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08|回覆: 0

為籌軍費,清政府廣設厘金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4-28 15:5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Kick Off 於 2011-4-28 15:56 編輯

W020110427431043694523.jpg
賒旗店厘金局大門

239947.jpg
賒旗店厘金局內院


  “天下店,數賒店”。明清時期,現在的社旗縣社旗鎮古稱賒旗店,是遠近聞名商業古鎮。該鎮初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清康乾年間最繁盛,是水旱碼頭,南北九省交通要道,全國13個省商人在此經商,號稱“天下第一店”。

  來到社旗縣瓷器街,這是一條明清古街,如從歷史深處漂浮而來,青石板鋪出街道如河,兩岸停泊的古屋參差,多青磚灰瓦兩層閣樓,門前有柱廊,黑漆板門、花格窗。其間,有座奇特建築——清代賒旗店厘金局。

  一眼看去,它和兩邊老屋一般模樣。細看之下,從大門開始,就顯現出奇特來了。

  它的門頭上有一長方形牌匾,上雕金燦燦異獸,似虎非虎,似龍非龍,仰頭欲吞朝日,渾身火苗亂竄。“此獸名貪,最愛吃金吞玉,貪婪成性,因欲吞日被燒死。它懸于大門之上,是告誡官員戒貪。”賒店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徐東講道。清代官場貪賄成風,唯有這一政府機關進門就忠告“戒貪”,足見它和錢的糾結。

  自夏代建國,中國歷朝賦稅主要有三項:土地稅、人口稅和抵算勞役金錢。清康乾盛世時,奉行“藏富於民”國策,輕徭薄賦,康熙五十一年曾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當時全國應納稅人口2464萬人,人口稅為335萬兩,加上土地稅等,全國財稅年收入不到3000萬兩。

  鴉片戰爭後,中國戰敗賠錢,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橫掃江南數省,清廷重兵鎮壓,三年軍餉3000余萬兩,江南財稅大省為義軍佔據失去稅源,清政府財政極困窘。沒辦法的情況下,清政府在全國普設厘金局,收厘金為軍費。

  河南開設厘金局是咸豐八年,即1858年。賒旗店厘金局管南陽、唐河、泌陽、方城(古稱裕州)、桐柏五縣厘金徵收,稱為“南裕分司”,直屬河南省巡撫,“局長”為三品道臺,比四品南陽知府職位還高。

  如今,對厘金制度我們很陌生,而其間也有名人,能多少讓我們產生記憶關聯。如原國家副主席、“紅色資本家”榮毅仁,其祖父、父親是廣東三水縣厘金局總辦和會計;“鑒湖女俠”秋瑾之父是湖南湘潭厘金局總辦,秋瑾隨父在湘潭厘金局生活了八年。

  隨著時光流逝,全國厘金局大多已消泯無跡。“全國保存完好的厘金局,除了賒旗店厘金局還有湖南洪江厘金局,但洪江是個縣級卡點,不像賒旗店是三品道臺衙門。賒旗店厘金局可稱全國厘金文物遺存中保存最完整且級別最高者,是中國厘金史難得的標本。”徐東道。

  厘金制創意來自林則徐

  清代厘金制,大大緩解了清政府財政軍事危機,是中國稅收史上的重要一章。它的創辦過程中,有三位關鍵人物——林則徐、雷以誠、錢江。

  雷以誠時任左副督御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察部副部長,他被朝廷派到揚州幫辦軍務。為籌軍餉,他公開賣官。清代賣官成風,僅道光執政30年,賣官收入達三千余萬兩。但兵荒馬亂中,賣官市場也蕭條,咋辦呢?

  雷以誠的師爺錢江,獻上“捐厘助餉”之法,並親自在揚州附近仙女廟、邵伯等集鎮,勸諭米行,值百捐一,捐厘助餉。不到一月,徵餉銀數十萬兩。這就是厘金制之首創,首創日期為咸豐三年(1853年)九月。

  厘金制試辦成功,雷以誠在咸豐四年三月奏報朝廷。咸豐下旨,所有“用兵省份普行抽厘”,也就是“典型引路,全面推廣”。

  其實,厘金制真正創意人是林則徐。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遣往新疆伊犁屯田,他倡行類似勸捐的“一文願”法,籌款墾田。因此,雷以誠在奏折中說道,厘捐係錢江倣林則徐“一文願”法。

  錢江與林則徐是啥關係呢?

  錢江是浙江長興縣人,自幼穎悟不群,成人後屢試不第,投筆出遊,輾轉至廣東欲投林則徐,而林則徐已被革職戍疆。在廣州時,錢江曾聯合紳商,招募義兵3萬人,攻打英人商館。清政府把他抓去充軍新疆,錢江在那裏與林則徐相聚,成為林的幕客,輔佐他治理水利。後轉投雷以誠帳下,獻計捐厘。

  錢江曾到賒旗遊歷,對山陜會館讚賞有加,至今會館懸鑒樓前還高懸他所題對聯,一副是“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亦猶昔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無差”。另一副是“還將舊事從新演,聊借俳優作古人”。聯意絕佳,筆鋒雄健。

  厘金是清後期“影響最深”新稅種

  關於厘金的起源,通行說法是彌補軍費缺口,且籌軍費也確是其開徵的重要原因。但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它的起徵還有更深層面的因由。

  近代名學者羅玉東,在其《中國厘金史》中分析道,清代稅制結構中,商稅明顯偏弱,財政收入缺乏彈性。因而,在太平天國運動蓬勃興起,以往捐納報效等臨時籌款措施難以為繼的情況下,重在徵商的厘金制度興起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開徵厘金時,五口通商已過十年,清朝商品經濟有一定發展,為商業稅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其實,太平天國運動前,就有人請徵商稅,充實財政。道光二十三年,有人認為徵商太輕,僅“關有徵而市無徵”,富商大賈擁資營利而不納賦稅,與農人比較,負擔過於不均,於是奏請徵商稅。羅玉東認為“新商稅厘金的產生,是清廷鎮壓革命的需要和此時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厘金制在全國是何等狀況?

  中國社科院專家鄭起東在《轉型期的華北農村社會》中分析:“論厘金者,首重江南。因為江南厘金,實佔全國厘金總數絕大部分。在光緒二十九年 (1903年),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六省即佔全國厘金總數的64%。華北厘金,絕對值上一直較江南為小。”至於河南,所佔比例更小。原因是“河南商品經濟不發達,同時河南又是平原,受限于地理,只有幾個地方可設卡收費”。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徐春燕分析。

  整個華北地區徵收厘金,是在咸豐八年(1858年)從河南開始,背景是因捻軍活動,清軍糧臺支應不繼。於是勝保(內閣學士充軍事將領)和毛鴻賓 (清名臣,曾為兩廣總督)駐兵週口,借商捐以資軍食,並奏請河南巡撫英桂,“設立省局,抽取商捐,統名厘稅,後因其法,以次推廣”。河南省第一批設三個,即賒旗店、陜州、開封。

  到同治四年(1865年),河南如荊紫關、往流集、烏龍集、蔣家集、周家口等水陸市鎮,如河內、新野等州縣,“一律分設厘卡,委員經收”,之後在全省鋪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直隸、河南二省還同設厘金局於安陽,稱直豫厘金局,河南、湖北二省同設厘金局于漢口,稱為鄂豫厘金局。

  河南厘金數量,據《中國厘金史》記載,從咸豐八年(1858年)至同治七年(1868年),除二三年略增減外,每年都在五六萬兩間。從同治八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這34年間,每年都在六萬至十萬兩間。之後開始大增,光緒最後三年增至20余萬兩。到宣統元年(1909年),更增至 40萬兩。宣統三年(1911年),達到了67萬兩。

  大增的原因是清廷危急,軍費大增。而厘金“大增”官逼民反,更加劇清廷危急之勢。

  到了民國時期,河南厘金仍因舊制,只是在1912年改名為統稅。1916年,河南厘金收入為60余萬元,1923年激增至200余萬元,原因是火車貨捐大為增加。

  厘金是清後期徵收範圍最大、苛擾最重、影響最深的一個新稅種,它共分四類:百貨厘、鹽厘、洋藥厘(進口鴉片)和土藥厘(國產鴉片)。按清戶部規定,四類厘應各自成系統,實際上除鹽厘自成體系外,洋藥厘土藥厘都與百貨厘相混,故一般所說厘金,都指百貨而言。

  百貨厘舉辦最早,範圍最廣,凡一切日用所需物品,都在徵稅範圍。百貨厘稅厘本為1%,故名厘金。後來各省稅率越來越高,一般為4%到10%,最高達20%以上。

  厘金開始是通過稅性質的稅收,其後發展為產、運、銷三個環節同時徵收,又具有出產稅、交易稅和營業稅性質。英國駐上海總領事哲美森在《中國最新度支全錄》中說:“近來各省官吏,利用厘金之名,推廣其義張其欲壑。落地稅之設,是其一也。此外內地所設之製造工廠,亦向之徵課重稅,而混合於厘金之中。”

  賒旗店厘金局是河南首開的一家厘金局,它是個鎮,卻設三品道臺管理的厘金總局,破格之至,這又是為什麼?小鎮大衙門到底是何模樣?在近80年時光中,又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7 20: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