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四品三國》
魏延冤死,誰人之過?
魏延謀反,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對於這一段歷史,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魏廷忠心耿耿,無端受害;也有人說魏延是亂臣賊子,死有餘辜。更有人說,這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的圈套,那麽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魏廷究競有沒有謀反?
“謀反”過程回放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永安宮,他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後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魏廷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屢次委以重任。關於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說他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此謀反也在預料之中。那麽魏延謀反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諸葛亮和魏廷謀反有什麽關係?魏延謀反爲什麽會涉及到諸葛亮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據《三國志·魏廷傳》的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秘密的榻前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偉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退的時候,讓魏廷斷後,薑維次之。並且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即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自己開拔。做了這個安排後,諸葛亮就病故了。費偉向魏延傳達了丞相的命令,果然魏延一聽就跳起來:“讓我斷後?不對吧。丞相去世了,可我魏廷還活著,還可以帶領部隊繼續北伐,爲什麽因爲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誤了?再說,我魏廷憑什麽要給楊儀斷後?”堅持要跟費偉繼續部署北伐,費偉藉口要去勸說楊儀,跳上馬,掉頭就跑。
魏延才知不該放走費偉,趕快派探子去打探,探子報楊儀準備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先帶著部隊撤回成都。魏延怒火萬丈:你撤我也撤!於是魏延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走一路燒一路,把橋、路都給毀了,一直撤到了南穀口。楊儀帶著部隊往回撤的途中,發現路橋都被毀壞了,兩個人的積怨更深,於是都上書朝廷告對方謀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兩封告狀信前後送到了劉禪的禦前。劉禪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蔣琬找來商量:到底誰反了?董允和蔣琬說:“陛下,臣等敢擔保,楊儀是不會謀反的,而魏廷謀不謀反,不好說。”於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北上攔截魏廷,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廷,兩路軍隊把魏延堵在南穀口。魏廷帶著幾個親信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馬岱殺了魏延以後,把魏廷的首級送到楊儀的面前,楊儀把魏廷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踩,然後誅殺魏延三族。
反叛實爲內訌
對此易中天的看法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不合邏輯。
爲什麽說事出有因呢?軍人以服從爲天職,既然諸葛丞相下令魏延斷後,就該服從,怎能擅自行動,揮師南下呢?是撤回成都還是想回去顛覆蜀漢政權呢?百口莫辯。而且爲什麽要斷掉楊儀的路?這樣很容易被人誤解爲魏廷謀反,爲防止楊儀救駕才毀壞沿途的路橋。所以魏延被誣事出有因。
不合邏輯是說以魏廷當時的能力、實力不足以自立山頭稱王稱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的話,應該就近投降,沒有理由南下。所以陳壽就推測,魏廷的本意不是去投降曹魏,而是想誅殺楊儀。以魏廷當時的地位、威望、功績,如果殺了楊儀,接諸葛亮班的應該就是自己:這樣就可以繼續北伐了。據此可以判斷,魏延一案不是謀反案,是內江,是魏延和楊儀的內部矛盾。
楊儀撤回成都後非常得意,他認爲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安全地帶回來了,還除掉反賊魏延,勞苦功高,應該給他加官進爵。但是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資歷比他淺的蔣琬,楊儀被閒置起來,沒有任何權力也沒有軍隊,所以他牢騷滿腹,費偉去安慰他,楊儀就大發牢騷,說:“早知道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費偉將此話如實報告給朝廷,朝廷就把楊儀罷了官。楊儀卻還不安分,在流放的地方還是繼續發牢騷,誹謗朝廷最終自殺身亡。所以楊儀和魏廷內江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誰該爲魏延一案“埋單”?
魏延一案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歷史學家的看法多半傾向於是楊儀的責任,楊儀出於個人的恩怨,殺了蜀國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廷的罪還大。況且魏廷畢竟爲蜀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何至誅滅三族?量刑如此之重完全是楊儀的原因。可是楊儀也委屈,楊儀是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撤退。
那麽,是魏延的責任?根據《三國志·魏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諸葛亮還下了一道密令給魏廷,讓魏廷代理他的職務,扶喪回成都。責任就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兩道命令一下,不是存心要讓他們內訌嗎?所以就有歷史學家認爲,魏廷的冤案是諸葛亮一手策劃。但是易中天認爲,《魏略》的說法不可靠,裴松之也說“此乃敵國傳聞之言”,敵方的言論是不可信的,因爲魏延不在諸葛亮身邊,魏延怎麽可以扶諸葛亮的靈樞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記載,魏延到了南穀口以後,楊儀上疏說魏廷準備向北投降曹魏,投降曹魏往北走,魏廷爲什麽要往南行呢?因此,不能說諸葛亮一手策劃了這個冤案。
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麽回事,我們還得把視線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麽諸葛亮爲什麽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有人又提出說是因爲諸葛亮與魏廷在軍事路線上有分歧。
魏延曾經向諸葛亮建議過子午穀奇謀,這個子午穀奇謀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別,全都危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能制勝。然而魏延提出的子午穀奇謀,諸葛亮最終卻沒有採納。 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然而他的北伐,正如歷史學家田余慶先生所言,是“積年無成”。
易中天先生認爲,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有三個: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對於這三個原因諸葛亮心知肚明,他堅持北伐是想把蜀國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一直對他的政治理想耿耿於懷,不肯罷休。而作爲蜀國後期唯一的猛將魏廷,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
魏延是個堅定不移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瞭解魏廷,他自命不凡,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總覺得不得志,但是礙于諸葛亮的威望。他也不敢輕舉妄動,現在諸葛亮病故,楊儀等人哪里還鎮得住魏延?沒有辦法,只能隨他去了。因爲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保衛蜀漢政權。只有保住了蜀漢,將來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才有希望。這就是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臨終時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但是,諸葛亮去世30年後,蜀漢還是亡了
[ 本帖最後由 rockman 於 2009-9-8 05:17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