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四靈之一。根據民間流傳龍的原型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是蛇,另一種認為是鱷魚。秦漢以後的龍形一般為四條腿,鱷魚恰好有四條腿,蛇沒有腿。因此,許多人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而不是蛇。最近几十年來,出土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龍。我們發現,先秦時期四條腿的龍是極少的,最早的龍是沒有腿的,後來漸漸出現了一條腿的龍,兩條腿的龍,最后才出現四條腿龍。古往今來的龍都有一個共同的形貌特征─蛇身,這個形貌特征同時也是龍的主要形貌特征。據此斷定:龍的原型就是蛇。後來所流行的龍形是人們對蛇的形貌進行了各種改造和加工之后才得以形成的。
民間傳說
在民間文學藝術,龍的形象常是擬人化的。就以家喻戶曉的海龍王的形象來說,有的為民造褔,有的為害百姓。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海龍王出現。
<西遊記>描寫了孫悟空到水晶宮向龍王借兵器節。<封紳榜>描寫了哪吒打死為害百姓的龍王太子敖丙的故事。元雜劇<梆毅傳書>,則敘述唐朝書生桏毅,搭救落難的洞庭龍女,以後結為夫婦的悲歡。而<張羽煮海>,則是秀才張羽與龍女反抗龍王,煮沸大海,終成眷屬的喜劇。
人們通過這些龍的神話故事來揚善伐惡,宣傳人民心中的社會價值。
龍能佈雲施雨的說法由來己久。在苗族地區,每年舉行布龍舞,人們把一片片青布用雙手舉過頭頂,互相連接成長龍,象徵源源不斷的流水,祈禱風調雨順,保佑豐收的地方。
龍也有兒子的嗎?根據「升庵外集」的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1.贔屭(音必洗):形似巨龜,喜好負重物,多用為石碑或石柱的基石裝飾。
2.螭吻(螭音吃):龍頭魚身,性好在高處眺望,多用於殿堂屋脊上的裝飾,以鎮宅辟邪。
3.蒲牢:形狀似龍,生於海中,非常怕鯨魚,如果遇到鯨魚,就會大吼。因其好吼,所以古時鑄造大鐘時,都刻上浦牢為鐘鈕。
4.狴犴(音必岸):形似虎,因外形威武,故多雕飾於監獄大門上。
5.饕餮(音淘帖):龍角虎面,好飲食,故多用來鑄造在鼎器之上,所以好吃的人被稱為「饕餮之徒」。
6.蚣虫夏:頭以獅而尾像龍,是水中的猛獸,性好水又善飲,古人多作橋柱之圖飾。
7.睚眥:性殘好殺,所以多用於刀柄、斧鉞等兵器的裝飾,以增加威勢。
8.狻猊(音酸泥):外形像獅,性好煙火,多鑄於香爐上作辟邪之物。
9.椒圖(又名椒塗):外形像獅,性喜牢閉,故古人多用來做門上的飾物,或用來鑲上門環,鎮守門戶,現代人誤以為「獅頭」。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