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1-4-29 18:27:49
|
顯示全部樓層
2. 教義:「四聖諦」
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當中,並沒有教導弟子們一些無邊無際又不切實際的問題與答案。例如:宇宙(空間與時間)有沒有盡頭?如果有盡頭那盡頭又是什麼?最微小的是什麼?最龐大的是什麼?最根本的是什麼?.....等等,因為這些不切實際的問題與人們真正盼望的並沒有關係。
那釋迦牟尼佛究竟教導弟子們什麼呢?那究竟人們真正盼望的是什麼呢?答案其實既簡單又深刻。一切眾生所盼望的不外乎就只是「離開痛苦憂惱,達致喜悅快樂」《雜阿含經(相應部)》而已。例如:基本的食衣住行,複雜的男女戀愛,汲汲於權力財富,沉迷於藝術音樂,學習知識學術,研究科學奧秘,追求長生不老,想要青春永駐,甚至偷搶拐騙,燒殺擄掠...,廣推至一切有情眾生的行為,其背後最基本的動力都是一樣的,是因為「痛苦憂惱的逼迫」加上「喜悅快樂的吸引」,所以才有了一切的行為產生。
以一種平常的方式來思維觀察「痛苦憂惱」與「喜悅快樂」,會發現兩者的關係是以「因緣」為根本而產生的一種兩面現象。也就是說當某一種原因而產生的「痛苦憂惱」被滅除,也可以說是基於同樣原因的「喜悅快樂」被產生。例如:首先因身體飢餓的緣故,就產生了痛苦憂惱。當食用了適當的食物後,因飢餓而生的痛苦憂惱就被解除了,我們同樣也可以說飢餓解除後飽食的喜悅快樂也就產生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各種身心的痛苦與煩惱上。透過這實際的觀察再加上智慧的思維之後,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假如能夠根本徹底的解除一切「痛苦憂惱」的產生「因緣」,令一切「痛苦憂惱」永不再產生,那換言之這也可以說是最高形式之「喜悅快樂」的永遠的展現。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是一切有情生命所應該尊敬的聖者,不是因為佛陀能回答那些不切實際的問題的答案,而是佛陀確實發現了正確的原理與方法,達成內在的覺悟,斷除一切「痛苦憂惱」的因緣,故而窮盡一切「痛苦憂惱」的盡頭,獲得最高形式的喜悅快樂,親自體證「涅盤」。並且更能夠廣泛的去教導眾生,讓眾生可以一樣透過正確原理與方法的修行,來達成同樣的成果。有關於解脫眾苦的詳細原理與完整方法就是「四聖諦」又稱為「正法義」(正向涅盤的法義)。
(1)「苦諦」(對現實人間的種種「痛苦憂惱」現象有真實的認識)
為了要能夠根本徹底的滅除一切「痛苦憂惱」的產生「原因」,最基本的就是要瞭解什麼是「痛苦憂惱」,大多數的人只是很淺薄的瞭解「痛苦憂惱」,也只是很直覺無智的隨著「痛苦憂惱」的驅策而去做種種的行為,但是這樣的直覺式的行為,就如同一個病人,不去對證下藥來根除病因病源,卻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般,病痛隨時隨處會蔓延復發且可能越加嚴重,所以必定要徹底清楚的瞭解認識「痛苦憂惱」,才有可能根本的來解除一切「痛苦憂惱」的產生「原因」,所以佛陀的教義首先要教導說明的是「苦諦」。
(一) 先從人世間的種種現象來瞭解「苦」
「老、病、死」:是由「色」(四大身體)所致
「憂、悲、惱」:是由「受、想、行、識」(內在心意)所致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眾緣和合而生的苦
(二) 再進一步就是透過「感受」來思維分析「苦」的現象
「苦苦」:「苦的感受」本身就是「痛苦」的。
「壞苦」:「樂的感受」因為"無常"的緣故,必然會壞去滅去,滅去的時候,因為對於「樂的感受」有所貪求愛喜,「憂惱」就會產生,故有「壞苦」。
「行苦」:因為眾生都是"喜愛快樂"而"厭惡痛苦",所以對「苦苦」與「壞苦」的畏懼與厭惡是必然的,因此當面對無常變化的「五蘊身心(一切諸行)」時,就會產生預期的憂慮與不安,就算是處於「樂的感受」或「不苦不樂的感受」時,內心都會持續的產生「不安」,因為畏懼憂慮著即將隨著無常而來臨的「壞苦」與「苦苦」,更期待渴望能夠透過"某些行為"來避免「壞苦」與「苦苦」的來臨,而且當處於「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也會對「樂的感受」會有所渴求盼望,於是「求不得苦」亦會產生,也會有渴望透過"某些行為"來獲得「樂的感受」,這種隨著「三種感受」的不斷隨緣變化,因而持續產生的細微深沉的「不安與憂惱與不滿足」就稱為「行苦」,當「行苦」持續不停的在眾生的內心當中逼迫鞭策的結果,就會令眾生持續的造作種種"身口意行為"就稱為「行」,透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知道,「行」與「行苦」是互為表裡,互為因緣的,緣於「行苦」的逼迫會造作「諸行」,而「諸行」的無常變遷又再造成「行苦」的產生,因為這樣不停息的因緣相續,有情眾生被綁縛於生老病死,沉溺於悲歡離合,飄蕩於前世今生,歷經一切諸行無常的眾苦逼迫。
如是我聞。...是比丘作是念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
我於靜
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節錄自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七三))
當思維分析了「諸所有受悉皆是苦」之後,體認了「痛苦憂惱」是如何一層層緊密的將一切眾生包圍其中,於是對於修行離苦產生了信心與願望,經過深入的「戒定慧增上修行」,更進一步就能利用修行來證知「苦的真諦」。修行者透過穩定清楚的內在觀察,如實知見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真相,以及細微難見的跟隨五蘊而存在的「身見(誤認五蘊為我我所)」與「貪愛」,於是生起清楚明白的覺悟,透徹的體證「五蘊無常,苦,非我」,如實知見「五取蘊」就是純苦的聚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