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自然系列
香港雖然地小人多,然而大家對這片土地又有多小認識呢?
自然奇觀版會為你們介紹香港一些可能聽說過,但又未曾見識過的自然地理、環境設施。
好讓大家能安坐家中,茶餘飯後,或一天辛勞工作之後,亦能多少了解香港大自然的一面。
香港地質公園
香港地質公園,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公園名錄,範圍涵蓋新界東北及西貢東部,分為沉積岩及火山岩兩大園區,佔地約五千公頃,其中六方柱石等獨特地貌,是世上罕有,零九年十一月取得國家地質公園的資格,至今吸引超過一百五十萬訪客參觀。
香港的地質主要由火成岩、沉積岩及花崗岩構成,其中花崗岩佔香港總面積約三分之一。
相對於45億歲的地球,香港的岩石年紀尚輕,可追溯至4億年前的泥盆紀。當時香港由大片河谷平原覆蓋,海岸地區也將海洋生物的殘骸沉積到沿岸海洋軟泥之中。這些沖積物逐漸形成新界東北部船灣、黃竹角咀和赤門北岸一帶的岩石。
2億9000萬年前的二疊紀時期,香港再次被淺海所淹,沉積物混入砂礫、海洋動物及珊瑚的殘骸,經過沉埋、壓迫,岩石被巨大的地殼力量扭曲及變形,形成摺曲、拱起或斷層的狀態。這類岩石分佈於吐露港的馬屎洲和丫洲。
1億6400萬至1億4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香港發生多次火山爆炸,噴出大量熔岩及火山灰。香港的岩石約有一半由火山岩所形成。噴至火山口邊的火山灰冷卻成為切面是六邊形的石柱,可見於果洲群島及今萬宜水庫。而未有噴出的熔岩則在地底深處慢慢冷卻凝固,形成藏有粗大礦物顆粒的花崗岩。
1億年前白堊紀的香港則是一片乾燥荒蕪,中國大陸的洪流偶爾會把砂石和軟泥沖積到香港,形成紅色的岩石層,見於東北部的赤州和烏蛟騰。考古學家發現這個時期的岩石並無生物痕跡,但廣東省內發現的白堊紀恐龍化石則反映鄰近地區可能有恐龍出沒。
直至8000萬至5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和第三紀早期,氣候變得潮濕,香港逐漸形成遼闊的淺湖。雨季和旱季循環交替,為湖底的軟泥舖上一層又一層的鹽分凝固物,形成東平洲所見的粉砂岩薄層。
到了5000萬年前的第三紀,氣候和現時一樣溫暖潮濕,陸地隆起,風化侵蝕形成今日地理景觀。
200萬年前第四紀的冰河時期,大片冰原由南北極推進,全球水平面下降;到了1萬8000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期,海面比現時低130米,香港陸地面積會在南邊多120公里。至6000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回升,淹沒山谷形成彎彎曲曲的海岸線,以及兩百多個島嶼。
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
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的特色為變化多端的地質地貌,以及極高的地質多樣性。園區岩石的年齡為4億至3.2億年前,即泥盆紀至古近紀。黃竹角咀一帶擁有香港最古老的岩石。新界東北園區的四個景區為:
1.東平洲:
2.印洲塘:
3.赤門:
4.赤洲-黃竹角咀:
西貢火山岩園區
西貢火山岩園區的特色為六角形岩柱群和海岸侵蝕地貌。這些六角形的岩柱群是現時所知世界上面積和體積最大的,積類為凝灰岩,由酸性火山灰構成。岩柱體積粗大,直徑平均達1.2米。與之相比,北愛爾蘭著名的世界遺產巨人堤道六角形岩柱,岩石直徑只得0.5米。岩柱群北起萬宜水庫東壩,西至果洲群島,面積150平方公里。岩柱群大部份位於海底,但估計暴露於海岸的數量約有20萬條。園區岩石的年齡為1.4億年前,即晚晚白堊世。
5.橋咀洲:
6.糧船灣:
7.甕缸群島:
8.果洲群島:
遊覽地質公園注意事項 Ⅰ
■勿獨自前往遊覽岩石或地貌。
■勿在天氣惡劣時遊地質公園。
■部分島嶼及沿岸地區不宜登島遊覽,宜安排乘船遊覽,並避免在吹強勁東風時前往。
■對四周環境的變化及潛在危險(例如急流、懸崖和陡坡)保持高度警覺,石面濕滑時須格外小心。
■穿著適當的登山鞋、衣服及戴上帽子,並帶備手套、急救用品及雨衣。
■帶備足夠飲用水及乾糧,以補充體力。
■須留意部分地區流動電話網絡覆蓋可能並不全面。出發前告知親友郊遊路線及大約回程時間,以防萬一。
■切勿攀爬岩柱或踐踏遭受嚴重風化或侵蝕的岩石表面;須留意鬆散或光滑的岩石。
■切勿帶走任何岩石、化石、礦物或泥沙;挖掘、破壞或污損任何岩石均屬違法。
遊覽地質公園注意事項 Ⅱ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香港地質景點的保育,全賴我們攜手推動!
多謝觀賞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