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164|回覆: 1

清初剃髮令推行始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5 12:5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初推行“剃髮令”,此令一行,天下譁然。有的涕泣就剃,有的寧死不屈。剃髮令推行始末,幾家歡喜幾家愁,幾人得勢幾人掉頭,“剃髮、留辮”的髮式問題,隱含著一段嚴酷的歷史。

  看過表現清代故事的電視劇,總會產生一種疑問:既然嚴令剃髮,為什麼還留有辮子呢?這是因為中國歷代全是“束髮而冠”。所謂“束髮”,就是有別於“蠻夷”的“披發左衽”。到了清代,就實行“剃髮留辮”。即是把周圈的頭髮剃光,中間留有辮頂。這樣的髮式,是否類似京劇花臉的意思——突出臉龐,以顯示男子的英武剽悍呢?亦未可知。不過,就圍繞這一“剃髮、留辮”的髮式問題,也曾經歷過一段嚴酷的歷史。這大概分為三個步驟。

  (一)降臣“積極分子”孫之獬的建議

  清世祖福臨(順治帝)是在1644年進北京,定鼎中原,代明而有天下的;始頒“剃髮令”是在1665年。起先,朝賀時分成滿漢兩班。滿員自是剃髮留辮,身著滿裝;漢員(指明朝降臣)仍是束髮冠帶而朝。如此二十年來,彼此相安,未生異議。偏偏有個明末天啟進士孫之獬別出心裁,自發地剃髮滿裝,站入滿班。而滿員以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驅之出列。其再回漢班,漢員又以其滿裝而不納。孫之獬羞憤之餘,乃上折奏請改制,疏中說:“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這使世祖順治頗受震動,深嘆曰:“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說者。”遂下令剃髮。

  此令一行,天下譁然。有的涕泣就剃,有的寧死不屈。從此,原本心理上的滿漢矛盾更加激化(在古代,髮式服裝很代表一個民族的尊嚴)。嚴令既下: “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者,決不輕貸。”當下檄至各縣,曾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各地官府令剃匠負擔于市,強行剃髮。據後世人議論此劫:“此皆孫之獬一念躁進而釀此奇禍。”至於順治帝對孫之獬奏折的考語,是讚其忠,還是嘆其佞,不知孫之獬本人是怎樣理解的。

  不過從孫之獬的“作為”,可見其為人。他還真不是“假積極”,而是“真漢奸”。他在明朝,官至侍講,祿位不低。事清後,曾因操練鄉勇有功,升為禮部右侍郎,後又領兵部尚書銜去招撫江西,真可算是自基層而扶搖直上的人物。這種人當然不會顧忌什麼操守,他自有其“處世哲理”,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遠比黃道周、倪元璐、孫嘉績(我祖)要“高明”得多。然而這種人也自有其下場,最終還是落得個“被劾奪職”。1667年山東義民謝遷攻入淄川,殺了孫之獬全家,使萬民稱快。正所謂:“怨毒之於人也大矣!”有趣的是,這樣一個人,居然用了“之獬”這樣的官諱。“獬”,是一種名“獬豸(音會)”的獸。《異物志》說它“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其不直者,聞人論則咋其不正者。”彼孫某者,可當之乎?

     (二)順治皇帝為了穩定局勢頒布了“緩剃髮令”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這是儒家“守身如執玉”的基本孝道。孝道又是歷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教主張,人們世代遵循。甚至生前脫落的頭髮、牙齒,死時也要同殮同葬以“還之父母”。

  世祖入北京後,聲言明室並非亡于清軍,而是滅于流寇,清朝的天下不是從明朝手裏得的。這樣說雖似矯情,但卻給亡明降臣的臉上蒙了一層“遮羞布”。就是一般士庶,心理上也得到些緩解。但是“剃髮令”一下,如同又正式宣佈了他們的“亡國奴”的身份。於是舉國各地,群起反對。順治皇帝(見左圖)有鋻於福王在南京的政權還很有號召力,當時反清的情緒還很高漲,全國尚未真正形成大清之一統,從大局出發,不願因一個髮式問題而使民族矛盾過於激化,於是曾有一度對“剃髮令”宣佈緩行。但只是緩行,而不是不行。封建專制統治者總是要實現那句“中國從陛下也”。只是須要有個節骨眼兒。上一次由孫之獬提供了,這一次就是由孔文提供的。只不過提供的角度不同,一個是出於讒佞,一個是出於迂腐。

  (三)孔文之奏請蓄髮被革職

  孔文上疏曰:“禮之大者,莫要于冠服。自漢至明,制度雖有損益,獨臣家服制,三千年來未之或改。今一旦變更,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備也……”於是乎奏請蓄髮。“剃”沒徹底,已示寬貸,還要“蓄”起來,得寸進尺!就按你們孔家的“君臣父子”之儀說吧,“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孔文沒詞兒了,也因此被革了職。而“剃髮令”卻更加雷厲風行地推行起來。

  有句俗話:“剃頭挑子一頭熱。”比喻一廂“情願”。這句歇後語,包括年輕人,都是很熟悉的。但對剃頭挑子,卻非人人所知了。特別是年輕人,更是無從得見。解放初期,還能偶爾見到。其形狀是:一副挑子,一頭是個小火爐,上有銅盆,溫著熱水;另一頭是一個小櫃子,抽屜裏放著理髮工具。沿著小櫃子後板正中,豎著一個十字架樣的木架。請注意,專為搭手巾用,“丁”字架即可——說到這套設施,還是專為“發”而設的。而十字架出頭的部分幹什麼用呢?挂人頭!不是說“留發不留頭”嗎,實非戲言。“是時檄下各縣,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語,令剃匠負擔遊行于市……”所謂“剃匠”,當時都是頭戴紅纓帽的旗兵,一組三四人。其中一個掌剃頭刀,另外兩三個人,抱著鬼頭刀。接受剃髮的用剃頭刀,並能享受到諸如熱水、手巾的待遇;抗拒剃髮的,就只享受一樣,冷森森的鬼頭刀,最後把腦袋挂在那個十字架的豎桿上,“剃匠”們又繼續“遊行于市”了。大抵還是剃髮留頭的人多,不然一根豎桿哪能挂許多人頭。只是有些勞逸不均,掌剃頭刀的忙,掌鬼頭刀的閒。

  這就是清朝剃頭挑子的來歷。當然這種挑子早被夾小包袱(內包理髮用具)的所代替,不過手中拿的“喚頭”(又名滑鐵艾)仍然沿襲著。其形狀像個大鑷子,另一手拿著一個鐵棒,劈中一滑,發出音叉似的響聲,告訴人自己是剃頭的,其名“喚頭”,也是“換頭”的諧音。扁擔上紅、下青、纏有皮條,當時也是打人的刑杖。

  從剃頭挑子的這套裝置,足以想見當年為推行“剃髮令”而出現的慘烈景象。就這樣在中國人頭上,辮子被迫留了二百多年。人就是這麼有趣,不管當初為著辮子曾多麼慘烈,辛亥革命提倡剪辮子,竟還真有不少人眷戀那條又粗又黑的大辮子,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這種剃頭行業,一直延續無定價,由僱主隨便給錢的做法,從不爭多嫌少。據說這一習慣源於官方強制剃頭,當然免費。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hookey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9-10-6 20:03:20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08: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