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和「德」
「道」
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
是「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道」。
《道德經》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所說的「道」
即是指「宇宙」的本體,
又是指「自然」的規律。
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之物,
不論貴賤、貧富、聰愚,高低,一律平等。
道教強調,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
都能夠學道、得道。
「德」
《道德經》中所說的 :
「上德」、「玄德」、「常德」、
「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
《清靜經》中說: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因此,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
並將「道」和「德」,
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
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積德。
《道教義樞‧道德義》說:
「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二,二而不二」。
便是說,凡符合「道」的準則,便是「有德」;
凡違反「道」的準則,便是「無德」。
《西升經‧序》云:「道之在我謂之德」。
按照「道」的準則,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
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
以達到太平和仁愛。
道教將「德」按態度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
所謂「陰德」 :
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
所謂「陽德」 :
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
道教提倡「陰德」密惠,
「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
故道教核心內容便以其“尊道貴德”
和“以德修身證道真”的精神來起教化功用。
道德經
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白話譯文:
「道」是可以說的,
但說出來了,就不是那永恆的「道」。
「名」是可以表白的,
但表白出來了,就不是那永恆的「名」。
在還沒有名之前,
那個無分別的狀態是天地的本源;
既有了名後,
這個分別的狀態便是萬物生長的始。
回到永恆而無分別的狀態,
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奧妙。
經由永恆而現出分別的跡向,
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表現。
無分別的狀態、有分別的跡向,
兩者都出於恆常的「道」體;
但在表達上,名稱卻是不同的。
就這樣的不同而又同,
我們叫它做「玄同」。
「玄同」
是說和生命的玄遠之源相同,這便是「道」;
「道」是萬有一切所依歸及開啟的奧秘之門!
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
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
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話譯文:
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美」,這樣就不美了。
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善」,這樣就不善了。
「有」和「無」兩者相伴而生;
「難」和「易」兩者相伴構成;
「長」和「短」兩者相待而現;
「高」和「下」兩者相待依倚;
「音」和「聲」兩者互為和合,
「前」和「後」兩者互為隨從,
貫通天、地、人的聖人了然於心,
能用「無為」來處事,
用「無言」來行教,
萬物就這樣不離開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長著。
「道」生育了它,但不佔有它;
「道」長養了它,但不依恃它;
成了功,卻不居功;
就因不居功,才可永遠不離。
第三章 :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譯文: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才可使人民不鬥爭;
不珍視難得的東西,才可使人民不偷盜;
不現出貪慾,才可使人民的心不紛亂。
聖人治國,放空了心靈,
填飽了肚子,柔弱了意志,強韌了筋骨,
守著恆常之道,使人民不執著、不貪慾,
使自作聰明的人不敢有所作為,
回到不為什麼目的的作為,
自自然然就能達到無不治的目的。
第四章 :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白話譯文:
「道」是生命之源!
雖然虛空無形,其用卻無窮無盡。
它似像是萬物所匯歸的地方。
藏匿了銳利,解開了糾紛,
柔和了亮光,和同了塵世,
它深湛難知,卻像是在你的左右,
不知它在哪產生 !
只知在萬象出生之前它就存在了。
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譯文:
天地無所偏愛,
任其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無所偏愛,
對百姓任其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它就好像個大風箱一般,
虛空而沒有窮竭,拉動它就愈來愈有勁,
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
倒不如默默守著中道而行。
第六章 :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白話譯文
虛空的變化是不生不滅,
故名玄牝,
玄牝之本為天地之根,
它連綿不斷,永恆存在,永不停歇。
第七章 :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
故能成其私。
白話譯文:
天地是長久的,
天地何以能既長且久呢!
祇因為它不偏私地生長著,
因此能長久地生長!
聖人了然於心,
因此把自己放到後面去,
這樣反而為人擁護愛戴,
把自己置身事外,捨自名利,不求身存!
正因為他能沒有私心,所以能夠成就他自己。
第八章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話譯文:
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
看似柔弱卻是包容,
水之善在利萬物,而不與它們爭,
處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
卻因而接近於「道」。
心要學水一般的包容,
交往要待人以誠,
說話要言而有信,
為政要不偏不倚,
行事要竭盡所能,
心常而善先行,
正因為無爭,因此不會有過失怨恨!
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白話譯文:
常要維持著滿盈,倒不如適可而止!
物常持鋒利,當不能長久使用,
金玉滿堂,卻不能作守財奴;
因富貴而驕慢,將自取其咎;
名成利就了,便應退身事外,
這才是自然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