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8982|回覆: 8

民國軍閥-桂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16 10:4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桂系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先後以廣西為統治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物為主要代表的軍閥統治集團。按代表人物來分,可以分為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


[ 本帖最後由 iloveitmac 於 2009-10-16 11:08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6 10:4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歷史沿革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原清政府廣西提督陸榮廷,宣布廣西獨立,投向革命,實質逐漸排斥了同盟會人員而逐漸走向軍閥統治。其勢力在史學界通常稱之為舊桂系。

1913年, 舊桂系參與護國戰爭,並在護國戰爭之後,控制兩廣。兩廣成為陸榮廷的勢力范圍。

1917年7月6日,孫中山與廖仲愷、朱執信等南下廣州,利用兩廣自主的局面,聯合滇桂軍閥,宣布維護《臨時約法》, 反對北洋皖系軍閥。8月25日,一批國會議員前往廣州,召開“非常國會”,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成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為大元帥。

隨後,兩廣和西南軍閥參加了護法戰爭。期間,兩廣和西南軍閥逐漸排擠孫中山,並導致第一次護法戰爭失敗。

1920年,舊桂系欲消滅孫中山指揮下處於潮汕的粵軍。第一次粵桂戰爭,又稱“兩廣戰爭”爆發,雙方激戰至1921年6月,桂軍失敗,陸榮廷被迫宣布下野。舊桂系勢力受到重大打擊。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粵軍攻入廣西,摧毀了舊桂系的政權。

隨後,廣西陷入三大勢力:陸榮廷、沈鴻英、李宗仁的混戰局面。1924年初,陸榮廷與沈鴻英發生激戰,李宗仁趁機發兵攻打陸榮廷,將陸榮廷的勢力消滅。隨後,李宗仁與沈鴻英爭奪廣西的控制權,同時擊退了企圖進入廣西的滇軍唐繼堯部。戰斗至1925年,李宗仁消滅沈鴻英的勢力,統一廣西。此後,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桂系勢力控制了廣西全境,其勢力又被史學界稱為“新桂系”,以區別於陸榮廷的“舊桂系”。

新桂系統一廣西後,與廣東的國民政府聯合,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於1927,派出鍾祖培率領第七軍建制一個旅的部隊,北上支援受到北洋軍閥攻擊的湖南軍閥唐生智,促成了北伐的進行。

1926年7月,北伐開始,桂系第七軍作為主力部隊北上湖南,湖北。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後,北伐軍主力,主要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消滅了北洋軍閥吳佩孚主力,圍困武昌。9月,因為戰局變化,第七軍進入江西戰場作戰。經過德安戰役等幾場戰斗,擊破軍閥孫傳芳的主力部隊,為國民政府控制江西奠定了基礎。

到1927年初,第七軍轉戰江南,攻下安慶,江南、兩湖已經基本為國民政府所有。鑒於第七軍的戰功,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被民間和官方宣傳稱為“鋼七軍”,同時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亦因戰功被民間和官方宣傳稱為“鐵四軍”。

1927年4月12日,新桂系聯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處決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內部左翼人士。同時亦在廣西進行“清黨”,處決大批共產黨員,國民黨內部的左翼人士和工農群眾,此舉使新桂系與共產黨結下政治仇恨。武漢汪精衛方面仍然繼續孫中山的聯共政策,宣布開除蔣介石國民黨黨籍及一切職務。導致南京和武漢出現兩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但很快汪精衛政府亦進行了“分共”,共產黨至此在全中國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8月,新桂系成功通過逼迫蔣介石下野,達成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合流,史稱“寧漢合流”。隨後,第七軍又在龍潭戰役中擊敗來犯的孫傳芳部隊。龍潭之戰導致孫傳芳的軍隊損失殆盡,孫傳芳從此淡出中國政壇。

9月,新桂系與唐生智為爭奪政治權力爆發了“李唐之戰”,又稱“寧漢戰爭”。唐生智被擊敗,其部隊被新桂系改編。新桂系勢力從廣西擴展到兩湖,並且由於與粵系首領李濟深的聯合,使得新桂系勢力還進入廣東。

1928年初,蔣介石趁“李唐之戰”造成的影響,得以復出。新桂系的發展受到挫折。

1928年4月,李宗仁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第四集團軍由新桂系嫡系部隊和改編的原唐生智兩湖部隊所組成,共轄十六個軍又六個獨立師。共有兵力約二十萬,勢力范圍為兩廣,兩湖。

1928年中,國民黨內部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四大派別聯合北伐,史稱“二次北伐”,出兵40萬進攻以東北軍閥張作霖為首的北方各軍閥,張作霖則帶領北方大小軍閥出兵60萬迎戰。戰斗至6月,國民革命軍攻占河南,河北。6月4日,因張作霖敗相已露,日本軍國主義決定更換其在東北之代理人,關東軍將張作霖炸死。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不顧日本之壓力,宣布東北服從國民政府,史稱“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新桂系勢力隨著“二次北伐”擴展至河南和河北。

1929年,蔣介石與新桂系因爭奪國民政府領導權爆發了“蔣桂戰爭”。河北新桂系部隊原為唐生智舊部,蔣介石利用唐生智的影響力將河北的新桂系部隊瓦解,白崇禧只身逃離河北。在湖北,蔣介石利用新桂系內部矛盾,成功控制了原新桂系人物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最後,蔣介石發動各方政治勢力和大小軍閥圍攻廣西,新桂系被擊敗。李宗仁、白崇禧等新桂系人物逃往國外,新桂系部隊損失慘重。

蔣介石隨後任命原新桂系人物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但因為二人政治面貌為左翼,並且親共,還在廣西引入鄧小平、陳豪人等共產黨人進行活動。蔣介石隨即於1929年10月將二人的部隊擊敗。俞作柏避居香港,鄧小平到上海匯報,而李明瑞則和陳豪人、張雲逸、俞作豫等人潛伏下來,並趁機在百色和龍州舉行了起義,史稱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建立了左右江根據地和紅七軍與紅八軍。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趁廣西一片混亂的局勢返回廣西,並且掌握了一部分武裝。蔣介石又命粵軍進攻廣西,但新桂系聯絡張發奎部搶先進攻廣東,“桂張攻粵之戰”爆發,雙方激戰。後因蔣介石扣押粵系首領胡漢民,與粵系發生矛盾,粵桂息兵。

1930年,新桂系開始進攻左右江根據地,將紅七軍、紅八軍擊敗。紅八軍被迫編入紅七軍,番號取消。紅七軍隨後也離開廣西,前往中央蘇區。此後,廣西境內之共產黨活動逐漸陷入低迷,除了在滇桂,滇黔,粵桂邊境保留有一定的游擊武裝外,廣西已無共產黨勢力。隨後,新桂系參加了“中原大戰”,但是新桂系、馮玉祥、閻錫山三大派別在此戰中都被蔣介石擊敗。蔣介石自此戰後,徹底削弱了國民黨內部其他軍事派別,獲得國民政府之實權,蔣介石的勢力成為當時中國境內的頭號軍閥。此後,蔣介石基本上獲得了國民政府內的中央名義,其的嫡系部隊又被稱為“中央軍”。但是,在中原大戰中的失敗並沒有動搖新桂系重新取得廣西的控制權。但是,新桂系第三號人物黃紹竑脫離了新桂系,在允諾不出賣新桂系團體以及取得李宗仁,白崇禧的諒解之下,投向蔣介石。新桂系“李白黃”三人體系瓦解。黃紹竑接受了蔣介石的任職,但是,並沒有積極的為蔣介石工作,實際上賦閒。此後,新桂系內部的黃旭初逐漸取得原黃紹竑的地位,是為“後李白黃”體制。

自1932年至1936年,新桂系經營了廣西,短暫的消除了廣西境內的匪患,並且完善了民團制度,民團制度一方面使廣西治安有大幅度好轉,亦能最大幅度的征集後備兵員支持新桂系軍隊作戰。新桂系的治理使得廣西從邊遠落後省份逐漸近代化,其主要政策有“三自”和“三寓”政策。 但同時新桂系還通過販賣鴉片來增加收入。也殘酷壓迫廣西境內的,以共產黨為首的左派政治勢力和少數民族。新桂系在“金秀瑤變”中,殺害大批瑤族居民。新桂系同時對廣西左右江地區支持中共的壯族和苗族居民進行了殘酷的迫害。

新桂系在“剿共”作戰中,拒不與蔣介石的中央軍合作,對中共紅軍則采取“禮送出境”的戰略,目的是持續控制廣西,既不允許紅軍入境,亦不允許蔣介石的中央軍和其他軍系部隊入境。新桂系除在湘江戰役中,出動部隊側擊紅軍少共國際師外,在整個長征過程中未與紅軍爆發大的戰斗。新桂系部隊還將尾隨紅軍,進入廣西的中央軍一部繳械,在得到蔣介石不進入廣西的承諾後,才將這批部隊人槍交還。新桂系還在紅軍過境後拍攝了一部名為“三千俘虜”的記錄片,以現實新桂系的戰功,但現有史料證明,“三千俘虜”所表現出的紅軍俘虜實質上是跟隨紅軍的老弱婦孺,只有數百人,其余鏡頭為新桂系士兵裝扮出演,以作為政治宣傳。

1936年,新桂系聯合粵系的陳濟棠,發動了“兩廣事變”。海峽兩岸史學界對兩廣事變有不同的評價。有說法認為兩廣軍閥此舉無非是借抗日之名義,反抗蔣介石。但亦有說法認為,兩廣軍閥的首領都是“民族主義者”,其在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歷次日軍侵華事件中,並無妥協投敵之言論和行為,並且多次聲明要抗戰到底,可以認為兩廣事變是愛國行為。

亦有資料指出當時兩廣軍閥都接受了日本的軍事物資援助,用於增強軍力,反抗蔣介石。但並無確切史料證明兩廣軍閥在接受日本軍事物資援助的同時,曾經與日本達成過任何損害中國主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協定。

“兩廣事變”中,陳濟棠粵系因部下余漢謀等人被蔣介石收買倒戈而失敗。蔣介石並調動部隊准備進攻廣西,新桂系則利用民團制度動員20萬兵力准備應戰。後在全國人民強烈呼吁停止內斗,以及各方政治勢力的斡旋下,新桂系與蔣介石達成協議:新桂系擁戴蔣介石為領袖,並在全面抗戰開始之時,出兵抗日。而蔣介石允諾不在動搖新桂系在廣西之統治地位。“兩廣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新桂系部隊立即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北上抗戰。新桂系部隊在華東參加了松滬抗戰、淮河戰役等等。在松滬抗戰中,因首次與現代化的日本軍隊作戰,新桂系部隊損失很重,被迫轉移到蘇北休整。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淮河流域,山東南部的軍政事宜。隨後,新桂系部隊在蘇北參加了淮河戰役,但有史料表明李宗仁為保存新桂系實力,主要的硬仗都由其第五戰區管轄下的原江蘇,山東地方部隊和西北軍進行,新桂系部隊並未與日軍作正面的大規模作戰。

抗日戰爭中其中李宗仁、白崇禧參與指揮了徐州戰役、武漢會戰、隨棗戰役、桂南會戰、豫湘桂戰役等等。新桂系部隊之第三十一軍參加了台兒莊會戰的外圍作戰。在台兒莊作戰中,李宗仁親臨前線督戰,並嚴令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南下側擊日軍,對台兒莊之戰國民革命軍的勝利有直接貢獻。

新桂系部隊長期留駐安徽的大別山區,實質上控制了安徽省,在敵後進行游擊作戰。但新桂系部隊在抗戰後期的立煌戰役中被日軍攻入安徽省政府所在地立煌鎮(今安徽金寨),受到一定的損失。

在桂南會戰中,新桂系部隊和廣西地方民團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45年的豫湘桂戰役中,由於新桂系內部保存實力的戰略思想,加之廣西空虛,未能對日軍的入侵做出有效反擊。僅在桂平等地與日軍爆發激烈戰斗。在隨後的桂林攻防戰中,新桂系守軍與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斗,日軍被迫使用了毒氣。桂林被攻占後,幾乎全城被毀壞。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安徽的新桂系部隊與共產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發生了戰斗。尤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部隊進行“千裡躍進大別山”戰略進攻後,國民政府調集中央軍與滇軍,新桂系,粵軍等部隊與解放軍進行了多次戰斗。由於解放軍避開戰斗力較強的中央軍和新桂系部隊,不停的打擊戰斗力較弱的粵軍,滇軍,使得國民政府對大別山地區的進攻多次失利。隨著解放軍勢力的不斷增強和華東,中原戰場上國民革命軍的逐漸失勢,新桂系部隊逐漸退出安徽省。

1947年,李宗仁獲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隨後,白崇禧被任命為華中剿總司令,控制了近30萬部隊。新桂系勢力再次膨脹。

1948年冬,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系受到嚴重打擊。新桂系成為國民黨內部軍事實力最強大者,李宗仁趁機逼蔣下野,以中華民國代總統的身份與與共產黨展開談判,此時,中共已基本控制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中共調集了一百多萬兵力部署於自武漢至上海的長江北岸,准備渡江進攻。最終國共談判未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國民政府的長江防線崩潰。在隨後的半年時間內,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了江南地區。

隨後,由於白崇禧的指揮得當,在湖北、湖南,解放軍都無法捕捉新桂系部隊的主力進行決戰。新桂系部隊還對國軍將領陳明仁投向共產黨的部隊進行了攻擊和收編,使陳明仁的部隊損失近五萬多人。隨後,在湘南青樹坪,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個師因冒進,遭到新桂系三個主力軍的圍攻,損失3000多人。

1949年10月,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抓住一個偶然的戰機,發動了衡寶戰役。此戰消滅新桂系主力部隊第七軍和其他部隊約五萬人。白崇禧指揮新桂系部隊退入廣西。隨後第四野戰軍以長距離迂回追擊作戰,聯合第二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在雷州半島,貴州等地對新桂系部隊進行大包圍。 最後攻入廣西,將新桂系十余萬部隊消滅。新桂系首領李宗仁在衡寶戰役後,對時局徹底失望,加之蔣介石復出,於是避居美國;白崇禧則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廣西之前,前往台灣;黃紹竑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參加了中共召開的“政協”,投向中共;黃旭初則前往香港,接受了國民政府的任職,組織國共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進行活動,但並無成效。新桂系軍閥至此最終失敗並逐漸消亡。

隨後,新桂系還組織了多次在廣西境內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活動,並持續到五十年代中期,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新桂系在北伐時期的著名人物鍾祖培,組織了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暴動,並且率反抗武裝攻入恭城縣城,對恭城造成嚴重破壞。在暴動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定後,鍾祖培被判處死刑並公開槍決。在各地的反抗活動逐漸被平定的同時,新桂系留在廣西的勢力基本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鏟除。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廣西之後,約有五萬新桂系部隊退入東南亞越緬泰邊境。後來這些部隊逐漸被遷往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直接控制,不再是新桂系軍閥的部隊。

李宗仁長期僑居美國,後在程思遠等人的安排下,於1965年7月18日返回中國大陸,但並未參與政治活動,只是在中國大陸進行參觀訪問,隨後因病於1969年逝世。白崇禧在遷往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部擔任虛職,1966年12月2日死亡,死因尚存爭議。有說法認為其是急病死亡,亦有說法認為白崇禧為蔣介石以特工手法致死。而黃紹竑於反右開始後受到迫害,於1966年8月31日自殺,但於1982年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恢復名譽。黃旭初則於1975年11月19日病死於香港。


[ 本帖最後由 iloveitmac 於 2009-10-16 11:12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6 10:41:27 | 顯示全部樓層
澄清

桂系軍閥是民國時期以廣西為主要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士為主的地方軍閥。但新舊桂系軍閥所控制的地域,並不僅限於廣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廣東,湖南,湖北,安徽等都是桂系軍閥的勢力范圍。當時屬廣東管轄的欽廉地區(今廣西欽州,北海,合浦,防城),也長期被新桂系控制。

桂系軍政人物中,亦有不少其他省籍的人士,除廣西籍外,主要是湖北籍,比如胡宗鐸等人。另外,不少民國時期的廣西籍軍政人士並非桂系人物,如廣西梧州人李濟深為粵系人物,廣西容縣人何柱國則為東北軍人物。另外,根據現在的行政區劃分,粵系首領陳濟棠籍貫為廣西欽州,其並非桂系人物。

桂系部隊,又稱桂軍。也並非全部兵員來自廣西。在民國史研究上,對民國時期哪些部隊屬於桂系部隊尚有爭議,除廣西籍士兵組成的第七軍,第三十一軍,第十五軍之外,尚有部分原唐生智的湖南部隊,以及在國共內戰期間受“華中剿總”指揮的部隊亦通常被研究者作為桂系部隊。但有些長期受到桂系軍政人物指揮的部隊,卻不被認為是桂系部隊,如抗戰時期在第五戰區指揮下的孫連仲,池峰城西北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6 10:43:14 | 顯示全部樓層
舊桂系人物

陸榮廷
陳炳焜
劉日福
譚浩明
莫榮新
沈鴻英
林俊廷
陸福祥
馬濟
韓彩風
林虎

新桂系人物

李宗仁
白崇禧
黃紹竑
黃旭初
王公度
葉琪
夏威
李品仙
呂煥炎
伍廷颺
陳濟恆
闞維雍
韋雲淞
張淦
郭德潔
鍾祖培
胡宗鐸
程思遠



特殊人物

俞作柏
李明瑞


[ 本帖最後由 iloveitmac 於 2009-10-16 11:07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6 10:4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評價及影響

廣西歷史上一直處於邊遠落後之地,科教文衛建設都十分落後。歷史上廣西籍人士也極少得以登上影響中國的政治舞台。桂系軍閥首開廣西政治勢力影響政局之先河。

舊桂系勢力主要人物出身封建官僚,政治經濟素質相對較低,加之統治廣西時間較短,除了爭奪地盤之外,所起影響極其有限。

新桂系勢力主要人物出身中下級軍官,受過一定程度的民主思想影響,軍事、政治、經濟素質相對較高。海峽兩岸史學界都對新桂系促成兩廣聯合,促成國民政府北伐以及在北伐戰爭中的戰功給予肯定評價。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認為新桂系應對北伐大革命的失敗,即四一二政變負主要責任,並且長期對新桂系作為一股軍閥勢力進行批判。中華民國史學界則認為新桂系作為軍閥,多次爭奪國民政府的領導權,應該對國共內戰中國民政府的失敗負一定責任。

新桂系勢力提出“三自”、“三寓”政策,開辦廣西大學,招攬人才。使廣西的政治、經濟、科技、工業、教育、文化、衛生、交通、航運等各方面相繼近代化,得到長足的發展,這些功績都得到海峽兩岸史學界的肯定。 另一方面,新桂系勢力出於維護統治的軍閥意識,大肆殘殺以共產黨為首的左派政治勢力,並且殘酷壓迫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同時以販運鴉片來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都受到海峽兩岸史學界的否定。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6 10:49:00 | 顯示全部樓層
參考書目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1988年2月第1版,《李宗仁回憶錄》。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劉志超等著,1998年3月第1版,《民國軍閥史》。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西南軍閥史研究會編,1982年8月第1版,《西南軍閥史研究叢刊》,第一輯。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南軍閥史研究會編,1983年6月第1版,《西南軍閥史研究叢刊》,第二輯。貴州人民出版社。



魏碧海著,2002年第2版,《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國防大學戰史室,1990年2月第1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第二卷: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出版社。
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1996年10月第1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二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1996年10月第1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1996年10月第1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1996年10月第1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莫濟傑,陳福霖著,1991年8月第1版,《新桂系史》,第一卷。廣西人民出版社。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6 10:50:17 | 顯示全部樓層
補充

陸榮廷

陸榮廷(1856年—1927年),字幹卿,廣西武鳴人,是中國清朝末年及民國初年的政治人物及軍閥。

陸榮廷出身於廣西的綠林,後投奔政府,成為廣西巡撫岑春煊的部下,至清末成為廣西提督,辛亥革命時,他鼓吹巡撫沈乘坤響應革命獨立,後取代他,在民初成為廣西都督。1915年支持蔡鍔的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而獨立,並趁機擴張勢力於廣東,取得廣東督軍之位,1917年成為兩廣巡閱使,實際控制兩廣。後孫文等人推行護法運動於廣州成立軍政府,陸榮廷支持岑春煊成為軍政府政務總裁,此為陸榮廷勢力最頂峰之時。1920年,陳炯明從陸手中奪回廣東,1921年再次被孫文、陳烔明擊敗,失去了廣西的基地,逃往越南,1922年欲趁陳炯明孫文反目的機會,回到廣西想恢復其勢力,但卻遭到失敗,此後他退出軍政界退隱天津,1927年逝世於上海。


[ 本帖最後由 iloveitmac 於 2009-10-16 10:5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6 10:51:47 | 顯示全部樓層
李宗仁

廣西省桂林西鄉村出生,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早年加入軍隊,1910年參加同盟會。以實力軍人,加入在廣州的孫中山陣營。之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使廣西成為國民黨後方的一部份。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參與國民黨內戰,但亦有苦心經營其廣西地盤。抗戰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一役名震一時。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黨統治而未果。之後出走美國,但最終「落葉歸根」,回到中國大陸並死於北京。


早年活動
1908年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入讀廣西省陸軍速成學校。1915年加入反對袁世凱的護國戰爭。1917年參與護法戰爭有功,升為營長。1924年加入國民黨,同年與黃紹竑、白崇禧合作,打敗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和沈鴻英,使廣西納入國民黨控制之下;以李宗仁為首的「李、白、黃」三人,亦成為新的國民黨「桂系」。


北伐到抗戰
1926年國民黨北伐,李宗仁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先在華中擊敗吳佩孚的部隊,又在江西擊敗孫傳芳部,第七軍亦被稱為「鋼軍」。1927年4月,李宗仁支持蔣介石在上海清黨。5月,居中調解寧漢分裂,南京、武漢之間得以避免開戰。8月,連同何應欽於龍潭大敗孫傳芳主力。1928年5月,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分會主席,指揮部隊北上,進至北京、天津。桂系控制的地區從廣西、湖南至京津,總兵力達二十萬人。

1928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抗戰爆發十年期間,桂系多次以軍事和蔣介石對抗。1929年3月,桂系先在武漢政治分會事件中敗於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被迫逃到越南。同年11月,李、白、黃回到廣西,聯同張發奎進攻廣東。1930年,李、白又在中原大戰中出兵支持馮玉祥和閻錫山反對蔣介石。

1931年9月發生九一八事變,國民黨內各派系謀求妥協,桂系亦跟南京議和。1932年4月,李宗仁出任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和省主席黃旭初成廣西三巨頭。自此至抗戰爆發的五年內,桂系一方面「自衛、自給、自足」及「寓供兵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透過創立學校、改革稅收、清鄉建設廣西;另一方面在軍事上則對蔣介石堵截紅軍的要求陽奉陰違。廣西實質上處於半獨立狀態。

1936年5月,李、白聯合廣東陳濟棠,以“抗日救國軍”名義反蔣。由於廣東軍隊被蔣介石收買,陳濟棠被迫下台。至8月,李、白宣佈支持由蔣介石領導抗日,遂與蔣介石和解。


抗戰期間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官。1938年1月至6月, 李宗仁指揮六十萬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在台兒莊會戰,獲得國軍抗戰中的首勝。同年6月,參加指揮武漢會戰。1939年,又先後在隨棗、棗宜、豫南抗擊日軍。1943年,調任軍事委員會漢中行營主任。

1944年底,蔣介石在抗日戰爭結束前夕,為防止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力量壯大,將李宗仁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位置調升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漢中行營主任”,名義上是指揮第一、五、十3個戰區,實則是虛設機構,明升暗降,以削去兵權。


副總統到代總統
1945年8月,日軍投降,李宗仁改任北平行營主任。1948年3月,國民大會召開,選舉第一任行憲總統和副總統。李宗仁在蔣介石的反對和壓力之下,決定參加副總統選舉。最終在4月29日,以1438票對1295票,擊敗孫科當選副總統。


蔣介石和李宗仁攝於就職禮後。據李宗仁回憶,蔣介石故意不讓他知道要穿著中式禮服,結果他穿軍裝,看起來好像是蔣的副官。

1948年年底,蔣介石在軍事,經濟及外交都遭受嚴重挫折。軍事上,國軍在戰場上大敗,國、共軍事力量出現逆轉。經濟上,上海爆發金圓券風暴。外交上,杜魯門上台後表示對蔣介石失去信心。蔣介石最終在1949年1月21日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行」總統。

李宗仁上台後以和平為旗號。本來的希望是透過和談,再依仗長江天險,可以阻止共產黨解放軍的進攻;另一方面則希望能爭取到美國的支持,以挽救國民黨的政權。可是李宗仁上台之後,國民黨軍政機構處處仍受已「下台」的蔣介石暗中操控;美國亦沒有提供援助。加上和談決議最終被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否決,最終李宗仁的“和平努力”未能成功。

1月22日 李宗仁上台,立即與行政院長孫科發生「府院之爭」。孫科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無視李宗仁的命令,將行政院內閣搬至廣州。李宗仁力爭,最終孫科被迫於3月辭職,行政院長一職改由何應欽擔任。而以張治中為首的六人談判團,亦得於4月抵達北平,與共產黨展開談判。

和談的結果以失敗告終。據後來的資料顯示,當時南京的設想,是政治上由國共兩黨組成聯合政府,軍事上則由兩軍各自劃江而治,解放軍不渡過長江。而這一點顯然很難被已經取得絕對軍事優勢的共產黨贊同;加之共產黨要求“懲辦戰犯”的條件顯然對以蔣介石、李宗仁等為首的國民黨高層領導人不利。因此和談決議最終被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否決,李宗仁也不願接受,和談最終宣告破裂。4月20日,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向解放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並於同日渡過長江。4月23日,解放軍攻佔南京,國民政府遷往廣州。李宗仁先飛往桂林,再在5月8日飛往廣州,並且發表講話,表示將“決心戡亂到底”。

之後不久,解放軍在很短時間內席卷全國,各地國民黨軍隊和政府紛紛不戰而降。5月20日,行政院長何應欽辭職,行政院長職務由閻錫山接任。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中國開始同時存在。10月13日,解放軍兵臨廣州,李宗仁只得飛往重慶。11月16日,李宗仁胃病復發,出現十二指腸出血,遂於11月20日以治病為由轉往香港。12月5日,與夫人郭德潔,兩名兒子及隨從又從香港飛美國紐約就醫。


從美國到北京
1954年3月,台北的國民大會通過監察院對李宗仁的彈劾,罷免了李宗仁的副總統。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發表對《台灣問題的具體建議》,除批評蔣介石外,亦提出重開國共會談。

1965年2月,李宗仁妻子郭德潔被診斷患上末期乳癌。同年7月,在程思遠的安排下,李宗仁與郭德潔從美國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文革時期,中共公安部大肆追查「梅花黨」案件,稱郭德潔是美國特務組織梅花黨的負責人,李宗仁被迫交出「名單」,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竟被稱為「國特」,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病逝於北京。李宗仁夫婦回到大陸,僅短暫的風光,而程思遠卻藉此大富大貴。

李宗仁先後有三名妻子。第一位妻子李秀文,是李宗仁20歲時父母包辦下迎娶的,第二位妻子郭德潔,是李宗仁35歲時娶的「平妻」,1966年3月死於北京。第三任妻子是1968年,李宗仁78歲時娶的26歲女護士胡友松。

李宗仁在美國時,曾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進行口述歷史研究,由唐德剛筆錄整理,集合在《李宗仁回憶錄》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6 10:53:01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1日),字健生,中國廣西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戰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李宗仁獲選中華民國副總統,桂系的實力得到局部肯定。國共內戰戰局轉趨有利共軍,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繼任代總統。然而國共和談失敗,桂系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璧江山,本身勢力亦無法維持。李宗仁先赴美國治病,1960年代回到中國大陸。白崇禧則前往台灣,卻未能擔任要職,抑鬱而終。


生平
身世
白崇禧是回民,祖先可能是移居中國的阿拉伯人,祖居於南京一帶。1907年,白崇禧考入陸軍小學,後因病退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當時在廣西省立初級師範讀書的白崇禧,加入廣西學生軍,開赴湖北,隨後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6年,白崇禧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第三期。之後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營長。

1921年,白崇禧代表當時已是旅長的同學黃紹竑,到廣州見孫中山,要求參加革命。孫中山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二人與李宗仁合作,於1924年分別打敗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和沈鴻英。白崇禧在統一廣西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他的計謀和軍事能力,被稱為「半個小諸葛」。同年,「李白」加入國民黨。李、白、黃三人的合作使廣西納入國民黨控制之下,三人亦成了國民黨內桂系的骨幹。


北伐及抗戰前期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白崇禧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總長。1927年初,白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從江西攻取浙江。1927年4月,白崇禧任淞滬衛戍司令,配合蔣介石在上海清黨。同年1月,3月,8月和10月的多次戰役中,白崇禧戰勝孫傳芳。孫傳芳部下唐生智被迫在1928年初在湖南投降國軍。

1928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抗戰爆發十年期間,桂系多次以軍事和蔣介石對抗。1929年3月,桂系先在蔣桂戰爭中敗於蔣介石,白崇禧被迫逃到越南。同年11月,李、白、黃回到廣西,聯同張發奎進攻廣東。1930年,李、白又在中原大戰中出兵支持馮玉祥和閻錫山反對蔣介石。

1931年9月發生九一八事變,國民黨內各派系謀求妥協,桂系亦跟南京議和。1932年4月,李宗仁出任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和省主席黃旭初成廣西三巨頭。自此至抗戰爆發的五年內,桂系一方面「自衛、自給、自足」及「寓供兵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透過創立學校、改革稅收、清鄉建設廣西;另一方面在軍事上則對蔣介石堵截紅軍的要求陽奉陰違。

1936年5月 ,李、白聯合廣東陳濟棠,以“抗日救國軍”名義反蔣。由於廣東軍隊被蔣介石收買,陳濟棠被迫下台。至8月,李、白宣佈支持由蔣介石領導抗日,遂與蔣介石和解。


抗戰期間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白崇禧任國軍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成為蔣介石的謀士之一。白崇禧提出了「遊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八年抗戰期間,白崇禧和李宗仁指揮各場大小戰役,包括:


1938年李、白指揮台兒莊會戰,取得在國軍抗戰中的首勝。
同年6月,白崇禧指揮武漢會戰。
1940年2月,白崇禧指揮桂南會戰,在崑崙關兩度挫敗日軍。



國共內戰
1946年,國共再次開戰。6月,白崇禧到東北督戰,指揮國軍在四平擊敗林彪的共軍。據白先勇的說法,當時白崇禧曾經向蔣介石提出消滅東北共軍的全盤計劃,但未被採納。同月,白崇禧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調離東北。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白崇禧受命率蔣經國等前來調查安撫,會見台灣省主席陳儀等人,並向台灣居民廣播。其間文電顯示,白崇禧被矇蔽、並未釐清真相,其報告建議處分柯遠芬,嘉獎彭孟緝。同年11月,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揮部指任,負責圍剿大別山的共軍。

1948年5月李宗仁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一個月後,白崇禧離國防部長職,改任華中剿總的總司令(華中剿匪軍總司令)。同年年底,國軍在戰場上失利。李、白向蔣介石施壓,蔣介石被迫在1949年1月下野,由李宗仁任代總統。

同年4月,國共和談,白崇禧極力反對接受和談結果。1949年白崇禧策畫在湖南進行防禦計畫,因湖南省主席陳明仁降共而失敗。10月至12月,白崇禧指揮的國軍被渡江後的共軍消滅。解放軍於12月14日占領了中越邊境鎮南關,原來的20萬兵力,只有殘部2萬餘人退入越南,其餘全部在廣西及湖南被殲,白崇禧在12月3日乘飛機去了海南島,蔣介石於12月10日派專使到海南請白去台北歸隊,白崇禧遂於12月30日率軍民十餘萬人退往台灣。


臺灣時期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從海南島赴台。李宗仁說白崇禧是受蔣介石承諾委以國防部長職務而赴台,先前他曾警告白“桂系到台灣無用武之地”。白崇禧到台後,僅被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以及「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等閒職。據程思遠憶述,周恩來曾經這樣評價白崇禧:「白健生頗自負,其實在政治上無遠見,竟聽信蔣介石的話,給騙到臺灣去了。」李宗仁回到大陸,白崇禧牽制李宗仁的價值消失,白崇禧很痛苦地對身旁的人說:“德鄰投匪,我今後在台灣,更沒有臉見人了。”晚年白崇禧接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陳存恭訪問,1984年出版《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陳存恭認為:「他對國家貢獻,憑良心講是很大的,卻不能自由行動,不能出台灣的,所以他是蠻鬱悶的。」

1962年12月4日,白崇禧的妻子馬佩璋病逝,不久其子白先勇赴美念書。白崇禧在1966年12月1日於台北逝世,死因說法甚多。一說白崇禧晚年異常苦悶,在白夫人去世後,為解除煩悶,與護士張小姐熱戀,大量飲用中醫協會理事長賴少魂的強力藥酒補陽,縱慾過度,11月30日張小姐前往白宅夜宿,隔日白崇禧赤身裸體俯臥在床上氣絕身亡。


家族
白崇禧是有子女10人,其中八子為著名的台灣作家白先勇,曾寫有《台北人》短篇小說集,並為其父立傳,著有《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描寫1946年四平會戰的故事。


遺蹟
台灣臺南市延平郡王祠有一其親筆所題牌坊──「忠肝義膽」,為原開山神社鳥居改建。
中國廣西桂林有他住處的遺址。


[ 本帖最後由 iloveitmac 於 2009-10-16 10:5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08: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