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聯辦控制的《大公報》,自從長和在 3 月宣布擬出售巴拿馬和其餘港口後,就持續發表報道和評論批評長和未有顧及國家利益,並且警告長和如果繼續交易,國家可以在必要時動用國安相關法律介入,相關報道多番被港澳辦和中聯辦轉載。而在5 月 16 日出版的《大公報》A2 版要聞報道,就不點名批評香港「地產巨頭」在內地囤地,將地產項目延後 10 幾年才正式銷售,以「囤地 - 慢開發 - 高溢價」方式賺取豐厚利潤。《大公報》未有直接點名發展商名稱,不過就在配圖明確標示涉事項目是北京的「御翠園」和上海的「領寓」,讀者簡單搜尋已能知悉兩者是長江實業旗下的地產項目。
就《大公報》報道,長江實業回覆《Yahoo 新聞》,指過去也曾經出現類似報道,集團已多次作出回應,「集團現重申,集團於內地的地產項目工程和發展,一切一定跟足法規及相關政府程序進行。」。
樓價廿年升 50 倍
報道引述經紀數據指地產商在 2001 年以 7 億元(人民幣,下同)購入總面積 40 萬平方米的朝陽區姚家園地皮,樓面價每平方米 1,750 元;2005 年 6 月,地皮開始動工建設,地皮第一期項目在同年 11 月開盤,平均售價每平方米 9,000 元;到了 2011 年第二期項目開賣,平均售價每平方米 2.9 萬元,再到 2023 年,項目的備案價已經達到每平方米最高 9.97 萬元,較當初地價上升逾 50 倍。
至於在上海的領寓,地產商在 2006 年入標,最終以 22 億元投得,樓面價每平方米 3,055 元。項目在 2009 年 4 月開工,10 年後項目的套房取證均價每平方米 9.04 萬元,去年 3 月市傳項目有 73 套住宅謀求重新取證,均價每平方米 9.8 萬元,亦較當初地價上升逾 30 倍。
被指透過更改規劃避過「閒置」
報道批評該地產商在過去 20 多年間以「低買高賣」、「長周期開發」等策略獲利,而且為免閒置滿兩年即被無償收回土地,就以「修改規劃方案」,分期開發等方式「囤地」,形容該地產商對項目的發展時間「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甚至通過「技術性操作」逃避處罰。
同版回顧霍英東愛國商人事蹟
另外一點值得留意,除了地產商在北京和上海透過房地產項目牟利的報道外,《大公報》在 A2 版的下半版就推出大篇幅報道,講述「愛國企業家」霍英東在 50 年代韓戰期間突破禁運封鎖,將戰略物資運返內地的故事,形容他們「不畏艱難」,竭誠報國,「關鍵時刻與祖國站在一起」。 |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