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76|回覆: 4

少私寡欲與适度消費

[複製鏈接]
簽到
0

22

主題

7

回帖

109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9
發表於 2010-6-20 23:56: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少私寡欲與适度消費



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養生學的原理,以個體的生命爲價值标準,闡明了節欲、崇儉的必要性,将少私寡欲、崇儉抑奢這些道德要求與人們希圖健康長壽這一生理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将做人之道與養生之道密切結合起來。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11認爲沉溺于聲色犬馬等感官享受之中,将會大大的損害身體。有些人本來可以長壽,所以短命,也是“以其生生之厚”12,即放縱嗜欲的結果。因此,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道教承襲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觀。《老子想爾注》要求學道之士“于俗間都無所欲”,“不勞精思求财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争”13。東晉葛洪在《抱樸子内篇》中闡述“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滌除嗜欲,内視反聽,屍居無心”14。《西升經》對人的欲望持嚴厲的批判态度。《爲道章》稱:“欲者,兇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聖人者,去欲入無,以輔其身也。”15唐代道士李榮注曰:“有欲,則傷身,故雲:兇害之根。無欲,則會道,故雲:天地之原。”16《清靜經》将“清靜”視爲進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則是“清靜”的對立物。因此,《清靜經》稱:“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17這裏所說的“欲”指“六欲”。唐末道士杜光庭注“六欲”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杜光庭認爲:“欲者,染着之貌,情愛之喻。觀境而染謂之欲,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世人若能斷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慮而安其神,則六欲自然消滅,豈能生乎?内神不出,六識不動,則六根自然清靜,故不生也。”18侯善淵描寫“六欲不生”的狀态是:“眼觀無色,神不邪視。耳聽無音,聲色不聞。鼻息沖和,不容香臭。舌餐無味,不甘酸甜。身守無相,不着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19要達到這種境界,李道純在其注釋中認爲:“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靜。”20



我們認爲,爲了維持人的生命存在,爲了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合理的欲望是需要的。然而,人的欲海難填,放縱欲望會産生人們之間的對立抗争,導緻生命與自然的破壞。人類之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過度的貪欲,不知滿足地追求物質财富和感官享受。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不适當的消費和生産模式,導緻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21現在,有一些人非常向往美國人的消費水平。可是,“爲了使占世界人口6%的美國居民維持他們使人羨慕的消費水平,就需要耗費大約三分之一的世界礦物資源産量。假定世界上80%的人中一無所有,目前的能流量便至多可使18%的世界人口享受到美國的消費水平。”22可見,人類欲望炸彈的惡性膨脹,已對有限的自然資源、脆弱的生态環境、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局勢,以及我們子孫後代的生存帶來了毀滅性的威脅。正如湯因比所告誡人們的那樣:“在所謂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中,貪欲是作爲美德受到贊美的,但是我認爲,在允許貪欲肆虐的社會裏,前途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制的貪婪将導緻自滅。”23爲了維護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使人類社會能夠持續發展下去,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内,不能讓它過度泛濫。在這方面,道教關于“少私寡欲”的主張,是值得現代人加以借鑒的。



人的消費方式問題,從深層次上說,就是人生價值的實現問題。在以占有物的多寡來衡量人們的身份、地位、榮譽和價值的社會裏,不少人的消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是爲了體現自己的存在。正如西方經濟學家T・凡勃倫(Veblen)所說:“一個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關心的觀察者對他的金錢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辦法是不斷顯示他的支付能力。”24這樣的價值觀念激起的惡性消費和惡性開發不斷向高峰推進,巨浪般吞噬着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毀壞又反過來危害人自身。因此,要樹立正确的消費觀念,關鍵是要樹立正确的人生價值觀。道教認爲,人生的價值在于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通過将“小我”(個人的自我)擴充爲“大我”(宇宙普遍的自我),達到與整個宇宙的合一。在對“大我”的覺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跟欲望相通的“小我”克服下去。聖人之所以能做到“少私寡欲”、“見素抱樸”,就在于他們已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爲一”25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道教通過将小我統一于大我克服人的過度貪欲的主張,與現代生态倫理學要求人類從所有生命物種的共同利益着眼來實現自己合理的利益的觀點是一緻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态倫理學認爲,人類如果隻顧滿足自己的利益,就會破壞自然環境的完善和健康,危害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種的整體利益,到頭來也會危及自己的生存利益。而人類如果首先從生物圈的整體利益出發,在人和自然和睦相處的前提下有節制地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就會有助于恢複生存環境的完整和健康,最終也将有利于人類更大利益的實現。

53

主題

7102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玄機妙算」勳章「友誼大使」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0-6-21 09: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1 QQQ999 的帖子

少私寡欲一向是中外聖賢所提倡的。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論語.公冶長篇)俗語無欲則剛,亦說明少私寡欲使人做事有氣節,不易被外面引誘所屈服。

諸葛孔明之名言:『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亦是為君子之準繩。

古時之聖賢教導人民生活簡樸些,與大自然相融洽,其共榮共生之關係即今人所言之可持續發展。但現今教育之主流是競爭,是奪取。現今社會之主流是資本主義,是資源的掠奪,造成今天人類對大自然的任意破壞;今世界地球暖化,糧食短缺,漁獲大減,人為之生態災難(墨西哥灣之漏油事件)...都是人類多欲之惡果。

師兄所言道家(小弟不稱其為道教,因兩者有很大分別)之養生哲學和智慧,古今中外之聖人均是以此克己。

天人合一,小宇宙大宇宙之立論更是儒釋道三家所共識。故中國古之賢達是三教貫通的;和尚精通道家,儒家經典的就大不乏人。宋時理學大師均對佛學大有研究。道家與佛家對宇宙人生的認知亦是一致的。

孟子謂浩然正氣充斥夫宇宙之中,又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氣之存養在於人在思慮動靜之中,保持『謙、平、弱、虛』的心境。主要是少私寡欲,謙讓有禮,言行平和,持心端正,處事柔潤,虛懷若谷,心不存物。(此物是指心物,除了對物欲而言,亦泛指人的心中不正之念。)浩然正氣才能得所存養。


[ 本帖最後由 gc63hk 於 2010-6-23 15:42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7102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玄機妙算」勳章「友誼大使」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0-6-23 18:05: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上帖言孟子浩然正氣之存養,今再補充其與少私寡欲的關係。

儒家孔聖論語二十篇,多載其與弟子之對答及生活行儀,以一窺聖人之作為。大學言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功夫。中庸言性、道、教,和誠與明,是入儒家心性之學,是內在修持。最後孟子言浩然正氣之存養。功夫是由大的家國範圍縮小到自心之根性。其中講究定靜功夫,定靜安慮得,是儒家存心的功夫。儒家閒時之坐姿,名正襟危坐。

若君子能做到少私寡欲,無欲則剛,則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如宋末於蒙古人獄中作正氣歌之文天祥,其節操深入民心。其人之作為,更為萬代景仰。其之可以於蒙古人的威逼利誘之下,終不為所動,而能慷慨赴死。若非其善養浩然正氣,實難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是佛家之謂不動心(除對聲色貨利此心不動,亦對暴力對待,生命威脅不屈不卑)。

是故要少私寡欲,必須要懂得存養浩然正氣。上帖提到浩氣之存養,其訣為『謙、平、弱、虛』,今簡介之:

謙者謙遜也,行於外為禮,誠於內為敬。其精神為讓。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篇)

平者平等也,行於身體上為心平氣和,行於心性上是心不生分別,一體同觀。六祖壇經:『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弱者柔弱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夫弱如水能穿石,柔如草能禦風。柔勝剛,弱勝強。

虛者虛心也,『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虛能容物,虛懷若谷,虛者不自盈。

『謙、平、弱、虛』亦易經之謙卦,六爻皆吉;為君子者做人不屈不卑,但並非懦弱怕事,保持中和之氣道;此亦養浩然正氣之要訣。


[ 本帖最後由 gc63hk 於 2010-6-24 10:51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00

主題

8945

回帖

11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10

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發表於 2012-4-20 20:5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QQQ999 的帖子

好有心。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主題

2633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2-4-25 23:26:5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QQQ999 的帖子

20) 我們認爲,爲了維持人的生命存在,爲了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合理的欲望是需要的。然而,人的欲海難填,放縱欲望會産生人們之間的對立抗争,導緻生命與自然的破壞。人類之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過度的貪欲,不知滿足地追求物質财富和感官享受........this is very true,
so we should at least try to achieve 23)爲了維護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使人類社會能夠持續發展下去,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内,不能讓它過度泛濫。在這方面,道教關于“少私寡欲”的主張,是值得現代人加以借鑒的。............hope everyone should make an effort on thi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20 02: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