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雪泥鴻爪

[唱K-GF] 貓頭鷹浪子金句 (三) - 42 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4-26 21:33:44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26 23: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74747 於 2010-4-26 21:33 發表


7號18:30   

聯絡了爵爺沒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27 02: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27 22:28:56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28 00:33:3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唔好問咁多 於 2010-4-27 22:28 發表


小弟對政事向來麻木…路過見師兄咁講…小弟大膽問句…師兄從何觀察到該等八十後有獨立思想?統綷交流…

我曾在商台聽李慧玲 “左右大局” 節目,先後訪問過陳景輝、陳巧文,他們都思路清晰,十分明白自己究竟爭取的是什麼、反對的是什麼?你可以不認同他們的想法和意念,但你不能說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做的是什麼,是人云亦云的糊塗蟲。陳景輝曾撰文闡釋 “80後” 此名詞的實義及其不正確的地方,很不錯,我試試找一找,看看能否找得到讓大家評論評論。

先將趙永佳、陳健民的一篇文章作引子:

社會學的應用與誤用
——80 後」與社會運動

明報  2010-03-11 星期四

(反高鐵的) 80後,不一定就能代表那一代人普遍的不滿和訴求。社會運動的參與者,可能是較一般人更有時間和機會參與一些團體或社會網絡,接觸到對社會問題的「非主流」論述,進而形成集體信念、商討策略、籌集資源,進行抗爭。

就以這次反高鐵運動的「核心」來說,是一群從天星、皇后、灣仔舊區保育一路走過來的學者和「本土行動」的一批年輕人,像何芝君、葉蔭聰、朱凱迪、陳景輝和參與苦行的年輕人都不是典型的 80 後。這個運動的核心理念,是批判以經濟發展至上、不惜摧毀環境、社區和其他人文價值的「發展主義」或「中環價值」。

另一方面,他們亦批判香港回歸中國以後,並未真正脫離殖民地的體制和心理狀態,政府繼續行政霸道而群眾仍然慣於犬儒和依賴,因此有需要通過抗爭來
重建公民的主人翁地位


放在反高鐵事件上,保衛菜園村和針對功能團體都帶有這種抗衡發展主義和「解殖」的深層意義。


[ 本帖最後由 雪泥鴻爪 於 2010-4-28 01:43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28 01: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後的宗教感與疼痛


2010-01-07 星期四    陳景輝
      

在輿論中, 「八十後」漸漸被視為一股情緒,例如說他們憤怒、不滿、躁動甚或激情。下一步的指定對白便是抬升上社會層面,然後兜兜轉轉侃侃而談它的社經源頭。很快,情緒成了大形勢下被動之物,而那一最初談及的情緒被遮蔽且疏遠了。


誠然,走在八十後人群當中,真的能切膚地感受到瀰漫其中的情緒,但面貌遠較上述陳腔複雜, 有兩個片段不得不提。一是工務組小會(09 年12 月3 日)通過撥款的那一刻,立法會門外好些八、九十後的青年都在哭,及後在財委大會(09 年12 月18 日)成功拖延撥款便更多人哭,而眼淚意味著傷感;其次是八十後苦行,它始料不及地引起類宗教的情感。讓我從後者說起。


人們雙手捧著象徵公帑和菜園村的白米及種子,每隔廿六步,便輕輕跪下手肘貼地 —— 為了親近土地,且稍稍紓緩手肘及身體的疲勞。循環往復三天,此謂苦行。


我們設計苦行的時候並沒想到宗教的概念,但人們卻從中聽出了弦外之音。例如一次,某記者自言自語: 「係咪邪教?」又或,人們常常勸說不要跪下,說此舉予人法輪功練功之感云云。但無論如何,潛台詞似乎是:我們不該沾染宗教,如果不是從根本上把宗教等同迷信的話。然而我倒覺得,把握80 後情感,宗教是個不錯的比喻。


苦行中的象徵物及其規定了的身體動作和步驟,誠然容易叫人聯想起宗教儀式。但宗教並沒什麼不妥。伯格爾(Peter Berger)指出,英文裏宗教一字,若追溯其拉丁字根,其實是指「留心」,而「儀式」在人類的文化史中,更一直扮演著「提醒者」的角色。


事實上,不同宗教都各有自己一套對於世界本源及其終極意義的洞見,都設想出某種聖俗二分的世界,而「留心」和「提醒」就是回到那一神聖而意義滿溢之處。


八十後當然沒有築就如此宏偉的意義大廈,但確實分享著那一股要求自己和他人「留心」和「提醒」的情志,祈求在塵土飛揚、紙醉金迷和摩天巨廈的石屎森林之外,重新定義新生代崇高的別處。正是它衍生了另一股情感。


當前述種種情志遭踐踏或得些微的進展,青年的眼淚便奪眶而出。我知道,哭泣本屬平常。但眼淚若是為了一座城市而流,則蘊涵更廣泛的意義,畢竟它歸屬於城市共同體,且意味著一份跟過去有別的感受力:對城市之痛的覺察。


當許許多多人早已接受了政治世界的荒謬、當歌頌移山填海的城市史書寫對拆遷的哀嚎完全視而不見,八十後這一給大商場籠罩成長的世代,卻從推土機的利爪間感知到痛苦。


都市學家森尼特(Richard Sennett) 視此情感為共同生活的都市倫理:一方面,對疼痛的感知讓市民走在一起、相互照顧;其次,市民身體的痛苦也揭示出既存支配秩序的裂縫、打斷了都市機器鴻圖利欲的連貫性。


城市的崇高和疼痛體現在青年身上,成為八十後抵抗的情緒基礎。


可見,情緒不僅是被動、負面和非理性的,它也可以是倫理、認知和評價性的,而且不斷為新生代的追求灌注能量,並隱約蘊含了自己的城市議程。


因此,某些人口中的所謂八十後情緒,其捉錯用神的成分可能多於正確認識之處。當然,此文也不會代表所有八十後,但肯定的是,筆者試圖整述八十後情緒的關鍵性轉折階段。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28 01: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後的前世今生

陳景輝   2010-01-03 星期日


讓我從八十後不是什麼說起。

首先,它不是那些新聞標題上的媒體標籤,如援交少女、濫毒青年或 什麼失落第四代,因八十後完全是站出來的青年行動者的自我命名;

其次,他們也非以社會流動為核心的四代人論中的第四代人,因為八十後推出的政治議程或世代視野中暫時沒有上不上位之類的問題;

最後,他們也非如政黨二三梯隊接棒般的世代交替現象,畢竟我們也不至於像政壇中人般汲汲於模仿黨中元老。


不過,最後一個例子倒是有些相似處,畢竟它也反映更新的社會渴求,分別只是前者的對象是政 黨,而後者則回歸到城市問題。


八十後不是零九年底突然冒現的世代組群,而是原來各自分散的小隊 —— 天星皇后運動、今年的六四文化祭和七一政總留守等,在反高鐵運動中再次匯流成河。概括之下,有三個方面交纏地以青年之姿竄擾我們時代的巨輪:世代、空間和記憶。



前奏:跨世代的合成主體

猶記得,天星皇后運動期間還沒有關於八十後的提法。身分認同方面,那時強調的是空間感強烈得 多的「本土」。


不過人們都愛稱我們是一群自發、無政黨背景、非專業搞手的「青年」。有趣的是,我在一九六六年天星絕食反加價的歷史書頁上讀到了近似的情景:四十年前,蘇守忠被輿論一式一樣地形容為「無政治背景的自發青年」。這除了說明青年此一符號像招魂般,又再撼動既存秩序極力遮掩的裂縫之外,更反映了香港政治意識中一股對於「純潔自發青年」的偏愛,或反過來的對成人政黨利益及示威活躍分子的排拒,後者總叫人聯想政治的骯髒面。


話說回頭,我們當時其實有著深厚的「背景」,它的名字是本土。

如果天星皇后真的作為一樁世代事件的話,那就是我們都在之前的社區運動中,受老街坊社區保存的訴求所薰陶和召喚。就是說,新生代的主體意識背後蘊藏覑老街坊巨大的身影,而成就出跨世代的合成主體。這個故事在菜園村運動中得到重覆:八十後青年都喜歡說:真正的八十後是年過八十的菜園村高婆婆。


登場:經驗構成的世代分水嶺

其實,八十後一詞正式於香港著陸是今年六四。

拜港大學生的荒唐言論之賜,那時候我城颳起了一 陣記憶的暴風,直指向二○○九年的六四紀念正瀕臨瓦解,人們都說八十年代(特別是八九年)出生的人將陷於遺忘而帶來的歷史無知。在此一關鍵時候,一群主要 沉浸於文化藝術界的八十後年輕人,以八十後的旗幟和極其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紀念六四。

重要是,人們嘗試從自身模糊而間接的經驗出發,去重構六四。例如八九年仍是小朋友的八十後,發現母親在電視機旁哭泣的片段,而六四的震撼於他們來說,首先來自家人異常的哀痛 —— 有別於上一代直接從媒體報道中經歷八九學運。


當然,廿年後,在大國崛起的機遇下,一些成人說舊事不好重提,但小孩仍然記得成人面上曾經流過的異常之淚。衍生的問題是:這種不一致意味什麼?難道這塊土地已然變味?是回歸、中國崛起,抑或什麼導致的?


八十後訴諸的不僅是抽象的價值,而是重新梳理並祭出世代的城市經驗,以之作為社會運動的理由。


再舉一個例子:沙田新城市廣場。它標誌了世代城市經驗之分:八十年代初,這座商場剛興建的時刻就像一株奇葩,代表現代、先進和文明一面,俘虜了不少戰後嬰兒的靈魂,畢竟當時整個香港滿佈木屋;但時代不同了,同一座巨廈於八十後來說,卻代表厭悶和重覆,因為從小到大,我們即被商場養大,放學放假都在蒲商場,完全一式一樣,然後四周再找不到一片菜園或社區。


結論:未竟的八十後青年運動


不要誤會,上述關於八十後的說法並非指向所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八十後青年。

八十後作為一支運動旗幟,意味的不是靜態的反映社會,而是轉化和創造它(包括八十後自己)。我們能做的只是深刻反省和重新整理自己的世代經驗,在一場接一場的運動中召喚和打造出更具社會意義的身分認同,期望更多八十後和非八十後加入我們的隊伍。


八十後永遠是尚未完成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28 01:35:41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區苦行中其中一位帶頭者黃衍仁自己編曲填詞所反映的心聲:



轉念始於足下寸土
今天我從新學會走路
一步可會是一次禱告
一步可會帶著憤怒


冰冷的石屎路向我宣告
所有答案你早已知道


一生接一世的準備已經做好
我們流淚又帶笑上路
一生接一世的準備已經做好
難道要坐著等誰把末日宣佈


鐵一般的秩序是路障 只會讓我們跌倒
洶湧的資訊教我只看到虛無
扭曲的信仰把歷史與直覺消耗
要我忘記結局並未寫好


冰冷的石屎路向我宣告
天黑了別再跟它們跳舞


一生接一世的準備已經做好
我們流淚又帶笑上路
一生接一世的準備已經做好
難道要坐著等誰把未日宣佈


轉念    始於足下寸土
今天我從新學會走路
一步可會是一次禱告
一步可會帶著憤怒


冰冷的石屎路向我宣告
所有答案你早已知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28 01:39:24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target="_blank">原網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28 14:58:5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雪泥鴻爪 於 2010-4-28 00:33 發表

我曾在商台聽李慧玲 “左右大局” 節目,先後訪問過陳景輝、陳巧文,他們都思路清晰,十分明白自己究竟爭取的是什麼、反對的是什麼?你可以不認同他們的想法和意念,但你不能說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做的是什麼,是人云亦云的糊塗 ...

終於找到了。是1月9日陳景輝回應曾俊華的《香港家書》。裡面闡釋鋪陳他們投身社會運動的理念及淵源,條理清晰,論證嚴密,你可以批評他們這一群人是「食飽飯冇嘢做」、「得閒無事出嚟搞搞震」,但我卻覺得他們比終日打機看漫畫的80後、90後的青年強得多。純粹個人看法,毋須爭論。



陳景輝《香港家書》( 2010年1月9 日) 曾俊華file:///C:/DOCUME%7E1/PANG/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搞錯80後關注點


 80後青年反高鐵file:///C:/DOCUME%7E1/PANG/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成員陳景輝在港台file:///C:/DOCUME%7E1/PANG/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節目《香港家書》中,指財政司長曾俊華在網誌說「80後不只關注置業問題,反而關注物業有什麼設施」是「完全搞錯」。



       他多次強調,「80後」關注城市的命運和香港的未來,他們走出來是因為「見到香港真正重要的地方」。他又指出,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同樣「捉錯用神」,認為書中提及新一代的不滿和示威源自他們要上位、增加薪酬和改善工作待遇是誤導。



曾司長:


1.

近期很多人談論「八十後」,包括你在內的政府官員,時事評論員,甚至社會學家都在討論此事。一次,我讀報時翻到娛樂版,赫然發現連新晉明星的名字後面都添上了一個新的形容詞,是為「八十後」。此類說法可能出於善意,但我認為部分郤有點捉錯用神,譬如,曾司長你在個人網誌中提到,相比上一代,我們「八十後」這一代不只關注置業問題,反而關注物業有甚麼設施,泳池有多大,私隱度是否足夠等。其實我們一群「八十後」讀過文章後,簡直「O咗嘴」,覺得當中有些事被完全搞錯了。


因為我們所關注的不只是自己的私人會所或物業會所泳池的大小等,而是一座城市的命運。我們對家庭的觀念不只局限於私人屋苑,而是整個香港的未來,我們的城市,可有尊重和守護自己的果實?不論這些果實是我們辛苦累積的公帑,抑或是植根多年的社區。


不過,這個私人跟整個香港之分,可能是「八十後」這個世代論爭很重要的面向。曾司長,其實這個面向有歷史淵緣。



2.

翻開有關香港城市發展史的書籍,我懷疑今天的新城市廣場是我們這兩代的分裂點,我何出此言?話說八十年代初,新城市廣場落成時,我知道你們這一代都認為這廣場是城市代現代化和進步的標誌,是文明的所在。因為當時香港尚有很多木屋,大部分地區都欠缺完整的城市規劃,於是這個位於新市鎮,擁有噴水池和密封消費空間,及貨品上有射燈的地方,你們這一代就會認為是好的環境,這些就是城市的進步。


30年後,這就可能變成是西九龍的廣場。分裂點在於我們這一代成長時不再是城市廣場有如奇葩的經驗,而是我們「八十後」每天放學就會到附近的商場,放假和週未就走遠一點,去更大型的商場,更誇張的是,每逢節慶,我們就前往港島中心最龐大的商場閒逛,遊遊走走,這些重覆的經驗佔據了我們「八十後」在城市空間生活的大部分時光。


我們感覺不到那種進步和文明,感覺不到那種城市改善的經驗,反而是一種懨悶,一種千篇一律。裡頭都是一式一樣的跨國名牌,消費場所都是無歷史、無街坊、無故事的地方。所以,曾司長,我不知你是否同意,新城市廣場就是我們這兩代的水嶺。如果我們這時還有向前多踏一步,就不是重覆八十年多初,興建更多新城市廣場,而是應回頭過去,看看這種發展遺忘了甚麼東西。



3.

其實這種捉錯用神,除了源自城市空間經驗外,我發覺很多人,包括曾司長你在內,都用了一本本地社會學者呂大樂的著作《四代香港人》,裡頭有不少觀點都被應用到反高鐵運動的「八十後」身上。我認為都是這一句,捉錯用神。


何解?該書的眼鏡及框架都是來自上一代人,它把世代之爭解釋為下一代能否上位,上一代是否霸佔社會位置和機會,故此我們這一代的不滿和示威皆因我們要有上位的機會,增加改善我們的薪酬和工作待遇等等。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大部分反高鐵運動的「八十後」青年有穩定職業,部分是兼職散工,都能糊口,亦有部分正在讀書,尚未工作。但我們的訴求完全不是改善工作待遇或爭取上位。就算你給予我們一個位置,加人工給我們,都只會為我們提供更多資源去參與社會改革,希望介入社會,不論是你或是其他各大報章傳媒,不停引用的「四代香港人論」,上位與否,我認為不單是一種誤解,更是一種誤導,令整個社會以為只要改善經濟,只要提供就業,就能解決我們的訴求,這是再一次錯用神,完全irrelevant。



4.

到底我們的訴求是甚麼呢?曾司長,你可趁此機會聽清楚,我們爭取的不是經濟改善,亦不是報紙訪問我時所說的民生,亦不是傳統的普選問題這樣簡單,而是要回歸城市空間政治。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這是 一個陌生的觀念,但對我們這一代來說,這是一個清楚的訴求。其實我們不是2009年底才出現的「八十後」青年,其實早在三年前天星皇后的爭論中,我們這班人當時己經出現。再遠一點,其實我們是來自社會運動,如你尚記得囍帖街的清拆,那時街坊和街道都是生氣勃勃,強行被清拆。在2009年,我們八十後青年之間有一個笑話,甚麼是真正的「八十後」呢?當很多人問我們時,我們會自言自語說,真正的「八十後」是菜園村年過八十的高婆婆! (案:因高婆婆年過八十)



5.

我們之所以走出來,是因為我們記憶和信念中,我們見到香港真正重要的地方,是一些勞苦大眾、屬於城市平民的社區,是屬於他們的家園,屬於他們的故事。我們走入社區,去到菜園村,我們可以在這些地方感覺到生氣勃勃,感覺到每一個住在那裏世世代代的香港人,植根在該處的勞苦大眾,能夠講出他們是怎樣來的!我們是「一個跨世代的合成主體」,我們記住的是比我們年長很多的一代,不過未必不是住在半山,而是住在平民大眾社區的老街坊,他們的故事很重要。

我們的城市不應只被大商場壟斷。如果真的要說我們的訴求是甚麼,我們只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可以令下一代人,不會像我們「八十後」般天天重覆生活於懨悶壟斷的商場中。


陳景輝   2010年1月9日





[ 本帖最後由 雪泥鴻爪 於 2010-4-28 15:0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28 22: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啟宗為梁振英埋定個班


        服務了太古三十三年、升至常務董事、曾為國泰航空華人大班的陳南祿,最終情歸恒隆陳啟宗。出到2100萬年薪、520萬花紅再加 一千萬股認股權,出手真豪。


         陳南祿本來是太古明日之星,奈何種種原因,過去幾年投閒置散,他只得五十五歲,仍有心想做啲事,既然有人挖角,當然願意再戰江湖。


         關於陳南祿此番舉動,還有一個「政治化解讀」,那就是陳啟宗為「煨番薯特首」(即是看似冷門實質熱到辣口 的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埋定個班。


         眾所周知,陳啟宗是振英哥的「貴人」,而陳啟宗亦是城中少見的幾位「造王者」之一,為振英哥埋定個領導班子,這個可能性絕對不能排除。


2010年4月28日  紀曉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24:55 | 顯示全部樓層
世博必看10館    (2010年4月29日 明報)


        上海世博會後天(5月1日)就要向世人開放。今年世博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中國第一大都會上海舉辦這一主題的世博會,顯得別具意義。世博會舉辦的半年之間,主辦單位預計將有7000萬遊客前往參觀。


1.   中國  ─  尋覓「東方之冠」

   東道主國的場館歷來都是該屆世博會期間的亮點,以 「東方之冠」為建築主題的中國館,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穿越「東方足舻」、「尋覓之旅」、「低碳行動」3個展區,領悟中華民族發展中的智慧。


 中國館是園區內最高的建築物,由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組成,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是世博園區核心建築物之一,並將永久保留。


     展館分3層,展示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取得預約券的參觀者 可搭電梯直奔49米高上層,在3面並設大銀幕的影廳,欣賞由電影《南京!南京!》班底製作的8分鐘影片,展現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城市化建設。


 必看動感《清明上河圖》

     走出影廳, 觀眾馬上會看到張擇端名作——《清明上河圖》。這幅名畫不僅由原本只得5米多長放大至100米,畫中的人還會走動,河水波光粼粼,月影隨水波若隱若現。 《清明上河圖》還分白天和黑夜兩版本,會有不同人物出現畫中。


     緊接著,觀眾在前往高41米的中層展廳途中,可看到10棵熒光樹構成一個夢幻的綠色環境,當中還穿插新舊城市人在同一屋簷下和諧相處的影像,旁邊還有一片仿真濕地, 由電子屏幕模仿真系統。而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如造紙、印刷術等和城市生活發展相關的元素,亦會出現其中。


     參觀者來到41米高的中層後,可乘坐猶如迪士尼樂園「小小世界」的夢幻軌道車,欣賞中國傳統城市營建的智慧,如木結構建築、拱橋、庭院、園林及斗拱磚瓦等。

         最後是33米高的下層展廳,該層以白色為設計基調,並成流線型,配以光影的勾勒,突顯現代的舒雅,參觀者更可發揮想 像力,透過參與互動遊戲,構想未來20年中國的城市生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27:30 | 顯示全部樓層
2.   香港  ─  觀看立體維港


     位於中國旁的香港館是一座3層高的鋼結構建築,展館中層通透,以顯示香港是個現代化、開放自由、高度透明的社會。香港館以「無限城市——香港」為主題,首層和第二層以行人坡道連接,坡道平台設有投射屏幕,讓參觀者在步行期間也可欣賞展覽內容。


     首層夾層設有一個小型放映室,播放介紹香港的3D影片;戴上特製眼鏡,可看到立體的維港夜景。經過二層展覽廳後,左邊牆上的巨大畫面會看到香港城市的天際線,然後有極高的玻璃幕牆,放有介紹香港 科技、文化發展的互動玻璃柱,旁邊更有互動遊戲,探索香港的特色、節慶盛事。


     二層夾層是一個觀賞看台,參觀者可從高處向下觀看二層展覽廳的展品和館外景色。屋頂層則是個迷你濕地公園,種有40種樹木、灌木及濕地植物,展示香港可持續發展的一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29:16 | 顯示全部樓層
3.   沙特  ─  最大3D影院

     斥資13億元人民幣的沙特阿拉伯館是除中國館外投資最多的展館,展場面積達6100平方米,亦是僅次於中國館,館內的三維(3D)影院是全世界最大的,銀幕面積達1600平方米,觀眾可以在懸掛於影院空中的行人道自由行走。


     而展館外形像一艘高懸空中的月亮巨船,船底和甲板種滿了沙特常見植物棗椰樹,展館的牆上和地上還將以水幕形式展示中文和阿拉伯文的文字書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31:00 | 顯示全部樓層
4.    日本  ─  看榮念曾表演


     日本館造型有如臥著的「蠶寶寶」,頭上的 3隻「角」是用來散熱及收集雨水,而紫色的「皮膚」採用透光、可循環再用的夾層薄膜「ETFE」製成。


     日本館長江原規由表示,日本館內展出的一個會拉小提琴的機器人將奏出中國名曲《茉莉花》,還會上演一齣音樂劇,講述中日合作保護朱鐄的主題;音樂劇由生於上海的香港劇作家榮念曾與日本的佐藤信共同執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32:41 | 顯示全部樓層
5.   澳洲  ─  樹熊無處不在


     澳洲館內處處有幽默心思:肥嘟嘟的樹熊公仔無處不在,和袋鼠、鴯懚等共同為澳洲館「代言」,澳洲館並以泥公仔形式塑出澳洲歷史和物產,從土著聚居、白人殖民,至2000年舉行的悉尼奧運等。


  劇場也會播放一段動畫,在3幅環形移動的巨幕中,劇場中央的雕塑會升降變幻,劇情講述一個毛利族男孩、一個白人男孩和一個亞裔女孩共同玩耍,以及他們願望中的城市。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34:18 | 顯示全部樓層
6.   西班牙  ─  闖奔牛節現場


     西班牙館的「大藤籃」外形是其亮點之一。展館外牆由藤條裝飾,呈現波浪起伏的流線型。8524塊手工編織的藤板因在水中泡煮的時間不同而顏色不一,並會略帶抽象地拼砌出「日」、「月」、「友」等漢字。


      西班牙館以「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為主題,揮舞著紅布的人群會把參觀者帶入奔牛節的現場。但最令人期待的應該是:每日 兩場佛明戈舞蹈表演及可容納300人的西班牙餐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35:55 | 顯示全部樓層
7.   德國  ─  聲控金屬巨球


     德國館最大的亮點是在展廳頂端懸掛的巨大金屬感應球。這個直徑3米、重達1.5噸的金屬球,裝有約40萬根發光二極管,還可通過聲控裝置對呼喊聲做出反應,金屬球會移向呼聲大更整齊的那邊,球面的圖案色彩會更繽紛璀璨。

     在離開主題展館時,隧道末端還會出現一個湛藍色的海底世界,一幅憧憬未來的畫卷 —— 燦爛陽光下的漢堡海港,與現代建築群一同呈現眼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37:20 | 顯示全部樓層
8.   丹麥  ─  探望小美人魚


     作為童話王國,丹麥館以「幸福生活,童話樂園」為主題,向外界展現丹麥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丹麥與中國如何透過合作改善城市生活。


     遊客除了可以一試當地的運來的單車、一嘗地道的丹麥雞湯等傳 統美食外,不能不看的是專程從哥本哈根運來的「小美人魚」。這個來自安徒生童話的「美人魚」銅像,今次更是首度走出國門,放置於上海世博園丹麥國家館的水池中央。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4-30 00:38:48 | 顯示全部樓層
9.   英國  ─  朝拜「種子聖殿」


      像蒲公英的英國館是個沒有屋頂的開放式公園,「種子聖殿」外部有6萬多條向各個方伸展的觸鬚,白天會像光纖那樣為內部傳導光線,提供內部照明;夜間,內置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築。


 在展區內,「光雨」會散落在參觀者身上,而數萬顆由中英植物研究所合作的種子將呈現在參觀者面前。參觀者最後在一個足球場,可看到獨特方式呈現的莎士比亞劇目演出, 並和足球員比試一番。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2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