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51|回覆: 7

南北朝不世出的猛將(2)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8 22:47: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南北朝不世出的猛將.......冉閔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漢人冉閔, 於北方後趙末年時頒布"殺胡令", 成功屠殺超過二十萬羯族人, 並於北方成功建立漢人的政權: 冉魏

殺胡令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閔支持發動政變推翻石世。即位後,冉閔任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

起初,石遵答應立冉閔為皇儲,後來卻立石衍為皇儲,引發冉閔的不滿。孟準等人勸石遵誅殺冉閔,石遵便與其兄石鑒及母親鄭櫻桃商議,鄭櫻桃認為石遵之所以能夠即位,冉閔有功勞,不可殺他。會後,石鑒將此事密報冉閔。冉閔遂協同漢族將領李農和王基遂推翻並誅殺鄭櫻桃與石遵,改立石鑒。冉閔被任命為大將軍,封武德王,並掌控大權。

350年,石鑒二次欲殺冉閔而不成,事敗後反為冉閔和李農所殺。冉閔殺石鑒前一個月,致書各地,全面引暴了積壓近半個世紀的國讎家恨。一日內數萬羯人被殺,男女老幼無人可免,冉閔宣布:「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1]於是漢族人民盡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史載當時的全國各地方的漢人「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頭髮略有發黃者亦被殺」,殺胡令頒布後,在北方造成了極大混亂,「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2]


當時的種族問題非常惡劣,冉閔下《殺胡令》在當時的確得到不少掌聲;但冉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與石鑒鬧翻,而胡人「不為己用」,於是下了殺令,又冉閔若要完全壓倒胡人,就需要格殺(胡人是全民皆兵),

稱帝
350年正月,冉閔去石姓,改姓李,並改國號衛,但此時並未殺石鑒,350年1月,石鑒密遣宦者齎書召張沈等密謀反冉閔,宦者告之閔、農,閔、農馳還,廢石鑒殺之,並誅石虎孫三十八人。此後冉閔自稱帝,改國號魏。過一個月,李閔恢復自己祖父和父親少年時的冉姓。建都於鄴城(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20公里鄴城遺址,見圖1),改年號永興。冉閔遣使臨江告東晉:「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由於冉閔已稱帝,加上之前曾多次參與對東晉的戰爭,東晉對其有很深的恨意,所以冉魏無法得到東晉支持。

結局
冉閔的政策引來胡夷的反抗。350年,石虎庶子石祗於襄國(今河北邢台)稱帝,非漢人的將官紛紛響應。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起初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後,冉閔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等紛紛歸降東晉,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期間冉閔誅殺齊王李農及其三子。352年,石祗部下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從而後趙滅亡。當時佔據遼東並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乘機佔據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攻冉閔。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來中計陷入鮮卑騎兵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里,坐騎朱龍突然死亡。冉閔於是被趕上的前燕兵生擒。留守鄴的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佔領鄴,冉魏滅亡。冉閔被送於薊城(今天津市薊縣),慕容儁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儁大怒,令人鞭之三百,後在龍城(今遼寧朝陽)被斬首,但後來慕容儁不安,給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他的後人冉華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1-1-28 22:48:56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一代戰神-陳慶之

南梁大通年間,北魏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梁武帝派將軍陳慶之率兵七千,護送元顥回北魏當皇帝。(七千人太少了吧?這件事充分體現出梁武帝腦子里有水,就像他當年用四十萬民工造豆腐渣水壩一樣)。

  但是陳慶之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人們改變對梁武帝的認識。就是這七千白袍梁兵,在睢陽破敵七萬,在屯考破敵兩萬,在滎陽破敵四十萬,北魏皇帝和洛陽守敵不戰而逃。一年零兩個月之內,陳慶之就用七千兵力,攻占三十二座城,勝利四十七場,把一個白痴愣是扶上了北魏皇帝的寶座。

  可是元顥還在努力證明自己的白痴,主動把陳慶之的糧草切斷,援兵切斷。這七千白袍勇士在和爾朱榮百萬大軍激戰三天之后終于失敗,全軍覆沒。陳慶之化裝逃回南梁。

陳慶之傳常設奇謀,多為以少勝多,而且長於攻城。無論是北伐橫掃河洛,或揮師馳騁邊陲,均充分顯示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北伐之戰,可謂氣吞萬里如虎。毛澤東也對《陳慶之傳》一讀再讀,對傳內許多處又圈又點,劃滿著重線,並充滿深情地批註:"再讀此傳,為之神往"(張貽玖《毛澤東讀史》)。

「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梁書·陳慶之列傳》)。

「陳慶之初同燕雀之游,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南史·陳慶之列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28 22:50:21 | 顯示全部樓層
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屬山東)人。自幼父母雙亡,與兄姊流寓京囗。晉安帝隆安末年,隨劉裕鎮壓孫恩、平定桓玄之亂,以軍功先後封吳興縣五等侯、作唐縣男。

  晉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後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引軍沿淮水、淝水向許昌、洛陽進發。檀軍先抵項城,後秦守將姚掌不戰而降,但在進攻新蔡(今屬河南)時,遭到了後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扺抗。檀道濟督軍猛攻,破其城,殺董遵,繼而攻克許昌,擒獲後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利用軍威大振之機,檀道濟乘勝前進,拔陽城,克滎陽,直抵成皋(今河南滎陽)。秦征南將軍姚洸屯戍洛陽,急向關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將姚益男領一萬人馬星夜趕赴往救。可援軍尚未到達,檀道濟已攻下成皋,並會同其他部隊,四面環攻洛陽。姚洸孤軍難守,只得開城門率四千兵卒出降。

  對這些俘虜,晉將紛紛主張殺掉,以壯軍威,檀道濟卻不同意。他說:「王師北征是為了弔民伐罪,怎好枉殺?」他下令盡數釋放俘虜,讓他們回歸鄉里,並申明晉軍入城後,應嚴明紀律,不得擾民。

  次年三月,劉裕讓毛修之留鎮洛陽,令檀道濟率師繼續西進。王鎮惡克澠池,抵潼關。檀道濟和沈林子渡河北擊,進攻蒲坂(今山西永濟),想以此繞過潼關,進入關中。但後秦守軍戰鬥力甚強,城堅難下。檀道濟不得不回軍河南,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後秦太宰姚紹率軍五萬援救,開關出戰。晉軍奮擊,殺傷秦軍千餘人。秦軍受挫後退駐定城(今陜西華陰東),據險固守。相拒數月,姚紹病死軍中。秦軍失去主將,無心戰守。八月,王鎮惡率舟師由黃河入渭水,至渭橋登岸,破後秦軍。姚泓出城投降,後秦滅亡。

  劉裕東歸後,任檀道濟為征虜將軍、瑯琊內史。及劉裕建宋,檀道濟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陽尹、護軍將軍。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為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監淮南諸軍。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濟與徐羨之、傅亮、謝晦四人同為顧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喪,大舉南進,共出數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兗州、豫州大部分地區很快被魏軍奪佔。檀道濟聞警,率軍救援。軍至彭城,司、青二州並告危急,檀道濟領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軍薄弱,便統兵兼程往救。魏軍見宋援軍將至,撤去青州治所東陽(今山東費縣西南)之圍。檀道濟兵至東陽,軍糧耗盡,只得停止追擊,又見東陽城已殘敝不堪,移青州治所於不其城(今山東即墨西南),爾後回軍湘陸(今山東魚臺東南),阻止了魏軍南進的勢頭。

  次年,因少帝遊戲無度,荒怠朝政,徐羨之等密謀廢立,召回檀道濟共謀其事。當睌,檀道濟與謝晦同宿領軍府。謝晦心懷恐懼,輾轉難寐,而檀道濟觸床即鼾聲如雷。為此,謝晦深深佩服檀道濟的鎮靜和膽量。次日,幾位顧命大臣入殿矯詔太后令,廢少帝,迎劉義隆入承大統。

  文帝繼位之初,朝中大權仍掌握在徐羨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弒立之事,徐羨之畏罪自縊,傅亮被縛誅殺。當時,謝晦已出鎮荊州,聞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後算賬,便擁三萬精兵抗拒朝命。   文帝從廣陵召回檀道濟,對他說:「廢立之事,你未參與謀劃,我不加追究。現在謝晦據荊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脅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濟說:「謝晦老練幹達,富有謀略,我過去與他同從武帝北征,入關十策,有九策出於謝晦胸中。但他未曾率軍決勝於疆場,戎事非其所長。若陛下信任,可讓我銜命征討,可一戰擒之。」文帝大喜,遂親統大軍數萬,以檀道濟為先鋒,溯江西上,擊潰謝晦。因此平亂之功,檀道濟進號征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為解除北魏對宋的威脅,文帝命檀道濟統軍北伐。宋軍前部到彥之進軍河南,收復洛陽、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駐滑臺。翌年一月,檀道濟率師往救滑臺,軍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濟領軍奮勇衝擊,大破魏軍,並乘勝北進,前後二十餘日,連戰三十餘次,宋軍多捷,進抵歷城(今山東濟南)。魏將叔孫建一面督軍正面迎擊,一面縱輕騎繞出其後,焚燒糧草,致使宋軍乏食,不能再進。此時,魏軍已攻下滑臺,數軍交攻於檀道濟。四面遇敵,軍糧又斷,檀道濟不得不引軍南還。魏軍乘隙追擊,宋軍畏懼,檀道濟乘夜命軍卒唱籌量沙,即以少數米粒覆蓋於沙上,以迷惑魏軍。魏軍誤以為宋軍仍有餘糧,不敢再追,只是集結於宋軍四周。檀道濟又命軍卒披甲執銳,自己卻乘輿便服,談笑風生,泰然若定,引軍徐徐而還。魏軍見狀,疑有埋伏,不復進逼。毫髮末損的檀道濟率軍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濟雖然沒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若,全軍而返。實屬不易。自此之後,魏人憚懼檀道濟的威名,不再輕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進位司空,鎮守尋陽。

  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又多具才氣,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文帝久病不癒,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領軍將軍劉湛擔心文帝晏駕後,難以鉗制檀道濟,便內文帝屢進讒言,勸其儘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後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其妻向氏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召,恐有大禍。」檀道濟卻說:「我率師扺禦外寇,鎮守邊境,不負國家,國家又何故負我心」於是坦然入京。適逢文帝病情好轉,臥榻召見,文帝慰勉鼓勵,讓他返闕議事,用心邊防。不料檀道濟剛要啟程,文帝病情加劇。劉湛勸劉義康不可放虎歸山,即假託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濟,旋加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臨刑前,檀道濟投幘於地,憤怒地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諸將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眾將北伐。東線屢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飲馬長江。面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嘆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可此時檀道濟已屈死十四年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9 00:14:25 | 顯示全部樓層

冉閔

西元350年,冉閔率軍于淩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余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
(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余萬;
(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余萬;
( 6)六戰又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1-1-29 00: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iloveitmac 發表於 2011-1-29 00:14
冉閔

西元350年,冉閔率軍于淩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 ...

thanks your detial information.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9 00:24: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杉淳 發表於 2011-1-29 00:17
thanks your detial information.

冉閔之悍勇. 令人敬畏
"他以一萬漢軍敵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于十余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余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一說朱龍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對鮮卑國主質問仍大呼:“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9 00:29:5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2-7 20:05:14 | 顯示全部樓層
唔係冉閔,漢人可能從此滅族~~
陳慶之之強就有待考證~~可能有d地方誇大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00: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