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41|回覆: 5

從纏足到高跟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9 11:4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從纏足到高跟鞋



1. 千古話金蓮

clip_image0021.jpg
中國婦女纏足約始於五代,在宋、明之後蔚為風潮,直到清末因西方觀念等因素影響,加上民間、政府大力宣傳與禁止,在20年代後消失。在這千年中,纏足可謂中國婦女特有標誌之一。這種「三寸金蓮」是如何出現、並發展出一套系統?歡迎大家一同前往「金蓮世界」中一窺究竟。

1.1 三寸金蓮風潮

footbing4-1.jpg
纏足之風是何時吹起呢?其源由又為何?為什麼金蓮只有三寸?何以此一風潮可以維持千年之久?這些有趣的謎題,即將在本單元中揭曉。

-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

foot-bing picture4-1-1-1(250).jpg
中國纏足趨勢圖

關於中國纏足的起源有許多說法,大體而言,有商代的妲己、秦始皇時以小腳為選美女的標準之一、齊東昏侯的妃子步步生金蓮等例證。但經過考證後,認為以上的說法主要是提到「小腳」,但出現小腳並不等於纏足(用人工力量造成),只能說明古人有以腳小為美的審美觀而已。目前,大多接受始於五代十國的南唐的說法,因為李後主後宮的窅娘,在金蓮上跳舞時,的確是用布將腳纏緊。但完全用人力扳折腳板、用布纏腳的纏足,出現的年代應該更晚。
  
大體而言,纏足的風氣在北宋才逐漸形成,當時婦女纏足的人數不多,且以妓女為主。到了南宋,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元時人數更多,且出現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纏足真正的普及,基本上是要到明清時代。而這股風潮直到民國20年代左右,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纏足之風才慢慢消退。   

至於纏足的傳播,首先自宮廷傳出,而為歌妓仿效,之後民間富家閨女也開始流行,最後才為一般民間婦女所接受,而廣為流傳。另外,此一風氣主要由北方傳向南方。至於足部的形狀,則是由大而小、且愈來愈纖小、由直而彎弓。
  
婦女纏足,是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雖然纏足並不侷限於上層社會的婦女,但由於在行纏期間無法工作、且需要有人攙扶,故真正有能力為女孩纏足者,甚至達到三寸標準者,基本上是需要一定財富的家庭才能達成。



- 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

當纏足普及後,不論是鞋子的樣式、相關的配飾,在不同的時期,皆有各自的流行風尚,如同現代的服飾的流行趨勢一般。因此中國的纏足在長期發展下逐漸複雜化,進而形成一套文化。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當纏足普遍後,發展出一種十分特殊的比賽,名為「賽腳會」。
  
賽腳會,顧名思義即是將「腳」的比賽,即是約定一年中某一固定日子,當地所有纏足的女子,露出平時不輕易示人的金蓮,在眾人面前品評一番。如同現今的選美比賽,只是賽腳會是比哪位姑娘的金蓮是最符合美的標準,即「小、瘦、尖、彎、香、軟、正」。比賽結果出爐後,還會排名次,若金蓮獲得好評者,不僅姑娘自身,包括她的家人在內,皆會感到無比榮幸。
  
賽腳會主要流行於北方,當中又以山西大同最著名。而賽腳會的出現,可謂纏足風盛行下的一種產物;而舉辦賽腳會,又對纏足的風氣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有辦賽腳會的地方,當地的金蓮也會特別有名;雖然有些地區的小腳也十分美麗,但因為沒有賽腳會,名氣反而不如有賽腳會的地方響亮。   

由於這種金蓮比賽是纏足風氣的產物,故當纏足衰弱且消失時,這種比賽也就沒落而不復見。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2-7-9 11:46:59 | 顯示全部樓層
1.2 抽絲剝金蓮

rich4-1-2.jpg
纏足之腳的雅名為金蓮,三寸為最完美的標準,但也有小腳大於三寸者。許多人會好奇這是怎麼辦到的呢?事實上纏足是有一套步驟、器具,而蓮鞋本身也有許多配件與樣式。現在就讓我們一探金蓮的奧秘吧!

- 纏足奧秘-如何纏足

normal foot4-1-2-1(1-250).jpg
正常人的腳骨圖形。

纏足的目的,是要將腳束縛、抑制其生長,而保持小腳的形式,但在完成小腳的過程中,是十分痛苦的。纏足的方式可分為兩種:
1.早纏,俗稱「慢裹」:   
大多是有錢階級的婦女纏足的方法,在女孩約在3~4歲左右起,母親將小腳關節弄脫臼,用布緊纏,使腳無法隨身體成長而長大。因為是採用漸進的方式,所以纏足的時間較長,但較不疼痛,且比較容易達到三寸的標準。但纏足後的婦女行走不易,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走路。另外,身體會比較虛弱,容易生病。

unnormal foot4-1-2-1(2-250).jpg
纏足後的小腳腳骨圖形,可以發現腳骨已變形。

2.急纏,俗稱「快裹」:   
較為貧窮的中下階層的家庭,會採用此一辦法。這是因為中下階層的家長忙於謀生、與女孩必須工作等因素,使得她們大多比較晚才纏足,大約在8~9歲,甚至有人至15~16歲時才纏足。
  
纏足時大多挑一吉日,請有經驗的老婦負責,將除了大姆趾以外的指頭,迅速、一起扳折到腳底板,再用布緊緊纏緊。由於是在短時間內,將腳趾頭弄斷、纏緊,達到形成小腳的效果,故所耗費的時間較短,對整體身體健康,造成的摧殘相對較小。且纏足完成後,仍可以進行粗重的工作,甚至可以背重物、練武功。正因為是急速纏足,所以不僅在纏足過程中,較慢纏方法更加疼痛,而且纏成的金蓮外觀比較難看且大,很少能達到三寸。
  
雖然纏足對女子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但對古人而言,小腳是種美的代表。且小腳又與婚姻的幸福與否產生關聯。簡言之,當時人認為若有一雙三寸金蓮,才易嫁到好夫家。因此不論貧富之家的女孩,皆努力纏足。   然而,是否纏足、纏足的樣式、流行的程度等,是會因地域、種族、身份、氣候上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在清朝時,滿族婦女基本上是不纏足的;在漢人中,客家婦女則多為大腳。又如明朝曾規定,有些身份較低的人,是不准纏足。因此在注意到普遍的流行中,也不要忽略差異性的存在,而誤以為所有人皆做同樣的事。


- 金蓮風貌-婦女鞋子之樣式

在中國古代,鞋子的總稱(不論任何材質)為「屨」;到了戰國時,則以「履」字代替「屨」。大約到了唐朝時,「鞋」這個字才取代「履」,成為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通稱。   

在中國鞋子的名稱、種類很多,例如在重要典禮中要穿「舄」,且有依身份、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顏色的規定。另外,在歷朝的鞋子中又可分為絲履、木屐、靴子、草履等不同的種類。而我們在此所要談的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子,則屬於絲履類。

p20070201170943.jpg
這是一雙網子鞋。其鞋跟為高跟,利於纏足婦女立足行走。
  
由於婦女纏定之足,從側面看,很像古代的弓,故稱為「弓足」,而所穿的鞋子則稱為「弓鞋」;「小腳」是俗稱,「金蓮」則是美稱。如同我們現在的高跟鞋,有流行各種款式,例如高跟、低跟、方頭、尖頭等等,而弓鞋也有各式各樣的形式,且鞋面上繡花鳥等不同圖案,另外也有釵h相應的配件。
  
thees shose4-1-2-2(4-250).jpg
睡鞋、尖口鞋(一種繡鞋)、套鞋組成的鞋組。

我們從婦女腳至鞋等相關物件作做簡介。
1.裹腳布:又名裹腳帶、裹腳條、腳帶、腳紗等等;顏色則分別有白、紅、藍幾種。其目的是為纏緊腳趾、腳背,不讓其伸展。
2.襪子:裹腳布外再加上襪子,更進一步束緊足部,且保持腳外光潔。
3.鞋:有許多不同的種類與造型,且有功能的區分。
(1)睡鞋:為避免晚上睡覺時,婦女的腳長大,因此睡覺便穿睡鞋。此種鞋主要是北方婦女所穿,南方則無。
(2)繡鞋:是外出時所穿的鞋子,大多為纏足婦女精心縫製,許多是製成高底,以利於腳跟著地,使曲折的腳趾不至於承受身體的重量,減少疼痛。至於繡鞋的樣式很多,如有尖頭鞋、深臉圓口鞋、網子鞋、蹺底弓鞋、靴子、錯底……。
(3)便鞋:為平時穿著的鞋子,多為整塊布製成圓口鞋面,不加高底、用軟底,一般不繡花紋。
(4)套鞋:穿著睡鞋要下床時,再穿上一雙鞋,即穿兩雙鞋子,可穿出門。至於天冷時,則可再穿上厚棉布製成的套鞋。換言之,即穿上三雙鞋,成為纏足婦女特有的鞋外再穿鞋的情形。
  
至於在不同的場合、功能,也有其它種類的蓮鞋。
1.喜靴,為婦女一生中很重要的鞋子,通常在婚禮過後,便收入盒中珍藏。
2.喪鞋,是出席喪禮時所穿的鞋子。
3.壽鞋,是婦女死亡時所穿的鞋,通常為女子生前為自己往生所需而作;至清末時,可以到鞋店購買。
4.雨鞋,顧名思義,即下雨時所穿的鞋子,但是套在便鞋之外,不可單獨穿雨鞋。
  
除了主體的鞋子之外,纏足婦女的腿上還有其它的相關配件:
1.腿帶:興起的時間約在光緒年間,是纏足婦女纏於腿上的帶子,有點類似軍人的綁腿。
2.藕覆:又稱膝褲、褲腿子、飾褲,形狀有如管狀的套子,套在腳踝部位;也有用布直接纏繞於腳踝上。具有遮掩鞋帶等而形成美化的效果,同時也有保暖的功能。
3.護膝:纏足婦女可以立足行走一段距離,但在站立和坐下的那一刻最不舒服,因此在很多時候或不需要,常直接用膝直接行走做事,因此用護膝保護膝蓋,且也較美觀。   

另外,還有一些裝飾品,譬如腿扣環、脛飾等等,形成纏足婦女的足部更多彩多姿。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9 11:47:00 | 顯示全部樓層
1.3 當大腳遇上小腳
  
sisters4-1-3 .jpg
明末清初時,當西方人初來東方,對於中國婦女一雙雙小腳感到十分新奇與訝異,甚至著迷。然而至清末時,隨著清廷的衰敗,金蓮在西方人、尤其是傳教士眼中,則是醜陋與腐敗,且不人道的象徵。自此,對中國婦女的審美觀,從原本的纖纖小腳,變成「數大便是美」的天足。

- 意象金蓮-近代洋人眼中中國婦女的腳
  
17世紀左右,西方人來到中國時,對於當時中國的富庶與強大留下很深的印象,並對東方的一切產生新鮮、好奇、且崇拜。而這股中國風被西人商人引進西方,造成不小的風潮。當時來華的洋人對於中國婦女的小腳也感到十分有興趣,想一探究竟;但在當時纏足婦女大多待在家中,即使出門也不願以小腳示人,這使得西方人想看三寸金蓮十分困難,更增加西方人的好奇心,並對纏足產生一種神祕、奇特的東方想像。此外,早期西方人因為不易看到小腳,產生纏足婦女是神聖且貞潔的看法,進而認為纏足風俗是中國高尚、文明、道德的標誌。
  
然而,對中國金蓮這樣的想像與觀點,隨著西方勢力強大、甚至打敗中國後,發生了改變。在清末,由於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有更多的西方人更有機會進入中國。由於下層社會的婦女也有小腳,且不介意讓他人看到,大大增加西方人觀看金蓮的機會。再加上西方發明照像技術,使得更多西方人有更多機會看到中國的小腳。由於西方人的自信心增強,以及中國無力抵抗西方勢力,使得在清末時,西方人對中國的纏足觀感產生改變,視金蓮成為中國落後、腐敗、野蠻、醜陋的象徵,是重大陋習之一,甚至加以鄙視。


- 解放金蓮-天足解放運動
  
在纏足風氣盛行的年代,有許多男性對「蓮足」的喜愛,達到痴狂的程度,甚至有些文人手中若不握一隻弓蓮或小腳,則無法讀書寫作。但實際上,並非所有人皆對纏足表示贊同,宋人車若水是最早對此提出質疑的人。他在著作《腳氣集》中表明,將四、五歲無辜小女孩的腳纏得那麼小,是件很殘忍的事,不明白纏足與限制婦女活動有什麼好處?
  
另外,宋代理學家程頤也對纏足不表贊同,因此力行不准族中女子纏足。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纏足不僅認為是種美的代表,甚至成為女子是否能嫁到好婆家的重要憑藉,故纏足成為主流風尚。日後,對纏足提出更強烈質疑、反對的意見者,則一直要到了清朝。
  
纏足在清時可謂到了極盛時期,雖然在滿清入關時,禁止女子纏足,但主要的對象是針對滿族婦女(滿人並無纏足習慣)。至於漢人婦人,當時一方面在服飾上有「男從女不從」的規定;另一方面,因漢人纏足對滿人的統治無不太大危害,故纏足並沒有受到清官方太大的反對和禁止。至於在民間,則有人對於纏足提出強烈的反對呼聲。例如李汝珍(約1763~1830)在其名著《鏡花緣》中,以林之洋在女兒國被選為妃,而被強迫纏足的情形,反映女子承受的痛苦,從中也表達他反纏足的觀感與強烈的抨擊。除了李汝珍外,尚有袁枚(1716~1798)、俞正燮(1775~1840)等人,他們可謂是清末天足運動的先驅。
  
清末天足運動的發起,主要是受到當時西方勢力的強大影響所致。簡言之,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後,顯露出清廷的實力已遠遠落後經過工業革命洗禮的西方諸國,而西方各國也逐漸摸清楚中國的實力,從此中國開始陷入悲慘的境地,民族自信心隨之一落千丈,原本自恃的一切,成為落後、野蠻、殘忍的象徵,而「小腳」也由原本美的象徵,而被視為是殘忍的代表。但對三寸金蓮負面的看法,並不是突然出現並立刻成為普遍共識,而是經過一段長時期的推動與發展,且過程是曲折不斷。
  
近代反對纏足的呼聲高漲,與來華的洋人有很大的關係。傳教士為早期主要推動者,雖然早期他們對於是否要革除為中國陋習之一的纏足,看法有所分歧。後來認為必須透過有組織、系統的推行,成效才易彰顯,因此成立戒纏足會,推行教會學校禁止纏足女性入學等。也有些西方婦女參與其中,著名者有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和立德夫人(Mrs. Little)。他們也舉辦演講與編刊物來宣傳反纏足言論,並希望此能影響中國上層階級,藉上層力量而影響下層民眾;梁啟超等人即受到影響,而反對纏足。
  
至於在國內,清末由於國家處於風雨飄搖的階段,許多有識之士不斷思考如何救國,而以康有維、梁啟超為主的維新派人士也不例外。他們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想影響,同時也思索如何革除中國缺點而使國家強大,推行天足運動,成為他們解決中國弊病的方法之一。在推行天足運動中,最重要的途徑,是要求男性不要娶小腳妻子,一旦纏足不再與婦女婚姻有利害關係,是更容易讓他人接受且實際不纏足。
  在來華西人與梁啟超等人的努力下,使得更多人加入廢除纏足的運動中,甚至慈禧太后也曾下懿旨禁纏足,同時也有地方官員參與。但這些努力主要是點的發展,故成效仍屬有限。
  
到了民國時期,不纏足運動才在政府推行罰錢等政策,有計劃、有組織的推動下,才收到較大的成效,最後使得纏足風氣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廢除纏足不是一致性的,而是有區域的差別。基本上,天足運動是沿海地區接受度高於內陸、城市高於鄉村、上層階層高於下層民眾。另外,在推行的過程中,曾出現因太過急躁而造成民眾反彈,也傷害了纏足婦女的尊嚴。例如,當眾強迫脫下小腳婦女的弓鞋;也有官員趁機敲詐。
  
另外,一旦緊纏的小腳,若要放足,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並不能立刻放足,否則疼痛難耐,造成更大傷害。但當時的官員並沒有注意到,而強迫婦女立刻放足,對纏足婦女的生理,又造成另一層傷害。再加上當「以天足為美」成為社會主流時,纏足被視為落伍,又造成纏足婦女的心理壓力。這些無法放纏的婦女,成為時代下的犧牲品。無論如何,放足由原本全然受到排斥、到逐漸接受,甚至成為一股運動,到了民國30年代左右,除了原本早已纏足至無法放足的女性之外,基本上中國已不再有人纏足。到了現今,據說在中國雲南仍可找到年歲已高的纏足婦女,成為中國金蓮風尚的見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9 11:47:01 | 顯示全部樓層
2. 高跟鞋的起源

life4-2barbie.jpg
我們現在常常可以在許多場合看到女子足蹬高跟鞋行走,但是這種婦女習以為常的穿著配件,卻是十足的舶來品,可見高跟鞋已成為現代婦女穿著的重要配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現在請大家一起追尋吧!

2.1 高跟鞋的起源

Frence king4-2-1(120).jpg
在西方的歷史中,高跟鞋不是西方人最早的鞋子。而當高跟鞋出現時,也不限於女性穿著,男性同樣可以足蹬高跟鞋哦!最有名者像法王路易十四,就很喜歡高跟鞋,並為當時許多男性模仿的對象,所以在早期穿高跟鞋並不是女性特有。

- 當國王想變高-宮廷禮儀高跟鞋的起源

life8-2-1-1middleageshose.jpg
在圖中可明顯看到當時人腳上穿著尖頭鞋(1460年)。

歐洲鞋子的起源,最遲在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已有穿鞋(下層民眾則不穿鞋)的習慣,當時大多數人,不論男女,出門皆穿涼鞋。到了中世紀時,流行的鞋子樣式為「尖頭鞋」、「尖嘴鞋」,特徵是鞋尖非常長,鞋尖愈長者則表示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愈高。有趣的是,有些人為誇耀自己的身份地位,將鞋尖不斷伸長,使得走路十分困難,因此在鞋子上連有一扣環,用手拉著以便於行走。
  
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男性流行穿方頭鞋,但在有錢人家的婦女、朝臣、妓女中也流行「高底鞋」。這種鞋子據說是從土耳其傳入,特徵是超平、高底,最初流行於16世紀時的義大利,後來在英、法等國也開始流行,甚至出現鞋底高度高達18英寸(約45.72公分)。基本上穿這麼高的「超平」鞋子,並不適合走路,往往需要別人攙扶。在此情形下,使得有人想改善這種鞋子的缺點:「如何能維持高度,但又不致於如此笨拙?」這個構想,為16世紀初一位不知名的義大利設計者完成,成為日後高跟鞋的起源。


- 從男性通用到女性專用

整體而言,17世紀的服飾發生改變,當時男性服飾開始轉向「陰性柔美」的型式,在鞋子方面,除了靴子外,另一常見的則是鞋上飾有「緞帶」、「薔薇花」造型的「高跟鞋」;至於女性也同樣流行穿高跟鞋。之前提到,高跟鞋最早起於義大利,後來才傳到歐洲其它地方。而法國最早見到的高跟鞋,是凱薩琳.德.美第奇(1519~1589)自義大利啟程,與奧爾良公爵(後來成為法王亨利二世)結婚時,帶入了法國。

flower shose4-2-1-2(3-520).jpg
畫中可見腳穿裝飾「薔薇花」和「緞帶」造型的鞋子。(17世紀)
  
高跟鞋在一開始其鞋跟很低,且多漆成紅色(紅鞋跟一直流行到18世紀,但不包括靴子)。另外,在鞋面的造型上,由原先以薔薇花裝飾,約到17世紀中期逐漸為華麗的絲帶扎成的蝴蝶結取代。

Frence king4-2-1-2(2-250).jpg
畫中主人翁即是法王路易十四,腳上的紅跟高跟鞋,清晰可見。
  
高跟鞋似乎讓男性更感到自信且偉大。以路易十四(1643~1715)為例,身為當時歐洲最具權勢的君主。由於身材矮小,高跟鞋的高度才能襯托出應有氣勢,據說路易十四有時會穿鞋跟高達12.4公分的紅跟高跟鞋。同時,作為當時的時尚經典的領導者,路易十四對高跟鞋的喜好,也影響到當時的宮廷朝臣,甚至流行到歐洲其它國家。例如英王詹姆士二世與他的朝臣受到影響,穿著高高的紅跟皮鞋。

womam_picture4-2-1-2.jpg
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腳穿流行當時的室內高跟拖鞋。
  
至於17、18世紀的女性鞋子,基本上是跟隨男性鞋子的樣式,而逐漸不同。大體而言,17世紀時的女性也流行穿高跟鞋,在室內則常穿一種高跟拖鞋;但在戶外旅行、騎馬時,則較習慣穿由天鵝絨緞子或西班牙皮革材質製成的中筒靴。   
進入18世紀,當時流行洛可可風,在服飾上強調華麗,而女性高跟鞋的樣式也產生變化。1730年時女性鞋跟朝向細根發展,一般稱為「蓬巴杜鞋跟」或「法國鞋跟」(因其源自於1745~1750年間的法國),鞋頭以尖頭為主。1760年開始,便裝的鞋子傾向低跟發展,鞋頭也不像之前那麼尖了。
  
至於男性仍然流行穿紅跟高跟鞋,但鞋跟也有朝低跟傾向,甚至到18世紀末時,鞋子看起來很像拖鞋。另外,在室內時男性主要穿著高跟鞋,在室外時則是穿靴子,直到1780年後,靴子才逐漸開始適用於許多場合中。
  
進入到19世紀,在世紀前期,男性的鞋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靴子,又分為高靴(在1830年後,只限於鄉村和運動裝使用)或短靴;另一類則是為搭配及膝短褲和馬褲的無跟鞋。到世紀的後半期,男性長及小腿的半長筒靴幾本上已很少見,即使有也是用於騎馬時。至於短靴,則以各種不同的款式流行,50~60年代以尖頭鞋為主;80年代則是長且鈍頭或方頭的皮鞋為主。至於顏色上,是以黑、棕色為主流。
  
女性在19世紀前期,穿著平跟或很低跟的無帶平跟鞋子,但在不同年代流行尖頭(1800~1810)、圓頭(1810~1830、窄方頭(1830~1849)等鞋頭。靴子也是女性常穿的一種鞋子,長度至腳踝,鞋跟也是以低跟為主;另外也些絲質中筒靴也可搭配禮服穿著。到了19世紀,於40~50年代左右,靴子又開始流行裝上鞋跟,但高度並不高;但到了70~80年代,鞋跟更高了,再度流行「法國鞋跟」、「蓬巴杜鞋跟」;至90年代時,有些鞋跟到很高的程度,長度則上升到小腿。
  
但這並不表示高跟鞋退出舞臺,有些19世紀的繪畫中仍可以見到,只是此時似乎女性較常以靴子為主。至於在男性中,高跟鞋似乎退出男鞋領域,而不似剛出現時廣受男性喜愛,反而漸成為女性的專屬鞋類。
  
在歐洲歷史中,最廣為人知的高跟鞋愛好者,路易十四可謂當之無愧。但歐洲的高跟鞋並非至十八世紀時才出現並流行,而是始於十七世紀。之前,士兵的馬靴已是高跟型式,目的是為騎馬時,保護蹬馬的腳。之後,為改良平坦而笨重的高底鞋,義大利不知名的設計師設計出高跟鞋,成為與高跟靴子不同的鞋子款式,且不論男女皆穿上了高跟鞋。
整體而言,17世紀的服飾發生改變,當時男性服飾開始轉向「陰性柔美」的型式,在鞋子方面,除了靴子外,另一常見的則是鞋上飾有「緞帶」、「薔薇花」造型的「高跟鞋」;至於女性也同樣流行穿高跟鞋。之前提到,高跟鞋最早起於義大利,後來才傳到歐洲其它地方。而法國最早見到的高跟鞋,是凱薩琳.德.美第奇(1519~1589)自義大利啟程,與奧爾良公爵(後來成為法王亨利二世)結婚時,帶入了法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7-9 11:47:02 | 顯示全部樓層
2.2 高跟鞋的傳入

shanghai14-2-2.jpg
西方的高跟鞋是在何時傳入中國,並成為中國婦女所接受呢?而原本中國婦女穿的鞋子到哪裡了?為何高跟鞋成為現在女性出門流行的穿著配件,甚至成為典雅、莊重的象徵呢?


- 文明的進程?-禮儀與健康

19世紀(清末)西方勢力進入中國,除了將船堅炮利帶入中國,同時也傳入西方的知識、技術、娛樂、服裝時尚……從沿海城市吹入偏遠內陸。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因地利之便,成為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在接收西洋的資訊上十分容易。隨著時間發展,當地人由於看到、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對於許多非中國的事物習以為常,對洋兒意的接受度漸較其它地區為高。當中國的天足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時,上海的時尚女性拋棄了精巧玲瓏的金蓮,許\多天足女子改穿來自西方的舶來品-高跟鞋。

shanghail194-2-2-2(1-250).jpg
高跟鞋:民初上海女子的流行行頭。
  
在20世紀初時,上海的女子仍被要求纏足;但大約經過10年左右,這種情形已產生很大改變。20年代時,雖然當時女性身上的穿著仍十分中式,但腳上已是足蹬高跟鞋。到30年代,上海女子流行燙著好萊塢的捲髮,西式洋裝也廣為當地女性接受,另外旗袍是另一項女性流行服飾,當時甚至有人穿上3寸高的高跟鞋。而這些情形皆可從當時的畫報等一窺究竟。

shanghai854-2-2-2(2-250).jpg
民初上海女子的流行行頭。
  
在民初的一些畫報、雜誌中,看到畫中女子腳上常穿的鞋子是高跟鞋,或許多少可反映出此時高跟鞋成為上海姑娘出席許多場合的重要配件。而在現代社會,大多認為在正式的場合中,女性腳蹬高跟鞋是種美、是禮儀的表現,雖然不確定這種觀念從何產生,但這或許是因在纏足風尚衰退後,原本的傳統弓蓮不復流行,此時西方的高跟鞋又傳入中國,在哈洋的風潮下,使得中國女性開始流行穿高跟鞋,並漸成為美麗、摩登與端莊的象徵,一直流傳到現在。
  
當女性開始習慣穿高跟鞋,並視其為新潮、進步的象徵時,卻忽略了高跟鞋其時對女性的健康是個潛在的殺手,尤其愈高跟的鞋子愈是容易造成傷害,導致背部和膝蓋的病變。然而,當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較重視的是穿上高跟鞋有種搖曳生姿的美,甚至喜愛穿愈高跟的鞋子,即使高跟鞋造成腳部的疲累也樂此不疲,是否可視為是繼三寸金蓮後,對中國女性的另一種束縛呢?


- 中西、古今之對話-纏足與高跟鞋

在經過一系列的介紹,想必大家對於中國的「金蓮」與西方的「高跟鞋」已有基本的認識了,不知各位讀者對於中國與西方的鞋子有什麼樣的觀點呢?或許對許多人而言,認為中國的纏足真是殘忍,為了追求美而將腳加以扳折至變形,這是醜陋且不人道,不像我們現在的穿高跟鞋才是進步的。
  
當然纏足是殘忍且可怕的,是需要嚴厲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認為婦女的腳達到三寸是種美是古人的想法,不僅許多男性認為如此,古代的中國婦女也自認為如此,並身體力行。雖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但當纏成標準且漂亮的三寸金蓮,相信心中應是充滿無比喜悅。換言之,這是當時人的審美觀,是古人認為必行之事,如同我們現在認為女性出門前化妝,是必要且基本的;也如同許多女性認為纖瘦、大胸部才是美,而進行一連串的手術。
  
至於高跟鞋,雖然對女性身體的殘害,遠不如纏足造成明顯,但其仍然在傷害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健康。很明顯地,若由一名平時不穿高跟鞋的女性,腳穿高跟鞋站立或行走,在幾分鐘後小腿、腳板會逐漸有酸麻的感覺;若再勉強不休息,腳很快便會感到疼痛;而穿愈高的鞋子,這樣不舒服的感覺會愈快出現。或許有人會說,看到許多女性穿高跟鞋似乎十分輕鬆,甚至可以跳舞。但要注意的是,那是她們已經「習慣了」。此外,目前醫學已研究並提出警告,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容易出現背部和膝部等相關病變,需要特別注意。
  
因此當我們以現在的觀點一昧批評古人時,或許應設身處地為古人想想外,也別忘了回頭想想自己,或許我們與古人所做的事情內涵是相似的,只是表現出來的程度與現象有所不同罷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7-9 17:2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封建可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5 13: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