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77|回覆: 0

民族工業的搖籃 蘇河灣 古今交匯閘之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4-30 14:0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06953.jpg
進入近代,蘇州河岸倉棧林立,蘇州河運輸日益繁忙。

706954.jpg
受日軍連續炮擊後的四行倉庫

706955.jpg
新福麵粉廠無疑推動了蘇州河“麵粉萬國”的誕生。

706956.jpg
許多大型倉庫貨棧集中于西藏路橋和浙江路橋間的蘇州河北岸。

706957.jpg
1864年建成的老閘橋。


    蘇州河,轉過了幾道彎。幾十里的水路,到浦江。在蘇州河下游閘北段的“四道灣”處,一個嶄新的“蘇河灣”正在崛起。前不久,閘北區規劃局宣佈“蘇河灣”開發項目規劃紅線範圍由原先的0.466平方公里擴大到3.19平方公里,將上海火車站不夜城部分板塊也納入其中。蘇州河水涓涓汩汩,與那些飛跨橋梁、那些林立工廠、那些密布倉棧交相輝映,也傳承著車站文化的經典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昔日的榮光和今日的重生交匯在這一方熱土上。

    “蘇河灣”原名“閘之北”

    閘北名稱的由來與蘇州河上的水閘息息相關。早在明嘉靖、隆慶年間,蘇州河下游近黃浦江處建起一壩,清代時俗稱“老閘”。康熙年間,老閘北面形成了一個不定期的集市,是嘉定、太倉一帶糧食、地貨的集散地,時稱“老閘市”,民間俗稱“閘北”。“閘北”之名最早來源於“老閘”。

    乾隆二年,一座嶄新的閘橋在距離老閘西三里處興建,又稱“新閘”。蘇州河繁忙的水運使新閘南北逐漸成市,北市更與老閘市彼此勾連,成為建材、柴草等的交易中心。民間又將兩閘以北統稱“閘北”。

    晚清同、光年間,老閘及老閘街被逐段納入公共租界。雖然附近居民仍稱老閘以北為“閘北”,但由於租界是一個比閘北遠為強勢的區片地名,“閘北”的地理範圍縮小為新閘以北。如1914年版的《上海指南》中就提到“新閘以北之地通稱閘北”。

    閘北早期的地域為一狹長地段,大致位於今天潼路、曲阜路、曲阜西路、共和路一帶,面積約1平方公里。到1900年,閘北東面已與公共租界緊相毗連,租界工部局又在閘北東面與其連接之處的蘇州河上建造了多座橋梁,西、南面與公共租界也僅是隔河相望,實際上處於公共租界的三麵包圍之中,隨時有被侵吞之虞。為了不使閘北被租界侵吞,1900年,粵商陳紹昌、浙商祝承桂等聯合地方紳商籌集股款,並呈報兩江總督劉坤一,要在新閘酜北二十七保十一圖(今鐵路上海站南)地方建造橋梁,興築沿河馬路。他們在得到劉坤一的允許後,便在閘北自辟商埠。此後,他們修橋築路,進行市政建設,閘北地境也向外拓展至虬江路與寶山路一帶。近年閘北區籌備開發的“蘇河灣”地區,恰巧是當年閘北自辟商埠的所在地,也可謂歷史的巧合了。

    路名透露出時代特徵

    城區近代化的第一項指標是道路的開闢。20世紀最初十年,商埠閘北首先修築了分別位於東部和西部的南北向幹道——寶山路和新大橋路、新閘橋路。其後,為將這幾條幹道聯接起來,又先後在新大橋路與新閘橋路之間修築了海昌路,在新閘橋路和寶山路之間修築了南、北川虹路,在寶山路和北四川路之間修築了寶興路。到1917年,《寶山縣再續志》記載的閘北道路已有27條。可以說,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閘北的道路系統初步形成,不僅實現了城區內部的暢通,也解決了閘北與其東、南面公共租界和北面寶山華界的連通。

    民國成立後,新成立的閘北市政廳對舊路名作了重大變更:將南川虹路更名光複路,總局路更名共和路,新閘橋路更名大統路,北川虹路更名國慶路。為了體現漢、蒙、回、滿、藏的“五族共和”,閘北市政廳即把新築的馬路取名為漢中路、蒙古路(公益路改)、新疆路、滿洲路(今晉元路)、西藏路。又有新築的馬路,原以辛亥革命勝利後定都南京而取名南京路,但因與公共租界南京路重名,遂稱金陵路,即今天的秣陵路。

    閘北馬路的修築資金多為政府出資,也有企業為自身發展需要主動出資修築的。恒豐路、華盛路、華同路、裕通路都是因廠得名的。

    1929年,上海市政府初步制訂“大上海計劃”,專門規劃閘北道路系統。抗戰前夕,閘北道路實現了南連租界、北接寶山、東通虹口、西達彭浦。公路的對接使閘北成為交通便捷之地,一個嶄新的城區虛位以待。

     搖啊搖民族工業的搖籃

    工商業的發展是城市近代化的核心。《馬關條約》簽訂後,列強取得了在華投資設廠的特權。與此同時,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也已初具規模。於是,在1900年自辟商埠的閘北地界上,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

    商埠初辟時,工商企業發展亟需的自來水、電燈、電話都取自租界。1911年,上海道臺蔡伯浩、總工程局總董李平書出面,在當時叉袋角、恒豐路廣肇山莊北首 (今鐵路上海站一帶)創辦閘北水電公司。最初水電廠規模很小,發電設備僅有2台德制50千瓦220伏直流發電機,可供16支光白熾燈2000盞照明,營業對象限于華界居民、企業。後幾經週折,由商辦而省辦,由省辦而商辦,由潭子灣而剪淞橋,水電供應範圍日益擴大。1927年,公司在南山路、宋公園路、烏鎮路、南星路、大統路口添裝路燈,10月,又將共和新路及柳營路一帶所有煤油路燈改成電燈,顯示了對市政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

    日後享譽中華的榮氏企業于1912年租下了光複路新閘橋堍的地基、廠房,創辦了其在上海的第一家工廠——福新機器麵粉廠。1914年開機生產的當年,即獲利 3.2萬元。極富經營頭腦的榮家兄弟以盈餘擴大再生產,在蘇州河兩岸陸續開辦新廠。到1919年,“福新”下轄的麵粉廠從1個擴展到8個。依靠麵粉業獲得的“第一桶金”,榮家“申”字號棉紡織廠蓬勃發展,創造了民族工業的一個個奇跡。

    閘北工業的最大特點是民族工業多,門類遍及繅絲、軋花、紡織、印刷、麵粉、碾米、油脂、機器、煙草、火柴、榨油、造紙、玻璃等20多個行業。尤其是繅絲業,成了閘北的支柱產業。對正在興起的民族工業而言,閘北為他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環境和低廉的地價。到上世紀30年代,閘北工業區成為上海僅次於滬東、滬西的重要工業區之一。閘北從“荒煙蔓草之地”變成了“華界工業的大本營”。

     聚又散天然的物資集散地

    不同於近黃浦江處的一棟棟花園洋房,閘北的蘇州河沿岸由於工商業的繁榮而展現出不同的景象。1905年,伴隨大清銀行上海分行起造倉棧,華商倉棧業在20世紀蓬勃發展。特別是30年代後期,金融業倉庫已佔到華商倉庫總容量的十分之一強。金融機構之所以遍設倉庫,是因為社會各業在向銀行、錢莊借貸時,往往以大量貨物抵押。為避免租用倉庫存放物品的高昂費用,各大銀行往往自建倉棧,同時對外出租。30年代末,上海金融倉庫由銀行附設者為34家,由錢莊附設的有6家,多集中于蘇州河兩岸。這些高大、堅固的建築,成為蘇州河畔一道獨特的風景。

    從1946年的上海地圖來看,位於北蘇州路、光複路的金融業倉庫有浦東銀行、金城銀行、江蘇農民銀行上海分行、聚興誠銀行、浙江興業銀行、滋康錢莊、中國工業銀行、中一信託公司、中國實業銀行、中國銀行、上海大陸銀行、交通銀行等。其中最令我們耳熟能詳的便是四行倉庫。四行倉庫位於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創建於1931年,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故稱“四行倉庫”。

    在四行倉庫的北面,1940年4月,日偽當局規劃30畝,辦起一個集中經營副食品的大型批發市場“中央市場”。事實上,閘北沿河一帶向來是各類貨品,如米、竹木、蔬菜、皮革、缸甏、舊五金等的集散地。其中尤以米業市場最為著名。閘北米市場起源於20世紀初。當時的米糧運輸,有水陸兩途。閘北地處蘇州河北岸,水運方便,米糧容易集散。所以,凡蘇州、無錫、昆山、溧陽等地船隻來滬,大都在閘北新閘橋一帶交易,形成著名的米市場。1920年某月,7天中到達閘北裝運糧食的船隻達到了300多艘,卸米28萬多石,佔來滬無錫米幫的70%以上。米碼頭周邊有運糧獨輪小車八九百輛,水陸交通均為之阻塞,由此可見米業市場的興旺發達。

    無論是有著優良傳統的物資批發市場,還是新崛起的倉儲業,再次見證了蘇州河對閘北而言天然的地理優勢。

     火車站陸路交通的心臟

    中國近代的第一條營業鐵路是英國怡和洋行1876年擅自建成的吳淞鐵路。吳淞鐵路上海站的站址就在今河南北路、七浦路口,時稱上海火輪房。清政府在1877 年將吳淞鐵路贖回,最早的上海站也隨鐵路一起拆除。解放後,河南北路上還有一家名為“鐵馬”的商場,殘留著吳淞鐵路的資訊。收回築路權以後,1898年,清政府主導建成了淞滬鐵路。淞滬鐵路上海站的站址在今天目東路、武進路以北。站屋只有兩間房,完全是中國江南傳統建築的模樣。1909年,新開通的滬寧鐵路上海站竣工。這是一棟四層樓高的英國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紅磚嵌石的外觀加上大理石廊柱和拱形門窗,內有房屋76間,集辦公、候車、售票于一體。滬寧站的規模時為全國之最,遠勝於北京的前門車站。1916年12月,滬寧、滬杭鐵路接軌,滬寧鐵路上海站成為兩路總站,為區別滬南的“上海南站”,更名“上海北站”。

    受惠于鐵路,閘北擁有了上海

    與外地最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車站的設立促進了閘北公共交通、長途運輸、貨運客運、出租業以及道路建設的發展。驕傲的“隔壁鄰居”——租界,開闢了5路、6路、7路、14路四條線路,直接連接北火車站和租界繁華地區。到1919年時,閘北已有龔福記、華盛義、恒泰、協興公四家貨運汽車公司。上世紀30年代,中國公用黃汽車公司、祥生出租汽車公司都在北站設立分站,祥生還擁有北站地區的專營權;滬太長途汽車公司在閘北共和新路和滬太路口設立上海汽車站,開闢滬太線、滬嘉線;當時中國最大長途客運公司錫滬長途汽車公司也在北站北首虬江路865號成立,首辟上海至無錫線路。經由北站的強大輻射力,周邊地區成為閘北工商業的發達之處。到1930年,北站地區已有較大商店86 家,其中服務業38家、糧食業11家、鞋帽業11家、家品業7家、煙糖業4家、副食品業9家、百貨業2家、飲食業2家,初步形成“買、帶、捎”的消費習俗,位列閘北四大街市之首。

    到1989年全新的鐵路上海站建成通車,百餘年來,閘北一直是上海市區鐵路設站最早、車站最多、歷時最久的地區。火車站是閘北永恒的心臟,也使閘北成為上海陸上大門。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7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