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0-7-21 09: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扇子的演變史:折扇並非中國人發明
古代男女都用團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鳳墓的壁畫上就都繪有用團扇的男人,但是等到折扇傳入並流行以後,男人在正式場合都使用折扇,團扇就變成女性的專用物了。
折扇是11世紀從日本經高麗傳入我國的。北宋鄧椿在一部關於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裡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折扇在日本被稱作蝙蝠扇,傳入中國後很快就被中國人接受,並根據其形狀稱之為折疊扇、聚頭扇或撒扇。江蘇武進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奩,上面畫著一個手持折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檔扇骨,白色的扇面上還繪有花鳥。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說,當時都城臨安已設有專門賣扇子的“周家折疊扇鋪”,說明宋代已經能夠自製自銷折扇了。不過宋元間使用折扇的人還不多,所以,明代陳霆在《雨山墨談》中說:“元初東南使有持聚頭扇者,人皆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
明代折扇廣泛流行,據說這與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關。近年來在明代藩王墓裏也時有折扇出土,可以與之相互印證。明代制扇作坊遍佈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有杭扇、吳扇、川扇、歙扇、青陽扇、溧陽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等等。扇骨、扇面製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愛;還衍生出扇袋、扇墜、扇盒等附屬扇子的工藝品。折扇攜帶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懷袖雅物”之稱。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個皇帝朱瞻基畫的折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鑲,扇面為紙本設色人物畫,一面是柳陰賞花圖,一面是松下讀書圖,落款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筆”。
清代是折扇大發展的時期,它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種藝術品,一種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徵,一種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男性使用折扇,而且還有專供女性使用的秋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紙扇、香木扇和各種工藝扇。折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