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表於 2009-11-13 01:27:13
|
義大利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開創了早期的文藝復興時代,即從14世紀末期到大約1600年之間,一個具有文化上重大改變與成就的時代。雖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早期,義大利文化裡的許多面向大致都是中世紀的,而且文藝復興一直要到這個世紀結束時才整個呈現出來。Renaissance 這個詞 (義大利文:rinascimento) 的字面意思是「重生」 (英文:rebirth),而這個時代最為人熟知的是,在被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稱為黑暗時代之後,重新對古典的古代 的文化產生興趣。這些改變雖然很有意義,卻集中在菁英階層,絶大多數的人民生活跟中世紀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義大利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北部開始,集中在佛羅倫斯。它接著往南傳佈,對羅馬的影響尤其大,而羅馬大致上是被文藝復興教宗們重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外國入侵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但是,文藝復興的想法跟理想散佈到歐洲其他地方,開啟了北方文藝復興與英國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為人熟知的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佩脫拉克、卡斯蒂廖內和馬基維利的文學作品,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還有偉大的建築物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
在中世紀進入後期之前,曾經是羅馬帝國中心地帶的義大利中部與南部,已經變得比北部遠為貧窮。羅馬城此時大部分為廢墟,而教宗國則是一個缺乏紀律的鬆散統治區域。教宗權移動到到法國的亞維農,部分原因也是這個。有段期間那不勒斯、西西里、薩丁尼亞被外國統治。
義大利北部則繁榮多了,有些城邦還是當時歐洲最富裕的國家。十字軍東征造成通到黎凡特 (Levant) 的長久商業連繫,而且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對拜占庭帝國作為義大利商業對手的傷害性很大。主要貿易路線從東邊經過拜占庭帝國或阿拉伯而至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在黎凡特購買到的奢侈品,例如香料、染料、絲織品,被進口到義大利,然後轉賣到歐洲各地。而且,這些內陸城邦受益於波河河谷的肥沃農地。從法國,德國,低地國家,陸路與海運貿易路線把羊毛,小麥,和貴重金屬之類的物品帶入這個地區。從埃及延伸到波羅的海龐大貿易使這些城邦有足夠的盈餘投資在礦業和建築上。因此,雖然義大利北部在資源上比歐洲其他地方還要少,卻能夠達到很高的發展水平。佛羅倫斯因為織品商業而變成北義大利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羊毛從北歐和西班牙進口,來自東方的染料則用來作高級衣料。
義大利商隊的貿易路線覆蓋地中海地區並向外延伸,這也是他們文化和知識交流的主要渠道。義大利的一部分文明也來自於君士坦丁堡,剛剛接受基督教的西班牙和保存上古時期 (the classical era) 知識的阿拉伯地區。十字軍東征引領歐洲人開始接觸到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典事物。但是在這段期間很重要的是西班牙15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以及薩拉曼卡學派的阿拉伯語學者將阿拉伯著作進行翻譯的成果。阿拉伯的科學、哲學和數學的思想也從埃及和地中海東部地區傳入了義大利北部。北部地方也與羅馬帝國殘留的文明接壤,如果有足夠耐心去仔細搜尋的話,還會發現遠古時期的手稿,建築學的原理和一些藝術形式。
在13世紀,歐洲普遍經濟繁榮。部份義大利境內的商業與漢撒同盟聯合成為一個共同的歐洲經濟體。北部的城邦在這個時期迅速擴展,勢力漸增,實際上已經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的管轄。在這段期間內,現代商業基礎萌芽,出現共同股票公司(joint stock market)以及國際銀行體制(international banking system),這種體制是有組織地與外地交易,另外也出現了保險及國債。佛羅倫斯成為歐洲銀行業的中心,而且佛羅倫斯使用的佛羅令(Florin)變成了國際貿易實際上的通用貨幣。如此產生了一批透過經濟手段來得到地位的新貴族階級,顛覆長久以來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義大利北部除了米蘭附近地區以外,一直不像歐洲其他地區那麼封建化。這地區絕大多數地主和貴族的勢力都比大主教地區(urban patriarchs)來的低,而商業貿易的興起使得此情形與日俱增,促進早期文藝復興的發展。封建主義的衰微和城市興起互相影響對方;舉例來說,奢侈品的需求帶動了貿易的成長,有許多商人就由於貿易的增長而變得愈加富有。然後由於變的富有,對奢侈品的需求也就愈加強烈。這樣的轉變使得商人富可敵國,甚至有能力支配義大利北部的政府,進一步擴展貿易。最重要的影響是降低貿易的風險。封建體制下,家財萬貫的商人常與專制的地主發生衝突,像是土地充公。最名的是發生在十五世紀的法國商人雅克·柯爾身上的例子。某些北部地區仍保有中世紀法律,這些法律阻礙貿易發展,例如禁止高利貸,或是只能與天主教徒作生意等等。在其他北義大利的城邦,這些法律都被撤銷並重新制訂。
在十四世紀人們看見了一連串因為歐洲經濟衰退所帶來的災難,中世紀溫暖時期結束而過渡到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的開始時期。這個氣候上的改變導致農產品產量明顯的下降,並帶來不斷出現的飢荒,而初期人口迅速的成長使得這個問題更為惡化。英法百年戰爭尤其終止了歐洲西北方的貿易往來,在1345年英王愛德華三世拒絕支付他的欠款,導致佛羅倫斯兩家最大的銀行─Bardi 和 Peruzzi─破產。在東部,隨著奧斯曼帝國在這個地區的擴張,戰爭也影響了貿易路線。但是打擊最大的還是造成北義大利人口密集城市大量減少的黑死病。例如,佛羅倫斯的人口就從 90,000 降到了 50,000人。接踵而來的還有1378年佛羅倫斯的梳毛工起義事件發生。
文藝復興的先驅像是但丁和彼特拉克,就活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文藝復興也在14世紀上半葉拉開序幕。荒謬的是這些災難加快了文藝復興的到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威脅了拜占庭帝國的利益,迫使一批東部地區的富人和受過教育的希臘難民流入義大利,也為義大利帶來古典的希臘文明,導致許多已經被遺忘許久的古典作品重新被發現。黑死病奪去歐洲1/3人口的生命,但倖存的人因此變得更加富有,食物更加充足,而且更特別地是有更多盈餘可花費在藝術和建築之類的奢侈品上。在15世紀早期黑死病出現的頻率漸漸減少,歐洲的人口數量再度開始增長。而因為黑死病導致人口數量降低,因此新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都可以供應無虞,使社會下層階級的人們處於有利的地位。更進一步來說,這個需求也製造越來越多的銀行家、商人和技術工匠。對於黑死病的恐懼與教會的無能都降低了教會對於人們的影響力,而這也是另一個促進文藝復興的重要因素。此外 Bardi 和Peruzzi 銀行的倒閉,開啟了梅第奇家族在佛羅倫斯的興起之路。商業革命的著名歷史學家羅伯特·薩巴提諾·洛佩茲(Robert Sabatino Lopez),認為經濟的崩潰是形成文藝復興的主要原因。 根據這個論點,許多繁榮的年代處於優越的投資風氣下,商人都會迅速的將所賺取的財富再度進行投資以求獲得更多金錢。然而在貧困的十四世紀,財富較少被投入到頗具前景的投資機會中,反而是注入到文化與藝術的層面。
另一個關於義大利文藝復興頗受歡迎的詮釋是由歷史學家漢斯·巴倫率先提出的 "巴倫理論"。在此理論中闡述到,文藝復興初期的推進是由於佛羅倫斯與米蘭之間一系列長期的戰爭。在十四世紀晚期,米蘭在貴族階級的維斯特尼家族(Visconti)統治下成為一個集權君主政體。吉恩·格里斯·維斯特尼(Gian Galeazzo Visconti)這位因殘忍卻具有卓越能力而知名的貴族在1378年到1402年之間統治了這座城市,他在義大利北部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並引起一系列與米蘭之間的長期戰爭。一開使他征服了鄰近的地區,但最後佛羅倫斯聯盟最後仍是被打敗,因此放棄往前推進的計畫。這個戰役最後在1402年佛羅倫斯的圍城行動中達到高潮,吉恩·格里斯·維斯特尼意識到這是場註定失敗的戰爭,在他隨即過世後他的帝國也隨之瓦解。
巴倫的理論認為在這一段長期的戰爭中,透過對佛羅倫斯的描繪,把這場戰爭定位在自由共和國與君主暴政之間的戰鬥,更藉此重振人民的精神,就像希臘對上羅馬共和國的理想,或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王國的戰鬥。巴倫認為將這個思想體系形塑的更加精密的重要人物就是李奧納度·布倫尼。巴倫指出此時的佛羅倫斯也是早期文藝復興主要思想的成熟關鍵期,一些人物像是雕刻家吉貝柏提(Ghiberti)、多那太羅、馬索利諾(Masolino)與伯魯乃列斯基(Brunelleschi)都在此時出現,他們也都受到共和思想的教育。根據巴倫的論點,這些當時的思潮主張,稍後塑造了許多共和理想的擁護者,而這個理想也對於文藝復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影響。
義大利北部於14世紀分裂為幾個好戰的城邦,其中最強大的幾個是米蘭、佛羅倫斯、比薩、錫耶納、熱那亞和威尼斯。義大利北部在教宗和神聖羅馬帝國為了爭奪誰才擁有至高主權而發起的長期紛爭中進一步被分裂。每個城邦會和其中一方結盟,然而城邦內部又會分裂成兩個派系。每個城邦之間戰事頻仍,不過來自於義大利之外的入侵則較少。在這個軍隊主要是由傭兵所組成的時代,儘管這些城邦人口不多,它們卻能夠維持龐大的軍力。最終較有力量的城邦就併吞了鄰近較小的地區。佛羅倫斯在1406年兼併了附近地區,威尼斯拿下帕多瓦省 和維羅納,於此同時米蘭則併吞了鄰近許多區域包含了帕維亞與帕爾馬。
在文藝復興開始的時期,可見到的幾乎都是各城邦間因地位競爭而引起持續不斷的陸上與海上戰爭。在陸地戰爭的部分,是以被稱為Condottieri的陸軍傭兵團為主,這些士兵們在歐洲各地形成拉鋸戰。但特別在德國與瑞士,許多僱傭兵不願意過份的冒生命危險,且戰爭變成大型的圍城計畫與多個經過策劃謀略的激戰。雙方的僱傭兵也都很有興趣將衝突形成拉鋸戰,因為這樣他們的僱傭期限就會繼續下去。僱傭兵也成為一股威脅僱主的力量,如果沒有付錢給他們,這些僱傭兵就會換個僱主。假使一個城邦很明顯的得完全依靠僱傭兵,也會形成讓僱傭兵掌握兵權的誘惑-這樣的狀況在許多時機中都發生過。
在海上的部分,義大利的城邦派出了許多艦隊參與戰鬥。主要參與戰爭的包含了比薩、熱那亞與威尼斯。但是長期的衝突下來熱那亞人取得了比薩。威尼斯向敵人證實了自己的軍力更有威力,不過在一開始雖是旗鼓相當,但是最後威尼斯的艦隊仍在1380年襲擊並摧毀了熱那亞人。自此開始威尼斯就獲得獨尊的地位。
在陸地上,十幾年來佛羅倫斯與米蘭的戰爭讓它們逐漸合併成為具有優勢的參戰者,這兩股勢力終於決定不理會兩者的差異性,且在1454年同意了維持和平的簽訂的洛迪和約(Peace of Lodi),為此地區帶來本世紀首次平靜的關係,也維持了接下來十四年的和平盛世。而因為威尼斯在海上獲得了無須爭議的霸權,也史無前例的使得十五世紀的多數期間是能維持在和平的狀態。
在十五世紀初期,探險家和貿易商人像是尼可羅·達·康替(Niccolò Da Conti,1395年–1469年)就旅行到東南亞這麼遠的地方並順利回航,帶回了世界各地新奇的知識,也預示了歐洲人航海探險的未來。
從十四世紀晚期開始,佛羅倫斯最重要的家族就是奧比奇家族(Albizzi),而他們主要的敵手就是梅第奇家族,這個家族一開始是由喬凡尼·德·梅第奇所主掌,接著是他的兒子科西莫·德·梅第奇。梅第奇家族掌控了歐洲最大的銀行與佛羅倫斯和其他地方各類龐大的企業體系。在1433年奧比奇家族曾流放科西莫·德·梅第奇。然而隔年梅第奇的執政團在選舉中獲得贊成票使得科西莫得以歸來,梅第奇家族成為本地的第一家族,且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都掌握了這樣的地位和權力。佛羅倫斯仍是共和體制,但是政府組織卻都是穩固的在梅第奇與他們同夥的掌控下,科西莫·德·梅第奇雖然並不具有官方的身份,但卻毫無疑問的是這個地區的領導人。
科西莫·德·梅第奇受到全體公民高度的歡迎,主要是因為他為這個城鎮帶來了穩定與繁榮。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在佛羅倫斯與米蘭進行了十多年的戰爭後,與法蘭西斯柯·斯福札(Francesco Sforza)進行了洛迪和約的協商工作,除了結束戰爭之外也帶來了義大利北部的和平。科西莫也是一位重要的藝術活動贊助者,雖然有些現代的歷史學家認為他對藝術的贊助是被過份誇讚了。
科西莫體弱多病的兒子皮耶羅·德·梅第奇(Piero de' Medici)繼承了家業,但是在接手的五年之後就過世了。在1469年統治權交到了科西莫21歲的孫子洛倫佐一世·德·梅第奇手上,他就是後來變得相當知名的「偉大的洛倫佐。洛倫佐是家族裡第一位早年就接受傳統人文教育的成員,他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藝術贊助者。在洛倫佐的管理之下,梅第奇家族的統治在七十個新興的議會團體中正式穩定的以然正式穩定,當然這些團體也是由洛倫佐帶領。此時共和體制仍繼續維持,但實際上卻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權力。在商業表現的部分,洛倫佐並沒有像他的祖先那麼樣的成功,梅第奇家族的商業帝國逐漸緩慢的在腐蝕當中。洛倫佐繼續與米蘭維持同盟合作,但與教廷的關係卻開始變質。接著在1478年,羅馬教宗代理人與帕齊家族(Pazzi)聯盟,為的是嘗試刺殺洛倫佐。雖然這個陰謀失敗了,但是洛倫佐的弟弟朱利亞諾卻也因此身亡。刺殺行動的失敗導致教廷掀起一場戰爭,而宣戰所持的正當理由是要推翻洛倫佐所掌握的集權政治。
文藝復興的理想,一開始是從佛羅倫斯開始傳到鄰近的托斯卡納一帶,像是錫耶納與盧卡。而托斯卡文化迅速成為北義大利所有城邦的典範,而這裡的多樣性也讓托斯卡納成為義大利最具優勢的地區。在1447年法蘭西斯柯·斯福札掌握了米蘭當地的權力,也將這個中世紀的城市迅速轉型成為一個藝術與知識的主要中心。而另一個因為掌握地中海而同樣富裕的城市就是威尼斯,也成為文藝復興文化的重鎮,尤其是在建築方面。
在1378年,教宗回到了羅馬,但這個曾經繁榮的城市在文藝復興早期依舊貧窮且破敗不堪。在1447年教宗尼閣五世即位後,發起了一個龐大的羅馬重建計畫,並且成果顯著。不過此時教宗對北義大利的富有家族失去了控制權(像是「梅第奇家族」與「布爾喬亞家族」(Borgias )),且文藝復興的藝術與哲學精神超越了梵蒂岡。教宗思道四世繼續著尼閣五世的志業,最著名的成就即是下令建造西絲汀教堂。在幾任開戰的教宗加速中央集權之後,他們也逐漸在教宗國當中增加了對於世俗的統治權。
文藝復興的本質在十五世紀晚期也開始改變,文藝復興的理想完全被統治階級和貴族所採用。在文藝復興初期的藝術家們比較像是具有威望或是被認可的工匠,在文藝復興的後期他們則是具有龐大影響力的高階人士,而且索費可以訂得相當高。繁榮的貿易往來帶動了藝術的發展,在文藝復興初期許多主要的藝術家都是來自於中低階層,而慢慢的則有越來越多人變成貴族階級。
在這場文化運動中,義大利文藝復興隻影響了小眾的人口。義大利北部是整個歐洲最為都市化的地區,但是有四分之三的人仍是以務農為主的鄉下人。這群人仍並未改變自中世紀以來維持的生活形式, 階級的封建制度在義大利北部從未被凸顯,因為這些農夫多半是在私人農場工作或是成為佃農。一些學者觀察到,文藝復興晚期那些城市的菁英份子成為貴族之後,封建制度的趨勢又再度興起。
在城市的狀況又有所不同,城市是由那些自中古世紀以來就承襲貴族階級的商業菁英所支配。這群人士文藝復興文化的主要贊助人與觀眾,在他們之下的階級人物是一群龐大的藝術家與協會成員。他們過著舒適的生活且對於共和體制的政府有著顯著的權力。和歐洲他處的藝術家總是處於不變的低下階層比較起來,則有很大的反差。因為具有文化素養且受過教育,因此這群人也參與了文藝復興的文化。而有一大部分的城市人口,則是僅擁有不太熟練技術且未被僱用的窮人,因此和農夫們一樣,文藝復興對這些人的影響是極微渺小的。在歷史學家之間則一直有一個爭論,也就是文藝復興之時這些團體之間的流動到底有多容易,因為有些個別案例證明的原先出生卑微的人是可以成為菁英份子的。但是歷史學家「Burke」也指出對這個時代雖然有兩個主要的研究學說,但兩者的資料中都沒有顯著證據能證明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增加的趨勢。多數歷史學家感覺在文藝復興初期的社會流動率是特別高的,但是到了十五世紀的時候這狀況的發生率卻是驟減的。社會不平等的狀況非常普遍,上流階級的人總是不斷的贏過僕人與勞工階級。一些歷史學家則感覺到,財富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對文藝復興的影響相當大,因為藝術贊助都得依靠非常富有的有錢人。
文藝復興並不是一個在社會或經濟上有著偉大變革的年代,僅在文化與思想體繫上有所發展。只有小眾的人口與之有所接觸,這情況也使得許多現代的歷史學家,尤其是追隨唯物主義思想的人,降低了文藝復興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