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井澤守

三國名將之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0-21 10: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都有過這個疑問,以諸葛亮的軍事天才,當初要是讓諸葛亮帶兵攻打東吳,滅掉東吳後再打魏國,那麼結果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不讓諸葛亮去呢?原因有三:

第一,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上確實很好,但在軍事上才能並不那麼突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義誇張的結果,所以歷史上就沒有諸葛亮非要參戰的必要性了。

第二,當時蜀國需要後方有他看守,輔佐劉禪,提供糧草補給。

第三,根據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 系列,諸葛亮和劉備後期的政治目標不同:諸葛亮志在北定中原,興複漢室,還於舊都(六次北伐可見)。劉備志在建立政權,割據一方。所以夷陵之戰前,諸葛亮不受信任(所以劉備入川前,出征帶龐統。入川後,帶法正)。戰敗之後,諸葛亮只說: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至於如此。(夷陵之戰前法正已死。)可見這 一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1 10:14:55 | 顯示全部樓層

郭嘉 vs 諸葛亮

十勝十敗與隆中對
  諸葛亮是三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輔佐蜀漢大業聞名的郭嘉則是以他的十勝論和三次大的戰略決策聞名於世的

  郭嘉是三國歷史上罕見的智慧之神,他的思想是值得戰略家和軍事家認真研究的。他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隨曹操左右,為他出謀劃策,功績卓著。郭嘉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他及時背袁而投曹。當初他北見袁紹,不得重用,於是他對謀臣辛 評、郭圖說:“夫智者審于良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接著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

  第一次他預料到了孫策的功敗身死。孫策借兵出走,轉鬥千里,聽說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宮渡,準備渡 江北襲許都。大家都比較害怕,惟獨郭嘉看出了破綻:“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 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果然,孫策臨江未濟,為許貢客所殺。

  第二次戰略決策是他對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的深入細緻的分析。這次分析導致了袁紹集團的覆滅。官渡大戰,歷史上寫的很多,這裏不詳細說明了。

  第三次決策平定了袁紹集團的餘孽。郭嘉對曹操說:“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於是一舉打敗袁潭。

  曹操準備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都,郭嘉又說:“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 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 人一動,民夷懼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 公無憂矣。” 於是又一舉打敗袁尚。

  其實郭嘉最著名的是他向曹操進獻的十勝論:“袁紹禮儀繁多,常為形式所困;公從實際出發,體任 自然,此道勝一也。袁紹割據一方,逆歷史潮流而動;公順應統一大勢,奉天子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東漢滅亡在於對待豪強過於寬縱,袁紹以寬濟寬,不能整飭 危局;公撥亂反正,以嚴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勝三也。袁紹外表寬宏大量,內心量小忌賢,所任用者唯其親戚子弟;公外表簡單嚴肅,內心機智英明,用人不 問遠近、唯才是舉,此度勝四也。袁紹多謀少決,往往事後才能意識到應當採取的策略;公謀定即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袁紹沽名釣譽,喜歡聽奉承話,那些 能言善辯外表上看德才兼備而幹不了實事的人多歸之;公以誠待人,不務虛名,以儉率下,有功必賞,那些有遠見灼識、真才實學的人都願意為公所用,此德勝六 也。袁紹見到饑寒之人憐憫益於顏色,卻不考慮那些從未見到的貧困百姓,謀劃救國輔民的大計;公對眼前小事時有忽略,對待大事從不含糊,思慮所及不限於直接 接觸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勝七也。袁紹不會用人,大臣之間爭權奪利,疑惑叢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盡其力,不能相互傾軋,此明勝八也。袁紹以親疏定是 非,賞罰不明;公是非分明,賞罰有道,此文勝九也。袁紹聲眾勢強,但不懂用兵要領;公精通兵法,能以少勝眾,用兵如神,此武勝十也。” 作為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郭嘉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是完全可以與孫子兵法一比的。中國兵法認 為,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孫子兵法就是著名的兵法經典。孫子兵法的宏觀戰略思維優異,但是具體到實 踐中,卻對敵我雙方統帥的人性欠缺了研究和謀劃。如果僅僅從人性的把握上,十勝論是比孫子兵法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從結果上看,郭嘉十勝論為曹操戰勝袁紹平 定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說郭嘉胸懷遠量,匿跡修行,不與常人交往,所以當時並不知名,只是有見識的人賞識他。郭嘉死後曹操表版本一評價他說:軍祭酒郭 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

  從宏觀上說,郭嘉的十勝論是要高於諸葛亮的隆中對的。十勝論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原的基礎,為下一步統一全國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諸葛亮是在十勝論勝利的基礎上,見縫插針的看出了三分天下的個中門道。有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一樣要割據一樣要稱霸,但是沒有郭嘉的十勝論就沒有曹操的統一中原,也就沒有他曹操後代的一統天下。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抵過諸葛亮。那麼幾個臭皮匠,可以抵過郭嘉呢?看三國曆史,郭嘉的智慧和戰略水平其實要遠高於諸葛亮的,如果不是早死了幾年,三國歷史哪里有他諸葛亮興風作浪的時候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2 03:0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郭嘉 vs 諸葛亮

有關郭嘉和諸葛亮的背景,我不多說.
如果有意思或想知多D,可以 go to
郭嘉 and 諸葛亮

《千古一相-諸葛亮》
轉載由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 第二十八期 1999/12/23
許多人將諸葛亮、王猛、公孫鞅、王安石、管仲等人並列為中
國最傑出的政治家,並列則矣,有人甚至把他擺到了「首位」
,對此,提出不同意見,還望諸位賢達給予指教批評。

憑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他的隆中對確實是當時對劉備(以形勢來看,對孫權亦若是)
最好的戰略方案。但這不過代表他對政局形勢(當然還包括軍
事戰略)方面的卓越眼光罷了,早於他之前提出三分天下戰略
的,還有吳國的魯肅,那為什麼從沒人說過魯肅是「中國最傑
出政治家」?所以光憑這點實在還不足於使諸葛亮晉升為「最
傑出」。  

至於這個「說服孫劉同盟,共同抗曹」,但其實早在其欲說服
孫權時,魯肅對他的主子說過的話才是真正的有說服力:「向
察眾人之意,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
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
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
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
之議也。」這方為說中了抗曹與否的要點,一針見血、直指要
害。而在孫權心中,畢竟諸葛亮仍是外國說客,本質仍是為劉
備利益而來,遠不及魯肅的親切、真實。 

再說說其它武功:

幫助劉備取益州、建蜀國、南平南越(漢中之戰裡諸葛亮並無
參與,可能都在後方搞後勤。)那麼,以擴大疆域增進國威看
來,諸葛亮的功蹟不過和劉裕、石勒、高歡之輩同耳。再以成
王敗寇這種不太客觀結果論來看,助漢立朝的張良、韓信豈不
更棒?起碼他還幫助劉邦統一全國呢!況且在蜀國建立後,諸
葛亮還有沒有再拓展過疆域?是有一兩次,但不過都是些小戰
區,不多久又被奪回去了,(基本上平定南方那四郡並不能算
是「拓展疆土」,因為那本來就是蜀國的,不過是蠻族叛變而
因此收復失土罷了。)  

他的七擒孟獲是個很不錯的成就,把「攻心為上」這個戰策詮
釋的很好,可是遠在之前的漢宣帝時代的趙充國,對羌民族所
採取的手段一樣了不起,為何只聽人稱贊諸葛亮的「七縱七擒
」,卻從不說趙充國的「和平政策」?怎地無人讚趙充國:「
公,天威也」?  

至於諸葛亮的北伐,先談談一件趣事,關於這個「六出祁山」
,在下翻了許多史料,仍不知所謂「六出」之「六」何來?「
祁山」之名何意?北伐事實上只有五次,和這五次中和「祁山
」扯上關係的,分別是第一次、第四次北伐。(三國志。諸葛
亮傳。六年春《第一次北伐》,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
鄧芝為疑軍,亮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三國志
。諸葛亮傳。九年《第四次北伐》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
……)想來這「六出祁山」應出於三國演義吧?

注解:
六次和五次的差異在西元 230 年,曹魏因孔明屢次北伐,
不堪其擾,所以主動派兵伐蜀。孔明知道這個消息後,派
兵到成固、赤板兩地嚴陣以待。最後曹軍因接連30餘日大
雨,因此班師而回,雙方兵馬並未交戰。有些學者把這次
事件也列入孔明北伐的戰役,因此變成孔明六次出祁山。
「出」的意思是出兵。祁山是位於今甘肅西和縣西北的一
座山,是涼州戰略要地。孔明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時
出兵攻打祁山,所以嚴格來講應該說是「六次北伐」,說
六出祁山只是概略的總稱,用意在點明是孔明攻打涼州的
戰役。如果用六次北伐的名詞大家會更模糊,因為關羽、
孫權、姜維、祖逖、桓溫、岳飛、蔣中正等等都曾經北伐
過。

既談到北伐戰略,其實可以試著與另人物來對照,那個人是魏
延。諸葛亮的北伐方針與魏延產生不同的戰略,諸葛亮是謹慎
保守,魏延是帶有刺激性的挑戰,由於兩者並沒有發生比較,
所以這兩個方針很難看出誰比較好。(有人曾以韓信的暗渡陳
倉、鄧艾的奇行陰平道來作與魏延的對照,但這三
者形勢不同、地利不同、對將領信賴度不同、最重要的--領
導人的性格不同,要做比較,有失公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2 03: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但魏延的子午谷進擊之策是否會比較好呢?看來成功、失敗的
機會都有。可是「進襲奇策」的後續發展就是值得注意的了。
舉例來說,古代院落與宮闕,只有簡單、豪華之分,但卻沒有
風格思維上的差別。如果將孔明的北伐政策舉例成一個基本建
築的四合院,魏延所提出的軍事政策僅現於「拆除裝新」。並
沒有在構築風格中下功夫--也就是從根本上來改變蜀國的保
守國策。(諸葛亮北伐時,幾乎無人贊成,由此可看出蜀國茍
安的心理。)有如拆除完舊房子之後卻找不到新的建築構思,
只得又建起新的「舊房子」來替代。另外,便算子午谷戰略施
行了、成功了,是否就會改變諸葛亮用兵的習性?歷史沒有發
生,我們並不知道,但攻下長安絕不代表魏帝國便會因此瓦解
、兵敗如山倒,這是可以確定的。 

順便一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精神是可嘉、也讓人
欽佩,但「好」在哪兒?這個「好」的對像是指劉備劉禪這些
皇位的繼承人,但對於劉備一開始打的口號,實際上幫助不大
。讓我們看看劉邦曾說過的話:「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
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餉、不絕糧道,
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真正厲害,是可以找到「吾不如」的這個人,而不是自己幾乎
做到要死要活,然後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己做到
死、累到死之後,那其他人怎麼辦? 要鞠躬盡瘁,可以,但
請在「死而後已」前培養數名得你所能的人(不用雜,一個人
學一樣專長就夠了)。把個人的恩義代入君臣的模式裡,「君
臣」就可以成為「朋友」嗎?從此點來看:齊桓公與管仲、符
堅與王猛、石勒與張賓、劉備與諸葛亮,是很值的討論的四對
君臣。  

陳壽的評語,說其在輔政期間,「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
從權制、開誠心。」很可取,但除了這些,就沒有更具體的方
案麼?公孫鞅制定的法令具體而明確,如廢除土地國有、實施
郡縣、統一度量衡等。就連近千年後的王安石在推行全國改革
時,都提的出如青苗法、均輸法、建力政府預算等措施,而諸
葛亮呢?就只有寥寥數字「撫百姓、從權制」,真要這麼說的
話,同時期北方曹操,在他的統治下,魏帝國的制度可比諸葛
亮更適用於「撫百姓、從權制」這幾個不著邊際的評語。

  

「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
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
將之略,非其所常歟!」諸葛亮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政治人物,
各方面都很傑出,但要在浩浩蕩蕩的中國人物史中,稱之為「
最頂尖」,其中值的探討的尚有許多。「管簫之亞匹矣」,或
許比蕭何優秀,但要說比的上管仲,那可難說。因三國演義之
故,而令許多人盲目的一致崇拜,我想,有很多問題是值的大
家深思了。

  


注解:對於這篇文章的論點其並不是很認同,因
為作者太求全諸葛孔明了。千古一相的「相」字,指的是宰相
。宰相的主要任務在於內政,並不是帶兵打仗。諸葛孔明以隆
中對為藍圖,輔佐劉備從四處流竄、無立錐之地的落魄武將,
變成可與孫權、曹操鼎足三分的一方之霸,所以稱諸葛孔明為
「千古一相」並不過份。諸葛亮的戰功相對於他的內政、外交
上的卓越,並不是那麼耀眼,但成績絕不差。我們觀察司馬懿
的生平戰績,他不只平定孟達之亂、斬殺公孫淵,收復遼東,
更屢次打敗東吳軍隊,孫權多次北伐中,有幾次一聽到司馬懿
率軍南下,就嚇得連夜撤兵。司馬懿戰功如此彪炳,但是諸位
看看他面對諸葛孔明的北伐軍時,卻只能躲在城寨之中,連他
的部屬也看不下去,紛紛譏笑他膽小。孔明在第四次北伐中曾
經與司馬懿的大軍正面對決,結果司馬懿以慘敗收場。司馬懿
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爺爺,三國志作者陳壽為了避諱保命,不得
不故意貶低司馬懿的對手諸葛孔明。陳壽在三國志中,皆以「
宣帝」兩字取代司馬懿名諱,隱約告訴我們寫史者的不能言所
該言。我們在研讀三國志或其他正史時,要考慮到這一點。此
篇文章以不同的觀點來看諸葛孔明。讓
網友參考參考,以自己的思維判斷諸葛孔明的功過。


註:野史,又稱稗史,是指正史上沒有紀錄,多是民間的街談巷說、遺聞佚事,並非真正的歷史。但野史不一定是假的,但也不是完全正確的,《漢書·藝文志》引如淳之言,「細米為稗,街談巷說,甚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相對於中國歷朝正史數千年皆儒家士大夫集團把持編修,須符合儒學意識形態單一標準取捨,多有曲筆或偏袒隱瞞,造成紂王「天下之惡皆歸焉 」,因此正史也不一定就是真相,如苻堅涉嫌改史,唐太宗因玄武門之變而亦涉嫌改史。野史在研究中國歷史挖掘真相上,頗具參考價值及貢獻,不宜輕忽。


[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0-10-22 03:42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2 03:09:26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作了如下的總評論:「諸葛亮當
宰相,安撫百姓,建立法規,整頓官職,講求權制,誠懇待人
,處事公道。凡是能盡忠而有益於國家的,雖然和自已有仇隙
,也一定獎賞;凡是犯了法或玩忽職守的,雖然是自已的親人
,也一定處罰;凡是肯真心服罪改過的,雖然犯了重罪也一定
從輕處理;凡是狡辯抵賴掩飾罪過的,雖然所犯很輕,也一定
加重處罰。不管做多麼小的好事,都要獎勵,不管做了多麼小
的壞事,都要貶責;處理政事精練,注意遵循事物的根木,根
據名位考核實際工作效率,虛偽的人不錄用。這樣蜀漢的人畏
懼而又尊敬他,刑法雖然嚴峻但沒有抱怨他的人,這是由於他
能用心公平、賞罰分明的結果。像他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治理
國家的良才,是管仲、蕭何一類的人物。但是連年興師動眾,
未能獲得成功,這大概是他在權變將略方面不擅長的緣故吧!

陳壽在政治方面對諸葛亮的評論,雖然有些美化,但他肯定諸
葛亮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政治家,則是有根據的。另一方面
,陳壽認為諸葛亮不擅長軍事,則是缺乏根據的。其實,諸葛
亮的軍事才能固然不如政治方面突出,但也稱得上我國歷史上
一位軍事家。
判斷一個軍事統帥是否具有軍事才能,不能祗根據他的軍事活
動是否成功。諸葛亮的北伐戰爭,雖然沒有取得最後勝利,但
在當時的條件下,以弱攻強,並能取得局部戰役和戰鬥的勝利
,也是和他的軍事才能分不開的。
諸葛亮登上政治舞臺後,大部份的時間是在軍旅中度過的。長
期的戰爭實踐和學習先秦軍事家的軍事思想,使他成為一個具
有相當軍事才能的統帥。
首先,諸葛亮以法治軍,紀律嚴明。史書記載說他「賞罰肅而
號令明」,「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他
率領的軍隊,「出入如賓,不圍獵,不隨意踐踏莊稼」。在渭
水沿岸屯田時,軍隊夾雜在百姓之中,「百姓安堵」,不感到
惶恐。
其次,諸葛亮注意對軍隊的訓練,講究陣法。他曾指出:「一
支訓練有素的軍除,如果由一個才能不高的將領來指揮,不見
得就必然失敗,如果一個很有才幹的將領,統帥一支沒有訓練
的軍隊,也很難取勝。」他訓練的軍除,「戎陣整齊」,「止
如山,進退如風」,調動自如,有相當戰鬥力。他非常講究行
軍作戰和宿營的陣法,並取得很大成就。後人評論說他「推演
兵法,作八陣圖,很得要領。」所謂「八陣圖」,並不像三國
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神秘,能夠飛砂走石,遮天蔽日,而是一
種行軍、作戰和宿營的陣法。在諸葛亮的約束下,蜀漢軍隊的
行軍、作戰以至紮營、挖井、壘灶、掘壕、設障等都有嚴格規
定,為的是便於攻守。諸葛亮病死,蜀軍退走後,司馬懿視察
蜀軍留下的營地,不禁連聲稱讚:「天下之奇才也」。
諸葛亮的八陣法,是一項重要創造,很受後人的重視。西晉的
李興指出:「推子﹝諸葛亮﹞八陣,不在孫吳﹝孫子、吳起時
所無﹞」。西晉的馬隆曾用八陣法奪取涼州,北魏的習雍主張
採用八陣法抵禦北方的柔然族,唐朝的李靖還根據八陣法創造
了六花陣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2 03: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諸葛亮對先秦軍事家孫武、孫臏的一些軍事思想有相當研究,
並在作戰中加以應用。他非常重視孫武說的「知彼知已,百戰
不殆﹝敗﹞」,指出「不知其敵,每戰必殆」。他還強調說:
「用兵的原則,先要確定計謀,然後貫徹實施。要了解天時地
利情況,觀察人心的動向,熟悉武器的應用,明確賞罰的原則
,研究敵方的策略,察看道路的險易,識別有利和不利的地形
地物,判斷敵我雙方的情況,懂得進退的機宜,順應作戰時機
,做好防禦準備,加強征伐力量,提高士卒本領,進行成敗的
比較,考慮生死的代價,然後才能出動軍除,委任將領,造成
殲減敵人的態勢,這是用兵打仗的要旨。」
在具體戰鬥中,他提出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使奇
正相生,而變化無窮」。所謂奇,就是根據具體情況,機動靈
活的作戰,不受陣地、營壘的限制,採取迂迴、暗襲等戰術。
所謂正,就是按照一般情況,對陣地、營壘,進行正面、公開
作戰。這兩種方法互相配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劉備
提出隆中對策之後,一直為它的實現而努力奮鬥。他幫助劉備
聯吳抗曹,佔據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厲
行法治,賞罰嚴明,任人唯賢,集思廣益,務農殖殼,發展生
產,對少數民族實行「和撫」政策,維護了西蜀地區的統一,
對社會發展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他以法治軍,紀律嚴明,注
意發揮士卒作用,強調知己知彼,提倡靈活機動的戰術。這些
軍事思想和經驗,對後世都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諸葛亮的一些
思想和作風,也值得我們借鑒。
唐朝薯名詩人杜甫,在追念諸葛亮的一首名為蜀相的詩中說: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長期為後人所傳誦,被用來抒發對歷史上著名政治、
軍事家諸葛亮的懷念和對一個人末竟事業表示惋惜的心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2 03:33:08 | 顯示全部樓層
綜合上述資科
諸葛亮和郭嘉的比較,其實也難分高低(謀略與才智和貢献).就算在正史與野史.
例子:如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三國演義中的郭嘉,荀彧在生,赤壁之戰的戰果亦未可料
正是文無第一 武無第二

[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0-10-22 03:3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2 10: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井澤守 於 2010-9-19 14:21 發表
關羽:被孫權斬首;
張飛:被范疆,張達刺殺;
黃忠:征吳時中箭,當晚死於營中;
魏延:反亂後被馬岱誘殺;
姜維:假投降被魏兵剖心挖膽;
馬超:郁郁而終;
費禕:被魏降將暗殺;
張遼:被丁奉射中,死於箭傷;
徐晃:被孟達射死;
張合:奪取街亭的名 ...


有好多唔係正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31 00: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JC 君 於 2010-10-19 11:30 發表
五虎將最長壽係趙雲

關張死得早過劉備,

馬超本係獨當一面o既人,歸降蜀漢後根本唔可以俾兵權佢,

有名無實,所以過兩年就死左,

黃忠係老將,論將略也稍遜他人,

只好拚命打,佢係憑斬殺夏候淵呢件巧勞才名列大將

諸 ...


馬超的確係將才
可惜入蜀後冇咩機會俾佢
始終劉備有點兒忌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wairayray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10-10-31 22:4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theoxox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10-11-2 17: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1-5 07:39:04 | 顯示全部樓層
  nice info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piccaptor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10-11-13 11:18:05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5 15: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还是赵子龙的归宿比较好,感谢分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7 12:3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郭嘉:死於感染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7 15: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7 16:12:11 | 顯示全部樓層
艾沙王 發表於 2011-1-27 15:17
有個咁舊既post推番上泥, 又等我講下三國先啦 ...

要比諸葛亮同郭嘉, 根本就唔公平, 前者做到一人之下, 萬 ...

totally agre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7 16:13:05 | 顯示全部樓層
iloveitmac 發表於 2010-10-21 10:14
郭嘉 vs 諸葛亮

十勝十敗與隆中對

mac ching,
But I like 郭嘉 mor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8 03:4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1-1-28 03:47 編輯

回應 艾沙王 的帖子

朋友,嘗試再讀多一次iloveitmac 版主的文章,細心一點,有得着的呢.        

討論

吸引: 5.0
吸引: 5
小弟覺得該文有參考價值, 故轉貼一下而已發表於 2011-1-28 10:06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28 09:48:37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