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0-5-8 01:04:0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JC 君 於 2010-5-7 22:53 發表
紀曉嵐o既文華殿大學士都只係從一品,唔係正品大員
文華殿大學士係正一品,不過清朝因為皇帝集權,大學士權力非常有限。明朝大學士只為五品,朝會班次係六部尚書以下,
但係明朝大學士對所有奏摺有票擬0既權力。
清朝大學士通常只能就民事向皇帝提出意見,權力比起明代更不如。到乾隆用兵新疆,成立軍機處,大學士更加無用武之地。
題外話,老紀同乾隆關係並非如電視劇咁,反而乾隆從無重用過老紀....
小弟在此輯錄一段余沐著的正說清朝十二臣分享一下
紀曉嵐
時下關於紀曉嵐與和珅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劇中的紀曉嵐正直、機智、英俊、灑脫,與油腔滑調、不學無術的和珅形成鮮明對比。紀曉嵐與和珅打成一片,時時不忘捉弄對手,讓他出盡洋相,又每每能化險為夷,成功避開來自和珅的報復。觀眾看了無不忍俊不禁,深感痛快。可是,歷史上紀曉嵐的真實面貌到底是怎樣的呢?
紀曉嵐(1724~1805),名昀,曉嵐是他的字,直隸河間獻縣(今河北滄縣)人。據史書記載,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乾隆詞臣
在流行的民間傳說和電視劇中,紀曉嵐與乾隆這對君臣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其間充滿信任、調侃和幽默。這是經過美化了的描寫,歷史上並不如此。實際上紀曉嵐不過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而已。這要先從紀曉嵐的長相說起。
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的形象風流倜儻,一表人材;在銀屏上,基本上由張國立「壟斷」的紀曉嵐形象,也頗說得過去。真實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據史書上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所謂「寢」,就是相貌醜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另外,跟紀曉嵐交遊數十年的朱珪曾經有詩這樣描述紀曉嵐:
河間宗伯奼,口吃善著書。
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如此說來,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該不至於醜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長得醜,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這裡需要介紹一下背景知識。紀曉嵐的官場命運是由乾隆掌握的。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聖主」,也是一位自小生長深宮的皇帝,有很多怪習。對於紀曉嵐來說,乾隆最要命的一條就是對身邊近臣的用人標準。他不但要求這些人機警敏捷,聰明幹練,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輕漂亮。例如和珅、王傑、於敏中、董誥、梁國治、福長安等人都是數一數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和珅的美貌是不用說的了,即使是福長安,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寵信,一方面是由於他死心塌地地追隨和珅,與其結成死黨,另一個重要原因卻是因為他年輕漂亮。曾經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其著作中記載說,福長安英氣逼人,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美少年。
長相本由天注定,沒有辦法選擇。相貌醜陋的紀曉嵐卻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華橫溢,也難得到真正的重視,難以參預重大的政治決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紀曉嵐只能做乾隆的詞臣,而難以做乾隆的寵臣、重臣。紀曉嵐一生中兩次任鄉試考官,六次任會試考官,三次任禮部尚書,均是這種際遇的體現。這種官職並無重權、實權,只是大清朝廷的擺設而已。即便是乾隆派他出任都察院,因判案不力,本應受罰,乾隆卻說:「這次派任的紀曉嵐,本系無用腐儒,本來只不過是湊個數而已,況且他並不熟悉刑名等事務,又是近視眼……他所犯的過錯情有可原。」可見紀曉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其實,長相不過是一個表層原因。紀曉嵐跟乾隆的隔閡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專制君主從本質上來說,不會喜歡稍有個性、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有一次,內閣學士尹壯圖指陳弊政,稱各省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我經過各省地方,問起官吏的好壞,人們都皺眉歎息,各省風氣大抵皆然」。由於這些話惹惱年歲已高、再也聽不進忠言的乾隆,結果軍機大臣要將尹壯圖擬斬。尹壯圖之父尹松林與紀曉嵐為同年進士,當紀曉嵐打算為尹壯圖求情時,乾隆竟勃然大怒,當即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原來,皇帝讓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並不是真正把他當成獨當一面的重臣,只是把他當作給皇帝解悶的戲子之流。公元前一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了幾句話,竟惹得漢武帝大怒而受到殘酷的宮刑。司馬遷痛定思痛,說道:「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1800多年過去了,紀曉嵐面臨的竟是同樣的處境:在專制的皇權面前,一個知識分子是難有尊嚴的。紀曉嵐面對乾隆的指責,只能忍氣吞聲。我想,在電視劇中,是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鏡頭的吧?
正如清史專家鄧之誠先生所言,乾隆用人「頗以貌取,文達(即紀曉嵐)貌寢短視,且江北人,故不為純帝(即乾隆)所喜。一時若翁覃溪、朱竹君、王蘭泉、鄒一桂皆不得朊(ru□n)仕,際遇頗相似,純帝所許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撫。若於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以長相作為選用人才的標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哀。
如上所述,紀曉嵐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過如此。那麼,從紀曉嵐這一方來說,他是怎麼認識自己的處境呢?紀曉嵐一生,做過翰林院編修、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左庶子、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總理中書科事務、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官,誥受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兼文淵閣直閣事,賜紫禁城內騎馬。中間只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捲入鹽政虧空案,被發配到烏魯木齊,但也僅僅兩年多就被召回京師做官。所以在一般人眼裡,紀曉嵐也可以算是官運亨通的一個人。然而,久在官場浮沉的紀曉嵐並沒有體會到多少飛黃騰達的快感,他的內心更多的時候是充滿孤獨、愁苦的感歎。這從紀曉嵐一生中的幾個細節可以看出來。
[ 本帖最後由 ykf 於 2010-5-8 01:24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