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sweet_d

[其它] 學院成立 ~溫故知新[暫停]

   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8-9 14:5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翻譯:
孔子說:「當領導人以德為原則來辦理政事,就好像北辰在天空中保持不動,而四周的星星就會像雙手合抱地圍繞著它。」

注解:
「為政以德」,「為政」包括各種團體的領袖。國家有領袖,大小機關團體以及家庭都需要領袖,甚至臨時聚會所推的代表也算是為政者。領袖辦理德政,遵循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處處為人民百姓著想,配合他們的需要,人民所喜好的,就努力去完成;人民所厭惡的,就盡力革除。例如:當領隊帶團旅遊,吃飯時,安排大家都有飯吃了,領隊才可安心用餐;又如帶兵打仗,要和士兵一起同甘共苦,遇到部屬出事,也歸咎自己設想不周,總是以百姓為主,不以自己的問題為重。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共」就是「拱」,雙手合抱的意思,比喻眾星圍繞著北辰的現象。「北辰」有各種說法,勉強解釋為北方天中沒有星星的空地。這塊空地保持不動,四周的星星繞著它轉動,就像一位有德的領袖,大家都願意替他辦事一樣。
    而「為政以德」並非用了好人才,自己就「無為而治」。如果領袖本身的德行不足以服眾,一樣會產生亂象。例如商朝的暴君紂王,雖然有比干及文王這麼傑出的聖賢輔佐他,卻因自己暴虐無道,竟成了亡國之君。所以領袖本身的德行一定要好,才能留住好人才,即使身邊有了小人,也會漸漸改過,或是自動離開,政治自然呈現清明的景象。
    我國唐朝初期建立的「貞觀之治」,是後世為政者的楷模。當時的皇帝唐太宗,他特別關心民間的疾苦及政事的得失,即位不久就要求中央政府五品以上的官吏,要在「中書內省」輪值,實地了解百姓的需求,隨時上奏改革弊病。有一回,中牟縣縣長皇甫德參上奏說:「皇帝近來建洛陽宮使得人民過分勞苦;收括重稅,人民怨聲載道,而且民間最近流行華麗的高髻髮型,迷漫著奢靡的風氣,更是受到皇宮的影響!」皇帝聽了很生氣,認為德參說話太過分,想要將他治罪。而大臣魏徵上奏說:「德參言語如果不夠激切,就不能引起君王的注意,他的一片忠心,君王您只要選取合理的建言改正就好,何必怪罪德參呢?」太宗事後也發覺,如果將德參治罪,將來就沒人敢提諫言了,反而賞賜德參絹布二十匹,肯定他的忠心直諫。隨後魏徵又上奏說:「君王近日看來不太喜好直言勸諫,雖然表面勉強接受,卻不如從前豁達爽快。」太宗聽了以後,欣然接受,更將德參升任為監察御史,以便就近提出諫言,規範自己。魏徵更多次犯顏直諫,太宗多能克制自己的好惡,開誠布公,實在是位氣度開闊,廣納諫言的賢君!所以在位期間得到許多傑出的文武大臣的同心協助,君臣上下勵精圖治,成就歷史上少見的貞觀盛世。
    今日社會貪婪暴力充斥,大家生活充滿不安與壓迫,人人渴求政治清明,古人云:「人存政舉」,國家若出現一位有德為民的領導人,才能撫平人們內心的傷痕。

討論

連續打卡三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 發表於 2012-8-21 06:43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9 19: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殘民自肥
不用解釋,字面已明.
{ 似本區政府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0 03:59:36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教無類

出處: 《論語 衛靈公》

子曰:“有教無類。”

意思是指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應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某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

社會上很多小孩都是活潑好動的,作為老師,不應該先入為主,將每個人都貼上標籤。教育就是要“有教無類”,這不是一個前提,而是教育的結果

示例:朱自清---《經典常談•諸子第十》,“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圖片:
有教無類.jpg

討論

連續打卡四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6:48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0 06: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糖糖 於 2012-8-10 06:23 編輯

沉魚落雁

春秋時代, 越國被吳國所滅後, 越王勾踐, 一心一意想洗雪恥辱, 一方面臥薪嘗膽激勵自己,一方面物色美女。 貢獻給吳王, 想用美人計來斷送吳王的志氣, 以達復仇的目的。

諸暨的苧蘿村,有一個美女名叫西施, 每日在溪邊浣紗, 溪中的魚, 見到西施的美麗, 也覺得羞慚, 不敢浮上水面, 都沉到水底去。 后來範蠡找到她, 把她獻給吳王,果然迷惑了吳王, 不理國政。 于是勾踐臥薪嘗膽吸取教訓, 終于一舉攻陷吳國。

漢元帝時, 挑選天下的美女入宮。 當時有一美女王昭君被選為第一, 但佞臣毛延壽因沒得到賄賂, 故意把昭君畫得很丑, 使她入宮得不到皇帝的寵愛。 夜深孤悶昭君彈琵琶遺興, 被元帝聽見尋聲而去, 見面之後驚為天人, 問其緣故, 元帝乃將昭君封為明妃, 并下旨將延壽斬首。 延壽聞訊, 逃至匈奴, 并將昭君圖像獻于呼韓邪單于, 單于見圖雀躍, 乃教番使來索昭君。 元帝大怒不允, 但昭君深明大義, 以國富民命為重, 慨然前往, 元帝無奈,只好答應。 臨行元帝親送至灞陵橋上, 此時正好有一群雁子在空中飛過, 見到昭君那麼美如天仙, 趕緊躲到森林去了。

討論

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6:53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0 07:14: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朝三暮四

解釋: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 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复無常。
出處:        莊周《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通達事理的人知道天下就是那麼一回事,因此不會為了得到什麼而特別追求,做起事來總是心平氣和。 總是心平氣和去做事的人,會漸漸體察到這個道理,體察到了,也就離道不遠了。 做而無求。
不知道這個道理而勞心費神的人,叫做'朝三'。 什麼叫'朝三'呢? 有一個養猴子的人給猴子餵栗子吃,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猴子都非常生氣。 主人便說:“既然這樣,那麼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好了。”猴子們都很高興。 實質沒有什麼差異,只是情緒發生了改變。
所以聖人沒有高興和不高興的,只是隨自然規律而行,我是我,事情是事情。
“朝三暮四”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表面假象矇騙。 現指人說話、辦事反复無常、經常變卦。
(出自《莊子•齊物論》)

討論

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6:59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0 08:37: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heebee 於 2012-8-12 08:02 編輯

與眾同樂 -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簡說: 描述醉翁亭四周優美的景色,兼寫滁人、太守和賓客宴遊的樂趣,藉此表達作者「與民同樂」,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的胸襟。

記得早幾年有個廣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孤芳自賞,不如與眾同樂。周邊朋友們開心,自己也感受到那份喜悅。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
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
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
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岩穴暝,晦明變
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
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
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
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
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
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
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討論

連續打卡三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 發表於 2012-8-21 08:38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0 09: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人心不足蛇吞象

這是一條形容人的貪欲的俗諺。明代羅洪先有詩雲:“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一般認爲,“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從成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源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其原文是這樣描述的:“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與“人心不足蛇吞象”有關或相近的諺語還有:“人心不足,得隴望蜀”;“人心不足,有了五穀想六穀”;“人心高過天,想做皇帝想成仙”;“人心難滿,欲壑難填”;“人心節節高於天,越是錢多越愛錢”;“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吃月亮”等等。 這些諺語講的都是人心不足,或人的貪心不足,欲望無限,沒有止境。作爲諺語的使用者,一般都是從其消極的意義,或是以一種對人批評的口氣說出類似的諺語的。
       正如民間流傳的關於“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去砍柴的時候見到一條已凍得發僵的小蛇,他一時動了惻隱之心,便把它帶回家中,給它溫暖,餵養了一段時間。後來小蛇長成了大蛇 ,生活在一個山洞裏,洞口長出了一棵神奇的靈芝。人們都想得到這棵靈芝,只是因爲有這條大蛇在那裏守護,誰也不敢近前去採取。後來這事被當時的皇帝知道了,就貼出了一道皇榜,說誰能采來這棵靈芝,就會有重賞。那個曾救過大蛇的農民想得到皇帝的賞賜,就去找大蛇,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爲了報答他的相救之恩,便把靈芝給了他。這個農民把靈芝獻給了皇帝,得到了大批的金銀財寶。又過了一些日子,皇后的眼睛害了病,禦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帝又想到了那個獻靈芝的農民,就讓他去挖那條大蛇的眼睛,並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爲宰相。這個農民發了財,便又想著當官,就又到山上來找大蛇,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大蛇念往日的恩情,便又忍痛讓他挖去了自己的一隻眼珠。皇后的眼睛治好了,農民也就當上了宰相。他養尊處優,盡情地享受著榮華富貴。後來他生怕自己哪一天死掉,會丟下這萬貫家產,於是便想得到長生不老之法。他聽說吃了龍蛇心就能長生不老,於是就又到山上去找大蛇,要求大蛇再給他一顆心,使他能夠長生不老。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開口讓他去挖。這個貪心不足的宰相真的要去挖大蛇的心,但結果是被大蛇吞進肚子裏去了。因而就有了“人心不足蛇吞相”之說。
       “蛇吞相”與“蛇吞象”講的都是人心不足,貪得無厭,欲望無邊。 在這裏,可看出諺語所反映的我們民族傳統的觀念和價值觀。貪心不足必會自食惡果,貪心是受指責遭唾棄的惡劣品質。古人有許多與此有關的訓戒:如“貪人敗類”,“貪色爲淫”,“貪貨棄命”,“貪愛不祥”等等。與此有關的俗諺也很多,如“貪小失大,貪嘴肚泄”;“貪字近貧”;“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等等。因而,戒貪戒欲是民間的一條倫理準則,而這也是此條諺語所包含的教育作用。

討論

獲一點特嗜分!Marked 發表於 2012-8-21 08:39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0 10:58: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轟天動地,但人人都可以頂天立地。

前輩教落每個人都可以做令自己自豪無悔的時情,同大家打打氣!!

討論

獲一點特嗜分!Marked 發表於 2012-8-21 08:40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1 05:44: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felsino 於 2012-8-11 05:45 編輯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俗語“天要下雨要嫁人娘”,比喻事物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中的娘字有兩種解釋,一謂母親(傳説中發生在書生朱耀宗的故事),另一謂姑娘。

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仇”。姑娘嫁人合乎天理人道,是社會的必然規律;而天要下雨則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正是基於這種邏輯上的相似點,人們把兩者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句很有表現力的民間俗語。

示例(一):
梁羽生《龍鳳寶釵緣》第三十一回有曰“一點不錯,當真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示例(二):
1971年9月13日夜,當時的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寫進黨章的接班人林彪,乘一架軍用三叉戟飛機向中蒙邊境飛去,這是他在謀刺毛澤東失敗後準備向蘇聯叛逃。飛機已經快要進入蒙古國,周恩來將情況急報毛澤東,並請示是否用導彈把飛機打下來。毛澤東沉思良久,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無法可設,由他去吧!”



討論

連續打卡五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9:15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1 07:4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陶淵明

陶淵明,我想都市人間中都會嚮往那種歸田園居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憂無慮的生活,真的好像神仙一般。
可惜物質的欲望太吸引了,都市生活營營役役,一生也是金錢奴隸,但有幾多人可以看透,明白知足常樂

原文 《醉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討論

連續打卡四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8:42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1 15:07:50 | 顯示全部樓層
吾日三省吾身

出自《論語》 曾子 ( 曾參 ,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劃的事不盡心盡力嗎?和朋友交往不誠心誠意嗎?老師傳授的知識不溫習嗎?”

世道紛紜,熙熙攘攘,心為外利所動,幾乎失去真我;物慾橫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諸外欲,而忽略了內在的誠信。 如何對待濁世橫流? 孔子主張人應在人世間尋求與他人的契合,在求諸他人之時首先求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 以此感化世人,引導世人。 在儒家,擁有存在的概念並非空洞,是個體的真實存在及其對整體的真誠關懷。 正是因為社會的整體意識,人們才能時刻感覺人類和人性,感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使命感;因為仁的道德基礎,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愛的集體意志,由集體意志驅動個體的不停反思。 故儒家的對個體人格的追求是在集體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君子主要嚴於律己

討論

連續打卡兩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8:44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1 17: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ncc 於 2012-8-11 17:15 編輯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全首詩是這樣子的 :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全首詩意思如下:
多少的往日去事隨著時光而離我遠去,已經無從挽留。接踵而來擾亂我心思的眼前時刻,卻有太多的煩惱憂愁。今天,在這謝朓樓上為你餞別,面對著孤寥明淨的秋空,遙望著萬里的長風吹送鴻雁的晴空美景,不覺為之神清氣爽,竟把所有的煩惱憂愁一掃而空。此刻,在這高樓上,我又滿懷了豪情,逸興遄飛的想要痛痛快快地暢飲一番了。校書郎!你的文章有建安時代剛健的風骨,我的詩卻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的風格。我們都懷有風起雲湧的豪情壯志,當此酒酣興發時,更是飄然欲飛,想要登上青天攬取明月,追求那志高意潔理想的境界。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又想到內心那些壯志難酬的煩憂苦悶,就像樓前終年長流的溪水一樣,不知要流到什麼時候才會停止。真想擺脫這一切呢!然而它卻好比抽出刀子去砍斷流水那樣,不但沒能阻流,反而更加湍急地奔流起來。舉起酒杯,本想借酒澆愁,怎奈愁悶卻更加深厚而難以消解啊!人活在這世間,要是不能稱心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披散著頭髮,駕起小舟悠遊,避世隱居,還來得寫意啊!

討論

連續打卡兩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8:47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2 07:58:40 | 顯示全部樓層
百思不得其解


出 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意思是指反復地思考也無法理解,表示對事情感到十分意外或十分複雜,不可思議,,也比喻對事情百般思索也沒有結果。

昨天我在此回了一帖,系統竟然要作出審查,扣起不能發,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啊!



補充內容 (2012-8-12 08:57):
还望甜版能尽快处理~

補充內容 (2012-8-12 08:58):
题目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討論

連續打卡六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9:16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2 08:13:56 | 顯示全部樓層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 李白

我想好多ching(60, 70後) 第一首認識的詩應該是這一首. 今次學院成立, 大家回味一下.

"靜夜思"是中國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流傳最廣泛的一首詩,詩裁屬五言絕句. 小詩僅僅二十字, 沒有精美的詞彙, 沒有奇特的想像, 沒有新穎的手法, 平平淡淡, 明白如話, 好像詩人漫不經心地偶然談起過去的瑣事, 隨口說出幾句家常話來, 然而卻餘音繚繞, 在人們心中不斷引起迴響與共鳴, 直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
此詩能被人千古傳頌, 是因為它撥動了人們心中一根最敏感的"情弦"- 思鄉情. 在這個人世間, 只要還存在思鄉之情, 這首古老而新鮮的思鄉小夜曲就將永遠在人們的心中傳唱下去.

討論

連續打卡五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9:20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2 08:29:41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出處

1)唐宋若莘 、宋若昭姐妹《女論語》:“一年之計,惟在於春。一日之計,惟在於寅。”
2) 南朝 ·梁· 蕭繹 《纂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春天 (4張)
3)明無名氏 《白兔記牧牛》:“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生之計在於勤 ,一日之計在於寅(凌晨3-5時)。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少若不勤,老無所歸。”
4) 陳登科 《 風雷 》第一部第三一章:“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早作安排迎春耕 。” 郭澄清 《 大刀記 》第六章:“一年之計在於春。變工組的農民們,一嗅到春天的氣息,全來了精神。在任何情況下,他們總是不違農時的。”
5)朱自清《春》:“'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話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它強調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佔的重要位置。 古今中外許多文人墨客對春的讚美詩更是比比皆是。 人們還將人的年輕時期稱為“青春”,歌頌春的創造力,強調春的寶貴。
“一年之計在於春”,是這樣的。 人的青春也是人一生中的春天,青春的創造力也是無窮的。 珍惜寶貴青春的人,他就能創造出奇蹟來,創造出財富來;反之,浪費青春年華,虛度青春的人,除了慚愧之外,將一無所得。 縱觀古今中外名人學者,他們沒有一個不是珍惜美好青春,把青春作為學習的良好時期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話本是一句農業諺語 ,指春耕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好壞。 現在,許多醫學專家都強調,在防病養生方面,也是一年之計在於春。 如果保健養生工作在春季做得好,就能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全年少生病。
中國的春季始於立春 ,止於立夏。 這個季節,大自然的陽氣升發,一切都顯得春意盎然,展現出了勃勃生機。 人也隨著氣溫的回升和萬物的甦醒而更加富有朝氣。 但春季也是細菌、病毒活躍,傳染性疾病容易暴發流行之時。 與此同時,人體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季以後,也處於一個陰陽交替的季節。 一方面,隨著春回大地,人體肝的功能而變得較為旺盛;另一方面,腎陽開始減弱,人體容易出現腎陽不足或腎陰虧損現象。 因此,對於養肝護腎,春季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節。 春季養生應當抓住幾個環節:注意春捂保暖;加強戶外活動;飲食宜清淡;注意補充水分;按時作息。

討論

連續打卡三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9:21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3 03:54:19 | 顯示全部樓層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駟馬」指古代用四匹馬拉的車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原出於《論語‧顏淵》,指一句話說了出口,即使用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回來。比喻說了出口的話,難再收回。

春秋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做棘子成。有一天,棘子成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就夠了,幹麼還要有文彩呢?」子貢說:「您這樣說是不對的。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回已經說出口的話。本質和文彩是同樣重要的。讓我拿皮草來舉例解釋吧!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們的區別,既在本質,也在文彩,如果把這兩類獸皮,拔去上面有文彩的毛,那虎豹皮,看來就像犬羊皮了。」

子貢認為,說話要深思熟慮,因為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後人就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來表示說話算數,不能反悔。

《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鄧析子·轉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討論

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9:22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3 08:07:25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暴十寒
【典源】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意思】
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

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討論

連續打卡四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發表於 2012-8-21 09:25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3 08:25:55 | 顯示全部樓層
多多益善

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白話: 楚漢相爭時,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指揮多少兵馬?」韓信說他最多只能帶領十萬兵。劉邦又問他說:「那麼你自己能帶多少人馬呢?」韓信回答說:「對我來說,則是越多越好。」劉邦聽了不服氣地說:「既然你本領這麼大,為甚麼反而被我抓住了呢?」韓信說:「你雖不善於帶兵,卻善於帶將,這就是我被你抓住的原因。」劉邦聽了大為歡喜。

打工做事,收入最好當然是多多益善,而工作量就小小無拘。

討論

連續打卡六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color發表於 2012-8-21 09:27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3 09:21:27 | 顯示全部樓層
聰明反被聰明誤

意指聰敏,有智慧,自以為聰明反而被聰明耽誤或坑害。

出處:蘇軾《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生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討論

連續打卡七次;獲一點特嗜分!Marked[/color發表於 2012-8-21 09:27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8-13 14: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此名句出自于唐朝王翰的《凉州词》
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 《新唐書·樂志》:"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涼州:在今甘肅河西、隴右一帶,州治在今武威縣。王翰的《涼州詞》共二首,此是第一首。 王翰(生卒年不詳),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喜縱酒遊樂,豪盪不羈,史稱"發言立意,自比王侯"。詩風壯麗酣暢,《全唐詩》錄存十四首。 夜光杯:東方朔《十洲記》記載,週穆王時西胡獻夜光常滿杯,用白玉之精製成,光明夜照。這裡指極精美的酒杯。 此句意謂:正要開懷暢飲的時候,馬上的樂隊已經彈起琵琶,催人出發了。

大意是說,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還?這首詩是詠邊關情景之名詩。全詩描寫了偏僻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出征的將士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一句用“欲飲”兩字進一層寫出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則描寫了將士們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徵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像的。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將士們莫不興致高揚,準備痛飲一番。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際,馬上琵琶奏樂,催人出征。此時此地,琵琶作聲,不為助興,而為催行,誰能不感心頭沉重? 這酒還喝不喝呢? 這時,座中有人高喊,男兒從軍,以身許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且當開懷痛飲!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沒有什麼丟臉的,自古以來有幾人能從浴血奮戰的疆場上生還呢!於是,出征的將士們豪興逸發,舉杯痛飲。明知前途險厄,卻仍然淡定自若,臨危不懼,其豁達、豪放的性格躍然紙上。
 
“古來征戰幾人回”表現了將士們早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豪爽氣概。 “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則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與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交織在一起。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但是那場面和意境卻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這首名詩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積極奔放,給人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所具有的特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唐詩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具有堅韌的生命力。現代人在醉生夢死中墮落,那遙遠的邊塞征戰似乎已早消失在人們的精神視野之外。然而,盛唐的文化的精髓卻已銘記在炎黃子孫的心中,以致千百年來,這首只有四句的小詩還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討論

獲一點特嗜分!Marked[/color發表於 2012-8-21 09:29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4 22: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