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學博大精深,然經論多以偈頌形式表達,文字又非現代語文,致令學人舉步唯艱。在下試以較現代的文字及日常例子闡述一些佛學基本概念,希望有助一般學人入門。
「緣起」是今次重點。相信很多人接觸過此名相,進一步的可能聽過「緣起性空」,但甚麼是「緣起」?又何故「緣起性空」?則恐非一般人所了解了。
「緣起」乃釋迦施設,目的在解救人對一切事物及現象(以下簡稱「一切法」)的執著(包括人我執及法我執;「我」者,有實自性也)。
欲明「緣起」,必先理解何為「本質」、「自性」。山河大地何以為山河大地?人何以為人?是否它們都有各自的本質、自性而令它們存在呢?「本質」、「自性」的定義為:「自存(或者獨立,即不依其他)、自有、永恆、不變」四項。任一條件不符也不可稱為有本質有自性。所有生命體都不能自存(因為需要食物);所有非生命體都可解構(故非自有);所有抽象概念也依於人(故亦非自有),如此則已涵蓋一切法。當然,並非指一事一物只有所引的那一項不符而已。例如,沒有任何一件事物及現象是永恆或者不變的。釋迦稱此「沒有本質」「沒有自性」的性質為「空性」。
由於否定了一切法「有本質」「有自性」而令它們存在,即是須依賴其他條件才可生起一事一物,那便須要考察各種事物的相互關係。釋迦指一切法的生起端賴其他條件(諸緣)具足,故名「緣起」。以今日的知識水平,相信很多人會就此將「緣起」等同「因果關係」,但其實不是,事實上「因果關係」只是「緣起」的一部份。下文將會交待。為表達方便,在此設定世界的事物以英文字母表示:a、b、c、…………、n-1及n。
甲,由於我們須要解釋一切法是否從其他條件造成,故首先會從「因果關係」出發。例如 z 為果:{a, b, c, ……… p, q} --> z 。a, b, c ……, q等為各項條件。譬如 z 代表一棵樹,a, b, c ……, q等便代表種子、泥土、陽光、雨水等等。譬如 z 代表月蝕,a, b, c ……, q等便代表太陽、月亮、地球、觀看月蝕的位置等等。
乙,不過有些關係卻沒法用「因果關係」作解釋。例如恩、怨、情、仇等等。a跟 b 的關係(如戀人)是否當他們兩者存在的時候就自動建立了呢?這種「相依性」的關係是不能用「因果關係」處理的。
丙,另外有些關係既非「因果關係」也非「相依關係」的,我們會以「相對關係」視之。例如長短、高矮、美醜、善惡、貧富等等。
丁,最後尚有一種關係並不屬於上述三種的,名為「相礙關係」。例如當一生命體被界定為「人」時,他便受局限不可被界定為「非人」了。即是 z ≠ a (或 b 或 c ………, 等等)
理解了世間一切的各種相互關係(「因果」、「相依」、「相對」及「相礙」)後,便要進一步問:雖然各個別事物及現象沒有本質沒有自性,但彼此間的各種關係是否有實自性(術語謂「諦實」)呢?
先看「因果關係」。這「因果關係」(前項及後項中間的那箭咀 --> 作代表)是否必然?換言之,是否前項所列各條件齊備,後項就定必出現呢?試想一下是否種子、陽光、雨水、泥土、肥料等等齊備就必定有收穫呢?顯然不是。例如有颶風或害蟲等等。或駁曰:所指條件齊備其實包括有利的條件存在及不利的條件不具。那陽光不足或過猛又如何呢?雨水量過多過少呢?其實龍樹在《中論˙觀因緣品》已云:-
若果從緣生 是緣無自性 從無自性生 何得從緣生
果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
人們實際上是從結果去分別因(或緣)及非因,而不是考慮從各種條件組合能生起什麼果!z -->{a, b, c, ……… p, q}。因為根本沒有可能處理世間所有條件都同一時間在變!任何讀過科學的人都知,世間未有一個理論架構可同時處理所有變量。言則豈非沒有「因果關係」?有,但不是以「充分條件」表達,而是以「必須條件」建立:
~ {a, b, c, ……… p, q} --> ~ z
在下以「無則不成,有亦未足」記之。是故「因果關係」也沒有自性、本質。
再看「相依關係」。「戀人」及「仇人」皆是「相依關係」。a及b是戀人關係。這相依關係是否有實自性?當a遇到b時候,是否就已自動成為戀人?而當a或b任一變心,這關係即便完結。如此既不自有,也非不變,焉有自性耶。龍樹在《七十空性論》中,用「父子」為例來說明。子依於父而生起,可是父其實依於子而成立。若人無「子」,則終身不得為「父」。但兩者顯然並非同時,故「相依關係」亦無自性。
「相對關係」又有否實自性?長短、美醜、善惡、貧富等等乃世間上最容易觀察到的相對關係。若沒有對象作比較,則長不成長,美不成美矣。況且即使a跟b較長也不代表a一定比c長,那a的「長」便非必然了。故「相對關係」亦無自性。再試以時間的相對關係闡釋何以「相對關係」亦無自性。《七十空性論》第29頌說「時」無自性 —
不住及相依 變異及無體
無性故三時 非有唯分別
設t1, t2 及t3代表「過去」、「現在」及「未來」三時。以t2代表現在,則t1便為過去而t3是未來了。但當以t1代表現在時,t2及t3便同時改變成未來;若以t3代表現在,那t1及t2又轉變成過去。由此例可明t2屬「過、現、未」那部份實取決於相對t1或t3的定位而言,故頌云「非有(自性)唯分別」。
最後為「相礙關係」。要表達「相礙關係」沒有實自性可訴諸人的性格或處事手法。人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遭遇、經驗、自己雙親、親戚、遇到的朋友、老師及同學等等,都會影響個人性格的建立,觀點及思維方式,自然亦影響處事風格。當性格成型,就會局限了其風格,故平實的人就很難改變成油腔滑調;輕佻的人也不易有踏實的風格。但,改不了嗎?雖然比較難,不過卻是可以的。
至此先作一小結。一切法沒有自性,一切關係也沒有自性。何故需要觀察一切皆無自性呢?若有一法有實自性,即是不可改變,那如何可見世間一切法的生住滅相?譬如若苦有自性,如何可以滅?龍樹在《中論˙觀四諦品》有言:—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
故釋迦才施設「空性」「緣起」。但有一重點須注意。歷來解釋「緣起性空」均說:因為緣起,是故性空。然此卻非的解!由認知說「緣起性空」,其實是「緣起是故性空」,即將「緣起」當成是因,「性空」是果。亦等於說︰由於一切法「緣起」,是故一切法「性空」。由修證而現證的「緣起性空」卻不是這樣,一切法空性、無相,那是抉擇。依龍樹的教法,在修證上,「緣起」並不是「性空」的因,而是現證空性的手段(方便)。在《七十空性論》第68頌 —
以此一切法 皆是自性空
故佛說諸法 皆從因緣起
這說法,恰恰跟「緣起,是故性空」的理解相反。龍樹分明是說,因為「性空」,佛才說「緣起」,所以「緣起性空」的涵義,是「說緣起以證性空」。
「緣起」概念簡介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