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0198|回覆: 10

最“無恥”的宰相馮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3 13:56: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馮道生逢亂世,卻能三入中書,穩居相位二十多年,成為政壇的常青樹、不倒翁。如此顯赫的從政履歷,卻招來後世眾多責駡貶斥:“無廉恥者”、“奸臣之尤”、“走狗的走狗”,斥責之語比比皆是;而褒揚讚譽者也不少,“佛”、“菩薩”等溢美之詞,散見史冊。

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差距怎會這麼大呢?
馮道究竟是什麼人?他的宰相之路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3:56:56 | 顯示全部樓層
書生意氣 中年拜相

馮道(西元882-954年),字可道,自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縣崔爾莊鎮)人。瀛洲地屬長樂郡,其號就源於此。他生於一戶讀書人家,“其先為農為儒,不恒其業”,家境很是一般,他自己常常下地耕種,“負米養親”。
馮道的曾祖父馮湊和祖父馮炯其個人事蹟不詳,後因為馮道的功績分別被追贈為太傅和太師。父親馮良建曾出任秘書少監,也就是一個掌管國家經籍圖書的官,相當於今天國家檔案館的副館長,非才學淵博者不能勝任,可見馮良建學問很是不錯,馮道後來展現出的博學肯定受此影響。

在父輩的影響下,馮道“好學善屬文”,田間地頭勞作之餘,就以讀書為樂。史載他“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照舊讀書,還一副自得的樣子。功夫不負有心人,馮道練就了一手好文章,在當地小有名氣。
天祐年間(唐昭宗年號,西元904-907年),馮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征為參軍。此時正值唐末,經過黃巢起義的衝擊,唐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唐昭宗成為宣武節度使朱溫手中的傀儡。西元907年,朱溫廢唐自立,在開封建立後樑,中國歷史由此進入動盪的五代時期。此時,黃河流域只有佔據河東(今山西一帶)的李克用父子,以及佔據幽州、滄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的父親)父子沒有臣服後樑。
馮道就是在劉氏父子手下做事,由此踏入仕途之路的。不過,這爺倆荒淫殘暴,不僅不值得投奔,敢於直言的馮道還差一點掉了腦袋,起因就是一場戰前討論會。

劉守光在囚禁父親、殺掉兄長、獨掌幽、滄二州後,不顧四周強敵環伺,自稱燕帝,走上了擴張之路。在攻打定州(今河北中西部一帶)之前,他照例詢問部下的意見。對此,身為參軍的馮道表示反對,他認為:“如果攻打定州,河東的晉軍必定支援。李克用雖然死掉了,他兒子李存勖彪悍之風絲毫不遜其父。另外,我們還有虎視眈眈的契丹。此時出征,形勢對我們不利啊!”
其實,這種戰前動員會不過是一個過場,沒想到馮道還較真了,明擺著說這次出征就是白送死嘛。粗魯暴躁的劉守光自然很生氣了,結果馮道被扔進監獄,等候腦袋搬家。
戰場上的形勢不出馮道所料,被圍的定州守將王處直向李存勖求援。在驍勇善戰的沙陀騎兵的衝擊下,劉守光部隊一觸即潰,收拾殘兵撤軍而去。不久劉守光就被李存勖活捉,短暫的燕國宣告滅亡。
馮道撿回了一條命,後來轉投奔了河東軍監軍張承業,被任命為巡官。這次轉投,後來證明是正確的,由此馮道開始走上了平坦的仕途之路。





[ 本帖最後由 黃藥師 於 2009-9-3 13:58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3:5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張承業是唐僖宗時的宦官,後外任晉軍監軍,竭心盡力為李克用父子籌集糧草,收羅人才,備受信任。馮道因文筆出眾,在張承業手下幹得是風生水起。對此,張承業很是滿意,就把他推薦給晉王李存勖,由此,馮道出任河東節度掌書記(負責草擬文件)。因為晉軍將領包括晉王李存勖都是武將出身,大多識字不多,軍中所有案牘檔由馮道一人包辦,這樣,馮道有了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軍營中的馮道為人隨和,但也不改直言的本色。

後樑貞明元年(西元915年),胸懷統一大志的李存勖再次率軍攻打後樑,兩軍對峙于黃河兩岸。大將郭崇韜因為軍糧問題惹惱了李存勖,意氣用事的李存勖一怒之下,扔下一句話:那另選統帥吧,我回太原去了。轉頭就命令馮道起草告示通告全軍,簡直是把戰爭當成了兒戲。眾將都嚇得不敢做聲,這時,馮道站出來勸道:“大敵當前,我們內部應以和為貴,晉王有一統天下的雄心,怎麼會因這種小事就撤軍北還了呢,請三思而行啊!”李存勖聽了馮道的勸說,隨著郭崇韜的謝罪,這場危機在馮道的巧言中消解於無形。
這次事件,使馮道贏得了李存勖的讚賞,但李存勖稱帝後,出身寒微的馮道並沒有得到重用。不過,晉軍上下從此都對馮道刮目觀看,有個人對他更是格外關注,他就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
西元923年,李存勖滅掉後樑,定都洛陽,國號定為唐,以示自己繼承了大唐王朝的正統。雖然天下人都知道他不是大唐朝皇室之後,國號為唐不過是政治宣傳而已。不過,李存勖不僅口頭宣傳,還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大唐王朝的繼承人,並且恢復了唐朝的一些制度、做法。
除了重用宦官監軍之外,他重點扶持士族,重用士族。士族在唐末起義中可以說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韋莊的“天街踏盡公卿骨”詩句說得就是這一慘景。後經過朱溫的再次屠戮,士族出身的人可以說是難覓“蹤影”了。於是大量冒牌士族紛紛出現,大將郭崇韜就自稱是汾陽王郭子儀之後,因為此時做官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士族出身,尤其是宰相這一職位。
出身寒微的馮道被李存勖任命為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要想升為宰相自然是沒有希望了。但是沒過幾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後唐同光四年(926),莊宗李存勖被殺,李嗣源繼承皇位,是為後唐明宗。馮道被拜為宰相。
此後,馮道開始了漫長的宰相生涯,這一年他四十四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3:59:57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宰相 政績輝煌

馮道在後唐明宗一朝可說是備受重用。
李嗣源原名邈佶烈,他是李克用的養子,因作戰勇猛,人稱“李橫沖”。雖然是個文盲,他卻真心想治理好天下。鑒於莊宗朝的得失,他注意減輕賦稅,休養生息,因此他在位的天成、長興年間(西元926-933年)成為五代少見的政治清明時期。

對於馮道的才能,李嗣源很是欣賞,宣稱他就是天生當宰相的料兒。因此,即位後,他先是拜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升遷為中書侍郎,進而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

馮道由此得以一展抱負。出身低微的他深知動亂時期應該養民生息,盡其所能以安百姓。
有一年,風調雨順,年景不錯。欣喜之下的明宗就問馮道:“今年收成不錯,看來老百姓能夠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了。”不料,馮道卻當頭潑了一盆冷水:“陛下,俗語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老百姓的日子很是艱苦。”他借用唐代詩人聶夷中的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勸諫明宗要體察民心。對於馮道的直言,明宗深表贊許,並讓侍從記下這首《傷田家詩》以備時時背誦。
明宗在位的八年社會雖然相對清平,馮道還是常常勸誡明宗,萬萬不可疏忽大意,應居安思危。正像人騎馬過崎嶇的山路時,都會小心謹慎,因而順利通過;可是到了平原地帶,常常因疏忽大意而摔下馬來。以小見大,馮道以這種居安思危的心態勸諫明宗,這在動亂不止的五代時期不啻為一種正確的提醒。

馮道在這一時期的貢獻主要在於注重選拔真才實學之人。他認為:民為邦本,政為民本。大臣的素質直接影響普通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必須加以重視。正所謂“得其人則治,非其人則亂。”因此,他一改莊宗朝唯士族是舉的任人觀念,改以唯才是舉。
當時的官場,官員素質低下,對此史料有著明確記載。比如,天成元年(西元926年),宰相之位出現空缺,有人就舉薦崔協,不過很多人表示反對,因為崔協外號“沒字碑”,他根本就不識字。想不到,最終崔協竟然順利“當選”。另外一例,曾任後樑宰相的李琪因不識地理,不辨方位,在奏章中把“真定”寫成“定州”,由此招來一片恥笑聲。看到這樣的官員,其工作能力就可想而知。這些官員不僅能力不夠,偏偏還是小肚雞腸、嫉賢妒能之徒。馮道就因升遷過快,被大字不識一籮筐的盧程咒駡:“怎麼能提拔這麼一個鄉巴佬呢?”
馮道出任宰相後,開始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史載“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馮道提拔的范質、李昉、呂余慶、呂端等人,日後都成為北宋初期的名臣。

馮道的這一舉措也得到後世的讚譽,即使對他評價很低的歐陽修、司馬光也承認“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另外,馮道還做了一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這就是官方刻書的出現。
早在唐末,雕版印書就有了初步的發展。據載,當時蜀中一帶已經有雕版書籍出版了,不過大多是一些佛經、占夢之類的民間書籍。
後唐長興三年(西元932年),馮道針對時傳經書舛謬很多,不利教化的情況,上書明宗,頒佈雕刻印刷的經書,以糾正錯誤,教化民眾。明宗深表贊同。於是,在馮道的主持下,以唐代的石刻《九經》(包括《易》、《書》、《詩》、《儀禮》、《周禮》、《禮記》及《春秋三傳》)為模本,進行雕版印刷。馮道讓田敏全權負責。這件浩大而繁重的工程一直持續到後周廣順三年(西元953年),也就是馮道去世的前一年才告完成,總共歷經4朝7帝22年。因為這是由國子監負責雕印,所以稱為“監本九經”。
馮道這一舉措對後世來說,可謂功德無量,這種官方主辦的雕版印刷為北宋文化教育的高度發達做了充足準備。以至於田敏得知由他全權負責這件事後,非常激動地上表:“臣幸遇聖朝,克終盛事,播文德於有載,傳世教於無窮。”
就這樣,馮道在明宗一朝度過了政治上的輝煌期。明宗死後,皇位爭奪大戰爆發,最終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笑到了最後。
從此,馮道也走上了被後世唾駡的道路。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4: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亂世苟且 是耶非耶

李嗣源死後,石敬瑭為了爭奪帝位,採納了親信桑維翰的一個計策,這就是向契丹借兵,還為此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割讓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的各州。

契丹族原為鮮卑的一支。朱溫在開封稱帝的同一年,契丹貴族耶律阿保機掌控了整個部落聯盟的軍政大權,後於西元916年稱帝,國號大契丹。此後,契丹大軍常常南下劫掠,但是後樑、後唐軍的實力遠在契丹之上,入侵沒能討到什麼便宜。此時,面對石敬瑭的“優厚”條件,契丹人自然不會放過,於是契丹大軍長驅直入,踏入中原。
在契丹軍的幫助下,石敬瑭順利地成為“兒皇帝”,建立後晉,他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定都於此。

石敬瑭(西元892年-942年),著名的“兒皇帝”,西元936至942年在位。

在後晉,馮道得到石敬瑭的重用。當時樞密院掌管軍事,石敬瑭廢除樞密院,將其權力劃歸中書省,由馮道全權負責。軍政大權全都交給宰相,這在五代史上是僅有的一次。馮道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但他並沒有像在明宗朝一樣,做出什麼政績,反而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退隱,因石敬瑭死活不同意而作罷。
馮道為什麼這樣做呢?在後晉的特殊政局之下,很難有所作為,恐怕是馮道一再請退的原因。
石敬瑭在位7年,造反的節度使就有6人之多。正如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所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每次叛亂時,石敬瑭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採取姑息的辦法。平盧節度使王建立入朝覲見,石敬瑭說道:“三十幾年的朋友了,就不用跪拜了”。中央政府可以說沒有表現出一點權威。石敬瑭因是“兒皇帝”,各地節度使不齒或者不屑其皇位者不少,另外懷著“兒皇帝”之夢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皇帝無可奈何,馮道自然更難有作為了。

雖然沒有什麼政績,馮道受到的寵信卻一時無二,不久他被晉封為魯國公。石敬瑭臨死前,親生兒子尚在繈褓中,馮道更是作為顧命大臣領命輔佐幼主。石敬瑭的臨終托孤,可見對馮道的信任。

不過,石敬瑭可能會死不瞑目。因為他剛一閉眼,馮道就以儲君年紀太小為由,擁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為帝,是為後晉出帝。就此事,歐陽修說他“違禮廢命而立之”,嚴厲譴責。其實在五代這樣一個隨時可能動亂的年代,由從政經驗較豐富的人來當皇位,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
不過,馮道的這次選擇,卻加速了後晉的滅亡,這恐怕是他始料不及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4:04:32 | 顯示全部樓層
對於石敬瑭向契丹低頭稱臣的做法,後晉國內很多人並不贊成,即位的出帝石重貴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認為向契丹稱臣很不合適,稱“孫”表示親屬關係就可以了,兩國之間是沒有君臣之分的。

契丹人對於這種態度自然深表不滿。於是,歷史再一次重演,在後晉節度使的幫助下,契丹軍南下滅掉了後晉。這次耶律德光沒有扶植傀儡皇帝,而是準備親自治理中原地區。西元947年二月,他在開封登基,改國號為遼。志得意滿的耶律德光沒有聽從手下“中原人應該相應用中原人治理”的建議,反而放縱士兵進行劫掠,對中原地區造成極大的破壞,人口被大量屠殺,村落變成了廢墟,人間變成了地獄。

此時,並不被石重貴重用的馮道奉命前來覲見耶律德光。馮道與契丹之間還是頗有“淵源”的。早在後唐時期,契丹就聽說馮道才能出眾,就乘馮道回家守喪時期,派兵南下搶人,幸虧有人提醒,馮道得以逃掉。後晉建立後,馮道出使契丹,契丹皇帝曾打算親自出城迎接,後因勸阻沒有成行,不過可見馮道的名聲之大。
在這次見面中,馮道自認為是“無才無德的一個癡頑老頭子”,並且恭維耶律德光為“救世主”。他說,中原的老百姓是“佛出救不得,惟皇上救得”。這種恭維話聽起來很是肉麻,後世的史學家更是就此對馮道炮轟不止,說他是“人格支出非常徹底,徹底到幾乎不像一個人”。但是因為他的恭維話挽救了不少中原百姓。因此,極力貶低馮道的歐陽修也不得不承認“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

由於遼軍的殘暴,引發中原一帶義軍四起,鎮壓不力的耶律德光就以天熱北還避暑為名,撤軍北上。不巧的是遼軍大軍走到欒城(今河北境內)時,耶律德光病死了,遼國內部為了爭奪皇位,陷入紛爭,無心插手中原事務。在遼軍北撤後,馮道帶領大小官員,“四處安撫,因事從宜各安其所”,將契丹人擄掠的婦女集中到尼姑庵裏,打聽到她們的家後,再送回家。
風雲變幻,時局動盪中,馮道依然在力盡所能的安撫著百姓。
乘遼軍北撤的空檔,原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乘虛而入,建立後漢。
劉知遠原本是石敬瑭的心腹愛將,但他在契丹進攻開封的時候,手握重兵,卻不發一兵一卒支援,在契丹軍撤退後,乘機取得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4:05:11 | 顯示全部樓層
後漢在五代中立國最短,前後不滿四年。此時馮道已年近古稀,作為前朝重臣他雖被封為太師,並沒有得到重用。於是他就在家自娛自樂,悠然安度晚年。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自傳文章《長樂老自敍》。
在文中,他自號“長樂老”,除了表示自己的籍貫為長樂郡外,還帶上了亂世之中能夠劫後餘生的慶倖之感,正如文中所寫:“累經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佑。”他還提到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壯志末酬的悲哀顯露無遺。另外,他還叮囑後人,自己死後“無以珠玉含,當以時服斂,以籧篨 (粗竹席)葬”,其薄葬的主張也值得稱許。
馮道原本可以這樣平平淡淡地度過晚年,因為又一次改朝換代他又站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後漢乾佑三年(西元950年),原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郭威攻佔開封,建立周朝,史稱後周。後周雖然立國不足10年,卻大興改革,使得中原地區氣象為之一新,這也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馮道仍被封為太師、中書令,並得到郭威和周世宗的尊重。但是年過古稀的他卻上演了令人詫異的一幕。
顯德元年(西元954年)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這一年,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建立北漢)乘後周新喪之際,聯合契丹北下,進犯潞州(今山西長治)。
得知軍情的周世宗豪氣一振,準備領兵親征,不想卻遭到馮道的勸阻,由此發生了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4:05:51 | 顯示全部樓層
周世宗說:“從前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征,我怎麼就不能呢?”
馮道答:“陛下比得上唐太宗嗎?”
世宗又說:“以我軍的實力征討劉崇,那是以山壓卵,易如反掌。”
馮道又答:“不知道陛下做得成山否?”
馮道為什麼勸阻周世宗這次親征呢?
馮道一生的遺憾就是不能輔助君主“致一統、定八方”。可能他對周世宗寄予了厚望,因此表現為愛之深,責之切。
周世宗最終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但是回看這場戰爭,可以發現後周贏得很僥倖。當時後周軍形勢危急,如果劉崇不輕敵,讓契丹騎兵參加戰鬥或者北漢大將張元徽的戰馬沒有發生馬失前蹄的“意外”事故,柴榮慘敗是無疑的。因此,這場戰役後,周世宗進行了軍事改革,其中一位有功之臣得到提拔,這就是後來滅掉後周統一天下的宋太祖趙匡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4:06:35 | 顯示全部樓層
毀譽褒貶 截然兩分

馮道的最大遺憾終究還是成為遺憾。就在這一年,他負責修建完郭威的陵寢後,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他死後,被追封為瀛王,諡號“文懿”。“文懿”這個帶有蓋棺論定的美諡,對於馮道的一生無疑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馮道在亂世之中,身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外加契丹,侍奉過十一位皇帝,身居相位長達二十多年。他敢於進諫,主張休養生息;勇當大任,雕版印刷經書典籍;整頓吏治,一改唯士族是舉的官場之風。這些無疑都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
但是,歐陽修撰寫《新五代史》時貶斥馮道為“無廉恥者”,隨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沿用了歐陽修的評價。由於歐陽修和司馬光兩人以及《新五代史》和《資治通鑒》兩部史書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宋以後的數百年中馮道的“無恥”形象幾乎成了板上釘釘的鐵案。以至於新中國成立後,馮道仍被稱作“走狗的走狗”、“官場小人”等等。其實,這些批評僅僅抓住馮道侍奉五姓十一帝這一點,以傳統的“正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觀念對他進行貶低、否定,這無疑有欠公允,走向了極端。
悠悠然,千年已過。誠如李敖所說:馮道在五代亂世裏,不斤斤於狹義的忠奸觀念上,不管是哪朝哪代、不管是誰做皇帝,只要有利於老百姓,他都打交道。……馮道能以“一言之善”,從胡人手中,救活了千千萬萬中國百姓,這比別的救國者對老百姓實惠得多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7 12:36:4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黃藥師 於 2009-9-3 14:06 發表
悠悠然,千年已過。誠如李敖所說:馮道在五代亂世裏,不斤斤於狹義的忠奸觀念上,不管是哪朝哪代、不管是誰做皇帝,只要有利於老百姓,他都打交道。……馮道能以“一言之善”,從胡人手中,救活了千千萬萬中國百姓,這比別的救國者對老百姓實惠得多了 ...


  Good Post again
Thank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dajiba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9-9-7 17:04:24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9 10: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