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軍國主義侵略擴張野心是根本原因,而日本近代染料工業的發展,為其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人們普遍認為,近代日本是個窮兵黷武、侵略成性的國家。之所以如此,重要的是其侵略擴張野心自從明治維新之後逐漸膨脹並最終爆發的結果。發動戰爭除了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要有足夠的武力。對於近代戰爭來講,彈藥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本文試從一個側面論析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因素:染料工業對戰爭的作用。
染料工業之所以對戰爭具有作用,主要是染料和炸藥具有相似性並可轉化。人們有時把染料工業與軍火工業稱為近代有機化學的孿生子。首先,從原料來看,製備染料的原料主要來自芳香族化合物,即苯、甲苯、二甲苯等,而凡是能製造染料的原料,也都能用來製造三硝基甲苯(T.N.T)及苦味酸;而苦味酸本身就是毛與絲的黃色染料;作為染料原料的雙甲苯胺及二硝基氯苯均易製成高性能爆炸物。其次,從製造技術來看,染料與炸藥幾乎完全雷同。諸如硝化、磺化、氯化、水解、廢酸回收等技術環節和工藝流程等,凡是製造軍火用的技術工藝及設備,在染料廠也都具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染料與炸藥、染料工業與軍火工業是非常接近,甚至一致。可以這樣說,染料工廠可隨時轉化成為軍火工廠,用以生產炸藥。因此染料工業與戰爭的關係密切也就顯而易見了。
關於染料工業和軍火工業的特點和轉化,近代的染料專家也多有論述。牧銳夫原在談到染料工業的多角性時這樣描述:“就染料及居間物之製造操作而言之,舉凡所用之原料、化學反應、製造裝置等,頗多與它種合成化學工業,如炸藥、合成醫藥及其他有機工業製品,甚至於戰爭毒氣等場合,有其共同和相似點,故其關係至為密切。染料廠平時製造上述種種合成品為副業,一旦有事之際,忽變為製造炸藥、毒氣之工廠,此為舉世所週知之事實。”
李乃錚曾于1947年談到:“染料化學工業、制藥化學工業、軍火工業,可視為近世有機化學工業最重要三大支流。相互均有密切之關係,其應用原料或中間物,多相仿佛……而平時之染料廠一到戰時,即可立刻為軍火廠。難怪高居染料工業皇座之德國,及執亞洲染料工業牛耳之日本,能握有雄厚之戰爭資本,而悍然發動其侵略野心。乃至產生此具有空前破壞性之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這說明,染料工業轉化為軍火工業在近代是人們所共知的,不僅國內認同,日本的學者也是如此。
染料工業本來是用於民用的工業,如果掌握在侵略者之手,就成為發動戰爭的資本。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執世界染料工業及染料貿易之牛耳,當時敢悍然發動侵略戰爭,這不能不是原因之一。日本染料工業雖然沒有德國在世界染料界的地位那麼顯赫和重要,但在遠東地區的優勢十分明顯,為其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條件。
第一,強大的近代日本染料工業為其侵略戰爭提供了軍火儲備。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日本國內而言,染料產品價值約相當於其國內全部工業產值的25‰,染料輸出價值約相當於其總輸出價值的5‰,輸入約相當於總輸入的25‰。與其他國家相比較:日本染料產量應佔世界第四位或第五位,即僅次於德、美、英,或再次於蘇聯(因蘇之產量不明)。但日本的藍靛、硫化染料等廉價產品佔較大比例,故其染料產品價值也許不能佔第四位。日本染料出口貿易,1932年後,進展迅速。到1938年,世界各國出口約12500萬磅,日本為1480多萬磅,僅次於德國,佔世界第二位。以出口價值計,日本以染料價廉,屈居第6位,即首為德國的4300萬美元,依次為瑞士、英國、法國、美國等,日本以220多萬美元居第六位。這一年各國總出口價值8300多萬美元,日本佔2.7%,但是,日本部分的數字,尚不包括對北韓及台灣的輸出。所以,日本實際為遠東僅有的染料生產及對外輸出國家。從以上數字看,德國是世界染料產量最多的國家,而日本不僅在亞洲第一,而且在世界也排名靠前。二次世界大戰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是德、意、日,強大的可以轉化為軍火工業的染料工業為其發動戰爭提供了可靠的軍火儲備,這也增強了他們的底氣。
第二,近代日本染料生產情況與侵略戰爭有一定關聯度。分析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染料的分佈及其生產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其軍火工業的增強是由於染料工業的減弱。1939年,日本本部已有染料廠60家之多,總產量6300萬磅,其中最大的5家出產量佔90%,其餘規模極小,分佈區域幾乎完全集中在本州及九州。5大公司分別為:日本染料製造株式會社、三木染料會社、帝國染料製造株式會社、日本化學製造株式會社、程個谷曹達株式會社。
日本染料製造株式會社為日本染料工業之始祖,規模最大,主要工廠在本州大阪。據可靠記錄,1939年,該廠產量佔日本染料總產量75%,雇傭工人1300人。該廠自成一完整生產體系,粗製品、半製品及酸等均能自給。
第二大廠為三菱礦業株式會社管理下的三木染料會社,該廠半製品及染料製造廠在九州。1938年雇傭工人5000人。
其他還有帝國染料製造株式會社,廠址本州福山;日本化學製造株式會社,廠址大阪;程個谷曹達株式會社,廠址本州橫濱。其餘55家小廠分佈在從東京到九州南部。
上述各廠主要是製造染料成品,但據資料記載,“大廠也出產半製品,除供制染料外,並制藥物、香料、膠木、人造松香、橡膠用品、照相材料、炸藥、毒氣等”。這說明當時的五大染料廠就涉足炸藥的生產。
二戰前的十年間,日本染料生產飛速發展,1930年僅產1920多萬磅,到1939年(統計數字可稽的最後1年)產量為6280多萬磅。甕染料增產尤其迅速,1939年比1930年增產27倍。偷襲珍珠港之前數年,其染料產量早已超過平時需要的飽和點。資料顯示,日本1938、1939、1940三年的硫化染料生產總量分別為:12145562公斤、17396976公斤、14370891公斤。由此可見,1939年後,由於戰事日益擴大,軍火需要增補擴充;此時日本煤焦油蒸餾產品,如甲苯、二甲苯、萘、蒽等產品產量雖然增加很多,僅一小部分供制染料,維持生產,其中大部分都用以製造炸藥、飛機燃料、膠木及其他軍火,此時染料廠的大部分機械設備及技術人員亦轉移到軍火工業去了。據龔祖德回憶,當時合成染料廠有三分之一轉為炸藥生產。
從以上可以看出,戰前日本染料工業已有足夠的發展,與其說有強大的染料工業,不如說其有強大的軍火工業,因為本身其軍火工業就已經強大,再加上隨時可以轉化的染料工業。明治維新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徑經歷了一個建交、敵對、兵戎相見和武力奪取我國部分領土的漫長過程。以中國為假想敵人,以侵佔北韓為目標,開始長達十餘年的擴軍備戰。從二戰前日本染料工業的發展,我們看其發動侵華戰爭也經歷了一個準備期。作為隨時轉化為軍火工業的染料工業,在備戰過程中有其較好隱蔽性、適於民用和不易被覺察的特點。
第三,從日本染料進出口情況變化可以看出其與侵略戰爭的關係。日本的染料工業用於戰爭還可以通過其染料貿易來證明。1938年以前,日本進口的染料,大部分由德國輸入,其次為瑞士和美國;其種類大部分屬於不褪色的冰染料及甕染料、媒染料、酸性媒染料與直接染料等。
1928年到1932年,日本從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輸入的染料,每年平均為590多萬磅,1933年到1937年,每年平均為430多萬磅,1938年為105萬磅,1939年為102萬磅。日本染料國際貿易情形,如以數量比較,出口比進口多,以價值比較,適得其反。因日本出口以低價的硫化染料為大宗,進口則為價格昂貴的高級染料。日本硫化元及硫化藍兩種出口量佔總出口的60%。
中國當時是日本染料的主要市場,北韓次之。據統計,日本向各國輸出的染料,1928年至1932年,每年平均590多萬磅,我國就佔了430多萬磅;1933至1937年,每年平均為1700多萬磅,我國就佔了1100多萬磅;1938年為1800多萬磅,我國就佔了1000萬磅強。1940後,日本染料出口量明顯減少。
以上看出,日本一方面進口染料,另一方面又出口染料,其進口的多為高級染料以用於民用,當然進口的也不乏有可以生產染料和軍火的中間體原料。壟斷整個遠東市場的日本,戰前出口額極大,戰爭爆發,其進口不減,出口減少,這非常清楚地顯示出染料工業轉為軍火工業的事實,染料工業為侵略戰爭提供了大量的軍火供應。從其染料壟斷遠東市場的現實,我們可以推斷,日本對中國、北韓等國的染料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都是非常清楚的,這也為他們在“知己知彼”情況下制定作戰方案提供了技術參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