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江歲月
香港是一個發展十分快的一個城市,在百多年間由一個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國際都市。在這裡差不多每天也會有新的建築物落成。在這樣一個發展這麼快的地方,舊建築物很快就會隨著發展而消逝。假如,我們把五十多年前的香港和今天的香港相比。你便會發現很多的地方都經已改頭換面 ,面目全非。
以下,就讓我們利用小小的空間。作一個短程的時光旅行,去認識一下以前的香港。
********************************************************************************
這幅圖顯示了香港從前是一個漁村的情景
這幅是畫家筆下所繪的油畫。此圖是英國佔領香港後(約1860年),中、上環沿岸一帶的情景
中央書院 (即現今皇仁書院) 為本港第一間官立書院,於1862年在鴨巴甸街開辦
香港的第一座大會堂,於1869年落成。是一座傳統兩層高的歐式建築物。其後,於1947年被拆卸
六層高建築物, 是當時香港最高級的酒店香港大酒店。
郵政總局(於1911年落成)
文咸街(攝於1920年代) 是早年的華人商業中心。 聞名的「南北行」便在此處
由皇后大道向西望的街景(約1880年)。當中,遠處最高的白色塔是鍾樓,用作報時之用
德輔道中的一段,可以看到商廈林立,而電車亦開始運作
早年的歷山大廈,位於德輔道中與遮打道交界。現址已重建為一座新型的商廈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人來到香港發展。但土地卻不敷應用。因此,港府便決定在中、上環及灣仔一帶進行填海。即使是現在仍然需要進行填海工程,以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
中區第一次填海完成後,所攝取的圖片。海旁的道路命名為德輔道
中區填海後的新海旁,亦即是干諾道。背後的先施公司,是當時全港最大的百貨公司。照片前方為省港澳碼頭
1910年代的皇后像廣場。這兒的土地都是在十九世紀末填海得來。照片右側的大樓,就是現今的立法會大樓
70年代灣仔進行的大規模填海工程
分別是紅磡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兩者的出入口土地,都是以填海方式獲得
[img]http://i49.photobucket.com/albums/f283/kktfriend05/p101013.jpg[img]
雖然,政府不斷在中、上環,灣仔一帶填海,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土地需求。但由於需求增長速度遠遠大於供應。因此,政府逐漸開始發展香港島的東部、九龍及新界一帶。以提供大量的土地供城市發展
上面兩幅圖是銅鑼灣剛剛填海後的面貌。左圖遠處的填海工程是為海底隧道出入口提供土地。右圖的正前方是維多利亞公園
九龍彌敦道(攝於1960年)
從高空看尖沙咀,當時位於尖沙咀的火車總站還未遷往紅磡
發展中的西貢市中心
從高空鳥瞰屯門(攝於90年代)
這三幅圖分別顯示了沙田新市鎮的發展過程。上圖是60年代的沙田,當時這裡還是農村未被開發。中間的圖是80年代的沙田,當時差不多完成了填海工程。而一些的新樓宇亦已落成。下圖是現今的沙田,新市鎮的發展經已完成
[ 本帖最後由 *色慾和尚* 於 2010-6-29 22:10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