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最見效消暑恩物莫過於涼快的冷氣,而電風扇則是冷氣面世之前的必備「殺着」。但自古至今最輕便、廉價而又可靠的始終要數折扇。
扇子,最早稱為“霎”,與羽毛有關。據西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東晉王嘉的《拾遺記》則稱扇子是周昭王時發明的,據說當時有個叫孟夏的人取鵲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
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戰國的。湖北江陵馬山磚廠楚墓出土過一把竹編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側,就像一扇單扇門。單扇門在古代稱作“戶”,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闔也像門戶,“扇”字之所以從羽從戶,由此可以得到明證。
戰國竹編扇
至少在漢代就出現了團扇,因為是用絹製成的,故又稱為羅扇、紈扇,團扇形如圓月,暗合中國人團圓如月、合歡吉祥之意,故又稱為合歡扇。西漢成帝時班婕妤因趙飛燕入宮而失寵,故作詩云:“新制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如明月。”唐代王建《調笑令》詞曰:“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於是,扇子也就有了並面、便面、障面等雅稱。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包括了各種“方不應矩,圓不中規”的方圓形、腰圓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種樣式。團扇的出現打破了羽扇的單調格局,使扇形更加豐富了。
扇面的面積雖然有限,但也給書畫家們開闢了一塊題詩作畫的小天地。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錄的楊修為曹操“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是關於在扇上作畫最早的記載。《晉書·王羲之傳》中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已是家喻戶曉。除了王羲之外,當時還有范曄、顧寶之等文人都曾在扇面上題詩作畫,這就大大提高了扇子的文化品位。最遲到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相當流行,新疆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把木柄絹質團扇,扇面上就繪有花鳥。唐代畫家周昉的名畫《簪花仕女圖》中也畫有一位手執繪有牡丹花的團扇。在團扇上繪畫作書到宋代達到頂峰,至今仍有不少宋代的絹本團扇扇面被保存下來。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