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287|回覆: 83

太虛大師:《藥師本願經》講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7-25 15:2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太虛大師:《藥師本願經》講記

  太虛大師講述
  學僧竺摩記

  藥師本願經講記序
  釋迦世尊,於娑婆穢土,剛強難化之眾生中,誕生成道,垂範四生,度脫九界,其無畏勇猛之精神,誠為不可思議者矣!故當時所攝化之大小乘弟子,無不具慈悲喜舍,四攝教化,獅吼象步,超然死生,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法華經》雲:“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淨土不燒毀。”此為釋迦世尊,及其化眾,即於娑婆穢土,以建立其淨土者;猶彌陀之極樂淨土,藥師之琉璃光土。蓋十方諸佛,無不本其因中所發之無畏大願,所修之勇猛妙行,行圓願滿,果上之主伴功德備,依正莊嚴成,而清淨國土由之建立。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5:25: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之有佛教,二千餘年,於言教知見上,有曆代古德之開揚,微言大義,得以不墜;唯於身教行為上,漸失偉大雄壯魄力,內枯無畏之精神,外鮮有力之德行,缺之自主,依傍他家,不能修諸佛自力之行願,薦去淨佛國土。故求生極樂之淨土宗,於中國特殊發達,速死之心,切於延生,佛教至此,全成為消極頹廢,失其活潑生機之天趣,如半身不活之人,非依牆靠壁,不能自立,雖有高深玄妙之教理,不能啟發人生之愚昧,履霜堅冰,由來漸矣。

  唯我親教太虛大師,秉釋迦世尊之行願,現彌勒菩薩之化身,於此風雨淒迷,人心墮落之際,高踞獅座,發行正令,提示平展佛教教理為綱宗,創唱建立人間淨土為歸趣,二十餘年來,靡間一日,作此深大行願之運動。茲者受四明育王寺之請,講《藥師本願經》,師述講此經“三因緣”中謂:釋迦世尊,“將濟生之事,付與東方之藥師;度死之事,付與西方之彌陀。”又謂:“然此資生之佛教,即為釋迦付托與藥師之法門,而說明在此經中者;此於過去專重度亡之佛教,有補偏救弊之功能,尤合於現代人類生活相資相養之關係。”又謂:“故今日之學佛者,應將藥師如來如何發願修行之方法,牢記於心,孤掌難鳴,眾擎易舉,集眾人之力量,方可轉此汙濁惡世娑婆,為清淨琉璃也。”親教大師,將個己之扶顛救危之一片婆心,縮寫於此數語中;將十方諸佛自覺覺他之行願,亦揭示於此數語中;久為一般佛弟子所遺忘之“資養現實人生之佛教”,亦活躍於此數語中。至於師之妙無礙辯,海翻波騰,作如理如量之說法,自有本《講記》為證,無須贅述。將見此後佛弟子之教行,藥師與彌陀並重,資生與度亡齊修,而人間淨土,即以本《講記》立其基礎焉。

  芝峰愚鈍,曾承親教大師之命,於“藥師加被益”之“聞名得益”一文,代講三天,深慚意未融真,義未顯理,白圭之玷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5:25: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一  講藥師經緣起

  今講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可有三種因緣:

  甲、近人學佛注重現生應用

  人生在世之大事,莫過生之與死,而最難解決之問題,亦唯生死而已矣。是以諸佛興世,無非將自己所證知的如何解決生死問題之經驗與方法,宣揚開示,使一切眾生依之實行,而得解決人生最難解決的生死問題。如釋迦世尊之降生為娑婆教主,應此界之機,示現成佛說法等事,其所為之目的,即使吾人由之而對生與死之問題獲得相當的或究竟的解決辦法。故吾人稱釋迦為本師,通常皆目之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凡佛弟子,皆奉為根本之師,亦以現今世上所流傳之佛法,皆導源於釋迦佛也。

  但中國諸大叢林之大雄寶殿中,皆供三佛,中供釋迦,其左右兼供藥師與彌陀者,正顯釋迦在此界為主中主,藥師彌陀為主中賓。主中主者,乃如如不動之無為妙體,雖無為而無不為,一切諸法莫不依止此,一切作為鹹皆歸向此,故能達生死本空而究竟解脫者,即為主中主,而更不須他求。然對世界眾生之未了生死者,從如如不二之妙體中,開出藥師與彌陀之兩大法門。將濟生之事,付與東方之藥師;度死之事,付與西方之彌陀。蓋東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長萬物,故資生延壽之事屬之;西方位四方之三,居四季之秋,萬象蕭條,故救死度亡事屬之。是知藥師彌陀,乃從此界釋尊全體所起之大用,雖有消災度亡之別,攝用歸體,鹹不外乎無為而無所不為之釋迦佛;而體用別論,亦不妨列有三佛也。

  中國自唐宋以來,於佛法注重救度亡靈或臨終往生,偏向彌陀法門,故以彌陀法門,最極弘盛。中國人有不知釋迦與藥師之名者,而彌陀則人人皆知,可見唐宋後之中國佛教,偏於度亡方面,信而有征矣。由此之故,社會人民往往有認佛教為度死人之所用;死後方覺需要,而非人生之所須,是甚昧於佛教之全體大用。

  近年以來佛教漸普及於中國現社會各界人士中,種種經營建立佛教之團體,且依之修學者,不乏其人,尤其注重於應用到現代社會之新佛教精神,如辦佛教孤兒院,義務學校,施醫所等社會公益事業,改善家庭社會之生活,使一般人於現生中得佛法之益。過去偏重於薦魂度鬼之佛教,已一變而為資養現實人生之佛教矣。然此資生之佛教,即為釋迦付托與藥師之法門,而說明在此經中者,此於過去專重度亡之佛教,有補偏救弊之功能,尤合於現代人類生活相資相養之關係,故今有講此經之需要。

  但人生依是藥師彌陀二佛,對於生死二事雖得相當辦法,然究竟辦法,仍在直達如如不動之主中主釋迦佛。此即真如法界,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之天真佛也。若能契會於如如理,則真如境內,本無生佛假名,平等慧中,何有自他形相,涅槃生死,等同空花,是則第一義諦中尚覓生死了不可得,何有生死大事之欲待解決耶?良以無始不覺,飄墮於如夢幻泡影之生死海中,旋轉無已,此諸佛所以出世,佛教所由建立也。由是而體達生死本空,了不可得,固毋須向外他求;若或生存之欲求未盡,則須仗藥師法門而消災除難,成就福壽,即此人生,可得無上利樂。如由父母妻子之相資相生,即成家族,由各個家族相助相養,即成社會,由維持社會秩序,即成國家,乃至諸國互濟相資,即成全人類世界。不但此也,即宇宙間之形形色色,動物植物,皆有相生相養相資相成之關係,而構成有情與器世間也。

  複次,世界既有成住壞空,則眾生棲息其中,亦有生老病死,死生生死,生死流轉,故無生而不死或死而不生者,所謂“死者乃生之始,生者乃死之終”,正明生死不斷。而生時即有父母、妻子、朋友、家族、社會種種關係,若能依此消災延壽之法門,作種種資生之事業,則生之問題解決矣。然死後須隨善惡業因,升沉於天上、人間、鬼、畜、地獄,若依出世三乘教法修行,即得超越輪回六趣,或依彌陀法門而得生淨土,則死之問題解決矣。故人生時則有相資相生之關係,依佛教法,得消災延壽之益;臨命終時,則轉生善道,或往生淨土,乃至六親眷屬,廣作佛事,水陸空行,超度亡靈;而人世之生死二大事,均有辦法矣。

  故於釋迦佛法中,濟生之事,須藉此經;度死之事,乃屬《彌陀》等經。今欲將唐宋以來偏重度亡之佛教,變為適應今日現實人生之佛教,以逗近人學佛注重現生應用之機宜,乃提倡講演此經之第一因緣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5:25:13 | 顯示全部樓層

乙、中國名東震旦土即為東方世界

  藥師佛所住之東方琉璃世界,乃以此娑婆世界為標準而言。謂從此界東去經十萬殑伽沙(恒河沙)世界,有一國土,名淨琉璃,其佛名藥師琉璃光。此以佛眼視之,十萬殑伽沙世界外之世界,亦猶吾人視法堂前之舍利殿耳;而在凡夫觀來,渺渺茫茫,不可捉摸,非特想像不能及,即言說文字亦莫能到,入於不可思議矣。但依佛法而隨順凡夫心量,不妨將廣大之事,縮小而說。假如以釋迦佛降生之中印度,當為娑婆世界,則從中印度經東印度及諸小國,而至東震旦土,(亦譯支那、天竺、身毒、真丹。震旦者,八卦東方曰震,東方日出曰旦,皆符萬物生長義。)則東震旦土即可視同東方琉璃世界也。不但此也,即此世界人類之思想、文化、道德觀之,吾人所居之東震旦土,亦與東方琉璃世界之藥師法門相符。蓋吾中國之思想文化,如孔、孟、老、莊等學說,及堯、舜、湯、武、周公等古聖先賈,皆重於人生道德、修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皆現生之事。若由中印度而西之天方、猶太、埃及、希臘、羅馬等古國視之,就其所倡之摩西、基督、回回等教,說世界人類為上帝所創造,人生在世無別事,只求死後回複到上帝之天國,故其對現實人生更不求辦法,唯一之目的,在求上帝哀憐早生天國,故皆偏重於死事。

  由此將範圍縮小觀之,以中印度為娑婆,由中印度而東至震旦土,宛然東方之藥師琉璃世界也。且其注重資生事業,尤皆與藥師淨土極相符合;中印度而西至猶太、羅馬等,偏於度死之事,正近似於西方極樂世界之往生法門。由是觀之,今東方中華民族之東震旦國,其民族性,及古聖先賢之道德文化,皆與琉璃世界之藥師法門相宜,乃提倡講演此經之第二因緣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5:25:14 | 顯示全部樓層
丙、依藥師琉璃世界建立新中國及人間淨土

  依據前二義以合明之,謂此《藥師經》中釋迦佛說,東方有琉璃世界,其世界有藥師琉璃光如來;其世界如何嚴飾,其佛因地時如何發大願利樂有情而得此報,乃至於中,有日光月光等菩薩住其中。若近攝之為東震旦土,即可視為現今中國人民之理想國。如何實現此理想國?則佛教中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依吾人心理中所想像之琉璃世界為模型,如工程師之先有計劃圖樣,依之而施建築工作,則此東震旦土,亦即可成為琉璃世界。故願吾國人民,應以琉璃世界為理想國,定為趨向之標準;依藥師之本願,而發願,使將來世界如何如何,集修眾行,則因圓果滿,琉璃世界實現匪遙矣。

  再推廣言之,以今世交通所及之地球人類,概依藥師如來如何發願修行而成琉璃世界之方法行之,則人類之理想世界,亦不無實現之希望也。故今日之學佛者,應將藥師如來,如何發願修行之方法牢記於心;孤掌難鳴,象擎易舉,集眾人之力量,方可轉此汙濁娑婆為清潔琉璃也。以今日重重困陷於水深火熱中之中華人民,尤宜急依此法,以求安全之出路;即今全世界人類,鬥爭熾然,人命朝不保夕,亦唯依此藥師消災延生之法,乃能轉禍為福,是則提倡講演此經之第三因緣也。

  依此《藥師經》而作延生法事,雖尚流行於中國;然能講解修行者,則如鳳毛麟角。就吾數十年足跡之所至處,皆未遇見講習此經,今能於此釋迦如來舍利道場之阿育王寺宣講此經,亦誠為現代佛教中極可紀念之一盛事也。

  太虛大師講,學僧竺摩記,廿三年四月於寧波阿育王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5:25:15 | 顯示全部樓層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

  二  釋名題

  甲  分釋

  1.藥師  藥師者,即吾人日常所誦之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乃梵音“裨殺社窶嚕”之義譯,亦可稱為大醫王佛。所謂佛為無上醫王,拔除眾苦,善療諸病,故以藥師為喻。藥乃世間治病之物,例如藥店中所陳列之藥品。但以佛法言之,不惟人於得病時方吃藥,凡世界眾生無時不浸在惑業苦之病中,身心充滿諸病。若身病,則有世俗藥物可治;若心病,則須以法藥對治之。在藥之意義上說,藥是治病之物,若無病則非藥,故從無病非藥之反面,而顯有種種治病之藥。然亦不外二種:一、治身病之物藥,二、治心病之法藥。

  物藥者,即世間治身病之藥。中國自神農嚐百草製藥以來,為物藥之發源。但物藥非唯草木等植物,即金土炭石等礦物,飛禽走獸等動物,皆為製藥之原料。吾人試檢店中所製之藥,其要素原料皆不外乎此礦物、植物、動物之三種。但依藥病之本義言之,則唯病時為病,藥時為藥,此屬狹義。若廣義言之,則寒而需衣,餓而需食,倦而需住,困而需行,乃至旅行憊倦以舟車代步,睡眠來時以床座歇息;此饑、寒、困、倦等無非是病,此衣、食、住、行等無非是藥。總之,人生之有需要,無非是病;所需要者,無非是藥。故眾生充滿諸病,宇宙萬物莫非藥也。此以普賢菩薩與善財童子之一段問答因緣,更可顯明藥與非藥之義意:一日,普賢命善財入山采藥,凡能為藥之草木,皆可采來。而善財踏遍山岩,徒手而歸。詢之,則言滿山皆藥,無從采起。普賢又命入山,將非藥者采來。善財依然空手而歸。再詰之,則見滿山,又皆非藥,亦無從采起也。此其從是藥之心視之,故滿山皆藥;從非藥之意看之,故滿山皆非藥。是知藥與非藥,全在醫生之得當與否,得當則砒霜亦可為藥,不得當則人參亦能死人。故從廣義言藥,雖宇宙萬物皆可為藥之原料;若不經醫生配製,礦植等物又皆非藥。藥須經醫生製方配成,方可治病。又藥中複有丸、散、膏、丹等已製成之藥,此即所謂“祖傳秘方”,“配時雖無人識,良心自有天知”,隨時可以治病者。綜上而知物藥不外三種:即有礦、植、動物等為藥之原料;以之有按方製配之藥;有丸、散、膏、丹等已成之藥。

  法藥亦有三種:一、經律論,二、五乘、三乘、一乘,三、陀羅尼。佛依眾生而施設經律,皆為對治眾生身心之病。眾生墮無明惑,得業報身,充滿諸病,佛說諸經、諸律廣為醫治;乃至菩薩、聲聞結集經律,造論申義,真理重重,法門無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亦猶充滿宇宙間之礦植等物,皆為藥之原料。雖然、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機施藥,方能治病,故有五乘、三乘、一乘之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為人乘,則施五戒,十善之法,對治五逆,十惡之病;為天乘則施四禪、八定等法,對治散心位中諸病。此二為出世三乘之基礎,是必經之階梯,故亦說為五乘共法。推而上之,複說出世三乘共法,使聲聞、緣覺,依四諦、十二因緣等教法,滅除三毒煩惱,解脫生死病苦。聲聞等所行四諦等法,雖屬二乘,而為大乘之所共行,故亦曰三乘共法。又為一類發菩提心修大乘行之機,遂直施一乘不共之教。佛對眾生之根性差別,而施五乘、三乘、一乘之法藥,亦猶世俗醫師,對病人而製方配藥也。陀羅尼者,此雲總持,總持無量教法;亦雲遮持,遮一切惡病持一切善法。此能治一切病,亦猶物藥中之丸、散、膏、丹為祖傳秘方,不可示人。蓋總持咒語,義不可解,且亦無須推尋其義;若能依之修持,身密結印,口密持咒,意密觀想,三密相應,便得遂願所求,解除生死,消滅過患,得大妙用。如此經中之藥師咒,若能依之誦持,亦可消災獲福,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綜上藥與非藥,列表於下:

  ┌礦、植、動物

  ┌物藥─┤製方配藥

  藥─┤      └丸、散、膏、丹

  │  │      ┌經、律、論

  │  └法藥─┤五乘、三乘、一乘

  │          └陀羅尼

  非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5:25:16 | 顯示全部樓層
師者,正顯其能以物藥、法藥善治眾生身心之病,謂之為師。古謂藥師,義兼醫師。前明礦植動物之物藥,與經律論之法藥,皆須得師調製,方可為藥;若無師,藥亦無。唐黃檗禪師所謂:“大唐國裏無禪師”。複言:“不是無禪,乃是無師”,故以師為最要。世俗如神農、扁鵲等以物藥治身病,即為物藥之師;佛以種種法藥善治眾生之病,故為法藥之師。地上菩薩對地前人言,亦稱藥師,而對佛言,亦為病人,蓋微細無明未盡,猶須佛之法藥治故。地前菩薩對二乘、人、天言之,亦稱藥師,對地上菩薩言,亦為病人。乃至人天對邪外眾生言,亦稱少分藥師,但推而上之,實是病人也。唯邪外眾生,但屬病人而非藥師。又九界凡聖,皆為病人,唯佛界乃為究竟無上之藥師也。若從非師邊言之,則邪外、人天等皆為非師,二乘、菩薩少分屬非師,唯佛不在非師中攝。又佛之法身,遍一切處,隨物應生,神變莫測。而自受用身,住佛自果功德。現他受用,應地上機,為地上師。現大化佛,應地前機,為地前師;現小化佛,應二乘、人天之機而為師;現隨化佛,應人天及邪外之機而為師;是故唯佛一人,乃為究竟藥師。今複以表明之:

  師───────佛──────自受用佛┐法

  │              地上──────他受用佛│

  │              地前──────大 化 佛├身

  │              二乘──┬───小 化 佛│

  │               天 ──┘              │

  │               人──┬───隨化佛┘佛

  非師──────邪──┘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5:25:17 | 顯示全部樓層
2.琉璃光  琉璃光者,合梵華方言,梵音為“薛琉璃缽拉婆喝囉闍也”。琉璃、具雲薛琉璃,或吠琉璃。平常聞見琉璃二字,即想到大殿中懸於佛前之琉璃燈的體質,其實不然。琉璃乃順梵音薜琉璃相近而譯,其義為青色寶,──即寶石中之蔚藍色者。寶石即同寶玉,其體透明,如天青之色,有晶瑩之質,表裏洞徹,內外相映;所謂琉璃光者,即此天青寶中所含之淨光。其為相也,如萬裏無雲蔚藍深青之天空,充滿杲日光輝,由光明清淨故,更顯其高遠蔚藍;由高遠蔚藍故,更顯其光明清淨,可以仿佛似之。此無雲無障之清空,即顯絕言絕相之如如第一義空;於此如如第一義空中,充滿般若之如如無分別智光,由般若無分別智照第一義空之境,同時由如如境而顯如如之智,境智如如不二,即是青色寶光之琉璃光也。又四寶所成之須彌山,其覆於吾人所居南閻浮提之上者,即吠琉璃寶。吾人對高日麗天迥無雲翳障隔之晴空,即為吠琉璃寶所放之青色寶光。此顯離垢真如,或出障圓明之如來藏。蓋由天空一切障翳淨盡,所顯潔無瑕疵之吠琉璃寶光,亦猶以般若無分別智,掃空無明惑染而照耀真如法界如來藏性也。複次、此琉璃光義,與今日中華人民所欲實現之理想目標,亦極相符;蓋孫中山先生以青天白日為建立中華民國之國旗,此青天即琉璃寶,白日為琉璃寶充滿之淨光。佛陀說法,無不契理契機,此琉璃光尤深契第一義空境智如如之理性,與中華民族建立民國之機宜也。

  3.如來  如來者,可綜上藥師與琉璃光二義而顯之:如、即琉璃光,來、即藥師。如即琉璃光者,不變不異謂之如;無二無分別,遍一切處,盡未來際謂之如。謂如如智契如如理,如如理冥如如智,理智泯合,故曰如如;亦即根本無分別智,證於根本無分別之真如妙性。此真如妙性,地前三賢、二乘未證,地上菩薩分證,唯十方諸佛究竟明證,猶吠琉璃寶光之純淨圓明也。來即藥師者,諸佛契證真如妙性,自他平等,不可思議。但以十方眾生,迷而不覺,妄想顛倒,未能證得。為欲令除顛倒之妄想,撥無明雲霧而見佛日麗天,乃由大悲願力,從真如性中來示成佛,應病施藥,教化眾生,此非來即藥師乎!如來之梵音為“呾他揭多”;亦即餘經“多陀阿伽陀,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中之“多陀阿伽陀”。總之、約證真如妙性,皆屬於如;在現身說法教化眾生之來去生滅行住坐臥等儀相,皆以來義攝之。故如來者,來即非來,非來而來。自其來義觀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等,皆即如而來;自其如義觀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等,皆即來而如。故不於行住坐臥等中見如來,亦不離行住坐臥等中見如來,金剛經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法如義,名為如來”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5 15:27:36 | 顯示全部樓層
4.本願功德  藥師果上所成之功德莊嚴,皆出本因地中行菩薩道時所發之大願;由此本因地中所發大願而成果德莊嚴,故名本願。但諸佛菩薩因地所發之願,有通有別:通願者,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亦可加“福智無邊誓願集”為五願。然此第五願已在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中攝盡,蓋所成之佛道,即福智兩足尊也,故毋須再立第五之願。此為十方諸佛菩薩所發之通願。其於通願中各有別願者,即如彌陀之有四十八願,藥師之有十二大願,乃至其餘諸佛所發之八願四願等,皆為別願。而諸佛菩薩所發通別之願雖無量無邊,不妨彌陀以四十八願為本,藥師以十二大大願為本,乃至一一佛各有其根本願,以攝其餘諸願為枝葉,故本願又即根本願也。

  所謂發願者,即普通所謂立誌,誌既立定,則抱有誌者事竟成之決心,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以達到其目的為止。如普通人入學校,進教會等,亦須立誌願書,方能允可。誌之所在,為成功建業之本因,故立誌願者,誠人生先決之問題也。諸佛菩薩因地發願,亦複如是,誓願既定,雖經艱難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撓之犧牲精神,實現其所誌之目的。但其所以與普通立誌不同者,以諸佛菩薩因地中發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願,皆從清淨心中出發。謂由五遍行中思心所,五別境中欲心所、勝解心所、慧心所,十一善中信心所等以成,非但別境之欲也。

  又稱為誓願者,誓為誓約,正明誌願既立,複以誓約束,則非誌願完成不可。故平常所謂人之患者,患不立誌,若誌既立,必定成功。今菩薩既立眾生無邊誓願度等誌願,雖經若幹波折違礙,亦必有達到目的之一日。如江河百川之水,雖經山丘土石之阻而終彙於海,所謂“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也。故自諸佛菩薩之通願觀之,其所發誓願無量無邊,而本此誓願修行所證之果,其施設普濟群生之法門,亦無盡無滯也。自其願上之誓以觀之,例如彌陀之願成佛時,名稱普聞,若聞我名皆得往生,若不得成,誓不成佛;則今日彌陀既已成佛,其所誓亦必成矣。又如水陸儀軌上每有“惟願不違本誓”,此不違本誓,為保持人格信譽之要素,若違背本因誓願,則即為自欺矣。即如中國古來之聖賢,凡有所為,務必躬行實踐,成其誌行。故學佛者,亦須先發誓願,範圍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也。

  複次、雖有本願,必藉功行圓滿,方使其本願之得遂;如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弘誓願,則須修六度、四攝等諸勝行,功成果圓,方能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之理想;若無功行,有願徒然!故平常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此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此菩薩行,即四攝六度等萬行。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必藉此等功行圓滿,方得果位莊嚴妙用,是即所謂功德也。功德、謂功家之德;但有功所顯德,與功所生德:所顯德者,即無為性德,如如本具,但因妄想執著覆蔽而不能彰顯,若修六度等功行圓滿,掃蕩無明障翳,即顯於本然性德也。所生德者,即如修六度萬行,由布施故,得種種法財珍寶,乃至由禪定故得種種自在妙用。故由功行有所顯德,亦由功行有所生德;而此二德,鹹由本因地誓願所起功行而成就者。故藥師琉璃光如來之依正莊嚴果德,亦由因地本願策發功行以圓滿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5 15:28:08 | 顯示全部樓層
5.經  梵語修多羅,或素怛纜,此翻為經;直譯其義為線。如布帛須經緯線而織成,散亂之花,線能貫穿;正喻法界諸法,生佛平等,不增不減,而眾生迷故散亂忘失,不成體係,諸佛如證而說故,如握網之綱,貫穿而顯現也。又、修多羅廣則總包一切經典,狹則唯局十二部中修多羅部之直說者。又、佛時藉音言以聞法,初無寫本,佛後由眾弟子之結集,貫穿佛語,猶線串花而成經本也。經在中國訓常,訓法。蓋古聖先賢之言教,足令萬世奉為圭臬,而四海效作模範者,則謂之經;此與佛之修多羅相當,故譯為經。又譯契經,有契理、契機二義:契理者,佛之說法,皆與真理契合,為實相印與三法印印定,方可稱經,否則、說同魔外。契機者,佛所說法為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不能悟他,等於廢話,故須契機方得其用也。

  乙  合釋

  1.藥師琉璃光  藥師琉璃光,正是此佛之別號,雖是別號,而此藥師琉璃光,亦正為一切佛及菩薩共證共修之悲智。由大悲心故,倒駕慈航,應病施藥,而為大藥師,度無明顛倒之眾生,出生死險惡之苦海,故成其為大悲藥師。但獨悲不能成事,須藉琉璃光之無分別妙智,方可成滿因中不思議之本願,而發生不思議之德用。由不思議之大悲,起無分別之妙智,由無分別之妙智,成不思議之大悲,則藥師琉璃光之義彰矣。此以藥師與琉璃光為並列之悲與智,即六合釋中之相違釋;若藥師之琉璃光,即依主釋;若藥師即琉璃光,亦持業釋。

  2.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者,藥師琉璃光,為此佛別名;如來,為諸佛之通號。其能有被稱為如來之資格者,皆已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位登妙覺極果,化被九界群機者。而此藥師琉璃光,放諸佛自覺覺他之本領,應具盡具,故亦稱為如來。但藥師琉璃光為別義,如來為通義,攝通就別,依別名通,故今言藥師琉璃光之如來,乃依主釋也。

  3.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願功德 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願功德者,正顯此經乃說藥師之本願功德者;謂本因地中所發之誓願而成果位之萬德莊嚴,此亦為六合中之依主釋。故經中文句,可合可分,分則每一文句各自獨立,以表其義;合則如線串珠,可貫穿攝持也。

  4.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經者,此以能詮之言教為經,所詮之義理,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所詮義別,唯局此經;能詮教通,通於經律論三藏中之經藏;依別名通,依主釋也。若從廣義言之,一切諸佛之教理行果,皆名為經;故此所說藥師佛之義理行果,亦即是經。如此、則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即經,亦持業釋,故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5 15:28:5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稽譯史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此稽譯史,即考此經譯來之曆史。佛經皆須考其譯史者,明其來源,方可證信。中國之佛經皆出翻譯,因佛降生於中天竺,當時以音聲說法,原無經典,後經弟子結集,始有梵本文字。又印度文字,亦極複雜,而其古來最通用者,厥唯梵文,故中國經典,多譯自梵文。但亦有其他文字,如南方之巴利文等。故中國之經典,有自梵文譯來,有自巴利文譯來;而大乘經典,多譯自梵文。亦有從印度先傳丘慈、於闐等國,而間接譯來中國者,由梵語而成華言。但此經在中國曾經五譯,今此流行本言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正為五譯中之第四譯。今略明五譯之概史於下:

  甲、晉帛屍梨密多羅譯  在六朝之初,東晉之時,有西域三藏名帛屍梨密多羅者,此雲“吉友”(善友之義),初翻此經,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但無獨立本,乃附於佛說灌頂大神咒經中。此經古有十二卷,今在清藏合訂六卷,而屬於最後一卷。此帛屍梨密多羅三藏,為中國密宗經典初翻之人。普通謂密典至唐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時始有,其實唐前已有;如大灌頂神咒經、大孔雀王經等,皆屬密部。又謂唐前為雜密,言其未成係統,但此為唐人言論;其實、東晉吉友等翻大灌頂等經,亦為中國密典之叢書;而此師為中國唐前之極重密宗者,亦見其所從來之西域,其時密部已極流行,故翻譯時,將此藥師經,亦攝入大灌頂神咒經之最後品。故此大灌頂經,亦猶大寶積經之糅集多經而成,在此師譯附於大灌頂經觀之,固視為密宗之經典也。

  乙、宋慧簡譯  此在東晉後,南北朝之劉宋孝武帝時代,有慧簡法師,在鹿野寺再翻此經。名藥師琉璃光經。今藏經中已佚此本,但古大藏目錄中,尚載其名。又在達磨笈多第三譯之序文上,亦敘述其事,故信有此譯也。

  丙、隋達磨笈多譯  在六朝之末,隋文帝大業十一年時,達磨笈多複翻此經。達磨譯法,笈多譯行,即法行三藏所譯。法行為主譯,尚有餘人為助譯,故其經上表法行等譯。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序因慧簡之譯,於梵文、華文未善,故作第三譯雲。

  丁、唐玄奘譯  今本題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即此第四譯是。玄奘三藏於唐太宗貞觀初年間,因感經典義理殘舛,發願入印求法,所謂策杖西遊,周曆諸國。居印度十七年,遍學大小乘教典。至貞觀二十年外,重回中原,從事譯經。在中國譯經史上,翻譯最多,亦最正確。今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即其所譯。玄奘其名,三藏法師乃所稱之德號;以其能通徹經律論三藏之法,依此為師,且能將三藏法廣為宣揚為人天之師,故名三藏法師。其譯經曆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奉詔譯者,即奉太宗或高宗之詔,建立譯場。其翻譯時,有度語者,筆受者,證義者,潤文者多人,而以唐三藏為主,故標以斯名耳。

  戊、唐義淨譯  自唐太宗後,經過唐高宗,至武則天朝,約在玄奘三藏後二三十年間,有義淨法師者,踵法顯之芳躅,慕玄奘之高風,遍遊印度,歸而複譯此經,名曰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然玄奘既譯此經,義淨何須再譯?其所以重譯者,藥師佛雖與奘譯相同。而餘六佛,則為奘譯所無,故須重譯。其譯本今在藏中,上下兩卷,七佛本事,備述其中。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5 15:29:23 | 顯示全部樓層
總觀其全文,初亦由曼殊室利菩薩,請佛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釋迦佛乃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彼佛國土,清淨莊嚴,乃至初發心時,發八大願等;此為第一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妙寶,佛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乃至彼佛初發心行菩薩道時,亦發八大願等;此為第二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東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圓滿香積,佛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乃至彼佛初發心時,發四大願,及見眾生苦惱,為除業障,即說神咒等;此為第三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從此東去,過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無憂,佛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乃至彼佛世尊,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等;此為第四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從此東去,過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法幢,佛號法海雷音如來,乃至彼佛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等;此為第五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東方去此,過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寶海,佛號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乃至彼佛行菩薩道時,亦發四大願等;此為第六大段之文。以上六佛,初二佛各發八願;後四佛,各發四願;此總為卷上之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5 15:30:06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卷下之文,即從此娑婆東去,過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從初發心,即發十二大願,且有咒語,皆與今本相同;惟藥師佛說咒後之經文,較今本稍異。今本咒後之文,明聞藥師佛名所獲之利益,而彼則皆明聞七佛名號之利益,此其不同一也。又彼於藥叉神將,聞七佛名號已,發願衛護是法。時諸天人之眾,有疑惑不信者,佛知彼等心念,即入驚召一切如來甚深妙定,十方世界六種震動,七佛應召來會證盟其事,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二也。複次、七佛既來,即異口同聲,說大神咒,其咒名如來定力琉璃光,亦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三也。其後、執金剛菩薩,與釋梵四天,複說一咒,亦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四也。最後執金剛菩薩複說一咒,又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五也。是故彼經共有五咒:即初、香積佛說除業障咒;二、藥師佛說消災咒;三、七佛說咒;四、執金剛與釋梵四天說咒;五、執金剛說咒是也。

  今大清龍藏中,尚有番字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考其文義,與義淨所譯相同。昔人認作梵文,實為西藏文本,此諳藏文者,一見即知也。此西藏番字本,亦譯自印度梵文,故與義淨之譯相同,今存藏中,即在淨譯之下。今聽講所用民國十一年之寧波版本,其說咒語,與舊本不同者,即自番本中錄出。以其誤認番本為梵文,故抄錄之,然實非梵文也。如以“簿伽筏帝”為“八葛瓦帝”等,與西藏音相近,是其明證。又奘譯無咒,其咒乃自淨譯中添入,而義淨譯自梵文,故知今所誦之咒,乃唐譯梵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5 15:3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上所言五譯之同異,其藥師佛之文旨大同,而與七佛詳略差別。又中三譯無咒,前後二譯有咒,複加西藏之番字本;此為本經譯傳中國之略史。由是觀之,初帛屍梨密多羅所譯有咒,且屬大灌頂經之一品,則此經屬於密部。自第二、第三、第四,三譯觀之,既無咒語,複無說咒之文,則此經即近於淨土經典。迄至義淨之譯,前後五咒,則此經又屬密部無疑矣。由此五譯之相異,亦可窺見佛教流行變遷史之一斑。蓋帛屍梨密多羅來自西域,想其時西域密教已甚盛矣,而在印度、中國則未極流行。以宋、隋及唐玄奘時,印度中國皆大乘性相,法幢高建,故其譯此近淨土經也。及義淨時,印度密教複盛,故其譯時多添咒語,則此複屬密部焉。此在佛經翻譯史上,佛教因各處地域之異,各時趨勢之別,亦隨之而變易,然吾人亦正由是而可知佛教變遷之曆史與情勢矣。

  由上說來,知今誦講之流通版本,非全出玄奘所譯,其咒乃從義淨譯本增入;即文句亦間參揉淨譯,故今本可說奘淨二譯之合訂本。且民十一年之寧波版本,尚誤刊“厭”、“魔”等數字,及在觀世音菩薩等名上,增添南無二字,較諸舊流通本,不無出入。此乃總稽本經譯史之概要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5 15:31:14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提網要

  未講經文之義,先提綱要者,如網得綱萬目皆彰,如衣提領全襟齊直。聞者能握得此宗要,則全經文義,自可了然。通常解釋經題,如天台之五重玄義,賢首之十重玄談等,今在此經之釋名題,考譯史,提綱要亦可攝之。蓋隋唐前諸德開講玄要,本無固定的呆板方式,亦不斤斤乎五重或十重。其講解時,每就各經之所宜,懸談大義,今提綱要等,亦與其理相合也。此經之總綱,可作兩大段觀:一、智示藥師依正行果,二、悲濟像法轉時有情。

  甲  智示藥師依正行果

  此經之綱宗,可由曼殊與佛之問答中顯示。如金剛經須菩提問佛:“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由此兩大問題,引起佛之解答,已將金剛經綱宗,昭然如揭。本經雲:“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此以曼殊之大智上求佛道,故作此問。由此問故,佛說藥師佛之名號國土,及其本因地中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大願,與夫果德圓成之依正莊嚴。此一大段文義,為本經上半部之綱要,亦即“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所由立名也。

  乙  悲濟像法轉時有情

  曼殊之問,含有二義,初以大智感佛說藥師本願行果功德。次曰:“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益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此由曼殊之大悲下濟有情,故發斯問,感佛說藥師本願功德,使諸問者得大法益,拔除業障,消災安樂。此皆由曼殊之大悲心所驅使而發問,故佛讚許言:“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故此一大段文,為曼殊大悲恩濟像法轉時之有情,為本經下半部之綱要。但此大段文中,又可分為兩段:一、拔除一切業障,二、十二神將饒益有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5 15:31:44 | 顯示全部樓層
1  拔除一切業障

  (1)如來加被  此言聞說藥師名號,本願功德,依之修習,即可拔除一切業障,得大利益安樂,蒙佛加被,消災延壽,故此經亦名拔除一切業障得度生死經。但此中亦可分二段言之:一、聞名滅罪往生,二、誦咒除病離苦。

  聞名滅罪往生者,即諸愚癡無智眾生,闕於信根,生造諸不善業,死招三途極惡之報,但由聞此藥師名號本願經故,使得滅罪往生。如雲:“爾時、世尊複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複有無量慳貪有情,積聚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此等經文,皆明由聞名滅罪,並得轉生善道或往生淨土者。

  誦咒除病離苦者,上言聞名故蒙佛加被,拔除業障,得生善處。今明若能念誦藥師真言,即可消除病苦,延年益壽。如言:“曼殊師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誌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此言於此真言若自誦,若教人誦,皆得消災獲福者也。

  (2)有情奉持  此言若人信受奉行誦讀此經,即得獲福免難與救命延壽之二種功德。

  獲福免難者,若能依教修行,受持此經,即於現實人生,獲福免難。如雲:“複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言讀誦此經故,即於現生遂願所求,獲大福利。又雲:“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獅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如是等文,皆言持誦此經,即得免除種種患難也。

  救命廷壽者,上為佛說消災周。此乃救脫延壽周。救脫菩薩為利有情故,示現種種延壽之法,使諸有情壽命相續。如救脫菩薩答阿難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方所辦,供養苾丘僧,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彩旛,長四十九傑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日,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此為救身病以延身命者;複有救國難以延身命,及救諸難以延諸命等文,皆救命延壽之法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9:37:40 | 顯示全部樓層
2  十二神將饒益有情

  此即藥叉誓護周。十二藥叉神將,因聞佛說此經功德,即發願於後末世,擁護此經,利樂有情。所謂:“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複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是故此經,亦名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經,不無所以也。以法臨像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者因魔障故,唐捐其功;故先以曼殊之智悲感佛說法,複得藥叉神將擁護是法,誠難事也。昔之講者,往往將十二神將之文判入流通,實則應歸正宗:蓋像法轉時,荷負是法甚仗藥叉神將,饒益有情;況釋尊定此經亦名十二藥叉神將饒益有情,理宜歸屬正宗分也。上來所言兩大段文,由曼殊之大智,示藥師佛之依正行果;複由曼殊之大悲,濟渡像法有情;而此悲濟像法轉時有情文中,複分拔除一切業障與神將饒益有情二段,則此全經之總綱彰矣。

  前來釋名題,稽譯史,提綱要之三科,可為經前之玄談,但尤重於提綱要。蓋提其綱要,則全經段落章句,昭然分曉矣。且菩薩之法,不外上求無上菩提,下濟有情諸苦,故遍一切大乘經旨,亦可於此曼殊之問而顯之也。

  又如菩薩造論,意在自利利他,故經論中言其緣起時,皆曰“為正法住世,利樂有情故”。所謂正法,即諸佛菩薩因中所發之誓願,藉此修行而得證佛果依正莊嚴;亦使聞者依此修持而得佛果者是。如此經所明藥師因果功德,吾人依此修行,亦可同證。又菩薩不同凡夫自私自利,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以利樂有情為前提,普為眾生,方是菩薩發心。故菩薩之行位愈高,其悲願愈切,末世眾生愈苦惱,則菩薩愈顯其悲濟之能事也。通常所謂“好醫門前病人多”,菩薩亦複如是,病苦之眾生愈多,愈為其深切悲願之所關也。複次、像法多魔,不特出世善法不易建立,即世間善法,亦受邪魔外道襲擊與覬覦而欲毀滅之。故此經實由諸佛菩薩之悲願,與夫藥叉神將之護持,得以建立世出世間善法於今日,使眾生依而修持。自其屬淨典觀之,則為隨願往生修行不退於琉璃淨土;自其屬密典觀之,則可拔除業障消災延壽於娑婆當人,故此經乃兼具淨土、真言、無量法門之功德者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9:38:16 | 顯示全部樓層
釋  經

  甲一  敘請分

  乙一  敘述證信

  丙一  聞時主處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

  入文解釋,須分段落,方顯文義。中國自晉道安法師已來,皆以序、正、流通三科,詮釋經文,妙能契合天竺菩薩釋經之方式,故千百年來胥依循之。雖三科大旨相同,而名稱不妨隨宜而異;故今解此經,亦分敘請、正說、流通三分。自如是我聞下,為敘請分;自爾時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下,為正說文;自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下,為流通分。敘請文中,又分通敘與別敘;通敘為證信敘,別敘為緣起敘。今此即證信之敘,此證信敘,古來解釋二家不同:一、出龍樹大智度論,明六成就: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一時、為時成就;薄伽梵、為法主成就;廣嚴城、為住處成就;至下與大苾丘眾等為聽眾成就。佛經有此六種成就,方可崇信。二、出親光 佛地經論明五種證信,其言如是為指法之詞,乃通指此經而言,如言如是之法,為我結集者所親聞。

  或如是之法,為當時佛在某處所說,而有法會大眾之所共聽。敘以證信,乃具五重:即一、如是我聞,為親聞證親信;二、一時、為說時證信;三、薄伽梵、為說主證信;四、廣嚴城、為說處證信;五、與大比丘眾等,為聽眾證信。此二解,雖稍有出入,然其理亦大致相同。今依五重證信講之。

  “如是”二字,集古德之解,有十七種,或二十一種之多。於中亦可作如此說:如者,維摩所謂:“一切法皆如也”。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如如,見此如如真理者為是,不見即不是,故曰如是。又佛說法,契理契機,契理即真為如,契機所宜為是。今解、結集者言:如是之經,為我親聞,非輾轉由他而聞,更非由外道天魔等而聞,乃依佛宣揚,為我親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9:3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此言我者,似與佛法常言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理相違,其實不然。以佛法言人法無我,乃無凡夫外道迷執之我,非無假名之我。凡夫眾生上自天人,下至鬼畜,皆有俱生我執,恒執此五蘊業報之身為自我。而凡夫中之外道者,更於五蘊身上妄起計度分別我執:或計色為我,如言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計受為我,或計想為我,或計行為我,或計識為我。如是等執,過患無量,故佛經說五蘊無我,即破此凡外妄計之我。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此之謂也。但五蘊法雖無實我,亦不妨以我為五蘊和合假相之代名詞,隨俗稱謂藉以辨別賓主,以便彼此呼應。如育王寺之名,本無固定之物,乃是由數百畝之山地,數百餘之住眾,及千百年來之儀軌等,眾緣湊合而成之假相而已。故泛常亦稱五蘊和合之假相為我,原無實體。今此言我,乃當時結集此經者,對法會大眾之自稱。但其與凡夫之稱我不同,乃為無我之假名我,以內無凡外妄計之執故。金剛經所謂“如來說我者,即非是我,是名為我”;故此無我之我,純為對機而稱。又有深義者,此無我之我,乃諸法無我理所顯之真如實性,此中無自他彼此相,無好惡是非相。結集此經之菩薩,深達此諸法空性而假呼我名耳。

  聞者,依字義解,如平常言眼見耳聞等,則為耳根所聞。其實、耳根不能聞,聞者屬耳識,不過以根為增上緣,聲為所緣緣,識種為親因緣,三緣和合,方能發識以聞。但耳識聞聲時,無文義相,須待同時意識生起,方有文義相現,以成了別音義之用。故此聞之成就,操諸意識。是則由耳根發耳識,由耳識聞聲音,由意識了別音義也。但既由根、塵、識三和合而聞,何不言耳等聞,而言我聞耶?然曰耳聞,則通諸耳,不能表現結集菩薩之親聞;菩薩為舉親聞證信,故雲我聞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25 19:39: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時者,即舉佛說法之時以證信。其不指出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者,因世界地域不同,年月日時隨之而異,故不固定說為某時。如今地球上各國所用之曆本,紀載時間,各各相異。即以中國言之,有陰曆,有陽曆,陰曆之初一,非陽曆之初一,陽曆亦然。又如印度以初一至十五為白月,十六至三十為黑月,而以黑月之十六為初一,亦與中國適得其反。又佛說法,時而天上,時而人間,隨眾生之知解所見各異,放諸經中,皆不說定其時。今此所指之一時,即佛說此經結集菩薩與法眾共聽之時也。

  薄伽梵者,為舉說法主以正信。薄伽梵亦作婆伽婆,譯音之異。其義為吉祥王、大威猛、極尊貴等等;因其含義甚多,故不翻譯。中國譯經,有五不翻,此為多含不翻。但亦有翻為世尊者,即經中──如來、應供至天人師、佛、世尊──十號中最後一號。亦有自如來至佛為十號,以世尊為總稱佛之德號。蓋佛於六凡、三乘世間中最極尊勝,所謂天中天、聖中聖是也。故此薄伽梵,即指佛而言。但佛為諸佛十號之通稱,三覺圓,萬德具,皆號曰佛;然以此土之教主為釋迦佛,故只舉一佛字時,即顯為此土之釋迦佛。若他土諸佛言此佛時,則須置釋迦之名,方可區別。然佛佛道同,說此佛世尊,即通說十方諸佛世尊,說此佛法時,即通說十方諸佛之法,故佛常言:“住世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字”。正明此佛所說之法,乃為過現諸佛所同說之法。而吾人推崇本師,言此法為此佛所說,而佛實非以說法者自居;故說此佛所說之法,即過現諸佛所說之法,亦無不可。

  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者,此說佛說法之處所以為證信。佛自證菩提先至施鹿林中,為五比丘轉四諦法輪,然後遊化經摩竭陀國而至此廣嚴城。諸國,於仁王護國經說十六國;或說佛滅度時,國王共爭舍利;故知佛說,實有諸國。此指人間而言,若其遊化天上及龍宮華藏等,廣施法雨,化無量眾,則諸國之所包廣矣。廣嚴城、即毗離耶城之譯義。此城廣大,人民豐富,樓閣修飾,極其莊嚴,故以為名。樂音樹、為樹名,其林木中,迦陵頻伽出和雅音,微風吹動,天然歌樂,故以為名。此廣嚴城,喻如寧波;樂音樹則如寧波之阿育王寺。佛遊化經此,即憩息樹下說法,此為住處證信,亦猶今之開會講經,必有其住處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5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