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015|回覆: 5

佛陀「釋迦牟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2-26 23:14: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釋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
原名悉達多·喬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釋迦族人,佛教創始人。成佛後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民間信徒也常稱呼佛祖,意思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

姓名釋義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他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文」、「仁」、「寂默」,所以漢譯又作能仁寂默、釋迦文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為「牟尼」,他蓄長髮、著褐色的髒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事,所以「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

「悉達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薩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為「意義成就」或「一切義成」。這才是他的真正名字。

傳統上認為「喬達摩」或「瞿曇」(Gautama)是釋迦牟尼的氏族名稱,即釋迦族祖先的姓氏。但這應非他的姓氏,而是依照當時印度貴族的習慣,由《梨俱吠陀》讚歌的作者仙人家族Gautama,所取的另一個名字。

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如《華嚴經》中又稱他為毗盧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生平事跡
健馱邏國公元1世紀的佛像,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出身於釋迦族,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其生卒年代,北傳佛教根據漢譯《善見律毘婆沙》中「出律記」推斷為公元前565-前486年,[7]南傳佛教則作公元前624-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年。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

受孕
根據巴利文《本生經》和梵文《佛所行贊》的記載,公元二世紀,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王后在夢中受孕的經過以及他的成長。
「四個守護天使來到,把她連床提起,帶到喜馬拉雅山。……然後這四個天使的妻子們前來,把她帶到阿諾達蒂湖,為她沐浴,以除去所有屬人的污垢。……不遠之處便是銀山,其中有一座金色的大宅。天使在宅內鋪好一張聖床,床頭向東,扶她躺在床上。當時,未來的佛陀已變成一頭壯碩的白象。……他爬上銀山,……繞著母親的床遊行三次,右邊向著那床,從她的右側碰她,看來進入了她的腹內。她於是在這個仲夏的節日懷了孕。」
王后把這件事奏告她的國王丈夫。國王於是召集了64名顯赫的印度教僧侶,賜衣食給他們,叫他們解釋這夢。他們的回答是:
「王上不必憂慮!……你將會有一個兒子。他如果繼續在家裏生活,就會成為普世的君主;但如果他厭世出家,就會成為佛陀,驅散罪孽的雲霧和這個世界的愚昧。」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12-26 23: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32個奇蹟
據説有32個奇蹟在佛陀降生後接踵發生:
「大千世界突然震動,顫抖,搖撼。……所有地獄的烈火都熄滅;……許多人的病霍然而愈;……所有樂器不奏自鳴;……浩瀚海洋的水變成甘甜;……整個大千世界頓時變成莊嚴華麗的花環。」
後來佛陀在一處稱為蘭毗尼的娑羅樹園中降生。當時王后意欲攀住樹叢中一根最高的娑羅樹枝,那樹竟然彎低樹幹讓她攀到。她攀著樹枝站在那裏,就分娩了。
「他從母腹出來,就像個說法者從講經座下來,或像人從梯子下來一般,伸開雙臂雙足,身上絕沒有沾染母腹內的雜質……。
[未來的佛陀]一生下來,就在地上站立穩固,向北走了七大步,頭上有白色天篷隨著。他觀察世界的每個方向,以無比莊嚴的口吻宣告: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是我最後一次降生,從此永不再降世了。」

覺悟以前
佛陀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釋迦牟尼,根據經典記載,在母親摩耶夫人返回娘家的途中,生於蘭毘尼園無憂樹下。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姨母大愛道(Mahāprajāpati,音譯為摩訶波闍波提,又叫瞿曇彌 Gautamī)撫養成人。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先後娶三個妃子為妻,並建三幢宮殿安置她們,第一宮納善覺王之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第二宮納摩奴陀羅妃,第三宮納瞿多彌妃;以耶輸陀羅為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豪華的生活,對宮門以外生涯的滄桑變化一無所知。
隨著時間過去,真相逐漸對他顯露。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白馬出家修道。開始遍訪名師,後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忍受飢餓痛苦。35歲時,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接受了牧羊女乳糜供養,後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戰勝天魔的威脅、誘惑,於四禪之中觀察諸法緣起性空而悟道,證得揭示諸法空相的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
這一傳記的細節與「經典」所載的神奇故事截然不同。除了他的出生年份之外,這項記載普遍為人接納。

成佛之後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教,為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聖諦」,稱之為「初轉法輪」。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他為了宣揚佛教,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25年。八十歲時,佛在毗舍離城,已患重病,雨季過後,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因食物中毒,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Subhadda)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佛在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舍利(人體火化後的遺留物)由摩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

著名弟子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大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婆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比丘尼眾中的皎皎者,則有大愛道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等。
在佛陀滅度後,大迦葉尊者繼承佛祖衣缽,帶領大眾繼續精進修行、弘揚佛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2-26 23:23:25 | 顯示全部樓層

基礎理論
佛陀進入般涅槃後,弟子們彙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通過幾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隨著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關於釋迦牟尼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這些教義又被稱為原始佛教。

歷史宗教
在佛陀時代之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帶來了他們的宗教,稱為婆羅門教。雅利安人與印度當地的居民戰鬥,經常會呼喚神靈的協助。在戰勝之後,則需要感謝神靈的幫助。他們並不怕死,認為光榮戰死之後可以上升天堂。因此,婆羅門教之中,充滿了許多祭祀的儀式,以及贊頌神的讚美詩。這些儀式及讚美詩都收在《吠陀》經典之中,梵文是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唯一語言。負責宗教儀式的人,稱為婆羅門。負責戰鬥的武士階層,則稱為剎帝利。
但是印度當地居民信奉的土著宗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是沙門。沙門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獨居,不結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動以求進入禪定。他們不相信吠陀中記載的神祗以及升天之說,但他們相信輪迴轉世,認為今生所做所為(稱為業),會影響到來世的好壞。要脫離輪迴,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苦行而得到解脫。《梨俱吠陀》中所說的「牟尼」,也是屬於沙門中的一種。

在公元前第七、八世紀,興起了奧義書信仰,它與婆羅門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門傳統的影響,他們相信輪迴業報,崇尚禪定苦行,但是他們也相信婆羅門經典,追求梵我合一。奧義書信仰以秘密傳授的方式,主要流傳在剎帝利階層中,後者對婆羅門階級不滿,認為宗教特權不能由他們獨佔。在後世,逐漸形成了婆羅門六派信仰中的數論、瑜伽二派。
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具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屬於婆羅門、沙門這兩種傳統。佛陀本人曾經向阿藍迦藍學習不用處定,向鬱頭藍弗學習非非想定,也曾加入苦行沙門,一天只食一顆麻麥。因此佛教興起之初,也被認為是屬於沙門團體中的一個分支。在教義上,佛教與耆那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也是因為他們同屬於沙門傳統所致。

祖國、語言
釋迦族自稱為印度甘蔗王(巴利文:okkāka)[21]族的後裔,與《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同出一系,屬剎帝利種,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但是因為釋迦族所處偏遠,僻處婆羅門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達的時間很晚,被認為是未開化地區,所以很有可能是當地土著民族,而不是純粹的雅利安人種。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都是君主制國家;釋迦族統治的是東北部邊緣四小國之一的迦毗羅衛國,採取共和制,以憍薩羅(Kosāla)為宗主國。後來迦毗羅衛國受到憍薩羅國的流離王侵略而亡國,整個部落也遭到滅族的命運。

釋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Kosāla)、摩揭陀國(Magadha)和毗舍離國(Vaiśālī)之間,所以他說法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印度東部的方言摩揭陀語(Māgadhā nirutti, Māgadhikā bhāsā)。佛入涅槃後,弟子們編纂佛典時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是摩揭陀語;但是隨著佛教傳播地區的逐漸擴大,在各種方言的影響之下,佛教語言不可能保持純正不染,學者又稱呼此為半摩揭陀語。在阿育王石碑出土之後,學者對於半摩揭陀語開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據南傳佛教的說法,現存的巴利文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語言。但是古印度語言學研究者認為,巴利文應該是來自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源自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語的影響,從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徵。
佛教的理論是關於解脫的理論,語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絕弟子要求依婆羅門傳統以梵文為統一的傳教語言,而允許弟子以自己的母語來傳播佛教。因此早期的佛教經典也不以梵文寫成。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2-26 23:31:02 | 顯示全部樓層
佛陀(梵文:बुद्ध,Buddha),在漢語裡有種種不同的音譯名,因為佛教初期自西域傳入中國,而西域語言眾多,嘗見的譯名有「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多、部陀、毋陀、沒馱、沸馱、步他、復豆、佛圖、物他、馞陀、沒陀」等。

佛陀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覺悟者」。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佛教與耆那教都以「佛陀」這個稱號來尊崇他們的創始者;也用這個稱號來稱呼真正解脫的人。但通常所稱的佛陀,係指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

佛教與佛陀
在上座部佛教中,承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如迦葉佛、釋迦牟尼佛等過去七位佛陀、未來佛彌勒菩薩等等;而大乘佛教則進一步認為在他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十方世界諸佛」,例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等等。如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所說:「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後,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因為佛教闡明: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

十種稱號
佛教傳統認為「佛」有十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有時分別作無上士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陀還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

圓滿成就的佛陀,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境界,一切佛都有十種稱號:世尊、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如來」(Tathāgata)則是對佛的總稱,《金剛經》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除了「如來」之外,其它九個名號就代表了佛陀的九種德行:
應供(Arahant)
應供又譯做阿羅漢,意為「殺賊」,『賊』是指煩惱,也就是「斷除了貪、嗔、痴一切煩惱」。阿羅漢遠離了一切煩惱(遠離),自輪迴中解脫出來,不再輪迴流轉(破輻),因此,他值得被人供養(應供)。此外,阿羅漢永不再造惡,沒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無惡密)。
殺盡一切煩惱賊(殺賊)
最勝人天應供養(應供)
破了輪迴之車輻(破輻)
遠離一切諸煩惱(遠離)
無有秘密可行惡(無密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2-26 23:33:21 | 顯示全部樓層
正等正覺(Sammāsambuddho)
又譯做正遍知,由於佛陀是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已的努力,最後領悟了四聖諦,因此被稱為正等正覺。佛陀因多年的修行,累積了足夠的波羅密,最終達到「應知的已知,應修的已修,應斷的已斷」,所以說他是知智圓滿的。

明行足(Vijjācaraṇasampanno)
佛陀具足「明」,即一切智慧圓滿;具足「行」,即大慈悲圓滿。因此,他知道什麼對眾生有益,什麼對眾生無益,並以此引導眾生走向滅苦之道。

善逝(Sugato)
佛教相信,佛陀擁有圓滿、毫無污點的行為(正行),也具備正確的言語方式(正語),並滅盡一切煩惱,不再處於生死流轉,因此稱佛陀為善逝。

世間解(Lokavidū)
佛陀向眾生解釋了「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達到世間滅盡的方法」,這一切都存在於人們的身心之中,人們可以通過修行,以自己的身軀去了解它。由於佛陀對此有徹底的了解,因此被稱為「世間解」。這裡的世間是指和身心五蘊相關的四聖諦。

無上調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佛教相信,佛陀具有透徹眾生性格、習性的能力,因而知道什麼修行方式最適合他們。在佛陀四十五年的教化里,成功教導了許許多多個性、學習能力都不同的眾生,使他們都證得解脫。因此,佛陀被稱為「無上調御丈夫」。

天人師(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天人師又譯作人天導師。佛教相信,佛陀不止是人類的導師,也是天人的導師。在佛教經典里常常可以見到有關天人向佛陀請益的描述。

佛(Buddho)
佛即「覺者」,也就是了悟真理(聖諦)之人,此外,佛也能教導其他人覺悟。

世尊(Bhagavā)
佛教認為,在這世上,佛陀是最殊勝、最無上、最值得受人尊敬的老師,因此,他被稱為世尊,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

佛之三身
佛陀都具有三身:報身、化身和法身,其三身起不同的妙用,處於不同的境界。報身指由於過去的志願和經歷不同,因而成佛的時間、因緣、度眾的情形也有所差異的實際佛陀。化身指佛陀為方便善巧度化眾生,以神通力所變現的佛、菩薩、天、人、阿修羅、以致畜生、餓鬼、地獄等眾生之身。法身指佛陀住於大涅槃時,與真如同體,與萬法合一的體性;恆河沙數諸佛皆住於此共同法身。如釋迦牟尼佛為報身佛,盧舍那佛為化身佛,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

佛教徒眼中的佛
與某些其他宗教裡至高無上的神不同,佛不是造物主,也不掌管人們的吉凶禍福。比如佛陀不能改變人們所作的業,也沒法度化無緣之人。
佛教認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和圓滿覺悟者,稱為獲得無上正等正覺者(梵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與佛教徒是師生關係,佛教徒自稱為「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陀的態度,是尊重恭敬與請益學習,而不只是頂禮膜拜。其他宗教以為佛教徒頂禮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為,這對佛教是極大的誤解,佛教徒的頂禮膜拜是發自內心對佛陀法身之無上甚深微妙智慧與慈悲心表達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對佛像的依戀與偶像崇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告須菩提尊者「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是最佳的註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2-26 23:36:29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上座部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們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而成為超越生死的阿羅漢,而阿羅漢可依照修行過程、智慧能力的不同分為佛陀、辟支佛與聲聞阿羅漢三種,其中聲聞阿羅漢數量最多,而佛陀最稀有,成佛需要比其它種類的阿羅漢付出更多的努力修行菩薩道、經歷更漫長的輪迴時期(不少於三大阿僧祇劫)。但佛陀卻具備聲聞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所不具備的智慧和能力。如雜阿含經中提到,如來擁有「如來十力」,「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大乘佛教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終歸宿都是成為佛。不過從凡夫到成佛一般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但只要修行努力精進,可以化長劫為短劫。

世俗的理解和文藝作品中的佛
世俗對佛的理解比較複雜,這種理解與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廣泛傳播互為影響:
有一部分的理解是與佛教界對佛的理解一致的。
世俗、民間信仰也常常會誤解佛為一種有大能的神靈,如神魔小說名著西遊記中,佛幫助玉皇大帝,以打賭擊敗孫悟空,困之於五指山下。

如來,佛的十大稱號之一。梵語為 Tathāgata ,漢語音譯為多陀阿伽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來」,如來,「就像來了一樣」,更進一步講,「就在這兒」,所以在這裡「來」與「未來」是完全一樣的,任何有意或無意的區分都是錯誤的、徒勞的。「如來」一詞實在是指佛無處不在的真如法性,亦即法身佛或說佛的法身。「如來」二字的意思極其美妙,構詞巧奪天工,中文的譯名也形像傳神,惟妙惟肖,只此二字已演繹了一大藏教,或說揭示了宇宙的奧秘。

如指真如,含兩層意思:
憑藉真如之道,通過努力,不斷累積善因,最後終於成佛,故名如來,也就是真身如來;
通過介紹真如之道,使眾生增長智慧、消除煩惱、獲取利益,故名如來,也就是應身如來。
也有解釋作「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民間常以如來、如來佛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

如來、善逝
再來比較「善逝」,佛的另一個十大稱號之一,梵文Sugata,音譯修伽陀,Su 善、好、妙,gata 去、走,又譯為好去,或譯曰如去,代表如實超越生死之義,「如來」與「如去」相對,則如來者向下利他,而如去者向上自利,以此二名顯示佛之無住涅槃。
「來」agata 跟「去」gata 相對,這只是名相而已,實際上是無來、無去,只在此意義上,才可使用「如」字,「如來」、「妙去」(善逝),跟來了、去了是完全一樣的,既然一樣就無所謂來去了。《金剛經》里常用的邏輯句式,完全可套用於此,以表達那甚深涵義,即:「所言『來』、『去』,即非『來』、『去』,是名『來』、『去』」。因此,不能執著名相,如若執著名相,即為名相所縛,則不得解脫,更何況涅槃?!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21: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