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wai002 於 2010-12-23 01:27 編輯
第三代太空站:『和平號』(Mir)累積了更多太空站技術的知識與經驗後,蘇聯也開始緊鑼密鼓地研製全新一代的太空站。新一代太空站命名和平號(Mir),是人類首個可供長期居住/工作的太空研究基地,標誌著第三代太空站的誕生。最初預計和平號需時5年建成,運作壽命為15年。和平號太空站的誕生象徵著蘇聯在太空科技上的巔峰成就,它由多個組件在軌道上組裝而成,首個組件於1986年2月20日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的近地球軌道運行,軌道距離地面400至500公里。至1996年的10年間,其他多個組件亦相繼升空。
和平號太空站配有強力而可靠的供電系統,由8部電腦全自動控制,並配備6個停泊埠。它自1993年開放為國際太空站,歡迎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到站內工作。美國穿梭機曾拜訪和平號太空站11次,帶去補給品及替換乘員。到2001年墜毀前,和平號共建成7個組合艙,共長30米,寬20米,總重量134公噸。其中包括:
1. 核心艙
2 .量子1號 天文物理艙
3. 量子2號 氣閘艙
4.「晶體」號 實驗艙
5.「光譜」號 遙感艙
6.「自然」號 地球觀測艙
7. 對接艙:由美國提供,專門用於與穿梭機對接。 和平號的創舉和平號在軌道上整整服役了15年,是使用年期最長的太空站,共繞行地球軌道86,331圈,總旅程距離長達36億公里;期間曾經接待了來自31個國家的106名太空人;站內進行了數千項科研實驗,多次打破紀錄,其中包括:
- 太空人太空漫步最長時間 (7小時);
- 軌道停留最長時間 (748天)。
和平號雖經歷多次意外事故均能修復,但後期始終缺乏經費(每年2億5千萬美元)維持其運作。原計劃於1997年6月廢棄,但其後俄國宣佈再繼續使用3年,終於在1999年8月28日接回最後3位太空人。2001年3月23日,和平號在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精確引導下脫離軌道,衝向大氣層,在大氣中解體,碎片墜入南太平洋海底,結束了其在太空的歷史性任務,標誌著俄國在太空科技上領先地位的終結。和平號的研究任務和其所開創的國際太空科技上合作的意義,今後由「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繼承。
其實,和平號太空站原為冷戰時代美蘇兩個超級強權在太空競賽下的產物,但最後它卻引導了美、蘇及其他各國在太空科技上的合作,孕育出16國跨合作的國際太空站計劃,肩負起人類繼續深入探究宇宙穹蒼的使命,實在是意外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