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竹聲中一歲除(年畫)無名氏作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本質上說,講的是大年初一的事而非除夕的事,可它裏頭提到的幾個小物件,則是宋代除夕夜必不可少的。
中國人自打有了火藥,過年的時候趕走“年”這個兇獸就再不用火把,而改用爆竹。劈啪作響的爆竹,不僅趕走了兇狠的“年”,還讓每一個人心裏都多了一層喜悅。直到現在,我們只要在過年的時候聽到外邊有鞭炮響,嘴角都會不自覺地上揚。相對於爆竹,後面那個“屠蘇”,離我們的生活就比較遠了。屠蘇,俗稱屠蘇酒。按照當時的風俗,每年除夕都要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裏,大年初一取出來,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對著東方喝屠蘇酒,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我們現在已經不再花費心思去泡屠蘇酒,但是一家人坐在一起,一邊聊聊天,一邊守歲的習慣卻是歷經千年而不變。頭兩句說的還是除夕夜人們狂歡的場景,後兩句就是大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拜年時所見。理由就在於“曈曈日”,“曈曈”是光輝燦爛的意思,這句說的是,大年初一這天早上,太陽透過窗戶縫,悄悄地照在人們熟睡的臉上,新的一年,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來了。最後一句裏的“桃符”,就是我們熟悉的“春聯”。據記載,五代後蜀國君孟昶西元964年除夕,在住室外挂上寫著“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桃木板子以前,人們總要在除夕這天,把寫了“神荼”、“鬱壘”這兩位專治惡鬼的神將名字的桃木板子挂在大門上,用來趨吉避兇。在桃木板子上寫對聯,宋時已經相當普遍。宋朝時人們仍然沿用戰國以來的稱謂,稱對聯為“桃符”。因為桃木是紅色的,又能驅邪,所以人們認為它能給生活帶來平安、祥和、喜慶。宋代以後,人們開始用紅色的紙替代桃木板子。而稱“桃符”為“春聯”,就是明朝的事了。
關於春聯,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晉朝時,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除夕是在伯父家過的。伯父命他寫副春聯貼出去。王羲之提筆寫道: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不一會兒,就給人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又寫了一副,誰知,貼春聯的下人剛轉身,春聯又被揭走。王羲之就叫家人把筆墨紙硯都拿到屋外,他來現場寫。得知王羲之現場寫春聯,人們都趕來看,誰知,王羲之寫了這麼一副春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人們一看這春聯,趕緊散開,生怕沾染了晦氣。王羲之等眾人散去,在下邊添了幾個字,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剛一收筆,新的一年如約而至。
算算日子,又該寫春聯了。今年寫點什麼呢?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