( 19 吋)
分佈:棲息於海拔600-2000m的紐西蘭南島高山中,從馬爾堡、尼爾森到峽灣區都有其蹤跡。
整體概述:
啄羊鸚鵡如同大部分紐西蘭鸚鵡一樣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獨特性,其其生長環境相當艱困,棲地多在海拔950-1400m公尺的高山中,有著半夜行性的習性,單身的鳥兒多50-100只群聚活動與覓食,社交性強且緊密,野外調查顯示,啄羊鸚鵡可能為一夫多妻的鸚鵡,他們喜愛於地面上活動,築巢也多築於近地表的岩石縫穴、中空倒木或莖幹樹洞裡,覓食習性也都在地表上,樹葉、嫩芽、花苞、根莖、花蜜、昆蟲甚至腐屍都是其在野外主要食用的食物,近年隨著戶外運動/活動的增加,愈來愈多旅客湧至啄羊鸚鵡的高山棲地內作滑雪、登山等活動,他們天性不怕人且相當頑皮活潑好奇,常會破壞人類的車、帳篷、食物等等物品,而人類的營區與遺留下來的垃圾也成為了他們覓食的好地點,喜愛於地上玩耍嬉鬧,在雪地裡翻滾,且相當吵雜,對身旁的人類幾乎完全不懼怕。啄羊鸚鵡是少數會攻擊其它動物的鸚鵡,被部分人認為會攻擊、啄咬羊群,或是於近懸堐處飛撲到羊背攻擊啄咬,使得羊摔落堐邊而死亡,進而可以啄食其肉,但無具體證據顯示啄羊鸚鵡會攻擊生病或身陷陷阱以外的健康動物,由於其攻擊羊群的惡名,許多畜主會獵殺啄羊鸚鵡,而使其在近數十年來數量大減,現今全球數量約數千至5000只左右,一直到1986年時啄羊鸚鵡才受到政府的全面保護;野地裡的啄羊鸚鵡多在7月至1月間的時節裡繁殖,母鳥一次產蛋約2-4顆蛋,孵化需28日,幼雛出生時公鳥會會加入撫育的工作。
飼養摘要:
籠養的啄羊鸚鵡數量非常少且昂貴,他們在籠內是非常吵雜、活潑、大膽、好奇、頑皮、破壞力非常大、聰明且愛玩的鳥兒,所以飼養空間須寬敞且堅固,強大的破壞力可能會使得籠捨、巢箱與棲木很快地受到嚴重毀損,所以籠捨與巢箱的材料需堅固耐用,啃咬破壞力很大,時常提供粗枝樹幹供其啃咬是必須且重要的,耐嚴寒,可以時常提供沐浴;可以群養,食物宜提供多樣性,由於他們的好玩、好奇與活潑的個性,如果長期受忽略或是飼於過小的空間中,可能會出現行為與心理上的問題。
繁殖:
人工繁殖成果由於籠養數目少所以並不多見,也有群養繁殖成功的案例,國際繁殖者多采置地式巢箱供其繁殖,其巢箱一樣是一般的長方形木箱但是其入口與裡面的多層隔板比較特別,而其籠捨也需寬敞,尤其是群養時,一次繁殖約2-4顆蛋,孵化期約28天上下,幼鳥約需10周左右與毛長齊,在18個月大時即會擁有成鳥的羽色,3歲以後達性成熟。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84環頸鸚鵡 (Ring-necked Parakeet)  
環頸鸚鵡(月輪)是中型鸚鵡,一般在鳥店看到的綠色月輪成鳥都是來自野外的野生鳥,一般鳥店都會將一大群關在一起,黃、藍、白色則是較常見的變種,環頸鸚鵡的變種非常多,在野外的變種已不少,然而在人工養殖經基因改造後變種更多,各種顏色的變種價格也都不盡相同,但市面上少見的變種不多,一些珍奇的變種價格往往十分地高,飼養容易,幼鳥也常見,是入門者可考慮的選擇之一,鸚鵡養殖業中數量很多,野外數量也不少,分佈的面積非常廣闊,環頸鸚鵡是十分普遍的種類,有4種亞種。
體長:40cm(15.7吋)
分佈:
環頸鸚鵡分佈橫跨亞非兩大陸,分佈十分廣闊,從非洲北部的潮濕森林往東一直分佈到亞洲南部的國家,非洲分佈的國家包括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象牙海岸北部、尼日南部、迦納北部、布吉那法索、多哥、貝南、奈及利亞、喀麥隆、馬利、查德南部、中非共合國北部、蘇丹北部、烏干達南部、埃塞俄比亞、吉布地、索馬裡西北部;在亞洲分佈的國家則從巴基斯坦西部起,經尼泊爾南部、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到緬甸中部;也有許多族群引入到美國、英國、荷蘭、德國、 埃及北部、肯亞、象牙海岸沿岸、南非、新加坡、澳門、中國、香港等非原生地地區。
整體概述:
由於環頸鸚鵡適應力與生命力很強,所以族群數量 一直不減,在許多非原生地的地區也能存活繁衍,生活在各種森林、草原、林地、紅樹林、農作物園區、都市郊外、公園、花園等地區,在亞洲牠們棲息在海拔1600m以下的地區,在非洲則是在2000m以下,群居性很強,尤其是繁殖期外時,有時會數千隻聚集活動,常與烏鴉、白頭翁或其它鸚鵡聚集,天然食物包括各種穀物、雜草、花、花蜜、水果、種子、堅果等,常至農作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產品損失,尤其是柑橘、玉米與向日葵 ,所以常被視為農作物害鳥;其繁殖季因地而異,築巢在樹洞中、牆壁或巖壁的裂縫中、屋簷下,一窩通常有3-4顆卵,有時候會多至6顆,公母都會孵蛋,但母鳥孵蛋時間較長 ,原棲息地裡有著穩定的族群分佈及數量。
飼養摘要:
飼養環頸鸚鵡並不困難,生命力強且對週遭變化不會太敏感,能很快的適應新環境,喜愛沐浴,啃咬力強,提供玩具與樹枝等供牠們啃咬,食物上不要只餵食單一種子飼料,各種蔬菜水果、核果、混合種子等各種食物應該都在日常生活中供應;公母鳥外表有明顯差異,能輕易判斷,在2至3歲時公鳥的頸部會出現一圈明顯的環狀頸圈,母鳥則無,說話能力雖然不像大型鸚鵡來的清晰, 但許多手養鳥在一歲時或更早會開始模仿聲音與說話。
繁殖:
繁殖環頸鸚鵡並不困難,但前提是飼養的不是野外抓的綠環頸鸚鵡,許多人飼養各種不同的變種,繁殖出新的變種是十分有趣且有成就的挑戰,所以繁殖變種的環頸鸚鵡是較理想的選擇,環頸鸚鵡是非常盡責的父母,通常一窩4、5只幼鳥都能得到親鳥妥善的照顧,一窩約產3-5顆蛋,孵化期約23-25天,約7-8星期後羽毛長成,幼鳥不宜太晚移出巢外,有可能發生親鳥拔幼鳥頭部及背部羽毛的情形。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48:10 | 顯示全部樓層
85小緋胸鸚鵡 (Moustached Parakeet)
小緋胸鸚鵡在國內市場上是很常見的鸚鵡,平易近人的價位也較受一般人歡迎,所以一向都是蠻受喜愛的中型鸚鵡之一,手養鳥十分乖順,再加上便宜的價格,是剛飼養鸚鵡者不錯的入門選擇之一,小緋胸鸚鵡共約有7-8種亞種,公鳥的上喙部為紅色,母鳥則全為黑色,母鳥的胸部顏色比公鳥紅,尾部較公鳥短,虹膜也較呈黃白色。
體長:依亞種不同約33-38cm(13-15吋)
分佈:從中南半島各國到馬來西亞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中國的廣西、廣東及海南島、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地,再到印尼的婆羅洲南部與爪哇。
整體概述:
牠們在當地許多地區是最常見的鸚鵡,但是近年來泰國與寮國的族群數量直線滑落,印度尼西亞爪哇與巴里島的族群已經絕種,走私野生鳥是主要原因;牠們通常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地區,在尼泊爾的族群很少出現在345m以上的地區,棲息地包括了乾燥的森林、潮濕的落葉性叢林、紅樹林、椰子與芒果園、農田、公園及郊區等地,群居性,平時約6-10只左右群聚,但不常超過50只,在喜愛的食物(如芒果、稻米)充足時會大批聚集,有時與灰頭鸚鵡(Slaty-headed Parakeet)及芬希氏鸚鵡(Finsch's Parakeet)一起活動,天然食物包括了水果、花蜜、花、無花果、堅果、漿果、種子、樹葉、穀物(如稻米及玉米)等,有時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尤其是稻米田,築巢在天然樹洞或啄木鳥的舊巢穴中,窩卵數約為2-4顆。
飼養摘要:
新進的鳥兒在初期較為敏感,往年市面上常可見小達磨幼鳥,這些鳥兒多是出生沒多久即被從野外捕捉進口來台,死亡率高,成鳥在適應環境後會十分健壯,有時會吵鬧,飼養或繁殖牠們時,除非有大鳥捨,不然還是建議成對飼養 ,與其它亞洲環頸鸚鵡( Psittacula,如亞歷山大、德拜、環頸等 )一樣,不適合養於小籠子內;主要餵食混合種子 / 穀物飼料,蔬果也應定期供給。
繁殖:
困難度不高,國內每年都有不少幼鳥在鳥店販賣,但無論成、幼鳥大多是野外抓的野生鸚鵡,繁殖期約在2-3月間,有可能更早或較晚,一次約產3-4顆蛋,孵化期約21-24天,7-8星期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86大緋胸鸚鵡 (Derbyan Parakeet)
在亞洲長尾鸚鵡中,大緋胸(大紫胸鸚鵡,四川鸚鵡,德拜鸚鵡)是屬於數量較少的種類之一,牠們在Psittacula 這個屬的長尾鸚鵡中也是體型最大的種類之一,性別可由外表輕易地分辨,公鳥的上喙部為紅色,母鳥為黑色,這個明顯的性徵約在15-18個月大時會完全呈現,一般而言,在國內大緋胸鸚鵡較常見,不過一般所見大多為違法走私的野生鳥,由於牠們分佈不廣,加上人為盜捕,野外數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體長:50cm(20吋)
分佈:大緋胸鸚鵡分佈於印度阿薩姆省的東北部、西藏東南部、中國的四川西部及雲南東北部。
整體概述:
牠們在當地許多地區是最常見的鸚鵡,但是近年來泰國與寮國的族群數量直線滑落,印度尼西亞爪哇與巴里島的族群已經絕種,走私野生鳥是主要原因;牠們通常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地區,在尼泊爾的族群很少出現在345m以上的地區,棲息地包括了乾燥的森林、潮濕的落葉性叢林、紅樹林、椰子與芒果園、農田、公園及郊區等地,群居性,平時約6-10只左右群聚,但不常超過50只,在喜愛的食物(如芒果、稻米)充足時會大批聚集,有時與灰頭鸚鵡(Slaty-headed Parakeet)及芬希氏鸚鵡(Finsch's Parakeet)一起活動,天然食物包括了水果、花蜜、花、無花果、堅果、漿果、種子、樹葉、穀物(如稻米及玉米)等,有時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尤其是稻米田,築巢在天然樹洞或啄木鳥的舊巢穴中,窩卵數約為2-4顆。
飼養摘要:
新進的鳥兒在初期較為敏感,往年市面上常可見小達磨幼鳥,這些鳥兒多是出生沒多久即被從野外捕捉進口來台,死亡率高,成鳥在適應環境後會十分健壯,有時會吵鬧,飼養或繁殖牠們時,除非有大鳥捨,不然還是建議成對飼養 ,與其它亞洲環頸鸚鵡( Psittacula,如亞歷山大、德拜、環頸等 )一樣,不適合養於小籠子內;主要餵食混合種子 / 穀物飼料,蔬果也應定期供給。
繁殖:
大緋胸鸚鵡約在3歲時會開始繁殖,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野生鳥,繁殖來自野外的鸚鵡是十分困難且非常耗時的,購買野生鳥不但圖利了鳥商,也間接殘害了無辜的鸚鵡,提供堅固的巢箱,牠們是很稱職的父母,通常能將雛鳥照顧的很好,一窩通常產2-3顆卵,孵化期約23天,8-9星期後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87亞歷山大鸚鵡 (Alexandrine Parakeet)
亞歷山大鸚鵡是亞洲最大的長尾鸚鵡(Parakeet),分佈地區十分廣闊,橫跨數個國家,國內並不少見,許多鳥商賣的多是野生鳥,外表有點類似環頸鸚鵡(月輪),有不錯的學話能力,天性溫和,可訓練學會一些技巧,近年來也出現許多顏色的變種,但價格非常的貴,約有5種亞種。
體長:58cm(23吋)
分佈:廣佈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捕寨、越南等國。
整體概述:
大部分棲息於海拔900m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 子園等地,偶爾也在都市郊區、公園、花園活動,通常活動時是一小群成群,在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處休息時會大批聚集,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與農田的種子、花、花樹的嫩芽、花蜜、水果、穀類及蔬菜,覓食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在許多地區亞歷山大鸚鵡的主要食物是農作物,造成農民很嚴重的損失,繁殖季節約在11-4月間;捕捉野生的亞歷山大鸚鵡至鳥市交易的行為很常見,斯里蘭卡的族群由於遭大量捕獵,現今的數量已很稀少,只剩北部有少量族群,在泰國由於幼鳥的過度捕捉,其數量也直線下降,這種情形同樣發生在泰國鄰近的中南海國家中 。
飼養摘要:
人工繁殖鳥在適應新環境及飼主上不用花太多時間,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且生命力強韌,在鳥捨中是蠻活躍的鸚鵡,這類亞洲長尾鸚鵡如能提供寬敞的飛行鳥捨是更理想的,不宜與其它種類混養,啃咬力強勁,最好能提供數種玩具和新鮮樹枝供其啃咬及玩耍 ,手養鳥乖巧可愛。
繁殖:
購買人工繁殖成鳥來繁殖的話,難度不高,提供堅固的巢箱,巢箱位置越高越好,牠們是很盡職的父母,一窩雛鳥誕生後通常會受到父母完善的照顧,繁殖期間須提供親鳥充足的食物,通常在2月時進入繁殖期,一窩產3-4顆蛋,約24天後孵化,7至8星期後羽毛長成,手養的亞歷山大鸚鵡幼鳥可成為很不錯的寵物,牠們個性溫和,體型大,手養鳥安靜又聰明,愛與主人玩耍,說話能力在亞洲長尾鸚哥(Asiatic Parakeet)算是較好的,亞歷山大鸚鵡的幼鳥則較少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88折衷鸚鵡 (Eclectus Parrot)
折衷鸚鵡(大紫紅)是所有鸚鵡中兩性外表差異最明顯的種類,公母色差極大,母鳥鮮紅色的羽色與公鳥亮眼的綠色形成強烈對比,是非常美麗吸引人的鸚鵡,牠們的說話能力十分傑出,在國際間的鸚鵡雜誌或網站常常被列為只在灰鸚、亞馬遜鸚鵡排名之後的種類,公鳥生性活潑好奇,喜愛親近人,在中大型鸚鵡中是理想的選擇,母鳥則較不好動有侵略性,母鳥在折衷鸚鵡的世界中是居優勢主導地位,絕大部份的母鳥都比公鳥凶,在飼養照顧上,折衷鸚鵡較其它中大型鸚鵡的難度高,主要是牠們的消化系統很長,需要大量的纖維質與維生素,所以應主要餵食蔬菜、水果與軟性食物,維他命A 的攝取對牠們尤其重要;近年來野生成鳥甚至幼鳥大量進口,死亡率非常高,再加上許多野生幼鳥多在冬天進口來台,所以傷亡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共約有10種亞種,與其它鸚鵡不同,所有折衷鸚鵡的亞種只屬於一個獨立的屬,並無其它血緣關係相近的種類。
體長:依亞種不同,約30-40cm
分佈:分佈相當廣闊,主要布在印尼新幾內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境內的許多島嶼上,分佈在澳洲的族群則是在約克角半島的北端。
整體概述:
折衷鸚鵡約有10個亞種--1. 弗斯馬瑞折衷鸚鵡( Eclectus. r. vosmaeri )、2. 衛斯特曼折衷鸚鵡( Eclectus r. westermani )、3. 華貴折衷鸚鵡( Eclectus r. roratus )、4. 紅邊or新幾內亞折衷鸚鵡( Eclectus r. polychloros )、5. 艾魯折衷鸚鵡( Eclectus r. aruensis )、6. 澳洲折衷鸚鵡( Eclectus r. macgillivrayi )、7. 所羅門島折衷鸚鵡( Eclectus r. solomonensis )、8. 比亞基折衷鸚鵡( Eclectus r. biaki )、9. 柯內利亞折衷鸚鵡( Eclectus r. cornelia )、10. 塔寧巴或瑞德利折衷鸚鵡( Eclectus r. riedeli ),其中體型最大的是澳洲折衷鸚鵡,約38-40cm,最小的是所羅門島折衷鸚鵡,約30-32cm,而一般稱的金尾折衷,也就是弗斯馬瑞折衷鸚鵡體型則是第2大,但與艾魯折衷鸚鵡也差不多大;許多繁殖者並沒有繁殖純正血統的觀念,所以許多的折衷鸚鵡是不同亞種所雜交繁殖的,辨識折衷鸚鵡的亞種很困難,辨識大部分須經由母鳥的外在特徵,而大部份公鳥的外表幾近相同,難以辨認,但仍有些跡象可循─ 只有3種亞種的母鳥眼睛邊緣有一圈藍色的鑲邊,就是澳洲折衷鸚鵡、紅邊折衷鸚鵡與所羅門島折衷鸚鵡,另一個辨認方法是上面所述的10種亞種中第1、2、3種的母鳥的腹部羽色是紫色,第4、5、6、7、8種母鳥的腹部羽色是深藍色,而第9、10種的腹部並無藍色或紫色,全身皆為紅色,這2種亞種在一般鸚鵡養殖中十分罕見, 屬珍稀鳥種,而公鳥只能依體型大小及羽色深淺來判別;折衷鸚鵡棲息在各種不同的地形,森林、草原、紅樹林、椰子園以及農作物區等海拔1900m以下的地區,最常在農作物區、濱海地帶與低海拔森林出沒,繁殖期外常單獨、成對或一小群聚集,在繁殖期時,常常只有公鳥聚集在一起,聚集時很吵鬧,警戒心強,一般都在樹上覓食,在部分新幾內亞地區牠們被當作破壞農作物的害鳥,主要食物是水果、嫩芽、花與花蜜、堅果、種子等,特別喜愛香蕉、芒果、無花果及木瓜,雖然在大部分地區折衷鸚鵡的數目還 算穩定,但是盜捕的情形很嚴重,在安本島、沙巴魯亞島和哈魯古島的族群在盜獵者的長期捕捉下這3個島的折衷鸚鵡已經絕種,另外稀有的柯內利亞折衷鸚鵡也瀕臨絕種,全世界折衷鸚鵡的總數量應超過30萬隻;繁殖季節因地而異,一次產2顆蛋,母鳥在孵蛋期間,一天離巢2次讓公鳥餵食,26天後孵化,3個月後羽毛長成。
飼養摘要:
籠養的折衷鸚鵡很常見,是中大型鸚鵡中較安靜的鸚鵡,但有時仍會嘶叫吵雜,尤其在傍晚;但是一直以來東南亞進口的野生折衷從未間斷過,野生折衷鸚鵡死亡率極高,比許多野生鸚鵡的死亡率高很多,千萬勿因貪便宜而購買; 最好飼養在較大的籠捨中,剛引入飼養的折衷鸚鵡適應新環境與主人較慢,尤其是母鳥,一開始會對新食物不習慣甚至排斥,野生鳥十分容易生病死亡,母鳥對公鳥有時會有侵略性,提供牠們新鮮樹枝與玩具,飲食上若只提供種子瓜子等飼料會對其健康相當不利,亦會減短期壽命 ;手養公鳥活潑親人又友善,適合當寵物鳥,母鳥則較為害羞與內向,性格與外向的公鳥相距甚多。
繁殖:
與其它中大型鸚鵡相較之下,折衷鸚鵡的繁殖難度算是較低的,在孵雛的母鳥對公鳥常有攻擊性,整年都能繁殖,通常繁殖過的折衷鸚鵡會穩定且持續的繁殖,但是常有未受精的蛋或發生親鳥不育雛的情形,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8天,70-80天後幼鳥羽毛長成,小 型的折衷鸚鵡約於2歲時有繁殖能力,大型的則須4-5年。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48:27 | 顯示全部樓層
89獨角鸚鵡 (Horned Parakeet)  
獨角鸚鵡是非常稀少且昂貴的鳥種,原生於紐西蘭,世界各地普遍度極低,其亞種歐維恩鸚鵡(Ouvean Parakeet,左下圖)更為珍稀,數量更少,是有瀕臨絕種危機的鳥種;角鸚鵡與歐維恩鸚鵡在市場上的知名度與普及度都相當低,但其獨特、美麗又加上一點小神秘的外表是非常引人入勝的鳥種。
體長:約32cm(12.5吋)
分佈:法屬新喀利多尼亞(在澳洲東北方)
整體概述:
在野外的獨角鸚鵡通常棲息於潮濕的森林以及開闊林地上,在非繁殖期時多成對或一小群一起覓食或活動,主食為水果類及種子,喜愛在樹灌層來返活動,動作迅速警覺,不易接近觀察與做研究紀錄,巢穴多築於樹頂、中空枝幹或巖壁洞穴/裂縫中,繁殖期多在10月到12月間,一次約產2至4顆卵 。
飼養摘要:
人工繁殖的獨角鸚鵡很強健,適應力高且快,繁殖不太困難,需要提供寬敞的鳥捨供牠們飛行與活動,常至地面上活動及啄食食物所以落地式的寬敞鳥捨是較為適合的,但也因此須有定期有驅蟲的動作,野生鳥或不甚穩定的進口鳥易發生腸道問題與無徵兆的死亡情形,需多加注意,餵食上除了一般的混合種子當主食,也須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類食物補充各種營養。
繁殖:
獨角鸚鵡與許多澳洲長尾鸚鵡近似,約在8個月大時即有繁殖能力,但切勿急著讓牠們繁殖,這樣只會破壞鳥體本身毫無任何助益,尤其對母鳥來說是影響最大的,不但會傷了健康,更會導致危險的難產卡卵的情形,.處理不當易死亡,巢箱規格與澳洲長尾鸚鵡相仿即可, 參考規格20 x 20 x 35-45cm,一次繁殖生3至5顆蛋,雛鳥孵化約需20天,羽毛長成約35天,親鳥大多能盡責的撫育後代,但常發生蛋未受精的情形。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90雙眼無花果鸚鵡 (Double-eyed Fig Parrot)
雙眼無花果鸚鵡是十分可愛迷人的小型鸚鵡,在台灣牠的價位較其它的無花果鸚鵡便宜,數量並不多,其繁殖難與飼養較其它小型鸚鵡困難,成功飼養無花果鸚鵡的關鍵在於食物的供給,這類鸚鵡常因為缺少維他命K而死亡,性格上不像吸蜜鸚鵡般愛玩及馴服,雙眼無花果鸚鵡在台灣也有野生鳥,加上飼養照料不易,購買前除了須先確定為人工繁殖鳥以防止野生鳥的高死亡率外,需多加留心注意,約有7種亞種。
體長:約13-16cm(5-6.3吋)
分佈:印尼的新幾內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其周圍的小島,澳洲東北部也有其族群。
整體概述: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尤加利樹林地等地,在澳洲也會出現在公園、灌木叢、農作物區及紅樹林林地等地區,食物中,無花果佔了最重要的部分,覓食時安靜,動作敏捷快速,不會到地上活動或覓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在棲息的樹木上會聚集200只左右,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無花果以外, 也會食用水果、花蜜、昆蟲幼蟲,或由樹皮上刮食一些青苔與真菌類植物 ,覓食時也會與其它的無花果鸚鵡、玫瑰鸚鵡、吸蜜鸚鵡群集在一起,在新幾內亞繁殖期約在3月,澳洲則在8-11月,主要由母鳥負責築巢的工作,一窩約有2顆蛋,母鳥在2天內會下完,18天左右後孵化,母鳥單獨餵食雛鳥約3-4星期,幼鳥約7-8星期後羽毛長成;源自澳洲的亞種─ 柯森氏雙眼無花果鸚鵡(Coxen's Double-eyed Fig Parrot)由於棲息地遭嚴重破壞,已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一級保育類鸚鵡。
飼養摘要:
雙眼無花果鸚鵡在國際上的鸚鵡養殖中數量非常稀少,飼養照顧不易以及幼鳥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剛引進飼養時十分敏感,常常因壓力、緊迫與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鳥,籠養的雙眼無花果鸚鵡很安靜,啃咬力雖不強但最好提供樹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過度生長,牠們對於低溫也很敏感,一般溫度最好不低於15度,巢內有幼鳥時不要低於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飼養小型鸚鵡般只提供種子穀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蟲、維他命補充劑等食物也都應適量供應 ,也可以把進口吸蜜鸚鵡粉狀飼料當為主食之ㄧ;公鳥面部顏色為鮮紅色,母鳥則是淺黃色,但幼鳥時期羽色皆像母鳥一樣,公鳥在14個月大時面部羽色才會完全呈現如成鳥般的紅色。
繁殖:
大型的無花果鸚鵡(如愛德華、薩瓦多利氏、岱斯馬瑞斯特氏無花果鸚鵡)均較小型的無花果鸚鵡容易繁殖,雙眼無花果鸚鵡的繁殖並非很容易,而且幼鳥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過幾天,而且這種情形常一再地發生,如果遇到這個問題,在幼鳥孵出後將日常提供的食物改為軟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會有改善,成對分開繁殖,將巢箱安裝於暗處,一窩產2顆卵,孵化期約21天,親鳥對飼主檢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時常打擾牠們,羽毛長成約35天,幼鳥一般約40天左右會離巢,公鳥對幼鳥有時有攻擊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鳥。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91菲律賓懸吊鸚鵡 (Philippine Hanging Parrot)  
在台灣各種懸吊鸚鵡都很少見,尤其是人工繁殖鳥,國外的鸚鵡養殖業中也很少,而菲律賓懸吊鸚鵡是這類鸚鵡中較普遍的一種,公鳥的頸部到胸部有類似圍兜的紅色羽毛,而母鳥沒有,呈淡黃綠色,且母鳥面部為淡藍色,牠們是安靜及友善的小型鸚鵡,約有9至11種亞種。
體長:14cm(5.5吋)
分佈:廣佈在菲律賓境內各個島上
整體概述:
菲律賓懸吊鸚鵡的總數量約在2萬隻以上,但是近年來棲息地的破壞與捕捉野生鳥販賣,導致數種亞種的數量已亮起紅燈,牠們生活在各種森林、森林邊緣地帶、竹林、林地、近村落的田地、果園、椰子園等地區,通常單獨、成對或一群家族成員活動,一般都在果樹、花樹上的高處覓食、活動,但有時也會到較低處,主要食物有─ 花、花蜜、無花果、水果、種子等,繁殖季節在4至8月間,母鳥一次通常產3顆蛋,孵化期20天,幼鳥在5星期大時羽毛長成 。
飼養摘要:
大部分為野外捕抓的鳥兒,根據一些有經驗的飼主,死亡率相當高,籠養的菲律賓懸吊鸚鵡很害羞,尤其是有人在旁時,飼養初期易遭細菌感染,所以須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適應環境後會變的較健壯,無人在旁時會表現的較活潑,剛飼養時溫度不宜低於22度,喜愛啃咬,提供新鮮的細樹枝或玩具,食物應包含各類蔬果 當主食。
繁殖:
飼養數量少,繁殖成果並不常見,可以群養繁殖,一次通常產3-4顆卵,母鳥會在2天內下完蛋,蛋未受精的情形很常見,孵化期約20-22天,幼鳥在1個月大左右羽毛長成。
菲律賓懸吊鸚鵡 (Philippine Hanging Parrot)  
在台灣各種懸吊鸚鵡都很少見,尤其是人工繁殖鳥,國外的鸚鵡養殖業中也很少,而菲律賓懸吊鸚鵡是這類鸚鵡中較普遍的一種,公鳥的頸部到胸部有類似圍兜的紅色羽毛,而母鳥沒有,呈淡黃綠色,且母鳥面部為淡藍色,牠們是安靜及友善的小型鸚鵡,約有9至11種亞種。
體長:14cm(5.5吋)
分佈:廣佈在菲律賓境內各個島上
整體概述:
菲律賓懸吊鸚鵡的總數量約在2萬隻以上,但是近年來棲息地的破壞與捕捉野生鳥販賣,導致數種亞種的數量已亮起紅燈,牠們生活在各種森林、森林邊緣地帶、竹林、林地、近村落的田地、果園、椰子園等地區,通常單獨、成對或一群家族成員活動,一般都在果樹、花樹上的高處覓食、活動,但有時也會到較低處,主要食物有─ 花、花蜜、無花果、水果、種子等,繁殖季節在4至8月間,母鳥一次通常產3顆蛋,孵化期20天,幼鳥在5星期大時羽毛長成 。
飼養摘要:
大部分為野外捕抓的鳥兒,根據一些有經驗的飼主,死亡率相當高,籠養的菲律賓懸吊鸚鵡很害羞,尤其是有人在旁時,飼養初期易遭細菌感染,所以須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適應環境後會變的較健壯,無人在旁時會表現的較活潑,剛飼養時溫度不宜低於22度,喜愛啃咬,提供新鮮的細樹枝或玩具,食物應包含各類蔬果 當主食。
繁殖:
飼養數量少,繁殖成果並不常見,可以群養繁殖,一次通常產3-4顆卵,母鳥會在2天內下完蛋,蛋未受精的情形很常見,孵化期約20-22天,幼鳥在1個月大左右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92紫紅頭鸚鵡 (Plum-headed Parrot)
有人常稱紫紅頭鸚鵡為花頭鸚鵡,實際上花頭鸚鵡應是Blossom-headed Parakeet,而不是Plum-headed Parakeet,二者外貌上差異不大,紫紅頭鸚鵡公鳥頭部的顏色較花頭鸚鵡深色且鮮艷,花頭鸚鵡則是較淺色,看起來有點像紫紅頭鸚鵡的幼鳥,花頭鸚鵡體型較紫紅頭鸚鵡小,且數量卻少的多,這2種鸚鵡在國內都不常見,紫紅頭鸚鵡的公鳥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鸚鵡,有許多美麗的變種。
體長:33cm
分佈:從巴基斯坦東北部到尼泊爾境內的低喜馬拉亞山脈丘陵地帶起,包括不丹、孟加拉、整個印度、斯里蘭卡與瑞斯瓦蘭島。
整體概述:
紫紅頭鸚鵡主要棲息在林地、農地、丘陵、潮濕落葉性森林、熱帶草原林地、松樹林等海拔1500m以下的地區,北部的族群則大部分棲息於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通常一小成群活動,但也會大群聚集,尤其是食物充足時,常常與灰頭鸚鵡(Slaty-headed Parakeet)、馬拉巴鸚鵡(Malabar Parakeet)一起覓食,有時會對農產品造成損害,築巢在樹洞內,在繁殖前數星期公鳥會保護巢穴以防止一些競爭的對手如環頸鸚鵡(月輪)的入侵,繁殖季通常在12-4月間,在斯里蘭卡有時在7-8月間,通常窩卵數為4至5顆 ,很多原棲地的族群已慢慢消失中。
飼養摘要:
籠養的紫紅頭鸚鵡很安靜,外表鮮艷繽紛,適合居家飼養,剛飼養時比較害羞,破壞力不強,牠們對於過於潮濕、寒冷的環境敏感,剛引進時在適應期間其溫度不宜低於攝氏20度, 或是溫差過大的季節與寒流,這類時節引進飼養的話生病機率高,不適合飼於小籠子裡,飛行鳥捨較合適;剛開始時對新食物適應情形較差,適應後宜提供各類蔬菜、水果、種子、穀物等食物。                  
繁殖:
在國內花頭鸚鵡的繁殖並不常見,然而並不會太困難,公鳥在求偶時會發出許多叫聲,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約19-21天,雛鳥在7 星期大時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48:47 | 顯示全部樓層
93巨嘴鸚鵡 (Great-billed Parrot)
在鸚鵡養殖業中,巨嘴鸚鵡(麒麟鸚鵡)的數量非常稀少,尤其是在亞洲以外的國家,以往走私鳥的價格十分低廉,但在許多國家,人工繁殖鳥價格不扉,而在飼養與照顧上較其它中大型鸚鵡困難,國內現有少數僅存的巨嘴鸚鵡幾乎全為從野外捕獲的走私鳥,牠們的族群數量因為棲息地破壞與人類捕捉而快速下降中,約有6-8種亞種,牠們與近親--藍頸鸚鵡(Blue-naaped Parrot)及藍背鸚鵡(Blue-backed Parrot)長相十分雷同,但巨嘴鸚鵡的體型明顯較大許多,巨嘴鸚鵡是少見的寵物鳥,但是卻是安靜、個性溫馴、說話能力佳的種類。
體長:各種亞種體型稍有差異,約38-43cm。
分佈:分佈在許多小島上,包括印尼的摩鹿加群島、西巴布亞群島、爪哇東部數個島嶼、帝汶等地區。
整體概述:
主要棲息在低地森林、海岸區森林、紅樹林、農耕區等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常常會飛越小島間覓食與尋找棲息處,許多巨嘴鸚鵡白天時多為單獨活動,但覓食時會數十隻一起行動,在海岸地區的巨嘴鸚鵡常在傍晚時約25-100只左右聚集於棲息的樹上,飛行時常發出響亮的嘶叫聲,通常築巢於30m高的樹洞內,繁殖期約在8-12月間; 近年來的數量遽減,連野生鳥都不易捕捉的到了。
飼養摘要:
人工眷養的數量不多,巨嘴鸚鵡是個性十分安靜沉著的鸚鵡,即使剛引入飼養,面對新環張境也不太會緊張與不安,一旦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在大鳥捨中會表現的較活潑有生氣,雖然牠們的喙部很大,但是啃咬力並不是很強,但還是建議提供玩具與新鮮樹枝給牠們啃咬,剛飼養時溫度不宜過低,最好不低於22度,溫差也不能過大,即使適應後當溫度低於10度時仍需多注意,餵食須提供大量的蔬菜水果作為主食 ,個性、行為與飼養方式和折衷鸚鵡有點相似。
繁殖:
由於巨嘴鸚鵡多為野生鳥數量也不多,其繁殖成果自然乏善可陳,即使在國際間巨嘴鸚鵡的繁殖也是十分稀少的,主要因仍是人工飼養數目很少;與折衷鸚鵡類似,巨嘴鸚鵡的世界裡也是以母鳥為領導地位,行為也比較強勢些,一窩約產2顆卵,孵化期約25-28天,幼鳥約在 2個月左右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94愛德華無花果鸚鵡 (Edward's Fig Parrot)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是較大型的無花果鸚鵡,可由外表分辨其性別,公鳥的胸部及腹部為紅色,母鳥為藍紫色,幼鳥羽色與母鳥類似,籠養的數量並不多,無論是在台灣或國際間,全世界總數量應超過10萬隻,與其它無花果鸚鵡一樣,飼養上較困難,除定量蔬果外應餵食吸蜜鸚鵡用或嗜果性鳥類用的粉狀飼料;若飼養不當,常發生不明原因而死亡的案例。
體長:18cm(7 吋)
分佈: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部與艾利安爪哇的小部分地區。
整體概述: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主要棲息於潮濕的低地森林內,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與人類居住地也有牠們的蹤跡,活動範圍通常在海拔800m以下的地區,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且吵雜,在有果食的樹上有時會大批聚集400只左右,行動快速敏捷,經常倒掛在樹枝間取食食物,主要食物是無花果、花蜜、昆蟲、水果等,常和雙眼無花果鸚鵡集群活動,繁殖期約在1至5月間 。
飼養摘要: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是活潑的鸚鵡,但剛飼養時會緊張與害羞,適應期間十分敏感,建議減少不必要的打擾與不輕易改變環境,較無法忍受寒冷的天氣,溫度不宜低於22度, 切勿於溫差過大或寒流時引進飼養,死亡與生病率會很高,保持環境衛生與提供營養充足的多樣性食物很重要,維他命K的攝取尤為必要,各類蔬菜水果、花蜜、種子、穀物等食物,而吸蜜鸚鵡用或嗜果性鳥類用的粉狀飼料是很好的選擇,也會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以及添加維他命的供應會使得牠們較健康,因為愛德華無花果鸚鵡容易因不明死因而突然死亡,尤其是野生鳥更是非常容易發生此種情形,照顧上需多費心思。
繁殖:
其繁殖較小型的無花果鸚鵡容易,但有一個相同的問題,就是幼鳥死亡率高,很可能孵出後不久即死亡,或是親鳥不餵食雛鳥,成對繁殖比較理想,對於巢箱的檢查敏感,避免時常開翻巢箱,一窩產2顆蛋,幼鳥19天後孵化,羽毛長成約需2個月。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95派斯奎特氏鸚鵡 (Pesquet's Parrot)  
派斯奎特氏鸚鵡是新幾內亞島上一種獨立種類的珍稀鳥類,臉部沒有羽毛、鷹喙狀的喙部等特徵狀似兀鷹,外表與一般的鸚鵡較不相像,黑色與鮮亮的紅色毛羽相當美麗,籠養的數量非常非常地少,然而野外數量也日益危急,飲食習慣與營養需求特殊,不易繁殖與飼養,走私鳥經常容易死亡,並無亞種記載,但是研究發現有些族群的體型差異甚大,成熟的派斯奎特氏鸚鵡可由外表區分性別,公鳥在臉上耳部附近有一塊紅色的斑點,母鳥則無。
體長:47cm (18.5 吋)
分佈:新幾內亞島上(包括印尼的艾利安爪哇與巴布亞新幾內亞)
整體概述:
野外的派斯奎特氏鸚鵡是新幾內亞島上56種鸚鵡中最稀少、族群情況最脆弱的兩種鸚鵡之一,牠們面臨著許多危機嚴重影響牠們的數量與生存條件,除了捕捉作為國際間的活體買賣、走私外,影響牠們最嚴重的是棲地破壞與被土著與獵人捕殺來取其鮮艷的羽毛作為傳統頭飾等裝飾品,牠們的羽毛在某些地區是最常被買賣交易的物品之一,棲地破壞對牠們的殺傷力十分的大,獵人為了偷取幼鳥將樹木砍斷,同時也將可供繁殖的巢穴徹底毀壞,加上新幾內亞沒有啄木鳥,樹洞原本就很少,所以使得派斯奎特氏鸚鵡的繁殖緩慢且困難;派斯奎特氏鸚鵡主要棲息在海拔600-1200公尺雨林山區內,但也偶爾也會出現在海拔兩千公尺與五十公尺高的地區,牠們體型大、叫聲大且尖銳(叫聲類似巴丹,但較尖銳),惹人注意,所以只在人跡罕至的山區較易發現其蹤跡,族群數量少,大多單獨、成對或20只左右一起聚集活動,棲息的樹大多是鄰近水源區的獨枝高樹,進行野外實地觀察的研究人員發現派斯奎特氏鸚鵡有著與大部分鸚鵡不同的飲食行為,牠們幾乎只食用少數幾種種類的無花果,偶爾會吃一些花,這也許是籠養鳥不易適應環境,容易死亡的原因之一;野地的繁殖無明確資料,繁殖期大概在2月至5月間 。
飼養摘要:
人工養殖數目相當地少,適應力很差,轉換環境後一開始常會拒食,加上飼者多不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性與飲食習慣,常常發生突然無徵兆死亡的情形,走私鳥很脆弱通常很難熬的到目的地,由於牠們獨特的飲食需求,餵食上應幾乎都提供蔬果食物 、打成漿汁的蔬果泥或是吸蜜鸚鵡粉,不然很容易死亡,而圈養的鳥捨要寬敞,溫度不能過低或處於溫差過大的環境,國際價格相當昂貴。
繁殖:
人工繁殖成果相當罕見,也相當困難,無法提供幼鳥合適的飼料是主因(因為派斯奎特氏鸚鵡幼鳥所需的蛋白質較一般的鸚鵡低),繁殖需要大的籠捨,提供天然中空樹幹作巢較易激起牠們繁殖的慾望,需成對分開飼養,一窩產下2顆蛋,孵化期約28-31天,3-4個月大羽毛長成;也許是幼鳥食物的關係,幼鳥常常在一個月大時會無徵兆的死亡,並不容易照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96彩虹吸蜜鸚鵡 (Rainbow Lorikeet)  
彩虹吸蜜鸚鵡有著龐大的家族,身背這美麗綵衣的鳥兒約有21個種類,在此作一統合的介紹,這些種類中有大家熟悉的史望森吸蜜鸚鵡(澳洲彩虹)、紅領吸蜜鸚鵡(鹿頂客)、綠頸吸蜜鸚鵡(青海)等等,彩虹吸蜜鸚鵡也是台灣國內最常見的吸蜜鸚鵡,人工繁殖鳥乖巧活潑,顏色繽紛,所以相當受人喜愛。
體長:24-28cm(10 -12吋)
分佈:棲息地廣部於印尼、新幾內亞、澳洲與其外圍的眾多島嶼上。
整體概述:
大多數的彩虹吸蜜鸚鵡在當地都算是很常見的鸚鵡,棲息 地涵蓋了於低地的森林、草原、紅樹林、沼澤區、灌木叢、小鎮、公園、農作區等地,喜歡在樹冠層間活動,大多無大規模的遷徙行為,各地族群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食物是否充足、 花樹是否茂盛,有無足夠的花蜜等因素,有時也會飛越穿梭在各島嶼間活動或覓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也會大批聚集,常見與其它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活動通常成對或成群活動,常和其它吸蜜鸚鵡或無花果鸚鵡等結群出現,棲息的樹上常聚集數百隻,群體活動時會發出吵雜的叫聲,天然食物有水果、花蜜、花、種子、昆蟲等。
飼養摘要:
由於吸蜜鸚鵡腸道薄弱屬於嗜果性鳥類所以飼養時應以蔬果類食物以及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餵食飼養,野生鳥剛飼養時死亡率高,人工繁殖鳥一旦適應環境即相當健壯與活躍, 當成寵物鳥事不錯的選擇,通常不太吵鬧,且顏色繽紛,相當討人愛,成鳥弱混養時不同種類間有可能會有攻擊性的行為,可以給予定期沐浴,照顧上與飼養上各亞種之間大多相同。
繁殖:
對於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鸚鵡來說,一旦開始繁殖,即十分多產且穩定的持續繁殖,一般而言,公鳥約在18-20月大時成熟,母鳥則需兩年牠們是多產且全年皆可繁殖種類, 當然也有可能很早即開始繁殖,但還是建議在完全性成熟後始給予繁殖機會比較理想,一窩約產2顆蛋,孵化期23-26天,7-8個星期羽毛長成,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如果親鳥又開始準備繁殖下一窩時幼鳥如尚未離巢可能會遭親鳥攻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49:05 | 顯示全部樓層
97黃兜吸蜜鸚鵡 (Yellow-bibbed Lory) 
黃兜吸蜜鸚鵡原是相當稀少的吸蜜鸚鵡,但在近年市場上數量似乎開始慢慢地增加,尤其是進口野生鳥的數量日益增多,但至今在各國的鸚鵡養殖業中仍不普遍,與所有的Lorius 家族的吸蜜鸚鵡一樣(喋喋吸蜜鸚鵡、黑冠吸蜜鸚鵡、紫頸吸蜜鸚鵡等)生性活潑頑皮與愛玩耍,模仿能力佳,在大型吸蜜鸚鵡中牠們算是較安靜的種類,但黃兜吸蜜鸚鵡常會咬主人,牠們容易飼養,生命力強,公鳥母鳥外表相似,幼鳥胸前黃羽較稀疏,腹部羽毛較混有一點雜色,虹膜顏色較深。
體長:28cm (11吋)
分佈:分佈於東所羅門群島上
整體概述:
黃兜吸蜜鸚鵡的籠養數量在90年代時才逐步漸增,所羅門政府在1991年時開放一些特定鳥種的限量出口,而黃兜吸蜜鸚鵡是其中之一,但限量輸出很快地被不法業者超量出口,也包括了非法走私的情形,所以當地政府在1996年時不再准許合法出口這些種類作為商業買賣,但是野生黃兜吸蜜鸚鵡仍出現於台灣以及國際市場上,在所羅門群島當地黃兜吸蜜鸚鵡是最普遍的寵物鳥,因為牠們容易飼養、生命力強、學習能力好所以蠻受當地人歡迎;黃兜吸蜜鸚鵡棲息在島上各高度的森林、次植被區與椰子園等,在有些地區發現棲息在高海拔地區的數量多於低地區的數量,喜歡在高處有開花於果實的樹枝上覓食,天然食物包括了花蜜、種子、花粉、水果等,跟一般吸蜜鸚鵡不太一樣的是牠們對硬性食物如種子的需要可能與花蜜一樣高,繁殖期可能在7、8月間。
飼養摘要:
黃兜吸蜜鸚鵡是活潑的鸚鵡,人工繁殖鳥不會怕人,能耐低溫,對各種食物接受度高,也能提供一些硬性的種子飼料餵食,籠養鳥活動力高,常會吹口哨與模仿聲音但不會吵鬧,能很快適應飼主、環境、天氣與食物,公鳥比較有侵略性與攻擊性 ,勿主餵食種子飼料,吸蜜鸚鵡薄弱的腸道應每日餵食蔬菜水果類與進口吸蜜鸚鵡粉狀飼料。
繁殖:
繁殖難度依野生鳥/繁殖鳥、環境、食物與管理方法等而不同,與大部分的吸蜜鸚鵡一樣,牠們可能在全年的任何時間繁殖,公鳥有時會對母鳥十分有侵略性,巢箱可使用25cm四方,高度40-50cm的規格,一次產2顆蛋,孵化期約24-26天,幼鳥約10 周後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98紅色吸蜜鸚鵡 (Red Lory)  
紅色吸蜜鸚鵡(紅伶)有4種血緣相近的亞種,在台灣算是最常見的吸蜜鸚鵡之一,牠們的繁殖難度低,所以一年四季都經常可以在鳥店看到紅色吸蜜鸚鵡的幼鳥,手養幼鳥很愛親近主人也很愛玩耍;牠們是很吵雜的吸蜜鸚鵡,有時尖銳的叫聲使人無法忍受,尤其購買成鳥前先評估居家環境是否適合飼養這類吵雜的種類。
體長:28-31cm(11-12吋)
分佈:印尼境內的摩鹿加群島上,布魯島、蘇拉群島、凱伊群島、沙巴魯亞、安伯納等地。
整體概述:
常常成一大群吵雜地出現在住家附近的農場,潮濕的森林、紅樹林沼澤區、近海岸的林地、海拔1250m的丘陵地等地區都常見牠們成群活動,數量雖然因為遭人為捕捉作為買賣而下降,但是在當地是常見的鳥類,天然食物包括花蜜、花、昆蟲,經常飛越各小島間活動,花木較多的地區牠們的族群數量也較多,築巢於樹洞中,繁殖季約從8-9月開始。
飼養摘要:
常可見的寵物鳥,籠養的紅色吸蜜鸚鵡活潑且吵雜,購買時要注意是否為來自野外的野生鸚鵡,因為吸蜜鸚鵡這類的鸚鵡走私鳥 或進口野生鳥很多,一開始適應期最好先安頓於室內,人工繁殖鳥適應環境後即很健壯 ,且可適應台灣的天氣,基本上算適應力蠻強的吸蜜鸚鵡,餵食上主要還是宜提供進口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與蔬果類為佳。
繁殖
台灣繁殖紅色吸蜜鸚鵡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選擇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紅色吸蜜鸚鵡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難度低,用小型籠子即可繁殖成功,一窩產2顆卵,孵化期約26天,7-9個星期後羽毛長成,幼鳥應於3至4個星期後抓出巢箱手養,否則親鳥有可能攻擊幼鳥,全年皆可繁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99黑色&酋長吸蜜鸚鵡 (Black & Rajah Lory)  
黑色吸蜜鸚鵡有3種亞種--黑色吸蜜鸚鵡(Black lory)、本斯丁氏吸蜜鸚鵡(Bernstein';s Lory)及酋長吸蜜鸚鵡(Rajah Lory),一般常見的應是黑色吸蜜鸚鵡(黑猩猩),而酋長吸蜜鸚鵡應該是可以合法買賣的吸蜜鸚鵡中最貴的種類之一,黑色吸蜜鸚鵡是蠻安靜的種類,手養鳥很可愛及愛玩,十分友善聽話。
體長:31-34cm
分佈:在印尼新幾內亞西岸的艾利安爪哇,包括周圍的島嶼─ 巴坦塔島、密蘇島、沙拉瓦第等島。
整體概述:
黑色吸蜜鸚鵡主要棲息在低地,通常喜愛在開闊的熱帶稀樹草原、海岸區種植椰子樹的農園、 潮濕的森林邊緣地帶、海岸區的沼澤林地等地區活動,有時會大批聚集在花木上覓食,野外繁殖行為不太清楚,4-12月間可能是繁殖期,公鳥與母鳥輪流孵蛋,幼鳥約在74天時羽毛長成 。
飼養摘要:
人工飼養上還是屬黑色吸蜜鸚鵡較常見,稀少的酋長吸蜜鸚鵡非常少見,人工飼養的黑色吸蜜鸚鵡好奇心強且活潑,剛飼養時較害羞,對環境的變化較敏感,適應後即變的健壯,對其他種類有時有攻擊性,愛享受於蔬果大餐中,也是日常的主食,喜愛洗澡,建議常給予沐浴保持與毛光澤與健康。
繁殖:
一般俗稱的黑猩猩數量較多,而酋長吸蜜鸚鵡則非常稀少,但黑色吸蜜鸚鵡的繁殖皆不常見,繁 殖期時親鳥很凶對飼主有攻擊性,一次產2顆蛋,孵化期約25天,3個月後羽毛長成,通常親鳥較照顧老大,為確保所有的幼鳥能順利長大,最 好能抓出巢手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00喋喋吸蜜鸚鵡 (Chattering Lory)
喋喋吸蜜鸚鵡(紅猩猩)是吵雜的吸蜜鸚鵡,約有3種亞種,主要差異是牠們背上黃色羽毛散佈的多寡,如果從小養起,跟大多數吸蜜鸚鵡一樣,牠們會成為活潑愛玩耍的可愛寵物,模仿聲音及人話的能力算是吸蜜鸚鵡中較不錯的種類。
體長:30cm(12吋)
分佈:分佈在北摩鹿加群島上
整體概述:
喋喋吸蜜鸚鵡在當地是常見的鸚鵡,牠們是一般印度尼西亞家庭中最常見的寵物鳥之一,近年來人為盜捕已使數量銳減;主要的棲息地是高地的森林地區,從人類居住的低地至海拔1300公尺的地區都有其蹤跡,大多成對活動,飛行時會發出尖銳吵雜的叫聲,可能有季節性遷徙的行為,繁殖期約在1月間 ,其原產地尚保有穩定的數量。
飼養摘要:
新進的鳥兒溫差不宜過大,籠養鳥十分活潑與吵雜,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及主人,喜愛洗澡,牠們對其他種類有攻擊性,且個性上侵略性就較重,不宜與其它種類一起混養,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 ,可以適應夏日與寒流,日常蔬果的餵食相當重要,糞便主要為水狀,環境宜常加清理。
繁殖:
選擇一對人工繁殖的成鳥來飼養,其繁殖難度並不高,養,繁殖期間對飼主有攻擊性,盡量避免時常開翻巢箱,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8-10 個星期羽毛長成,幼鳥最晚在羽毛長齊時就該移出巢箱外,若讓牠們待在巢箱內太久會遭親鳥攻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49:23 | 顯示全部樓層
101藍冠吸蜜鸚鵡 (Blue-crowned Lorikeet) 
藍冠吸蜜鸚鵡的籠養數量在國際間很不普遍,體型小,公母無明顯外觀上差異,亦無相近的亞種,只生存於一些小海島上,野外數量有逐年下降的隱憂。
體長:19 cm(7.5 吋)
分佈:分佈於南太平洋的斐濟諸島上。
整體概述:
藍冠吸蜜鸚鵡在原生地算是普遍的鳥類,但近年可能因為鼠類的掠食而數量下滑;主要棲息在林地、棕櫚椰林、海岸區、山區、農耕區等有花樹的地區,有遷徙的習性,經常會飛行往返各小島間,有群居性,通常3至6只或一小群約12只左右聚集活動,但繁殖期時多成對在一起,動作迅速敏捷且活躍,聲音尖銳,主要以花蜜、花粉與像芒果這種軟性水果為食;約於每年的6-8月開始繁殖期,主要以中空的腐朽枝幹以及棕櫚樹洞為巢,一次約產1-2顆卵 。
飼養摘要:
藍冠吸蜜鸚鵡非常小巧可愛,是少見的珍稀種類,人工飼養的數量很少,籠養鳥不太會吵,喜愛沖澡,最好不要在冬季引進飼養,對於環境衛生要求高,飼主應多加注意衛生以免發生疾病感染,剛飼養時較為敏感,對於溫度、環境、食物需適應一段時間才會較穩定。
繁殖:
人工繁殖的資料相當有限,可以群養繁殖,但成對繁殖的效果較好,繁殖期間可補充一些動物性蛋白質,繁殖期間的過度人為干擾可能會導致幼鳥遭親鳥殺死情形,不要時常開翻巢箱,欲繁殖成功最好能必免所有非必要的打擾,一次約產2顆蛋,約於23天左右時孵化,幼鳥羽毛長成約7-8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02藍紋吸蜜鸚鵡 (Blue-streaked Lory) 
藍紋吸蜜鸚鵡(閃電)是台灣普遍的吸蜜鸚鵡,手養鳥乖巧聽話,說話能力在吸蜜鸚鵡中算是較好的,適中的體型飼養方便,而且鮮艷的羽色十分美麗,是蠻受歡迎的吸蜜鸚鵡,所以牠們的數量也愈來愈多。
體長:31cm(12 吋)
分佈:
源於印尼的塔尼巴群島,後來有引進到凱群島及大馬島上,而在凱群島的藍紋吸蜜鸚鵡似乎無法成功地繁衍生存,其族群已不復見。
整體概述:
雖然藍紋吸蜜鸚鵡的數量不少,在台灣也常常可以見到,但是野外的盜捕行為與棲息地的破壞使他們的數量漸漸減少中,野生的吸蜜鸚鵡是最常被盜捕走私的鸚鵡之一,台灣販賣野生吸蜜鸚鵡的鳥商比比皆是,通常野外如果抓到1000只,到目的地的國家後,約只有100只上下可存活,所以選擇有信譽、愛護鸚鵡的商家是很重要的;藍紋吸蜜鸚鵡在野外的生態紀錄很少,大概棲息在棕櫚樹林、紅樹林等地 。
飼養摘要:
人工繁殖的藍紋吸蜜鸚鵡不大會吵,新引進的鳥兒較害羞,尤其是野生鳥, 寵物鳥活潑擅仿各類聲音,常引人喜愛,可以定期給予日常沐浴,飼養處能有陽光照射比較理想,餵食上宜采吸蜜鸚鵡用粉狀飼料與青菜水果餵食對牠們薄弱的消化系統及健康較為理想。
繁殖:
選擇購買人工繁殖鳥,繁殖難度不高,常可見牠們的幼鳥,成對分開飼養繁殖,全年可生好幾窩,一次產2顆蛋,孵化期約為26天,3個月後羽毛長成,之後再過2個星期幼鳥即會離巢,太晚將幼鳥移出可能會遭親鳥攻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03暗色吸蜜鸚鵡 (Dusky Lory) 
暗色吸蜜鸚鵡(琥珀)與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一樣是外表較獨特的吸蜜鸚鵡,長相也相似,這個種類約有3種不同色系的羽色,除了主要的深褐色外,頭部、胸前的顏色有紅色、橘色、黃色3種不同的顏色,通常顏色是因年齡、性別、產地而不同,公母無明顯的外表差異,但是有個可以稍微用肉眼判別的方法是─ 公鳥的尾部上緣是呈紅棕色,而母鳥是呈深藍色。
體長:24-26cm(9.5-10.5吋)
分佈:廣佈於新幾內亞,沙拉瓦第、西巴布亞群島等地。
整體概述:
群居性很強,常常大群的聚集,且發出吵鬧的鳴叫聲,非常倚賴花木的存在,花木的花蜜及花朵是牠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覓食時非常吵雜且有侵略性;主要棲息在低地與海拔1500m山丘陵地,有時也出現在海拔2400m的地區,飛行的高度非常高,且在飛行時會發出很吵雜尖銳的叫聲,所以很引人注意,喜愛在枝頭間活躍地爬來爬去,主食為花蜜、昆蟲與水果,常發現與彩虹吸蜜鸚鵡一塊覓食, 野外繁殖期約在8-10月。
飼養摘要:
籠養的暗色吸蜜鸚鵡很活潑及吵雜,看見陌生人會發出尖叫聲然後躲起來,剛飼養的成鳥表 現害羞,適應期較長,對其他種類的吸蜜鸚鵡有攻擊性,雖然啃咬力不強,但可提供一些小樹枝給牠們咬,牠們比其它的吸蜜鸚鵡更容易將籠捨弄得很髒亂,清理上可能較麻煩 ,建議常提供天然蔬菜與水果當成日常主食。
繁殖:
由於牠們侵略性很強,必須成對繁殖較理想,人工繁殖鳥的繁殖難度不高,一般人工繁殖鳥以橘紅色系亞種較多,黃色系較少,巢箱可采直式箱,規格可參考深度約體長2至3倍深,長和寬約體常長度;一次產2顆卵,孵化期約需25天,約8至10星期後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04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 (Duivenbode's Lory)  
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褐色吸蜜鸚鵡)的羽色與大部分的吸蜜鸚鵡不同,外型及羽色只有和暗色(琥珀)吸蜜鸚鵡(Dusky Lory)有點相似,算是較特殊的吸蜜鸚鵡,有2種亞種─ 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Chalcopsitta d. duivenbodei)與紐曼氏褐色吸蜜鸚鵡(Chalcopsitta d. syringanuchalis),後者的頭部與背部的羽色較深,有些帶點深紫色的色澤,全球的數量約在5萬隻上下,而在國際間的鸚鵡養殖業中牠們是十分稀少的種類;手養幼鳥非常友善愛玩,相當親近飼主,是美麗又適合當寵物鳥的吸蜜鸚鵡。
體長:31cm(12吋)
分佈:棲息於新幾內亞北部
整體概述:
主要生活在海拔200m以下的潮濕森林、森林邊緣地帶、海岸平原等低地內,通常成對或一群約6-8只一 起活動,常群聚在樹頂上活動,也常和彩虹吸蜜鸚鵡聚集在開花的樹上,其繁殖行為不甚清楚,繁殖期應該是在4月間 ,其棲地的破壞與盜捕至寵物市場嚴重地影響了整體數量。
飼養摘要:
籠養的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數量並不多,因為我們鄰近東南亞,所以走私或進口進來的野生吸蜜一直很多,市場上多為野生鳥,吸蜜鸚鵡野生鳥是非常多,他們是活躍及吵雜的吸蜜鸚鵡,剛飼養的成鳥對人有提防心,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也會信任飼主,喜愛洗澡。
繁殖:
由於籠養數量很少,許多在國內見到的多為野生鳥,所以繁殖成功案例自然不常見,成對繁 殖效果應較佳,大約3月時進入繁殖期,繁殖期時公鳥變的較有攻擊性,有人接近時會拍動雙翅示警,母鳥開始會花大部分的時間待在巢中,一次產2顆蛋,有些母鳥在生下第2 顆蛋時才開始孵蛋,孵化期約24-26天,羽毛長成約3個月。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49:39 | 顯示全部樓層
105黑頂吸蜜鸚鵡 (Black-capped Lory)  
在國內黑頂吸蜜鸚鵡(黑頭乙女)是常見的吸蜜鸚鵡,約有7種左右的亞種,市面上野生走私鳥不少,千萬不能購買;手養鳥很乖順,說話能力在吸蜜鸚鵡中算是較好的種類,有些相似的種類如黃兜吸蜜鸚鵡(Yellow-bibbed Lory)、紫頸吸蜜鸚鵡(Purple-naped Lory)、紫腹吸蜜鸚鵡(Purple-bellied Lory)以及白頸吸蜜鸚鵡(White-naped Lory)將另外分開介紹。
體長:約30-33cm(11.8-13 吋)
分佈:從印尼新幾內亞的艾利安爪哇開始,包括威吉歐島、巴坦塔島、沙拉瓦第島、密蘇島等西巴布亞群島,還有吉文克灣的拜克群島、亞本島 、密歐斯努島等一直往東分佈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東部。
整體概述:
分佈廣闊,包含了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全島的濱海地區及一些小島上,內陸較少,喜愛棲息在森林及其邊緣帶,沼澤林地、開闊的林地及低丘陵地區也是主要活動範圍,其普遍度依地方不同由普遍到一般普遍各異,全世界的總數量應該超過10萬隻, 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天 然食物有花蜜、花粉、水果及昆蟲等,築巢於枯樹洞內,公鳥求偶時會將身體往母鳥身體靠,雙翅上下擺動而交尾,繁殖季約在5-10月間。
飼養摘要:
人工繁殖鳥十分活潑愛玩,且好奇心強,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及主人,適應期時對低氣溫很敏感,最好不要低於23度,對其他種類有侵略性,尤其在繁殖期間時 ,擅仿人語及各類聲響,可為生活中帶來不少樂趣,是不錯的寵物鳥,若無法或沒時間每日供應蔬菜水果當主食,用吸蜜鸚鵡粉狀飼料來當主食是必要且較為健康的正確餵食。
繁殖:
購買人工繁殖鳥,野生鳥易死亡且繁殖成功率極低,保持環境安靜,使用規格30 x 30 x45 cm的厚實木板巢箱較佳, 入口約7cm,平均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 約26天,約3個月後羽毛長成,幼鳥約在11個星期後離巢;最好成對分開繁殖,因為侵略性很強,由於糞便水分多,所以巢箱中的木削或稻草等墊充物需時常更換,以保持環境衛生,對飼主的巢箱檢查不會太敏感,但是非常容易發生繁殖期公母鳥打架不合的狀況,應多加注意以免傷亡。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06鱗胸吸蜜鸚鵡 (Scaly-breasted Lorikeet)
鱗胸吸蜜鸚鵡(翡翠)是源於澳洲的美麗鸚鵡,生性好玩且友善,是十分適合當寵物鳥的種類,雖然在國內還不算十分常見,但是野外的鱗胸吸蜜鸚鵡是很普遍的吸蜜鸚鵡,全世界的數量超過10萬隻,在澳洲和紐西蘭是最便宜的吸蜜鸚鵡種類之一;性別須經由DNA鑒定較為準確,但是一般來說公鳥的頭部較大也較藍;鱗胸吸蜜鸚鵡有多種的變種,但只有甘草色在鸚鵡養殖中被較穩定的繁殖。
體長:24cm(9.4 吋)
分佈:分佈在澳洲東部沿岸地區,北從約克角半島,經昆士蘭南至新南威爾斯,族群集中於東岸地區。
整體概述:
鱗胸吸蜜鸚鵡是有遷徙行為的鸚鵡,通常會隨著食物的充足與否而有遷徙的行為,棲息地也非常多樣性,包括各種海岸區的尤佳利樹林、公園、沼澤區、都市、農作區等,在當地是很常見的鸚鵡,其行為與彩虹吸蜜鸚鵡相當類似,通常10多只或更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數百隻,常與彩虹吸蜜鸚鵡(史望森吸蜜鸚鵡)或麝香吸蜜鸚鵡(Musk Lorikeet)一起活動,鱗胸吸蜜鸚鵡在覓食與飛行時常因吵雜的叫聲而引人注意;主要食物有花粉、花蜜、水果、昆蟲、種子、漿果等,有時也會於穀物田內覓食而造成農業損害;在南部的繁殖期約始於7月底至8月初,北部約在5月,大都依降雨的情形而定,而且其繁殖期通常同於尤佳利樹的開花季節,築穴巢於中空樹洞內,親鳥會花6個星期準備巢,一窩產2-3蛋,平均約2顆蛋,3顆的情形很少見 。
飼養摘要:
由於是澳洲產的吸蜜鸚鵡,所以相對的來說很難有野生鳥,市場上大部分為人工繁殖鳥,籠養的鱗胸吸蜜鸚鵡是活潑健壯的鸚鵡,且對於新環境與飼主不會太敏感,個性友善,叫聲不像一些吸蜜鸚鵡尖銳刺耳,性情也較穩定,比較不會容易 情緒興奮或激動,喜愛沐浴。
繁殖:
鱗胸吸蜜鸚鵡約在1歲半後開始繁殖,但公鳥約在16-18個月大時成熟,母鳥約在20-24個月大時成熟,牠們對各種巢箱的規格接受度高,但有些不喜歡在太大的巢箱內繁殖,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2至23天,但有時可能晚至28天,幼鳥約2個月後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07黃綠&麥耶氏吸蜜鸚鵡 (Yellow and Green & Meyer's Lorikeet)  
與黃綠吸蜜鸚鵡血緣相近的亞種還有麥耶氏吸蜜鸚鵡,這兩種種類在台灣都不常見,進口的人工繁殖鳥數量很少,牠們體型小,飼養上較節省空間,但有時會有點吵雜,手養幼鳥活潑親人且很可愛。
體長:20cm(8 吋)
分佈:牠們源於印尼的蘇拉威西與蘇拉群島。
整體概述:
黃綠吸蜜鸚鵡與麥耶氏鸚鵡主要生存在低地與山區的熱帶雨林中,分佈的海拔範圍約從海拔500-2400m,但在開闊的林地與森林邊緣區也有其蹤影,棲息地與華麗吸蜜鸚鵡(奧蘭多,Ornate Lorikeet)重迭,也常與其群集覓食與活動,繁殖期外時多成對或小群一起活動,警覺性高且怕人,群體聚集時會發出吵雜的叫聲;主要食物有花蜜、花苞、花粉、水果,、種子等,野外的繁殖行為不詳。
飼養摘要:
人工養殖的黃綠吸蜜鸚鵡與麥耶氏鸚鵡十分活潑,也很吵雜,但是體質敏感,過了適應期也有可能出現問題,尤其是對於低溫與氣溫的驟變,野生鳥的死亡率自然會很高,如已經改變飲食(單吃穀物種子飼料) ,還是應該每日提供蔬果、吸蜜鸚鵡粉狀飼料或蜂蜜等食物。                                   
繁殖:
繁殖這類小型吸蜜鸚鵡不需大型籠捨即可成功,即使是提供牠們與愛情鳥一樣大的籠子與巢箱也能成功繁殖,繁殖期間若常檢查巢箱或翻動、更換巢墊、木削,可能會導致親鳥咬蛋或攻擊幼鳥的情形,牠們約在1歲大時即可繁殖,一次產2顆蛋,孵化期約24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6-7星期。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08黑頭凱克 (Black-headed Caique)
黑頭凱克是十分好奇與愛玩的鸚鵡,適中的體型是理想的選擇之一,台灣近年來數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繁殖鳥的數目不多,公鳥與母鳥在外觀及行為上幾乎一模一樣,若要精準地確認性別,經DNA測試是較有保障的方法;手養的黑頭凱克幼鳥相當親人與愛玩,國外的價格不低,常常與中大型鸚鵡的身價差不多,這種來自南美洲的可愛鸚鵡約有2種亞種。
體長:23cm(9 吋)
分佈:
來自南美洲的北部,北從亞馬遜盆地的秘魯、哥倫比亞到圭亞那,包含的國家還有巴西、委內瑞拉、法屬圭亞那、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
整體概述:
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地區,喜愛棲息在熱帶雨林、熱帶稀樹草原等地,群居性,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聚集10只左右在樹上覓食,在當地算是常見鸚鵡;繁殖期依地方而不同,哥倫比亞約4-5月,委內瑞拉約4月,法屬圭亞那約12-2月,蘇利南10-11月,一次通常生3顆卵 。
飼養摘要:
籠養的黑頭凱克偶爾會吵鬧,尤其是早上與傍晚,很快可適應新環境 ,對環境熟析適應後會變的健壯,黑頭凱克的價位和白腹凱克相較起來便宜的多,但是面上也充斥不少野生鳥,人工繁殖鳥的體型大,外表看來渾圓飽滿相當討喜,腹部呈雪白色,野生鳥體型較小,怕人,且羽毛狀態差,腹部常常不是很白,混點暗色或或灰色褐色,好像有點弄髒的感覺,剛引入飼養時大多相當害羞怕人,宜全年提供巢箱,因為他們夜間多在巢裡睡覺,手養鳥可愛惹人愛,是相當受歡迎的鳥種。
繁殖:
野生黑頭凱克在國內有日漸增長的情形,且從外表分辨性別幾乎不可能,購買時需多留意,選擇兩對成鳥分開飼養(在籠捨相鄰的情況下)對繁殖可能較有幫助,未繁殖的那對會被先繁殖的感染刺激繁殖慾望與行為;繁殖期時相當具攻擊性,飼主觀察巢箱時須注意,以免驚嚇到親鳥或被咬傷,一次約產3顆蛋,孵化期26天,幼鳥約在55天時大部分羽毛長齊,在60-70天時開始會離開巢箱獨立活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49:57 | 顯示全部樓層
109麥瑟米倫氏鸚鵡 (Maximilian's Pionus)  
Pionus鸚鵡是亞馬遜鸚鵡血緣最近的近親,擁有安靜、友善、個性穩定等特質,牠們體長雖不長但體格較一般的中型鸚鵡大一些,是非常理想的家居寵物鳥,而麥瑟米倫氏鸚鵡(鱗頭)是Pionus家族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其溫馴友善的個性與學話能力更是Pionus鸚鵡中最佳的種類,且破壞力不高,然而國內數目不多,人工繁殖鳥價位也不低,是這個屬鸚鵡普遍度較低的主要因,麥瑟米倫氏鸚鵡於良好的照顧下壽命可有30-40年。
體長:29 -31cm(11.5-12 吋)
分佈:分佈地區相當廣闊,包括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以及阿根廷北部等地區。
整體概述:
麥瑟米倫氏鸚鵡共有4種亞種,在國外鸚鵡養殖業中牠們也是此屬鸚鵡中較常見的種類,也是很受歡迎的鸚鵡;在野外,牠們通常棲息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乾燥的森林低地與開闊的林地中,通常成對一小群聚集活動,在食物豐足的季節會有數百隻聚集的情形,生性警覺不易靠近,覓食時相當安靜,繁殖期多始於10或11月,一窩約產3-5顆蛋 。
飼養摘要:
籠養的麥瑟米倫氏鸚鵡十分安靜,破壞力小,而且性情很穩定不會焦慮不安,適應環境後會很健壯,但還是得小心Pionus鸚鵡最怕的呼吸道黴菌感染,環境衛生的注意很重要,尤其在台灣濕熱的夏季時分,飲食上可以多餵食一些蔬果類補充維他命A,因為鸚鵡特別需要足量的維他命A,,若缺乏維他命A會常導致消化系統、呼吸道與眼部的疾病,所以日常維他命A的攝取是很重要的,不要過度提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會造成牠們過度肥胖。
繁殖:
在國內成功的繁殖雖不常見,然而難度不會很高,繁殖期建議多提供富含維他命A與蛋白質的食物,牠們約在3-4歲時開始有繁殖能力,多在初春約3月多時進入繁殖期,在繁殖期中飼主宜多補充鈣質來源,繁殖期時親鳥有攻擊性,尤其是有蛋或幼鳥在巢中時,不應時常打擾,母鳥一窩約生3-5顆卵,通常在第二顆或第三顆生下時才開始孵蛋,孵化期會持續26-27天,幼鳥在8-10周時羽毛長成,麥瑟米倫氏鸚鵡的幼鳥很好照顧,很快的會與主人相當親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10白帽鸚鵡 (White-capped Pionus) 
白帽鸚鵡是最小的Pionus鸚鵡之一,但他們的個性卻比其 他Pionus 屬的鸚鵡堅強與勇敢,也比較活潑與外向,幼鳥時期頭部是綠色的,會隨著時間慢慢變白,牠 們與大部分Pionus鸚鵡一樣,比較安靜,性情也比較穩定 ,適合當家居寵物。
體長:24cm(9.5吋)
分佈:分佈於中美洲,由墨西哥至巴拿馬的西岸地區。
整體概述:
主要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潮濕森林裡,濱海地區 、農作物 區、 草原區、高山地區也是牠們活動與居住的地方,群居性 ,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 族群數量因地而異,有些地區棲息地遭嚴重破壞、捕捉走私 出口、被當成農業害鳥消滅、常被 當地居民捕捉食用等原因,使部份 地區數量少,以哥斯達黎加的數量為最多。
飼養摘要:
新進的白帽鸚鵡有些較害羞,但很多人工繁殖鳥一點也不害羞,且相當不怕人與具侵略性,適應新環境快,日常飼養應補充足量的維他命A,建議時常提供多樣的蔬果餵食,白帽鸚鵡是派爾諾斯鸚鵡中野生鳥比較多的種類,野生鳥適應力差,可能帶病菌且死亡率高更不易繁殖。
繁殖:
牠們是Pionus鸚鵡中較容易繁殖的種類,如飼養成熟的人工繁殖鳥要繁殖成功不難,成鳥對於飼 主檢查巢箱會顯的不安與敏感,繁殖期間避免頻繁的觀察巢箱, 一窩約有4至5顆蛋,孵化期約26天,約60天後羽毛長成,一般來說親鳥是盡責的父母,幼鳥多能受到良好的照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11和尚鸚鵡 (Monk Parakeet)
和尚鸚鵡約有4種左右的亞種,牠們的生命力非常強韌,能耐嚴寒,而牠們的說話能力是中型鸚鵡中不錯的種類之一,在全世界所有的鸚鵡中只有牠們與一些愛情鳥是自己築巢繁殖的,手養的和尚鸚鵡十分可愛,喜歡親近主人,市售多為野生鳥,近年來進口的野生鳥數量非常多,價格相當低下,和尚鸚鵡有許多種的變種-藍色、白色、派落、黃色、肉桂色等,但是變種的價格比原生種貴很多, 僅有藍色較常見,約有4種亞種。
體長:27-33cm(10.5-13吋)
分佈:
分佈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至巴塔哥尼亞間的安地斯山脈以東地區,包括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烏拉圭等國家,許多逃脫和尚鸚鵡也在美國的加州、佛羅里達州、芝加哥、紐約等地及一些歐洲國家生存定居。
整體概述:
由於和尚鸚鵡的超強生命力,使得即使身處自然環境相差許多的非原生地也能順利存活,以美國為例,許多逃脫後的和尚鸚鵡都在當地順利的生存下來,而且由於牠們完全自己築巢的本領使牠們不需樹洞就可繁殖,而且十分多產,使得美國野外的和尚鸚哥越來越多,在都市經常築巢在電線竿上,即使像芝加哥、紐約冬天如此嚴寒會下雪的氣候,牠們也能安然生存,有鑒於此情形,美國農業局為了怕牠們過度繁殖成為破壞農作物的害鳥,特別制定了禁令,約有10個州左右不能飼養、販賣、繁殖和尚鸚鵡,加州、喬治亞等等,有些州如要飼養需經過登記,並給予套上腳環,也有一些州只准許繁殖業者或鳥商有執照地繁殖與販賣,但是並無發現牠們有明顯地造成農產品的危害;在南美洲牠們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m以下的乾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常在樹間與地上覓食,有時會與鴿子等其它種類的鳥一起覓食,群居性,大部分的和尚鸚鵡都將巢密集的築在彼此附近,通常築巢所需的樹枝來自於灌木叢,牠們將巢穴做的非常大,進入巢穴後約分有3 個巢室,最裡面的是下蛋育雛的巢室,公鳥則在最外面的巢室巡視保護牠們的巢穴,繁殖期在10-12月,通常產4-6顆蛋,也有1-11顆的紀錄,常至農田覓食而造成農業損失 。
飼養摘要:
籠養的和尚鸚鵡生命力非常強韌,喜愛洗澡,有時非常吵雜,可成群飼養,由於啃咬力強,須提供新鮮樹枝供啃咬,巢箱邊緣最好加上堅硬的金屬以防啃咬破壞 ,由於野生鳥非常多且便宜,所以不少人買來群養或是繁殖,即使是野生和尚也非常韌命,適應力很強,一些想要深入飼養培育和尚鸚鵡的人會多朝變種的顏色發展,因為原生種已過多且多為野生鳥。
繁殖:
和尚鸚鵡是容易繁殖的種類,適合入門者繁殖,全年均可繁殖,成群飼養繁殖的效果也不錯,由於牠們能自己築巢,如不用巢箱繁殖,須準備大量的樹枝供牠們作巢,不過不用巢箱比較麻煩,幼鳥也不易移出手養,一窩約生4-8顆蛋,孵化期23-26天,8-10個星期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12紫腹鸚鵡 ( Purple-bellied Parrot )
紫腹鸚鵡是一種相當獨特的鸚鵡,他們不像大多數鸚鵡家族,他們只歸類為Triclaria 這個屬,此屬內並無其他成員與表親,只有紫腹鸚鵡這唯一成員;性別可由外表輕易判定,公鳥有著亮眼的紫藍色腹部而母鳥則全身呈綠色,體型約與派爾諾斯鸚鵡(Pionus)相仿,嘴部呈少見的灰白色,叫聲不像其他鸚鵡般吵雜難聽,較為悅耳與清脆,也較為安靜;紫腹鸚鵡為國內與國際間都相當少見的稀有種類,人工圈養的數量非常少,人工繁殖鳥也相當地少見,國際鳥市的價位自然就居高不下,飼養上並不容易,也是因為這種鳥兒在各方面的資訊與籠養數量實在太少。
體長:30cm (12吋)
分佈:僅分佈於巴西境內東南部少部分零星地區。
整體概述:
紫腹鸚鵡身披亮綠色的顯眼毛色,尾羽長而渾圓,但雙翅卻略顯短小,在這個獨特的屬別中他們是唯一的成員,也無任何其他亞種;紫腹鸚鵡多成對或ㄧ小群一起活動,棲息於巴西境內的14個保護區內,覓食時會有較大數量的聚集,主要棲息在低海拔的潮濕山區與森林區內,常於近水源區的懸堐山谷間與高聳樹冠層間活動,有季節性遷徙的行為,約在每年的9月至1月間開始築巢繁殖,由於受到農場開發、農作物開墾、城區發展擴張以及少量的鳥市交易影響,紫腹鸚鵡的數量逐年減少中,也受到巴西政府的保護。
飼養摘要:
紫腹鸚鵡雖然是很特別與少見的鳥兒,但其飼養、繁殖、生態等各方面資訊都非常的缺乏,由於籠養數量少,所以並不容易掌握其生活、飲食與繁殖習性,飼養上也就不若其他鸚鵡般容易,新引進的鳥對食物、環境與天氣的適應力不佳,且特別敏感,野生紫腹更難適應環境,甚至不易存活;紫腹鸚鵡生性安靜叫聲悅耳是ㄧ大優點,個性沉著,宜提供較寬敞的鳥捨供其有足夠的活動量,飲食上需均衡,蔬果是重點因素之ㄧ,宜天天餵食。
繁殖:
繁殖成果少且相關資訊極為缺乏,購買國外人工繁殖鳥非常昂貴,但繁殖成功機率上比野生鳥高很多,且健康情形與適應力會好很多,紫腹鸚鵡喜歡較隱密安全的巢箱來築巢繁殖,所以所提供之巢箱高度宜較深些(60cm以上佳),而長與寬皆約30cm即可,每次繁殖約產3-5顆蛋,多時至6顆但並不常見,孵化期約持續28日,雛鳥在2個月後羽毛長成且始離巢。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50:15 | 顯示全部樓層
113藍頭鸚鵡 (Blue-headed Pionus)  
藍頭鸚鵡是Pionus這類鸚鵡中最常見的品種之一,共有3 種相近的亞種,主要差異是頭部藍色的深淺與分佈面積多寡,這類鸚鵡十分安靜,而手養鳥也很馴服與乖巧,這個屬的鸚鵡在台灣數量不多,幼鳥也少見,大部分人工繁殖的Pionus鸚鵡售價都不低,但Pionus鸚鵡比其它鸚鵡更容易感染由黴菌所引起的真菌病(Aspergillosis),感染呼吸系統而導致呼吸困難等症狀,感染這種病死亡的機率高,飼養上需多加注意,公母外表無明顯差異,有些可藉由眼圈形狀來判斷,公鳥的較圓,母鳥則較呈橢圓狀,但要確定還是得經由DNA鑒定或外科內視鏡手術;手養鳥的藍頭鸚鵡是很漂亮很有魅力且很理想的寵物鸚鵡,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母鳥的個性更是甜美親人。
體長:27cm(10.5吋)
分佈:從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一直分佈到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與巴西。
整體概述:
主要發現棲息於熱帶雨林、草原、落葉林及一些亞熱帶的農作區、農場、等海拔1500m以下的低地內,繁殖期外通常群居,在棲息的樹上或食物充足的地方常聚集大批的族群,夜間休息時則是小群棲息在樹頂上,通常在樹梢間覓食,偶爾也會到玉米田吃農作物,導致農業損失,除了部分地區,牠們在當地算是常見的鳥類,繁殖期因地而異,巴拿馬2-4月、哥倫比亞2-5月、委內瑞拉2月、崔納德3、10月、厄瓜多2-5月,窩卵數約2-4顆。
飼養摘要:
剛引進的藍頭鸚鵡很害羞,尤其台灣進口的藍頭鸚鵡大多是野生鳥,死亡率高,易緊迫,適應力非常差,繁殖機率極低,但是人工繁殖鳥強健許多,易適應環境,好好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飼養不會有太大問題,因為這類鸚鵡容易因黴菌感染呼疾道疾病,飼養上難度較同科鸚鵡困難一些,pPionus鸚鵡在營養需求方面應求均衡,尤其是對維他命A的需求特別多也重要,Pionus鸚鵡若缺乏維他命A會常導致消化系統、呼吸道與眼部的疾病,尤其是繁殖期間維他命A更是必須充足。
繁殖:
藍頭鸚鵡在歐洲的鸚鵡養殖中是最常被繁殖的種類,主要是因為早期進口的數量比其它同屬鸚鵡都來的多,牠們不需太大的鳥捨即可繁殖,不過建議用較大籠子對牠們比較好,也會讓牠們更健康、自在;繁殖難度較其同屬的Pionus鸚鵡高一些,購買繁殖配對成鳥或繁殖過的成鳥來繁殖應該會較快見到成果,一窩約有 3-5顆蛋,孵化期約26天,羽毛長成約70天;藍頭鸚鵡幼鳥生性較沉穩、安靜,是很受歡迎的寵物鳥。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14黃翅&白翅鸚鵡 (Canary-winged & White-winged Parakeet) 
黃翅鸚哥共有3種亞種-黃翅鸚鵡(Canary-winged Parakeet)、白翅鸚鵡(White-winged Parakeet)、班氏鸚鵡(Behn';s Parakeet),外表都很相似,是很美麗的鸚鵡,偶爾會吵鬧,喜愛與人親近,是好奇與愛玩耍的小型鸚鵡,但成鳥較為害羞。
體長:22-25cm(8.5-10 吋)
分佈:
分佈地區很廣,棲息在南美洲安地斯山以東地區,包括巴西的亞馬遜盆地、玻利維亞、巴拉圭、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及阿根廷。
整體概述:
牠們棲息在各種不同自然型態的地區,開闊的熱帶草原、潮濕的雨 林、季節性的森林、都市中的公園等都是牠們經常棲息與活動的地方,群居性,通常成一小群活動,偶爾在棲息處會大群地聚集,群聚在一起時通常很吵雜,綠色的體羽提供了良好的保護色,築巢於樹洞中,繁殖期約在5-7月;黃翅 鸚鵡的體色較白翅鸚鵡體色淡,呈淡綠色,黃翅鸚鵡一般來說是比較常見的。
飼養摘要:
牠們算是中度吵雜的鸚鵡,但是有時一聒噪起來也是挺刺耳的,國內大部分是野生鳥,而且每次進口數量可能非常多,要多注意不要買到野生鳥,人工繁殖鳥很快能適應新環境,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健康 ,這屬鸚鵡的飼養方式相近於小型錐尾鸚鵡,其籠捨與巢箱規格可相仿,餵食上以種子飼料為主,蔬果、堅果等等各類食物也都建議常餵食,可以經常給予沐浴保持羽毛光澤,若一次飼養多對可能會相當吵雜,一對鳴叫時其它的可能會跟著一起叫,宜評估自身環境再飼養。
繁殖:
繁殖這類鸚鵡並不常見,有可能是因為許多繁殖者以群養繁殖的方式來繁殖,導致成果不彰,成對分開繁殖的效果應較好,因為可能一對成鳥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較能刺激牠們繁殖,對巢箱的檢查較為敏感,一窩約產3-6顆蛋,孵化期約需22-24天,7-8個星期後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15白腹凱克 (White-bellied Caique)
白腹凱克(金頭凱克)在國內外的數量都比黑頭凱克少,價錢也比較高,外表、體型、行為都與黑腹凱克非常相似(除了頭部與喙部的顏色以外),分佈地區不如黑頭凱克來的廣,有3種亞種,外表差異不大;白腹凱克與黑頭凱克在國外的價格都與一些中大型鸚鵡一樣高,與黑頭凱克一樣牠們的個性非常頑皮愛玩且好奇,非常受人喜愛,很適合作寵物鳥,幼鳥與成鳥在台灣的數量都很少,能學會幾句簡單的話。
體長:23cm(9 吋)
分佈:主要分佈在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玻利維亞北部、厄瓜多東部、秘魯都是牠們的棲息地。
整體概述:
白腹凱克的幼鳥看似黑頭凱克,因為幼鳥的頭部有黑色的羽毛,黑色羽毛的分佈較不像黑頭凱克的密集與黝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而變成美麗的橘黃色,腹部也會在2至3歲時變成純白色;棲息在靠近水源區的低地雨林內,在其分佈區南方的乾燥森林也有牠們的族群,行為與黑頭凱克非常類似,繁殖季外常成對或小群群集活動,在當地屬於常見的鳥類,但棲息地嚴重破壞使數量正明顯下降中,繁殖期約在1月,常築巢於30m的高樹上,窩卵數約為2-4顆 。
飼養摘要:
籠養的白腹凱克偶爾會發出尖銳刺耳的叫聲,但不會太吵雜,野生鳥不多,個性相當活潑與好奇,啃咬力強,須提供新鮮樹枝或玩具等東西供牠們啃咬,只能與同類飼養在一起;如欲細分白腹凱克的亞種可分為3種 ─ 白腹凱克(Pionites l. leucogaster,也就是上圖所示的綠腳種,數量比較稀少,價位高)、黃腿凱克(Pionites l. xanthomeria)還有黃尾凱克(Pionites l. xanthurus,數量更稀少,價位更高);適應環境後大多很強健,外表非常的可愛與討人喜歡,喜愛沐浴,飲食上除了一般堅果/種子混合飼料為主食外,蔬果、蛋食品、維他命等等也都須定時定量餵食。
繁殖:
白腹凱克的繁殖並不如黑頭凱克常見,有些公鳥繁殖期時會對母鳥有攻擊性,繁殖期多在1月至6月間,繁殖期時一天會交配數次,3、4個禮拜後母鳥會開始下蛋,在第一顆生下的前7至10天母鳥的腹部會明顯地脹大,一窩通常生2-3顆蛋,孵化期約24-26天,白腹凱克的幼鳥的成長速度很慢,比大部分的鸚鵡幼鳥都慢,30-40天大時才會開始生出毛管,羽毛長成約70-80天, 90天後離巢;與黑頭凱克一樣,多對繁殖(成對飼養)會互相感染繁殖氣氛,一對有巢態後進入繁殖階段,之後其它對會陸續跟進。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16太平洋鸚哥 (Pacific Parakeet)
太平洋鸚哥是常見的南美洲小鸚鵡,從小養起可成為有趣的寵物,牠們體型雖小,但是膽子卻很大,不怕任何人與事物,有些公鳥只讓主人觸摸接觸,排拒陌生人,母鳥則較易和他人親近,最好自幼就好好做好互動,雖然大部分的太平洋鸚哥是很可愛的寵物,但有一些容易起忌妒心,性情不穩定或繁殖期具攻擊性等行為,市面上也有多種不同顏色的變種。
體長:13cm(5吋)
分佈:從厄瓜多西部至秘魯西北部境內安地斯山脈旁的太平洋沿岸地區。
整體概述:
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林地,如荊棘灌木叢、落葉性森林、香蕉與芒果園等從海平線至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繁殖期外通常4-10只左右成群活動,在覓食區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天然食物有種子、漿果、水果、仙人掌的果實等,築巢於樹洞裡,通常在1-5月間進入繁殖季,窩卵數約4-6顆,有時一次連續扶養兩窩 。
飼養摘要:
太平洋鸚哥是安靜的鸚鵡,剛買的鳥兒較害羞,但能很快適應新環境,不宜在溫差過大或寒冬中引進飼養,他們和愛情鳥等小型鸚鵡比起來脆弱一些,對其他的小鸚鵡有侵略性,如一直關在小籠子中易變的肥胖,喜 歡洗澡。
繁殖:
難度不高,建議成對分開繁殖,全年都可繁殖,通常 一窩產4-6顆卵,孵化期20-22天,羽毛長成需4-5星期,幼鳥約於10個月後就成熟了,但是至少等到他們 2歲時在讓他們繁殖會比較理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50:37 | 顯示全部樓層
117西亞拉鸚鵡 ( Sierra Parakeet )
西亞拉鸚鵡(天王星)是 近來頗受歡迎與矚目的小型鸚鵡,外表相當可愛美麗,他們與橫斑鸚鵡、高山鸚鵡等小型鸚鵡同屬(Bolborhynchus ),這屬鸚鵡除了橫斑鸚鵡外都相當少見,也都擁有可愛、安靜、聲音悅耳等迷人特質,雖然西亞拉鸚鵡最近有零星的數量引進,但整體來說在台灣國內以及國際市場上仍屬少見,價位自然不低,其相關信息也就相當少。
體長:20cm (8 吋)
分佈:棲息於南美安地斯山脈高山區,從波利維亞南方至阿根廷北部是主要分佈範圍,智利可能也有少數族群分佈。
整體概述:
西亞拉鸚鵡性別在外表下並無明顯差異,還是以DNA鑒定與內視鏡鑒定會比較精準,但公鳥的羽色整體來說較亮,頭部呈較黑,胸部顏色較亮且帶點藍色,主要棲地是在海拔1800-3500m高的高山地區,多棲息於乾燥的山丘、深谷灌木叢區或林地裡,在茂盛的森林區與農作區也可見其蹤跡,常成群出現於水邊活動,叫聲尖細並不吵雜,所以並不引人注意,也常成群與地面上活動及覓食,在原棲地其族群有著穩定的數量;野外食物主要包括了漿果類、蔬果、嫩芽、草本種子等等,發現的築巢地點通常於河岸洞穴、建築物裂縫、石縫裡,繁殖期始於11月,一次繁殖通常4-5顆卵產下。
飼養摘要:
雖近年來有零星幾次進口紀錄,但是數量都是相當少的,新引進的鳥兒如同一般小型鳥一樣,不若中大型鸚鵡般強健,在溫度、環境衛生、食物的控制上都需多加注意,剛開始能較為緊張害羞,但適應飼主及環境後即會變的穩定活潑,尤其是在大籠捨裡會顯得更加健康有活力,飲食如同一般小型鸚鵡,主要以混合小顆粒種子、穀物為主,瓜子量不宜過多,少量即可,建議日常搭配各種蔬菜水果餵養會更加理想,西亞拉鸚鵡相當安靜溫和,其可愛的動作與個性常常使人著迷,尤其是喜愛飼養不常見鳥種的鳥友,聲音輕細悅耳,適合於都會區與居家飼養。
繁殖:
數量不多所以繁殖成果不多見,繁殖期時減少無謂的打擾,宜提高蔬果與高營養的飲食(蛋白質、鈣質、維他命A、E等)的份量,巢箱使用一般小型鳥巢箱即可(20x20x30cm或類似規格如草原鸚鵡用巢箱),繁殖期多始於冬天,但全年都可能繁殖,一次約產4-7顆卵,孵化期約需24天,幼鳥6周齡左右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18暗色鸚鵡 (Dusky Pionus)
暗色鸚鵡(達士奇)是Pionus成員中十分可愛迷人的種類,是除了紅喙鸚鵡(Coral-billed Pionus)、紫紅冠鸚鵡(Plum-crowned Pionus)與白頭鸚鵡(White-headed Pionus)這3種稀有的Pionus鸚鵡外最少見的Pionus鸚鵡,許多人認為牠們看起來就像小型的獵鷹;與一般Pionus鸚鵡一樣,暗色鸚鵡有著安靜、友善、溫馴的個性,很適合作為居家寵物。
體長:26cm(10 吋)
分佈:分佈於南美洲北部,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蓋亞那、蘇利南、法屬圭亞那以及巴西北部。
整體概述:
在1970末期前暗色鸚鵡在鸚鵡籠養界中數量非常少,直到80至90年代時才有較大數量的野生鳥由圭亞那出口至歐洲,然而野生暗色鸚鵡的死亡率極高,大多數進口至歐洲的暗色鸚鵡就算存活也只活了幾星期或幾個月,所以至今數量依舊不多;嚴重的森林伐木與棲地破壞導致暗色鸚鵡族群數目大量的減少,然而國際間籠養的數目也不多;牠們主要棲息於雨林低地、丘陵地帶的潮濕森林、海岸邊林地、熱帶稀樹草原、農耕區等地,而不喜歡棲息在開闊的開墾土地內;在委內瑞拉其族群活動於海平線至海拔1000m的地區,在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的邊界區域其族群則活動於海拔1200-1800m的地區中;群集性,尤其在繁殖期外時更可常發現聚集的鳥群活動,主要於枝頭間覓食;繁殖期時築巢在高的樹洞內,繁殖期約在2-5月,通常一窩約產3-4顆蛋 。
飼養摘要:
剛引進飼養時較害羞敏感,之後則會逐漸適應,與其它派爾諾斯鸚鵡一樣,來自於緯度較高,較高山型的派爾諾斯鸚鵡易呼吸道出問題,所以飼養時需多注意環境衛生 是很重要的,以防因黴菌感染而導致呼吸道疾病,他們需要足量的維他命A,因為,派爾諾斯鸚鵡若缺乏維他命A會常導致消化系統、呼吸道與眼部的疾病,所以日常維他命A的攝取甚為重要。
繁殖:
因為籠養數量不多所以繁殖成果較不常見,繁殖籠捨不宜過小,因有可能導致過度肥胖,繁殖期多補充蛋白質與維他命A的食物,正常情況下一次約產3-5顆卵,孵化期約需26-28天,雛鳥約在70-80天後羽毛長成 ,一年有可能繁殖兩三次。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19青銅翅鸚鵡 (Bronze-winged Pionus)  
青銅翅鸚鵡因翅膀呈青銅色與古銅色而得名,喉部帶些紫紅色,而其它部位呈深藍色,在光線充足處可清楚看見青銅翅鸚鵡優雅高貴的毛色;但是牠們安靜與性情穩定的個性十分適合當寵物,進口的人工繁殖鳥價位不低,在台灣也不普遍,幼鳥時羽色比較不明顯,共有2種亞種。
體長:29cm(11.5吋)
分佈:棲息於南美洲西北部,從委內瑞拉西北部、秘魯西北部到厄瓜多與哥倫比亞西南部。
整體概述:
主要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高地森林中,潮濕的高山林地、乾燥落葉林與一些森林邊緣地帶都是青銅翅鸚鵡經常出沒的地區,族群數量在亞熱帶地區最多,通常棲息在海拔1400m-2400m的地區,但在近海平線的厄瓜多西部地區、委內瑞拉海拔120m的地區、哥倫比亞海拔400m的地區到海拔2800m的高地都曾發現牠們的蹤跡,群居性,繁殖季外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或覓食,築巢於樹洞中 。
飼養摘要:
剛飼養的青銅翅比較害羞,啃咬力與破壞力低,適應新環境不需很久,公鳥偶爾會拔母鳥頭部的羽毛,需注意黴菌感染,保持食物、飲用水與環境乾淨衛生, 日常衛生與打掃必須確實,青銅翅與其它派爾諾斯鸚鵡一樣,他們需要足量的維他命A,派爾諾斯鸚鵡若缺乏維他命A會常導致消化系統、呼吸道與眼部的疾病,所以日常維他命A的攝取甚為重要 ,綠色蔬菜與水果是主要來源。
繁殖:
繁殖上較其它Pionus鸚鵡難一些,國內繁殖成功案例不多,繁殖期間應補充充足的維他命A與蛋白質,建議使用籠捨不宜過小,以防因空間小而運動不足導致的過度肥胖,一次約產4-5顆卵,孵化期需27-29天,60天後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20灰頰鸚鵡 (Grey-cheeked Parakeet)
灰頰鸚鵡在許多地方是相當受歡迎的寵物鳥,然而在台灣的信息或知名度卻相當低,牠們是屬於Brotogeris屬的鸚鵡,這屬鸚鵡(包括Canary-winged、White-winged、Cobalt-winged、Golden-winged、Tui、Orange-chinned、Plain Parakeet)在台灣普遍度極低,甚至幾乎沒有什麼進口紀錄,這屬的鸚鵡以易馴服、乖巧、親近主人聞名,是許多歐美國家很受歡鸚鵡種類,灰頰鸚鵡外表相當可愛,個性大膽不怕人、易乖馴、聰明,他們很喜愛躲在可遮蔽的地方以及口袋內,所以又有口袋鸚鵡的暱稱,也是許多人認為的完美寵物, 能學會許多句話,其壽命可達二三十年。
體長:20cm(8吋)
分佈:從厄瓜多西南方太平洋岸到秘魯的西北地區,棲息地相當小。
整體概述:
灰頰鸚鵡棲息在各種林地內,乾燥的森林、熱帶林區、灌木叢、農墾區,棲息地多為低海拔地區,偶爾在1000多公尺以上的地區也能瞥見其蹤跡;一般多成對或10幾隻一起活動與覓食,偶爾會上百隻群集,也會與其它鸚鵡如錐尾鸚鵡(Conure)、派爾諾斯鸚鵡(Pionus)一起群聚活動,喜愛在樹冠層間活躍地玩耍,動作敏捷,鳥群聲音通常很明顯而易發覺,常取食於花、種子、嫩芽、果實類、昆蟲等; 野外的灰頰鸚鵡多在一至三月間。
飼養摘要:
新引進的鳥兒在適應環境後即相當強健,能適應高溫與寒冷的天氣,籠養鳥相當活躍好動,但野生鳥剛引進時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情形,一些進口鳥剛開始也有可能有消化道的問題,所以適合觀察檢疫約一個月後再引入至鳥捨中,幼鳥時期嘴部顏色會比較黑,完全變蠟色約需半年,半年後的幼鳥外表即相同於成鳥體色,所以半歲後的鳥兒判斷年紀並不容易,性別也須做鑒定無法肉眼辨識,但公鳥的頭部與嘴部通常比母鳥大;餵食上除以混合種子為主食外,灰頰鸚鵡相當喜愛水果類食物,足量的蔬果類食物也須常常供應 :我也發現每當新增不常見的鳥種或目前市面上比較熱門的鳥種時,常會有不肖業者去進口一大批野生鳥來販賣,這個情形宜多注意,切勿買到野生鸚鵡。。
繁殖:
灰頰鸚鵡並非很容易繁殖與多產的鳥種,成對繁殖多比群養繁殖的成果佳,所採的籠捨若以繁殖來說不需要太大即可達到成功繁殖的目標,約一般市面上三尺籠即可,巢箱可使用一般雞尾鸚鵡(卡美)或小型錐尾鸚鵡(小太陽)的巢箱即可(指直式有梯的巢箱非台灣傳統的橫式卡美巢箱),母鳥一次繁殖月會產下4至6顆卵,幼鳥孵化期約為26天,照顧良好其繁殖壽命可超過20年。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10:50:59 | 顯示全部樓層
121橫斑鸚哥 (Lineolated Parakeet) 
橫斑鸚鵡是既可愛又安靜的小型鸚鵡,牠們溫馴不吵鬧的性格與一些非洲的愛情鳥(牡丹、小鸚)、虎皮鸚鵡比起來更適合當寵物,牠們不像愛情鳥等小型鸚鵡般的愛鳴叫與神經質,相反的十分溫和友善及安靜;飼養上如同小型鸚鵡一樣容易,近年來更有許多不同顏色的變種出現,許多顏色都相當美麗,是小型鸚鵡中不錯的選擇。
體長:16cm(6 吋)
分佈:
中南美洲皆有牠們的蹤跡,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巴拿馬西部、到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的西北部至秘魯中部。
整體概述:
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森林,通常6至30只左右成群活動,偶爾會聚集上百隻或更多,有季節性的遷徙習慣,喜歡棲息在高樹上,不易觀察到牠們的活動情形,有時會到農作物園區覓食, 天然食物有漿果、種子、水果、昆蟲等;橫斑鸚鵡約有2種亞種,外表差異在綠色羽毛顏色的深淺以及黑色橫紋的粗細,中美洲亞種的繁殖的季節約從12月時開始,南美洲則約在5-7月左右 。
飼養摘要:
籠養的橫斑鸚鵡非常安靜,性情也很穩定,在籠中活動時牠們大部份都是用爬的,很少飛和跳躍,可以為牠們噴灑少量的水,提供一般小型鸚鵡混合種子與一些蔬果餵食 ,偶爾可搭配進口鳥餅乾/乾糧、蛋黃粉與營養補充劑餵食,他們不比愛情鳥般強健,適應力也沒比他們好,所以飼養上宜多加注意與關心。
繁殖:
可以群養繁殖,繁殖難度不高,全年均能繁殖,使用一般牡丹用巢箱即可,一次約產4-5顆蛋,孵化期約21-22天,6星期後羽毛長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22鷹頭鸚鵡 (Hawk-headed Parrot)  
鷹頭鸚鵡是非常獨特與美麗的南美洲鸚鵡,有2種亞種,主要外表的差異是鷹頭鸚鵡-Hawk-headed Parrot(Deroptyus accipitrinus)的額頭是白色的,而另一種巴西鷹頭鸚鵡-Brazilian Hawk-headed Parrot(Deroptyus fuscifrous)的額頭則是灰褐色的,在台灣市場上不普遍,主要原因可能有價位高、飼養上較不如一般中大型鸚鵡容易、繁殖成果少,適應環境困難等因素,市面上所見多為野生鳥,雖然牠們可以是很愛玩與活潑的寵物,但性格上較不穩定,成熟後可能變的有侵略性與難以預料的情緒變化,所以將牠當作寵物鳥的人不多。
體長:35cm(14吋)
分佈:
分佈在南美洲的巴西亞馬遜河流域、法屬圭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等地。
整體概述:
鷹頭鸚鵡是棲息在低地雨林的鸚鵡,喜愛生活在大河邊的山丘雨林地區,在草原中鮮少看見牠們的蹤跡,牠們的群居性並不是很強,成對或3、4只一起活動,通常很少超過10只聚集在一起,偶爾較大群聚集時也不常超過20只,是該分佈地區數量最少的鸚鵡之一,常在樹梢間覓食,天然食物有種子、水果、嫩芽、漿果、棕 櫚果實等,通常築巢於10m以上的樹洞中,也會使用啄木鳥棄置的樹 洞,繁殖季約在12-4月,產2-3顆蛋 ,近年來被盜捕至寵物鳥市場數量大增。
飼養摘要:
台灣市面上的鷹頭鸚鵡幾乎全是野生鳥,在國際市場上野生鳥與人工繁殖鳥價差非常大;鳥捨中的鸚頭鸚鵡活潑且好動, 興奮時或警戒時會揚起頸後美麗的 冠羽,新引進的成鳥容易緊張與不安,適應環境速度慢 ,就算是養了一陣子,有些對於些微的環境改變還是非常敏感,如適應不良,拔羽症是常見的現象,牠們的個性較不穩定,即使是手養非常馴服的鷹頭鸚鵡也可能一下很活潑近人,一下子突然有攻擊性,這種情形尤其在成熟時容易發生,當然不是每隻個體都一樣,但與其它中大型鸚鵡相較之下,鸚頭鸚鵡較不適合當寵物 ,牠們的領域性較強,在適應環境後不要常變動周圍環境,乖馴的鳥可能只親近主人,喜愛洗澡,啃咬力強,最好常常提供新鮮樹枝,水果是日常飲食最重要的食物。
繁殖:
鷹頭鸚鵡的繁殖很少見,提供大的籠捨,盡量不要打擾牠們,繁殖期時公鳥的侵略性很強,會攻擊甚至殺死母鳥或幼鳥,有時候應頭鸚鵡是很不稱職的父母,將蛋移出人工孵化有時較可保障幼鳥的安全,對於飼主檢查巢箱的動作顯的不安,求偶發情時會揚起頸部的羽毛,一次約產2-4顆卵,孵化期約26-28天,羽毛長成約8-10個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3 11: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鸚鵡都有咁多種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3 12:4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厲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3 13: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very informativ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3 13:30:17 | 顯示全部樓層
包包啤利 發表於 2012-5-13 10:47
77虎皮鸚鵡 (Budgerigar)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 ...

好羅 好羅 你出晒D鸚鵡 我可以收工 我以後都都可以係花鳥蟲魚版消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3 15:0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鸚鵡王子 發表於 2012-5-13 13:30
好羅 好羅 你出晒D鸚鵡 我可以收工 我以後都都可以係花鳥蟲魚版消失

呵呵
點會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4 00:31:49 | 顯示全部樓層
小窮維尼 發表於 2012-5-13 15:05
呵呵
點會呢

我手頭上有的,冇的 佢都出晒 我可以收工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4 02:4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鸚鵡王子 發表於 2012-5-14 00:31
我手頭上有的,冇的 佢都出晒 我可以收工啦!

你就想咁快有得收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4 11:38:21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有邊種較為合適香港養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14 21:25:44 | 顯示全部樓層
嘩你放D資料好鬼詳盡,真係有心啦!呢班鸚鵡好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16: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