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434|回覆: 32

[科普物理] 科技論: 掌握時空的穿梭先可進入時間旅程【相對論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7-11 12:5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箂茵哈特 於 2011-7-11 12:58 編輯

科技論:

其實最偉大嘅地球人物理學家可算是愛因斯坦及牛頓囉! 沒有佢地我們今攻科技發展及認知科學那有進步及廣泛人通譯易明.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到後期嘅廣義相對論串連起來, 內容大致可分為時空與物質、能量的關係。當速度、質量、引力等數值

遠超於日常生活中使用嘅物理學即牛頓定律。其實兩者對我們日後的研究基礎絕對是莫大之幫助.

至於相對論是分析各現象時不是以空間或時間為尺度。而是由光開始, 光的前進方式去計算。所以在思維上要以光的尺度為

出發點基礎,那空間及時間不再是絕對的。這就能出現相對性之變化。

至於愛因斯坦理論成方程式是 R(uv)-1/2g(uv)R=8兀G/C4 T(uv) 在於此方程式表示出時空的形狀取決於物質及能量的分佈

相反地物質及能量分佈也能夠左右時空的形狀。例如: 某巨大質量的點附近時,時空的形狀會變得與周遭不同,而事實上

日全食現象發現到太陽鄰近的星光也時空扭,而稍微偏離了實際位置了。

至於引力場如強大到連光也逃不掉,即黑洞這類超級吸引力強,就連光也避不開吸進去,至於重力波、引力到光的高速度

等也可引証到時間是否會變慢起來,在於相對論也有解釋到的。

其實相對論中也提及到時間、空間、物質等存在交互作用,那麼在同一空間中能否自由轉移時間及空間呢?

美國杜蘭大學的提普勒(Frank J Tipler)就曾做過計算,一個質量很大、無限長的圓柱體,若沿著軸心以接近光速自轉。

便可讓航天員造訪他自己的過去;同樣的,這也是拖著光線繞著軸,以封閉曲線運動。提普勒認為每2500轉的高速度旋轉

質量與直徑10公里長100公里的太陽相同的圓筒就能夠實踐時光之旅。

另一說法是蛀孔即稱虫洞就是可穿梭時間與時空。而這是一位美國理論物理學家kip stephen thorne發表的,利用虫洞

用作時光旅行之概念。就能夠穿梭時空移轉或遠征。此外! 將單則的出入口以近似到光速移動,就可能流回過去的地方。

至於虫洞的理論是連接吞沒周圍物質及吐出物質之區域,所以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間的黑洞就是這通往未來及古今之

時空門所在地。

人類對於這方面知識還未有重大突破,單靠理論是不可行的,必須要用研究及實驗先可達成效。但以目前的科技必先

解決飛行到光速之問題包括推動力及實體的受壓到物質上的防治力等。小型物件也層在90年代有科學家已經令到一件

物體瞬間轉移到另一處地方。不過成功又如何!? 因大型物件在於物質上由穿梭到解體再重組是否可達100%呢?

只要稍有漏洞已經可改變該物件之原體。這方面要解決倒困難極。




編制:車仔
文章:車仔副戶口
日期11/07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1-7-11 20:04:4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認! 我睇唔明
but thx for shar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1 22:04:4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1 22:35:32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深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2 04:4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sewqas 的帖子

如果你不是物理高才生,要理解愛因斯坦及其相對論並非易事。

傳説當年有一位人兄請愛因斯坦簡單介紹一下相對論。愛因斯坦就打個比方説,如果把你放在火上烤,幾分鐘你都會感覺很長;相對地如果你跟漂亮女女出去玩,幾個小時你都會感覺很快。這就是相對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2 05: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1-7-12 05:10 編輯

回應 箂茵哈特 的帖子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任何物體或資訊運動的速度可以超過真空中的光速。

我分享一種叫做時間膨脹是一種物理現象,來看看時光之旅的可行性。

兩個完全相同的時鐘之中,拿著甲鐘的人會發現乙鐘比自己的走得慢。這現象常被說為是對方的鐘「慢了下來」,但這種描述只會在觀測者的身上才是正確的。任何同一個座標繫上的觀測者所測量出的時間,都以同一個速度前進。時間膨脹效應適用於任何解釋時間速度變化的過程。

日常生活中,就算是高速的太空飛行,造成的時間膨脹效應也太小,一般很難被探測到,因此可被忽略。只有在物體達到30,000 km/s(光速的1/10)以上時,時間膨脹才顯得十分重要。

有了時間膨脹效應,人們在以極高速運動的時(接近光速),儘管外界已經經歷了很長的歲月,自己卻沒什麼老化,因爲極大的速度會使飛船(和裡面的所有物體)的時間減慢。也就是說,飛船的時鐘走了一圈,地球上的時鐘已經轉了許多圈了。只要速度夠高,這個效應便會明顯地顯示出來。

比方説,旅行者似乎只航行了一年,對地球上的人來説卻有十年之久。實際上,只要以地球引力加速度(9.80665 m/s2)行進,旅行者在有生之年完成的旅行距離為光從大爆炸起到現在走過的距離,也就是137億光年之遠!這個旅行者回到地球後,地球已經經過了數十億年了。這個題材被用於Pierre Boulle的長篇小説《人猿星球》中。

另一個問題是,在這麼高的速度下,空間裏的粒子會折射,成爲高能量的宇宙射線。要想飛船不被毀滅,我們必須用到一些不可思議的防輻射措施。其中一種建議的措施是利用強電磁場把前來的物質離子化,或把它們反出去。

所以就以理論來說,就算他朝人類能夠發明一種以無限接近光速(因為光速不可超越)的物體運動,也只能無限地把時間減慢;而不能超越光速(時間),回到過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2 12: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都係多啦A夢的時光機和隨意門簡單方便D!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2 19:4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800men 的帖子

多啦A夢的時光機和隨意門也可以用樓主文章中的"虫洞理論"去解釋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7-12 20:35:36 | 顯示全部樓層
即是地球上未有突破相對論的物質學能負荷超越

那~ UFO外星船, 已經突破了我們的科技知識及物質上控制

例如用上電池波或磁力場之類防衛網, 可抵禦去到或超越光速

即是人類必須尋找出我們科技以外之事及理論先可穿梭時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2 20:55:10 | 顯示全部樓層
容許小弟作最後一個補充,來完善時光之旅的可行性。在現世物理學之下,沒有任何物體或運動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即是說我們雖能將時間減慢,受限於物理學定律,我們不能將時光倒流。

奇點 -- 物理學奇點,全稱“奇異點”,物理學上一個存在又不存在的點。

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識的錯覺。時間是因為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讓人們產生了時間的覿念。在奇點處,隨著宇宙的誕生,開始有了變化,是宇宙的開始。經典廣義相對論預言奇點的存在,但由於現有物理理論都在該處失效,也就是說不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來描述在奇點處有些什麼。

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熱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點」,你可以說它不存在,因為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點失效。

由於已經能夠證明黑洞的存在,又確定黑洞的中心是一個奇點,這裡就從黑洞入手。很顯然,光線是無法從黑洞上面逃逸出來的,這就是說明黑洞的引力加速度和表面逃逸速度都是超光速的。現有的定律是把撞到奇點上的物質看作“消失”了,事實上,物體在接近奇點的時候會被很快的加速到光速以上,而根據以前的證明,超過光速就會跳到另外一個時空,所以根本就不用管這個可憐的物體,他和當前時空沒有關係。根據以上的推理,就可以對奇點做一個新的定義,奇點是現有時空上的一個破損點。換句話說,奇點就是時空隧道的入口,假如能忍受加速度造成的潮汐力,完全可以從這裡出去。

P.S. 廣義相對論只預言了奇點的存在,但實際能解釋奇點存在的,是霍金量子力學理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2 21: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來相對論的愛因斯旦, 又著同一種色即是空, 本來無一物. 呵呵~

霍金的量子考學理論也是只有神經佬或非地球人先可創出這理論的~

全部都系癲佬~ 已經跳出左人類界限. 去到神的境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2 22: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開心加加 的帖子

愛因斯坦、霍金,與及很多千古留名的物理學家,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前行;

希望找出一個能夠解釋世間宇宙萬物的理論:"統一場論"。

或者,將來會有另一個超越人類界限的神經佬出現,實現前人既夢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3 18:13:09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個質量很大、無限長的圓柱體

去兵到搵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6 20:47:4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7-16 20:53 編輯

加小小分享
相對論
相對論(英語:Theory of relativity)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理論,主要由愛因斯坦創立,依其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出給物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它們共同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相對論極大的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時空」等全新的概念。不過近年來,人們對於物理理論的分類有了一種新的認識——以其理論是否是決定論的來劃分古典與非古典的物理學,即「非古典的=量子的」。在這個意義下,相對論仍然是一種古典的理論。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分野
傳統上,在愛因斯坦剛剛提出相對論的初期,人們以所討論的問題是否涉及非慣性參考系來作為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分類的標誌。隨着相對論理論的發展,這種分類方法越來越顯出其缺點——參考系是跟觀察者有關的,以這樣一個相對的物理對象來劃分物理理論,被認為較不能反映問題的本質。目前一般認為,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於所討論的問題是否涉及引力(彎曲時空),即狹義相對論只涉及那些沒有引力作用或者引力作用可以忽略的問題,而廣義相對論則是討論有引力作用時的物理學的。用相對論的語言來說,就是狹義相對論的背景時空是平直的,即四維平凡流型配以閔氏度規,其曲率張量為零,又稱閔氏時空;而廣義相對論的背景時空則是彎曲的,其曲率張量不為零。

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中介紹了其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建立在如下的兩個基本公設上:
狹義相對性原理(狹義協變性原理):一切的慣性參考系都是平權的,即物理規律的形式在任何的慣性參考系中是相同的。這意味着物理規律對於一位靜止在實驗室里的觀察者和一個相對於實驗室高速勻速運動着的電子是相同的。
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下是恆定不變的,這用幾何語言可以表為光子在時空中的世界線總是類光的。也正是由於光子有這樣的實驗性質,在國際單位制中使用了「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內所走過的距離」來定義長度單位「米」(公尺)。
在狹義相對論提出以前,人們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各自獨立的絕對的存在。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首次提出了時空的概念,它認為時間和空間各自都不是絕對的,而絕對的是一個它們的整體——時空,在時空中運動的觀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參照系,可以定義「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即對四維時空做「3+1分解」),而不同的觀者所定義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是不同的。具體的來說,在閔氏時空中,而如果一個慣性觀者(G)相對於另一個慣性觀者(G')在做勻速運動,則他們所定義的時間(t與t')和空間({x,y,z}與{x',y',z'})之間滿足勞侖茲變換。而在這一變換關係下就可以推導出「尺縮」、「鐘慢」等效應,具體見狹義相對論條目。

在愛因斯坦以前,人們廣泛的關注於麥克斯韋方程組在伽利略變換下不協變的問題,也有人注意到過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所基於的實驗(如光程差實驗等),也有人推導出過與愛因斯坦類似的數學表達式(如勞侖茲變換),但只有愛因斯坦將這些因素與古典物理的時空觀結合起來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並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觀。在這一點上,狹義相對論是革命性的。

廣義相對論
在本質上,所有的物理學問題都涉及採用什麼時空觀的問題。在二十世紀以前的古典物理學裡,人們採用的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而相對論的提出改變了這種時空觀,這就導致人們必須依相對論的要求對古典物理學的公式進行改寫,以使其具有相對論所要求的勞侖茲協變性而不是以往的伽利略協變性。在古典理論物理的三大領域中,電動力學本身就是勞侖茲協變的,無需改寫;統計力學有一定的特殊性,但這一特殊性並不帶來很多急需解決的原則上的困難;而古典力學的大部分都可以成功的改寫為相對論形式,以使其可以用來更好的描述高速運動下的物體,但是唯獨牛頓的引力理論無法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體系下改寫,這直接導致愛因斯坦擴展其狹義相對論,而得到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左右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中給出了廣義相對論最初的形式。他首先注意到了被稱之為(弱)等效原理的實驗事實: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是相等的(目前實驗證實,在10 − 12的精確度範圍內,仍沒有看到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差別)。這一事實也可以理解為,當除了引力之外不受其他力時,所有質量足夠小(即其本身的質量對引力場的影響可以忽略)的測驗物體在同一引力場中以同樣的方式運動。既然如此,則不妨認為引力其實並不是一種「力」,而是一種時空效應,即物體的質量(準確的說應當為非零的能動張量)能夠產生時空的彎曲,引力源對於測驗物體的引力正是這種時空彎曲所造成的一種幾何效應。這時,所有的測驗物體就在這個彎曲的時空中做慣性運動,其運動軌跡正是該彎曲時空的測地線,它們都遵守測地線方程式。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愛因斯坦得到了其廣義相對論。

系統的說,廣義相對論包括如下幾條基本假設。:

廣義相對性原理(廣義協變性原理):任何物理規律都應該用與參考系無關的物理量表示出來。用幾何語言描述即為,任何在物理規律中出現的時空量都應當為該時空的度規或者由其導出的物理量。
愛因斯坦場方程式:它具體表達了時空中的物質(能動張量)對於時空幾何(曲率張量的函數)的影響,其中對應能動張量的要求(其梯度為零)則包含了上面關於在其中做慣性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方程式的內容。
在現有的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等效原理是可以由其他假設推出。具體來說,就是如果時空中有一觀者(G),則可在其世界綫的一個鄰域內建立的侷域慣性參考系,而廣義相對性原理要求該繫中的克氏符(Christoffel symbols)在觀者G的世界綫上的值為零。因而現代的相對論學家經常認為其不應列入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Synge就認為:等效原理在相對論創立的初期起到了與以往古典物理的橋樑的作用,它可以被稱之為「廣義相對論的接生婆」,而現在「在廣義相對論這個新生嬰兒誕生後把她體面地埋葬掉」。

如果說到了二十世紀初狹義相對論因為古典物理原來固有的矛盾、大量的新實驗以及廣泛的關注而呼之欲出的話,那麼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則在某種意義下是「理論走在了實驗前面」的一次實踐。在此之前,雖然有一些後來用以支持廣義相對論的實驗現象(如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但是它們並不總是物理學關注的焦點。而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相對論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並非是出於有一些實驗現象急待有理論去解釋的現實需要,這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是並不多見的。因而在相對論提出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其進展並不是很快,直到後來天文學上的一系列觀測的出現,才使廣義相對論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到了當代,在對於引力波的觀測和對於一些高密度天體的研究中,廣義相對論都成為了其理論基礎之一。而另一方面,廣義相對論的提出也為人們重新認識一些如宇宙學、時間旅行等古老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描寫微觀物質的一個物理學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

19世紀末,古典力學和古典電動力學在描述微觀系統時的不足越來越明顯。量子力學是在20世紀初由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定諤、沃爾夫岡·包立、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玻恩、恩里科·費米、保羅·狄拉克等一大批物理學家共同創立的。通過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的結構以及其交互作用的見解被革命化地改變。通過量子力學許多現象才得以真正地被解釋,新的、無法直覺想像出來的現象被預言,但是這些現象可以通過量子力學被精確地計算出來,而且後來也獲得了非常精確的實驗證明。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交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

物理意義
量子力學與古典力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測量過程在理論中的地位。在古典力學中,一個物理系統的位置和動量,可以無限精確地被確定和被預言。至少在理論上,測量對這個系統本身,並沒有任何影響,並可以無限精確地進行。在量子力學中,測量過程本身對系統造成影響。

量子力學可以算作是被驗證的最嚴密的物理理論之一了。至今為止,所有的實驗數據均無法推翻量子力學。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它「幾乎」在所有情況下,正確地描寫能量和物質的物理性質。雖然如此,量子力學中,依然存在着概念上的弱點和缺陷,除上述的萬有引力的量子理論的缺乏外,至今為止對量子力學的解釋存在着爭議。

萬有引力
試圖描寫引力的量子模型被稱為量子引力。人們推測,承載引力交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應該自旋為2,被稱為引力子。然而至今為止,萬有引力仍無法使用量子的交互作用模型來描述。作為一級近似,人們發展了彎曲時空的量子場論。考慮強引力場引起的粒子產生消滅的理論被稱為半古典引力。在強引力場比如黑洞附近,或者將整個宇宙作為整體來看的話,量子力學可能遇到了其適用邊界。目前使用量子力學,或者使用廣義相對論,均無法解釋,一個粒子到達黑洞的奇異點時的物理狀況。廣義相對論預言,該粒子會被壓縮到密度無限大;而量子力學則預言,由於粒子的位置無法被確定,因此,它無法達到密度無限大,而可以逃離黑洞。因此 20 世紀最重要的兩個新的物理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互相矛盾。

尋求解決這個矛盾的答案,是目前理論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量子引力)。但是至今為止,找到引力的量子理論的問題,顯然非常困難。雖然,一些亞古典的近似理論有所成就,比如對霍金輻射的預言,但是至今為止,無法找到一個整體的量子引力的理論。目前,這個方面的研究包括迴圈量子重力、弦理論及M理論等。

解釋
假如,量子力學的數學模型,是它的適用範圍內的完整的物理現象的描寫的話,那麼,我們發現測量過程中,每次測量結果的機率性的意義,與古典統計理論中的機率,意義不同。即使完全相同的系統的測量值,也會是隨機的。這與古典的統計力學中的機率結果不一樣。在古典的統計力學中,測量結果的不同,是由於實驗者無法完全複製一個系統,而不是因為測量儀器無法精確地進行測量。在量子力學的標準解釋中,測量的隨機性是基本性的,是由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獲得的。由於量子力學儘管無法預言單一實驗的結果,依然是一個完整的自然的描寫,使得人們不得不得出以下結論:世界上不存在通過單一測量可以獲得的客觀的系統特性。一個量子力學狀態的客觀特性,只有在描寫其整組實驗所體現出的統計分佈中,才能獲得。

愛因斯坦(「量子力學不完整」,「上帝不擲骰子」)與尼爾斯·玻爾是最早對這個問題進行爭論的。玻爾維護不確定原理和互補原理。在多年的、激烈的討論中,愛因斯坦不得不接受不確定原理,而玻爾則削弱了他的互補原理,這最後導致了今天的哥本哈根詮釋。

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具體指在一個量子力學系統中,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
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1926 年 5 月,海森堡被任聘為哥本哈根大學玻爾理論物理學院 (Bohr's Institute) 的講師,幫尼爾斯·玻爾做研究。隔年,海森堡發現了不確定性原理,從而為後來知名為哥本哈根詮釋奠定了的堅固的基礎。海森堡證明,對易關係可以導引出不確定性,或者,使用玻爾的術語,互補性 (complementarity)

不確定性原理時常會被解釋為:粒子位置的測量必然地擾亂了粒子的動量;反過來說也對,粒子動量的測量必然地擾亂了粒子的位置。換句話說,不確定性原理是一種觀察者效應的顯示。

這解釋時常會導致一種錯誤的想法,在概念上,似乎這擾亂是可以避免的;粒子的量子態可以同時擁有明確的位置和明確的動量,問題是我們所設計的最尖端實驗儀器仍舊無法製備出這些量子態。但是,在量子力學裏,明確位置與明確動量的量子態並不存在。我們不能怪罪於實驗儀器。所以,由於這方面的原因,我們最好稱它為不確定性原理,而不是測不準原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6 20:48: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7-18 01:00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v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兩位物理大師的頂級較量 : 玻爾-愛因斯坦論戰 -  愛因斯坦 vs 尼爾斯·玻爾
20世紀20年代的量子力學革命在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研究方向上展開了,而革命後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也是關於如何理解這些改變。這場革命對愛因斯坦的第一個衝擊是1925年維爾納·海森堡提出了矩陣力學,因此就徹底地廢除了牛頓力學中的經典元素。下一個衝擊是1926年馬克斯·玻恩提出量子力學應該被理解為沒有任何因果聯繫的機率。最後,在1927年年底,海森堡和玻恩在索爾維會議中宣布革命結束,量子力學已經不需要更多東西了。在這最後關頭,愛因斯坦的態度從懷疑變成了沮喪。他相信量子力學已經完成了,但是力學為什麼是這樣的,這仍然需要理解。

愛因斯坦拒絕接受量子力學的革命成果反應出他不能接受不確定性原理:粒子在時空中的位置永遠不能被準確地測量,因為量子不確定性的機率不會產生任何確定的結果。他並不是排斥統計和機率本身,而是因為量子力學的理論缺乏足夠的理由。而玻爾當時並沒有被這些問題所困擾,他強調了觀察者的觀察的重要性,提出了互補原理來解決這個矛盾。

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愛因斯坦的觀點隨着時間的流逝發生了些重要的變化。剛開始,愛因斯坦拒絕接受量子的非決定論,他一直在尋找一個解釋從而能夠不遵守不確定性原理。他設計了一些很優秀的思想實驗來尋找能夠同時準確測量兩個不相容的物理量(如位置和速度),或者在同一個過程中同時明確地表現出波和粒子的性質。

愛因斯坦對正統的量子力學概念的第一次攻擊發生在1927年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愛因斯坦指出應該如何利用動能和動量轉化的定理來獲得在干涉的過程中粒子的狀態的信息,而根據不確定性原理和互補原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為了理解愛因斯坦的疑問和玻爾的答覆,請看圖A中的實驗器械。一束光垂直於X方向進入S1上狹窄(相對於波長)的裂縫。通過裂縫後,波發生了繞射使它能夠通過S2的兩個裂縫。接下來,光波在最終的螢幕F上顯示出干涉條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圖A:一段單色光(其中所有粒子都有相同的動量)通過S1並繞射,繞射出的波再通過S2中的兩條縫隙,最後在F上顯示出干涉圖像。在同一時刻只有一個粒子能通過整個設備。根據愛因斯坦,通過測量S1的反衝,我們能夠知道粒子通過了哪一個裂縫,但又不破壞掉整個過程中的波的繞射。

在那時,愛因斯坦的古典理論是主流,量子力學尚未被物理學術界廣泛的接受。而尼爾斯·玻爾同樣是未被廣泛接受的,是異端份子。
不確定性原理是個相當詫異的結果。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明確位置與明確動量的量子態的不存在,是量子力學的一個瑕疵。海森堡試着表明這不是一個瑕疵,而是一個特色,宇宙的一個又深奧微妙,又令人驚訝的特色。為了要達到這目的,他不能使用量子力學形式論,因為他要辯護的正是量子力學形式論本身。

愛因斯坦認為,不確定性原理顯示出,波函數不能夠完全地描述一個粒子的量子行為;波函數只能描述一個系綜的粒子機率性的量子行為。玻爾則主張,波函數能夠完全地描述一個粒子的量子行為。從波函數求得的機率分佈是基礎的,是無法約化的。一個粒子只能擁有明確的位置或動量,不能同時擁有兩者。這是不確定性原理的真諦。就好像魚與熊掌的不可兼得,一個粒子不能同時擁有明確的位置與明確的動量。兩位物理大師的辯論,對於不確定性原理以及其所涉及的種種物理實際問題,延續了很多年。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圖B:單狹縫實驗簡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圖C:單狹縫實驗的固定隔版與其狹

愛因斯坦狹縫
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來挑戰不確定性原理。愛因斯坦認為這個思想實驗,稱為愛因斯坦狹縫問題,能夠同時測量明確的位置與動量,:

愛因斯坦狹縫問題的實驗裝置與單狹縫實驗的裝置類似。最大的不同就是只考慮一個粒子的量子行為。如圖B,假設一片隔版的中間有一條狹縫。朝着這隔版的狹縫發射一個粒子。發射的方向垂直於隔版。粒子穿過了狹縫,再移動一段行程後,抵達偵測屏障。假若不確定性原理是正確的,那麼,這寬度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的狹縫,在粒子通過的時候,給予了粒子的動量大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可以測量隔版的反彈作用至任意精確度。根據動量守恆定律,粒子的動量等於隔版的反彈動量,取至任意精確度;而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只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所以,不確定性原理不成立。
為了實現愛因斯坦的提議,玻爾設計出一個改良的實驗裝置,如圖C。玻爾回應,隔版也是量子系統的一部分。假若要測量反彈作用的動量,同時保持不確定性小於或等於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則必須知道,在粒子通過前後,隔版的動量,而且這動量的不確定性必須小於或等於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個要求造成了隔版位置的不確定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不確定性會轉移成為狹縫位置的不確定性和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所以,不確定性原理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盒子
愛因斯坦又設計出一個思想實驗,來挑戰時間-能量不確定性原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個實驗與愛因斯坦狹縫實驗類似,祇是在這裏,粒子穿過的狹縫是時間。

試想一個裝滿了光子的盒子。有一扇百葉窗裝在盒子的一邊。百葉窗的控制器可以自動的開啟百葉窗很短的一段時間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讓一粒光子發射出去,然後自動的關閉。為了要測量發射出去的光子的能量,愛因斯坦又建議,先稱一稱發射前盒子的重量,再稱一稱發射後盒子的重量。藉用狹義相對論的質能方程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可以計算出來失去的能量。由於,理論上,我們可以測量盒子的重量至任意精確度。因此,可以使  變的很微小。這樣,會得到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因而推翻時間-能量不確定性原理。
經過一天的長考,玻爾發現了愛因斯坦這篇巧妙論述的破綻。為了保證實驗正確的運作,必須用彈簧將愛因斯坦盒子懸吊於一個重力場之中,在盒子的一邊裝備一個指針。盒子的支撐架固定了一根直尺。指針所指在直尺的數目,可以用來紀錄盒子的位置。從位移數據,可以計算出盒子在光子發射前後的重量差。可是,位置的不確定性會造成重量的不確定性,以及能量的不確定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換另一方面。由於整個系統都處於一個重力場之中,根據等價原理,時鐘的時針位置的不確定性會造成時間測量的不確定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仔細的分析這效應可以證明時間-能量不確定性原理是正確的。

不確定性原理
最著名的不相容可觀察量,是一個粒子的位置 x 和動量 p 。它們的不確定性 Δx 和 Δp 的乘積,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的一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個公式被稱為不確定性原理。它是由海森堡首先提出的。不確定的原因是位置和動量的測量順序,直接影響到其測量值,也就是說其測量順序的交換,直接會影響其測量值。

海森堡由此得出結論,認為不確定性是由於測量過程的限制導致的,至於粒子的特性是否真的不確定還未知。玻爾則將不確定性看作是物理系統的一個原理。今天的物理學見解基本上接受了玻爾的解釋。不過,在今天的理論中,不確定性不是單一粒子的屬性,而是一個系綜相同的粒子的屬性。這可以視為一個統計問題。不確定性是整個系綜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對於整個系綜來說,其總的位置的不確定性 Δx 和總的動量的不確定性 Δp ,不能小於一個特定的值: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EPR弔詭
EPR弔詭在愛因斯坦提出EPR弔詭這思想實驗以後,玻爾不得不修改他對不確定性原理的認識。於 1935 年,愛因斯坦、玻理斯·波多斯基、納森·羅森共同發表了EPR弔詭,分析兩個相隔很遠的粒子的量子糾纏現象。愛因斯坦認為,測量其中一個粒子 A,會同時改變另外一個粒子 B 的機率分佈;但是,狹義相對論不允許資訊的傳播速度超過光速,測量一個粒子 A,不可能同時擾動另外一個粒子 B。這個弔詭使得玻爾修改了他對不確定性原理的認識:不確定性不是由直接的測量作用造成的。

從這思想實驗,愛因斯坦獲得益愈深遠的結論。他覺得對於物理實際的一個完備的描述,必須使用局域決定的數量來預測實驗結果。因此,超過不確定性原理所能夠允許的,這描述需要包含更多的資訊。

量子引力理論
霍金輻射是以量子效應理論推測出的一種由黑體散發出來的熱輻射。此理論在1974年由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有了霍金輻射的理論就能說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質量而導致黑洞蒸散的現象。

而因為霍金輻射能夠讓黑洞失去質量,當黑洞損失的質量比增加的質量多的時候就會造成縮小,最終消失。而比較小的微黑洞的發散量通常會比正常的黑洞大,所以前者會比後者縮小與消失的速度還要快。

霍金的分析馬上就成為第一個能令人信服的量子引力理論,不過目前還沒有實際觀察到霍金輻射的存在。在2008年6月NASA發射了GLAST衞星,它可以尋找蒸發的黑洞中γ射線的閃光。而在額外維度理論,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器也有可能創造出會自我消失的微黑洞。

黑洞是一個有無限地心吸力的地方,它周圍的物質會被重力拉進去。以古典力學上來說,它的引力超強,甚至電磁輻射波也無法逃脫。目前雖尚未了解如何統一 重力與 量子力學,但遠離黑洞之處的重力效應卻微弱到依然可以使計算結果符合彎曲時空的量子場論框架. 霍金 表示量子效應允許 黑洞 發射精確的 黑體輻射。這電磁輻射彷彿被一個溫度和黑洞的質量成反比的黑體發出.

基本上,大質量的黑洞可存活比較久一些。一般恆星死亡產生的黑洞可以活1066年,而星系黑洞則可以活1090年,這樣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無法觀測到宇宙誕生時所產生的微黑洞,因為它們已經蒸發殆盡。

另一方,面與古典物理的界限1923年,尼爾斯·玻爾提出了對應原理,認為量子數(尤其是粒子數)高到一定的極限後的量子系統,可以很精確地被古典理論描述。這個原理的背景是,事實上,許多巨觀系統,可以非常精確地被古典理論,如古典力學和電磁學來描寫。因此一般認為在非常「大」的系統中,量子力學的特性,會逐漸退化到古典物理的特性,兩者並不相抵觸。

因此,對應原理是建立一個有效的量子力學模型的重要輔助工具。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是非常廣泛的,它僅要求狀態空間是希爾伯特空間,其可觀察量是線性的算符。但是,它並沒有規定在實際情況下,哪一種希爾伯特空間、哪些算符應該被選擇。因此,在實際情況下,必須選擇相應的希爾伯特空間和算符來描寫一個特定的量子系統。而對應原理則是做出這個選擇的一個重要輔助工具。這個原理要求量子力學所做出的預言,在越來越大的系統中,逐漸近似古典理論的預言。這個大系統的極限,被稱為「古典極限」或者「對應極限」。因此可以使用啟發法的手段,來建立一個量子力學的模型,而這個模型的極限,就是相應的古典物理學的模型。

另外自然界一共存在四種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
電磁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使原子衰變的相互作用)
強相互作用(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

粒子物理學已經證明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來源於宇宙早期能量極高時的同一種相互作用,稱為「弱電相互作用」。有很多粒子物理學家猜想在更早期宇宙更高能量(普朗克尺度)時很可能這四種相互作用全都是統一的,這種理論稱為「大統一理論」。但是目前因為加速器能夠達到的能量相對普朗克尺度仍然非常的低,所以很難驗證。而大統一理論目前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超弦理論。
p.s.基本粒子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但是因為物理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物質構成的認知逐漸深入,因此基本粒子的定義隨時間也是有所變化的。目前在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理論認為的基本粒子可以分為夸克、輕子、規範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四大類。
傳統上(20世紀前、中期)的基本粒子指質子、中子、電子、光子和各種介子,這是當時人類所能探測的最小粒子。 而現代物理學發現質子、中子、介子都是由更加基本的夸克和膠子構成。同時人類也發現了性質和電子類似的一系列輕子,還有性質和光子、膠子類似的一系列規範玻色子。這些是現代的物理學所理解的基本粒子。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6 21:58: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時光機 or 回到過去 一說,我較接受霍金一說,即不可能。
因為「時間悖論」那個回到過去殺自己老豆的悖論。
同樣可以去未來就有先知悖論。
再且有「能量守恆」一說!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6 22:5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barying 於 2011-7-17 01:12 編輯

回應 gyeung123 的帖子

能量守恆
物理學中,能量是指作用力導入或者導出。有作用力,便會發生運動,能量就會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在推車的例子中, 你體內的化學能轉移到汽車上去,成為汽車移動的能量。我們可以說,作用力不過是一種能量轉移。

其實,能量以很多不同形態出現,又能從一種形態轉化成另外一種:
植物從太陽吸取輻射能,再把它轉化成組織中的化學能。
動物把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成他們身體活動的動能。
汽車引擎也把燃料中的化學能轉化成動能。
發電廠中,化石燃料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
而核電廠則把核能轉化成電能。
電能又透過電纜傳送到各家各戶,再被形形式式的電器轉化成各種能量,例如電視機的光能和聲能、沸水器中的水的內能,及風扇的動能等。


但無論能量化為那種形式,轉化前和轉化後的總能量是不變的。換句話說,能量在轉換的過程中是守恆的。在物理學中,這稱為能量守恆定律。

我們不能製造能量,也不能破壞它。能量可由一種形態轉換成另一種,但總能量永遠不變。

這個原理其實能應用於所有科學學科。能量守恆定律主宰了大自然所有的機制和反應,在科學預測的過程中是它是一條非常有力的定律。

時空旅行VS能量守恆
時間悖論的存在是真實的,平行宇宙也不能完全解釋時間旅行的合理性。
宇宙中總能量守恆,時間旅行者要返回過去將打破總能量守恆,使得過去的宇宙總能量增加了,並且還減少了他所離開時的宇宙的總能量。
這將產生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會導致宇宙的消失。
宇宙是收縮還是擴張,取決於宇宙內的總能量,目前宇宙內的總能量處於微妙的平衡狀態,打破這種平衡極有可能導致宇宙塌縮,哪怕幾億億億億億億(略去N個0)分之一的能量變化都將導致不可逆的結果發生,如果宇宙法則允許時間旅行存在,宇宙本身將處於極端不穩定狀態,星系的多普勒效應會出現波動。

參考資料:霍金1991年在劍橋大學的演講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7 10:57: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通天神州 於 2011-7-17 11:01 編輯

先感謝各位的精彩發言, 似乎大家的知識及學識以達專家級

原來已經說到"能量守恆"這非一般人所了解之事

其實現有的地球人類在於物理方面已經算成熟

當然我們常了解的UFO究竟用上什麼方式來地球做訪

也當中是否用上時光轉移或是瞬間空間跳躍而來

還是人類未能解釋到的

聽大家講如是根據霍金的物理學上理論

是非可能也提及到宇宙能量不可能影響的

因違反了宇宙定律等事

即是人類還未有另一方法可穿越時空

或者大胆地講, 我們的另一邊反宇宙的宇宙

是否高於我們世界或到宇宙的科技知識呢?

突破了我們未知之事或有唯物理學之事呢?

依本人看, 未與實驗加理論上共同研究

是會減慢研究穿梭時空, 及相對論等引發出來空間論等

看來人類要另尋突破物理以外或是更深入了解物理上之影響

及對人類創造未來道路之關連!



UP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7 21:55: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7-17 21:56 編輯

守恆定律
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遵守的一系列定律。即某一種物理量,它既不會自己產生,也不會消失,其總量守恆。包括:
能量守恆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
動量守恆定律
角動量守恆定律
電荷守恆定律

能量守恆定律(law of energy conservation):各種能量形式互相轉換是有方向和條件限制的,能量互相轉換時其量值不變,表明能量是不能被創造或消滅的。

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不變。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如今被人們普遍認同。

能量守恆定律至今仍然是力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的重要定律。不過它仍然會發展。1905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發表了闡述狹義相對論的著名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的觀點》中揭示了質能守恆定律,即在一個孤立系統內,所有粒子的相對論動能與靜能之和在相互作用過程中保持不變,稱為質能守恆定律。

但是關於能量守恆定律的最新研究,目前有研究者認為,能量守恆定律需要條件限制,它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任何時空都是普適的,認為時間平移不變性是能量守恆的條件。還有研究者通過分析能量守恆定律,認為各種形式能量的轉換遵循等量轉換原則是能量守恆定律成立的基本條件,指出了長期以來物理學界一直把∑ E=常量等同於能量守恆是對能量守恆定律認識不足.換位思考能量守恆定律對坐標變換的要求,得出能量守恆定律對坐標變換的要求。關於人們對於能量守恆定律的認識和研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深入。

P.S.
∑E=常量,∑是求和符號,∑E就表示所有的能量之和,∑E=常量等表示所有的能量之和是一個定值,就是說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所以∑E=常量等同於能量守恆定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7-17 23:3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補充一下,可能感覺有違反我先前的說法,
不過只要細心想想就會明白。

以下只是小弟的個人理論。

「穿梭時空」、「回到未來」、「穿越過去」是可以的。
當中的關鍵可能就是次元時空!

因為時間悖論 和 能量守恆的問題,
我們(人類)在 3 次元時空的世界,
時空是不可能打破的。

但假如我們身在其他的"次元時空世界"時,
這樣便可以做到!

有一說法是:

在量子層面的世界,時空是混亂的,
穿越過去,回到未來是等閒事。

這在我理解是,量子世界並不是3 次元的。


但是!

當我們到達其他的"次元"時,穿越時空是否有意義?

我想是沒有的!

討論

吸引: 5.0 搶鏡: 5.0
吸引: 5 搶鏡: 5
四維空間可以理解為三維空間附加一條時間軸。這種空間叫做「(3 + 1)-空間」。這也是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 發表於 2011-7-18 01:14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4 0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