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將,是中國人最喜歡玩的一種牌戲。關於麻將的起源,歷史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人認為是在春秋戰國時代,也有人認為是明朝萬曆年間,更有人說麻將其實是宋朝司馬光發明的,可是也沒有確實的根據﹔下面這兩篇"麻將起源於護糧倉"和"宋朝 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可以說是較有根據的。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
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蔆s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遊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這種遊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向。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即得賞發財。「碰」,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杠」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繫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宋朝 楊大年 著的"麻將經"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 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
到了道光年間,秀才 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遊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
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 陳實門為此傷透 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還有
1.麻將發明者為寧波人陳魚門,
發明時間約在同治三年。
2.原屬皇家和王宮貴族的遊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
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幾百年後,漸漸風行於大江南北,
流行範圍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而且流傳海外
3.麻將牌是由馬吊牌、紙牌演變而來,而馬吊牌的前身是博戲,博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娛樂游戲。據歷史記載,博戲至少產生在殷紂王之前。博戲是由六支箸和几個棋子組合而成。矯實際上就是今天打麻將用的骰子,只不過是作竹子做的。
比賽雙方輪流擲箸,根據大小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法。
漢魏之后,博戲的棋子與箸分開,向象棋方面演變,最后成了今天的中國象棋。而箸成了五木,也就是五個木制的骰子,成為獨立的博戲用具,以擲點分出勝負。骰子最初由玉制成,后改為骨制,并由五木改為兩骰,是六面刻點的立方體,點數從一至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獨立的博具。兩個骰子變為六個,其組合方式也變得復雜起來,當時稱骰子格。
馬吊牌是由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值的紙牌演變而成,確切的時間是在明代天啟年間。馬吊牌整副牌共有40張,由萬貫、十萬貫、索子、文錢四種花色組成。
由四人打,分庄家和閑家,閑家三個合打庄家,目的是打其下庄。到了明未清初馬吊牌又分化出一種叫“紙牌”的游戲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剛開始60張牌,分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 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四人先各取十張,之后依次取牌、發牌,三張邊在一起為一副。三副加一對牌者為“和”。后來,人們覺得牌太少,便將兩副牌合成120張來打,又有了吃、碰、順的組合。清末紙牌又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和中、發、白三主牌。后來人們覺得拿完牌還做不成牌,頗感失望,于是又添了聽用,可以替代任何牌。最初聽用只有兩張,后增了更多張。因為紙牌數量一多,打起來很不方便,便改成骨制,麻將牌也就由此產生了。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