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貢王國(1035~1479)
Aragon,Kingdomof
11~15世紀時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阿拉貢地區的封建王國。因阿拉貢河而得名。
9世紀,當地居民驅逐阿拉伯人,建立阿拉貢王國。925年併入納瓦爾王國。1035年納瓦爾王國國王桑喬三世死後,拉米羅獲得阿拉貢,成為獨立王國,稱拉米羅一世。1104年阿方索一世當政,王國疆界向南擴展,直達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納達。1137年拉米羅二世將其女兒與巴塞羅那伯爵拉蒙·貝倫格爾四世聯姻,導致阿拉貢同加泰羅尼亞合併。1229年海梅一世進佔馬約爾島。不久又征服巴倫西亞。1276年佩德羅三世繼位後征服了西西裏與撒丁島,使阿拉貢王國成為地中海的強國。1416~1458年阿方索五世在位時,阿拉貢王國征服了那不勒斯,王國的版圖擴大到義大利半島。1469年王子斐迪南二世同卡斯蒂利亞王國王位繼承人伊莎貝拉一世結婚。1479年阿拉貢王國同卡斯蒂利亞王國合併,為西班牙統一奠定了基礎。
阿茲特克人
Aztec
墨西哥人數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又譯阿茲臺克人,阿茲特卡人。中心在墨西哥特諾奇,故又稱墨西哥人或特諾奇人。主要分佈在中部的韋拉克魯斯、莫雷洛斯、格雷羅等州。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納華特語,屬印第安語系猶他-阿茲特克語族。原有象形文字。多信天主教,也信眾神,如太陽神、月亮神、春神等,特別是守護神、戰神“威濟洛波特利”。阿茲特克人于1160年由北部的阿茲特蘭(鷺之地),經過2個世紀的漂泊生活後,定居於墨西哥河谷,由遊牧轉為務農。1325年開始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今墨西哥城)。以勤勞和英勇善戰著稱。14~15世紀征服鄰族,疆域擴展,達到瓦哈卡和特萬特佩克,北部達到聖路易斯波托西,東南達到瓜地馬拉,盛極一時,號稱阿茲特克帝國。1518~1521年,西班牙殖民軍佔領特諾奇蒂特蘭,阿茲特克帝國的統治告終。阿茲特克人對墨西哥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形成曾產生深遠影響。“帝國”時代的主要社會組織是部落聯盟。每個部落由20個氏族組成。有部落議事會,由4名行政官吏實行集體管理。部落組織形式不斷改變,以適應定居生活的需要。捕獲戰俘,部分作為人祭,部分淪為奴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財富分配出現了明顯的不均,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已有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萌芽。上層由武士和祭司組成,中間有商人和工匠,最低層為奴隸。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豆類、棉花、煙葉和劍麻等;沿海居民從事漁業。14~16世紀經歷了文藝昌盛時期,吸收、發展和豐富了托爾特克人、米斯特克人的文化。除有象形文字外,天文學和醫學也很發達。為著名的拉丁美洲四大文化基地之一。在服飾方面,男子披短披肩,婦女穿裙子和白色長背心。男女均戴大耳環。阿茲特克人今已成為現代墨西哥居民的組成部分,只有少數人尚保留舊的經濟結構和傳統文化習俗。
米蘭公國(1395~1535)
Milan,Dukedomof
中世紀時期義大利北部以米蘭為首府的封建公國。11世紀末米蘭城即建立起城市公社,12世紀末在反抗神聖羅馬帝國侵略的鬥爭中,維護了本身的獨立地位。14世紀初,維斯孔蒂家族奪取米蘭的政權,開始擴張領土。1386年,吉安·加萊阿佐·維斯孔蒂(1353~1402在位)成為米蘭君主,對內整頓民政稅制,對外以武力兼併領土,先後奪取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維羅納、帕杜亞、比薩、西耶那等城,使米蘭成為可與威尼斯共和國、佛羅倫薩共和國和教皇國相抗衡的封建邦國。1395年,吉安·加萊阿佐被神聖羅馬帝國文策斯拉斯皇帝冊封為米蘭公爵,米蘭公國由此形成。1447年宣佈為共和國。吉安·加萊阿佐死後,國內混亂,各主要城市落入地方專制君主手中。菲利波·馬利亞·維斯孔蒂大公在位時期(1412~1447),國力迅速恢復,擴大北方領地。1450年,雇傭兵首領弗蘭西斯科·斯福爾扎(1401~1466)奪取權力,重建米蘭公國,自封為大公。1535年,米蘭公國淪為西班牙領地。
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
為12世紀左右出現的組織,其成員主要來自於聖瑪麗醫院的條頓和日耳曼勳章,主要是在1190年左右由盧比克和不萊梅的城市居民所支援。
而在1211年,為了保護匈牙利而征服外西凡尼亞(位於今天的羅馬尼亞北部)但需求太多土地,而被趕出去。
在1226年應波蘭大公爵的要求前往波蘭東部抵抗普魯士人,並且佔領東普魯士(今天的波蘭北部及俄羅斯的一部份與立陶宛的南部)並且於同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封為普魯士領主。
1237年勢力遠達今天的波羅的海沿岸。
1242年為俄羅斯人打敗。
1386年起立陶宛和波蘭人組成邦聯對抗此一騎士團。
1446年敗於波立聯軍,並且臣服於波蘭國王。
政治上:
騎士團主要由大首領統治(為終身職)是宗教性與貴族化的管理。
經濟與文化上:
在1300年後,貿易十分發達,也建立許多代表性的教堂,屬下城市也多加入漢撒同盟。騎士團的目的,也由宗教的宣揚,變成貿易的管理者。但也由於貿易的發達,使得世俗化的城市日益不滿,而導致1386年後的戰爭。
1525年,大首領albert,接受馬丁路德的建議,宣佈由宗教性的統治,走入世俗化的統治。
1618年,由勃蘭登堡(位於今天德國東部,以柏林為中心)的霍亨索倫(為家族名號)選侯(由權利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諸侯)西格斯蒙德取得東普魯士的管理權。1701年成為普魯士王國。
而原有的條頓騎士團則成為負責幫神聖羅馬帝國政府管理財產的組織,而於拿破侖戰爭時代為拿破侖所解散,戰後由奧地利皇帝法蘭西斯一世恢復為宗教團體。
而取得東普魯士的勃蘭登堡選侯則升格為普魯士王國並且三次瓜分波蘭,並且成為現代德意志帝國(指第一次大戰前1871-1918年)的始祖, 而戰後則有但澤問題,為第二次大戰的導火線之一,二次大戰為俄羅斯所取得。
拜佔廷帝國 Byzantines
西元323年,康士坦丁大帝將羅馬首都遷移到希臘城市拜佔廷(後來稱為Constantinople即現在的伊斯坦堡Istanbul)並更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以義大利為中心,東羅馬帝國則環繞著整個土耳其和黑海區域。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得名拜佔廷帝國。
當羅馬遭到野蠻民族進攻,最終四分五裂之後,帝國的東半部份一直保持著昔日輝煌的榮譽稱號。拜佔庭(Byzantium,就是原來的君士坦丁堡),這一稱號的始創者是十四世紀古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 從那時候起,拜佔庭王朝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應付那些處於黑暗時代的野蠻民族的瘋狂進攻。按照ES的說法,Byzantine一詞是從原本的Byzantium演變而來,後者是古希臘的一座城市,靠近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是連接黑海與愛琴海的重要通道。當整個羅馬帝國崩潰于野蠻民族的入侵時,君士坦丁堡倚仗著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和便捷的海上通道而倖免于難。
在歷史上,拜佔庭的確是一個十分強大的王朝,它具備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非常優秀的科學技術。它長時期地統治著整個地中海地區,並擁有強悍的軍團。拜佔庭王朝不僅保持了原本屬於古羅馬帝國的領土,而且還進一步囊括了中東和希臘地區。當歐洲的其他國家還在慢慢地從黑暗時代復蘇之時,拜佔庭王朝保持著由羅馬帝國延續下來,非常先進的文明程度。
大辛巴威遺址 位於辛巴威的馬斯溫戈省,距辛巴威首都哈拉雷250公里,它證明南部非洲曾經有過高度發達的黑人文明。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辛巴威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衛城上向下俯瞰。在內城和衛城之間是一片開闊的谷地,谷地上有一些零星而低矮的石頭建築。
辛巴威在班圖語中是"石頭建築"的意思。這座令人難以忘懷的古城遺址景色壯麗,長年蒼翠,面積達6平方公里,分為內城和衛城兩個部分。內城是一個由稍呈彎曲的石墻圍成的橢圓形建築。城東、南、北二面分別有一個進出口,共用去90多萬塊花崗岩巨石。巨石之間不用灰漿黏結。內城墻內還有歷史更為久遠的矮墻,與其他幾道斷壁殘垣連接,從而將內城分割成為好幾塊大小不等的圍場,縱橫交叉,通道猶如婉蜒曲折的小路。人們在裏面走仿佛進入迷宮一般,神秘莫測。內城東面坐落著一座實心的圓錐形石塔,塔高11米,底部直徑為6米,頂部直徑約2米。
衛城建於高約700米的山頂上,城墻全長244米,高達15米。其入口是一條只容一人通行的階梯,階梯的臺階由大圓石和峭壁中間修鑿而成。衛城是順著山勢的自然走向建造的,聰明能幹的石匠憑藉熟練的技巧,將山上天然的岩石和用花崗岩砌成的石塊砌成一座天衣無縫的宏偉建築物,其中有一段城墻還築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的山嘴上,煞為壯觀,令人讚嘆不已。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