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9-9-3 13:59:57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宰相 政績輝煌
馮道在後唐明宗一朝可說是備受重用。
李嗣源原名邈佶烈,他是李克用的養子,因作戰勇猛,人稱“李橫沖”。雖然是個文盲,他卻真心想治理好天下。鑒於莊宗朝的得失,他注意減輕賦稅,休養生息,因此他在位的天成、長興年間(西元926-933年)成為五代少見的政治清明時期。
對於馮道的才能,李嗣源很是欣賞,宣稱他就是天生當宰相的料兒。因此,即位後,他先是拜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升遷為中書侍郎,進而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
馮道由此得以一展抱負。出身低微的他深知動亂時期應該養民生息,盡其所能以安百姓。
有一年,風調雨順,年景不錯。欣喜之下的明宗就問馮道:“今年收成不錯,看來老百姓能夠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了。”不料,馮道卻當頭潑了一盆冷水:“陛下,俗語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老百姓的日子很是艱苦。”他借用唐代詩人聶夷中的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勸諫明宗要體察民心。對於馮道的直言,明宗深表贊許,並讓侍從記下這首《傷田家詩》以備時時背誦。
明宗在位的八年社會雖然相對清平,馮道還是常常勸誡明宗,萬萬不可疏忽大意,應居安思危。正像人騎馬過崎嶇的山路時,都會小心謹慎,因而順利通過;可是到了平原地帶,常常因疏忽大意而摔下馬來。以小見大,馮道以這種居安思危的心態勸諫明宗,這在動亂不止的五代時期不啻為一種正確的提醒。
馮道在這一時期的貢獻主要在於注重選拔真才實學之人。他認為:民為邦本,政為民本。大臣的素質直接影響普通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必須加以重視。正所謂“得其人則治,非其人則亂。”因此,他一改莊宗朝唯士族是舉的任人觀念,改以唯才是舉。
當時的官場,官員素質低下,對此史料有著明確記載。比如,天成元年(西元926年),宰相之位出現空缺,有人就舉薦崔協,不過很多人表示反對,因為崔協外號“沒字碑”,他根本就不識字。想不到,最終崔協竟然順利“當選”。另外一例,曾任後樑宰相的李琪因不識地理,不辨方位,在奏章中把“真定”寫成“定州”,由此招來一片恥笑聲。看到這樣的官員,其工作能力就可想而知。這些官員不僅能力不夠,偏偏還是小肚雞腸、嫉賢妒能之徒。馮道就因升遷過快,被大字不識一籮筐的盧程咒駡:“怎麼能提拔這麼一個鄉巴佬呢?”
馮道出任宰相後,開始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史載“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馮道提拔的范質、李昉、呂余慶、呂端等人,日後都成為北宋初期的名臣。
馮道的這一舉措也得到後世的讚譽,即使對他評價很低的歐陽修、司馬光也承認“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另外,馮道還做了一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這就是官方刻書的出現。
早在唐末,雕版印書就有了初步的發展。據載,當時蜀中一帶已經有雕版書籍出版了,不過大多是一些佛經、占夢之類的民間書籍。
後唐長興三年(西元932年),馮道針對時傳經書舛謬很多,不利教化的情況,上書明宗,頒佈雕刻印刷的經書,以糾正錯誤,教化民眾。明宗深表贊同。於是,在馮道的主持下,以唐代的石刻《九經》(包括《易》、《書》、《詩》、《儀禮》、《周禮》、《禮記》及《春秋三傳》)為模本,進行雕版印刷。馮道讓田敏全權負責。這件浩大而繁重的工程一直持續到後周廣順三年(西元953年),也就是馮道去世的前一年才告完成,總共歷經4朝7帝22年。因為這是由國子監負責雕印,所以稱為“監本九經”。
馮道這一舉措對後世來說,可謂功德無量,這種官方主辦的雕版印刷為北宋文化教育的高度發達做了充足準備。以至於田敏得知由他全權負責這件事後,非常激動地上表:“臣幸遇聖朝,克終盛事,播文德於有載,傳世教於無窮。”
就這樣,馮道在明宗一朝度過了政治上的輝煌期。明宗死後,皇位爭奪大戰爆發,最終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笑到了最後。
從此,馮道也走上了被後世唾駡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