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9-9-22 23:53:50
|
顯示全部樓層
三,蜀漢
劉備墓
史稱“惠陵”,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史載,劉備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武侯墓
位于勉縣在定軍山西北腳下。墓地320畝,林木蔭 翳,古柏參天。墓高5米,方圓60米,四周圍砌以八卦形花牆。墓前豎碑一塊,上刻“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護墓雙桂”,高達19米, 胸圍1米左右, 樹冠如蓋,濃 蔭蔽塚, 清雅宜人。每年清明前後,有一年一度之廟會。數以千計的游客,踏青瞻謁武侯墓,盛況空前。 初建于公元234年,陵園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 修建。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墓區古建築有四合院,房舍40余間,大殿神龕上有 諸葛亮泥塑彩飾坐像一尊,手持羽戾,神態自若。兩旁書僮像侍立,龕下兩旁是 關興、張苞塑像。東廂房辟為曆史文物陳列室;西廂房展示諸葛亮生平事跡。大 殿院中有碑石20余塊。大殿獻殿懸有匾額,均系後代名人贊頌之詞,如“漢代元 勳”、“懦夫將後”;對聯如“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武侯墓在 大殿一,墓高6米,周長60米,青磚圍砌.墓呈南北向,取義北顧中顧,南立蜀漢。 墓後有古桂兩株,高大遮蔭,人稱“護墓雙桂”。墓前碑亭豎一石碑:“漢諸葛 忠武侯之墓”,雙桂之後有諸葛亮“寢宮”3間.陵園建築古樸,松柏常青,十分幽靜。
龐統祠墓
位于老陝路旁,距德陽僅15公裏左右,祠墓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墓基方圓10米,高4米多,由條石砌成圓形。祠三進四合布局,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曆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
徐庶墓
位于河南許昌縣,資料不詳。
馬良墓
位于湖北省宜城市上大堰鎮,系衣冠塚。真墓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永流村西北, 墓高17米,東西80米,南北32米,保存一般。
關林
關林,又稱關帝塚,位于洛陽市城南7.5公裏。關帝即關羽,是蜀國大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蜀爭奪荊州,關羽在湖北當陽為吳軍俘殺。吳國把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企圖嫁禍于曹操,曹操卻以王侯禮葬關羽首級于城南。
初稱“關塚”,明萬曆年間始在此建廟植柏,稱“關夫子塚廟”。清初名“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塚廟”,道光時改稱“關林”。清乾隆時加以擴建。今林園占地百畝,有翠柏800余株,殿宇廊廡一百五十余間,碑刻七十余方,石坊四座,大小石獅、鐵獅子一百余個。這裏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辟為洛陽市古代石刻藝術館。
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塚。
大殿始建于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正門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說的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
二殿五開間,廡殿式,門上懸掛著"光昭日月"匾額,是清光緒帝禦題。殿中塑關羽怒視東吳像,左側站著手棒大印的關平、右側站著手持大刀的周倉。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為張候殿,右為五虎殿。三殿硬山式,面闊五間,規模較小,內塑關羽夜讀春秋像、關羽出行圖和睡像,故又稱寢殿。
八角亭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構築奇巧,別具一格。亭內有龜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頭雕龍,額題"勒封碑記"四字。碑的正面書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為曆代帝王對關羽的最高封號。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塚,百姓墓稱墳,聖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
關羽被過去曆代王朝尊為"武聖",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關林古廟會已有四百多年曆史,前往關林朝聖之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
關陵
位距當陽市城區3公裏處,是埋葬蜀漢名將關羽屍骸的地方。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兵所殺,孫權怕劉備報殺弟之仇,將關羽首級獻與曹操,企圖嫁禍于人,將其正身以侯禮葬于當陽城西北。關陵開始是座土塚。自隋唐以來,曆代皇帝為關羽加封,使其成為武聖人,直至關帝,他的陵園隨之擴大,形成宏偉規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園建築群,始名“關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繕,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現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長70多米。墓門北向,有明代建的“漢室忠良”石牌坊。關陵建築群以宮牆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簷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台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塚,高7米,周長70米,甃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杆,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內外旅游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吊。
周倉墓
在當陽縣東南,麥城之西2公裏,相傳為蜀漢名將周倉安葬之地 ,墓在田中,略大于一般土塚,圓形條石砌墓。墓碑上刻:“漢武烈候周將軍諱倉之墓”。1998年協天廟信眾捐資60萬元人民幣對周倉墓進行加固,重建墓祠的台灣省宜蘭礁溪協天廟主委吳朝煌先生,將對周倉將軍重塑金身,以分靈儀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聖之靈。
鮑三娘墓
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裏外,有一座中型土墓--鮑三娘墓塚(傳為關索之妻),南北長21米,東西長19米,塚頂高為4米,是被盜後的殘墓,墓碑殘存,字跡依稀可辨,為“漢將軍索妻鮑夫人之墓”。
張桓侯祠,
俗稱張飛廟,坐北朝南。位于閬中市城西,與著名風景區錦屏山隔江相望。總建築面積2500余平方米。三國時張飛受劉備派遣,率部鎮守閬中,並任巴西太守。221年劉備攻吳,為關羽報仇,臨發時張飛被部將張達、範疆所害,諡封桓侯,葬于閬中。張飛鎮守閬中達7年之久,閬中人民慕其忠勇,立廟以祀之,始稱桓侯廟。
現存的張桓侯祠,是一組明清時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建築群,由山門、敵萬樓、大殿、廂房、後殿、墓亭、墓和園林組成。
山門,為明代重建,四架椽屋,分心造用三柱,簷下鬥拱六鋪作計心造。前有高2.5米石獅一對,龜跌雙龍圭額碑兩通,兩側各有9米長琉璃雕飾照壁,次間內各有戰馬、馬夫兩組著彩泥塑。
敵萬樓,明代建築。系頌張飛力敵萬人所建,重簷歇山式琉璃瓦屋頂,上簷鬥拱為四鋪作計心造,華拱兩側沿45出象鼻狀假昂,下簷鬥拱清代維修改動,疊壘繁複,內柱承接上簷,為四瓣梅花形斷面柱。內有張飛部將子孫像四尊,高3米;石香爐一個,直徑1.2米。左右各接木牌樓一座,各施鬥拱,牌樓兩側前後壁各嵌唐以來各時期石碑六通。
大殿,清重建,光緒九年間中治官率屬及民眾加以維修。面闊五間,歇山式屋頂,小式木結構建築,殿中塑張飛文身及侍從像三尊,內陳列張飛丈八蛇矛,點鋼鞭(原祠中遺物)、祭祀鼓、鐵鍾、鐵香爐。左右兩側壁嵌張飛八分書碑及清重建大殿功德碑等。左廂房陳列曆代文物,右廂房為張飛主要業績組像。
墓亭為重簷歇山式屋頂,內起一磚券,內塑3米高張飛武身坐像一尊,兩側有範疆、張達跪像,左右牆壁嵌有明、清石碑數通。亭後為張飛墓,墓為橢圓形,東西徑22米,南北徑32米,封土高出地面8米。墓上奇花異草與參天古木相輝映,寺姿異態,意趣橫生。
園林部分,為清代和逐年複修。主要有花園、梅園、桃園及休閑用房等。
勉縣馬超墓
位于陝西勉縣城西老城鄉馬公祠村。坐北朝南,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裏處。
劉備稱帝後,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陽平關(即現勉縣老城)。公元222年病逝于勉縣,並安葬在此。墓塚周長56米,高3米多。墓碑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隸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現存大殿3間,東廂5間,碑碣5通。殿門楣上懸“漢斄鄉侯”匾。
新都馬超墓
位于四川新都城南三裏處桂林鄉馬超村,其墓宏大,前後基地三畝多,墓周栽植柏樹,砌築圍牆,專人看守,春秋祭掃,嚴禁在墓內樵采、耕種、侵葬。墓前鐫刻有:“漢驃騎將軍涼州牧馬公墓”的石碑。從新都去泥巴沱響水 前的道路旁,曾立有一高大石碑上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諱超之墓。”清宣統元年四川提督馬維祺書寫“英風常振”匾額掛于祭禮堂上。為紀念馬超,曆代政權都把這裏的基層行政命名馬超村。
趙雲墓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趙雲墓位于大邑縣城東1公裏的銀屏山下。塚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泅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廟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壞。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雲雄姿,正定縣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趙雲廟,並于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游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
黃忠墓
成都西郊營門口鄉黃忠村,有三國名將黃忠的墓。清道光五年﹙1825年﹚,當時地名叫「雞矢樹」的農民耕地時發現一塊書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的墓碑,幾根人骨、一把劍和一塊玉,當即告知地主劉沅﹙字止唐,雙流人,清代著名學者,為現代著名學者劉鹹榮的祖父,曾選授湖北天門縣知縣,不就﹚。墓碑上「諱漢升」三字誤,應為「諱忠」。這說明此碑肯定不是三國時期的舊物,大概是唐宋以後人們為黃忠修葺墳墓時所立;但是,這也表明此處應該就是當年黃忠安葬之地。於是,學識淵博、名重鄉曲的劉沅便邀集鄉紳父老,共同捐資修復黃忠墓,墓旁新建黃忠祠。
修復的墓高4米,周長約13米;墓園種植松柏,象徵一代名將英靈不泯。祠內塑有黃忠全身坐像,白髯長飄,精神矍鑠。
1965年,為了修整公路,黃忠墓被挖開,墓園柏樹也被砍伐。這種今天人們難以理解的現象,在那「左」傾思想大行其道之時,簡直算不得一回事。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破四舊」的狂潮呼嘯而來,黃忠祠、墓更是難逃厄?#092;,塑像被拆毀,匾聯被砸爛。幾經破壞,祠、墓幾乎蕩然無存,惟餘一空空棺槨,在暮色中向?#123;吊者泣訴「四人幫」的滔天罪行。
當「三國文化之旅」日益受到重視之際,人們一再提及黃忠祠、墓。?#092;然,時代條件和社會氛圍不同了,黃忠祠、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已迥異往昔。然而,為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修復黃忠祠、墓。
嚴顏墓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城西門。嚴顏,漢末劉璋之部將,三國時劉備克蜀仍封嚴為郡太守,其間屢建奇功,世人稱頌,各地曾修廟建祠以頌之盛德,巴州也如此操作。據《四川通志》載:“漢將軍嚴顏墓,在城西門外,舊有廟在墓後”。道光九年知州陸成本又在墓前修殿,刻石像以祀之。
魏延墓
在陝西漢中市北門外2公裏的石馬鄉。相傳蔣琬仁蜀相後,以魏延前期有功,為之禮葬建墓,並雕石馬于墓前。今墓不存,存二石馬,一殘破,一完整。于1973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
馬岱墓
位于四川新都縣軍屯鎮與彌牟鎮交合之處。其墓雖不甚宏大,周圍卻是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圍繞,無侵葬野墳。墓前有石桌祭台有石碑,碑高約二米,碑上刻有:“漢平北將軍馬公諱岱之墓。”
姜維衣冠墓
位于劍門關內,土塚高1米,寬2米,長約3米,碑文書“漢大將軍姜伯約之墓”為後人所祀。
甘谷姜維墓
距甘谷縣城十裏,墓分為上下兩層,從下層走向上層,要穿過九台石階,“石台”是取九伐中原之意,石階中心,襯砌著兩顆篆形大字--“遠志”。姜維墓地松柏掩映,一片肅靜,墓前豎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寫著“蜀漢大將軍姜維之墓”。墓碑後就是高大的墓,整個墓地與姜維的生平相吻合。墓高3.5米,寓意姜維35歲時就在諸葛亮手下擔任重要職務,並屢立戰功;墓地直徑6.2米,表示姜維享年62歲,舉義複蜀,事業未成而含恨九泉,石台高1.2米。寓意姜維12歲時就聰明勇敢,結發從軍。意味深長的姜維墓,象征著這位精忠報國、馳騁疆場、血染蜀地的三國名將的一生。
李嚴墓
位于四川省梓潼縣城東南,蜀漢建興元年李嚴被謫貶梓潼為民,到建興12年(234年)死去,在梓潼住了三年,死後葬于梓潼。有碑表,文革是墓遭毀壞,墓碑已失。
王平墓
王平墓位于四川省南充縣高坪區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為長方形土塚墓,原有一碑,上書“漢將軍王平之墓”,于1959年修公路時拆毀。王平墓是三國遺跡旅游線上的一個重要景點。1981年5月,被定為縣級文物保持單位。
張嶷墓
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墓塚高10米,占地600平方米。有墓碑高80厘米,寬57厘米。碑文曰:“漢蕩寇將軍張嶷之墓。”刻建于1922年。
張松墓
位于四川彭縣城西北關口鎮4公裏的雙松樹。土塚高2米,周長約20米,墓上長有松樹雜草。無墓志,一殘碑臥伏土中 ,碑文剝蝕。
孟達墓
在陝西旬陽縣廟嶺鄉王家山上。墓高據于山巔,呈覆鬥形,封土高約3米,周長約10米。旁有一清代所建之磚塔,已殘破。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琬祠墓
位于綿陽市西山,是三國蜀漢大將蔣琬的陵園。諸葛亮北伐曹魏時蔣琬任丞相府事,負責糧餉兵源供應。諸葛亮辭世後,任尚書令、大司馬等職,輔佐後主劉禪,堅持“聯吳拒魏”主張,後病故葬于西山。墓由長方形條石砌成,呈八角形,覆缽狀,分墓座、墓身、墓簷、墓頂四部分。通高3米,周長25米。有“漢大司馬蔣恭候墓”碑。墓前有翁仲、石馬等圓雕立像。祠內塑有蔣琬立身銅像。祠門有盛贊蔣琬襄助諸葛亮扶助漢室功業和高尚情操的楹聯:“小心自可襄諸葛,大度尤能恕二楊”。
費睏墓
位于昭化古城東門一公裏處的路邊一農舍旁,現存土墓一座及石碑二塊供人憑吊。
費睏死後葬于昭化西門外,其墓曆代有培修,自明代以來規模更加宏大, 墓地四周有圍牆、神道、牌坊、碑亭、費公祠、草堂等,清代雍正十三年,果親王送六世達賴喇嘛返回西藏時路過昭化曾謁費睏墓時題宣“深謀卓識”匾。
可惜,現在的費睏墓僅存土半堆,高約3米,墓碑二塊,一題“漢尚書令費公敬侯墓”,一題“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成鄉敬候費睏之墓”。旁立“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現在當地的老百姓還親切的稱他為費大將軍。
向寵墓
在四川成都北公園內。公元240年,向寵征漢嘉郡少數民族遇害,相傳他待士卒寬厚,死時,士卒奮力搶回屍體,運至成都安葬。清代末年尚存墓塚,墓碑。今僅見抔土遺址在園內東北角。
鄧芝墓
位于四川廣漢市向陽鎮,資料不詳。
南充譙周墓
譙周,字允南,三國時蜀漢巴西郡西充國縣(今南部縣)人,卒于公元 271年,終年70歲。 譙周曾在安漢居住過,故宅在今順慶城區五裏店譙賢鋪,其子譙熙遵父 囑言,將靈柩運回原籍安葬。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徙墓于城西 十裏,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仍迎歸葬于縣署後,萬曆初移葬縣署 西北隅(今南充市工人文化宮大門內)。“文化大革命”中,譙周墓被損毀, 1988年,原南充市人民政府撥款修複,墓地移入工人文化宮後院大花園 中。從花園正中過筆柏行道,登十二級石階即上墓台,墓前立一石碑,書 “漢譙周墓”四個大字。墓後有一道高約4米,長10.4米的粉白牆壁,正中 鑲嵌黑色大理石,陰刻隸書《漢譙周生平簡介》。墓右側一道高3米,寬1.91 米的粉白牆壁上,陰刻隸書《重建漢譙周墓碑記》。墓台前沿兩側及左右方 均砌有石欄杆,以供游人憑吊瞻仰之後憩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