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登禹(1898年—1937年),字舜臣,山東菏澤趙樓村人。
少年時因家境貧寒,未入私塾讀書,在家務農並練習武術。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後任馮的隨身護兵。1920年,趙登禹被任命為第16混成旅直屬工兵連第3排排長,後歷任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26年參加北伐。1930年,趙登禹跟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後任第132師師長。
1933年初,日軍越過山海關,進入熱河省。3月4日攻佔承德,並開始向長城各口發動大舉進攻。10日,日軍逼近喜峰口。趙登禹奉命率領109旅從薊縣出發夜間急行軍40華里,在日軍之前抵達喜峰口孩兒嶺,並將日軍先頭部隊擊退,在孩兒嶺及口門一線穩定了前沿。為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日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戰鬥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日軍警戒疏忽,率3000人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使日軍措手不及,死傷甚眾,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
長城抗戰後,第29軍被調回察哈爾省駐防,趙登禹因戰功卓著被擢升為132師師長,並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1935年8月,第29軍被調到北平地區駐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進攻宛平城,第29軍奮起反擊。29軍軍長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為南苑指揮官,坐鎮南苑,與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指揮南苑的所有軍事力量。7月28日,日軍調集上萬軍隊並動用30多架飛機,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向29軍陣地發起猛攻,由於力量相差懸殊,中方傷亡較大,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日軍出動40餘架飛機輪番轟炸陣地,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攻擊。日軍將中國軍隊切成數段,分割包圍。此時,趙登禹率衛士30餘人,指揮29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進行激烈的廝殺,雙方陷入肉搏戰,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後接到上級命令,要趙登禹指揮部隊後撤到大紅門一帶。日軍窺出趙登禹準備退到大紅門的意圖,搶先在南苑到大紅門的公路兩側架起機槍,以火力封鎖道路。為激勵將士,趙登禹乘車指揮部隊向大紅門方向撤退。車行到大紅門附近的御河橋時被炸毀,趙登禹身受重傷,警衛勸其立即撤退的安全地方,趙登禹不肯,帶領部隊繼續向日軍反擊。後又被炸彈炸斷雙腿而昏迷,隨後殉國,時年39歲。
昏迷蘇醒後,向傳令兵說:「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訴北平城裡的我的老母,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說完就停止了呼吸。
趙登禹殉國後國共雙方都對其做出積極評價。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趙登禹為陸軍上將。1945年後,北平市政府將北溝沿改名為趙登禹路,以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市人民政府對盧溝橋西道口的趙登禹烈士墓進行了多次修繕。而在臺灣大直的忠烈祠也有供奉趙登禹烈士的牌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