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8491|回覆: 0

满桂将军和袁崇焕的恩怨

[複製鏈接]
簽到
82

5

主題

42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09-11-19 18:0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袁崇焕和满桂的恩怨,则要从宁锦大捷说起。当时黄太极猛攻锦州,袁崇焕作为辽东巡抚,躲在宁远城里毫无办法,且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浴血死守。这种情形,像极了甲午日清战争中,卖国贼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所谓“如违令出战、虽胜亦斩”的荒唐命令。只是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将军公然违抗袁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经过满桂的血战,再加上后金军猝不及防(没料到明军敢出动出击),才有了宁锦大捷。现在的有的满族学者为袁辩护,说袁不是不想打,而是想等敌人攻城疲劳了再打,可是当时锦州城都快破了,袁崇焕还是无动于衷,说明他当时已经被后金军吓破了胆,除了死守保命,已经无法再做其他事情了。这些满族学者好歹读了一点书,只敢从动机上为袁辩护,而某些人更加不学无术,无知者无畏,竟然将满桂将军违抗袁崇焕命令,冒死出击后取得的辉煌战果,统统加在袁崇焕的头上。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歪曲基本史实,抹杀民族英雄满桂将军死战博来的不朽功勋,去为他们崇拜的汉奸涂脂抹粉。

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这里要说一点题外话,就是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这种趋势直到袁崇焕第二次起复全面掌权后才发生逆转)。天启朝最大的战争失利,是袁应泰丢掉辽阳。而袁应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为之前的督师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弹劾,当时魏忠贤还未掌权。辽阳失陷后魏忠贤查办了许多当初弹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击文官集团的私心,但这事做的也不错。而后魏忠贤立刻起用熊延弼为兵部尚书,之后王化贞失陷广宁,同在关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连,被传首九边。这里杀熊延弼也非魏忠贤的私心,熊延弼受到王化贞的拖累而被杀,可谓于情可悯,于法难恕,九堂会勘定案,实无免死之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多他没有因为熊延弼是自己的私人而力保他,但也不能算多大罪过。之后魏忠贤连接起用的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对的;只是到了天启晏驾前为了抢班夺权,才临时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这些说明魏忠贤至少是爱国的,而不像袁崇焕那样为了个人利益就去出卖自己的祖国。

但是袁崇焕却小鸡肚肠,在被罢官后不是深刻反省自己的误国之罪,而是恨上了满桂,认为是满桂违令出战才导致自己被罢官。所以在他重新上台以后,处处和满桂作对,将满桂打成王之臣一党,将他降职调往山西大同。满桂作为为大明立下无数奇勋的猛将,在毛文龙死后是奴酋最为畏惧的明军将领,却被调离抗奴前线。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袁崇焕为了私怨,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可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崇祯二年,当袁崇焕引清兵入寇,皇太极率倾国之兵直扑北京时,当时袁崇焕率领着他1 万5千关宁军(非金爷爷小说中的9000人)在后面装摸作样的尾随,仿佛清军的后援部队。此时,满桂奉诏率领5000兵马进京保卫,也正是他的进京,使得明朝晚灭亡了十五年。当时明军与清军在北京城下大战,有两战不得不提,便是德胜门之战和广渠门之战。德胜门之战是满桂5000本部、侯世禄5000本部和 1万多京营,对阵皇太极亲自率领的6万主力,是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可惜近人一些吹捧袁崇焕的奇文(如金爷爷《袁崇焕评传》、方舟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满学会会长阎崇年的讲座等),为了吹捧他们崇拜的汉奸,竟然昧着良心只字不提满桂将军的德胜门之战,歪曲历史、春秋笔法到了丧尽天良的地步,让人对他们的学术品行感到非常不齿。

满桂将军在德胜门与皇太极血战数日,大小二十余战,虽然因为兵力的悬殊未能取得胜势,但沉重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使得黄太极一举占领北京的计划破产。在一次战斗中,满桂因为兵少不支,退往广渠门附近,想要袁崇焕的部队接应,袁崇焕不但不接应,反而突放冷箭,妄图射死满桂,这便是震惊朝野的“袁崇焕通敌射满桂”事件。关于这次事件,在文化界占主流地位的满族历史学家一直说这是皇太极的反间计,为他们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开脱。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满桂是长年在抗奴战争拼杀出来的名将,宿将,是大明后期抗奴正面战场上的中流砥柱,智勇双全,并不是一点点反间计就可以骗得了的。如果他像杜松、刘梃那样有勇无谋,早被黄太极灭掉了。《明季北略》也明确写到“清兵攻南城,崇焕复不战,独满桂以五千人与清一日二十战。清兵益盛,桂不支而走,经袁营,竟不出救。俄桂中流矢五,三中体,二中甲,拔视,乃袁兵字号。桂初疑清将反间,伪为袁号耳。及敌骑稍远,细审,果为袁兵所射,大惊,入奏。”说明满桂不是没有怀疑是反间计,是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是袁军射他,才“大惊,入奏”。这位赤胆忠肝的将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袁崇焕竟然会在战场上公然倒戈,公然帮助满清射杀自己。

而还有其他原因显示满桂所中之箭确为袁崇焕所射。满桂与袁崇焕积怨从宁锦之战开始,已由来已久。而崇祯二年,袁崇焕在黄太极的胁迫下引敌入寇,原指望出奇不意,一战成功,做个从奴入关第一人。但大同总兵满桂星夜驰援,使黄太极无法立刻攻克北京,而各路勤王兵还在不断向北京集结,满桂不除,则北京难以骤下,时间越拖对清军越不利。袁崇焕与满桂原本就有很深的私怨,此时又害怕清兵败退,自己通敌的事情就会败露,所以更加急迫地欲除掉满桂,袁崇焕射杀满桂是有着充分的动机,而他也确实射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都证明了“袁崇焕通敌射满桂” 的基本事实。

并非反间计的原因还在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满桂也是在和清军血战20多次,偶然退往袁营求援。清军不可能预料到满桂正好退往袁营。这完全是突发性的事件,仓促之间肯怕很难定下这样高明的嫁祸之计。更何况,袁崇焕射满桂还可以被赖成是反间计,那他拒不救援满桂,坐视满桂败亡,难道也是反间计不成?纵然他能够在满族学者占据主流的文化界吹捧下,成为万人景仰的英雄,也总有一天会被揭穿他的真正面目。

说完了德胜门之战,顺便说一下广渠门之战。这场战斗被阎崇年、金庸等人形容得天花乱坠,全然不顾袁崇焕15000关宁军面对的仅仅是正白旗2000游兵和数千被裹胁参战心无斗志的蒙古军队,而与黄太极主力血战的是满桂军的基本史实也被他们给抹杀。即使是这样,袁崇焕的部队竟然有三分之一在副将王承胤带领下临阵逃跑,这就是袁崇焕竭天下之饷练成的“关宁铁骑”的真实写照。

最后提一下满桂将军的死,历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满清官修史书《明史》认为,满桂是崇祯促战而死,是被崇祯逼死的。然而众所周之,清朝篡史、改史是非常严重的,是最不可信的历史。他们这么写无非是想证明崇祯是一个昏君,无道而失国,进而证明满清取代明朝合法性,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第二种,《辽海丹忠录》则说满桂在城楼上看见满清一位王爷出阵窥探我军,下城追击,中伏而死;这种说法过于戏剧化,显然是小说家言,更不可取。

我认为最可信的说法是第三种,也是《崇祯实录》、《国椎》等大部分明朝信史的说法,满桂将军是在和清军的血战中,箭疮迸发而亡。而史书中所载满桂所中的六箭,正是袁崇焕所射,袁崇焕正是害死民族英雄满桂将军的凶手。满桂与袁崇焕的恩怨就以这样的方式画上了句号。然而天道好还,报应不爽,满桂虽死,忠魂长在。各路勤王军进逼北京,黄太极只好退兵,而袁崇焕也被凌迟处死,在北京人民的唾弃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当时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囊疮转斗欲吞胡,报主宁嫌一命狙。血战已看奴胆落,移兵不敢近皇都。”既点明了满桂将军的死因,是箭疮迸发而亡。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能转危为安,是满桂血战之力。正是满桂将军浴血奋战,威震敌胆,才使得明朝晚灭亡了十几年。

一个民族有了英雄人物不知道尊敬,是可悲的。而今天,自“甲申国难”以来已是走过了整整三百六十二个春秋,那个民族的文化依然统治着亿万人民的心灵,曾经雍容自信、开放文明、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的伟大民族,被改造成一群残忍嗜杀、愚昧麻木的阿Q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之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那个民族的语言成为国语,那个民族的戏剧成为国粹,那个民族的服装成为唐装,那个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那个民族能有今天的最大恩人,则被当成中国最大的英雄来礼顶膜拜,在谎言充栋的历史教科书里,在荒唐离奇的“历史正剧”中,在满口胡话的阎崇年之流的嘴上,一个曾被北京人民生吞活剥的汉奸,终于被成功打造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而正真的英雄,却被人唾弃如毛文龙,被禁止宣传如岳飞,被永远地封印在历史的尘土中如满桂将军!

满桂将军永垂不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20 16: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