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91|回覆: 0

香港歷史六大時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6-26 12:04: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前時期
dzh191319162.jpg
  早在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一帶已有人類活動,主要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大埔黃地垌一帶。公元前3千年開始,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古越文化先後傳入。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
  在前2千年至前1千年的青銅器時代,香港一帶初期受東南沿海的原始文化影響,後來商代的青銅文化傳入。


秦至元朝時期
2009022713570835.jpg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平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正式納入其領土。到了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立屯門軍鎮,當中的二千士兵駐守在屯門主力保護海上貿易。
  自唐朝起,香港的瀝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也逐漸發展起來,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遷海之時為止。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的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然後送往蘇杭銷售。「香港」這個名稱的由來,其中一個傳說就是因為香木的盛產和出口,因此而得到「香港」(運送香料的港口) 一名。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今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971年(北宋開寶4年),九龍灣一帶設官富場,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臺。


明清時期
800px-HK_Tuen_Mun_Cultural_Square_n_green_taxi_stop.jpg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結果大獲全勝。
  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馳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來宗族亦應廣東省政府的鼓勵乘勢遷入,當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廣東惠州、梅州等客家籍農民,新界宗族分佈的新局面逐漸形成。


英治時期(上)
watermark.jpg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琦善與查理·義律在清廷與大英帝國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查理·義律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稱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及後於香港仔登陸,從蜑民陳群以蜑家話回答中得知「Hong Kong」的名稱,並沿用至今。但由於清廷及大英帝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大英帝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永久割讓與大英帝國。1860年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讓給大英帝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大英帝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出現於英治時期之間的短暫期)
JAP7-65.jpg
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駐港英軍的佈防位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12月25日,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宣佈向日本投降,香港人稱這天為「黑色聖誕節」,香港正式淪陷,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展開。


英治時期(下)
photo-gallery-2.jpg
1945年,日本戰敗,英國宣佈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英國國旗再次在香港總督府(今香港禮賓府)升起。當時國共內戰再次展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


特區時期
20070623181609925.jpg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正式結束英國156年的殖民統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第一任行政長官。同年3月至5月,香港首次發現有人類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同年10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對香港經濟構成重大負面影響。
1999年,主要因為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香港經濟略見起色。但隨着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加上隨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的911事件,使香港經濟持續衰退。面對經濟再度轉型以及全球化帶來的衝擊,香港的失業、通縮等問題隨之而來,政策失誤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才吿竭止。
2003年春季,由於非典型肺炎(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擊。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為死亡率最高的地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8億港元,失業率上升至8.7%的歷史新高。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立法時,因在遭到極強反對聲音中依然將近通過,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雖然中央政府對香港實施了一些優惠政策,如落實「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和興建港珠澳大橋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貿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仍無法阻止同年香港回歸中國六週年當日(2003年7月1日)超過五十萬港人上街遊行的七一大遊行(遊行人士數目佔香港人口十四分之一),最後香港政府只好暫時擱置《廿三條》立法。
遊行過後,中國中央政府推行「港澳個人遊」以刺激市道,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經濟和民生為主,從而期望減少香港市民的不滿。香港政府並開始制訂「人口政策」吸引「專才移民」和「投資移民」,以提昇人口質素。2004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貨膨脹的現象,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005年3月12日,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宣佈因「健康問題」而辭職。作為行政長官補選中的唯一候選人,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於6月21日獲中國政府正式任命出任特首。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但被民主派議員批評過於保守,議案最終因票數不超過三分之二而不獲通過,故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及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辦法維持不變。
2007年,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順利舉行。與前一屆一樣,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小組投票,在泛民主派派出公民黨梁家傑參選之下,最後曾蔭權以649票當選成功連任。同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全票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決定香港可以於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另外可以於2020年普選立法會。 2007年香港經濟總體被認為是形勢較好的一年,失業率下降,社會相對穩定,股票市場暢旺,樓市復甦,當時各界都預料香港在未來發展仍會受惠於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穩定情況於2008年因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而失控急轉直下,這場金融危機在下半年開始失控,並結束香港自2003年7月以來5年的經濟復甦,股市、樓市暴挫,裁員、結業此起彼落。而香港政府又在此一段時期多番傳出施政失誤,例如副局長風波、處理滯留泰國港人事件失誤等,都令民怨日甚,其中行政長官曾蔭權民望更大幅下滑,失去市民支持。
2009年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進逼亞洲,港府以「從嚴」方式處理。香港於5月1日確診首宗病例,曾蔭權親自率領抗疫督導委員會,史無前例宣布把該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灣仔維景酒店封鎖。其後政府發現相關隔離手段無法阻止社區爆發,逐漸把防疫重心轉為減少傷亡數字及避免醫療體系因超出負荷而崩潰兩方面。同年12月,香港舉辦第五屆東亞運動會,為香港第一次成功舉辦綜合性大型運動會。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7 15: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