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9-10-12 20:4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隋唐五代時期
以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事件為界限,分為前後兩期。
① 隋唐前期(581~755)。 6世紀中葉在中國北方蒙古高原上興起的突厥人,原居於葉尼塞河上游,後來遷至阿爾泰山一帶,以鍛鐵為業,臣服於柔然。552年滅柔然汗國,建立了突厥汗國,以後西破囐噠、吐谷渾,東走契丹,服塞外諸國。583年前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至遼河下游,西至裡海,南至大漠北,北至貝加爾湖。建牙於郁督軍山(今鄂爾渾河上游)。後南到陰山,逼臨周齊,成為中原王朝北邊的強大鄰邦。隋朝初建,突厥就侵擾東北、北、西北三邊。583年東西突厥分裂為2個汗國後,東突厥居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阿爾泰山以西至雷翥海(裡海,一說鹹海),包括准噶爾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隋朝即乘機取得河套地,不過勢力未超過陰山。西北方面,608年隋進軍伊吾(今新疆哈密),610年置伊吾郡。609年隋朝大破據有今青海省及新疆南部的吐谷渾,可汗伏允遠遁雪山,“其故地皆空,自西平臨羌城以西,且末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千裡,南北二遷裡,皆為隋有。”於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4郡。前2郡在青海東部,後2郡在新疆東南部。郡縣設置如此之遠是前所未有的。在南方,610年海南島上俚族歸附隋朝,設朱崖、儋耳、臨振3郡。自西漢元帝時棄珠崖後,經7個半世紀,又復為中原王朝的疆土。至隋末,吐谷渾復國,收復了隋朝所占故地,又脫離了中原王朝。
唐朝在太宗、高宗時期(647~683)是疆域擴展期。隋末東突厥勢力增長,東至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均為其臣服。630年唐朝滅東突厥, 北面疆域推至陰山以北600裡,將漠南收入版圖。646年又滅了漢北的薛延陀(鐵勒諸部之一),北至貝加爾湖的大漠南北全入唐版圖。於是在漠北設安北都護府(627年置燕然都護府於烏加河北,663年移治回紇本部土拉河畔,改稱瀚海都護府,669年改名安北,仍治漠北),統轄漠北鐵勒諸部都督府州;在漠南置單於都護府(663年置雲中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664年改稱單於),統轄漠南突厥諸部都督府州。這是唐朝北方疆域的極盛時期。不久。 679年在單於都護府境內突厥叛唐,682年突厥復國。唐朝勢力退出漠北,單於都護府並入安北都護府,移治陰山以南。7世紀初興起於薛延陀北面的回紇,原臣屬突厥。東突厥亡後,與薛延陀平分漠北。744年建國,745年滅東突厥,斥地愈廣,“東極室韋,西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建都鄂爾渾河,為漠北一大強國。
西突厥在射匱可汗在位時(611~618),拓地東北至阿爾泰山,東南至玉門,西北至裡海,西南至興都庫什山。618年後更北並鐵勒余部,西南逾阿姆河, 占領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 640年唐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置安西都護府。658年又平定西突厥。至此西突厥及其屬國全境入唐版圖。在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鹹海的西突厥本部設置了幾十個羈縻都督府州,由昆陵、□池二都護府統轄。這二個都護府和河中及天南山路城邦諸國都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661年又在阿姆河以南於西域十六國置羈縻都督府州,勢力最遠伸至波斯。這是唐代西面疆域最盛時期(702年分安西都護府置北庭都護府,分轄天山北路突厥諸部;安西只轄天山南路蔥嶺東西城郭諸國)。635年唐朝破吐谷渾和黨項,將川西西羌部落收入版圖,大小金川一帶也設置州縣,邊界線推至黃河河曲,其南大致以折多山為界。 667年後吐蕃勢力強大,盡破唐朝西羌地羈縻州,逼徙吐谷渾部於祁連山一帶,曾一度取得了安西4鎮及吐谷渾地。後由於大食勢力的擴展,唐朝退出了蔥嶺以西地。751年唐朝與大食在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一役戰敗後,唐朝勢力退至蔥嶺以東。在蔥嶺以西的影響更被削弱。
東北方面疆域變遷也很大。唐初朝鮮半島上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高麗在北,新羅據東南,百濟居西南。660年唐先平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668年攻下平壤,滅高麗。於其地置都督府州縣,並設安東都護府治平壤,統理高麗及□□諸部府州,轄區西起遼河,東與北抵海,包有今烏蘇裡江以東及黑龍江下游地區,南及朝鮮半島北部及西南部。不久即遭到高麗人民的反抗和新羅向北擴展,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先遷至遼東,後一再西遷,開元天寶年間遷至遼西。東北空虛。隋唐之際,東北的勿吉又稱□□,分為黑水、粟末等7大部落。這時居於第二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靺鞨乘機興起,698年首領大祚榮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東牟山築城(今吉林敦化敖東城),建為震國。713年唐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遂改稱渤海國,天寶末遷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縣南的東京城),其盛時南鄰新羅以泥河(今朝鮮鹹鏡道龍興江)為界,東北至黑龍江下游與黑水靺鞨為鄰,東至海,北隔那河(今東流松花江)與室韋為界,西與契丹接壤。此外,648年唐朝在契丹所居西拉木倫河流域置松漠都督府,在奚族所居的老哈河流域置饒樂都督府。 792年前又在黑龍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室韋分布地,置室韋都督府,726年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下游、烏蘇裡江流域黑水靺鞨分布地,置黑水都督府。但均屬羈縻性質,歸安東都護府管轄,安東府內遷後,漸失控制。
在南方,唐朝於679年置安南都護府,治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在今滇東南、桂西南和越南北部部分地。
唐代前期盛時直轄版圖即指置州縣的領土而言,小於漢代。如以羈縻府州範圍言之,則遠遠超過漢代。唐代全盛時有800多個羈縻府州,分屬邊州都督府和六都護府。六都護府所轄羈縻地區極為廣大。如安北至西伯利亞南,安西最遠至波斯,北庭西至鹹海,安東至朝鮮半島、日本海,安南至雲南東南部和越南北部。
② 唐後期和五代(756~960)。安史亂後,唐帝國削弱,疆土收縮。周邊各族因長期受到隋唐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在這過程中加強自己政權的建設。
8世紀中葉開始稱雄於漠北的回紇汗國,對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和收復兩京(長安、洛陽)、河北,出力很大。9世紀初,回紇更盛,大破吐蕃,恢復了北庭、龜茲, 西至拔汗那國(今費爾干納)的交通線,稱雄漠北。840年左右,回鶻(788年回紇改稱回鶻)在鄂爾渾河流域受到黠戛斯的攻擊,被迫分3支西遷,一支南至甘州(今張掖)為中心的河西走廊,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11世紀初為西夏所並;一支西遷到新疆東部,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西包龜茲,東至敦煌,史稱西州回鶻;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從10世紀中~12世紀建立了黑汗王朝,都城八拉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
東北方面形勢也有新的變化。契丹和奚脫離了唐朝控制後,日益強大。10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帝國,擴大領土,西征回鶻、黨項、吐谷渾、阻蔔,滅渤海國,其疆土東至於海,西通西域。五代後唐時占有了營、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灤河下游)。後晉時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大體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晉北。五代末年中原王朝與契丹以河北白溝河和山西內長城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魯藏布江一帶。6世紀末與吐谷渾、勞毗同為青藏高原上三大勢力。至7世紀下半葉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後多次與唐朝爭奪安西4鎮。8世紀下半葉吐蕃進入極盛時期,除了統一青藏高原外,北有河西走廊、南疆地區、湟水流域,東至隴山,南有尼泊爾,西至中亞,東南有滇西北角和四川盆地的西部山區。9世紀中葉,吐蕃內亂,850年沙州人張義潮將瓜、沙等十一州歸唐,861年張義潮又收復涼州(今甘肅武威),吐蕃勢力退出隴右。其後吐蕃國勢日衰,內部分裂。
西南有南詔的建國。隋唐時代在今雲南洱海周圍地區以烏蠻為主體和白蠻等族長期融合形成了6個部落,史稱“六詔”,詔即王的意思。六詔是:蒙巂(今巍山北)、越析(今賓川)、浪穹(今洱源)、邆賧(今劍川)、施浪(今洱源東)、蒙舍(巍山北)。蒙舍地處六詔最南,又稱“南詔”。唐高宗時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加強對西洱河地區的經營。 7世紀80年代吐蕃勢力伸入洱海地區。唐朝為牽制吐蕃勢力,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時在唐開元年間。天寶年間南詔叛唐附吐蕃,並東西2爨,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把唐朝勢力逐出雲南。至9世紀最盛時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黔西及緬甸、老撾部分地區,北與吐蕃接界,902年為鄭氏所篡,建長和國。南詔亡。後經趙氏天興國(928~929)、楊氏義寧國 (929~937),至937年政權落入段氏(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國。
自漢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的越南北方地區於10世紀中葉脫離了中原王朝而獨立。直至明初曾一度於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前後僅2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