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家」,梵語pravrajya,音譯波吠昵耶;指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又因出家是遠離世俗之塵,也稱「出塵」。
出家須剃鬚落髮,並穿著壞色的衣服,所以出家又稱剃髮、剃染、剃髮染衣、落染等。在七眾弟子中,除優婆薩、優婆夷二眾屬在家外,另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五眾皆為出家眾,稱為出家五眾。
出家自古即行於印度,早在吠陀時代就有捨世出家以求解脫者,而後婆羅門教徒承其風尚,亦入山林閑寂之處專心修道;佛教則以佛陀出家學道為其濫觴。
在許多經典中對出家有各種說明:中阿含卷三十六《何苦經》說,出家、在家各有自在與不自在之苦樂,如在家以金銀、畜牧等不增長之不自在苦,出家以隨貪瞋癡自在任運苦。《摩訶僧祇律》內列舉二十六種不被允許出家,如太小、太老、負債主、外道等。《大寶積經》說出家、在家之得失,如在家塵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攝惡,出家攝善;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順流,出家逆流。
大乘佛教以發菩提心及修利他行為出家要諦,聲聞僧單以剃髮得戒為出家之本義。維摩詰經云:『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大莊嚴法門經云:『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髮名為出家,...,非以自身守護律儀名為出家;若能廣起四無量心,安置眾生,是名出家。』
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後從師剃鬚落髮,披著袈裟,受持戒法。出家又分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三種。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薩僧屬身心俱出家;大乘之菩薩居士,如維摩詰、賢護則屬心出家身不出家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