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序星變星 在主序星的變星主要是爆發變星頗令人訝異,她們通常是非常重(沃夫-葉瑞星)和非常亮(鯨魚座 UV)的恆星。
沃夫-瑞葉星
沃夫-瑞葉星是大質量的高溫星,她們經歷週期性的質量爆發,造成平均0.1等的光度變化,恆星光譜線中有變寬的氦、氮、碳、和氧的發射譜線。
閃光星
耀星
耀星也就是鯨魚UV型變星,是非常黯淡的主序星,會規律的發出閃光。它們的亮度會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增加2等級,然後在30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回復原來的光度。有些鄰近的紅矮星是閃光星,像是半人馬座比鄰星和沃夫359。
巨星和超巨星
大的恆星很容易流失物質,因此巨星和超巨星是爆發變星是頗為普遍的。
高光度藍變星
也稱為劍魚S型變星,已知最明亮的變星都屬於這一型,例如特超巨星的海山二(船底座η)和天鵝座P。
仙后γ型變星
仙后γ型變星是BIII-IVe 型的恆星,變光是因為高速的自轉將赤道區域的物質拋出恆星的表面,她們的光度起伏不定,可以達到1.5等。
北冕座R變星
雖然在分類上是爆發型的變星,但是這類變星不會經歷週期性的增光,取而代之的是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最大光度,反而在短時間內光度會突然不規則的降低1~9個星等,然後在幾個月內緩緩的回復到最大亮度。這種變化被認為是塵埃在恆星的大氣層內形成的機制造成的,當塵埃形成並在恆星移動時,溫度終將低至塵埃冷凝的溫度之下,這時光線的傳導會受到遮蔽,於是造成恆星光度下降;當塵埃逐漸消散時,光度也就逐漸回復了。 北冕座 R是一顆原恆星,其他的例子包括小熊座Z和金牛座SU。
爆發雙星
獵犬RS型變星
這類是有色球活動和閃焰的長周期密近雙星系統,典型的週期在1至4年,活動週期可以和太陽的太陽週期比較。這種類型常會縮寫為獵犬座RS,其原型也是食雙星。
激變變星或爆發變星
超新星
超新星是最戲劇化的激變型變星,可能是宇宙中最激烈的的事件。一顆超新星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釋放出相當於整個星系的能量,亮度增加20等級以上。超新星質量數倍於太陽的大質量恆星死亡過程中的現象,恆星的外層以每小時數千公里的高速向外逃逸,剩下來的是一顆波霎。奔離的氣體可能會成為被稱為超新星殘骸的雲氣,最有名的就是蟹狀星雲,是西元1054年在中國和北美洲都曾記錄下的超新星造成的雲氣。
超新星也可能經由物質向白矮星的傳輸而產生。如此產生的超新星在變光曲線上的絕對亮度會有明顯的特徵,所以這種超新星可以做為估計其他星系距離的標準燭光。
被研究得最多的超新星是位於大麥哲倫星系的SN 1987A。
新星
新星以是戲劇性爆炸的結果,但不同於超新星的是未導致主體的毀滅。它們是很接近的雙星,而且在數十年、數世紀或數千年會再復發。依據它們的光度變化曲線,新星被分為快速、慢或極慢。曾有些裸眼可見的新星被記錄,1975天鵝座新星是在最近歷史上第二亮的新星。
矮新星
矮新星是有一顆白矮星的物理雙星,而伴星物質的傳輸使得光度規律性的爆發。 矮新星有三種類型: 雙子座U型:這一類型在週期中有5-20天的爆發,跟隨著數百天是安靜不變的期間,在爆發期間光度增加2-6等級。這一類型也稱為天鵝座 SS型變星。 鹿豹座Z型:這一類型的變星有部分在最大和最小光度之間,光度變化偶爾會停止不變,在所謂高源區發生停頓的現像。 大熊座SU型:這些變星有經常性和小規模的爆發,超大的爆發則很罕見。這些聯星的軌道週期通常在2.5小時以下。
仙女Z型變星
這些共生的聯星是由紅巨星和高溫藍星發展出的氣體和塵埃包覆著,它們像新星一樣的爆發,光度的變化可以達到約4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