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制造業的困局絕非孤立
在2011財年中,夏普預計淨虧損38億美元;索尼預計虧損29億美元,已是連續四年虧損;松下更是創下年度虧損之最,預計虧損102億美元;安全芯 片巨頭爾必達也於日前申請破產保護……
日本制造業的困局絕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消費電子制造業“多米諾效應”的蔓延。飛利浦已經放棄了電子領域,專注於醫療保健和照明系統業務。西門子早已將主營業務托付給了工業解決方案、能源、醫療和城市基礎設施。IBM已於2004年賣掉了PC業務,並成功向軟件和服務轉型。可以說,消費電子業務正在成為跨國企業的“瘦狗”,不斷被有計劃地放棄。
放棄,為了更好地選擇。日本制造業深諳此道。“二戰”後,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索尼取得了晶體管的制造權,將其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僅使日本企業搭上世界半導體產業的快車,而且將日本電子產品推向了晶體管的故鄉美國。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迫於日元升值的壓力,日本制造業開始向高精加工和高附加值轉型。以質量、技術和創新為特色的日本信息技術產品,正是這次轉型的結果。
日本制造業的又一輪放棄與選擇在“陣痛”中開啟。一方面,全球工業革命的歷史證明,由於慣性的作用,領導者更容易在新興產業的研發、投入以及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上反應遲鈍。另一方面,日本制造業的放棄與選擇並不從容。前有蘋果和三星的崛起,後有中國企業的追趕;外患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內憂企業接班人問題、創新乏力和自然災害等。再一方面,日本企業正試圖在解決社會問題過程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例如,松下向能源等領域轉變,索尼向綠色產業轉型,富士施樂、愛普生等廢舊產品回收和節能技術研發已經形成新的生產力。
不難看出,日本制造業放棄的是基於傳統工藝和信息技術的家電、消費電子業務,選擇的是致力於解決能源、環保和健康問題的新技術新產品;放棄的是滿足生活和辦公需求的一般電子產品,選擇的是與社會事業、傳統工業融合的高端制造業。因此,“唱衰”日本制造業為時尚早,高估為中國企業帶來的“超越”機會後患無窮。如果在企業接班人計劃、技術研發體系、產品管理模式等方面執行不力,如果在產品質量、產業融合以及能源、環保和健康等方面創新不足,下一個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的大企業。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