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0-2-20 11:37:16
|
顯示全部樓層
建立西遼
耶律大石出走時,自立為王,設置北南面官屬。他們一行二百人從夾山(今呼和浩特西北的吳公壩以北)出發,北行三日過黑水(今蒙古國愛畢哈河,或譯為艾卜蓋河),抵達了蒙古高原上的汪古部落遇到白韃靼首領床古兒。床古兒獻馬四百匹,駱駝二十頭,羊若干。(1124年)耶律大石一行穿越沙漠,到達遼朝北疆重鎮——西北路招討司駐地可敦城(故回鶻王朝的一座城池,今外蒙古、蒙古國一帶)。他立即召開七州、十八部的長官、首領和部眾開會,號召重建遼朝,受到各部的支持。於是耶律大石從這些首領的手中得到了一萬餘精兵,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在這裏創立了簡單的政府,開始任命官員,立排甲,具器仗。“松漠以北舊馬,皆為大石林牙所有”,西遼的國家規模初具。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掌握實權後,並未像他所說的那樣,去“救君父、濟生民”,而是貫徹他的既定方針——“養兵待時而動”。這塊根據地有水草豐茂的牧場,廣有牛羊,給人們提供了主要食品,同時又有一定的糧食作物,補給人們一些澱粉食品。這為耶律大石政權提供了經濟基礎。其南部有寬闊的沙漠地帶,成為自然防線,便於耶律大石政權休養生息。在這期間,耶律大石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爭取金國的敵國,同北宋、西夏都有聯繫。
耶律大石政權經過五年,實力已經相當強大,決定向外發展。重建遼國,固然是耶律大石和臣下最嚮往的,但是新興的金國處於全面上升時期,實力很強。當時西域的情況則相反,高昌回鶻王國、喀喇汗王朝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已進入衰落時期,忙於內爭,無力對外。於是耶律大石政權決定先向西發展,擴大領域,建立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然後再來消滅金朝,光復遼國。
1130年2月22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傳統,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他率軍隊進入葉尼塞河上游的吉利吉思地區,向這裏的部族發動進攻,這些部族反過來也襲擾耶律大石的軍隊。耶律大石率軍離開這裏,向西征進,進入翼只水(今新疆額爾齊斯河)和也迷裏河(今新疆額敏河)地區。
1132年,耶律大石西征軍到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並在此修築城池,招撫當地突厥部族。這裏水草豐美,氣候涼爽,宜於放牧;但是處於高山、沙漠包圍之中,地面狹小,不可能長期供養一支強大的軍隊,成為一個威攝中亞的國家。於是耶律大石決定通過高昌回鶻王國,向西擴展。他率軍出發之前給回鶻畢勒哥送去書信,說遼朝“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回鶻王收到這封信後,耶律大石的軍隊已兵臨城下,只好大開城門,把耶律大石迎進宮中,大宴三日,在耶律大石臨行時又獻馬六百匹、駱駝一百頭、羊三千隻,並表示願送質子孫,作為附庸,並一直把耶律大石及其軍隊送到境外。
耶律大石率領軍隊翻過天山後,向西推進。東喀喇汗王朝(又稱東黑汗)的阿赫馬德汗集合軍隊進行抵抗。耶律大石的軍隊被擊潰,退至高昌回鶻王國。但這次回鶻王畢勒哥卻再不迎接,而是掩殺、追襲,俘虜了耶律大石的將領撒八、迪裏、突迭等。耶律大石帶領敗兵回到葉密立後,接受了這次出征的教訓,繼續“養兵待時而動”。
(伊斯蘭史料聲稱耶律大石軍被阿赫馬德汗擊敗,歸途中又遭畢勒哥的掩殺,損失慘重。)
耶律大石率領主力部隊西征後,金朝西北前線很快得到情報。第二年,即1131年,金軍元帥粘罕發燕雲漢軍和女真軍一萬人令右都監耶律餘睹率領,北攻可敦城;又發燕雲、河東夫運糧隨行。金軍的這次進攻卻因為沙漠的阻擋而以失敗告終,《大金國志》記載:“可敦城自雲中由貓兒莊銀甕口北去,地約三千餘裏,盡沙漠無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勝計,車牛十無一二得還。”
耶律大石在東線擊敗了金軍的進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西征喀喇汗(東黑汗)王朝雖遭慘敗,但及時調整了方針,與民休息,得到了當地突厥各部族的擁護,戶數達到四萬,疆域空前擴大,東起土兀刺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裏河。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或譯為古兒汗),意為(世界之汗)(普天下的汗)。群臣又上漢尊號“天志皇帝”,建元“延慶”。至此,西遼王朝創立完成又稱黑契丹史稱西遼。
對外擴張稱霸中亞
耶律大石稱帝後,開始大規模地對外擴張。十年間,先後歸併了高昌回鶻王國、東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刺子模國,以及康裏部,建成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
1132年,當耶律大石在葉密立鞏固住地位之後,開始擴大領域,他首先率領軍隊南下,再次進入高昌回鶻王國。國王沒有組織抵抗,便歸順了西遼。耶律大石把高昌回鶻王國併入西遼版圖,但仍讓它繼續統治這一地區。1130年耶律大石進攻東喀喇汗王朝(東黑汗)的喀什噶爾地區失敗之後,把進攻目標轉向七河地區。
早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前,在東喀喇汗王朝(東黑汗)的邊境上已住著一萬六千帳從遼朝來的突厥—契丹人,東喀喇汗王朝委派他們守衛邊疆,賜給他們份地和獎賞。以後東喀喇汗王朝(東黑汗)與這些突厥—契丹人發生矛盾,強迫他們與妻子隔離,想使他們從此絕後。這些突厥—契丹人自然不願意,雙方多次發生衝突。後來這一支突厥—契丹人與耶律大石的部隊會合,但耶律大石並沒有率領軍隊向前挺進,而是駐紮在邊境上等待時機。
東部喀喇汗王朝(東黑汗)阿赫馬德汗死後,兒子易卜拉欣繼位,他是一個無能的人,葛邏祿人和康裏人不再服從他,而且經常欺淩他,襲擊他的部屬和牲畜,他也無法控制局勢。1134年初,易卜拉欣聽說耶律大石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便派出使臣,請求他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袞去。耶律大石接到請求後,便率領大軍開進巴拉沙袞。耶律大石把易卜拉欣汗降封為王,保存了東喀喇汗王朝(東黑汗)對喀什噶爾與和田的統治,作為附庸國;同時也對這些地區派出軍隊。巴拉沙袞地區,是可耕可牧的“善地”。於是耶律大石決定建都巴拉沙袞,後將其改名為虎思斡耳朵,改延慶三年為康國元年。他把沙黑納(意為監督官)派往各地,康裏人也服從了他的統治。
在兵不血刃而歸併東部喀喇汗王朝(東黑汗)的1134年3月,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刺為兵馬都元帥,敵刺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刺阿不為副元帥,茶赤刺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衛耶律鐵哥為都監,率領七萬騎兵東征金國。出征部隊舉行誓師大會,以青牛白馬祭天,東征金朝,希望復國。1134年夏,耶大石率軍七萬出征,金朝對此採取堅壁清野戰術,耶律大石軍隊遠征萬里,難以補給,死傷慘重,被迫撤回。
西遼的這次東征引起了金朝的注意,金熙宗繼位後,1135年,命粘罕再征西遼。金軍進入沙漠後,被西遼的伏兵多次攻擊,共三晝夜,勝負未分。金軍糧草斷絕,人馬凍死很多。副將外家得本來是契丹人,得知父兄妻子都在西遼軍中,率部下起義。金軍在西遼軍和起義軍的夾擊下,大敗而歸。
西遼在西方的擴展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東方也擊退了金軍的進犯,王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和鞏固。根據穆斯林史籍的記載,西遼對其歸併的地域的城鄉居民的所有權沒有做任何改變,耕地仍歸居民耕種。居民只交很輕的稅,每戶納一個狄納爾(中亞地區金幣,重約7~8克)。不久,百姓興旺,牲畜肥壯。在政治上,西遼對歸屬他的國王讓他們繼續統治本土,發給他們一塊銀牌做為歸順的標誌;西遼政府滿足於徵收一小筆年貢和把一名沙黑納派駐在那裏。這些附庸國王一般都受到菊兒汗的禮遇。因此西遼整個社會安定,“軍勢日盛,銳氣日倍”。
1137年西遼又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向外擴展。它首先進入費爾幹納谷地,在這裏大概沒有遇上什麼抵抗;繼續向西推進,到達忽氈。在這裏遇上西喀喇汗王朝(西黑汗)的馬赫穆德汗的抵抗。兩軍交戰,西喀喇汗王朝(西黑汗)軍隊被擊潰,馬赫穆德汗逃回首都撒馬爾罕。然而西遼軍隊卻沒有乘勝前進,而是停下來鞏固新地盤,等待更好的戰機。
1141年,西喀喇汗王朝(西黑汗)又爆發了康裏人與葛邏祿人之間的民族衝突。西喀喇汗王朝(西黑汗)馬赫穆德汗向自己的宗主塞爾柱突厥人的蘇丹桑賈爾求援。在此之前,馬赫穆德汗被西遼軍隊打敗逃回撒馬爾罕後,已經蘇丹桑賈爾派出使臣求援,說穆斯林遇上了災難,鼓動他保衛穆斯林。塞爾柱蘇丹桑賈爾號召伊斯蘭世界對西遼的異教徒發動聖戰;呼羅珊、西吉斯坦、伽茲納(裡海西南),馬贊蘭德(裏海南岸)和古爾(阿富汗中南部)的國王們都帶兵加入。桑賈爾集結了十萬多騎兵,1141年7月渡過阿姆河。當他聽到馬赫穆德汗關於發生衝突的情況後,便向葛邏祿人進攻。
葛邏祿人派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給桑賈爾寫信,為葛邏祿說情。不可一世的桑賈爾不但沒有接受說情,反而要耶律大石接受伊斯蘭教,否則就要武力解決。耶律大石下令進軍,他率領軍隊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與敵相遇。耶律大石在達爾加姆狹谷立營,並派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刺、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領兵二千五百攻桑賈爾軍隊的右翼,樞密副使蕭查刺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領兵二千五百攻其左翼,自率其餘部隊攻其中軍。桑賈爾軍隊的右翼是將軍庫馬吉,左翼是西吉斯坦國王,中軍由自己親率。
1141年9月9日會戰。桑賈爾軍雖先聲奪人,取得了一些勝利,但西遼軍隊越戰越猛,桑賈爾的妻子、兩翼指揮官及著名伊斯蘭法學家胡薩德‧奧瑪爾被俘,桑賈爾僥倖逃脫。桑賈爾軍隊傷亡慘重,死亡總數達三萬人。耶律大石以少勝多,獲得大勝並佔領了西喀喇汗(西黑汗)都城撒馬爾罕。
塞爾柱王朝蘇丹桑賈爾帶著喀喇汗王朝馬赫穆德汗,倉皇逃奔忒耳迷(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捷爾梅茲),渡過阿姆河,進入呼羅珊,從此塞爾柱王朝退出河中地區。耶律大石率軍一直追擊到克爾曼 (《遼史》起兒漫)(今伊朗東北)。耶律大石領兵進入撒馬爾罕。耶律大石讓西部喀喇汗王朝繼續統治河中地區,並封馬赫穆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汗,留下一名沙黑納,監督其統治。耶律大石把西部喀喇汗王朝變為自己的附庸之後,便派大將額兒布思進軍花刺子模國。額兒布思進入花刺子模後,大肆屠殺平民,洗劫村落,迫使花刺子模的沙阿即思投降。阿即思向他表示願效忠菊兒汗和交納年貢三萬金狄納爾及其他貢品。締結條約後,額兒布思從花刺子模撤軍。
1141年卡特萬會戰,此戰之後,塞爾柱突厥的勢力退出中亞,原屬國西喀喇汗國和花剌子模均歸屬西遼。西部喀喇汗王朝和花刺子模國進入西遼的版圖,西遼的疆域至此穩定下來,西遼疆域分為王朝的直轄領地和附庸國、部的地面兩部分。直轄領地為以巴拉沙袞為中心的錫爾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圍地區,其附庸國有高昌回鶻王國、東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花刺子模國;附庸部族主要有乃蠻部、康裏部、葛邏祿部。此時,西遼的控制區域東至高昌,西抵裏海,成為了中亞的霸主。
耶律大石於康國十年(1143年)去世,在位二十年,廟號德宗。他的去世代表著西遼由對外擴張的時期轉變為加強對內統治的時期。
關於耶律大石本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有著不同的說法,《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費尼認為他「秘密成為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歷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又說他是摩尼教徒,甚至還有景教徒稱頌他是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其原因也許是因為他表現出了極度的寬容性。在統治區域內,他沒有強行推進任何信仰,並且對不同的宗教一視同仁。薩滿教、伊斯蘭教、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都在西遼贏得了不少信徒。
對於其屬國和附庸部落,耶律大石要求他們按時繳納貢金,並派遣一名「沙黑納」(監國)監管,他們的頭人要掛銀牌表示臣服。其餘方面一切依照原有模式治理。另外,他也採取了遼朝南北面官制,對南面的農耕居民和北部的游牧居民按其習俗分別治理。每戶交一第納爾稅收。
由於他的這些寬容措施,西遼盡得民心,很快發展成為中亞地區首屈一指的強國,連成吉思汗的重要輔臣耶律楚材也盛讚其「頗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